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众参与过程的思考116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众参与过程的思考116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众参与过程的思考

摘要:基于对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公众参与过程的研究与思考,从信息传递、

任务书、场所氛围和运营管理几方面,浅谈综合文化区规划设计。

关键词:公众参与;文化区;规划设计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概念提出于1996年,从初次提案至今历时良久。通过向世

界各地建筑师提案,意图打造一个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的综合文化区。 2001年,香港政府通过初次方案评选,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了诺曼·福斯特的“天幕”方案。然而,此时的西九采取“公私营合作”的发展模式,将规划范围分区

域交予地产商负责,而“文化”似乎不是重点,这种规划模式遭到香港本土及各方

人士的质疑。香港政府在多方压力下就西九问题开展公众咨询。

在长达6个月的资讯后,2006年香港政府宣布设计方案推倒重来,重新制定

核心文化设施的任务书,并于同年成立西九龙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令其审

视文化区核心设施发展和营运的需求和财务需要。经过与港本艺术界和相关团体

的协商后,咨询会重新制定了任务书,建议以低密度的方式发展西九。2007年西

九龙文化区管理局成立,负责接受和回应公众意见,改正前期由财团管理西九建

设造成的偏差,然而关于的西九地区建设的争议依然不断。

2009年10月至次年1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开展了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以了解公众在规划及软硬件发展的诉求及期望,以及艺术界对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期间共举行了66场公众活动,并为不同组别身份的公众人士举办了多场小

组会议,令其从专业及使用者的角度发表看法,据此重订任务书,并建议随后参

与竞争的设计者参考此次的公众意见。

第二阶段的公众参与于2010年8月至11月进行,管理局向公众介绍了三组

来自设计师的概念规划方案的图纸、视频及模型,并在此后举办了27场公众活动,开展“西九未来在您手”的设计论坛等。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意见,进行

方案选择和修改,并将最终选择的结果向公众进行公示。

第三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于2011年9月至10月展开,期间向公众介绍了以Foster的方案为基础,同时融合了另外两个的可行性特点发展而成的方案,并据

此再次发放问卷进行公众咨询,整理后提交后续有关部门决策核准。至此,西九

文化区的规划建设方案大体确定,相较于前版方案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传统的文化区设计方法体现为线性的设计模式,并以建筑、规划师等设计者

为主导,而使用者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分析、假设和揣度。而公众参与下的综

合文化区规划设计,体现了多方共同主导的设计过程,其结果往往能够得到较高

的评价。西九文化区的公众参与过程很多值得被学习的亮点,但同时也有所欠缺,本文据此提出几点关于综合文化区设计公众参与的思考。

1、保证真实信息的传达与接收

在文化区初期进行公众咨,可以正确把握使用者的诉求,及时对设计系统和

框架进行调整。但是实现其目的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操作过程中真实信息的传达

与接收。

西九管理局对三位设计师方案进行的展示,内容只包括模型、平面图和一些

互动的装置等,而对于更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以及在前一阶段通过咨询收集的意

见等并未进行公示。在进行咨询时,虽然举办了近百场公众参与活动,通过举办

论坛、问卷调查、收集书面意见和媒体回馈等方式进行信息收集,但是由于长期

不断地反复资讯,以及在提交意见时的各种限制,收集的意见大多比较空泛。

操作者应在前期对项目现有的客观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其所涉及的领域不

应仅限与建筑和规划专业的模型、平面图等,最好还要包含设计背后的研究报告

以及造价等信息,可能会涉及到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和教育等相关领域,并

且将之全面、真实地提供给公众进行参考。

在这之后,还需保证公众的意见能够被充分、长期地接收,不能只收集空泛

的意见,例如没有针对性的调查问卷和限时的发言等,咨询方式应能够充分表达

公众的意见,比方说多方论坛、运用新媒体平台等。并且在之后能够将公众的意

见和顾虑直接反映在备选方案之中,更有利于激起公众参与的热情。

2、使用者共同参与制定任务书

在第一次公众参与活动中,资讯委员会听取艺术界的诉求,并综合市场调查

报告和顾问的建议,修改原任务书为建设15个表演艺术场地和提供最少3公顷

的广场,并增设一座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机构,以及用来推广文艺创意产业的

文化机构。在满足文化界需求和期盼的同时,顾及了各类设施的个性和技术配套

特点。

综合文化区是服务性公共设施,功能的合理配比尤为重要。传统的设计任务

书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控制,以开发商、政府和设计师等设计者的立场对环境

场地进行定位,以满足单方利益为主,这样造成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文化区“文化”

功能分配不合理。为了使综合文化区能够成为真正的“文化区”而不是“地产项目”,综合文化区在规划时首先需要一份符合文化活动需要的任务书。因此,在项目任

务书的制定时,可以邀请文化界专业人士共同参与,调整文化设施和附属设施的

配比,制定出合理分配功能的任务书,为后续文化区的文化活动提供最合适的硬

件条件,并且满足文化区自给自足的运营。

3、鼓励公众对文化区“氛围”进行评判

在九龙文化区初期的“天幕”方案中整个建筑面宽近900米,对维多利亚湾的

整体环境影响十分严重。在后来的竞标过程中,管理会听取了来自公众的意愿,

积极鼓励香港本土设计师参与投标,在第二轮投标中选取了“城市森林”、“文化经脉”和“文化新尺度”三个竞标方案。经过多方听取意见以及香港本土设计者们的努力,提案均都对九龙的背景做出了更多的回应。

