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日词汇中量词的对比

汉日词汇中量词的对比

汉日词汇中量词的对比
汉日词汇中量词的对比

浅析汉日词汇中量词的对比

摘要:表达数量概念的功能是由数词和量词共同承担的。无论哪国语言数词都可以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但量词却不尽相同。所谓的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者动作数量的词。汉语中量词很丰富,但日语中就相对较少一些。日、汉中量词的不一一对应而导致语言学习中的困难、不便。

关键词:汉日词汇;量词;对比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20-01

一、量词概念差异

(一)日语中的量词

在现代日语中,原则上一个数词的后面必须要附加一个量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量词已经很少被用到。形成了日语量词的一词多用的搭配功能,使得专有量词的用法主见缩小其使用范围。比如日语中,“棹”的用法,在过去人们用细木棍等运送比较大的家具、物件等,因此使用“棹”来计量家里的立柜等大件家具。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使用“台”来代替这个量词。再如,从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笠”的量词为“蓋”。随着“笠”从人们视线中的消失,其量词自身也就逐渐消失了。因此量词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

(二)汉语中的量词

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二十年来中国的汉日语言对比研究 王顺洪 提要本文对二十年来汉日语言比较研究的状况与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梳理,并 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加强该领域的研究,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关键词对比语言学;汉日语言对比 一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学习外语的中国人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 越多,外语与汉语之间的对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日语和汉语是可比性很强的两种语言,它们虽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字、发音、词汇、语 法等各个方面都非常值得对比。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和日本分别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日语热”和“汉语热”,日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倍受青睐。每年都有大量日本人到中国学习汉语,大大促进了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在此形势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不仅日语教师,对外汉语教师也开始通过汉日语言对比,研究这两种语言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用于教学。 从论文情况看,二十年前,在报刊上很少看到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文章。进入20世纪80 年代以后,这方面的论文明显增多,到了90年代更是如雨后春笋。有的刊物还专门开辟了“汉语和日语比较研究”专栏。根据对《日语学习与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学习》、《外语教学与研究》等二十多种相关刊物、学报、论文集的不完全统计,80年代以 来,全国汉日语言对比研究方面的文章共发表约250篇。1980年到1989年61篇,1990年到1999年175篇,90年代发表论文的数量是80年代的2.8倍。比较研究的范围涉及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其中:汉日汉字对比17篇,1980年到1989年5篇,1990年到1999年12篇;汉日语音对比24篇,1980年到1989年7篇,1990年到1999年17篇;汉日词汇对比105篇,1980年到1989年22篇,1990年到1999年83篇;汉日语法对比90篇,1980年到1989年27篇,1990年到1999年63篇。既有以现代汉语、日语为对象,考察二者异同的共时比较,也有追溯这两种语言的历史渊源,考察它们相互影响、各自演变的历时比较。 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队伍看,二十年前中国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 仅限于日语教师;80年代以后,不但日语教师增多,而且有许多对外汉语教师从事汉日语言对比研究。日语教师和对外汉语教师,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有利于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深化与扩展。1997年8月29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汉日语言对比研72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英汉量词对比与对外汉语量词教学 课程名称: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任课教师:陈敬玺 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 学号:201131249 姓名:黄璐 考试日期:2012/2/21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制

摘要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对数量概念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量词十分丰富,而英语词类中却并没有明确划分出这样的一种词类。而正是这个原因,量词成了许多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汉英表量词汇分类和词汇语法特征对比,为对外汉语的量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尽量降低量词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量词; 汉英对比; 量词教学 Abstract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which have different forms in the concept of the number.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grammar of Chinese language is that it has abundant quantifiers. However in English, such a certain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doesn’t exist. By comparing of the Chinese-English vocabulary classification and the vocabulary grammatical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tends to offer a basis for reducing the difficulties of learning Chinese qualifiers for foreign learners. Key words:quantifiers;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eaching methods

汉英量词对比

汉英量词对比分析 摘要:有些人认为英语是一种缺少量词的语言,数词和名词之间是直接修饰的关系,如“a book”“some students”,但我们不可否认还存在一些现象,如“a piece of paper”“a cup of tea”,那么英语中的这些量词和汉语的量词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以期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提供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量词、对比、差异 1、前言 所谓量词,就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具体地说就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单位的词。汉语中拥有较丰富的量词,且一直以来,中外学者都认为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相对于印欧语系各语言而言,这一特点就显得更为突出。据历史记载,中国古代殷商时期就有了度、量、衡、容器和货币的单位词,到了先秦,就有了“匹、两、乘、张、个”等个体量词。在以后的汉魏六朝、元明时期量词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体系与用法已经接近现代汉语量词。量词在汉语中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且被公认为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是不是说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不存在量词的使用现象呢?答案是否定的,英语虽然没有量词这种独立的词类,但表达量的概念的形式是一直存在的。下面我们就对汉英两种语言的量的表达形式进行对比分析。 2、量词分类 关于汉语量词的分类,国内语法学家各有不同的方法和标准,因而其分类体系也略有差异,但无论语法学家们如何分类,其实际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本文且采用二分法将汉语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英语虽然没有独立的量词类,但它的某些表量结构与汉语量词也是基本对应的,因此,为方便两者对比,我们暂且将英语的量词结构也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日汉语中量词的比较研究

