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VIP专享]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VIP专享]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VIP专享]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

题型:名词解释5X5=25;简述4X10=40;论述1X15=15;材料分析1X20=20

1、人口:一般用来表示具体的规模,指的是生活在一定生活生产方式下,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内,由一定生活(社会)关系联

系起来的,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不断运动的生活群体。

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受生物规律的支配。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等。(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进化过程中,人口数量、质量、人均寿命等生物属性受社会影响发生巨变,即人口具有社会属性。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在:各个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①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包括语言、习俗、信仰等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③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社会的政治力量——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

2、人:是一个元概念,包括对个人和总体的理解,指的是能够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物质财富的高等动物;

3、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人口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相互关系的规律性和数量关系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4、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

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5、生育力:是有关人类再生产的能力,指妇女生殖能力和潜能。是一个生物学概念。

6、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数量。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

7、A、粗出生率是指某地某年平均每千人口中的出生人数。CBR

B、一般生育率(GFR) 亦称总生育率,是指一年内每1000名育龄妇女(15-49岁)生育的孩子数。育龄妇女是指具有生育能力年

龄段的妇女,国际上一般以15~49岁作为育龄妇女的界限。

C、年龄别生育率(ASFR) 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个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所生育的活产婴儿数与相应年龄组的育龄妇女总

人口数之比。(5岁为一个年龄组)

D、总和生育率(TFR)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年龄别生育率之和,是指一名妇女如果像统计年那样度过她的生育期,她一生能生育的子女数。

总和生育率=年龄别生育率之和

E、生育更替水平:是指这样一个生育水平,即同一批妇女生育儿女的数量恰好能替代她们本身。

10、生育模式: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是对既定生育方式的阐释,其中包括初育时间的早晚、生育间隔的疏密、育龄期的长短及生育数量的多少等。

11、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12、生育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两性为什么结合、为什么生育子女、生育几个子女以及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等问题。反映的是人们的生育意愿。

13、生育意愿: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包括生育目的﹑生育数量和子女性别的看法。

14、生育规范:是指社会对生育行为的各种约束,它以制度形式出现,如求偶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15、生育的物质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能够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

16、死亡:一个人在出生以后的任何时间,其所有生命迹象的永久消失。

极限寿命:人类能够存活的最大年龄;

寿命:人们实际生存的年龄,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所以,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在人口统计上使用预期寿命的概念。

死亡率是指死亡发生的频率。

17、A、粗死亡率(CDR)也称普通死亡率,是指某年平均每千名人口中的死亡数。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总体死亡水平。

粗死亡率= X1000‰

B、年龄别死亡率(ASDR) 也称年龄组死亡率,是指一年内某年龄组死亡人数与相应的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多以5岁为一组来

计算。

年龄别死亡率= X1000‰

C、死因别死亡率:也称疾病别死亡率,指某地某年平均每10万人口中死于某种疾病的人数。

死因别死亡率 = ×100000/10万

D、孕产妇死亡率:MMR是指某年孕产妇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常用十万分率表示。

×100000/10万

E、死因构成:是指某年某类死因的死亡数占该年总死亡数的百分比。

某类死因占总死亡数的构成比= ×100%

F、死因顺位:是指各种死因死亡数按其占总死亡数的比重由高到低排出的位次,也就是将各种死因构成由大到小顺序排列。它反映

某人群中主要的死亡原因,从而明确卫生保健工作的重点方向。

G、死亡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死亡率的两个转变:死亡率从集中于低龄人口向高龄人口转变,从传染疾病所致的高死亡率向退行性疾病所致的低死亡率转变。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H、婴儿死亡率:指一定地区在某年未满周岁的婴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数之比,以千分数表示。

新生儿死亡率:指一定地区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出生后28天以内或1个月以内的死亡婴儿数占同期出生婴儿总数的比例。一般以千分数表示。

18、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

19、A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B人口流动:是人口在短期离开后又返回原居住地的现象,一般指离家外出工作、读书、旅游、探亲等一段时间,未改变定居地

的人口移动。人口流动不属于人口迁移,比人口迁移更为普遍和经常。

C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地域空间的一切移动现象,不论移动的动机和目的,距离远近,时间长短,定期或不定期,暂住还是久住,以至钟摆式流动,都可以包括在内。

1、迁入率:指某一地区一年内每1,000人中由外地迁来此地的人数。反映了人口向该地区迁入的强度。

迁入率=该地该年迁入人口数/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2、迁出率:是指某年某地每1,000人中外迁的人数。反映了人口由该地区迁出的强度。

迁出率=该地该年迁出人口数/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3、总迁移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每1000人口中迁入人数与迁出人数总和。总迁移率=(该地该年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1000‰。

4、净迁移率:是指某一地区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内每1000人口中迁入与迁出该地区的人数之差。反映的是该地区人口的迁入与

迁出这两种同时发生的事件对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动的影响。净迁移率=(该地该年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该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1000‰

20、人口再生产:狭义称之为人口自然变动,专指人口出生、死亡引起的人口数量增减和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的过程。广义的人口再生产通常还包括人口迁移变动和社会变动。

21、人口转变: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22、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按照人口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质的规定性,特别是按自然的、地域的、社会经济的本质特征来划分的结构比例关系,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23、人口年龄结构: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1)年轻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表明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增长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高—低—高”模式,主要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如朝鲜。

(2)成年型:底部与中部的宽窄基本相近,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出生率、死亡率差不多,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是稳定的。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如瑞士。

(3)老年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上宽下窄)。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预示着未来人口的发

展趋势是负增长。其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低—低—低”模式,一般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如德国。

人口年龄结构类型与社会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关系。主要通过抚养系数表现出来。

抚养系数=0—14岁人口数+65岁以上人口数

15-64岁人口数 ×100%

24、人口的性别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1.性别比(sex ratio):是同一年龄组内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2、婴儿性别比:某一时期内每100名出生女婴所对应的出生男婴数。

人口性别比是衡量人口性别结构的最常用指标。

25、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社会和文化因素)。

一、媒体认为2030年中国会有3800万男子找不到媳妇(光棍),又有媒体根据社科院的数据引申出2020年中国将有2400万光棍。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媒体做此推论的假设有哪些?

