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基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哲学基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哲学基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哲学基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介绍本课地位和逻辑结构:

本课是全书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基点。第一,从哲学的基本问题来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所有哲学遇到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本课则首先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手,阐明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以后又讲了意识能正确反映物质。第二,从哲学的基本派别来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基本派别,必须划清其界限,而这正是本课在理论上要划清的根本界限。第三,从对世界的本质、状态、规律的认识顺序说,首要问题是认识世界的本质,才能谈论世界的状态和发展规律问题,所以作为教材第一课,理当奠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根基。而状态、规律是二、三、四课的内容。第四,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的活动来说,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问题是要明确人们活动的立足点、出发点问题,即想问颧、办事情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人们的主观愿望出发。

总之,本课的基本内容就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人手,讲述世界的本质,明确办事情的出发点,从实际出发,所以学好本课对全书学习起着打好根基的作用。

本课共三节。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第二节,人们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两节讲的是世界观的道理。第三节主要讲的是方法论——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还是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因此教材的逻辑起点,即第一节首先讲“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这个最基本的观点,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三部分有机构成,因此第一节的一、二框就分别讲“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在此基础上概括出第一节的中心观点: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那么意识是什么呢?从而引出第二节的内容:意识的本质和作用,第一框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说明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又进一步完善了第一节的内容“世界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第二框题“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为了较完整表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教材第三框题阐述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因此,第三节前两个框题讲的就是方法论。第一框题“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最一般的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实际出发。而对青年学生来说,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了解国情,立足国情”,这就是第二框题,它是第一框题的深化和具体要求。第三框题则带有总结的性质,从世界观上概括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和观点。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对象。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问题?再阅读课文第6页第2自然段。

(学生阅读回答后,教师概括。)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许多合理想象。

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提问:为什么说自然界是客观的呢?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6页第4自然段,教师讲解、理顺线索。)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出示天体起源与变化的图片:

天体形成有其固有规律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天体运动有其固有规律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么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多媒体显示: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

从无机物中可以生成有机物

(学生阅读第7页第3、4段和看《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展示图》,教师引导得出。)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由学生阅读第7页第 6自然段和第7页第1、2自然段得出。)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议一议”(课文第7页)请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出一名代表发言,要求结合所学观点分析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

这则材料说明:神学与科学的对立,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观点不断得到证明,神学逐步失去了它的领地,在生物进化论面前,罗马教皇不得不承认人的产生过程是进化的结果。但由于神学是以世界是上帝或神创造的为理论依据,因而总想干方百计地为自己的理论寻找借口。生物进化论已指出入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有了人和人脑这个客观的物质条件,才有人的精神或意识。而罗马教皇的言论是违背科学的,荒唐的。也充分反映了神学的理论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因而是站不住脚的。

总之,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

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自然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已经懂得了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同学们阅读课文第8页第3、4自然段后,归纳回答。)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类产生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是论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的重点。其中第二部分“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更为重要,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提问: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学生看书回答后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克隆羊“阳阳”

2001年2月27日,陕西的克隆羊“阳阳”成了863计划十五周年成就展上的明星。“阳阳”的外表和普通山羊没有任何不同,它是由一只成年母山羊的体细胞克隆诞生的,体细胞就采自这只山羊的耳朵。“

1997年以来,人类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科学家采用体细胞核移植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1998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培育出具有生物医药产业价值的转基因羊,可望实现构建“动物药厂”的梦想。而美国的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目前,克隆技术在英国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把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造血事业。克隆技术的前景不可估量。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这是否意味着新的物种的出现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依赖于物质呢?

回答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业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的基因,没有掌握基因的变化规律,或者人类不把这些客观因素作为基础,只根据自己的意志行事,“克隆羊”“转基因羊”等新物种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因此,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想一想”(第9页,请同学根据所学知识,通过具体分析事例回答,教师归纳。)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主要从两个方面讲述:第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第二,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本来没有雨的地方,人们可能通过人工催雨产生降雨;在本来有雨的地方,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消雨使天空不再降雨。这说明,人类产生后()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受人的意识的影响

B.人类意识决定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的意识支配

D.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可以决定物质

2..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不仅能有意识地在阳光下沐浴,还能有意识地制造太阳

能热水器,建立太阳能电站,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但是,太阳的存在与变化并不会因此而依赖于意识。上述事实说明()

A.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D.人能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3.人类面对大自然,从不单纯地适应自然等待自然恩赐,更不愿意消极地听凭自然的摆布。这是因为()

A.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

B.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需要生存和发展

D.人类尊重自然,服从自然,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4.西部大开发是我们党高瞻远瞩,通观全局作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在西部大开发中,我们的党和政府、专家学者都始终在强调,西部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前提。这是因为()

