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李将军列传(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九年级语文《李将军列传(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李将军列传(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某某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某某、某某、某某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阅读指导】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

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李广愤而自杀的消息传出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写全军与百姓的悲哭,自然也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悲痛,我们可以想象,太史公写到此处时一定也是眼含热泪的。

此外,如侧面衬托,反面对比,剪裁之精当,结构之起伏以及语言之精炼流畅、生动传神等等,都是这篇传记文学杰作的突出特点。

随着这篇杰作的问世,李广的英雄形象也就渐渐铭刻在人们的心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佳句就生动地表达了后人对这位一代名将的景慕赞佩之情。

【思考·探究】

1、李广戎马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可选择的战例很多,而作者为何挑选“雁门出击战”等三个战例呢?

明确:

由于反映李广英勇善战,胆艺过人与劳而无功、屡遭委屈的不幸遭遇,是司马迁写这篇传记的主要意图,他所以选择这三个战例,正是为了贯彻自己的写作意图。这里略作析述如下:

(1)雁门出击战。李广因寡不敌众,兵败被俘。而且身负伤病,可说已无生还希望。但他却机智的装死,瞧准机会夺马逃跑,并以惊人的射技,射杀追兵,而从虎口脱险。可是,回来却被汉廷判死罪,以钱抵赎,才免一死。

(2)右北平之战。李广所部被十倍于己的敌人包围,吏士震恐,面无人色。李广沉着镇定,命大儿子李敢冒死冲击敌营以安稳军心。继而又身先士卒,奋勇死战,一直坚持到援军前来。然而,回来后,又未得到丝毫封赏。

(3)从卫青击匈奴一战。此时,;李广已年过花甲,但英气不减,一再请战,愿与单于一决生死,以酬生平之志。而卫青为了给亲信公孙敖以立功机会,故意将李广军并入右将军部,致使李广迷路受责,愤极自杀。

1、2两个战例,李广都是在寡不敌众、险象环生的不利情况下,凭借智勇转危为安的,这就充分表现出了他胆略非凡而有英武过人。而三个战例,又都反映出以抗击匈奴为毕生志愿、且立下累累战功的李广,非但未受到应有的嘉奖和封赏,相反屡受罪责,乃至被迫自杀的不幸遭遇。因此,选用这三个战例,不仅有力的凸现了李广其人其事不同寻常的两个方面,而且还强烈的显示出了他的才能、功绩与遭遇、结局之间不应有的巨大反差。

明代陈仁锡说,司马迁凡是写一篇人物传记,“必有一主宰。如《李广转》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司马迁正是抓住李广一生屡立奇功而又屡遭委屈的突出矛盾,来选择、组织材料。以这些有典型意义的战例,从不同侧面刻画李广的杰出才干与他的不幸遭遇,表露自己对李广的衷心钦佩和深厚同情。同时,作者还借此矛盾,对朝廷赏罚不公、刻簿寡恩表示了他的非议和批评。

2、作者是如何用富于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的?

明确:

抓住富于特征的人物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是《史记》人物传记所共有的一大长处。《李将军列传》也不例外。

比如作者写李广善射。一方面,以“广家世世受射”,“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作概括的叙述介绍,另一方面,又抓住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细节:“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视之石也。”以石为虎,引弓而发矢,竟然“中石没簇”,显示了他臂力强劲非凡。用这样独特的细节来写他的善射,使人对次过目而不忘,印象极为深刻。唐人卢纶写诗赞到:“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尽在石棱中。”(《和X仆射塞下曲》第二首)

又如李广爱好射箭。“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如果没有“画地为军阵,射阔狭以饮”这一细节,“专以射为戏”的叙述就显的空泛,而有了这一富于特征的细节,“专以射为戏”就显的具体可感。而且,李广“画地”不画其他而专画“军阵”,又十分符合他的将军身份和长期从戎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细节,是李广所特有的,作者正是以这样“特有”的细节,写出了李广独特的个性。

3、作者在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进行衬托?

