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中医中“气”与“血”的关系

血是人体的生命之源,但是中医和西医中关于血的概念是不同的,而且在中医中气血是相连的,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呢?

中西医分析“血”的概念

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电解质所组成的。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经过科学测定,每100克干红枣的含铁量平均只有2毫克,因此从西医角度来看,红枣没有多少补血价值。

中医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源之一就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脾胃在血的生成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有“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的说法。而红枣可以健脾养胃,促进血的生成,自然就可以起到补气血的效果了。民间常说的红枣补血,准确来说,指的应该是补“气血”。

中西医专家谈血的作用

谈到血的作用,首先要说说血是怎么运行的。血形成之后,贮藏在肝中,称为“肝藏血”,再通过心的推动,流动于全身脉中,称为“心主血脉”,脾能控制血的运行,防止血溢出脉外,称为“脾统血”。血就这样循环往复地运行在脉中,营养和滋润着全身,使得人脸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肌肤毛发光滑亮泽,显得有精神。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1.中医学: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体系是由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 体系。如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物理学的完整体系是由概念、被认为对这些概念最有效的基本定律,以及用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这三者所构成的”(《爱因斯坦文集》)。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按照中医学逻辑演绎程序从基本原理推导出来的科学结论,即科学规律而构成的,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科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不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孤立地存在与发展。科学体系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要与社会的其他

子系统之间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社会为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必要的条件。 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医疗保健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自然科学是关于物质运动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根本观点的体系。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 生命观,皋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气—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学将气一元论理论应用到医学方面,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形气转化的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精辟地论述了生命运动的基本规律,回答了生命科学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中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气一元论之上的,并不为过。 (一)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气化为形、形化为气的形气转化过程,包括了气、精、血、津、液等物质的生成、转化、利用和排泄过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脏象论》),是说人体必须不断地从周围环境摄取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否则,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曰:“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这类气化运动,并从中获取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而排出无用或有害的代谢产物。人体的气化运动是永恒的,存在于生命过程的始终,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由此可见,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其本质就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人体内气的运动称之为“气机”。而气化运动的升降出入是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实现的,故又有脏腑气机升降之说。人体通过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把摄人体内的空气和水谷转化为气、血、津、液、精等,完成“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种气(元气)、精(水谷精微)、味(营养物质)、形(形体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是建筑在物质(气)运动转换的基础之上的。脏腑气化功能升降正常,出入有序,方能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动,使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保证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不断自我更新。 气在于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故气的生理,贵在乎“和”。“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元气充盛,则能宣发周身,推动气血之运行,主宰人体脏腑各种功能活动,使精气血津液生化不息。脏腑经络之气机旺盛,从而维持机体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气一元论 中国古代哲学的物质观,从五行的多元论到阴阳二气的二元论,最终统一于气的一元论。“太极一气产阴阳,阴阳化合生五行,五行既萌,遂含万物”。天地万物皆本于气,人亦因气而生。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生命的共同的本始物质,人的生死、物之盛毁,都是气聚散变化的结果。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标示物质存在的基本范畴,是运动着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标示着占有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气是中国古代对世界本原的粗浅认识,从云气、水气到量子、场,无不涵盖其中,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气又是一个涵盖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哲学范畴,其内涵既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又是主观的道德精神,兼容并包,错综复杂。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就生命物质系统——气、血、精、津、液而言,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活力很强、运动不息、极其细微的物质,是生命物质与生理机能的统一。在生命物质系统的各种具体的物质概念中,气是最大的概念。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絪緼运动,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故曰:“人之生死" ,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总之,气是连续性的一般物质存在,充塞于整个宇宙,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统一性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要素,万物是

气可以感知的有形存在形式。气规定万物的本质,气的内涵揭示了气的物质性和普遍性、无限性和永恒性。 天地之气动而不息,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是具有动态功能的客观实体,气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或动静、聚散,或絪緼;清浊, 或升降、屈伸,以运动变化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或形式。天地运动一气,毂万物而生。 气是构成宇宙的物质基础,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和气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形和气的相互转化则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物之生由乎化,化为气之化,即气化。形气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气化作用的具体表现。气生形,形归气,气聚则形生,气散则形亡。形之存亡由乎气之聚散。 气贯通于天地万物之中,具有可入性、渗透性和感应性。未聚之气稀微而无形体,可以和一切有形无形之气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能够衍生和接纳有形之物,成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把天地万物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感应,即交感相应之谓。有感必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气有阴阳是两,两存在于一之中。气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气之阴阳两端相互感应而产生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人之生死由乎气,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这种生命的物质——气,经常处于不断自我更新和自我复制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气的这种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对气化过程的概括。 人体的脏腑经络,周身组织,都在不同的角度、范围和深度上参与了

