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试论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摘要:文章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考察,将范畴原型理论应用于国俗语义,发现国俗语义可以作为多义词进行义项划分,并认为国俗语义实际上是词语多义性在文化内涵上的表现,还构拟出其义项划分的标准,为义项的引申及引申关系的探讨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义性国俗语义范畴原型义项划分

一、国俗语义的多义性

(idealized cognitive lakoff使用其提出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

model,以下简称icm)分析了“bachelor”、“lie”、“mother”等范畴,很好地说明了范畴的内在结构和原型效应。这些研究被当代许多学者视为经典,并以此对汉语中的范畴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双语对比。这些分析揭示了许多用传统的范畴理论和语义学理论无法说明的语言现象,证明了原型理论对语义范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国俗语义来说,“语义民族性”是其重要特点:“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即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1]涉及“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其语义则趋向于多义,如杨元刚(2005)提到黄色在中国文化中就有象征

高贵和尊严、病态和下流、忠贞和正义、年轻和幼稚等语义[2]。由此,将国俗语义作为多义词与范畴理论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将各语义统一在一个范畴之中,并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乃至双语对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异同充分体现在表示相同概念的词中,因而词义认知网络的建构就成了探究不同文化的绝好突破口。一方面,文化创造隐喻和转喻。文化是隐喻和转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许多深层的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和转喻表达,而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和转喻运用上又往往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多元产生了多元的国俗语义。词义的引申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宗教背景、习俗背景、文学背景、神话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等。

在范畴理论观照下,语言中每一个多义词都形成一个范畴[3],每一个多义词的词义都构成范畴中典型和边缘之间的连续体[4],在这个连续体中这个多义词由于共时和历时的演变,其诸多义项相互关联而又彼此不同,各自担当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演变的过程不断地调换,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渡的过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一个多义词的诸义项则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无论这些义项形成于历史上哪个时期、其与同时期的其他义项有何关联,只要还为今所使用、保留或记忆,便可以认定还存在这个范畴中。根据符淮青的观点,义项的确定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确定义项标准、

原则的差别和义项的表述[5],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包括其使用环境,可以认为语境是决定词义及其义项构成的决定性因素。本文认为这里的“语境”,除了指实际使用的语言环境、词语的搭配外,还包括使用语言的文化环境,即承认词义的形成和变化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民族文化对同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同一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受到地理环境、思维方式、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便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义项。因而可以认为,一个体现着“民族文化色彩”的国俗词语就是一个多义词,并形成一个多义范畴,范畴内的成员即多义词的各义项,其分布是按照各义项与核心义项的相似程度由内向外逐层扩散的。

二、国俗语义义项划分的可行性

吴小晶(2002)提出了“一词多义”和”一词多涵”的问题,认为内涵意义的所指,相较于情感意义、联想意义等,内涵意义为“由一个词所指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联想到的那些非本质的或公认的特征”。[6]所举例子为“原子弹”,通过联想便被赋予了“破坏环境”、“有威慑力”等内涵项。此处暂且不论其对“一词多涵”的定义合理与否,该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注意到了一词多义的“义”是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意义,并将内涵意义独立于概念意义之外单独考察。这为本文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划分多义词义项提供了可以操作的空间,多义词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正是词的概念义所不能概括的,同时这些文化内涵也是由“联想”得到的“非本质的或公认的

特征”[7]。

虽然吴文为国俗语义义项划分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但正如其文所说,“较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显得更加模糊,更难把握。它经常随着文化、历史时期和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只考察群体认可的内涵意义而不计个体差异,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而且“有些词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之间的界限不总是分明的”。这里便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内涵意义既然不是情感、文体等方面的意义,那么它具体指什么;二是在实际辨别内涵意义的时候较为困难。吴文并没有详细指出如何分辨内涵意义、如何划分“一词多涵”的“涵项”,只是笼而统之的“联想”。

本文认为,文化内涵来源于词汇在实际使用时的环境,包括语言环境、文体环境等,词汇在具体环境中通过人物不同的体验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以颜色词为例,诸颜色词概念义只是表示各种颜色,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颜色词则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存在着词义重合、表异质同、表同质异、此有彼无等对应的情况[8]。张旺熹(1988)认为,颜色词作为人类符号形式的一种,其联想意义的产生是颜色对人的生理、心理效应与颜色的社会价值相互作用的结果[9]。这里的“颜色对人的生理、心理效应与颜色的社会价值相互作用”便可以很好地补充解释吴文中的“联想”,同时也能看出文化内涵涉及的范围肯定包括吴文所排除的“情感”、“文体”等方面,不仅如此,还应包括词汇在长期使用中所具

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吴文将内涵意义独立于概念意义之外的出发点是极有价值且值得借鉴的,但其对内涵意义界定不清,未能详细阐明内涵意义的内涵。

