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河龙中心学校张红英

本学年,我上了一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善用“情境”,把情境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平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凌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式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活动体验,进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积极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件吧,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8日18时23分,返回舱在茫茫大草原安全着陆,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情境中,引出课题,“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这样典型的事例,感情充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新课充满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而生刻地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老师介绍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探究活动环节:1、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班长和组长的位置;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由“座位”这个学生赶兴趣而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数对”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节课以

学生的座位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创设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习积极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巧妙地将新知识创设成一系列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并在探究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后,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良好状态中,从而激活创新思维。

三、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重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捕捉有关的生活内容,激活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活力与灵性。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为学生创设实践应用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灵活运用数学的习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在实践应用环节,在引导学生学习“你知道吗?”了解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时,联系本节课教学的知识,创设情境,让学生讨论,神舟七号返回舱的位置是怎样找到的?得出,卫星全球系统就是通过监测出返回舱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快速找到翟志刚等航天英雄。使教学又重回“神舟七号”,使教学有始有终,前后呼应,又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各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我让学生把班长和组长介绍给来我们班听课的老师认识,请同学们想一种你认为最简捷的方式,把这些同学的位置在纸上表示出来,让听课的老师快速就能找到这些同学所在的位置。由学生身边的事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和谐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帮助学生认清“组”与“个”,通过创设这样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两个数字可以确定一个位置,自主探究出确定位置的方法。这种创设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立足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身边的数学引入了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悟了数学知识,也学会了用数学思想方法观察和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不但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也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四、创设矛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矛盾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数学教学中,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矛盾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思”,引起认知冲突,并进入一种“我要学”的境界,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教学《确定位置》时,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主线,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设置障碍,从学生在教室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我设置了这样的活动情境:找位置的活动。有三位同学的座位号是数对形式,有两位同学的数对是不完整的而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3、—),(—、1),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交流,进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数对”中的两个数字各自的意义。有效利用学生的思维矛盾,创造了良好的求知情境。

总而言之,教学中,教师只有用心挖掘文本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质疑、探索,交流数学的奥

秘,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更牢固。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初探

河龙中心学校张德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的具体作用和怎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人体会如下:

一.合作学习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传统学习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往往使别的学生成功起来更加困难,那些努力完成了学习任务的学生被看作老师跟前的"红人"。因此,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就容易信心不足。而相比之下,在合作学习中如果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的话,学习活动就成了一种集体的活动,会给同学们的学习以积极的影响。例如:以前教学计算课时,老师觉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如果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我采用"接龙比赛"的方式,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一个接一个地进行计算,比赛中算得最快和正确率最高的一组获胜。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空前高涨。为了比赛获胜,连课后都自觉地练起口算来。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定要以小组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一个人的成绩可以给整个小组带来荣誉,一个人的错误也可以让整个小组丢分。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体会到全组成员彼此"荣辱与共",自己的每一点努力都能得到认可。激励每一个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二.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首先,学生们往往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那些在课堂上没能掌握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往往与在其他问题上意见不一致的同学进行讨论争论时受益匪浅。其次,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们通过互相解释来学习。每个教师都知道,我们靠教学来学习,而当学生们在给其他组员作解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思想,还必须详尽地阐述一些认知的细节。这样一来,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例如:在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在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导下,学生合作做实验,讨论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从刚开始说得不完整,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得出--石头占据空间。这样,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和感受到了所有物体都占有空间,在这基础上理解体积的概念即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便易如反掌。其三,同学之间能够增进了解,在学习上也能互相帮助。由于他们是一对一地相处,学生就比较容易及时准确地发现同学是否想要或需要额外的解释。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我给每个小组提供了平行四边形和剪刀等工具,一个小组的学生大家一起比画着,讨论着,大约过了几分钟,学生刘军叫起来:"我知道了,只要左边这块移到右边就可以得到就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可以计算的。"其它同学有的马上就明白了,坐在他身旁的学生李敏说:"什么意思?"她还不太明白如何下手,刘军解释道:"要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还不会,但我们会算长方形的面积,我们只要把左边的这一块移到右边,不就变成我们会算的长方形了吗?"多精彩的解释!刘军的话让李敏豁然开朗,兴奋地说:"哦!我知道了!"也动手剪了起来!许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苦口婆心辅导一学困生,他就是不开窍,可让另一学生点拨两句,他很快就懂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有时比教师的教学更有效。因此,教师在编组时应当按学生的不同情况如成绩、智力、性别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混合编组的目的是提倡同学之间互教,对学者和教者都有好处。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合作学习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改善他们间人际关系。

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的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同学们在前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使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十分融洽。这样既有得于学生间的相互取长补短,又增加了同学间的相互沟通。记得一次在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把圆柱体的一个底面分成多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沿圆柱的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再让学生分析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半径与高的关系,一开始,只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敢操作,而百分之二十的学困生却站在一边观望,我发现之后,便引导优等生自觉给学困生解释,鼓励学困生大胆操作,别怕出错,这样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全班学生互相交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果,优等生在给别人讲解的同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困生也弄清了有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如此训练,一向不愿和别人沟通的王伟、张玲同学和多数学生成为了好朋友。

四、着眼现实,抓好合作学习。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合作学习的优势已被多数教育工作者认可,并在教育工作中得以落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控制、组织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如果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小组合作学习往往会流于形式,出现高耗低效现象。那么怎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如果仔细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难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小组学习,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通过实践,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较合适小组合作学习。(1)规律性知识的合作讨论。如8+3=11,那么8+4=(),8+5=(),8+6=(),8+7=(),找一找,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些加法算式有"递增或递减"的规律。虽然不能准确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然而他们已经发现了这些规律,并且在小组内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这是非常可贵的。

(2)操作、实验探究问题的合作讨论。如"变与不变"的思维训练课中,有这样一道题,"瓶子里的石头拿出了,哪个瓶子里面的石头最小?"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获取问题的答案。发现学生对这种经过操作得来的结果比老师讲解的理解更透彻。

(3)选择解题策略的合作讨论。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时候,13-6=(),让学生来讨论一下计算方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0-6=4,再算4+3=7;有的用平十法,先算13-3=10,再算10-3=7;也有的想加算减,因为7+6=13,所以13-6=7。计算方法多种多样,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的讨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思维得到了发散,易于触类旁通。

(5)竞争性作业的合作。如口算比赛等。

(6)学生间互评、互检、互考的合作。在设计现代小学数学第二册元角分的练习时,我让小组在买卖东西的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元角分。买卖东西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事情,在游戏中我出示了围巾、钢笔、墨水、杯子、牙膏等物品,分别标价1元3角2分,6角8分,8角5分,1元4角,9角6分,每一组又有一些元角分的硬币,小组中有人当售货员,其他人买东西,游戏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而且在大脑高度兴奋下轻松的巩固了知识。

〔二〕、重视小组学习过程的组织

(1)恰当的分组方式。组建学习小组时,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分组。可以按学习水平、能力差异分,也可以按性格、个性差异分,有时是同质,有时是异质。异质分组可以使每位同学能与不同学习层次、

