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人口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人口过程受到人口结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人口结构和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变迁。

粗出生率:又称一般出生率,是最基本的出生指标,表示某地某年平均每1000人中出生(活产)人数。

粗死亡率:也叫总死亡率,简称死亡率,是指一定地区在特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

生育意愿: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出生性别比:也叫婴儿性别比,是指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是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指某一人口总体中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

婚姻制度:社会规定的有关夫妇关系建立的一整套社会规范,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婚姻制度。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人口分布主要关注两点:一是空间位置:所在地点的地理特征、行政区划、社会特征。二是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与人们之间交流的频率。

人口密度:是指某一时点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以每平方公里常住的人口数来表示,反映人口在地域分布上的稠密程度。

环境意识:是指人类对于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与人口关系的解释和认识。人们常说的“大地是母亲”、“人定胜天”等拟人化的说法表达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这些认识是人类世界观和信仰的一部分。不同的环境意识形成不同的人类行为。

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是社会政策的一部分,由政府颁布的,目的在于影响人口的增减、过程、规模、结构或分布。

家庭计划:也称为家庭生育计划。这是一项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等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对生育进行预先的设计,实行人类自身生产的计划化。即人们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繁衍后代。

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个体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

质等三方面。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优生学:优生是消除不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增加有利表型的等位基因频率的办法改善人口的群体的遗传素质,有关优生的科学被称为优生学。它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人的遗传素质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研究如何提高人口出生素质,防止出生缺陷的科学。

大题

人口的双重属性

(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6、社会毛细管学说

(1)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把法国生育率的下降与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和个人提高自身地位的愿望等因素联系起来,用“社会毛细管学说”来解释当时法国生育率逐渐下降的这一现象,创立了“社会毛细管学说”。

(2)“社会毛细管学说”是一种类比的说法,是指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想从社会低的地位向高的社会地位上升的渴望。这种向上发展的渴望就好比油灯中的油,会顺着燃烧的灯芯自然地向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毛细管现象,或称毛细管的吸引现象。出生率的变化和“社会毛细管现象”的作用程度成反比。

(3)阿森·杜蒙特认为:法国当时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是“社会毛细管”作用的结果。因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个人向上的强烈要求,个人为了满足自己向上的欲望,宁愿减少生育,以减轻养育子女的负担。

(4)阿森·杜蒙特断言:在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社会,养育较多的子女将阻碍人们的社会发展。其结果是人们减少生育,以减轻养育子女及子女数目过多而造成的沉重负担,达到轻装上阵向上发展的目的。

7、马尔萨斯《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两个抑制和三个命题的理论。

(1)建立人口理论的两个前提。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这两个前提亦称建构人口理论的“两个公理”或“自然法则”。

(2)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前者要大于后者。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长。因而人口增长势必有超过生活资料增长的趋势。因此,人口过剩和食物匮乏是必然的。

(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①积极性抑制:通过增加人口死亡率,减少现存人口,

其手段包括战争、瘟疫、饥荒和各种疾病。②预防性抑制: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其手段包括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

(3)三个命题:①人口增加必然受生活资料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也一定会始终不渝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抑制。③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这三个命题构成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

8、马寅初《新人口论》的创新之处

(1)分析中国人口增长的形势及其趋势,指出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

(2)提出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基本途径。方法是: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3)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建议。

①必须认真举办关于人口动态的统计,如出生、死亡、结婚、离婚和迁徙等都应有完整的统计。

②要依靠普遍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明知节育的重要性,并能实际应用节育的方法。

③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最重要的是普遍宣传避孕,切忌人工流产。

1、区别生育力和生育率这两个概念。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

(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6)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

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

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生育意愿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传统生育意愿:与传统农业相关,提倡“多子多孙多福”。其特点是:①多多益善;②男性偏好;③重数量、轻质量。现代生育意愿:与现代工业社会相关,注重“自我发展”。其特点是:①倾向少生;②没有性别偏好;③重视子女质量。

4、传统农业社会、现代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与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的特点,并说明我国死亡模式的特点。

(1)传统农业社会死亡模式的特点:高死亡率、低预期寿命。表现:

一是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出生婴儿能活到成年的比例不足一半。

二是过高的婴幼儿死亡率导致了极低的预期寿命。

三是死亡率变化很大。

(2)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特点:低死亡率、较高的预期寿命。表现:

