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

循证护理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它的实践程序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4个阶段。笔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0例切口感染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总结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现介绍如下:

1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手术切口感染

包括: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又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T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写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的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或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

1/ 7

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

2 切口感染的原因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不但与生物性感染因素有关,也与非生物性因素密切关系。

2.1 生物性感染因素引起的切口感染

循证支持:结合本院及各大医院调查资料,从分离到的病原菌来看,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各种化脓性感染及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同时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有明显上升,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在引起医院感染中有不断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的感染率才仅次于金葡萄,这与第一届全国呼吸病原学术会议纪要中结论相一致,应引起临床医院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愈来愈高,且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增多。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切口感染率。术前和术后滥用抗生素虽不属于护理内容,但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原则,才能合理给药。如预防头颈部及胸部手术的术口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半合成

2/ 7

青霉素、红霉素及头孢菌素等药物敏感。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最佳时间应是在手术开始前的30 min,也可与麻醉前用药一起给病人一次适量的抗生素,台手术时间较长,或手术时间超过应用抗生素的半衰期,手术中补用一次常规剂量,术后继续应用2~3 d,这样,术中一般性的污染便不致发展为术后感染。对于消化道手术的病人肠道准备非常重要。

2.2 非生物性因素有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2.2.1病人全身健康状况因素循证支持:从各方面研究资料表明,病人的年龄、体重、是否有手术外的其他感染等均是术后切口危险因素,婴幼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易发生感染,老年人由于机体组织细胞和重要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免疫力及抗感染能力下降,导致机体反应差,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而术前细菌的侵入、毒性,影响機体的耐受力,增加了术后感染的机率,恶性肿瘤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功能较差,且对创伤的修复能力降低;另外,病态肥胖也是切口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脂肪血流量和血容量较低,血供少的组织易发生感染,孕产妇胎膜早破是导致宫内感染及产褥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破膜后阴道和宫颈处细菌易进入宫腔,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胎膜早破本身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感染引起,更是增加了切口感染机会。

3/ 7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改善患者全身情况,增强抵抗能力,术前就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如输血,输注蛋白甚至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术后鼓励病人多进食等。坚持湿式扫床,重视无菌操作,日常护理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洗手包括卫生性洗手和手术洗手),卫生性洗手可清洗皮肤表面80%的一过性细菌,手术洗手则强调消除所有常居菌为目的。对胎膜早破者,叮嘱产妇勤更换会阴垫,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每月用0.05%的碘伏棉球擦洗外阴两次,主要操作顺序,胎膜早破的孕妇需卧床,对不习惯卧床解小便者可指导孕妇采取不同的体位自解小便,避免导尿。适当检查对判断胎方位、产妇分娩方式有重要意义,但一定注意不要过于频繁,根据实际需要慎重选择,过实践确实减低感染机率。改善患者情况,增强抵抗能力。

2.2.2 手术室管理及病区单元床位人员密集等因素循证支持:手术室的空气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室空气中的尘埃、飞沫等可能携带病原菌,带菌微粒可直接进入切口,或先落到器械、敷料等而后污染切口,人员流动是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患者来源多,因此,造成患者住院难,特别是外科待床患者多。时间长的矛盾非常突出,为缓解患者待床时间,科室加床收患者,增加了单元床位人员密集,加大了医院感染的概率。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加强病区和手术室的管理,减少或限

4/ 7

制人员流动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手术间设专人管理、手术前手术间内空气中的细菌总数控制在低于200 cfu/m3的水平、且不能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急诊手术病人,手术间必须接台手术的,必须按接台手术消毒方法进行术前常规消毒,消毒时间要充足;病人衣物不得带入手术间,如果病人有血迹污物时巡回护士要清理干净后再行手术,尽量减少患者在手术台上的翻动,以免带菌漂浮物沉降于无菌区。

2.2.3 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循证支持:综合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感染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而外源性感染的病原菌有实施手术的医务人员带入的病原菌,无菌操作概念不强有时不能认真洗手,对切口感染均有影响。换药过程中,医生操作前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违反无菌操作规范等。手术者把如阑尾切除等视为简单小手术而掉以轻心,对阑尾切除手术不够重视,而术中各环节没有进行规范的无菌操作及无创操作,无菌观念不强等。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严格遵守无菌原则,规范洗手和手消毒。使用灭菌皂液和消毒后的小毛巾,毛巾一人一用一消毒。手术者要按外科洗手规范严格刷手。刷手刷采用一人一用一灭菌。洗手护士保管好无菌台面上的物品不被污染,摆放及传递手术器械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要求。切除感染病灶或腔脏器如胃肠的刀剪应视为污染而与其他器械分开放置。术者的手术衣被血液、汗液浸湿或手术中单被血液、汗液浸湿应立即更换。切口敷药不宜太

