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A.教辅人员

B.教师

C.校长

D.教育行政人员

12.(C)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

13.1907年苏扎罗在(C)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

A.斯坦福

B.耶鲁

C.哥伦比亚

D.普林斯顿

14.(C)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A.反抗行为

B.嫉妒行为

C.从众行为

D.竞争行为

15.(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16.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

A.师生互动独占型

B.师生互动主导型

C.混合型

D.教师主导型

17.衡量人口(C)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

18.(A)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生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

19.(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硬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

20.(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生的社会位移

A.美国

B.英国

C.澳大利亚

D.法国

二、填空题

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涂尔干__。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教育社会学概论》_一书。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在方法论上主要有_规范性研究__和_证验性研究__的区别。

3.学校组织是异质结构是指两类互为异质的成员:_教师群体_和_学生群体_的结合体。

4.在教育社会学中,具有“面对面”交往特点的初级群体指__家庭_,而群体的高级形式是__集体_。

5.我国学校在社区发展中的功能主要有__大教育功能、文明辐射功能_____和辅助经济发展功能。

6.教育对人口自然变动的影响表现在对__人口出生率__和__人口死亡率__的影响。

7.青年文化社会功能的一般性主要包括_价值观的认同_、满足心理需要、协调人际关系和__个体的社会化_。

8.政治文化主要包括政治认识、__政治情感_、__政治价值观_和政治理想四种成分。

9.教育调查研究的程序和步骤包括选题、____计划_、实施和____总结___四个阶段。

100.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教科书选用权_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_评价手段使用权__。

1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_____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_____”。

1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_____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_____”的学科。

1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______整体性、_____综合性、_____现实性、_____实证性。

1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_____功能范式、_____冲突范式、_____互动范式。

1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_____演绎方法、_____归纳法、_____类比法______联结方法、_____理论与经验关系。

1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_____教师行为的道德性、_____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____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_____。

1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_____教师角色期待、_____教师角色领悟、_____教师角色实践

1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_____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_____专业的权威

1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_____个体因素、_____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_____组织因素。

2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_____合群行为。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三、判断题

1.最早使用“教育社会学”这一概念的是社会学之“父”孔德。(×)

2.在教育的诸多社会职能中它的经济职能最重要。(√)

3.教育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环境圈层。(×)

4.我们通常所说的“解剖麻雀”指的是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中的典型法。(√)

5.社区教育的概念在国际上正式确立和广泛运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区教育的实践也始于此。(×)

6.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被称为文化传播,指文化在世代相接。(×)

7.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不等于学校教育不带强制性。(√)

8.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着的《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是班级社会系统理论的代表作。(√)

9.教育就是文化,文化就是教育。(×)

10.教师社会化过程即教师继续社会化阶段。(×)

四、名词解释

1.科层制理论: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是建立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的基础上的,它体现了德国式的社会科学与美国式的工业主义的结合。按照通行的解释,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

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也就是说,它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

2.权变管理:“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这句格言就是权变管理的核心思想。权变管理认为并不存在一种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普遍的管理原则和方法,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行事。管理人员的任务就是研究组织外部的经营环境和内部的各种因素,弄清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从而决定采用哪些适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

3.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两部分。教育制度作业一种规范系统,有四个基本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以及教育组织系统。

4.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全面发展过程

5.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

7、孔德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又称实证论,所谓“实证主义”是主张人类知识的唯一有效的形式乃是实证的科学,凡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认知的东西,都是不客观的知识。实证主义反对使用抽象的哲学方法、形而上的玄思,而主张采用观察、分类、对事实的测量、可以检验的假设这些自然科学界所用的研究方法。

8、实证的科学:自然科学所发展出来的科学。反对抽象的科学方法,形而上学的学思。

9.教育社会学: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

10.文化变迁:文化内容的增量或减量所引起的结构性变化。只有当文化内容的变化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11.人口的社会变动: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即人口在社会机体中的组合状况及类型的变动。

12.文化传统:是一定区域、一定社会生活共同体中人们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了的心理、艺术、道德、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与特征的组合体,具有超稳定性和多层次性。

13.教育的互动论:教育的互动论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互动论。重点研究个人、小群体;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米德是互动论的创始者

14.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包括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15.教育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是从作为社会约束手段的社会控制引申出来的。广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制度和形式,即通过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进而实现社会控制;侠义上说,教育控制是依据教育规范实现的对学校成员行为的制约,使之符合教育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因此,教育控制主要表现为形式化的和不完全形式化的两类

16.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其中教师的管理行为可以分为组织环境、确立适当的行为、防止问题发生并处理扰乱行为

五、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生产性功能。

答:(1)具有劳动力增值的功能

(2)具有科学知识增值的功能

(3)全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功能

2.简述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

答:(1)社会化功能: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优化校园的精神环境和青年学生的心理环境,创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形成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

(2)发展青年学生个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校园文化的熏陶和锻造下,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能得到提高和发展。(3)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的功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畅通思想和心理宣泄的最佳渠道。

3.简述家庭的教育功能。

答:(1)体现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价值和作用

(2)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的重要作用

(3)在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的重要作用

(4)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5)形成个人性格特征、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的作用

4.简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答: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1)教育行动:所有的学校教育现象,从最简单、最零散的到最复杂、最系统的,实际上都源于师生的行为与活动。一个完整的教育行动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和教学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互动。(2)教育活动:一种教育行动需要以一定的活动形式、一定的活动内容才能发生。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是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主要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3)学校组织:学校中任何一种教育行动,都需要经过一定的组织方式才能进行。(4)教育制度:所有的学校组织,都制度化的结果。教育制度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制定,表明了教育制度是从对行为的制约发展了对组织的制约。

5.简述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

答:从教育活动或现象所属的空间范畴进行分类,形成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四种视角:(1)宏观角

度的研究;(2)中观角度的研究;(3)微观角度的研究;(4)综合角度的研究。教育社会学的

研究方法论分三个层次,方法论不是方法本身,主要指关于研究过程中的哲学,涉及对研究过程中

所使用份额方法体系的整体理解。第一层,认识事物的共同规律、一般特性的哲学方法,其核心是

“思维方式”。第二层,认识某类事物的规律与特点的科学方法,其核心是“研究范式”。第三层,获得认识资料的具体方法论规则,其核心是“定量研究或定性研究”,具体包括多种收集和分析资

料的方法。

6.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控制的产物?

