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脾主统血机理探讨

脾脏_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31 大鱼大肉,大烟大酒,体胖血稠,命不长久。 脾脏,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 文/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柳 君 前一阵网上盛传著名歌手田震因患上了一种叫“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液病,要摘除脾脏来挽救生命。我们暂且不深究这条消息是否属实,还是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身体内最大的淋巴器 官和最大的免疫器官脾脏吧,看看它在我们的体内“什么的干活”。 脾脏约巴掌大小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内,深居于肋弓之后,与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和脾结肠韧带等器官相邻。脾脏是一个颜色暗红、质地柔软的网状内皮细胞器官,成年人的脾长10~12厘米,宽6~8厘米,厚3~4厘米,重110~200克,大致有巴掌那么大,由几条韧带“悬挂”在上腹部。脾脏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嗜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在正常状态下一般摸不到脾脏,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触摸到脾脏边缘,说明脾肿大。 脾脏有三大功能 首先它是人体的“血库”,当人体休息、安静时,它贮存血液,当处于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它又将血液排送到血循环中,以增加血容量。其次,脾脏犹如一台“过滤器”,当血液中出现病菌、抗原、异物、原虫时,脾脏中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就会将其吃掉。此外,脾脏还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祖国医学认为,脾为五脏之一,与胃同受水谷,输布精微,为生命动力之源,故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 脾主管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故有“脾开窍于口”的说法。因为食物经脾消化、吸收后可转化为水谷精微,而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归肺,散布于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若脾失健运,则消化、吸收和转输营养物质的功能失常,会引起食少、纳呆、腹胀、消瘦等症状。 脾能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于一定位置而不下垂,若脾气不升,不但影响水谷精微的输布,使气血生化无源,出现头晕、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致脱 身体密码·人体奥秘 肛、内脏下垂等。另外,脾还能将水谷精微中多余的水分转输于肺、肾,经过肺、肾的气化作用,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如果脾运化水液功能减弱,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形成痰饮、水肿。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脏切除对人体损伤较小 脾切除术是手术根治脾外伤和脾疾病的一种常用有效手段。造成脾脏切除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外伤性脾破裂、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脾囊肿或脾肿瘤、慢性淋巴细胞和粒细胞白血病等,歌手田震就属于后一种。 一般说来,脾切除后,对日常生活及寿命影响不大,但近年来,有人从免疫学角度出发, 认为脾切除后会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新陈代谢减弱,故主张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进行脾修补或部分脾切除,以维持脾脏在体内的免疫功能。 “无脾人”的衣食住行 一是平时要及时加减衣物,注意身体的保暖,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维生素C,提高抵抗力,降低感冒的发生;二是满足蛋白质的供应,多吃瘦肉、蛋,乳品和大豆制品;三是多吃些含铁食物,以满足造血需要,防治贫血,如动物肝脏、血、瘦肉、水果和蔬菜;四是减轻肝脏负担,少吃药,不吃火腿、香肠、腊肉等食品,禁止饮酒;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临床治疗用药时,也应注意不能损伤脾胃。 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功能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1.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脾主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头目心肺,以滋养清窍,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周身。故《临证指南医案》说:“脾宜升则健。” 如果某种原因导致脾不升清,则清窍失于水谷精微的滋养,可见倦怠乏力,头目眩晕;清阳不升、水谷并走大肠,则可见腹胀,泄泻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血液科名词解释

