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概况.

2. 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旧知识巩固(3分钟):

明朝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为巩固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

三、学生自学,完成学习任务(30分钟)

(一)独学(10分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并提出不懂得地方,写在导学案上;根据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记忆,然后闭书完成预习部分。)

★郑和下西洋(重点):(阅读P93-95)(P94动脑筋)

1.条件:①明初国力强盛,社会安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③船上有航海图和罗盘针;④郑和个人的知识和才能。

2.目的:为了(笔记.记忆),派遣下西洋。

3.时间:──年,郑和下西洋。

4.到达地区: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

5.意义:①郑和的远航,促进了(笔记.记忆),加强了(笔记.记忆).(P95)

②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戚继光抗倭(重点):(阅读P96)

1.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 "。

2.背景:明朝中期,倭寇入侵中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明政府派遣等抗倭。

3.概况:戚继光组建" ",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九战九捷,荡平倭寇;后又率部剿灭了。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被平息了。

4.评价:戚继光是我国一位杰出的英雄.其_____________精神永载史册。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课本97页)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________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对学(20分钟):

1.组内交流检查(5分钟):

(1)组长组织交流检查是否勾画正确,并且进行更正。(2)组长组织讨论组员不懂得地方。

(3)组长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归纳出小组内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领(5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反馈的问题和帮助学生分类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3.记忆并检查(10分钟):识记基础知识,小组内抽背;小组间互查基础知识记忆的情况,由组长轮流抽别组的两个同学各4个问,老师统计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来评小组分。

(三)我不懂得有:

四、合作探究,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10分钟):

1.歌曲《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qiǎng)褓(bǎo)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lǔ)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问题:(1)“妈港”指哪里?为什么这么称呼?(2)葡萄牙殖民者什么时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澳门又是什么时候回归祖国的?为什么现在祖国母亲仍在流血?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请回答:(1) 这是谁说的?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精神?

五、检测反馈(2分钟)

1.下列杰出历史人物中,属于明代民族英雄的是()A岳飞B文天祥C郭守敬D戚继光

2.明朝之所以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根本原因是()

A.海上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C.指南针用于航海 D.造船技术高超

3.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属于同一类性质()

A.玄奘西游

B.戚继光抗击倭寇

C.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A.①灭亡陈朝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B.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朝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朝

2.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

A.巴拿马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隋朝大运河

D.灵渠

3.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①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

②创立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③修建过大规模工程

④短暂统一,二世而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某同学赋词《临江仙》:“水比黎庶君比舟,贞观治,一新秋。月碎重圆星再聚,勤政真盛世,英名万代流。”你知道这首词称赞的是谁吗(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隋文帝 D.隋炀帝

5.5.隋唐时期出现了“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治世。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②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

③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A.兼容并蓄

B.友好和谐

C.充满活力

D.积极向上

7.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唐朝在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A.词 B.小说 C.诗歌D.戏剧

8.如果你想研究唐朝时印度和西亚的历史,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A.《史记》

B.《资治通鉴》

C.《西游记》

D.《大唐西域记》

9.某同学编了一个反映唐朝社会生活的小剧本,以下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A.外国商人在长安城经商

B.妇女们喜好骑马出游

C.店铺林立,街道及宅巷内到处可见

D.唐三彩造型精美,闻名中外

10.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这两句诗反映的情况,直接导致了()

A.安史之乱的爆发 B.藩镇割据的混战

C.唐末农民大起义 D.唐朝走向衰亡

11.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①两位高僧都生活唐太宗统治时期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2.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历史上称为后梁

B.50多年里,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相继统治着长江流域

C.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太原,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

D.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唐朝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13.“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这句话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杨坚

B.李渊

C.朱温

D.赵匡胤

14.“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等语句反映的是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15.如图,下列有关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16.为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北宋采取的措施是

