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

专业代码:410102

二、入学要求

应往届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

四、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详见表1。

表1职业面向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热带农业产业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支柱产业和农垦特色产业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业技能人才。专业要求掌握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营销和管理、茶艺和花艺生产、休闲农业管理和策划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面向生态农业、规模农业、装备农业和智慧农业等领域,能够从事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素质

①具备深厚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农业战略安全意识;

②具备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责任承担能力;

③具备乡村振兴战略思维、热爱农业情怀和人文涵养;

(2)知识

①具备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知识;

②具备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问题的知识;

③具备运用农业产业链解决问题的知识;

(3)能力

①专业能力:a具备学科交融、知识创新、创业探索的能力;b具备技能应用,对接岗位,一线运营的能力;c具备持续学习农业知识和具有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的分析能力;

②方法能力:a具备自主学习、学做一体的能力;b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c具备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法创新及创业探索能力;

③社会能力:a具备遵守伦理、忠诚岗位、适应变迁的能力;b具备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的团队协作能力;c具备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见表2。

表2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一)教学进度表

专业教学进度表见附录1。(二)课程结构比例表

表3课程结构比例表

(三)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表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专业有专任教师7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博士(后)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巾帼标兵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2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广东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3人,“双师”素质教师达100%,企业兼职教师有来自国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20人。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教学条件优越,有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农业公共实训中心、热带作物栽培、热带作物病虫害防控、植物组织培养、茶艺等8个实训室;同时,建有现代化温室2栋,生态果园1个,能基本满足本专业学生进行课程实践训练的需要。

表5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2)校外实训基地

为拓展学生创新创作能力,成立花卉超市、有机蔬菜生产、农产品加工、茶艺、现代农业等学生工作室;以广东农垦为依托,建设5600亩甘蔗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25家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并构建东南亚海外实习基地群。

(三)教学资源

该专业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或重点建设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和普适性的教材,或经学校批准使用的校编教材。专业群拥有橡胶生产技术、木薯生产技术、休闲农业等国家级资源库。

(四)教学方法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方式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如采用观察、口试、笔试、课业、顶岗操作、职业技能比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量方式。

(1)任务驱动:紧跟新的技术和技能知识蕴含于任务中,通常以贴近学生活的“紧跟农时,且耕且读”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做一体化:采用教师“课内课外传授”,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引导学生完成各个“任务”。

(3)注重自主学习:提供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设置:某些农业生产模块,以“课内学习,课外训练”的形式给出,要求学生根据已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能够自行查找参考资料和课外训练来完成课程,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学习评价

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和社会反馈的方式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内容应综合理论、技能和前沿等方面,评价应体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

的多元化,如采用课外训练、笔试、课业、顶岗操作、职业技能比赛、职业资格鉴定等评量方式。

(六)质量管理

建立健全院-专业两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必要的组织结构,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主要因素,结合专业诊改,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质量管理有机整体。

九、毕业要求

(一)毕业标准

本专业学生毕业并取得学历证书须修满134学分,其中须修满通识基础课程45学分,通识拓展课程9学分,专业必修课程60学分,专业限选课2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8学分。

标准学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

(二)证书要求

职业资格证书: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无人机操作员(含植保无人机)、设施蔬菜、其它1+X证书。在国家部门未推出正式证书之前,或学校未开展证书考级之前不作证书要求。

十、附录

详见附录1。

附录1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教学进度表

1.备注栏:“实训1”表示实训1周,计1学分,以此类推(1+X证书课程统一计2学分);“双语”表示开展双语教学课程;

“一体”表示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

2.考核方式中“▲”表示考试、“○”表示考查,前面加数字表示考试或考查的学期,每个学期考试课程门数不要超过3门;课程名称前加“★”表示是专业核心课程;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须在备注栏以“双创”标明。

XX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XX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基本信息 (一)专业名称:作物生产技术 (二)专业代码: (三)专业大类:农林牧渔 (四)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 (五)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作物生产、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植物生长发育调控、农产品安全与分析检验、种子生产和农资经营基本技能,能满足作物生产,作物育种,种子生产,农业生产资料的技术服务、质量检验、储藏运输、技术推广、经营管理等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基本要求 (一)知识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2.掌握农作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