三、国俗语义义项划分的标准

按照语义理据处理义项,可以使义项划分更科学,义项的层次更清晰,义项的语义联系更紧密[10]。按理据确定语义范畴既能避免义项划分不足或划分过度,又能有效避免义项的交叉或混淆。语义理据就是要为词义的产生寻找到合适的渊源,这样的渊源既来自语言,又来自文化。符淮青先生早已说过,义项的划分受到的制约因素就包括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即语素和词在运用表现出的不同意义,“一般表名物的词作为指示对象整体的代表,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有标识所指对象不同部位不同方面的作用。对一般表名物的词,并不因此而分出不同的义项。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对事物的区分越来越细,概念的区分越来越细,人们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是可以区分出名物词所指的这些不同部位不同方面的。只是这种区分对社会生活、对思想表述、对阅读理解、对交际交流显得非常必要时,词典才在不同程度上反映这种要求,将这些特指不同部位不同方面的意义划分出来,设立义项,……”[11]。国俗语义正是具备这样的“必要性”。对于名物词,“某个名称代表某类对象,是代表了它的整体,但在不同的上下文不同的语境中,可侧重指示这类对象的不同部位和方面”[12]。从国俗语义的角度

考虑,一个词语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下通过特定的认知方式可能使其概念意义与环境之间产生逻辑上和认知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就导致了国俗语义的产生。本文将国俗语义义项的划分要考虑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体现特有的文化内涵。

不同的民族、文化团体有着其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文化历史,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演化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情趣、审美观、价值观、社会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相对于其他民族,在同一文化背景生活下的本民族成员有着广泛的认同,因此具有内在一致性、稳定性和规约性[13]。由于国俗语义概念本身体现的就是民族文化背景下具有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义项的划分必定要考虑心理、习俗、社会历史等具备浓厚的民族性的因素。这也是国俗语义具有区别性的体现所在。

第二,依据出现的语言环境。

此处的语言环境指的是词语在实际使用中所处的环境。语言环境与一个词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相联系,在实际的使用中形成特定的理解,“构成一个词义的属性或特征有许多,不同的语境会引入不同的属性或特征”[14]。对于国俗语义而言,由于其产生于言语之中,对义项的划分必须考虑到词语在言语交际时的表达效果。

第三,结合认知的联想基础。

国俗语义的联想基础包括事物之间的相近关系和相似关系。相近

关系指的是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容易倾向于寻找距离上相近的事物作参照。相似关系包括心理相似和物质相似,都是从事物之间相类似的特点出发来寻找关系的[15]。其实,从认知的联想基础出发划分国俗语义的义项,是对语言任意性一定程度上的批判,无论是相近关系还是相似关系都体现了认知域之间的映射,这样的映射代表了义项之间理据性的关联,体现了对范畴划分的重新理解,也是多义词词义得以引申的关键所在。

四、余论

国俗词语作为多义词确实存在国俗语义义项划分的可能性,上文也通过三个方面阐明了进行义项划分时需要注意的因素。将国俗语义置于范畴理论下进行多义性的讨论着实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其相适应之处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是,义项的划分对之后的各义项之间关系的分析员和该范畴下多义引申网络的构建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2.

[2][15]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53.

[4]赵彦春.认知词典学探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138.

[5][11][1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113.

[6][7]吴小晶.论一词多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04. [8]周云芳.英汉颜色词“yellow”与“黄”的异同及其文化内涵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

[9]张旺熹.色彩词语联想意义初论[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03.

[10]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63.

[13]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

[14]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63.

2021年150组近义成语比较

150组近义成语比较 欧阳光明(2021.03.07) 在高考成语的考查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近义的易混成语经常出现在试题之中。现选编150组,仅供大家参考。 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前者指歪曲、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残暴的事实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之事是坏人坏事。 2、自鸣得意、自得其乐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很有乐趣。 3、不求甚解、囫囵吞枣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前者表示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4、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前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他人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5、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作出榜样。 6、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但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