拉普卜特在其《建成环境的意义》中反对以设计师、评论家的感知来对建成

环境判断的“高雅风格传统”,注重从公众和日常的角度对建筑环境进行认知。雅

各布斯也批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秩序井然”的场所,认为其缺乏城市及大众的

集体记忆和情感内涵。建筑是具有长久性的物质,一旦建成都将对城市造成影响,文化区更是地区性的文化标志,此类公共建筑的建成,影响的不是部分人的个人

利益,公众是城市和建筑永久的接受者。所以设计者在进行认知和判断的时候,

要从自我意识延伸到公众的认知和行为体验,才能够塑造出理想、活力的环境。

当地的设计者要听取并研究使用者的诉求,公众对城市的认知,他们作为设计者

同时也是使用者,同样有责任帮助非建筑专业人士,提出来自不同环境认知、社

会认识文化背景的有益建议,为项目的完善献计献策。

4、对于未来运营管理的考量

运营管理是影响文化区使用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由地产商全权负责文化设

施的规划,可能导致文化区过于商业化,使文化区变成“地产项目”。剧场和其他

表演场地的管理和使用权应该属于艺术团体,节目的策划与费用应该由艺术界和

公众共同参与决定。同时为避免入不敷出等可以根据市场调查配置气质相符的文化创意商业,文化活动宜根据受众者调研结果,合理调整活动的盈利性质、时间分布和场次的安排。向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艺术宣传,使大众能跨越自身的层次欣赏艺术、参与互动。比如向积极的年轻人宣传传统的粤剧文化,让喜欢古典乐曲的观众也能够喜欢上流行音乐等。

结语

建筑、环境和人是整体系统,并且是以其中的人为主体存在的,所以场所环境一旦脱离公众就会死亡。香港九龙文化区从思路提出至今二十年,在曲折的发展中摸索出了发展道路,其历程对今日相同类型的建筑项目的设计方法带来了启示。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基于建筑环境中的人为出发点,才能营造出舒适、亲切、充满活力的建筑空间环境。

港口城市片区发展案例

港口城市片区发展案例 港口城市片区发展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以下是10个港口城市片区发展案例: 1. 上海浦东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浦东新区是上海市的新兴经济中心。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引进,浦东新区成功引领了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深圳前海自由贸易港区:作为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区,前海的发展以开放和创新为核心,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的入驻,并推动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增长。 3. 新加坡滨海湾金融中心:滨海湾金融中心是新加坡的标志性项目,它通过规划和设计创造了一个集金融、商业、文化和居住于一体的综合性片区,成为新加坡的金融中心。 4. 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仁川自由经济区是韩国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提供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等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高科技企业入驻。 5. 美国迈阿密港区:迈阿密港区是美国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之一,通过港口的发展,带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6. 香港九龙西九龙文化区:西九龙文化区是香港政府推动文化产业

发展的重要项目,通过引进国际艺术机构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了香港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7. 德国汉堡港区:作为欧洲最大的港口之一,汉堡港区通过不断升级港口设施和优化物流系统,提高了货物的运输效率,为德国及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8. 澳大利亚悉尼港区:悉尼港区是澳大利亚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通过港口的发展,促进了悉尼及整个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增长,并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9. 日本东京港区:东京港区是日本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通过港口的发展,带动了东京及整个关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建设。 10. 中国厦门自贸片区:厦门自贸片区是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通过提供更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和跨国企业的入驻,推动了厦门及福建省的经济发展。 这些港口城市片区的发展案例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城市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西九龙文化区M+艺术馆

西九龙文化区M+艺术馆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 【年(卷),期】2013(000)005 【总页数】2页(P70-71) 【正文语种】中文 建筑师: Herzog & de Meuron + TFP Farrells 地点: 中国香港 业主: 西九龙文化区管理局 摄影:Herzog & de Meuron Architect: Herzog & de Meuron + TFP Farrells Location: Hong Kong Client: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All photos Ⓒ Herzog & de Meuron TFP Farrells与瑞士巴塞Herzog & de Meuron 携手,设计西九龙文化区全新视觉文化艺术馆M+。 M+ 位于14公顷的公园边缘,位处维港海滨,将是西九首批于2017年落成的文化艺术设施之一,也是缔造视觉艺术及表演艺术的跨界别交流的主要表演场地。M+不仅是博物馆,更是荟萃20及21世纪当代艺术、设计、建筑、影像的文化中心,诚为陈列及观赏不同媒体艺术提供各式各样、各适其适的展览空间、演示方

式与活动盛事。 TFP Farrells a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Herzog & de Meuron to design the building for M+, the new museum for visual culture in the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WKCD), Hong Kong. Situated on the waterfront of V ictoria Harbour at the edge of a planned 14-hectare park, M+ will be one of the f rst projects to be completed in the W 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by 2017, and will be a key venue in creating interdisciplinary exchange between the visual arts and the performing arts in Asia. Not just another museum in Hong Kong but a cultural hub for 20th and 21st century focusing on art, design,architecture and the moving image, M+ will embrace the entire spectrum of spaces, means of display and activities related to exhibiting and viewing these media.