3.了解农业气象和小气候知识,熟悉土壤形态、理化性质和植物营养的基本知识,掌握环境生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具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 5.具有农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绿色食品生产知识; 6.具有作物遗传和良种繁育知识; 7.具备常见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的基本知识; 8.具有农产品贮藏加工知识和农资营销管理知识; 9.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能力要求 1.具备农作物良种繁育、检验和推广能力,种子管理与检验能力; 2.具备土壤养分检测、肥料和农药生产推广能力; 3.具备作物生产与管理能力 4.具备农产品储藏加工与农资营销管理能力; 5.具备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控能力; 6.具备创业能力和综合性技术服务推广能力; 7.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与组织协调能力; 8.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沟通交流与人际交往能力; 9.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能力。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 专业代码:410102 二、入学要求 应往届高中阶段教育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三、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3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 四、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详见表1。 表1职业面向表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聚焦热带农业产业链,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支柱产业和农垦特色产业目标,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业技能人才。专业要求掌握农业生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营销和管理、茶艺和花艺生产、休闲农业管理和策划等专业技术技能,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等支撑终身发展、适应经济社会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面向生态农业、规模农业、装备农业和智慧农业等领域,能够从事现代化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在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素质 ①具备深厚的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农业战略安全意识; ②具备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责任承担能力; ③具备乡村振兴战略思维、热爱农业情怀和人文涵养; (2)知识 ①具备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生产的知识; ②具备解决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问题的知识; ③具备运用农业产业链解决问题的知识; (3)能力 ①专业能力:a具备学科交融、知识创新、创业探索的能力;b具备技能应用,对接岗位,一线运营的能力;c具备持续学习农业知识和具有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的分析能力; ②方法能力:a具备自主学习、学做一体的能力;b具备发现、分析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c具备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法创新及创业探索能力; ③社会能力:a具备遵守伦理、忠诚岗位、适应变迁的能力;b具备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的团队协作能力;c具备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能力,具有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课程设置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见表2。 表2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1.引言 1.1 概述 概述: 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激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有效地经营和管理家庭农场。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和市场需求的农业人才。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介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其中包括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内容。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家庭农场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章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以期为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并为其他地区和农业生产提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加强对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的重视,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农业从业者的关注,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提供合理的支持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组织和布局方式,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既能使文章内容有条理、逻辑清晰,又能使读者能够快速抓住文章的重点。 文章"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 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头,用于引入话题、概括主要内容和阐明文章的目的。在本文中,引言部分可以概述家庭农场的背景和发展现状,介绍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说明编写该方案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部分,用于详细阐述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在本文中,正文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2.1 培养方案设计: - 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培养的人才类型和培养的目标,例如农业技

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具备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一、培养目标 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 1. 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 2. 掌握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 具备农作物生产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具备农作物生产技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5.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课程设置: 1. 农作物生产基础课程:包括农作物生物学、农作物生理学、农作物遗传育种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育种原理的理解。

2. 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包括农作物栽培学、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包括农作物病害学、农作物虫害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和管理的能力。 4. 农作物生产管理课程:包括农作物生产管理学、农作物生产组织与管理、农作物生产技术经济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 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内容: 1. 实验课程:设置农作物生产技术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农田或农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作物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生产技术实地考察,让他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情况和技术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综合评价

种业人才培养方案

种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引言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种业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农业需求,培养具有种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介绍一份种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优秀的种业人才,推动种业的发展。 2. 培养目标 本种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如下: - 培养具备扎实的农学、植物学和遗传 学等基础知识的种业人才; - 培养具备现代化种业管理和技术操作能力的种业人才;-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种业人才; - 培养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 和沟通能力的种业人才。 3. 培养内容 3.1 理论课程 种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培养方案将组织以下理论课程:- 农学基础课程:包括农作物生长发育、土壤肥力、植物营养等; - 植物遗传学: 包括杂交育种原理、遗传育种方法等; - 种子科学:包括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检测等; - 种植技术和管理:包括土壤管理、病虫害防治、施肥技术等。