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_韩金祥_韩奕

[18]张立平.论中医“象”思维(一)[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6):40-41. [19]何泽民.论象思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53(15):1334-1336. [20]杜立英,吕爱平.利用分形理论探讨中国传统象思维对中医思维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254-256. [21]王宏利,刘庚祥.中医取象比类思维的逻辑浅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2(4):18-19. [22]张立平.论中医“象”思维(二)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2,14(7):31-32. [23]曹宏梅,陆小左,王学民.从“象思维”到脉象地形图[J].天津中医药,2012,29(6):532-533. [24]卞尧尧,周春祥.从“象”与“枢”探讨三焦[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092-3093. [25]曹大明,路玫.从“象思维”浅谈对中医针灸理论的再认识[J].中国针灸,2013,33(1):75-78. [26]刘娇萍,曹继刚,邹小娟,等.浅议象思维在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 收稿日期:2013-07-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208);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项目(xypt201103) 作者简介:韩金祥(1963-),男,山东夏津人,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证候-方剂-药性的定量化研 究。 953-954. [27]刘娇萍,曹继刚,邹小娟,等.浅议象思维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证候分型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9):27-28.[28]王永炎,张华敏,王燕平.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与行为范式[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2,19(2):1-2. [29]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83-86. [30]孛立甲,金明.《伤寒杂病论》临证思维模式及其在眼科应用举隅[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103-104,108.[31]韩学杰,连智华,刘兴方,等.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思维和模式[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1):2766-2769. [32]郭新宇,孟庆刚.中和思维对中医生命观形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4):704-706. [33]吕爱平,蔡丹梅.论中医学中和思维的内涵及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2):120,128. [34]张金玺,马作峰,张六通.《黄帝内经》中的二分思维和三分思维[J].中医药学报,2012,40(1):123-124. [35]王琦.中西医思维特质比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0):2064-2066. [36]郭新宇,孟庆刚.基于“出声思考法”的中医诊疗思维过程探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9):1964-1966. [37]王全年,李秀美.中医哲学思维模型和数学模型统一论[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240-1242. [38]杨威.五运六气理论的思维模式[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4):349-350. 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1.002 逻辑学视角下的中医之气和量子的同构性 韩金祥1,韩奕2 (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卫生部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06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通过剖析中医之气概念的本质属性,对比中医之气与量子概念的系统结构和内涵,利用命题思维和演绎推理等逻辑学方法,推定中医之气与量子具有同构性。同时总结六十多年的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中医之气与电磁波(量子)的密切相关性,论证两者可能具有相同的物质形态。为“量子表征中医之气”的观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中医之气;量子;同构性;逻辑学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1-0004-05 Isomorphism between Qi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Quantum by Logic Perspective HAN Jinxiang1,HAN Yi2 (1.Key Laboratory of Ministry of Health for Biotech-Drug,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Ji'nan250062,Shandong,China; 2.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Abstract:By analyzing essential attribute of the concept of Qi in the TCM,comparing system structure and content between Qi and quantum,using logic methods of proposition thought and deductive reasoning,we have the presumption that Qi and quan-tum has isomorphism.Meanwhile,summarizing experimental results over the past60years,it is proven that Qi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electromagnetic waves(quantum),and demonstrate that Qi and quantum may have the same physical form.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point of view that Qi in the TCM can be characterized by quantum.Key words: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uantum;isomorphism;logic perspective 中医理论建立在“气一元论”哲学思想之上,正确的用现代科学诠释中医之气,是中医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环节。笔者2010年曾发文探讨中医气的物质基础[1],但终感阐述得不全面,不彻底,本文拟在前文的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10 讲 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一)

第10 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 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第一、什 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 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 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 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 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也无法保证三者之间 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 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 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 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 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 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讲五行乘侮。一、五行相乘。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 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那 么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 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

