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唐代妇女再婚普遍性的原因

论唐代妇女再婚普遍性的原因

论唐代妇女再婚普遍性的原因
论唐代妇女再婚普遍性的原因

论唐代妇女再婚普遍性的原因

引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社会的稳定发展起者最基础、最经常的作用;而婚姻是不家庭的起点和形成标志。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唐代以盛世著称于世,表现在婚姻上必定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唐代妇女再婚的普遍性就为其他朝代之妇女所望尘莫及。在唐以前及以后的朝代,妇女再嫁都是为世人所不齿的,而在唐代着却是司空见惯的。唐人并不以之为齿,反而回引以为荣。无论是皇室、贵族妇女,还是平民百姓之女,离婚再嫁为之不少,却是少有非议。着不能不令我们对其进行思考,是何种原因使的唐代妇女再婚如此之普遍。本人想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唐人的思想观念

在唐代,一向维护传统礼仪道德的儒教不是很受推崇,反而是道教居首位。社会生活具有浓重的道教宗教色彩。早在唐代初期武德八年(625年),高祖李渊下诏宣布三教中道教为第一,儒教为第二,佛教为第三。贞观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再次宣布尊崇道教,令道士、女冠高于僧尼一等。自此道教在唐代的地位日益高涨。高宗李治把李耳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对道教特别推崇,在长安大宁坊和洛阳积善坊建立玄元皇帝庙。据记载:庙初成,命工人于太白山砥石为玄元皇帝圣容,又采白石为玄宗圣容,侍立于玄元皇帝之右,衣以王者衮冕之服。又于像东设立白石为李林甫、陈希烈像。林甫犯事,又刻为杨国忠代焉。[1]上述皇帝的作为无不说明对道教的倍加推崇。也就很容易理解唐代对儒家传统婚姻礼俗的蔑视与突破,敢于打破传统婚姻伦理道德限制,甚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趋于沦丧。唐代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和宠妃杨玉环就是敢于打破传统礼教的人。杨玉环本为玄宗之子寿王李瑁之妻,而玄宗因杨玉环的美貌与才华将之纳入后宫,并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流传于后世。因当时对道教的推崇,玄宗首先让杨玉环当了女道士命其入宫修行。于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十月六日,玄宗李世民下诏《度寿望王妃为女道士敕》曰:至人用心,方悟真率,淑女勒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弘道之风,特遂由衷之情,宣度为女道士。

[2]殊不知这只是为掩人耳目杨玉环进宫几天后玄宗即召见,将一切礼法抛在九霄云外。杨玉环顺理成章的成为玄宗后宫新宠。这一事件已充分说明唐代皇室贵族以致于士大夫不拘儒家道德礼法。

由于推崇道教,唐人婚姻观念比较开放,妇女贞节观念淡薄,也不被重视。封建伦理中贞节观念没有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所以离婚再嫁不足为怪,从宫廷到民间莫不如是。据《中国婚姻小史》统计,唐中前期公主共211人,除幼年早夭、出家入道、事迹不详者,出嫁123人,再嫁达24人,其中三嫁者有4人。再从《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的记载分析一下自高祖至中宗四朝公主的情况。四代51位公主中,共有八位公主改嫁,其中高祖李渊之女高密公主先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太宗之女襄城公主先嫁萧锐,再嫁姜简;城阳公主先嫁杜荷,改嫁薛灌;新城公主先嫁长孙诠,后嫁韦正矩;高宗之女太平公主先嫁薛绍,再嫁武承嗣,有嫁武攸暨;中宗之女安定公主先嫁王同皎,再嫁韦濯;安乐公主嫁武崇训,又嫁武延秀,还有一个太女儿合浦公主,虽未再嫁,但和房遗爱同有外遇,公然淫乱。上层社会性关系如此混乱,可以想象当时的“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是很淡薄的。由此联想到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后来竟然再做高宗的妃后,以及上面提及的唐玄宗娶儿媳杨玉环为贵妃也都不足为怪了。不仅如此,就连儒家伦理道德的卫道士韩愈女儿也是先嫁李汉,又改嫁樊宗懿。

她们不以改嫁为齿,甚至将改嫁之经历堂而皇之刻入碑文中,欲流传千古。开元十三年所立的《息国长公主神道碑》就由玄宗亲笔隶书“公主,睿宗第八女,崔贵妃所所生,始嫁薛儆,又嫁郑孝义,前有子四,后有子三。”上之风行,下层社会也同样如此。敦煌文书要文中讲到一发悍妇人,与婆婆争吵要离婚书,要求“废我别嫁”。这与前朝“从一而终”和后代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婚姻理念形成了鲜明对照,可谓是唐之一大特色。

二唐人的源流和各民族的融合

唐人再婚的普遍性以及对儒家传统婚姻礼俗的蔑视和突破,这种不拘礼法的行为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的以及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结果。

在隋唐王朝建立之前,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将近300年的魏晋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在这一时期,原来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周边居住的各个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迁到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13个生存时间长短不一的王朝,加上汉族在河西走廊一带创建的前凉、后凉以及辽东地区的北燕,历史上称作五胡十六国。在魏太武帝拓拔焘太延五年(439),鲜卑族建立卑微王朝统一了中国。北魏分裂后,北部中国依然由鲜卑族的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分别统治。这种情况直到北周的汉族权臣杨坚在静文帝宇文衍大定元年(581),夺取政权,建立隋王朝,并在九年(589)灭南方的陈王朝,重新统一中国后,国家的分裂与各民族的大融合才方告结束。正如当代历史学家王仲荤所说: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氐、羌、卢水、胡各族,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拔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经和汉族一样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和郡望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出自了。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3]但是王仲荤先生没有谈到的是,隋唐时期虽然实现了各族的大融合,但各族的风俗文化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对隋唐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婚姻风俗就是其中的主要方面。所以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唐源流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一为异。”[4]史学大师陈寅恪也曾指出,唐代创业及初期的君主,均有胡族的血缘,如唐高祖的母亲为鲜卑长孙氏,唐太宗之母为窦氏,即鲜卑纥豆绫氏,唐高宗之母为鲜卑长孙氏,皆有胡族而非汉人,所以唐代皇族的母系血统杂有胡族血缘,已为历史学家所共知。而唐代皇族的父系血统,据陈寅恪先生考证,皇室李氏虽自称出于汉族李嵩,其实其先氏可能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北方士族赵郡李氏的破落户或假冒牌。李唐皇室父系之起源应是汉族,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北方少数民族血缘混杂,已非纯粹的汉族血统,并且“汉人与胡人之别”在北朝时代文化较血统为重要,凡汉化之人既母为汉人,胡化之人即胡人,其血统如何,在所不论。西魏恭帝时,曾把领军大将军都赐以鲜卑胡姓,李唐先祖李虎被赐姓大野氏【5】。正因如此,唐太宗平定突厥后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部落皆依朕如父母。”【5】唐太宗能对少数民族采取与汉族一视同仁的政策,与唐皇室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的血缘关系有密切的联系。