一是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于高龄人口。

二是预期寿命提高。

三是1950年代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死亡模式分化;50年代后,基本趋于一致。

2、目前,世界上通行三种统计人口迁移的方法:

第一种:以居住地的变化进行的统计。如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

第二种:以居住地改变的时间进行的统计。迁移新居住地6个月或1年以上者为永久性人口迁移。

第三种:以常住人口登记地的改变进行的统计。

我国是按照第三种方法进行统计的,它是指人口在省、市、县行政区域间的户口所在地的变化。

3、人口迁移的测量指标:迁入率、迁出率、总迁移率、净迁移率

4、中国移民史(先秦至1949年以前)的分期:

(1)先秦——黄河中下游多向移民期。这一时期移民是在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展开,形成了中国人口分布北重南轻的格局。大部分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地旷人稀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2)秦统一到两宋——从黄河中下游向长江中下游的由北向南移民期。由北向南移民加快了人口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实现了经济重心的转移。国家财政收入由秦汉以来对关东的依重,转向东南。太湖和宁绍平原变成了粮仓,“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应运而生并广为流传。

(3)元、明、清——长江流域由东向西移民期。这一时期,以今湖南、湖北为轴心,展开着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运动。改变秦汉以来由北而南的主流移民方向。“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改变了本流域内的人口分布格局,使之趋于均衡合理。这里获得全国第二个“天下足”美誉的地区——“湖广熟,天下足”。大量商品粮的输出程度不同地缓解了黄河、长江流域和岭南十几个省的粮食供需矛盾。其中,主要输出方向在长江下游,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保证了以太湖平原为中心的江浙地区继续作为国家财赋基地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江浙地区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4)近代——沿边多方向移民期。清道光以后,向关外、向口外、向海外、向山区、向城镇的移民形成了潮流。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移民“闯关东”和闽、粤移民走海外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是这一时期的主流移民。改变先秦以来中国人口分布南北对比的传统格局,开始呈现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东三省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区正在形成。而以闽、粤移民为主体的华侨则促进中国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了解,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的联系。

7、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人口迁移在迁移动机、规模和方向上更加复杂,并与世界经济格局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国际移民就具有以下特征:(1)政治性的国际迁移急剧增加。交换战俘式的人口迁移,疆界调整引发的人口迁移,新国家的建立和一些殖民地国家独立产生的国家人口迁移,苏联解体后出现的欧洲内部的“东—西”人口的国际迁移。

(2)国际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一反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人口向落后的殖民地迁移的现象,变为大多是穷国向富国迁移,即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迁移。在全球化背景下,以经济原因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人口迁移将是国际人口迁移的主流。

(3)难民和非法移民人口增加。难民是指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冲突或政治等原因,离开祖国到其他国家避难的迁移者。1994年1600万。其中,来自阿富汗的难民多达340万。整个1980年代阿富汗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成为难民。非法移民指的是未获A、B国两国中一方或双方准许,非法从A国迁往B国的迁移者。

(4)女性移民人口增多。1990年代,女性迁移人口增多。199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国家约有150万妇女在国外工作。女性移民主要从事一些“典型的女性职业”,如家务、娱乐或性服务、餐饮、旅馆、服装和电器组装等。对家庭佣工的大量需求导致了菲律宾、印尼、韩国等合同式劳工移民的女性化。

(5)高素质移民增加。移民入境国,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利用各种手段和优惠政策吸引高技能和商业移民。

(6)移民迁入已成为一些国家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最近几年,移民占了美国

人口增长的20%—30%,这也促使那些担忧人口增加的人们加入反对大量外国移民的势力,一起呼吁对移民强加限制。过去的10年期间,希腊和奥地利80%的人口增长以及加拿大和澳洲40%的人口增长都是来自移民。

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教材第178—179页)

(1)人口老龄化来势凶猛。

(2)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

(3)人口老龄化发展在时间上的不规则性和累进性。

(4)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地区差异。

(5)人口老龄化有阶段性。

2、当今世界婚姻结构的变化

从全球来看,当今婚姻结构发生了一些很大的变化:

第一,结婚年龄呈现逐渐推迟趋势。美国2000年男女两性初婚年龄分别由1950年代中期的20.2岁、22.8岁上升到2000年的26.8岁、25.1岁。法国人一般过了30岁才谈婚论嫁,并且其中一部分人还是因为已有了孩子才结婚。最新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法国年轻女性的初婚年龄平均为三十岁零五个月,而男性是三十二岁零六个月。

第二,婚姻类型多样。有些人采取法定注册婚姻的形式;有些人实行同居,同居仍可视为一种准婚姻制度,如法国男女恋人签署民事“同居合同”。

第三,处在非在婚状况的人口占有相当比例。非婚状态以独身为主,包括未婚独身、离婚独身、丧偶独身等。美国、瑞典、德国的独身比例所占至少在20%(以独身为主)美国终身未婚的人越来越多, 1970年3750万,1973年7260万,2000年7600万。 40—44岁的黑人女性中有22%的人从来没有结过婚。

第四,离婚率上升。196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出现了离婚率跳跃式增长。瑞典和丹麦的离婚率约为45%。美国大约每两桩婚姻中就有一个最终以离婚收场,黑人离婚率高于白人,西部高于其他地区。

第五,非婚子女数量增多。

第六,“亲生抚育原则”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孩子是在非亲生父母身边长大的。

第七,一些国家出现同性恋结婚、变性人婚姻。1989年,丹麦通过了《民事结合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承认同性伴侣关系的国家。但丹麦的同性伴侣仍不能收养子女,人工生殖也被视为非法。2001年,荷兰从法律上承认同性婚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予同性恋者完全婚姻权利的国家。

4、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参阅教材第245—246页)

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状况决定了人口分布的基本轮廓。

(2)人口分布状况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3)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人口分布。

(4)人口过程的方方面面影响人口分布。

(5)经济和制度因素综合性地影响人口分布。

(6)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口分布。

5、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自人类有史以来,人口分布格局的轨迹是:人类定居范围不断扩大,人口密度不断上升。

(2)人口分布不均衡,人口稠密地区和人烟稀少地区并存。

(3)随纬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的变化。

(4)城乡分化。

1、1949年前中国人口变迁的特点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人口数量的衍变,具有以下一些明显特点。

(1)增长缓慢。从公元2年的6000万增加到1850年的4.3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年平均增长率仅约1‰。

(2)大起大落。某些时期的持续增长和某些年代的急剧下降交替出现。如西汉前期、8世纪前期的唐朝、11世纪的北宋、18世纪的清朝,数十年至百余年间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10‰。其中的恢复阶段还可能出现更高的年平均增长率。而在人口锐减时,一二十年间可以形成高达50%以上的降幅,每年的负增长率可以高达50‰-100‰。

人口的大起大落与朝代的兴亡具有同步性。

(3)人口发展呈现阶段性。

第一阶段,自商、周至公元初,达到6000万。

第二阶段,自东汉至8世纪中叶的盛唐,增加到近9000万。

第三阶段,从中唐经五代,至北宋期间的12世纪初突破1亿,至13世纪初达到1.2亿。

第四阶段,从宋末元初至17世纪初的明代,总数超过2亿。

第五阶段,明末清初的人口下降在18世纪初得到恢复,至19世纪中叶达到4.3亿的新高峰。

(4)人口增长的阶级不平衡性。由于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的特权和更好的生活条件,地主阶级人口总是以比农民和全部人口更高的速度增长,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会随着王朝的延续而越来越高。

(5)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历史上,主要表现在汉族和农业民族的增长一般高于非汉族和游牧民族,因而汉族和农业民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高。汉族以外的民族之间也存在着增长的不平衡。

2、影响1949年以前中国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1)自然地理环境。我国东部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流,土地肥沃,水源丰富,容纳了我国的大部分人口,早就形成了人口相当稠密的地区。中部也有相当数量的盆地和河谷平原,形成良好的开发条件。我国的人口无论增加到多少,一直是完全依靠国内生产的粮食供养的。

(2)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与人口数量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农业生产不是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但我国人口史上几次大的突破,都是粮食增产的直接结果。天灾、动乱、战争等因素可以破坏农业生产,从而推迟人口高峰的到来,而任何人口奇迹的出现,只能建立在农业生产大发展的基础之上。

