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所决定。从数量上看,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因此,人

口再生产类型实际最终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不同的历史发

展阶段,表现有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①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口增长速

度极低,表现为“原始型它

以极高的死亡率、很高的出生率和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

②农业的出现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大发展,人口

增长速度有所加快。这一期人口再生产类型称为“传统型”,以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较低的自然增长率为特征,即“高高低”型。

③产业革命带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人类

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医卫

生事业进步。这一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

的“过渡型”,即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④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化

等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三低”的“现代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这一时期,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对于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要正确指导学生读图1.1,认真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各阶

段的特点,了解其转变过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从世界各地区的情况看,目前发达国家或地区已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现为

“三低”的“现代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出生率较高,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高低高”的“过渡型”。

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经济、文

化及环境等的差异,并不具有同步性,也存在着各自的一些特点:

1.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均已处于“现代型”,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出现负增长。

如德国、匈牙利等国,人口已连续多年为负增长。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再生产总体上处于“过渡型”,但不同国家和地区仍有差别:

①非洲国家是发展中国家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的典型代表。

②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口再生产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阶段,

但有些国家已进入或正进

入“现代型”。如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等国。我国目前已接近“现代型”。

③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外,其余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均表现为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本课小结:

要求学生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及转变并能运用图表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了解其地区分

布。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狭义

1.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广义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1)“原始型”——“很高、极高、极低”

(2)“传统型”——“高高低”

(3)“过渡型”——“高低高”

(4)“现代型”——“三低型”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差别

2.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差异

教学后记:

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图表运用的能力,以图代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转变过程。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再生产的正确含义是()

a.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

b.生生死死、世代更替

c.不断有新的人口出生

d.不断有老年人口死亡

2.如果它的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

a.原始型

b.传统型

c.过渡型

d.现代型

二、填空题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

的、和决定。

2.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型。

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word无答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卷(1)(鲁教2019版) 一、单选题 (★★) 1 .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km范围内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小题2】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①水能资源分布②矿产资源分布③地形地势状况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 2 .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水源、土壤和气候反映出来;社会经济条件主要通过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交通和历史等因素反映出来。 读中国人口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小题1】导致青藏地区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D.交通 【小题2】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1901-1998)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黑河—腾冲一线”。导致“黑河—腾冲一线”东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经济发展水平D.历史 【小题3】四川与西藏自治区大致位于同纬度,但环境人口容量四川远远大于西藏,其主要差别是() 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 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 (★) 3 . 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是( ) A.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B.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制度 C.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多,原因是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 D.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原因是城乡收入差别较小 (★★) 4 . 下列不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新特点的是 A.人口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B.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 C.拉丁美洲成为人口净迁入区D.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是劳务输出 (★) 5 . 2019年春节过后大量务工人员将从中西部地区奔向东部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小题1】该现象总体上属于() A.省内人口迁移B.城市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C.国内人口迁移D.乡村到乡村的人口迁移 【小题2】这种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知识点(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1.1人口增长模式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 多亿),人口增长快。 J 型曲线,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慢,发展中国家增长快 ●2、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社会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5、、人口增长模式: 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出生率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左右及以下。 ●6、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 A、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 (1)模式不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 (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 利、俄罗斯、德国等。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 (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3)北美(仅含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人口自然增长率稍高,约在0.4%到0.8% C、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异 a、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 b、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外的大洋州其它国家和非洲国家——“过渡型” c、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过渡型”和“现代型” ●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拉美的古巴、乌拉圭等是现代型。 ●中国:有些地区已经属于“现代型”,如上海 D、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 ●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政治制度、经济、计划生育的实施,20 世纪70 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人口金字塔图判读:人口总数,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人口增长快慢,人口增长模式,社会负担轻重 1.2人口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数量不能超过环境资源供应能力,也不能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是环境的限制性。 ●2、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3、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4.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假如你正置身于这样拥挤不堪的人群中,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和想法? 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 2、造成人群如此拥挤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 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 想一想?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怎样?发展前景如何?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二)、全球及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现状及前景 目前,全球平均每秒钟便有4.4个婴儿降生,不仅出生率令人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不到57%的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26%在非洲,9%在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不到1%在大洋洲。目前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的人口。 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5个国家依次为:中国(13亿)、印度(11亿)、美国(2.97亿)、印尼(2.23亿)、巴西(1.81亿) 预计到2050年,印度将拥有16亿人口,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而中国以14亿人口居第二位。 2、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讨论: a、我国人口近几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人口基数过大。 b、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01亿。 1963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7.23亿。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题 一、基础测评(单项选择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5.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6.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 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7.人类历史上出现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是因为 A.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爆发 C.不同地区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D.农业和工业的出现 8.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

