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清则身洁,贞则身荣,行莫回头,语莫掀唇……”《女论语》的第十二章就是守节:“第一贞节,神鬼皆钦。有女在室,莫出闲庭。有客在户,莫露声音。不谈私语,不听淫音。黄昏来往,秉烛掌灯。暗中出入,非女之经。一行有失,百行无成。夫妻结发,义重千金。若有不幸,中路先倾。三年重服,守志坚心。保持家业,整顿坟茔。殷勤训子,存殁光荣。” 这些都表明唐朝提倡妇女贞洁提倡从一而终。在这部《女论语》中你可以找到“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女授受不亲”、“笑不漏耻”、“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论语》的出现可怕在于是唐朝女人写的,可见唐朝政府对女人的礼教已经深入唐朝妇女的心……

中国历史上四大约束女人的性道德经典作品“女四书”,唐朝占了俩《女论语》、《女孝经》(其它为《内训》、《女诫》)。还不包括曾说过:“母鸡啼鸣必定遭致国破家败。”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无垢撰写的已经失传的《女则》三十卷。如果《女则》得以流传,那中国就有“女五书”了。

《新唐书》、《旧唐书》皆有列女传为妇女守节歌功颂德。《朝野佥载》等唐代笔记都有赞美唐朝妇女守节,“丈夫以义烈标名,妇人以守节为行。”“守节而死,虽死犹生!”“受贼辱,不如死。”“义不以身受辱。”“妾不幸年少,义不苟活;今日之事,愿先就死!”“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吾乃今见妇之心。” “命之所遭,义无离贰。”这些都是唐代妇女的守节名言。

唐朝女人甚至写诗表明自己的守节志向,周仲美《书壁》:“妇人义从夫,一节誓生死。”程长文《狱中书情上使君》:“妾家本住鄱阳曲,一片贞心比孤竹。”唐朝妇女贞洁意识哪里淡薄……

新、旧唐书列女传都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房玄龄病重将死,对妻子卢氏说:“我死之后,你还年轻,不必为我守寡,好好地对待你将来的丈夫。”房夫人卢氏为表示自己守节,大哭后竟剜了一只眼睛出来,立誓不嫁。《大平广记》还记有,唐朝卫敬瑜的妻子年纪十六岁时丈夫就死了。她割掉耳朵立誓,决不改嫁。唐朝文昌左丞卢献的二女儿丈夫早早去世,立誓不再改嫁她竟剪去了满头秀发。唐朝女人为表示自己不在改嫁竟不惜剜下自己的眼睛、割掉自己的耳朵、剪去自己的秀发等等,由此可见唐朝妇女守节意识之强烈……

《朝野佥载》记载这样一个故事:沧州弓高人邓廉娶妻李氏,结婚未满一年邓廉就去世了。李氏年方十八,矢志守节,为丈夫的亡灵摆设牌位,“每日三上食临哭,布衣蔬食六七年。” 李氏年纪轻轻独居久了难免想男人,这本是正常现象。李氏忽于一夜梦见一位男子,容貌举止甚为端庄笃诚,欲求李氏作自己的配偶,李氏在梦中没有应许他。从此以后,李氏几乎每夜都能梦见他,但李氏始终未接受他的请求。李氏以为他是个精魂鬼魅,便写了符咒驱除他,结果未能如愿。不禁感慨地说:“吾誓不移节,而为此所挠,盖吾容貌未衰故也。”于是竟用刀割掉了秀发,从此身上的麻布衣服也不洗涤,鬓角蓬乱也不梳理,脸上身上布满了尘垢。最后唐人为宣扬贞洁竟编出那“鬼”的敬佩的感言来:“夫人竹柏之操,不可夺也。” 沧州太守知道此事后为了表彰李氏的贞节,在她的门前修建了牌坊,“郡守旌其门闾,至今尚有节妇里。”由此可知道唐朝对妇女贞节的重视。

