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2)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2)探究物质性质(氧化性、还原性)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教学难点:

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任务驱动下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设计总体思路

以两条线索同时展开教学活动

明线是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预测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设计验证物质氧化性、还原剂的实验方案→完成简单的验证实验→依据实验结论提升知识并进行反思。

暗线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资源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

实验药品:月饼中的干燥剂、酸性KMnO4溶液、Na2SO3溶液、KI溶液、变质的Na2SO3溶液、BaCl2溶液、稀盐酸、淀粉,碘水。

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

(五)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课例研究的第三次课,本节课是在学生对氧化还原的概念有一定认识基础上进行的。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2份,其中有31位同学对本堂课表示满意,有1位同学认为一般,满意度为96.9%,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的喜爱与认同。选择满意的同学给出的理由是:“生动有趣、亲自动手。”“实验与理论结合,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且老师讲课思路清晰,容易理解”“实验安排合理,环环相扣,条理层次清楚,引导学生逐步思维。”“让我们有了研究物质时应有的思维,老师带着我们一步步深入,培养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可以举一反三”等等。同时,很多同学也对今后教学提出了有共性的建议:“多开展一些的实验,增加动手实践的机会。”

谈及收获,大多数学生提到的是知识和方法两个层面的收获,如:“了解了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与元素的价态的关系,对强强制弱弱的氧化还原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学会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步骤,肯定能应用于今后的实验和解题中,思路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总结了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知道了怎样设计实验去探究或验证猜想,

以及怎样分析”,还有少数同学写道:“我开始培养一种严密的实验意识,明白了步骤的逻辑性的重要”,体现了思维有序性的价值。“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其中的魅力和值得探究的地方”。

2.教师自身教学效果

就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来看,知识目标中“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落实得较好。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由于时间的关系,展开的不是很充分,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较少,但总体上能体现“知识是载体,方法是核心”的教学理念。

能力目标中“初步学会探究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落实得非常好,基本流程很清晰,实验的功能体现得非常到位,逐步深入。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然后让学生应用这个程序探究陌生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再布置拓展习题,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时间把控上如果能在前段压缩一下,在应用阶段给学生更加充分讨论的时间效果会更好。

情感目标中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等目标都落实得很好。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鼓励。以往预测和结论都是一致的。当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别轻易的放弃,想想为什么不发生,有没有新的想法,做出新的预测。让学生真正体会探究性实验,而不是验证性实验。另外,课堂难度也比较合适,学生非常喜欢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思路不错,有新意,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很有意义,体现了思维的有序性,选题很好。这是该课例研究的第三节课,保留了探究物质性质的主体框架,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改动。首先,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试讲准备内容太多,课时紧,学生又是在刚刚接触氧化还原概念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的情况下开展教学,知识铺垫少,难度大。课上在核心元素的问题上花费很多时间。另外,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生对Na2SO3、I2和Na2S均不熟悉,学生力图通过书写化学方程式明确产物才敢设计反应,造成解决问题时难度过大。可以补充给出I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应补充给出锰元素处于不同化合价时离子的颜色并删去Na2SO3与Na2S在酸性条件下的反应来降低难度。第二次试讲的效果非常好,但没有时间总结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第三次课又将探究H2O的氧化性/还原性作为课后思考,既进行思维拓展,让这节课有延伸感,又节约课时,使要点更突出,也可使学生的讨论比较充分。留出时间让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认识一些常见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其次,从教学方式上看,第一次课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这部分内容,对氧化还原的概念还没有内化,加上安排的内容多,没有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虽然在前半节课表面繁荣,但发言的都是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后10分钟基本处于教师一言堂的境地。第二次课通过调整,整堂课在探究气氛很浓的状态下进行,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都非常高,收获很大,并且能够自主生成一些新的问题,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开放度和学生思维的变化。教师即便是意图上想让学生探究,但由于问题问得较死,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探究Na2SO3的氧化性/还原性这一活动,第一次课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生,在提供了一些试剂的基础上设问:“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观察点是什么?预期现象?如何检验产物?”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走;到第二次课的时候有一定程度的放开,先问学生“如何选择试剂?如何操作?”,再提供一些试剂,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思考;第三次课开放度更大,“请你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来探究Na2SO3的氧/还性。”让学生主动应用所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设问的改变会带来教学有效性的变化。比如原来的问题是“实验探究KMnO4和KI溶液的氧化性和还原性”。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不知道是每一种物质都要探究其氧化性和还原性还是KMnO4只探究氧化性、KI只探究还原性,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就更为明确,由于KMnO4的氧化性和KI溶液的还原性实际上是相互验证的,进而可以改成“探究KMnO4的氧化性”会使课堂更为高效。

