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个人为君王所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豪迈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群人内心世界对责任与道德的使命感;“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是一个阶级对他们高洁情操最美的诠释。他们就是活跃在历史上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定职务的有风骨的文人学士——士大夫。

士大夫出现于战国,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它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体。中国古代文化中,士大夫阶层政治文化的地位尤为重要,他们独立衍生出来的士大夫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

然而什么是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是以文载道。它是心忧天下,以节死国的忠烈;它是心宽体胖,宽宏大量,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是勇敢的大无畏,它是视死如归的决心与忠贞,它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翻开中国历史,那些名臣贤相及志士仁人胸怀天下、安贫乐道、通达生死、恪守名节的道德规范,无不让人心怀敬仰。孔子怀抱天下大治的理想,周游列国讲学论道,成为万世师表;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陶翁弃官躬耕田园;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国藩权倾朝野,却谨小慎微,克己修身,他们高风亮节、忍辱负重、为民请命,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远为流传,彪炳千古。

可是,今天还要不要“士大夫精神”?

顾名思义,答案是肯定的。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世俗愈渐变得急功近利,一些官员不秉持操守,不讲官德官品,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丢掉了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学者文人立场丧失,沦为某些理念的道具。官员们不作为、不清正,知识分子媚俗化,世俗化,他们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置诸脑后。这些都是士大夫精神的亵渎与缺失。

就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浅谈。我国公务员制度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不断探寻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真谛的理性产物,它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没有现代公务员制度,就没有现代高效率的现代政府。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已得到普遍实施,但制度的完善尚需时日,各种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探讨性。纵观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几年来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公信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怀疑,许多公务员的执政能力遭遇强烈质疑,这固然有其个人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还得归咎于制度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普遍存在着三大缺陷和弊端:一、公权私用,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管机制。二、鱼龙混杂,缺少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三、缺少必须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是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定逐渐枯萎;一个国家或政党,若任腐败毒瘤蔓延,最终也难免趋于衰亡。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和国家肌体的健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

的百姓依然心存戒惧地自我约束修身,是因为居官者行为端正不曾违乱纲纪。只要官吏奉公尽职按原则行事,就可以用它做榜样治理好天下,为什么非用严刑峻法不可呢?”我国需要组建一支公务员“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公务员队伍,回归士大夫精神,重塑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历史是一部书,先人是一面镜,而身边的朋友随时都可以是参照物。孔子“吾日三省吾身”,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屈原“余独好修以为常”,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儒家思想是士大夫血液中的一部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们的共同理想。他们的处世智慧不仅仅在于他们面对危机、困境或人生选择时的应变之法,更多地体现在他们追求的人生信仰和支持他们选择的价值取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历代名臣贤相恪守的道德规范,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价值体现。他们的人生智慧、处世哲学,以及为官之道,在千百年兴亡成败、分合交替的历史画卷中,经世不衰。因此,我们今天呼唤“士大夫精神”,首先需要的,就是“士大夫们”的真正觉醒,这是一种回归传统、着眼当代的本能“冲动”,是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的自觉锤炼,也是解决大变革时期“士大夫们”精神危机的必由之路。

修身处事、治国理政,需要“士大夫精神”;执政为民,天下为公,需要“士大夫精神”;恪尽职守、建功立业,需要“士大夫精神”;两袖清风、廉洁为政,需要“士大夫精神”;功成身退、永保名节,需要“士大夫精神”。因此,回归士大夫精神,必能为扫除当下人们心灵的迷茫起到主导的作用。

如何评价和选择直销公司

本文发表于《中国名牌》二零零五年第五期的文章,作者刘宗旭。主要观点:1。选择公司时不要只是被动地听别人讲公司如何如何,而是要主动地看公司各个方面是否适合自己,适合才是好的;2。决定公司前途的是市场,真正适合中国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公司才是真正的好公司。) 我们看到最近一段时期,原有的“转型企业”纷纷在加大投资力度,海外的很多直销企业在努力尝试进入中国市场,也有很多的国内企业在准备进入直销领域。伴随着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中国的直销业毫无疑问会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期,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会越来越多。这对有意从事直销的人来讲,一方面是好事,意味着为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却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 每家公司都在宣扬自己的优势,都在描绘自己的美好前景,好像讲得都有道理,这往往使要选择的人很迷惑,无所适从。那么,如何对这些公司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什么为标准和依据来评价?或者说,有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依据呢?我们选择的依据又应该是什么呢? 应该承认的是,直销作为一种商业方式,必然要符合基本的商业规律。并不能因为是直销企业就可以肯定兴旺发达,直销企业同样要经受市场的严峻考验。从国外的直销业发展情况来看,能够经得起五年的市场考验而继续存活的直销企业只有20%左右,其他80%左右的企业会在五年之内被市场淘汰。在中国,将来也会是差不多的一种局面。决定一家企业的命运的是市场,那么我们评价一家直销公司是否有发