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7、病入膏肓、不可救药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但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8、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有凭空捏造之意。但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语气较生。 9、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10、不识好歹、不识抬举都表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但前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后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11、鞭长莫及、望尘莫及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12、另眼相看、刮目相看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作横向比较,表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作纵向比较,表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13、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前者指政策等已被人们认可;后者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14、大庭广众、众目睽睽都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后者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15、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事夸大或捏造事实使听者震惊;后者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汉英颜色词_黑_Black_之国俗语义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08-10-16 作者简介:王玉英(1953-),女,新疆吉木萨尔人,昌吉学院外语系教授,主要从事英汉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 汉英颜色词 黑 (Black)之国俗语义对比分析 王玉英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摘 要:汉英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这是汉英民族长期以来经过千百代人民生活实践而形成的。在心理上有崇尚有禁忌;在语义上既相似又相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和发掘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和蕴涵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拟对汉语中的 黑 和英语中的 b lack 这两个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做一对比分析,以期对跨文化交际有所裨益。 关 键 词:颜色词;黑色(black);国俗语义;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 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670(2008)06-0098-06 一、引言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无论是在大自然里或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颜色。人们的实际生活与颜色密切相关,由此创造出许多颜色词。这些词语经过人们长期使用,从而赋予颜色词以丰富多彩的国俗语义。 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 [1] 黑 与 black 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有同 有异,或同中有异,或一语有而另一语无。运用颜色对事物进行具体描绘,不但使事物形象具有间接可视性,而且由于颜色词在人们心灵深处长期积淀,人们对它有一种共性感悟,以致什么颜色词一出现,便能体味出它象征什么,表达什么。本文采取事实比较的方法,就汉语中的 黑 和英语中的 b l a ck 这两个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做一对比分析。 二、 黑 与 blac k 的国俗语义对比汉语中黑色是五个正色(青、赤、黄、白、黑)之一。 黑 的概念意义为 像煤或墨的颜色 。在!说文解字?黑部#中: 黑,北方色也。火所熏之色也。 英民族语言中形容黑的常用语是 as b lack as coal (黑如煤), as black as i n k (黑如墨), as black as soot (黑如煤烟/煤灰)等,其概念意义与 黑 是相同的。一般认为,由于人类思维有同一性,且人类物质生产有其一致性,颜色词的命名和运用就有相似性。所谓相似只是相对而言,完全的对应词语几乎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民族由于历史文化、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心理因素、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因而对颜色的价值判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在语言中的运用存在着差异。 (一)象征社会落后、政治腐败、没有希望黑色是煤黑火熏之色,昏暗无光,使人易联想到夜晚。夜晚是黑暗的,白天是光明的,由此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征产生了 黑暗 与 光明 的语义。黑暗象征社会落后,政治腐败。如魏巍!壮行集?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一个备受凌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的中国,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光明的中国。 人们将 黑地昏天 用来比喻黑暗腐朽的社会。如京剧!红灯记#第九场: 万丈怒火燃烧起,要把黑地昏天来烧塌! 类似的表达还有 黑暗的统治 、 揭露黑暗 。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说成 黑漆一团 (亦作漆黑一团)。如杨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 可是社会和家庭一样,依然到处发着腐朽霉烂的臭味,黑漆一团。 由于黑暗表示没有光亮,使人看不见,因此,黑暗又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民族文化色彩的语义 无希望 。新浪体育报道: 奥运冠军塔伊特?鲍曼前途黑暗 。[2] 讲述的是巴塞罗那奥运会5000米金牌 第23卷第6期 2008年12月 平顶山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 i ngd i ng s han U n i versity V o.l 23N o .6D ec .2008

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试论国俗语义的义项划分 摘要:文章通过对词语多义性的认知考察,将X畴原型理论应用于国俗语义,发现国俗语义可以作为多义词进行义项划分,并认为国俗语义实际上是词语多义性在文化内涵上的表现,还构拟出其义项划分的标准,为义项的引申及引申关系的探讨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义性国俗语义X畴原型义项划分 一、国俗语义的多义性 lakoff使用其提出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以下简称icm)分析了“bachelor”、“lie”、“mother”等X畴,很好地说明了X畴的内在结构和原型效应。这些研究被当代许多学者视为经典,并以此对汉语中的X畴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双语对比。这些分析揭示了许多用传统的X畴理论和语义学理论无法说明的语言现象,证明了原型理论对语义X畴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对于国俗语义来说,“语义民族性”是其重要特点:“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即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1]涉及“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其语义则趋向于多义,如杨元刚(2005)提到黄色在中国文化中就有象征高贵和尊严、病态和下流、忠贞和正义、年轻和幼稚等语义[2]。

由此,将国俗语义作为多义词与X畴理论相结合,可以很好地将各语义统一在一个X畴之中,并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乃至双语对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异同充分体现在表示相同概念的词中,因而词义认知网络的建构就成了探究不同文化的绝好突破口。一方面,文化创造隐喻和转喻。文化是隐喻和转喻的知识来源和建构基础,许多深层的文化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隐喻和转喻表达,而不同语言文化在隐喻和转喻运用上又往往有较大差别。另一方面,文化因素多元产生了多元的国俗语义。词义的引申受到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如XX背景、习俗背景、文学背景、神话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等。 在X畴理论观照下,语言中每一个多义词都形成一个X畴[3],每一个多义词的词义都构成X畴中典型和边缘之间的连续体[4],在这个连续体中这个多义词由于共时和历时的演变,其诸多义项相互关联而又彼此不同,各自担当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的角色。这样的角色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演变的过程不断地调换,整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渡的过程。从共时的角度来看,一个多义词的诸义项则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无论这些义项形成于历史上哪个时期、其与同时期的其他义项有何关联,只要还为今所使用、保留或记忆,便可以认定还存在这个X畴中。根据符淮青的观点,义项的确定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确定义项标准、原则的差别和义项的表述[5],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包括其使用环境,可以认为语境是决定词义及其义项构成的

近义成语120例

近义成语辨析120例 (三个一组) 1.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灭绝人性: :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 2.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 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3.心满意足: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 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正中下怀: 正合自己的心意。形容符合心意。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 方面。亦作“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继往开来: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5 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外刚内柔: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6.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游思妄想:犹言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7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褒义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挖空心思: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9.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10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常见近义成语辨析100例