血液科名词解释1、缺铁性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 细胞核脱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2、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就是一种获得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与贫血、出血、感染综合征。 3、PIE综合征:嗜酸性细胞增多的肺浸润,就是指以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与嗜酸性细胞肺部 浸润为特征的多种临床表现,常病因不明。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 淋巴结肿大、咽痛,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多,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5、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就是指微循环内广泛性纤维蛋白沉积与血小板聚集,并伴有继发纤溶亢进的一种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合征。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 7、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计数可达30×109/L以上,或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出现中毒性颗粒与空泡。骨髓中无白血病细胞的形态畸形,无染色体异常。成熟的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明显增高。常见原因有严重的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出血、溶血等,去除病因后血象变化能恢复正常。 8、Even’s综合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获得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9、血管性血友病:就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以自幼发生的出血倾向、出血时间 延长、血小板黏附性降低、瑞斯托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缺陷及血浆vWF抗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为其特点。 10、干细胞(stem cell):就是人体的起源细胞,其特点为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与多向分化 的潜能。 11、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就是经过大剂量放化疗或其她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而后将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后者重建正常造血免疫的一种治 疗手段。 问答题1、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鉴别诊断:(1)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典型患者有血红蛋白尿发作,易鉴别。该克隆细胞的酸溶血试验(Ham实验)、蛇毒因子溶血试验(COF试验)与微量补体溶血敏感试验(mCLST)呈阳性。骨髓或外周血可发现CD55、CD59的各系血细胞。(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但RA有病态造血现象,骨髓有核红细胞糖原染色(PAS)可阳性,早期髓系细胞相关抗原(CD13、CD33、CD34)表达增多,造血祖细胞培养可出现集簇 增多、集落减少,可有染色体核型异常,姐妹染色单体分化染色(SCD)阴性等。(3) Famconi贫血(FA)又称先天性AA:就是一种遗传性干细胞异常性疾病。(4) 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包括Evans综合征与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5) 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本病常在溶血性贫血、接触某些危险因素或感染发热的患者中发生,全血细胞尤其就是红细胞骤然下降,但骨髓涂片尾部可见巨大原始红细胞。 治疗原则:(1) 一般治疗:注意卫生,保护隔离;对症治疗包括成分输血、止血及控制感染。(2) 药物治疗: ①雄激素:丙酸睾丸酮50~100 mg/d,肌内注射,6个月以上;康力龙2~4 mg,3次/日,1~2年;大力补(17去氢甲基睾丸酮)15~30 mg/d,6个月以上;安雄40 mg,每日2~4;达那唑0、4~0、8g/d,6个月以上。②中药。 (3) 重型再障:①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兔ALG(或ATG)5~10 mg/(kg?d),猪ALG(或ATG)15~20 mg/(kg?d),马ALG(或ATG)5~40 mg/(kg?d),加氢化可的松100~200 mg,掺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疗程4~10天。环孢素A(CSA)一般剂量为3~10 mg/(kg?d),分2~3次口服,或调整剂量使血浓度 在200~400 μg/L。用药至少2个月,小剂量长期维持对减少复发有利。大剂量甲泼尼龙 (HD-MP):20~30 mg/(kg?d),共3天,以后每隔4天减半量直至 1 mg/(kg?d),30天后根据病情决