不同性格的同学合作学习。同学分组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2)合理的组织管理。组内讨论时,要分工明确,一开始可以由老师给小组分工,如每组设立讨论小组长、操作员、记录员等,或对每组同学进行统一编号1-4号,1号为召集人,召集人要组织好本组讨论。在以后的小组合作学习中,逐渐使学生养成自己推荐组长、分工合作,实施任务的好习惯。

(3)强调全员参与。小组成员应轮流代表小组意见发言,当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想表达时,我会请所有想好的同学都站起来小声说一说。同学们自己编的题还可以请其他同学解答,小组与小组可以随机交流、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交换加数的规律时,我让组内的同学面对面坐好,先摆了3个圆片,在摆2个圆""片,求一共有几个圆片?由于学生坐的方向不同,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相同,有的列3+2,有的列2+3,我请同学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经讨论得出结论。然后请平常不易轮到发言的同学来向全班汇报结论。之后,再与其他组交流,最后班级交流,老师再概括得出结论。

〔三〕进行科学的评价

(1)评价要面向小组。学生小组讨论后,老师根据巡视和组际交流的情况,对认真讨论、发言完整正确的小组进行表扬;对不够认真、意见零散的小组提出希望,增强了小组的集体凝聚力,培养了学生参与、合作等现代意识。

(2)评价要多形式。针对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运用各种表扬机制使他们体验成功。除了平常奖励的小红花、五角星、小红旗等,我还设立了金、银、铜牌奖,由老师和小朋友一起评出。获金牌的在全班交流经验。这样,引发了小组展开竞争,这种竞争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协作。

(3)评价要全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对于一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予积极鼓励和赞赏。如在第一册的思维训练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六幅图中,哪几样东西是同类的?"(书中画了3只书包、3个苹果、5个桃子、3颗糖、5只铅笔、5个桃子)有的同学把水果分成一类,把学习用品分成另一类;有些同学把数量是5的分成一类,把数量是3的分成另一类。学生的每一种分法都有其分类的标准及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种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另外,在学习中出现的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相互谦让的精神、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好习惯,也要及时的进行表扬。

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创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相互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英语会话能力薄弱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河龙中心学校张爱金

【摘要】:“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这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的引言,它在告诉我们:语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既来源于生活,又必须服务于生活。⑺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必须与生活结合,必须为生活服务,从而突出了加强英语会话能力的重要性。如何让这一门新兴学科绽放光芒?这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学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会话能力合作原则语言实践课标教学

多数会话(Conversation)看来很简单,在英语中以“Hello”开始,“Goodbye”结束,中间夹有一些谈话。但实际上,日常生活中的会话决不是一连串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的堆砌,成功的会话遵循一定的模式,即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构成了交流中的“合作原则”。谈话双方都必须遵守此原则才能顺利进行对话。因此说话者表达内容时要遵守下列行为准则:数量、相关、方式及质量准则。一、数量准则(Maxim of Quantity)会话中的说话人为达到交流的目的应向对方提供足够的信息,其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要使对方明白其话语。⑹假如我们询问某人:“昨天下雨了吗?”对方回答:“这雨一连下了三周,前几个月天气却非常干燥。昨天从早到晚一直下着大雨,持续到今天上午,午后转为小雨。这天气真是糟糕!”这种答复因提供的信息过多而违背此准则。同样,我们问一位正在遛狗的妇女:“你有多少只宠物?”她回答:“两只狗。”而实际上,除此之外,她还有三只猫、一只鹦鹉和一只猴子。这种隐匿有关信息,提供的信息量不够也违反了此准则。数量准则可概括为:恰当地提供信息。说话者提供过多的信息,则通常被认为“喋喋不休”或“总是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但如果提供信息量不够,则被指责为郁郁寡欢,讳莫如深或不可信赖。二、相关准则(Maxim of Relevance)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组织的话语要与正在进行的谈话的语境有关,离题很远,全然无关的内容会使对方感到不知所云。如下例:A:Is there any bank in the neighborhood.(这条街上有银行吗)?B:I think the economy in China is getting better.(我认为中国的经济正在好转).B的答复与A的问题无关的,违背此准则。三、方式准则(Maxim of Manner).这一准则要求说话者在话语中避免模棱两可,含糊不清,要有顺序,违背客观规律的胡言乱语,不能为对方所理解。下例就违背了此准则:A:How do I go about baking a cake?(我怎么做蛋糕)B:You put the cake in the oven. Then be a top three eggs. Then line the cake tin. Mix in the flour. Put some icing on top of the cake.(把蛋糕放在炉上,然后打进三个鸡蛋,再放入蛋糕烤模,掺入面粉,在蛋糕的上面撒些糖霜).这种烹饪方法很古怪,因为通常人们是按事情的自然、先后顺序来描述烤制蛋糕过程的。四质量准则(Maxim of Quality/Truthfulness)这一准则统帅着会话准则,它是指说话者所表达的应是真实、有根据的。这一准则对所有的会话来讲是至关紧要的,缺乏它,其它准则便没有价值或意义。如下例:A:Where’s your mother? (你妈妈在哪儿)B:She’s either in the house or at the market.(她可能在家里,也可能在市场买东西).此对话中B的答复暗示他不知道他妈妈具体在什么地方,但他知道他妈妈是在其中的一个地方。这一答复是真实的,符合质量准则。但是,如果B事实上知道他妈妈在何处,这种回答因其不真实、含有欺骗性而违背了这一准则。违背这一准则,这就使得会话无法进行下去。这些

准则为成功的会话提供基础的规则,但现实中,会话的计划、组织是很复杂的。一次会话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也知道对方有自己的目的。因此,会话是一系列的语言行为:问候、询问、祝贺、评论、邀请、命令、拒绝、谴责、否认、许诺及再见等。要完成这些语言行为,组织好会话是必不可少的。组织会话应注意依次讲话、开始和结束会话及必要的语误纠正。依次讲话及停顿会话双方对于决定谁应何时讲话有一种默契,通常我们依次讲话而不需为此进行商讨。在生活中,我们不说“该轮到你说话了”或“我刚才问了你一个问题,现在你回答,马上就回答。”会话的一方没有说话时,尽管有些暗示是该他说话了,通常这时其他的人停顿,之后别人开始讲话。

一、培养英语会话能力这一问题提出的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英语大纲要求指出: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同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的渠道。”⑺基于这点,我们力求寻找一些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⑸

2、学校发展的需要。英语方面比较薄弱,学生普遍存在只会写、不善说的“哑巴英语”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创设各种“情景”,开展各种英语活动,让学生真正地作到学以致用。

3、教师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提出:教师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教师参与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丰富和搞活教学活动,既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又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同时借以提高教师用教材的能力,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充分的发展。⑺

原因所在:

事实上,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时,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基本词汇和语法,就已经具备了简单的交际能力。而随着知识量不断上涨,学生确在对话过程中普遍显得“腼腆”不敢说,不会说。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较愿意开口说,能够根据教师的要求主动参加语言实践,但是高年级学生开口说的积极性锐减.如果处理不当,最终会形成课堂上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学生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做笔记的局面。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缺少足够的自信心,怀疑自己的听说水平,另一方面受固定语法模式束缚,无形中为理解表达增添了难度。另外,绝大多数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受自身母语方言的影响,用汉语进行思维理解,这一语言解码和编码过程大大降低了认识理解的准确度。