常见近义成语辨析100例 1.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2.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 3.心满意足: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承上启下:接续上面的并引起下面的(多用于写作等)。 5.三五成群:三个五个结成一群。//成群结队:聚集到一起,结成一群一伙。亦作“成群结伙”。 6.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7.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9.粗心大意:做事不细心,马虎。//粗枝大叶:指文字或话语简略概括,也指做事不认真,不细心,马虎大意。 10.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雷厉风行: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11.当仁不让: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12.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威严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多含讥讽之意。//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 13.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等量齐观:等,同等。齐,一样。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多用于指物。 14.牢不可破:牢固得不可摧毁,不可动摇。形容异常坚固。//颠扑不破:颠,跌。扑,敲。无论怎样倾跌敲打都不会破损。比喻理论正确,无法驳倒推翻。 15.死灰复燃:死灰,烧余的灰烬。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亦作“东山复起”。 16.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亦作“了若指掌”。 17.标新立异:原谓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18.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自听到和看到的。 19.翻天覆地:①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②形容闹得很凶。亦作“覆地翻天”。//天翻地覆:覆,翻,翻过来。比喻急剧的变化。 20.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朝三暮四:多用以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朝秦暮楚:比喻反复无常。亦比喻行踪不定,早晨在此地,晚上到彼地。 21.烟消云散:比喻事物消失净尽。亦作“云消雾散”。//风流云散:风吹云散,踪迹全消。比喻原常相聚的人飘零离散。亦作“风流雨散”。 22.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亦作“风静浪平”。//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或阻碍。

_石榴_的国俗语义探析_李雪丹

收稿日期:2014-01-14 作者简介:李雪丹(1989-),女,福建龙岩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和语法。 “国俗语义学”是语言学语义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王德春教授继苏联的“语言国情学”之后提出的。所谓的“语言国情学”,其核心是语义问题,主要任务就是揭示词语、句子或语篇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1]在他的《一门新的语言学分科———国俗语义学论略》一文中,他给“国俗语义学”下的定义为:“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理解语言单位的含义。”[2]不难看出,这两种都是研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在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底蕴,都有自己用来表达文化内涵的词语,而这些词也就体现了国俗语义。 正确理解词的国俗色彩义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在阅读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都喜欢用含蓄的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而要想理解“言中之意”和“言外之音”,就必须正确理解词汇的国俗语义。 大多数的国俗语义是词语在反复运用过程中的历史文化的积淀。 “石榴”,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是: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果实球形,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果皮可入药。”[3]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石榴”也产生了很多的国俗语义。 一、石榴因自然属性以及传统思想而产生的国俗语义 石榴,一直倍受人们的喜爱与赞颂。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如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 “石榴花,南中一种,四季常开。夏中既实之后,秋深忽又大发花,且实。”在段成氏的《酉阳杂组》中,因为它的汁味美,因而称为“天浆”, “南诏石榴,子大,皮薄如藤纸,味绝于洛中。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 已乳石毒。”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是具有重要位置的思想之一,其影响力也是很广泛的。传统思想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相通的,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界不仅在物质方面还是在精神上都是有感应的。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文人总是用那些自然界的事物来寄托情感,从而借这些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思。如柳树、柳枝,由于它和“留”谐音,因此有了“折柳送别”这个习俗, “柳”也就产生了送别、依依不舍的国俗语义。而石榴也是如此,在历代文学作品中都是文人的喜爱对象,因此,在历史长河中文化的熏陶下,它也形成了一些较为稳定的国俗语义。(一)流光易逝,青春难再 李雪丹 (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南宁530000) [语言/文学/艺术研究] “石榴”的国俗语义探析 摘要:国俗语义学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分支。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对于词的国俗语义的正确理解可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目的。文章从国俗语义这一角度对“石榴”这个词的词义进行探析,主要是从历代文学作品和民俗中看石榴在我国文化中代表的意义。 关键词:国俗语义;石榴;传统文化;典故传说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084(2014)03-0059-04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LI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第14卷第3期 2014年6月Vol.14No.3Jun.2014DOI:10.16221/https://www.doczj.com/doc/4c1766392.html,ki.issn1671-1084.2014.03.013

探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对比及翻译

论文关键词:国俗语义汉英对比跨文化交际 论文摘要:本文将举例并对比分析汉英词语国俗语义差异的几种类型,即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国俗语义部分一致;国俗语义不一致或者相反;国俗语义只在一种语言中存在。旨在充分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的异同,为进行更好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做好准备。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涉及到得不仅仅是语言,更多的是对两种文化的转换。作为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汇本身承载着很多文化民族意义,也就是国俗语义。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到汉英两种词汇在国俗语义方面的差距,为更好的跨文化交际做准备。 二、汉英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关系及其翻译 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实体指称意义上添加的一个民族文化含义,在反映概念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民族文化色彩,离开民族文化背景,难以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英汉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呈现出同异并存的现象。下文就这四种情形分别举例植物词以及习语进行讨论。 1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时的翻译 由于事物本身的属性是一致的,人们对某些事物的现象的认识能力大同小异,因此,英汉有些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基本一致。在对此了解的基础上,译者方可直译意象,达到传神。 植物词。laurel(桂树):中西方人都将laurels(桂冠)视为“胜利”、“荣誉”和“辉煌成就”的象征。汉语中“蟾宫折桂”喻指科举及第、“丹桂”是月亮的代称、“桂树”喻指“长寿”。因此在翻译“look to one’s laurels”和“win one’s laurels”可分别洋为“确保声誉”和“金榜题名”。 习浯。这里的国俗语义基本可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在内容方面也就是二者的意思、思想等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形式方而也就是二者在词、句的表达方面完全一样或几乎完全一样。比如“just so so”和“不过尔尔”;”A No.1”和“天字第一号”等等。第二种如“to burn one’s boat”和“破釜沉舟”;”t0 one’s heart’s desire”和“称心如意”等,这些习语形式不一,但是表达了相同的内容。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国俗语义差别对翻译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2对应词语的国俗语义部分一致时的翻译 汉英对应词的国俗语义存在只有部分一致或相似,也就是说,对应的国俗同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此时要求译者充分了解语境,对词汇意义进行分析,而后选择翻译策略。 植物词。willow(柳):从前英国人戴柳枝编成的帽子表示哀思,英美许多文学作品中,就用willow来象征因失去心爱的人,尤其是恋人而感到的悲伤。“柳”在汉语中也有“离别”、“忧渤”、“苗条”、“避邪”等国俗语义。古代送别诗中,常以“折柳赠别”或以“折柳”代称送别,其中蕴含着诸多令人神伤的离情别绪。同时汉语中也用“柳姿”形容女子姿色,又用“柳”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这在英语中就会显得奇怪,如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述,在翻译时要注意。 习语。在习语方面,汉英的对应词上出现了一种不对等的部分对应,即两种不同的表达

