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

绪论

●一、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

●二、文化界说

●三、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文化的危机

●五、为文化的发展曲尽绵薄

●六、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七、思考题

●八、参考书目

●九、课前演讲安排

本学期讲授的主要内容

1、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成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文化界说

●1、文、化及文化

●2、经典定义的举凡

●3、文化四层次说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1、中国文化

●其一,“中国”,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逐次扩展的过程。

●其二,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始主体。

●其三,中国文化具有自身的民族与国度的特色。

●2、中国传统文化

●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文化

●3、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三是惠及世界的科技工艺;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文化的危机

●1、文化的泛化

●2、文化的软化

●3、文化的固化

为文化的发展曲尽绵薄

●1、做一个清醒的文化人

●2、做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人

●3、做一个胸怀宇宙的文化人

文化是社会的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的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它是

不断向前发展的、使人得到完善的、社会生活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

?a普芬多夫(德)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

?——泰勒《原始文化》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特性,它们都是直接的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

?——马林诺夫斯基

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文化是人生发展的状况。

——蔡元培《何谓文化?》

?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有价值的共业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文明社会形成的生活的方式。

?——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化的态度》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从广义上说,指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辞海》

广义文化又叫大文化,主要着眼于人类和一般动物、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独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又叫小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也就是仅指精神文化,不包括物质文化的部分。

?最通用的定义是:文化是自然的人化。

?这里强调了人在文化中的主导性作用和地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题西林壁》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后来,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意义。

?“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

《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四层次说

?1、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2、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

?4、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第二,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

?第三,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思考题

?1、释义:文化、文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

?2、文化结构四层次说。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化?

?4、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参考书目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本讲要了解的几个问题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二、对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反思

●三、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思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1、疆域、政区

?2、民族、人口

?3、地形、地貌

?4、气候

对历史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反思

?自然环境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第一动力。

?——亚里士多德

?16世纪的法国思想家 J.博丹认为:地理环境决定着民族性格、国家形式和社会进步。他认为,北方寒冷,使人们的体格强壮而缺少才智,南方炎热,使人们有才智而缺少精力。因此,统治国家的决定因素也应当有所不同:北方民族依靠权力,南方民族依靠宗教,中部民族依靠正义与公平。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制度、国家法律、民族精神“系于气候的本性”、“土地的本性”的观点。

?到了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成为社会学中的一个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F.拉采尔。他认为,地理因素,特别是气候和空间位置,是人们的体质和心理差异、意识和文化不同的直接原因,并决定着各个国家的社会组织、经济发展和历史命运。

?在拉采尔思想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德国产生了以K.豪斯贺费尔为首的地理政治论学派。它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力建立世界“新秩序”,地理政治学可以为每个国家规定“生存空间”,从而为法西斯主义向外扩张和侵略制造理论根据。

?热带——一夫多妻寒冷——一夫一妻

?北方——勇敢迟钝南方——懦弱敏感

?平原——专制山区——民主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成乃至生命的产生。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可改变性和直接性。

?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有不可改变性和绝对性。

?总之,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它对文化的影响具有绝对性。

历史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作为社会内部因素的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作用是可改变的、暂时的、间接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古代的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实际上许多都是农业生产工具。漆器、礼器也与农业生产工具紧密相关。

?(2)古代货币,如布币、刀币,都是农业工具的形状。

?(3)中国的历法、年节也与农业紧密相关。

?1、经济文化的多样性

?2、精神文化的多样性

?3、政治文化的多样性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闭的。

?其次,自然地理环境并非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标准条件。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

?一是雄伟,二是险峻,三是幽深,四是奇特,五是秀丽。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

?中国特有的地形地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游览、文学、绘画等方面。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淮南子》

?总的来看,在中国历史上,西汉、唐代、元代、清代几个朝代的疆域都超过了中国当今的“雄鸡式”疆域。

中国气候有三个特点:

?一是季风气候明显。

?二是大陆气候强。

?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甲骨文

?豫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结论:从仰韶文化到殷墟文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摄氏2度左右;在那以后,有一系列的上下摆动,范围为1至2度;在每一个四百至八百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循环。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高温期: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北宋

?低温期:殷末周初、六朝、南宋、明末清初

?高温期与强盛期完全吻合

?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与低温期完全吻合

萌芽时期春秋

郡——县

战国

郡县时期秦朝

汉初郡——县

武帝至东汉末州——郡——县

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

隋朝

道制时期唐朝

道(方镇、路)——州(府)——县

宋朝

省制时期元朝

明朝省(布政使司)——路(府)——县(州)

清朝

?从这个简表可以看出怎样的规律?