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这正是孩子的语言模仿能力最强年龄。他们不仅善于模仿,而且敢于模仿,这就决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模式,即以听说为主线,通过交际性的听说训练来引导学生入英语的大门。目前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中,最差的要数“说”的能力。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说”的能力低下产生的反面影响,已明显延至中,高年级学生,使其“读写”能力因失去基础依托而导致发展缓慢,新《课标》增添了“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复述基本内容。”⑻“能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由此可见,强化低年级学生“说”的意识,“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这是势在必行的事。为了弥补生活中缺少外语环境,学生学后难于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在每堂课上安排了“日常会话”这一环节,试着将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上创造真实生活的片断,在模拟生活的情景中,对学生进行英语会话训练。由于英语日常会话这一做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因而被作为我的英语课堂教学基本环节被固定下来。

在以前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只是停留在教师的死教,学生的死背上,无法将学到的英语单词、句子或对话联系到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学生的会话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内容在生活中得到运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就说明这一阶段的可塑性非常高,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将学到的内容过度到日常生活中的会话能力应该在小学三年级这个黄金阶段来造就。⑽

学英语大纲要求指出:使学生敢于大胆开口说英语,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能力。可见,培养小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呢?为此,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探究。

①、激发兴趣,使其乐于参与会话活动⒁

兴趣是行动的动力,要使学生乐于参与英语会话活动,必须去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要进行小学生自我表现欲的培养。也就是说,要培养孩子愿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大胆的表现以及与其他小朋友用英语交流的意愿。其实小学生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把握这一阶段的特点去培养小学生的表现欲是不难办到的。而这一点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只有具有亲和力的教学才能激发起小学生的表现欲。在这里奖励不失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将小学生对奖品的欲望嫁接到对自我表现的欲望中来,从而,养成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结果表明,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举手的小学生越来越多。

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教师可以做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录音、图片、幻灯等多种电教媒体,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从而激发他们说话的兴趣。

2、有机地穿插游戏、唱歌、角色扮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进行语言活动,从而感受到说话的乐趣。

3、创设情境,使其容情于会话活动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比较害羞,不愿开口说话,因而影响了他们的会话能力,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便是创造一个良好的会话环境,通过这个环境让学生感到开口说英语不是一种任务,这个环境能让学生获得一种感染,从而想说、敢说,这个环境还应让学生得到学习,从而会说。要扩展小学生思维,多方面、多层次理解所学知识。小学生从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内容是有限的,而且有时会是很单一的一个内容。这就需要老师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日常生活的情景,用多种情景来表现课本中单一的内容。例如:英文句型“May I have…?”课本中是以买卖东西的形式出现该句的。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生活场景,进行教学操练。但不是唯一的场景,因此教师在教授新句型的时候,也可模拟其他的生活场景来表现这句话,比如,小朋友出去野餐,当想要吃某样东西时,也可用“May I have…?”解释为“我可以吃…”。并且启发小学生想象还有什么时候会想吃东西呢?如妈妈做了好吃的蛋糕时“May I have a cake?”让小学生在情境中拓展思路、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英语词句的运用能力,在变通中,小学生对词句的运用更灵活。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要创设良好的说英语的氛围,可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段来着手。

A、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值日生会话,或1分钟同桌自由会话。

值日生会话,可作为英语课前的固定节目,学生轮流进行,.主要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问一些班级出勤情况及天气情况等。如:“Who's on duty today? Is everybody here? Who is absen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等等。1分钟同桌自由会话,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理就行。通过这些经常性的专门说话活动,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而且还形成了一种说话氛围,学生不得不说,这样学生的

英语会话能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B、课中经常安排角色扮演,摹仿会话练习。

每上完一节新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如学习了介绍朋友的会话后,教师就可请三位同学起来,分别扮演会话中的三个人,进行会话。另外还可以做摹仿练习,即让学生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等进行摹仿课文练习。等学生熟练后教师还可提示加些什么等等。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做到了综合运用。小学生的好胜心很强,为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他们也会自觉地下功夫,语言也会越来越丰富,自然地形成了说话习惯。

C、课后提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多说英语。

学习就是为了运用,老师还要多鼓励学生把英语带出课堂,养成课后用英语向老师、学生问候的习惯。如学生在进办公室时可说一句“May I come in”?离开时又可说:“May I go now”?上学时见到老师、同学问声:“Good morning”!放学回家时同学师生之间说声“Goodbye”!等等。这样,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多,学生的会话能力也不断在提高。

D、创设浓厚的校园学习氛围,其中以年级为单位,创设英语学习园地;以校为单位,开展每周的英语日活动(包括英语会话、收听英语小广播),努力让校园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课堂形式灵活多样,风格不具一格。要敢于创新,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授课模式,或采取活动课形式:课堂竞赛、文字游戏、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歌曲;或进行实地考察、上街购物、电话采访;或利用网络资源。

②、多鼓励少批评,以表扬为主。

在小学英语会话教学中,老师还应注意一点就是对学生间的英语会话要“多鼓励少批评。”学生是喜欢表扬的,有时老师的一句“0k,Very good”会使一个不喜欢英语的学生爱上了英语这门课;反之,教师的一句“N0,You're Wrong”也会使一个特喜欢英语的学生从此不感开口说英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以表扬为主,不要吝惜说“You're a clever boy/girl!”“Greet ”“Good”等语句,因为这些是有益无害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并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注意随时地给予点拨,切实抓好学生的会话训练,使其会话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英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和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已经加入WTO,并将于2008年举办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盛会——2008年奥运会。这些都说明我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同时这对我国国民的英语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英语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好坏与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俗语说:“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好学生。现代英语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更高,超过其他学科,这就要求现代英语教师具有规范流利的英语口语,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英语文化底蕴,教学时的灵感发挥,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英语之美,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英语知识以及思维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性,不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能力,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策略:

Ⅰ、教师内部组织召开教学研讨会。

Ⅱ、与外教交谈从而提高纠正语音缺陷。

Ⅲ、出国深造。

[后记]: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同时提高自身素质,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李庭芗.英语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05-01

[2] 王电建 .小学生英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07版186页

[3] 邓炎昌.英语会话五十篇.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

[4] 邓荣成.实用英语问答.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高一虹. 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 胡文仲. 英语的教与学[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7]英语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8]朱慕菊.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9]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10]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11]阮发庆.中小学英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12]冯克诚.实用课堂方法教学大系.小学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06.