A.自然界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

B.绝对服从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基础

C.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和自然的基本前提

D.人和自然之间总是和谐一致的

二.简答题

5.为什么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l)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②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突出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它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指明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从而第一次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项重要思想原则。 第二,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无论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三,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其三,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坚定信念,把依靠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最终落脚点;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的道路、阶段、速度、机遇、途径、手段等问题;阐明了发展速度与效益、稳定、平衡、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加速了我国走向未来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实的、实践的意义 哲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曾经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党中央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一、二单元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生活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因此,哲学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4 (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 土等) 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是第一性的东西。 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对精神等) 5、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案例分析 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确保剖析检查阶段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际效果,根据学习提高阶段工作开展情况和剖析检查阶段的任务要求,我自觉剖析紧密联系个人实际,认真查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认真撰写个人自查剖析材料、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自己不断进步。 1、自查。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六查六看”的总体要求。 对照“六查六看”:一查本单位确定的发

展思路、规划和举措,看发展思路、规划和举措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查为人民办实事的落实情况,看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要求;三查我院的发展情况,看是否符合协调发展的要求;四查和谐医院创建情况,看是否符合和谐社会建设要求;五查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情况,看医生之间、患者之间、医患之间是否均衡协调发展;六查政绩和作风建设,看干部能不能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心系群众的服务思想、惠及子孙的科学政绩为发展服务、为人民造福。 结合本人的思想状况、工作实际、具体职责进行深刻反思,深刻剖析、自省自警。汇报如下: 一、学习情况及体会 按照学区”科学发展观实施方案”的安排,通过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系统全

面地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共写心得体会3篇,读书笔记5000多字。深刻的认识到这次在全党开展的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大规模、广泛性、深层次的党内思想解放运动,是一次党的肌体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创新过程。自己经过学习、反思,进一步武装了头脑,更新了观念,振奋了精神,政治素质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对照党政机关事业先进性标准和党组织的希望和要求,对照党的先模人物,看到了不足,找到了差距,确有脸红心热的感觉,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二、个人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 对照《六查六看》内容,我本人已经认识到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 课本背诵内容电子版

1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其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原理】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4.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5.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自主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③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④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错误的意识则阻碍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合。 7.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②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背景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日益富裕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严峻问题引起了我们党的高度重视比如资源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保证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也会丧失殆尽。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世界形势是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的发展和建设但在不少方面也存在着许多挑战。随着中国的改革的深化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门的进一步放开中国和世界各国不断地加强经济贸易交往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在如今的多变世界中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和强大自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没有科学的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是很难完成的。这些现实都迫使我们对世界和国内形势有一个清醒和全面的把握更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这样科学发展观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有善于运用马克思理论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并且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取得了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以及以往的经验都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确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的也是符合我们国情的。3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党的文件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4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5年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这样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二、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是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源头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以其彻底的理论态度即理论和行动相统一的态度和以往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线是一种新的实践的唯物主义。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我国现阶段取得新发展和新突破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从本质上讲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在我国社会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它不仅从理论上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作出总结而且为社会发展制定了指导思想是中国现实的客观要求也是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内在的统一。在不同的时代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都需要新的和新阶段相适应的理论。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必然要求也是理论创新的内在呼唤。理论必须跟随时代不断进步不能停留于已有的水平理论如果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必须改变自己的形态以合乎时代要求的面目出现。1唯物史观关于存在和意识关系的认识是整个科学发展观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5第五课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号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5.1意识的本质 5.1.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 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但纯粹的动物心理并不会自发地形成意识。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因此,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5.1.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证明,没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生理系统——人脑,就不可能有人类意识的产生。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一些动物见到食物就会分泌唾液。 对于人来说,“望梅”可能“止渴”,“谈虎”可能“色变”。 ⑴对动物说“梅”,能不能使动物“止渴”?对动物谈“虎”,能不能使动物“色变”? 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动物由遗传获得的本能。条件反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具体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反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一种是在语言刺激下产生的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这是人所特有的。意识就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 5.1.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⑴离开了客观对象,能不能产生人类的意识? 要形成意识,不仅需要人脑,还必须有被反映的客观存在。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因此,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将万水千山收于尺幅.正是中国画的绝妙之处 总之,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研究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旨在回答社会为什么发展,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前景是什么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主要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史观和唯物主义辩证法:同时,本质论、规律论、系统论是内含于科学发展观之中的重要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 作者:王静 一、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发展 马克思用毕生精力从事社会进步与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实践和理论工作,唯物史观是其实践和理论上的伟大结晶。唯物史观是哲学层面的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哲学。马克思作为一个为人类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奋斗终生的无畏战士,他集高度的科学精神与深切的人文关切于一身,自中学起就树立了为人类的解放寻找现实道路的崇高理想,用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走向自由幸福的道路,在几十年的理论探索历程中,他不断地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在发展中修正自己的理论,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不仅揭示