?这样的规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首先要明确“中华民族”这个概念。

?其次要明确中国辽阔的疆域和富饶的土地是靠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再次,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总之,中国的历史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也是各民族不断交流和融合的产物。

?中国人口有两大特点:

?第一是分布不均衡。

?第二个特点是人口迁移频繁

?1、从有人口统计以来,中国人口几乎都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2、六千万人口是鼎盛朝代的标志。

?3、东汉创下了百年人口减少率最高记录。

?4、人口成为社会问题是从清代开始。

?1、时间上

?三次大规模的南迁:永嘉之乱

?安史之乱

?靖康之乱

?2、空间上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思考题

?1、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何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化有何影响?

?3、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2、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融合

●3、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4、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

●1、殷商西周:土地国有

●2、东周以降:土地私有

●3、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

●4、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

●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1、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

●2、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3、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

●四、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1、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

●2、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3、农耕经济的早熟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

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重心转移

●1、黄河流域首先成为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据

●2、黄河流域为什么能率先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3、经济文化中心发生迁移的证据

●4、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

黄河流域首先成为经济文化中心的证据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成员中,绝大部分的籍贯或活动范围都在黄河流域●2、在历史发展有着标志意义的大事件也都发生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为什么能率先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1、文化交错区优越说

●2、黄河中下游的旱作文化技术简单易于发展

●3、北方交通方便,利于人口积聚

●4、北方人口优势说

经济文化中心发生迁移的证据

●1、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几乎都依赖长江流域

●2、唐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籍贯发生变化

经济文化中心为什么会出现南移?

●1、地质条件及气候的变化

●2、北方人口的持续南迁

●3、南方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民族融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长期

对垒与融合

●1、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互补和交融

●2、中原农耕民族处于守势,游牧民族常取攻势的原因

●1、生死存亡之际,自然爆发无限能量。

●2、将生产力转换为战斗力基本不需要成本。

●3、传统精神的熏陶

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原始社会,中华先民从事农业、家畜养殖和制陶。夏商两代,青铜制造有了相当的规模。西周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

●西汉时,重视兴修水利。

采矿和冶铁业有了大的发展。

丝织品、漆器制作相当精美。

●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建造高五层的大船。

●唐朝经济空前发达,设立商馆,进行对外贸易活动。

●北宋,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都是北宋时期发明和完善的科学技术。

●明朝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清代,多元化经济成分更加繁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国是以农耕自然经济为主的,同时农耕经济包容着多种经济成分。包括手工业、水利、采矿、冶铁、纺织、造船、建筑、贸易等。

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属内敛型的海洋贸易。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代,

东海沿海私人海上贸易

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了

政府的限制,因此规模较

小,没有形成气候。

●在农业方面,中国劳动人民为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在手工业方面,中国古代的瓷器、漆器、青铜器长期风靡于世界市场,造船业和冶炼业曾在历史上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货币经济方面,中国也曾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几千年商品经济波浪式发展趋势

●1、中国很早便有商品经济。

●2、在周代,商品经济进入较成熟的阶段。

●3、战国出现重农抑商理论。

●4、汉代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5、南朝重农抑商发展到极端

●6、唐朝开始有所好转

●7、宋元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8、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商品经济四要素

●1、商品

●2、商人

●3、货币

●4、市场

●1、产生了品牌意识

●2、第一次确立了商人独立的社会地位

●3、形成了规范的市场制度

●4、周统治阶层实行扶持商业的政治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胃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於贵粟。贵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於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於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神农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迺复一人耳。此其与骑马之功相去远矣。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於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於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官;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官,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高祖既出,其计谜,世莫得闻。

——《匈奴列传》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诗经·东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里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十五从军征》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士、农、工、商,国之石民也。”

——《管子?大匡》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情况

1、出现了繁华的商业大都市

2、经商人员大幅增加

3、有专门的经济学家、理财学家

●黄河流域:长安、洛阳等

●长江流域:扬州、荆州等

宋元商品经济的飞跃发展

●1、第一次允许沿街设店,并解除了一千多年的宵禁

●2、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出现了商行组织和商标

●4、提出了“士农工商皆本业”的观点

●5、商人子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可与非商人通婚。

●6、大都成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7、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

