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摘要】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唐代服饰开化袒露,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唐朝女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服饰演变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和发现她们内心的实物资料。

自唐代起就有文献记载唐代妇女是以身体丰满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为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画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嬉戏的贵族妇女到侍立的侍女无不身体丰满,与魏晋时期的纤弱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唐三彩女俑从另一个角度来强化了文献记载。唐代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大多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从服饰上来看表现为宽大、长衣,连发髻也是高耸直立,从而更加彰显了唐代妇女的丰腴体态。而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环肥之美”的典型代表,与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形成强烈反差,这两人代表古代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女观。三门峡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坐俑(图1),垂发束髻,面部圆润丰满,穿绿色连衣裙,胸前系绿色绶带,肩披白巾,双脚相交,双手交叉置于左膝,坐于束腰圆墩之上,静止的坐像却传神地体现了一个唐代贵妇人的落寞,也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一个缩影。

唐代妇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首先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才会极大地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但“以胖唯美”的唐代审美观绝不仅仅归结到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应该还有深层的原因。只有撇开传统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从强悍的游牧文化中来梳理,我们才发现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另外借助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唐人的视角已经超越磐埂在亚欧大陆之间的大沙漠和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锁定在遥远的西亚和欧洲,而同时代的这个地区女人都是丰满健硕、展现并漾溢着健康的肤色和精神气质!当这些地区的女人随着悠远的驼铃、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东来进入中原、进入茶舍酒肆受到汉人上层贵族争相追逐时,当这些民族的女子身姿和服饰成为一种时尚时,唐代的女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袒胸装的出现与唐代女子常服的特点有关。《新唐书·舆服志》提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因此襦裙装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身着短袖的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襦裙装最大特点是开胸低,裙的束腰很高,而肩上披短小宽松的帔帛,上下衣的长短宽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束腰很高、开领很低的襦裙装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服饰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杨婷婕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礼教松弛,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本文分析了唐代妇女在经济、婚姻关系中地位的提高,并享有受教育权;还从妇女参政、参与社交和体育活动,以及个性突显的角度,列举了唐代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并探讨了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Abstrac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eached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which had the open general social atmosphere and free manners. Thus, the status of women had been greatly boosted both in family and society. The passage tries to analyse the boost of women′s rights in economy and marriage in Tang Dynasty. It gives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having rights to be educated,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social intercourse and sports activities. Further more, the passage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ost of women′s stat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唐代社会开放,妇女地位提高,原因及启示 Key word:An Open Tang Dynasty, Improvement of Women′s Status, Reasons and Inspiration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在这个时代,作为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群体,也因社会的文

唐代妆容知识点讲解整理

一、唐代妆容简介 (一)简述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 妆容有:白妆、红妆。分为:面妆、眉妆、唇妆、面饰等。 从隋唐时期开始,妆面比较繁复,形式多种多样,除了面白,腮红,唇朱之外;还有花钿、面靥、斜红等修饰。唐朝国势强盛,经济繁荣,社会风气开放,女性盛行追求时髦,特别是教坊妓院都是浓妆艳抹,刻意修饰。 唐宇文氏《妆台记》:“美人妆,面既傅(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淡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 红妆中最浓艳者,称“酒晕妆”也称“醉妆”; 比酒晕妆的红色稍浅一些的面妆名为“桃花妆”。其妆色浅而艳如桃花。故名。 比桃花妆更淡雅的红妆为“飞霞妆”。 隋唐一度流行过“白妆”,即只施粉,不敷胭脂。 (二)唐妆的妆面: 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即可。 粉底:稍白,使脸型丰满,圆润。定妆可稍厚一些。 眼部:眼线夸张,,眼尾略向上翘,眼影顺眼线斜面延长,重点在眼尾,假睫毛浓密,有的甚至把眉毛延长至鬓角,使人觉得更加妩媚。 眉毛:也可上扬,显出一些霸气。但最后还是应模特而定。现在的影楼很少有把眉毛画上扬的,都是根据情况而定。最早唐朝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唇:以红色为主,画花瓣嘴,用一品红,桃红,玫红都可以。 腮红:可搭配眼影和唇,沿发际线边缘协向晕染。 二、唐代化妆顺序 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 (一)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中国古代妇女很早就搽粉了,这一直是最普遍的化妆方式。据唐书记载,唐明皇每年赏给杨贵妃姐妹的脂粉费,竟高达百万两!对于傅粉的方法,清初戏剧家李渔的见解颇为独到,他认为当时妇女搽粉“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 (二)抹胭脂 胭脂是古代妇女常用的化妆品,历代典籍中有关胭脂的写法有很多,如“焉