还有一些细节之处,都值得斟酌和思考。比如第一节课有个别学生对于高锰酸钾和锰酸钾有些混淆,花费时间较长,第三节课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够熟悉,加上学生思维的发散度较大,在请学生汇报方案设计的环节产生了一些枝节的内容,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太紧,有些内容没有充分展开,比如对方案的优化等等。教师应如何及时、有效的把控课堂,做出相应调整?再比如学生在回答方案时应给予相应的指导,要先明确实验目的,再说方案,实验方案设计要突出合理性、简约性、现象明显。处处体现程序的有序,思维的有序。此外,板书的设计也从便于物质分类的角度做出了相应调整。

为了让课堂的整体实效性更高,对于一些意外的回答,应及时引导,这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整堂课思路清晰,以两条线为线索展开教学活动,明显是方法线,以探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开展;暗线是知识线,以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探究呈现。以生活中的实例过渡自然,活学活用,对于实验班,还可以在Na2SO3的探究环节完全放开,让学生先做实验,然后再来讨论,可能会更充分,但需要前面的用时需更为紧凑。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道路上非常有效的一条捷径。通过三课两反思的教学活动,在其他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不断思考,改进不足,确实收获很大。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和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如何帮助、指导学生从初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肤浅认识,提升到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这是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高中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从得失氧→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的判断,从外在显形的判断转向隐形本质的判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高。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氧化还原反应中的4对重要的基本概念,如何正确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结构的基础。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以氧化剂、还原剂为核心,以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为判断依据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网络。 本节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 本节教学难点:用双线桥和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贯穿中学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是学习中学化学的主线和关键之一。 【教学过程】 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且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的表现,主要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如在利用几个反应分析化合价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的关系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听取学生的结论加以点评,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一、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实质反应中有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偏移)。 原子或离子失电子总数=原子或离子得电子总数 特征原子或离子化合价升高总数=原子或离子化合价降低总数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 【学习任务1】: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思考1】 怎样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 【板书】 3、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表示反应前后 同一元素 由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电子转移的情况。 例: MnO 2 + 4HCl (浓) MnCl 2 + Cl 2↑ + 2H 2O 书写步骤: ① 标变价:标出反应前后变化了的元素化合价; ② 连双线:箭头跨过等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种元素; ③ 注得失:标出“得到”或“失去”m×ne —(电子总数)。e —:表示电子;m×n :变价原子 数 × 价差,若m 、m 为1可省略。 【注意】 转移的电子数 =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 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练习1】 用双线桥下列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并指明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1)2Al + 3H 2SO 4 == Al 2(SO 4)3 + 3H 2↑ (2)3Cu + 8HNO 3(稀) == 3Cu(NO 3)2 + 2NO ↑+ 4H 2O (3)4FeS 2 + 11O 2 ==== 2Fe 2O 3 + 8SO 2 (4)3Cl 2 + 6KOH == 5KCl + KClO 3 + 3H 2O (5)KClO 3 + 6HCl (浓)== KCl + 3Cl 2↑+ 3H 2O 【分析】 3Cu + 8HNO 3(稀) == 3Cu(NO 3)2 + 2NO ↑+ 4H 2O 被氧化的是 Cu 元素,被还原的是 N 元素; 氧化剂是 HNO 3 ,还原剂是 Cu ; 氧化产物是 Cu(NO 3)2 ,还原产物是 NO ; HNO 3全部作为氧化剂吗?(不是)Cu 全部作为还原剂吗?(是) 氧化剂与还原剂个数之比是 2 : 3 ,被还原的HNO 3与未被还原的HNO 3的质量比是 1 : 3 。 硝酸在该反应中既表现出 氧化性、酸性 。 【板书】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只有部分发生还原反应(或氧化反应) 歧化反应:同一反应物中的相同价态同一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的氧化还原反应。(即中间变两头)。如:中间价态 → 高价 + 低价。3Cl 2 + 6KOH == 5KCl + KClO 3 + 3H 2O 作氧化剂的Cl 2 与作还原剂的Cl 2质量之比为 5 : 1 。 归中反应: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生成中间价态的氧化还原反应。(两头变中间)。如:高价 + 低价 → 中间价态(只靠拢,不交叉) 该反应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5 : 1 。 【练习2】 按要求填空: (1)在Cl 2 + 2NaOH == NaCl + NaClO + H 2O 反应中,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氯原子个数比为 1 : 1 。 失2×e — 得2e — MnO 2:氧化剂 MnCl 2:还原产物 HCl : 还原剂 Cl 2: 氧化产物 高温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 (2)学会用化合价来判断物质可能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3)认识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验证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2)通过探究活动,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形成有序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氧化剂、还原剂性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化学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新课标)】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 大单元-高中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 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初步理解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从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2. 能运用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定义说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及其变化,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3. 能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 4. 从氧化还原反应视角理解和关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的发展和生活中食品脱氧剂的应用,体会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科学素养。 情境导入 我们知道火箭发动机的特点是同时使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化学物质来支持燃烧反应,产生热排气。从物理形态上讲,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推进剂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液态物质,另一种是固态物质。火箭发射时推进剂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 人们在发展食品生产和食品加工的同时,食品保鲜受到高度重视。为达到食品防腐、保鲜,延长食品保质期和货架期的目的,人们采用了各种保鲜技术,如冷藏、辐照等。但最为方便和经济的技术是采用脱氧剂保存等方法。脱氧剂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哪种脱氧剂使用效果更好? 学习任务 【任务三】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时推进剂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任务四】制备脱氧剂并进行实验探究其脱氧效果 学习活动 【任务三】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时推进剂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 【活动设计】