大诗人白居易《蜀路石妇》:“道傍一石妇,无记复无铭。传是此乡女,为妇孝且贞。十五嫁邑人,十六夫征行。夫行二十载,妇独守孤茕。其夫有父母,老病不安宁。其妇执妇道,一一如礼经。晨昏问起居,恭顺发心诚。药饵自调节,膳羞必甘馨。夫行竟不归,妇德转光明。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俨然整衣巾,若立在闺庭。似见舅姑礼,如闻环珮声。至今为妇者,见此孝心生。不比山头石,空有望夫名。”这里讲述着一个唐朝妇女执守妇道的守节故事,并得到当时社会的广泛赞扬,为她刻石像表彰其守节。这和为妇女立贞洁牌坊同出一辙……

唐朝社会甚至不止要求女性守节,甚至还要求殉夫。关盼盼本是风尘女子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白居易曾见过其歌舞不禁写下“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赞美她。不久张愔病逝,关盼盼难忘张愔,为其守节,独自生活十年。当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守了那么久的节还不够,因该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美名。于是写诗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关盼盼读到这首诗后绝食十天而亡。唐朝的男人连妓女都要守节的地步,守节十年还不够还要以死殉夫才能留下贞节美名。唐朝礼教真是害人不浅,唐朝上层贵族可以乱伦,却让广大的普通妇女守节……

《旧唐书列女传》说:“女子禀阴柔之质,有从人之义。前(唐)代志贞妇烈女,盖善其能以礼自防。”《新唐书列女传》说:“唐兴,风化陶淬且数百年,而闻家令姓窈窕淑女,至临大难,守礼节,白刃不能移,与哲人烈士争不朽名,寒如霜雪,亦可贵矣。”这恐怕是对唐代妇女贞操意识最贴切也应该是最权威的总结。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贞操观是对女人的性专权_柯倩婷