5/ 7

厚密,否则影响汗液蒸发,而温暖、潮湿的皮肤又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有利条件。

2.2.4 术前备皮因素手术前将要手术部位上的毛发剃除,也可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剃毛备皮法、脱毛剂备皮法、推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有关报道显示,清洁皮肤及剃毛备皮后皮肤细菌检出率可减低20%~60%,提示清洁皮肤可以降低皮肤表皮携带细菌数量,且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愈近愈好。国内对于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发现。不剃毛备皮术后切口感染率剃毛备皮的,应注意:无论使用何种备皮方法必须严格消毒,在使用化学脱毛剂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

2.2.5 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因素有关报道资料中显示,肠道手术、复杂手术及手术时间较长,切口感染机会较高,尤其是肠道手术的病人,切口感染大多为条件致病菌,病人术前局部部位已被细菌感染,及肠道准备不彻底,有可能污染,增加了切口感染的机率。

2.2.6 缝线种类、缝合技术水平、手术切口方式因素如妇产科普遍使用美容线为剖宫产产妇缝合,缝合工作由缝合技术欠佳医生如进修生、研究生、实习生完成。剖宫产的横切口比纵切口感染机会少。

2.2.7 医疗技术因素腹腔已有细菌污染的急诊,如阑尾炎病情较重及并发腹膜炎,上消化道穿孔等。麻醉不理想,增加手术

6/ 7

困难,导致手术时间过长,局部组织损伤重,增加切口的感染机会。切口选择不当,术野暴露不清,过度强行牵拉腹壁组织,造成边缘组织淤血、水肿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切口活动性出血没有彻底止住,残留血块或术后形成血肿;缝线过密或线洁过多;腹壁切口缝合过紧或残留死腔,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均可影响切口愈合而致感染。器械使用不当,切口保护不善等致使腹腔的脓液污染切口而感染。

3 总结

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重点预防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9.65%~17.65%。一旦发生,一方面增加病人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另一方面增加医疗费用,加重病人负担;甚至发展成为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原因。更为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因此,在围手术期,针对各种易于导致切口感染的环节进行重点防范,并凭借一些临床指标,及早发现术后切口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以及因此造成的不良后果。

7/ 7

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其预防

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其预防 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污染3个因素是切口感染危险性的预测指标外,其他一些因素如患者的内源性因素、切口级因素、组织级因素等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感染的3点措施。 标签: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关年文献报到,按清洁切口、可能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污秽切口统计,其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8%、9.1%,18.4%和41.8%[2]。随着无菌技术的健全,抗生素的进展,切口感染率有所下降。目前,总的切口感染率为1%~4.8%。切口感染率不但增加别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本文就有关切口感染的表现和定义、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介绍如下。 1切口感染的表现和定义 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时或手术后细菌污染的结果,是细菌与机体抵抗力斗争后在切口局部繁殖的一种表现。表现为手术后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再度上升或持续不降,切口局部疼痛减轻后又加重或疼痛不减,局部有肿胀,甚至降起,触痛,如为皮下感染则切口表面可有发红。严重者可有高热、脉速等全身症状。一般需5~7 d才完全表现出来,少数在术后1~2个月甚至数月才表现出来。其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脓性分泌物;②切口相应部位组织或液体培养,分离出细菌;③局部有红、肿、疼痛或压痛,体温增高,或者在直接检查、再手术、组织病理学,放射学检查当中发现脓肿或感染的证据。另外,切口的观察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常以术后30 d切口感染率作为标准。 2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现已得出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污染情况3个因素是切口感染危险性的预测指标。但是,其他一些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从患者、伤口、组织局部3个方面进行论述[1]。 2.1患者级因素 2.1.1内源性因素 2.1.1.1年龄长期以来认为年龄对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婴幼儿和老年人切口感染机率相对较大,青少年和中老人切口感染的机率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婴儿和老年免疫功能较低有关。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盲目使用抗生素、依 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 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 的防御对策。 1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感染是在 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正常人的体表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 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 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 2.1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 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 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 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 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 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 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 生感染。 3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3.1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3.2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越高。因创面长期暴露,接触细菌量增多,长 时间的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长,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造成术后感染[2]。 3.3手术技术一般用电刀比用刀片切口感染率高;用钝器械比锐利器械造成组织损伤大,易 引起感染;止血时钳夹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无效腔造成积血与积液,可增加感染;用丝 线结扎止血、缝合伤口,比尼龙线感染率高。 3.4引流、体腔内异物存留术后如果引流不当,腔内渗液和积血易导致伤口感染。体内异物 可成为病原菌的置身地,降低局部组织的防御功能,促使或加快感染。 3.5手术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多,增加尘埃细菌在空气中的浮尘,增加感染的机会。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

