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

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总之,本课的

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

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

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

因而是站不住脚的。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2001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

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

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

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

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

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

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

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

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

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

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部分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 关键词:物质意识规律 l、自然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同时,首先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3、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能正确认识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进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错误的意识则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坚持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①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6、规律客观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例入手,分析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及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两个主要内容。主要采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客观性”,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示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目标 旗帜鲜明地进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特别是“以改造自然物”来看。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的形态、属性,这和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否矛盾。 教学媒体 板书或投影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 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总结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 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重点掌握】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1)唯物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2)辩证法:联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量变—适度开发,矛盾—一分为二地看待人对自然的影响。(3)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也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3、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三册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 习提问(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 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总之,本课的 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

碳酸钙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酸钙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碳酸钙遍布于自然界,矿物以方解石、冰洲石、钟乳石、大理石、石灰石、珊瑚、贝壳、白垩等形式存在。 一、方解石 方解石是一种碳酸钙矿物,天然碳酸钙中最常见的就是它。其化学成分为CaCO3,因此,方解石是一种分布很广的矿物。敲击方解石可以得到很多方形碎块,故名方解石。它是生产重质碳酸钙的主要原料。特性:有完全的菱面体解理,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条痕白色,,硬度3.0,比重2.71,加稀盐酸剧烈起泡。形状:方解石的晶体形状多种多样,它们的集合体可以是一簇簇的晶体,也可以是粒状、块状等。色泽:因其中含有的杂质不同而变化,如含铁锰时为浅黄、浅红、褐黑等等。但一般多为白色或无色,也有少量的灰色、红色、棕色、绿色和黑色。

方解石 二、冰洲石 无色透明的方解石也叫冰洲石,这样的方解石有一个奇妙的特点,就是透过它可以看到物体呈双重影像。因此,冰洲石是重要的光学材料。 产状:在泉水中可沉积出、在火成岩内亦常为次生矿物、在玄武岩的孔穴中、沉积岩的裂缝内常有方解石填充而成细脉或坑窝状。

冰洲石 三、钟乳石 石灰岩中可以形成溶洞,洞中的钟乳石、石笋等其实就是方解石构成的。自然界中溶洞都分布在石灰岩的山地中,石灰岩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发生反应,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碳酸轻钙,溶有碳酸轻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溶解在水里的碳酸轻钙就会分解,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同时放出二氧化碳。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日久天长洞顶的形成钟乳石,洞底的形成石笋,当钟乳石与石笋相连时就形成石柱。其化学方程式如下: CaCO3+CO2+H2O= Ca(HCO3)2 Ca(HCO3)2=CaCO3↓+CO2↑+ H2O

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理想是一个深渊,从跳下那一刻起,就逼迫你奋力搏击。要么,大鹏展翅,扶摇而上;要么,石沉渊底,再无声响。下面为您推荐高二政治教案:《自然界的客观性》。 【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学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教学方法】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

高中化学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①合成氨,制硝酸; ②代替稀有气体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以防止金属被空气氧化; ⑧在灯泡中填充氮气以防止钨丝被氧化或挥发; ④保存粮食、水果等食品,以防止腐烂; ⑤医学上用液氮作冷冻剂,以便在冷冻麻醉下进行手术; ⑥利用液氮制造低温环境,使某些超导材料获得超导性能。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空气中含N278%(体积分数)或75%(质量分数);化合态氮存在于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中,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纯净的氮气是无色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氮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常压下101kPa,-195.8℃氮气变成无色液体,-209.9℃变成雪花状固体。氮气的分子结构:氮分子(N2)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N≡N,由于N2分子中的N≡N 键很牢固,所以通常情况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 (2)化学性质:氮分子化合价为0价,既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说明氮气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①N2与H2化合生成NH3: 说明: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理。 ②N2与金属反应(Mg Ca Sr Ba)反应: ③N2与O2化合生成NO: 说明:在闪电或行驶的汽车引擎中会发生以上反应。

1.氮气 (1)氮的固定 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氮的过程。 (2)氮气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 纯净的N2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在空气中约占总体积的4/5。 ②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N2化学性质很稳定,只在高温、放电、催化剂等条件下才能发生一些化学反应。 a.与H2反应: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 b.与O2反应:N2+O2放电或高温2NO。 2.氮的氧化物 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 完成NO和NO2的比较表: 特别提醒(1)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 (2)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4)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自然辩证法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学院: 学号: 姓名: 人类发展与自然和谐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人类产生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一个人们必须时刻面对、而又难获其解的难题。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趋紧张。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当代全球化问题,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自身专业,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关键词:人;自然;和谐 一、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从远古发展至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十分关注。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做过深入的研究。马克思说过:“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