组易混成语

150组近义成语比较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 惊之意。前者指歪曲、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 残暴的事实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之事是坏人坏事。 2、自鸣得意、自得其乐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 很有乐趣。 3、不求甚解、囫囵吞枣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前者表示 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 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4、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有受到影 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前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 境或他人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5、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都有 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 己作出榜样。6、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 感觉之意。但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7、病入膏肓、不可救 药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但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 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8、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有凭空捏造之意。但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 本来没有,语气较生。9、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 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10、不识好歹、不识抬 举都表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但前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后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11、鞭长莫及、望尘莫及前者比喻力量 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12、另眼相看、刮目相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作 横向比较,表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作纵向比较,表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 待。13、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前者指政策等已被人们认可;后者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14、大庭广众、众目睽睽都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 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后者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15、耸人听闻、骇人听 闻前者指故事夸大或捏造事实使听者震惊;后者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 怕。16、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但前者侧重对 人有礼貌,后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17、如虎添翼、为虎添翼前者指使 强的更强,一般用于人或组织,带贬义;后者则比喻给恶人做帮凶,助长恶人的势 力。18、参差不齐、良莠不齐都有“不整齐”的意思,指人时,前者侧重指水平,后者指好人坏人本质有区别;指物时,前者指高低长短大小不一,后者指好事坏事混 在一起。19、居心叵测、高深莫测前者指心存险恶,不可推测;后者指究竟高深 到什么程度没法揣测,形容估摸不透。20、半途而废、浅尝辄止都有没有完成之意。前者侧重在中途停止,有惋惜之意;后者侧重“浅”,没有深入。21、顶礼膜拜、 五体投地都表示崇拜之意。但前者偏重崇拜;后者重在敬佩。22、独断专行、 专横跋扈、一意孤行都有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办事主观蛮干之意。但前者有蛮横、 霸道之意,语意较重,一般只用于掌权者;中者和后者,多形容缺乏民主作风,语义较轻,而且不限于当权者,一般人也可用,范围较宽。23、阿谀逢迎、趋炎附势都有巴 结奉承之意。但前者多指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后者比喻奉承依附有权势的人。24、风言 风语、流语蜚语都表示没有根据的话。但前者多指无意传说,传说者多出于无知、 怀疑和猜测;后者多指有意传说,传说者往往出于险恶用心。25、锋芒毕露、崭露头 角都有才能显露出来之意。但“毕”指全部,“崭”指突出的才能。前者还可喻 骄傲自负;后者不能。26、悔过自新、痛改前非都有改正错误之意。但前者重在 未来,强调重新做人;后者重过去,强调改正错误的彻底。27、苟且偷安、得过且 过都形容只图眼前,不顾将来。但前者偏重贪图眼前安逸;后者偏重胸无大 志。28、故步自封、墨守成规都因规守旧,不求进步或革新之意。但前者偏重在 不求进取;后者偏重在固执地守旧,不肯改进。29、厚颜无耻、恬不知耻都形容 不知羞耻,常可通用。但前者重在脸皮厚;后者重在做了坏事仍满不在乎。31、势如破

50组最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例析

50组最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例析 50组最容易混淆的近义成语例析 有不少成语的意思十分相近,稍微不注意就会使用错。我们应该在使用时十分注意“同”中求“异”,用“异”舍“同”。为了帮助同学们正确使用,减少错写错用,笔者整理了50组近义成语加以辨析。 1.安分守己循规蹈矩 二者都有“守本分,不越轨”之意,但“安分守己”重在守本分,不为非作歹;而“循规蹈矩”重在守规矩,不敢创新,不敢乱说乱动。比如:他家做点小生意,向来安分守己,从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这个孩子有礼有貌,循规蹈矩,老师们都喜欢他。 2.鞭长莫及望尘莫及 虽然二词都有“莫及”二字,但意思完全不同。“鞭长莫及”借指力量达不到,“望尘莫及”则比喻远远落后。前者有无法管理之意,后者指无法追及。比如: 旧中国国民党政府虽然也宣称南沙群岛是中国领土,但是由于没有强大的海军,鞭长莫及,对于那里的一些岛礁并没有实行实际上的控制。 自从生了这场病,对于班上那些成绩优秀的同学,李芳已经望尘莫及,再也无法赶上了。 3.别具一格不落窠臼 它们都有“与众不同”之意,但强调的重点不同:“别具一格”重在“格”,重在格调、风格,表示与其他不同;“不落窠臼”强调不落俗套。比如:同其他地方的园子不同,无锡的梅园,面临太湖,以梅饰山,以山饰梅,别具一格。 这本侦探小说,构思新颖,不落窠臼,值得一读。 4.不负众望不孚众望 这两个词因为读音相近而容易混淆,其实它们的意思完全相反。“不负众望”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之意,“不孚众望”则是“不合乎大家的期望”之意。

