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大全五篇)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大全五篇)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大全五篇)

第一篇: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以往三年的普通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治疗与预防措施。结果 1456例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结论造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急症手术,II、III类手术切口,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吸烟,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率发生。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讨论

3.1 基础疾病的存在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糖尿病最为多见,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原有的代谢紊乱,加之高血压促进组织细菌繁殖,机体免疫力下降,组织愈合能力差,最终必然导致切口感染率增加。

其次是营养不良,患者原本营养缺乏,加之术后禁食,手术创伤带来的不能或不愿吃饭,导致患者营养季度缺乏,相反手术中,手术后出血,体内蛋白质分解加强,更加需要营养,最终原本营养状态更加恶化,免疫力大大下降,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再者肥胖患者也容易发生切口感染,肥胖者全身各处脂肪层厚,体内的脂类能够影响细胞膜,磷脂酸的构成,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抗细菌能力差,肥胖者切口部位脂肪层厚缝线增多,容易发生脂肪液化并残留无效,切口处使得切口很难愈合,再加上切口处血管被横断,术后血供应差,营养供应差,切口不易愈合,这些原因共同导致肥胖者发生切口感染,总之存在基础疾病容易发生术后切口感染,本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7.3%。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须在手术期监测血糖,应用胰岛素调整血糖的正常范围。

3.2 急症手术比择期手术更容易发生切口感染急诊手术存在易感染因素,开放性创伤破坏了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因创伤组织出血、水肿、缺血、坏死,内外大出血病人因血容量下降,机体防御力下降,急诊手术前皮肤准备不充分,手术过程中队体内的感染灶进行切开或穿刺,使正常组织受到污染,胃肠穿孔、出血、梗阻的病人细菌极易通过手术中使用的器械和敷料污染周围组织而造成感染。择期手术病情多较平稳,且有足够的时间补充营养、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3 III手术切口感染率高,与切口细菌污染有关 I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II类(清洁―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区,胃肠物有明显溢出,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者,可采取下列防治手段:根据情况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备皮时注意不要损伤皮肤,消毒药彻底,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医护人员有效地刷手,手术时少说话。

3.4 高龄患者较易发生切口感染高龄患者器官功能衰退,自身免

疫力低下,营养状况较差,代谢组织修复慢,因此,术前进行评估及充分的准备,注意维持围手术期电解质平衡,纠正喷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术后管理,注意饮食,加强营养,保证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的摄入量。

3.5 手术时间延长切口感染机率大,原因有第一空气中的细菌,切口附近皮肤上,体内的细菌,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增加了污染切口的机会,第二,长时间的切口牵拉,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从而组织的抵御力下降,第三钳夹等机械因素易发生脂肪层氧化分解引起无菌性炎症,第四机体消耗增加失血、蛋白质丢失等越来越严重,抵抗力不断下降,从而导致术后切口感染。因此要求手术人员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使手术尽可能快速、有序地进行。

3.6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切口愈合缓慢易感染烟草的烟雾中至少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焦油是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入,主要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能力,吸烟对微循环产生慢性破坏作用,导致切口感染,愈合缓慢。

有吸烟史的患者,术后咳嗽发生率为16.32%切口感染率为5.6%,吸烟时间长,烟量大的患者突然戒烟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又不能及时完全排除所以容易并发肺部感染,加之术后咳嗽,切口反复驰张,影响愈合,为此,病人应该在手术前2周戒烟,术后护理要合理,注意经常翻身,拍背咳痰,雾化吸入术后不能使用腹带,减轻腹部切口张力。

参考文献

[1] 孙晓东,郑向群,韩宪光.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与防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18):4006-4007.[2] 李亢.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的修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7):1572-1573.

第二篇: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防治(一).

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防治(一)

作者:许朝亮李一凡方楚如【关键词】外科手术

摘要:目的: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后切口真菌感染。方法:回顾并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发生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结果:发生切口真感染者43例,占同期院内感染的10%,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念珠菌(占78%);均有大量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的用药史,部分患者应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结论: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类药物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及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真菌;切口感染;抗生素

Prevention of Eucym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

Abstract:Objective: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u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after surgical operations.Method:Retrospectively analysis of the eumycete infection cases inside the cuts that happened during January 2001 and December 2004.Result:43 cases of eamycete infection in the cuts happened, accounting for a 10% proportion of all the infection cases in the hospital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time.The major parhegens are white beadlike bacteria(taking up 78%)and are manifested in patients with a medical history of widely using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Some of the patients used certain types of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Conclusion:Proper use of wide spectrum antibiotics and drugs of steroid hormone is an important in the cuts and improve prognosis.Key words:Eucymete;Infection in the cuts;Antibiotics

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较常发生的并发症,近年来,医院内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切口内真菌感染成为重要的医院内感染之一。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老年性疾病的增多,广谱抗菌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使得条件致病性真菌得以大量繁殖而致病〔2〕。笔者调查了我院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43例院内切口内真菌感染患者的病历,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的腹部切口感染病例96例。男56例,女40例。年龄8~62岁,平均39岁。因肠梗阻急诊手术13例、急性阑尾炎急诊手术13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16例、肝胆手术54例。真菌感染10例,占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切口感染病例一般发生在手术后3~7d,最早发生以切口红肿,伴有切口流出淡红脓性引流物,培养并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感染的症状或体征(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切口感染真菌指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为真菌,有些伴随全身真菌感染,抗真菌治疗后有效,所有切口感染真菌病例经过停用激素,切口换药,局部应用抗真菌等治疗后痊愈。结果