城市更新 案例

城市更新案例 城市更新是指对城市进行改造和升级,以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功能。下面列举10个城市更新案例,以展示不同城市在城市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 1.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 新加坡滨海湾花园城市更新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将滨海湾地区从一个废弃的港口区域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市中心。项目包括规划和建设各种公共空间、住宅和商业建筑,以及人行道、公园和绿地等。通过城市更新,滨海湾地区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了新加坡的地标之一。 2. 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 伦敦奥运会遗产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和周边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伦敦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多功能的体育、文化和商业设施,成为了城市的重要活动中心。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伦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娱乐选择。 3. 上海外滩城市更新 上海外滩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外滩地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通过改造和升级外滩的建筑和公共空间,上海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滨江景观带,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外滩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供了重要支持。

4.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 纽约高线公园城市更新项目是将一条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为一个城市公园的城市更新工程。通过改造和升级高架铁路,纽约成功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城市公园,成为了城市居民休闲和锻炼的重要场所。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纽约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 5. 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 东京奥运会场馆再利用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奥运会场馆的再利用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通过改造和升级奥运会场馆,东京成功将这些场馆转变为各种文化、体育和商业设施,提供了更多的娱乐和活动选择。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推动了东京的经济发展,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和娱乐设施。 6. 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 巴黎巴士底广场城市更新项目是对巴黎市中心的一个重要公共广场进行的城市更新工程。通过改造和升级广场的建筑和公共设施,巴黎成功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商业活动。这一城市更新项目不仅提升了巴黎的城市形象,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和购物选择。 7. 京都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更新 京都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更新项目是对京都市中心的历史街区进行的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总体规划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总体规划 甘霁 【期刊名称】《演艺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1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甘霁 【作者单位】福斯特及合伙建筑事务所,伦敦,英国 【正文语种】中文 西九龙文化区(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位于香港中心引人注目的维多利亚港。这座世界同类文化项目中规模最大的新区,将是一个用于音乐会、戏剧、歌剧等演出和视觉艺术展示的重要文化区。这里将拥有17座建筑,包括1座剧院、“M+”现代视觉艺术博物馆、音乐厅以及1座 15 000座的大型表演场地,其下方是展览中心,还有占地3 万平方米的艺术教育设施。这一新区可举办各种活动,包括传统中国戏剧、流行音乐会及歌剧等。 西九龙文化区的设计旨在为每一个香港人打造一个活力四射、集诸多功能空间于一体的新区,将激励本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从业者、爱好者,香港也将从中长期受益。英国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Foster + Partners)负责该项目的总 体规划,其设计力图让其中的生活、工作和游玩区域的边缘变得模糊,让公共空间变得好客且充满活力,使城市生活品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该项目将生活区、画廊、工作室、商店、咖啡店及酒店融为一体,多功能式的设计