从循证医学谈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 防 循证护理学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分支,意为“遵循证据的护理学”,可定义为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同时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原理,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护理措施,其核心是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它的实践程序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4个阶段。笔者运用循证护理方法对100例切口感染患者实施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总结切口感染的因素及预防对策,现介绍如下: 1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手术切口感染 包括: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又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T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写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的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或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即可确诊。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 1/ 7

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 2 切口感染的原因 医院内感染又称医院获得性感染,是指病人在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同时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切口感染不但与生物性感染因素有关,也与非生物性因素密切关系。 2.1 生物性感染因素引起的切口感染 循证支持:结合本院及各大医院调查资料,从分离到的病原菌来看,切口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首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各种化脓性感染及败血症的重要病原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同时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感染率有明显上升,革兰阴性杆菌目前在引起医院感染中有不断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的感染率才仅次于金葡萄,这与第一届全国呼吸病原学术会议纪要中结论相一致,应引起临床医院及检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愈来愈高,且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使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增多。 循证应用及循证评价:合理应用抗生素,降低切口感染率。术前和术后滥用抗生素虽不属于护理内容,但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原则,才能合理给药。如预防头颈部及胸部手术的术口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半合成 2/ 7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手术室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创面发生细菌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疗并发症,可能会导致 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 结果,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对这些危险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来预防切 口感染的发生。 危险因素: 1. 患者个人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患病情况、病史等。老年患者由于免疫 功能减退,创伤愈合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女性患者由于生理特点,如生理 期等,也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症、感染史等都会增加切口感染 的风险。 2. 术前因素:包括手术部位、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等。手术部位不同、手术类 型不同可能会导致切口感染的风险不同,如腹部手术、骨科手术等创面较大、易受污染, 切口感染的风险较大;而手术持续时间过长,患者暴露在手术环境中的时间过长也可能导 致切口感染的发生。 3. 医疗机构因素:包括手术室环境、手术室操作规范、医护人员的手术操作技术等。手术室环境的清洁程度、消毒灭菌质量等会直接影响手术切口的感染风险;医护人员的操 作规范、操作技术是否规范也会直接影响切口感染的发生。 护理措施: 1. 术前护理:在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患者个人因素和患者术前情况,如患 者有无潜在感染病史、合并症、基础疾病等,对于高危患者应加强术前护理,如合理处理 患者的基础疾病,提高免疫力等。 2. 手术室环境护理:手术室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护理人 员应确保手术室环境的清洁程度,减少环境中细菌的数量,规范消毒灭菌工作,确保消毒 灭菌的质量。 3. 手术操作规范:护理人员在手术操作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如洗手消毒、佩戴 无菌手术衣、戴口罩、佩戴手术帽、手套等,避免在手术中交叉感染。 4. 术后创面护理:手术后,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者手术切口的情况,定期更换敷料,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创面感染。 5. 术后感染处置:对于已经发生的切口感染,护理人员应及时处理,如局部伤口护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等,及时控制感染的扩散。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外科手术已经成为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但是,随之而来的切口感染已成为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会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甚至威胁生命。因此,对于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对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①手术前因素 1.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体重等因素。研究表明,年龄越大,切口感染的风险越高,由于免疫力下降、营养状况不良等原因。另外,肥胖患者、营养不良的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患者疾病状况: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这些疾病可以影响患者免疫力和代谢水平,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3.手术部位:如果手术部位较为复杂、或手术过程较长,切口感染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4.手术方式:采用传统手术方式的切口感染率较高,而采用微创技术的切口感染率较低。 5.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充分的预处理,包括呼吸道、泌尿道、肠道清洁、患者体位等方面,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 1.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风险就越高。 2.手术器械:手术器械必须严格符合消毒、灭菌标准,避免使用污染的器械。 3.手术技能:手术者的经验和技能对于手术感染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医生,手术感染的发生率会较低。 4.手术创口管理:手术创口必须进行严格的操作、清洁,同时需要采用合适的缝合方式,以减少创口愈合的时间和感染的风险。 ③术后管理因素 1.引流:适当引流对于避免伤口积液和感染意义重大。 2.抗生素使用:术后使用抗生素可以预防切口感染,但过度使用会导致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