96例切口内真菌感染的患者中,确诊为真菌感染的有10例,占院内感染的10%。其中肝胆手术占5例,阑尾炎占2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占2例,肠梗阻急诊手术占1例。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均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其中3联用药者5例(占50%),2联用药者3例(占30%)。用药时间在1周以上的有8例(占80%。最常用抗菌药物,广谱青霉素类有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有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噻肟等;喹诺酮类有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罗沙星等;其它还有泰能、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有4例(占40%),常用的皮质激素为地塞米松、甲基强的松龙。从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以白色念珠菌最多(占78%)。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中,8例接受了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用酮康唑者67例,氟康唑者2例,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

讨论

切口真菌感染是严重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可增加病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及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口真菌感染是外科术后重要问题,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线广泛应用,改变了严重感染时病人对真菌防御机制,加重病人抵

抗力的降低,使真菌感染的发生率日益增多,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的现象也较为普遍,由此诱发的各种院内严重感染,特别是真菌感染在逐年上升〔2〕。及时,准确处理切口真菌感染,既能加快切口愈合,又能预防真菌感染由切口扩展至全身,引起真菌血症,浓血症等〔3〕。切口真菌感染防治要通过及时诊治,切口换药,停用广谱高效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来到目的。

3.1 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跟一般切口感染一样都好发于术后第二把手3~5d,主要为切口出现红肿痛,切口泌分泌物大都呈淡黄色,有些为淡白色。切口内可见白点,白膜样絮状物覆盖,全身症状在感染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神志淡漠,白细胞升高,抗菌药应用无效等。怀疑切口真菌感染应及时行切口分泌物培养,一旦发现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等真菌。则诊断成立,考虑到周围污染可能,培养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切口在培养前严禁局部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保证培养准确性。

3.2 避免滥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10例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继发真菌感染前用过大量的高效广谱抗菌药物80%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0%。大量用使体内菌群严重失调,微生态失衡,真菌大量繁殖而致病真菌感染患者中还存在无指征用药、抗菌药物频繁更换、配伍不当及疗程过长等现象,提示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1〕,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皮质激素抑制炎症反应,使吞噬细胞功能减弱,稳定中性粒细胞溶酶体膜,阻止酶的释放,细胞与液体渗出减少,使纤维的形成和创伤修复迟缓;削弱患者的免疫功能,使机体对细菌、真菌感染的耐受性降低,增加感染的发生率,促进感染的扩散。因此,对基础状况差,应用广谱抗菌药或免疫抑制剂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应高度警惕是否继发切口真菌感染。在诊疗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合理应用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结合中药治疗,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是预防切口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3.3 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对于明确诊断切口真菌感染患者在停用

广谱抗菌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前提下,应起用抗真菌药物,目前真菌感染培养大都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对于抗真菌药物治疗敏感,其中用酮康唑者4例,氟康唑者4例,伊曲康唑者2例,10例患者用过2种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均痊愈。

参考文献:

〔1〕刘慕莎,段昌琪抗生素与真菌感染〔J〕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5,7(2):97

〔2〕刘振声.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321

〔3〕杨金.普通外科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处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80.

第三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一、分类标准

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2、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3、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污秽-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5、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手术,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确定为一类的定为二类,以此类推

6、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感染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进行抗生素预防的重要依据。

二、临床中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易将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混淆为Ⅰ类(清洁)切口的手术:剖宫产、宫颈锥切、子宫次全切、输卵管切开和结扎术、骨科开放骨折、断指再植术、泌尿外科输尿管切开术、膀胱肿瘤切除、睾丸鞘膜切除、膀胱造口术、肾囊肿切开、肾取石术、肾切除、包皮环切术、阴茎手术、胃癌根治术、总胆管切开取石、肺切除术、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术。这些手术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脏器,应分为Ⅱ类。

另外,凡耳鼻喉、咽、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阴囊、会阴部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也是Ⅱ类。

二期缝合、切开再止血的切口以及6h内清创缝合的切口也是Ⅱ类。

2、易将Ⅰ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单纯甲状腺手术、乳腺部分切除术、内限手术(白内障)、单纯骨折切开复位术、疝修补、非创伤性路脑手术、未切开肠腔的肠粘连松解术、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这类手术能做好无菌准备。可以做到无菌,应为Ⅰ类。

3、易将Ⅲ类切口混淆为Ⅱ类切口的手术:化脓性阑尾炎、窦道切除、肛瘘、与口腔相通的手术如扁桃体、唇、腭裂手术也属于Ⅲ类。

第四篇: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

1.1.2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

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1.2 医源性因素

1.2.1 消毒

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 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

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织,缝合材料。剖宫产手术中由于羊水,胎脂等异物接触腹壁切口,需特别注意保护及彻底清洗切口。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故手术人员应有顺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1.2.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切口感染,Constantine等[3]对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时机进行分析发现,与断脐后使用抗生素相比,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产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1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切口出现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术后体温一般高于38度,切口处扪及硬块,触痛,可有波动感。2.2 切口感染的处理

2.2.1 早期感染

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检查切口情况,如有红肿现象,可用95%的酒精冰敷,每天敷2~3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可以减轻局部炎症。若发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已有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2.2.2 已形成脓肿的处理

及早拆除缝线,扩大创口,充分引流,同时注意有无窦道,可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注意清除切口周围的腐烂组织,换药后切口填塞碘伏纱条,防止切口表面愈合。此外,特别注意清除扩创内的所有异物,包括线头,可吸收线。如果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必要时可行二期缝合。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2] Chelmow D,Rodriguez EJ ,Sabatini MM.Suture closure of subcutanous fat and wound disrup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metaanalysis[J].Obstet Gynecol,2004,103(5):974-908.[3] Costantine MM.Rahman M,Ghulmiyah L,et al.Timing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 for cesarean delivery:a metaanaly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08,199(3):301.el-6.