抓住城市的活力及特色元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文化区的总体规划复制了香港城市的 DNA,将文化场所和城市的日常生活合二为一。西九龙的密度和熟悉的街道模式在丰富的柱廊、小巷、道路和绿树成荫的宽阔行人道的混搭中得以再现——城市的街景,让人回想起兰桂坊(Lan Kwai Fong)和上海街(Shanghai Street)的喧闹。 虽然设计方案抓住了城市最好的元素,但设计者还得设法解决不够理想的方面:如交通、污染和拥挤。最终,将公路沉入地下,以便打造出安全、无车的公共空间。新的主公共公园占地 23 公顷,规模与纽约的中央公园(Central Park)和伦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相一致。雕塑露台中种植了当地的树种,将周边乡村气息带入了城市的中心区。同时,还点缀着公共艺术、游戏场地、野餐场地、亭台楼阁以及开放式的演出场所。该公园将提供一个包容性的开放空间,游客可以在这里按照自己的方式享受新区的文化活动。 一系列室外露台和人行道从主建筑群通向海滨,开辟了远眺香港岛的新视野。绵延2 km的海港前设置步行道,第一次给香港人带来了回首这座城市标志性天际线的机会。新的中央大街从广东路(Canton Road)东穿透文化区一直延伸到海底隧 道口(Harbour Tunnel)西侧。除了商店、酒店、咖啡店、工作室及工作坊外,大街两侧还设有柱廊,沿途还零星分布着广场和通往许多文化场所的入口。就像香港一样,其建筑地面以上部分的垂直方向上布置了住宅、办公室、小型文化设施以及教育空间。在其右侧拐角处有狭长的街道通向大街,北边连接的是低碳交通系统,南边是滨水区景观。 文化区的总体规划包括多个新的主要公共广场。戏曲广场(Xiqu Square)位于大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众参与过程的思考116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公众参与过程的思考 摘要:基于对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公众参与过程的研究与思考,从信息传递、 任务书、场所氛围和运营管理几方面,浅谈综合文化区规划设计。 关键词:公众参与;文化区;规划设计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的概念提出于1996年,从初次提案至今历时良久。通过向世 界各地建筑师提案,意图打造一个集艺术、教育及公共空间于一身的综合文化区。 2001年,香港政府通过初次方案评选,从众多方案中选择了诺曼·福斯特的“天幕”方案。然而,此时的西九采取“公私营合作”的发展模式,将规划范围分区 域交予地产商负责,而“文化”似乎不是重点,这种规划模式遭到香港本土及各方 人士的质疑。香港政府在多方压力下就西九问题开展公众咨询。 在长达6个月的资讯后,2006年香港政府宣布设计方案推倒重来,重新制定 核心文化设施的任务书,并于同年成立西九龙文化艺术设施咨询委员会,令其审 视文化区核心设施发展和营运的需求和财务需要。经过与港本艺术界和相关团体 的协商后,咨询会重新制定了任务书,建议以低密度的方式发展西九。2007年西 九龙文化区管理局成立,负责接受和回应公众意见,改正前期由财团管理西九建 设造成的偏差,然而关于的西九地区建设的争议依然不断。 2009年10月至次年1月,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开展了第一阶段公众参与活动,以了解公众在规划及软硬件发展的诉求及期望,以及艺术界对场地设施建设的意见。期间共举行了66场公众活动,并为不同组别身份的公众人士举办了多场小 组会议,令其从专业及使用者的角度发表看法,据此重订任务书,并建议随后参 与竞争的设计者参考此次的公众意见。 第二阶段的公众参与于2010年8月至11月进行,管理局向公众介绍了三组 来自设计师的概念规划方案的图纸、视频及模型,并在此后举办了27场公众活动,开展“西九未来在您手”的设计论坛等。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收集意见,进行 方案选择和修改,并将最终选择的结果向公众进行公示。 第三阶段的公众参与活动于2011年9月至10月展开,期间向公众介绍了以Foster的方案为基础,同时融合了另外两个的可行性特点发展而成的方案,并据 此再次发放问卷进行公众咨询,整理后提交后续有关部门决策核准。至此,西九 文化区的规划建设方案大体确定,相较于前版方案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传统的文化区设计方法体现为线性的设计模式,并以建筑、规划师等设计者 为主导,而使用者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被分析、假设和揣度。而公众参与下的综 合文化区规划设计,体现了多方共同主导的设计过程,其结果往往能够得到较高 的评价。西九文化区的公众参与过程很多值得被学习的亮点,但同时也有所欠缺,本文据此提出几点关于综合文化区设计公众参与的思考。 1、保证真实信息的传达与接收 在文化区初期进行公众咨,可以正确把握使用者的诉求,及时对设计系统和 框架进行调整。但是实现其目的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操作过程中真实信息的传达 与接收。 西九管理局对三位设计师方案进行的展示,内容只包括模型、平面图和一些 互动的装置等,而对于更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以及在前一阶段通过咨询收集的意 见等并未进行公示。在进行咨询时,虽然举办了近百场公众参与活动,通过举办

香港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香港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 2017年6月29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见证下,香港西九文化区管理局与故宫博物院签署兴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合作协议。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筹备多年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正式开幕。坐落在维港海滨沿岸的香港故宫博物馆是连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桥梁纽带,标志着香港融入国内国际文化双循环。 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文化的积淀、培植与维新 香港西九龙文化区是香港重要的文化基建,位于西九龙填海区南端,占地40公顷,是全球大型文化区之一。计划分阶段提供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表演艺术场地(包括戏曲中心、自由空间、艺术公园和演艺综合剧场等)。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北京故宫博物院在境外的首个项目,有7800平方米的展厅,用于介绍故宫历史文化,展示故宫博物院书画、器物和古籍等藏品。为世界各地的朋友提供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机会,激励港澳年轻一代以大型文博机构为载体参与文化传承和创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和聚焦21世纪视觉文化的M+博物馆地处西九龙海滨,故宫内景与城市景观交相辉映,M+戏院以光影呈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将色彩、视觉、影像的探索延展到立体空间。融汇东西方艺术

表现手法,文博场所与艺术公园相互配合空间延展,文艺气息扑面而来。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语言联通古今。正门借鉴了北京故宫宫门朱红色门板加门钉造型,延续外朝门户的庄严肃穆之感。但在门钉的用材上增加更多的巧思和创新,选用水晶制成。正门外的丝带状的镂空玻璃道路,是对北京故宫黄金水河的模拟。根据香港著名建筑师、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设计者严迅奇介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垂直空间沿中轴线展开,串联三层不同高度的中庭空间,可以观赏香港岛的天际线和大屿山。博物馆外观颜色和肌理大气沉稳,散发出平和的气度。天花板选用现代的铝材料建造,形似琉璃瓦但却大有不同,是对北京故宫的现代化的香港风格的表达。 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香港新功能释放新能量 对香港而言,较之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传统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是新定位、新功能,具有潜在优势。 早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香港的电影、流行音乐、文学等多个文化领域发展达致巅峰,在华人社会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和广泛知名度,“港风”一度席卷亚洲乃至全球。香港文化专业性知识输出,有效带动了内地电影制造业、影视剧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硬件方面,西九文化区作为特区政府重要的策略性投资,积极配合香港长远的文化艺术基建和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荟萃的国际大都会领先地位。在软