作用: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舆论的力量

假设:封闭人口(不存在迁入迁出)内不允许跨域婚配;男子娶妻的决定因素在于女性的数量婚姻的同龄化原则;没有考虑婚姻幸福的生物学观点(离婚与再嫁);政府视而不见,因而不采取相应措施。

二、人口学的基本范畴

A、人口规模:指的是一定时点上的人口总数,是人口数量所涵盖的范围和所体现的数量与格局。一个国家的人口规模是由该国人口总数所涵盖的范围和数量决定的,单独提出人口规模的概念,是为了与生产规模、经济规模等做比较。

B、人口素质:也称人口质量,指的是人口总体上的质的规定性,主要通过身体素质、文化教育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方面的指标反映出来。

C、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按一定的质的规定性(或标识)划分的组成人口总体的内部成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D、人口变迁(动):是指人口状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口自身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生的变化。人口变动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变动、迁移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大类。

E、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世界人口的基本形态。

F、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变动过程。人口数量增加称为人口的增长或正增长,以区别于人口数量减少的负增长。在一个封闭人口中,人口增长取决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称之为人口自然增长。

G、人口发展:人口总是处在不断的变动和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断运动的人口过程。人口发展不仅包括人口数量的变化, 而且包括人口素质和人口构成的变化。制约人口发展的终极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

H、人口规律:是人口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人口规律具有客观性, 本质上是社会规律和历史规律。

I、人口问题:是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道德、地理分布、生态环境等社会和自然的各个方面。

三、学习人口社会学的意义

了解人口历史, 把握人口现实,预见人口未来(应用社会科学)

1、以史为鉴,了解全世界乃至各个国家人口在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以及人口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互关系

2、借助现代人口学的科学方法,把握人口现实,找出解决现实人口问题的途径

3、通过把握人口变动规律来预测未来,制定人口规划及人口政策。

四、国外的人口思想史

(一)早期国外人口思想

1)古希腊——适度人口思想:柏拉图具有适度人口的思想,包括四个方面:阶级分析的思想、对婚姻的认识、优生优育的思想和

适度人口规模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思想;

2)古罗马——鼓励人口增加:代表人物:西塞罗(Cicero)主要观点:

为了增加人口而强制公民结婚,奖励生育,惩罚不育。人口法:《人口奖励法》、《结婚法》

3)欧洲中世纪(基督教):奥古斯丁倡导上帝有权力支配人类的生死;阿奎那强调自然法则,赞扬人口的增殖;马丁*路德主张两

性结合应当有一个适合的年龄,反对独身主义

(二)工业革命前后的人口思想

1)重商主义:欢迎人口增长,认为人口增长成为增加财富和强化军事力量的基础。代表人物:意大利乔.鲍太罗;法国柯尔佩尔、英国托马斯.曼和斯图亚特等

2)重农主义:如果不扩大农业生产,人口就不可能增长。代表人物:魁奈

3)亚当斯密:《国富论》力图把经济学和人口学统一起来。 

(三)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循环往复的人口发展与倒退运动被称为“人口波动理论”,是《人口原理》的核心。】基本内容:

1、两个前提:①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②两性之间的性欲是必然的,并且几乎保持恒状

2、两个级数:①人口增长-几何级数。②食物增长-算术级数

3、两种途径:①积极途径:战争、瘟疫、灾害、饥荒、疾病②消极途径:晚婚、节育、避孕、流产、杀婴

4、三个命题:①人口的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一定会始终不渝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有力的限制;③抑制人口增长的力量使现实人口和生活资料相平衡评价:

1、批判: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具有反科学性。马尔萨斯由于抛开了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来谈人口和生活资料的关系,因此,很多地方违反科学和事实。这是他站在剥削阶级的反动立场,坚持为剥削辩护的必然结果。

2、合理性:

①人口理论的诞生。首先,马尔萨斯第一个分析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第一个研究了生育欲望提高后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②开辟人口研究新领域。与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派不同,马尔萨斯从消费领域去分析人口生产和生活资料之间关系。

③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他提倡晚婚,男女在有负担能力的时候再结婚。晚婚可以提高父母的抚养能力,有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同时,人口生育时间的延后,相应地降低了人口出生率,因此我国把晚婚晚育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原则。

马尔萨斯还看到贫困家庭生育率高,富裕家庭则相反。他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提高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无疑是极有价值的思想。

五、中国人口思想和人口理论

(一)传统人口思想

1、增殖人口观:我国先秦人口思想主要是增殖人口思想。管仲、孔子、孟子、墨子是其代表人物。

2、适度人口思想:商鞅、韩非是其代表人物。

3、限制人口思想:杜佑(唐朝)、冯梦龙、洪亮吉是其代表人物。

(二)近代人口思想:梁启超、严复是其代表人物。

(三)现代人口思想:以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人口思想为主,马寅初《新人口论》是其代表。

基本思想:中国人口繁殖太快,人口多,资金少,影响工业化的进程,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控制人口。明确地把中国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主要观点:

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计中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2、人口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口与加速资金积累之间的矛盾、人口与提高生产率之间的矛盾、人口与工业原材料方

面的矛盾、人口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矛盾、人口与科学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建议:要进行新的人口普查;大力宣传,破除“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和“五世其昌”等封建传统观念;在节育的具体办法上,主张避孕,反对人工流产。【(1)积极发展生产;(2)控制人口数量:实行定期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加强控制人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提倡晚婚晚育(男25,女23);运用经济手段推行计划生育;运用行政手段控制人口;运用避孕的办法,达到降低人口出生率的目的。(3)提高人口质量】

受到不公正批判: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牵连;这场对新人口论的批判发生在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下,因此

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笼罩着全国自上而下地几乎全体国民地狂热气氛的影响;

六、不同时期的死亡模式

1、传统农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特点:高死亡率(15-30‰左右);高婴儿死亡率(150-200‰);低预期寿命(20-35岁)( U型)表现:新生儿和婴儿死亡率非常高;预期寿命极低;死亡率变化很大

2、工业社会的死亡模式

特点:低死亡率(10‰左右);低婴儿死亡率(10-20‰);高预期寿命(66岁)(J型)表现:死亡率下降明显,多集中于高龄人口,预期寿命提高。20 世纪5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死亡模式分化。20世纪50年代以后,基本趋于一致。

发达国家:总体来讲:从开始较高下降到低水平;可是有的国家最近的死亡率又有所上升,其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或高龄化程度高。

发展中国家: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快,表现为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下降幅度大;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人口死亡率最低的国家群;

七、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

1、新中国成立以前:(1949年前:死亡率高,人口预期寿命低。死亡率高低直接与社会政治动荡高度相关,死亡率深受自然灾

害影响。)

2、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后社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成为世界死亡

率下降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一阶段:1949-1957年,死亡率直线下降,与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以及卫生医疗事业迅速发展有关;

第二阶段:1958-1965年,先急剧上升后呈下降趋势,其中1960年,死亡率为25.43‰是新中国成立后死亡率最高的年份,这与三年困难、粮食不足、极不增多有直接关系。