9.根据各洲人口状况和下表资料,正确的结论是 A.非洲人口的出生率最高、死亡率最低 B.欧洲的新增人口最少 C.世界新增人口至少50%分布在亚洲 D.拉丁美洲的新增人口至少是北美的3倍 10.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1.下面四块假想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同,人口机械增长对四地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由大到小的排序是 A.①>③>④>② B.③>①>②>④ C.④>③>②>① D.④>①> ②>③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机械增长加快 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 D.主要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不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的是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14.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高考地理大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时人口迁移习题人教版

人口迁移 一、选择题 蛇年春节期间,城乡交通状况来了个大反转:车流、人流密集涌向乡间。乡间出现了如城市的堵车现象,“城堵”变成了“乡堵”。阅读材料,完成1~2题。 1.“城堵”变成了“乡堵”说明 ( ) A.城市化速度加快 B.乡村交通条件改善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城乡居民收入提高 2.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 ) A.家庭 B.经济 C.教育 D.交通 解析第1题,“城堵”和“乡堵”都是车辆较多引起的,而车辆数量的增加说明城乡居民收入提高,购买力增强。第2题,春节是中国人家庭聚会、访亲探友的节日,造成人口流动量大,所以影响春节期间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家庭因素。 答案 1.D 2.A 3.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推进了家乡的城市化进程,A 项不符合题意。沿海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带来先进的技术,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返乡就业后不再进城打工,减少了春运的客流量,C项符合题意。返乡就业,不仅带来生产经验,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观念,有利于促进区域文化交流,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C 人口迁移差额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读图回答4~5题。 4.四地中可能为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是 ( ) A.A地和B地 B.A地和C地

C.B地和C地 D.B地和D地 5.导致D地人口迁移率为负值的原因最可能是 ( ) A.经济落后 B.政策因素 C.社会因素 D.环境变迁 解析第4题,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迁移差额率高,A地和B地符合此特征。第5题,D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迁移率为负值,最可能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答案 4.A 5.A 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民工流动 B.道路建设 C.水利工程建设 D.输气管道建设 7.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 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上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 C.从人口移动距离上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 D.从人口移动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两侧迁移,即水利工程建设是图中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第7题,水利工程建设导致的人口迁移与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无关,所有的居民必须全部迁走;图中的人口迁移以短距离为主,从形式上看以线形分散为主。 答案 6.C 7.D 下图为我国某市2010年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8~9题。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教案人口与环境 【知识体系和要点】 (一)人口与环境 1.人口再生产 (1)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概念: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延续 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处在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 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大部分、 大洋洲除澳、新外)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 已进人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2.人口数量与环境 (l)人口数量的变化 (2)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原始社会:人口少,影响小 农业社会:社会经济水平有了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程度

的破坏 工业社会:人口激增,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压力;生活排污量增多,污染环境;生产扩大、污染扩大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污染主要原因不只是人口的增长, 主要是由于不重视保护环境等原因造成 3.环境人口容量 (l)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是首要因素 (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人口身体素质的概念: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特殊的 影响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环境观、 资源规和发展观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直接的影 响 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 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课后巩固提升鲁教版必修

第一节人口分布 课后篇巩固提升 基础巩固 读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和人口比例表,完成1~2题。 地区欧洲亚洲非洲 北美 洲南美 洲 大洋 洲 世界 面积所 占比例 % 48.7 26.9 19.4 38.5 26.8 44.2 30.1 人口所 占比例 % 54.9 47.3 45.1 51.3 62.8 94.3 50.3 1.人口最集中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大洲是( ) A.欧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2.沿海人口数量最多的大洲是(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 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最大的大洲是大洋洲。第2题,解答此题,不仅要看沿海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要结合各大洲的人口总数。 答案1.D 2.B 读我国东北三省人口密度与黑土分布的关系图,完成3~4题。

