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摘要:全球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的危机,物种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详细了解,具体分析了岛屿生物的种—面积关系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物种迁入率与绝灭率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通过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来研究保护生物群落与生物种的问题。

关键词: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种—面积关系,平衡理论一、引言

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二、理论内容及来源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由1967年麦克阿瑟与威尔逊创立的。他们认为岛屿中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与灭绝率,而迁入率与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等有关。麦克阿瑟与威尔逊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由于新物种的迁入与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物种的组成随时间不断变化。

其实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岛屿上的所有物种的数目比大陆上同样面积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

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种类,岛屿上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为揭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来又经过麦克阿瑟与威尔逊的卓越贡献,形成了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

三、平衡理论

麦克阿瑟与威尔逊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与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与更新,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关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岛屿物种的数目代表了迁入与灭绝之间的一种平衡。

麦克阿瑟与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与灭绝速度的关系。拓殖的或新物种移入者已经是岛上的拓殖种,故出现新物种的速度下降。同时新进入的每个物种都有灭绝的危险,进入种越多,每个种的平均种群大小因竞争加剧而缩小,于是种的灭绝速度升高,直到与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点,这时即维持岛屿区系的现有物种。生物群落平衡点还取决于岛屿的大小与拓殖者来源的远近。

在岛屿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某个物种的数目也随着岛屿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岛屿上的物种数却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与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

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四、种—面积关系

岛上种数与面积大小的关系:

S=CA Z

S-多样性

A-面积,

C-比例常数

Z-一般为0.18~0.35

由上图可以看出,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物种数目也有规律的增加;随着岛屿上物种数目的增多,物种迁入率下降,但灭绝率提高。因为任何岛屿上生态位或生境的空额有限,已定居的种数越多,新迁入的种能够成功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小;而任一定居

种的灭绝率就越大。因此,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人率与灭绝率将随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与上升趋势。

1.面积效应

就不同的岛屿而言,物种的迁入率随其与陆地种库或侵殖体源的距离增加而下降,生物多样性随岛屿面积增加而增加的这种现象称为“面积效应”。小岛屿上物种灭绝率要比大岛屿快,这是因为小岛屿有限的空间使得物种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加剧,允许容纳的物种数就相对较少,并且每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小。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总的物种数也小。许多西印第斯群岛的岛屿,包括波多黎哥、古巴、牙买加等就是一例。

2.距离效应

如果岛屿的面积相等,岛屿与陆地与其它岛屿之间的距离越远,其上的物种的迁入就越慢。这就是所谓“距离效应”,即岛屿离陆地与其它岛屿越远,其上的物种数目就越少。距离是衡量岛屿隔离程度的重要指标。

3.稀有物种

威尔逊认为区分不同的平衡是很有必要的。互作物种平衡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决定物种生存的重要因素。物种的总数变小,物种组成继续变化,直到稀有物种进入到岛屿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生命周期长及那些最适合岛屿特定环境条件的物种数目将增加。

五、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

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内涵, 当然不限于"种-面积"关系的揭示, 即使如此, 该关系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不可克服的困难。简而言之,地球表面的非均一性,自然条件随着空间变化的巨大差异,生物物种的固有特性以及对于生存环境的选择,物种驯化的有限性,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等都会对上述公式产生影响。另一方面,“种-面积”关系纯粹是一种经验统计关系,只能说明静态的宏观模式,尚未触及到机理的本身,因此,需要改进。

鉴于上述分析,麦克阿瑟与威尔逊适时提出了“平衡理论”,综合了“种-面积”关系,从更深入的动态原则去弥补在分析上的缺陷。均衡理论的基本前提在于: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的迁入与“原有物种”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这就是说物种维持的数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果。显然,麦克阿瑟与威尔逊把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的阐述,已经从单纯的经验关系,向着较高层次的解析推进了一步,已经从单纯的静态表达向动态变化推进了一步,从单一的物种面积研究,向以该物种面积为中心,并结合邻域特点的空间研究推进了一步。现在证实,唯有把“种-面积”关系与“平衡理论”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揭示生物地理学原理,也才能够被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中。