(1)观看我国长征十一号火箭发射新闻视频 和结构示意图。 (2)小组讨论:如何在氧化还原反应化学方程 式中形象地表示电子的转移方向和数目? (3)简单说明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用化合价 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知道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从教学目标来说,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初步学会用双线桥法或单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尝试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学习的意义来说,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能十分形象地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或电子转移的情况,双线桥法表示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及电子转移情况;单线桥法表示反应中还原剂与氧化剂间的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任务四】制备脱氧剂并进行实验探究其脱氧效果 1.认识常用食品脱氧剂 【活动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4)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掌握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规律; 5)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开放性问题。 情感态度: 1)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2)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 1.教学策略: 1)启发式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2)探究式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 3)交互式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小组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2.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认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掌握氧化 还原反应的应用。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2.知识讲解(20分钟) 讲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 3.实验探究(30分钟)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氧化还原反应,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过渡 我们知道,从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来说,反应物有的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有的元素的化合价降低。 引出 特征概念 在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在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 练习 请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并指出氧化剂、还原剂。 ①Cu + Cl2 == CuCl2 ②Zn + H2SO4 == ZnSO4 + H2↑ ③Cl2 + H2O== HCl + HClO 展示点评练习 思考与交流 1、请问:化合价的升降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2、你能根据氧化还原的本质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本质概念吗?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 应。 理解并学会从化合价升降 角度去判断氧化剂和还原 剂。 完成学案 思考、适当讨论、得出氧 化剂和还原剂的本质概 念。 类的观点,引出本 节课的内容。 通过对化合价变 化的分析,使学生 建立氧化剂、还原 剂的特征概念。 思考氧化剂、还原 剂的实质概念。 讲述 我们知道,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是因为反应物失去了电子或电子对偏离;元素的化合价降低,是因为反应物得到了电子或电子对偏向。那么从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来说, 引出 本质概念 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反应物叫做氧化剂; 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反应物叫做还原剂。聆听、理解、建立氧化剂 和还原剂的本质概念。 和老师一起概括氧化剂和 还原剂的本质概念。 看图加深理解。 通过对氧化还原 反应实质的回顾, 进而得到实质概 念。 完成对相关概念 的构建和理解 形象的建立起氧 化剂、还原剂的特 征概念及实质概 点燃