第五篇: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演讲稿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演讲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的、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

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对危险因素,加强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目的是了解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现状及其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措施。下面为大家举例:

通过回顾性调查,对某医院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所调查的3194例外科手术患者,有36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11.3﹪.手术切口感染率与患者年龄、切口类型、以及围手术期用药等因素有关。结果此医院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高,患者的年龄和切口类型与感染关系密切。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二)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三)Ⅲ 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污染切口;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四)Ⅳ类(污秽-污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污秽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按上述方法分类,不同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cruse统计清洁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清洁—污染切口为7﹪,污染切口为20﹪,污秽切口为40﹪。因此,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二、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为三类:

1.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清洁切口Ⅰ代表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既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2.可能污染的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带有污染的。可能污染的切口。Ⅱ代表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分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的切口又再度且开者。都属此类。

3.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与污染切口。

“Ⅲ”代表感染物的切口,如化脓性阑尾炎手术、肠梗阻坏死的手术。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外科手术切口分类与愈合分级。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将切口分三类:

Ⅰ类为无菌切口。Ⅱ类为可能污染切口。三类为污染切口。愈合等级分为三级:甲级为愈合优良,乙级为愈合欠佳,丙级为切口化脓。对于个别分类确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以下几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计,不能确定为“Ⅱ”者以“Ⅲ”计。

1.甲级愈合,用“甲”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2.乙级愈合,用“已”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未化脓。

3.丙级愈合,用“丙”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四、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

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2.医疗机构药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

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3.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

降低感染率。

4.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规定,正确、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预控工作。

(二)感染预防要点

1.手术前

(1)尽量缩短患者手术前住院时间。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在手术部

位以外感染愈合后再行手术。

(2)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3)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感染。术

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取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避免使用刀片刮除毛发。

(4)消毒前药彻底清除手术切口和周围皮肤的污染,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

准的适合的消毒剂以适当的方式消毒手术部位皮肤,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夫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

(5)如需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手术患者皮肤可在开前30分钟-2小时内或

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量、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

(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

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参加手术。

(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消毒。

(8)重视术前患者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的不平衡、贫血、低蛋白血症

等。

2.手术中

(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流动。

(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的水平。

(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

(4)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者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5)手术人员尽量轻柔接触组织,保持有效地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

(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执行具体专业要求。

(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

(8)对于需要引流的手术切口,术中应当首选密闭服药引流,并尽量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合适的引流,确保引流充分。

3.手术后

(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手术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

卫生消毒。

(2)为患者更换切口富了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更换药流

程。

(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出引流管。

(4)外科医生、护士药定时观察患者手术部位切口情况,出现分泌物时应

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者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监测。

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其预防

术后切口感染的常见因素及其预防 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除了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污染3个因素是切口感染危险性的预测指标外,其他一些因素如患者的内源性因素、切口级因素、组织级因素等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并提出了预防感染的3点措施。 标签: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关年文献报到,按清洁切口、可能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污秽切口统计,其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8%、9.1%,18.4%和41.8%[2]。随着无菌技术的健全,抗生素的进展,切口感染率有所下降。目前,总的切口感染率为1%~4.8%。切口感染率不但增加别人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而且增加医疗费用,严重者可并发脓毒血症,增加死亡率。本文就有关切口感染的表现和定义、危险因素及其预防介绍如下。 1切口感染的表现和定义 术后切口感染是手术时或手术后细菌污染的结果,是细菌与机体抵抗力斗争后在切口局部繁殖的一种表现。表现为手术后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再度上升或持续不降,切口局部疼痛减轻后又加重或疼痛不减,局部有肿胀,甚至降起,触痛,如为皮下感染则切口表面可有发红。严重者可有高热、脉速等全身症状。一般需5~7 d才完全表现出来,少数在术后1~2个月甚至数月才表现出来。其诊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存在脓性分泌物;②切口相应部位组织或液体培养,分离出细菌;③局部有红、肿、疼痛或压痛,体温增高,或者在直接检查、再手术、组织病理学,放射学检查当中发现脓肿或感染的证据。另外,切口的观察时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常以术后30 d切口感染率作为标准。 2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手术切口是否发生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观察,现已得出手术切口的类型、手术时间的长短、术中污染情况3个因素是切口感染危险性的预测指标。但是,其他一些因素对切口感染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就从患者、伤口、组织局部3个方面进行论述[1]。 2.1患者级因素 2.1.1内源性因素 2.1.1.1年龄长期以来认为年龄对切口感染有一定影响。婴幼儿和老年人切口感染机率相对较大,青少年和中老人切口感染的机率相对较少,这可能与婴儿和老年免疫功能较低有关。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 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它影响着外科治疗技术的发展。盲目使用抗生素、依 赖抗生素,使外科感染雪上加霜。降低外科感染率,减轻手术病人不应有的痛苦、残废甚至 死亡,就应从基础出发,根据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针对伤口感染的因素,采取相应 的防御对策。 1引起伤口感染的微生物来源 伤口感染的细菌来自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而直接接触感染较空气传播更为重要。感染是在 一定条件下形成的,与致病菌的数量、毒力和人体的抵抗力有密切关系。正常人的体表与外 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咽部、胃肠道等,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有些为暂时停留,有些则 长期寄居,可称为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一般不引起疾病,但当机体的免疫功能 低下时,可引起疾病。 2形成伤口感染的因素 2.1年龄、营养不良、肥胖婴幼儿和高龄病人术后易发生感染。前者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后 者机体免疫力降低。皮肤黏膜防御功能、抗体生成能力、白细胞吞噬能力可因营养不良而受 影响,特别是白蛋白缺乏时,中性白细胞功能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及补体功能、 炎症反应能力均减弱。肥胖病人由于脂肪的血循环较差,在手术中脂肪细胞难免较多损伤, 因此不易准确止血和消灭无效腔,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较高。 2.2 糖尿病此类病人易发生感染。 2.3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和不定型化,造成损伤大、出血多,不可避免地影 响脏器的功能,为某些致病菌的异位创造了机会。 2.4 休克、肾上腺素药物及寒冷这些因素可以引起持久性的血管收缩,延迟中性白细胞进入 组织,持久的低血压可使巨噬单核细胞功能减退。 2.5免疫功能低下如癌症,显著增高了感染发生率。 2.6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外科的发展也造成了一批免疫抑制者,由于发生免疫缺陷易感染。 2.7长期使用抗生素尤其是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机体菌群失调,抑制肠道优势菌群发 生感染。 3手术过程中的相关因素 3.1手术区皮肤的准备术前皮肤的清洁准备过程中,剃毛时损伤皮肤或剃毛后距手术时间过长,切口感染率增高[1]。 3.2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越长,术后感染率越高。因创面长期暴露,接触细菌量增多,长 时间的牵拉使组织损伤增多;麻醉时间长,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因而造成术后感染[2]。 3.3手术技术一般用电刀比用刀片切口感染率高;用钝器械比锐利器械造成组织损伤大,易 引起感染;止血时钳夹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无效腔造成积血与积液,可增加感染;用丝 线结扎止血、缝合伤口,比尼龙线感染率高。 3.4引流、体腔内异物存留术后如果引流不当,腔内渗液和积血易导致伤口感染。体内异物 可成为病原菌的置身地,降低局部组织的防御功能,促使或加快感染。 3.5手术人员流动人员流动多,增加尘埃细菌在空气中的浮尘,增加感染的机会。