唐代女性服饰妆容论

关于唐朝的女性时尚,有一段著名的记载,"……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旧唐书.舆服志》)。而那些壁画、女佣也在对这样的指控"供认不讳":唐代女性服饰确实是浓艳、大胆、奢华、雍容大气、标新立异。我们今天还用"唐装"来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服饰的统称,但是,现代的唐装,根本无法和唐代的服装千姿百态、灿烂夺日相比。 而就在她们引领世界时尚潮流的时候,今天的国际大都市上海还是---个小渔村,日本还是因为物资匮乏而禁止庶民穿红染衣服的茶良时代,至于纽约,还是印第安土著的天下,根本没有开化。 来看看长安的位置:位于秦岭之下,渭水之滨。远从西汉时起,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八水使长安得到灌溉,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河流给它带来交通运输之便,关东地区、剑南地区和江南地区的丝绸源源不断而来;秦岭茂盛如青障的森林,不仅带来了王维在诗中一再赞美的"深林"、"空林"景致,更带来了良好的小气候。 这一切,使长安这个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然地成为富庶繁华的时尚中心。它开创服饰制度、生成时尚风气,然后迅速辐射全国甚至波及海外。唐初可以说是创制时期。自隋文帝开始的"复汉魏衣冠"的服饰改革之后,历经唐太宗、高宗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开创了制度,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时期。在这种对制度的沿用中,长安不断地给中国女性制定着新的时尚审美标准,从体型到服饰到化妆,甚至到生活方式。正是这种标准的变化,加上女性对美的不懈探索和追求,带来丰富的时尚流变。 唐代女性时尚的主要潮流是:由遮蔽而趋暴露(样式),由简单趋于复杂(花纹、妆饰),由简朴趋于奢华(服装风格),由清秀而趋丰腆(体型) 在唐代,一切时尚都是从长安开始的。《后汉书》中长安时谚:"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万全匹帛。"所描写的情景用来形容唐代也非常贴切。虽然本意是讥讽"上之所好,民必甚焉"。上头决策。下面会变本加厉地盲目执行,但是若从时尚角度来考察,却绝好地说明了长安作为时尚中心、时尚之都的巨大影响力。这个影响力不但遍及全国,而且波及朝鲜。日本,直到中亚。(有学者这样形象地表述唐朝对日本的影响:日本原来的情况像一锅豆浆,唐朝的精神是卤水,一下子将它点成了豆腐。从此有了成型的文化。服饰文化当然也是如此。) 与今天世界范围时尚现状相似的是,唐代的时尚主要由宫中(今天是王室)、贵妇(今天是富商太太相社交名嫂、部分白领)、以声色技艺娱人行业的从业女性来引领风骚。 也许是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胡化"尚武,并影响了审美观;也许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审美与富裕的物质基础相遇造成的一种必然一一唐代崇尚浓丽丰肥之美。赏花要赏牡丹,马也要腿粗臀部大,人是"尚丰肥",女子为了使自己显得更丰满,往往将裙子做得很宽大,六幅,八幅,十二幅,还要将腰身提高到腋下,这样整个人不见腰身。几乎像一个灯笼的外形了。杨贵妃这个特殊人物的出现,玄宗对她的宠爱,更是推波助澜,使"以肥为美"达到顶峰。 唐代妇女服装有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而男装也同样可见上层的示范作用:武则天之女太平公主,一次在高宗的内宴上,以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佩带弓、剑等"纷砺七事"的装扮出场,不但男装,而且全副武装,弄得高宗和武后都觉得好笑。对她说:"女子不可以当武官的,你干嘛打扮成这佯?"公主带头这样"玩酷",对女穿男装的影响可想而知。 当我无意中看到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照片的时候,突然想,唐代的开放真是难以想象。身着美艳晚礼服的某些好莱坞明星,胸前泄露出来的春光,还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持高足杯宫女。 也就是说,早在唐代,中国的女性已经创造出可以媲美好莱坞的时尚、美妙、开放、争奇斗艳。在唐代,暴露前胸不但是美的,而且是高贵的。"唐代前期,往往愈是贵妇人愈穿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摘要】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唐代服饰开化袒露,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唐朝女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服饰演变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和发现她们内心的实物资料。 自唐代起就有文献记载唐代妇女是以身体丰满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为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画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嬉戏的贵族妇女到侍立的侍女无不身体丰满,与魏晋时期的纤弱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唐三彩女俑从另一个角度来强化了文献记载。唐代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大多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从服饰上来看表现为宽大、长衣,连发髻也是高耸直立,从而更加彰显了唐代妇女的丰腴体态。而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环肥之美”的典型代表,与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形成强烈反差,这两人代表古代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女观。三门峡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坐俑(图1),垂发束髻,面部圆润丰满,穿绿色连衣裙,胸前系绿色绶带,肩披白巾,双脚相交,双手交叉置于左膝,坐于束腰圆墩之上,静止的坐像却传神地体现了一个唐代贵妇人的落寞,也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一个缩影。 唐代妇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首先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才会极大地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但“以胖唯美”的唐代审美观绝不仅仅归结到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应该还有深层的原因。只有撇开传统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从强悍的游牧文化中来梳理,我们才发现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另外借助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唐人的视角已经超越磐埂在亚欧大陆之间的大沙漠和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锁定在遥远的西亚和欧洲,而同时代的这个地区女人都是丰满健硕、展现并漾溢着健康的肤色和精神气质!当这些地区的女人随着悠远的驼铃、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东来进入中原、进入茶舍酒肆受到汉人上层贵族争相追逐时,当这些民族的女子身姿和服饰成为一种时尚时,唐代的女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袒胸装的出现与唐代女子常服的特点有关。《新唐书·舆服志》提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因此襦裙装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身着短袖的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襦裙装最大特点是开胸低,裙的束腰很高,而肩上披短小宽松的帔帛,上下衣的长短宽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束腰很高、开领很低的襦裙装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服饰