[13]B.A苏霍姆林斯基,杜殿申.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4]伍新春.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洪子锐,惠幼莲,李升平.小学英语会话能力提高[M].广东: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读写结合,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河龙中心学校熊晓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文能力的考查也是最令广大师生关注的一大课题。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每次作文均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一、勤读多记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国著名诗人杜甫在诗中也写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读对作文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读是写的基础,读得多才能写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文章读多了,遣词造句能力自然强,眼界更为开阔,思维更加敏捷,构思也更有新意。书读多了,各种优美词句烂熟于心,多种文章的框架了然于胸,自然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妙笔生花。

有些老师只要求学生读课本,反对阅读课外书。其实这是在扼杀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可取。当然,课本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因为课文多是经典名作。但是,课文只能作为一个例子,就象数学中的例题一样。课文也无非是一个例子,举一在于反三,这也是教学课文的真正目的所在。但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著名作家叶文玲在《“我的长生果”》一文中写道:“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出那800字的小说。”她的作文水平在初中时即已崭露头角,原因就是她如饥似渴的课外阅读。叶圣陶、吕叔湘、刘国正等老一辈著名语文教育家就曾多次说过,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它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会浏览、摘录、写读书笔记等,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既然阅读至关重要,而禁止学生课外阅读的做法无疑是闭门造车。那种不考就不教也不读的做法实在是“杀鸡取卵”,严重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

那么,都可以读些什么呢?

可以看健康的小说,从中领会作家驾驭语言的艺术,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巧妙绝伦的构思等。

可以阅读优秀的诗词,从中学习精炼的诗歌语言,领悟诗词中深远清新的意境,体会诗歌高度凝结的情思。

可以看电视,包括丰富多彩的剧目,尤其象《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大型历史题材剧和优秀的古典作品,在生动具体的环境中学习人物活的语言、表情。用对优美景物的感受来弥补生活感情的不足。感受人物的美,引起心灵的震撼。

还可以读报纸、听广播。看到报纸上优美的文章时,我总是不失时机地推荐给学生,甚至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给学生听。利用学校广播室播一些优秀的学生习作,鼓励学生多投稿。这样从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地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写作文不再感到是一种“苦差”,反而是一件“乐事”,不吐不快!

不过,要强调指出的是,多读的同时也要多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应要求学生随看随记,分类加以整理归纳。这样写作文时凭借自己的经历感受,加上多读所获,学生作文一定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且言之有物,有序也有理,何愁作文水平不能提高!

二、勤观多写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感兴趣,就难以全力以赴,也就难出成果。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迫学生作文,很难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抒发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充分展示他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只有学生对写

作产生深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把写作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时,写作能力才能迅速提高。

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首先要解决材料问题。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材料的活水,所以应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对生活加以细心观察,而写日记是将观察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的最佳方式。

日记只是一种行文的格式,写作方法灵活多样,内容可以包容万象,能够随心所欲。既可以写花好月圆,也可以写悲欢离合;既可以写喜怒哀乐,也可以写酸甜苦辣;既可以写给别人欣赏,也可以倾诉心中的秘密。总而言之写观察日记不拘内容形式,尽他们自己的表达才能,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即行。

在这方面,教师要多指导和鼓励学生写日记,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且如何将观察所得写成日记,教师要作定期抽检,不能任务一布置完毕便撒手不管。抽检一方面是对学生的督促,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学生写日记的进展情况。同时,在抽检中若发现佳作,可以作为范文供全班欣赏,也可推荐给班级板报、校广播室,甚至各种报刊杂志,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以便调动他们的写作激情。

另外,我还让学生写随感录。即不一定要完整的一篇,片言只语也行,一句话也可,只要能写出当时的“顿悟”,将这种零散的语句经过组合同样可以成为一篇好的日记或周记。还提倡学生自己给自己写名言,分不同类型,如:理想篇、成功篇、人生篇等,让其在板报上写出来,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三、勤于模仿,借“机”生“蛋”

吕叔湘说过:“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指导学生模仿范文,使他们由不能写到愿意写到会写是非常重要的。而课文多是名篇佳作,无论构思还是语言均堪称典范,学好它,读好它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捷径。教师应善于利用课文来打好学生的写作基础。

除教材上的课文外,其他一切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的下水作文,同龄人或同学的佳作,也可供模仿。特别是语文老师有功夫写些下水文,那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本人也可体味其中写作的甘苦,多给学生示范。

此外,也应注意欣赏同龄人的佳作,因为年龄相近,经历相似,文化知识水平同等,利用他们争强好胜,不甘落伍的心理特点,激励他们比学赶帮。学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老师把自己的习作当成范文来讲,或在作文竞赛中获奖,这时老师要及时指导、培养人才,提高学生练笔的积极性。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要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校园生活中,时常会出现进行作文训练的好时机,教师可以借“机”生“蛋”。如有时班上组织郊游、文艺晚会,有时组织看电影、开运动会等,这些具体活动都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有见有闻,写出来往往滔滔不绝,下笔有神。教师一定要抓住机遇进行作文教学,形式可以多样,或写参观游记,或写新闻,或写听后观后感等将活动与作文训练紧密结合,一举多得。

总之,从语文教学实践来看,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读多记、多观察多写、勤模仿多活动,多管齐下,确实能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河龙中心学校杨春秀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平台,呈现出资源丰富、信息多元的动态特点,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教师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课堂会因为教师善于捕捉信息及时引导而生成更多的精彩,也会因为错失引导良机而留下遗憾。那么,教师应该抓住哪些时机加以有效引导,课堂的精彩生成才会不期而遇呢?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学生有创造性见解时引导

在教学中,学生智慧的火花往往是一闪而过。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抓住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见解,及时地进行疏理并加以提炼和提升,使教学形成新的兴奋点。

在教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学1/2后,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孩子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这时不知谁喊了起来:“我折出了这张纸的1/4。”我一看,学生果然折出了一张正方形纸的1/4。

很显然,学生折出1/4这种行为并不在我的预设之中。如果我皱皱眉,否定这个学生没听清老师的要求,那么学生创新的火花即刻便熄灭了,教学当然会波澜不惊地按着老师的预案进行,但其他的学生谁还敢越雷池半步呢?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学生哪来的主动地位,哪里能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呢?

当然,折出一张纸的1/4,这只是个别学生的行为,这个学生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1/4是什么意思呢?其他学生是否明白这个1/4是什么意思?这个1/4值得师生现在就停下脚步来研究吗?抓住这一时机加以引导,不仅会使这个学生明白这个分数的意思,也会使全班学生运用迁移类推能力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从这种理解上看,学生“折出一张纸的1/4”这一教学信息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教师应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加以引导。

后面的教学效果证明,我抓住这一教学契机加以引导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微笑着问学生:“你怎么知道折的是这张纸的1/4呢?”学生说:“我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张纸的1/4。”老师问其他学生:“他会折这张纸的1/4了,你们怎么看待这件事?”学生有的说:“他没按老师的要求折。”有的说:“他很了不起,都认识1/4了。”有的说:“他很会创新。老师只教了1/2,他就认识1/4了。”老师也高兴得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同学们折出了1/4、1/6、1/8……学生们互相欣赏着各自的作品,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快乐,课堂也因此在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教师抓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见解加以引导,使课堂形成了新的兴奋点。

二、在学生发生错误时引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着学生正确的答案,精彩的见解、独特的思维,对这样的学生往往大加赞赏,对他们的发言稍加提炼,课堂就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而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我们往往是担心、不高兴的。回避这些错误吧,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分析、纠正这些错误吧,打乱了教学的预设,课堂变得无法驾驭。

很显然,对学生错误回避和防范是不可取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的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应迅速解读学生错误的性质,判断其与教学的相关性,并以此为教育契机加以引导,这样就可能形成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新的见解。