粮食、经济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单位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3)战争。战争对人口最明显的影响是直接杀伤,造成人员的死亡或残疾。士兵的主要来源是农民,青壮年从军,农业生产必定受到影响。士兵从粮食的生产者变为消耗者,使本来就有限的商品粮更加紧张。军人和运粮民工大多是青壮年男子,他们长期离家必然会使配偶减少生育机会,同时使他们的老人、儿童家属因缺少赡养、抚养而缩短寿命,甚至死亡。

(4)政治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统治者在主观上无不希望鼓励、促进人口增加,并制定了相应的法令和政策,但不少男性平民找不到配偶;赋税制度不合理,兵役和劳役的影响,刑法制度的不公平,这些都影响人口的增长。

(5)传统思想和习惯影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一般起着鼓励早婚早育、多育的作用,但由于“后”只指男性后裔,因而对人口增长也起了相反的作用。此外,一些迷信习俗、宗族观念和社会习惯势力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更直接地反映在人口再生产方面。

1、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自身具有特点:

第一,人类是生态系统中的后来者。地球的存在已有47亿年;地球上有生物已有20多亿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索取者。人类发展史——获取资源、渐进发展,不断增加对自然索取力度的历史。

第三,人类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人口数量、消费方式以及生产商品的技术,三者任何一方的增长都会破坏生态系统。

第四,人是生态系统的建设者。

③新生态范式。

新生态范式,强调自然环境影响社会发展,强调人类作为高级物种同样不能摆脱低等级物种的生态法则的影响。其主要思想:

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

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

再次,人类生活依然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

最后,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共识:(参阅教材第312页)

(1)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战略思想,其核心是人口可持续地发展;强调发展是首先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包括当代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需要。同时,人的发展还包括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

(2)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代际间的关系,强调满足当代人要求的同时着眼于下一代人,也就是说当代人的需求满足不能危害到下一代、再下一代的生存和发展需求。

(3)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两条腿走路,既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又要减缓人口增长。

(4)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口质量与经济技术进步同步;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减少人口增长的前提。

(5)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协调发展。

(6)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消除财富的过分集中和贫困人口。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扭转先建设后治理的情况。

(2)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要求随着人口的增长,国民经济必须保持长期、高速增长。其增长的动力在于,完成以农业为主向以工商业为主的产业转型,即由以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就业战略重点转移,而不是资源掠夺式的经济增长。

(3)生存与发展相结合,实现用长远规划协调企业利益和社区利益,防止滥用资源。

2、人口政策的特点

(1)人口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历史性。

(2)人口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的主体是一国政府。

(3)人口政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人口政策的实施是一整套的“成本——利益”的运作过程,有社会发展政策相配套。

中国人口工作面临的五大难题:

(1)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仍然面临较大人口压力。

(2)劳动年龄人口在到达峰值后缓慢下降,劳动力成本趋于上升,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人口素质提出了迫切要求;

(3)人口流动迁移活跃,城乡人口分布出现根本变化,对社会管理和人口管理提出新的课题;

(4)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成为社会和谐面临的重大课题;

(5)未来一个时期,人口数量问题仍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同时人口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将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8、生殖健康概念的内涵

生殖系统有三个方面的功能:性生活,生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

(1)满意、安全而且负责的性生活。

(2)有生育能力。

(3)自主决定是否生育,生育时间和数目。

(4)安全、有效、负担得起、可接受的计划生育方法及生育调节措施。

(5)不违反法律的生育调节方法。

(6)获得适当的卫生保健服务以及安全地度过妊娠期及分娩期。

(7)为夫妇提供生育健康婴儿的最佳机会。

(8)重视生殖系统疾病,关注老年生殖健康。

4、优生学的发展历史

(1)从远古到1880年代

(2)从1880年代到1940年代

(3)从1950年代到现在

--2《老年社会工作》期末考查试题(精选、)