[服饰文化,中国,女性]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浅析中国唐朝女性服饰文化 一、隋唐时代历史背景 不同时代的审美眼光不同:秦服紧窄,妇人深衣曲裾行不露足;汉服主张宽大对襟,融合阴阳五行道家的和谐思想;南北朝女服上俭下丰,潇洒俊逸;元清两朝均为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服风格融合之杰作,但女装发展甚少,思想较为封闭,女性地位得不到重视。而作为开放程度深、范围广的隋唐时代,不仅保留了中华民族最原始的汉服风格,也兼收了中国少数民族和异域的风格特色。 公元618917年间,唐朝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文化方面兼收并蓄,接纳吸收了各个民族和宗教,进行交流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同时,隋唐时期的服装文化也因此到达全盛时代,服饰交流由原来的南北方向,部分短时期交流变为东西方向,全面深刻交流,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第三次重大变革。衣料种类丰富,纹饰饱满华丽,款式新颖多样,也成为唐朝时期的服饰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二、纹饰 唐代在发展的过程中,纹饰的风格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唐代开始逐渐将花鸟鱼虫等自然元素加入绣花纹样中,并融合以龙凤等传统纹样,以重复连续的手法形成了唐代最为流行的缠枝纹。此时的服装纹样饱满丰盈,结构自由,改变了以往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更加偏向于关注身边的自然生活,也意味着作为生产绣品主力的女性思维得到了解放和充分的发散。 三、款式 初唐到中唐是整个唐朝社会的上升期,经济文化发达,域外少数民族风气也融入女子日常生活装束中,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越来越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唐代的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 (一)裙 裙装上为束胸,下长至地数米有余,最能体现女子的窈窕身姿。坐时衣带萦纤草,行时裙裾扫落梅,清明时节千山绿,轻盈仕女腰如束,正是这种装束的形象描绘。领口低,袒露胸部,是唐代女性服饰的独特之处。袒露装与裙腰束得极高相关。袒胸装的流行,表现了唐朝女子对美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抗争,表现出她们对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意识开始萌芽,发展壮大。 (二)襦 襦是一种宽领口,半袖且袒露胸部的短上衣。胸前瑞雪灯斜照粉胸半掩疑晴雪,代表了该类服饰特点。盛唐时思想开放,穿着袒领短襦,可看见女子胸前乳沟。在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这种着装方式在侍女中极为常见。《捣练图》和《簪花仕女图》中对这种袒胸服饰也有描绘。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简析唐朝女性地位