洁净手术部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洁净手术部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切口感染可导致刀口裂开、刀口的愈合时间延长、增 加住院时间和患者的经济开支,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切口感染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 素存在于整个围手术期,我们要在每个环节上规范操作、规范管理,才能不断降低感染率。 现就切口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一、感染因素 1、医务人员的因素 (1)手术部落是制度不到位:参加人员出进手术室不规范更衣、换鞋,易交叉感染:戴口罩不 规范、鼻子留在外面,术者通过咳嗽、高声说话、打喷嚏、呼吸将细菌排到空气中,污染手 术野;戴帽子不规范,头发不全部遮住,头发中的细菌也会成为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在每 月对手监测中,手术医生外科刷手合格率为66.75%,护士为75.2%,而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 细菌与医院感染有很大关系。 (2)手术间管理不规范:手术间人数不控制,人员超标,并且随意走动、串手术间;术中频繁 开门;随意在手术间抖动敷料,参观人员离手术台过近等。 (3)手术技术及护理操作因素:切口时不能较好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中不 及时更换切口周围的敷料,易引起切口感染,止血时止血钳夹周围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 孔腔造成积血与积液;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使创伤增多;麻醉时间过长,导致病 人免疫力下降;手术每增加一小时,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45倍。 2、患者自身因素高龄、幼龄、肥胖症、慢性病、糖尿病、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都存在 异常代谢因素,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病人皮肤是否清洁;切口皮肤上的毛发未 剪净;头发未盖住;未穿清洁过的病号服;曾经历过手术和经历过直肠手术的病人等手术部 位感染的机率都会增加。 3、住院时间及刀口部位因素据有关统计,住院一日清洁切口感染率为1.2%;一周为2.1%;三周以上为14.7%。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以及有感染病灶的疾病,手术感染率较高。 4、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消毒不符合要求,层流装置的过流网不按时清洁或更换;手术间卫 生清洁不严格,存在死角;手术室内人流、物流通道不洁污分开;卫生管理制度没有认真落 实到位,致使交叉感染。 二、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1、对医务人员因素采取的措施 (1)做好皮肤的保护工作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在切口边缘铺治疗巾,并用布巾钳固定好,目的是避免残留在毛囊内的细菌进入伤口;切开体腔或深部组织前后还要用生理盐水纱布垫 保护切口边缘,使皮下不直接暴露,以免受来自深部组织的污染。 (2)做好组织保护和术中清理选择大小合适的拉钩并执以湿纱布垫,避免因用力过大而损伤 组织和细胞缺血;同时要及时清理术中切下的一些失活组织,避免其残留在伤口内,增加感 染机会。 (3)污染手术的处理术中切开胃肠、支气管、阑尾、化脓性病灶时,应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 周围组织,然后用吸引器吸去脓液或消化道内容物,再用络合碘棉球局部消毒。在处理这些 部位时尽量用器械操作接触,用过的器械纱布和其他器械分开放置,不能重复使用;衣袖沾 污染物后需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感染较重、创面较大或时间过长的手术,切口应用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可能引发感染的各方面入手进行预防,方可达到预防效果。本文对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合理分析,以求在实践中可以降低感染率。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型治疗,高频次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不够清洁,使医院感染时有发生。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1、引起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 1.1、什么是外科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指的是由于进行外科操作,对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造成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又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手术切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一年以内,并且感染必须与手术有关,伤口内有脓样分泌物流出,活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部位有疼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 1.2、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导致切口感染的直接原因是病菌接触切口形成感染,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病菌接触切口的途径,就能有效防止感染,然而实际工作效果却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对切口感染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跟四个因素相关: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医疗因素、环境因素。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措施具体确定患者感染原因,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项因素。分析可知,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涉及到可能与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方面面,各项因素都不能忽略。 1.2.1、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的康复和治疗造成了 严重影响。手术室是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对手术室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采 取有效的预防护理对策十分必要。本文将就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进行 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对策。 一、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 1.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环境整洁度是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如果手术室环境整洁度不高,空气中的细菌和污染物质会增加,导致手术时切口受到感染的风险增加。手术室内的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对手术患者的创口愈合有影响,不良的手术环境会影响患者的康 复过程。 2.手术操作 手术操作是决定手术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过 程中,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流程、是否按照规范的手术操作步骤进行手术操作等都会影 响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风险。手术操作时是否使用规范的手术器械和设备,是否按照无菌 要求进行器械包装等也会对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产生重要影响。 3.手术室消毒 手术室的消毒是预防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关键环节。手术室消毒不到位或者消毒 方法不当会导致手术室内的细菌和病毒等病原体滋生,增加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加强手术室的消毒工作,确保手术室内的环境无菌是预防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 4.医护人员个人卫生 医护人员的个人卫生状况也会对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产生影响。如果医护人员身上存 在细菌或病毒,通过手术操作可能会将病原体传播到手术患者的切口处,增加患者发生切 口感染的风险。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规范,保持身体清洁,避免将病原体传播 给手术患者。 二、预防护理对策 1.加强手术室环境管理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概述 手术切口感染是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 术后恢复和康复。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对于提高手术安全和患 者满意度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 1. 术前准备 - 患者准备:充分清洁患者皮肤,并使用适当的抗菌药物预防 感染。 - 手术室准备:确保手术室环境卫生、器械消毒和供应品无菌。 2. 手术操作 - 手术人员:必须正确佩戴无菌手套和口罩,并经过适当的手 卫生。 - 手术切口处理:根据手术需要进行清洁、消毒和覆盖,以防 止细菌污染。