脾主生血统血与中医五脏关系内涵辨析_尚冰

121 第15卷 第4期 2013 年 4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5 No. 4 Apr .,2013 中医学关于人体气血的生成、运行在藏象理论研究有其独特的观点,在指导临床应用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清?沈金鳌则从五脏对血的生化关系作了全面论述,《杂病源流犀烛?诸血源流》曰:“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灌溉一身,以入于脉。”指出脾的生血功能正常,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肺有所布,肾精来源亦足而五脏相安。 1 脾主生血、统血,为五脏之本 中医理论认为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 血液在脉内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脾之所以有统摄血液的功能,全赖于气的固摄作用。脾主统血与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密切相关,脾因生血而统血。武之望云:“大抵血生于脾土,故云脾统血。”张景岳亦云:“脾胃气虚而大便下血者,其血不甚鲜 “脾主生血、统血”与中医五脏关系内涵辨析 尚冰1,丛培玮2,王蕊芳1,王铎1,许南阳3,史冰洁3 (1.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847;2.辽宁中医药大学教学实验中心,辽宁 沈阳 110847; 3.辽宁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价中心,辽宁 沈阳 110847)摘 要:中医认为五脏从各自角度发挥“生血、统血、藏血”的生理功能,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在五脏血液生 成、运化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中医气血生化角度对中医脾与脏腑间内涵关系作以辨析。 关键词: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之本;内涵辨析 中图分类号:R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3) 04- 0121- 02 收稿日期:2012-11-10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课题(05L254)作者简介:尚冰(1974-),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文献学、中医藏象学说及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 Connotation of Five Internal Organs Relationship of TCM and“Action of the Spleen on Blood in Formation” SHANG Bing 1, CONG Peiwei 2,WANG Ruifang 1,WANG Duo 1,XU Nanyang 3,SHI Bingjie 3(1. Institite of Chinese Medical Resources,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847 , Liaoning,China ;2.Teaching Experiment Center,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 , Liaoning,China ;3.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Center,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nyang 110847 , Liaoning,China)Abstract : TCM believes that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play the diffenert actions on blood in formation from their point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s,the spleen being source of qi and blood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blood generation and transportation.The article takes the TCM conno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CM spleen and organs to do discrimination. Key words : the spleen being source of qi and blood ;root of the five-viscera ;analyzing the implications 致PC12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J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4, 24 ( 9 ):998. [ 2 ] 胡沙.星形胶质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J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 1 ):37-40.[ 3 ] 刘鸿宇,张海鸿,刘汉明,等.补阳还五汤对脑损伤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J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 ( 2 ):95.[ 4 ] 钱贻崧,关腾,汤旭蓁,等.星形胶质细胞与缺血性脑损伤[ J ] . 中国新药杂志,2008,17 ( 11 ):899.[ 5 ] 熊加祥,许雪青,白云,等.载体介导的SIRNA 抑制B7-H1在星形胶质细胞上的表达[ J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 ( 4 ):300.[ 6 ] 王磊,蔡景霞.星形胶质细胞存在L-型钙通道的新证据[ J ] . 动物学研究,2007,28 ( 5 ):485.[ 7 ] 刘鸿宇,张海鸿,刘汉明,等.补阳还五汤对脑损伤鼠星形胶质细胞增殖的影响[ J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7,14 ( 2 ):95-96.[ 8 ] 章汉平,胡超,魏玉玲,等.中药“腰痛定”对体外培养小鼠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 ( 2 ):1-3. [ 9 ] 李长生,张志友,杨晓妮,等.首乌益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大鼠Notch/Delta 信号通路Notch1、Jagged1基因表达的影响[ J ] .中 医杂志,2010,51 ( 2 ):248-250. [ 10 ] 刘伟.复健片对MCAO 大鼠脑组织GFAP 表达及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 J ]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 ( 1 ):49-51.[ 11 ] 何屹,张慧.温胆汤加味方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大鼠脑匀浆中NO、NOS 的影响[ J ] .四川中医,2009,27 ( 10 ):18-20.[ 12 ] 李荣春,项红兵,孙怡,等.当归注射液对坐骨神经痛小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 ( 12 ):10-11,17.[ 13 ] 陈艳艳,才丽平,王浩,等.芳香开窍类中药含药脑脊液对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表达的影响[ J ]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 ( 12 ):1783-1786.[ 14 ] 董丽萍,韩明,袁芳,等.葛根素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体外 保护作用[ J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1,17 ( 2 ): 141-143.[ 15 ] 陈晓珏,季斌,王燕,等.银杏黄酮对大鼠放射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J ] .江苏医药,2010,36 ( 11 ):1328-1329.[ 16 ] 李花,赵子进,潘丁,等.三七总皂苷对脊髓损伤后的保护作用及GFAP 相关机制[ J ]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 ( 10 ):1825-1827.[ 17 ] 刘雨,刘颖菊,赵刚.积雪草苷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J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1,22 ( 5 ):484-488.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主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及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功能。饮食入胃,经小肠的进一步消化吸收,脾的转输作用,将水谷化为精微,上输于心肺,并经心肺输布全身。脾的运化功能的正常进行,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了物质基础,亦为五脏六腑及各组织器官提供了充分的营养。若脾气健运,则营养充足,脏腑功能旺盛,身体强健。若脾失健运,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见腹胀、便溏、食欲不振、消瘦、倦怠乏力以及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表现。因此,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之称。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具有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水入于胃,经脾转输作用上输于肺,经过肺的宣降作用,外达皮毛以润泽肌肤,化生汗液,下输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医|学考试网化生尿液排出体外。因此,脾是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强盛,可以防止水液停滞,否则,就会导致水湿停留,产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而见腹泻、便溏、水肿的病理表现。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2)主升清:是指脾的生理特点而言。升,上升、输布和升举;清,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以及头目,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其运化的特点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脾主升清,是和胃的降浊相对而言。另一方面,脾气的升举作用,可以维持内脏的相对恒定。脾能升清,则水谷精微能够正常吸收和输布,且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虚弱,清气不升,则水谷不化,气血生化乏源,而见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腹胀、便溏等症;或使脾气下陷,内脏下垂。(3)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约束之意。脾主统血,是指脾能够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的摄血来实现的。脾气充盛,不仅使气血生化有源,且能约束血液,使之行于脉管之内。若脾气虚衰,统摄无权,则血溢脉外,即“脾不统血”,可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等症。