简析“女性在唐朝的地位”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 关键词:女性地位婚姻政治服饰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她们千百年来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默默地做着巨大的贡献。所谓女性的地位,是指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即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在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地位,包括女性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受教育程度,是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以及女性自我认识的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承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压迫的同时,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重任,又要与男子一道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任。但是,封建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千百年来不辞劳苦的完成着这些繁重的任务,同时也在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而言,唐代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唐代的女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朝的女性深切地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本质上的平等,进而对于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事务的兴趣也达到了其他朝代女性所不能比拟的程度。 一、婚姻的相对自由 在唐朝女性婚姻关系中发言权大大提高了。其实,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女性主要的家族从属是属于自己的父家而不是夫家,使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与男性平起平坐,结婚和离婚也就显得相当对等而且寻常了。 《唐律》规定里,男女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甚至私订终身,只要二人情投意合,任何人不得干涉,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个可以说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文人墨客的戏曲里唐朝里的“私定终身”的桥段为何屡见不鲜。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

古代女子的化妆文化 化妆的历史由来已久。秦汉的质朴清纯,魏晋的雅逸秀美,唐代的奢靡夸张,宋代的清新淡雅,女性妆容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习惯、审美文化的变迁。那么古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呢?唐朝诗人元稹在诗作《恨妆成》中,将古代女子化妆的过程大致概括为7个步骤:敷粉、抹胭脂、画黛眉、点额黄、画面靥、描斜红、点口脂。无论是步骤之繁复还是道具之奢华,都令现代女性望尘莫及。 第一步:敷粉 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女性的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 四川博物院有一件宋影青印花瓷粉盒,白瓷胎,馒头形,盒盖印有牡丹花卉,是宋代女子化妆用的粉盒。《说文解字》中记载,“粉,敷面者也,从米声分”。由此推测,古代女子最早是用米粉敷面。那时生产力水平不高,普通人家能有足够的米用来果腹就很不错了,能用米粉敷面的女子都是有钱人。《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米粉的制作方法:将梁米或粟米磨成细粉沉于凉水中发酵,然后洗去酸气,再用一个圆形的粉钵盛以米汁使其沉淀,最后放于日头下曝晒,晒干后的粉末即可用来敷面。

