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姓名:陈明欣

学号: 20100141300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冯利华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前言

亦舒作为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言情小说。抛开了传统言情小说重视的俗套的剧情、统一的模式以及意料之中的结局。“亦舒小说多以女性视角出发,来描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和遭遇,在感情生活上的悲欢离合。”[1]描绘的是现代香港都市百态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从爱情故事着手,深入挖掘了深层的社会根源和人物的真实心理体会。使作品更具有写实的意义,成为了当代都市人的命运与精神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了不同的爱情观念。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亦舒的言情小说可谓非富多彩,虽说都是在写爱情,但她却能写出不同的韵味。并且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体会,主人公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的。

1.1孤寂的爱情

“欲望膨胀的现代都市,给人们带来的除了物质的繁荣和经济的发达同时,更多的是心灵的焦躁与孤寂。”[2]亦舒作品一再的描写着这样孤独的故事和寂寞的人群, 凸显出现代都市人的寂寞与孤独。在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丢掉了该有的本真与质朴,取而代之的事世故与圆滑。受到了太多物欲的熏染和现实的鞭策,“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贫乏。”[3]是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精神问题和共同面对的情感难题。困扰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

《她比烟花寂寞》中姚晶孤寂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诠释。灿烂的烟花终究归于寂寞, 这便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姚晶的经历。她凭着千般努力与万般刻苦,终于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电影明星。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却难以掩饰。在收获爱情又遭爱人离弃,经受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击之后,不堪重负的姚晶被伤害的体无完肤,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配偶抱那么大的希望是太过幼稚天真了。”[4]“伴侣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爱的奴隶。”[5]姚晶正是因为对爱情有了过多的期许和依赖,才会在炽热爱情消失之后,顿感挫败,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从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孤寂的姚晶虽然已经拥有了经济上的独立,但却缺乏精神上的独立,将爱情看作了人生的全部,所以在爱情中处于被动的一方,所要承受的痛苦自然多得多。“爱一个人首先要自爱,从速离开那个不爱你的人,真正珍惜你的人会顾忌你的感受,不会轻易让你去做你不乐意的事情。即使割舍不了也要理智处理。”[6]

姚晶就是因为单纯的为爱牺牲而造成了这一悲剧,我们必须明白只有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才能在复杂的爱情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收获真正的爱情。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付出,独尝爱情的孤寂。这是亦舒在诉说物欲的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和深刻体会:

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奢求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别人。从另一个层面看,姚晶的悲剧爱情不在于经济方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缺失所致。姚晶企图在理想的爱情中得到一丝慰藉,消除寂寞。但一切却事与愿违,终究独尝孤独与寂寞。最后绝望的姚晶甚至只能将遗产给只有过两次会面的徐佐子。

“爱情是一件奢侈的事。”[7]明明渴望着爱情,却可望而不可即,企图通过选择金钱上的富裕来弥补爱的孤寂。《喜宝》中的姜喜宝,便是这样一个既清醒又寂寞的女子。她对一切都漫不经心,唯独钱可以让她出卖自己的一切,青春、爱情、包括生命力。当她最终得到一直所追求的金钱时,却陷入了寂寞空虚的深渊。喜宝对人情世故、和事态的炎凉体会真切认识深刻。她曾说:“我不会怪社会,社会没有对我不起,这是我自己的决定。”[8]她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清醒而理智的,为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把自己卖给了韩国泰,为了富裕的生活选择了六七十的勖存姿,理由很简单,勖存姿有很多很多的钱,可以正好满足她的需求。但是即使性格如此扭曲的喜宝也说过,“我需要爱,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给我很多的钱,如果没有钱,那么我还有健康……”[9]喜宝对爱也有过渴望与期待,她心里首先是对“爱”的追求,其次才是对“钱”的追求。但当她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她已经丧失了爱的权利,或者可以说是将爱尘封起来,让这一切都被清醒和理智所替代。她所追求的是很多很多的金钱,借此来弥补她心里对爱的空白、精神的缺失。在喜宝清醒的思想,理智的爱情下,她错失了任何爱与被爱的机会和权利,最终留给她的仅仅是孤独寂寞与空虚难耐。

最后提到:“勖存姿的故事是完了,但姜喜宝的故事可长着呢。”[10]的确在勖存姿死后,姜喜宝如愿以偿的变成了富翁。尽管以后追求喜宝的人再多,但他们爱的只不过是喜宝的“钱”而已,不再是纯粹的爱。喜宝已经错过了“爱”与“被爱”的时机和选择权利。喜宝的故事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追求的方向,处理金钱、爱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等物欲诱惑的面前,我们应该做一个追求精神富裕,与冷漠现实奋力抗争的斗士,不能任由物欲揉碎我们的意志。同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允许自己轻易地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垮。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独立自足的精神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因有了爱而把爱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不因爱的风波而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11]亦舒笔下的女性在选择爱上更清醒、更现实。她强调的是女性在爱情上的独立自主。在面对爱的荆棘时,要勇敢面对,从容前行,自我解放,挣脱困境。不能一味的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要学会树立爱情中的独立性,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独立。

亦舒认为爱情是一种“来去自由, 不受礼俗常规所约束,不受其它任何因素影响的美好感情。”[12]她也向往理想的爱情,也曾在作品中赞颂过至纯至爱的爱情。在《曾经深爱

过》中因共同理想追求而走在了一起的邓永超和周至美的质朴爱情,在《蔷薇泡沫》中为求短暂的幸福情感而牺牲一切的马宝琳与占姆士的的伟大爱情。但亦舒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爱情的独立选择权,争取自己想要的爱情。《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一生以爱情为事业。经历了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的不惜为她抛妻别子; 有的虽已结婚生子, 仍不能忘她;有的身患绝症仍对她痴心不改。在爱情追求上独立自主的女强人玫瑰有着浓厚的现代都市女性特色。她是一个义无反顾、努力地追求爱情的人。书中人物傅家敏曾这样毫不隐晦的赞扬玫瑰:“玫瑰怎么同呢,世上有几个玫瑰呵,我们都是凡人。”[13]

的确,敢爱敢恨的玫瑰的确是让人不禁赞叹。对于庄国栋的爱,她积极大胆,甚至无视庄国栋已有未婚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所爱,不顾世俗的眼光。虽然最终庄国栋最终选择与未婚妻完婚,但玫瑰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热爱。即使当庄国栋在婚后找感受不到爱,回来追求玫瑰时,玫瑰果断的拒绝了他。玫瑰不再留恋于逝去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目前最适合她的人,做出了最好的抉择。对于溥佳明,她可谓是掏心掏肺,不顾其身患绝症,对他悉心照料,毅然决然的陪他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旅程。最后在认定罗德庆是最适合相伴一生的人后,她选择的是毫不犹豫的坚守。因此,无论玫瑰人生中有过几次爱,爱就是爱,毫无保留,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刻骨铭心的。她的爱独立而自主,是有精神空间的。

此外,勇敢追求爱情的香雪海也是独立自主的都市女性。她拥有万贯家产、高贵冷艳,放着高干子弟不要,却唯独钟情于其下级职员关大雄产生爱恋,虽然看似有些畸形, 但她对爱情的独立自主是值得肯定的。“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也不放弃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力。”[14]凸显出了香雪海主动出击、独立、自我解放、自我肯定的与传统爱情完全不同的现代的爱情。表现出了独立自主的爱情观。这种在爱情的独立自主正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所必需的。快速的生活节奏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取而代之的是权衡利弊、计较得失。人们必须拥有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独立,才能去享受、收获与守护爱情。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爱情只是宿命给你设下的一个圈套,让你在全力追求爱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内心的成长。亦舒也是凡人,她也同样渴望着爱情。但同时她也害怕被情所困、被爱所伤,对爱情始终缺乏安全感。所以亦舒对爱情的态度是怀疑的。