心 肝 脾 肺 肾 各主什么

心肝脾肺肾各主什么? 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心主神明 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藏魄。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藏意。 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肝藏魂。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肾主生殖。肾藏志。 1,【心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肺主气,司呼吸】,【肺朝百脉】,【主宣发肃降】,【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主皮毛)】【在窍为鼻】 3,【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4,【肝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5,【肾藏精】【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脑】【在窍为耳及二阴】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本人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脾在中西医理论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也有共同点,但在应用时却相差极大,下面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差异,了解这些或许对医学爱好者能有帮助。 中医的脾 中医的脾的和中医的心、肝、肺、肾一样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中医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肯定多次解剖和认真研究过人体结构,看到了各种内脏器官,于是把它们首先分为实质性和空腔性的两大类,并把前者称为脏,后者称为腑。于是有了五脏六腑。 五脏者:心、肝、脾(胰)、肺、肾。为什么说脾就是胰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体解剖时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脏(实质性的器官)除了心、肝、肺、肾,还有什么?必定是胰了,古人不可能看不到那么大那么明显的一个器官胰,只是后来我们引入西医理论,翻译时把那个虽然是最大的淋巴器官但却远没有胰那么明显的东西译成了脾,结果和中医的脾与胰混同了。于是出现了今天的中医找不到脾,而胰在中医中却成了多余,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可笑。 中医的胰(脾)也和中医的肝、心、肺、肾等经过各代医生的归纳、总结、提炼,到最后就都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了,和人们用现代科技所了解到的实际器官肝、心、脾(胰)、肺、肾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古今科技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和深度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近代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转输营养物质,运化水液,统摄血液。脾和肌肉、四肢、口唇有关。 1.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的精微。饮食入胃,经过胃的腐熟后,由脾来消化吸收,将其精微部分,通过经络,上输于肺。再由心肺输布于全身,以供各个组织器官的需要。一是运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若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可导致水液确留,聚湿成饮,湿聚生痰或水肿等症。 2.脾统血:血液在脉道正常运行,除依赖心脏的推动、肝脏的调节,又有赖于脾气的