高中化学 2.3《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新编精品】人教化学必修一2.3《氧化还 原反应》教案(第2课时) 【温故知新】 1. (练习、回忆)⑴下列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若不是说明原因,若是请指出其中的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 A.3Cl 2+6KOH =5KCl +KClO 3+3H 2O B.2NO 2+2NaOH =NaNO 3+NaNO 2+H 2O C.SnCl 4+2H 2O =SnO 2+4HCl D.NaOH +HCl =H 2O +NaCl E.2KNO 3+S +3C =K 2S +N 2↑+3CO 2↑ F.Al 2O 3+N 2+3C=====高温 2AlN +3CO 【课堂生成】 【课堂研讨】 1. (思考、讨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表示电子转移的方 向与数目的方法有“单线桥”(如课本P 37)与“双线桥”(如课本P 36)两种方法。请你仔细分析并与同学讨论:两种方法各有哪些特点及注意点? 单线桥:箭号不跨过等号,起点为失电子元素,终点为得电子元素; 箭头代表电子转移方向; 只标电子不标得失。 双线桥:双箭号跨过等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起止为同一元素; 注明失去或得到电子的总数,得或失两字不能省略; 标电子转移用a ×be - 的形式。 ★b 表示每个原子得失电子数(化合价之差) ★a 表示共有多少原子得失电子 【练一练】下列反应是否氧化还原反应,若是请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并分别用单线桥与双线桥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与数目。 ①Cu+2H 2SO 4(浓) △ CuSO 4+SO 2↑+2H 2O ②2KClO 3 催化剂 △ 2KCl +3O 2↑ ⑦Cu+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⑧NO+NO 2+ 2NaOH =2NaNO 2+H 2O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_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氧化剂和还原剂_新人教版必 修第一册 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 1.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3.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并能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 1.变化观念: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 2.宏观辨识: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 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 ①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叫作氧化剂。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②发生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③常见的氧化剂