她的态度可以从她作品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中看出:如《我的前半生》中子君和涓生十三年美满婚姻生活的破灭,《他比烟花寂寞》中姚晶的为爱而亡;或《香雪海》中,关大雄和叮当因第三者的情变等等。对爱情有着清醒认识的亦舒曾说过,爱情是一场瘟疫,咱们应当庆幸一生平静度过,远离于爱,无惊无怖。如果这件悲苦的事果真发生了,那么

我们也只有好好面对现实,总得继续的活下去,呜呼。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虽然亦舒有意的让爱情远离尘世的喧嚣,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却清醒地明白这种纯美的爱情事实上是十分易碎的,一旦当现实内容掺杂其中,它立即会变了滋味以至于崩溃瓦解。她曾说:“我对爱情这件事是非常怀疑的。写小说是写小说,生活是生活,日日挤着轮渡去上班,打着呵欠,穿着球鞋、牛仔裤。生活在爱情小说中……那简直是悲惨的,幸亏能够把两者分开。”[15]至纯至美的爱终究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去面对喧嚣的尘世。“爱情是一场春梦,梦幻而不可捉摸,山盟海誓经不起长期的打击,激情一旦褪去过后一切将会烟消云散。”[16]

在亦舒的大量小说中,有许多缠绵美丽的爱情故事, 但她既没有沉浸于表面的纯真浪漫中,也没有过度的赞扬人物奋不顾生追求真爱的理想色彩, 而是努力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对爱情始终贯穿着怀疑。

“亦舒一直把‘爱情’看作是都市生活中的调剂品,是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外的游戏,男女双方在面对着众多的选择时,随时改变着自己的选择,及时行乐。”[17]爱情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用于舒缓人们的焦虑与恐慌罢了。亦舒轻易地让爱情夭折,不给它存活下来的任何机会,冷冷的把它关在了门外,就是她对爱情怀疑的真实写照。即使是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重重难关,心灵碰撞的男女主人公们,在最终感情不断深化,即将走向美好幸福生活和婚姻殿堂的时候却终究难逃演变成为悲苦的结局。如《开到荼蘼》中遭受过巨大精神创伤的王韵娜和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左文思历经波折终于解开了误会,互相敞开了心扉。但最后却以左文思杀人被捕入狱来结束了这一故事。再如《曾经深爱过》中邓永超与周至美在经历了共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拉近了距离,最后将走向幸福生活时,邓永超却因为意外的飞机失事而丢了性命,两人终究阴阳相隔。亦舒在对这些焦虑抑郁的都市男女们的苦闷彷徨的心态和充满无奈的生活状况的描写之中,除去对他们的同情和无奈,更多凸现出的是对爱情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任。

“亦舒用严肃冷静的笔触,无情地打破了读者心目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心愿,毫

不避讳的讽刺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神圣伟大, 从而表现出了对于爱情她独特的思考:她认为爱情不过是一场烟雨, 虚幻飘渺而不可琢磨,经不起现实残酷的考验与持久的打击, 激情一旦褪去便会消失的了无踪迹。”[18]

有些作品的结局看似完满,却让人心里倍感凄凉。在《我的前半生》中,独立坚强的子君虽然再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包含在其中的有着她太多的无奈与疲惫以及在经受了理想婚姻破灭后留下的精神创伤。事实上,在亦舒的小说中,没有所谓的完美幸福结局,人生本来就是平淡且充满着遗憾和失望的,即使是美好的婚姻也绝不可能给人以完美。而对于《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姚晶的各种悲惨经历:英年早逝,被社会过早所遗忘;被丈夫

和女儿所不需要等等。作者亦舒并没有沉溺于悲伤的爱情中, 而是以清醒、严肃的态度揭示了爱情的虚无缥缈和易破碎性。因为对爱情的怀疑,所以其笔下的故事很大部分是悲伤的,记述着往事的缺失,承载了幻想的破灭。“同时小说的最后虽然大多有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合理的结局,并非独守房,但心灵上的孤独和寂寞则是共同的。在她们看来,所谓的真爱、山盟海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爱情,最终也只不过如烟花的绚烂般转瞬即逝而无从把握。”[19]这种想法影响了亦舒小说的情感趋势走向,与其无奈的去面对情感的淡化和变质,还不如在最美好的时刻恰当的选择停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

但能够像黄玫瑰那样毫不迟疑去追求爱终究是理想虚幻的,现实中女性们仍然在爱的艰辛苦涩中痛苦挣扎与徘徊,在爱的失望和疑惑中感慨万千。惆怅旧欢如梦式的感叹和永远是寂寞的苦吟经常流露在其作品中。甚至于那些生活在上流社会、令男性刮目相看的女强人也无法挣脱寂寞的束缚。她们精明能干、外表美丽、内心坚强, 但却在婚姻和恋爱上有着太多的不尽人意。只能默默背负着女强人的头衔独自品尝孤独的煎熬, 看透一切世俗、对一切一度失去信心的大有人在。可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也时常流露出对美好婚姻生活、幸福家庭生活的平凡人生的羡慕与渴望, 于是当她们在旁观别人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加增添了她们自身的苦涩与惆怅。让她们抑郁苦闷的情绪无处释放,只得暗自神伤。

2.2 爱情与婚姻的两难

2.2.1 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对于爱情与婚姻,亦舒经常用到的句子是:“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的又是另一些人。”[20]爱情和婚姻在亦舒的小说中是两难的,不能两全。必须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在亦舒看来爱情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所以可望不可及。但是婚姻却是实在的。与此同同时亦舒更加强调的是在婚姻生活中,女性要时刻做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并且必须要有独立的选择权。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对于婚变要敢于面对,敢于走出,并激发出女性的独立自强意识。爱情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有了婚姻不一定就有了爱情,无爱的婚姻也是成立的。所以婚姻是可以单纯的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而爱情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不能一概而论。

“爱情是种情绪,本无定式,即使非要客观量化分析这种主观的意向,也很难就可以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于婚姻,有道德和社会体制约束。”[21]有人因爱觉得小皱纹也很美丽,有人因不爱,穿件红色的外套也觉得厌烦,这些无理的理由,不能就真的称之为爱或者不爱的理由,爱就是一种感觉,只是爱情的感觉消失了便再也没有了而已。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对于条件良好并且很优秀的人,可是就是没有感觉, 你没办法与之恋爱,却可以认证其作为你的结婚对象。当对于婚姻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既明智

又清醒,知道如何权衡如何选择,知道自己责任与义务。

在亦舒看来婚姻要比爱情来得现实。“维持大多数婚姻的因素是孩子、经济、寂寞、需要安全感、面子——并不是爱情。”[22]《她比烟花寂寞》中,当女记者徐佐子看着姚晶支离破碎的爱情,最终烟消云散时,她对此深有体悟:“维系婚姻有许多因素,有些人为求归宿,有些人为一张护照,也有人为爱情,为饭票,或为扬眉吐气,林林总总,数之不尽,关系千丝万缕。”[23]于是,婚姻与爱情相较之下,婚姻是更为真实可靠的东西。

