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章 实验动物分类

第2章 实验动物分类

第2章 实验动物分类
第2章 实验动物分类

实验动物的分级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 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 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 半屏障系统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 5 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

实验动物学理论考试题

第一章复习题 1、何谓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学的研究内容? 2、3R的含义及拼写? 3、何谓动物福利,动物的五大自由? 4、实验动物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5、实验动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什么? 6、我国实验动物法规建设如何? 第二章复习题 实验动物遗传学控制分类 近交系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亚系、重组近交系、同源突变近交系、同源导入近交系的定义和命名 封闭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杂交群动物实验动物的定义、特点及命名法 第三章思考题 1、普通级动物、清洁动物、SPF动物、无菌动物的概念。 2、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人兽共患病、动物烈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的名称。 3、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鼠痘、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者和症状表现。 第四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营养学的概念。 2、实验动物饲料含的六大营养成分。 3、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的实验动物有哪些。 4、啮齿类、兔、犬和猴的营养需要。 5、常用的实验动物饲料消毒灭菌方法 第五章复习题 1、实验动物的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的概念? 2、以R=(A+B+C)×D+E说明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影响实验动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4、国标中对实验动物小鼠动物实验屏障设施的温度、湿度、噪声有哪些要求? 第六章复习题 1、屏障设施的概念? 2、屏障设施运行的四要素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常用的小型独立实验动物设备有哪些? 4、在无人协助的情况下你如何应用清洁级小鼠在实验动物屏障设施内进行动物试验? 第七章复习题 各种动物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在医学生物学中的应用 第八章复习题 1、免疫缺陷动物 2、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s) 3、克隆动物(cloning animal) 1、何谓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 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第四章 常用实验动物

第四章常用实验动物 内容提要:本章啮齿类(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地鼠)、兔、犬、猫、非人灵 长类(绒猴、松鼠猴、食蟹猴和狒狒)、鸡、小型猪以及鱼类等实验动物的生物 学特点、常用品种品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使用价值和饲养管理要点等。 关键词:实验动物;生物学;饲养;管理;应用。 第一节小鼠的生物学特性、选择应用及饲养管理 小鼠学名Mus miusculus,Mouse,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鼠科(Muridae)、小鼠属(Mus)。目前培育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封闭群 和近交系,由于小鼠基因图谱已经绘制完成,所以小鼠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兽医学领域的研究、教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研究和鉴定工作。 一、生物学特性 (一)行为学特点 1.性情温顺,胆小怕惊,对环境反应敏感。小鼠经长期的培育,用于实验研 究时,性情温顺,易于抓捕,不会主动咬人。非同窝雄性易斗,常咬伤背部和尾部。但在雌鼠哺乳期间与雄鼠打架,则会咬人,一般很少相互斗架,操作起来很方便。小鼠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不耐冷热,对疾病抵抗力低,不耐强光和噪声。温度过高或多低时,生殖能力下降,严重时会发生死亡。雌鼠吃仔鼠与其胆小怕惊有关。 2.喜居于光线暗的安静环境昼伏夜动,喜欢啃咬。小鼠白天活动较少,夜 间却十分活跃,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其中傍晚与黎明最为活跃,因此夜间应备有饲料和饮水。 3.社会群居性小鼠群养时,雌雄要分开,过分拥挤会抑制生殖能力,雄鼠 群居时容易发生殴斗。 (二)解剖学特点 1.上下颌各有2 个门齿和6 个臼齿,齿式为2(门1/1,犬0/0,前臼0/0,臼齿3/3)=16,门齿终身不断生长,需经常磨损来维持齿端的长度。 2.小鼠下颌骨的喙状突较小,髁状突发达,运用下颌骨形态的分析技术,可 进行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 3.小鼠无汗腺,尾有四条明显的血管,背腹面各有一条静脉,两侧各有一条 动脉。尾有散热、平衡、自卫等功能。 4.小鼠为杂食动物。食道细长约2cm,胃分前胃和腺胃。胃容量小(1.0~ 1.5ml),功能较差,不耐饥饿。与豚鼠、家兔等草食性动物相比,肠道较短,盲 肠不发达,肠内能合成维生素C。有胆囊。 5.肝脏分左、右、中、尾四叶组成。雄鼠脾脏比雌鼠明显大,可超过50%。 6.淋巴系统很发达,性成熟时胸腺最大。小鼠没有腭或咽扁桃体,外来刺激67 可使淋巴系统增生,因此易患淋巴系统疾病。 7.雌性为双子宫型,呈“Y”型,分为子宫角、子宫体、子宫颈。乳腺发达,