展前景的时候,也只能以市场为依据和标准。评价一家公司在中国本土是否有发展前景,也就只能以中国本土市场为依据。 而中国市场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中国消费者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消费水平以及文化传统跟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其他市场经营良好的直销企业并不能保证肯定会在中国市场占据绝对优势,他们还要接受中国市场的检验,这些企业都不可避免需要经过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判断一家直销公司的时候,历史的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是民族企业还是外资企业也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看这家公司的基本条件是否适合中国本土的市场需求。 首先要看公司的产品,看产品是否适合中国本土的大众需求。 一是产品一定要品质优良。这一点,正规的直销公司一般都会保证。但仅仅品质一流并不能保证产品有广阔的市场。 二是产品一定要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一家直销公司的产品跟市面上同类产品相比过于同质化,没有独到特点的话,就不适合直销这种一对一的销售方式,也难以让顾客产生忠诚度,进而也难以产生稳定的消费群。 三是产品要有明显的使用效果,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口碑效应。 四是产品要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在未来,只有针对中国消费者研发的产品才会可能有持久的市场,这样的公司才会有真正的前途。 五是产品价位要适合大众接受,这样才真正具备广泛的市场前景。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1)和合的字源和理念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

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杜会发展的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实则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明显受到燕齐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没有阉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

儒家思想没有阉割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儒学就是重文轻武!儒家文化的软弱性造成了中国人屡次挨打的历史,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儒家思想、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使中华民族进取心丧失。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最初看到这样的言论,可以一笑了之。但是这样的言论看多了,难免感到悲哀!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悲哀! “儒家思想及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华民族的…骨气?,阉割了中华民族得尚武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这样一个愚蠢的谣言在中华传统文明已经衰落的新中国得到太多愚昧人的公识。迅速流行着,竟成了一股潮流。 无知者往往无畏!我找不出这个言论的源头,只好断定可能是出自《狼图腾》这本销量火爆的书,而又充满无知,充满谎言,充满丑恶的书。真是好书难卖,烂书传千里。 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一、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 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孔子不尚武吗?儒学不尚武吗? 子贡问:“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回答说:“寝席耽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反兵而斗。”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

可报乎?”孔子认为:“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十世之仇,犹可报也!” 主张不仕、反兵而斗,报父母之仇的人怎么能不尚武?提倡尊王攘夷,认为十世之仇都要报的人怎么能不尚武?主张复仇,要以暴制暴的人。怎么会缺少尚武精神? 孔子宣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儒家提倡见义勇为,儒家是非常提倡勇的,提倡勇不尚武吗?孔子认为勇不可缺少,儒家思想哪里表现得软弱? 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孔子主张“知、欲、勇、艺、乐”全面发展。勇是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哪里缺少的尚武精神? 儒家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孟子,孟子主张:“浩然之气,集义所生”“大丈夫,威武不能屈!”,儒家主张要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软弱吗?威武不能屈,这是儒家思想软弱吗? 二、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 还有人认为儒家思想在朱熹手里变了味,把宋亡归罪于朱熹,认为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华民族的“骨气”。而他们的观点毫无证据,有的只是意淫的断想。他们一点也不了解朱熹,不了解朱熹的思想主张,更不了解真实的历史。

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演进

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演变 ─兼谈《韩熙载夜宴图》的人物造型 张朋川(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我在早年曾向一位考古界老前辈求教考古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他说有的人进行器物的分型分式,形状有一点不同,就分出一个式,这是不理解分型分式的意义。中国有十多亿人口,每个人的面相都不同,岂不是要将面相分成十多亿个式。古人很聪明,将人的面相分成“国”、“目”、“由”、“甲”、“申”、“田”、“风”等类型。对脸部五官也归纳出不同的式样。我听后深受启发,觉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也可用类型学的方法去研究。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其原因是由于各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同,还与美术作品需求者的民族和生活的地域有相当的关系,其中君王和统治集团的审美取向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不同,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当时约定俗成的已经标准化的人物造型。因此系统地进行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研究,是研究中国古代美术不可或缺的课题,会有助于我们对传世的中国古代美术作品进行鉴定。 以往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研究较为简略,如描述南北朝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相和体态,多以“秀骨清相”言之。唐代美术作品中人物的面相和体态往往概称为“丰满肥腴”。实际上南北朝和唐代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是有区别的,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地笼统而言的话,在鉴定传世的美术作品时,就会含混不清,在认识上产生偏差。因此对不同时间地点的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要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以有可靠的年代分期的美术作品作标尺,同时注意民族和地域的差别,可以梳理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汉晋唐宋美术作品中人物造型的变化,并且重点研究《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面相和体态,区分五代和两宋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的不同类型,对五代两宋传世古画从人物造型的角度进行梳理。 一、简练豪放─汉代的人物造型 在秦统一六国以前,各国美术作品的人物造型有着不同的面貌。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两张帛画,各为男女墓主人升天的景象,帛画中的男女人像都为侧面,嘴瘪而下巴前突,面目清秀。妇女身材苗条,秀颈细腰,正是楚女的范式图像(图1)。在《楚辞·大招》中,对楚国美女的容貌体态作了生动描述;“朱唇皓齿,嫭以姱只。……嫮目宜笑,娥眉曼只。容则秀雅,稚朱颜只。……小腰秀颈,若鲜卑只。……青色直眉,美目媔只。靥辅奇牙,宜笑嘕只。丰肉微骨,体便娟只。”1鲜明地描述出楚女秀雅娟美的风貌。 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帝国,动用了国力修造秦始皇帝陵,秦陵出土的数千件兵吏陶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秦人体型面容的形象资料。虽然秦陵陶俑的体型面容各有差异,但显示出共有的造型特征。秦兵吏俑的体型高大,腰粗膀阔。秦兵吏俑的面相皆额角宽广、颧骨高大、腮骨宽厚、下巴宽而前突。五官疏朗,鼻头宽平。眼距较大,单眼皮,眉眼微上挑,有英武之气。人中较短,嘴一般较大, 1、王逸:《楚辞章句·大招》,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电子版光碟。