明确: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烘托李广的形象,使这一人物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一是与匈奴射雕者的对比。匈奴射雕者射技非常高明,他们虽仅三人,但与中贵人及所率数十骑兵交战,“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但李广出马后,不让别人援手,只身与三人对射,结果,“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真是强中还有强中手。作者以射雕者这样的射箭强手与李广比较,使他们的惊人射技在李广面前相形见绌,就非常有利的突出了李广神射,天下罕见其匹。

二是与程不识的对比。程不识与李广俱为武帝时抗击匈奴的名将,私交也很不错,但治军风格迥然不同。程不识带兵,法度谨严,“正部取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至军簿至明”。而李广治兵却极简易,不讲部行伍阵,“省约文书事”,甚至“不击刁斗以自卫”。然而,由于他待部下宽厚,甚得士卒拥护,士卒“咸乐为之死。”李广振臂一呼,士卒无不奋勇向前,加上他胆略过人,所以尽管治军不讲法度,匈奴却对他依然深怀畏惧。通过对比,作者描绘了程、李二人的带兵作风。而李广治军之简易随便,在与程不识之严谨认真的比较中显得更为独特、富于个性。妙处还在于,他这样违反常规带兵,居然也“未尝遇害”,这就更加显示出了他的胆略和才气超人,反映出了匈奴对他的畏惧之深。

三是同部下吏士的对比。右北平之战,李广所部被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汉兵死者过半”,而且箭矢也快用完。这时,“吏士皆无色”,而李广却“意气自如”。通过对比,益发突现了李广临危不惧的英雄虎胆。

四是与李蔡的对比。李蔡论才能“在中下”,论名声则“出广甚远”,然而官运亨通,平步青云,身为列侯,“位至三公”。李广智勇、才略、军功、威望,无一不强过李蔡,却始终“赏不行”、“无赏”,“官不过九氰”,身不得封侯。作者以李蔡为镜,映照出了李广所受待遇之

不公不平。而且还以这鲜明的对比,指责了朝廷赏罚不明,刻薄寡恩,致使英雄抱恨,揭示了李广所以含愤自杀的根本原因。

4、本文的笔法如何?

明确:

本文记叙的笔法错综多变、灵活洒脱。作者围绕文章主旨,时或概括的叙述,时或具体的描绘,时或正面塑造刻画,时或侧面陪衬烘托;在以上三个战例为主的同时,常穿插李广生平的一些闲逸小事;在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又不时略加感慨或评论。

【相关资料】

匈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游牧民族,主要活动于北方的草原和沙漠地区。照《史记·匈奴列传》的说法,《诗经·采薇》中提到的严狁,就是匈奴的前身。秦汉之际,匈奴族进入奴隶社会,逐渐强大起来。冒顿单于执政时,四面用兵,一连击灭东胡,月氏,楼烦等国家或部落,统一了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匈奴族于是强极一时。

西汉王朝自立国以后,就一直受到匈奴的侵犯。汉高祖X邦曾亲率大军三十万攻伐匈奴,结果大败,X邦本人也差点被匈奴俘获。此后,惠帝,文帝,景帝,对匈奴均采取妥协政策,以赠送大量财物换取边境安宁。然而匈奴并不餍足,依然不断侵扰汉地,掳掠百姓。

汉武帝时,由于采取一系列集权措施,国势空前强大。于是对匈奴发动打击。经过近五十年的大小战争,尤其是经过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的三次大战,汉朝终于击败匈奴,扫除了边境威胁。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涌现出一批的军事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程不识,赵充国等,飞将军李广也是其中杰出的一员。

李广一生基本上与抗击匈奴的战争相始终。他身经大小七十余战,出入沙场,战功卓著。其威名远播,使匈奴闻而丧胆。司马迁之所以为李广作传,首先就是看到了他在抗击匈奴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李广一生战功卓著而遭际坎坷,非但未得封侯,反而被迫自杀。这与司马迁一心报效朝廷但却蒙冤下狱被处以宫刑的遭遇十分类似。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作者所以写这篇传记,这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能力训练】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文后题目。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使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1、给下列句中的加线字注音

(1)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

(2)数奇()

(3)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4)青捕虏知单于所居()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1)今乃得一当单于()

(2)南绝幕()

(3)遂引刀自刭()

(4)广数自请行()

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5、选文记叙了李广一生中最后一次战斗的经过,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二、阅读拓展

(一)

阅读下面的两个文言文片断,回答6~10题。

[甲]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乙] (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

6、解释下列加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1)广家世世受射()

(2)因复更射之()

(3)吾去大军数十里()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7、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文:

(2)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译文:

9、从甲文的文字来看,李广不仅关爱士卒,而且武艺高强,精于;从乙文的文字来看,他还具有的性格特点。

10、乙文的叙事具体而生动,甲文也有表现这样特点的文字,请在文中用直线画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11~15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枹鼓之,狄人乃下。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kuì):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1、“五里之城,七里之郭”指的地方是()

A. 夜邑

B. 即墨

C. 淄上

D. 淄、渑之间

1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正确词义

①上车弗谢而去()

A. 道歉

B. 告诉

C. 感谢

D. 告辞

②先生志之矣()

A. 作标记

B. 记住

C. 记述

D. 通“识”,知道

13、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A. ①⑥⑦

B. ③④⑤⑦⑧

C. ①②⑥

D. ②③④⑤⑧

14、选出下列句子的正确意思

①请闻其说()

A. 请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B. 请让我听你说一说

C. 请你听我说一说

D. 请你听听这种说法

②明日乃厉气循城()

A.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 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 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15、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

A. 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 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西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 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 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参考答案】

一、课内阅读

1、(1)piào (2)jī(3)wèi (4)chán

2、(1)对抗(2)同漠,沙漠(3)抽出(4)出征

3、B

4、军中没有向导,因而迷失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

5、元狩四年,广任前将军,出塞后被迫并入右将军/ 军无导,感而失道,后期方至/ 庄幕府,树簿即自杀。

二、阅读拓展

(一)

6、传授;它,代石;距离;跑(每空1分)

7、“阵”的通假字,是布阵的意思。

8、(1)(他)执法宽大,不苛待部下,士兵因此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劳。

(2)敌人很多而且离我们很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呢?(每句2分。以小句为单位,每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9、射术(射箭);机智勇敢(每空1分,第二处必须答出“机智”或体现有智谋、有胆识的意思)

10、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出。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矣。(每句1分,多画扣1分)

(二)

11、B

12、D D

13、B

14、A D

15、D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及 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李将军列传》导学案及答案(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设想: 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本文的教学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来处理教材。本文可以在学生预习后总结提取文言知识,再整体理解翻译,最后在全文理通的情况下做问题探讨。 学习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缺陷及人生悲剧的原因。 课时安排:2教时 第1教时 要点:了解有关内容,流畅朗读,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

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 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明代茅坤说:“李将军于汉,为最名将,而卒无功,故太史公极力摹写淋漓,悲咽可涕。”(《史记钞》)。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上山陈赎为庶人中石没镞骠骑将军元狩四年愠怒 持糒醪遗广食其悛悛如鄙人下自成蹊睨其旁讷口少言 以为李广老,数奇自刭广从弟李蔡广详死秩八百石 2、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行十余里,广详死()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原文: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徒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 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们都是武骑常侍,俸禄八百石。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哪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吴楚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伏本领高查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九年级语文《李将军列传(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李将军列传(节选)》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背景知识】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前90年),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某某韩城)人。他10岁开始读古书,学习十分认真,遇到疑难问题,总是反复思考,直到弄明白为止。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郎中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某某、某某、某某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他父亲司马谈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马迁接替做了太史令。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捕下狱,做了中书令。他按照汉朝法令的规定出钱赎罪,受了“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55岁那年最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8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段。又作《报任安书》,记述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发愤修史的抱负。 【阅读指导】 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李广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太史公也通

《李将军列传》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李将军列传》语文教学设计(通用5篇) 《李将军列传》语文篇1 [课前] 李广很独特。一,与韩信比,作战都很神勇,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而李广“飞将军”则是“善射”,更突出自己个人的勇猛;同是出悲剧,项王更突出其个人主观因素,而李广则重写外在原因,司马迁更有一番“同病相怜”的苦滋味。前些人物是时势造就时英雄,而唯“李广难封”,生不逢时。 除了重点的字词句掌握,提高自读文言的能力外,还想在引导的过程中,引《〈史记〉菁华录》(清姚荣田选评)的精彩点评,以促进学生的思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结积累文本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2、通过文本的研读,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3、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4、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同上1、3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吾乃飞将军李广也” 一、导入 由“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处《藤王阁序》起:(回忆背诵下文)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