隋唐时期的婚俗深受北方的鲜卑、突厥、回纥、羌和吐谷浑等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些北方民族中都有儿子和侄子在父亲或伯叔父去世后,以庶母或伯叔母为妻;兄长或弟弟亡故后,其他兄弟以嫂或弟媳为妻的婚俗【7】这些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先后入主中原的个各少数民族。由于受汉族传统文化影响不深,在伦理道德方面处于粗放的阶段,北齐文宣帝高洋曾纳其兄高澄之妻元氏为妃,又杀其亲弟弟高浚和高涣迫令两个弟媳分别改嫁杀死他们丈夫的部属将领,史称高洋对高氏妇女,不分亲疏都曾命令左右侍从与其乱交,高洋自己甚至当众赤身裸体。高洋死后,其皇后李氏又被继位的高洋弟弟史称北齐武成帝的高湛与其淫乱,而高湛的皇后胡氏又与宦官、侍从通奸,高湛死后,再与佛寺中的和尚通奸,史称“古来宫

闱之乱,未有如北齐者”。【8】这正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婚姻与两性关系方面少有伦理道德束缚的集中表现。

不仅唐代皇族出于胡汉混血,在唐代初年太宗灭东突厥后,突厥降唐者大十多万人,到长安的酋长都拜为将军、中郎将,五品以上的突厥高级官员有500多人,几乎与原有的朝廷大臣数量相等。突厥降人如唐长安的将近一万家之多,所以突厥风俗在唐初影响最大。因此,唐代皇族对妻庶母和嫂嫂、弟媳的婚俗见惯不惊,反而乐于效法,是很自然的。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唐源流于夷狄”的血统来看,还是从少数民族的相互交融来看,唐朝再婚现象的普遍都是不足为奇的。

三唐代的社会风气和对外开放及其包容性

唐代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前承魏晋,后启宋元,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大唐是一座铁狮子,容纳一切,消融一切。”当年的阿拉伯商人曾发过这样的感叹。就唐朝与外部的世界的关系而言,的确如此。唐朝对外部世界敞开大门,积极促进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联系。随着军事蒸发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唐对外来文化的吸取有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拿来,而是为我所用。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得当时唐人的思想观念开放,便于接受外来新鲜事物。与此同时,随着同外国人及各族人民的相互来往,使得唐朝的社会风气十分开放。唐人性格也十分不拘小节,放荡不羁。这也就不难理解唐代妇女再婚的普遍性。傅永聚先生说:“保守、闭塞与怯懦与唐文化风牛马不相及。”这是对唐代开放风气的一个恰当定位。唐人“似乎不懂如何去掩饰和压抑自己的欲望和追求。相反,他们要让这种欲望正常表现出来,并希望它们得到正常的满足”。唐代社会空气开放,并受外来文化影响,对女性的束缚也少一些。就以妇女的服饰为例。原多著幕罹,“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高宗永徽以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寻下敕禁断,初虽暂息,施又复旧”;“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幕罹渐息。中宗即为,宫禁宽驰,公私妇人,无复幕罹之制。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效仿,帷帽之制,绝不行用。俄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旧唐书·舆服志》。可见唐代妇女的服装是越来越敞露的。杜甫所描写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丽人行》,正是社会风俗变化的纪实。至于歌妓的服饰当然更为敞露,如见诸诗文描绘的:

粉胸绣臆谁家女,香拨星星共春语。无名氏《琵琶》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李端《胡腾儿》

急破催摇曳,罗衫半脱肩。薛能《柘枝词》

身轻委回雪,罗薄透凝脂。白居易《杨柳二十韵》

均是其例。敦煌壁画上的女妓形象,有半身全裸露的。中唐以后,妇女服饰虽有“大髻宽衣”的变化,但从周昉等人所作的绮罗人物像来看,衣物常为轻罗纱,具有透明感,胸部也开露较多。正因为唐代有如此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如此的包容性,唐代妇女的再婚现象才会如此的普遍。

四盛世之下对妇女束缚的放松及妇女地位的提高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思想文化观念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由于上面提及的北方异族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之前几百年的交融,北方民族重视妇女地位,婚姻自由结合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得以保留。因此,在隋唐初年,社会舆论、官方立法对妇女再婚问题显得非常宽容,具有北方民族血统的唐代皇室在一言一行为天下垂范情

况下,自身对妇女再婚毫不在意。据《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唐中前期公主中改嫁者有二十九人,有五人甚至三嫁,著名的襄城公主、太平公主都曾改嫁。皇室如此,民间更是家常便饭,大儒生房玄龄、韩愈的夫人、女儿都曾改嫁。可见当时“女无再嫁之文”古训一定程度上被遗忘。即使是主张道德文章的正统知识分子也不以改嫁为非。《旧唐书·列主传》:“楚王灵龟妃上官氏王死,服终。诸兄谓曰:‘妃年尚少,该西焦异门利益常范。”这说明当时年轻又无子的孀妇改嫁是社会常例。“守节”说不定才是不正常。众所周知,武则天原为太宗才人,是正式嫔妃,结果高宗立为皇后;唐玄宗娶儿媳并升为贵妃。这些在后人看来属于乱伦行为,却在唐代皇室中公开的存在,至于朝廷大员、知名人物娶再嫁之女是司空见惯的。

盛世之下唐代妇女的地位之高和其后封建王朝相比,给人以极深印象,而且也超出了它之前的朝代。以至于在唐代出现了许多妇女参政的现象,像高宗后武氏,中宗后韦氏,肃宗后张氏都是掌握实权的政治女性。以及高宗女太平公主、中宗女安乐公主及女侍官上官婉儿都参与了宫廷政治活动。这已充分体现出妇女地位的提高,尤其是武则天当上中国第一位女皇帝后,触及了古代男尊女卑的旧制。女皇当权,任用女官,更是提高了妇女的地位,使男人不能忽视女人在政治上的作用。同时也极大的使男人们的自尊心遭到重创。如此高地位的妇女受束缚又小自然会让其想得到男人所拥有的权利,就像男性皇帝会有三宫六院,在武则天当皇帝后竟也学起了男皇帝广置面首供其玩乐,甚至设置了专门招致面首的机构“控鹤监”。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因此妇女再婚是很普遍的。

五《唐律》中的法律规定----妇女有离婚再婚的权利

吕思勉先生曾在《隋唐五代史》中说:“离婚较后世尚易”。这是因为官方法律有规定妇女有离婚再婚的权利,妇女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可能和机会。唐律规定了各种解除夫妻关系的离婚方式。在叶英萍《唐之家庭婚姻法探析》中将离婚方式概括为四种:七出、和离(协议离婚)、义绝、违律婚姻。夫妻感情破裂,允许妇女提出离婚。《唐律》关于离婚的规定有(1)协议离婚:凡男女双方自愿离异的,《唐律》称为“和离”。“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

(2)仲裁离婚:即由夫提出的强制离婚(休妻),《唐律》根据《礼仪》和依《令》规定了出妻的七个条款(“七出“):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窃盗六、妒忌七、恶疾。妻犯七出,夫有权令妻离开夫家,回归母家,消灭婚姻关系。它不必经官判断,只要做成文书。由夫及夫的父母、伯姨、舅和妻的父母、伯姨、东邻、西邻及见证人一同署名即生效力。可是《唐律》对于“七出”又有“三不去”的限制:一是曾经为公婆服丧三年;二是娶时贫贱,后来富贵;三是现在无家可归。妻有“三不去”之一。虽犯七出,亦不许夫家提出离婚要求,否则处一年有期徒刑。【9】