①分割相权

②州郡直属中央

③文臣掌地方行政

④控制地方财政

⑤设通判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⑤

17.岳飞在其《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A.女真统治者

B.突厥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党项统治者

18.南宋时期,在江南可能看到的景象有

①川蜀地区栽种茶树和棉花

②农民种植引进的占城稻

③开封城里出现早市、夜市

④文天祥组织军队抗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9.下列哪项属于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繁荣与开放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20.现代的海关,是对出入国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照章征收关税的国家机关。宋代政府也曾设置功能类似的机构是

A.蕃坊

B.市舶司

C.澎湖巡检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1.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

22.历史证明,统一必然促使国泰民安,分裂将导致国运衰退。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元朝在中央设置的管理机构为

A.北庭都元帅府

B.宣政院

C.西域都护府

D.伊犁将军

23.有关“河南江北行省”的文献资料最早可能出现在()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

24.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二、综合题

25.材料一:孙中山先生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搠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去的。”

材料二:一方面,这一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杀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从中国学去的是什么考试制度?该制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当时在位的君主是谁?(2)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该制度的发展分别做了什么贡献?

(3)宋代时,这种制度继续发展。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4)请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制度的评价?

2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这里的“天可汗”指的是谁?他获此称号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2)《步辇图》反映的是唐与哪个民族的交往情况?作者是谁?双方交往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有何意义?(3)两宋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签订过的和议有哪些(至少写出两个)?请选其中一个和议进行评价。27.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

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

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的南北起点的名称各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请说出这种工具的名称?与此同时人们又发明了哪种灌溉工具?

(4)材料二中图三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名称是什么?最早出现在哪朝?什么地区?

(5)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江南经济的发展给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宝贵经验?

参考答案

1.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的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所学知识容易知道隋朝581年建立,然后589年灭掉陈朝,完成南北统一。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经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C项符合题意;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都不是最长的运河,AB项不符合题意;灵渠是秦始皇开凿的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3.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是比较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和秦朝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需根据对两朝基础知识的掌握分析对比,根据题的选项确定答案。秦朝灭掉六国,实现国家统一,为加强封建统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因为秦二世的残暴,导致秦朝灭亡。隋文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隋文帝开创了影响后世的科举制;隋炀帝在位是修筑了隋朝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但是因为他的残暴导致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由此可见题中都是二者的相同点。选择答案D。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繁盛一时的隋朝。

4.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唐太宗的相关知识点。阅读题文所给提供关键词信息:“贞观治” 、“水比黎庶君比舟”。从中分析:“贞观”是唐太宗年号,又因为“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比黎庶君比舟”;都与唐太宗相关;

因此选项中A符合题意,故选A。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贞观之治

5.D

【解析】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史称开皇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由于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从这些治世局面出现的原因中,我们能得到的启示有①项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符合史实;②项统治者的励精图治是盛世局面出现的政治保证,符合史实;③项国

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史实;④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符合史实;故选D

6.A

【解析】依据“胡风”“胡食”“胡服”的信息可知,这些都是指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交往密切,互通有无,由此可知,“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的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的社会风气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CD与题干的“胡风”“胡食”“胡服”都没有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A。

7.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唐诗,唐朝时期诗歌很繁荣,选C项,B在明清时期D元朝A是宋朝。

8.D

【解析】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C

【解析】“不符合”是否定式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期的商业十分繁荣,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但没有出现店铺林立,街道及宅巷内到处可见的现象,C项符合题意;外国商人在长安城经商、妇女们喜好骑马出游和唐三彩造型精美,闻名中外都符合唐朝社会生活的特点,AB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A

【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反映的是唐玄宗后期,宠爱杨贵妃怠于政事,沉湎酒色,朝域腐败,之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国力大衰。故选A。

点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世太平的局面走向衰败分裂的局面。其原理是藩镇得到加强,开始拥兵自重,独霸一方。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

11.C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玄奘是唐太宗时期去印度取经的人物,鉴真是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先进的文化的人物,①不是二者的相同点,不符合题意;他们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不怕困难,历尽艰辛,具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人物“鉴真”“玄奘”抓住关键词“共同之处”,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二者的相关知识,利用比较法和排除法解答本题,首先比较四项内容,哪些是二者的相同点,不是相同点的排除,由此可以排除①两位高僧都生活唐太宗统治时期,玄奘是唐太宗时期的人物,鉴真是唐玄宗时期的人物,①是不同点,排除①后可得正确答案。