香港西九龙规划设计国际竞赛2006

我对西九文化区概念规划方案的点评 香港大学建筑系朱涛 香港西九文化区的建设项目恐怕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最雄心勃勃,也是一直富于争议性的文化建设项目。8月20日,备受关注的文化区三个规划方案终于出台了!三家规划设计顾问公司——英国的Foster + Partners(以下简称福斯特),香港的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李严或严讯奇)和荷兰的OMA(以下称OMA或库哈斯),各自领取酬金约4,900万港元,经过一年的闭门铸造,终于向香港公众亮出自己的绝招。三个概念规划方案自8月21日起在香港会展中心等地展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公众咨询,收集市民意见,最后西九文化区管理局将?综合各方意见?选取一个主导方案。 ?西九兴亡,匹夫有责?。我去仔细看了展览,研读了各设计公司提供的资料,产生一些个人看法,想提出来,与大家交换意见。在直接讲我个人看法前,我认为有必要先分析一下基地的现状——这是我评判各方案的出发点。 西九头顶几大怪 我们香港城市有诸多特色,其中包含两大精髓:便利的公共交通和生机勃勃的街道文化。前者体现为发达的地铁、公交、电车、航船线路以及相互间便捷的接驳;后者体现为密集的街道网络、频繁出现的街道交叉口、小尺度的街区划分、沿街多样的小商业设施、以及——很重要的——似乎永远都不缺的人气——步行人流。有时走在铜锣湾、旺角的街道,我也会觉得有点太过拥挤。也许人口密度稍低点,街道稍宽些会让人更感舒适。但这只是个度的调整问题,香港街道文化的本质构成总的说来是值得我们珍惜的。总之,便利的交通加上街道文化这两大精髓,结合其它特征,形成的良好城市空间格局在港岛、九龙比比皆是。

但是,西九文化区周边的城市环境现状如何?相信去过的人大多会同意我,也有两大特点,与香港的城市精髓恰恰相反:极差的公共交通通达性和极端反人性的步行环境!与紧靠东边的尖沙咀和油麻地两个片区的小尺度街区划分、密集的街道网络、方便步行的街区环境、热闹非凡的街道生活相比,西九片区简直就是城市生活的死角和荒漠。

香港城市综合体规划控制研究

香港城市综合体规划控制研究 袁媛;骆逸玲 【摘要】城市综合体的规划控制研究是我国城市综合体建设热潮下的现实需要。 选择了香港6个案例,在文献、法规整理、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基础上,概括出 香港综合体规划控制的特点:土地用途控制设有多种混合用地类型,是一个弹性的双向过程;公共设施豁免条例详细,配建设施类别多,等级高且与项目建设一体化;综合体可承担交通枢纽功能,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紧密接驳,并成为步行网络的节点。文章建议在我国城市综合体建设中,规范土地兼容性控制,鼓励综合体建设结合多类别、高等级的公共设施,提升交通服务功能。%Planning control of mixed-used developments is a practical issue under ‘urban complexes rush’ during current years in Chinese citi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land use control, public facilities and traffic organization of mixed-used developments in Hong Kong based on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regulatory review, field excursion and depth-interview. Multiple land use is encouraged, and land use control is flexible and bidirectional. Regulation for non-accountable gross floor area of public facilities is detailed. The facilities belong to multiple categories, providing wider services, and having a good progress of project integration. Mixed-use developments act as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hubs, providing easy transferring service and becoming important nodes of pedestrian network. This paper suggests for improvement of compatibility control for land use, more public facilities integrated and stronger traffic serving function.

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研究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城市公共空间 一直是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的场所,同时也是城 市文化和历史的载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公共空间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功能和 价值,导致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浪费和荒废。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成为了许多城市规划者 和设计师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通过创新设计和思维,重塑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城市居民 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一、城市公共空间再生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意义在于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品质,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 市形象。城市公共空间再生可以利用城市中的空置和废弃建筑,使其重新焕发新活力,成 为城市的亮点和文化符号。城市公共空间再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城市经济的 发展和繁荣。城市公共空间再生也可以促进城市居民的社交和文化交流,增强城市的凝聚 力和归属感。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 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特色 在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中,尊重历史文化,保护传统特色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城市 公共空间是城市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在空间再生设计中,应该尊重并保护空间的历史和传统特色,将其融入到设计中,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个性。 2. 突出功能需求,满足居民需求 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突出空间的功能需求,满足居民的文化、休闲、娱乐和社交等多元化需求。应该根据 不同的空间特点和城市人口结构,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和城市的吸引力。 3. 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城市公共空间的 再生设计应该倡导绿色环保理念,利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创造生态友好的公共空间,保护 城市的生态环境和资源。 4. 多元化参与,营造共享文化 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需要多元化的参与,营造共享文化。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 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与社区共同探讨和设计,实现城市公共空间再生设计的民主参与 和共享文化。

中学生香港两日研学方案

香港两日研学之旅 一、研学信息 研学主题:“港大探索——放飞你的名校梦” 研学对象:高中生 研学时间:10月28日-10月29日 研学地点:香港 研学类型:两天团 二、研学特色 1、全面掘弃景点打卡旅游,专注研学中的学涯教育 日晞“大学游”校企深度研学之旅是专门针对高中学生开展的学涯教育研学产品,是让学生直面思考“如何选择合适自己的升学、就业发展方针”、“该如何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中生涯”、“个人人生价值与未来出路?”等的现实问题。因此,本产品将与一般的春秋游或学生游学有质的区别,我们有明确“升学”、“就业”导向的教育。学生将参与牙医、工程学、工商管理等世界排名前列的学科招生分享会,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知,获取一手招生信息,树立远大理想。 2、高校名师、在校大学生专题分享,不同的高度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高校研学时,邀请在校名师、学生,结合不同的高校专业特色,给予高中生专题分享与成长寄语,以更高的层次与更多元的视角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持续深造,帮助学生进行学涯规划。 3、深度探访高校标志性景点,真实体验大学生活