(3)强制离婚:《唐律》规定夫妻必须离婚的条件,一是“义绝”凡经官判断认为夫妻中有一人犯了义绝的,说明夫妻家庭因发生一定的危害事实,恩义情爱已经断绝,不问当事人的本意怎样,法律即强制这对夫妻离婚,处罚不肯离异的人。二是“违律结婚”:“违律为婚而妄冒已成者离之”,凡诸有妻更娶妻者各离之;诸同姓为婚者,若外姻有服属,而尊卑共为婚姻,以奸论,并离之;诸尝为袒免亲之妻而嫁娶者,以奸论,并离之;诸夫丧除而欲受志,非女之祖父母,父母而强嫁者,各离之;诸娶逃亡妇女为妻妾者离之;诸和娶人妻及嫁之者,各离之;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即妄以奴婢为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者凡此等等,不仅法律均认为婚姻无效而强制其离异,并且还有一定的刑事处分。尽管如此《唐律》中“三不去”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妇女的权益,已足以看出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有其相应的法律权利。

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唐代妇女受束缚小,其再婚也不为人非议,以至于很普遍。

结语

通过以上几点浅薄的论述,可以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唐代妇女较后世是幸福的。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孕育了那个时代的婚姻特点,唐代的风格开放、全面、多样却也不失个性,妇女再婚普遍不失为其一个显著的特性,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注释

【1】《唐会要》卷五十《尊崇道教》

【2】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四十《王妃入道》

【3】《魏晋南北朝史》第七章第三节《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4】《朱子语类》卷一一六《历代类三》

【5】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

【6】吴兢《贞观政要》

【7】见《隋书》及《旧唐书》中的突厥、回纥、党项、羌、吐谷浑、契丹等传

【8】赵翼《廿二史答记》卷十五《北齐宫闱之丑》

【9】《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下》

参考文献

(1)《隋唐气象》谢思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全史》张岱丰季羡林胡晓林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3)《天宝十四载---盛世终结与李杨情变》谢元鲁济南人民出版社

唐朝妇女衣着考

唐朝妇女衣着考 袒胸、透视、胡服:大明宫女装流行风 隋初的服饰,较朴素。袍衫和胡服是当时的主要服饰。自隋炀帝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服饰因此日趋华丽。唐承隋制,唐代是中国历代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服饰也十分华丽。贵妇人的礼服多以坦胸、低领、大袖为主,同时又有襦裙、半臂肩披帛巾。当时的织造技术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由于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胡服的持续影响,唐代服饰普遍华丽、清新,充满大唐盛世之风范。

唐代大袖衫 唐襦裙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 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 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 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试论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 杨婷婕 摘要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风气开放,礼教松弛,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大为提高。本文分析了唐代妇女在经济、婚姻关系中地位的提高,并享有受教育权;还从妇女参政、参与社交和体育活动,以及个性突显的角度,列举了唐代妇女地位提高的表现;并探讨了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Abstract Chinese Feudal society reached its peak in Tang Dynasty, which had the open general social atmosphere and free manners. Thus, the status of women had been greatly boosted both in family and society. The passage tries to analyse the boost of women′s rights in economy and marriage in Tang Dynasty. It gives some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phenomenon such as having rights to be educated, participating in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affairs, social intercourse and sports activities. Further more, the passage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oost of women′s stat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关键词]:唐代社会开放,妇女地位提高,原因及启示 Key word:An Open Tang Dynasty, Improvement of Women′s Status, Reasons and Inspiration 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性”社会。在这个时代,作为长期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群体,也因社会的文

读《小妇人》有感800字 《小妇人》读后感

读《小妇人》有感800字《小妇人》读后 感 读《小妇人》有感800字一 财富是什么?我想有人会说:是金钱。那么真正的财富又是什么呢?真正的财富就在你我眼前,那就是责任。 小时候,大人们常说:你现在的责任呀,就是好好读书。也许,那时的我们对此话并不是很了解,可如今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形中就在默默履行责任。 当你每天背着书包按时到校学习时;当你遇到不懂的问题虚心求教,诚实而不自欺时;当你吃完一支冰糕,小心地将包装纸扔进垃圾箱时;当你乘车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身边的老人时。。。。。。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承担一定的责任? 20世纪,美国的一位意大利移民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的积累终于

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意外变动使他破产,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拖着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要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是有责任的。我应该还钱。偿还的代价使他和家人过了39年的艰苦生活。当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道: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汉水完成了他的责任,却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 责任,始于生而终于死,它涵盖了人们生命历程的全部。一个人从生到死无疑是在承担责任中生活。责任使人生绽放光彩,是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有责任的由来和产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错,正如故炎武所说,这就是责任的体现。在养育关系中,会产生父母和子女的责任;在教学关系中,会产生教师和学生的责任。。。。。。责任是对一个人做与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它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父母给了我们血肉之躯,党和人民把我们养育,全面发展是我们的义务,刻苦学习是我们的天职,宏扬中华传统美德,立志成为现代人才,竭尽全力报效社会,决不辜负祖国母亲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体现自己价值的财富,仅管需要负出很的的代价。 责任是一盏航标灯,有了它,生命之旅便不会迷途;责任是一副担子,挑起它,我们才会拥有充实而有价值的人生。 责任是真正的财富! 读《小妇人》有感800字二 《小妇人》是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家庭小说,作者是美国的奥尔科特。这本书主要说的是马奇家有四个不同性格的女孩,他们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勤劳帮助自己找到了幸福与美满的故事。虽然小说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作者用他朴实的语言描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从唐代的婚姻状况看妇女的社会地位 网络教育学院05(2)历史专业李拴昌 内容摘要: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是“开放型”社会,表现在许多方面,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可从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得到表现,再结合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探讨妇女地位相对较高的原因。 关键词:唐代、婚姻状况、妇女、地位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观念一直占主导地位,妇女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地位极其低下。相对而言,唐代妇女是幸运的。她们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又属“开放型”社会,其开放特点不仅表现在政治制度、民族政策、外交关系等方面,而且反映在民间礼俗和婚姻制度上。她们受到的封建束缚和压迫相对较少,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她们拥有广泛的权利:参政权;受教育权;财产继承权;家庭成员的决定权;家庭事务的管理权;自我意愿的决定权;婚姻的决定权(包括初婚决定权、离婚决定权、再婚决定权)。下面我就唐代的婚姻制度、婚俗文化、妇女的婚姻生活和社会生活,谈谈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前辈不吝赐教,愚生将感激不尽。 一:唐代的婚姻法律制度和婚俗文化 法律是在阶级社会中产生并用来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制力量,我国几千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法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秦朝,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到了唐朝,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法律也趋于完善,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颁布的《永徽律疏》(简称唐律),它得古今之平,在中华法系中堪称最为完美的一部封建法典。其中,对于婚姻制度的规定,在结合礼教的过程中,兼顾社会生活和民风民俗,将情礼法恰当结合,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浅谈唐代女子教育 唐代无疑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朝代,它的“开放性”特征为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子提供了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历史舞台。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环境下,唐代女子享受了比前代女子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大的受教育权。下面我将从伦理教育、家庭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教育四个方面谈谈我对唐代女教的了解。 我国古代一直是男权社会,男女“生而不平等”比比皆是。即使在唐代,女子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任然是服从男权社会,使其更地顺从丈夫、侍奉公婆、治家教子,所以“三从四德”依然是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三从四德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唐朝女教书《女论语》、《女孝经》等妇德教育文献,都围绕封建伦理道德,具体阐述了妇女礼教规范。核心是让女子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很好地“事夫”。此外,唐代还很注重对女子“孝”的教育,唐玄宗颁布重出了《孝经》,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进行孝的教育。 虽说操守贞节是古代对妇女的最基本要求,但唐时少数民族的各种风气强烈地冲击了汉族原有的封建礼教桎梏,唐代妇女也受此影响,不少女子冲破世俗观念,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自主选择婚姻、已婚妇女离婚改嫁或夫死再嫁的例子在唐代也不胜枚举。而且唐朝社会诸多“妒妇”和“惧内”的事例,不仅反映出唐朝女子泼辣果敢的个性,也反映出她们不依赖丈夫,自信独立的特点。这与唐代女子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她们有了文化知识,本身素质提高,对地位的要求当然也有所上升。 在唐代,普通人家的女子也是无法获得受教育机会的,所以女教的普遍模式依然是家庭教育,只能在家庭接受父母兄长特别是母亲的言传身教。由于母亲的教育与子女的成才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对女子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因为唐代女子普遍受到教育,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质,也促使她们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 对女子而言,社会对她设定的角色是一个能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操持家事的贤妻良母形象。因而,家政技能是母亲对其进行家教的主要内容。女子在出嫁前要接受纺织、助祭、采桑养蚕等家务工作的训练,以便将来在夫家能操持家务。需要指出的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影响下,唐代女教允许女子所掌握的知识,基本停留在识字、记数以及浅易经书的启蒙教育水平。 在古代艺术世界的殿堂里,唐代妇女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女子艺术教育成就主要集中在诗歌、歌舞和书法领域中。 在诗风鼎盛的唐代,女子学诗已成普遍现象。而公认为成就最大的是居然是社会地位低微的娼妓、女冠。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娼妓女冠们大多生活经历颇为丰富多彩,饱尝世间冷暖,因而她们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复杂情绪;再着她们的身份地位特殊,较少受到世俗礼法约束,有更广泛的社交生活,取材相对容易,因而她们的思想精神更加自由流动;同时受到来往文人骚客的熏陶,文化修养随之提高。比较出名且保存诗作最多的是薛涛、鱼玄机,李冶,她们与刘采春并称唐朝四大女诗人。 在唐代,女子的歌舞教育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坊和梨园,教导宫人女子音乐和舞蹈的技艺,教授的乐舞内容也比较多元化,既有中原传统乐曲,也有从西域传入的胡人舞蹈和音乐,这是在其他朝代是很难看到的。这开启了女子艺术教育的风气,使唐代女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读《小妇人》有感1500字