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您身边的实验室工程专家【特殊实验室】实验动物的等级划分及实验动物房的设计规范 一、实验动物的分类 实验室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分别是普通动物、清洁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菌或栖生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极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栖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栖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二、四类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三、动物房设计管理上的要求 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 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 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实验动物分级及其标准 根据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标准,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级: 一级普通动物(CV),系指微生物不受特殊控制的一般动物。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和积少数的实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为防止传染病,在实验动物饲养和繁殖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应保证其用于测试的结果具有反应的重现性(即无论不同的操作人员,在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的动物按规定的实验规程所做的实验,都能获得几乎相同的结果)。二级清洁动物(CL),要求排除人兽共患病及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到二级外,还要排除一些规定的病原体。其除菌与灭菌的方法,可使用高效空气过滤器除菌法、紫外线灭菌法、三甘醇蒸气喷雾法及氯化锂水溶液喷雾法。 四级无菌动物(GF)或悉生动物(GN)。无菌动物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方法可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在病理学检查上,四类实验动物也有不同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外观健康,主要器官不应有病灶。 二级除一级指标外,显微镜检查无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无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不含二、三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结是无菌动物组织学结构。 综合上述,对不同级别的实验动物在动物房设计上和管理上则有不同的要求。 无菌、已知菌以及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都需要在无菌或尽可能无菌的环境里饲养,这种环境,目前国际上通用称为屏障环境,即用一道屏障把动物与周围污染的环境隔开,就如胎鼠在母鼠子宫内一样。这种环境从控制微生物的角度分为隔离系统、屏障系统、半屏障系统、开放系统和层流架系统等五大类。 A隔离系统是在带有操作手套的容器中饲养动物的系统,用于饲养无菌动物和栖生动物。内部保持按微生物要求的100级的洁净度,但其设置的房间及操作人员不必按无菌室考虑。 B屏障系统把10000~100000级左右的无菌洁净室作为饲养室,主要用于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的长期饲养和繁殖。入室施行严格管理,如淋浴、换贴身衣服等。 C半屏障系统放宽对屏障系统中人及物出入房间时的管理,平面组成大致与屏障系统相同。D层流架系统笼具放在洁净的水平层流空气中。常用于小规模饲养,但在一般房间进行饲养、操作和处理时有被污染的危险性。可用于半屏障的补充。 E开放系统是对人、物、空气等进出房间均不施行消除污染的系统,但通常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清洁管理 按照微生物学控制标准或根据微生物的净化程度,将实验动物分为4级:①普通动物也称一级动物(conventinal animals,CV),只能用于教学实验和科研工作的预实验;②清洁动物也称二级动物(clean animals,CL),它的原种群来源于SPF动物或无菌动物。可用于大多数科研实验,是目前主要要求的标准级别的实验动物;③无特殊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 animals,SPF)也称三级动物。SPF是国际公认的实验动物,适用于所有的科学实验,是国际标准级的实验动物,主要用于具有国际交流的重大课题;④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s,GF)和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GN)也称四级动物,它们属于非常规动物,仅用于特殊课题。■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2005年农业部令第53 号) 依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治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

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育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

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地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医学教`育网整理、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角体杆状病毒、虾产卵死亡综合症病毒、鳖鳃腺炎病毒、综合症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黄头病病毒、草鱼出血病毒、鲤春病毒血症病毒、鲍球形病毒、鲑鱼传染性贫血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虫腐臭病幼虫杆菌、欧洲幼虫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垩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虫、跗腺螨、雅氏大蜂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其他动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状病毒、犬副流感病毒、猫泛白细胞减少综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肠炎病毒.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四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险性小、低致病力、实验室感染机会少地兽用生物制品、疫苗生产用地各种弱毒病原

第二章 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及法规简介..

