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学案
高一地理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单元学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案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人口增长

1、历程: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有的时期,有的时期,增长曲线呈型。

2、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定时期内人口和相减的得数。

3、影响因素:受规律的制约,也受到、

、等因素的影响。

4、决定因素: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

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高-高-低模式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高-低-高

模式

过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三、人口增长模式的空间分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总体而言

我国

四、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练习]

1、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以下各组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是

A.阿曼和孟加拉国

B.巴西和匈牙利

C.澳大利亚和美国

D.韩国和新加坡

材料: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7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129万人,出生率为12.10‰;,死亡率为6.93‰。其中65周岁及以上为1063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1%。回答3、4题

3、由材料可知,目前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B、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C、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D、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4、中国人口问题比世界很多国家更复杂,其主要表现是

A、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年均净增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

B、文化素质提高,生育率下降

C、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严重

D、民族众多,计划生育执行难度大

5、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主要分布在新大陆国家和地区

B、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表现在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稳定在零增长

C、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D、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由于人口增长缓慢,使人口处于一种严重的不平衡状态

6、下列哪些现象是由人口老龄化引起的( )

①国防兵力不足②劳动力过剩,失业人口增加③养老费增加④经济发展加快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表为我国大陆地区1990年第四次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回答7、8题。

年份总人口年龄结构(%)每十万人具大学文

化程度人数

城镇人口比

重(%)(万人)0~14岁15~64岁≥65岁

1990 113368 27.69 66.74 5.57 1422 26.23 2000 129583 22.89 70.15 6.96 3611 36.09

7、上表数据说明我国大陆地区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①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加快②壮年人口比重大,呈现老龄化趋势

③人口压力大,人口素质仍然较低④劳动力不足,出现逆城市化趋势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8、针对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建全社会保障及社区服务制度②积极鼓励生育,保证优生优育

③建立全民教育制度,提高人口素质④计划生育,将人口增长率降至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是某四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回答9、10题

9、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较大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10、近年来可能有大批移民流入的国家是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第二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人口爆炸

1、描述对象:

2、人口的指数增长:即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特点是

二、环境的限制性

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需求的增加

(1)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剧增。

(2)人们的提高,使各种资源的人均消耗量显著增加。

2、限制表现:人类对、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人口容量

(1)概念: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2)特点:临界性、、警戒性。

2、人口合理容量:在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

的大小。

(练习)

1、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C.资源状况

D.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2、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

A.人口素质

B.人口增长状况

C.人口数量

D.人口发展状况

3、下列因素中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不大的是

A.资源 B.科技 C.消费水平 D.交通

4、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

A.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工业时期

B.农业时期—原始社会—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C.工业时期—原始社会—农业时期—现代社会

D.原始社会—农业时期—工业时期—现代社会

读下图,回答5、6题

5、7.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B.P′为环境承载力

C.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 D.P为环境承载力

6、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产力水平呈正相关关系

B.人口规模与生产力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C.当人口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当人口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读图回答7-8题。

7、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A.a B.b C.c D.f

8、e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 B.人口素质低,缺乏环保意识

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对“环境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①环境容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③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量

④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0.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按从优到劣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第三节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1、引起人口变动的原因

(1)人口的,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2)人口的机械增长,即

2、人口迁移

(1)概念

(2)分类

3、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的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到

的人口迁移。

二、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的地域差异,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也会引起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2)经济因素:

影响: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人口在地区间的迁移越频繁。

具体表现:、、

受制于业的发展。

(3)政治因素:由因素所导致的人口迁移,往往具有比较强的组织性,对人类正常生活秩序的巨大破坏,常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4)社会文化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越来越大,

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

思考:1、暑假,同学们组织到湖南张家界旅游算不算人口迁移?

2、近年来,我国每年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多达上亿人,影响这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

么?

【课堂训练:】

1.读“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从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四川人口大量外迁对本省产生的积极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的大量增加,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人口移动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连线:

①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或迁居国外

②我国历史上贫苦农民“闯关东”“走西口”“下江南”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③二战期间犹太人被迫迁居国外经济因素

④1947年印度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政治因素

⑤20世纪80年代撒哈拉地区居民沦为环境难民社会文化因素

⑥21世纪,大洋洲岛国图瓦卢举国搬迁

练习选择题

1、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2、下面有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对迁出地区有积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消极影响

B.对迁出地区有消极影响,对迁入地区有积极影响

C.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只有积极影响,没有消极影响

D.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既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

右图是某地区人口统计图。完成3-4题。

3、2006年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

A、“高—高—低”模式

B、“高—低—高”模式

C、“低—高—低”模式

D、“低—低—低”模式

4、该地区最有可能位于

A、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B、美国

C、拉丁美洲

D、亚洲中部

5、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气候因素

D.资源开发因素

6、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国际间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

C、由城市到农村

D、由城市到城市

7、影响人口迁移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交通和通信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8、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9、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10、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