福。“陪嫁论”这种观念在今天中国仍然大行其道,就完全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采茶女的贞操可以成为茶叶“品质”的保证。在对贞操的这种偏执式强调 之下,女性被强奸(“失贞”)后不敢报警,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道德混乱的时代,总会出现各种道德洁净活动,以挽救世道人心。当今此起彼伏的守贞运动,大概也是想把“性净化”作为医治社会百病的速效药。“贞操是陪嫁”、“婚前守贞”、“高校处女排行榜”、“处女采茶”等论调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它们貌似给中毒的社会配出了解药——— 要是女人在婚前都是处女,在婚后都忠诚专一,社会就清平纯净了。 然而,贞操观只约束女人,必然纵容男人,甚至姑息犯罪,安能带来清平世界!大多数强奸案背后都有一群沉默的受害者,安徽的戴庆成17年强奸116名农村妇女,她们不报案,因为担心名声受损。有人反驳说,不是贞操观害人,是她们缺乏权利意识,我们需要的是补课,教育女性:如果你被强奸,就应该报案,错不在你。 这等于把人锁在笼子里,然后告诉她:自由很美妙,追求自由是一种美德。 贞操观通过一系列道德评价把女人锁定在附属的位置:处女是宝贵的,因为她让男人获得完全占有和彻底征服的优越感受;非处女是掉价的,因为她让男人的尊严受到了损害(至于为什么男人的尊严那么脆弱,不在讨论的范围);老处女是可恶的,因为她拒绝被男人占有;婚外性行为是无耻的,因为她违抗了完全属于丈夫的指令。总而言之,贞操观就是男人的性专权,是通过性对女人实施的专制。男人是法则制定者,却又逃逸在规则之外,不受制约。 贞操观如此剥夺女性的自主权,她们用什么来 学习反抗强奸、反抗强权的权利意识?不破除贞操观,女性权利的课永远补不上。 贞操观罔顾女人的意志,仅仅把女性当做工具来利用,女人自主的性行为则被污名、被禁止,这些都是与现代伦理相背离的。那些以净化社会为名的“女性守贞运动”,单方面强调女性守贞,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世风日下,人们依然很焦虑,担心拆了贞操筑起的长城,会导致亡国灭种。 确实,那些真诚的、忧国忧民的卫道士,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利,不应一棍子打死。问题是,治病还得找对病根。鉴于男性常常是发动性行为的主导方,又长期缺乏相应的道德约束,教育男性才是重点。教育资源有限,形势异常紧迫,目标群体定位明确,才能行之有效。 中国男人的守贞课,应因材施教,简单易懂,内容可包括:(1)破除处女情结;(2)放弃占有女性的幻想;(3)学会尊重女性;(4)性不会单向污染女性的身体与道德;(5)性不是战争,既非男人与女人的战争,亦非男人之间的战争;(6)不要做性的侦探兵,性的经历是个人的隐私;(7)以权力要挟性服务是违法的…… 这些常识的普及,必定极大地减少侵犯、冒犯、欺骗、利用和犯罪等行为,由此可以推断,这将会极大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作者简介:柯倩婷(1972-),女,博士、中山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20世纪中外女性文学、性别研究、文化研究。 贞操观是对女人的性专权 柯倩婷 (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65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中国古代的的贞节观念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 摘要: 贞节观的产生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模式寻找合理性的依据。自从人类社会跨入私有制的大门 ,女性的贞节就不再是她们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 ,而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贞节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鼓吹 ,并从道德伦理上升为政治伦理,成为统辖全民思想的核心之一。所以 ,从贞节观产生的目的来看 ,它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维护功能;从它产生的男尊女卑的基础来看 ,它必然对女性、对女性的人性具有极大的压制作用。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贞节观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女教 ,已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贞洁观、古代的发展历程、贞洁观与婚姻家庭 发展历程: 1、贞节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 宗法制度确立以后 ,妇女地位不断低落,婚姻也开始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决定,然而氏族社会婚姻生活的流风余韵至周代还很浓重,周代男女恋爱择偶尚有一定自由,男女活动的天地极为广阔,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周代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贞节观念开始萌芽 ,守节被定为妇女应该恪守的道德教条。 2、秦汉至五代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到严格的过渡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维系父系血统的继承权要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就要重视女子的贞洁,保守女子的节操。于是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刘汉王朝,尊崇儒术,推重礼法,沿袭了秦代褒奖贞节的传统,并以官方名义正式褒奖贞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又十分尖锐和复杂,各统治集团,包括汉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都要起劲地表彰节烈,企图让人们像妇女守节那样效忠于他们自己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固。因此,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仍呈一种日渐增强的趋势。南北朝时期还出了不少烈女。 隋唐时期从一而终的贞妇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由于社会上以贞节作为判断妇女善恶的重要依据,格守贞节,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浸透妇女们的心坎,不少中毒很深的妇女,甘心为封建贞节观殉葬。 五代时期 ,贞节观念仍在愈益增强,人们又利用缠足来约束广大妇女,限制她们的活动范围,以免她们闹出淫荡之牢。 3、宋代是贞节观念全面确立的时期 虽然宋代离婚、再嫁虽被允许,但当时已经出现了离婚遭天谴的说法,以离婚为可耻,为不道德。同时对男性来说,离婚和寡居的妇女亦不像以前那样与处女有同等价值,娶寡妇为妻会受到讥笑。宋代理学非常重视传统礼教,强调伦理纲常,把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不合理现象,加以合理性、完全性的肯定,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的情况下,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腐蚀性。北宋后期,大理学家程颐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摘要】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唐代服饰开化袒露,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唐朝女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服饰演变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和发现她们内心的实物资料。 自唐代起就有文献记载唐代妇女是以身体丰满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为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画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嬉戏的贵族妇女到侍立的侍女无不身体丰满,与魏晋时期的纤弱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唐三彩女俑从另一个角度来强化了文献记载。唐代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大多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从服饰上来看表现为宽大、长衣,连发髻也是高耸直立,从而更加彰显了唐代妇女的丰腴体态。而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环肥之美”的典型代表,与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形成强烈反差,这两人代表古代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女观。三门峡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坐俑(图1),垂发束髻,面部圆润丰满,穿绿色连衣裙,胸前系绿色绶带,肩披白巾,双脚相交,双手交叉置于左膝,坐于束腰圆墩之上,静止的坐像却传神地体现了一个唐代贵妇人的落寞,也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一个缩影。 唐代妇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首先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才会极大地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但“以胖唯美”的唐代审美观绝不仅仅归结到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应该还有深层的原因。只有撇开传统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从强悍的游牧文化中来梳理,我们才发现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另外借助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唐人的视角已经超越磐埂在亚欧大陆之间的大沙漠和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锁定在遥远的西亚和欧洲,而同时代的这个地区女人都是丰满健硕、展现并漾溢着健康的肤色和精神气质!当这些地区的女人随着悠远的驼铃、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东来进入中原、进入茶舍酒肆受到汉人上层贵族争相追逐时,当这些民族的女子身姿和服饰成为一种时尚时,唐代的女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袒胸装的出现与唐代女子常服的特点有关。《新唐书·舆服志》提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因此襦裙装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身着短袖的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襦裙装最大特点是开胸低,裙的束腰很高,而肩上披短小宽松的帔帛,上下衣的长短宽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束腰很高、开领很低的襦裙装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服饰