毫无疑问,爱情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婚姻则更加的麻烦;因此童话里没有婚姻。婚姻是一旦进入其中,就成了一种责任。随着年岁逐增,越来越多的责任取代了欢愉。两者渐行渐远,看上去也许差不多,但本质不同。爱情被称之为一场美丽的缘分的邂逅,而婚姻只会因为生活的重复造成情感的麻木和磨损。每一段炽烈的爱情婚姻故事里,都掩盖着一颗颗孤寂的心。如果没有爱情,人的一生也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但如果有了爱情,人们又会千疮百孔、伤心不已。在感情上,现代都市女性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尊重与平等。但是要同时保证双方都能获得,爱情开始为难起来,它不能保证生活无忧,也不能保证天长地久,更加经不起自尊,责任等等的束缚和要求。因此,从这方面看,婚姻较之爱情要从容些。

2.2.2 爱情与婚姻的选择

尽管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女性真正放弃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追求,那同样也是不现实,甚至可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女性应该坦然的面对婚恋的波折,拿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痛苦,并果断的作出选择,而不应该被从前的苦痛耗尽生命的时光,更不能用软弱来换取异性暂时的同情和怜悯。”[24]因此即便是亦舒自己也无法违心的去阻止笔下人物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从中轻易的就能看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们在爱情和婚姻之间选择的为难。

除了理想中的玫瑰为爱情奋不顾身的事情,更多的是真实的苏更生在婚姻和爱情两者之间的艰难徘徊。《玫瑰的故事》中的苏更生,在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和理智的思考后最终与黄振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理智清醒的苏更生,自然是不会以爱情为前提来作出婚姻的抉择,而是首先考虑婚姻能够维持下去。可是当结婚多年后的苏更生,亲眼目睹了傅家明和玫瑰之间冲破束缚的爱情时,理智的她也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开始了对一直怀疑的爱情产生了期待与渴望。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做过一番挣扎后,最后决定离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放弃乏味的婚姻。

《我的前半生》中安心过着富裕生活家庭主妇子君,对于丈夫突然提出的离婚,开始让她不知所措,如晴天霹雳。但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丈夫的吵闹之后,她很快的从这段理想婚姻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在婚姻生活里,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角色而存在

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可以说没有参与社会活动,也与社会脱节致使女儿都看不起她。但在从婚姻的围城中走出来之后,残酷的现状震撼了她,工作与生活的不如意与艰辛也磨砺了她,让她在痛苦的同时也学会了坚强和成熟。爱情、家庭不再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也不再惧怕逃避困难,坚强的自给自足,学陶艺、找工作。即使不能维持日常的生活,也不开口向前夫涓生求助,更没有为求安逸而急于投入另一男人的怀抱,最终自信自强的子君也收获了爱情。子君“朝自己微笑,伸一伸懒腰,欣赏一下戴在无名指上的白金戒指……如此心安理得便结束了我的前半生生涯。至于我的后半生……谁会有兴趣呢?每个老太太的生涯都几乎一模一样。”[25]这时候的子君已经在爱情和婚姻的两难中平静下来,解脱出来;收获了一份恬静,作出了她最满意的选择,也不用再费尽心思的去考虑过多的阻碍因素。就如同她所说的,不管后半生如何,她已经不打算去过多的纠结与考虑。

3 亦舒小说中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对亦舒爱情小说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亦舒爱情小说除去对爱情故事本省的描写,更多展露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蕴涵在爱情故事中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1现实的真实写照

首先,亦舒小说多以香港现实社会为故事背景,借不同的爱情观来反映现实社会, 揭示出了香港某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实质,和她们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表面上看起来写的是无关痛痒的爱情故事,实质上更多的是折射出现代都市香港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引发读者们的思考和自省。通过描写《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姚晶的悲惨爱情故事,投射出了现代香港社会中传统的封建意识与守旧的门第观念对爱情的束缚与摧残。事业辉煌的电影明星姚晶因出身卑微,并且曾结过婚还生过一个女儿, 和高干子弟张相的婚姻受到了自视清高、封建门第观念极浓的张母的强烈反对,而软弱的张相又不愿为了姚晶而违背长辈之愿,最终选择了离开姚晶。在失败婚姻和社会舆论的双重打击下,姚晶最后选择了孤独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美好的生命和灿烂的人生被无情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守旧观念所摧残。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其次,亦舒小说还反映了金钱利诱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伦理关系。如《喜宝》中,年轻美貌的姜喜宝与年老体弱的勖存姿之间畸形的物质爱情。喜宝明知自己不爱勖存姿,却欣然的同意嫁给他,这其中包含着的是金钱的威逼利诱。表现出了人们为了获得金钱与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于是出卖自己的灵魂。同时,如同勖存姿这般依仗金钱玩弄女性的龌蹉行径,也是当今繁荣的香港社会中的一种病态现象。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快速发展与人们价值取向遭到扭曲的具体表现。最后,亦舒希望通过揭示金钱能够主宰

社会, 使一切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化为泡影,让触目惊心的社会现状凸显在大众眼前,使人们对自己内心世界,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浩劫, 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同时,书中也蕴含了现代都市女性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大众的理性思考,在各种爱情观的描述中透露出某种人生的领悟。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此外,亦舒冷静、客观地描写了物质繁荣下的都市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爱情的渴望是女性情感世界的支柱,对婚姻的自主, 是女性自身对人的尊严的维护。”[26]亦舒小说通过对不同的爱情婚姻的叙述进行思考,一语道破了现代女性对爱的渴望,但面对物欲膨胀的社会逐渐腐蚀着人心,让她们不敢去爱、失去了爱的能力;她们不相信爱情;与此同时也为女性指出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出路:在物质社会洪流中,只有争取经济的独立, 才能得到精神的独立。

亦舒小说以都市女性的爱情为基本构成要件,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都市丽人形象,显示出女性与世界融合分离的悲欢喜乐。恰如亦舒自己所讲:“我的小说是主要表现通过具体描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悲欢苦乐来揭示真实的社会内容, 剖析他们的心灵世界, 表达人生的孤独寂寞。”[27]从这点上来讲的话, 亦舒还充当了现实社会剖析者的角色。亦舒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去描写爱情中的悲欢离合,看似平静,实际揭示出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亦舒通过对其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剖析,深刻地表述着商业氛围中的精神沉浮和心灵困惑, 真切地展示着都市女性面临爱情与欲望二元对立冲突的复杂心态和矛盾选择。”[28]借对女性的情感历程和生活经历的描写,进一步透视出面对现实的不断冲击,女性该如何自处的问题。谁也不能担保生活会一帆风顺,也不能预知即将到来和发生的一切。我们能做的便是不断地强大自己,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可能到来的一切突发状况。

最后,在关于如何生存的言论中, 亦舒始终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去书写繁华都市中的财富、名利等物质诱惑带给女性的孤寂、苦恼、及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 反映了现代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亦舒试图通过小说为她们寻求新的生存价值,给以这些漂泊的灵魂重新得以安顿的机会。但在这样一个物质欲望不断排挤精神追求的混浊社会中, 人的灵魂无处安放。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这一残酷的现状,让寂寞孤独的灵魂得以安置,空虚恍惚的精神得以慰藉,漂泊的心灵找到归宿。这将会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需要的是人类共同的蜕变。

结语

亦舒的小说中蕴含着的爱情观,既包括了孤寂的爱情,又包含了独立自主的爱情展示出了爱情的多面性。同时,亦舒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确认世界上有“爱

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发自内心的一种纯美的感情。另一方面,她又对爱情持怀疑态度。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爱情的冲击和考验。去冷静、严峻的揭示其残酷的本质。此外,亦舒小说的爱情观折射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她没有用偏激或纯女性的眼光看世界, 而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客观、理智、平静地抒写生活, 将审视的目光转向女性的内心世界,从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寻和思考中, 生发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以及她们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2][3]谭贻楚.都市风情浓[J].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6-7.