3.2 实践课程 种业人才的培养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来提升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方案将组织以下实践课程: - 种植实习:包括田间管理、播种、栽培等实际操作; - 种子生产实践:包括种子加工、质量检测等实际操作; - 病虫害防治实践: 包括病虫害识别、防治技术实验等实际操作。 3.3 课外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方案将组织以下课外活动:- 科技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与科技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 手能力; - 种植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种植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 作能力; - 农田暑期实习:安排学生到农田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的 全过程。 4. 培养方式 本种业人才培养方案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养,包括: - 理论授课:通过课堂 教学,讲解种业相关理论知识; -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室实践和实地实习,提升学 生的操作技能; - 个别辅导: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 学 术研讨:组织学术研讨会和学科讲座,促进学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5. 培养评价 为了保证培养质量,本种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建立完善的培养评价体系: - 理论 考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 - 实践评估: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评估; -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引言 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随着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农业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对于提升农村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介绍一种农村农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和管理能力。 2. 培养目标 本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农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农业人才队伍。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管理、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能力。 •培养具备农业管理能力,能够在农业生产中熟练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巧。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人才,能够在农村创业,推动农村农业产业升级。

3. 培养内容 3.1 学习农业知识 学习农业知识是农民提高自身农业技能的基础。培训课程应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相关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2 提高管理能力 农业产业现代化需要高素质的农业管理人才。培养人才应注重培养学员的管理能力,包括农业生产组织、人员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管理水平。 3.3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农村创业是农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农村农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人才应提供相关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机会,激发学员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为他们提供创业的平台和支持。 4. 培养方法 4.1 组织培训课程 培养人才应组织培训课程,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师资和相应的教学资源,为学员提供系统的培训。课程设置应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和培养目标,包括农业知识学习、管理能力提升以及创新创业培养等方面。

作物(095101)专业培养方案

作物(095101) 一、领域简介 作物领域是以作物学一级学科为基础,以大田作物为对象,研究作物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作物高效栽培生理生态、作物多熟制理论与技术、作物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我校于2000年开始招收在职研究生,2010年获得全日制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招生资格,2011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本领域具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学术水平高的教学队伍,现有硕士专职指导教师41名,校外实践导师20人,校内导师中有正高职称25名,副高职称16名,博士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5人。有湖南省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棉花研究所、隆平种业、亚华种业、衡阳市农科所、岳阳市农科所等研究生实践基地8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国家油料改良分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创新研究平台。“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国家各部委、省部级课题及国际合作交流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申请专利或著作权45项,登记、审定农作物品种36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657篇,出版专著、教材25部。本学位点先后与隆平种业、亚华种业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联合培养了多名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高水平技术研发和作物生产管理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专门人才,为我国作物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从事作物育种、农业技术推广和作物生产管理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从事特定职业工作的素养和创业精神;具有严谨治学态度,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作物领域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作物领域上具备基本研究和应用能力,能独立从事本领域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在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新的见解;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书刊,能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3.身心健康,具有承担本领域各项工作的良好体魄和素养。

作物生产技术(规范版)人才培养方案

作物生产技术(规范版)人才培养方案 Crop production technology (Standard Vers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作物生产技术(规范版)人才培养方案 前言:本文档根据题材书写内容要求展开,具有实践指导意义,适用于组织或个人。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植物科学与技术方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农业行业生产一线,掌握农学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作物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良种繁育、农产品贮藏加工、农资营销等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在作物生产、产品贮藏与加工、种业、农资、 农业技术推广等部门从事育种、生产、经营、管理、研发与推广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 基础知识,受到农作物科研、生产、管理、创业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作物学科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生产管理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同时具备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和

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从事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开拓进取。 2.具有扎实的数学、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植物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 3.掌握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农作物生理指标测定、小气候观测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掌握作物栽培学、植物保护学、作物育种学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计算机基础知识,具有现代信息处理的科研基础,了解国内外农学学科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及前景。 6.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 7.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农业人才梯次培养方案