读《小妇人》有感1500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读《小妇人》有感 悦读阅笃 在19世纪南北战争背景下的美国大陆上,一个有着四个未成年女孩静候培养的家庭,是如何将女孩们养育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并自给自足的人,是值得观摩借鉴的。并非说书中的教育方式都应该照搬,但贯穿其中的教育思维可以借鉴,很适合吾家有女初成长的妈妈看,也适合带娃的妈妈借鉴,会有所启发有所感触。 开篇就交代背景,这个家中缺少男性气息,丈夫出征在外无法照顾家庭,夫妇俩并未生育男孩,因此一家五口都是女将,坚强的妈妈独立拉扯四个女儿。马奇太太很神奇,明明家中四个孩子虽不知衣食不足,但能感受到生活的捉襟

见肘,然而马奇太太依然热心的帮助他人。女儿们有各种不同的心愿,穿新衣换新鞋有欢乐的聚会,马奇太太一方面尽最大的能力满足,当然在程度上必然打了折扣,同时也教育女儿们凭借自己的努力克服生活的困难,达到自己的心愿。女孩的富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无限量满足,而是让女孩们树立通过自己努力便可以满足欲望的信心。希望实现的愿望,不寄望他人的给与或恩赐,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它,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在满足的时刻享受喜悦,这才是独立自由的女性。 大女儿梅格是马奇太太的好帮手,一方面能帮助马奇太太照顾妹妹,另一方面可作为妹妹们学习的好榜样。梅格性格沉稳,做事踏实,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追求浮华和虚伪。书中给梅格的命运是很不错的,非常类似马奇太太的生活轨迹,嫁给了爱情,而且比马奇太太幸福,丈夫能时常陪伴左右。小两口虽然生活清贫,但有情饮水饱,而且莫欺少

年穷,两人感情稳定热烈自然,看这两人的婚姻生活描写,能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这碗狗粮愿意干。蜜里调油的日子给了小两口一对龙凤胎,我相信家庭教育的力量,因此这对龙凤胎是在爱中长大的孩子,未来可期。 二女儿乔非常独立,类型男孩的爽直性格让人欢喜,喜欢读书写作因而有自己独立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让乔的情感之路稍显坎坷。乔十分独立有主见,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而且她也的确做到了。乔非常会讲故事,家中姊妹都十分喜欢听,而乔就是通过这个优点的拓展,实现了自我经济独立,将故事写下来投稿,无心插柳之举让乔很快得到了稿费。因为读书和思考,乔未来的伴侣,应该是学识渊博,能和乔交流互动的,而这样的男性何其稀少且难找。好在月老并未忘记这个独立的女孩,一名沉稳博学的教授走入乔的生活,虽然教授姗姗来迟,迟来的表明心意甚至一度让乔自我怀疑,好在结局圆满。