答: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

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

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和意识形态。

六、论述题

1.什么是教育制度功能失调?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是什么?请联系实际分析文化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答:教育制度功能失调,一般发生于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即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最终又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这种现象被称为“教育制度功能失调”。

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是:这种制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人们能否支持和接受某种教育制度,并能在多大程度上自觉遵守制度;教育制度内部各种规范之间耦合力的强弱。

文化分层主要是指以社会成员的受教育程度来衡量社会分层结构。文化分层对教育的影响着重表现为:家长的文化程度与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存在相关性。从已有的的研究结果来看,文化分层对教育机会的影响远比经济分层为大,而且不容易受家庭其它背景因素的干扰出现大幅度波动,而且还能在相当程度上淡化家庭其它背景因素对教育机会的影响。联系实际对所述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2、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及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

答:(1)班级的社会功能指标:

a.班级履行基本社会职能的指标

b.班级符合和维护社会规范的指标

c.班级系统的稳定性与适应性水平

d.班级保证和促进每一个成员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程度

(2)教师在班级建设中的职能:

a.教师是班级建设的设计师

b.教师是班级组织的领导人

c.教师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3、联系实际论述同辈群体社会化和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答:(1)同辈群体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同辈群体中的关系是平等关系,是在自愿基础上结合的

b.同辈群体提供了个体间交流社会信息的机会

c.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

(2)学校社会化的主要特点

a.学校按照事先确定的目标计划和社会要求塑造年轻一代

b.学校有专门训练的教师

c.学校有专门的影响媒介

d.学校教育根据文化遗产要素选择教育内容

e.学校教育根据个体年龄特点选择相应的方法

f.学校使来自不同背景的年青一代集合在一起,增加了同龄儿童的交往机会

4、试析教师的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和影响教师角色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并联系实际谈谈影响你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实际因素是什么?

答: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

影响教师角色化的主要因素:(1)主观因素,如价值观、人生观、个性等;(2)环境因素,如家庭影响、生活环境中的榜样、所在学校的文化氛围及各方面条件等;(3)国家和社会因素,如国家的教育政策、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师重教的气氛等。

说明考生的选择影响因素。

5、请从学校组织性质的角度联系实际谈谈学校为什么要有教育规范?学校应如何实现对预期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

答: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根据其对成员的约束,学校组织的性质可以界定为:规范性组织、权威性组织、强制性组织和功利性组织。其中规范性组织是师生共有的属性,学校教育所依据的主要约束手段不是法律,而是教育规范,即合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人规范;学生的学习规范、行为规范。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具有标定、导向、约束、协调、维持的作用。

围绕以上观点联系实际阐述。

实现预期失范行为教育控制的途径:更新德育观念,思想上认识到位;重建学校德育工作,行动上落实到位;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方法上“善假于物”;构建教育“功能共同体”,编织立体德育网络。

6、简述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有学者认为“学校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对立可能的组织。”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请举例说明学校文化研究中的主要盲点。

答:教育知识的主要内容:显性知识,表现为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隐性知识,表现为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下的非正式教育影响;生活经验,即学生通过各种人际关系交往过程而转化的“日常生活经验”。

不同意。学校具有异质结构的特征,师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华勒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对抗与冲突。同时,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教育目的的差异、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差异、学校理想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因其观念、依据的规范不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

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大众文化;反学校文化;职员文化;代文化。

围绕上述观点,联系实际分析。

7、试评述教育社会学的三个主要理论。

答:1、教育的功能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涂尔干、帕森斯等。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因素破坏平衡。

2、教育的冲突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帕克、米尔斯等。认为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

3、教育的互动理论:主要源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论,有时也被称为解释论或微观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是米德。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要对学校中的人际互动、个体行为进行研究,重点研究人们在日常学校生活中是如何交往、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因而这一理论更重视研究个人、小群体,强调使用定性方法,主张以理解和解释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

8、“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应注重哪些方面的改革以满足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答:同意。(2分)学历和文凭成为向上升迁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个体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社会声望的高低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13分)

我国教育应注重形成:改造意识;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开放的意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差别发展意识。(10分)

9、请谈谈你对教育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认识。并列举两项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属于教育社会学领域应关注的问题。

答: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主要包括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等内容。(6分)

教育社会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等特点。(6分)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6分)

提出应关注的两个问题。(4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3分)

10、试从教育制度优劣标准的角度判断和分析我国教育制度功能是否存在失调。

答:判断教育制度优劣的标准:这种制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社会成员参与的程度,即人们能否支持和接受某种教育制度,在多大程度上自觉遵守制度;教育制度内部各种规范之间藕合力的强弱。(8分)

教育制度功能失调,发生于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阶段,即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满足人们的教育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8分)

围绕上述理论对我国教育制度功能进行判断和分析。(9分)

11、请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组织的特点,并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教师在处理课堂冲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人的组织;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8分)教师在处理课堂冲突时应注意:给予“注意”;避免滥用权力;“中性力量”处理;沟通重构;不同语言的巧妙运用;建构课堂文化共同体。(12分)围绕上述观点举例并说明。(5分)

12、试析教育问题的含义及其特征。并请联系实际谈谈,在社会的转型期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哪些类型?