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 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了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木旺乘土,这个最经典的例子说肝胃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

气的含义及其哲学内涵

试析“气(气)”的词义及其哲学内涵和文化延伸①xx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 从“气”的词义、哲学内涵、文化意义几方面粗略探讨气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轨迹,并以此揭示中 国的气文化特色。 关键词: 气;词义;哲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 H0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 - 1465 (2003) 02 - 0063 -04 ANALYSIS OF THE MEANING,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 EXTENSION OF THE WORD“QI(气)” ZHAO Qian (Chinese Department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China) Abstract : From the meaning , philosophical connotation and culturalextension of the word“QI(气)”, we will not only discuss the trace of generation ,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bout the concept of it , but als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2

tic of the“QI(气)”in China. Key words : “QI(气)”; meaning ; philosophy ; culture ①收稿日期:2002 - 07 - 25 作者简介: 赵倩(1979-),女,云南玉溪人,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第2期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3月 No. 2Journal of Sichuan Teachers Colleg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Mar. 2003 “三”发展而来的,然后为了记录语言的方便和突出符号自身 的区别特征而发生了上下两横的形体演变,成为我们今天所 见的“气”。它最初表示的意义,即它的本义,就是云气。 《汉语大字典》第三卷对“气”的解释是: “气,云气。引申 为凡气之称。后作‘气’。??朱骏声《通训定声》: ‘经传皆 以廪气字为之。’《集韵·未韵》: ‘气,或作气。’按: 今为‘气’的简化字。”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6 讲 气一元论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第06讲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一) 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我们现在开始讲第一章——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我们在导论里 讲到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作为医学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来构建中医理论体系,从而形成 了中医学的气、阴阳、五行学说。我们这一章就详细的论述中医学 的气、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讲气一元论。 第一节气一元论 一、气的基本概念 第一个问题讲气的基本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当中,气这个概念有 哲学意义和医学意义双层含义。第一、我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 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过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 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其一、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 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 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 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其二、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 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是一个抽象的 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一、气 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是极其细微的物质。二、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其三、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因 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其四、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 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

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 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辩证统一。 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 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 天的术语表述它,就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 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它有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 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 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映它有功能,所以我们考察问 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所 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在中国文化的发展 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世界的本原,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此, 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 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 个概念的本义的话,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 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 都可以用气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气的含义就由本义引申为我们 称之为泛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气的泛义是指世界上任何现象, 不仅仅是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个人有人气,讲这个人讲 的精神现象。有阳刚之气,柔弱之气,它说明的是精神现象。孟子讲,讲仁学,讲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在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 的第一概念表述的含义,哲学含义,要求大家记住的是它本义,同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的基础理知识概要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根据史书记载我国远古医学典籍有《黄帝针灸》、《素女脉诀》和《神农本草经》即所谓“三世医学”。“三世医学”后中医学的学术发展分别沿着“医经”和“经方”两方面发展。汉以前计医经七家凡二百十六卷经方十一家凡二百七十四卷。但这些典籍大多可能早已散失,所以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汉以后历代医药学家的学术主张和理论依据几乎都没脱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部古典著作的理论框架。这四部著作可说是汉代以前也就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的代表经典著作,反映了从先秦至东汉末年之间中医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以及药物、针灸治疗等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特点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医学实践主要是临床实践,亦包括对人和动物的解剖观察等,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并融合了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历学、农学等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来一直在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也就是说这一理论体系产生年代古远,受古代哲学思想和当时的自然科学知识影响很深,同时又来源于实践并长期指导实践。因此它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过的。这一独特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的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下面就此两点进行论述。 1、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节,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的哲学基础: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地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具有运动的属性。气的运动是气内部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气和形以及两者的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注:感觉类似于波粒二象性,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粒子既有波的性质,又有粒子的性质,粒子具有运动的性质,能量与实体】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五行学说:任何一个十五的内部包含着具有木、火、土、金、水五种功能属性的成分或因素,并且按一定规律互相联系形成整体功能结构。 中医医学理论体系核心:脏象学说。脏象、经络、气血精津液。 脏象学说:研究人脏腑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人体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腑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腑脏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泛言之,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体质学说:研究人类的体质特征、类型和变化规律,及其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的学说。体质是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征,与健康和疾病有着密切关系。 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纵横交贯,网络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练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包括病因、发病与病机三部分内容。 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的学说。中医认为基本的发生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正常生理活动遭到破坏导致腑脏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致。病因分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适当,外伤,胎传等。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 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3.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14.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 15.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16.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7.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 18.气机:即气的运动。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19.阴阳:同一事物内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0.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 21.阳气: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气,称为阳气。 2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是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3.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 24.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即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5.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26.阴阳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是阴阳对立双方量的增减的运动变化。 27.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气学说的生成根源与发展