洁净手术部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洁净手术部切口感染因素及预防对策 手术切口感染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切口感染可导致刀口裂开、刀口的愈合时间延长、增 加住院时间和患者的经济开支,严重者可引起全身感染。切口感染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 素存在于整个围手术期,我们要在每个环节上规范操作、规范管理,才能不断降低感染率。 现就切口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介绍如下: 一、感染因素 1、医务人员的因素 (1)手术部落是制度不到位:参加人员出进手术室不规范更衣、换鞋,易交叉感染:戴口罩不 规范、鼻子留在外面,术者通过咳嗽、高声说话、打喷嚏、呼吸将细菌排到空气中,污染手 术野;戴帽子不规范,头发不全部遮住,头发中的细菌也会成为切口感染的细菌来源;在每 月对手监测中,手术医生外科刷手合格率为66.75%,护士为75.2%,而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 细菌与医院感染有很大关系。 (2)手术间管理不规范:手术间人数不控制,人员超标,并且随意走动、串手术间;术中频繁 开门;随意在手术间抖动敷料,参观人员离手术台过近等。 (3)手术技术及护理操作因素:切口时不能较好保护切口周围皮肤;手术时间较长,手术中不 及时更换切口周围的敷料,易引起切口感染,止血时止血钳夹周围组织过多,或止血时留有 孔腔造成积血与积液;手术操作不规范,手术时间过长使创伤增多;麻醉时间过长,导致病 人免疫力下降;手术每增加一小时,切口感染的相对危险性增加1.45倍。 2、患者自身因素高龄、幼龄、肥胖症、慢性病、糖尿病、贫血、恶性肿瘤、肝硬化都存在 异常代谢因素,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机会;病人皮肤是否清洁;切口皮肤上的毛发未 剪净;头发未盖住;未穿清洁过的病号服;曾经历过手术和经历过直肠手术的病人等手术部 位感染的机率都会增加。 3、住院时间及刀口部位因素据有关统计,住院一日清洁切口感染率为1.2%;一周为2.1%;三周以上为14.7%。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以及有感染病灶的疾病,手术感染率较高。 4、环境因素手术室空气消毒不符合要求,层流装置的过流网不按时清洁或更换;手术间卫 生清洁不严格,存在死角;手术室内人流、物流通道不洁污分开;卫生管理制度没有认真落 实到位,致使交叉感染。 二、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 1、对医务人员因素采取的措施 (1)做好皮肤的保护工作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在切口边缘铺治疗巾,并用布巾钳固定好,目的是避免残留在毛囊内的细菌进入伤口;切开体腔或深部组织前后还要用生理盐水纱布垫 保护切口边缘,使皮下不直接暴露,以免受来自深部组织的污染。 (2)做好组织保护和术中清理选择大小合适的拉钩并执以湿纱布垫,避免因用力过大而损伤 组织和细胞缺血;同时要及时清理术中切下的一些失活组织,避免其残留在伤口内,增加感 染机会。 (3)污染手术的处理术中切开胃肠、支气管、阑尾、化脓性病灶时,应用生理盐水纱布保护 周围组织,然后用吸引器吸去脓液或消化道内容物,再用络合碘棉球局部消毒。在处理这些 部位时尽量用器械操作接触,用过的器械纱布和其他器械分开放置,不能重复使用;衣袖沾 污染物后需加套无菌袖套或更换手术衣;感染较重、创面较大或时间过长的手术,切口应用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浅谈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原因及预防措施 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需要从可能引发感染的各方面入手进行预防,方可达到预防效果。本文对普外科术后伤口感染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进行了合理分析,以求在实践中可以降低感染率。 标签: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预防 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经验型治疗,高频次的侵入性医疗操作,耐药细菌在医务人员之间的传播,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医疗环境不够清洁,使医院感染时有发生。切口感染是普外科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感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手术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1、引起外科伤口感染的因素 1.1、什么是外科感染 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指的是由于进行外科操作,对暴露的组织、器官或体腔造成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又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器官、体腔感染,切口感染又可分为浅部(局限于皮肤和皮下组织)和深部切口感染。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标准(试行)》进行诊断:手术切口感染是指发生在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一年以内,并且感染必须与手术有关,伤口内有脓样分泌物流出,活软组织培养能获得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伤口部位有疼痛、局部肿胀、发红或发热等症状。 1.2、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 切口感染一直都是普外科术后最为多见的并发症,危害严重,轻则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影响预后,重则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导致切口感染的直接原因是病菌接触切口形成感染,从理论上讲,只要消除病菌接触切口的途径,就能有效防止感染,然而实际工作效果却要复杂得多,这就需要我们对切口感染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有效的预防措施。 发生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主要跟四个因素相关: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医护人员因素、医疗因素、环境因素。由于无法通过有效措施具体确定患者感染原因,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多项因素。分析可知,造成患者切口感染的因素涉及到可能与伤口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方方面面,各项因素都不能忽略。 1.2.1、患者自身的身体因素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大全五篇)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大全五篇) 第一篇: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 【摘要】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以往三年的普通外科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治疗与预防措施。结果 1456例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结论造成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疾病、急症手术,II、III类手术切口,高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吸烟,针对影响因素,采取预防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率发生。 【关键词】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影响因素;防治 为了降低各种感染的发生,已经在无菌技术操作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完善,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仍旧发生感染,特别是切口感染,笔者针对我院三年来普通外科发生的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措施,治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普通外科患者1456例、男785例、年龄13-85岁,其中>60岁635例,1类手术256例,II类手784例,III类手术416例,急诊手术303例,择期手术1152例,糖尿病患者51名,手术时间72小时的患者401例,有吸烟史的患者533例,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1%,见表1。 1.2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及局部发热感、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早期出现硬结,并有脓性渗出物,需拆线引流,脓肿形成后有波动感,穿刺有脓液或破溃流脓,拆线后切口液脓反复出现小脓点并有线头溢出定为切口感染。 1.3 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和统计处理及分析参照卫生部颁布《医院诊断标二位》。结果 2.1 手术切口感染率1456例,普通手术中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02例,感染率7.0%。 2.2 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基础疾病、急诊手术、II、III类切口高龄、手术时间过长,有吸烟史。讨论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许多不同的手术类型,如胃肠道手术、甲状 腺手术、胆囊手术等。虽然现代医学技术和手术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手术切口感染仍然是 术后并发症之一。手术切口感染会给肉体和心理健康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并会增加患者的 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对于普外科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十分重要,以便 预防和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手术患者本身的因素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状况、免疫功能等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因为免疫功 能低下、营养状况差,更容易出现手术切口感染。病人本身带菌情况也是手术切口感染的 重要因素。对于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及时发现患者的预防本身因素,对减少手术切 口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 外部环境污染是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手术室、手术用具、手术医生和 护士的洁净程度都会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在手术中,手术室内的空气循环 和洁净度尤为重要。若手术室内空气中存在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容易导致手术切口感染。手术室和手术用具的清洁工作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 手术操作规范和手术护理质量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手术前和手术中的洗手、消毒、隔离污染物等操作规范,以及手术切口的缝合和包扎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医务 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操作和术后护理,确保手术切口的干净和整洁,减少手 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术后抗感染预防措施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关键。术后使用抗生素、中成药、湿热 敷等预防性抗感染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危患者,如 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更应该重视术后抗感染预防措施,及时预防手术切口 感染的发生。 患者术后康复护理和个人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患者术后应加 强个人卫生管理,保持手术切口的干净和整洁,避免手术切口局部的感染。医务人员要对 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护理和指导,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术后护理,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普外科Ⅰ类手术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术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手术后切口感染是术后并发症的常见问题之一。手术后切口感染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治疗的费用,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预防十分重要。 一、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 手术操作过程中的因素是导致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主治医生和手术室护士在手术操作中应当严格遵守手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工作。若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手术器械不洁净,手术用具不完整等情况,从而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二、患者个体因素 患者的个体因素也会直接影响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诸如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慢性疾病史、手术前的个人清洁卫生习惯等,都会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医务人员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 三、院内环境因素 院内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情况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产生影响。在手术室、病房、手术工具、麻醉器具等场所都需要严格执行消毒规范,以保证手术后切口的无菌状态。医院应当做好医疗废物的处理工作,以免医疗废物的不当处理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 四、抗菌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的使用也对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产生重要影响。术前、术中及术后适当的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减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但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科学合理,使用过多、过猛的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甚至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 五、术后伤口管理 手术后伤口的管理也是预防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在术后应当定期对患者的伤口进行检查,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发现异常则应及时处理。患者自身也要做好术后伤口的保护工作,避免不当的伤口接触和破坏。 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控制中,预防为主是最重要的。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手术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操作水平和操作质量,严格遵守感染控制制度,保证手术用具的完整和洁净。加强对患者的术前指导和术后管理,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免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为医院感染的第三大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原因,从患者自身因素及医院内的因素分析中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提出相关预防措施。 标签: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手术切口感染指手术期(或围手术期以后)发生的感染,是手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受多种因素影响。手术切口感染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过程,增加患者痛苦,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对于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的高危因素以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控制切口感染的发生、降低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 1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1.1切口等级分类 目前公认的切口的等级来源于Berard标准,分为I类(清洁切口)即切口愈合良好,无感染现象;II类(清洁—污染切口)即切口有轻微感染,表现为轻微红肿,但没有出现肿胀和硬结;III类(污染切口)即切口感染明显,周围有明显的肿胀和硬结;IV类(淫秽—感染切口)即切口感染严重,有脓液形成,表面发亮,需要重新敞开引流。 1.2切口感染标准 参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①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②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 ③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④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⑤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⑥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⑦排除切口脂肪液化。 1.3切口等级分类与切口感染的关系 各类切口的感染率是不一致的,Ⅱ、Ⅲ类切口是预防感染的重点。II类切口为切口感染的主要来源,属内源菌,多来源于开放的消化道和腹腔感染性渗液,占切口感染的绝大部分。Ⅲ类切口感染属于外源性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病人和病房的空气,医护人员的手,灭菌不合格的器械、物品及手术区皮肤的暂居菌。 2 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 2.1 患者因素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处理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结果: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与年龄、糖尿病、肥胖、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原因有关。结论:对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筛查,通过完善术前检查降低切口长度,提高手术熟练度及无菌操作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放置引流管的机会,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降低切口感染。 关键词: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处理 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控制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发生率约为%~%。切口感染原因很多,涉及手术室管理及医院感染管理的各环节,又与患者的体质及医生的处理等诸多因素有关。文章对 20XX年广西南宁市武鸣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患者的切口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切口感染的高危因素并针对相应病症采取相应处理,以便有效预防和控制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XX年我院383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男201例,女182例,年龄4~80岁,平均40岁。其中Ⅰ类清洁切口85例,包括甲状腺切除术、乳腺癌切除术等;Ⅱ类清洁—污染切口190例,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开腹胆囊切除术等;Ⅲ类污染切口108例,包括肠梗阻绞窄手术、急性坏疽穿孔性阑尾炎等。其中术前肥胖26例,长期吸烟史38例,术前合并糖尿病24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19例。手术时间30 min~5 h,平均2 h,放置腹腔引流192例。 诊断标准:国家卫生部20XX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于术后第3、5、7天对所有术后患者的切口进行检测、并同时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调查。 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患者的体温单、重症监护单、病程记录、医嘱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辅助检查等资料,对手术感染情况进行评估。 调查指标:调查指标各种高危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有无糖尿病史、肥胖、切口分类(Ⅰ、Ⅱ、Ⅲ)、术前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胃肠减压,导尿)、有无引流、切口长度、手术时间。 统计学分析:从监测的手术患者切口感染者为病例组,切口愈合良好者为对照组,计算感染发生率,应用成组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单因素及非条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分析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常见的感染 分析 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还将增加医疗费用。因此,分析普通外科中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感染原因 1.外科医护人员的操作:医疗人员操作不当是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医护人员在进入手术室前应该进行充分的消毒以杀灭手术室内的微生物,包括切割工具、手术灯等工具设备的消毒。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污染。 2.术中出血: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引起部分血液的流失,当血液积聚在切口周围时,会成为细菌繁殖的最佳场所。 3.患者免疫系统:手术后患者的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因此患者更容易感染。 4.手术时钟:手术时间过长也会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数量的不断增加,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感染症状