答:教育问题的含义:广义的教育问题泛指与“教书育人”有关的一切问题。狭义的教育问题特指社会变迁过程中出现的、已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不利于人的培养和发展、不利于社会发展和稳定,并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解决的教育中的不协调现象。(5分)

教育问题的特征:普遍性;变异性;历史性;反复性;多元性;潜伏性。(6分)

社会转型期的教育问题类型:结构性教育问题;跨时空性教育问题;伴生性教育问题;

13、试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并请列举三个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应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答: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9分)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8分)

列出应关注的三个问题。(6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2分)

14、“与同伴交流是学生生活经验获得的唯一来源。因为,同伴之间可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播小道消息、交流心得体会以及生活的知识等等。”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不同意。(4分)日常经验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绝不亚于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研究者所关注。(2分)同伴交往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来源之一,但并非是唯一来源。(2分)

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多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大众传媒、与同伴的交流、课外书、教师、家长等方面。(12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说明。(5分)

15、试析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和社会变迁的含义,并说明目前在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中形成了哪些不同的观点?

答:教育制度基本要素:教育规范系统;教育设备;象征的标识;教育组织系统。(8分)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5分)

教育与社会变迁关系的不同观点: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9分)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3分)

16、简述学校组织有计划变革的含义。并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在学校组织实施的有计划变革中可能会有来自哪些方面的阻力?

答:有计划变革的含义:是指一种有意识的并经过深思熟虑的计划,旨在达成某种预定的目标,重新调整事件的结果。(5分)

可能的阻力:(1)来自教育系统内部的阻力因素:国家教育体制;科层化组织;目标错位;公立学校的计划性特征;代价问题;抵制周期。(10分)(2)组织内部个体层的抵抗:既得利益;升迁的期望;习惯和传统的观念。(5分)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5分)

17、试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及其形成的主要理论流派,并选择其中的一个理论予以述评。答:教育社会学的发展阶段:教育社会学的萌芽时期;学科成型时期;社会学化时期。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教育的功能理论;教育的冲突理论;教育的互动理论。选择上述的任一理论予以述评:阐述得当,分析有理有据即可。

18、“教师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惟一来源,学生许多日常生活经验,尤其是做人的道理来自教师的‘言传身教’。”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不同意。(4分)日常经验性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影响绝不亚于课程知识和学校文化,已经越来越被教育研究者所关注。(2分)

教师是学生生活经验的来源之一,但并非是唯一来源。(2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来源于多方面,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大众传媒、与同伴的交流、课外书、教师、家长等方面。(12分)围绕上述观点展开说明。(5分)

19、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有人认为,“教师是社会道德的维护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因此,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是教育者角色的唯一行为特点。”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25分)

答: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教师队伍的规模;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从业资格要求相对较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10分)不同意。(2分)教师的教育者角色规定了其行为是多元和复杂的,其行为具有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模糊性;自律性等特点。因此,道德性是其行为特点之一,但不是唯一。(13分)

20、有学者认为,“学校是一个充满冲突和对立可能的组织。”你是否同意此观点并说明理由。请举例说明学校文化研究中的主要盲点。(25分)

答:不同意。(2分)学校具有异质结构的特征,师生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华勒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典型的“支配与从属”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对抗与冲突。同时,学校组织目标与国家教育目的的差异、组织目标与成员个人目标的差异、学校理想目标与实际追求目标的差异;教师与行政领导、教师与非教学人员之间因其观念、依据的规范不同,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对立与冲突。(10分)学校文化研究的盲点:大众文化;反学校文化;职员文化;代文化。(8分)

围绕上述观点,联系实际分析。(5分)

21、“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25分)

答:同意。(2分)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课程内容之间的“数量差异”、“形象塑造差异”等来实现隐性控制。(17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6分)

22、请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班级和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以及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师行为特点。

答:学校组织结构特征:异质结构;多权威结构;多层次结构。(9分)

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10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6分)

23、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传递统治阶级意识形态,进行阶级关系再生产的工具”,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

答:同意。(2分)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来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的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如课程内容之间的“数量差异”、“形象塑造差异”等来实现隐性控制。(17分)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6分)

24、试述目前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你认为目前应如何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答: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主要表现:入学机会;学业成功;学校资源配置。(6分)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形成的主要原因:教育系统的外部原因,主要有城乡经济差别及城乡二元结构、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差别;教育系统内部的原因,主要有制度化教育、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指导思想问题、学业成败的标准。(14分)

提出你的解决办法。(5分)

25、试析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哪些?有人认为,“教师是社会道德的维护者,是学生行为规范的楷模,因此,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是教育者角色的唯一行为特点。”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

答:教育制度的基本要素:(1)教育规范系统:是教育制度的规则要素,用以规范学校成员的教育行为,协调学校成员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其他层面的关系。(2)教育设备:是教育制度所必须的物质要素,如教室、课桌椅、教具等等,这也是变化最快的要素。(3)象征的标识: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如校徽、校旗、校服等等,它们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4)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是教育制度的代表机关,是用以检查和推动教育制度的执行的。

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因素有:国家与政府的教育教师政策;教师队伍的规模;教学工作中女性比例较高;从业资格要求相对较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

不同意。教师的教育者角色规定了其行为是多元和复杂的,其行为具有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模糊性;自律性等特点。因此,道德性是其行为特点之一,但不是唯一。

26、简析班级组织的特点与功能。请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学校组织的结构特征,以及作为教育者角色的教师行为特点。

答:班级组织的特点: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人组织;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组织的功能:管理;角色社会化;选择;诊断与矫正。

学校组织结构特征:异质结构;多权威结构;多层次结构。

教师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

27、简述社会化的概念及其基本途径。“教育是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体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请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教育应注重哪些方面的改革以满足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答:社会化概念: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作为一个“社会学习者”和“社会参与者”的全面发展过程。

社会化基本途径:社会教化;个体内化。

同意。学历和文凭成为向上升迁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个体的经济收入与其受教育程度呈现正相关;社会声望的高低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教育是影响代际流动的主要因素。

我国教育应注重形成:改造意识;相对独立的发展意识;开放的意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意识;差别发展意识。