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问题是五一期间展览馆门票统计图:1100、800、700、900、500。让学生估计一下,这5天中平均每天售出门票大约多少张?“700”、“800”、“900”、“1100”……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估计。老师:那么,你们估计得准不准呢?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算一算。学生有的用移多补少,有的用五天加起来÷5,结果算出平均数都是800张。很显然: 700、800、900都是比较准确的,1100是完全错误的。

虽然这一错误是极少数同学的,但是学生出现这类错误,很显然是没有理解这节课所学的“平均数”的意义,抓住这一契机,分析这个错误,对于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有意义;抓住这一契机,分析这个错误,会促进学生生成新的见解:平均数只会在最高的和最低的之间,不可能超过最高的,低于最低的。

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有的学生说:“我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一眼看出平均数是800张”;有的学生说:“我看到图中的数据大多和800比较接近,所以我就估计是800张。”我又启发学生:“这些学生估计的700、800、900都在哪两个数之间?”学生明白:“平均数在最高的和最低的之间。”那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说:“而我估计的平均数跑到外边去了。”

我抓住“学生把平均数估到外边去了”这一教育契机,加以引导,促进了全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形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产生了新的见解,新的思考,平均数应该在最高的和最低的数据之间。错误成为了一种有意义的教育资源,发挥了积极的教育作用。

三、在对话不畅时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不再引导学生一小步一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老师提的问题往往是开放的,我们经常听到“看到这些,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题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空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交流中建构起对问题的理解。生生交流互动时,教师不是无事可干,教师的引导非常必要和关键。教师必须抓住契机,在学生思维停滞不前时,在对话不畅时,巧加点拨,提高交流的有效性,提高交流的质量。

如在教学《读统计图表》时,题目说的是近几年来高温天数情况统计表和最高温度情况统计图,

老师:“看到统计图和统计表,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每年高温的天数越来越多了。

学生:我发现气温越来越高了。

学生:我预测今年的最高温度会达到39°,因为天气越来越热了。

学生:我预测今年的最高温度会达到38°,因为今年总在下雨。

学生:我希望天气凉快点就好了。

学生:天气热了,可以游泳。

……

在以上案例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一直停留在天气热、预测气温上,虽然有不同的学生在发言,但后面起来的同学没有新的见解,说的话不同,但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交流已失去“碰撞与启迪的意义”。这时,教师必须把握引导的契机,巧妙的点拨:“天气怎么越来越热了?是什么原因呢?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一句话,将学生的思维推出原来的圈圈,引发学生新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深更广,使交流向着更深层次发展。

四、在学生思维混沌时引导

当课堂中有学生出现说不明道不清或者无法准确表达的情况时,这正是学生思维混沌,甚至混乱的具体表

现。学生的“混沌”恰恰说明他们有想法,说明他们有发展的需要。需要教师帮助学生从混沌提升到清晰,这一提升也正是教师需要发挥的作用。

如在执教的《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自动手操作,剪一个对称图形。

老师:你们剪的是不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学生1:是对称图形,因为是对折后,再画再剪的。

学生2:我是对折剪的,对折的那条线就是剪的中间的那条线。

从上述片断中,学生对称图形的特征也有了初步感知。为什么对折后的剪出来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呢?学生说不清楚。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进行表达,特别是第二个学生,因为说不明白说的时候很着急的样子。学生的语言,需要教师加以提炼;学生感知,需要教师加以提升。教师应及时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观察对称图形对折后有什么特点?对折后剪,图形的两边就能完全重合,使学生明确认识到:对折后出现的那条线就是对称轴。

“变化、挑战、完善”,多变的信息,丰富的资源,动态的课堂,教师的引导显然更为必要和关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课堂信息的重组者,是动态生成课堂的推进者。面对新课程的挑战,需要不断地提升教育智慧,才能真正发挥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精彩的课堂生成将不期而遇。

让学生自主学习点滴

河龙中心学校黄木女

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要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学习。那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呢?我结合数学教学来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尊重学生能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1、尊重学生不分地点场合。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认识水平,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评价等。在尊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主动地学习。有的老师一上课,就只知道让学生尊重,好像自己就是权威,学生的一切就只能围着老师转,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多少学生受压抑。学生还谈何主动地去学习呢?教师在备课的环节中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在情感上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学习。

2、尊重学生争取学中激趣。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发和利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由此可见,让学生产生兴趣是多么的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3、尊重学生要能欣赏学生、爱学生。我虽然是一名数学教师,但教育的天职决定着关爱学生不仅仅是语文教师或班主任的专利。况且古训也时刻告诫我们:谁会爱学生,谁就能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谁的教育才有力量。正因如此,在教学中,我恪守住爱学生,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信条,表现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也是如此。如:学生问‘老师好’,我会发自内心地回应一句‘你好’,而不会置若罔闻,或目不斜视。不小心弄掉了学生的小盒,我会说声‘对不起’;对学生的帮助,我会说声‘谢谢’。是的,教育的真谛不仅仅是教书,更是在育人,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况且全国优秀教师窦桂梅老师也说过,小学教师,本身就应该姓“小”!正是在这点点滴滴的碰撞中,我虽然没有像班主任那样与他们呆的时间长,但我照样赢得了学生的心,这应该是助我教学不可或缺的力量。爱学生还表现在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这些表现在我的课堂鼓励性语言里、单元试卷的评语中。每当进行完单元小测验,我面对着一张张试卷,宛若对着一张张稚气的面孔。考好了,我与他(她)一道欢欣。记得我在一个小朋友的试卷上写道:你刻苦学习的精神真让老师欣赏,如此努力下去,老师相信,你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而第二天的家长签字中就有了这样一段话:孩子,看到你的成绩,妈妈真为你高兴,继续努力,别辜负了如此爱你的老师对你的一片期望!说实在的,看完之后,我的眼眶直发酸——老师的心就这么容易满足!对于考不好的,我与他(她)一起加油:祝贺你,又进了一步!再细心一些。

4、尊重学生不歧视个性差异。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探索。

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转变态度,转变方式。教师过去总是被许多美丽光环包围着,如“红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戴着这些光环。教师的地位崇高了,教师的威严神圣不可侵犯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被淡化了,他们不敢冒犯教师,不管越雷池半步,只能正襟危坐、俯首静听,唯唯诺诺,对教师敬而畏之,任凭教师摆布。在这种气氛里,学生思维的火花被压制了,想象的翅膀被折断了,创新意识没有了,特长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因此,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做到及时转变自己的角色,并随时注意摒弃自己的陈规陋习,解除学生的束缚,与学生积极互动,以平等的身份面对所有的学生,以对话的形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自觉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体验性、探究性不断发展和提升。

因为教师本身的优良品质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随时加强自身的修养,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做到精神饱满、乐观豁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6个西瓜,平均分给张阳和李娟,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西瓜个数。学生很快伸出 3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个西瓜,要平均分给张阳和李娟,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西瓜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西瓜。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三、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对学生要予以成功的期待,因为教师对学生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再次,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五、注重学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利用起来。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一).会听。让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记,抓住重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