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下列结论:1)不论岛屿的面积多大,距离侵殖种源多远,都存再一平衡物种数;

2)岛屿上物种的组成不断变化,并且只取决于物种的迁入与灭绝。

六、应用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表达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表达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直有深远影响。

这一理论它使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由仅仅依据相关与比较方法进行描述,开始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岛屿生物地理学现在已经不只是局限于陆桥岛屿与海洋岛屿物种丰富度与面积关系的研究,它已经扩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究中去了。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由于该理论的局限性,仅仅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生物的生存除了受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外,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生物的分布、繁殖、扩散、迁移、种群调节、适应等产生菲常重要的影响,这些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必须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动物分类学报, 2010, 35(1):158-164.

自然保护区学说与麦克阿瑟—威尔逊理论.生态学报,

1990,10(2):187-191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模型与应用.生态学杂志,1989 ,8(6): 34-39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复合种群理论的关系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复合种群理论的关系 岛屿为自然选择、物种形成和进化以及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自然实验室,许多生态学家一直考虑空间异质性对种群稳定性的影响。 1947 年英国生态学家 Watt 就指出群落的斑块结构对生态过程有重要影响。MacArthur 和 Wilson(1967)研究了海洋岛屿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发展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他们认为,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两个过程,即物种迁入和灭绝。 传统的种群理论是以“均质种群”为对象,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种群是生存在充满斑块的破碎化景观中。因此有美国生态学家在1970年提出“复合种群”概念。复合种群表示“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即复合种群是指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互相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地种群斑块系统。亚种群出现在生境斑块中,而复合种群的生境则对应于景观斑块镶嵌体,“复合”一词正是强调这种空间复合体特征,因而复合种群动态往往涉及斑块与景观两个空间尺度,并需要满足两个条件:①繁的亚种群水平的局部性灭绝;②亚种群间的迁移和在定居过程。根据野外研究的结果指出,严格符合上述两条标准的复合种群在自然界并不常见,从而提出广义的复合种群概念,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斑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斑块之间存在个体(对动物而言)或繁殖体(对植物而言),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的种群定居-灭绝动态,都可称为复合种群。

而岛屿是一种面积有限的孤立生境,其生态位有限,已定居的生物种越多,留给外来物种迁入的空间就越小,而已定居物种随外来种的侵入其灭绝概率增大。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中的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或上升趋势;当两者相等时,岛屿物种丰富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虽然种的组成可不断更新,但丰富度数值保持不变。就不同的岛屿而言,种迁入率是资源群落(种迁入源)之间距离的函数,而灭绝率是岛屿面积大小的函数。这种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的物种迁入率越小,被称为距离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小其灭绝率越大,被称为面积效应。因此,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距离较远的岛屿的平衡物种数目要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促进了人们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地理分布与动态格局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对生态学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由于景观斑块与海洋岛屿之间存在某种空间格局的相似性,因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大大启发了景观生态学家对生态空间的研究。例如, Forman 和Godron1986)联系景观斑块的物种多样性与理论的平衡假设有不少批评,在实验数据的验证上也存在争议,较多的意见认为,单凭种与面积关系不足以保证其在任何岛状生境研究中应用的合理性,但它在自然保护规划和研究异质环境中的种群动态等定性方面的合理应用仍然有积极意义。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赵江晨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142班,201020142031) 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强度加剧, 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在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便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是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建立起了联系,本文通过对生物地理学保护物种多样性方法入手,重点谈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多样性,物种保护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 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3) 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 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历史成因。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以下方面。1) 物种多样性格局,利用生物地理学在空间格局分析上的优势研究多样性格局,包括大空间尺度及全球多样性梯度;2) 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包括遗传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格局的历史成因、揭示隐存多样性等;3) 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历史机制,关注地质运动、生境保守性、灭绝事件等历史事件对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以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一些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 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基因库 英国曾斥巨资建立“千年种子库”,自1997 年启动以来,已实现了保存全部的英国植物物种和全球10% 的植物物种的目标。我国也有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于2005 年动工建设,2009 年11 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如果在某个物种灭绝以前,能把它的种子(基因)保存下来,那么就有希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安全的复制。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但是本世纪60 年代以前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基本上没有定量的理论。MacArchur 和Wilson[的岛屿生物地