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广家族: 1、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刺秦五未得,致使秦发兵攻燕。秦将李信追太子丹,燕王斩太子丹头献秦。”(见第一段) 2、李广死后第二年,从弟李蔡因罪自杀。 3、幼子李敢随霍去病征战,功高,怀恨其父李广之死而击伤卫青。后被霍去病射杀。武帝辩称:“鹿触杀之”。 4、李陵,李广孙子。服匈奴。 二、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读之。 2、字词句: (1)故——(1)老家。“故槐里。”(2)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3)特指旧法、旧典、成例。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4)旧的事物。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5)原来的,旧时的。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6)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7)仍然,还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前任的。“故李将军。”(第四段) 被动句——“首虏,为流中郎” “虏”(敌人)、“秩”(俸禄)、“折关”(破关) 3、本段注意两点: 一,“广家世世受射”——贯穿全文始终。(《水浒》中不是有

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8李将军列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 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3分) A.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B.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C.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D.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解析A项“尝”同“常”;B项“陈”同“阵”;D项“莫”同“幕”。 答案 C 2.下列各句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士以此爱乐为用.用.善骑射 B.从.广勒习兵旦日沛公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彼虏以我为走.弃甲曵兵而走. D.望.匈奴有数千骑君还何所望. 解析均为逃亡,逃跑。A项分别为任用,使用/因为;B项分别为跟从/使……跟从;D项分别为远远望见/期望。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B.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C.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鱼,我所.欲也 解析均为介词。A项分别为代词,石头/动词,到;B项分别为表顺承/表转折;D项分别为地方/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 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 ..B.虽其子孙他人学者 C.广之将兵 ..,乏绝之处D.而又迷失 ..道 解析A项指“事情的复杂经过”;B项指“学习的人”;C项指“统率士兵”。

答案 D 5.下列对活用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定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C.欲夜.取之 夜:名词作动词,连夜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前:名词作动词,向前进发。 解析夜:名词作状语 答案 C 6.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B.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 C.使大军伏马邑旁谷D.置广两马间 解析A项为状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答案 A 7.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还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匈奴人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生没有多余的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D项错在“无力再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吏的审讯。“请刀笔吏为自己辩护”与“接受刀笔吏的审讯”,二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答案 D 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李将军列传(节选)》精品教案 鄂教版

《李将军列传(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④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这首诗说的是谁?——李广。那么,历官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 2、揭示目标: 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纵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善骑射为情节发展主线。司马迁的这样表

现手法,使读者对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提到李将军,人们首先就会对他百发百中的箭术竖起大姆指。 背景资料:《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3、感知内容: ①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每人一句翻译课文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许多将领杀敌斩首的数目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因功封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过两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

苏教版语文高二-3.8李将军列传相关知识素材苏教版《史记选读》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3.8 李将军列传素材 一、人物名片 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善骑射,是一名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然而他一生坎坷,终生未得封爵。元狩四年(前119),随大将军卫青征伐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至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生活中他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的麾下,甘愿为他去死。 二、文体知识 传·列传 汉代称儒家的“六艺”,即《礼》《乐》《书》《诗》《易》《春秋》为经,解说经书的著作都称为“传”。“太史公曰:《传》曰……”中的“《传》”是指《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所记,不是孔子亲笔著述,所以也称为传。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其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有单传、合传、类传等。单传是一人一传,如《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等。合传是记载二人及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传内,如《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为研究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三、文化常识 刀笔吏 刀笔吏,指宫廷或衙门的文职官吏。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的书都写在竹简或木简上,一旦书写错误需要修改时,人们就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重写,这叫“刊”,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所以历代文职官员被称为“刀笔吏”。 精心校对版

语文《李将军列传》学案(苏教选修之《史记选读》)

班级:组别: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课题:《李将军列传》(两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3、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学习重难点】 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自主学习】 模块一、情境引读 (一)文学常识 (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回顾以前所学,向大家介绍) 列传: (二)基础知识 (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译文以及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下面的基础知识)1、重点字词注音 麾下()讷口少言()骠骑()数奇() 糒醪()悛悛()如鄙人下自成蹊()自刭() 吏当()广所失亡多单于() 2、文言基础知识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尝从行 ②皆惊,上山陈 ③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④军亡导,或失道 ⑤悛悛如鄙人 (2)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中贵人走广 古义今义 ②吾去大军数十里 古义今义 ③以为前将军 古义今义 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词,并说明用法,解释意思 ①欲夜取之 ②尝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 ③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④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⑤进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⑥胡兵重怪之