A、早出晚归

B、安土重迁

C、季节性迁移

D、逐水而迁综合填空题

1、下图是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A B

C

D E F

乡村

中小

大城市

(1)表示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城市化进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欧美一些国家的部分人口向往优美洁净的自然环境,他们采取的迁移方式是_________。

(4)平度市是青岛市的一个县级卫星城市,由于开发区和工业新区的建设,许多当地农民及外地民工来到了这里,他们的迁移分别属于图中的___________,你认为他们迁移的原因是什么?这种现象对平度市的社会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文化和地域文化

1、文化

2、地域文化

二、文化背景与人口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2、宗教:一般人口增殖,因此形成较高的出生率。

三、中国文化与人口

1、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2、变化:(1)从早婚早育到

(2)从多育多子到

(3)从“学而优则仕”到

(4)从安土重迁到

[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典型

B、日本多火山、地震

C、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D、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下列事物或现象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陕北民歌

B、我国制造的“神舟号飞船”

C、山东蓬莱附近海域出现的海市蜃楼

D、“三北防护林”

3、下列正确的叙述是

A、刀耕火种是一种文化

B、自然界的阳光、空气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C、自然风光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D、风力发电和引水灌溉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地域文化对一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不同地区或国家的地域文化差异对人口的发展往往产生相同的影响

5、婚俗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A、初婚年龄大,人口的出生率低

B、初婚年龄小,人口的出生率低

C、婚姻关系不稳定,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D、离婚率高,则人口的出生率低

6、在当代社会,下列属于婚制新观念的是

①多子多福②不孝有三、无后为大③只生一个好④男女都一样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学而优则仕”中的仕是指

A、工人

B、农民

C、统治者阶层

D、被统治者阶层

8、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人口流动的主要特征是

A、早出晚归

B、安土重迁

C、季节性迁移

D、逐水而迁

第一节

参考答案:1、C 2、B 3、D 4、C 5、C 6、D 7、D 8、C 9、A 10、B

第二节

参考答案:1、C 2、C 3、D 4、D 5、A 6、C 7、A 8、C 9、B 10、A 第三节

参考答案:1、B 2、D 3、C 4、B 5、B 6、B 7、D 8、D 9、C 10、B 答案 (1)BE或BCE (2)BE (3)ADF (4)B

原因:由于平度市的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也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一条出路,他们到城区从事第二、三产业,能获得较高的收入,这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表现。

影响:农民及外地民工的流入,为平度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城区带来了住房、交通、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压力。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答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高一地理必修一全册学案及 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课前预习: 1、列举出不同类型的天体。 2、请说出一个天体系统必备的条件有哪些? 3、光年是的单位,1光年约为。 4、用图示的方法描述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5、八大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 6、请将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7、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课堂探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具有哪些特点?并说明理由(依据)。 2、在教材P3图1.2和教材P4图1.4中找到地球,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运用提供的材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4、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存在生命所必须的条件地球上具备这些条件的原因 知识结构:(用框图的方式描述本节的知识结构) 请将下列表述填在框图中 ①物质属性②运动、有序③天体④天体系统及其级别⑤在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中的位置⑥在太阳系中的位置⑦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的比较⑧地球与其他

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的比较⑨安全的宇宙环境⑩自身条件:温度、大气、液态水 达标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天体及天体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体形态多样,是物质的,但天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B、总星系是人类所知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所以总星系即为宇宙 C、太阳系是比银河系低一级的天体系统 D、只有相邻的天体可以构成一个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B、银河系、太阳系、行星系、地月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恒星系、银河系、总星系 3、下列属于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的是() A、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距离太阳最近的 B、月球绕地球公转 B、有适宜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湿度条件 D、有液态水的存在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回答4~8题: 4、图中共有几类天体() A、2类 B、3类 C、4类 D、5类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文地理学