3.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人口密度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黑土自然肥力高,开发历史悠久 B.黑土区农业比较发达 C.气候优越,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黑土区淡水等资源丰富 4.东北地区人口分布( ) ①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②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③人口密度最小的广阔区域是沼泽区④在辽宁山区人口多于平原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3题,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分布区黑土肥沃,有利于耕作,虽开发较晚,但发展较快,集聚人口较多,人口较周边地区稠密。第4题,东北地区南部沿海的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经济基础等更加优越,人口更加稠密;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纬度较低地区气候条件相对较好,人口密度较高。所以东北地区人口分布有明显的偏集聚于沿海的趋势和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递增的趋势。 答案3.B 4.A 下图显示了我国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及变化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十年间,五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密度变化由大到小依次是( )

(选考)2021版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达标检测知能提升湘教

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选择题 (2020·南昌模拟)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儿童(0~14岁)人口、劳动力(15~59岁)人口和老年(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情况,我国出现人口结构不合理现象。2016年国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孩政策”可以通过提高育龄妇女生育水平来改善人口年龄结构,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下表为我国2015-2018年人口统计资料,据此回答1~2题。 年份2015 2016 2017 2018 出生率(‰) 12.07 12.95 12.43 10.94 死亡率(‰) 7.11 7.09 7.11 7.13 自然增长率(‰) 4.96 5.86 5.32 3.81 1.2018年 A.人口出生率提高B.人口死亡率提高 C.人口出生率下降D.人口死亡率下降 2.“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是( ) A.儿童人口比重先降后增B.老年人口比重先降后增 C.劳动力人口比重持续增大D.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解析:第1题,“二孩政策”效应是指该政策实施后,出生率上升现象。表中数据显示2018年出生率明显下降,死亡率与该效应无关。第2题,表中数据显示自然增长率在2015-2016年增大,则新出生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比重会下降;2017年以后自然增长率下降,新出生人口比重减小,老年人口比重逐渐上升。 答案:1.C 2.B (2020·泰州期末)读人类健康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图,回答3~4题。 3.从A阶段到C阶段的演变体现出( ) A.婴幼儿死亡率上升,健康水平提高 B.青壮年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下降 C.总人口死亡率降低,健康水平提高

湘教版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学案》word教案

立发中学高一地理期末复习学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 一、预学案 【预学目标】 1.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 4.地球及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 5.人口迁移的判别 6.了解近现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预学重难点】 1.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2.理解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等概念,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3.了解近现代世界和我国的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其主要原因 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什么? 参考答案: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观等。 生产力发展水平。 2.“高—高—低”模式______________以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种类型。两种的异同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工业革命以前原始型传统型相同点:出生率都很高不同点:传统型的死亡率有所下降。 3.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广度和深度上有什么趋势? 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种类越来越多,对资源利用的深度不断提高。 4.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人类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资源的有限之间存在着矛盾。事实上,5.人口迁移有哪几种类型?其中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又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你留意到身边发生过哪些人口迁移现象?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前者包括永久性移民、外籍工人流动、国际难民定居等;后者通常包括省际迁移和县际迁移;根据人口迁移方向的不同将其分为从农村到农村、从农村到城市、从城市的城市、从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外出上大学或出国留学;毕业后到外地工作;有同学随父母工作调动去了外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到到城市;三峡移民等等。 二、启学案 【启学目标】 1.人口问题 2.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及其分布; 3.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合理容量及其特点。 【启学重难点】 1.有关人口图表的判读。。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Unit 1 teaching plan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 nment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教案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 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 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文地理知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日常生活方面的 作用,了解人口地理主要内容,理解主要概念和原理。 2.学会阅读相关图表,分析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树立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 1.了解人口再生产概念、类型及其转变 2.了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 1.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比较两种“低自然增长率”的本质区别。 2.培养学生绘图技能,让学生对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读图、表,分析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要求,这一单元内容属于“人 口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大纲中要求的“人口发展”的内容,实 际指的就是“人口再生产”。严格地说,人口再生产虽然是人口 发展的基本内容,却并不能等同于“人口发展”。两者的内涵并 不完全相同。 人口发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 的提高和人口结构的改变, 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绝对数量的变化及人口增长速度的 变化:人口素质反映的是人口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人口 结构可包括自然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等,在社会发展 的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本单元我们从人口再生产谈起。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 1.人口再生产概念:狭义的概念,即教材中提出的:人口内 部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 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实际上,人口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的集合体,其构成是错综复杂的。他们的年龄、性别、民族、文化水平、职业、宗教信仰等等 方面并不完全相同。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不仅人口数量在变化,总人口中的年龄、性别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地域结构及人口的 素质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意义上的人口再生产是广义的人 口再生产。