比如: 经过这段时间的休整和训练,刘翔终于不负众望,又一次取得了好成绩。 经过调查组一段时间的考查,发现马显明不孚众望,很多人对他都有意见,并不能带领当地群众脱贫奔小康。 5.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不胫而走”专用来指消息等传播很快,“不翼而飞”则多用来指东西突然不见了(有时也用来指传播迅速)。比如: 昨天晚上常委会才做出的关于撤消张华职务的决议,本来是要求各位常委保密,后天才公布的,谁知这消息竟不胫而走,今天早上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这本书早上明明是放在桌子上的,下午就不翼而飞,再也找不着了。 6.不以为然不以为意 此二词只有一字之差,主要区别在“然”和“意”字上。“然”是正确的意思》“不以为然”就是不认为是正确的;“意”是心意之意,“不以为意”就是没有放在心上之意。比如: 老师一再给他指出错误,他却不以为然,照旧我行我素。 尽管队员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却不以为意,天天早出晚归,决心要为祖国做出贡献。 7.不绝如缕络绎不绝 “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声音细弱连绵(有时也用来形容局面危急),“络绎不绝”则用来指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比如: 在这夜深人静的半夜,远处传来的琴声不绝如缕,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购物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8.不可理喻不可理解 虽然两词都有“不可理”三字,但意思却全然不同。“不可理喻”是不能用道理使人明白,适用于对别人;“不可理解”是理解不了,多用在自己身上。比如: 他这个人简直就是不可理喻,一点道理也不讲。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生动地描绘了霍格茨学校种种不可理解的景象,引起了青少年读者的极大兴趣。

组近义成语比较

150组近义成语比较在高考成语的考查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近义的易混成语经常出现在试题之中。现选编150组,仅供大家参考。 1、耸人听闻、骇人听闻都有使人听后感到震惊之意。前者指歪曲、捏造事实或故意夸大事态,所指的事不一定是坏的;后者指卑劣、残暴的事实坏到了使人吃惊的程度,所指之事是坏人坏事。 2、自鸣得意、自得其乐都有很得意之意。前者侧重自以为了不起;后者侧重感到很有乐趣。 3、不求甚解、囫囵吞枣都有掌握知识不透彻,或对情况不够了解之意。前者表示想懂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重在态度上,是中性词;后者多指在学术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上,是贬义词。 4、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都有受到影响不知不觉发生变化之意。前者指经常耳听目视而受到影响;后者指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或他人的感染、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起了变化。 5、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都有亲自做出榜样之意。前者侧重于在关键时刻自己带头去做,走在群众的前头;后者仅指自己作出榜样。 6、别具一格、别开生面都有与众不同,给人一种新的印象、新的感觉之意。但前者重在“格”,表示风格、样子与众不同,一般用于文艺创作和某些事物;后者偏重在“生面”上,表示新的局面或形式,适用范围较广。