农业人才梯次培养方案 引言 农业是国家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人才的培养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人才梯次培养方案,以确保农业人才的储备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本文将提出一个基于梯次培养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探讨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培养目标 农业人才梯次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具体而言,培养目标包括: - 培养具有全面科学素质和农业知识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 - 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和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的农业科技人才; - 培养具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管理能力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人才; - 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二、培养内容 农业人才梯次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具体培养内容包括: 1. 专业技能培养 农业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常规操作和技术。专业技能培养主要包括: - 农业生产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训练; - 农业设施和装备操作技能的培养; - 农产品加工和质量监测的技术培训; - 农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 2.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培养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包括: - 科研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 科学研究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的培养; - 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和实践。 3. 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培养 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培养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包括: - 掌握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 培养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包括农业技术推广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 参与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的实践操作。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具备扎实的农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农业生产与技术的本科 人才。 2.培养具备农业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农学知识解决农业实 际问题的研究型人才。 3.培养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能力,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支持 的应用型人才。 4.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能在农业领域做出积极贡献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培养内容和课程设置 1.农学基础课程:包括农业植物学、农业昆虫学、农田水利学、农业 机械与电气化、农业生态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深厚的农学基础知识。 2.农业技术与管理课程:包括农业作物种植与管理、养殖与畜牧学、 农药与肥料使用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等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的能力。 3.农业经济与市场课程:包括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学、农产品市场 分析与营销、农业政策与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农业经济和市场分析 的能力。 4.农业科研与创新课程:包括农业科学研究方法、农业科技创新与转 化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科研与创新的能力。

5.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课程:包括农村社会学、农业法律与法规、农 业文化与传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具备广泛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质,增强他 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三、实践教学和职业实习 1.实践教学: a.院内实验:开设农业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b.田间实习:安排学生到农田实习,熟悉农业生产实际操作和管理。 c.示范农场实习: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示范农场进行实习,了解先进的 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 d.实验室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农学相关的科研项目,培养其科研与创 新能力。 2.职业实习: a.组织学生到农业企事业单位实习,让学生接触农业管理和实际运营。 b.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c.配备导师指导,帮助学生在实习中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 技能。 四、毕业设计或实践 1.毕业设计:要求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所学知识,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项农业科研或技术创新项目,完成科研报告和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实施方案

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 农业技术人员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技术人员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二、培养内容 1. 农业基础知识 农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病虫害防治知识、肥料施用技术等基础知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2. 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包括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无人机应用、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学习并掌握这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实践能力培养 农业技术人员需要具备实地调查、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操作等实践能力,能够在农田中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4. 农业经营管理 农业技术人员还需要学习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包括农业市场营销、农产品加工、农业企业管理等,提高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三、培养方法 1. 课堂教学 通过开设农业基础知识、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管理等课程,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 2.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技术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掌握农业技术的实际应用。

3. 实习实训 安排学生到农业企业、农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农业生产环境,增强实践能力。 四、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不仅要考察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和应用能力,通过考试、实验报告、实习成绩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五、培养保障 为了保障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质量,学校应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实验场地,与农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保障。 六、总结 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