日汉语中量词的比较研究 一、日汉语中量词的定义 《日本语教育辞典》对助数词的定义为:助数詞は接辞のひとつで、数を表す語について数詞を構成する要素である。日本著名语言学专家饭田朝子认为:在日语中数事物的时候,原则上数词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像‘鉛筆一本、猫三匹’这样伴随着接续词一起出现的。像这类直接接在数词之后的词我们称之为助数词。[1]而《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中汉语关于量词的记录为:表示事物或者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量词分为两类,计算事物的叫名量词,计算行为动作的叫动量词。[2]这是关于量词最早的一个较明确的定义。此外,还有的汉语学家认为:单位词(量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人物的数量。由于经常和数词一起使用,所以又称为‘量词’。 二、日汉语中匹的用法比较 在日语的《大辞泉》(小学馆)中匹的用法是: 匹(名)①用于指成对做的大人的衣物和羽毛织物;②数钱的单位。古代是10文,后来25文为一匹。 (接尾词)助数詞。用于数鸟类、昆虫类、鱼类等的动物。根据前面出现的数词上变为「びき」「ぴき」的读法。如:二ぴきの猫。 另外在《日本国语大辞典》(第八卷)中匹的用法如下: 匹(名)布棉、特别是针织物得长度的计量单位。 (接尾词)用于数昆虫类、鱼类等动物。原来是指牛马等大型兽类,后来逐渐包含小型动物。 《现代汉语辞典》(1977年)中关于匹的用法是这么记录的: 匹量词①用于马,骡等。②用于整卷的绸或布(五十尺,一百尺不等)。 三、日汉语中匹的可计数对象比较 日、汉语中的匹的用法有很多不同的情况。首先从固定构成上来看,一般情况下汉语中的匹后面直接跟修饰的对象,构成为:数字+匹+(修饰语)+中心词。如:一匹白头的蚯蚓、一匹马、一匹布等。而日语中的匹有两种构成方式:一是数字+匹+の(修饰语)+中心词,如:一匹の黒い犬、一匹の魚等。二是中心词+数字+匹,如:蜘蛛が一匹、鼠一匹、蝮が十匹等。 另外,日、汉语中的匹各自还存在一些特殊的用法。比如: ①好像是一匹绷紧了的绸缎,颤抖了,波动了,嗡嗡地发声了。《活动变人形》 ②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呐喊》 ③那道水在火光中像一匹白亮的绸子,被烧得卷卷曲曲。《红高粱》 如上,汉语中的匹接绸、缎、布等的例文较多,但是日语中的匹很少有这种使用方法。 ④その網へ貼りつけたように、やはり蛾が一匹じっと静まっていた。『雪国』 ⑤水門のたまりの上を何百匹という数の蛍が飛んでいた。『ノルウェイの森』 ⑥しかし敏捷そうな蜘蛛が一匹、ぐるぐる廻りはじめた。『砂の女』 日语中的匹可以计数大多数的昆虫类、汉语的匹则没有这种用法。 ⑦男一匹一人で食って行けりゃ、女中の子でも差し支えねえわけだ。『野火』 ⑧さればと云って男一匹が、母の死のために大事な未来をむざむざ埋めてしまうでもなかろう。『痴人の愛』 日语中的匹可以接男、汉语中的匹没有这种用法。 ⑨一匹の魚が喉にハリを刺したまま(一条鱼,喉头挨了针刺)『日本戦後名詩百家集』 ⑩鮪の二匹や三匹釣ったって、びくともするもんか。(即使钓到三条两条金枪鱼也没啥了不起。)『坊ちゃん』 如⑨和⑩日语中的鱼类几乎都可以用匹来计数,翻译成汉语是则为条。

汉日量词对比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汉日量词对比 完成时间 2016.12.27 课程名称 汉外语言对比 专 业 文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年 级 2016级研一

汉日量词对比 姜珊 摘要:汉语和日语虽属不同语系,但因日语长期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的汉语字,语法也和汉语有相似之处,其中量词就和汉语中的量词既有相似又有相异之处。汉语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日语量词从计量对象的角度分为度量衡量词、个体量词、集体量词。汉日量词在独立性、使用范围、重叠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的主要来源有:因意义相近引起的误用、因母语影响而引起的误用。对此给对外汉语教学者提出一些建议:避免受到母语的影响、帮助日语母语者养成正确学习汉语的态度、进行分类分级量词教学。 关键词:汉日对比量词 引文:日本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对日语与汉语相同的现象比较容易掌握,不同的尤其是相似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则难以掌握或掌握不准。汉日量词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学习难度较大。在日语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对汉语和日语量词进行比较,有利于排除母语干扰,使学生在基础阶段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老师把日语和汉语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就能较好地了解真正的学习难点是什么。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比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一方面找出相同的一面,为学习者更顺利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找出其相异的一面,防患于未然,阻止或减少母语干扰的发生,使学习者能够避免和减少语言错误。 一、汉日量词的分类 1.1汉语量词的分类 在汉语中,量词大致可以分为名量词,动量词和复合量词。 1.1.1名量词 名量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A.以点、线、面为主 点状:点、粒、颗、滴、星、丸 线状:线、丝、条、枝、带、缕 面状:面、方、片、幅、汪 B.从动词转化而来 串、堆、叠、挂、挑、截、堵、排、抹、包、捧 C.依靠局部来表现整体 一头牛、一杆枪、一把菜刀、一顶帐篷,一头猪