7、病入膏肓、不可救药都表病情严重,无法医治。但前者重在病,比喻病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后者偏重于救药,强调无法挽救。 8、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都有凭空捏造之意。但前者重在没有事实根据;后者重在本来没有,语气较生。 9、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都有不能改变之意。但前者强调不可磨灭,不可更改;后者重在论断正确,不可改变。 10、不识好歹、不识抬举都表不理解别人对自己的好意。但前者含有不珍视别人对自己的器重、称赞、提拔;后者表示不懂得别人对自己的好意。 11、鞭长莫及、望尘莫及前者比喻力量达不到;后者指赶不上。 12、另眼相看、刮目相看都有特别看待之意。但前者作横向比较,表看待某个人不同于一般;后者作纵向比较,表去掉老印象,用新眼光看待。 13、深入人心、耳熟能详前者指政策等已被人们认可;后者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 14、大庭广众、众目睽睽都表示有许多人的场合。前者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共场合;后者指很多人注目的场合。 15、耸人听闻、骇人听闻前者指故事夸大或捏造事实使听者震惊;后者指事件本身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16、彬彬有礼、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但前者侧重对人有礼貌,后者可以形容人的举止、气质等。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问题 摘要】国俗语义是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附加意义,它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着 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由文化 及其影响下的认知模式共同促成的。汉语教师应当认识到其中的规律,并寻找恰 当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国俗语义认知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7-0013-03 一前言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词汇和语法都有音、义两个方面。英国 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 将词汇意义归纳为七类:理性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其中除理性意义外的后五类又 被统称为“联想意义”。 联想有若干途径,有的是从客体的语义属性方面产生的联想,这样的联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时会有不约而同的默契。如汉语的“狐狸”、“鹦鹉”以及它们在 英语、日语、俄语中的对应词都分别有“奸诈狡猾”和“人云亦云”的联想意义。不 过这种 巧合在语言当中比较少见。还有一种联想,是以语音为中介而产生的,如汉语中 的“柳”音和“留”音相近,因此便有了挽留、惜别的文化内涵。古人有折柳送别的 习俗,历代的文人骚客更是常以“垂柳”为意象,表述离别之情、故国之思。《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便是其中的佳句。异国的“柳”无此谐音,自然也 没有这样的联想意义。另有一些由习惯或一词多义引发的联想,在不同语言中的 表现也往往不同,例如中国人可以从“圆形”联想到“团圆”,外国人却不以为然。 上述联想,除第一种外,都因受到文化或语言内部要素的影响,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离开民族文化背景,便难以理解。我国语言学家王德春教授把这种意义 称作“国俗语义”。他指出,“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客 观地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其中的“国”是说词汇的文化蕴涵为某国、某一民族所独有,是它不同于其“对应词”的区 别特征,“俗”即约定 俗成,国俗语义不是某人心血来潮,给词语附加的临时意义,而是经过时间筛选,相沿成习,相对固定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文化背景各异的留学生,汉 语中蕴含着的国俗语义将与来自不同国度的文化习俗交汇和冲击。与此同时,汉 语学习,归根结底又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内涵丰富的汉语及其承载的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明是许多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乃至目标所在。不了解汉语的国俗语义系统,就不能真正地理解这门古老的语言。因此,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语义 问题,有一定的必要性。下文将分类整理不同语言中国俗语义的对应关系,进一 步以认知的视角分析其中原因,并寻找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二国俗语义在不同语言中的对应关系 国俗语义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但各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认知主 体的思维方式各异,为此国俗语义也难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多维景观。其对应关 系大致如下: 1.不约而同

近义成语辨析

高考语文近义成语精练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祖辈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__________,用起来得心应手。 ②豆腐西施边说边走;__________把一副手套塞进了自己的口袋。 ③看来以后千万不能低估对手,只有实力雄厚,才会__________。 A、信手拈来顺手牵羊稳操胜券 B、顺手牵羊稳操胜券信手拈来 C、稳操胜券信手拈来顺手牵羊 D、稳操胜券顺手牵羊信手拈来 答案:A 【解析】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说话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例证丰富,选用时显得轻松自如,不必费心寻找。信手:随手;拈:用指头夹取东西。顺手牵羊:顺:方便。指顺手把羊牵走。比喻顺便利用可乘之机施展手法或手腕。稳操胜券:稳:稳当地;操:拿着;掌握。稳稳地拿着胜利的凭证。比喻有胜利的把握。“顺手牵羊”和“信手拈来”都可表“随手拿走”之意,但“顺手牵羊”多指乘机拿走别人东西;而“信手拈来”一般指做事极为容易。“稳操胜券”形容办事情稳;有成功的把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毛泽东在阐述具体问题运用成语时,能够作到随手拈来,简直如同__________一般。 ②对于那些想要高速处理海量数据同时抗干扰技术的运营商,爱立信拥有规模和技术优势可以__________。 ③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从经营的角度认识和解决城市问题,许多困扰就会__________。 A、迎刃而解探囊取物手到擒来 B、手到擒来迎刃而解探囊取物 C、探囊取物手到擒来迎刃而解 D、手到擒来迎刃而解探囊取物 答案:C 【解析】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探囊取物: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东西。比喻能够轻而易举地办成某件事情。手到擒来:擒:捉拿。一上手就把敌人捉了来,形容办事情一举成功。“手到擒来”侧重于形容有把握;“迎刃而解”多用于解决矛盾、困难、纠纷等;而“探囊取物”偏重于“取”,强调极容易得到之意,还有“事情很容易办成”之意。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她的话语__________地征服了人心,她正是我们要聆听的声音。 ②朝鲜军事专家称,美国可以说是全无防备的无人之境,攻打美国__________。 ③__________的爱情不可靠,辛苦获得的爱情也不一定长久。 A、唾手可得轻而易举易如反掌 B、轻而易举易如反掌唾手可得 C、唾手可得易如反掌轻而易举 D、易如反掌轻而易举唾手可得 答案:B

整理好近义成语

常见近义成语辨析集 近义成语的使用主要分两类,一、形近义不同,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二(1)义相近而用法相别(2)义相近而适用范围有别 一、形近义不同 1.不负众望: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不孚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2.事倍功半:成倍的力;只收到一半的功效。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事半功倍:形容做事得方法,费力小,收效大 3.一文不名:一文钱都没有,形容人很穷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4.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能做。 无所不至:凡能做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 无微不至: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 5. 进退维谷:谷,比喻困境。进退都处于困难境地。比喻进退两难。书面用语。 进退两难:进也不好,退也不好。形容处境困难。口头用语。 进退无门:前进后退均无路,形容处境困难,无处容身。 5.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 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6.倚马可待: 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特指人的文思敏捷 指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7. 生气勃勃: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生命力强,富有朝气。多用于指人。 生机勃勃:很有活力,很有生命力。多用于指事物。 7.鱼目混珠:把鱼眼珠杂混在珍珠中,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8.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置之不理:把它放在一边,不加理睬。 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 9.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 望尘莫及:比喻远远落后。 鞭长莫及: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达不到。 10.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多用于否定句)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1.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休戚相关:比喻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连。 1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不把事放在心上,表示不关心。 13. 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夫妻之间) 14. 参差不齐:(水平)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 良莠不齐:指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 15. 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 16. 形影相吊:形容孤独。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近义成语的辨析