[4][5][7][23]亦舒.她比烟花寂寞[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128.

[6][11][20][22]吴芳.亦舒小说爱情观[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6-18. [8][9][10]亦舒.喜宝[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92,108,213.

[12]柳苏.香港有亦舒[J].读书.1988,(1):24.

[13]亦舒.玫瑰的故事[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258,167,85.

[14]亦舒.香雪海[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258,167,94.

[15][16][24][27]贾丽萍.女性视角:从婚恋到社会现实—艺术的小说世界[J].华文文学.2003 ,(50):18-19.

[19][21]尚继红.投资时代的爱情——亦舒笔下香港的情与爱[J]. 当代文坛.2004,(4):6-7.

[25]亦舒.我的前半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278.

[17][18]黄莹.亦秀亦豪哀而不怨——评亦舒的爱情小说[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11-13.

[26][28]唐霞.论亦舒笔下的女性情感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9-10.

后记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从亦舒小说中各色人物的不同感情经历和生活际遇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对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进行论述,表明了亦舒矛盾的爱情观。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进一步通过从人物的性格着手分析、完善了人物的特征。在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亦舒带领我们清醒地看出爱情的本质,人不能只活在梦幻里,也不能活得太现实。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她们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亦舒笔下的女子在爱的选择权上很广, 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并强调在情爱上人格的独立自主。”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冯利华老师的耐心且热情地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陈明欣

2014年3月18日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论中西方的爱情观 摘要: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各不相同。人作为一个感性动物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经营方式也大不相同。本文将浅谈中西方在爱情方面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西方、柏拉图、爱情观、等级制度、束缚 爱情是人类世界最为美好的感情,古往今来,无数人为之舍生忘死!古代陆游与唐婉的悲情故事,范蠡与西施的悲惨爱情,苏东坡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至今成为千古绝唱。近代的罗丝与杰克,他们的爱情令人向往。同样的爱情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国家不同、文化范围不同、对事物的方法不同所导致的,对待爱情也是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立场。 一、中国的爱情观 (一)历史上,中国人对待爱情的观念与看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绝句,充分表明了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对纯真爱情的期盼与执着。但是,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及习俗极大的约束了人们对爱情的追求。在古代,中国的嫁娶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少去了这些繁文缛节,男女双方的结合就是私定终身,是会被当时的人所唾弃的。男女双方没有自主选择对方的权利,在结合之前甚至都没有见面的机会,就更别说他们之间存在爱情了。古代的中国是极端的男权社会,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妻子和丈夫的关系没有亲密和互助而言,而是上级对下级的一种从属关系,女子出嫁到夫家也可以说就是一个机器,一个工具,没有自由,更何谈爱情。 当然,中国古代也有令人向往的经典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为爱化蝶的凄美爱情至今使人赞不绝口,曾有诗写到:“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千古传颂深深爱,山伯永爱祝英台。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蝶,翩翩花丛来。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在古代,美好的爱情总是被无情的拆散,因为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受低级制度的制约,他们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还有不少悲壮的爱情被某种政治因素无情的拆散,范蠡和西施就是被政治的替代品。那时的没有天长地久的爱情,有的只是永恒不变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帝王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进行政治联姻,

关于经典甜蜜的励志言情小说

关于经典甜蜜的励志言情小说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下面就是WTT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经典甜蜜的励志言情小说,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经典甜蜜的励志言情小说 1、《他与月光为邻》 他来自一个已经毁灭的文明,便如同时空中遗漏的细沙,曾经再多荣誉辉煌,终将在这个浩瀚的宇宙里,了无痕迹。如同从未存在过。然而遇见了她才知道,半生戎马,铁血冤屈,人的渺小生命中再浓厚沉重的颜色,原来都比不过,她的床前,这一地温柔的月光。第一次见面,她非要赠送给他一枚糕点。尽管他最讨厌甜食,还是努力吃掉了;第二次,她因为害怕伸手抱了他。他脸色微红:“这位小姐,请先松手。”第三次......作为一名接受过良好教育、身心健康的优秀军官,应寒时无法不介怀自己的初吻。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对她负责。 2、《我和你差之微毫的世界》 北倾大大的书,甜中有虐,虐中又甜。前半集虐女主,后半集虐男主,很公平的。闻歌敏感,脆弱,但在爱情面前却又坚强勇敢。温少远待人温和,眉眼中却又疏离薄情,但他在闻歌面前又是一个深情,温柔,体贴的人。十年相识,幸而有你,在爱情面前我们是平等的,相爱又相互折磨,差之微毫的世界我们向彼

此走了好久,幸好没有放弃。这本书文笔好,细节的描写中刻画着人物的形象。 3、《时光只曾为你留》 伪叔侄恋。这是看过的苏格兰耳猫的第二本书。《你若不曾来,叫我如何老》上本书里也提到这本书里的人物。男主比女主大12岁吧。男主温行之是温家最小的儿子,很完美,很有钱,很厉害。女主温远是温行之大哥的养女。温行之大哥初恋情人的女儿,情人夫妇双亡,他领养了年仅1岁的女儿给妻子养,温远长得越来越像她母亲,温行之的大哥为了不睹物思人,对她不管不问。他的妻子也是出于报复,对温远看管很严,完全按照自己设计的路线来抚养。在温远上初中那年,夫妻俩人吵架让温远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所以打算借大学离开。从那以后,温远有什么事都找温行之,包括开家长会,慢慢地喜欢上自己名义上的小叔叔。高中时,两个校草都喜欢温远,都被温行之知道了,告诉她25岁以后再考虑爱情的事。在高中毕业成人礼上,温远觉得暗恋温行之太累了,决定放弃,放弃的话不小心让温行之知道了,就挑破了两人的关系。报考志愿成为温远与家人破裂的导火索。最后温远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去了温行之所在的城市上大学。俩人谈恋爱,最后被同学发现,一场风波,但舍友很支持她们。温远的一个高中同学喜欢温行之,特别是成了明星之后,一心想攀上温行之,都被他拒绝。他俩同居,恋爱谈得很隐蔽,最后被那个明星捅到温远的爷爷那里,当然是不同意,把俩人拆开,要把