2013 - 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查 《老年社会工作》试卷 评阅人 : __________ 总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 写在括号内。本大题共 16题,每小题 1分,共计 16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 ( ) 号 学 ) 线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名 姓 A. 生命回顾 B. 善于发现老年人的潜能 C. 怀旧 D. 给予老年人物质帮助 2.“去机构化”是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在( )产生的、对照顾方式谋求改革的 运动。 A. 中国 B. 德国 C. 英国 D. 美国 3. 1987 年民政部第一次提出了 ( ) A. 社区照顾 B. C. 社区服务 D. 4.老年人格类型理论认为, ( ) ①成熟型 ②摇椅型 ③防卫型 A. ① B. ①② C. 的概念来代替“社区福利服务网 络 社区管理 社区福利 是人格调适良好的类型。 ④愤怒型 ⑤自怨自艾型 5. 社会脱离理论属于( )的观点,是 1961 年由卡明和亨利提出的,也是在老 答卷说明 : 1、本试卷共 7页, 6个大题,满分 100 分,100 分钟完卷。 2 、开卷考试。 3 2011 封 ) 密 (

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6.1999 年的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 ) A. 实现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社会”的目标 B. “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的口号 C. “应当教育普通大众消除对于老龄化的消极看法、 各种不正确的说法和陈旧观 念” 的观点 D.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草案 11.1966 年,霍恩和卡特尔通过因素分析发现,人的智力包含了两个主要因素,其中 ( )是一个人生下来就能进行智力活动的能力,即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依赖于先天的禀赋。 A . 晶态智力 B. 固态智力 C. 液态智力 D. 气态智力 12. 相互作用理论主要包括( ) ①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②标志理论 ③社会损害理论 ④社会重建理论 A .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 衡量人口老龄化状况的指标体系通常可以划分为( ) ( )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活动。 A. 座谈会 B. 社会交往 C. 健康讲座 D. 游戏活动 8. 下列哪项不是属于“由社区照顾”的类 型。 () A. 非正式照顾 B. 机构照顾 C. 居家照顾 D. 日托照顾 9. 老年人再婚,首先是 ( ) A. 物质上的需要 B. 精神上的需要 C. 互相照顾的需要 D. 生理上的需要 10. 基本养老金是由( )构成 7. 老年小组工作在针对相对健康且具有活动能力的社区中的老年 人时, ①基础养老金 ②补充养老金 ③个人账户养老金 ④医疗保健养老金 A. 功能派 B. 互动派 C. 批判派 D. 冲突派 主要是以开展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④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一、简述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与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1)人口过程:生育制度,死亡制度,人口迁移,人口转变。(2)人口结构:A.自然结构包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伤残结构。B.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和农村。C.社会结构包括人口社会分层,婚姻家庭结构,职业结构和受教育程度等。(3)人口变迁:人口与社会变迁,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史,人口质量,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人口与资源。 二、简述人口的双重属性 (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人类自身的历代繁衍和世代更替。 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等。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与其他生物所类似的属性。 (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①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③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出生,家庭、学习,学校学习,就业,婚姻,生育,退休,死亡。 三、简述死亡制度的分析框架 极限寿命 生物因素死亡制度 文化因素(生活方式)经济因素 极限寿命与平均预期寿命之间的关系,生物因素和死亡制度对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死去的是什么人(死者的社会角色进行死亡率差异分析),在什么地方死(医院、家中,工作场所或者其他),在什么时间死(个体死亡的年龄或不同历史时期),以什么样的方式死亡(疾病、事故、自杀或老死进行死因分析),死亡的符号意义(死亡的文化功能),各种经济原因,文化原因主要是生活方式,各种政治原因。 四、简述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国外人口思想史发展: 1、古希腊人口思想:柏拉图—适度人口思想;亚里士多德—优生、优育、优教 2、宗教人口思想:①奥古斯丁—不关注人口规模,而关注人不应自杀、避孕等 ②阿奎那—尊重生育权利,鼓励人口增长 ③马丁·路德—反对禁欲主义、独身主义 3、工业革命早期人口思想:重商主义—增值人口;重农主义—适度人口思想 4、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和生活资料相平衡 (1)柏拉图的人口思想: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城市的理想人口规模为5040人。保持这一理想规模的办法:人口过多则鼓励移民外流或杀婴,人口过少则鼓励生育,为优生则可以使优秀男女配对繁育。(2)亚里士多德人口思想提出:中等数量和高质量的人口,适中的国土面积,构成一个理想的城邦。他已经认识到土地和财富的增长慢于人口的增长,考虑到维持财产平等的前提下,借助法律手段来限制人口增长,把人口问题与国家治理联系起来。这是后来马尔萨斯《人口论》观点的起源。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社会体育导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 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 2、体育锻炼:亦称身体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以发 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3、娱乐体育:是指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精神、乐度余暇而进行的体育活动,其根本目 的在于消遣、娱乐、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陶冶情感,以健康、高尚、文明、 科学的方式度过余暇,所采用的体育手段大多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4、终身体育:亦称生涯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教育以及参加其他 体育活动的过程。 以终生体育的思想为指导开展社会体育活动是现代体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其实质也是实现社会体育广泛普及化、经常化和终身化。 5、我国社会体育的未来:(一)由政府走向社会 (二)由人治走向法治 (三)由行政走向市场 (四)由经验走向科学 (五)由服务生产走向服务生活 6、生活方式中影响社会体育的几要素:(一)余暇 (二)生活节奏 (三)生活空间 (四)生活消费 (五)行为习惯 7、健康的10条标准: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的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的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8、体制: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 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9、体制的指标: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 4.心理发展状况 5.适应能力 10.亚健康:是一种自感不是,但检查无病,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身心状态,也称为 第三健康状态、灰色健康、亚临床期、临床前期、前病期等。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人口迁移的类型。 2.简述贫困人口的结构化特征。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资料:世界人口突破70亿人之际,中国的生育政策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一在计划生 育政策执行30年之后,面对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老龄化加速等新情况,中国人口却出现低生育率隐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来看,众说纷纭,奠 衷一是。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一个事实无可置疑,中国已 经进入低生育率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进入 低生育率行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下降得那么急剧,由此带来的挑战将非常严峻。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什么是生育率?(5分) 8.中国生育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哪三种类型?(9分) 9.请结合实际,阐述生育率的急剧下降给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6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1)按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分为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2分) (2)按照迁移的社会单位,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和集体迁移。(2分) (3)按照迁移的社会组织情况,分为有组织迁移和无组织迁移;有计划迁移和无计划迁移。 (2分) (4)按照迁移的决策选择,分为自愿迁移和强迫性迁移。(2分) (5)按照迁移的地域类型,分为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地区间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①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怎样体现的,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必要性。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生物主义比较分析中讨论其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其必要性。 一、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1.实证主义方法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实证主义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求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 2.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方法 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强调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加以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的流程,即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文本所提供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 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以社会的整体性为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从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出发,对社会材料做出分析,确立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再这一过程中坚持就社会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 4.社会唯名论 代表人物霍布斯把社会分析归结为个人分析,把个人分析归结为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又归结为无意识分析,然后再从个人心理出发吧社会建构起来。社会行为被看做是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则受心理支配,因此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个人心理的研究 5.结构-功能主义 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再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 6.社会生物主义 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 相比于前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其次是对外开放。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一是批判的态度。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二是开放的态度。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人口学复习大纲