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界;而人的智力是比例于人学会改变自然界的状况而发展的。” 1、古代朴素自然观?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的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3]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人类进入奴隶制社会后,科学开始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哲学的形式出现。伴随着中古时代自然哲学家的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古代朴素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从总体上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统一性和发展变化,从总体上勾画了自然界的图景和本来面目,初步显露了人类认识自然的灿烂光辉。但是,这种自然观也暴露了它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粗糙性的历史局限性。这种自然观在古代没有得到发展,而被神秘主义自然观压倒了。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4-15世纪初,欧洲在逐渐发展的手工业和农业中,越来越多地应用机械技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以后,日益发展的工场手工业尤其是钟表业,更促进机械技术的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从自然哲学的母腹中脱胎出来,迅速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生产中所应用的近代科学革命和发现、发明有三个明显特点:工具多是机械装置,生产中所解决的大量问题是力学问题,机械力学分门别类地分析和实验研究十十分突出,其他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自然界是客观的 * 方法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映物质,并对物质有反作用. *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联系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世界上一切事物处于联系之中 *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方法论:是科研的前提;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搞好局部 发展观点 * 世界观: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 世界观:规律具有客观性 * 方法论: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 方法论:我们要用内外因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质变和量变辩证关系原理 * 世界观: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促成飞跃注重量的积累优化结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 世界观: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方法论: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矛盾的观点 * 世界观: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 方法论:坚持矛盾的观点 矛盾普遍性原理 * 世界观: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 方法论: * ①要承认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 * ②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片面性. 矛盾特殊性原理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开放分类:哲学、社会科学、世界观 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象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象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原始人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把自然设想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力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拟人化的、万物有灵论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虽然包含很多谬误的东西,但与后来的神学自然观不同,它是原始人试图解释自然的一种努力。 一、古代自然科学与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古希腊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它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并且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这个统一"。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因而这种自然观带有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它只是直观地勾画了整个自然界的轮廓,不能说明构成自然界总画面的各个细节。 二、17、18世纪自然科学与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6、17世纪,开始了以实验与理性方法相结合的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在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

浅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存在关系

浅论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存在关系 【摘要】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人类不是唯一存在的,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直接存在物。自然界不仅仅是自然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受动的,受制的和受限制的。因此,人类可以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位对象性的人,如伙伴。人与人之间应该坦诚,公平没有利用与被利用,如好朋友之间相互帮助和给予,而不是过分的要求。这诚如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应以朋相待,和谐相处。本文将从人的自然存在性,人类与自然界的相处以及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等方面来讨论人鱼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存在关系。 关键词:人类自然界对象性的人和谐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①。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相对于自然界,并不是先于自然界而存在,相反,人是后来者.在自然界近几十亿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先是在无机状态下经历了漫长的演化,然后才有了生命的存在-------低级生命,高级生命,之后才是人的生命。科学已经证明人类的生命形式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存在的最高级生命形式,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自然界的存在不因人类自身的发展而淡化,消亡。因此,人类具有后在性,自然性。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人类的一切活动(生活好生产活动)都必须且只能在自然界中进行,自然界是人类获取生活资料的唯一对象,同时,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规律也仍然是人类在开展活动和生产活动时必须遵循而不能违背的,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自然界的本源依赖性上的。因此可以看出人类的生活与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界的。 人类产生于自然界之后,科学实践已经证明,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而分化出来的产物,而且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马克思说过“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②”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从小到大,无论是什么,一旦被人们所认识,就进入了人的社会生活,变成了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的角度来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人从属于自然这是必然,这就将人还原为自然存在物,因为人只有作为动物性或生物性存在物,他的一切行为才能属于自然或者说从属于自然必然性。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也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他通其它的自然存在物一样也是吧自然界作为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说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又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本质的即自己生命的对象;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③。”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但人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他是自为的超越自然本性的存在物。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它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存在物这一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把自己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创造了人的本质。人类具有自身的特质,人的创造具有自然性。

唯物论原理总结

辩证唯物论9大原理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2、〖方法论〗:(1)、要求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规律是客观的,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方法论〗: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论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高二教案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高二教案(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 客观的) 1。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1.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一课 1.1.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重点〗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难点〗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素质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宗教思想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重点解决办法】 l、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看,突出这一点才能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唯物又辩证的性质,在承认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中指出自然界的客观性就超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解,真正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一间题本身的意义说,重要的是人与人产生之后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们能利用自然界、改造自然界,但其基础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和服从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第三,把这一部分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讲解这个问题时,可分为两层:一是"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讲解时抓住"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只是自然物的本身属性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来进行举例说明;第二层"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讲解对抓住"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由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结构和具体形?quot;这两段课本中的话,讲解时,可采取以退为进的方式说明:“是的,人们可以创造许多自然界没有的东西,但是……"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例子分析以突破重点。 新课学习: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

1自然界的客观性.解答

唯物论 1.自然界的客观性 原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注意:分析时使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的客观性 原理: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反作用)。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正确的思想意识、科学的理论学说,对客观世界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正确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意识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思想意识。 4.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原理: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 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及条件性) 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联系的观点。 2.因果联系 原理内容: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任何事物都有其整体和部分。整体或系统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方法论:首先要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5.发展的观点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6.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原理: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是客观性。 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 7.矛盾普遍性和客观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坚持两分法。 8.矛盾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唯物论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辩证唯物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表 现为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和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的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的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的(表现为: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和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 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 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B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学习科学理论。 2、真理是客观的,唯一的。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真理,追求真理。 3、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超过条件范围会成为谬误。真理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是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方法论: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4、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运动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