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但现在有些教师在数学情境下进行教学,总是让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或太偏重情境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下面我就结合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案例描述】 《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片段一: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像1 4 、 3 4 、 3 8 、 5 8 ……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 4 4 、 5 4 、 6 4 、 7 4 ……这样的分数 叫作假分数,像11 4 、1 2 4 、1 3 4 ……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 师: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都和1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后全班交流,一致认为:真分数都比1小,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带分数大于1。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探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教师有些用新教材走老路,牵着学生走,课下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一点都不高,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只知道老师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样学、就这样用。 教学片段二: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吗?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河龙中心学校张红英 本学年,我上了一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善用“情境”,把情境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平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凌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式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活动体验,进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积极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件吧,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8日18时23分,返回舱在茫茫大草原安全着陆,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情境中,引出课题,“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这样典型的事例,感情充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新课充满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而生刻地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老师介绍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探究活动环节:1、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班长和组长的位置;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由“座位”这个学生赶兴趣而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数对”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节课以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教学的乐趣_数学 论文 新出台的课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2盾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地豆》的故事,通

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拔,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二、感受生活数学。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室成为导演”。将教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高坪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快乐 江志灵 《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普遍重视知识的传授,而缺少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却不知道如何应用,也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熟悉、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切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生活数学、趣味数学。下面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节课来谈谈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出示录像(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会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出示课题《圆锥的体积》……上面的导入,是农村孩子能亲眼看到的,但却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把草这样堆。这节课,我把它当成一个问题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在现实生活中是到处可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生活中充满了许多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形,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形,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 小学生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的,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他们,必须把枯燥乏味的数学题材设计成看得见,听得到的现实题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主动观察、分析、比较、交流、探索数学,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形变成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一部分。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师:你希望通过什么方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体积的几分之几?生:通过实验。师:应该怎样做试验呢?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

生活情境数学

生活情境数学 数学知识本源于生活,不论什么教学内容,无论哪个年级,不管什么样的课型,都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数学学得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如何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呢?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现行教材中,有不少应用题常常是人为地编造情境,有的题材老化,数据过时,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无相关的生活经验模型可供参照,更无法透彻把握这类问题的结构,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以学生熟悉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为题材,把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切实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我在教工程应用题时,把苏教版第十册84页的

例5:“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作,多少天完成?”替换为:“我们班教室的卫生如果由张强同学打扫要20分钟,由黄娟打扫要30分钟,如果两人同时打扫,需要多少分钟?”这样的教学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真实意义。 二、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 学生已有的知识、直接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托这个资源学生可以从生活化的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此开展的探究活动将是学生的自觉需要,这样的自觉需要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师利用已有的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作为知识的生长点,从生活中常见的购物文具入手,出示以下一组信息:然后让学生动手求出总价。再出示对应的表格。师:生活中人民币都是用无做单位的,你能把单价改写成元做单位求出总价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填写出单价,分别是05元、1.28元、37元、10.6元,再让学生求出总价,很自然地过渡到小数乘法的计算。

玩,在孩子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玩,在孩子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摘要】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不是把数学学习当作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来接受,这已成为幼教界的一种共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数学教育的新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所以,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解决生活问题已成为幼儿园数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及滞后的教育观念影响,把学习数学当作加减运算技能训练的现象还时时出现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只有遵循密切联系生活的原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这也是数学思想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真实体现。那么,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关键词】趣味性游戏情景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26-02 根据《纲要》中幼儿数学教育目标:“能够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且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这其中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数学教育应当联系生活、寓教于乐、在生活场所中展开。我们之所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口号,是因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质就是:以

来源于生活为内涵,以服务生活为目的,并最终服务于现实生活。同时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交流操作,通过反思来建构;因此数学的学习应该与生活联系起来,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起幼儿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这正好符合幼儿思维借助于具体形象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充分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养成善于观察、分析生活的习惯,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和想象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一、创设趣味性环境学习数学。 对于数学概念的获得,皮亚杰说过:“假定儿童只是从教学中获得数的观念和其他数学概念,那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相反,在相当程度上,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儿童并不是学会算术,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起源于动作,数理逻辑知识的起源既非存在于物体本身也非存在于主体,而是存在于两者复杂的交互作用。逻辑结构只有通过自动调节的内部的平衡化才能达到,而不是外部强化的结果。在阐述如何让幼儿学习数学这一问题时,皮亚杰提出,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幼儿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例如,可以把数字和一些符号,大于,小于,等号,加号,减号等制作成精美、有趣的吊饰挂在活动室上面,让幼儿主动地去观察、

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汇编

培训科目:幼儿园数学 培训时间:2016.2.27 培训教师:宫老师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名称: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培训内容: 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 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 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 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 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