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六章岛屿生物地理学辩证法有机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韩兴国 1引言 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精神支柱高山 小到热带雨林中的林窗 即便可以看成是大小 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湖泊可以看成是 中会的岛屿森林海洋MacArthur和Wilson提 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由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当物种的迁入 率和灭绝率相等时按照岛屿古菌地理学理论1 Colonizingspecies2 尽管研究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和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更有生态学意义 即物种的存在与否如土壤节肢动物

原生生物该理论认为决定岛屿物种平衡的主导过程 是随机的此外 如竞争互惠共生和进化等 不管这一理论存在着什么不足 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它已经扩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 究中去 然后透露了其在自然 保护区和保护庇护所景观片断化是形成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之一2岛屿哺乳类地理学理论 2 Insularity 形状和隔离程度多种不同的岛屿 例如 类活动的影响 1956 1972 Trueoceanicislands 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同其原来相连的陆地相同 陆地桥岛屿成矿由于地质的原因 被沙漠围绕的高山Fragmentation

Landbridgeislands 陆地桥由于人 例如溪流 面上升 岛屿上的生物是从陆地经过一定最远的水域后逐渐迁入传播的理想场所 1 3 系对社会学早期生态学思想的形成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被岛上的动植物所吸引 Darwin 2种关 面积越大 而真正海洋 海洋岛屿也是所研究海洋所陆地生物 2 岛屿的动物和植物北区 1835 年 取样面积的大小和样地内所包含的物种数目密切相某个分类群 图1表示太平洋诸岛陆地和淡水鸟无腺同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岛屿

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生物演化与物种分布

生物地理学中的岛屿生物演化与物种分布 岛屿生物演化与物种分布 岛屿生物演化是生物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岛屿上物种的形成、分布和演化过程。岛屿生物演化的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也为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岛屿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 岛屿生物演化的基本理论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岛屿生物地理理论、岛屿生物 演化理论和岛屿生态学理论。 岛屿生物地理理论是指岛屿上物种的分布与岛屿地理位置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岛屿的地理位置和面积决定了岛屿上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离大陆越近的岛屿,物种数量越多,物种多样性也越高。而岛屿的面积越大,物种数量和多样性也越高。 岛屿生物演化理论是指岛屿上物种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岛屿生物演化理论认为,岛屿上的物种通常是由大陆上的物种通过迁移或漂浮到岛屿上,然后在岛屿上经历自然选择和适应进化的过程形成的。由于岛屿上的环境和资源有限,物种在岛屿上会发生适应性分化和特化,形成独特的岛屿物种。 岛屿生态学理论是指岛屿上物种的相互作用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岛屿上 的物种通常存在着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和共生等。这些相互作用会影响物种的分布和丰度,进而影响整个岛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二、岛屿生物演化的案例研究 许多岛屿上的物种分布和演化过程成为了生物地理学家们研究的对象。其中最 著名的案例之一是达尔文的雀鸟研究。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达尔文发现了多个岛屿上的雀鸟物种,它们具有不同的嘴型和食性。达尔文认为,这些雀鸟是由于岛屿

上的环境和资源的不同,导致它们在食物获取上有所适应,进而形成了不同的嘴型和食性。 另一个著名的案例是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狐猴。狐猴是一种独特的灵长类动物, 它们只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研究发现,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狐猴物种非常丰富,具有不同的体型和行为特征。这些狐猴物种的分化和演化主要是由于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隔离,使得狐猴在岛屿上经历了长期的适应性分化和特化过程。 三、岛屿生物演化与物种保护 岛屿生物演化的研究不仅对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也为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许多岛屿上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龟类和鸟类,马达加斯加岛上的狐猴等。了解岛屿生物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有效的保护策略,保护这些岛屿上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 例如,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通过对不同岛屿上的龟类进行遗传分析和保护措施,科学家们成功地恢复了龟类的种群数量和多样性。类似地,在马达加斯加岛上,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限制非法捕猎等措施,狐猴的种群数量和分布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总结起来,岛屿生物演化与物种分布是生物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通 过研究岛屿上的物种形成、分布和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为生态保护和物种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岛屿生物演化的研究不仅具有科学意义,也对我们保护岛屿上的独特物种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地球的岛屿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岛屿地貌与生态系统