唐代女性地位探究文献综述

1关于唐代女性地位探究这一选题,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来进行研究,即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与其社会地位。相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广记》,比较集中。 关于唐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细分来看,又分为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三个阶段,史料主要集中在新旧唐书的各传中。如《旧唐书·李光进传》载:“光颜先娶妻,其母委以家事,母卒,光进娶妻,光颜使其妻管钥家籍财物归于其女也。”又如《新唐书·徐岱传》中有:“岱吝啬,自持家管钥,世所讥云。”可见当时社会风气是主妇在家庭中担当财物的管理人。此外,《旧唐书·列女传》《新唐书·公主传》等都可作为史料依据,反映唐朝一代女性特别是贵族女性在婚姻家庭中所受到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较少。 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体现在女性参政,社会交往,受教育情况这几个方面。女性权利达到顶峰是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主要史料参考新旧唐书的《则天本纪》,其余女性参政资料分散于各传中,如《资治通鉴》卷194,卷209,《旧唐书》卷51,《旧唐书》上官昭。关于女性社交,《太平广记》卷31,卷386分别记载了一些节度使夫人和都督夫人设宴招待下属夫人的事例,这对她们协助丈夫处理公务,协调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好处。这就说明了当时的贵族妇女还没有完全沦为养尊处优的家庭奴隶,其社会地位还是比较高的。而《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士女,游春野出,遇名花则设席祭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幄”。反映了唐代女性能够自由出入及旅游。 除了以上史籍,还有很多史料可以借鉴参考。如《礼记》《全唐诗》《唐会要》等。 以上是关于这一选题的史料搜集情况,下面介绍当代相关的学术研究概况。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地位的研究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所以搜集材料相对便利。 现当代的学者这要侧重从经济、法律、婚姻家庭等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探究唐代女性的地位。 段塔丽于2001年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从夫妻关系看唐代妇女家庭地位的变化》一文,她说到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开放的时期,其“开放性”不仅表现在皇朝内政外交等方面,而且还生动而具体地反映在家庭内部夫妻关系等方面。唐代夫妻关系上的开放,以及丈夫对妻子人格意志的尊重和行为上的宽容,为整个封建时代所少有。此外,贵族女性的地位远远高于下层社会。据台湾王寿南先生的统计:唐代公主总共210人,其中公主二嫁者27人,三嫁者3人,除去早亡和入道的公主,再嫁公主占总数的23%,远远高于下层社会。王曰美在《齐鲁学刊》2005年02期上的《唐代贵族妇女婚姻家庭观念研究》,文中说到在唐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盛时期,唐代贵族妇女的地位相对提高。她们敢想敢做,旷达不羁,向儒家礼教进行了大胆地冲击,昂扬地追求个性解放,婚姻家庭观念变得清新、率真而自然,其放达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达到了极致。这些都是从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来指出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前代有了提高,女性地位提升。但有些学者注意事物的两面性研究。如:汤蓉岚于2003年发表在《台州学院学报》上《论唐代妇女生活的悖反现象》一文,文中谈到唐代的女性向来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比较幸运的一群,她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但她们毕竟没有超脱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因而又在法律、伦理上受到种种歧视和压制。这种悖反现象和两面性,既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唐代妇女自主抗争的表现。张金桐与左占平在《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发表的《唐代妇女及其地位》一文也指出唐律“奴婢贱人,律比畜产”的地位,与其前代婢女的“资产”属性并没有两样。唐代妇女地位的提高应该是全社会妇女地位的提高。唐人的妇女观仍然是“男尊女卑”。唐代妇女生活比较开放,当源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并不意味着其地位的改变。 近年来有关女性地位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特别是在古代女性的研究方面出现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唐代一朝便是一个热门,但是以法律为出发点来研究女性地位的 1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略论唐代妇女的经商活动 唐代妇女的经商具有被动性,多因寡居,生活无着不得已而经商。由于她们经济力量不足,只能选择投资少、资金周转快的行业,所以经商的行业面相当狭窄,仅限于旅店、餐馆、酒店等少数服务性行业。经商的规模较小,经营的地域范围也较为狭小。在经营过程中,不少人利用女性的特点经商,同时注意商品的质量问题。一些女子有胆识、有气度,颇具侠肝义胆。 标签:唐代;妇女;经商活动 唐代妇女与其他朝代的妇女相比,在许多方面都以其引人瞩目的特有风貌独领风骚,所以评述、研究唐代妇女的论著明显多于历代Ⅲ。从总的研究状况看,对唐代妇女地位、观念、生活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妇女在经济方面的活动尤其是经商活动则关注较少。高世瑜的《唐代妇女》与李斌城等人的《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都涉及了妇女的经商问题,但由于两书选题各有侧重,未对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宁欣《唐代妇女的社会经济活动——以(太平广记>为中心》一文,以《太平广记》的史料为主对唐代妇女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论述,如个体小生产和家庭手工业、商业旅店业与餐饮业、娱乐业及娼妓业、信贷业,以及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个体小生产者、个体小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指婚媒中介女巫占卜经纪人一类)和官私婢女等所参与的经济活动,对妇女参加经济活动的特点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由于题目的关系,该文对妇女的经商问题没有展开探讨。在本文中,笔者拟就唐代妇女经商涉及的行业、经商的特点等问题略作梳理,就教于方家。 一、妇女经商的类型 唐代妇女由于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及个人能力的关系,经商的规模、行业门类也不相同。她们经商的规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较大规模的经商与中小规模的经商。 (一)较大规模的经营 地域辽阔的唐代中国,商人的活动通常是进行地区性的贸易。如太原人石宪、郏城人姜崇贵之父、巫峡的尔朱氏等都属于这种情况。唐代妇女也有跨地域经商且经营规模较大的,俞大娘是一典型。当时江湖语云:“水不载万。”是说大船的载重量不过八九千石,然则大历、贞元年间,俞大娘航船最大,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间。开巷为圃,操驾之工数百,南自江西,北至淮南,岁一往来,其利甚博,此则不啻载万也。俞大娘所率的商船十分巨大,往来于江西、淮南之间进行长途贸易。船上俨然是个小社会,住有人家、建有街巷、种有菜蔬。资料中对这位俞大娘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但“凡大船必为富商所有”,她的船队规模大、经商地域广、交易额较大应是没有问题的。豫章估客女谢小娥,“嫁历阳侠士段居贞。居贞负气重义,交游豪俊。小娥父畜巨产,隐名商贾间,常与段婿同舟货,往来江湖。时小娥年十四,始及笄。父与夫俱为盗所杀,尽掠金帛。段之弟兄,

《小妇人》读后感_《小妇人》读书心得五篇

《小妇人》读后感_《小妇人》读书心得五篇 《小妇人》共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描述了贫穷却温馨的马奇一家在内战时期的家庭 生活;后半部描述了姑娘们离家闯荡寻求独立各自找到幸福归宿的经过。关于《小妇人》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妇人》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大概几年前吧,看过好莱坞旧版本《小妇人》,除了白雪,壁炉点缀的家庭氛围,艳 光四射的伊丽莎白·泰勒,最难忘的便是凯瑟琳·赫本饰演的乔,双手叉腰,下巴微微扬起,得意地喊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惜,那部电影我只看了一半,这也成了在后来的日子 里我寻觅小说原著的原因。 小说的结局当然完满,而我却有一种抑制不住的遗憾,甚至失望的情绪。 乔热情,叛逆,情绪化,才华横溢。她拒绝了劳里的爱情,只因为我想我以后不会结 婚的。我这样很幸福,我太爱自由了,不会匆忙地为任何一个凡人放弃它。可是几年后, 或许是由于美好时光的流逝,或许是由于曾经直面死亡,我们乔居然说出假如特迪求婚的话,也许我会回答愿意,不是因为我比以前更爱他,而是因为我比他离开时更在乎被人爱。这种孤独感使她顺理成章的嫁 给了巴尔教授,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和一个合格的小妇人。可是,从一个性格如火的 年轻女子到一个温驯的主妇,这其中的变化是不是有太大的跨度?为什么乔注定不能实现 自己成为知名作家,卖文为生,和父母一起环游世界的梦想?为什么在己经有梅格和艾美 两个幸福完满的家庭之后,作者不能够赋予我们可爱的乔一点特别的东西呢?难道只因为 这是一本道德家世小说? 从前,男人巡浚属于自己的文学地盘,不许女人靠近半步。在似乎没有禁忌的现代社会,暴力和专制只能引发好奇和冒险,开始褒奖耕作于其间的女人。 所以直到今天,每每看到女作家的文章,总是在自己的生活半径中浮游,关于爱情, 关于家庭,关于自己的琐碎,虽然空虚倒也很满足。 今天,整理书架时,无意间发现了那本去年买来,却没有时间看的《小妇人》,现在 正好趁着假期有时间,我一定要好好读读这本书。 《小妇人》这本书主要讲了:马奇一家由于父亲破产,过起穷苦的生活,虽然她们需 要每天干活才能维持生计,但她们每天都过得开开心心,还经常帮助一些比他们生活更困难的穷人,最终她们与父亲团聚,并得到了幸福。作者用平淡的事例,为读者刻画了一个

妇女地位调查问卷

样 本 编 码 制表机关:全 国 妇 联 国 家 统 计 局 批准文号: 第二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问卷(教育与婚姻家庭情况部分) 您好!我是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妇女地位的社会调查依据随机抽样方法,选中了您的家庭进行调查。下面我要了解一些关于户内成员的情况,请给予支持。谢谢! 户内成员情况表(略) 将本户内18岁-64岁(含18岁和64岁)常住人口按先男后女,同性别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从1开始排列,按顺序填入入户抽样表,找出最后一行与事先圈定的列相交处的数字,序号与此数字相同的人即为具体调查对象。 我们选中了您家的 作为调查对象,请问他/她现在在家吗?如果他/她现在不在,请问他/她什么时候在家,我是在您家等候好呢,还是在 月 日 点 分再来找他/她?