日汉量词对比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b3294983.html, 日汉量词对比分析 作者:姚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9期 摘要:日语受汉语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吸收了本来作为汉藏语系特点的声调和量词。日 文中的量词大部分都来自汉语,量词在日文中称为助数词。日文的助数词和汉语中的量词在形态结构、意义用法上有很多共通之处,但两者在类别的区分和运用的范围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何避免因汉语的影响能够正确使用日文中的量词,那就需要我们对于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汉语量词;日语助数词;分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2 一、引言 在古代,日语和汉语一样,不同类型的事物有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数量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也随之变化,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也分别按照自身的轨迹发展丰富。但随着时代的演进,日本人将这些细腻丰富的数量词按照相似的大类进行了简化和归纳。在日常生活中,至少需要用到100到120多种量词。不过,不同人群对于这些纷繁的数量词的选用也呈现不同的情况。只有少部分从事相关工作的专业者可以准确地在用语中使用这些助数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无视这些细腻的区分。日语的数量词的多样性给外国学习者也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作为中国学生学习日语量词时,因受到汉语的影响和干扰在使用日语助数词时就更容易出现语言错误。主要在汉语和日语的量词中有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词汇上,则掌握不准或是难以掌握。我们将日语助数词和汉语量词进行针对性对比,梳理出他们的共性找出他们的不同点。有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同时减少母语干扰的发生,达到正确使用日文助数词的目的。 二、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基本介绍 汉语中量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最早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了量词。如计量如干马匹的量词为“丙”,“升”在酒容积中运用到。到秦朝时期度量衡制度建立之后,度量衡单位词也丰富起来如“石、斗、尺、丈”等。到汉代天然单位的单位词开始发达起来,最早的天然单位词在先秦已经出现如“两、张、枚”等。先秦时代之前带有度量衡单位词或者是天然单位词的数词其位置是放于名词之后的。但从先秦开始便放在了名词前面。到了南宋前移量词的情况更加普遍。个体量词的丰富也是在汉代如“口、张、条”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数量不仅多而且使用也相当地成熟。在这一时期集体量词和个体量词更加丰富更加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汉语量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常用的量词如专用个体量词“两、曲、句”等,通用个体量

期末论文-《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收获与启发

学习《汉外语言对比与偏误分析》的收获与启发 2014级汉硕3班吴冬媚 20140710060 一、收获 老师在第一节课劈头而来的一个问题——“请举例说明汉语很简单”,实在引人深思。 当外国人问我,“汉语是不是很难学?”我从各个方面获知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所以我也人云亦云:“挺难学的,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却忘了我作为汉语教师的使命——传播中文。汉语确实很难,但作为汉语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学生相信汉语不难。 上课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我对待对外汉语的态度其实不太端正,缺乏使命感。虽说我很热爱这个专业,但五年来一直有人问我“对外汉语以后做什么工作的”,我只简单直接地回答“教外国人汉语”,而不愿多费口舌进一步解释,以至于很多人会接话:“教外国人汉语很有意思,网上的“小明”真的很好笑”。我们都知道,“小明”只是网友的意淫,在被英语虐待了十几年之后企图以古怪的汉语来“侮辱”外国人,这与真实的对外汉语教学可谓是南辕北辙。国人对对外汉语教学的无知,作为“对外汉语人”,我有一定的责任。 这一门课我上了大概11节课,短短十几个小时的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汉语通过与其他语言的对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通过对比,我们才能发现汉语的特色。同时,承载着汉语特色的文章、段子、语言游戏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问题意识,有语料意识,就能发现汉语的奥秘。课堂上,郑老师都是从一些日常生活的语言游戏或网络小段子来引发我们的思考。留意有趣的语言现象,做个有心人,我们可以从语言现象出发,从而总结出汉语的规律。 二、启发——从音义关系中获启发 1.音与义的关系 我们知道,英语表音,汉语表意,但并不意味着汉语不表音。汉字形声字可分为声旁和形旁,声旁表音,形旁表义。中国人常说,秀才识字读半边。声旁能提示发音,如丁、订、盯、叮、钉。形声字占了《康熙字典》收录汉字的90%左右。所以我认为,汉字最初是表义兼表音文字,而英语只能表音。虽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字系统。然而,在对比两种事物时,我们不仅要找出其差异,还要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