第三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死亡率保持在7‰-9‰以内,不算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

增多。

第四阶段:1977年以后至今,死亡率一直保持在6‰多一点的很低的水平上。

预计这种死亡率水平今后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老龄化、高龄化的到来与快速发展,死亡率又可能上升。这种变化趋势是正常的。

八、死亡率差异分析

(一)死亡率的年龄格局。死亡率的变化规律除了在低年龄组外,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这一规律被称为死亡率生物性年龄格局。(二)死亡率的性别格局。当今世界各国死亡率的性别格局有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从上世纪初,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全部高于男性,而且女性存活优势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大;(2)在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存活优势不及发达国家,甚至还出现逆转,呈现出男性具

有存活优势的状况。(3)在各年龄段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的情况下,不同年龄组高出的幅度不同。

(三)死亡率的阶层分化。是指通过对职业、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状况来分析死亡率的阶层差异,这其中职业的死亡率分化最具有分析意义,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的内在联系。

(四)死亡率的地区分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状况的差别以及受其影响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差异。一般来说,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口比发展中地区和农村人口更愿意也有条件使用医疗服务。

九、影响死亡率的现代性因素

宏观层面:

A经济发展与技术变革的作用:经济发展会促使死亡率的下降,对工业化国家人口死亡率的下降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B社会演进和政治影响的作用:

社会方面:一般来说,受较高教育人群的死亡率以及他们的婴儿死亡率,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要低。婚姻家庭状况对死亡率有很

大影响:未婚者、离婚者、丧偶者的死亡率都比较高,家庭不和睦者的死亡率也会提高。

政治方面:政通人和,死亡率就低,冤假错案增多,社会动荡不安,死亡率就高(社会动荡、恐怖活动、内战、战争)

C人类环境:环境对死亡率的影响,是指由于人类的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

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导致死亡率增加。

中观层面:A 居住地区:社会、居住社区公共设施(住房建筑、卫生设施、污染处理)的水平;社会医疗设施与条件;交通器材与设施社会、单位、家庭医疗保障-保险体制;社会治安状况;传染病源的控制与预防 ……

B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口群体的工作性质、工作条件以及相关的生活条件对人的身体状况的影响有差别,进而影

响到死亡率。

微观层面:A遗传因素;B个人生活习惯;C心理因素;D 性格特点;E 对健康的投入。

十、死亡原因分析

(1)死因分类:

1、医学意义上的死因分类:依照国际疾病分类(ICD-9)方法可将死因分为如传染病和寄生虫病、肿瘤、内分泌疾病等17大类;

2、社会角度的死因分类:强调死因分布的社会内涵和由此反映的社会卫生、健康、预防疾病的状况。主要有五种分类方法:

A传染性疾病引起的死亡(外源性死因):指由各种病毒和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死亡,是单因单果的疾病,包括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特点:传染性疾病引发的死亡如果在社会中占有较高的比重,则说明社会卫生状况较差。

B退行性疾病引发的死亡(内源性死因):指人体的某种生理退化,如心脏病、癌症等,一般是由一组致病因素导致死亡。特点:

退行性疾病引发的死亡比例较高,说明一个社会向着人类正常死亡的方向发展。

C妇婴疾病引发的死亡:指由于妊娠、分娩和新生儿病等而引发的死亡。特点:它从生殖健康的角度说明社会卫生状况。

D外因死亡(非正常死亡):是因意外事故而引起的死亡,如火灾、战争、交通事故、自杀和他杀等。特点:当今世界正是越来越成

为一个风险社会,各种社会原因引发的死亡日益增多,正成为现代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

E其他,如地震引发的死亡。

(二)死因分布

1、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死因变化;从时间上看: 20世纪初是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婴幼儿面临的死亡风险比现在大得多。在死

亡率下降过程中,死因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约有60%的死亡率下降应归功于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控制;

(2)无论死亡率的初始水平如何,引发全球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相同的。

(3)随着人类对传染性疾病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的提高,特定传染性疾病对死亡率的影响越来越小。

(4)传染性疾病仍然是当代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

2、分析不同发展类型的国家之间的死因分布状况

(1)发达国家的主要死因中79%是退行性疾病所引起的死亡。(2)发展中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传染性疾病致死率较高,死因分

布具有分散性,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水平和预防疾病能力较低。但传染性疾病致死亡率所占比重并没有成为主要死因。

(三)实际死因:研究真实死因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来进行各国间的比较,也可以寻找到那些易被忽视的可能导致死亡的真实原因。这种对真实死因的研究揭示出死亡的社会制度原因。

(四)现代性与死亡风险参量:所谓风险参量是指威胁生命的各种危险,这些危险因不同的历史时代或人类的现代化程度而有所差别。

十一、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后果

1)对人口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人口迁移流动导致迁出区人口减少和迁入区人口增加,这种此消彼长关系对人口地理的改变作用,往

往远较自然变动迅速而强烈。

2)对人口结构的影响。经济性迁移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使迁入区性别比上升,扶养比下降,老龄化延迟,迁出区则相反。家庭性迁

移(随迁家属、婚迁)以女性为主,故迁入区性别比下降,迁出区则上升,但此类迁移对年龄结构影响不大。

3)对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是:人口迁移、流动有利于各民族和各个地区的人民在经济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他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得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传播,这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无疑是有利的。

二是:人口迁移、流动在国家和地区之间调整了劳动力的供求比例,有助于不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三是:带动了智力和资本的流动。与一般的劳动力相比,移民的智力更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宝贵财富。

四是:促进了人种基因的交流,对改善人类身体素质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十二、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

1、拉文斯坦迁移法则

1)距离对迁移的影响。迁移者的主体是短距离的迁移。

2)迁移呈阶梯性。即移民有从乡村到集镇、从集镇到小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迁移倾向。

3)迁移流与反迁移流。每个主要的迁移流都会产生一个补偿性的反迁移流。

4)城乡居民迁移倾向的差异。城市居民比乡村居民较少实行迁移。

5)性别与迁移。短距离迁移人口中女性多于男性;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较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

6)经济发展与迁移。交通运输工具与工商业的发展促使人口迁移量增加。

7)经济动机为主。人口迁移有许多不同的动机,但经济动机占主要成分。

2、推拉理论:

推力:居住地存在着推动人口迁移的力量。

A生存环境:自然环境、自然资源B人为因素:政治动荡、宗教、种族冲突、人口过剩

拉力:迁入地存在着吸引人口迁移的力量。

A迁入地的劳动力需求和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的差距。

推力因素:

1.当地某种资源减少或为之支付的费用增加;

2.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半失业状态;

3.相对于其他地区经济收入水平较低;

4.由于政治、宗教或种族等原因而受到歧视;

5.破产、罢工、产业被出售或合并,或产业不能转移到其他地区;

6.社区受到其他职业、收入阶层或种族的“入侵”;

7.社区不能或很少能提供个人发展机会、就业机会或婚姻机会;

8.由于灾害(如洪水、火灾、旱灾、地震等)或流行疾病等,被迫从该社区迁出。

拉力因素:

1.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2.有较高的工资收入;

3.可以获得所盼望的教育机会和培训;

4.一些特殊的需要经常性流动的产业(建筑业、钻井队)的扩展;

5.在原居住地没有市场的技能和特长的发展;

6.更适合的政治、宗教和种族环境、经济环境、生活条件。

迁移者的选择性理论:迁移具有选择性,只有某些特定的人可能成为迁移者。它与迁移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相关。年轻人或者具有更好素质的人更可能成为迁移者。三种解释:一是生命周期的影响。二是职业生涯的需要。三是迁移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

十三、人口再生产模式

1、原始传统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A、表现: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也高,两者相抵形成了较低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口状况:人口增长缓慢、平均预期寿命短、世代更替迅速。

C、主要存在于前工业社会中。

2. 过渡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A、表现: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口状况:人口增长迅速,平均寿命长、世代更替变缓。

C、主要存在两个时期:一是工业革命后或资本主义前期的欧洲;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发展中国家。

3. 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

A、表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的自然增长率。

B、人口状况:人口出现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

C、这一模式出现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人口出生率持续大幅度下降,达到15‰以下,死亡率保持在10‰左右,人口增长缓慢。

十四、人口转变理论

(一)死亡率转变理论

1、死亡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

2、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医疗手段的进步?

◆“经济决定论”VS.“技术决定论”?

3、社会民主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生活水平和医学进步能够相对平等地达到每个人,使死亡率能够得以持续地下降。

4、降低死亡率最直接的因素是人类对各种死因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提高。

(二)生育率转变理论

1、生育率下降与死亡率下降的关系——人口变迁与反响的理论;

3、子女价值理论;

4、代际财富流理论:生育与家庭经济利益关系;

4、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生育率下降开始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广泛改变,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地区发生的生育率下降会很快波及到那些

有着共同语言和文化的相邻地区,甚至会影响到那些欠发达地区.

(三)迁移转变理论

第一个阶段是前工业化社会的人口迁移。小规模、自发的、近距离的人口迁移模式;

第二个阶段是早期人口转变社会。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转变后期,国际人口迁移的规模衰减。

第四个阶段是人口转变的完成阶段。第五个阶段为高度发达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替代了一部分人口流动,整个人口迁移减少。十五、中国人口转变的特点及原因:中国人口转变开始于50年代初,70年代末已经结束,历时仅25~30年。

特点:1、中国人口转变的速度过快。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2、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共同作用人口转变。政府生育政策干预是人口转变速成的决定性因素,人口转变具有典型的外生性质;

原因: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很低,城市人口增长的幅度常常超过工业增长的速度;

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三,教育的普及率还有待提高;

四,较高的婴儿死亡率。

十六、出生性别比失衡的现状

原因:(1)生物、社会、经济、技术的原因。

西方的人口学家提出溺杀女婴、选择性人流和女婴出生漏报等导致出生性别比失调。

重要因素:传统的男孩偏好在生育观念上的影响。现代化技术提供的可能的性别选择相结合,就诞生了出生性别失衡的恶果。

(2)文化、伦理的思考。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和伦理道德以及不科学的生育文化是偏男生育的内在原因。

A首先是“传宗接代”的需要。家庭实行的继嗣制度是以男性为中心,重男轻女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先人、继承家族和光宗耀祖。其次,受传统的伦理道德和不科学的生育文化的影响。生男孩便会在伦理道德上得到各种社会舆论形式的褒奖和赞许。反之亦然。

B性别歧视。

●妇女在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男尊女卑);

●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就业歧视、职业隔离、工资水平);

●女性在政治权力、利益方面均属于“弱势群体”。

C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

●在我国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经济条件对体力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男性有更高的经济价值,特别是

对青壮年劳动力的需求(多子多劳力),长期形成对男孩的偏好,突出表现为“多子多福”的思想;

●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落后,人们担心的养老问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绝大多数农民仍了家庭养老为主。

●传统社会所形成的以儿子作为养老保障的“养儿防老”思想,认为女儿早晚要出嫁成为别人家的人,不能作为养老保障。

D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

B超性别鉴定和人工性别选择。现在医学、遗传学技术的进步,正好为那些希望进行选择性生育的人提供了技术条件。

E人口政策的刺激。

●生育数量减少导致了出生性别比上升, 计划生育政策也就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由于第一孩为男孩和第一孩为女孩的条件出生性别比差异极大,那么“第一孩为女孩允许再生第二个孩子( 而不是普遍生二孩)

”的政策, 自然会使二孩性别比明显上升。

F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缺陷。

●近期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与人口工作的重点放在控制人口数量——几乎全部集中于降低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有关,

忽视了进一步提高中国计生工作的质量;

●孕期随访监控不力;出生婴儿的瞒报、漏报,瞒报的主要是女婴;流动人口多而且计划生育工作管理不完善

●查处案件的力度不够,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终止妊娠,绝大部分是托熟人、走后门,隐蔽性强、处理难。

(3)人口、社会政策的影响。

影响:影响到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的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出生婴儿性别比长期偏高必然造成婚姻年龄段男女两性人口的比例失调,并出现男性婚姻竞争加剧,导致拐卖妇女、家庭不稳定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也将危害社会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对策(治本措施)

●建设新型生育文化。包括婚嫁模式在内的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它有利于淡化生育性别偏好;

●提高妇女地位,反对性别歧视。一个地方妇女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如何?是否存在性别歧视?男女是否同工同酬?都直接影

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如何?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特别是只有女孩的家庭,在分配集体经济收入、享受

集体福利、划分宅基地、就业、子女入学、升学、缴纳学费等方面是否给予一定的优惠?关系到“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

●提高人口政策的质量与管理效率(政策内容、统计监测工作、适时调整方向)