中国古代妇女贞洁观变迁

浅析中国古代妇女贞节观的变迁 摘要:自先秦至明清,贞节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在父系社会取代母系社会的过程中,朴素的贞操观念产生了,春秋中后期以降,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朴素的贞操观念开始具备“从一而终和童贞”等原则,而逐步演变为封建的贞节观自秦汉至两宋,经过各代统治阶级和社会精英的努力,贞节观的理论建设取得了巨大发展,但还未对世俗产生多大的威慑力;明清两代,贞节观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世俗社会女性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贞节观,从一而终,列女; 1贞节观念的内涵及起源 人类形成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人无贵贱等级之差,两性关系完全是出于生理需要,是一种纯自然的不固定的性交,即杂婚。当人类度过自己的童年时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群落分裂成若干个血缘小集团。在男女的交配关系中,也就逐渐排除了原来的杂乱性交关系,而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态,即“血缘家庭”。这个时代,距今大约二、三十万年前,即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大概相当于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伏羲氏时代。当时,在血缘集团内部,除了不同辈份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不能婚配以外,同辈之间的男女都可以互为夫妻。这就是血缘群婚或集团内婚制。当时的兄妹、姐弟结婚不能用我们现在的一夫一妻观念去理解,它们是以一种集群形式构成的。具体地说,这种同辈血缘婚的典型形式是:一群兄弟与他们的一群姐妹之间,彼此都互为夫妻,也就是互相共夫共妻。丈夫都过着多妻的生活,妻子也过着多夫的生活。子女则为集群所共有。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增长,物种选择和优生的原则在婚姻关系上发生了作用,促使它向着高一级形式发展,即由集团内婚发展到集团外婚,即族外婚。虽然,在这个阶段仍然保持着群婚的形态,但限制越来越多:不仅禁止同胞(即母方的)兄弟和姊妹之间的性关系,而且进一步禁止旁系的兄弟和姊妹结婚。这就是说,氏族内一切血缘亲属间的婚姻都逐步地被禁止了,本氏族的男女都只能到其他氏族去求得妻子或丈夫。这就导致了“对偶婚”的出现。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形成,男子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超过女子,而逐渐居于主导地位男子凭借着自己经济上的地位,同时为了让自己的子女继承权力和财产,就必然要求对偶婚制变