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侧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66474776.html, 唐宋士大夫精神生活侧写 作者:谢琰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7年第09期 唐宋士大夫谈论起“诗人”,也不仅是在说“写诗的人”,而是在讨论一种特殊的身份与人格。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陆游自画像,常让我想起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也让我想起蒋先生本人。杜甫,陆游,蒋兆和,一律是骨骼清奇、忧愤深广的样子,代表了一种最典型、最深入人心的“诗人”形象——如果说“诗”是“穷而后工”的话,那么“诗人”就应当是“穷而后帅”了,越穷愁越有“范儿”(李白那样的就不是“诗人”,是“诗仙”)。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杜甫诗中不乏对自身形象的精彩刻画,比如“乾坤一腐儒”、“艰难苦恨繁霜鬓”,但是他却从来没像陆游那样,清醒地把自己界定为“诗人”。翻遍杜甫的诗集,居然只出现了一次“诗人”,即《留花门》:“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这是“诗人”一词最原始、最质朴的用法,意思是“《诗经》中的作者”,因为《诗经·小雅·六月》有“薄伐玁狁”之句,这里是用典。翻翻《昭明文选》,也全是这种用法,比如王粲《从军诗》:“诗人美乐土,虽客犹愿留。”《诗经·魏风·硕鼠》有“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之句,所以这里的“诗人”也是指“《诗经》中的作者”。 从中唐开始,“诗人固穷”的观念才真正萌生,“诗人”之名才带上一层意味深长的牢骚,显示了一种特殊的身份——盘桓下僚的寒士。孟郊最先喊出了寒号鸟一般的苦吟:《送淡公》:“诗人苦为诗,不如脱空飞。……倚诗为活计,从古多无肥。”《哭刘言史》:“诗人业孤峭,饿死良已多。”《吊卢殷》:“诗人多清峭,饿死抱空山。”白居易更善于总结,其《读邓鲂诗》说:“诗人多蹇厄,近日诚有之。京兆杜子美,犹得一拾遗。襄阳孟浩然,亦闻鬓成丝。”这就大大扩张了“穷愁派”诗人的阵容。此后直到晚唐五代,大大小小的诗人都在嘟囔着“诗人固穷”的调调,而且越写越偏激,越说越有理。 到了北宋,“寒士”们摇身一变,成为科举考试中的新宠、士大夫政治中的新贵。“寒号鸟”们也噤声了很长时间。从宋太祖到宋仁宗,这几朝诗歌中都极少看到“诗人固穷”的论调。等到神宗朝变法一起,倒霉的人又剧增起来,诗人们重新尝到了“穷饿”的滋味。表面上把孟郊诗讥作“寒虫号”的苏东坡(《读孟郊诗二首》),背地里也颇嚎了几嗓子孟郊式的苦吟。这么多穷愁之音,我们就不难理解陆游会在“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自画像的题头写上“诗人”二字了——“诗人固穷”,既是中唐以来的传统观念,也是陆游个人的人生感悟。 其实,当“诗人固穷”的观念在中唐悄然而兴的时候,“诗人高贵”的观念早已埋藏在很多诗人的精神深处。“诗人”之所以显得“高贵”,往往因为与隐士气节有关,所以“诗人”常和“酒客”、“居士”、“禅客”形成对偶关系。比如之前所举“酒客逢山简,诗人得谢公”、“诗人识何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试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摘要】中国文化的魅力,不仅因为它的古老,更因为它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经历过高潮、低潮的起伏,并且屡次面临挑战,但是,它却一次次表现出强大的再生能力,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不曾中绝的古老文化,在当今时代仍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功能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的《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文化是人格的无限扩展。”文化之独特个性、文化体系之特殊价值素质,构成了通常意义上的“文化精神”。它隐含在人的心灵里,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发挥着作用,其所具有的心灵姿式和生命律动,只能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将自己的影像投射到具体的物质形式上。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天人合一精神。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不同态度是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中国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中国哲人把人看作是最为天下贵者,但又主张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虽然也把人与自然看作对立的两方面,但总的倾向是不主张将两者割裂,而习惯于融会贯通地加以把握,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视天道与人道这二者为一体)精神。它不但充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的认识,还表达了他们对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客体的客观规律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考。这种思想长期实践的结果,就是自然界与人的统一,即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过度改造自然,同时人对于自然又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我所用。在当今时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一直以来被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一种反对神(包括神的世界、神的权威、神的力量等等)而提倡属于人的东西的思潮。提倡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中国文化宣扬的道德的人本主义,认为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价值,蕴涵着完善自我的能力。这种思想与近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理论不谋而合,都充分肯定了人进取向善的天性。人本主义思想在儒家学说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在儒家看来,自我的完善并不具有排他性质,相反,根据人道的原则,个体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也应当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意愿。即人是社会性的,人的自我实现离不开对他人的尊重与帮助。人本思想的确立,有助于人们合理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并使人们能更有力地抵制外来宗教神学的入侵。 刚健有为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就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一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自古以来,中国的哲人都极力提倡有为、勇于进取,重视“刚”的品德,强调人有要坚定性、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坚持独立人格的思想是刚健自强思想的又一重要表现。孟子“舍生而取义”的豪言表现了他坚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这种不畏强暴、不受诱惑、顶天立地的独立的人格精神,成为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贵和尚中精神。“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和尚中,就是追求所谓的“和合精神”,即在冲突中追求融合,吸收各种优质成分,“和合”成为新结构、新事物、新生命、新思维,“和合”成宇宙万象。“和合精神”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宋明时期,比如宋明“理学