12.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时期相继统治的是我国的黄河流域地区,所以B项表述错误,其他选项

均正确。故选B。

13.D

【解析】题干材料“陈桥驿”“衣着黄袍”结合所学知识,960年后,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手下的将士把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他建立了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以后陆续消灭割据政权,结束了分裂局面。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北宋初年,政府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的特点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等,结果形成了三冗局面,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5.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宋与辽、西夏、金政权并立的示意图不正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正确,因为北宋时期与辽、西夏并列;选项B正确,因为北宋后期,金灭辽,北宋与辽、西夏并列;选项C不正确,因为金灭辽的,金不可能与辽并列;选项D正确,因为金灭辽后,又灭了北宋,赵构建立南宋后与金、西夏并列;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太祖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割据,规定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担任各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权利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还在各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都由中央掌控,把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②③④⑤符合题意;①分割相权是中央的措施,不是地方的措施,排除①;故选B。

17.A

【解析】

依据题干所给信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知,它体现了岳飞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报仇雪耻的坚定信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也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涵义,还要和岳飞所处的历史背景结合起来,因为岳飞是南宋抗金的著名将领,他口中的“匈奴”指的是女真统治者。

18.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代时期的经济作物,在南方有很大的发展,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代;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较大推广,农民普遍种植占城稻,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①②符合题意;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④符合题意;开封城里出现早市、夜市是北宋时期的城市特点,不

是南宋江南看到的景象,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9.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辽、宋、夏、金属于不同民族建立的并立政权,当时的主要社会特征是民族政权并立的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B项符合题意;统一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C项不符合题意;民族和睦,友好交往是唐朝时期的民族特点,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正确分析辽、宋、夏、金时期的阶段特征是解题的关键,此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期,各政权之间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后来经过议和,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在经济文化方面促进了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所以此时期的阶段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0.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贸易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B项符合题意;蕃坊是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侨民在华聚居区,A项不符合题意;澎湖巡检司是元明时期设置于澎湖群岛的官署,是管理台湾地区的机构,C项不符合题意;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是元朝设置的地方官署名,为设于沿海及边疆地区的军政机关,承行中书省或宣政院之命统辖区军民之务,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B

【解析】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由此可知,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民族是回族,B项符合题意;ACD项的民族都不是在元朝时期形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B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B项符合题意;元朝时期设置北庭都元帅府,领天山北路,不是管理西藏的机构,A项不符合题意;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是汉代西域官阶最高的官职,C项不符合题意;伊犁将军是清朝乾隆帝平定准部和回部之后设立的新疆地区名义上的最高军政长官,D项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时在全国设立了10个行省。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等10个行省,确立了行省制度。D项符合题

意,故此题选D。

2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创建蒙古汗国,使得蒙古族得以形成,并领导蒙古族推动草原文化走向鼎盛,为元朝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建立元朝,灭亡南宋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所以①②与成吉思汗有关。故选C。

25.(1)科举制度隋炀帝设进士科隋炀帝

(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设殿试(或武举)

(3)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4)评价:科举制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建立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利于巩固统治或国家管理;但科举制后来又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有局限性。(言之有理,符合材料意思,答出2点,即可得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隋文帝继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所以材料一中,英国从中国学去的就是科举考试制度。

(2)依据课本所学,唐太宗时期,注重选拔人才,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3)依据课本所学,宋代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开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依据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开创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加强了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了选官的范围,建立了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利于巩固统治或国家管理;但是,科举制逐渐成为统治者培养听话的官员,称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局限性。26.(1)唐太宗;因为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友好、密切