探索地球的岛屿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岛屿地貌 与生态系统 地球是一个充满奇迹的行星,而其中的岛屿则更是让人着迷的存在。岛屿不仅拥有独特的地貌,还孕育着丰富的生态系统。本文将探索地 球的岛屿,重点关注岛屿地貌与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一、岛屿地貌 1. 大陆岛屿 大陆岛屿是位于陆地上的岛屿,面积较大,通常与河流、湖泊或海 洋相邻。它们通常由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冰川作用等地质过程形成。典型的大陆岛屿有澳大利亚、格陵兰岛等。 2. 热带岛屿 热带岛屿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气候湿热,植被繁茂。由于热带地 区常年受高温、高湿度和丰富的降水影响,岛屿地貌多样,包括火山岛、珊瑚岛、沙洲等。例如,夏威夷群岛就是典型的热带岛屿。 3. 冷带岛屿 冷带岛屿分布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受寒冷气候和冰川作用的影响 较大。冷带岛屿地貌多样,包括冰岛、地堡岛和冰原岛等。冷带岛屿 的形成与冰川的侵蚀和冰川堆积有关。 4. 环礁岛屿

环礁岛屿是由珊瑚虫的积累形成的,通常位于温暖的海洋中。它们呈环形或弧形状,周围被珊瑚礁环绕,内部是浅海水域。马尔代夫就是一个著名的环礁岛屿国家。 二、岛屿生态系统 1. 海洋生态系统 岛屿被环绕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海洋浮游生物等。这些生态系统为岛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保护屏障,同时也是旅游和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资源。 2. 沿岸生态系统 沿岸生态系统是岛屿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沿岸湿地、沙滩和红树林等。这些生态系统为候鸟和其他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保护了海岸线免受侵蚀,并维护了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生态平衡。 3. 引入物种和生态平衡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岛屿上常常出现引入物种的问题。当外来物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时,岛屿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崩溃。因此,保护岛屿生态系统,控制引入物种是非常重要的。 三、岛屿地貌与生态系统的形成原因 1. 地质原因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doc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摘要:全球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的危机,物种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详细了解,具体分析了岛屿生物的种—面积关系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物种迁入率和绝灭率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通过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来研究保护生物群落和生物种的问题。 关键词: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种—面积关系,平衡理论 一、引言 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 二、理论内容及来源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由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创立的。他们认为岛屿中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和灭绝率,而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等有关。麦克阿瑟和威尔逊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由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物种的组成随时间不断变化。 其实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岛屿上的所有物种的数目比大陆上同样面积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种类,岛屿上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为揭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来又经过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卓越贡献,形成了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 三、平衡理论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和更新,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关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岛屿物种的数目代表了迁入和灭绝之间的一种平衡。 麦克阿瑟和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和灭绝速度的关系。拓殖的或新物种移入者已经是岛上的拓殖种,故出现新物种的速度下降。同时新进入的每个物种都有灭绝的危险,进入种越多,每个种的平均种群大小因竞争加剧而缩小,于是种的灭绝速度升高,直到与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点,这时即维持岛屿区系的现有物种。生物群落平衡点还取决于岛屿的大小和拓殖者来源的远近。 在岛屿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某个物种的数目也随着岛屿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岛屿上的物种数却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和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由同种或别种的迁入而得到补偿。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随岛屿离大陆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渐降低。

生物地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生物地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她集地理、生态、生物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于一身,主要研究生态因子对物种分布和演化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生物地理分区等内容。本文将从生物种分布、环境因素、生物地理带等方面探讨生物地理学研究及其应用。 一、生物种分布 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生物种的分布和演化。不同的生物种在地球上的分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气候的变化、地质演化、人类的影响等。因此,对于生物种分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GIS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地理学家能够更加精确地分析生物分布的关联因素。生物地理学家使用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地理空间信息来研究物种在不同区域、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分布、形态和行为特征等。