围绕上述观点展开分析。

28、请举例分析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试析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你认为目前影响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有哪些,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教师作为教育者角色的行为特点道德性;规范性;抽象性和模糊性;自律性。围绕各点举例分析。

学校文化研究的新进展:大众文化;反学校文化;职员文化;代文化。围绕所述观点有条理地分析。

列举影响我国学校组织变革的阻抗因素,并说明理由。

客运站社会实践

城乡公交客运站暑期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不知不觉我已经迈入大学校园二年了,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但亲身实践才能够使我们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们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之外,通过社会实践中的人际交往锻炼自己的沟通、社交能力,只有兼具了知识和处世技巧才能为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而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更是提醒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要为步入社会做好心理和学识上的准备。 二.实践内容 从8月1日到8月16日,我和其他8位同学们到常熟市城乡公交客运有限公 司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了:(1)担任售票员(2)酒驾知识宣传(3)协助交警队执勤。 (一)学做售票员 作为一名检票员,我每天工作首先要在班车到达时通知各位旅客准备检票上车,接着在进站口进行检票后,统计核对好每个班次的人数。虽然每天看似只是在重复着一样的事情,但在这半个多月的工作中,我的确学习到很多很多。 回想这次担任售票员的经历,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 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及书本上是不曾有过的。比如说在人际交往方面,书本上只是很简单的告诉你要如何做,而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在学校是不能有如此深刻的感受的。社会上有各种人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个性,要跟他们处理好关系还真得需要许多技巧。而这种技巧通常是来自社会阅历与经验的。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

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交际中要求你在不能改变一件东西的时候,你只能学着去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再去适应时的方法。还记得上班的第一天,第一次和那么多陌生人打交道,要向每位乘客问好,并要在候车大厅面对众人讲话,播报通知。虽然仍显得那么稚嫩,但我想我已渐渐学会自信以及作为一名服务性行业者所必备的礼节。 虽然售票员从事的只是一些很简单的工作。但经过了这次活动我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面对,需要我们去处理。这些问题,其实也就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只是,以前在家里,在学校,这些问题有父母,有老师去帮我们处理;而通过这次的亲身体验,我知道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我们能不能做这份工作,更是我们能不能用自己的一份热忱的心来面对这份工作。 (二)“拒绝酒驾珍爱生命”专题宣传 社会实践期间,我们在8月10日和8月11日这2天里开展了“拒绝酒驾珍爱生命”的一些宣传活动。 8月10日下午1点,我们来到客运站,准备给广大乘客宣传酒驾知识并分发酒驾常识宣传单和乘客对于常熟交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刚到候车室,队长就把大家分成三组并安排了各组的任务。第一组负责分发酒驾常识宣传单,第二组负责分发调查问卷,第三组负责收调查问卷并汇总调查问卷的结果。宣传的过 程很顺利,乘客们都主动跟我们要宣传单仔细阅读,并也乐意做调查问卷;有的甚至热情地和我们讨论起了他们对于5月1日实施的酒驾新政的看法和他们身边的酒驾案例,以及他们对于怎样提高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的建议。

教育社会学课程大纲-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课程大纲 (Syllabus for the Seminar on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15年秋) 一、课程目标 1.熟悉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 2.熟悉教育社会学的基本方法,养成运用社会学方法分析教育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专题1:教育社会学的性质与方法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从社会学角度或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何在? (2)相比于教育哲学、教育史等其他教育学科,教育社会学视角的独特性何在? (3)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工业化或现代化有何关联?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B allantine, Jeanne H,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 systematic analysis Upper Saddle River, N.J. : Prentice Hall, 1997. Chapter 1.(珍妮·H·巴兰 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章。 专题2: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结构功能主义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结构功能主义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结构功能主义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结构功能主义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结构功能主义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 (1)钱民辉著:《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章。 (2)珍妮·H·巴兰坦著:《教育社会学:一种系统分析法》(第五版),第1章。 (3)马和民著:《新编教育社会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年版,第1章第3节。 (4)Carlos Alberto Torres and Ari Antikainen (Eds.),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 an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new research and theory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3. pp.21-41. 专题3: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冲突论 1.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冲突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冲突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3)冲突论的逻辑起点和内在逻辑结构是什么? (4)冲突论在解释或解决教育问题方面各具何种优势和不足? (5)举出运用冲突论主义分析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等等 2.建议阅读的文献(同专题2) 专题4:教育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互动论 1. 思考与讨论的问题 (1)互动论都是在什么背景下、为了解释或解决什么问题而产生的? (2)互动论的基本概念或范畴都有哪些?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水产微生物学复习辅导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镜或电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环境、水生动物疾病、水产品的关系,旨在改善养殖环境、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和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的类型分为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和LD50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主要是: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和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简)答题 1.微生物有那些特性? 答: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3群居混杂,相生相克。 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答:(1)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制造加工食品和生物工程。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 程。 (2)有害方面: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1.细菌:是指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 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的原核生物。 2.菌落:一般经过18-24小时的培养后,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或内部生长分裂繁殖成一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浅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道德建设

浅谈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规范社会道德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我就如何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道德建设这一课题,谈一点肤浅体会。 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刻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指导和遵循。“百行以德为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先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使人们形成端正的道德品行、正确的价值取向,使社会形成良性的运转秩序、良好的文明风尚。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促进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对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当今社会中道德失范现象的表现 从当今社会中,可以看出道德失范现象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领域中,并且在各领域中均有不同表现。 1、经济生话中的表现。在经济生活中,坑蒙拐骗、恶性竞争、唯利是图、制假售假、背信弃义等信用缺失现象司空见惯。近来,每当人们谈及经济领域内的道德问题,大家往往都叹气连连。如社会中“地沟油事件”、“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事件”、“假冒商标标识”、“虚假广告宣传”等屡见不鲜,这些道德失范现象,无疑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2、政治生活的表现。在政治生活中,党性观念不强、宗旨意识弱化、组织纪律淡化等行政道德失范现象较为突出。其中主要表现为:有的党政公务人员将社会关系庸俗化,奉行“实用主义”;有的追求物质生活,奉行“享乐主义”;有的利用各种手段请客送礼,大操大办,聚敛钱财,以取谋私;甚至有的领导干部任人唯亲,拉帮结派,行贿受贿等。近年来,从我县查处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看,这些都是当前在政治领域里官德沦丧和道德败坏最突出的表现。 3、行政执法中的表现。道德是执法的底线,在行政执法中出现的职业道德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为:一是权力本位和利益至上导致以权代法、以言代法、执法谋私。有的部门和地方习惯以“内部文件”、“行政命令”等随意性大、透明度很低的管理方法开展工作,“暗箱操作”、随意裁决;有些行政执法部门受经费不