大学生贞节观及抗挫折教育

大学生贞节观及抗挫折教育 一、大学生贞节观的树立 (一)与贞节观相关的问题 要谈论贞节观,首先要明确“贞节”是什么?据前人解释,“贞”为“正”,用在女性对男子,特别是妻子对丈夫的关系上,则是指专一。归有光在《贞节论》中这样说:“贞者,不二也;节者,自制也。”用现在的话解释就是,结婚前守身如玉,而守寡后也并不能再嫁。在中国式贞节观的影响下,古时便有以三寸金莲限制女性行走而树立个人贞节的“习俗”。而在西方,历史 上也曾有记载,让女性穿戴铁索贞洁裤的恶俗。这些陋习让我们现代大学生无法接受的观念在思想未解放之时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传统与现代尖锐对立后,人们解放了女人们的双脚一一抵制“三寸金莲”的出现;人们敲碎了能够 锁住贞节的枷锁一一为女性争取了相对应的权益。可不知曾几何时,满电视屏的人流广告一一却没有一丝一毫关于避孕知识的宣传科教。并且大多数家庭的家长也几乎从未对自己的孩子作过相对应的教育。人们貌似大度地对封建迷信挥了挥手,走出了畸恋的泥沼,但旧时代的贞节观却如影随形地沉潜了。 (二)贞节观的显著变化 在很多关于贞节观的论述中,人们往往把它与女性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时代已经进入世纪了,越来越多的人忽视性知识的

普及,越来越多的男性将那一小片生理结构作为择偶的标准之 一。在大学生恋爱中,因为“性”而产生的矛盾比比皆是。相对来说,当代大学生接受西方的东西较多,部分大学生的对婚前性行为持开放、理解和宽容的态度。人们一度从严格的禁欲滑向疯狂的纵欲,从对“贞操”的顶礼膜拜到将之探到脚下,并称之为是一种解放。 (三)贞节观的树立 当今大学生因为个人的恋爱目的,所以恋爱观念也互不相 同。初恋之后的恋爱观也会因为初恋对象而产生变化,甚至产生心理阴影。承诺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在财力、学业、事业都处于上升状态,世界观较为成熟之时所作出的。现在的大学恋情,承诺往往是为了迁就另一方而“被”作出的。大多数校园恋情,则是为了在大学期间有个伴,根本没有考虑到毕业之后的“异地” 问题,谈恋爱之前也并未对对方进行透彻的了解。真正的爱情应 当是低调内敛的,能够经得起岁月平淡的才是真正的爱情。 反观民国时期“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恋爱,与现在的大学生 恋爱相比,就显得纯粹了许多。照邓云乡的说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 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狭义的说,从额头梳起到一定高度后把头发翻向脑后的发型叫做高髻。孟简《咏欧阳行周事》云:“高髻若黄鹂”,[3]卷473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仕女像的高髻就是黄鹂状。 倭堕髻:始创于汉代梁冀妻孙寿。其形为“正中开缝,分发双颞,颈后束为一股,挽发偏垂一边,并从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因像人将堕于马下而得名。”[4]445西汉风靡一时,东汉后就很少有妇女梳这种发髻了。唐代倭堕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其形为“堕马之余形”[5]卷中,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温庭筠《春宵曲》:“倭堕低梳髻”[3]卷891,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居前的两位夫人即梳倭堕髻。 椎髻:外形好像古代洗衣所用的木椎,始流行于战国末至汉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载“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6]卷43)但唐代椎髻与之不同,是一种束之于顶的髻式。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珠粉,惟以乌膏注唇,妆似悲啼者。”[7]卷34此发式与圆鬟、垂鬓结合,配以不施珠粉之面,涂以似泥乌膏之唇,画八字眉作啼妆样的傅妆,被称为“时世妆”,曾风行一时。唐《纨扇仕女图》、 《宫乐图》中的妇女形象即为典型。 惊鹄髻:又作惊鹤髻,始于魏,“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鹤髻。”[5]卷中甘肃麦积山北魏壁画中的伎乐天发髻即“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8]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官也梳此髻。 073