(浙江选考)高考地理第五章人口与环境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课后达标检测新人教版

第20讲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各国与b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相似的是( ) A.英国B.日本 C.印度D.美国 2.c区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高—高—低”模式B.“高—低—高”模式 C.“高—高—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 解析:第1题,图示中b区域出生率较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较快,应为发展中国家。第2题,c区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都较低,属于“三低”型人口增长模式。 答案:1.C 2.D 2017年世界总人口约为73亿,其中中国和印度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和18%。读2016年中国大陆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E、F各代表一个年龄段,M代表两个年龄段),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人口高峰与E人口关系密切 D.图中按10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4.预计到2022年,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原因可能是( ) A.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印度大量人口迁入 C.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解析:第3题,M处可能为30~34岁和35~3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重较低,与当时我国大陆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E、F两年龄段相差约20岁,最有可能是E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我国大陆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则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图中按5岁一个年龄段分组。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印度青少年比重大于中国,说明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中国,为高低高传统型增长模式,总人口可能会超过中国。印度劳动力工资低,不可能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目前,印度总人口与中国相差不多,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则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答案:3.C 4.C 某国2016年新生人口约98.1万人,占总人口的0.78%,这意味着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65岁及以上人口约3 417万人。据此完成5~7题。 5.该国最有可能是( ) A.尼日利亚B.美国 C.日本D.印度 6.有关该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增长快,少儿人口比重在40%以上 B.人口缓慢增长,老年人口比重可达14% C.人口增长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 D.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达20%以上 7.下列措施能缓解该国人口现象带来的问题的是( ) ①鼓励生育②产业升级③提高外来移民的准入门槛 ④加大对抚养儿童的支持力度⑤国际劳务输出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解析:第5题,该国人口出生率为0.78%,属于低出生率;“每34秒有一人出生,每23秒有一人死亡”,说明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出现负增长,为发达国家,则最有可能是日本。第6题,由“新生人口约98.1万人,占总人口的0.78%”,可计算出该国总人口;结合“65岁及以上人口约3 417万”,可计算出老年人口比重达20%以上,故D正确。第7题,该国人口现象是人口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鼓励生育及加大对抚养儿童的支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从而增加新生人口,缓解人口负增长与老龄化现象。通过产业升级可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缓解人口现象带来的劳动力不足问题,故A正确。提高外来移民的准入门槛,不利于缓解劳动力不足问题;国际劳务输出,会加重本国的劳动力短缺。