【教育社会学】我对教育社会学的理解

教育社会学——认识学校的独特视角 学了一学期的教育社会学,可谓收获巨大,作为社会学专业的学生,能够接触这样社会学与教育学结合的课程是十分必要并且感觉很幸运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在个人成长经历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组织、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等等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类很多,而社会学与教育的结合,则形成了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学,同时也是具有社会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学,在此,我们可以先研究一下教育本身。 教育贯穿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它开始于我们出生的那一天,一直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才结束,教育存在于任何社会,而且形式多样,范围涵盖从生活磨砺中学习或者成为经验学习到正式的学校学习。在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中,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有关这些方面的政策又是如何影响学校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社会学家所要应对的。然而社会学家并非试图判断对错好坏,而是要思考教育的现状以及某些政策的后果。 在第一节课上,老师就对我们解释了教育社会学的开课原因,即校园问题社会化,社会问题校园化,较为简单的例子就是高考加分问题已经在社会上热议了很多年,各地加分政策不透明不公开,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导致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正当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意义。就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名来自吉林省的朝鲜族学生,我就感

受到了高考加分问题的一些问题,吉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即为朝鲜族,而且其区别于满族的地方在于其有自身的民族语言并且流传至今。吉林省对于朝鲜族加分政策是,就读于少数民族学校的少数民族高考加10分,就读于汉族学校的少数民族加5分,这就涉及到学籍的问题了,由于各个学校对于学籍管理的严谨程度不同,又由于汉族学校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朝鲜族学校,存在朝鲜族学生去汉族学校上学学籍挂在朝鲜族学校最后加分加10分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对于朝鲜族学校学生的一种不公平。然而这个不公平又与朝鲜族学校的师资水平较为不乐观有关,这也是一种不公平,在不公平的制度下,又有人钻着制度的空子,导致其他考生受到不平等待遇却无从解决问题。诚然,制度安排不严谨并不是小小的范围,小小的群体出现的问题,在整个中国教育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问题,不过我们要做的,不是在这里怨天尤人的喊制度的不公,而是利用现在已经通过高考,上大学学习社会学,学习教育社会学的优势来努力解决问题,为大家有一个更加透明美好的环境和心情去接受教育。所以,教育社会学对于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是非常重要必要的。 从教育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背景来看,科技进步以及知识大生产要求更多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教育,然而学校只提供修养教育,难以满足需求,并且人们日益注意到教育与社会问题高度的联系,及其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必要性,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教育,有助于社会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有利于社会更持续平稳的发展。同时,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不过渐渐

《卫生微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卫生微生物(一) 一、名词解释 1.指示微生物:就是在常规卫生监测中,用以指示样品卫生状况及安全性的(非致病)微生物(或细菌)。 2.消毒:就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3.生物战剂:在战争中用来伤害人、畜与毁坏农作物、植被等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称为生物战剂。 4.土著微生物:就是指一个给定的生境中能生存、生长繁殖、代谢活跃的微生物,并能与来自她群落的微生物进行有效的竞争。它们已经适应了这个生境。 5.高效消毒剂:可杀灭所有种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达到消毒合格要求的消毒剂,如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6.微生物气溶胶:以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分散于空气中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其中的气体就是分散介质。固体或液体微小颗粒如尘埃、飞沫、飞沫核及其中的微生物称为分散相,分散悬浮于分散介质(空气)中,形成所谓微生物气溶胶。 7.水分活性值:就是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的水蒸气压与相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二、填空 1.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有限制因子定律、耐受性定律、综合作用定律。P12 2.菌落总数包括细菌菌落总数、霉菌菌落总数与酵母菌菌落总数。P43 3.紫外线消毒的影响因素有照射剂量、照射距离、环境温度。P68 4.生物战剂的生物学特性就是繁殖能力、可传染性、防治困难、稳定性较差。P86 5.生物战剂所致传染病的特点就是流行过程异常、流行特征异常。P90 6.用于食品霉菌、酵母菌计数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孟加拉红与高盐察氏培养基P289 7.按微生物要求,将药品分为规定灭菌药品与非规定灭菌药品两大类。P233 8.我国评价化妆品细菌安全性指标包括、、与特定菌的检验 三、简答题 1、简述水微生物的生态功能。P101 答:水微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进行光能与化能自养;2)能降解有机物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可作为生产者的原料;3)能同化可溶性有机物并把它们重新引入食物网;4)能进行无机元素的循环;5)细菌可以作为原生动物的食物;6)土著微生物能攻击外来微生物,使后者很难生存。 2.鲜蛋的抑菌物质及其抑菌作用P181 答:禽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就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但就是禽蛋又具有良好的防御微生物侵入的结构及各种天然抑菌条菌物质。蛋壳有保护作用,蛋壳表面有壳胶膜,可保护鲜蛋不受微生物侵入。蛋白内含有许多溶菌、杀菌等作用的因子,如溶菌酶,这就是一种碱性蛋白,作用于革兰阳性菌的胞壁肽聚糖,使之裂解而溶菌。此外,在蛋白中还有一种伴清蛋白,它能螯合重金属离子,特别就是铁、铜、锌等离子,结果使这些离子不能被细菌利用,就是一种重要的抑菌物质。 四、问答