3. 使用抗菌药物 - 术前预防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 - 术中用药:在手术过程中适时给予抗菌药物,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 4. 定期评估和监测 - 手术切口观察:定期检查手术切口,观察有无红肿、渗液、肿胀等异常症状。 - 实验室监测:及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如细菌培养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治疗方案。 控制措施 1. 及时治疗感染 - 早期干预:一旦发现手术切口感染迹象,应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局部清洁和抗生素治疗。 - 治疗方案: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2. 教育培训 - 医护人员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手术切口感染的认识和防控 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手卫生和消毒操作的质量。 -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有关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知识,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3. 质量控制 - 感染监测:建立感染监测系统,定期评估手术切口感染率, 及时采取措施改善质量。 - 质量评估:对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 的质量改进措施。 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需要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通 过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可以 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术后的安全和康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1.1切口等级分类 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2 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患者因素

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王俊淋 犍为县人民医院四川省乐山市 614400 骨科手术是相对复杂的手术,通常情况下需要医生切开较大面积的软组织部位进行操作,然 后用专门的医用器械材料,如金属接骨钢板、接骨螺丝钉、骨钢钉针等对患处骨头进行固定。最后在进行伤口处理和缝合以及打上石膏等。如此复杂的手术,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以及患者 自身的要求都很高,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骨科患者手术部位的感染,从而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致残。 造成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原因很复杂,可能源自于患者自身情况,医院手术室无菌条件 不足,医用器械材料出现问题,或者是医护人员的原因。 一、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具体因素 1.患者自身情况造成的感染 患者自身情况对手术后造成的感染是非常常见的,尤其是在骨科手术中,由于骨科手术相对 复杂,手术时间长,且通常需要植入器械材料,所以对于患者自身的要求很高。通常情况下,如果骨科患者同时患有类似高血糖、糖尿病等疾病,或者是患者过于肥胖,红细胞压积降低、血清葡萄糖水平升高、自身免疫力不足都有可能是导致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例如 在患者过于肥胖造成的感染中,由于患者脂肪较厚,医护人员在切口的切除和缝合上都有很 高的难度,同时切口愈合时间长,尤其是在夏天,特别容易造成感染。这种情况下,可能会 因为温度过高,患者休息不足,运动过大,从而导致切口崩裂或者是流脂。这时候,伤口就 非常容易滋生细菌,从而造成感染。又例如在患者自身免疫力不足的情况下造成的感染中, 由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不足,也就是免疫细胞不活跃,不能有效地作用于患处,或者是与用 来固定骨头的器械材料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伤口难以愈合造成的感染。 2.医院手术室无菌条件不足造成的感染 其实,所谓的无菌条件都是相对的,一般不可能有绝对的无菌环境。不管是患者自身、医护 人员、器械材料还是周围的环境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细菌,以现在的医学科技是不可能完全 避免的。尤其是正在进行骨科患者手术的医院手术室中,由于患处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大,与 空气和医护人员接触时间长,是很容易造成感染的。尽管医院对于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进行了 严格的把关,但还是不能避免一些抵抗力强的细菌。 3.器械材料造成的感染 骨科患者手术通常十分复杂,对于医护人员的难度大,要求高,需要医护人员使用各种各样 的器械材料进行操作,同时,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使用金属接骨钢板、接骨螺丝钉、骨钢钉 针等器械材料对患者的骨头进行连接、加固。在使用如此多器械材料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 一些问题,从而导致感染。比如,在术前器械材料消毒除菌做的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细菌被 带入到患者的手术部位;又比如,器械材料在长时间的接触手术部位和使用下,导致切口出 碎片过多或是将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带入其中;最有可能导致感染的是植入性器械材料,也就 是用来固定患者骨头的金属接骨钢板、接骨螺丝钉、骨钢钉针等,这些植入性器械材料可能 是由于自身消毒除菌做的不够完善,或者是与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发生冲突,又或者是长时 间作用于患处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等。 4.医护人员造成的感染 医护人员是除了患者自身,与手术部位接触最多的人。他们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理 解不足、操作失误、后期叮嘱上都有可能造成和导致骨科患者手术部位发生感染。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情况了解不足可能会导致感染,比如,患者有无其它疾病,肥胖问题,免疫 力问题等,如果了解不够,就可能会导致手术预备方案准备不够充分,在手术进行中出现各 种问题,以至于不能及时处理。还有可能是医护人员在手术前对患者自身和自己在消毒除菌 方面做的不够完善,而导致的感染。在手术中,由于大多数骨科患者手术比较复杂,手术时 间长、强度大、操作难,如果医护人员出现技术不过关、疲劳操作等问题,也是有很大可能 导致骨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比如,患者的伤口清创做的不够彻底,植入的器械材料固定 不牢靠,止血做的不充分仔细又或者是遗留了一些手术物品在手术部位等。