⑦鞍马南驰数十里 4、一词多义 用善骑射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用割鸡焉用牛刀 贤能为之用 致则无可用 木兰不用尚书郎 5、文言句式 1)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记人也 2)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3) 见广,以为诱骑 4) 为虏所生得,当斩 5) 是必射雕者也 6) (固定句式)其李将军之谓也? 7)虏多且近,奈何? 6、翻译下列句子 ①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②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③青欲上报天子曲折 ④军无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⑤急诣部,如书 模块二、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下的注释,通过小组讨论,自主翻译,讲述关于李广将军的故事)

2019-2020年语文:第20课《李将军列传(节选)》同步练习(鄂教版九年级下)

2019-2020年语文:第20课《李将军列传(节选)》同步练习(鄂教 版九年级下) 【同步评价】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罢:汉军罢,弗能追() 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⑵陈:广为圜阵外向()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⑶数: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 广数自请行()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义。 ⑴广家世世受射通,意为 ⑵广为圜阵外向 ⑶胡虏益解 ⑷汉军罢,弗能追 ⑸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⑹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 ⑵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⑶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 4、文中写李广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后三次战斗,这三次战斗的写作,有详有略,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5、结合课文,说说李广是怎样一个人? 6、(2006年辽宁试题)仿写一个比喻句,使之与前后两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诚信好像那黑夜中的明灯,失去它你将寸步难行,;诚信好像那夏日的微风,失去它你将难当酷暑。 7、(2006年仙桃试题)开启智慧泉,赏析古诗词。品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然后答

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二、同步解读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鞴醪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大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8.解释以下加点字。 (1)乃自以精兵走之走: (2)今乃得一当单于当: (3)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谢:

《李将军列传(节选)》课外阅读练习及答案

李将军列传(节选)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①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②,为汉中郎。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③,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广讷口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⑤。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⑥,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⑦,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注释】①良家子:即良家子弟。②杀首虏多:斩杀敌人首级很多。③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常有冲锋陷阵、抵御敌人,以及格杀猛兽的事。④讷口:说话迟钝。⑤射阔狭以饮:按射中密集的还是宽疏的行列来定罚谁喝酒。 ⑥乏绝之处: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⑦见敌急:看见敌人逼近。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匈奴大入.萧关 (2)广之将.兵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是()(2分) A.尝.从行广不尝.食 B.度.不中不发置之度.外 C.见.敌急请以军礼见. D.为.汉中郎天子为.动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

4.李广被士兵爱戴的原因是什么?概括原文回答。(4分) (1) (2) 5.李广是汉代名将,也是历史名人,请根据选文为他写一段小传,不少于50字。(4分) 1.(1)入侵(2)带领,率领 2.B 3.发现了水,士兵还没有全部喝到水,李广就不去靠近水。 4.(1)与士兵同甘共苦。(2)对待手下将士宽厚和缓而不苛刻。 5.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身材高大,武艺高强,善于骑射,不善言辞。跟随文帝抗击匈奴时,因作战勇猛,深得文帝赏识。他为官清廉,与部下将士同甘共苦,对待部下宽厚和缓不苛刻,因此受到士兵的爱戴。

文言文《史记李将军列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广东普宁2021-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题)

广东省普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徒为上谷太守,后为上郡太守。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ニ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馀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馀军,因引而入塞。句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C.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D.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匈奴,古代我国北方民族之一,也称胡,散居在大漠南北,他们喜欢以马征战,曾控制西域。B.太尉,中国古代武官名,是执掌天下军政事务的中高级军事长官,地位比都尉要略低些。C.徒,在古代有多重含义,如指流放的刑罚、官员职务调动、徘徊流连、迁移之意。此处指调职。D.上郡,古代郡名。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经秦始皇改革,正式成为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将军出身习射世家,以武显名。匈奴攻入萧关,他杀死了许多来犯之敌;担任骁骑都尉时,他独自大败吴楚军队,功名就此显扬。B.李广将军自恃武艺高强,骁勇善战。担任太守期间,中贵人的数十名骑兵被三名匈奴人消灭将尽,李广亲自出马,射死两人活捉一人。C.李广将军智勇双全,善用谋略。遇见百倍于己的敌兵,他巧妙用计,率众成功撤回;被生擒之后,他装死以麻痹敌人,借机成功脱逃。D.李广将军一向仁慈廉洁,关爱士卒。得到赏赐后总分给下属,饮食与下属一起,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因此深受士兵爱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