亦舒《葡萄成熟的时候》读后感

亦舒《葡萄成熟的时候》读后感 亦舒,原名倪亦舒,出生于上海,5岁时到香港定居,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到加拿大。代表作品有《迷迭香》、《风满楼》等,她的多部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 亦舒的作品往往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结局常常出人意料,富有传奇色彩。在语言形式上,亦舒小说总是以一两句话为一个段落,跳跃性大,节奏感强。从亦舒小说的语言形式上讲,《葡萄成熟的时候》这本书正是典型的亦舒式文章。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我人生中的第一篇读书报告的对象,一方面是由于一直都很喜欢亦舒的文字,另一方面是由于作为一个吃货对于吃的事物的关注,仍记得当初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很惭愧的是,第一眼吸引我的并不是封面上的那几句充满韵味的文字,而是它的书名:《葡萄成熟的时候》,印入我脑海的便是那一颗颗紫水晶一样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 曾经听人说过一句话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说实在的,小时候,拜湖南芒果台所赐,比起亦舒,我对琼瑶接触的相对比较多,直到高中时期第一次与《葡萄成熟的时候》接触后,我才慢慢看起了亦舒的书,才知道了,原来世上还有这样的女子,不同于琼瑶笔下如莬丝花般柔弱、温和的女子,亦舒笔下的女主角总是独立且自由的。 琼瑶笔下的人总能不顾一切追求爱情,打着爱情至上的旗号,伤害亲人,以达到所谓白头偕老的目的,而亦舒却不一样,她的故事更倾向于写亲情和友情,换句话说,在亦舒的故事中,亲情往往会压过爱情。就拿书中于松开与哀绿绮思的爱情举例,一开始,两人的感情并不被于松开的外婆所接受,原因就是哀绿绮思是个寡母,且平常并不是一个多规矩的女子。如果这样的题材在琼瑶笔下,应该会被写作一对璧人为追求爱情,离家出走,甚至是以自虐来换取亲人的妥协,就如曾经很有名的《新月格格》,新月格格爱上了已有家室并且膝下有一子一女的怒达海,怒达海也为新月格格的单纯善良所吸引,于是,两人不顾世俗的眼光,以追求所谓爱情的最高境界。但亦舒并没有这样写,亦舒笔下的爱情总是常伴着理性,松开只是用温和的方式,在女主角沈小山的帮助下,改变了哀绿绮思,并抓住了机会,使这场感情获得了亲人的祝福。亦舒与琼瑶对感情的诠释之不同在这两部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新月格格》中,新月与怒达海的感情本身就是不应该有的,但是他们都被感情冲晕了脑袋,都没有用理性思考一下,这段不应该有的感情到底给多少人造成伤害。这种不理性的感情观和亦舒的观点是背道而驰的。 琼瑶式的浪漫是以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令人读之如吃方便面似的香甜,但回头回味却索然无味,如《彩霞满天》中的句子:不管你的心在何处流浪,我一直在这儿痴痴盼望。你的每个微笑我都珍藏,你的眼泪使我心醉神伤。不管岁月怎样消逝,我等待你直到白发如霜。这几句说的仿佛全世界就只有爱情,没有它人都活不下去似的,真是让人嗤之于鼻,爱情固然是美好的,但亲情友情也是可贵的。亦舒的文字则是干净利落,亦舒式浪漫是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的,往往书中角色之间的一句平淡的对话都能使我们感到丝丝温情,而这种温情并不只是局限于爱情,更多的是亲情或者友情。与琼瑶笔下的大悲大喜相比,亦舒的文字更趋于平和,脉脉温情只是体现在日常人们的互动上,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结局却总能出人意料,令人读之感觉余味无穷。琼瑶的故事总是圆满的,而亦舒式结尾却并不那么美好,不过总会让人印象深刻。 如果说琼瑶的书是给青春期小女孩看的,那么亦舒的文字就是写给成年人的言情小说,不过这个情言的并不只是爱情,还有其他的感情,有人与人、代与代、家庭与家庭的融合,有误会,也有谅解与宽容,比起琼瑶式狭隘的感情观,亦舒式的感情观更体现一种人性的大爱,所以,我一直以为,亦舒高于琼瑶。 同亦舒的其他故事相比,《葡萄成熟的时候》更显虚幻,依旧是性格独立的女主角。一位小女孩在父母离异后,于异乡的葡萄酒庄经历了一场大火,并找到了爱情。再次读到这本书,我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姓名:陈明欣 学号: 20100141300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冯利华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中西方恋爱观比较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样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男男女女,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爱情观:爱情是为婚姻服务的。爱情只是手段,婚姻才是目的。只要是良家子弟,婚前的任何男女交际,都只是不同程度的“相亲”。爱情而不能以婚姻作为结局则叫做“白搭”、“落空”或“没有结果”。 不得不指出,这样的恋爱观是相当功利而低俗的。恋爱只是为了谈成一桩买卖。但这样的恋爱观却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任何不为婚姻服务的爱情,在一定的程度上,是要受到舆论制裁的,并冠之以“奸情”等恶名。 在中国语文里,“情”字往往与“恩”、“义”两字并举,而有“恩情”与“情义”两词。中国男女成了眷属之后,年深日久,情渐淡而恩义转深,成立一个恩义有余而深情不足的局面。当然恩义都是好字,并无贬义,但由恩义所引出的一种取予和负欠的关系也是不容讳言的。许多夫妻往往在所谓“顾念恩义”的情况下,度过一辈子,厮守或有之,深情则绝无。任何一方的消失,对另一方毋宁是一种解脱。这样的夫妻关系,并不罕见。 恋爱如果只是婚姻的前奏,那么结婚就是恋爱的完成,往往也就是爱情萎缩和死亡的开始。婚前的朝思暮盼,辗转反侧,到了婚后全被穿衣吃饭所取代。“成眷属”之日,也往往就是“怨偶”萌蘖之时。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说中国的大学生在恋爱时经常会有这样的看法:恋爱与学习挂钩。我觉得中国的大学生应该把恋爱和学习分开,恋爱就是恋爱,学习就是学习,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学业是自己的追求,而恋爱是双方的追求。我当然知道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谈恋爱只是为以后热身而已,这无可厚非,但谈恋爱也绝非儿戏,我们要时刻本着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的态度,这样才是真正的为以后打基础。 恋爱就是共同学习”的观点是走不通的,你要知道,你爱的是他(她)本身,如果你的目的是共同学习,那我觉得你找个同性不是更方便吗?至此,有人可能

浅析中世纪骑士文化下的爱情观

浅谈中世纪骑士文化下的爱情观 1.引言 在西方思想、文化乃至整个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世纪被视为黑暗时代,是文化精神上的一个断裂,是对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破坏,同时基督教的文化专制尤其是禁欲主义使中世纪饱受了愚昧信仰指责之苦,20世纪以前这种观点一直是学者们所奉行的。在瑞士的布吉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英国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及英国约翰·西蒙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史》中都有关于这个观点的明确表示。那么在中世纪,真的是一个上帝至上的精神时代或者是一个文化的断裂?本文力图从中世纪特有的文化现象——骑士爱情入手,发掘出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人性意蕴,借助一些史料,考察其爱情观念形成的原因,近而确定这种爱情观念所体现的价值内涵及对以及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和西方社交礼仪的影响。 2.中世纪骑士爱情观的起源和特征 2.1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的内涵 中世纪骑士的爱情观最早产生在公元十一世纪末,出现在以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为中心的地区,以普罗旺斯抒情诗为主要表现形式。这种爱情观的内涵表现在骑士对贵妇人的崇拜和追求,为了赢得贵妇人的爱,骑士即便是牺牲一切,也在所不惜,贵妇人成为美真善的象征,爱情成为骑士生活乃至生命中的一切,成为骑士改造自己实现道德品质升华的力量源泉。但这种“典雅”的爱情只是一种形式,它并不是追求爱情的最终目的,骑士追求爱情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世俗的欲望,其中当然就包括了两性之间的欲望,并且,通过获得爱情,提高自己的荣誉和地位。 2.2中世纪骑士爱情观念产生的原因 2.2.1基督教提倡的忠诚精神的影响 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了一种封君封臣的关系,各级封臣都必须恪守效忠的原则,尚武忠君之风逐渐在社会上蔓延开来。此时骑士表现出的三种美德首先就是武士的忠诚,然后是谦卑,对理想中女性的优雅。基督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为了保证封建社会的安定,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他要求骑士无条件的效忠封君,封建君臣有着一套独特的宣誓效忠仪式,这也是对教会宣誓效忠的模仿,12世纪的多数城堡大厅的墙壁上都写着这样的话“谁伤害其主人,即否认上帝”这种忠诚的观念自然也贯穿了骑士的爱情当中,骑士和贵族夫人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种封建君臣关系,当一名骑士接受了贵夫人赠送