(2)吐蕃阎立本文成公主入藏

意义: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

(3)宋辽和议(或澶渊之盟)、宋夏和议、宋金和议

评价:如辽宋和议(或澶渊之盟),对宋朝是屈辱的,岁币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使民族政权之间长期相对和平,利于政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言之有理,正反两反面都涉及,答出2点,即可得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唐朝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王朝保持着友好而密切的联系,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2)依据课本所学,《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公元640年,吐蕃王松赞干布仰慕大唐文明,派使者禄东赞到长安通聘,《步辇图》所绘是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内容反映的是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

(3)宋朝时期是政权并立的时代,为了避免长期的战乱,宋辽之间签订了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宋夏、宋金之间也签订了和议,这些和议的签订,对宋朝来说是屈辱的,岁币加重了宋朝人民的负担;但议和使民族政权之间长期相对和平,利于政权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点睛:抓住问题的关键词“天可汗”“《步辇图》”等信息,结合课本关于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及宋朝时期政权并立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熟练识记课本的内容,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其中《步辇图》就体现了唐朝和吐蕃的和谐的关系;宋朝时期是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连年的战争劳民伤财,对于宋朝与辽、金、夏的和议,需要学生客观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

27.(1)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以及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政府政策支持;南北方人民长期的共同开发;

(2)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作用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3)唐朝曲辕犁筒车

(4)交子北宋四川

(5)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

(6)要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要重视科技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等。

【解析】(1)依据课本所学,宋朝时期,纳囊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南北方人民长期的共同开发,再加上政府政策支持,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2)根据材料二图一的内容可知,这条运河是隋朝大运河,结合课本所学,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势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3)依据材料二中图二的内容可知,这是唐朝时期发明的曲辕犁,农具的改进以及广泛采用,对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唐朝人还发明了用来灌溉的工具—筒车,这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依据材料二中图三的内容可知,这是交子,宋朝时期,商业繁荣,市场上流通的仍然是金属货币,人们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期,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5)依据材料一、二、三的内容可知,宋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中原人南迁,我国的经济重心逐

渐南移,到南宋时期,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越了北方,那时政府的财政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6)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江南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劳动,而且南方的环境安定,没有战争,由此可知,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要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要重视科技发展;要保护生态环境,爱护自然;要采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还要注重维护农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

1.(题文)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A.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B.司马迁---《资治通鉴》

C.李清照---《念奴娇赤壁怀古》

D.苏轼---《窦娥冤》

2.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南宋词人是

A、陆游

B、辛弃疾

C、李清照

D、苏轼

3.北宋时开创豪放词风的著名词人是

A.司马光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4.他开创一代词风,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界。他的词豪迈奔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他是()

A.白居易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5.(题文)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机构设置,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下列制度或机构出现的顺序是

①行省制度

②八股取士

③科举制

④驻藏大臣

⑤台湾府

A.③②①④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②③①④⑤

6.(题文)小明同学对我国古代朝代的更替很感兴趣,他看到一组王朝更替顺序资料,请你帮助他判断一下其中王朝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隋唐宋元清明 B.隋唐元宋明清

C.隋唐宋明元清 D.隋唐宋元明清

7.被誉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其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设立行省

D.打退沙俄

8.“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这首诗写于元末,反映了元朝

A.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B.文化事业发展

C.中外交往频繁

D.民族融合发展

9.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政治统治开明

C.城市经济活跃

D.民族融合加强

10.经济重心的南移在我国经济史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始和完成的时间分别是

A.魏晋南北朝唐朝中后期

B.唐朝中后期明清时期

C.唐朝中后期南宋时期

D.南宋时期明清时期

11.西子湖畔的岳王庙里有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他表达了人们对精忠报国的哪位人物的崇敬

A.李纲

B.岳飞

C.宗泽

D.寇准

12.(题文)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契丹国建立

②辽的灭亡

③靖康之变

④金的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13.960年正月的一天,后周的边境传来敌情,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奉命出征,不料半路却出现意外,士兵在陈桥驿把黄袍加在他的身上,拥他做了皇帝,以“宋”为政权名称,这就是黄袍加身,这里的“他”是A.赵普

B.赵构

C.赵匡胤

D.石守信

14.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

B.宋军收复建康

C.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D.宋金达成和议

15.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请问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民族政权并立