首先请告诉我您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 A1 您的性别:(请调查员直接填写)A1 □ 1 男 2 女 A2 您的出生年月:19 年月A2 □□A3 您的民族:族(用文字据情填写,编码见民族编码表)A3□□ A4 您18岁以前居住最久的地方是:A4 □ 1 农村 2 镇、县城 3 中小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下) 4 大城市(市区人口在100万人以上) 8不知道 A5 包括您在内,您有兄弟姐妹个,其中姐妹个。A5□□您的排行是第几。□ 下面的问题与您的受教育经历有关: B1 请问您是在几岁时上的学?周岁B1□ 97 未上过学(跳问B3)99 不回答(跳问B3) B2 不包括成人教育,您总共上了几年学?年B2□ 97 不适用 99不回答 B3 (问未上过学及上学年数少于4年者)您是否上过扫盲班? B3□ 0 否(跳问C1) 1 是 7 不适用 9不回答 B4 a 您目前的受教育程度是:B4a□ 0 小学 1 初中 2 高中 3 中专 4 大学专科 5 大学本科 6 研究生 7 不适用9不回答 b 是否是成人学历教育?B4b□ 0 不是 1 是

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自我国从奴隶社会时期进入父权社会以来,在漫长的几千年文明中,女性一直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而人们对女性的要求也都是“三从四德”、“相夫教子”等传统思想,一些具有革命意义和自主力过强的女性常被视为异端,而能够坚守贞操的烈女则常被赞扬。从唐代的重要法律文献《唐律》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个特征,所不同的是,在这种大的历史与社会环境中,唐代法律对于女性的地位有了新的认知和要求,如要求人们尊重女性等。本文将以《唐律》为例,分析唐代法律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的规定,并结合具体的法律事实对此进行说明。 一、唐代法律对女性家庭地位的界定 1.女性对父母的家庭地位。在为人妻、为人母和为人女三个身份中,唯独为人女是不可选择的,因此,在作为子女这一身份中,女性的法律地位值得首先注意。我国从《诗经》时代开始,就有家里生小孩时男孩放床上,女孩放地上的叙述,这充分说明了女性在家里是不受重视的,而婚前“三从四德”之一就是“从父志”,这也说明了作为女儿,女性在家庭中并不具有独立地位。这一状况到唐代后有了许多改观,根据《唐律》户婚篇的规定,如果在外的子女未经家中长辈同意是可以成婚的,但如果发生不具有婚姻效益的男女关系,法律就要对其进行制裁,这充分说明了唐代女性在一定条件下拥有婚姻自主权。第二,唐代女性有了继承父母财产的权

利,不过根据《唐律》,这远不能达到男女平等的地步,女儿只有在家里没有男性时才具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这一规定虽远非男女平等,但却是那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最高的水准。最后,与礼教中“长幼有序”的规定相符,唐代家庭中年长的女儿在触犯法律、继承财产等方面还有更多的权利,这也说明《唐律》中所体现的并不仅仅是“男尊女卑”。 2.女性对子女的家庭地位。为人母是女性入嫁到夫家生儿育女之后才出现的一个角色,但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此时夫家的丈夫及公婆在世,那么女性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并没有大的变化,虽然摆脱了父母的控制,但还是受到“既嫁从夫”原则的影响,一切受丈夫指挥。作为母亲与作为妻子的女性地位是交叉的,在子女面前可能贵为“尊者”,但在丈夫面前就会地位下降一层。所以作为母亲的女性地位只能在丈夫去世后才得以显现出来,本部分将说明的是唐代法律规定的寡母的家庭地位。丈夫死后,若家中没有公婆,那么作为寡母的女性自然成为家中的长者,对于子女已经成年的寡母来说,丈夫死后要“夫丧从子”。但是《唐律》对于子女依旧幼年的寡母身份有了重新规定,她就成为家里的家长,拥有对子女的家长权、经济管理权和主婚权,同时也要尽对于子女教育的义务。不过相比之下,女性家长权的行使比男性要受限许多[1]24。 二、唐代夫妻关系中女性的法律地位 作为妻子的女性地位是唐代女性最为重要的一种家庭地位,也是唐代法律对于女性地位说明最为透彻的一类身份。在夫妻关系上,

唐代妇女之美

唐代妇女之美 【摘要】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唐代服饰开化袒露,既反映了唐朝的繁荣昌盛,也体现了唐朝女子的勃勃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服饰演变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女俑千姿百态,其形象或雍容华贵,或婀娜多姿,或安详自在,唐代妇女的迷人风采,纵是时过境迁,还是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叹服和沉醉,而极具时代感的华彩服饰,更是洋溢着青春之美和生命的活力,也是我们了解唐代妇女服饰和发现她们内心的实物资料。 自唐代起就有文献记载唐代妇女是以身体丰满作为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宣和画谱》记载:“周昉为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从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的画中可以得到印证,从嬉戏的贵族妇女到侍立的侍女无不身体丰满,与魏晋时期的纤弱之美形成强烈的反差。唐三彩女俑从另一个角度来强化了文献记载。唐代地区出土的唐三彩贵妇俑,大多面如满月,丰润圆胖;从服饰上来看表现为宽大、长衣,连发髻也是高耸直立,从而更加彰显了唐代妇女的丰腴体态。而让“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是“环肥之美”的典型代表,与汉成帝的妃子赵飞燕形成强烈反差,这两人代表古代中国截然不同的美女观。三门峡唐墓出土的一件三彩女坐俑(图1),垂发束髻,面部圆润丰满,穿绿色连衣裙,胸前系绿色绶带,肩披白巾,双脚相交,双手交叉置于左膝,坐于束腰圆墩之上,静止的坐像却传神地体现了一个唐代贵妇人的落寞,也是唐代“以胖为美”审美观的一个缩影。 唐代妇女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首先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才会极大地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但“以胖唯美”的唐代审美观绝不仅仅归结到唐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应该还有深层的原因。只有撇开传统文化中的“魏晋风度”,从强悍的游牧文化中来梳理,我们才发现唐代妇女的审美情趣是对汉族文化的一种反动。另外借助丝绸之路这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长廊,唐人的视角已经超越磐埂在亚欧大陆之间的大沙漠和高耸的帕米尔高原,锁定在遥远的西亚和欧洲,而同时代的这个地区女人都是丰满健硕、展现并漾溢着健康的肤色和精神气质!当这些地区的女人随着悠远的驼铃、跨越千山万水一路东来进入中原、进入茶舍酒肆受到汉人上层贵族争相追逐时,当这些民族的女子身姿和服饰成为一种时尚时,唐代的女子不可能不受到影响。 袒胸装的出现与唐代女子常服的特点有关。《新唐书·舆服志》提到:“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因此襦裙装为唐代妇女尤其是中上层妇女典型的传统服饰,特点是身着短袖的上衣和长长的裙子。襦裙装最大特点是开胸低,裙的束腰很高,而肩上披短小宽松的帔帛,上下衣的长短宽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束腰很高、开领很低的襦裙装是在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上吸收了古希腊服饰