1.发热:发热是最常见的感染症状之一,患者的体温可能高达39℃甚至更高。 2.红肿:手术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因为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3.疼痛:切口周围的组织可能会出现疼痛和不适,这可能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4.流脓:如果切口周围的组织感染严重,则会分泌脓液,这是感染症状的一个典型表现。 5.出血:如果感染引起切口周围的血管破裂,则可能会引起出血。 三、治疗方法 1.消毒:如果感染很轻微,可以通过消毒来治疗。医护人员应该对切口和周围的组织进行充分的消毒,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药物。 2.手术:如果感染情况比较严重,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这通常涉及到旧切口的重新切开,清除感染并重新缝合。 3.抗生素:如果感染比较严重,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药物来治疗感染。这些药物应该根据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的敏感性来选择。 4.氧疗:氧疗可以提高切口周围组织的氧气含量,从而促进细胞再生和愈合。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全文)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 策(全文) 【【在普外科治疗中切口感染一直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属于院内感染范畴。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无菌观念的普及,术后感染发生率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控制,但仍存在感染患者,其中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最高。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患者,其中32例为切口感染患者,通过与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切口感染的相影响因素以及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策,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160例普外科患者,其中男89例,女71例,年龄25~69岁,平均年龄(49.82±10.15)岁。包括:39例阑尾切除术患者、42例胆囊切除术患者、38例胃肠道剖腹探查术患者、33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患者、8例其他手术。 2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 2.1并发症并发症是影响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比如,并发糖尿病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较正常患者显著增加。 2.2患者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同时,营养不良也会导致机体内中性粒细胞因蛋白质供应中断而引发功能障碍,从而增加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发生率[2]; 2.3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未按照相关规定进