你必须了解中国武术的六个真相

你必须了解中国武术的六个真相 一、真正的中国武术不是花架子 取而代之的,确实体育竞技武术和影视表演武术,也就是大家说的花架子。大众根本无法了解真正的中国武术。作为一个实战武术爱好者,在过去几十年,武术给了我自信,我将站到我将站到我个人经历,结合我过去的实战经验和总结感悟,与大家共同深入探讨一下关于中国武术这个话题。 在武术中武德和技击法是相矛盾的,但又必须把它们合二为一。(资料图图源网络) 在武术中武德和技击法是相矛盾的,但又必须把它们合二为一。在技击训练时强调:肯、忍、狠、谨、稳、准六字诀。招法中含有笑里藏刀的阴险,杀人不见血的无情,声东击西的狡诈。心里要有无所畏惧的胆略,无坚不摧的信心,超越生死的勇气。这样的训练如无德人掌握了是社会的危害,习武者必须修心养德。武术的第一基本功是放松,不是压腿、拉筋、翻跟头。放松是训练出来的,桩法就是放松训练,这种松是相对的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找到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六向的临界点,就是身体力量归零,怡神达意、舒适自然。所以站桩不但不累还是一种休息。 武术功法是蓄养能量(资料图图源网络) 中国武术在国内的没落,在于官方所制订的武术标准,"高

难美新"套路技术的规范设计,是违背武术本质的。王芗斋先生论述:人造之拳架子,为一般门外汉、当差表演、拳混子谋生工具,毫无用处且对神经肢体脑力诸多妨碍,损害一切良能,故习此者难有智识。武术功法是蓄养能量,反对挑战极限,高难度的花架子即没用又不能养生,初学者应选择真功夫学习,重点在于要找到会真功夫的老师。 二、真正的武术不具备观赏性 真正的传统实战武术很不具观赏性,一般只有一个回合,伸手见高低,拳打两不知。如何区分表演和实战武术,很简单两只手合在中线上护住从鼻尖至心窝一线的为实战,两手分开敞开中线摆泡斯的为表演武术。你不会看到任何食肉动物,在攻击猎物时把两只前爪打开。 武术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特殊的礼物,是智者的修为。(资料 图图源网络) 武术是上天赐给中国人特殊的礼物,是智者的修为。真正的(非表演)武术动作朴实而简单,运动中所包含着东方人体学、宗教修持法与人文关怀,是一个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大文化,从中获得难以言表的身心愉悦。 三、真功夫就是真养生 从中国武术运动养生理论的角度,绝大部分奥林匹克的运动都是毁坏人类健康的运动。挑战极限使肢体内藏承受超负荷的压力。争强好斗培养出贪婪功利的心理意识。金牌奖金都