二、环境因素 生物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环境因素对生物种的影响。例如,气候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不同区域的生物群落、物 种多样性与当地的气候类型密切相关。此外,生境资源对物种种 群数量、占有率、竞争互动关系等也具有重要作用。生物地理学 家通过文献资料、野外调查和实验等方式探究环境因素对物种的 影响,并尝试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三、生物地理带 生物地理带是指生物区系分布的一种类别,表示在全球不同地 理环境中与生物群落形成有关的区域划分。她的划分基于众多的 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人类和其他生物因素等。生物地理 带研究可帮助我们了解生物在区域分布的模式和分布速度,进而 为保护生态系统和物种提供科学依据。生物地理学家通过空间分 析和GIS技术研究生物地理带,提高我们对生态环境演化的理解。 四、应用领域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和重大论题

景观生态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 本章主要讲述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主要的基本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空间渗透理论和等级理论,以及斑块动态理论。 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空间斑块性的形成、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2、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 4、景观异质性的维持和管理 景观生态学最根本的问题是空间异质性及其结构和功能复杂性的问题。 一、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P43-48) 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海洋岛和陆桥岛,但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岛屿状生境的研究中。其空间规模,小到树叶、个体植株的“微岛”,大到自然保护区和景观地理单元的“大岛”。 研究内容之一: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或陆地群落的取样面积呈单调增加的趋势 Preston(1962)提出下面著名的种—面积方程:

或 式中,S是种丰富度,A是面积,c和z是正常数。Z的理论值为0.236,通常在0.18与0.35之间。C值的变化反映地理位置变化对种丰富度的影响。c和z 的值常采用统计回归方法获得。 上述经验方程缺乏对种—面积关系机理的解释能力。 Williams(1964)认为,面积与生境多样性成正相关,因此,种丰富度与面积必然成正相关。 Connor和McCoy(1979)认为,岛屿生物类群可看做是来自种源生物群落的子集或样本,因此,种丰富度是取样面积和频度的函数。 Preston(1962)以及McArthur和Wilson(1963)分别提出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概念。 McArthur和Wilson(1967) 系统地发展了影响甚广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McArthur—Wilson理论: McArthur和Wilson认为,岛屿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物种迁入(immigration)和绝灭(extinction)。因为任何岛屿上的生态位或生境的空额有限,已定居的种数越多,新迁入的种能够成功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小,而已定居种的绝灭概率则越大。因此,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绝灭率将随岛屿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当迁入率与绝灭率相等时,岛屿物种丰富度达到动态平衡状态,即虽然物种的组成在不断更新,但其丰富度数值保持相对不变。

生物地理学

1、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生物群。 2、生态因子:环境是有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成为生态因子。 3、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度。 4、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形状而是自己顺应环境,称为适应。 5、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成为趋同进化。 6、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7、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8、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 9、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现象。 10、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的联系,都可以称为共生。 11、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12、绞杀: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存在于植物界。 13、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14、竞争: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 15、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16、群落: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17、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18、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是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结构: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情况。 19、层片: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 20、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 21、次生裸地: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拉又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22、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23、草甸:一类生长在中等湿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24、沼泽:在水中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25、生物分布区: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 26、生物区系:主要包括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广义的生物区系是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的总和。狭义的生物区系是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 27、生物多样性: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演化和适应的学科。它结合了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学科,主要探究生物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布和演化,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将介绍生物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其在现代生态研究、环保建设、自然资源开发等领域中的应用。 一、基本原理 1. 生物地理区划 生物地理区划是针对生物的地域分布而提出的区划方法。它是按照生物分布的 共性,把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区域,将各个区域的生物礼貌归纳总结,形成生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划分依据主要有气候、地貌、海洋洋流、自然层次等。如世界上广为人知的是生物地理学的七大洲界。 2. 物种演化与传播规律 物种的演化和传播规律是生物地理学的核心之一,它涉及到物种的分布模式、 区系组成和演化过程。物种的分布情况是与物种的习性、生理特点、生态位、竞争关系、迁移能力等密切相关的。进化发展历程更是影响物种空间分布的一大原因。 3. 自然环境与生物适应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地理学的重点之一。生物种群的数量以及物 种分布情况,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环境条件改变常促使物种进化,改变其适应方式,从而影响其分布范围。大自然的变迁如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等都会造成物种的灭绝或扩散。物种的繁衍、适应和分布,经历了一段段时代沉淀的大段历程。 二、应用