行无菌操作,而导致患者因切口引流和侵入性操作而发生切口感染,除此之外,由于医院空气中的细菌较多,延长住院时间会增加伤口与细菌的接触时间,因此很容易发生切口感染。 2.4抗生素的滥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也可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引起。人们长时间地使用抗生素或滥用抗生素,使得细菌在与抗生素的频繁接触中,熟悉了抗生素的特性,使有的细菌发生了基因突变,成为了超级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药性,从而增加了患者抗感染负担,会引起二度感染。 2.5手术中的相关因素在手术过程中,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及人员的流动,空气中所含的细菌会增加,这就增加了患者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因此,对手术时间超过3h的患者,应在手术前23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维持切口及其周围组织内药物在有效浓度内以控制预防感染程度,使污染菌无法在切口局部生长繁殖。必要时根据手术具体情况术中应加用抗生素1次,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 2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对策 2.1手术室环境卫生控制手术室要严格进行卫生清洁消毒,进行紫外线消毒、空气消毒1~2次/d,每周进行大消毒。分区功能标识明显,防止交叉感染。对于手术室物品要进行真空消毒和生物实验。尽量避免过多的人员进入手术区,限制实习医生的观习人数。同时,尽量安排单间病房,将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分开,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集中换药时间避免与家属探视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摘要】术后切口感染是困扰医患双方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不断寻找易感因素、易感环节、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有效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控 制它的发生,提升医疗质量。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6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0-0010-02 1、原因分析 微生物普遍存在于人体及周围环境中,当手术人员(主要是手)、病人皮肤、手术器械、敷料、用品消毒与灭菌不彻底时,就可将微生物传播到手术野内,从而 使手术伤口发生沾染和感染。可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与病人自身、环境、工作 人员的无菌技术等有直接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1 病人自身因素,(1)知识层次、性格特征、卫生习惯、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比如卫生习惯差、过分焦虑等对疾病的预后都不利。(2)过度肥胖、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人群、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者、自身污染严重者。 1.2 环境因素 1.2.1 通道及布局不合理,三区划分不明确,易致交叉感染。 1.2.2 空气污染,手术室空气中的含菌量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浮游菌总数达700cfu--1800cfu/m3时,感染率明显增高,若降至180cfu/m3以下时,则感染的危险性就大为降低。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1)供应手术室空气 的质量。(2)手术室中的人数。(3)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走动与说话。(4)工作人 员的服装与手术盖布的质地。棉织品易产生纤维絮,与空气中的浮游菌,微粒形 成气溶胶,增加感染机会。(5)保洁及空气消毒不到位。(6)手术间内温湿度不适宜,温度过高,工作人员体内代谢快易出汗,影响操作并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温度 过低易发生低温功能障碍影响术后恢复。 1.3 工作人员的因素,据报道,来源于医院工作人员的切口感染约占手术部位 感染的35%,主要在于: 1.3.1 医务人员重治疗、轻预防,对切口感染认识不足。 1.3.2 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匮乏,消毒隔离意识淡漠。 1.3.3 手术人员的技术:手术过程中的无菌观念,手术技术娴熟程度,手术时 间长短、分离、结扎、止血是否彻底,缝合有无死腔,引流是否通畅等。 1.3.4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长期、联合、大剂量使用抗生素,至细菌耐药、病 人抵抗力下反而易引起感染。 1.3.5 手术前皮肤准备不科学、手术后切口护理不规范。有些病人术前不作皮 肤清洁护理,只是单纯刮毛,而且还用锋利的刮毛刀刮而不是用脱毛膏或剪刀剪。术后切口换药、拔管不注意无菌操作。特别是手卫生观念差。经常可见医生换药 不洗手、不戴口罩帽子。另外,有的换药室无水设施、无消毒措施。无菌物品与 污染物品放置混乱。 1.4 手术类型,污染手术与无菌手术先后顺序不合理,有些医生消毒隔离意识 淡漠,缺少整体观念,常常按自己的意愿随意安排手术。 1.5医疗用具的污染麻醉护理操作中使用的监护仪导线、中性电极导线、配 电盘的导线以及各类仪器的电源连接线等易被污染,但消毒时不易引起注意或消 毒不彻底,形成交叉感染源。