在手术后,医护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 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 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wei)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繁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者 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器官/腔隙感染。 (一) 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 30 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 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 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者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 天以内、有植入物 者手术后 1 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者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 /腔隙 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 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摘要】术后切口感染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易感因素、易感环节、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 制它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0-02 1、原因分析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环境中,当手术人员(主要是手)、病人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用品消毒与灭菌不彻底时,就可将微生物传播到手术野内,从而 使手术伤口发生沾染和感染。可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病人自身、环境、工作 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1 病人自身因素,(1)知识层次、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卫生习惯差、过分焦虑等对疾病的预后都不利。(2)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人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自身污染严重者。 1.2 环境因素 1.2.1 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易致交叉感染。 1.2.2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增高,若降至180cfu/m3以下时,则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1)供应手术室空气 的质量。(2)手术室中的人数。(3)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动与说话。(4)工作人 员的服装与手术盖布的质地。棉织品易产生纤维絮,与空气中的浮游菌,微粒形 成气溶胶,增加感染机会。(5)保洁及空气消毒不到位。(6)手术间内温湿度不适宜,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体内代谢快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温度 过低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1.3 工作人员的因素,据报道,来源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口感染约占手术部位 感染的35%,主要在于: 1.3.1 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对切口感染认识不足。 1.3.2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1.3.3 手术人员的技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观念,手术技术娴熟程度,手术时 间长短、分离、结扎、止血是否彻底,缝合有无死腔,引流是否通畅等。 1.3.4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长期、联合、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至细菌耐药、病 人抵抗力下反而易引起感染。 1.3.5 手术前皮肤准备不科学、手术后切口护理不规范。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 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术后切口换药、拔管不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手卫生观念差。经常可见医生换药 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有的换药室无水设施、无消毒措施。无菌物品与 污染物品放置混乱。 1.4 手术类型,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先后顺序不合理,有些医生消毒隔离意识 淡漠,缺少整体观念,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安排手术。 1.5医疗用具的污染麻醉护理操作中使用的监护仪导线、中性电极导线、配 电盘的导线以及各类仪器的电源连接线等易被污染,但消毒时不易引起注意或消 毒不彻底,形成交叉感染源。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 在手术时,为防止部位感染需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下面是分享给大家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手术室环境控制(认为目前缺乏循证依据) 手术室空气中的微生物可成为导致手术部位感染致病菌的重要。严格控制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并减少手术室间不必要的人员走动穿梭和谈笑是降低空气中细菌数量的必要措施。 外科手术部位污染的一个重要为破损的外科手套。强调使用双指示型手套(双层手套)能够更有效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双指示型手套更易于发现术中是否发生手套破损,如果术中手套破损,即时立刻更换手套。手术室非手术人员也应双手保持清洁。 2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术前住院时间越长,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时机越多。因此应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术前住院时间<3天,可减少革兰阴性杆菌在患者体内的定植。 3毛发去除方法 美国SSI预防指南建议术前不要刮除毛发,除非在切口周围并将影响手术操作,确需要去除毛发,应在手术开始前(但不宜在手术室内去除毛发)使用电动推刀(或剪毛器剪除)或脱毛剂去除毛发。废除刀片剃毛,防止皮肤划伤。与使用脱毛剂、剪刀去毛或不从手术部位去毛相比,用剃刀去除毛发的方法和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升高10倍相关。 4术前皮肤消毒 手术部位使用碘伏--酒精或洗必泰--酒精制剂目前是最正确的选择。酒精与洗必泰复合制剂或酒精与碘伏复合制剂涂抹手术切口