告别过去单一的车游高校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由高校在校学生作为高校导引员带领学生深度探访一所高校校园,以独特真实的视角讲解呈现出高校的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研学学生能真实体验高校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在参访高校的标志景点合影留念,游览参观校园环境、教学楼、图书馆、宿舍,到高校饭堂就餐,在校史馆聆听高校发展历程,感受高校精神。让优秀的高校学生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感召更多的高中生不断突破自我、成就更精彩的自己! 4、高密度信息轰炸,研学旅行收获满满 学生将在短时间内接收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大量信息,在这种高密度信息的轰炸中,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拓宽学生视野。这样的研学旅行不仅能让学生获得重要的学涯规划信息,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收获满满。 三、景点介绍 1、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大学,是香港最早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亚洲最具名望的大学之一,有亚洲“常春藤”之称。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港第一,2023年全球排名第21位。与清华北大排名接近。 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在1997年推出了“卓越学科领域计划(The Areas of Excellence scheme)”,在全部18个领域项目中,香港大学主持了8项,并协同其他机构参与了6项;截至2013年,香港大学已完成“经济及商业策略”、“药物合成与研发”两项,关于“海洋环境”、“大规模流行疾病”、“鼻咽癌”、“骨骼疾病”、“高分子材料”、“新兴电子建模与仿真”等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从“卓越学科领域计划”中不难看出,医学、商科、信息科学都是香港大学传统且极具竞争力的学科领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学科亦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2022年4月,香港大学牙医学、教育学、地理学、语言学及社会政策与管理5个学科进入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0名。 2、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展示九百多件来自故宫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不少都是首次于香港公开展出。当中部分藏品更是从未对外公开展出。博物馆亦定期举办有关中国文化艺术的特别展览,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珍品。 3、M+博物馆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社区营造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模式研究——以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 的社区营造为例 冯婕;弓箭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是居民非物质文化遗迹,它的一个关键保护要素就是社区集体意识的营造,让居民有归属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街区的保护改造更新中来.从社区营造的角度出发,以水东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为例,在社区营造内容、营造机制、营造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为今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之路摸索出一个 新方向. 【期刊名称】《上海城市管理》 【年(卷),期】2018(027)004 【总页数】4页(P19-22)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社区营造;更新模式 【作者】冯婕;弓箭 【作者单位】北京华清安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北京华清安地建 筑设计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正在逐步加强旧城更新的力度,给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提供充足的居住空间和宜人的居住环境。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遗迹(文物、历史文化街区等)记录了城市个性的发展和演进,是城市底蕴和魅力所在,是城市不可再

生的宝贵资源。历史文化街区与其他历史文化遗迹的不同在于它是居民生活的非凝固的文化遗迹,因此,对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对社区集体意识的营造,在街区复兴的过程中强调社区居民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 “社区营造”这个词起源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泡沫经济之后,日本通过社区营造打造了一批新城乡。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不是完全依靠政府部门,而是尽量地发动当地居民,同时成立“社区营造协会”“故乡会”等各种执行机构。社区营造的革新在于让社区居民有效地参与到社区的改造中来,承担责任并获得利益。[1] 近年来,社区营造思想传入我国,核心思想就是“让社区居民具备自发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自己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培养社区成员的参与感和使命感;更深层次的目的是挖掘居民自我价值,增加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居民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 一、基于社区营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特点与优势 (一)保护主体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体主要为政府、开发商和居民,而社区营造则强调发动一切可能的力量,政府、居民、专家、NGO等第三方组织都要参与进来,广泛的公众参与使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成为属于居民的和谐家园。 (二)保护对象的多样化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主要着眼于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护、空间肌理的保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社区营造强调的保护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外,还注重对居民的保护,保护他们所居住的建筑和环境,加强居民与居民、街区之间的情感联系,注重街区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社区营造加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是更为多元全面的保护更新。

城市轨道怎样让生活更美好?——香港城市轨道及枢纽建设经验分享(一)

城市轨道怎样让生活更美好?——香港城市轨道及枢纽建设经 验分享(一) 城市轨道怎样让生活更美好?——香港城市轨道及枢纽建设经验分享 (一) (2014/12/1 信息发布:规划师杂志社 ) 王昊中国青年规划师联盟 2012年5月,中规院组织了一次针对香港的城市轨道及枢纽建设考察,我们打算分为两期与大家分享考察的收获,第一期主要是3个讲座的内容,第二期写我们的边走边看。 专题讲座一:香港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及规划 主讲人:叶智全(港铁总公司总设计经理) l 香港地铁与港铁公司的历史 2012年香港总人口700万,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但其中可发展用地仅约30%。多山的地形条件促进了城市的集约化建设,为轨道交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香港的地铁公司成立于1975年,并于2000年之后实现私有化,但即使在私有化之后,政府所占股份仍占香港地铁公司总股份的76%。2007年,地铁公司与九广铁路公司合并,正式更名为港铁公司(MTR)。 香港地铁建设始于1970年代,其时香港总人口约400万,住宅、商业和工业均为城市主要的增长部门,路面交通已十分拥堵。但早期建成的荃湾线和观塘线客流并不饱满,随着港岛线的建设,地铁网络逐渐完善且覆盖了城市主要的功能区,地铁逐渐成为城市重要的出行方式。1980年代,与香港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伴随,轨道交通在郊区与新市镇拓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涌线和将军澳线等线路的建设,使得城市外围新增功能紧紧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展开,从1980年到2011年,香港城市人口从500万增长到700万,城市外围新增的人口和就业并没有改变城市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出行方式。