最全经典言情小说分类汇总

经典言情小说分类汇总 都市文 十年一品温如言何以笙箫默杉杉来吃微微一笑很倾城时光之城 一辈子暖暖的好君子一诺风起青萍如是如来无处躲藏 醒来时的一记阳光续杯咖啡尘尘三味有一种爱谁敢言说雾逝人非 回首萧瑟处桃花流水大约是爱初情似情无花蔷薇 你可听见我的心在动我和你吻别最美遇见你风前望处今夕何朝 岂言不相思何所冬暖何所夏凉路从今夜白青青陌上桑 向莎翁致敬谁的等待恰逢花开姻缘盛开应该 然后爱情随遇而安原来你还在这里晨昏我在回忆里等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独家记忆良言写意衾何以堪人生若只初相见流光飞舞 青涩之恋大爱晚成时擦何须浅碧深红色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耳洞星光璀璨锦裂千山暮雪佳期如梦 佳期如梦之海上繁花佳期之今生今世景年知几时良辰讵可待尽在不言中 末路相逢薄暮晨光指间欢颜一霎风雨我爱过你这么远那么近再不相爱就老了一生暖暖温暖的弦悠思似梦暮然回首 五更转我把我唱给你听放爱入局试问深浅总是辛满身风雨你从海上来 你是我学生又怎样全世界都为你唱这小情歌花神月时有圆缺 未见萤火虫云朵上的歌沥川往事月光漫过珍珠夏彼岸江南 岁月是朵两生花明年明月何处看落落清欢告诉大雄我爱他只道是年少 翻译官半是蜜糖半是伤淑女本色幸得相逢未嫁时四月四日晴 微光迷失的尘夏苍耳青空沉香豌水北天南 忽而今夏(明前雨后)香寒默歌尽微凉山月不知心底事微雨红尘 杏花春雨你的天涯我的海角白昼的星光哪一年让一生改变许我向你看 何处飞花向心公转静园灯火阑珊明冬仍有雪 终是自在何必太多情忽然之恋如果可以这样爱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动情寻爱恕爱桃花夭夭眷眷浮生 匆匆那年花开半夏想看两相知暖冬放弃你下辈子吧花间心素如简无爱承欢过客匆匆何须执手问年华一路向北城外的月光只道是寻常朝朝暮暮花开淡墨痕 晨光搁浅独家星劫日光沉寂豆蔻彼年女王进化论 记忆之城匪君匪恋非我倾城 纯古代文 夜行歌十年懵懂百年心斩春帝台娇燕倾天下 云中歌帝皇天子谋怜香惜玉录琉璃美人煞 东宫冷月如霜如是天下且试天下兰因璧月 盗妃天下驸马非马深宫美人夜来深宫花落晚妆兰陵缭乱

论文选题题目

中文系2009级语文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备选题目一览表 中国古代文学 1.《山海经》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 2.中西神话比较研究 3.《诗经》及其作品研究 4.《左传》及其作品研究 5.《左传》《国语》比较研究 6.《国语》成书探源 7.试论《战国策》的时代特色 8.楚辞与屈原研究 9.《诗经》与《楚辞》比较研究 10.孔子作《春秋》考论 11.《孟子》探微 12.庄、老比较研究 13.《庄子》新探 14.《史记》及其作品研究 15.《史》《汉》比较论 16.《汉乐府》新探 17.试论《古诗十九首》在比兴手法上的创新 18.从元代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演变 19.《西厢记》崔莺莺与《墙头马上》李千金形象比较 20.论《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 21.论《西游记》中的妖魔 22.孙悟空形象之我见 23.谈《红楼梦》人物塑造的衬托手法 24.杜丽娘·林黛玉·陈芸:明清文学中三个女性形象比较 25.从晚明社会思潮看《灌园叟晚逢仙女》的思想内蕴 26.论张养浩的散曲创作 27.论《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28. 蒲松龄的鬼怪情结 29.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及其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30.论关汉卿杂剧中的妓女形象 31.杜甫诗歌的“诗史”性及其特色 32.白居易讽谕诗的价值及的特色 33.苏轼及苏门弟子的词之创作论 34.《水浒传》传奇性之我见 35.晚唐五代词风格论 36.南宋辛派词人的创作及得失论 37.《桃花扇》人物论 38.试比较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人物形象异同 39.试论《红楼梦》中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个人情绪 40.试分析《红楼梦》中人物对话时所伴随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深入功能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中西方传统爱情观比较

摘要:中西方的传统爱情现有着极大的不同.这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西方人重视恋爱.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其背后有深刻的原因,如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社会开放程度等的迥然不同。中国的传统爱情观已经逐渐落伍僵化。时代要求结合中西爱情观的可取成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积极有为的爱情观。 关键:中西方传统爱情观不同之处原因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传统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本文试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从中西方传统爱情观的主要不同点、不同的表现、其中原因与给我们的启示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爱情观 中西方爱情观相差甚远。朱光潜对此有精辟论述:“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至上’的标语。中国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 爱情在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地位很低.被认为是次要的。由于深受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爱情的功能被单一化.仅仅起繁衍后代的作用。爱情和婚姻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目的性和功利性都很强。“中国式爱情”的关键在于婚姻。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如果最后能结婚,都可以被舆论道德接受为合法夫妇。如果没成婚,或者一方有配偶,则情感再真挚,不能被舆论道德所接受。《牡丹亭》里杜丽娘与柳梦梅经历了人鬼恋,被视为异端,但终因杜丽娘还魂为人,柳梦梅高中状元。二人受皇帝赐婚结为合法夫妇,他们之前的异端恋才被接受为“才子佳人”美满婚姻的预演和铺垫。 西方人认为爱情本身是一种价值.持“爱情至上”的观点。他们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甚至生命,不懂爱就不懂生活。罗密欧与朱丽叶不顾家仇,为追求恋爱自由和幸福宁愿双双殉情。这在西方的爱情悲剧中并不少见。 二、不同的表现 中西方爱情观的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婚姻通常是父母做主,如果父母不同意来往的话,子女要么妥协放弃自己的真爱。听从父母的婚姻安排,要么为爱抗争,但这样的抗争往往是软弱无力且难以成功的。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社会甚至还赋予某些物品(如绣球)具有公开的择偶功能。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经常是第一次见面,眼光就离不开对方,或者当夜就携琴在姑娘窗外弹奏,倾吐衷肠。 3.对性的看法

谈一场恋爱,读一场书

谈一场恋爱,读一场书 女人一旦陷入恋爱,智商就很容易降为零级。恋爱就像一枚硬币, 快乐与苦恼同行,如果你想不清也听不进朋友的建议,那就读读书吧。 在谈某场恋爱时,我读了许多胡兰成的书,连带着读他的女弟子朱 天心的,直觉得他们写的,字字如刀,直插胸口,那么婉约的忧郁,那么情浓的人生,以至让人的心里盛满了夏天荷花般的情怀,敏感、脆弱、美却多疑。我挺享受,觉得爱情中的女人当如是方可爱,男 朋友却受不了,问你干嘛每天皱着眉,我又没欠你钱,我说如果相爱,皱眉亦是好的,甚至痛哭亦是好的。他差点没被噎死。