第二章国内外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及法规简介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了欧洲、北美洲、澳洲和亚洲主要国家相关的实验动物 管理机构及法律、法规和条例,以及立法和监督机制,分析了各国在实验动物饲 养管理、使用和动物福利方面的差异;介绍了我国实验动物有关管理条例和管理 体制;最后简要介绍了我国在实验动物教育、培训的不同特点。目的在于树立爱 护和保护实验动物的意识,自觉在法规要求下开展动物实验。 关键词:实验动物;法规;条例;培训;教育。 第一节国外实验动物管理与法规 法规是以立法的形式管理实验动物,以确保实验动物质量和动物实验质量。 它带有强制性,是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随着国际间实验动物研究、检验和教学 相关的交流不断增加,必须加强了解和熟悉国际间普遍认可的实验动物相关标准 与法规。 一.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 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医学组织联合会(CIOMS)、国 际生物学协会(IUBS)共同发起成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ICLA)。1961 年,ICLA 的活动得到WHO 的合作,并于1979年更名为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ICLAS)。ICLAS的组成包括国家会员、团体会员、科学家会员、学会会员和荣誉会员。ICLAS的决议由常务理事会和管 理委员会做出。常务理事会四年一届,管理委员会由常务理事会从国家会员、团 体会员和科学家会员中选出并对其负责,每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 ICLAS提出了微生物学、寄生虫学、遗传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并先后在日 本、韩国、泰国、西班牙和巴西设立了遗传、微生物检测中心,并依据有关标准 开展检测工作。1988年我国加入ICLAS,现有国家会员和科学家会员各1名,并在第十二届理事会担任常务理事。 二.欧共体实验动物法规 1876年英国政府颁布实行的“反虐待动物法”(Cruelty to Animal Act)是欧 洲第一部有关动物实验法规。法规颁布后引发了科学家和动物权益积极分子长期 的争论。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国率先成为第一个立法保护动物用于科学 研究的国家。1985年,经过长期的争论,欧洲26国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达成了“保护脊椎动物用于科学实验和其它科学研究公约”(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Used for Experimental and Other Scientific Purposes),简称为 20 ETS123。起初这项公约并不是法规性文件,也不具有约束性具有宽松性。1986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议会在上述公约的基础上,颁布了“欧洲实验和科研用脊椎动 物保护公约”(86/609/EEC)。各个国家签约加入欧盟后,各成员国议会认可这项公约,并在国际法的框架下遵守这项协议。其目的旨在保证各个成员国所从事 的动物实验遵从相应的法规和条例,以避免影响已经建立的共同体体制运行,特 别是防止不正当竞争或贸易壁垒。

实验动物学完整重点

第一章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教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2. 3.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 ?遗传学控制标准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 ?设施环境控制标准 ?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在于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在标准化饲养、实验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4.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 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 Reagent 试剂

5.什么是动物福利?(选择,判断)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6.“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 1.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4)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定义+特点=简答,分开是小题) 2.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3.杂交群动物 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杂交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2)表型一致,对试验反应均一。 (3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4)具备双亲的生物学特性。 (5)由于基因互作,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性状。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讲解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1、小鼠的给药途径有那些?请演示一下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肌内注射(im):多注射后肢股部肌肉,如一人单独操作,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 住小鼠头部皮肤,小指、无名指和掌部夹住鼠尾及一侧后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后肢肌肉给药 尾静脉注射(iv):将动物固定,鼠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待尾部左右静脉扩张后,左手拉着尾,右手进针 2、请演示一下大鼠、小鼠的捉持、固定及灌胃给药 答:(1)小鼠的捉持:捉拿时可先用右手抓住并提起鼠尾,置于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鼠置于左 手心中,拉直后肢,以无名指及小指按住鼠尾或小鼠的左后肢即可。 (2)大鼠的捉持:大鼠的捉拿时,可戴上手套。实验者可用右手捉住鼠尾,放 在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左手掌面向鼠背,食指和中指压住鼠的头顶,拇指和无名指分别从鼠的两腋下插入,将鼠的两前肢卡住;或拽紧鼠后颈及后 背皮肤即可。 (3)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 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3、大鼠的给药方法有那些?请演示一下常用的给药方法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完整word版)实验动物学(选择题-1)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第一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概论(5) 1.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协会的简称是____。(A) A.ICLAS B.CIOMS C.IUBS D.WHO 2.《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是____年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科技部颁布的第2号令,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一部实验动物管理法规,是全国实验动物工作的法律依据和管理准则。(D) A.1981年B.1983 年C.1986年D.1988年 3.实验动物科学自____诞生以来,至今已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科。(C) A.19世纪50年代B.19世纪70年代C.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4.____的出现,为分子生物学、特别是人类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最好的技术平台。(A) A.转基因动物B.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C.免疫缺陷动物D.近交系动物 5.我国《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是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技术监督局于____联合制发的。(B) A.1993年12月B.1997年12月C.2000年12月D.2004年12月 第二章医学实验动物学标准(16) 1.为保持封闭群动物的遗传异质性及基因多态性,引种动物数量要足够多,小型啮齿类封闭群动物引种数目一般不能少于____对。(C)A.15 B.20 C.25D.30 2.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是指____。(A) A.近交系B.封闭群C.杂交群D.重组系 3.下列属于封闭群命名的是____。(B) A.A(F87) B.NIH C.B6D2FI D.CXBl 4.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____。(B) A.近交系B.封闭群C.杂交群D.重组系 5.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称为____。(C) A.近交系B.封闭群C.杂交群D.重组系 6.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动物烈性传染病的病原的动物是——。(A) A.普通级动物B.清洁动物C.无特定病原体动物D.无菌动物 7.除普通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对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于扰大的病原的动物是——。(B) A.普通级动物B.清洁动物C.无特定病原体动物D.无菌动物 8.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的动物是——。(C) A.普通级动物B.清洁动物C.无特定病原体动物D.无菌动物 9.设施符合动物居住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控制传染因子,适用于饲育教学等用途的普通级实验动物,该环境是——。(A) A.普通环境B.屏障环境C.隔离环境D.半屏障环境 10.环境设施适用于饲育清洁级实验动物及SPF实验动物,该环境严格控制人员、物品和环境空气的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动物病原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人和(或)动物的危害程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动物病原分为1至4类。 1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的、实验室释放存在高危险性的病原微生物。 2类动物病原为外来的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实验室释放中有中等危险的病原微生物。 3类动物病原为外来或导致地方性流行的、并列入官方控制计划但实验室扩散风险低的致病微生物。 4类动物病原为可导致地方性流行、但不列入官方控制计划的病原微生物。 我国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了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其中一类病原微生物危害最大,依次类推,四类最小。有少数寄生虫也列在名单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第53号令公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2005年5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长杜青林签署第53号令,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 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对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如下: 一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口蹿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牛海绵状脑病病原、痒病病原。 二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绵羊痘/山羊痘病毒、蓝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杆菌、布氏杆菌。