高考1伦复习历史试卷(附知识点讲解)上海

高考1伦复习历史试卷(附知识点讲解)上海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凡父母双方均为公民者有公民权,公民十八岁时在他们村社的名薄中登记。”这一规定最有可 能出现在 A.古代埃及 B. 古代印度 C. 古代希腊 D. 古代中国 2.下图所示为某一宗教的发源地和传播路线,这一宗教是 A. 犹太教 B. 佛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3.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 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 4. 右图反映的情景式

A.柏拉图在雅典学园讲课 B.中世纪大学教师在授课 C.主教与教士讨论教会事务 D.民间艺人吟诵《荷马史诗》 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 A.孔子 B. 孟子 C. 董仲舒 D. 朱熹 6. 唐朝贵族的体育活动广泛多样,马球运动尤为盛行。下列与此现象有关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的繁盛使洗浴的风物传入中国 B.海上丝绸之路带来了国家财富的增长 C.朝贡贸易加强了与南洋诸国的交流 D.民间海外贸易因海禁政策取消再度活跃 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 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A.秦朝 B. 西汉 C. 唐朝 D. 北齐 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儿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 决问题他颁布了 A.募兵法和保甲法 B. 青苗法和农田水利 C. 将兵法和均衡法 D. 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9.将粘土上刻成一个个单字,烧硬后用于排版印刷。印完一版,单字可以卸下以备再用。此项技 术最早记载于 A.《史通》 B. 《农政全书》 C. 《农书》 D. 《梦溪笔谈》 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效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阅读答案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最后的士大夫 春天,一个孤独的身影迎着最灿烂的太阳向光亮深处走去。费孝通在中国田野里行走 了75年的脚步,现在不得不停下。95岁的他和我们告别了。也许老人内心深处已经意识 到了,他貌似曲折跌宕的一生,其实最终仍是在循着中国知识分子最本分的路径前行—— 以士大夫的结局终其毕生。 士大夫区别于普通官宦阶层的独特之处,在于把政治活动与自己的学术内容结合起来。“政治型学者”,是外界流传的一个关于他的称呼。费孝通与其他“国学大师”级的学者 最大的不同之处,恐怕就在此。他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埋头治学,晚年则进入到了国家权力 的中枢,先后官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实现了一个士大夫的终极梦想——学而优则仕;与此同时,他也拥有中国传统士大夫最明显的性格特质———重情、坚韧。于是他存在的符号定义有了更深刻的内涵,他不再只是一个忙碌的老者形象,他成了众多 读书人的心灵典范。他走了,但他的灵魂仍在黑暗中舞动。 《江村经济》这篇著作不但使费孝通在中国学术界成为了一代宗师,也作为经典著作 流传于世。而与此有关的一段爱情却留在思念里,它只存在于老人的梦中,这一梦就是70年。在这70年里,老人自述常常“半夜来梦”,“情义”二字成了压在他心中最重的一 块石。24岁那年,费孝通开始了他的爱情,与王同惠在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聚会上相识。与其他热恋中的男女不同,费孝通和王同惠是理智的,他们并没有让夏花一般绚烂的爱情 成为羁绊,阻碍事业的发展。他们共同署名翻译了英文著作《社会变迁》和法文著作《甘 肃土人的婚姻》。语言功底深厚的王同惠在合作翻译中给费孝通补习了第二外国语法文, 同时,她提议他们合写一篇著作。9月,他们应广西省政府之邀赴大瑶山调研。考察进行 到12月26日,正在深山中跋涉的他们迷了路,而向导也不见了踪影。慌乱中,费孝通误 中瑶人设下的捕兽陷阱,双腿被兽夹牢牢夹住动弹不得。在营救未果的情况下,王同惠独 自下山求援。然而天妒良缘,在半山处,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7天后,王同惠的遗 体漂浮在湍急的山涧中。那天,他们刚好成婚108天。被营救后的费孝通回到家乡养伤, 利用这段时间,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了中国江南村落小社区的田野调查。到达英国后, 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在奠定费孝 通成为社会人类学巨擘地位的这本书的卷首,费孝通深情地写道:献给我的妻子王同惠。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学成回国。1939年,他在昆明与从印尼回来的孟吟结婚。第二年 有了一个女儿。仍难忘怀前妻的费孝通给女儿取名费宗惠,昵称“小惠”。 1957~1980年,这23年的时间在费孝通的生命里几乎是个空白,一个学者的23年空白,足以令其郁郁一生。这源于他最初面对政治时,仍摆脱不了学人的“幼稚”。1957年,在《重访江村》一文里,费孝通对当时的“农业四十条”提出了质疑,“再这样宣传下去 好不好?把农业上的四十条当成包票一般交给农民,把社会主义远景放进望远镜,变得那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中国需要士大夫精神的回归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个人为君王所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豪迈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群人内心世界对责任与道德的使命感;“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是一个阶级对他们高洁情操最美的诠释。他们就是活跃在历史上在政府部门担任一定职务的有风骨的文人学士——士大夫。 士大夫出现于战国,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它是一种文化的结晶体。中国古代文化中,士大夫阶层政治文化的地位尤为重要,他们独立衍生出来的士大夫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 然而什么是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是以文载道。它是心忧天下,以节死国的忠烈;它是心宽体胖,宽宏大量,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是勇敢的大无畏,它是视死如归的决心与忠贞,它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翻开中国历史,那些名臣贤相及志士仁人胸怀天下、安贫乐道、通达生死、恪守名节的道德规范,无不让人心怀敬仰。孔子怀抱天下大治的理想,周游列国讲学论道,成为万世师表;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陶翁弃官躬耕田园;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曾国藩权倾朝野,却谨小慎微,克己修身,他们高风亮节、忍辱负重、为民请命,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远为流传,彪炳千古。 可是,今天还要不要“士大夫精神”? 顾名思义,答案是肯定的。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世俗愈渐变得急功近利,一些官员不秉持操守,不讲官德官品,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丢掉了正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学者文人立场丧失,沦为某些理念的道具。官员们不作为、不清正,知识分子媚俗化,世俗化,他们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置诸脑后。这些都是士大夫精神的亵渎与缺失。 就如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浅谈。我国公务员制度是人类在工业文明时代不断探寻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真谛的理性产物,它的产生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可以说,没有现代公务员制度,就没有现代高效率的现代政府。然而,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制度已得到普遍实施,但制度的完善尚需时日,各种研究也缺乏系统性、探讨性。纵观我国的公务员队伍,几年来腐败现象愈演愈烈,公信力受到国人的普遍怀疑,许多公务员的执政能力遭遇强烈质疑,这固然有其个人的因素,但是,归根到底还得归咎于制度的原因。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普遍存在着三大缺陷和弊端:一、公权私用,缺少必要的民主监管机制。二、鱼龙混杂,缺少优胜劣汰的淘汰机制。三、缺少必须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 是的,一棵参天大树,若任蛀虫繁衍啃咬,最终必定逐渐枯萎;一个国家或政党,若任腐败毒瘤蔓延,最终也难免趋于衰亡。只有坚决反对腐败,才能保持党和国家肌体的健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太史公说:“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刑罚用以阻止民众作恶。文法与刑律不完备时,善良