当然,那是很年轻的时候,人生观尚未定格,特别容易读什么像什么,读了《红楼梦》就以为自己是林黛玉。 生于七十年代的人,女孩喜欢读琼瑶、亦舒、三毛,男孩则读金庸、梁羽生,生于八十年代的人,女的读郭敬明、安妮宝贝,男的读韩寒、冯唐。读什么书,看似与爱情无关,其实书里的爱情观始终在 潜移默化影响着一个人,正如看一个人微博关注的是什么人,大体 能够知道他的品位与性格。那些关注的是“留一手”、“我的前任是极品”、“我的采访对象是极品”等以毒舌著称的博主的人,如果不是生 活太无聊就是活得太郁闷,而喜欢陆琪、“于丹语录”,“杨澜思想录”,“最美的情话”,“女人一生要懂的100句话”等心灵鸡汤类账号的,如 是女人,必定容易上当受骗,如是男人,骗子居多。 我最近的读的书,有几本是不错的爱情读本。 《霍乱时期的爱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加西利·马尔克斯的爱情 教科书,据称写尽世间爱情。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该书其实可以有 另外一个名字:告诉你一个你所不了解的男人世界。看看他们如何 性爱分离,如何同时爱着几个,又如何精通于打动女人的心——哪 怕那颗心,看上去已经死了。女人在爱情面前是从来不会死心的, 那些假装死心的人,只是将爱的花火埋得更深。书中专一而又淫乱

论亦舒《我的前半生》的婚恋观

论亦舒《我的前半生》的婚恋观 《我的前半生》打破了一贯男性代言、女性失语的局面,采取第三人称与第一人称、旁白与独白交错使用的方式,构成声音的双声部与和谐。这种自我叙述与他者叙述的结合,便于女性心理与言行的全面刻画。亦舒《我的前半生》中描写的现代女性将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爱情、婚姻这面镜子将女性在现代都市下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与情感危机袒露他人面前,女性在任何时期其自我成长的道路向来都是披荆斩棘、鲜血淋漓。 在《我的前半生》当中,子君从开始就和丈夫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她大学毕业以后全心全力回归自己的家庭,在涓生给自己创造的家庭里生活了十多年。相比于那些在事业中摸爬滚打的女性来说,这种生活可算是十分容易,但是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子君不愿意面对生活的压力,她的懦弱使得自己的婚姻中充满了危机感。在和丈夫分手之前,家庭完全靠丈夫的支撑,根本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身为家庭主妇,每天就是在家里做饭带孩子,平时去领居家打打麻将来度过无聊的日子,因此她的女儿对她的抱怨曾质疑道:“你很不容易吗?我不这样认为,你除了没事的时候逛逛街打打麻将之外,基本上别的都不用做,帮我复习的有辅导老师,爸爸的起居也是他自

己打理,妈妈,你又为这个家做了什么呢?子君的这种毫无生机的生活就是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失去了自我,等到发现了丈夫出轨,要求和她离婚的时候,子君才真正的认清了现实,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涓生给我的,现在他和我离婚了,而自己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自己要如何生活下去?再也没有刚毕业时的时光,每天的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别人给我买了什么,我就用什么。子君在自己的内心里也知道男权社会中男性的主体地位,而自己作为女性也接受了所扮演的附属角色,但是丈夫离开了她以后,她不得不开始自己独立的生活。第一次尝到小市民的苦头的子君,十五分钟的车程等足了九十分钟向唐晶抱怨时,唐晶笑着对她说:“子君,以前司机开车子,若不是恰恰停在你的面前,你马上板起脸,睬也不睬,非得司机倒车,退至你面前不可。子君怵然而惊以前的自己太过离谱摆架子,惊讶自己居然那么浮夸不堪。她开始觉醒,艰辛且成功的蜕变。 亦舒在其作品中大多明确表达对女性独立精神的赞扬。我国历史发展表明,在各个家庭中一般都是以男性为主,女性总是听从丈夫的安排,史料中也少有对女性故事的技术,随着近代以来逐渐推崇男女平等,女性的地位才开始有了上升。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女性终于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开始走向了真正的自由与独立。因为女性走入社会的历史不久,应该算是处于初始阶段,所以就会产生多种问题,比如很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在婚姻爱情观念上的差异 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这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现代社会仍然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无法割断的联系。婚姻爱情观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中西方的婚姻爱情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可比性极强。 一、中西方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1.追求爱情的自由度 在中国封建社会,婚恋的顾虑和干涉颇多,特别注意门当户对,女子是否有德有貌,男子是否有才有功名。这样一来男女双方的爱情就绝非单纯的爱情了,其中掺和了许多门第功名等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相关的因素。 西方人表现在爱情观上就是“探究”心态。特征是爱独立自由,喜欢探究新奇,乐于冒险进取。男女在择偶上不管年龄大小、相貌美丑,不管是否已婚,只要能达到探究上的满足,一切都无所顾忌。而且西方人觉得恋爱是自己的事,不应受过多约束。 2.爱情的表达方式 中国男女表达爱情的方式都是含蓄、拘谨、谨慎的。文学作品中的男女经常用日用物品如绢帕、团扇、玉簪等求爱,或者用谐音寓意的东西,如莲子(怜子)、青丝(思)、红豆等表达心意,在伦理道德监管下中国人无法明确地用言语当面求爱。而只得求助于有爱情隐含意义的物品或者其他暗示行为。 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就显得直露、开放。有时甚至是异常狂热、不顾一切的。人们可以公开谈论自己的感情,社会舆论对此也予以容忍和支持。人们在个人生活中对自己倾心的对象往往公开表露爱意。而没有太多道德上的顾忌。二、中西方婚姻观不同的表现 (一)结婚目的的差异 所谓婚姻目的,即男女双方想经由建立婚姻关系的方式而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 中国传统的婚姻目的是为家庭而非爱情。一方面是通过联姻合两大家族之优势,扩大亲属同盟,即“结缘”;另一方面是为了男性家庭继承家庭的血统,传宗接代,即“继统”。当然,在现今的中国社会中,这种传统的婚姻目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男女青年往往选择“爱情至上”的婚姻。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极富传统的社会,要使爱情变为婚姻的主要目的,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西方人的婚姻目的:其一是坠入爱河的恋人希望恋情有个完满的结果;其二,寻找长久的异性生活伴侣,从而使自己在生理上心理上的需要得到满足。在个人主义极为流行的西方社会中,结婚只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结婚的基础是爱情和两性相悦。在他们看来: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低质量的婚姻。由此可见,追求真爱乃是绝大多数西方人最重要的婚姻目的。因此,我们说西方人的结婚,是个人的权利;中国人的结婚,更像是对家庭的一种义务。 (二)择偶标准的差异 由于婚姻目的的不同致使中西方文化在择偶的标准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从中国传统的择偶标准来看,最要紧的是身家清白和门当户对。身家清白,往往是男方对女方要求的条件。父母替儿子选媳妇,首先调查清楚女方是否属于本分人家,因为他们认定只有这样人家出身的姑娘将来才可恪守妇道,孝敬公婆,使家庭和睦。至于门当户对,则更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替子女择偶特别讲究的条件。在中国古典的爱情小说中,穷秀才和富家小姐的相爱总会遭到最强烈的阻