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汇总素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李将军列传》文言知识汇总 一、通假字 1.尝从行“尝”同“常”,经常。 2.汉军罢“罢”同“疲”,疲惫。 3.上山陈“陈”同“阵”,列阵。 4.广详死“详”同“佯”,假装。 5.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莫”同“幕”,幕府:将军所住的账幕,后泛指将帅办事的地方。6.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迷惑。 7.南绝幕“幕”同“漠”,沙漠。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拘谨的样子。 9.广家世世受射“受”同“授”,传授。 10.胡虏益解“解”同“懈”,松懈。 11.然虏卒犯之“卒”同“猝”,突然。 12.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谕”同“喻”,比喻。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跟从) 用坚其意(使……坚定) 呵止广(使……停止) 止广宿亭下(使……停止) 2.意动用法 胡兵终怪之(以……为怪) 3.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山陈(列阵)络而盛卧广(编网兜)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前进) 止广宿亭下(住宿)4.名词作状语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 南绝幕 (向南) 鞭马南驰数十里(向南) 尝夜从一骑出(在夜里)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接近) 后大将军(落后)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即有急,奈何(紧急情况)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大道理)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委曲详情) 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迂回绕远的路) 三、古今异义词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古义:感动和信任;今义:诚实守信用 四、一词多义 1.为 秦时为将(担任) 赎为庶人(成为) 为虏所生得(被) 2.如 如令子当高帝时(假使) 急诣部,如书(按照) 五、虚词积累 1.以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凭……的身份) 今如此以百骑走(率领)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认为)

2020年山西省运城市康杰中学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教案 李将军列传(2)

李将军列传(2) 一. 学习目标: 1、生疏《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2、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3、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共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特色。 二. 学习过程: 《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围着精于骑射,英勇作战;宠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繁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抱负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怜悯,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凄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1. 情节结构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故弗从”),写李广在文帝、景帝时期的生平际遇,重点记述他为上郡太守时的一段经受。 李广是西汉抗击匈奴战斗时期涌现出来的出名将领,也是千百年来人民最宠爱的历史人物之一。这一部分首先介绍李广是名将之后,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家庭,从小练就一身高强的射技。汉文帝时,从军击匈奴,因“杀首虏多”,提为汉中郎。汉景帝时为上郡太守时,发生“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李广解鞍惑胡骑”一事,表现李广临危不乱、冷静自若的超人胆略。 其次部分(从“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到“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写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李广为边将的一系列活动,重点记述他出雁门击匈奴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受,赞扬了他关怀士卒、宽缓简易的名将风度。 这一部分突出写了李广娴熟、超群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常,“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始终到死。作者在着力描写这些精彩片段中加以渲染、烘托,如“广暂腾”,飞身跳上胡儿马,匈奴号称“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生动地呈现了这位名将的丰采。同时,也写了他屡遭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了他悲剧性的人生。这一部分还具体写了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卒,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然而,就是这样战功卓著、备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不得不令人怜悯和慨叹。尽管作者对李广多是赞扬,但在这一部分中还照实写了他的缺点,李广家居时,曾被霸陵尉拘留,等到李广被召为右北平太守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说明白他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的缺点。 第三部分(从“后二岁”到“当死,赎为庶人”),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终被倾轧逼迫而死的经过。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恳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李广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最终悲愤自刎。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缘由是汉武帝嫌他命运

《史记李将军列传》知识点分类整理

《史记・李将军列传》 知识点分类整理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因善骑射,杀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日:“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破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日:“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因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土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土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土以此爱乐为用。其射,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具射猛兽亦为所伤。 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击右贤王,有功,封为乐安侯。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诸广之军史及士卒或取封侯。广尝与王朔燕语,日:“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朔日:“将军自念,岂尝有所恨乎?”广日:“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百余人吾我血同.日杀之至今太恨独此耳,朔日:“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改)[注释]良家子:良家子弟,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汉朝军队的来源有两种,一种即所谓“良家子”,另一种是罪犯和贫民等。燕语:指闲谈,亲切交谈。 、知识点分类整理 (一)重点词语 1.从弟:堂弟 2.秩:俸禄 3.单于素闻广贤素:平素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李将军列传(节选)【全国一等奖】