中国直销失败案例分析

中国直销失败案例分析 在过去这几年里,中国直销界发生了太多失败的案例,单以2006年至2008年,三年的时间为横断量,中国直销界众多兴衰往事,跌宕起伏。 套用一句老话,成功永远是幸运和偶然的,而失败则无处不在。 “中国式”直销失败的前提是,我们处在一个独特的中国式直销的商业环境中。 从1992年,雅芳进入中国,掀开中国直销史序幕,直至之日,中国一直处于一个剧烈转型的时代,法制在建设和完善之中,冒险者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能成功。 这造成很多直销企业不时运行在灰色的中间地带,直销企业家的心理与道德底线一次次的遭到挑战。 其实,在这种剧烈转型的动荡下遭到挑战最严重的是直销民众,虽然我们强烈的反对“愚民政策”,但在价值观和方法论缺失的现实中,很多直销人对迎面而来的过剩信息措手不及。 政策的变化,随时可以摧毁直销企业家、操盘手、职业经理人、网头与直销员,各个层面的人,他们脆弱的,积攒多年的心血与精力。 跟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相同且不同的是,中国直销史经历了一个早熟、亢奋与挣扎的时代,是那些至下而上的直销人的生存呐喊,而非政府入围WTO的外交政治,促使中国直销再度开放,尽管开放的程度差强人意。 必须指出的是,很多获牌企业的经济特许权,在于他背后的一系列资源,挂靠单位、母体背景抑或公关能力。同样,这些经济特许权也是准牌照企业的申牌筹码,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社会氛围下,这部分企业背后的资本力量,也要求他们变革、壮大与获得保护。例如,曾经有人言,大型医药保健品企业进入直销业,将会是政府所喜闻乐见的,也将会给医药保健品企业带来另一个发展高峰。 与之相随的是,跨国直销巨头在生产研发、媒体公关与企业品推方面的优势,无形造就了税收优待等经济壁垒,萌芽于民间的民营直销力量在成长中处于“夹缝”的地位。 这种潜规则所带来的冷暴力表现在,一面是某美资直销巨头,在不刊发任何直销牌照申请的情况下,离奇闪电般获颁直销牌照;一面是在政策压力下,某珠三角企业,富翁老板在一夜间,逼宫直销职业经理人团队,造成高管集体离职;更有卷入涉传漩涡,大连某民营直销老板,在骨干入狱后,自己也无奈深陷牢狱苦海。