人口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人口与人口社会学 1、人口的概念: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领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2、人口的特征:(1)人口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口结构:自然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 空间结构:人口密度 社会结构:阶层不同、婚姻状况等 3、人口变动:人口状况受社会、经济和人口自身各方面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动。(自然、机械、社会变动) 4、人口与社会的关系:(1)人口系统对社会的影响: (2)各种社会因素对人口系统的影响: 5、狭义人口学和广义人口学产生的标志: 狭义人口学:指对人口变量、以及人口变量和人口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 产生时间:17世纪中叶到十八世纪 产生标志:英国的约翰·格兰特于1662年发表《一句死亡表所做的自然和政治的观察》广义人口学:含义:用人口学的角度,使用人口学的指标和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 产生时间: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产生标志:1798年,马尔萨斯发表《人口理论》 6、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重点为马尔萨斯的理论研究)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两个前提:(1)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保持恒状。 两个级数:人口的增殖力与土地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在不加抑制的前提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长。 土壤肥力递减规律 三个命题:(1)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 (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持续不断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抑制。 (3)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两个抑制:积极性的抑制预防性的抑制 7、全球人口增长趋势:(1)世界人口增长不断加快(2)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发展中国家(3)世界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改变(4)人口大国格局重新排序 8、人口平衡公式:年末人口=年初人口+(本年出生人口-本年死亡人口) 净增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的迁移增长 9、年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年初人口)/年平均人口 10、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率=年自然增长人口/年平均人口数 人口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11、世界人口增长的四个阶段:(1)采集狩猎时期人口的增长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增长率的原始的静态人口状态 (2)农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人口增长具有不稳定性。 (3)工业社会时期人口增长特点:第一阶段:欧洲人口膨胀(1650-1950)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人口膨胀(1950以后) (4)