●8、泉州是元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1、明代以后,商人的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2、明清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商业帮派,如明朝的徽商和清朝的晋商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杜牧《赠别二首》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静香书屋》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是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王建《夜看扬州市》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张祜《纵游淮南》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张籍《贾客乐》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姚合《庄居野行》

刘晏改革盐法:

官产、官运、官销——民产、官收、商运、商销

杨炎改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为两税法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此四者(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

●——陈耆卿

从明代中叶到清朝乾隆末年,有一支商帮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那就是徽商。在辉煌的数百年间,徽商造就了一批享誉中华大地的的百年老字号,有的至今还熠熠生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票号:清代以经营汇兑为主的信用机构,由晋商独占经营,在全国金融市场上曾煊赫一时,晚清时在外国银行的冲击下没落。

清代钱庄的票据

社会经济早熟的因素

●商品生产

●城市经济

●土地买卖

●农民的离土自由

●货币地租

●……

●官僚、地主与富商大贾相互转化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2、结合史例,说明古代商品经济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3、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度的定义

●二、中国宗法制度的产生

●三、宗法制度的发展演变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第一,家天下的延续

●第二,封国制度不断

●第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第四,家国同构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宗,就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它的引申义是祖先及其继承人。

●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曾孙之穑,以为酒食,

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所谓宗法制,即血缘宗法制度,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1、西周宗法制度

●(1)嫡长子继承制

●(2)封邦建国制

●(3)宗庙祭祀制度

●国王的正妻所生的儿子叫“嫡长子”,非正妻所生的儿子叫作庶子。

●从周公开始规定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王位。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点在于定名分,杜绝了兄弟之间为争王位而造成的祸乱。

●立嫡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

●2、世家大族宗法制

●(1)产生的时间

●(2)如何产生?

●(3)与西周宗法制的不同

●1、血缘的尊贵不再成为选拔领袖的最高标准

●2、扩大了宗法制的范围

●3、家族式宗法制:产生于唐代

●(1)修宗谱

●(2)建宗祠

●(3)置族田

●(4)立族长

●(5)订族规

古代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宗教势力对欧洲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长存。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制工商业发展。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伦理型范式及其表现

●2、政治型范式及其表现

汉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1、察举:自下而上由郡每年向朝廷推荐若干优秀人才

2、征辟:自上而下地征调,由皇帝直接发现人才直接任用

3、荫子:根据级别由官员推荐若干子弟到朝廷任职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礼记·王制》

封建国家承认宗族法规地位的表现

●1、已经为宗族家法惩处者,国家一般不再惩处;

●2、官府可以直接引用犯者所属家规族法作为对其决定处罚的依据;

●3、官府直接授权将其犯者责付其家族惩处;

●4、官府直接批复宣布其家族所制定的家法有效。

●先秦:已有丞相之职,但制度不严密

●西汉:宰相的权力达到顶峰

●东汉:君主——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南朝:君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唐朝:君主——三省——六部

●唐玄宗开始设置翰林学士院

●宋朝设立枢密院

●明太祖废中书省,罢宰相,设置内阁大学士

●清代保留内阁制

●1、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

●2、对传统极端尊重

●1、两千年一贯制的“思想大一统”

●2、专制主义的政治论高度发达与早熟

●3、顽固的官本位

汉武帝对宰相制度的改革

●1、不任用德高望重的大臣当宰相

●2、取消宰相终身制

●3、设立自己的司政班子

为控制权力,汉武帝在皇宫内组织自己的秘书班子。中央政权形成两套人马:一是皇帝控制的内朝;一是以丞相为首的的外朝,即中央行政机构。

●西周宗法制在春秋战国解体,西汉形成了世家大族宗法制,东汉蔚为大观,南朝发展到最强盛。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以下的等级序列: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汉高帝刘邦恢复分封制,是因为他认为秦朝之所以短命,是因为秦始皇否定分封制,致使各地起兵时,朝廷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

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诸侯王发动了旨在夺取中央政权的七国之乱,使西汉朝野大为震惊。

西晋初期,晋武帝司马炎死后,八个诸侯王马上发动叛乱,搅得天下四分五裂。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明惠帝朱允炆采纳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计策,先后废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五个诸侯王,燕王朱棣以此为借口,发动靖难之役,攻破南京,夺取皇位。

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是实行连坐法,按五家一伍,十家一什地编制起来,有人犯罪,同伍或同什的人必须告发,否则都要同罪连坐。

思考题:

1.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宗法制?我国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嫡长子继承制最基本的原则是什么?