汉泰语名量词对比

汉泰语量词及其分类的概述 汉语和泰语同属于汉藏语系,量词是汉藏语系中大部分语言突出而又独特的特点之一。量词的大量存在和普遍使用不仅见证了汉、泰两民族曾经共同生活的历史轨迹,也表现出来了两个民族分开之后思维方式的异同,承载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信息,熔铸着不同的民族思想。 汉.泰语都是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它们的量词都起到标记名词的作用,在这些语言中,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另外,还有一些语言的量词还可以表示事物的类别、形状、性别、级别等特征。但是,在汉泰语量词的变化过程中,由于各家的标准不一样,注重的角度不一样,因此,各家对汉泰语两类语言的量词分类也各不相同。 黎锦熙在《汉语语法教材》里按照词的组合能力把量词分为三类:“名量词、动量词、形量词”。但是没有把量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而是称它为‘名词的附类’。胡裕树先生在现代汉语中也把量词分成三类:物量词动量词度量衡量词在这里,胡裕树先生首先是从功能的角度上把量词分为“动量词”和“物量词”,而然后再从意义的角度来分,将表示度量衡的量词与一般物量词区分开来。吕叔湘把量词分成9类。分别是: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自主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刘月华先生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又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专用量词又分为: 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词不定量词准量词复合量词等六小类。而动量词又可以分为: 专用动量词和借用动量词两小类。黄伯荣先生、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将量词分为两大类:名量词和动量词,但是也明确的指出了:“量词中还存在一些复合量词。”还有,黄伯荣先生、廖序东先生在对量词划类归属时将“些、点”列入“不定单位”。 泰语量词的分类与汉语量词的分类大致相同,但也有所差别。裴晓睿先生在《泰语语法新编》中把泰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其中名量词又可以分为个体量词度量词集合量词临时量词自主量词五小类;.动量词又可以分为:描写动作行为的量词和表示某个人或某些东西的状态。而泰语语言学家披耶乌巴吉辛拉巴桑在《泰语语法》中则把量词分为表种类的量词表集体的量词表形状的量词表数量与度量的量词表动作的量词借用名词的量词等六类 虽然各家对汉语量词和泰语量词的分类都各有所差异,但我们一般趋向于把汉语量词和泰语量词主要分为两大类:名量词和动量词。在本文章中主要比较汉语名量词和泰语的名量词的异同。 2.汉泰语名量词分类 在汉泰语量词中,名量词都属于起源较早、数量较多、语义类别和语法功能较复杂的量词,因此各家对汉泰语名量词的分类,分类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分出的类别也各有不同。 2.1 汉语名量词的分类 丁声树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的名量词分类,把名量词分成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词,临时量词四类;刘月华先生等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将名量词分为:专用量词和借用量词。专用量词又分为:

英汉数量词对比

英汉中的数量词结构和句法对比分析 一、引言 现代英语中词类有10种,即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动词、副词、冠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汉语被认可的词类有11种,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感叹词。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词类,我们可以发现英语中没有汉语所具有的量词。汉语中有数词和量词两大类,而在英语中只有数词词类,没有量词的划分。 英语中量的概念的表达常常借助相应的名词,因而构成了英汉两种语言的数量概念在文字表现形式上的及数量词组结构上的差异。两种语言的数量词组在结构上是各有特色的。本文拟从英汉数量概念的体现形式入手,对英汉数量词组结构及其句法特征作些许的对比分析和探讨。 二、英汉数量词一般规律 汉语中的数量词表示规律一般为数词+量词+名词,如: 他给陈政沏了一杯茶,也在藤椅上坐下来,眯着眼睛问:“最近怎么样?——选自《夏雨》节录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孟子

两个黄耐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亦或是名词+数词+量词,如: 小菜一碟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徐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乘B不备,A突亮出刮刀一把,连续向B猛刺,致B当即死亡。 英语中的数量词表示规律一般为数词+名词,如two apples、three chairs , twelve cakes,或者是数词+量词+of+名词,如a bottle of water,two pieces of bacon, three slices of bread。(当数词是one时,常用“a”表示)。 三、英汉中的数量词结构和句法对比 1.英汉数量词构成对比 在汉语中,既可以是数词+量词+名词,也可以是将名词提前变为名词+数词+量词的形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加强节奏感,多用于口语中,这是汉语所独有的而英语中则没有此结构。例如: 一壶酒与酒一壶: 新郎家要拿一壶酒、一方肉、十个粑粑交给新娘带回去酬谢父母。(选自《布依族风俗志》) 罚酒一壶!(选自《虹》节录) 只要你们留我一条命,我就说!(选自《新儿女英雄传》) 要命一条,要米办不到。(选自《刘介梅》)