三类动物病原微生物 多种动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梭菌、气肿疽梭菌、结核分支杆菌、副结核分支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致病性链球菌、李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嗜水气单胞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腐败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鹦鹉热衣原体、放线菌、钩端螺旋体。 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恶性卡他热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热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病毒腹泻/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弯曲杆菌、日本血吸虫。 绵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关节炎/脑脊髓炎病毒、梅迪/维斯纳病病毒、传染性脓疱皮炎病毒。 猪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脑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病毒、猪细小病毒、猪圆环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丹毒杆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肺炎支原体、猪密螺旋体。 马病病原微生物: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马动脉炎病毒、马病毒性流产病毒、马鼻炎病毒、鼻疽假单胞菌、类鼻疽假单胞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溃疡性淋巴管炎假结核棒状杆菌。 禽病病原微生物:鸭瘟病毒、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鹅瘟病毒、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鸡减蛋综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鸡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副鸡嗜血杆菌、鸡毒支原体、鸡球虫。 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热土拉杆菌、兔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兔球虫。 水生动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马苏大麻哈鱼病毒、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病毒、锦鲤疱疹病毒、斑点叉尾鲴病毒、病毒性脑病和视网膜病毒、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真鲷虹彩病毒、白鲟虹彩病毒、中肠腺坏死杆状病毒、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核多