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适当提问。

(二).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适当点拨,在教学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三).会用脑去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老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对老师的问题人人都动脑去想。

(四).会说。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六、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让学生自主学习。

l.教师与学生平等。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

2.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3.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

河龙中学张春水

前言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对教材教法研究多,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则较少,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增长和积累,满足于对学生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机械模仿,以致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机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而今,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教学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教为学服务的观念。在教学中不公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终身受益。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教学中要重视加强学法的指导,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结合本人从事数学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更新教学理念,在备课时设计学法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传统的教案设计关注的重点是如何将教材所载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在教案设计上脱离学生实际,只单方面地考虑怎样教,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授予”,完全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致教学效果低下。实施新课改正是要克服这一弊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自主学习,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必须更新理念,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法设计,更要备学法指导。要把如何才能让学生有效“学会”作为备课的出发点,把学法指导作为备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使学生学会学习;要把“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设计教法,选择教法的同时,应重点研究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情况,让学生有效掌握学法,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以“教法”为主导,“学法”为主体的相依关系。如学习《二次函数》一章,我们在设计教学思路时,就不能只停留由教师告诉学生二次函数的图像是什么,有什么性质等知识层面。每节课都应重在突破如何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

究,猜想验证。从而发现

2

ax

y=、k

ax

y+

=2、2)

(h

x

a

y+

=、k

h

x

a

y+

+

=2)

(、以及c

bx

ax

y+

+

=2这几种

二次函数的图像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像的观察,比较,思考和归纳,得到二次函数的性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探索新知,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一)指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根据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便于自学的特点及教改实验所取得的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完全可行和非常必要的。指导学生自学,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顺应当前素质教育和新世纪科技飞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为此,多年来本人一直致力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模仿学习阶段。教师拟定出合理的自学提纲,指导学生依据每章节的学习要求,读懂课本内容,完成自学练习的作业,发现疑点、难点。第二步归纳总结形成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数学教学中情景教学的三种方式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趣味性、探究性问题、动手实践的活动及充满科技魅力或人文魅力的 生动情境,有助于让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生机与活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让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探索数学,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改善。笔者在文中 通过结合生活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动手实践的活动性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 创造生动的情境等三种方式在数学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进行了阐述。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就目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而言,学生在数学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很多,这从学生周末、节假日的课外辅导以数学为主就可看出,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的落差导致学 生学习数学时情绪低落、劳时伤神,尤其以女生的表现特别明显。而数学教师也感觉压力大、负担重,甚至会有“恨铁不成钢”的焦灼感。产生这些尴尬现象的原因与高考压力有着密切的 关系,这是无须讳言的。然而,教育观念、教学理念上的误差也有一定的关系。在考试压力 下的题海战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与数学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与数学之间缺乏情感,只 是被动地在使用背过的、学过的公式、定理解答出一个答案。而数学学习的实质需要学生与 数学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二、情境教学含义 所谓情境教学指的是在课堂上设计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便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 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它是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它包括“情”与“境”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情”指的是情感,师生之间、学生和学习对象之问有着充分的 情绪互动,带有感情的积极投入学习过程中。“境”指的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创设相 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情绪的优化的环境。这种环境中的教学活动处于真实的生活 背景之中。那么如何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概括如下: 三、情境教学的具体方式 1.利用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神秘难懂,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原本充满趣味性、应用性的数学内容演变成与学生生活情境无关的、干巴巴的数字组合。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了一种模仿和套用课本上的公理、定理、公式的状态,缺乏主动的思 考与探索。而在教学中引入问题情境,利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设置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悬念,使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存在,并进入解决问题的思考状态。结合生活素材设置的问题具有情感性、探究性。 2.利用数学活动创设活动性情境 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景,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比如:学习排列组合时,可引入排队 的小游戏或者摸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体会到排列分顺序和不分顺序两种算法。在学习圆、椭圆形状时,可教学生动手用简单的具画椭圆,通过手动,引导学生对椭圆给出自己的 定义。实践是建立主体和客休之间情感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制作、小游戏不但能加深学生对 数学的情感,放松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抽象知识的加工。 3.利用多媒体技术、数学故事创造生动的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糜海清 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工作。但是,创设情境不是一种时髦,不是盲目使用,我们许多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一、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有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411066334.html, 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 作者:董艳 来源:《安徽教育科研》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有著不容忽视的作用。情境教学能为数学与实际生活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以及有价值是情境创设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需遵循教材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紧密联系生活以及要有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教材;认知;生活;价值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将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及生活经验作为出发点来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丰富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变得更为生动,从而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为了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实效与作用,教师要深挖教材,以学生为本,紧密联系生活,并创设有价值的情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从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任务。 一、情境创设要遵循教材实际 教材又称之为课本,主要根据课程标准来编制,并系统反映出学科内容。其不仅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媒介,还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情境的创设主要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所以必须严格遵循教材实际,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基于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在创设情境过程中,需深挖并认真钻研教材,以了解教材内容的编排目的;同时要明确该节课的教学目标中的重点、难点,从而创设出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以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商的变化规律》教学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商的变化规律、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松鼠妈妈分栗子”的情境,如下(多媒体课件演示): 一天,小松鼠妈妈要外出几天,在外出前松鼠妈妈要给5个小松鼠宝宝分栗子,松鼠妈妈说:“现在给你们一人6个栗子,要求吃2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都觉得太少了,有点不开心。松鼠妈妈想了一会,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12个栗子,但要吃4天。”可是小松鼠宝宝们还是觉得少。随后松鼠妈妈又说:“那我给你们一人24个栗子,一共要吃8天。”小松鼠宝宝们一听到有24个栗子吃,都很开心,就同意了松鼠妈妈。 在学生们看完故事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小松鼠宝宝平均每天分到的栗子变多了没有?如果没有,那是为什么呢?而松鼠妈妈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满足小松鼠宝宝们的要求的?”

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真分数与假分数》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但现在有些教师在数学情境下进行教学,总是让情境活动流于形式或太偏重情境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下面我就结合课堂实际教学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 二、【案例描述】 《真分数与假分数》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经历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能正确读写假分数、带分数,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 教学片段一: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像1 4 、 3 4 、 3 8 、 5 8 ……这样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像 4 4 、 5 4 、 6 4 、 7 4 ……这样的分数 叫作假分数,像11 4 、1 2 4 、1 3 4 ……这样的分数叫作带分数。 师: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都和1比,你有什么发现? 生讨论后全班交流,一致认为:真分数都比1小,假分数等于1或大于1,带分数大于1。 本节课教师设计的探究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教师有些用新教材走老路,牵着学生走,课下调查发现学生的兴趣一点都不高,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的特点只知道老师是这么说的,我们就这样学、就这样用。 教学片段二: (在学生经历“把3张饼平均分成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把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到多少张饼?”这些分数的产生过程后) 师:你能把黑板上的分数按一定的标准来分类吗?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教师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和境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情境交融,从而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价值导向下,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个新亮点。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数学课堂中创设的问题情境不但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而且有较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也有的问题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不能承载数学知识,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导致情境不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影响了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创设什么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效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这应引起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进行深入地探索。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能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只要给他提供适当的前提和学习条件。也就是说,任何知识都能够以合适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段的儿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完成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方式,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一、问题情境及其创设的依据 所谓问题情境,是学生觉察到了一定的目的而又不知道如何利用已有知识达到这一目的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及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通过立障设疑、创设“不平衡”,使学生产生认知失调,把他们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在高涨的情绪推动下思考和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数学教