李将军列传(节选) 【学习目标】 1.能够流畅地朗读出课文。 2.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3.了解《史记》“贵乎真”的史家传统。 4.了解李广,并探讨李广的个性及失败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知识简介 “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一个卓立千古,彪炳万世的英雄形象。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里,常常出现李广的形象:“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王维《老将行》,慨叹李广之不遇)“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燕歌行》,怀念爱护士卒的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怀念李广)“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沈彬《塞下三首》) 二、自主学习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陇西()故槐里()上山陈()赎为庶人()() 中石没镞()()骠骑将军()元狩四年() 愠()持糒醪遗广()()食其悛悛如鄙人()()() 下自成蹊()睨其旁()讷口少言()以为李广老,数奇()自刭()广从弟李()蔡广详死()秩八百石() 2.写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2)行十余里,广详死() (3)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4)封书与广之莫府()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1)广家世世受射()(2)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 (3)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4)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5)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6)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7)专以射为戏,竟死()(8)广数自请行() (9)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10)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 (11)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12)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13)因问广、食其失道状()(14)遂引刀自刭() (15)其李将军之谓也()(16)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17)广从弟李蔡() 4.翻译下列句子: (1)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3)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 (4)大将军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5)《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重点研讨 1.本文在材料选择上,有怎样的取向标准重点叙述了哪几件事 2.李广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又有哪些个性缺点

高中语文 李将军列传课后知能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1)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李将军列传课 后知能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广暂腾而上胡儿马B.尝从行 C.皆惊,上山陈D.军亡导,或失道 【解析】B项,“尝”同“常”,C项,“陈”同“阵”,D项,“或”同“惑”。 【答案】 A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贵人将.骑数十纵将:带领 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捉 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 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从:跟从 【解析】从:接应。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同一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虏多且近,即有急. B.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C.无老壮 ..皆为垂涕 D.用坚.其意 【解析】D项为使动用法,其余三项均为形成词活用为名词。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鞭马南.驰数十里②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③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④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解析】①②均为名词作状语,向南;③动词,跟从,跟随;④使动用法,使……跟

从。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 B.其将兵数困辱 C.中贵人将骑数十纵 D.士以此爱乐为用 【解析】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C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4~8段,完成6~9题。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无何 ..无何:没有什么 B.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麾下:部下 C.广不近.水近:接近 D.中石没.镞,视之石也没:陷入 【解析】无何:不多久。 【答案】 A 7.下列句子中的“数”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顷之,家居数.岁 B.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 C.其将兵数.困辱 D.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解析】C项,副词,屡次,多次。A、B、D三项均为数词,几。 【答案】 C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李广“才力过人”的一项是( ) ①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②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 ③专以射为戏,竟死 ④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⑤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⑥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A.①④⑤B.②③⑥ C.①②③D.④⑤⑥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20 李将军列传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归纳:20 李将军列传 一、通假字 1.尝从行“尝”同“常”,经常。 2.汉军罢“罢”同“疲”,疲惫。 3.上山陈“陈”同“阵”,列阵。 4.广详死“详”同“佯”,假装。 5.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 “莫”同“幕”,幕府:将军所住的账幕,后泛指将帅办事的地方。 6.军亡导,或失道“或”同“惑”,迷惑。 7.南绝幕“幕”同“漠”,沙漠。 8.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悛悛”同“恂恂”,诚恳拘谨的样子。 9.广家世世受射“受”同“授”,传授。 10.胡虏益解“解”同“懈”,松懈。 11.然虏卒犯之“卒”同“猝”,突然。 12.此言虽小,可以谕大“谕”同“喻”,比喻。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使……跟从) 用坚其意(使……坚定) 呵止广(使……停止) 止广宿亭下(使……停止) 2.意动用法 胡兵终怪之(以……为怪) 3.名词活用为动词 上山陈(列阵) 络而盛卧广(编网兜)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前进) 止广宿亭下(住宿) 4.名词作状语 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在夜里) 南绝幕(向南) 鞭马南驰数十里(向南) 尝夜从一骑出(在夜里)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接近) 后大将军(落后)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即有急,奈何(紧急情况)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大道理)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委曲详情) 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迂回绕远的路) 三、古今异义词 1.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古义:学习的人;今义:有学问的人 2.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古义:感动和信任;今义:诚实守信用 四、一词多义 1.为 秦时为将(担任) 赎为庶人(成为) 为虏所生得 (被) 2.如 如令子当高帝时(假使) 急诣部,如书(按照) 五、虚词积累 1.以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凭……的身份) 今如此以百骑走(率领) 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认为) 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来)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