在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中,气学说是研究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生成之原与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而中学的气学理论,主要是研究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及其与血、精、津液和脏腑经络的关系的学理论。在气学说的生成过程中,不但哲学的气概念促进了学气学理论的形成,而且中学中关于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不管是古代哲学的气学说,还是中学的气学理论,其产生皆借助于古人的“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是古代哲人将观察天地自然的变化与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而获得的认识加以抽象、纯化的结果。云气说是气学说产生的始基。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古代先哲们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古代先哲们在日常的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云在风的吹动下,或升或降,或聚或散,变化无穷。天地间的这种升降聚散氤氲之气,即是云气。风的流动,云的聚散,能引起自然界中的各种各样的变化。风吹云聚,可致雷鸣闪电和雨,雨水可孕育万物,而雷鸣闪电及狂风暴雨又可毁坏自然界的万物。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并萌生出一个理性概念:自然界的有形质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不息之物所造就与毁灭。即《老子·四十章》所谓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易乾凿度》所谓的“有形生于无形”。这类无形无状之物则被进一步抽象为“气”,认为它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又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动力;气的升降氤氲聚散运动,造就天地万物,并推动万物的发展与变化。于是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中学有关气的认识对哲学气学说形成具有重大影响,是古代哲学气学说产生的土壤。古代家通过对人体自身的呼吸、心跳、消化、排泄、运动、生殖以及神志、思维等生命现象的观察与体悟,逐渐认识了人体内气的内涵、来源、分类、功能等,建立了中学的气学理论。中学以人体为研究对象,故中学的气,主要是指人体内存在的气。此气是体内存在的不断升降出入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调控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这一气概念的产生,源于古人对人体的各种显而易见的且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的观察、推理、抽象和纯化。如人在呼吸时,能感受到气的存在。这是古人对人体之气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认识。人在剧烈运动时,可以感受到心跳加快和呼吸急促,从而认识到人的运动与心跳、呼吸有关,剧烈的运动需要更多的清气吸入体内,然后再排出体外。人的呼吸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从而认识到呼吸之气与人体生命至关重要。再如人在出汗时,可见到蒸蒸热气。大量汗出之后,又有虚弱无力的感觉,因而产生体内之“热气”随汗而失的联想。另外,天气寒冷时,人排尿可伴随发散“热气”。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人排便、呕吐时,也可见发散“热气”。剧烈吐泻时,因“热气”消耗多,可使人出现体倦乏力之感。在战争中,肢体伤残时可见到血气喷发,宰杀动物时也会见到“热气”与血一起喷发的现象,从而产生联想,认为“热气”与血共存于体内,血出多时“热气”亦失。“热气”脱失则影响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处于衰竭状态。古代哲人在摄生延命的实践过程中,如气功家的练功过程中,通过对导引、吐纳等功法的修炼,体悟到气在体内上下流动或沿经脉流注。再通过联想与类比,推测人体内的气如同自然界的云气,也不断地升降出入聚散运动。古人在观察和体悟人体之气的同时,又在观察和推测自然界的云气、风气以及大气的流动和变化。观察经验的积累,则产生了一个飞跃,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气是存在于宇宙之中的无形可见且运行

(完整word版)中医药学概论

作业内容 1.简述你对中医整体观念的理解。 (10分) 答: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在组织结构上,人体的各个脏腑器官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在生命活动中必然受到整体的调控与制约。并且,各个脏腑之间也通过经络、气血等,相互联通、相互影响。因此,整个人体被认为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与之相为表里,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联系起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等全身组织,从而构成的统一整体。不仅结构上如此,另一方面,维持人体基本机能活动的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分布运行于全身各脏腑组织之间,互根互用、协调制约地完成着人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两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2,人体与自然界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用《黄帝内经》里的一段话可能说明这个问题“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藏。天有六律,人有六府。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184有三百六十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胞胭。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入有卫气。地有草黄,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服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2.谈谈你对中医辨证论治的认识。(10分)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辩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