人口学论文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十世纪里,人口寿命发生了巨大变化。平均预期寿命从1950年延长了 20年,达到66岁,预计到2050年将再延长10年。人口结构方面的这一长足 进展以及二十一世纪上半叶人口的迅速增长意味着60岁以上的人口将从2000 年的大约6亿增加到2050年的将近20亿,预计全球划定为老年的人口所占的 比率将从1998年的10%增加到2025年的15%。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 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 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中国即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生产力的停滞,甚至 一定程度的倒退,干活的人少了,吃饭的人多了,国家的压力增大,而且这一 切又是发生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富裕起来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学者合和专家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更有国外媒体称中国正在经历“银发浪潮”。对此,我国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先生表示,我国现在人口问题面临情况就是 “国尚未富,人却先老”。而以他的观点认为,只用通过经济方法才能解决老龄化这个社会问题。 郎教授在分析我国老龄化问题时提到:要解决老龄化问题,就必须藏富于民!以美国为例,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不断通过政府的影响力以及压力,让那些大家族慢慢的退出了股票市场,这就使得美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是大众的 股票市场。这个大众股票市场的意义就在于透过股票市场的财富重分配,把全 美的财富通过这种方式,分给全美的民众,并且这种财富是可持续的,这就是“藏富于民”的基本道理。这就使得美国几乎不怎么担心所谓老龄化问题,因 为他们的养老金体制以及股票市场政策足够使得他们在老年的时候供养自己。 诚然,中国现在的养老金政策看起来很美,国家拿一点儿,企业出一点,个人 交一点儿,作为养老的储备基金,然而这一切却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因为, 我们的养老金缺乏稳定而持续增长的投资渠道,我们不像美国,他们可以保证 自己的股市年盈利平均8%,这就保证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存入一万,那么 他退休后就可以取得47万的财富,足够养老。而中国并非如此,中国的养老金无法依托股市升值,因为中国的股市太过动荡,而又没有其他有效的投资途径。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社会学方法论笔记 渠敬东 2013-09-12 解题: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 1、是方法论,而不是方法Method; 2、强调logos逻辑 3、Social科学几百年而已 涂尔干(法国的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奠定了学科的方法论。 方法论:看待世界的方式。 社会学与现代性紧紧连在一起。 Economics的对象:family Politics的对象:polity、city(两者都起源于古希腊) 社会即是一个晚近的概念,而社会学则更是近代才诞生。但,社会学不是剩余学科。 社会学关注总体性totality。例如:《资本论》可称为“人性论”,在马克思看来,人即商品;韦伯认为,理性主义在资本主义和宗教上是一致的。 学科的知识谱系:古希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 古罗马(empire治理术——法学) 基督教时代(交汇出现在皇权和民权之间,organization组织出现 了;更重要的是宗教的渗透性,冲破一切障碍。)中世纪后期(自由:航海、贸易、文明化等) “民情”是社会学最初的概念。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不是自然法、罗马法或者神圣法,而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法:1、nature整体;2、principle(由内而发的品性)——sentiment(情感)。 这里,“法”即社会学中的methodology方法论。 最早有关社会科学的概念:马基雅维利:people;霍布斯:passion;笛卡尔:self(与社会并生);亚当-斯密:sympathy(是exchange交换的基础)。 Political——economics (国) ——(家),两者之间即是社会。 社会学家是要理解身在的世界。 方法论恰恰是反对纯粹的知识的,而是观察世界的艺术。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9-2020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2.简述当代中国婚姻结构的特征。 3.简述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出生人口质量干预的途径。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7.资料:搜狐网站载,轰轰烈烈的“春运”目前已经结束。据开始时预测,这次为期40天 的春运旅客运量将达到16.6亿人次;若以往返折合8.4亿人次,就相当予全国三分之二的人 都挟裹进去,出门打了个来回。而在民工、学生、探亲、旅游“四大潮”中,以民工潮最大。1月 31日广州两大火车站的到达客流约33万人,其中南下淘金的民工占了总客流的95%以上。2月2日消息:据广东省劳动厅掌握的资料,从1月27日至30日,从铁路、公路、水路和民航进 入广东的共有317万人,其中外地民工就占了300万人,占95%以上;“数十万新民工和超过 300万的返程民工给广东省带来巨大的就业压力。”2月5日,“火车南下抵穗的人数跌至23.2 万,比节后春运最高峰减少了近一半”;“广州东站到达客流7.2万人次,南下广州的民工人数 充其量只有5万多。”这还占到了80%以上。 请根据资料回答以下问题: (1)民工潮算是人口迁移吗?(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3)农民进城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试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缓解春运民工潮高峰压力的看法。(20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筒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2分) (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2分)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北大社会学考研笔记(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的产生 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 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的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实证方法:科学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能接受;实证:现实而非幻想;有用而非无用;可靠而非可疑;确切而非含糊;肯定而非否定; 人类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研究宇宙现象可分为研究无机物的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和化学,研究有机物的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社会学),与所有科学研究的基础数理科学一起组成了实证科学体系; 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 对于越复杂的现象就需要越高级的方法,社会学采用观察、实验、比较、历史的方法; 2、社会学产生条件 (1)社会历史条件 (2)思想条件 (3)学术条件 3、马克思与社会学 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动力和固有矛盾,主张用经验的方法研究社会;其阶级理论、冲突理论、异化理论是社会学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学形成和发展 1、西方社会学形成 (1)孔德:提出社会学名词,提出了其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静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2)斯宾塞: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增长、分化概念分析社会结构的变化规律,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并把结构与功能联系起来考察 (3)迪尔凯姆:研究社会事实,提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概念,用统计方法实证研究自杀现象,主张用社会事实说明社会问题 (4)韦伯:解释性的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方法论上提出“理性类型”和“价值中立”主张;社会行动的分类、权威的分类、科层制度论述、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 2、美国社会学发展 实用主义影响下发展起来;芝加哥学派,推动了城市问题研究和社区研究;帕森斯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和交换理论;注重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

川大《人口社会学第一次作业答案》

你的得分: 完成日期:年月日点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年月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个小题,每小题分,共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领域,是一门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 分析人口社会问题的学科。 () A.人口学 B.人类学 C.人口社会学 D.社会学 2. 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有着重要的生物学 规律,可以用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参数表示,这种 属性称为() () A.人口的社会属性 B.人口的阶级属性 C.人口的自然属性 D.人口的动态属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口过程的是()。 () A.生育过程 B.衰老过程 C.死亡过程 D.迁移过程 4. 人口结构可以分为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的()。 () A.性别结构 B.阶级结构 C.年龄结构 D.空间结构 5. 年,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奠定了人口理论的基础。 ()