人口与环境教案

人口与社会环境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明确环保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使他们从身边做起,自学地用行动来保护环境。 3、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环境,环境需要人们去保护、改造。 主备教师:顾素芳 教学过程: 一、明理提高 1、数万年以前,地球上气候温暖,森林茂密,自然条件非常好,人们沐浴着大自然的恩泽。近些年,人类不注意保护,乱伐林木,乱开矿产,破坏资源,使地球臭氧层被破坏,人们生活的空气、水、土壤正在遭到严重污染,植物受损害,河里鱼死了,草也不生长。这就至使我们的生活受到恶劣影响,人类的健康得不到保证。 2、目前,世界上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有150多万种,前几年地球上平均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而现在平均每小时消失一种生物。世界上最大的一只重达900千克的海龟,在威尔士海滩丧命。 3、近几年来,由于内蒙古大沙漠边缘的绿色植物遭破坏,树林被砍伐,沙漠以每年1公里的速度向东南方向推进。沙尘暴正在向人类示威! 二、政府举措 1.从1996—2010年,中国政府将采取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对污染排放实行总量控制;二是要出台《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宣战。 2.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设立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三、自觉倡议 1、随手关闭水龙头,因为一个滴水龙头每天流掉20升水,每年流掉7000多升水。一吨水可以发电100度,可供三口之家用二个月。一吨水可以织布200米,能做80套校服。一吨水可炼150公斤钢。 2、少吃品香糖。因为口香糖的残迹十分难消除,对环境污染大。 3、买菜购物多用布袋。因为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 4、不乱扔废弃物。 5、每年为我们的家园种植3—5棵树。 6、庭院室内养花种草。 7、节约纸张,回收废纸。因为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公斤纸,减少35%的水污染。 8、不吃野生保护动物,维护生态平衡。 9、参加一次环境保护义务宣传活动。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重要知识点归纳 1、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发生在二战以后阶段;原因是(1)科技进步,生活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死亡率下降;(2)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高增长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这是由死亡率下降引起的。 人口增长减缓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这是由出生率下降引起的,原因是(1)国家人口政策;(2)社会、家庭生育观念转变;(3)社会福利及保障制度完善; 低增长阶段,人口死亡率有所上升,原因是人口老龄化严重。 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高低高)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尤其是非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2)少年儿童比重大;(3)资源、环境压力大;(4)就业压力大,经济生活水平难以提高;(5)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6)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发达国家的人口模式是现代型(低低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尤其是欧洲国家, 人口问题:(1)人口老龄化;(2)人口增长缓慢;(3)劳动力不足;(4)影响经济增长;(5)社会养老负担重。 解决措施(1)鼓励生育,推迟退休;(2)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3)建立养老机构;(4)完善养老体系。 ※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基数和自然增长率有关。自然增长率为正则数量增加,等于零时人口数量达到极值。 5、人口迁移特点及流向的变化: 二战前:(1)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2)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即:亚、非、欧为迁出区;北美、拉美、大洋洲为迁入区。 二战后:(1)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2)永久性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3)迁移形式多样化。 故二战前后迁移方向发生变化的是欧洲、拉美。 7、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 (2)社会经济原因: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劳动力、就业、生活条件等) ②两地间距离;③国家政策;④其他,如交通、婚姻等。 应用:※我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由西部到东部(民工流形成)的原因: (1)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生活条件好,就业机会多;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城市化需要大量劳动力 (3)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 (4)改革开放政策,放宽户籍管理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试卷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单元检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共25大题) 1.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出现于() A.工业化社会 B.原始社会 C.封建社会 D.高度发达的社会 2.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 B.世代更替快 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 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 4.目前,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是() A.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过渡人口增长模式 C.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D.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读右图,回答5~6题。 5.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相符的 类型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较多 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 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 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7.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 A.大洋洲、非洲 B.欧洲、非洲 C.非洲、欧洲 D.亚洲、拉丁美洲 8.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下图中的①②两图分别两个国家的人口构成示意图,读 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两个国家人口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两个国家的老龄人口男性比女性多B.①国就业压力大 C.②国社会养老负担重 D.两个国家人口增长类型不同 10.这两国家最有可能是() A.①俄罗斯②印度B.①德国②日本 C.①肯尼亚②法国D.①英国②巴西 11.下列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①日本②韩国③印度④巴西⑤古巴⑥埃及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④ D.①②⑤ 12.人口普查表明,近年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下列原因 分析正确的是() A.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都快 B.城市人口自然增长趋缓, 机械增长加快C.城市人口自然增长加快,机械增长趋缓D.主要 受国际移民的影响 13.有关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说 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小 C.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较人口合理容量大 D.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目前的人口数 1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一个地区的资源状况 B.当地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C.居民的膳食结构 D.以社会的生活习惯与习俗等 15.下列说法属于人与环境对立的是() ①洞庭湖围湖造田②东海渔场实行休渔制度 ③南方丘陵地区退耕还林④为改善交通,大力增加汽车交通工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6.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 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 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 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 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 17.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现象的是() A.陕西的大学生毕业后由西安去上海工作 B.中国的学者到美国去进行学术访问 C.华裔科学家回国探亲 D.节假日到外地休假 18.下列现象中,对中西部剩余农业劳动力而言,属于 人口迁移拉力的是() A.东部地区气候优越,降水丰富 B.到东部大城市找工作收入多 C.东西部语言差异大,日常生活的交流隔阂多 D.政府政策不妨碍农民跨省界各工经商 19.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 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 20.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 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 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 C.造成人才流失 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21.下列地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黄土高原 B.亚马孙平原 C.巴西高原 D.恒河平原 22.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因为() ①城市化进程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③城市有优美的环境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近几年,关于口迁移带来的问题的说法错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 .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异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24.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C.生育政策不同 D.饮食结构不同