第二十四讲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第二十四讲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民族凝聚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了解这些功能,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促进今天的新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正因为如此,每当历史上出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都能够万众一心地抵御外侮;而每当内乱出现之时,人们往往又可以在“中华一体”的民族认同基础上,捐弃前嫌,团结一致,变分为合,化乱为治,这些,都是与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滋养分不开的。 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精神,还滋养出了崇尚和谐统一的博大胸怀。坚持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观,反对片面求同或乱斗一气;坚持统一,反对分裂。把家庭邻里的和谐、国家的统一看做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文化传统,对于中华一体、国家一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形成,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曾经起了十分重要的聚合作用。 自西周以来,作为一种理性自觉,大一统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春秋》大一统”是人人皆知的名言。作为中国传统精英文化主流的诸子百家学说,尽管各是其说,有的甚至形同水火,但在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使天下“定于一”的思想方向上,却有共识,可谓相反相成。这种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

实际上是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民族文化精神熏陶的结果,是它的折射。不仅如此,“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还成为凝聚全社会的精神力量。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这种大一统观念,经过儒法两家从不同思维路向的论证,特别是经过秦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建立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实践,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社会心理的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硪,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没有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存在,没有它的感召力量,就没有真正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还是增强并推动民族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民族凝聚力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则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因此,不同时代民族凝聚力的内容会有所变化,或增强,或减弱,或者更新自己的形态。因此,人们就必须用不断更新、不断充实的文化基本精神去充实、改铸民族凝聚力,丰富它的内涵,增强它的力量,推动它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形态,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激励功能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还有着强烈而积极的精神激励功能。 如前所述,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必须具有影响广泛、促进社会发展

中国现在需要尚武精神

中国现在需要尚武精神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高举进攻大旗、尚武时也是强盛的时期,强秦、大汉、铁血元朝,凡是儒家“和为贵,忍为高”占统治地位之时,中国变陷入了软弱和任人欺凌之时,宋朝、明朝、尤其是清朝末期。中国封建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们的政权,用程朱理学的道德规范、用儒家思想来淡化人们的尚武精神,个体的软弱导致了民族软弱。 中国共产党也是尚武的,至少在成立之初是这样的,正是中国共产党敢于向强敌进攻的气概,使得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支撑着民族并弱的躯体,是帝国主义支起一门炮便可以欺凌中国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一位日本教授说:知道吗,中国进军朝鲜之后,你们中国人才在国际上有了地位,中国人才在其他国家人们的眼中站了起来。恰恰是因为在朝鲜战争中,志愿军的英雄们表现出了在战争中中国人也可以是不好惹的,才给中国带来了至少50年的和平。 但随着建国时间的久远,这股尚武精神在漫漫淡化,并不是说尚武就要打仗,而是在该强硬的时候要强硬,要敢于强硬。南联盟中国大使馆被炸、南海战斗机被撞毁、日本的挑衅,国人的软弱,是尚武精神在慢慢缺失的见证。 中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国家的文明史曾出现过两次高潮,自然粗犷的汉和融合豪放的汤,这两次高潮的前奏是由变革、强盛但短暂的秦和隋完成的。汉唐特别是汉尚武精神尤甚,虽然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其实法家的强硬作风在起着绝对作用。使得汉唐在完成了疆土统一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中国文明现在面临第三次浪潮,它的前奏已经有短暂和变革的民国完成,第三次的文明的实现要有共和国来完成。完成的前提首先要有疆土的统一,否则总是有“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停在家门口,对文明的实现的影响是巨大的。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心病,只有这个心病得以医治,中国这个肌体才有经历去健康的生活。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但不是说中国就不需要武力。尚武精神意味着不向任何强权低头,意味着不依附于别人,意味着自尊自强,意味着敢于战胜困难、敢于战胜敌人、意味着除强扶弱。现在的中国人有被和平萎化的迹象。中国人由许多血性男儿,“自古燕赵多侠士”,可面对社会上众多的为非作歹者而没有见义勇为的英雄振臂高呼,你能说全是道德滑坡的原因?也许骨子里没有那种勇气,更多的是一种胆怯。面对长途汽车上歹徒胆敢欺凌妇女甚至自己的女儿和妻子被人强奸是都不敢站出来,你能说者不和民族缺乏尚武精神而导致的男性之殇有关联?原来是儒家思想几千年来潜移默化的让中华民族与世无争,造就了国人的软弱,现在是过多过滥的老提“和平”是中国男人贪图安逸、儒弱可欺。最可怕的是懦弱之风会影响军队。军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会风气如何,或早或晚,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军队,很难想象在一个颓废糜烂,腐败成风的社会的基础上,会产生一支雄风锐意如钢似铁的军队。 再看看中国的周边。不说台湾还依旧游离于祖国大陆的怀抱,看我们的左邻右舍,东部的日本是多么猖狂,造武器,扩充自卫军,日本的靖国神社里有山本五十六写在两个螺旋桨叶上的对子:“不自惜身命,龙鲛跃四溟”拒不承认侵华罪行,它为什么敢这么张狂?这是一个有侵略传统的民族,早在明朝就对中国垂涎三尺了。南有越南,虽然越南国小力单,但是不要忘了,它曾经以怨报德,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争也长眠了“高山下的花环”,真真打仗的时候,他们说不定还会插一脚,那时的小力量确是大的惊人。西边有印度,19世纪50年代,印度曾经挑衅过,虽然尼赫鲁没有较量过毛泽东,但是他们打仗的积习却有,现在不是