C.诸侯争霸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6.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准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17.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18.史书称开元时期“贞观之风,一时复振”,下列属于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的相似点有:( )

①皇帝都勤于政事,任用贤臣

②都反对奢侈,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③都任用节度使

④都抗击突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9.从汉代到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交往活跃而频繁,下列史实错误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B.玄奘为中国和印度半岛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C.日本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访问,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有空海和吉备真备等

D.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0.小明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文成公主”“鉴真东渡”“雕版印刷”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A.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 中华文明的起源

D. 近代前夜的危机

二、综合题

21.如果有一天你带领同学们去参观《灿烂的宋元文化》展览馆,让你当导游介绍这一时期的史学、宋词和元曲,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请试着列出你的计划。

22.材料:“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一个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

请回答:

(1)大元王朝(即元朝)的建立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建元时把都城定在了哪里?

(2)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统一中国的例子,请问元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和时间分别是什么?

(3)元世祖时开凿漕运和海运,其目的是什么?其中漕运和海运的起点分别在哪里?无论漕运还是海运都必须经过哪个地方,最后才能到达终点?

(4)元朝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元世祖采用“行省”制度,其中专设宣政院,管辖一个地区,请问宣政院管辖的是哪个地区?并使该地区成为了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5)元朝时境内出现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请问在元朝时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什么民族

23.(题文)“他引用古人的话告诫太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阅读材料后请回答:

(1)“他”是谁?

(2)“他”引用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3)你能举例说明“他”是如何处理“舟水”关系的吗?

三、判断题

24.“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的杰出首领成吉思汗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

以上叙述对吗?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资治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所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北宋苏轼所写,《窦娥冤》为元代的关汉卿所写。故选A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代的绘画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清明上河图》画卷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作为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B、C、D错误都是非常明显,因此本题属于送分题。

2.B

【解析】

试题分析:陆游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李清照是两宋时期的词人,她的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词气势豪迈、雄健奔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的南宋词人是辛弃疾,他年轻时在北方参加过抗金斗争,到南方以后,一直胸怀恢复中原的壮志。他在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故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宋词。

点评: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如〈破阵子〉中,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真正是磅礴气势,气吞山河,威势凛然,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3.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苏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豪放词派。A项是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史学家,著有《资治通鉴》;C项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代表的词人;D项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故选B。

4.B

【解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苏轼的代表作品,结合所学,苏轼是北宋文学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以答案选B。

5.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机构,行省制度设立于元朝,八股取士最早在明朝时

期出现,科举制最早诞生于隋朝,驻藏大臣设立于雍正帝时期,台湾府设立于康熙帝时期,所以答案是B。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科举制的创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581年杨坚建立隋朝;618年李渊建立唐朝;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636年皇太极建立清朝。因此王朝更替顺序正确的是隋、唐、宋、元、明、清。所以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畔,蒙古各部首领召开了大会,一致推举铁木真为全蒙古的大汗,尊号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BCD项不是成吉思汗的功绩,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成吉思汗是一个军事天才,他的军事扩张,推动了蒙古部族的统一;但是他又过于崇尚武力,在占领大片土地之后大肆屠杀,也没有能够主观的去推动社会生产力、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而是用游牧部落的模式去统治这些领土,客观上又阻止了社会的发展,同学们要学会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8.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的意思是有个胡人的妇女熟知汉乐的音律,汉族女子也会弹奏胡琴。因此,“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反映的是元朝的民族融合,和ABC无关,故选D。

9.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至宋代经济重心的难移,属理解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表格信息的准确解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格中汉至宋北方户数明显减少,南方户数迅速增加,体现的是由于北方战乱,大量人口南迁,经济重心由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

10.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南宋时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故应选C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农业的发展