继米粉之后,人们又发明了铅粉。《神农百草经》中就提到过女性用铅丹和粉锡化妆。铅是炼丹的附属品,白铅经醋化后就像米粉一样细腻,“洗净铅华”中的“铅”其实就是铅粉。铅是重金属,涂在脸上能起到美白效果,但是长期使用的话会产生副作用。它会导致皮肤发青、发黄,使妙龄少女最后变成了“黄脸婆”,不过这依然吓不跑爱美的女性。古人还会在铅粉中添加辅料调和使用,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制成“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成“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成“玉簪粉”。 第二步:抹胭脂 胭脂,又名焉支,是外来语。胭脂是红蓝花的提取物,出自西域的焉支山下,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将胭脂带到了中原。 早在商周时期,就有女性会在敷粉后用腮红饰面,材料为朱砂。但只有舞姬与宫人才会用,腮红在当时并不流行。汉人在胭脂中加入牛骨髓制成粘稠的红色脂膏,并将成品装入金玉陶瓷等器皿中。魏晋南北朝时期,胭脂的制作工艺已经趋向于成熟,当时不仅有小而薄的“金花胭脂”,还有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的“棉胭脂”,类似于现在的腮红液。 唐代?Q胭脂为“红粉”,用胭脂化妆风靡一时。《事物纪原》中写道,“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可以看出秦朝女子打破了面妆色彩单一的桎梏,开启了色彩丰富、造型各异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 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狭义的说,从额头梳起到一定高度后把头发翻向脑后的发型叫做高髻。孟简《咏欧阳行周事》云:“高髻若黄鹂”,[3]卷473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仕女像的高髻就是黄鹂状。 倭堕髻:始创于汉代梁冀妻孙寿。其形为“正中开缝,分发双颞,颈后束为一股,挽发偏垂一边,并从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因像人将堕于马下而得名。”[4]445西汉风靡一时,东汉后就很少有妇女梳这种发髻了。唐代倭堕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其形为“堕马之余形”[5]卷中,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温庭筠《春宵曲》:“倭堕低梳髻”[3]卷891,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居前的两位夫人即梳倭堕髻。 椎髻:外形好像古代洗衣所用的木椎,始流行于战国末至汉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载“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6]卷43)但唐代椎髻与之不同,是一种束之于顶的髻式。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珠粉,惟以乌膏注唇,妆似悲啼者。”[7]卷34此发式与圆鬟、垂鬓结合,配以不施珠粉之面,涂以似泥乌膏之唇,画八字眉作啼妆样的傅妆,被称为“时世妆”,曾风行一时。唐《纨扇仕女图》、 《宫乐图》中的妇女形象即为典型。 惊鹄髻:又作惊鹤髻,始于魏,“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鹤髻。”[5]卷中甘肃麦积山北魏壁画中的伎乐天发髻即“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8]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官也梳此髻。 073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复习课程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唐朝服饰文化内涵 到今天为止,一谈及唐朝的服装,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袒胸露乳 这一次。这在当今电影、电视剧里体现得十分明显。 唐代汉族服饰丰富而华丽, 特别是对外来衣冠服饰的广为吸收, 使得唐代汉族服饰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特色。唐代经济的发达, 激发了多样的社会思潮, 加之唐人积极对外交流以及统治者并蓄古今、博采中外的宽大胸怀, 共同塑造了其多民族性的服饰文化特点。唐代汉族服饰以本土文化为核心的多民族性,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传统与民间并用的手法, 值得现代中国时装设计师借鉴。 众所周知, 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 唐代是其中最鼎盛的一个时代。唐结束了 魏晋南北朝和隋的分裂混乱状态, 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唐代经济的繁荣, 文化的丰富和艺术的灿烂, 写就了中国古代封建文化最辉煌夺目的篇章。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古今中外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期, 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 唐代汉族服饰也呈现出交流融合的多民族性。这种多 民族性是汉族人民与我国西北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和相互 借鉴的结果, 同时也呈现出其发展演变的多方面成因及特点。 一、经济富庶和强大国力的背景依托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上看是相当富足而强大的, 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少数几个文明昌盛的大帝国。唐代有丝绸之路的繁荣商贸做后盾, 其封建经济也达到了前朝无法企及的发达程度。一方面, 在国内传