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

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 发表时间:2012-05-09T11:35:49.643Z 来源:《数学大世界(教育导向)》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刘峙菊 [导读]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小学刘峙菊 一、既要关注“社会化”,又要立足“儿童化” 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具有公共基础地位的数学,必然承载着教育的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必然就要思考情境的“社会化”和“儿童化”两个方面。 数学教学情境的“社会化”,能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社会的生存文化,激发学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能使学生感受得到技术的创新和人文的关怀,先进的技术体现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展示着新奇的力量;文化的渗透渲染着融洽的学习氛围,也滋养着学生学习的心灵,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做人,这些都是大家共同追求和倡导的。 然而从现实的教学中看来,过多过繁的社会化是学生难以接受的任务。有时编者和老师煞费苦心所编制的情境,成人认为司空见惯,内容丰厚,学生却并不“领情”。例如:在教学“排列”的时候,老师为了介绍社会通讯的方式,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情,举例“写信”:3 个人相互通信,一共要寄多少封信?教师启发“你们知道信是怎么寄的”,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信是到银行寄的”,话音没完,一个同学就补充了“不对,信是寄给警察局的”。又例如某教材二年级多次出现用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本意是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迁移生活经验,但实际上有老师调查发现: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用人民币以及独立购物的实际经验却十分匮乏。 因此,正如思辩数学教育和教育数学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所教的数学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的,创设数学情境的重心必须移动儿童的位置上来,以“儿童”为本,凸现情境的“儿童化”。具体地说就是充满童趣,充满童真。 二、既要关注“生活化”,又要突出“数学味”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在创设情境时,应该贴近生活。一方面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所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例如:学习20 以内退位减法,一个放着13 个杯子(一排10个,另一排3 个)的杯架,要取下6个,还剩下多少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可以怎样取下6 个杯子的不同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13 减去6,不同的计算方法,沟通了现实生活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再如:在学习乘法口诀的时候,常常从生活中的现象来概括乘法口诀,游乐场上每排2 人的座位, 3人表演自行车杂技,每辆汽车的4 个轮子……这些生活的原型都为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反过来让学生感受到用乘法口诀就可以很快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正是数学的应用要义所在。 数学情境生活化,但决不是说数学等同于生活,在现实生活的层面重复操作,数学高于生活,学习数学不仅仅是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数学不只是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因而,我们在创设数学情境时也不应只注重情境的生活化,同时也应注重情境的数学味。 对于一个教学情境来说,“生活化”和“数学味”也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更不是好坏简单之别。而只是数学教学情境的两个属性而已,有时数学教学情境的理性思考在同一情境中同时具备。例如一个大家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常用的情境:猴妈妈买了3 各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了4 块,给了大兄弟其中的1 块;二兄弟却吵着要吃2 块,猴妈妈就把第2 个饼平均分成了8 块,给了他2 块;三兄弟更贪吃,非要吃3 块,猴妈妈就把第3 块饼平均分成12 块,给了他3 块。三个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在这个情境中,既有猴妈妈分饼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含有深刻的数学性质:同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取出不同的份数,却表示相同的大小。 三、既要倡导内容“综合性”,又要兼顾形式“多样性”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目标是为了学习数学,但从具体内容来看,情境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包罗万象,都可以成为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所用。从学科的角度来分析,数学情境中可以整合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语文学科:在学习乘加算式的时候就可以出示一首完整的唐诗: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提出问题:这首唐诗一共有多少个字,是怎样列式计算?从而教学乘加算式。音乐学科:用节奏的重复以及旋律的循环来帮助认识循环小数;体育学科:测算50 米的跑步速度,以此来认识时间单位:秒;美术学科:呈现名画佳作,引导欣赏后让打分,以此来计算平均分,等等。从涉及到的事物所处的领域来看,可谓名目繁多,有植物、动物、人文、风俗、科技、运动、艺术等不同的系列,但并非随心所欲,而是按一定的序列,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有机地融入到数学学科中去。 多样的表现形式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就看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情境,是否能促进数学思考,是否激发学习兴趣,以至于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发表时间:2011-07-07T15:42:27.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3期供稿作者:廖益辉 [导读]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 江西省南康市太窝中学廖益辉 从教时间不长,却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易地而处,曾几何时,我们不也对数学的实用价值满怀疑惑?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需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结合我校的课改情况就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以生活实例引入 在教学时,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对学生来说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迫切探究的心情与教师一起步入数学的殿堂。如在七年级下册(华师大版)第9章§9.1《生活中的轴对称》的教学中,学生对“照镜子”都很有感触,这一点可以帮助他们初步认识轴对称,要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轴对称,光*语言上的表述很难达到目的,这时候就要借助直观教学手段。如图,课件中各种生动的物体可以沿着直线翻折,并最终重合,这样直观的画面给学生很深刻的印象,对于理解“轴对称”这个抽象的概念很有帮助。 以上教学过程是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出发,比较自然地引出轴对称,这样使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不突然,而且还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就能学到很多数学方面的知识,反过来,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三、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分析探究,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相似三角形”教学时,出示两幅形状相同、大小不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这两幅中国地图间有什么关系(相似)?形状又有什么特点(形状相同、大小不等)?”。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数学课堂中的情境教学_数学论文 现在,教育界已普遍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昔日日单纯的传授知识已转化为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激发创造力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已向素质教育转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大面积的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投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情境教学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达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一、激发主体性: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学习主体,教师不可以越俎代庖,不可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情境教学不仅仅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要优化课堂情境,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渴望,充分感受数学,主动探究数学,主动运用数学。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直线与平面的垂直》这节课时,教师创

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植树节栽树如何判断树与地面垂直?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甚至生活中的办法也来了,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如何定义线面垂直,如何判定线面垂直等这一课时的重点内容也就在轻松和谐的情境之中完成了。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数学课是不成功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的情境,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要以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为出发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提问的设计、题目的选择、情境的创设等课件都要充分考虑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启发性,这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二、激励求知欲问题是数学的灵魂。课堂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不要运用不恰当的比喻,这样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例如,在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编号:JXKT--XS--04--022 《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研究》下半年课题研究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力图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为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帮助。教无定法、教学有法,信息技术的介入必将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化,教学形式的丰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师生间的交流渠道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老师们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和钻研课题研究,在课题的研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课题研究中各课题组成员加强交流和合作,积极争取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课题研究工作氛围。 二、阶段研究目标 1.本学期研究重心放研究各类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具体运用,关注信息技术在课堂情境创设中的实际效果; 2.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处理课本主题情境图,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 3.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体验新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三、研究内容 1.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在课堂情境创设的形式和方法