1. 现代生态学研究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被应用到现代生态学领域中。生态研究中最常用的是生态位分析法,其核心是结合生物地理信息、环境数据等对不同物种在生态位中所占的空间位置进行确认,进而研究他们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共存关系。这种方法资料采集范围及数量的不断扩充,使现代生态学的应用日趋广泛,有效地促进了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平衡发展。 2. 环保建设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环保建设提供了很多基础理论。例如,采用区域性物种保护模式,建立生态保护区并控制防止人类因素对生态资源的破坏,从而实现人类与生物环境的和谐共处。另外,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3. 自然资源开发 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被应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利用物种分布和数量的空间特征,开发可再生自然资源,并着重进行保护和管理,使其更加可持续发展,长期受益。同时,确定开发区域可供开展何种资源开发等过程,也需要有相应的分析过程。 总之,生物地理学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球表层生物与环境之间广泛而深刻的相互关系,这使得它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学科之中。生物地理学的应用,对推进环境保护、生产和农业食品安全等方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叫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在生态因子中,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生态环境: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了生物的生态环境。生境:特定生物体活群落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的特征称为趋同进化。 环境:是指生物有机体或生物群体所在空间内一切事物和要素的总合。它控制和塑造着生物的全部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 特有种: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不同,一些珍稀、特有、庞大的对其他物种具有与生物量不成比例影响的物种,它们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它们消失或消弱,整个生态系统就可能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物种称为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称为适应。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趋异进化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趋同进化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的特征称为趋同进化。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地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生物地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形态、生活和演化等问题的学科。它既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同时又涉及地学、气象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环境变化的加速,生物地理学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将从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探讨动物和植物的地理分布和栖息环境。 在17世纪,荷兰人休谟提出了“洲际大陆漂移学说”,该学说将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推向了新的高度。20世纪初,德国学者沃尔德纳提出了“生物地理区域划分学说”,该学说将世界生物按照地质历史、气候和生命形式等因素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地理区域,推动了生物地理学分类的国际化。此外,生物地理学在动物和植物遗传背景、生态系统构成和特有种种质的保护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 二、生物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中,近年来已经形成了多种研究方法。其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1.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 GIS技术是生物地理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手段。它可以将生态数据进行实 时存储和分析,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出现有哪些生物种类和繁衍状况,从而分析生态系统是否受到威胁。 2.生态遥感技术 生态遥感技术是利用卫星图像探测和分析生态现象的一种技术手段。通过分析 遥感图像,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分析地表特征和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生物地理学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使用该技术进行研究。例如,通过DNA测序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各种生物物种的亲缘关系、迁移路径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问题。 三、生物地理学的应用领域 生物地理学在环保、气候预测、农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主要应用领域如下: 1. 野生动物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原有生态环境逐渐被破坏。生物地理学可以通过对野生动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进行研究,帮助政府部门制定更为精准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 2. 环境保护 通过对各类植被、动物物种的分布情况的研究,可以协调人类地域的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同时,通过研究生态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还能够在大规模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方面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 3. 农业 生物地理学研究还能够帮助农民了解作物适应性特点,引导他们选择更适合当地气候生态环境的农作物。另外,通过研究作物培育的生态学、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土壤水分的利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生物地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有关生态系统和生命演化的信息,为构建和完善环保政策体系和新农业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生物地理学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景观生态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岛屿的概念 岛屿性(Insularity)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岛屿通常是指历史上地质运动形成,被海水包围和分隔开来的小块陆地。许多自然生境,例如溪流、山洞以及其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有些陆地生境也可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间断的高山草甸、片段化的森林和保护区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段化(Fragmentation),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由于物种在岛屿之间的迁移扩散很少,对生物来讲岛屿就意味着栖息地的片段化和隔离。 2、岛屿的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早在60年代,生态学家就发现岛屿上的物种数明显比邻近大陆的少,并且面积越小,距离大陆越远,物种数目就越少。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Preston(1962)将这一关系用简单方程描述: S=CA Z 该公式经过对数转换后,变为:logs=ZlogA+C 式中S是面积为A的岛屿上某一分类群物种的数目,C,Z为常数。 3、物种数目分布的机制与假说 对于物种数目随面积和隔离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假说: (1)平衡假说(Equilibrium hypothesis) MacArthur 和Wilson(1967)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物种迁入率(I) 随物种数(S)增加而逐渐下降,而消失率(E) 却逐渐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竞争压力的作用。当I=E时,达到平衡物种数(S)。当面积增加时,迁入率曲线上升至I1,消失率曲线下降至E1,当I1=E1时,达到新的平衡数目S1,比原平衡数目S大。反之亦然。当迁入率(I)=消失率(E)时形成平衡物种数目S,若面积增加,则形成新的平衡物种数目S1,且S1>S;反之,有S2,S2