汉外语言对比

换一种眼光如何? ——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 作者:潘文国 文章结构: 1.从英汉对比(从英语出发)到汉英对比(从汉语出发) 2.一种观念的转变——真正给汉语以同英语平等的地位 3.一种方法的转变——从英汉对比到汉英对比的转变; 语言观和方法论上的根本改观 3.1:从形式出发——从语义和表达出发(贴标签X,例子:狗咬吕洞宾) 3.2:从英语出发——从汉语出发(汉语标点的运用和汉语习惯的表达顺序)4.翻译—对比的切入角度 从汉语到英语对比如何着手?——翻译 翻译的两面性:过度依赖—英汉语言对比,乃至汉语自身研究出现偏差 正确应用—汉英对比的重要手段 4.1:教学翻译和实用翻译——区别对待 4.2:换一个方向来运用翻译法: 两种翻译法:从英语到汉语 从汉语到英语——主张 主张原因: (1)历史形成、根深蒂固的以英语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从英到汉造的句子无法表示信任。 (2)中译英和英译中具有不同的规律和方法——两种学问 中译英研究过程中更能发现问题——对汉英对比研究更有启示意义(汉 英对比的意义) 利用汉译英的过程中有两个方面需要重视: (1)注意区分三种不同的“现代汉语” 原因(三股力量) A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革命 B西学东渐,大量翻译作品对书面语的冲击和改造 C五四后的古代汉语残留 结果(三种“现代汉语”) A“欧化”的现代汉语:白话文(欧化文和语体文) 特点:生硬、拗口,翻译腔 应用于新闻报道、报刊社论、法律文件、社科著作、科技论文中, 也 存在于翻译的文学作品以及刻意模仿翻译作品的文人创作里。 B“土生”的现代汉语(白话文的主流):语体文+三四十年代的大众文学特点:较少受到西方语言的干扰,汉语味儿很浓 代表作家:赵树理、周立波、刘绍棠、冯骥才 C“经典”的现代汉语(三种“现代汉语”中的主流):现当代学兼中西的语言大师,如鲁迅、朱自清、老舍、巴金等创作中使用的语言。 注意:创作语言和翻译语言不完全相同 这些作家能创作典范现代汉语的原因: 国学功底——文言文(重要作用); 一两门外语——熟悉西方语言的表达习惯(翻译时刻意追求);

汉日数量词的语序和语义指向的对比与翻译

汉日数量词的语序和语义指向的对比与翻译 汉日两种语言中均有大量的数量词,这些数量词在修饰限定名词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点。汉语的数量词在偏正结构中的位置较灵活,但又受到语法习惯的牵制。通过对语言坐标轴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修饰限定客观世界中的某一物体时,数量词和其他性质的定语,是不在同一个方向上的。此外,通过对汉日数量词语义指向的对比与分析,帮助理解原文的深层含义,可以避免翻译实践过程中出现一些逻辑上的错误。 人类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因此语言的结构和意义是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和意义相匹配、相映射的。语言作为一个既客观又主观的存在,正在被人类从各种角度、各个层面认识、理解和研究。然而认识、理解和研究的最基本的工具又是语言本身。其中,语序作为语言最表面的形态,自然而然地吸引了众多研究者们的目光。陆丙甫曾经说过:“一定的语法位置表达一定的类型意义。”“任何功能都要通过某种形式去落实。” 众所周知,汉语不像日语或英语,有形态的变化。因此许多想从结构主义出发描写或解释语序问题的学者无法最终得出统一的结论,每一种描写都会有例外无法涵盖其中。形式主义把语言研究的中心任务看成是研究语法成分之间的形式关系,并不需要涉及这些成分的语义和语用性质,而功能主义认为形式一定受意义的影响,强调通过语言中社会交际中所实现的功能来描写和解释语言的语音、语法和语义。将人类的认知系统引入语法研究所形成的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是:语言的结构方式临摹外在的现实事态,语法结构的本质是象征性的,是人们感知世界图式的一种反映。 比如,汉语语序变化多样,如果试图通过一条原则来说明,必然面临着许多“例外”。而且,语言是活的,它的灵活性带来了各种变化的可能性。极端一些说,即便是不太符合正常語序的语言,也可能出现在生活中。因此就给研究者们带来了许多的麻烦。 廖秋忠曾经说过:“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不管是形式主义者提出的一些形式解释原则或功能主义者提出的一些功能解释原则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普遍’原则,其适用性经常是有限的,只是具有相对的普遍性或倾向性,而不具有绝对的有效性,经常经不起新语料的考验。” 数量词时常脱离描写好的定语语序,是定语范畴中的“异类”。由于其极具特色,研究起来非常有趣,因此笔者打算将这一“异类”单独拿出来讨论,从数量词的特殊性来反观中日定语语序有何异同。 中文里,数量词做定语时的语义指向一般是指向中心语的。如“三个人”“五层楼”“成千上万的昆虫”。而日语的数量词在数量上没有汉语的多,位置也可以移动。在把数量词从汉语翻译成日语时,可以按照原文的语序,也可以将数量词移至动词前。从日语翻译成汉语时,也可以根据汉语的语境需要,添加合乎语法