从唐律的规定性及社会实践看唐代妇女的地位

第23卷 第1期2009年2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 ienc es) Vo l.23 No.1 Feb.2009 从 唐律的规定性及社会实践看唐代妇女的地位* 梁 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 唐律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法典,它对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规定,充分反映出其封建法典的阶级本质。其中,从婚姻礼制、夫妻关系、财产继承权等方面对男女的不同规定来看,唐代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很低。但从实际生活来考察其地位并不低,出现了!法律地位低,现实生活中地位高?的悖反现象。 [关键词] 唐律;妇女地位;法律规定;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09)01-0081-03 An Analysis to Status of Women in Tang Dynasty from Law of Tang Dynasty and Social Practice LIANG M in (Co llege o f Histo ry and Civilization,Shanx i N o rmal U niversit y,X ian,Shanx i710062,China) Abstract:Law of T a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ty pical code in the ancient times o f China, Its different pr escriptio n to various social classes reflects the nature of class of the feudal co de.In it,the status of T ang Dynasty w o men is very low in the law from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to men and w o men such as the m arriag e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w ife and husband,the rig ht of the pr operty inher itance and so on.In fact,their status in real life is not v ery low.That show s the paradox ical phenome non w hich is!low in law and hig h in real life?. Key words:Law of T ang Dynasty;w o men's status;legal r ule;social practice 一、 唐律对妇女权益及地位的界定 产生于封建社会盛世的 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在婚姻权利、夫妻关系、财产继承以及对!婢女?等方面的规定,充分体现出唐代妇女的地位。 (一)从 唐律中规定的婚姻礼制看妇女地位 1.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1)主婚权。 唐律极力维护父母及尊长的主婚权。在 唐律#户婚中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还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1]。如果儿孙们自己在外已确立了婚姻关系,但只要还未结婚,就必须服从父母尊长的意志,如不服从,就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2)婚姻成立必经的法定程序!六礼?。唐代的婚礼仪式承袭古代传统的!六礼?。所谓!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为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家有意,则由媒人携礼物正式求婚。问名,即为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姓名、生辰。纳吉,男方到祖庙占卜婚之吉凶,若占得吉兆,则通告女方,并送财礼。纳征,亦称!纳币?,指男方向女方送纳聘礼,双方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请期,即男家在纳送聘礼于女家后,即占卜吉日,以定婚期,得吉日后,遣人到女家征求婚期,以示谦和。亲迎,新郎奉父命去女家迎接,男先归,候于门外,将新娘迎入家门。 2.关于离婚的法律规定。(1)出妻。出妻是指妻有七种法定过错之一种时,夫可以单方解除婚姻关系,这也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离婚方式。 疏议曰:!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1]丈夫在这七种情况下均可出妻。从上述七出的各项内容来看, *[收稿日期]2008-11-05 [作者简介]梁敏(1985-),女,陕西铜川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从《曹州府志·烈女志·明》看女性贞节观

《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荷泽县中的明代部分研究通观《曹州府志·烈女志》荷泽县明代部分,共列一百八十人,这些被载入史册的烈女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其一,敌军压境下为避免被辱而殉死者。崇祯十五年(1642),岁次壬午,清军在取得松锦战役胜利后不久,再次入关南下,攻陷曹州。在这场劫难中,有四十四人殉难而死。如:“主事楚烟妻赵氏,壬午城破,同夫殉节死”。1这四十四人中,有二十四人投井而死,如:“贡生何之瑞妻,壬午城破,潔身投井中死”;2八人自缢而死,如:“吴一敏女,壬午城破,自缢死。”3十一人因不污被害,如:监生朱观光妻何氏,壬午城破,不污被害。”4;一人不详。可见当时在城破之时,大部分人已经准备赴死。 其二,夫死守节者。这部分人有一百一十五人,可见绝大部分的烈女,都是在家守节。其中多是抚育幼子、孝奉公婆,如:“陈守道妻马氏,年二十五,夫殁。育孤子,孝事祖姑,捐资修桥,输粟赈饥。”5也有少部分人孑身一人,苦节克贞。如:“袁阴妻王氏,年十七,夫死守节。七十余年卒。”6夫死守节的人中,有很多出身于一个家族,如:姜相勇妻赵氏和姜相武妻高氏,杨诚妻祁氏和儿媳赵氏。7 其三,夫死不愿苟活者。这部分人有十六人。其中绝食殉夫者三人,如:“举人李健妻王氏,健卒,氏悲痛不食,至七日死。”8自缢殉夫者八人,如:“戈义妻焦氏,夫卒,焦哭不绝声,勺浆不入口者三日,自缢于柩前,时年二十岁。9服毒者五人,如:“儒童杜再振妻李氏,夫卒,不食,复吞毒而死。”10 其四,受辱被杀害者。这部分人有5人,如:“胡瓒女,名银。年十五,有殊色。正德 1[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83页。 2[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83页。 3[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85页。 4[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84页。 5[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75页。 6[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78页。 7[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78页。 8[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75页。 9[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75页。 10[清]刘藻:乾隆《曹州府志·人物志·烈女》,齐鲁书社,1988年版,第481页。