1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西子湖畔的岳王庙里有一幅对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1)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 (2013·安徽)小芳同学在班级举行历史人物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民族英雄”主题的是(B)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3·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D)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8.(2013·珠海)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D)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51. (2013·珠海)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D) ①陈胜②项羽③文天祥④郑成功⑤岳飞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2.(2013·南宁)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 这一优良传统的是(B)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23.(2013·南宁)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11.(2013·黄冈)“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C)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15.(2013·黄石)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C) A.汉武帝——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戚继光——收复台湾 6.(2013·湘潭)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 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 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 【学具准备】 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前完成) 要求如下: 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年,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骗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学前诊测 1、旧知重现:在现已学过的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2、课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说说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即预习导学中的填空部分) 三、学习·研讨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张洪中学赵亚飞 各位学校领导,政史组的全体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将我这节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 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说出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后期的外交概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本课图文资料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 【知识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 倭寇。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问题探究】 1、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2、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2、幻灯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 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 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 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②葡萄牙攫取我国在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③澳门回归的时间你知道吗? 第三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 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到达印度 2.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最重要得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时关键所在。 第四步: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马富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收集和阅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教学的PPT课件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查阅有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过程与方法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也为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所以郑和本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 (2020·安徽)小芳同学在班级举行历史人物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民族英雄”主题的是(B)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20·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D)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8.(2020·珠海)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D)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51. (2020·珠海)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D) ①陈胜②项羽③文天祥④郑成功⑤岳飞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2.(2020·南宁)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 这一优良传统的是(B)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23.(2020·南宁)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11.(2020·黄冈)“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C)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15.(2020·黄石)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C) A.汉武帝——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戚继光——收复台湾 6.(2020·湘潭)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中外交往与冲突

《中外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朱市二中张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内容。 一、说教材、说学生 本课介绍的是明朝对外关系的几件大事,明前期郑和下西洋,明中后期戚继光抗倭与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进而表现了明朝国力的盛衰,中外历史发展趋势和逆转,此后我国步落后于西方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了自己的身影。所以学习这一课,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的繁荣和强大,也为中国陷入被动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做了铺垫。 确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根据教学大纲的的要求和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首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和基本情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掌握当时中外两个冲突事件。其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提高学生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最后,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指出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的壮举,以此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当时中外两个冲突事件中,认识到国家主权不可侮。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仅限于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规划的能力,因此,郑和能够实现远航的条件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历史是一门相对较为枯燥的学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相结合的原则下,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小组讨论法,情景创设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说教学过程 导:首先是新科的导入。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我采取的导入方法是讨论法,然后进入新课的讲解。 学:给出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自学 析:在讲解新课的环节中,我会根据教材,将教学内容分为五幕。 第一幕“郑和远航目的” 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知识,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方法,大力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使得明前期成为世界上强盛的国家,由此引导学生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第二幕“郑和远航的盛况”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郑和下西洋图”,并结合课本,让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情

16中外交往与冲突教案

研 讨 课 教 案 历史组:马晓琳

第16课中外交往与冲突 马晓琳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相比时间早、规模大,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我国也 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 知识与能力 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 图的能力。 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地分析问题。 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 象能力。 参观与郑和有关的名胜古迹、历史文物,收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历史游记,提高收 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的 远航早半个多半纪,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促进了我国同 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难点: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教学过程 新课导语:公元1405年的一天,在我们这个星球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大规模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由郑和统帅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历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 播放视频(2:13秒) 六百年过去了。我们从视频中依稀可以想见那时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以思议的航行?郑和是谁?他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才成为这场海上奇迹的主角,除了郑和,在明朝时还有那些人物是被我们后世所敬仰的请同学们随着历史的河流,一起进入今天的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首先我们来简单了解下本节课的内容,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本课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中外交往,第二的部分:中外冲突 请同学们结合幻灯片,根据上幻灯片上的问题,首先自学掌握本课的大致内容和基本知识点(时间5分钟)

第16课中外交往和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导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简析 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郑和,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这篇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二)、新知预习 1、为了加强同的联系,从年到年,郑和下西洋,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关系。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2、元末明初,“”侵略骚扰我国。明朝中期,明政府派将领,到沿海抗倭,他组建了一支抗倭队伍,人称“”,在台州战役,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从16世纪开始,一些相继来到我国的沿海地区,进行活动。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几种观点——政治原因说;经济原因为主说;稳定局势,发展友好说。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2、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3、明朝中期,国势日渐衰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捍卫祖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侵犯,明政府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结果如何? 4、戚继光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的品质? 【戚继光热爱祖国、淡泊名利;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