统经济的发展方面, 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唐代上至皇亲国戚, 下至贩夫走卒, 对于新兴的城市经济表现出相当的接纳和认同。商贸业、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 对外贸易发达, 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一派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 唐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商业的繁荣, 尤其是手工业中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高度发达, 印染技术的发展, 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繁荣在客观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带来了服饰的奢华、开放与多民族性, 这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的高峰。难怪现代经济学家爱将女人衣裙的长短与开放程度同经济的繁荣或低迷联系在一起, 从丰富的唐代出土史料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服饰华丽, 仪态丰美, 妆饰奇异纷繁, 形制开放且融合了异域民族特色。在唐代妇女三种典型服饰之一的襦裙服中, 裙幅之丰, 有“裙拖六幅湘江水”、“东邻起样裙腰阔, 剩蹙黄金线几条”等诗句为证。 妇女衣裙的颜色也绚丽多彩, “金缕鸳鸯满绛裙”、“眉黛夺得萱草色, 红裙妒杀石榴花”, “藕丝衫子柳花裙”、“折腰多舞郁金裙” 等诗句表现出紫、红、绿、黄妇女衣裙的争奇斗艳。 不仅如此, 其服饰开放程度也令今人瞠目, 出现了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袒胸露臂形象。例如, 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 梳高髻、半露酥胸、肩披红帛, 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 即是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 行即裙裾扫落梅” 的“以露为美的开放的社会审美风尚”的生动塑造。另外, 流行于南北朝及唐代中原地区的短襦式样, 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窄袖紧身的短孺不仅有利于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第一章前言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女子服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开放,由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第二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a)上衣儒裙 b)半臂 c)披帛 第三章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 a)女着男装 b)色彩鲜艳 c)穿着胡服 第四章小结造成唐朝女子服饰特点的原因 a)隋朝奠定的物质基础 b)与各国各族人民的广泛交往 正文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思想开放,中外交流频繁。唐朝的国力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因此华人也被称为“唐人”,以致现今西方华人聚居处也被称为“唐人街”。 当时的唐朝国都长安,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不仅君临全国,而且也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各国使臣,异族同胞的亲密往来,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服饰,作为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产物,与唐代文学,艺术,医学,科技等共同构成了大唐全盛时期的灿烂文明。 唐代女子的生活服饰在传承本民族服饰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西域文化的优良成分而创新发展,她们是唐代服饰文化的主流。而唐朝的女子服饰,也成为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 唐朝女子服饰的种类 唐代女装有一定的流行变化,被当时诗人称为“时世妆”。她格调华美,生机勃勃,品类丰富,大唐三百年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儒裙,半臂和帔帛。 1.儒裙 儒裙,主要为上着短儒或衫,下着长裙的服装样式。唐代的儒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儒而短于袍,衣身较为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儒,袄有窄袖和长袖两类。衫是无袖单衣,有对襟及右衽对襟两种。儒的领口常有变化,如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等等。盛唐时期,中外交流繁荣,人们思想开发,有一时流行袒领,最开始时时有宫廷妃嫔,歌舞者所穿,后来也得到仕宦贵妇的垂青。方干曾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疑暗雪”,或许描述的就是这种装束。 裙的造型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唐初流行紧身窄小的服装款式,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或束胸,贴臀,宽摆及地的样式,这种样式不仅显露了女性的形体美,也表现出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2.半臂 所谓的半臂,是一种套穿与大袖衣的外面而不遮掩大袖的短袖外套,也称其为“背子”。