交大医学院实验动物学练习题

绪论实验动物科学管理练习题 1.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法规名称是《实验动物管理条例》;(P4) 2.动物福利法的核心可以概括为让动物在康乐的状态下生存(善待活着的动物)、在无痛苦的状态下死亡(减少死亡的痛苦);(P6/百度) 3.普通动物只能用于教学实验、某些科研工作的预实验,不适用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等实验;(P27) 4.实验动物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和居住因素;(P47) 5.实验动物是指:其携带的微生物、遗传及营养环境因子实行控制,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为满足科学研究,教学,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他科学实验的需要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P2) 6.野生动物演变为实验动物的过程为:野生动物家畜化,家畜动物实验动物化和实验动物标准化;(P3) 7.《实验动物学》包含的内容可简述为: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两部分。(P1) 8.“3R”原则是指减少(Reduction)、优化(Refinement)、替代(Replacement);(P152) 9.实验用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观赏动物;(P2)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质量及其对动物实验的影响练习题 1.下列近交系小鼠命名书写不正确的是(B)。(P9-P10) A. 615 BALB/C C. C57BL/6 D. A 2.某小鼠毛色基因型为:A_BBC_,该小鼠毛色是(C)。(P18) A.白色 B. 黑色 C.野生色 D.棕色 3.在遗传检测中,观察皮肤移植成功与否,需要:(B)。(P17) 天天天年 4.下列正确书写的封闭群实验小鼠应为(B)。(P12) A.SHJTU:KM B. Shjtu:KM KM D. Shjtu/KM 5.下列不属于封闭群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是(B)。(P12-P13) A.基因库大 B.多基因之间丧失平衡 C.个体间差异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祖代起源 D.群体基因频率基本保持稳定 6.实验动物遗传质量的控制,包括和。 7.近交系动物每代近交系数上升率为19%。封闭群动物每代近交系数上升率应控制在1%以下。(PPT2/46) 8.下列不属于近交系小鼠遗传特性的是(C)。(P10-P11) A. 基因纯合性高 B.个体间均一性好 C.基因库大 D.背景资料多 9.简述“近交系动物”。 答: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同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该品系称为近交系。经连续20代以上亲代与子代的交配,与全同胞兄妹的交配有同等效果。近交系的近交系数应大于99%。(P9) 10.简述“封闭群动物”。 答:以非近交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为一个封闭群,或叫远交群。(P12) 11.用复隐性有色小鼠DBA(雄性,毛色基因型为:aabbCC)对某白化小鼠(雌性)进行毛色基因交配试验,它们的F1代全都是野生色小鼠: 1)用简图叙述测定过程。 2)该白化小鼠毛色基因是否纯合?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终极版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终极版 第一章绪论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LAS)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 等研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LA)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监控, 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动物。 ●根据遗传特点不同,常把实验动物划分为近交系(inbred strain)、封闭群(远交群, closed colony or outbred stock)、 杂交群(hybrids)。 ●目前,我国根据对微生物、寄生虫的控制程度将实验动物划分为4个等级:普通级动物conventional(CV)animal、清洁动物clean(CL)animal、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animal、无菌动物germ free(GF)animal。 ●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 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1988年, 原国家科委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标志着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了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伴随着2001年《实验动物国家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普通级大鼠和小鼠将被禁止使用。 ●“AEIR”是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A”即animal(实验动物),“E”系equipment(设备), “I”为information(信息),“R”是reagent(试剂)。 ●“3R”原则:替代(replacement)原则、减少(reduction)原则、优化(refinement)原则。 第二章实验动物遗传学 实验动物的分类包括动物学的分类和实验动物学的分类两部分。按动物学分类可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按实验动物学分类则分为品种和品系。品系包括近交系、封闭群和杂交群等。 ●品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即定向培育,并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 其特性能较稳定地遗传。如新西兰兔、青紫蓝兔和日本大耳兔等品种的实验用兔。 ●品系即“株”,为实验动物学的专用名词,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 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特性,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 以NIH小鼠为例,按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小家鼠种;并按实验动物学分类,其品种为白化小鼠,其品系是NIH小鼠,封闭群。 ●近交—有意识地从一个动物群体中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即有共同祖先的兄妹、母子、父女进行交 配,此种近亲交配的方式称为近交(inbreding)。 ●近交系动物—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之间或亲代与子代之间交配培育而成的动物,称为近交系(inbred strain)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纯和性(homozygosity)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近交系的近交系数应大于99%。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isogenicity) 3、表现型的一致性(uniformity) 4、对外界因素的敏感性(sensitivity) 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identifiability) 6、遗传组成独特性(individuality) 7、背景资料可查性(accessibility) 8、国际分布广泛性(extensity) ●封闭群(closed colony)动物,又称远交群(outbred stock)动物,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 群,在不从其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如昆明种小鼠、SD大鼠等。 ●如果有效群体数目过小,必然导致近交系数上升率加大。因此Ne至少要达到25对(50只)。 ○杂交群动物——由不同品系或种群之间杂交产生的后代。简称F1代动物。 第三章实验动物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 ●普通级动物(CV animal)是微生物和寄生虫控制级别最低的实验动物;要求不携带所规定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和 动物烈性传染病病原,以及人兽共患寄生虫。 ●清洁动物(CL animal)是根据我国国情而设立的等级动物,除普通级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对 动物危害大和对科学研究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 animal)通常被称为SPF动物,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和寄生虫外,不携带主要潜在 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和寄生虫。 ●无菌动物(GF animal)指无可检出一切生命体的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