16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导读分析、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有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前者属于友好的交往,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 难点: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三、导入新课 1、请学生中的“故事高手”给同学们讲“小郑和造船”的故事,回答有关问题: (1)郑和从小立下什么志向? (2)他的志向后来实现了吗? 2、教师点拨、导入: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发展得就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个。同学们,你们知道成年以后的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吗?明代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学过下面课文,你就会明白了。 四、讲授新课 (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学生阅读P94地图,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西洋的地理位置。 2、学生回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习目标】(心中有目标,努力有方向) 1.记住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占据澳门等基本历史知识,掌握明朝对外关 系的概况。 2.通过对戚继光抗倭的背景、功绩和取得胜利的原因分析,学会综合评价人物的方法。 3.通过学习郑和远航的盛况,感受当时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世界领地位 【预习检测】(自我检查,心中有数) 1.试着说一说郑和下西洋的规模和影响。 2.明朝有哪些殖民者侵略过我国?说一说戚继光抗倭的主要史实。 【新知探索】依据提纲,读课本,找答案,填空题把答案写在提纲上,问答题答案在课本上标出。不会的地方同桌或小组内相互交流。尽快记住横线上的基础知识。 一、郑和下西洋(读教材第一目大小字和第93页“导入框”的内容,完成下列题目并尽量记住。注意94页的图哟。本课学习重点。15分钟。) 1.目的:。 2.时间:在位时(年---- 年) 3.盛况:(试着从时间、次数、海船规模、船数、人数、到达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等方面制一幅表格,使内容归类总结。) 4.最远到达的地方:。 动动手:试着从94页图上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合作探究一:第94页“动脑筋”: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哪些?(自己找出答案,同桌对照一下,看谁找的全。) 5.双方交换的物品:与。 6.历史意义: (1); (2)。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第二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注意图片。10分钟) 1.简答题:倭寇是怎样形成的?给我国的东南沿海造成了怎样的损害? ①形成: ②损害:

2.明政府的对策是:。 3.戚继光抗倭: (1)史实: ①组建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 ②开赴抗倭,荡平的倭寇。 ③协同明军剿灭、的倭寇。 (2)结果:。 (3)评价:; 合作探究二:“戚家军”与以前学过的“岳家军”有何异同点? 合作探究三:“戚家军”能荡平倭寇的原因有哪些? 合作探究四:课本96页“动脑筋”。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阅读第三目课文中的大小字,完成下列题目。5分钟) 1.时间:。想一想,年月日澳门回归祖国。 2.占有形式: (你也试着来整理,帮你学的更快!) 、目的:明成祖时,为加强与海外的联系,命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概况:1405年,郑和船队从刘家港出发。先后七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影响:①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②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杰出的航海家。 一带走私、劫掠,被称之为“倭寇”。 。 ③抗倭业绩:“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浙江的倭寇;又率部前 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了。 【预习作业】(我预习,我主动,我高效) 1.试着说一说满洲兴起和清朝建立中的五件大事。 2.试着用“明朝加强君权措施”的学习方法,学习清朝初年“君主集权的强化”。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跟踪练习