唐代妇女贞操观

唐代妇女贞操观:守礼节白刃不能移寒如霜雪 李渊时代虞世南应昭为秦王李世民府监写《列女传》以装饰屏风。李世民登基后即在《即位大赦诏》中明确表示:“节义之夫,贞顺之妇,州府列上,旌表门闾。”唐朝立国之初,就要求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将贞女烈妇的事迹上报。这种政府性的积极提倡与奖励贞女节妇的举动,无疑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唐朝妇女的贞洁意识。 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36岁死了后,唐太宗曾大力宣扬其写的《女训》三十卷,尽管《女训》已经失传,其内容已不可考。但从长孙皇后曾说过的话“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妾以妇人,岂敢愿闻政事?”等等来看,《女训》的内容无非是劝导女人三从四德、守节甚至殉夫,宣扬男主外女主内等等思想内容……唐太宗死后为什么连十几岁的小妾们让其出家做尼姑到感业寺为自己守节。武则天也曾是一名节妇,万幸她和李治勾搭上才没当成永远的节妇。从李世民一系列的措施可见唐政府对妇女贞洁的重视。 魏徵寿在缺少文献资料的情况下编写《隋书》,在许多前朝重要名人都无传的情况下却不忘写列女传。 《隋书列女传》开篇说:自昔贞专淑媛,布在方策者多矣。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咸资于贞烈。温柔,仁之本也;贞烈,义之资也。非温柔无以成其仁,非贞烈无以显其义。……观夫今之静女,各励松筠之操,甘于玉折而兰摧,足以无绝今古。故述其雅志,以纂前代之列女云。 结尾,史臣曰:夫称妇人之德,皆以柔顺为先,斯乃举其中庸,未臻其极者也。至于明识远图,贞心峻节,志不可夺,唯义所在,考之图史,亦何世而无哉! 柳宗元在《河间传》中说:“闻妇之道。以贞、顺、静、专为礼。若夫矜车服耀首饰。族出讙闹以饮食观游。非妇人宜也。” 李翱《杨烈妇传》:“妇人女子之德,奉父母舅姑,尽恭顺,和于娣姒,于卑幼有慈爱,而能不失其贞者,则贤矣。”从这些唐朝男人的文章言论中可以看出强调妇女的贞洁重要。 孟郊《列女操》:“贞妇贵徇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去妇》:“一女事一夫,安可再移天。”《静女吟》:“艳女皆妒色,静女独检踪。任礼耻任妆,嫁德不嫁容。” 张籍《节妇吟》:“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虽然这首诗作者以自己比喻节妇,但也渗透出作者及唐朝男人内人深处要求渴望女人守节的意识。白居易《妇人苦》:人言夫妇亲,义合如一身,及至生死际,何曾苦乐均。妇人一丧夫,终身守孤孑;有如林中竹,忽被风吹折,一折不重生,枯身犹抱节。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美人抱义死,千载名犹彰。”《贞女墓》:“生持节操心,死作坚贞鬼。至今坟上春,草木无花卉。”从大量的唐朝文献及诗歌表明,唐朝不止要求妇女守节从一而终,而且具有极其浓烈的压迫妇女的社会氛围。 在政府的提倡与奖励下贞洁观念已深入唐朝女人的心里。唐朝宋若莘、宋若昭姐妹写的《女论语》开宗明义第一章立身就说:“凡为女子,先学立身。立身之法,惟务清、贞,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唐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原因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鼎盛的时期之一,国力强大、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丰富、民族团结。它的兴盛离不开其民族本身的思想观念中所有的游牧民族的自由、开放的传统。唐代向来被认为是封建社会女性保护体制相当健全的时期。 关键词:唐代;女性地位;民族融合 1 唐代以前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一)唐代以前的女性地位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封建女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唐朝以前的女性地位是相对比较低的。“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记载到:“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礼记》中对“妇”的释义为:“妇”的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父死从子,这样的解释在古代中国司空见惯。由此可见,其带有明显的歧视色彩,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和平等权,被当做家奴般看待。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经济生活和人身自由及婚姻自主权等方面都是由被物化了的人,不能有任何的个人观点,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无法诉诸。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女性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外出也要经别人的许可或是监督。这足见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人曾说:“妇主中馈,唯事酒食衣服之礼耳,国不可使预政、家不可使干蛊、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助君子、助其不足,不无牝鸡司晨,以致祸也”。这说明女性的地位只能处于被支配地位,是封建重男轻女的必然结果。女性没有婚姻自主权。上层社会中的女性也无法脱离古老的封建礼节,深深被赐婚的枷锁所束缚。 (二)唐代时期的女性地位

唐代时期女性地位得以提高,从各方面讲都有着其他朝代不可拥有的自由和权利。武则天打破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在政治方面不能参政的局面,同时也打击了男性在政治方面的地位。在《唐律?户婚》中规定:“子女征得家长同意,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法律予以认可”。这些法律开始承认婚姻自由和择配自由。离婚和再婚极为常见,贞节观念也极为淡薄。在《旧唐书》中“有212名公主,除婚姻缺载着39人,再婚者23人,三嫁着4人”等情况。段塔丽曾根据《新唐书》提供的资料,把唐代公主,再嫁、三嫁情况列了一个表,“从中指出这类公主有27人并认为当时女性很开放,立交松弛,以及女性贞节淡薄有很大的关系,女性的人身自由有所提高”这些揭示了唐代女性的婚姻自主权和自由择偶权。虽然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不可能跟男子拥有同等权利,不可能瞬间改变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只是跟其他朝代相比有很大提高。学习知识、可以再婚、可以大胆地去爱,也可以跟自己的丈夫反驳和保护自己的行为是以前所无曾有的。 2 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促使妇女地位提高 唐朝的女性勇于并且敢于争取自己该拥有的权利和幸福。这与唐代的政策开明和经济繁荣有着不容分割的联系。同时这一开放的政策顺便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有着比以前女性所没有的胆识和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事务和各种娱乐活动,更有着其他王朝女性所没有的婚姻自主权。这些全都是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和民族大融合所产生的效果,也有女皇武则天给女性赋予的特有权利。 在《仪礼》和《礼记 .丧服》中提到:“父在母齐衰期,服一年丧,增为三年”。这就提高了母亲这―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在古代,女性参政是一大禁忌,尤其是唐朝以前女性根本就没有任何的社会地位,总是服从于男性,当男性的奴隶,一辈子跟随他或取悦他。但是,在唐朝武则天当上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唯一的女皇帝时,她拥有着与男性同等的