水产微生物学

水产微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清楚的一类微小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学: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和生命活动基本规律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动植物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并将其应用于农牧渔业、工业、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 水产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应用于水产养殖业后而形成的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在研微生物学的—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水产养殖环境、水产动物饲料、水产动物疾病和水产品保鲜、贮藏的关系,充分发挥微生物在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抗病力和健康水平、防治水产动物疾病以及防止水产品腐败变质中的作用。 二、杂题 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霉形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蓝细菌。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原生动物等。 3、按结构差异,微生物有三种类型: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是病毒)、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4、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检测技术有:检样处理、细胞与动物接种、MLD口LD50测定、致病因子分析等 5、用于微生物的免疫学技术有:抗原和抗体的制备、凝集、沉淀和抗体标记技术等。 6、研究病毒大小和形态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超滤膜过滤法、超速离心法、电离辐射与X线衍射法。 三.问答题 1、微生物有哪些特性? ①个体微小,结构简单②种类繁多,分类广泛 ③群居混杂,相生相克④生长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⑤生物遗传性状典型,实验技术体系完善。 2、微生物的主要作用 1 )有益方面:①推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②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③维护人和动物健康④ 制造加工食品和工农业产品⑤用于生物科学研究和生物工程 2 )有害方面:①某些微生物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疾病 ②毁坏工农业产品,农副产品和生活用品 第二章细菌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是指个体微小、形态与结构简单、具有细胞壁和原始核质,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的原核生物。 2、菌落:某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培养,多

《教育社会学》复习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移动 A.人口流动 B.社会流动 C.人才流动 D.社会迁移 2.下列不属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 A.提高行为性成本 B.提高物质性成本 C.提高心理惩处成本 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 3.(A)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接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生存 A.功能主义范式 B.解释论范式 C.新马克思主义范式 D.结构主义范式 4.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 B.成熟阶段 C.形式主义阶段 D.瓦解阶段 5.(A)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着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 B.文化革命 C.教育革命 D.经济革命 6.(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离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A.调查法 B.现场法 C.隐蔽法 D.人种学研究 7.(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生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8.(C)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 A.教育规范系统 B.教育设备 C.象征的标识 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 9.(A)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 B.相互关系说 C.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D.特殊社会现象说 10.(B)教育是最具体、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 A.责任感 B.环境 C.人口 D.国际理解 11.学校主要成员(B)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

西南大学《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0283)《教育社会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教育社会现象 2、教育制度 3、教育制度的文化功能 4、文化模式 5、人口 6、教育结构 7、社会化 8、教育社会学 9、文化制度10、学习化社会11、班级12、教师的社会地位 13、社会变迁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世界上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家________的教职原来就是“教育学和社会学教授”,他同时讲授教育学和社会学两个学科的课程。 2、关于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公平与非教育公平是一对范畴,是反映教育质的范畴,教育公平从本质上讲是维护公民的______受教育权利, 4、社会流动概念的关键是个人的______的变化,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有联系和区别。人口流动指是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或居住地的变化,与人口学的人口机械变动概念相同,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和人口质量的变化。 5、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它有概念系统、______、______、设备系统等四方面要素。 6、所谓社区研究,就是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特定社区的内部结构、社区因素或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也称______或社区分析。 7、______成为网络教育中新的交往群体,从而形成教育的______,呈现出交往主体的多元化。其次,从交往的关系看,交往的权威趋于模糊,交往关系更趋平等。 8、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组合状况和相互关系模式,由夫妻之间姻缘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血缘关系、兄弟姐妹之间亲缘关系等所构成,它是家庭中的______和______的统一组合形式。 9、学校组织的环境是由学校外部可能影响(学校目标)的机构和因素构成的,包括投资者、生源、竞争者、教育行政机构、社会公众群体等,对学校的运作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作用,而学校在履行社会职能方面也有比较大自主权。 10、自19世纪上半叶______创立社会学以来,社会学家比较关注教育研究,一些社会学家从教育与社会进步的角度关心教育,一些社会学家是从解决社会问题角度关注教育。 11、西方社会学中的社会分层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_________首先提出,他认为一定社会成员必然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被分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着社会地位的差别。 12、社会流动概念的关键是个人的________的变化,与人口流动、人才流动有联系和区别。人口流动指是人口在__________上的变动或居住地的变化,与人口学的人口机械变动概念相同,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数量的变动和人口质量的变化。 13、社会流动从流向上有________和)_______。从参照系上有________和________。从规则上有_______和________。 14、________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正性的统一,比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更加广泛,涉及了教育平等和教育效益两方面的关系。 15、社会变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化的________和社会结构基本不变的_______。 16、社区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的社会学家________,按照他的说法,社区是一种礼俗社会,基于血缘和朋友关系的社会有机体,社区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意志的体现,而社会的本质是一种契约性的人的选择理性意志的体现。 17、家庭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位,社会学中研究的家庭,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基本群体,一般的定义为具

(完整word版)教育社会学的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1、什么是教育社会学?学科地位?概念: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与地位: ⑴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⑵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⑶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焦距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团体力量对教育的影响甚巨(教育就是一种社会关系)教育必須呼应社会发展与社会的需求(适合社会目的、需要、促进社会进步)着重于公共议题的解决:教育问题不能个人化,而是属于公共的议题。 3、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事实判断、解释功能) 1)质的研究: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的情景下采用多种收集资料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的一种活动。 2)量的研究: 指通过实验、调查、测验、结构观察以及已有的数量化资料,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作相应的统计推断,使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活动。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分别代表着教育研究方法中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质的研究代表着研究者以整体、深入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解释学、现象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等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量的研究代表着以客观、精确为原则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 4、孔德的相关理论⑴社会学之父:孔德 ⑵孔德的重要理念: 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论 ①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②社会有机体论: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 5、韦伯科层体制 科层制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这样的现代科层制组织就像地球绕着 太阳运转那样,既要围绕外部环境运转(外适应),又要自身不停地自转(内适应,或内协调)。宇宙,社会,同样都是一个系统科学。现代科层制组织就是这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动