量词

量词“条”与“根”的比较研究 摘要:着重对名量词“条”、“根”从语义、传输、与名词的搭配等三个方面比较研究。 关键词:名量词;条与根;比较研究 一、“条”与“根”在语义上的差异 “条”与“根”在语义上有时是相同的。“条”与“根”作为量词,一般都可以计量典型的条状物,比如,“铁路、树藤、保险丝、绳子、钢管、鞭子、辫子、链子、腰带、扁担、鱼刺、电线”等。 但有时以同一个名词都有语义上的不同,如在汉语中名词“香烟”与量词“条”、“根”的组合都成立,但是它们的语义不尽相同。“一根香烟”是指香烟的最小单位,即一支香烟;而一条香烟则是由几包香烟共同包成的,呈条状。 “条”与“根”在语义侧重上有所不同。与量词“条”搭配的名词物件多呈扁条形,即人们在认识这些事物时往往更多关注它们在长与宽两个维度上的特征而忽视高度上的特征,并且它们还具有柔软、可弯曲且延伸感强的特点。量词“条”常与下列名词搭配:“围巾、领带、飘带、传送带、彩虹、圆弧、胶片”等。而与量词“根”搭配的条状物件多呈细长圆柱形,且材料上多为金属制或木制,硬度强,不易弯曲变形。量词“根”常与下列名词搭配:“蜡烛、火柴、牙签、筷子、琴弦、香、吸管、针、箭、烟囱、钢材、冰棍、拐杖、电线杆、香肠”等。 “条”与“根”在语义本源和应用范围上也有差异。“根”和“条”是近义量词,它们都可以计量细长形的东西,如“一根(条)绳子,一根(条)长线,一根(条)辫子,一根(条)铁链”等。但它们词义的本源和应用范围却大不相同。“根”原指“植物的根”,“条”原指“树条,枝条”。引申为量词,在计量细长形的物体时,“根”可用于纤细的或根毛状的东西,如“一根针,一根麦穗”。也可以用于细带状的东西,如“一根飘带”。而“条”则不能用于纤细的,根毛状的东西,不能说“一条针,一条麦穗”。但“条”在修饰细状的东西时范围较广,某些呈长条形的山川景物、家具、武器、器官、动物都可以用“条”计量。如“一条山脉,一条河流,一条长凳,一条长枪,一条腿,一条蛇”等,而“根”却不能计量以上物体。 另外,量词“条“可以与某些表示分类分项的抽象名词搭配,比如“新闻、线索、妙计、消息、情报、短信、标语、规定、决议、措施、原则、政策、指示、罪状、谜语、真理、纪律、战略”等。而“条”则不能计量以上物体。 这类抽象事物如果是口头表述,则语音连续不断,如果是笔头表达,则文字也呈线性排列,因此仍然可以用量词“条”计量。而“根”的搭配范围比较窄,除了以上提到的典型条状物外,还可以与一些表示有根的植物或人体动物体的毛发的名词相搭配,比如“豆芽、大葱、甘蔗、翠竹、韭菜、芹菜、麦穗、头发、眉毛、胡须、汗毛”等。 “根”的本义是“树根”,植于土里,向上生长,因而量词“根”有“根状”、“根植”的语义特征,可以与“韭菜”等有根植物名词组合。这样的语义特征可以从植物域影射到人或动物域,于是根植于人体或动物体的毛发等也可以使用量词“根”来计量。而“条”的本义是“枝条”,作为量词没有这层语义特征,不能与之搭配。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 2013年秋季学期

《汉英语言对比》讲义 Contrastive Studi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王家年 2013年秋季学期 课程介绍(Introduction to the Course) ?主讲教师(Chief Course Instructor) 王家年(PhD, Professor) ?教学目的(Objectives) 学习者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①了解和掌握汉英语言对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②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地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语用、修辞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③能应用汉英对比的方法开展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 ?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以主题教学法(Theme-based Approach/Thematic Approach)、探究式学习法(Inquiry Learning Method)为主,辅以以知识信息传递为目的、多媒体课件为手段的讲授法(Expository Method)。 ?考核方式(Evaluation Modes) ①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②期末考试在“课程论文”和“综合试卷”中任选一种。 ?开课学期与学时(Semester & Periods) 第七学期(the Seventh Semester),32学时(32 credit hours)。 ?教材及参考书目(Textbook & References) 教材: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参考书目:许余龙.《对比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

量词“个”与“位”的用法对比考察 摘要:“个”与“位”都是汉语中的量词,但是在使用上它们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个”是中性词,不受褒贬名词的制约,可以修饰有生、无生事物名词。“位”只能修饰指人的名词,含有褒义、尊敬意,这是对这两个量词的一般看法。然而现实语言中并非如此,说话人选择这两个量词不是绝对依赖“个”与“位”的基本义或名词的属性。 关键词:量词;名词;属性;主观性;认知视角 一、引言 一般的词典对“个”与“位”的解释都是它们的基本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并不都是象词典解释的那样。有关对“位”的用法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认为“位”的实际用法与词典或辞海的解释不相符①。汉语中的敬语在形态上的表现没有其它语言有规律性和严紧性,如日语和韩语中的敬语是很有规律性的一个语言范畴,在社交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汉语中的敬语不发达,说话者有时选择“个”与“位”时,不分褒贬,两者皆用,造成泛用、混用等现象,多数学者认为是说话人的文化素质问题和不重视敬语的使用问题所造成的。我们认为汉语有汉语的特点,说汉语的人不能离开语境和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因此在选择使用“个”与“位”时会出现超出基本用法的例外情况。 二、“个”与“位”在用法上的共性与个性