由于轨道交通发展顺应了城市产业功能和城市结构的调整需要,实现了轨道建设与城市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因此,香港地铁始终维持了高效的运营状态,城市拓展也始终维持了集约化的形式。目前香港轨道总长度约220公里,设站82座,日平均运量为450万人次。轨道交通在公共交通市场中占有44.3%的份额。 l 未来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香港轨道发展和建设目标也有显著变化。 未来10年,香港轨道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①优化城市环境(拥有蓝天和清新空气的城市)②舒缓交通,创造愉快的旅行经验;③带动旧城更新;④加强与中国内地的密切联系(主要指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兴建)。 在设施建设层次,香港地铁未来发展重点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1)以新线路的建设带动旧区更新: 西港岛线、南港岛线和观塘线延长线等,将带动城市旧城的改造,并通过向原来交通区位边缘的地区提供轨道服务,使之可以方便接入中心区,刺激当地经济的增长。北港岛线作为与目前港岛线相平行的线路,将对舒缓轨道交通干线的拥挤状况,起到重要作用。 2)轨道站点周边人行系统的延伸和优化 目前,港铁公司正在通过市场谈判的方式,与轨道站点周边的各物业发展单位合作,拓展站点周边的人行系统,使其能够尽量延伸到站点覆盖范围内所有商业、办公及居住用途的建筑中。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无偿提供这些通道所需城市土地,周边物业公司和港铁公司按照资金回报比例共同出资建设。在设计中,这些廊道将结合具体情况,采取地面、地下隧道和人行天桥等不同形式。这一系统不仅通过人车分行提升了车站步行环境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同时也为周边商业、办公带来更多客源,并提升活化了社区环境;另一方面,这一系统将更多客流引导到地铁站,进一步提升了轨道交通的市场份额和运营效益。 主讲人:郑汉霖(一级设计管理工程师)专题讲座二:广深港客运专线—香港段西九龙总站设计 广深港客运专线建成后,香港到广州的出行时间将缩短为48分钟,

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思考

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思考 1. 引言 1.1 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思考 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公众对多样化文化产 品的需求。通过众筹平台,广大文化爱好者可以直接参与到文化项目 的筹资过程中,从而推动更多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产品问世。 这种形式的参与不仅能够减少文化产品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能够促 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建立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也变得尤为重要。通过互联网下的公共文 化众筹服务,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完善和优化,提高文化产品 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加强文化产品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也能够提升 公共文化事业的普及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 正文 2.1 满足公众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 满足公众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是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 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 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文化产业往往 只能提供有限的选择,无法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文化需求。而通过互联

网下的公共文化众筹服务,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参与到文化产品的生 产和推广中,从而获得更多元化的选择。 通过众筹平台,文化创意者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直接推送给感兴趣 的公众群体,借助其支持和资金来实现创意想法。这种直接连接的方 式使得文化产品更贴近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文化产品的多样性 和质量。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偏好选择支持的项目,更加自主 地参与到文化的创造过程中,从而获得更加个性化和符合自己口味的 文化产品。 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为满足公众对多样化文化产品的需求 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会,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和公众参与度 的提升。 2.2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是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的重要 作用之一。通过众筹平台,各种文化项目都有机会获得资金支持和市 场推广,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众筹也可以激发文 化创意人才的创新潜力,促进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通过众筹平台, 文化创意人才可以直接接触到市场需求,快速了解观众的喜好和反馈,从而更好地调整产品方向和创意设计。 互联网下公共文化众筹服务还可以为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机 会和资源整合。通过平台的信息共享和对接功能,不同领域的文化企 业和创意人才可以更容易地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

围填海规划空间形态探索

围填海规划空间形态探索 作者:罗铬磊 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年第07期 摘要:城市化进程使土地资源的压力不断升级,为此,沿海城市纷纷把目光聚焦海洋,借围填海来缓解城市用地矛盾,我国正处于以临海工业、滨海旅游、港口开发为目的的围填海高潮。本文通过对日本、香港等地区填海案例的解读和借鉴,分析归纳其填海空间规划经验和教训,提出围填海空间规划指引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围填海、规划、空间形态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一.围填海简述 1.围填海基本概念 围海造陆是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也是人类拓展生存空间及生产空间的重要手段。围海造陆工程主要是在拟建海域修建围堤、围埝等,并采用吹填淤泥、填筑建筑土石料等手段再经过地基处理形成可用陆地。 2.围填海的必要性 世界主要的城市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区,随着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沿海地区的许多大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猛增,向海洋要土地就成为了沿海地区获取土地来源最为直接的途径。 就围海动机而言主要有三方面,一方面海洋经济和临海效应在区域经济拉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围填海造地可以建设临海工业区、居住区以及休闲旅游区,实现“临海经济效应”;一方面由于国家对土地的紧缩政策,围填海造地可以实现新增土地,从而弥补耕地占用,实现土地的占补平衡;还有一方面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围填海可以增加土地面积,通过土地转让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 二.围填海发展概况 1.目前围填海发展情况 从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范围内开始进行着大面积的围海造陆工程。荷兰是围海造陆大国,也是世界公认的海洋管理和利用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荷兰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围海造陆的国家,自1200年以来,荷兰人民从大海夺得的土地共6925平方千米,占目前全国土地面积的