女性观念

传统的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说到中国传统女性观,人们首先想到的应当是封建礼教,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古代对妇女的压迫思想。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旧社会中国人民头上压着三座大山,而妇女头上则多一座,即夫权也就是男权思想。一般来说,这没有多大问题,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起来,问题就没那么简单。中国传统女性观对中国女性近代后期乃至今天的影响甚多。 一、传统女性观念影响女性创业 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看,男女对于成就的需求各不相同,策动男性追求成就的心理关键是“竞争”,女性的动机却是“社会的接纳”,加之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和生理因素使女性在创业产生了依赖、自卑心理。许多女性宁愿相夫教子,而不愿创新创业,女大学生中“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认识颇具代表性。即便已经成功创业的女企业家,依然把繁重的家庭负担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有60%的女企业家负担着照顾老人的责任,33.3%的女企业家从事全部家务劳动,60%的女企业家从事部分家务劳动,仅6%的女企业家不承担家务劳动。男性创业往往是没有包袱,轻装上阵。心理弱势成为女性开拓创业的最大心理障碍。 二、传统女性观影响女性婚姻

可以这样说,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古国文明,都是由男女两性在征服自然的活动共同创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男女两性应该享有同等的生活和发展的权利,但是,历经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我们清楚地看到男权不断地得到强化,女性的权益则在社会制度、法律、传统道德观念等的制约下显得微不足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种种权利在法律和政策上作出了种种与男性平等的保证。但是由于历史沿承的传统观念,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女性在婚姻家庭中仍处于诸多的不平等地位中。如“男大女小”、“男强女弱”的传统婚配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传统的贞操观念等等。 三、传统女性观影响女性接受教育 在一些困难的家庭,尤其是在农村,受家庭经济困难、“女不如男”等观念影响,家长们不愿意让女儿接受应有的教育,很多女孩子因此而辍学,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即使让她读书,女孩也得承担比男孩多得多的家务活。 另外,女性在医疗、卫生、生育、等等方面都受到传统女性观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歧视。 因此在当代,社会文明不断提升,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和谐社会不断推进的今天,快速改变这种传统观念更是势在必行。 消除性别歧视,促使女性享有性别平等权 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是广大农村