岛屿地理与海洋资源开发

岛屿地理与海洋资源开发 岛屿地理是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关注的是地球上的岛屿以及与之 相关的地理要素和现象。岛屿地理与海洋资源开发密切相关,因为岛屿所处的位置和特殊的海洋环境决定了其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潜力。本文将探讨岛屿地理如何影响海洋资源开发,并呈现一些关键案例。 首先,岛屿地理对海洋资源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的一个方面是海洋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由于岛屿群落的自然分隔和隔离特性,岛屿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独特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这些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沿岸湿地、海藻森林等,它们不仅是海洋生物的栖息地,也是资源的聚集地。因此,在开发岛屿周边海域的海洋资源时,需要对这些生态系统进行科学评估和保护,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岛屿地理对海洋资源开发还产生了影响测量和监测的挑战。由于岛屿本 身相对较小且分散,海洋资源的开发涉及到大面积海域的勘探和监测。这就需要利用遥感、卫星技术以及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海洋资源进行全面监测和测量。例如,我国南海诸岛海域就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区域,为了保障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依靠科技手段进行全面监测和管理。 再次,岛屿地理还决定了不同地域的海洋资源类型和分布。在热带地区的岛屿,由于气候条件和水温的适宜性,往往拥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这些珊瑚礁是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也是旅游业和渔业的重要资源。而在温带地区的岛屿,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如潮汐、洋流等,往往能够提供丰富的贝类、海藻等资源。因此,不同地域的岛屿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特点和环境特征,制定相应的资源开发计划。 最后,岛屿地理还对海洋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产生了影响。由于岛屿的分散 性和独特性,国家和地区往往需要对岛屿地区制定专门的开发政策和法规,以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这些政策和法规包括但不限于环境保护、渔业管理、旅游开发等方面的规定。例如,有些岛屿地区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为了保护这些资