部位形成的屏障作用持久。用洗必泰-酒精复合消毒制剂擦手2-3分钟可最大程度上减少皮肤细菌量。术前用消毒剂沐浴可减少皮肤上细菌数量,但与降低SSI的发生率没有明确关系。 5保证手术器械的无菌 手术器械的清洗、包装、灭菌过程的质量是关键。 6远隔部位感染的治疗 远隔感染病灶能增加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在择期手术前确定和治疗所有远隔部位的感染,并对远隔部位感染的患者推迟择期手术,直到感染治愈后再进展手术。 7戒焑 吸烟可以使伤口愈合速度减慢,可能会增加SSI的发生危险。吸烟通过多种机制,增加了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如血管收缩会降低组织氧分压。应指导患者至少在择期手术前30天停顿吸烟。 1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预防性全身使用抗菌药物是目前重要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方法之一。头孢菌素类的广谱和低毒性,是手术预防中最常用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可快速进入伤口,因此最有效用药时机为切皮前30分钟内。长效抗菌药物如万古霉素和氟喹诺酮类应该在切皮前1-2小时给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术中出血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结肠直肠手术可使用口服联合肠外抗生素给药,以减少发生SSI的风险。切口没有被污染时,关闭切口后再给予抗生素没有益处。 2血糖控制 高血糖是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而且是独立因素。高血糖损伤了大量的宿主免疫反响,血糖水平增高,切口的感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不可避免地会对手术部位的皮肤和组织造成损害。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 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中涉及的器 官或腔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和手术。患者的主要因素有:年龄、营养 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的主要因素有:术前住院时间、皮肤准备方法和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消毒、手术过程中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 术时间、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根据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 的预防和控制。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程度,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和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 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伤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和口咽,但无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切口感染。陈旧性创伤手术,组织失活;临床感染或器官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手术部位感染可分为浅表伤口组织感染、深部伤口组织感染和器官/腔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 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表面组织的液体或组织培养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 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以下病例不属于浅表伤口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 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的措施

医院手术室医院感染及控制的措施 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重要场所,也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它不仅担负着对患者进行手术的重任,还担负着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任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手术病人的预后及医院的医疗效果,手术感染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当前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已成为手术室医护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手术室及参与手术的医务人员必须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才能更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一、感染因素的来源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致病菌,可来源于医护人员、医院环境和患者。引起清洁伤口感染大部分是外源性污染,清洁伤口以外的感染,多来源于肠胃道、呼吸道等部位。 1医护人员因素:可来源于医护人员的手部皮肤、鼻咽部、皮肤和毛发,手术室各类成员的手是手术切口感染的潜在来源,可通过卫生洗手,穿戴手术衣和手套对病原微生物形成有效地屏障。鼻咽部寄居的微生物会因讲话、咳嗽、打喷嚏而播散至周围环境,经直接接触传染给患者。所有进入手术室的人员均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来源,其皮肤、毛囊、汗腺和皮脂腺充满微生物菌落,以头颈部、腋窝、会阴和手足最多,平均每分钟每个人的皮肤会掉落4000~10000个微生物,最常造成感染的是金葡萄球菌,其感染程度与皮肤、毛发的清洁度和头发的长短有关。