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展动力,发展趋势,而且科学揭示了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开创的现代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趋势。他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在整体上只能被发展而不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把唯物史观作为我们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不仅是我们建国的理论根据,也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邓小平开启的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实际结合的又一次飞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成果,是唯物史观的新发展、新飞跃。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论一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发展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要完成与自然属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在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同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特别论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本主义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的内在关系。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本主义的生成。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共产主义。反过来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只有共产主义才能真正达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以人为本。 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原理,顺应当今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在发展观的理论上的重大创新。我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在新形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生活与哲学基本学习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汤阴一中周艳梅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活 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 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局限性: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本原,其根本观点是错误的。 可取处: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一定借鉴意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产生 “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说明无产阶级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 “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成为可能,从哲学上论证自然界唯物辩证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马哲批判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是人类 认识史上一次最为壮丽的日出,是人类认识发展结出的丰美硕果。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条件

生活与哲学电子课本04第四课

《南水北调》 (刘铁军摄) 从有限中把握无限,从短暂中寻找生命的永恒。哲学让我们参悟宇宙,体悟人生。哲学让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凭借主观能动性,人类在实践中将开启一个意义的世界,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 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宄世界的本质 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1世界的物质性 4.1.1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看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上帝在第四天造出了太阳.月亮和星星 《圣经·旧约·创世记》上 说,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 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 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第 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 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 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 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 休息日。 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 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 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 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古希腊哲学家在激烈地争论:世界的本原是水.是火.还是其他? 利特认为,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 ⑴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 、“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⑵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起促进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4、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5、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6、矛盾即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以人为本) 7、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可参考以下展开部分: 从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决定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符合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实际,因而是正确的意识;正确意识能促进事物发展,它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认识论角度看: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进一步深化,是由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必将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巨大积极作用。 (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以人为本”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这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上述观点。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主要矛盾有关原理,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抓重点。

生活与哲学一轮复习 1-2 美好生活的向导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高密五中2012级政治复习课教学案 必修四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No.1 157 154 易错易混知识点 1.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4.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等基本派别。 *****本课知识小结和体系构建***** ----拓展案--- 【考点训练】 自主学习指导课程 P179 体验高考 自我检测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5:5) 编写:赵长荣 审核:田运成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 ----自习案--- 1.大约用35分钟的时间进一步巩固上一课内容,重要问题动笔写写、重新做做。 2.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结合课本和学案课堂案部分巩固如下问题: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2)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课堂案--- 【考点梳理】 高考考点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科学 要求:结合自主学习指导课程173页,掌握如下问题 1. 全面理解哲学的概念 (1) 从本义上看 (2) 从与世界观的关系来看 (3) 从与方法论的关系来看 (4) 从与具体看科学的关系来看 (5) 从于时代的关系来看 2. 正确理解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哲学的功能是 3. 哲学与时代精神 4. 哲学的作用 (1) 从哲学的产生上看: (2)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3) 从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看: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上升运动。 ②发展凝结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成果,反映着事物的新陈代谢的规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在社会领域,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发展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坚持历史唯物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所决定的。发展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归根到底首先要解决好生产力的发展。 ②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又好又快)。 从客观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所要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科学发展观正是回答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参见十七大报告)。 (3)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科学的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就是矛盾学说。本质上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和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②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观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③科学发展观的“协调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

【生活与哲学基本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哲学与生活①哲学的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③哲学的功能(作用):帮助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④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任务就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的一般知识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 ①世界观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知。 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哲学则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 ③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 ①哲学和世界观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②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 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 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小结: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主要是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世界某一具体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总结和反思。因此,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只有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家才能在研究 活动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哲学的基本问 题和基本派别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 是什么: 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 为什么: 为什么是 基本问题 ①这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并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这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哲学其它问 题的回答。 哲学的基本派别 是什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者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 要是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为什么是 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和唯心 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物主 义的基 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否认神创论,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 局限性:①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②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评价 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①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上的“原子”②机械性、形而上学性③唯心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 义的基 本形态 二者归根到底,都是把人的意识当作世界的 就其局部范围而言,它对人们认识的发展有 哲学和时代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同时又对时代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 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 它正确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批判功能:批判旧的制度和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塑造功能 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 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