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 要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 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一、在生活体验中发展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发展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时,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情景和实例,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 例如,到操场上走走、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过程中感受1千米、20千米的路程;到食堂去看看、掂掂、称称各种蔬菜、水果的重量,感受100克、1千克、10千克的实际重量等等。这些活动探究学生的喜爱,不仅可以获得数感的启蒙,还能培养学生的?亲数学?行为,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教学实践活动,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应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数的充分感知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比如: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数字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座号,说一说各自座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们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通过活动,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得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无处不在,数就在自己身边。 二、从生活情境中理出数学概念 许多数学问题是人们在生活情境中发现的,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给学生创设生活情境,通过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领悟,会使数学概念深深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如:在学习?体积?的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做实验:把一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从生活中感悟数学: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将学习活动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一、创设生活情境,乐于提出问题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创设生活情境,就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变畏惧为亲切,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如,教学“用三步计算解答的问题”时,教师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秋天来了,学校决定组织同学们去天目湖郊游,郊游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当学生提到要准备食物时,教师出示下列表格:问:如果从中选择两种喜欢的食品,每种可买一件或多件,应该怎样选购。由于这一情境在所买物品种类和数量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余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就能提出不同的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汇报交流时,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瓶八宝粥和5根火腿肠一共多少钱。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买2盒牛奶比买2罐椰子汁便宜多少钱。同样是有营养的饮料,我选择买牛奶,剩下的钱还能买2个面包,多合算……数学源于生活,将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购物情境中自主提问,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摒弃单纯分析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的做法,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捕捉生活素材,帮助理解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材正由原来的系统严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相对不密切向学生的实际生活靠拢,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感悟到数学,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高不可及。计量单位的教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理解》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案例】 一、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在假日里你们常会跟妈妈上市场买东西吗?(电脑出示情境图) 师:看!星期天,妈妈带着小明去水果批发市场,走进市场,看到一袋袋、一箱箱的苹果,(出示图片苹果一个、一箱苹果)。看一个苹果有多重,约重150();那一箱苹果约重10(),能填上什么单位呢? 生:一个苹果约重150(克),一箱苹果约重10(千克)。 师:“克”、“千克”这些质量单位我们已经理解了,知道了一个苹果的重量用“克”做单位,一箱苹果的重量用“千克”做单位。这些苹果都是用大卡车运来的,大卡车能装很多很多的苹果,一辆大卡车能装多重是苹果呢?就要用比“千克”更大的质量单位“吨”,今天我们就来理解“吨”。 二、自主探索 1、教学吨的理解 师:1吨到底有多重呢? 生:1吨是1000个1千克。

生:1吨有10袋大米那么重。…… 师:你们想体验一下吗?老师准备了一大桶水,现在请同学们推举出我们班的一位大力士,先来提一提这桶水,展示一下你的实力。提得困难,再请一个来提! 师:请问你感觉重不重?重!(不重!那就请你从这儿提到教室后面来返10趟,行吗?)到底有多重?我们来称一称。(20千克)师:大家都提过水,这两位也是大家推选的大力士,看他俩提这桶水的样子,你们觉得这桶20千克的水重吗? 生:重! 师:这桶水的质量是20千克,50桶这样的水大约重1吨,想象一下一次提得起1吨吗?可见1吨是很——重!50桶这样的水才大约重1吨,说明1吨=()千克?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想一桶水重20千克,50桶重多少千克?就是用20千克乘50等于1000千克,也就是1吨。 (师板书:1吨=(1000)千克) 师:为了让每个同学都能感受一下。有哪些同学的体重大约重25千克的?好!现在请你们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请问大约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合起来才够1吨重? 生:40个同学。 师:你能一次背起40个同学吗? (学生都做出了惊讶的表情,笑了起来。)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 作者:安源区第三小学谢国萍 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是有机的整体,但是如何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曾经困扰着我,名师的一些理念,给了我许多的帮助。吴正宪老师曾说过“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没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尤其是没能重视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使孩子们失去了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感受,逐渐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吴金根老师也曾说:“数学学习内容只有切入学生的生活,才能激发学生数学探究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学习智慧,促使学生学习的成功。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基础,把准学生已有经验的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使经验转化为发展的工具、发展的桥梁、提升的基础和创造的灵感。”刘德武老师的“跳出数学教数学”即数学教师不要把自己和学生都死死地捆绑在教科书里,硬啃那些小学生认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应该勇敢地从书本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教学活动,才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与育人效果。细细品味这些语言,让我对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这一困惑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现将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出来,希望能得到同行教师的帮助与指点。 一、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教材不再是唯一的资源,需要教师大胆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学生将会提高学习兴趣,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此时已是一年的年末,马上就要进入新的一年了,每年的元旦同学们都会组织联欢会,庆祝新一年的到来。结合学生的这一生活背景,我便利用过元旦设计教室为情境,在黑板的四周挂上彩灯,并用课件展示挂上彩灯的黑板,

数学(心得)之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数学论文之创设生活情境来学习数学 既然数学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之产生亲切感,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作为教师要设计更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及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增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1、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来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的方法。 例如,在讲“前后”这一新课时,教师提问:“你们大家还记得前几天学校举行的运动会吗?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低年级组的跑步比赛,下面让我们重温一下当时紧张又激烈的场面。”这时教师出示本班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跑步比赛的一段录像,让学生认真观看,然后教师把画面定格在比赛开始不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你通过观看,知道当时谁跑在最前面吗?谁跑在最后面吗?”从而引出今天这节课所要研究的有关问题“前后”。这样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比如“认识物体”,先让学生看一段录像(家里的各种家具、摆设),使学生初步感知各种几何物体的样子,然后再观察、

触摸自己桌子上摆放的各种形体的学具,这样从视觉到触觉,从大物到小物,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在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入新课。这些都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活是思维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从学生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学习与生活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情境。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二)”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是一名小小邮递员”的游戏,将口算卡片制成信件,请“邮递员”将信件投到与口算卡片得数相同的信箱里,再集体检验“小小邮递员”送信的结果是否正确。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的一张张天真活泼的笑脸,一副邮递员的姿态,把自己做的口算卡片愉快的投到自己认为该投的“信箱”里。教师根据孩子们好动、好说、争强好胜的特点,将枯燥的计算寓于教学游戏中,使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又突出了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例如,在教学“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在休息日里,你们喜不喜欢跟父母一起逛商场选东西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