人教版必修3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案

必修3第6章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b.阐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能力目标 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 3.情感目标 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世界和我国人口现状及前景 1.全球人口的现状及前景 展示世界人口已达 70亿图解,加以讲解,让学生关注目前世界人口 现状和发展前景,知 道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均衡。 震惊,而且分布也相当不平衡,约 57%勺新生人口集中在亚洲, 26% 在非洲,9%fe 南美,5%在欧洲,3%在北美,约1%在大洋洲。 环节 讲授 新课 观察、 分析、 回答。 描述 世界 和我 国的 人口 现状 与前 景。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是每天增加大约 20万人,相当于一个有一定规模 的城市的人口。 2.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 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曲线图,让学生分析曲线回答问题。 14人口/亿 2 10- (2000)12-95 (1995 )12.3 (1982)10. (19491 <1928) 问题1:我国人口近百年来为什么会明显增多? 问题2: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 3.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结合我国国情,讲解我国人口的现状、前景和目标。 (1 )现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 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孩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已经进入了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2016年全 国实行二孩政策,以扭转低生育水平,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劳动 力人口数量下降,实现养儿养老等问题,禾U 国利民,喜大普奔。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试卷

第一单元人口与环境测试导学案(4) 时间:3.23 选编:汪立成审编:彭玉玲 第Ⅰ卷(共25题,总分50分) 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强国富民安天下的大事。下图是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图。据此完成1-4题。 1.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共有12.95亿人。图中“·”表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其中0-14岁人口的比重约是 A.93%B.23%C.7%D.60% 2.目前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是 A.从原始型走向传统型B.传统型走向过渡型 C.过渡型走向现代型D.各省区全部进入现代型 3.目前,有关国家正在联合实施一项“人类基因组计划”,有人认为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国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理由是 A.人口基数大,增长快B.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C.人口众多,民族众多D.基因研究处世界顶尖水平 下图反映了目前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状况,字母分别表示欧洲、北美(不包括墨西哥)、亚洲和非洲。据图回答4-5题。 4.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 B.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 C.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 D.非洲、北美洲、亚洲、欧洲 5.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

A.原始人口增长模式、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B.传统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C.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D.传统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过渡人口增长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6.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的论述,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 B.环境污染完全是由于人口数量增长过多、过快造成的 C.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越多 D.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10.关于目前对全球人口环境容量的几种估计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悲观,乐观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三各种不同的观点 B.乐观派认为只要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减少人口数量就可解决问题 C.认为现今世界人口已大大超出地球环境承载量是悲观派的观点 D.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所公布的报告认为,地球能够容纳110亿或略多一点的人口并能使其合理健康生活 11.以下现象呈负相关的是( ) A.人口出生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交通和通讯的发展与人口迁移规模、范围 C.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迁出量;妇女受教育程度与生育子女数 D. 人口身体素质与自然环境条件 下图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 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过渡型13.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4.影响下图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人口与环境高考试题12

2009年联考题 一.选择题 (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答案 D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答案 A 3.(江苏省南京市2009届高三地理期末考试)下图为1970年和1990年的某地人口金字塔 图。比较1970年和1990年的人口金字塔图,可以判断,该地区人口() A.人口持续年轻化 B.失业率减小 C.人口持续外迁 D.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降低

答案 D (江苏省泰州市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期初联考)下图为我国2004年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据此回答第4题。 4.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的消费 答案 B (江苏省扬州市2009届期末调研测试试题)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超过13亿,下图为“中国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从“埃及金字塔形”到“缅甸佛塔形”.再到未来的“残垣断壁形”,显示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显示() A.1953年中国人口增长已经进入增长减缓阶段 B.从2005年开始因中青年人口集中,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加快 C.到2050年因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将快速增长 D.目前中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基数大和人口老龄化 答案 D 6.不同领域的学者分析这些金字塔图,可能会思考不同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社会学家会关注老龄化问题,呼吁健全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B.生理学家可能发现女性与男性各年龄段的人数差别已经消除 C.人口学家推断中国人口增长已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 D.健康专家发现中国人将会越来越长寿,且女性长寿的比例更大 答案 B (上海市南汇区200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人口算术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总面积之比,人口生理密度是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与可耕地面积之比。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右图,回答7~10题。 7.“地广人稀”但耕地资源缺少的国家是 () A.加拿大 B.美国 C.埃及 D.印度 8.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1/2以上的国家是 () A.美国 B.荷兰 C.孟加拉国 D. 加拿大 9.根据中国.印度两国的统计数字,得出的结论为() A.印度的人口压力较中国大 B.中国的人口压力较印度大 C.中国的人口压力与印度相当 D.中.印两国的人口压力较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