浅析唐代妇女地位较高的原因

浅析唐代妇女地位较高的原因 临潼区职业教育中心杨嫣710608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时代,经济空前繁荣,思想空前活跃,而且妇女的地位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其他时代,尤其是明清封建末世的妇女相比,她们的社会地位不那么卑贱,她们所受到的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要少一些,还有着较多的自由。女性在家庭生活中拥有一定的继承权,也可以单独为户,具有较独立的经济地位,同时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发挥着作用。正是在“闺门不肃”,礼教不兴的状况下,为生活在唐代的妇女带来了极大的幸运,使得她们所受压抑束缚较少,身心比较健康,因而形成了开朗、奔放、勇敢、活泼的精神面貌,以及独特的行业风格、思想观念等等。 【关键词】:唐代妇女地位 当“男尊女卑”成为昭昭天理,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性就成了万劫不复的第二等人,再没有和另一半平等过。虽然唐代三百年间的妇女是数千年来一直处于卑下地位的古代妇女中的一群,然而唐代妇女也是中国古代妇女中比较幸运的一群。这是因为,与其他时代,尤其是明清封建末世的妇女相比,她们的社会地位不那么卑贱,她们所受的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要少一些,还有着较多的自由。 历史的画卷向我们展示着唐代妇女的风貌:她们经常抛头露面,到处游玩,听戏,看球。每年春季,她们可以和男士们一起到风光圣地野游踏青,尽情玩耍。“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是唐人歌咏仕女游春的诗句;她们有着“胡服骑射”的爱好和风气,喜欢穿上胡服戎装或女扮男装,而且贞操观念淡薄;未婚少女私结情好,离婚改嫁极为普遍,唐朝公主再嫁甚至三嫁之事司空见惯。她们在家庭中地位较高,“妇强夫弱,内刚则外柔”的现象十分常见。“畏妻”成为一代风气等等一系列鲜明的唐代妇女形象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么,究竟为何唐代妇女没有更多的束缚,可以爱我所爱,求我所想,拥有与其他朝代相比更大的自由呢? 首先,唐代是一个汉族“胡化”、民族融合的时代。在魏晋南北朝经历了胡、汉文化持久反复的冲突之后,多元性的文化在唐朝得以最为充分的释放。李唐皇族本身“胡化”就很深,加之在民族大融合下“蛮夷之帮”文化风气的侵染,更加助长了“胡化”之风的盛行。少数民族的女性地位较高,女性自由放纵,甚至女尊男卑。于是在隋唐这个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统治时代,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女性自然有许多别于中国封建社会其他朝代的女性之处。 胡汉融合的最大表现就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胡文化将一股豪强侠爽之气注入作为农业民族的汉文化系统内。因此,唐人不仅气质上“大有胡气”,而且立法也颇富“胡风”。唐代妇女在这种“胡风”文化的氛围中,以礼法薄弱的“胡人”社会,豪爽刚健,绝不类于南朝的娇羞柔媚和两汉的温质闲雅。《西汉杂俎》中记载:“大历以前,士大夫妻多妒悍。”“吃醋”之说的典故便源自唐代。所谓“妇强夫弱,内刚外柔”,“怕妇也是大好”,成为唐人笔记小说中津津乐道的“题目”。唐朝妇女审美观也因胡风侵染而由魏晋时期的崇尚纤瘦变为崇尚健硕丰腴。所以,正是由于“胡风”,“胡化”,唐朝女性活泼、勇敢、无拘无束,成为中国传统女性中最具独特魅力的一群。 其次,三百年的大唐帝国正值辉煌的封建盛世,封建礼教还远没有发展到明清时期那么严酷的地步。作为统治者禁锢人和人性的工具的封建礼教,原本是随着统治者的需要一步

中国贞节观念的变变迁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由于女人的性欲被视为邪恶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将一女事二男也称为淫。有时,即使女人本身没有要求性满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欲,也被视为“淫邪”女子,俗称“狐媚子”、“狐狸精”。秦穆公的女儿辰嬴曾先后事晋惠公、晋文公,于是,当晋大夫议立嗣子时,便以“为二君嬖,淫也”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已出现“贞女”的记载,《周易》中虽有褒扬贞操的言辞,但对寡妇改嫁却没有严格的限制,相反还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少女婚前还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秦汉两代的统治者都提倡惩淫和防淫。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为了防止宫女淫乱,便不断扩大宦官队伍。汉武帝还发明了用“守宫” 虫来防止女淫的办法,即,将一种名叫 yan蜓(俗称壁虎)的虫子用朱砂喂养,然后将变红的蜒捣碎点在宫妃身上,倘若红点消逝,便证明某宫妃有淫乱行为。为了不成为“淫荡女人”,历代宫女不得不为帝王守着活寡。 汉代的社会习俗表明,两汉妇女再嫁的现象并不鲜见。东汉著名学者蔡邑之女蔡文姬,以文才著称,但她一生嫁三次人,并不以此为耻。后来汉代儒士们在整理、编撰《礼记》的过程中,将“男女有别”提到显要位置,并将其肯定为万世“不可得变革”的“人道之大者”(《礼记·大传·丧服小记》。与此同时,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