a.活泼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b.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浓硫酸、硝酸、高锰酸钾等。 c.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等。 (2)还原剂 ①定义 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叫作还原剂。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②发生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③常见的还原剂 a.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2、C等。 b.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等。 c.较低价的化合物,如CO、SO2、H2S及其盐、H2SO3及其盐、HI及其盐等。 2.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1)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生成的物质。 (2)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生成的物质。 3.氧化性和还原性 (1)氧化性:氧化剂所表现出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性质。 (2)还原性:还原剂所表现出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性质。 (3)化合价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人教版必修化学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2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有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还原反应。而且金属的腐蚀及电化学部分是氧化还原的重要应用。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本节教材安排在这里是承前启后,它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此节内容分两部分,第一是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第二是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 (二)、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节课中已经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和本质。 2、学生在初中化学一年的学习中只对化学知识有了初步了解,有了一定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但仍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学会用“双线桥法”、“单线桥法”分析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及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典型化学反应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思考与交流”、“问题探究”、“学以致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转移电子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单线桥法、双线桥法标氧化还原反应 四、教学策略及方法 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练习—归纳”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最后归纳总结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 一、课标要求 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凡涉及到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依存的,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系统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 运用对比、类推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学会线桥表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电子得失、氧化和还原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对立的关系上,形成对立统•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 氧化剂和还原剂四、教学过程 [复习]常言“温故而知新”,请思考以下问题,并时下列反应做出判断: 1.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判断根据是什么? 2CuO+H2==4cu +H21 MnOz+Wl (浓):金==MnS+H2()+Cl2 t却于氧化还原 3NQ>+H20======2HN03+NO的京应有哪些? 2H2O2====2H2O+O21 CaCO3+H2O+CO2===== Ca(HC03)2)[小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属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在上述氧化还原反应中由一日1。的实质是失去了电子,被氧化,而CuO-Cu的实质是得到了电子,被还原,其中山为CuO的还原提供了电子,CuO为山的氧化得到了电子,从而使双方完成氧化还原反应,在这里比起还原作用称为还原剂,CuO起氧化作用称为氧化剂。 [板书]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氧化剂和还原剂 氧化剂一一得电子(电子对偏向)的物质 还原剂一一失电子(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思考]氧化剂和还原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本身所发生的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情况。[引导]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如何在化学方程式上清楚地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呢? [板书]2.“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以CuO+隹==Cu+HQ为例) ①双线桥从左指向右连接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②线上标明电子得失、化合价升降、被氧化、被还原等内容(注意得失电子守恒)。例 失2c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第二课时氧化还原反应教案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 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 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 2. 使学生学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学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 还原反应。 3. 培养学生使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理解,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4.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用发展的观点,以科学的态度来学习 化学。 教学重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难点: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方法:质疑、讨论法 〔引入〕上节课我们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型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问〕Fe 2O 3+3CO −−→ −高温 2Fe +3CO 2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都不是) 上述分类方法有局限性,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这类反应的实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 氧化还原反应 〔问题〕各写出一个符合要求条件的化学方程式 ①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②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③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④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 (练习,讲评) 〔问〕反应:C +O 2−−→−点燃CO 2 ,C +2CuO −−→ −高温 2Cu +CO 2↑除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之外,还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 从得失氧角度分析:(学生回答) 〔讨论〕从得失氧角度分析下列三个反应: 反应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基本反应类型 H 2+CuO −→− △ Cu +H 2O C +2CuO −−→−高温2Cu +CO 2↑ CO +CuO −→− △ Cu +CO 2↑ 否 ①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孤立存在还是同时存在? ②若2Na +Cl 2−−→−点燃2NaCl 也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否符合上述定义?(不符合) 〔结论〕化学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 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必定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所学的定义有局限性。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氧化还原反应(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了解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道德情感目标】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养成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体会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难点】判断物质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器材:投影仪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探究式教学、归纳法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 1、在2Al+3H2SO4=Al2(SO4)3+3H2↑的化学反应里,氢元素的化合价由价降低为价,降低了价,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的总数为,氢离子得到电子总数为,则铝元素化合价升高总数为,铝原子失去电子总数为。 2、在同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氧化剂里化合价降低总数与得到电子总数相同 B、还原剂里化合价升高总数与失去电子总数相同 C、氧化剂里化合价降低总数与还原剂里化合价升高总数相等 D、氧化剂里得到电子总数与还原剂里失去电子总数相等。 3、0.10mol/LH2SO4溶液100mL,最多溶解金属铝的质量为。