脾的生理病理

1)运化水谷精微:《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可见脾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主管运输与消化。水谷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之后,下送于脾,由脾再进一步消化与吸收。其后再由脾气帮助使精气上归于肺,由肺到全身各部以滋养脏腑,器官,所以当脾气健运时人的消化功能就好,机体表现为肌肉丰富,精力充沛等。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时就必然出现食少纳呆,食后腹胀等症状。久之则全身乏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2)运化水湿、水液:《内经》说:“饮入于胃,经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不但说明了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当脾气旺盛运化水湿功能正常时,饮入之水可以正常的输布与排泄,体内的水湿亦可正常的运化;当脾气虚或脾阳虚时,水湿运化失调可导致水湿停留。如停留于肌肤则产生水种;停留在肺则成痰饮;停留于体腔如胸腔、腹腔则出现胸水或腹水。因此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说。2、脾统血:统血是就指统摄控制血液的流行,使之循经脉正常运行。人体元气的生成主要是靠脾,脾气健运则元气充足,就能充分发挥“气能摄血”的作用。所以脾能统血与“气”能摄血的作用基本是一个含意。当病态时,若脾气虚弱则气不摄血,血失统摄,血溢脉外或流至体外就会出现尿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这种病理现象称为“脾不统血”。3、脾的特性:1)脾气宜升;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升清:即升精。“升”是指脾的运化功能而言,“清”泛指精微物质。因为脾气能将饮食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再由肺到心,以生化气血,营养脏腑。这种运化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的,故称“脾气宜升”。而上升的主要物质是水谷精微,所以又称“脾主升清”。②升举:脾气健旺,升举内脏,维持脏腑的恒定位置及正常的生理功能。若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就会出现脾气下陷的改变,如内脏下垂,脱肛,久泻不止,少气懒言,息短声低,自汗易感,排便无力等。2)脾喜燥恶湿:《素问》说:“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出现头身沉重,四肢困顿,脘腹闷胀,食少纳呆等。故有“脾恶湿”之说。4、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人体肌肉之所以能强壮丰满,四肢活动有力,主要是依靠饮食所化的精气。这种气经脾转输以达四肢百骸。故脾气健运则机体肌肉丰满,四肢活动有力。脾气虚弱则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甚至萎软不用。所以说,脾主肌肉、四肢主要是指脾供给四肢、肌肉正常活动的营养。《素问》又说:“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因为口纳五谷,先入于胃,胃为脾之腑,故口为脾之外窍。《灵枢》还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由此说明脾的精气通于口,脾气正常则口能辩味。病态时若脾气虚则口淡无味,唇色无华,脾有湿热时则口中粘腻、泛甜,甚者口唇红肿糜烂。5、脾与胃的关系:脾位于腹中,与胃以膜相连。二者经络上互为络属,构成表里;生理上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协调,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消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所以说脾与胃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两者又各有其特点,脾的主要特点是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湿。因此脾虚失运则有湿困于脾,中气下陷病理改变;胃的主要特点是受纳水谷及水液,若胃气虚弱则出现胃纳不佳。胃气上逆等病理必变。6、脾与其他脏的关系:按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五脏之间均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1)脾与肾:肾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脾之运化功能必须有肾阳的推动,肾主水、藏精,又必须有脾运化之精微不断的滋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则脾阳不振,临床上则出现腹胀,纳呆,形寒肢冷,浮肿便溏等脾肾阳虚之症。当脾虚时则中阳不足,生化无权,致水谷精微难以化生人体之阴精,以致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出现未老先衰,齿摇发掊,腰膝酸软,不育不孕等。小儿则以发育不良为主要表现。2)脾与肝:①肝藏血,脾统血,主运化,以生化血液。若脾虚则运化失司,必然影响生血功能,则肝无血藏致肝血不足,出现眩晕眼花,目力减退,爪甲不荣,肢体麻木,耳鸣失眠,妇女月经不调,经少色淡或闭经等。 ②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脾气的运化功能必须要肝气来协助输布。若郁怒伤肝,肝气郁结,

中医理论中医基础知识:脾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输送至脾,脾对之进一步消化,再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才能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反之,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2)主升清 脾的运化功能,是以升清为主。所谓“升清”的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故又说“脾气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升清”,即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另一方面,脾气主升,也是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的重要因素。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吸收和正常输布,人体始有生生之机;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发,才能使内脏不致下垂。 (3)主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管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1 2 下页