近义成语的辨析 作者:刘祖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8期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 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 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 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 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 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一般作状语。 例如: (1)你所想的和我的看法不谋而合。 (2)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员不约而同地发现许多疾病是由基因缺损所致。 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意思,都用于人,常在句中作状语。其区别在于: 1、“情不自禁”表明“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原因在于“情”,多形容感情激动,而“不由自主”没有表明“自己控制不住”的原因。 2、从语法功能上看,“情不自禁”还可作谓语,“不由自主”则不能。 3、侧重点不同,“不由自主”偏重身体的反映,“情不自禁”则偏重内心的活动。 例如: (3)听见洞里传来声音,他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

(4)望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他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三、处心积虑呕心沥血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用尽心思,费尽心血”之意。其区别在于: 1、“处心积虑”多指在不好的事情上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多用于贬义。“呕心沥血”多指为好的事业费神劳心,鞠躬尽瘁,多用于褒义。 2、“呕心沥血”用作谓语时,前面经常用介词结构“为……”作状语,表示对象,“处心积虑”作谓语时,一般不带表示对象的状语。 例如: (5)暴徒在一小时之内连抢三家银行,其行动之迅速,布置之周密,显然是处心积虑。 (6)他为了我国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几十年如一日。 四、耳闻目睹耳濡目染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有“亲耳听到,亲眼看到”的意思。其区别在于:“耳闻目睹”只指听到看到,不管是否“经常”或有没有“受影响”,“耳濡目染”则指听惯看惯,无形中受到影响,有所改变。 例如: (7)这些年耳闻目睹的文坛轶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8)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耳濡目染,也有一种读书人的气质。 五、绘声绘色有声有色 辨析:这两个成语都形容说话、文章生动。其区别在于: 1、“绘声绘色”多用于人的描写功力,多用来形容叙述描写的生动逼真,不能形容表现得出色;“有声有色”多用于说话、作文和表演,形容表现得出色、精彩。 2、“绘声绘色”作定语、状语,中心词一般是“叙述”、“描绘”、“描写”等;“有声有色”的中心词则比较广泛,且经常作补语。 例如:

三个一组常见高考近义成语辨析120例

常见高考近义成语辨析120例 三个一组 1.惨无人道:惨,残酷狠毒。残暴得灭绝人性。 惨绝人寰:人寰,人世。世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的。形容惨到极点。 灭绝人性: :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2.趁火打劫:趁别人有危难时去捞好处。亦作“趁火抢劫”。 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机会攫取不正当利益。 顺手牵羊: 顺手把人家的羊牵走。比喻趁势将敌手捉住或乘机利用别人。现比喻乘机拿走别人的东西 3.心满意足:心愿满足。亦作“心满愿足”。 称心如意:完全合乎心意。亦作“趁心如意”。 正中下怀: 正合自己的心意。形容符合心意。 4.承前启后:承,承接。启,开创,引出。承接前人的,开创今后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亦作“承先启后”。 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 继往开来:继:继承;开:开辟。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5 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上很空虚。 色厉内荏:外表强硬而内心怯懦。 外刚内柔: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 6.胡思乱想:不切实际地瞎想。亦作“胡思乱量”。 痴心妄想:入迷的心思,荒唐的想法。形容一味幻想不切实际的事情。 游思妄想:犹言胡思乱想。指没有根据,不切实际的瞎想。 7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后积聚力量,重新行动。亦作“重振旗鼓”。

卷土重来:卷土,人马奔跑时扬起尘土。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猛扑过来。 东山再起: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8.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褒义 处心积虑:处心,存心。积虑,积久考虑。早已千方百计地谋算。多含贬义。 挖空心思:比喻想尽一切办法。 9.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 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 老谋深算:周密的筹划,深远的打算。形容人办事精明老练。 10大张旗鼓:比喻声势和规模很大。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打雷那样猛烈,像刮风那样迅速。比喻政事法令的执行严厉迅速。也比喻行事声势威猛,动作迅速。 大张声势:大造声势,扩大影响。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11.当仁不让:当仁,指面临仁义之事。《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后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义不容辞:指顾全道义而不推辞。 理所当然:当然:应当如此。按道理应当这样。 12.道貌岸然:道貌,正经严肃的外貌。岸然,高傲威严的样子。形容神态庄重严肃。现常用来形容故作正经,表里不一之状。多含讥讽之意。 一本正经:形容庄重规矩,非常认真(有时带有讽刺的意味)。 正颜厉色:颜:面容。形容板着脸,神情非常严厉。 13.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多用于指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