简析唐朝女性地位

简析“女性在唐朝的地位” 摘要: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最为繁盛和开放的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唐朝妇女身上体现着唐朝文化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具有独特的魅力。唐朝妇女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其女性意识得以一定程度上的复苏与彰显。 关键词:女性地位婚姻政治服饰 女性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伟大的群体,她们千百年来一直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默默地做着巨大的贡献。所谓女性的地位,是指女性在社会体系中的位置,即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在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地位,包括女性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受教育程度,是社会对女性的主观态度和评价以及女性自我认识的程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十分低下,她们在承受封建君权、族权、父权压迫的同时,还要承受封建夫权的压迫。她们既要完成人类繁衍的重任,又要与男子一道承担着社会生产的重任。但是,封建女性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千百年来不辞劳苦的完成着这些繁重的任务,同时也在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 相较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而言,唐代女性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唐代的女性在我国封建社会女性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唐代女性的地位较之封建社会其他朝代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唐朝的女性深切地意识到女性与男性在本质上的平等,进而对于政治、经济等各种社会事务的兴趣也达到了其他朝代女性所不能比拟的程度。 一、婚姻的相对自由 在唐朝女性婚姻关系中发言权大大提高了。其实,在唐代人的心目中,女性主要的家族从属是属于自己的父家而不是夫家,使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与男性平起平坐,结婚和离婚也就显得相当对等而且寻常了。 《唐律》规定里,男女结婚前可以自由恋爱,甚至私订终身,只要二人情投意合,任何人不得干涉,法律会给与绝对的支持,只有未成年而不从尊长者算违律,这个可以说是一大进步。这也是文人墨客的戏曲里唐朝里的“私定终身”的桥段为何屡见不鲜。

小妇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600字

小妇人读书笔记心得体会600字 有读者读《小妇人》悟出了朋友之爱、亲人之爱、长幼之爱,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读《小妇人》还悟出了些什么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妇人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妇人读书笔记1 阅读,总是能够带给人感悟,思索,享受阅读,使你的人生多了一份平静,合上手中的《小妇人》,心中感慨万千,回顾起这本书叙述的故事,竟是如此引人入胜。 书中主要叙述马奇太太一家的简朴生活,美国的南北战争在书中仅是一个淡淡的背景。马奇太太的丈夫马奇先生参加了战争,为祖国的和平战斗。他们有四个女儿,大女儿梅格十六岁,风姿卓越,一头褐色的头发,皙白的皮肤,性格温婉。十五岁的乔,黝黑的皮肤,高挑的身材,穿着宽大的衣服,男孩子般的性格,天性乐观调皮,希望能够成为一名作家,灰色的眼睛能洞察一切;十三岁的贝丝,缅甸又善良,志向与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总是默默地为家人付出着,别无他求;而小艾米,极有绘画天赋,是一家人的宝贝,天性乐观的她去想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淑女。这四个姐妹在一起快乐地生活,互相爱戴。她们的邻居是个十五岁的男孩——劳里,爱开玩笑,性格开朗,虽然只有十五岁,看起来却有十七岁高大的身材。他们在一起玩耍,圣诞节时在一起表演乔的话剧;夏日一起去河边:劳伦斯的营地“野餐”;创立于“匹克威克俱乐部”与他们所属的邮局,尽显童趣的美好,在他们那个小镇里,尽情的欢乐。 书中处处洋溢着爱,圣诞节早上,他们得知贫穷的赫梅尔一家人饿了几天,便将自己早餐全部都送过去,自己饿着。然而这事被她们的邻居,劳伦斯先生知道后,却为她们送来了极其丰盛的晚餐,这就是善良的馈赠吧。 孩子们的爸爸虽已过了参军年龄,却依旧当做随牧师上前线。虽说是自愿的,但马奇太太心里也十分担忧。但有一次,马奇太太与一位老人聊天时,得知那位老人原有四个孩子,两个已经战死,一个被俘,另一个生病躺在华盛顿医院,老人为国家,几乎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马奇太太对这位老先生肃然起敬。她的丈夫上前线,她觉得牺牲了许多,而老人牺牲了四个儿子,却无半句怨言,马奇太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2006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ul.,2006第35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35Sup.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 谭燕鹏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 要:唐代妇女的发式,无论是在样式的变化还是在形制的特征上,都呈现出五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的蓬勃样式。发式可具体分为髻、鬟、鬓三大类,此三大类发式繁盛发展的形成与唐代开明的文化氛围紧密相关。 关键词:唐代妇女发式;髻;鬟;鬓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6)Sup.-0370-03 收稿日期:2005-03-05 作者简介:谭燕鹏(1984—),女,广西贵港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士。 唐朝统治的近300年间,一种开明的文化氛围贯穿始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唐代妇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身自由和个性解放,她们可以按照个人的喜好随意穿着和打扮,仅发髻的种类就有反绾髻、盘桓髻、惊鹄髻、抛家髻、倭堕髻、椎髻、花髻、螺髻、云髻、囚髻、双髻、乌蛮髻、半翻髻等百余种。“女人服饰和化妆可谓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1]12本文论述唐代妇女发式的形制及特征以折射大唐文化的繁荣。 一、唐代继承前代的发髻 作为中国古代妇女主要的发式———髻,很多是从前代流传下来的,唐代妇女的髻也是如此。 高髻:又称峨髻,以髻式高耸而名,是妇女穿礼服时梳的一种髻式。从《后汉书?马援传》中“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2]卷24的记载来看,汉代已有高髻,唐时尤为流行,且式样众多。高髻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广义地说,凡髻形高大,不论形制如何,皆可称高髻。元稹《句》说:“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3]卷423陆龟蒙《古态》也说:“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3]卷627这样看来,盘桓髻、螺髻、乌蛮髻、半翻髻等均属高髻。狭义的说,从额头梳起到一定高度后把头发翻向脑后的发型叫做高髻。孟简《咏欧阳行周事》云:“高髻若黄鹂”,[3]卷473甘肃秦安唐墓中出土仕女像的高髻就是黄鹂状。 倭堕髻:始创于汉代梁冀妻孙寿。其形为“正中开缝,分发双颞,颈后束为一股,挽发偏垂一边,并从中再抽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因像人将堕于马下而得名。”[4]445西汉风靡一时,东汉后就很少有妇女梳这种发髻了。唐代倭堕髻大致出现于天宝年间,至贞元时流行,其形为“堕马之余形”[5]卷中,即有倾斜、侧垂一边的特征。它的梳法是总发于顶,在颅顶正中挽一发髻,朝一边倾斜堕落,再用簪绾住。温庭筠《春宵曲》:“倭堕低梳髻”[3]卷891,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居前的两位夫人即梳倭堕髻。 椎髻:外形好像古代洗衣所用的木椎,始流行于战国末至汉代。《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载“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6]卷43)但唐代椎髻与之不同,是一种束之于顶的髻式。据《新唐书?五行志》载:“元和末,妇人为圆鬟椎髻,不设鬓饰,不施珠粉,惟以乌膏注唇,妆似悲啼者。”[7]卷34此发式与圆鬟、垂鬓结合,配以不施珠粉之面,涂以似泥乌膏之唇,画八字眉作啼妆样的傅妆,被称为“时世妆”,曾风行一时。唐《纨扇仕女图》、 《宫乐图》中的妇女形象即为典型。 惊鹄髻:又作惊鹤髻,始于魏,“魏宫人好画长眉,令作蛾眉、惊鹤髻。”[5]卷中甘肃麦积山北魏壁画中的伎乐天发髻即“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8]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女官也梳此髻。 07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