4.宗法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表现在哪些地方?

5.为什么说我国古代相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皇权不断强化的过程?

6.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上古文化

1、何谓“上古”?

2、关于人类起源的假想

3、中国人的起源

4、原始物质文化

5、原始精神文化

6、原始社会组织

7、上古文化分布

何谓上古?

这是一个没有清晰时间界限的概念

上限:人类出现之时

下限:国家、阶级、文字产生之前

人类起源

20世纪前半叶,北京猿人,50万年

1959年,玛丽·利基夫妇发现头骨,175万年

20世纪70年代,南方古猿阿法种,人类最早的脚印,300多万年 1994年,美国科学家,南方古猿始祖种,400多万年

2000年,法国科学家,乍得人,600-700万年

人类起源地

亚洲

非洲

人类起源之谜

1、所谓基因图谱的破译

2、处女繁殖

3、难解之奇迹

处女繁殖

耶稣诞生

商代之简狄

周代之姜媛

中国人的起源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中国人的人种

黄种人:蒙古人种

白种人:欧罗巴人种

黑种人:尼格罗人种

棕色人:澳洲土著

中国人的起源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2、中国人的人种

黄种人:蒙古人种

白种人:欧罗巴人种

黑种人:尼格罗人种

棕色人:澳洲土著

原始物质文化

1、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

2、原始社会的陶器

3、原始社会的纺织技术

原始观念文化

1、何谓自然崇拜

2、自然崇拜产生的原因

3、原始宗教的形态

新石器时代农业发展阶段

1、新石器早期刀耕火种阶段,距今1万年至八千年,生荒。

2、新石器中期锄耕农业阶段,距今八千年至五千年,定居熟荒。

3、新石器晚期发达的锄耕农业和犁耕的萌芽,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

何谓自然崇拜

它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以及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态。

原始宗教的几种形态

1、自然崇拜

2、生殖崇拜

3、祖先崇拜

4、图腾崇拜

图腾的定义

原始人一般都相信宗教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图腾崇拜的特征

1、认定某一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作为自己的祖先。

2、与图腾物有亲属关系。

3、图腾物是部落的保护神。

4、有神秘的成年仪式。

图腾崇拜的发展阶段

1、直接认同图腾物生产出他们部落的祖先。

2、认为图腾物与女性祖先结合繁衍出部落祖先。

3、将图腾物综合化、象征化,成为联合体的图腾。

生殖崇拜的发展阶段

1、女性生殖崇拜

2、男性生殖崇拜

3、男女交合生殖崇拜

四、原始社会组织

(1)就婚姻关系而言,在原始社会中华先民经历过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血亲杂交

其次是:血缘群婚

再次是族外婚

(2)就氏族关系而言,经过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

母系氏族是以母亲的血缘关系结成的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母系氏族社会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

女娲氏、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

父系氏族社会是以父亲的血缘关系为中心结成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基本单位。随着男子劳动地位的改变,使他们逐渐取代了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支配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大约产生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早期。

“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禹的时代开始了“夏文化”的进程,其特征是

(1)工具形态由石器、陶器过渡到青铜器;

(2)农业生产已有相当发展;

(3)私有制确立;

(4)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国家政权建立起来。

五、上古文化分布:

(1)华夏文化集团。包括仰韶

文化和龙山文化分布区。

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共同祖先。

(2)东夷文化集团:大致在今

山东、河南东南和安徽中部一带,

即大汶口、龙山文化和青莲岗文化

江北类型分布区。后羿蚩尤

(3)苗蛮文化集团: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一带,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分布区。东部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也可归入此文化区。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 国 文 化 概 论 (习题) ————张令牌 中国文化概 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郡县帝最终得以确立时在位的皇帝是(B )