“个”与“位”的用法,除了“个”可以修饰无生事物名词和抽象名词以外,两个量词在指人的用法上极为相似。一般词典认为“个”是中性词,可以修饰不同身份指人的名词。“位”是敬词,主要修饰有身份或好的方面的指人名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时经常用“位”②。但是我们发现“个”与“位”在书面语或口语中有很多相同的用法,而且没有尊卑之分。“个”可以用于表褒义的指人名词,“位”也可以用于表贬义的指人名词。如: (1)毛泽东是一个领袖,是一个伟人。他的核心地位一经确立,就确立了整整四十一年。(我,69) (2)那范柳原的父亲是一个著名的华侨,有不少的产业分布在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处。(倾,46) (3)“用破裤子去换烟抽,这位老兄的首创。”(插,55) (4)这位花天酒地的混蛋公子哥儿居然从这次经验中受到了刺激,把问题提高了国家地位与民族尊严的高度,……(活,1585)以上(1)、(2)例句中“个”后分别是名词“领袖”、“伟人”、“著名华侨”,这些指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都是表褒义的,用“位”修饰也未尝不可。例句(3)、(4)的指人名词在句中没有表尊敬或褒义的意味,而是带有讽刺的意味,用“个”修饰也比较合适。从这一点上看“个”与“位”有共性,根据语境或语义的要求可以修饰同一个名词。但是“个”与“位”之间也有个性,有些句子中的“个”与“位”不能随意替换。如: (5)从榆林来过两个卖艺的,在这庙里住过几天。一个瘸子,

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

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与研究走向 语言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面是一篇关于比较语言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语言对比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新中国汉外对比研究与教学的开创者,当推着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吕先生认为,语言学上的对比研究对于认识语言的本质及其变体特点意义重大。学界一般以吕先生1977 年的学术报告《通过对比研究语法》,作为中国新时期语言对比研究的开始。吕先生认为,只有通过比较,被研究对象的共性与特性才能显示出来;“语言也是这样,要认识汉语的特点,就要跟非汉语比较”.[1] 一、语言对比研究的历程 语言对比研究,迄今至少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始于洪堡特 19 世纪开创的对比语言学,洪堡特同对比语言学的另两位先驱叶斯柏森和沃尔夫,共同奠定了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基础和理论目标,提出了更深刻地理解语言本质和人类精神关系的思想。第二个时期从对比分析理论奠基人 Fries 和 Lado 的《跨文化的语言学》(1957)开始,到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其特点是以美国结构主义作为哲学和方法论基础,注重将目的语与学习者的母语进行语言表层的差异比较,借助对比和迁移来学习第二语言。第三个时期从 CarlJames《对比分析》(1980)、Krzeszowsk《i 对比语言学的范围》(1990)直到现在,这一时期对比研究逐步突破表

层研究,回归到语言深层研究,注重对比研究的应用服务功能,呈现出逆向发展的特点。 二、汉外对比研究的层面 对比研究可以是历时的,也可以是共时的。汉外对比研究是两种或多种语言的共时比较,通过比较研究显示语言异同尤其是差异,以认识语言本质,并为语言教学、语言翻译和双语词典编纂等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促进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作为两种互相独立的语言系统,汉外语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从内部语言学范畴来看(微观方面),汉外语在语音、词汇、标点、语义、语法、修辞等方面具有显着差别;从外部语言学范畴分析(宏观方面),两者在语篇结构、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语用等方面也各具特点。这两个层面的汉外对比研究成果,可以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翻译研究与实践、汉外双语词典编纂等领域,对于促进母语自身的发展,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学者刘宓庆、潘文国等人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关于“对比研究三个层面”的理论,认为“对比研究”宜从语言表层结构形式、语言表达法、语言心理和语言哲学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借用叶斯柏森(Jespersen,1929)的表述,第一个层面相当于 A 层面“形式”研究,第二个层面相当于 B 层面“功能”研究,而第三个层面则是 C 层面“意义”研究,只有深入“意义”研究层面,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语言和人类思维的最内在的本质”.

汉英语言对比

浅议汉英语言对比研究 ——《汉英语言对比》印象 语言的对比研究又称对比语言学或对比分析,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对比分析不同于比较语言学,比较语言学是历时性研究,它要追溯到语言之间的谱系关系;对比分析是共时性研究,它要揭示语言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尤其是分歧性。但是为了说明问题,对比分析有时也不能不谈词源和语言的某些历史演变。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作为对比语言学的一个方面,主要是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共时性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其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下面我们就试着议论英汉语言之间的异同: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他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之一,而汉语和英语都是联合国使用的工作语言,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也存在更多的差异。 第一,汉英语义对比。英汉语言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文字系统上。汉语属于表意文字系统,英语属于拼音文字系统。汉语重意合,汉语的句子呈线性结构,全句按时间、事理顺序平行铺排,结构轻短松散,各分句以意相连,形式上看不出明显的语义形态标记,句中各语法成