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外科手术后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关键词术后感染护理预防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SSI)是医院感染的一种主要形式,大量数据已表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占医院感染的比例达到10%及以上,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的预后。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 内源性因素:①年龄:年龄对切口感染有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年龄越高,免疫功能越下降的原因;另一方面,年龄的增高,组织代偿、修复能力减低;②病人自身体质:如糖尿病人易致切口感染,延迟愈合;③恶性肿瘤:改变了免疫状态的同时,恶液质状态是引起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④远部位感染;⑤其他:如营养不良、肥胖等是引起切口感染的易感因素。 外源性因素:①吸烟:由于吸烟可以使毛细血管收缩,引起切口血液循环减少,不利于切口修复;②手术时间:手术时间长短与发生切口感染危险性是成正比的; ③手套破损:手术时手套破损易造成切口感染;④急症手术:经2万例手术病人调查分析,急症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与择期手术病人切口感染发生率比例为6∶1; ⑤腹部手术;⑥伤口的污染:伤口的污染与切口感染有关;⑦术前备皮:可预防切口感染;⑧抗生素的应用;⑨手术室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易造成切口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的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要求:①手术人员术前准备:手术人员要增强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手臂皮肤破损有化脓感染时,不能参加手术。②患者的术前准备:通过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手术环境、术前须知、术前注意事项、进出手术室的过程、要求等,使患者减少陌生感和恐惧心理。③手术间的合理安排:手术室应设有感染手术间,无感染手术间的应将感染手术安排在非感染手术之后进行。在污染的或污秽切口手术后不要实施特殊的清洁切口手术,应关闭手术室进行消毒。④手术物品的准备:术前30分钟准备好术中需要的各种器械、物品及术后工作人员泡手和擦拭物品及消毒液,备物应尽量齐全,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手术过程中与外室的接触,仅在病人治疗物品需立即使用时才进行闪蒸灭菌(术中无意跌落的需要再灭菌的器械)交流或手术结束后未经消毒处理就人员外出,以免造成周围环境污染。 术中护理:①一般护理:患者入手术室后,严格执行查对制度。②严格限制手术间人数:感染手术一般不安排人员参观。③防止交叉感染:手术过程中手术间人员不能任意外出,如必须外出时须按术后处置方法经特殊处置后方可外出。手术过程中临时借用其他手术间的物品器械时,应由室外专人向室内人员传递,进入室内的器械物品必须经相应处置后方可拿出。④加强自我防护措施:特殊感染手术(破伤风、气性坏疽、炭疽和艾滋病等)室内工作人员要戴手套,穿隔离衣,术中使用过的敷料、引流液、冲洗液、切除组织和脏器等应集中放置于无渗漏的袋或容器中,

对普外科 II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对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降低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方法对我院155例普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普外科III类手术的切口感染率在7%左右,危险因素较多,有住院天数、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个人营养状况、围手术期处理、抗生素使用等等。结论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在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后是可以降低的。 标签:普外科手術;III类切口;感染因素;预防措施 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而III类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一直是临床医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最头疼的问题,一方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另一方面,降低了床位的周转率和患者对主管医师的信誉度。本文根据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四年期间的155例普外科III类手术患者中切口感染病例和一期愈合病例进行比对性分析,探析出III类手术切口围手术期的感染危险因素,改进预防措施,达到降低III类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 1.资料 1.1病例选择 2007年1月-2010年12月四年期间普外科III类手术切口患者155例,其中男95例,女60例,年龄7岁-72岁 1.2 III类手术切口确定标准 参照《外科学》 1.3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2.方法 2.1采取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患者的体温单、病程记录单、辅助检查等进行统一调查表的逐项登记,分析其有无切口感染的发生。 2.2从年龄、营养状况、切口开放时间、切口处理情况、医务人员的缝合等多种因素调查列表 3.结果