4、24mL浓度为0.05mL/lNa2SO3溶液恰好与20mL浓度为0.02mol/L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转化为Na2SO4。则铬元素在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归纳与整理]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1、电子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或物质的量)=氧化剂得电子总数(或物质的量) 作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 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5、在Fe、Cu2+、Fe2+中,在氧化还原反应里,只能作还原剂的是,反应实例是;只能作氧化剂的是,反应实例是。 [归纳与整理] 2、表现性质规律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既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作用:判断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金属单质只有还原性,非金属单质大多数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思考与交流] 6、写出Zn与CuS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并比较: 还原性: > ;氧化性: > [归纳与整理] 3、由强到弱规律: 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跟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反应,生成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和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作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发生,比较粒子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制备物质。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教案第二课时 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从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实质并能简单运用。 3.初步学习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重点和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方法和实质。 2.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性、还原性;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3.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得失结果(双线桥)和电子转移情况(单线桥)两种表示方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设问】(投影片或小黑板) 1.举例说明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指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要求从物质的得氧与失氧进行分析)。 2.以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为例,从得氧、失氧和化合价的变化说明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3.从化合价变化分析以下反应:(1)2Mg+O2点燃2MgO (2)CO+CuO?Cu+CO2 (3)2Na+CI2=2NaCI (4)CaO+H2O=Ca(OH)2 4.以反应(3)为例说明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原因。一、氧化―还原反应 1.得氧、失氧只是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观认识。 物质得到氧的反应叫氧化反应,该反应物是还原剂;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叫还原反应,该反应物是氧化剂。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氢气得氧与氧化铜失氧的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因此氧化与还原这两个相反的反应必然同时发生在同一反应中,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用心爱心专心 物质的得氧、失氧必然导致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此种认识更接近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高一化学必修 第一册(2019版)_《氧化还原反应》名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3节氧化剂和还原剂 本课时是教材是第一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深入,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通过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具体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概念和意义,进一步了解化合价与电子转移的关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宏观上建立用化合价变化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思维,从微观上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本质区别是物质在反应中的电子的转移(得失和共用电子对偏移)方向。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体会从特殊到一般规律,再从一般规律到特殊的认识问题的科学方法,形成有序的科学探究意识。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形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以及还原性的化学概念,了解这些化学概念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理解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服务社会,体会化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的概念,能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能用单线桥表示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复习上一课时中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知识,预习本课内容;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引入】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举过一个喝红酒要醒酒的例子,同学们是不是还有印象?下面我们来看一瓶红酒的标签,同学们看到这个红酒的配料表中显示:红酒中添加了二氧化硫。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二氧化硫是一种污染性气体,对人体有害的,怎么红酒会加入二氧化硫呢?二氧化硫在红酒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氧化剂和还原剂 【讲解】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也能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来解释氧化还原反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上节课出现的反应:,请同学们在对其 进行一次双线桥的分析。() 【讲解】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在反应中,Na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Cl得到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而Na失去的电子应该给了Cl,Cl得到的电子也完全来自于Na,所以说,反应中电子从Na转移到了Cl中。我们可以用如下的形式表示该反应的电子转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2课时)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进一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举例说明化学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关系。 3.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中各有关物质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氧化还原反应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养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氧化剂、还原剂 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培养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归纳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 1.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 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还原反应。(3)和(4)反应中没有氧的得失,但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了变化,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师:(3)和(4)也是氧化还原反应,那么,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得失又是什么关系?这就要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推进新课 师:请同学们写出H、O、Ne、Na、Mg、Cl、Ar原子结构示意简图。

生: 1.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 师:请大家看书P36:让学生回答化合物NaCl的形成过程。 生:钠原子最外层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达到像氖原子电子层的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一个电子达到像氩原子电子层的稳定结构,钠原子把一个电子先给了氯原子,从而使Na原子变为Na+,Cl原子变为Cl-,Na+和Cl-相互作用形成NaCl。 [投影]NaCl的形成过程(见下图)。 氯化钠形成示意图 2.化合物HCl的形成过程 师:请大家看书P36~37:提问学生回答化合物HCl的形成过程。 生:氢原子最外层为一个电子,因最外层是K层,希望获得一个电子变为稳定结构,氯原子最外层为7个电子,同样希望获得一个电子达到稳定结构,但二者争夺电子能力相差不大,都未能将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只好各拿出一个电子组成一对电子,这对电子为两个原子共有,所以氢原子和氯原子是靠共用电子对形成氯化氢分子的。但由于氯原子吸引电子能力强,电子对偏向于氯原子,偏离氢原子,从而使氯原子一方略显负电性,氢原子一方略显正电性。 [投影]HCl分子的形成过程。 学生讨论:在化合物中,化合价是如何确定的?

氧化还原反应 第2课时——课时教案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的: 1、在复习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以及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使学生会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并会利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使学生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 4、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巩固初中化学反应分类的知识和主要反应类型的知识,并加深认识。 2、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3、培养学生“讨论式”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在初中历史课中我们学习过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与火有密切的联系,火是木柴等可燃物燃烧时所产生的,对于燃烧的探究是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研究它。研究燃烧中的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知识有密切关系。(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及其能量的变化 (讲述)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我们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 CO2 C + O2点燃 === 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可见对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各类化学反应的本质。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述)初中主要学习了两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分类方法:基本类型反应和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板书)1、基本类型反应 (讲述)主要有化合、置换、分解、复分解四种,这种分类的依据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板书)反应类型表达式 化合反应 A + B = AB 分解反应 AB = A + B 置换反应 A + BC = AC + B 复分解反应 AB + CD = AD + CB (学生活动)回忆各反应概念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练习讲评)各类反应各举一例,写出化学方程式。要求:均生成CO2 C + O2点燃 CO2 === CaO + CO2↑ CaCO3高温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