A.汉景帝B.汉武帝C.汉高祖D.汉文帝 2.尧舜时期的都城建立在(A ) A.汾河谷地B.河套地区C.江淮地区D.胶东平原 3.京杭大运河走向衰落是在(C ) A.宋朝B.元朝C.清朝后期D.明朝前期 4.唐代被称为世界文化融会场和集散地的是(C ) A.洛阳B.上海C.长安D.开封 5.唐宋以来,中国各地出现了“状元乡”、“秀才县”,主要是由于(A )A.典范人物的影响B.自然环境的影响 C.地理条件的影响D.区域意识的影响 6.据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能走牛车的路称为(B ) A.径B.畛C.涂D.道 7.京剧脸谱的不同颜色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表示鲁莽豪爽的是(C)A.红色B.白色C.黑色D.紫色 8.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大量考订、校勘、辑佚、辨伪和注解的是( C ) A.浙东学派B.桐城学派C.乾嘉学派D.扬州学派 9.制成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的朝代是( A ) A.战国B.东汉C.北宋D.南宋 10.司马迁把现在徐州以东包括苏州、扬州一带称为( C ) A.南楚B.北楚C.东楚D.北楚 11.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禁忌,避讳之风起源于( D ) A.南朝B.秦朝C.唐朝D.周朝 12.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伶人行的祖师是( A ) A.唐明皇B.秦始皇C.嫘祖D.杨贵妃 13.在中国历史上,农民意识强烈的皇帝当属( C ) A.秦始皇B.汉武帝C.朱元璋D.乾隆 1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后,剪辫子、穿中山装的服饰标志属于( B )A.阶层标志B.政治标志C.职业标志D.信仰标志 15.在我国庆贺婴儿“满月”礼这天,主持“去胎发”仪式的是( C )A.爷爷B.爸爸C.舅父D.族长 16.全盘西化的提出者是( D ) A.李大钊B.郭沫若C.贺麟D.胡适 17.唐代以后通行的文字字体是( B ) A.行书B.楷书C.隶书D.草书 18.我国古代把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称为( A ) A.黄道B.红道C.紫道D.白道 19.现存最早的药学专书是( C ) A.《针灸甲乙经》B.《千金要方》C.《神农本草经》D.《千金翼方》20.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对待,其中地位最低下的是( D )A.蒙古人B.色目人C.汉人D.南人 21.民间人士对中国烹饪地方差异概括正确的是( A ) A.南甜、北咸、东辣、西酸B.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C.南咸、北甜、东辣、西酸D.南辣、北咸、东甜、西酸 22.宋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是( B )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平时作业(2) 准考证号: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 1. 清朝皇帝亲行开耕礼的文物藏品,现保存在北京的() A. 日坛 B. 月坛 C. 天坛 D. 地坛 2. 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A. 黄帝 B. 仓颉 C. 太史籀 D. 许慎 3.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的作者是() A. 高士奇 B. 钱学森 C. 茅以升 D. 竺可桢

4. 商朝的鼎盛时期是() A. 太甲时期 B. 武丁时期 C. 盘庚时期 D. 祖辛时期 5. 我国制盐业的迅速发展是在() A. 春秋 B. 战国 C. 秦代 D. 汉唐 6. 表明中国传统社会中央集权管理体制成熟的是() A. 宗法制的确立 B. 分封制的确立 C. 三公六卿制的确立 D.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 7. “天人之分”观点的提出者是() A. 荀子 B. 董仲舒 C. 刘禹锡

D. 张载 8. 在明朝,与着名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有过来往的思想家是() A. 王阳明 B. 王艮 C. 李贽 D. 颜均 9. 中国科举制度成熟的时期是() A. 汉朝 B. 曹魏 C. 隋朝 D. 唐宋 10. 钟敬文提出“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可以分为三种干流”,即上层文化、中层文化、下层文 化。又将中下层文化归纳为() A. 民俗文化 B. 市民文化 C. 娱乐文化 D. 工艺文化

11. 在中唐思想界打出“攘斥佛老”大旗的代表人物是() A. 韩愈 B. 柳宗元 C. 刘禹锡 D. 白居易 12. 东汉学者郑玄解释说,“道”是宽多少的路() A. 八尺 B. 十二尺 C. 十六尺 D. 二十尺 13. 在古代,分隔着东方与西方两大文明世界的高原是() A. 青藏高原 B. 云贵高原 C. 帕米尔高原 D. 蒙古高原 14. 中国科举制度的雏形是() A. 九品中正制 B. 汉代察举制度 C. 门阀士族制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论述题