中医之脾脏

中医之脾脏 中医《难经-四十难》中云:“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 赵献可《医贯》中亦云:“脾其色如马肝赤紫,其形如马镰。”张景岳《类经图翼》云:“脾与胃同膜而附与其上之左,俞当十一椎下。”以上是中医对脾的形态位置、色泽及与其他脏器的联系作了论述。中医学将“脾”誉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认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脾主运化,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化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的功能。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转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水液在体内由肺而下降于肾,或由肾蒸腾气化而上升于肺,均需靠脾的转输作用,方能维持正常。《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於胃,游溢精气,上输於脾。脾气散精,上归於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於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诸病源候论》云:“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以上说明水谷入胃腐熟后,经脾运化,其精微化为气血津液,通过脾的“升清”作用,营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而将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从而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脾气充足,运化水液功能健旺,人体水液代谢才能协调平衡;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转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是强调了脾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统血。统血是指脾脏具有生成血液、统摄血液之功能。《灵枢.本神篇》云:“脾藏营。” 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云:“脾为生化之源,统诸经之血。” 尤在泾《金匮翼》云:“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生,因而脱陷妄行。” 以上说明血的来源是饮食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输布而化生,故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而血液运行与经脉中,不致溢出经脉之外,也全赖于脾气的统摄。《血证论-脏腑病机论》云:“经云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的。若脾失健运,气虚不能摄血,则出现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主肌肉。脾主肌肉是指脾具有长养人体肌肉之功能。 《素问·痿论》云:“脾主身之肌肉。”脾的功能正常时,肌肉自然丰满,四肢健壮有力,反之则见肌肉萎软,四肢倦怠无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 “四支皆禀气於胃,而不得致经,必因於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说明脾与肌肉、四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那如何调养脾脏呢?调养脾脏有哪些禁忌呢?一忌养脾无常。即养脾不单单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应该像吃饭喝水一样每天都去做。二忌冷。要养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饮料,特别是冰饮料,不管是凉的饮料还是瓜果,都不能吃,过凉伤脾。三忌甜。我们提倡甜健脾,但过甜则伤脾,甜要有个度。四忌多。吃太撑了容易伤脾胃,所以吃任何东西都应该七八分饱。脾为后天之本,想要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就要加强对脾的保护和调养。在生理上,脾和肾是相互资助相互促进的,它们的病变也常常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食物的搭配都会注重对脾、肾的双重补充。健脾的食物主要包括萝卜、大枣、茯苓、党参、冬瓜、豆芽、山楂、肉桂、橘皮、薏仁、黄花菜、香菇、糯米、泥鳅、鲤鱼、鸭肉等。 总之,脾是我们脏腑里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它、保护它,好好调养自己的身体。