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人才培养方案 一、背景介绍 随着中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本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业基础知识、掌握经济学原理与方法、熟悉农业政策法规、具备农业经营管理能力、擅长农业市场调查与分析、精通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关注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拥有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擅长农业技术应用与开发、注重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的农业经济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以下特点的农业经济人才: 1. 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熟悉中国农业经济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3. 了解农业经济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4. 具备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的能力; 5. 能在各类农业企业、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中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三、培养内容 本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基础知识:介绍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包括农作物生长及其影响因素、农田水利、农业气象、农业生物技术等。 2. 经济学原理与方法: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理论,掌握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市场分析、成本收益分析、风险评估等。 3. 农业政策法规:了解中国农业政策法规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土地制度、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产品贸易等。 4. 农业经营管理:学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包括农业生产计划、农产品营销策略、农业企业财务管理等。 5. 农业市场调查与分析:掌握农业市场的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预测技术,了解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规律。 6. 农业资源管理与利用:学习农业资源的分类、评估和合理利用方法,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等。 7. 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政策,包括水土保持、农村环境治理、农业生态保护等。 8. 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9. 农业技术应用与开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方法,包括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等。 10. 人文素养与职业道德:通过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农林经济理论基础、广泛的农林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农林资源管理、农林生产组织与运营、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化农林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理论基础:学生应掌握农林经济学、农林管理学、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2.农林知识与技能:学生应具备广泛的农林知识和实践技能,包括农业生产管理、林业资源规划与管理、农林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综合能力:学生应具备农林资源管理、农林生产组织与运营、农林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农林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应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农林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参与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解决方案。 三、课程设置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设置以下课程: 1.农林经济学:包括农林生产经济学、农林资源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2.农林管理学: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农林企业管理、农林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 3.农林政策与规划:包括农林政策、农林规划与决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4.农林市场营销:包括农林产品市场分析、农林产品营销策略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5.农林经济统计与预测:包括农林经济数据分析、农林经济预测与评估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6.农林金融与投资:包括农林金融市场分析、农林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7.农林法律与政策:包括农林法律法规、农林执法与监督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四、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设置以下实践教学环节: 1.实验课程:通过开设农林经济管理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2.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到农林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实训,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任务。 3.实地调查:组织学生到农林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的调研和问题解决能力。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开发、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掌握农业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调控、遗传育种、采后处理、病虫防治以及生产管理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具有作物栽培、育种、良种繁育、采后处理、贮运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二、职业岗位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 2.具有扎实的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 3.掌握主要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栽培生产技术、耕作学理论与应用技术; 4.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利用,新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技术以及作物产品的采后处理、贮运和初步加工技术; 5.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及艺术素养,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 6.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8.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课程设置安排 主干学科:作物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农业气象学、遗传学、植物病理学、植物害虫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推广学、农业经济学、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种子学、农业生物技术等。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社会调查、教学实习、农学实践、综合实习与毕业论

农业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业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背景和培养目标 1.培养具备坚实的农业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农业管理实务知识的学生; 2.培养具备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能力,能够进行各类农业经济综合分析、决策和管理工作的人才; 4.培养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和合作的人才。 二、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教学: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管理学、农村经济学、农业市场学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 2.专业课程教学:包括农业经济综合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市场营销、农业投融资与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 3.实践课程教学:包括实习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能力。 4.毕业设计与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份与农业经济综合管理相关的毕业设计与论文,以测试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 5.实践能力培养:在专业课程中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包括案例分析、模拟经营和实地考察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实习与实践: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至少一个学期的实习,选择 在农业企事业单位、农村金融机构、政府农业部门等进行实践,以熟悉实 际工作环境与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养方式与考核方法 1.培养方式:以课程教学为主线,实践为辅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 操作与解决问题能力。 2.考核方法:采用综合考核的方式,包括课堂测试、实践报告、论文 写作、项目策划与管理等多种形式,以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导师制度:每个学生分配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以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指导。 四、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 1.实施策略:制定每学期的培养计划,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授 课内容,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2.效果评估: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和学生评估,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养质量。 以上是一份农业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概括,该方案旨在 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既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 实际操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该方案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个性化指导,以提高培养效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整文档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 案完整文档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文档,欢迎下载)

(2021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8年1月25日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21级)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招生对象:应届、往届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学校学生。 学制: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及弹性教学制度,学生可在3~5年内完成学业。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从事农作物栽培、作物病虫害防治、作物种子、农药、化肥、生物制剂生产与经营、农业技术推广等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就业岗位 1.作物生产岗位; 2.农药、化肥、种子等销售岗位; 3.农业生产及综合管理岗位; 4.科研(作物新品种选育及良种繁育)岗位; 5.农业应用性试验研究和农业新技术开发岗位; 6.农业经营管理岗位; 7.农业技术推广岗位; 8.自主创业等。 三、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见附表1) 四、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 1.作物生产与管理: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基础、播种及育苗、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等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作物的新技术栽培知识和技能,能够制定生产种植计划、具备从事作物生产栽培的能力。 2.作物病虫草鼠防治:本课程主要讲授农业昆虫、害鼠及杂草等有害生物的识别方法和植物病害诊断技术、作物病虫草鼠的发生发展规律、综合防治措施和农业生产中主要作物病虫草鼠的防治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诊断识别、测报及综合防治能力、具备从事农药生产加工、推广、经营与管理及农药应用性试验研究能力。 3、遗传育种与种子生产:本课程主要讲授作物的遗传基本规律及作物育种方法、作物种子生产、检验、经营、种子营销策略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作物的新品种选育和种子生产的能力及经营管理的能力。 4.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2020版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卓越计划)-定