2.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环境的洁净度直接会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如接台手术频繁,术毕收拾物品、患者与医务人员的流动都会引起粉尘微粒,污染手术室的内环境,手术间得不到充分的清洁消毒,导致空气洁净度降低,是引起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空气和尘埃中携带的微生物也可以来自上呼吸道,人员走动时的散布;带菌的微粒可能会直接落入手术切口,或先落到器械物品上而后污染手术切口,导致感染。接送患者的推车和医护人员鞋的污染也是感染因素的重要来源,患者推车进出病房、手术室及其他地方,医护人员不按规定换二更鞋进入洁净手术室,将有菌区细菌带入无菌区,有时甚至是一些强致病菌,如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秆菌等。 3,手术器械、医疗用品:误使用未灭菌或使用包装不符合要求、灭菌不合格、过期包、潮湿的器械包和敷料包等实施手术造成严重的手术切口感染。手术中布类脱落的碎屑对手术也会造成感染,一是手术单使用时间过长,反复高压消毒使布纤维变疏;二是上次手术中凝积的血块、碎骨、线头等清洗不彻底,致手术单包裹黏附成为下次使用的污染源。 4.患者自身因素:人体应对感染有三种防御机制:分别为皮肤和黏膜、炎症反应、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皮肤和黏膜:皮脂腺分泌的物质可抑制细菌的滋生;汗水可冲刷掉细菌;鼻腔、口腔和呼吸道的黏膜也有清理细菌的作用,皮肤破损时,会导致该防御机制出现故障。炎症反应:当病原体等抗原侵入人体时,相应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一.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1.患者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都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的相关因素有: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紧张性和弹性逐渐降低,新陈代谢趋于缓慢,血液循环可能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的基础疾病也增多,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 (2)体重:肥胖患者损伤部位脂肪较多,而脂肪组织血供较差,因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易发生SSI。 (3)营养状态: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及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切口、器官或组织腔隙SSI的发生率。 (4)吸烟:吸烟可以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减慢,从而可能增加发生SSI的危险。研究证实吸烟是发生SSI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5)损伤部位的灌注及血液供应状态:影响损伤部位血供的任何因素如脱水、休克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等,都将延缓伤口愈合,也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6)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正在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近期曾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削弱,会使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7)慢性疾病:伴有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较为缓慢,且更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 (8)鼻腔的细菌定植或远隔部位共存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导致SSI发生的细菌。早已明确造成SSI的病原菌与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的细菌有关。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术前的住院等待时间、近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术前因素 (1)备皮: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与应用脱毛剂脱毛或不刮除毛发相比,发生SSI的危险显著升高。术前即刻刮除毛发,其SSI发生风险较术前24小时刮除毛发低(3.1%vs 7.1%);如果术前超过24小时刮除毛发,则发生SSI的风险将超过20%。虽然应用脱毛剂的SSI发生危险低于刮除或剪除毛发,但是脱毛剂有时会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其他研究也显示,术前应用任何方法清除毛发都将导致SSI发生率增加,因此,建议术前不清除毛发。 此外,尽管很多文献报道术前用消毒剂多次沐浴可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数量,但与降低SSI的发生率无明确相关。 (2)术前手术区域皮肤的消毒准备: 目前尚无对照实验来评估术前各种皮肤消毒剂间降低SSI发生率的作用。 3.手术人员的管理 (1)感染或携带微生物手术人员的管理:有研究显示,感染的手术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将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给患者,从而造成SSI的暴发流行。 (2)术前手部/前臂消毒:所有参与手术且与手术使用的无菌器械或物品有直接接触的手术组成员均须在穿无菌手术衣、戴手套之前进行刷手。 除刷手以外,戴人工指甲的手术人员可能会增加手部细菌和真菌定植的机会,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 4.术中因素 (1)手术室环境:手术室中的空气可能含有携带细菌的粉尘,线头、皮肤鳞屑或呼吸飞沫。手术室中的细菌数量与室内活动的人数直接相关。 相对于走廊和邻近区域,手术室内应保持正压。层状气流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 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