50例血液病合并巨脾症的临床分析

!""#年第$%卷第$期 50例血液病合并巨脾症的临床分析 宋文秀杨文钰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天津市$"""&!) 关键词血液病巨脾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巨脾(脾肋下!%"/0者)是临床重要的体征,仅考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3)常导致临床医师的误诊,随着医学进展,检测手段的增加确诊率明显提高。我们选择%--%年%月至!""%年%!月我院初诊的住院及门诊有较完整资料的&"例巨脾患者,现分析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有巨脾体征,4超及15证实为巨脾,血象、骨髓象及骨髓活检、病理切片、淋巴结印片及单克隆抗体等项检查已确诊的患者。 %)!疾病分布 本组&"例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3)%,例($.6),非霍奇金氏淋巴瘤(783)(例(%#6),原发性骨髓纤维化(92:).例(%!6),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3)&例(%"6),幼淋细胞白血病(933)$例(.6),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122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9;)、脾功能亢进(8<)、脾淋巴瘤(9<3)、柏查氏综合征(4+1<)各!例(#6),急性白血病(*3)%例(!6)。 "结果 !)%典型病例报告 !)%)%幼淋细胞白血病(933)引起柏查氏综合征(4+1<)男性,主因肝肋下(/0,脾肋下%"/0伴腹水住院,腹水为漏出液,利尿剂治疗无效。血红蛋白(8=)%"">?3,白细胞(@41)&-A%"-?3,原淋$6,幼淋&$6,淋巴结活检为幼淋细胞白血病,4超为腹腔淋巴结肿大压迫下腔静脉,给予B*9方案治疗#个疗程后肝脾回缩,腹水消失C%D。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92:)男性,主因巨脾就诊。查体:一般较好,心肺(+),腹膨隆,脾脏占据整个腹腔,4超为巨脾。8=%"&>?3,@41%!)&A%"-? 3,血小板(935),"A%"-?3,骨髓活检为9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9;)伴继发性骨髓纤维化(<2:)转为急性红白血病(2.E)及急性白血病(2!E)患者因肝脾肿大做胃镜、肠镜均无阳性发现,骨穿$次均为干抽,骨髓活检诊断为9;伴<2:,给予羟基脲%)"F")&>,4GH,%月后8=由!"">? 3降至%(">?3,红细胞(’41)由()&$A%"%!?3降至&)-!A%"%!?3,脾脏由肋下%!/0缩至&/0,继续维持治疗#年,后发现脾脏迅速增大至肋下!"/0,8=降至%"">?3,@41升至!&)(A%"-?3,血象及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幼红及原幼粒细胞诊断为2.E,给予8*方案联合化疗!个月后,原幼红减少,以原幼粒为主转为2!E。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33)脾浸润女性,主因左上腹肿块伴纳差$个月入院。查体:一般状况尚可,腹膨隆,巨脾肋下!%/0,血常规:8=.(>? 3,’41!)#!A%"%!?3,@41&)$A%"-?3,935$&A%"-? 3,以原发性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术中可见脾脏表面尚光滑,有点片状黄白色斑点,质偏硬,脾膈面中央见一$/0A$/0大小星芒状梗死区,中央凹陷,质硬,切除脾重约!!"">,病理诊断为133脾浸润性改变,免疫组化1B$#I,1B#&’*I?1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23)伴脾破裂男性,主因巨脾就诊,血象及骨髓象证实为123收入我院,治疗中突发脾区剧烈疼痛并晕倒,查体脾脏由肋下!"/0缩至%"/0,有明显压痛,腹部移动性浊音(I),诊断为脾破裂立即手术。术中可见腹腔有大量积血,脾脏有一()!/0A&)"/0破裂伤口,切除脾脏,病理进一步证实为123。 !)!巨脾并发症 &"例中脾破裂!例,%例为123脾切除术后出血不止而死亡,%例为*33脾切除术后化疗达完全 ?短篇论著? 中国肿瘤临床%.- ??

脾-中医五脏

脾-中医五脏 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下面,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于胃的背侧左上方,“脾与胃以膜相连”(《素问·太阴阳明论》)。脾是一个形如刀镰,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在中医文献中,脾的形象是“扁似马蹄”(《医学入门·脏腑》),“其色如马肝紫赤,其形如刀镰”(《医贯》),“形如犬舌,状如鸡冠,生于胃下,横贴胃底,与第一腰骨相齐,头大向右至小肠,尾尖向左连脾肉边,中有一管斜入肠,名曰珑管”(《医纲总枢》)。“扁似马蹄”是指脾而言,“形如刀镰”,“犬舌”、“鸡冠”是指胰而言。 总之,从脾的位置、形态看,可知脏象学说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又远非脾和胰所能囊括。 (一)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 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