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和感染的分布,见表 4.讨论 I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比I类、II类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总和还高,切口感染既有生物性感染也有非生物性感染,而造成手术感染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中泰、受暑期医务人员的造作水平及处理方式、术后管理等。 4.1结果分析 儿童患者于高龄患者易发生。儿童自身免疫功能不全,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在术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术中避免侵入性操作,术后做好全面治疗。 4.2较瘦患者易感染,与自身营养不良,切口再生能力较低有关,所以术前及术后要加强支持治疗。肥胖病人易感染的原因多是脂肪液化且吸收能力差,影响切口的愈合,所以多于术后第三天可以用红外线照射,促进局部的吸收。 4.3 III类手术切口手术时间越长,其发生感染的机率越高,所以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操作能力,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4.4 单一性用生理盐水冲洗刀口,虽然减少了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但是却增加了病原微生物向组织间隙扩散的范围,相对增加了感染的机率。增加稀释碘伏液冲洗,虽伴菌扩散,可局部抗菌,残留液体既可杀菌,同时对切口刺激性不强,相对减小了切口感染的机率。 此外,术前、术后给与病人支持治疗,可以提高和改善病人的围手术期身体条件,降低刀口感染机率;术前、术中、术后合理的联合使用抗生素,杀灭刀口周围及体内致病菌,减少致病菌的繁殖数量,也可以降低刀口感染率;切口内充分止血,清理失活组织,可以防止切口内残腔积液;缝合刀口不能过于草率,要对合整齐,针距得当,若张力过大或脂肪层过厚,可行垂直褥式缝合。 另外术前有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结核病等病症的患者,医务人员对其手术前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预防,术后还要加强管理,使病人安全度过手术期。 总之,引起外科刀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多而复杂,对于每个患者又不完全相同,我们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对待,做到预知,个性化处理,才能保证患者早日痊愈,达到降低刀口感染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4 14(7):5776

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探讨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笔者随机对800例行普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术后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2.25%。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抗生素的使用等是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普外科手术患者易发生切口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可减少切口感染。 标签: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预防 医院感染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感染之一,曾有医院感染调查数据显示外科伤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中第三位[1]。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率的发生,笔者随机对2008年~2010年普外科手术800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800例,其中男435例,女365例,年龄3~80岁,平均年龄46.5岁,手术切口感染包括表浅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感染。 1.2 诊断标准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3)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 ℃,局部有压痛。(4)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5)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手术切口类型分类标准:Ⅰ类为无菌手术切口;Ⅱ类为污染手术切口;Ⅲ类为感染手术切口。 1.3 方法对8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按照诊断标准判断有无切口感染,详细记录统计所得数据。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共调查普外科收治的各类手术患者800例,术后切口感染18例,感染率2.25%。 2.1 切口类型与切口感染Ⅰ类切口为105例,感染1例,感染率为0.95%;Ⅱ类切口为495例,感染10例,感染率为2.02%;Ⅲ类切口为200例,感染8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 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三)器官/腔隙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者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者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者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者其他器官或者腔隙感染的证据。 三、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外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术后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术后医院内感染的原因,提出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外科手术中121例患者的术后情况。结果:术后医院感染与患 者本身、医护人员及外部环境因素均有一定的关系。结论:针对导致感染的相关 因素,在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以降低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概率。 【关键词】外科手术医院感染预防措施 外科手术因其复杂性和患者恢复时间较长等原因容易引起术后的感染,术后 感染对患者的健康恢复造成很不利的影响,有时甚至产生二次手术或生命危险, 因此准确分析造成感染的原因并有效预防术后感染显得尤为重要。 1 资源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赣州市人民医院2018年外科手术中的121例作为样本, 其中男67例,女54例;年龄10-86岁;甲状腺手术患者例19例、胃手术患者 22例、肠道手术患者12例、阑尾炎切除术患者25例、肝胆脾胰手术患者8例,其他35例。 1.2 方法采用分析统计的方法对抽取的121台手术案例进行分析,统计术后 医院感染因素和概率,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找到预防术后感染的正确方法。 1.3 统计学方案所有的数据均通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正太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检验x2,P<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 意义。 2 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 2.1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及身体素质分析结果显示,老年患者产生术后感染的概率更高,因其免疫力下降, 新陈代谢较慢。此外,手术前有其他慢性病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运动系统疾病等,术后下床活动的时间较晚,肠胃功能恢复较难,营养吸收较慢,容易发生呼吸及泌尿系统等部位的感染。而年轻患者则免疫力较强,身体恢复较快,发生术 后感染的概率较低。 生活习惯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有部分吸烟患者在心脏手术等如靠近气管通道则容易 引起术后感染。此外,患者的日常卫生行为习惯也可能导致术后感染。 心理素质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自身身体抵抗能力,以及对手术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会直接 影响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心情,进一步导致产生感染的可能性。 病情时长患者患病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到手术的难易程度和成功概率,对术后恢复也产 生一定影响。及早就医的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偏低,反之,病情拖得越长则发生术后感 染的概率越高。 2.2 医护人员因素 手术过程的影响外科手术尤其是心脏手术、开颅手术等较为复杂,手术时间较长,且部 分采取低温体外循环,难免出现术中伤口消毒不到位,缝合不规范等现象,则可能导致术后 感染。 清洁不到位医务人员的手难免直接接触医院污物或和病人,可能出现洗手不及时或者清 洁不彻底的情况,也可能在为患者服务的过程中接触到伤口从而导致感染。 2.3 环境因素 手术室环境手术对手术室的环境要求很高,只有手术室的环境达到了规定的标准之后才 能确保手术切口不容易被感染。然而手术室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环境空间,包括空气、物体器 械等的表面、医务人员的衣服等都很难同时达到合格的要求,因此手术室环境也是导致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