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跟踪练习题姓名:班级: 一、填空题: (一)、郑和下西洋: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派郑和下西洋。经过: (1)时间:年到年;次数:前后共次。 (2)规模:率领多人,乘坐多艘海船。 (3)出发地:从出发,出长江口南下。 (4)到达地区:到过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 东海岸。意义: 郑和远航比欧洲航海家早,促进了中国和各国的交流,加强了我国和各国的友好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评价郑和: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 (二)、戚继光抗倭:1.“倭寇”:(时间),的、商人和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2.抗倭:组建“”,开赴,九战九捷,荡平的倭寇。又进入、,剿灭那里的倭寇。民族英雄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占据澳门: 年,葡萄牙殖民者以的名义,攫取了我国的居住权。 二、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表达最正确的是() A.1405年 B.1433年 C.1553年 D.1405—1433年 3.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表述最正确的是() A.促进和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B.最远到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D.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4.郑和下西洋船上的货物中最受当地人喜欢的是() A.珠宝和丝绸 B.丝绸和瓷器 C.瓷器和药材 D.茶叶和瓷器 5.1553年攫取了我国澳门居住权的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英国 D.法国 6.元末明初,倭寇猖獗,他们主要来自() A.俄国 B.葡萄牙 C.日本 D.菲律宾 7戚继光九战九捷,荡平了哪里的倭寇() A,广东 B.福建 C.浙江 D.广西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宋素芹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收集和阅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教学的PPT课件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引擎查阅有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目标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所以郑和本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同步练习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堂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郑和下西洋所带去的物品中最受欢迎的是() A.金银宝物 B.丝绸、瓷器 C.香料、宝石 D.香料、药材 3.明朝对外关系中的新现象有() ①开始与非洲国家交往②开始遭受西方殖民侵略③取得反侵略斗争的胜利④开始远洋到印度洋沿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4.1553年,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西方殖民国家是() A.葡萄牙 B.荷兰 C.西班牙 D.意大利 5.下列人物中属于民族英雄的是() 二、论从史出 6.

阅读上表格内容请回答: (1)这个表格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所起积极作用是什么? (3)这个历史事件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有什么启示? 7.“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阅读后请回答: (1)这是谁的诗句? (2)他有什么业绩? (3)从这些诗句中反映出他具有什么样的品德? 三、学习与探究 8.1998年的国际海洋年,郑和被尊为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我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让我们重走郑和的航海路吧!(可以在网上)现在请你做导游,准备一幅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他们当年去过哪些国家,同这些国家做过哪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写一个解说词吧!

四、深情呼唤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MaCoo不是我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半个多世纪前,闻一多先生在祖国母亲遭列强蹂躏,领土遭侵略者宰割之时,怀着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愤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创作了这首《七子之歌》。这首诗在1999年,又借着音乐的翅膀,回荡在大江南北,这是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生母的呼唤,这也是每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呼唤。在这种呼唤中,澳门——这个阔别了祖国几百年的孩子,终于回到祖国。 思考空间 (1)澳门最初在什么时间,被哪国侵略者侵占? (2)澳门的被侵占与回归的历程使你有何感想? 参考答案 一、1.D 2.B 3.C 4.A 5.D 二、6.(1)郑和下西洋。 (2)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促进了华侨对东南亚的开发。 (3)应该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加强对外交往,用世界上优秀的文明成果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7.(1)戚继光。 (2)领导广大官兵进行抗倭斗争,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 (3)表现了戚继光不为名利,但愿保卫祖国的海防,使祖国不受侵犯的高尚品德。 三、8.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年级:七年级科目:数学执笔人:审核:【】课型:新授课授课班级:七年级【】班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图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地理范围,主要事迹,重大影响;比较分析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活动情况,得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一结论。 2、分析讨论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背景、功绩和取胜的原因,得出: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结论。 3、简要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基本事实。 4、通过本课学习,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 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学习方法】 1、借助历史地图册掌握历史知识,养成左图右书学习历史的好习惯。 2、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3、幻灯片辅助教学 【学具准备】 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课前完成) 要求如下: 1、阅读本课文字内容,用心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配套资料《中国历史地图册》、《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获取相关历史知识活动探究文字,回答问题。 3、完成下面填空,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派遣郑和下西洋。 (2)年,郑和舰队从出发,开始第一次出使西洋。至年,先后次,到过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沿岸。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 (3)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 (4)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被称为“”。为此明政府派到浙东沿海抗倭。经过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被誉为民族英雄。 (5)从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殖民侵略。年,殖民者以租借的名义,骗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学前诊测 1、旧知重现:在现已学过的知识中,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你能说一说吗? 2、课题探究:通过阅读教材,说说课题《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