上有所突破; 2.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探求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模式; 3.组织课题组研讨,探索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不同途径,增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 4.撰写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四、具体安排 1.2016年9月,召开课题组新学期工作会议,布置本学期研究工作; 2.2016年10月——11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境教学微课研讨; 3.2016年12月,汇总课题材料,撰写课题阶段性总结报告。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河龙中心学校张红英 本学年,我上了一堂数学研讨课,内容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本节课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善用“情境”,把情境作为学生获得信息的平台,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自主观察和探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一次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合作的快乐。积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巧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情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是将凌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式的重要载体,要让学生在生动的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学习。有效的情境是启迪思维,激发创造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内容,让数学学习过程充满情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活动体验,进而获得新知,形成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才能激活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在情境中绽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热烈讨论,积极探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时,上课伊始,我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令中国人无比骄傲和自豪的事件吧,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发射,9月28日18时23分,返回舱在茫茫大草原安全着陆,我们的科学家是怎样迅速地找到返回舱着陆的位置呢?”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情境中,引出课题,“这全依赖于‘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其中的奥秘,板书课题:确定位置。这样典型的事例,感情充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新课充满兴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同时,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方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陶行知先生倡导“手脑并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手脑并用,加强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正确而生刻地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通过看一看、摆一摆、想一想等活动,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感知学习内容,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在教学《确定位置》一课时,我让学生在老师介绍了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我创设了探究活动环节:1、用数对表示我们班的班长和组长的位置;2、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由“座位”这个学生赶兴趣而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数对”的概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本节课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与快乐教学 摘要:小学数学情境的设置方法有很多,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启迪智慧,激发学习动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从而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快乐学数学 一、引进生活,“趣”中激情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将知识传授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充分理解掌握知识,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比赛情境,出示了2号选手的比赛成绩:9.87、9.90、9.96、9.85、9.85。 先让学生根据比赛成绩,充分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定,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

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自己要当一回裁判。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容易判断出结果。这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凭什么判断出9.96是最高分,9.78是最低分呢?”顿时,孩子们投入了热烈的讨论当中,课堂教学也自然充满了欢快、自由的气氛。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使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二、探究悬疑,“思”中解疑 开放题不受单项知识的约束,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选择合适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起来,从而能够全面考虑问题,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文具盒水彩笔蛋糕巧克力 18元27元9元3元6元 (1)兰兰买了水彩笔,芳芳买了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2)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买的是什么? (3)老师买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买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运用发表时间:2009-12-30T09:37:42.18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张跃峰(保定市高新区大马坊乡花庄学校河北保定071000) [导读] 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 1. 课始,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 2. 课中,创设情境 2.1加强直观,创设情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弄清周长的含义后,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让学生自己动脑求出圆的周长,学生发现只有把铁丝剪断、拉直就可以测量圆的周长,即“化曲为直”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又让学生计算手中硬纸片圆的周长,他们有的沿圆的一周贴上透明胶带,有的用绕线的方法,还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又可以测出圆的周长;然后指着黑板上画的圆,问:“你们能求出它的周长吗?”“有”,我启发说:“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数学家祖冲之就发现了,我相信同学们经过研究后一定也会成为当代的祖冲之。”同学们研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运用动画技术,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拿起米尺边量边数: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时,猪八戒犯难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表示呢?此时教师暂关机,利用常规教学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度,让其他同学人人动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长度,都会遇到猪八戒遇到的问题:不够一米或不够一尺的长度该怎样表示?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实际中确实存在着这些问题,怎么办?以引起急于解决的悬念,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拓展数的范围。此时教师认真设置问题,组织学生广泛讨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看法,保护、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课尾,创设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课堂上要多给一点时间和空间,尽量让学生多说、多想、多做、多让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 收稿日期:2009-10-06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是当前数学课的多见形式,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满堂灌,激活了师生的双向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凸现出来.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展开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但只有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心理和思维特点深入了解后,才能较好地提出问题,并把握课堂.下面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尝试探索和自主学习的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1.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切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详尽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1.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能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 1.3遵循及时反馈原则 教学过程是信息双向传递的过程,是在刺激反应和纠正反应中进行的,学生只有在不断的错误——理解——纠正的循环认知中,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设置疑惑情境,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辩明正误,从而确凿地掌握所学知识. 1.4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应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求 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不切实际,抽象空洞的问题情境只会使学生产生高深莫测的心理狐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应具备以下要素: 2.1具有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反之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现代数学理论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依原有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为目标,才能收到优良的效果.2.2具有针对性 问题情境必须针对教学目标来创设 2.3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具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学生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适合的思维意向. 2.4具有连续性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连续性,能起到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问题情境可以具有单一的连续性,也可以具有层层递进的梯度式的连续性. 3.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优良的情感体验. 3.1通过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四因素构成的.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开发者和创造者.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时制宜地根据教学内容

(完整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究 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中应当努力创设源于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数学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进行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2、实践意义: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调研,发现:学生不是缺少学习的资源,而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是在老师们的反复组织教学和奖品激励下被动地去学。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我们认为,只有创设极富童趣和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和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在多种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在老师逐个递进的教学情境的引导下,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的掌握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感悟数学思想。因为,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不断优化教学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也是进一步深化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有效情境: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能实现预期目的的教学情形。 2.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通过创设大量现实、有趣且具有生活化的情境,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锻炼和发展了数学综合能力。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我要学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我们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轻松学习。在教学“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在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学生加深了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学会了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时,我多处创设了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换钱、购物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我创设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几个1角的、几个2角的、还有几个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谁能帮帮他?”这时课堂上学习的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孩子都参与了进来,课上发言的人次增多,就连平时从未主动发言的学生,都在小组内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用10个1角,有的用5个2角,有的用2个5角,有的用1个5角2个2角1个1角等等。学生通过个体的思考,小组的交流,对多种策略进行研究,得出了1元=10角的换算关系。在课的结束部分,创设一个模拟小超市购物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数学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使数学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情境,使教学过程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百听不厌。故事中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情感,寓知识于故事中,不仅能吸引学生,也符合学生形象记忆的特点。让学生在充满童真、童趣的奇妙世界中探索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开始学习分数时,我根据书上的画面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中秋节到了,为了让大家尝到不同口味的月饼,妈妈把好吃的月饼都平均分成了几份,你知道其中的一份该怎样表示吗?我的话音刚落,就听有同学说:“好像用用分数表示吧”。

“哪个分数表示呢?”还真有人说出来了!“二分之一!”我趁势引导学生认识了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在愉快的气氛中,学生轻松地认识了几分之一。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我在课上演示了“乌鸦喝水”的主要片段。然后问:“同学们,聪明的乌鸦把石子放进瓶子里就喝到了水,谁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石子占有了原来水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所以乌鸦就喝到了水。这样,从熟悉的故事入手,采用直观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学习新知。同时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体现趣味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我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给学生讲了一个“老师分巧克力”的故事:最近复习阶段,有三名同学进步很大,今天,老师想奖励他们,给他们发巧克力。我这儿有三块同样大的巧克力,我把第一块平均分成四份,奖励甲同学一块;把第二块平均分成八份,奖励乙同学两块;把第三块平均分成十二份,奖励丙同学三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位同学分得多呢?”多数学生都会说:“同样多。”我追问:“老师是用什么办法分得这么公平,你们想知道吗?”于是,在学生最佳的心理状态下进行了新课。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