微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微生物学》课程期末考试试题解答及评分标准99b 一.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错,认为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 错误的打“×”,并予以改正,每小题1.5分,共15分) 01.真菌典型营养体呈现丝状或管状,叫做菌丝(√) 02.专性寄生菌并不局限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改正:专性寄生菌只利用有生命力的有机物作碳源 03.根据微生物生长温度范围和最适温度,通常把微生物分成高温性、中温性、低温性三 大类。(√) 04.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的pH范围:最宜以中性偏酸;(×) 改正:放线菌,细菌生长适宜中性或中性偏碱。 05.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高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生长,常在0.3-0.4V生长。(×) 改正:厌气性微生物只能在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0.1伏)才能生长,常在 0.1V生长; 06.波长200-300nm紫外光都有杀菌效能,一般以250-280nm杀菌力最强。(√) 07.碱性染料有显著的抑菌作用。(√) 08.设计培养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可以采用合成培养基。(×) 改正:能分解纤维素菌的培养基,培养基中需加有机营养物:纤维素。

09.液体培养基稀释培养测数法,取定量稀释菌液,经培养找出临界级数,可以间接测定 样品活菌数。(√) 10.共生固氮微生物,二种微生物必须紧密地生长在一起才能固定氨态氮,由固氮的共生 菌进行分子态氮的还原作用。(√) 一.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答案,并将正确的答案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的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1.放线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其细胞形态(A;B;C;) A.有细胞壁; B.由分支菌丝组成; C.无核仁; D.菌体无鞭毛; E.菌体中有芽孢。 12.支原体[Mycoplasma],介乎于细菌与立克次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其特点是:(A;B;)A.有细胞壁;B.能人工培养; C.有核仁; D.有鞭毛; E.非细胞型微生物。 13.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中,其硝化作用包括:(C;D;E;) A.硝酸还原成亚硝酸; B.硝酸还原成NH 3;C.NH 3转化成亚硝酸;D.铵盐转化成亚硝酸; E.亚硝酸盐转化成硝酸盐。 14.单细胞微生物一次培养生长曲线中,其对数生长期的特点:(A;D; E;)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1

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及政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4-4-6信息来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网 一、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中国的城镇化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产生最重要的经济效益。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标志之一,全国各地都把如何提高本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当作目前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虽然近年来河南省出台郑州-洛阳“双核”驱动、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中小城市内涵式发展、强化中心镇、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底层突破等一系列的战略举措,促使城镇化进程提速,但与沿海发达地区或者发达国家相比,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2011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已经突破50%,标志着我国已经由农业社会步入城市社会,而同期的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0.57%,滞后全国平均水平10百分点左右。中原经济区建设实施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三化”协调发展战略能否顺利实现。通过分析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并在科学预测城镇化发展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拉长发展中的短板,弱化城乡二元分割体系,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跃升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已经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本文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在对河南省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城镇化率大于30%)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发展水平模拟的基础上,对河南省2012-2020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然后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全国城镇化发展平均水平,从而确定适合河南省情的合意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并分析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为中原经济区顺利实施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支持。 二、河南省城镇化水平演化趋势分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过程。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可以选取城镇化率来表示,城镇化率=城市人口/地区总人口。河南省城镇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运用户口迁移制度、粮油供应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制度等行政手段,树起了阻隔城乡人口自由迁移的藩篱,制约了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的自然进程。在这一期间,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仅从1957年的9.3%增长到1978年的13.63%,33年只增加了4.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同期的工业化水平。1978年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发展战略,河南省城镇化迈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为了更好的描述河南省城镇化水平的演化趋势,我们将河南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1978-2011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城镇化率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城镇化率呈现先缓慢后加速的发展态势。在1995年前,城镇化发展相对缓慢,城镇化

微生物学试卷4及答案

微生物学试卷四 一.选择题1、在下列两本古籍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制曲工艺: A.梦溪笔谈和天工开物; B.天工开物和齐民要术; C.齐民要术和水经注; D.梦溪笔谈和水经注。 2、至今人类已知道的微生物种数达 万种;万种;万种;万种。答:() 3、在人体肠道中数量最多的微生物是: A.大肠杆菌; B.拟杆菌; C.双歧杆菌; D.粪链球菌。答:() 4、在微生物5大共性中,最基本的一个共性是: A.体积小,面积大, B.吸收多,转化快; C.生长旺,繁殖快; D.适应强,易变异。 5、量度细菌个体大小最常用的方法是下面的哪一种 A.采用显微镜测微尺; B.通过摄影法; C.通过照相制成图片,再按放大倍数测算; D.测定分子量大小。 6、蓝细菌的“色素天线”是指: A.藻青素和藻红素; B.-胡萝卜素; C.叶绿素a; D.氧化胡萝卜素。答:() 7、出芽繁殖的酵母菌细胞,当子细胞离开母细胞时,在母细胞上留下一个 A.蒂痕; B.微体; C.芽痕; D.膜边体。答:() 8、霉菌菌丝成熟区细胞壁内层、中层和外层的化学组分分别是: A.几丁质层、蛋白质层、葡聚糖蛋白质层; B.几丁质层、蛋白质层、纤维素层; C.纤维素层、蛋白质层、葡聚糖层; D.几丁质层、葡聚糖层、葡聚糖蛋白质层。 答:() 9、在霉菌菌丝顶端区,细胞壁内层和外层的成分分别是: A.几丁质层、蛋白质层; B.几丁质层、葡聚糖层; C.蛋白质层、葡聚糖层; D.蛋白质层、几丁质层。 10、一步生长曲线主要可分: A.隐晦期、裂解期、平稳期; B.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C.延迟期、裂解期、平稳期; D.胞内积累期、裂解期、平稳期。 11、生活在低营养环境下的微生物欲获得无机离子、有机离子和一些糖类等浓缩形式的营养物,通常采用的运输方式是: A.主动运输; B.基团移位; C.单纯扩散; D.促进扩散。 12、在下列四类微生物中,不利用卡尔文循环固定二氧化碳的一类细菌是: A.蓝细菌; B.光合细菌; C.化能自养菌; D.化能异养菌。 13、青霉素可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合成中的: A.转氨酶; B.转肽酶; C.转糖基酶;-丙氨酸消旋酶。 14、酶活性的调节属于酶分子水平上的代谢调节,它包括酶活性的 A.激活; B.抑制; C.阻遏; D.激活和抑制。 二填空题(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方。)(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 分) 1、在微生物的连续生长过程中向培养基中不断流加____________液或_________液,以稳定培养基的_______值,称为pH的_________调节。 2、______________组合培养基可用于培养细菌;________________组合培养基可用于培养放线菌。