_内经_中气的涵义辨析

第24卷 第5期2000年10月 浙 江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JOU RNAL O F ZH EJ I AN G COLL EGE O F TC M 15  3 孙广仁(1949~ ),男,山东昌邑人,医学硕士,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藏象理论和思维方法的研究,编著著作18部,发表论文近30篇。 《内经》中气的涵义辨析 孙广仁 3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学院 济南 250014) 摘要 对《内经》中气的涵义作了辨析,指出《内经》所论之气有不同层次的多种涵义:或指宇宙本原之气;或为自然界 大气、四时之气、六气;或为人体内的人气、充形之气、精化之气、血中之气、阴阳之气,分为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再分为各藏气、经气或脉气;或为病邪之气;或为药食之气。各种不同层次的气,皆以无形而运行不息之细微物质为其基本内涵,与气廪之气指精米或饮食物的概念不同。 关键词 气 人气 气 内经 《内经》讨论了不同层次的气的多种涵义。精略统计,该书提到了1700多个“气”字。将《内经》提到的诸“气”作一比较分析,可见它既讨论了存在于宇宙中的被古代哲学家称为万物共同生成本原的气,又讨论了自然界的四时阴阳之气,而更重要的是讨论了人体内的气,即“人气”,并提出了人气与自然界之气、四时阴阳之气相通应的观点。1 气为宇宙本原之气 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性物质,也是构成人类形体与化生精神的物质元素,又称阴阳之气或天地之气。如《天元纪大论》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注:文中所引经文均见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 素问》或1963年版《灵枢经》),其他如《至真要大论》、《宝命全形论》、《本神》中也有论述。2 气为四时之气此气是指自然界的大气及其运动而产生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又称“六气”。它直接与人体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的身体要健康长寿,必须与四时之气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如《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3 气为人气人气即存在于人体内的气,由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化生,并与肺吸进的自然界清气相融合而成。它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来源。此气又称“一身之气”,与自然界的四时之气或六气相通应,如《诊要经终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311 气为充形之气 人体之气,充塞于形体中,推动形体的运动,维持人体的生命进程。即所谓“气充形,形寓气”。气与形相得,虽病而易治。如:《玉机真藏论》说:“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其他如《三部九候论》、《阴阳应象大论》、《刺志论》中亦有提及。312 气为精化之气 人体之气,本由精气,无形而运动于形体之内,而其运动不息又可激发精的化生。精与气不同:精是指人体内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而言,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及其衍生物如血、津液等;气则是比精更细微的物质,无形可见而运行不息,能推动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如《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本神》说:“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也。”《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313 气为血中之气 气寓于血中,由血载行,是为血中之气,有时与血并称为“血气”。此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又能固摄血液而防其逸于脉外。气与血,“异名而同类”,皆为水谷之精所化,两者谐行,和调共济,人体则健康无病。如《调经论》说:“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复反则死。”其他如《根结》、《经脉》、《本藏》、《天年》等篇也有20多处论及血气。 314 气为体内阴阳二气 人气,可别为阴气与阳气。阳气有推动、温煦、兴奋之功能,阴气有宁静、凉润、抑制之作用。阴阳二气协调平衡,则人气冲和畅达,升降出入运行有序。如《痹论》说:“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其他如《生气通天论》、《厥论》、《调经论》、《脉要精微论》、《逆调论》、《口问》等篇也有大量论述。315 气为呼吸之气或宗气 人体之气,既由精化生,又源于 呼吸之清气。呼吸之清气入肺内,与谷气合成宗气,又称“大气”。此气分布于血脉之中而为推动脉管搏动和血液运行的动力,并能上出息道而促进呼吸。如《阴阳应象大论》说:“天气通于肺。”《五味》说:“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邪客》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316 气为真气 真气,由先天之精所化,在谷气的充养下发挥作用,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抵抗病邪侵袭和驱除病邪,与《难经》所说的“原气”、“元气”的概念相同。“真”、“元”等,本是道家术语,中医学借用之,是对先天禀赋的表达,故真气即元气、原气,属先天之气。人要长寿,必须善于保养此气。真气是人气或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时又将其作为“正气”的代称。如《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