分隐含在词语铺排的线性流程中,分句与分句间的关系或承上启下、互为呼应,或语气连贯、层层递进。英语重形和,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行文造句。英语句子按其结构可分为简单句和复杂句。简单句由一个独立分句、即一个独立使用的主谓结构组成,复杂句则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按照分句间的关系,又可分为并列句和复合句。按交际功能分,英语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汉语句子在结构和功能划分上同英语一样,也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及陈述、疑问等句。但是,英语的简单句并不总是等同于汉语的单句,因为汉语的单句既包括英语的简单句,也包括英语中的某些带从句的复合句。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有些汉语句子的内部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出并排式结构,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其它成分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 第二,从词汇来看,汉英都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叹词。这是汉英词汇的相似之处,但汉英词汇之间也有许多区别。如汉语有助词,英语没有;汉语有量词,英语没有量词;英语有冠词,汉语没有。由于词类划分标准不同,相同词类之间也有区别。 词义相异有两种情况:1.指称意义相符,蕴涵意义相异。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对应的指称意义,蕴涵意义就更丰富了。词本身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典故、隐喻、情感及民族心理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投射不同的意义。例如“猫头鹰”,由于该鸟常在深夜发出凄厉的叫

汉英语言对比

汉英语言对比 ●谱系(family) 汉语属汉藏语系(family),汉语语族(group),汉语语支(branch)。该语系包括四百余种语言和方言,是形成最早、流通最广、使用人数极多的语系。汉语是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语言。 英语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Germanic Group),西日尔曼语支。该语系含12个语族和百余种语言。世界上约一半人以该语系语言为母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词汇量之丰居世界首位。 ●类型(type) 汉语是分析型(analytic) 语言,其典型特征是没有屈折变化(inflection),即汉语的名词不会改变自身的形式(form) 变为复数,动词也不用改变自身的形式表示过去时、现在时或将来时;汉语的词没有阳性和阴性的变化,汉语中也没有表阳性和阴性的词缀。汉语词语组成句依靠词序(word order) 和虚词(empty order)。如:“鸟儿飞出了笼子。”是按正常词序组成的句子,若颠倒“鸟儿”和“笼子”的位置成为“笼子飞出了鸟儿”,该句则成了病句;然若加上“里”字,“笼子里飞出了鸟儿”,句子便又恢复正常,突出了鸟儿是从笼子里飞出来的信息。 汉语还被认为是粘着型(agglutinative) 语言,词的组合依靠词素的粘着。如光(+明)-- 光明(+正大)-- 光明正大。 英语是分析型和综合型(synthetic) 语言。其分析型特征也体现在词序和助词(auxiliary) 的组句功能上。如:“He work is well.”是正确子,不能颠倒词序将其变为“Works he well.”,但可以改变词序为“Well he wods.”以突出“well”。又如:“Does he work hard?” 一定得将does 置于句首成为一般疑问句,若改变词序使其为“He does work hard .”则改变了该句的功能,变为陈述句,强调“work hard”。英语又属综合型语言是因为它有丰富的屈折变化形式。如:table(桌子)/ tables(几张桌子),run(跑)/ ran(跑,过去时)/ run(跑,过去分词),the boy’s(’s表示所属关系),“She sings(-s 表示现在时单数第三人称),beautifully(-ly 表副词)”。 ●文字系统(writing system) 汉语属表意(ideographic) 文字,英语属拼音(alphabetic) 文字。汉字的造字方法有两大类。 一类汉字不带表意成份,用象形、指事和会意三种方法表意。如:雨(rain)、山(mountain)、果(fruit)、人(man)。 另一类汉字带表音成分,叫形声字。它由形符(表意)和声符(表音)两部分组成。如:“烤”由“火”和“考”组成,“火”是形符,表示该字的意义与“火”有关,“考”是声符,该字念kao;“评”由(言)和“平”组成,“言”表示该字的意义与“说话”和“言辞”有关,“平”音符。 正规的汉字书写是一个个方块字,均匀对称,十分美观。象形和指事会意符号带来的美感以及它们给读者带来的联想,任何其它语言都无法再现。汉字的这一形美特征经过翻译可以说是丧失殆尽。 英语的书写符号只有二十六个字母,标音符号是四十八个国际音标。英语单词的书写和读音不同,这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读音变化发展了而拼写未变之故。 ●语音(phonetics) 研究汉语的语音,以普通话为发音标准。 汉语的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英语的音素也分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汉语音节一般由一个元音(vowel,以下用V表示)和一个辅音(consonant,以下用C表示)组成。元音是音节的中心成分,辅音是音节的辅助成分。汉语的音节有四种类型:(1)V;(2)CV;(3)VC;(4)CVC。可以看出,构成音节时,元音占优势。英语的音节构成却复杂得多,除了上述四种。还可以由三个辅音或四个辅音连缀在一起,如:Australia。 汉语是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其历久弥新的声调特征赋予汉语抑扬顿挫、高昂洪亮、优美动听的音乐美。每个汉字都有四声:阴(-)、阳()、上()、去()。声调是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汉字(或词)的声调不同,尽管元音辅音相同,意义也不可能相同。如:帆(fan)、凡(fan)、反(fan)、饭(fan)。由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和言者的音色构成的节律使汉语能淮确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和细腻的感情。汉语的音美因而也构成翻译的一大难题。汉语句子有语调,语调一般显示在句子末尾的重读词上,但它不能改变字调,而且受到字调的限制。 英语不是声调语言,而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语调的单位一般是句群或小句,调核一般在语句的末尾。语调既有语法作用,能分开陈述句、疑问句或反意问句,也有独特的表意作用,具有很强有表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