士大夫精神

士大夫精神 【概念】 “士大夫”是战国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战国典籍中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变化: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是由士升上来的。"士大夫"是上述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从时代看,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杂论】 士大夫精神:不为五斗米折腰,《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贫穷。指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天地情怀,你可以分三部分论述,天,地,人,何为天,何为地,人在天地中是个什么状态。这所涉及的是中国古时文人的终极价值,这是士大夫精神的根本所在。 它宽宏大量,不为五斗米折腰。它有着大无畏的精神,为他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这便是士大夫的高善的品质。还有这样几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魏晋乱世,所以黄老之术盛行的原因在此。另有文天祥之流的忠烈之士,心忧天下,以节死国;更有秦桧这样的奸佞小人,实是儒学教育的败类。 【宋朝士大夫精神】 一个改革家,特别是一个失败了的改革家,在他的生前身后,往往会非议甚多,以致盖棺难以论定。然而,主持宋代第一次重大改革“庆历新政”的范仲淹,则是个例外。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宰评论他:“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范仲淹的改

2021年直销公司奖励制度2篇

2021年直销公司奖励制度2篇 Incentive system for direct selling companies in 2021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1年直销公司奖励制度2篇 前言: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 总和。本文档根据规则制度书写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各直销公司奖金制度比较例文常用版 2、篇章2:1全国直销公司奖金制度分析 篇章1:各直销公司奖金制度比较例文常用版 直销公司众多,选择哪家公司是最智慧的?下面是多个直 销公司奖金制度分析和比较(安利、完美、无限极、美乐家、雅芳、玫琳凯、科士威、三生中国等) 篇章2:1全国直销公司奖金制度分析【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安利:制度是加入简单,初级很难赚钱,流失率大,只 是到有团队时,后期收入较高。80%会员以出售产品为主,所 以就连郑李锦芬都说现在安利卖的是产品不是制度。

欧瑞莲:制度是仅仅是化妆品,只好做女性,市场推广 奖必须达580,成立每一次高级经理以后的一年内有任意的6 个月达成高级销售经理,才能升为督导,督导(至少要6个月)督导才能获得公司奖励1万元奖励,个人培养出两个督导奖励20000元。 无极限:制度是培训奖金的领取条件是,1组建一位以上合格8000小组,2个人小组业绩8000以上,每三项业绩红利 是专为高级业务推广代表设计的一种佣金。雅芳:制度前期 收入较高,但团队奖只能拿三代,后期收入少,基本是以传统销售。 玫琳凯:制度前期定美容包价格贵,普通人难接受,并 且上级别要求较高,中期收入一般。晋级慢,资深明星顾问要培养几个内美容顾问,制度是每拿一代资金时,需要另外每月消费100元,拿满8代每月消费800元,上一个月重复消费达标后本月为合格会员,两个月后自然为合格会员,连续3个月不合格,业绩归零。 如新:制度难度最大,每月任务要求高,完不成就开除,这类制度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追求挑战的人来说是好事,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很难适应它的难度。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姿多彩,而且有着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说:“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谐调。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贯穿于古代的哲学、科学和艺术中。 “刚健有为”,《周易.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永无已时,故称为健。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强不屈之义。君子法天,故应自强不息。《周易大传》强调“刚健”,主张“自强不息”,这是有深刻意义的精粹思想。 “中庸之道“是“和合文化”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具体准则,它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面对现实人生很多具体的两极选择,人们试图有效地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了一个均衡的支点,并使对立双方归于统一。在生活实践中,守中、不走极端,成为古代中国人固守的人生信条。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式来说,就是肯定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的政治主题和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贵和尚中”,贵和谐,尚中道,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崇德利用”,春秋时代有“三事”之说。《左传》文公七年记载晋国贵族郤缺的言论说:“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正德,端正品德;利用,便利器用;厚生,丰富生活。正德是提高精神生活,利用、厚生是提高物质生活。 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的功能。文化基本精神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它可以超越地域、阶级、种族、时代的界限,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哺育每一个中华儿女,使其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