A.《人口原理》 B.《法》 C.《神学大全》 D.《国富论》 6.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中,提出了两种减少人口的途径,其中,通过限制出生人数而控制人口增长的抑制力量成为()。 () A.积极抑制 B.预防性抑制 C.道德抑制 D.补充抑制 7. 年,现代人口思想家马寅初先生在他的著作()里面明确地把中国的人口增长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 A.《新人口论》 B.《人口论》 C.《户口人丁论》 D.《生计篇》 8. ()是指一年内每名育龄妇女(-岁)所生育的孩子数,反映了育龄妇女的综合生育水平。 () A.粗出生率 B.总和生育率 C.一般生育率 D.年龄别生育率 9. 婚姻制度属于生育制度中的()。 () A.生育的物质设备 B.生育的文化设备 C.生育观念 D.生育规范 10. ()的生育模式是一种以死亡率为导向的多育模式。 () A.传统农业社会 B.工业社会 C.未来社会

教育社会学论文1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教育社会学》 姓名:李斌 学号:200874020113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对你思考相关问题有何帮助?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交叉形成的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它运用教育学和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即把教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来研究教育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三种意识,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 上了这么多年学了,但对教育问题的关注程度远远不够,思想比较肤浅。现在发现好多东西并不能只看它的表面,要去思考、观察、分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我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就像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桶水与一滴水相比能接触好多层面,所以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理论基础的发展能为教育社会学提供新鲜血液。以前人们都不重视教育,就像我们的父母那一代,他们的父母都认为上学只要认几个字就行了,如果家境贫寒就不让孩子去上学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从来没进过学堂,可是她一直让我好好读书,说只要我考的上她就砸锅卖铁供我。刚开始有些不明白,因为我们家条件不好,何必要那么辛苦。可是母亲一直支持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她去工地上挣钱的时候因为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而遭受了别人的嘲笑,我听了后心理面感觉特别难受,觉得母亲真的很委屈。当我已经是大学生的时候每次回家,给我母亲讲一些新东西,可是母亲好像不会理解,也很难接受,因为她没有足够的学理知识来指导她接受新的东西。就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不知道母亲活的多累,不只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来自情感上的和精神上的。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需要科学的方法,我们选择课题要考虑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考虑条件是否满足,不要等到做的时候才去考虑。当我们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要选择课题的类型时,可以选择承续性课题,走一条没有别人的脚印的路,一条直路。也可以选择再生性课题,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度加工,得出结论。还有创造性类型,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中国的学生与国外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比较差,因为中国学生深受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曾经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在做一道应用题,他用很简单的方法很快的就做完了。可是第二天老师却说他的做法不对,应该按照书上给出的解题步骤去做,可是按照书上的方法去做要比自己的麻烦的多。这个学生满腹委屈的回到家给他父亲讲的时候,父亲没有和孩子站在一起,让孩子听老师的话。等他长大后老师却又要求要有创新的时候,他跟他的同学却都用的是复杂的相同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创新是很重要的,却都很少去做。如果我们在研究教育问题时能够创新对我们的研究来说是非常的有意义的,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方法论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工具,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方法,拓宽了研究者的视野,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渠道,加深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在不同的研究领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去研究思考问题。社会分层也是方法的一种,社会流动是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社会流动对教育的影响是很大的,社会流动的频率决定了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社会流动的方式决定了目标和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日益明显,教育反过来对社会分层起了能动性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分工起了导向作用,社会分层正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依据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层次结构。以前老是抱怨教育制度不合理,也抱怨学校不好,抱怨专业不好,就业形势不好,其实只要我们有能力能抓住机遇,不断地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你,要先知先觉而不是后知后觉,就肯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工作。要区分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做一位智者,利用规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要老是想着逃避,要乐观,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未来充满希望! 二、结合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述当前我国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策略。 现在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是有好多地方经济水平还是很落后,记得小时候一起的同伴,都怀揣着自己的梦想。约好一起努力,一起奋斗在大学见面。可是最后好多人因为家中的经济条件差在中途放弃了,真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而有些人却能凭借自己富裕的家境或者是父母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轻而易举的踏进了高校

北大社会学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第1章社会学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社会学等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概念,明确社会学学科的诞生、发展的基本历程及其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理解它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意义、使命和社会作用,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建立对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初步树立同学的专业意识。 课时分配:5学时 二、教学重点: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功能,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三、教学难点: 社会学产生和发展历程中重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社会事实;社会行动;“行为-关系-制度”;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同学专业意识的树立 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 1、“社会”一词的词源含义 2、西方社会学者关于社会的两种代表性观点 社会唯名论:社会只是一个虚名,只有个人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2”=“1”+“1”。 社会唯实论:社会本身就是真正的客观存在,是超乎个人的另一实体,即“2”>“1”+“1”。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两个基本观点 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 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生产关系

4、社会的特点举例 5、社会的定义 社会是人们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相互交往所结成的有机总体,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二、什么是社会学 1、社会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孔德); 社会学研究社会事实(迪尔凯姆); 社会学研究人们的社会行动(韦伯); 社会学研究社会关系、社会行为及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辞海》); 社会学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北大《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 ????? 国内有代表性的3个社会学定义: 《辞海》: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北大《社会学教程》:“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 人大《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整体性:研究对象 综合性:研究方法 实证性:研究方法 3、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人口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一、人口社会学简介 1、人口的概念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过程和人口变迁,以及它们的各种社会力量--文化、经济和政治要素之间的关系。 2、人口的双重属性 人口的生物属性也成为人口的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第一,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第二,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第三,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的。 3、社会学的想象力 1959年,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的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4、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人口社会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 (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 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人口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条件下进行的,受到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关系 人口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社会结构是社会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模式和相互关系。第一,人口的自然结构是社会结构的基础,人口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二,一定的人口结构受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观念和社会控制力量的影响的制约;第三,透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还可以透视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因为人口结构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各种社会力量的变化。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结构性变迁:新体制逐步取代旧体制的变迁过程。 突发性变迁:原有体制的突然中断,并产生一在全新的体制,是一种革命。 二、中外人口社会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发表《人口论》,提出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生长,主张采取各种措施限制人口繁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2015年北大社会学考研资料、讲义、信息、辅导

育明教育 专注于北京大学考研专业课辅导 始于2006,八年辅导经验 北京大学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社会学系】