教育社会学

1:[论述题] 二、联系实际论述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答案: 二、参考答案要点: 1、说明班级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特征。 2、班级组织的动态层面分析班级的社会学意义。 3、联系实际。 2:[论述题]三、目前我国社会,教师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比较松散和半专业化,这种状况已影响到教师职业的健康发展,请你谈谈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应如何走教师专业化道路?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化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1、具有专门知识 2、提供专业服务 3、具有专业自主 4、接受专业教育 4、接受专业教育 有以上相近方面论述即可给分 3:[论述题]五、列举两种比较常见的西方教育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并比较两者的异同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例如比较功能论和互动论 1、功能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2、互动论的定义,代表人物,主要理论 3、进行比较: 功能论或冲突论都关注宏观的教育现象,互动论则强调对微观教育现象的研究,两者差异体现在: 1、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假设:宏观研究强调社会结构外要于个体却又控制着个体,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生;微观研究强调个体具有社会约束背景中的更多自由,社会未必具有强大控制力; 2、研究内容:宏观研究注重于社会层面的问题,微观研究强调对个体和小群体的研究。 3、研究方法:宏观研究更多地使用定量方法如多变量分析,微观研究强调定性方法,主张研究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个体。 4:[论述题]四、根据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分析如何通过"家校合作"的途径,从而使儿童得到良好的社会化? 参考答案: 答案要点: 1、在影响人的社会化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2、学校校阅和其他社会化因素的关系 3、列举一些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5:[论述题] 一、请运用教育社会学课程中的调查研究方法自行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对现代学校教育或者

微生物学试题库及答案

微生物学练习题 0绪论 五,问答题 1.微生物根据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各大类微生物有何特点包括哪些种类的微生物 1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一,填空题 1.测量细菌大小用以表示的单位是___________. 2.细菌按其外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类型. 3.细菌的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4.某些细菌具有的特殊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 5.细菌细胞壁最基本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 6.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除了有肽聚糖外,还有____________.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主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菌毛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 9.在消毒灭菌时应以杀死___________作为判断灭菌效果的指标. 10.细菌的形态鉴别染色法最常用的是___________,其次是_________. 三,选择题 【A型题】 1.保护菌体,维持细菌的固有形态的结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浆 E.包膜 2.革兰阳性菌细胞壁中的磷壁酸的作用是 A.抗吞噬作用 B.溶血作用 C.毒素作用 D.侵袭酶作用 E.粘附作用 3.细菌核糖体的分子沉降系数为 A.30S B.40S C.60S D.70S E.80S 4.普通光学显微镜用油镜不能观察到的结构为 A.菌毛 B.荚膜 C.鞭毛 D.芽胞 E.包涵体 5.下列哪类微生物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霉菌 B.腮腺炎病毒 C.放线菌 D.支原体 E.立克次体 6.下列中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核质 E.荚膜 7.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重要成分是 A.特异性多糖 B.脂蛋白 C.肽聚糖 D.脂多糖 E. 微孔蛋白 8.普通菌毛主要与细菌的 A.运动有关 B.致病性有关

水产微生物学试题

《水产微生物学》试卷 A卷闭卷适用专业:水产09级、水产(营)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座位号: 一、名词解释 colony:菌落):由一个或者数个同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独立培养物群体,也叫克隆。 1. 2.免疫:生物机体识别自己和异己、排除异己,维持自身稳定和平衡的保护性反应。 3.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的抗体无论在体内或者体外相遇,均可发生的各种特异性免 疫反应。 MLD:能使特定的实验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的最小的活的微生物量或者毒素量。 4. 外毒素:外毒素是病原菌在生长繁殖期间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抗原性强毒性也强的一种蛋白质类代谢产物,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产生,少数革兰氏阴性菌也能产生,其活性不稳定,对热和某些化学物质敏感,容易受到破坏。 5. 病毒:目前个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仅具有一种核酸,缺少完整酶系不能单独完成物质代谢,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特定的动物体内一定部位的活的细胞中依靠核酸复制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的非细胞结构微生物。 6. 二、填空 1 微生物的分类:螺旋体真菌放线菌细菌(0. 2 — 800 μm)立克次氏体(0. 3 — 2.0 μm)衣原体(0.2 — 0.3 μm)霉形体(0.2 — 0.25 μm)病毒 2 是微生物学之父,是第一个分离出来的水生细菌。 3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A荚膜B微荚膜C黏液层D鞭毛E纤毛F芽孢 4 免疫的功能有; 防御感染,自身稳定,免疫监视. 5:免疫球蛋白有: 6:根据细菌的呼吸类型,可以把细菌分为:

7:免疫的过程为: 三、选择题 1:鱼体内主要的免疫球蛋白是: 四:多选 五:判断题 六:解答题: 1 鱼类抗体产生特点。 2 细菌的分类依据。 3 细菌生长曲线的特点。 4 病毒复制的过程。 四、论述题: 1.临床上有一嗜水气单胞菌疑是病例,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