一、试论述对待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正确态度。 (1)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中国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它是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 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也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转自环球网校https://www.doczj.com/doc/3b14280559.html, 没有一种文化是纯而又纯的,吸收外来文化是丰富和发展本体文化的正常途径之一。当然,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总是有所选择的,不适应本体文化的外来文化完全应当淘汰也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和拒绝一切外来文化的狭隘民族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2)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 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求韵律,这一点,不论是民歌还是魏晋、唐宋的文人诗词,以至近现代的白话诗,以不同的形式保持这种传统的,都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又如,中国封建体制形成的等级和特权观念,宗法制形成的血统论,即使在现代社会里,不论是在民间还是在上层,仍会在人们头脑中时而起着作用。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它是在传承中积淀下来的,是历史的产物,又在每一个时代产生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形式特点,因此,它带有各时代的普遍特性,又综合了不同时代的多方面的内容。 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也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文化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不是正确的态度。 二、试论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三、论述中国地理的整体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走向统一发展的影响? 1、众多的河流像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 (1)黄河长江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2)汉水、淮河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 (3)长江的支流湘江和赣江与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北江同发源于南岭山,秦朝时开凿灵渠,正是把湘江和漓江相沟通。 (4)西江则联系着岭南和云贵。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的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思潮 D.文化事象 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5.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 A.大兴水 B.大兴武功 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 6.司马迁的《史记》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国别史 D.典志史 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 8.“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 B.夏朝史实 C.商朝史实 D.西周史实 9.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高粱 B.整修田埂 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 11.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西南 12.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皇甫谧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14.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井田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15.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载体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 (民放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 A.文化现象 B.文化内涵 C.文化事象 D.文化思潮 2.历史上,青藏高原地区曾居住过 A.古巴人和鲜卑人 B.古巴人和羌人 C.鲜卑人和吐蕃 D.吐蕃和羌人 3.中国古代家族伦理的核心是 A.修身B,勤业C.孝梯D.尊师 4.《诗经》编成于 A.春秋时切 B.战国时期 C.汉朝 D.唐朝 5.中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产生于 A.元代末期 B.明代中叶 C.清朝中叶 D.民国初年 6.在中国古代教育程序的八个步骤中,最终阶段是 A.“正心”B“修身”C“平天下”D“治国” 7.中国民族语文政策的基本点是 A.坚持语文独立 B.坚持语文互助 C.坚持语文平等 D.坚持语文分类

8.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是隋唐确立的 A.孝廉制度 B.九品中止制 C.科举制度 D.官吏选拔制度 9.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清朝 10.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 A.黄帝、鲧、高辛,尧、舜 B.黄帝、颛顼、高辛、尧、舜 C.黄帝、仓颉、高辛、尧、舜D、黄帝、高辛、尧、舜、蚩尤 11.中国铁器的普遍使用始于 A.新石器时代 B.商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秦汉时期 12.唐代以后科举制的主要形式是 A.民间推选制 B.官员推荐制 C.面向社会的公开考试 D.门阀世族世袭制 13.在中国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是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 物竞天择的观念 C.天人之分的观念 D.天人合一的观念 14.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中国汉字是 A.岩壁文 B.石鼓文 C.青铜文 D.甲骨文 1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的是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16.古代识字课本《百家姓》出现于 A.唐代初年 B.北宋初年 C.明代初年 D.清代中期 17.中国农业生产文化的主体内容是 A.水利开发 B.农具应用 C.农业政策 D.农耕灌溉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广义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者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内涵: (1)社会上的许多事物,都从属于某一领域,但是根据大文化的定义,只要它们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都可以属于文化范畴; (2)这些事物对于文化学来说,主要关注它们人文性的一面; (3)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产品:分广义文化产品与狭义文化产品,广义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文化产品专指精神文化产品,纯粹的实用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耗材,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反复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者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或者标志作用的事物,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项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与之相关的人文化事项,某一特定的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成为一种潮流 文化政策: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政策和对策原则 文化观念:一定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说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上层文化:宫廷文化或者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他的历史传播一般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既不依赖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文化传统:贯穿于民族与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传统文化: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个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文化观念:文化观念是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方志时期:明清两朝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1400-1900年的第三大气候时期称之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之为寒冷时期。 地缘:此地缘是指当中原文化为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荫子:宋代的一种特殊补官制度。文臣到一定级别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一种特权,称为荫子制度,不仅可以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府兵制:北朝以来实行,隋至唐相沿不改,,此制度最重要的特点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墨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墨翟。墨家核心思想是非攻兼爱,尚同,节用,非乐等,该学派在逻辑和科技方面有不少的发明创造。 察举制:是指地方官僚查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从中央到地方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地贤士的职责。 学思结合:是指由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总是思。学思结合的原则是孔子最早提出来。 中体西用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大题和难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 ...文化政策的是( ) A.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1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7.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