脾-不可轻易切除

这里说不要轻易切除脾是指哪种因为疾病而导致脾肿大的情况,至于外伤导致脾大出血的情况,则是止血保命为先。脾脏是一个很容易因为其它疾病而出现肿大的器官,比如,在肝胆疾病中,由于肝脏的问题而导致脾肿大的人相当多,多数患者都是听从医生建义,接受一切了之的办法,是不理智之行为。在脾还没有肿大到急需动手术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进行手术切除,原因有: 一.对人体来说,五脏之一的脾脏是唯一经动手术切掉后,人还能正常生活的内脏。 二.部分人坚持一个肿大的脾,可能随时诱发大出血的观点。 三.认为脾没多大的作用,仅仅是一个免疫器官、过滤和储存血液。 四.医生对是何原因引致脾肿大的认识太过简单,B超照到脾肿大,就认为是脾出问题、脾有病,病因在脾上。还有就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毕竟动个手术,能创造更多的收入。 五.病人缺乏相关的医学常识。病人害怕,觉得没把脾切掉,就相当于身体上有个炸弹,随时危及自身生命。 基于以上原因,只要是稍微有点脾肿大的患者,多数都最终无可奈何接受切脾手术。只是很可惜,从切掉脾哪一刻,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可说是一日不如一日。切掉脾以后的日子,生活只能很小心,吃饭、穿衣、睡觉等等方方面面都要特别小心,特别是吃饭,营养跟不上,人会慢慢变瘦,或者虚胖。 脾脏位于左季肋区后外方肋弓深处,与9-11肋相对,长轴与第10肋一致。膈面与膈肌和左肋膈窦相邻,前方有胃,后方与左肾、左肾上腺毗邻,下端与结肠脾沟相邻,大致有巴掌那么大,重200克左右,由几条韧带将其“悬挂”在上腹部。这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脾,认为脾脏的主要功能:一.储存与输出血液。脾的组织中有许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当人体休息、安静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它贮存血液;当人体运动、失血、缺氧等应激状态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血循环中以补充血容量。 二.过滤与吃掉血液中出现的外来微生物异物、病菌、原虫、及其它杂质。衰老或损伤的红细胞主要由脾脏从血液中清除。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中运送氧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被分解成胆红素运送至肝脏,继而分泌形成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小肠,与从胃下行的胃酸中和,再排至大肠,最终把毒素排出体外。 三.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可以制造免疫球蛋白、补体等免疫物质,发挥免疫作用; 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中心。 中医之脾是不是跟现代医学所指的脾?(潘冠通)《难经》是这么描述脾的,“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这里《难经》描述的脾类似于现代所说的胰脏。《内经》云“脾与胃以膜相连”,和胰脏的解剖位置也相符合。《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和胰脏的样子也类似。 总结起来对中医的“脾”有这么几种说法:一就是现代医学的脾、二是现代医学的胰脏、三是现代医学的脾与胰脏的总称。究竟哪种者对的呢?乡村土中医潘冠通认为第三种说法是对的,《医学衷中西录》张锡纯谓:盖膵为脾之副脏,在中医书中,名为“散膏”,此即扁鹊所述之“散膏”,膵即今之胰脏。对于脾肿大,真正的中医师是不会随便建义病人切掉,按照中医关于脾的作用辨证治疗即可。 下面分析论证现代医学解剖上所指的“脾”,为何不应该随便切除: 很多病人被动手术切除脾的原因,上面已经有提及,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脾肿大。哪些原因会引起脾肿大呢?引起脾肿大的原因有: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从上面脾肿大的原因可以看出,脾肿大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其它疾病所引起,最常见的是肝胆疾病所导致的脾肿大。脾脏本身发生病变,可说是少之又少。 首先从传统中医的五行学说来讲,脾胃属土,土生万物,脾胃为营养化生之源;万物又复归于土,所有的疾病最终都会传递到脾胃,由脾胃承受。《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脏五行属乙木,胆腑属甲木。木克土,肝病克脾脏,胆病克胃腑。所以,大多数有肝病的病人,最终都导致脾肿大,但是真正的病因是在肝,而不是在脾。一见脾肿大就切掉,典型的治标不治本思维,切掉脾会使肝脏病变更加严重,身体更加不易康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