1、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它的研究对象(P2)和学科特性(P3~4)主要是什么? 【什么是】人文地理学是以人为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差别,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研究对象】研究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地理特征及其发展变化。 【特性】①区域性(地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也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②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共同影响,但是主要受人文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制于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③综合性: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合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键,如果仅就个别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问题细致地分析的关键。只有对所有关键因素进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④复杂性。 2、人文地理学发展阶段。 ①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因果关系。 ②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③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古典人文地理专著。 《诗经》、《尚书·禹贡》、《山海经》、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穆天子传》、《水经注》 4、什么是人地关系?(P17) 人地关系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人”是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地理环境”是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5、人地关系论的基本理论有哪些?(P10~15) ①环境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期决定性作用,把人看做是环境的产物,人和生物一样,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严格限制。②可能论: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③适应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以为着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④生态论: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⑤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由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⑥文化决定论⑦和谐论⑧文化景观论⑨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⑩“天人合一”观。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人文地理知识点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归纳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经济基础(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社会因素(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口政策、战争)等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a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 b加大了资源、环境、就业压力;c人均资源减少; d影响了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 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a劳动力或兵源不足b社会负担加重 c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措施:a关心照顾老人b建立社会保障制度;c适当鼓励移民和生育;d提高老人退休年龄。 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总量大;未富先老(老龄化);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衡;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就业压力大……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资源(首要)、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①按地理范围划分(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要类型)、城市→农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①大批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 ②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③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意义: ①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②提高了人口流人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③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④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 1、对迁出地环境的影响 利: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在农村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 弊:会引起人才外流 2、对人口迁入地的影响 利:①补充劳动力,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利于迁入地资源的开发,活跃市场; ③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④加强多元经济、科技、文化交流 弊:①加剧迁入地的环境压力,加剧城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的状况、教育压力; ②增加城市就业难度等; ③带来不稳定的社会因素(如难民问题)——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城市化推进、区域开发、大型项目建设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 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 外国文化与人口:文化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婚俗(如初婚年龄、婚姻的稳定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 鉴于大家对高中频道分关注,WTT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供大家参考!“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高一地理学案地球的圈层结构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

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 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 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 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 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 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三维教学目标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 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 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 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 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 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高一上学案5

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学案(5) 课题:《地球的运动》①课型: 新授备课时间: 2008-9-19 △学习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学习重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学习难点:地球自转周期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形成与差异 △学习过程: 一、阅读课文P18~P2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相关的内容,按要求完成下列知识点。 1、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 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 值。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 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 是。 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 动,引起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 规律地变化。 ①太阳辐射能是维持,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 ②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和所用的能源。 4、完成P 9 活动题。 1、太阳大气层 从里到外分层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常有大规模的运动,称太阳活动。太阳活动的 主要类型是和。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可作为强 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的显示。 3、太阳活动的影响: ①影响地球电离层:耀斑活动会导致。 ②地球磁场影响:太阳活动强烈时会产生“”现象。 ③两极地区出现: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 活动

△巩固练习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准确地说( ) A.等于每小时15° B.大于每小时15° C.小于每小时15° D.南北极点为0 1、 太阳光线对于 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 表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 值。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 递减。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 。 2 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经度差(向 加,向 减。) 3 全球划分为 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o,时区相同,区时 。 4区时的计算: (1) 中央经线:时区序号×15 o;时区序号=所在地经度÷11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 ,赤道无偏向。 2 促使物体水平运动产生偏向的力,称为 。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高一地理学案一

高一地理学案(一) 班级姓名学号年月日 学习内容: 1.高中地理(必修本)教材内容。 2.你还想获得哪方面的知识? 3.你有无打算做某一方面的课题研究? 学习目标: 1.掌握教学大纲要求,通过省级地理会考,希望达到(等级)2.达到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要求每个学习者具备的四会: 一是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 即学会学习,掌握认识世界的手段; 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 即学会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的能力; 三是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together) 即能够与他人合作; 四是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 即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自主性。 学习方法: 1.教材知识运用综合程序讨论的方法:同学按照学案要求阅读教材,教师使用多种媒体,使同学在自学过程中逐步理解掌握课本知识,学会综合分析运用所学知识。一般过程为:明确每课目标要求、了解重难点内容→展示小步子综合程序思考题→阅读教材、独自思考问题→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完成同步练习和知识检测。 2.活动课题运用综合实践研究法: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实践研究调查→采集资料数据→分析处理信息→撰写研究报告→交流论证报告→作评价和总结。 3.以小组自主性学习为主。小组自主性学习是综合研究性学习地理中最为常见一种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感兴趣的课题,通过小组同学调查分析,讨论研究、协同完成。在这一学习研究过程中,不仅深化了课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实践、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互助精神,培养了同学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充分发展个性,达到全面谐调发展的目的。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高一地理必修导学案正式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 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 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 层次:总星系系 系系 系 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原因有: 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 (一)宇宙 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 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读P4图1-1-6:

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读图1-1-11: (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年。 (二)地球 [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 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2.20XX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20XX年1月15日3时21分,美国宇航局向“勇气”号火星车发出了驶下登陆平台的指令,大约90分钟后,“勇气”号发回了已确认登陆火星的信号。该火星车的主要使命是寻找着陆区域是否存在过液态水的证据,这将有助于加深对地球以及地球上生命起源和进化等的认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行星 质量 (地球为1) 体积 (地球为1) 公转周期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面 之间的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23时56分23°26′ 火星0.11 0.15 1.9年24时37分23°59′ 1.地球与火星都是太阳系中的行星,有关太阳系行星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 B.水星、金星、火星在体积、质量、组成物质与地球较相似,称为类地行星 C.在地球轨道两侧,分别是金星和火星轨道 D.金星、火星等行星能发出可见光,这几颗行星在夜空显得很明亮 2.在九大行星中,人类首选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主要是因为火星上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