农学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导向,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高尚思想情操,具有宽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具人文情怀,具备植物生产、经营管理、遗传育种和栽培的基本技能和较强研究能力,能够胜任作物相关教学、科研工作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及实现矩阵 本专业毕业时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较广泛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具备良好人文艺术素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充 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国防军事理论,和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挑战,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大国三农观; 2.掌握现代植物生产、育种与栽培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基础研究方面的基本应用方法; 3.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4.掌握科技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实际工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及撰写科技论文,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扎实 基础,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信息技术处理农业大数据的能力; 6.具备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理念,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发展的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 表达与交流能力。 129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作物学、生物学。 2.学位课程:生物化学、生物统计学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栽培学各论、作物育种学各论、农作学。 3.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实践、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合作教育)、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五、专业特色 本专业是传统农学类学科之一,专业以农业、农村、农民为服务对象,以作物高产栽培、作物良种选育为基本方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兼具很强的理论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专业在巩固农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的前提下,着重培养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途径,培养科研及创新思维、提高研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特色鲜明的创新型研究人才。 六、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育目标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应获得最低总学分160学分,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99.5学分,实践教学25学分,选修课(含通识教育选修课10学分)35.5学分。自主发展计划10学分。 七、授予学位 农学学士。 八、农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指导性修读计划 130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级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级On May 16, 2022, I was in my prime and had a good time.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510101 依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学院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种植业第一线需要,具备从事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适应作物生产、良种繁育、农资经营管理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基本要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懂得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具有必备的作物生产、病虫草害防治、良种繁育、农资经营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作物生产、种子生产、农资营销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快适应作物生产技术岗位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创业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收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学制三年,实行学分制管理; 三、人才规格 1.通用与专业知识 1通用知识:熟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德与法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外语知识,具有体育与健康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写作与口语表达知识; 2专业知识: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熟悉农作物形态结构和生长发育规律;了解农业气象和小气候知识,熟悉土壤形态、理化性质,掌握肥料使用知识;具有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和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具有农作物、经济作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1.掌握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作物生产技术基础; 2.熟悉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适应性,能够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生育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3.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技术,能够进行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修理; 4.具备科研能力,能够开展作物种植、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 研究;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 任务。 二、培养方案 1.课程设置 (1)作物生理生态学:通过教授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作物种植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作物病虫害学:介绍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法,培养 学生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的能力。 (3)农业机械与设备:教授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技术,培 养学生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 (4)肥料与土壤肥力:介绍不同类型肥料的施用原则和技术,培养 学生合理施肥的能力。

(5)农业科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实验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 (6)职业道德与农业法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合法、合理地参与农业生产。 2.实践教学环节 (1)农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田作业,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现场操作和管理。 (2)实验室实践: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 3.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专业实践环节的集中体现,要求学生在农场或相关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 4.评价与考核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试、实验报告、作业与项目报告、实践操作评价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更好地培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基地应包括现代化的农田实践区、实验室和农业

农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开展,具有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经济科学根底理论和农业科学根底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根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根本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根本知识,受到调查、筹划、技术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根本训练,具备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研究等方面的根本能力,具有较好的业务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根本理论、根本知识,具有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和较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经济分析、经济核算、社会调查等的根本方法; 3.熟悉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4.洞悉国内外农业经济科学的理论前沿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开展动态;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的根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6.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组织管理能力; 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 8.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身心健康; 9.具有较好的科学素质、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主干学科:农林经济管理、经济学。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农业经济学、开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农产品营销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学概论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课程论文、教学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等。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课程设置与学分:设有必修课101学分;公共选修课217学分,学生必选21学分;专业选修课32学分,学生必选14学分;实践环节学分25学分;素质拓展活动教育4学分。学生毕业额定学分165学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