7.6岛屿地理生物学

6、试说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内容:物种丰富度随岛屿面积或陆地群落的取样面积呈单调递增的趋势。景观生态学把包围在另一种基底系统中孤立异质单元,如城市、自然保护区、绿洲、湿地等,视为一种生物地理岛屿 (1)基本原理① 岛屿作为一种特殊的生境类型,生态学家们最早关注的是岛屿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由Preston(1962)提出以下关于岛屿种—面积关系方程: Ss=cAz logSs=logc+zlogA 其中,S是物种丰富度,A是岛屿面积,c和z是常数。z的理论值为0.263,通常在0.18~0.35之间。c值的变化反映出地理位置变化对物种丰度的影响。 基本原理② McArthur和Wilson: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A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B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应); C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岛屿生物地理学关键因子方程:Si=f[面积(+), 孤立性(-)] 岛屿生物地理学认为: ①一个岛上的物种数S是该岛面积A和该岛与其他岛屿相隔距离D的函数,即S ? =f (A,D),A越大或者D越小,则S越大。 ②每种生物都需要一个求得生存和发育的最小面积,其最小面积的尺度因物种而异;每种生物也有一个能够越过“海洋”而到达邻岛的最小距离,其距离也因物种而不同。例如,英国现有鸟类生存的最小面积是100hm2。 ⑧某一受隔绝的岛屿状生境中,生物尤其是动物的生存与繁殖或种群的延续,都有一个临界的种群密度和种群规模,当个体数降到此临界值以下,该物种就会灭绝。依靠单一食物来源的动物,处于营养级高层的动物,只在有限的或专门筑巢区栖息繁殖的动物,迁徙性动物,都是易灭绝性动物。作为一般规律,野生动物种群至少需保持500个个体,才能通过自然选择进行某种程度的进化,否则,终究会因缺乏进化适应性而灭绝。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在景观生态学中的应用 ①景观中某种特定生境空间分布属性类似于岛屿,这种特征在不同尺度均可以表现出来; ②景观中生境及周围环境的特殊组成使很多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无法直接应用,理由如下:A镶嵌特征:景观的特征是镶嵌,虽然生境类型和适应性的异质性程度较高,但大多数物种可以在景观内迁移,孤立性现象不显著。且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已经发育了在景观内迁移的能力; B斑块特征:由于斑块含有内部生境多样性,单位面积指数现象不显著,干扰可能增加或减少物种数量; C方法论问题:斑块大小的差异较大,利用样地法调查有困难,因为物种在斑块内和斑块之间的分布是非随机的。另外,斑块内可能含有许多利用周围基质生物种类;

生物地理学

1 陆地生物群分布规律? ⑴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热量条件的差异使陆地生物群从赤道向两级成带状依次更替;水分条件的差异,使生物群的分布呈现从沿海向内陆成带状依次更替的规律。 ⑵陆地生物群的垂直分布规律。即生物群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发生更替。具有以下规律:①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不同而有所变化。②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些相似之处③垂直带中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森林生物带上限也有类似规律④当高大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变化很快,这使生物垂直带谱也成显著的差异。 2岛屿生物的来源,主要特征。 来源:对岛屿生物区系的研究表明,岛屿上的生物最初都是外来的。对于动物,一些飞行动物可以靠自力飞达最远的岛屿,较小的鸟和蝙蝠,特别是飞行的昆虫,可以被动的由大风吹达岛屿,这些动物又能携带其他动物的卵或小型休眠者以及植物的果实、种子和孢子一起到达岛屿。 对于植物,比较容易适应长距离散布,很多植物表现出某种适应,保证下一代从亲本处运走,这些散布机制甚至使其可能横越浩瀚的海洋。此外,植物成功拓殖只需要一个能育的种子或孢子。 特征: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上少;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有许多形式。 3间断分布区形成的原因。 ①自然条件的变化②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元分布区内死亡③陆地下沉④大陆漂移⑤跳跃式传播⑥人为影响 生物地理学研究对象及任务 研究对象:地球表层的生物群。 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生物分布的基本规律。 研究内容:地球上生物群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分级分类;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分布区与区系的形成与演变;岛屿生物群的拓殖与灭绝等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一定群落环境;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具有一定的营养结构、代谢方式 群落对环境的作用:防止风害;调节水分;改良土壤;保护环境;防风固沙。(自己扩张)演替模式:旱生演替系列:裸岩→地衣群落→苔藓群落→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水生演替系列:湖泊→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湿生植物群落→陆地中生植物群落。撂荒地演替系列:草本群落→阳性灌木群落→阳性乔木群落→耐阴乔木群落。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按基质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海洋植物区系可分为:北方海洋区、热带海洋区和南方海洋区。海洋动物区分:北极冷水区、北太平洋温水区、北大西洋温水区、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南方温水区和南极冷水区。 影响生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气候、土壤、地形、生物、历史、人为 分布区的扩展:主动扩展和被动扩展 分布区的类型:不同生物的分布区大小、形状、变化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根据分布区大小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