从唐律的规定性及社会实践看唐代妇女的地位

第23卷 第1期2009年2月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 ienc es) Vo l.23 No.1 Feb.2009 从 唐律的规定性及社会实践看唐代妇女的地位* 梁 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 唐律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法典,它对社会各阶层的不同规定,充分反映出其封建法典的阶级本质。其中,从婚姻礼制、夫妻关系、财产继承权等方面对男女的不同规定来看,唐代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很低。但从实际生活来考察其地位并不低,出现了!法律地位低,现实生活中地位高?的悖反现象。 [关键词] 唐律;妇女地位;法律规定;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09)01-0081-03 An Analysis to Status of Women in Tang Dynasty from Law of Tang Dynasty and Social Practice LIANG M in (Co llege o f Histo ry and Civilization,Shanx i N o rmal U niversit y,X ian,Shanx i710062,China) Abstract:Law of T ang Dynasty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ty pical code in the ancient times o f China, Its different pr escriptio n to various social classes reflects the nature of class of the feudal co de.In it,the status of T ang Dynasty w o men is very low in the law from different prescriptions to men and w o men such as the m arriag e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 een w ife and husband,the rig ht of the pr operty inher itance and so on.In fact,their status in real life is not v ery low.That show s the paradox ical phenome non w hich is!low in law and hig h in real life?. Key words:Law of T ang Dynasty;w o men's status;legal r ule;social practice 一、 唐律对妇女权益及地位的界定 产生于封建社会盛世的 唐律,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在婚姻权利、夫妻关系、财产继承以及对!婢女?等方面的规定,充分体现出唐代妇女的地位。 (一)从 唐律中规定的婚姻礼制看妇女地位 1.关于结婚的法律规定。(1)主婚权。 唐律极力维护父母及尊长的主婚权。在 唐律#户婚中规定:!诸嫁娶违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还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1]。如果儿孙们自己在外已确立了婚姻关系,但只要还未结婚,就必须服从父母尊长的意志,如不服从,就要受到!杖一百?的处罚。(2)婚姻成立必经的法定程序!六礼?。唐代的婚礼仪式承袭古代传统的!六礼?。所谓!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彩,即为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方家有意,则由媒人携礼物正式求婚。问名,即为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姓名、生辰。纳吉,男方到祖庙占卜婚之吉凶,若占得吉兆,则通告女方,并送财礼。纳征,亦称!纳币?,指男方向女方送纳聘礼,双方婚姻关系正式确立。请期,即男家在纳送聘礼于女家后,即占卜吉日,以定婚期,得吉日后,遣人到女家征求婚期,以示谦和。亲迎,新郎奉父命去女家迎接,男先归,候于门外,将新娘迎入家门。 2.关于离婚的法律规定。(1)出妻。出妻是指妻有七种法定过错之一种时,夫可以单方解除婚姻关系,这也是中国古代最常见的离婚方式。 疏议曰:!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佚,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1]丈夫在这七种情况下均可出妻。从上述七出的各项内容来看, *[收稿日期]2008-11-05 [作者简介]梁敏(1985-),女,陕西铜川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

唐代女子服饰研究

浅析唐代女子服饰 学生:蒋雅婷 指导老师:刘真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 410128) 【摘要】:唐代女子服饰妖娆多姿,大胆展现人体美的襦裙服,女着男装和穿胡服的盛行,以及多种多样的首服,丰富的妆饰和不同样式的靴履等都体现了大唐文化的繁荣,也体现了唐代对一切外来文化及事物的包容心态,展示了作为泱泱大国所具有的非凡气度。本文通过用考古资料和传世文献结合的方法对唐代妇女的服饰进行了研究,然后结合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唐代女子服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唐代妇女服饰之所以繁荣的背景进行了论述,继而对唐代女子多种多样的服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唐代妇女服饰的繁荣,并且对唐代妇女的面部妆饰通过图片的形式,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对其在我国服饰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意义进行了简单的概括。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服饰有着密切的关系,共同造就了唐代女子服饰的繁荣,使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让我们看到唐代女子服饰的精彩与魅力,是任何其他朝代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了解唐代妇女的服饰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唐朝的历史,而且对现在的服饰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唐代女性服饰装饰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并蓄古今、博采中外,创造了繁荣富丽、博大自由的服饰文化。在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其工艺美术和服饰文化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外域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将中华服饰的发展推到了顶峰,掀起了一场关于服饰美学的革命。 一、服饰文化的背景和特征 (一)服饰的背景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和西北突厥、回纥,西南吐蕃、南诏,东北渤海诸少数民族,都有密切交往。长安当时是最发达的国际性城市,由长安经新疆西通印度、波斯、地中海,商旅络绎不绝,海路以广州为海口,经南洋西通印度洋,直到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南岸诸国,东与朝鲜、日本交往更加频繁。当时长安和广州等城市住有大量外国人。唐代国家强大,对于外来文化采取开放政策。外来异质文化,一经被大唐文化所吸收,便自然成为大唐文化的补充和滋养,这也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