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及其问题思考

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及其问题思考 摘要:区域协同立法是指为了解决跨行政区域的事务,多个不同的地方立法主体按照各自 的立法权限,根据立法程序和协议,开展的立法活动。区域协同立法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等全面协调发展。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概念、原则、内容以及 法律意义等方面全面介绍区域协同立法;第二部分归纳总结了区域协同立法的现状,并从区域协 同立法的法律地位、主体、范围及审查监督等方面论述并分析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部分针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能为推动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发展与完善进行一些 有益的探讨和建议。 关键词:区域发展,协同立法,协同治理 前言 区域协同立法是我国地方立法范畴内的一个新概念,是为了发展区域一体化 和解决跨行政区域社会事务而产生的法治战略。随着中共中央第十六届三中全会 明确提出的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的逐步发展也随之对区域协同立法提出 了挑战。 目前学术界的学者们对区域协同立法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一些研 究成果。韩业斌在《区域协同立法的合法性困境与出路》中写到区域协同立法目 前处于初级阶段,因为《宪法》《立法法》中没有具体的条款规定,使得区域协 同立法随时都存在着合法性问题;贺海仁在《我国区域协同立法的实践样态及其 法理思考》中,也认为区域协同立法目前关注在部分区域的协同立法,忽视了我 国其它具有不同实践特征的区域协同立法问题,偏重关注区域协同立法的某一领域,缺乏区域协同立法的具体内容、概念的澄清、特征的总结以及对实际实践情 况的思考;不过也有学者觉得目前区域协同立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签署立法协定、交流和沟通立法信息、立法项目、立法程序等方面,但在区域协同立法实践中, 却取得较少实质性的成效。

香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借鉴

香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借鉴 作者:谈小燕邓进 来源:《社会治理》 2019年第6期 【摘要】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文章梳理了香港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经验,包括以增进人的福利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明确目标;完善的顶层设计,扁平的顶层架构,公开透明的社团注册条例,政府引导社区社会组织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和多元化发展为服务方向;专业的第三方培力;注重项目效果评估和信息公开透明。对大陆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主要启示包括:制度化、法治化、专业化和多元化。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治理社会资本 香港较早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总体上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市场参与、法制保障的治理体系。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组织部分,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香港社区社会组织在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使香港社会独具活力。 从数量上看,目前,全香港仅互助委员会就有2793个,业主立案法团有8848个;从内容上看,香港的社区社会组织多样化,主要包括社区邻里互助会类、弱势群体帮扶类、特殊人群帮扶类、城乡融合类、社区教育类、产业扶贫类、文化创意类、城市更新类、生态环保类等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促进邻里和谐守望相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促进政府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提高政府公信力;第三,促进香港城市和谐发展,促进香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香港对于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非常好的经验,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目标明确:以增进人的福利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负责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的政府部门主要有民政事务总署、劳工及福利局、廉政公署以及警务处。社区互助委员会属于社区志愿组织,主要由社区居民组成,是民政事务总署推行的重要公共事物,其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公众参与社区事务,使住户建立睦邻友好和互相帮助的关系与风尚,提高责任感,改善治安、居住环境和管理效果。劳工及福利局主要通过社区投资共享基金和社会福利署将社区发展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来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展。 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于2002年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在社区推行多元化的社会资本发展计划,其目标是使社会更加团结,加强社会的凝聚力,增加市民对社会及社区的归属感;使社会和社区更为融合,推动各阶层、界别和群体的融和,从而发展成一个关怀互信、融洽和谐的社会;鼓励和提升自助互助的能力,通过巩固社区的支援网络,使其能长久自行运作,并提升个人自立能力,鼓励个人为社会谋福祉;推广正面的文化和价值,这些价值(例如守望相助、奋发自强以及逆境不屈)有助促进社会人士或社群间的沟通和合作,建立积极正面的社会资本。 社区发展计划是福利署推行多年的民生工程,包括社区中心、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边缘社群支援计划。社区中心是方便不同年龄的居民聚集和联谊交往的地方,通过举办各种小组及社区工作活动促进居民的公民意识,使他们团结一致,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队的成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邻舍层面社区发展计划队主要服务于基础设施及福利服务不足够或完全欠缺的过渡性社区。目的是提供在该地区应有但不足够或不具备的社会福利服务;协助及促进当地居民了解及认识社区的需要及共同面对的问题。边缘社群支援计划是由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推行的,旨在通过外展服务、个案辅导、小组服务及支援服务,协助于西九龙区的释囚、精神病康复者及露宿者重投社会。廉政公署主要是通过社区联络和社区教育,建立“肃贪倡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