育明教育推荐参考书目(解析) 社会学专业·考研参考书 ◆一. 社会学理论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上、下)》○,北大出版社,2006年。 3、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人大出版社,2008年。 4、吉登斯:《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9年,870页。 5、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 6、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二. 社会学方法 1、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大出版社,1997年。 2、郭志刚:《社会调查研究的量化方法》○,人大出版社,1989年,456页。 3、袁方:《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53页。 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华夏出版社,2005年。 5、卢淑华:《社会统计学》?,北大出版社,2005年,504页。 6、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人大出版社,1999年。 ◆三. 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1、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北大出版社,2004年。 2、佟新:《人口社会学》○,北大出版社,2004年。 3、杨善华:《家庭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89页。 4、方文:《群体过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242页。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人大出版社,2009年。 ◆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理论与方法 ?(理论+教程) 1、王思斌《社会学教程》○重点精读○?只看2~13章。 ※概论性质的教材,反复阅读,背诵基本概念及重点知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至少占40分。 2、杨善华《西方社会学理论》○精读○(笔记与书结合) ※北大多位老师按照人物思想编著的教材,难度稍大,应认真阅读。重点掌握经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学思想线索,以及核心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自己总结出理论点。 ?上卷:太散,不适合考试,不妨用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下卷:对于后现代名家思想的把握,只需要精读该书即可。——重点掌握舒茨、加芬克尔、科尔曼、新功能、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布 迪厄的思想。 ㊣题型:论述为主,至少占40分。 3、杨善华《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大纲 ..》○精读○ ※古典和现代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如2007年考“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20分;2009年“霍曼斯的社会交换论”。 ㊣题型:至少占20分。 4、贾春增《外国社会学史》○精读 ※比较通俗易懂,复习考研很有针对性。尤其注意每章后面的评价部分。?费孝通《乡土中国》、《江村经济》、《生育制度》,掌握重要概念,有可能出简答。 ?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复述名著的主要内容即可。(参考资料:提纲)?谢立中《社会理论——反思与重构》,论文专著。后现代考题可能由谢老师出题,如2007年关于“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考察,2008年关于“福柯权力思想”的考察。 ?(人口+劳动+心理+家庭+城市) 1、佟新《人口社会学》○精读○; ※系统掌握人口社会学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相关问题。㊣题型:考试占10分。 2、刘艾玉《劳动社会学教程》○精读○; ※掌握重点章节核心内容。精简内容,以便记忆。㊣题型:考试占10分。

人口社会学复习资料课稿

人口社会学:人口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点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 社会学想象力:就是掌握我们个人生活和更大的、作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之间关系的能力 人口过程:是指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 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生育有两种含义:一种是生物意义的生育力,是关于人类再生产的能力。另一种是社会学上的生育率,是指人类现实的生育水平。(1)生育力:是指妇女生育能力和潜能。(2)生育率: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 生育模式:是指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经济条件下存在的、具有明显差异的生育类型。生育制度:是与人类生育过程相关的生育观念、行为规范和物质文化设备等一整套规则和文化。 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生育规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和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的物质设备: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安全有效的程度。 生育意愿(观念):是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它包括三个方面: ①人们的生育目的.即为什么要生育子女;②对生育数量的看法,即生育几个子女理想子女数;③对子女性别的看法,即希望生育什么性别的子女。 死亡制度是个人与其社会形成的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个人的、社会心理的和符号的网络。具体可用死因结构和死亡率结构来进行表示。 预期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上使用的一个概念,指一个特定人口平均能够存活的年龄。预期寿命的指标是个社会指标,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状况。 死亡模式: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具有明显差异的死亡类型。 人口迁移: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越国界的居住地的永久性变动。分为:生存型人口迁移、发展型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关注人口是怎样通过世代更替使人口数量和质量得以再生产,使人类得以延续的,表现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一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分为原始型、过渡性、现代型 人口转变是指人口再生产模式由高水平的人口均衡向低水平的人口均衡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是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最基本的人口结构,社会构成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社会财富的创造。 女性的生存优势:即在生物意义上,同龄女性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同时女性比男性的存活时间有延长的趋势。

《人口社会学(专科必修)》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人口社会学》2016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人口迁移的类型。 2.简述贫困人口的结构化特征。 3.简述家庭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4.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5.简述中国传统城市化道路的主要特征。 二、论述题(共20分) 6.什么是死亡模式,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死亡模式演变的过程。 三、分析题(共30分) 资料:世界人口突破70亿人之际,中国的生育政策却走到了另一个十字路口一在计划生 育政策执行30年之后,面对出现的出生人口性别失衡、老龄化加速等新情况,中国人口却出现低生育率隐忧。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就目前能够查询到的数据来看,众说纷纭,奠 衷一是。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低于2.1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一个事实无可置疑,中国已 经进入低生育率行列。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教授顾宝昌表示,目前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进入 低生育率行列,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下降得那么急剧,由此带来的挑战将非常严峻。 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7.什么是生育率?(5分) 8.中国生育模式的转变经历了哪三种类型?(9分) 9.请结合实际,阐述生育率的急剧下降给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16分) 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答:(1)按照迁移目的和动机,分为经济性迁移和非经济性迁移。(2分) (2)按照迁移的社会单位,分为单人迁移、单户迁移和集体迁移。(2分) (3)按照迁移的社会组织情况,分为有组织迁移和无组织迁移;有计划迁移和无计划迁移。 (2分) (4)按照迁移的决策选择,分为自愿迁移和强迫性迁移。(2分) (5)按照迁移的地域类型,分为城乡间人口迁移和地区间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

人口社会学

名词解释: 人口社会学:是对社会上的人口事件进行社会学分析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对纷繁的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的社会学分析来认识和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人口再生产模式:是指某一特定时期,由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所构成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稳定状况。人口再生产有原始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 性别的社会差异:是指两性的生物差别经由社会制度化力量的作用表现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以及性别分层和性别不平等。 社会分层: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口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表现为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和不平等状况。 家庭结构:是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家庭结构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家庭人口要素。即家庭规模大小,由多少成员组成;二是家庭模式要素,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数量不平衡现象,表现为男性相对不足或女性相对不足现象。 社会变迁:是指经济、文化、政治、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和最本质部分的改变。 新生态范式:简称NEP。“新生态范式”认为,首先,人类是生态系统中彼此相互依赖的许多物种之中的一种。其次,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事务不仅受社会、文化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自然界中彼此内在联系的原因、结果与反馈的影响,因此有目的的人类行为会产生非预期的结果。再次,人类生活依赖与自然环境,同时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具有潜在的限制。再再次,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观点,强调尽管人类发明及其从中获得的能力可能一时扩大地球承载力的限度,但人类不可能摆脱生态法则的制约。 家庭计划:也称家庭生育计划,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各自考虑其经济条件和妻子的健康状况而有意识地安排生育数量和生育间隔的措施。家庭计划的核心是节制生育。 人口质量:从微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个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指个体的素质;从宏观角度看,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人口综合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以及认识人类自身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简答题: 1、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答:人口社会学研究内容主要是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对人口过程以及它们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的 研究对象。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一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认识和分 析人口变迁以及人口变迁之间与其他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口社会学研究的 基本内容。 2、论述马寅初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1)掌握人口数据是制定政策的关键。《新人口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要求客观地估