社会学复习资料重点名词解释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 法国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因而被认为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代表著作:《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进一步明确了社会发展的三阶段论和实证观(军事、过渡、工业时期)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进步”为其社会学研究的两大根本原则,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分成两类,即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 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英国社会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观点的早期代表。代表作:《社会学原理》、《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将社会理解为有机体的“社会有机体论”思想:提出社会既是系统又是个人集合体的学说,主张社会学侧重研究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发展演化。社会进化论思想: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 卡尔?马克思(1818-1883) 与孔德一同被视为理论社会学的两大鼻祖。19世纪上半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批评孔德学说的保守性,主张对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开创了批判社会学的传统。把经济问题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思考。资本主义与阶级斗争。社会变迁:唯物主义历史观。 埃米尔?迪尔凯姆(1858-1917) 又名涂尔干。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现代社会学的真正创始人,使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第一个社会学专职教授。代表作:《社会劳动分工》、《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主张社会学重点在于社会结构,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研究。社会学理论观点:以社会关系、社会团结为主线,把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 韦伯(1864-1920) 理解社会学的集大成者,其研究属于百科全书式的,试图把实证主义与德国的唯心主义融合在一起。提出社会学研究的是有意义的行动,而不是机械反应性的行动。试图对社会行动作出解释性的理解。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型、价值合理型、情感型和传统型行动)合理性观点:一切对行动的目的、手段、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考虑、权衡、选择都是合理性的,一切受神秘的情绪、传统力量支配的行动都是不合理性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2.社会学舞台上唱主角的是社会学家个人 初创阶段:法国社会学家孔德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 形成阶段:法国社会学迪尔凯姆(涂尔干)、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马克思、齐美尔、腾尼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 3.形成了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三大传统 实证主义方法论:迪尔凯姆、人文主义方法论:韦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马克思 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能授予社会学博士学位的大学。芝加哥学派——20世纪20-30年代,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中心形成社会学中著名的学派。代表人有帕克、托马斯、伯吉斯等。热衷典型的美国社会问题:移民、贫民、城市化。它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完成,直接影响了社会学在美国的繁荣发展。其研究显示了社会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作用,为社会学制度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抽象功能主义”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经验功能主义” 社会冲突论: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辨证冲突论” 美国社会学家科塞——“功能冲突论”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复习过程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周婷婷(FC312214008) 你的得分:71.5 完成日期:2014年03月05日 18点21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 C ) A.人口的婚姻结构 B.人口的空间结构 C.人口的性别结构 D.人口的年龄结构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表现形态的是()。 (c) A.观念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B. C.物质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D. E.私人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F. G.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3.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 A ) A.收入 B.职业声望 C.社会声望 D.贫困人口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职业结构的人口因素的是()。 ( B ) A.人口规模 B.人口收入水平 C.人口受教育状况 D.人口迁移和分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贫困的一种的是()。 ( D )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主观贫困 D.客观贫困 6.从全球范围看,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特征。

( c ) A.开放性 B.封闭性 C.二元化 D.动态性 7.()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 a) A.家庭 B.家庭结构 C.家庭制度 D.家庭人口要素 8.()反映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 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 c) A.家庭模式 B.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 D.家庭生命周期 9.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破损家庭 D.联合家庭 10.()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 B )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分布 C.人口年龄结构 D.人口婚姻结构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的共同特征的是()。 ( B ) A.具有相对庞大的人口规模 B. C.具有大量的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 D.具有大量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 E. F.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聚集体,也是政治中心 12.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是()的关系。 ( d ) A.同向变化 B.反向变化 C.因果关系 D.互相促进

《社会学教程》期末试题(07年6月)

“社会学通论”期末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结构方面的问题 B、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社会制度与社会控制问题 2、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用解释性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学科”的社会学家是() A、马克思 B、孔德 C、韦伯 D、斯宾塞 3、由马克思所著并被认为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 A、《社会学原理》 B、《实证哲学教程》 C、《资本论》 D、《自杀论》 4、在中国学者中,最早使用“社会学”一词的是() A、严复 B、谭嗣同 C、章太炎 D、孙本文 5、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兴起时期的领袖是() A、帕森斯 B、萨姆纳 C、达伦多夫 D、帕克 6、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社会互动是以()为中介的。 A、社会行动 B、符号 C、经验 D、奖励与惩罚 7、实际角色与理想角色之间的距离被称作() A、自致角色 B、先赋角色 C、角色距离 D、代沟 8、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机构主要有家庭、学校和() A、个体 B、领导 C、社会 D、工作单位 9、家庭在库利的分类中属于典型的() A、次级群体 B、初级群体 C、非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从婴儿期到青年期的社会化称作() A、反向社会化 B、正向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1、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一般有三种,以下哪一种不被包括在内() A、合作 B、竞争 C、冲突 D、集体行为 12、从文化的相对差异性来看,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或统治地位的文化称为() A、物质文化 B、主流文化 C、精神文化 D、亚文化 13、在社会学历史上,社区研究的两种典型类型是() A、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B、自然社区和法定社区 C、经济型社区和文化型社区D、中型社区和微型社区 14、与社会相比,社区这一概念更强调社会生活共同体和()的特征 A、社会群体B、地域界限C、群体规范D、群体意识 15、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等属于() A、规范文化B、理念文化C、智能文化D、物质文化 16、“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 A、米德 B、戈夫曼 C、加芬克尔 D、霍曼斯 17、对于社会组织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组织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群体 B、社会组织成员间有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 C、与初级社会群体相比较,社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人口社会学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一)研究制定适中的人口政策; 长期稳定生育水平,减少未来老来人口。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一旦失误很长时期难以挽回。只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才能减少老年人口的增加,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长期稳定低生育水平不动摇。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目前,我们既要控制人口增长,又要防止人口老龄化速度过快和老年人口比重过高。因此,要制定一个二者兼顾的中长期人口发展规划,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针对城乡区域性老龄化程度不平衡、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户等情况,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适当调整人口生育率,通过合理的生育政策,逐步调整人口年龄结构向稳定方向发展。 (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为老龄化提供根本的经济保证; 只有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加速经济发展,才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根本保证。老年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归根到底,有赖于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只要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国民收入的增长大大超过因老年人增加而加重的负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压力就会减轻。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完善政府对养老福利事业的财政投入,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提供最根本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以及出台相关的法律、政策,鼓励社会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加大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风尚。从养老保障方式上看,由于我国是“未富先老”,所以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将以家庭供养为主、社会供养为辅,但要逐渐过渡到以社会供养为主、家庭供养为辅,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因此,要及早研究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扎实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尤其是加快建立和健全老年经济供养体系、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和老年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体系。对于农村“三无”老人(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子女依靠),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生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要积极推进社区养老建设,发挥社区养老功能。同时,要不断深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 (四)积极培育老龄化人口的服务、产品市场; 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我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 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 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三,努力降低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老年服务产业的发展。 第四,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发挥作用。老年人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智力库,

川大人口社会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1)

你的得分:88.0 完成日期:2014年06月13日14点58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 C ) A.人口学 B.人类学 C.人口社会学 D.社会学 2. 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 规律,可以用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参数表示,这种 属性称为() ( C ) A.人口的社会属性 B.人口的阶级属性 C.人口的自然属性 D.人口的动态属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 B ) A.生育过程 B.衰老过程 C.死亡过程 D.迁移过程 4. 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 ( D ) A.性别结构 B.阶级结构 C.年龄结构 D.空间结构 5. 1798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奠定了人口理论 的基础。

( A ) A.《人口原理》 B.《法》 C.《神学大全》 D.《国富论》 6.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 B ) A.积极抑制 B.预防性抑制 C.道德抑制 D.补充抑制 7. 1957年,现代人口思想家马寅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A ) A.《新人口论》 B.《人口论》 C.《户口人丁论》 D.《生计篇》 8. ()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 C ) A.粗出生率 B.总和生育率 C.一般生育率 D.年龄别生育率 9. 婚姻制度属于生育制度中的()。 ( A ) A.生育的物质设备 B.生育的文化设备 C.生育观念 D.生育规范 10. ()的生育模式是一种以死亡率为导向的多育模式。 ( A ) A.传统农业社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