教育社会学论文

一、运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试论述如何充分实现人的社会化进程。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

人口社会学论文

中国近现代人口迁移 摘要:近代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战争频发,人们有的迫于生计,有的受政策约束不得不离开本土迁往他地。本文就中国近代以来人口迁移的现象及类型做一个分析,从而论述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本质。 所谓“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由于各自研究角度的不同,学术界对人口迁移的概念存在多种界定。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

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这一概念引申出人口迁移的两个重要属性: (1)人口迁移的时间属性。即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变化的运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而日常通勤活动造成的居住地暂时变动则排除在外。 (2)人口迁移的空间属性。即人口迁移必须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一般以跨越行政界线为依据,从而排除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改变居住地的人口。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人口就进入了一个迁移的高峰期。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使得我国的人口迁移不论是规模还是影响都比较深远。19世纪末至解放前夕的50年间,由关内迁移到东北3省的人口共3000万左右;19世纪以及20世纪上半叶迁往世界各地的华侨约有二三千万人(不包括华裔);1950~1982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净迁人口3000万,年平均大约90万。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有:1战争造成的人口移动;2灾荒造成的人口迁移;3水库建筑移民;4中、高等院校学生毕业分配;5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人口

社会学复习讲义(完整).doc2

社 会 学 复 习 讲 义 【第一章 绪论】 社会学的想象力 一种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社会学从结构入手)。构成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关键要素在于,能以局外者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社会,而不是只用个人的经验与文化的偏狭观念来看待。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能超越个人经验与观察,进一步了解更宽广的公众议题。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个能赋权于个人的工具,让我们可以超越对人类行为的有限认识,通过一个全新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以及人类。 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 人口 经济 政治 思想文化 1、研究对象:整体的社会现实的结构与运行的过程,研究社会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这种社会结构关系和运动变化过程。 2、定义: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2、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 整体性和综合性:把社会看做一个有机整体加以研究(整体性),研究视角的综合性和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综合性)。 2、 广泛性和开放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和研究领域的开放性。 3、 现实性和实证性:面向现实社会进行具体的实证研究。 3、 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功能:①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②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 2、 实践功能:①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②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讨论的社会知识。 【第二章 人的社会化】 1、 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就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通过社会交互作用,学习社会文化,参与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1、个人在社会中通过学习活动,掌握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 2、个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环境再现社会经验。 3、 人的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社会与参与社会的统一。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复习过程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人口社会学(Ⅰ)》第二次作业答案 欢迎你,周婷婷(FC312214008) 你的得分:71.5 完成日期:2014年03月05日 18点21分 说明: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标准答案将在本次作业结束(即2014年03月13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 ( C ) A.人口的婚姻结构 B.人口的空间结构 C.人口的性别结构 D.人口的年龄结构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社会性别差异的表现形态的是()。 (c) A.观念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B. C.物质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D. E.私人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F. G.社会公共领域的性别社会差异 3.五分位法是用来测量()。 ( A ) A.收入 B.职业声望 C.社会声望 D.贫困人口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职业结构的人口因素的是()。 ( B ) A.人口规模 B.人口收入水平 C.人口受教育状况 D.人口迁移和分布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贫困的一种的是()。 ( D ) A.绝对贫困 B.相对贫困 C.主观贫困 D.客观贫困 6.从全球范围看,贫困人口具有明显的()特征。

( c ) A.开放性 B.封闭性 C.二元化 D.动态性 7.()是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 ( a) A.家庭 B.家庭结构 C.家庭制度 D.家庭人口要素 8.()反映一个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 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模式。 ( c) A.家庭模式 B.家庭结构 C.家庭规模 D.家庭生命周期 9.由祖父母、父母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b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破损家庭 D.联合家庭 10.()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结构。 ( B ) A.人口性别结构 B.人口分布 C.人口年龄结构 D.人口婚姻结构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城市的共同特征的是()。 ( B ) A.具有相对庞大的人口规模 B. C.具有大量的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 D.具有大量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 E. F.是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聚集体,也是政治中心 12.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之间是()的关系。 ( d ) A.同向变化 B.反向变化 C.因果关系 D.互相促进

参考: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400个社会学论文题目选题 1. 浅析大学生炒股的博弈心理现状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 3.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4.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5. 读懂“90后”才能获取真正的生力军 6. 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对策 7. 关于综合性大学开设礼仪课程的探索 8. 信任与公平:青年社会心态的区域比较 9. 浅析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10. 试论专业化. 职业性社会工作推进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分析 11. 高校“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几点建议 12.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13. 民国时期女大学生婚姻观研究 14. 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诉求的课程实训模式--以公关课程为例 15. “社区为本”的儿童保护服务本土化模式创新--以佛山市里水镇“事实孤儿”保护项目为例 16. 影视作品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 17. 穗. 港两地青年学生的交流与融合 18. 90后男大学生穿着行为分析 19. 双语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的应用性分析 20. 罗振宇:我看到的世界 21. 基于网络大数据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进展 22.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23. 统计学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24.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社工大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25.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存在逻辑与新表征 26. 大学阶段数据分析师的培养研究 27. 社会工作如何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

28.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的探讨 29.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亲环境行为探讨 30. 高职院校开设礼仪课程的意义探析 31. 中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 32. 实践性教学在女性学课程体系中的运用 3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声望排序及变迁研究 34. 基层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辅导改革初探 35. 社会信任对网络公民参与的影响--以大学生网民为例 36. “小组工作”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报告 37.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38. 对高校礼仪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39. 性别意识与女大学生就业质量--基于福建省五所高校的调查 40. 国外青少年移动网络通讯设备使用情况研究综述 41. 甘肃省大学生自杀意念与羞耻感. 述情障碍. 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 42. 农村大学生“诉贫伤害”的社会学分析 43. 症结与破解:受怀旧风影响的大学生恋爱观 44. 关于提高开放电大“统计学原理”教学效果的探讨 45. 论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原因 46. 家庭依恋模式对杏林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个案研究 47. 当代女大学生性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48. 大学生亲密关系暴力的相关研究评述 49. 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激励机制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50.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 51. 湖北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体使用状况的实证分析 52.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 53. 改进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教学方法及其意义 54. 信息化环境下应用统计学实践环节教学改革的研究 55. 论当前我国社会的四种非理性文化心态 56. 微时代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共同体”研究 57. 信息技术女性用户对信息技术设计的影响 58. 关于高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满意度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