言情作者排行榜前十名_十部必看经典小说言情排行榜前十名

言情作者排行榜前十名_十部必看经典小说言情排行榜前十名 《何以笙箫默》无线阅读再创新高,电视剧收视率高居不下。这些影视改编小说的作家分别是:九夜茴,桐华,君子以泽,匪我思存,辛夷坞,青罗扇子,丁墨,顾漫,唐七公子,籽月。那么,经典好看言情小说有哪些?下面小编推荐十部必看的经典言情小说,一起看看言情小说排行榜前十名有哪好看的言情小说吧。 十部必看经典小说言情经典好看言情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1. 九夜茴《匆匆那年》 80后文艺青春代表作家九夜茴的处女座《匆匆那年》在出版后震惊四座,连续六年的畅销,让我们无不追忆自己的青春。2014年的一首歌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啊,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青春去哪儿了。回想过往的青春,不正是时间匆匆吗。本书以方茴和陈寻的爱情故事为主要线索,讲述了当今最为热议的八零后的情感生活经历,书中的描述让我们想到了九十年代末的北京,想到纯洁美好的青青校园,那时的青春年少,还有大学毕业后的不息奋斗、婚姻的现状等,其视角的独特真实的记录了匆匆那年。 2. 桐华《半暖时光》 此书是桐华最新都市情感小说力作,它延续了《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和《最美的时光》校园路线,是一部最美最痛的爱情小说。但是此部小说虽然是描述校园爱情故事的著作,但并没有按照人们的传统思维来描述单纯美好的爱情时光,而是充满了阴谋。桐华在《半暖时光》中提出:难道只有不管不顾一心只想着和对方在一起的爱情,才是真的爱情?因为爱情并不简单,并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私事。所以,《半暖时光》是传统都市爱情体裁的重大突破。 3. 君子以泽《夏梦狂诗曲》 《夏梦狂诗曲》是近些年伦敦议会推荐的首部华语小说,看完这部小说的读者无人不受触动,热泪盈眶。结局那一句在我们永垂不朽的一生升华了整本书的高度,唤醒我们内心最

从琼瑶到“反琼瑶”看当代人爱情观

从琼瑶到“反琼瑶”看当代人爱情观 【摘要】琼瑶对是一个对80后有着深远影响的一位女作家,她的言情小说可以说是在八十年代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形成了强烈的琼瑶风情。而她小说中所描写的爱情更是影响着很多的少男少女。但是在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中却出现了“反琼瑶”的热潮,并很受人们的追捧。在这些作品中无一例外的批判着当时大受欢迎的小说主角,对琼瑶小说中主角的爱情加以分析,提出了质疑,否认那种虚幻的理想主义爱情,提出在爱情中责任感的重要性。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这主要是人们爱情观的转变产物。 【关键词】琼瑶;理想主义爱情;责任感 琼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一般的80后来说,大多数人都曾拜读过她的作品,并且人们都曾经对于琼瑶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有着深深的憧憬和向往的。她的作品中永远充斥着丰沛的感情,她对爱情的表现形式是直观的、强烈的。但她对爱情的理解都是真善美的,她认为真正爱情是可以战胜一切的。 如果要给琼瑶小说中的爱情一个总体的评价的话,那么我认为理想主义爱情是再妥当不过了。在琼瑶的言情小说中无一例外的歌颂了爱情的伟大,爱情的决对化和神秘化。在她的笔下,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的典型。在他们心中爱情是高于一切的,在这个爱情的世界中一切的事务都必须为爱情让路。 而近期流行的“反琼瑶”小说,反的不是琼瑶这个人,而是琼瑶言情小说中的爱情观。是一种在琼瑶小说的基础框架上发展剧情的小说。其中从思想上推翻了琼瑶小说的爱情观。琼瑶小说的爱情观可以说和她本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琼瑶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作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等观念在作品中有所表现,许多女主人公把爱情看做是一种人身依附的主仆关系,男女地位不平等。爱情贵在双方人格上的自主、自立、自由,离开这个基础是没有真正的爱情的,这是反琼瑶作品中主要强调的“不委曲求全的爱情”。琼瑶作品中的女子,个个善良、聪敏、娴慧、柔弱、克己、奉献、忍耐,如杜小双,采芹等人为了维持爱情,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反琼瑶”中反对的。 在琼瑶的爱情国度中,爱情是娟娟细流,女主人公是花朵,细流是滋润着花朵生长并赋与活力的源头。如果没有爱情滋润,花朵就会枯萎凋零。在这种基调下,琼瑶的言情小说中女性形象就无可避免的显得被动和消极。成为依附大树的菟丝草。男女主人公在一个爱情的怪圈中,在这个怪圈中,他们可以不顾家庭的责任,儿女的孝道,社会的谴责,奋不顾身的为爱情而奋斗。 就比如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新月格格》中新月和努达海的爱情,在原作中新月是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出现的,他的出现破坏了原来努达海和燕姬圆满和睦的家庭,但在小说中新月无疑是最好的胜利者,她赢得了努达海的爱情,赢得了燕姬儿女的喜爱,赢得了这个原本属于燕姬的家庭。但燕姬却是狠毒的,狭隘的。

琼瑶和亦舒小说特点分析

琼瑶和亦舒小说特点 亦舒与琼瑶都是女性爱情小说作家,她们同样又都是作品多产的畅销书作家。亦舒和琼瑶有些相似之处。比如,她俩的小说都专注于描写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她俩都是多产作家,琼瑶创作了四十多部作品,而亦舒则更有过之,目前已出版的作品计有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和杂文集共六十多部,并有大量的文字散见于各种报刊专栏和杂志。 如果说琼瑶写得是风花雪月,那亦舒可以说是柴米油盐,于是琼瑶的阅读群经常是初高中小女生,他们可以活在琼瑶阿姨编织的美梦中,想象着白马王子的出现,想象着海枯石烂的爱情,琼瑶在这个年龄层的人群中显然扮演着一个魔法师。亦舒则不然,看似爱情,实为人生。看亦舒的人一般都已经步入社会了,算是初步领略了社会,发现原来世界毕竟不是想象的那样,我们竟还有那么多要应付,要学习,要磨练。 批评琼瑶小说缺乏社会意义,具有局限性的文章有很多。郭建平《细腻深沉的抒情艺术》一文中说到:“琼瑶的小说由于过分地追求了刻画人物的个性,从而忽略了这些人物所存在的典型环境,致使人物也就失去了社会意义。作品本身在人们匆匆读过之后,也仿佛成了逝去的烟云,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琼瑶的小说独立地将几个人物组成了超脱社会生活以外的空中楼阁,在狭小的天地里生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又如,《漫谈琼瑶的小说》(闻居廷、张弛)一文中,也有同样的评论: “琼瑶是一位擅长描写恋爱和婚姻、家庭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很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但是,她的爱情故事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事实上,琼瑶小说最能诱引读者的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悒郁悱恻的感伤情调。……然而这也正是她的局限所在。琼瑶过多地沉湎于对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欢的描写,并且也围困在自己的这种似乎一成不变的感情模式里,因此不能站在一个超越自我的高度上向读者展现广阔丰富的生活画面。总之,琼瑶作品的社会批判力是十分微弱的。” 一、爱情观的不同 琼瑶小说里的“爱”到底是什么? 琼瑶是用作品这么回答的:真正的爱情中一定有痛苦(《几度夕阳红》)。世界上没有一份爱情里,是没有惊涛骇浪和痛苦的(《彩云飞》)。 《简论琼瑶小说》一文提到琼瑶小说的“爱情至上”:“琼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想色彩过重,又有‘爱情至上主义’的思想倾向,给人以虚幻不实之感。至于夸大爱情的力量,让爱情主宰一切的爱情至上主义,在琼瑶的作品中,则比比皆是。在琼瑶笔下,“爱’是至高无上的,‘爱情’更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它成了左右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神灵,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亲疏、爱憎以及与社会矛盾冲突的惟一筹码。琼瑶自己曾说:‘人类的故事就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我是比较着重写爱情的——我是以感情本身的立场为出发点的。’事实上,在琼瑶作品中的表现,爱情就是一切。一个身心备受摧残,精神失常,以致于疯颠状态,又失去了记忆的美丽少女梁心虹,却被一位素不相识,而又比她大十多岁的已婚男人狄君蹼,以爱情的魔力,终使她恢复了正常的青春生命力(《星河》)。总之,有了爱,就有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中西方爱情观差异 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都受其生存环境,教育背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我们的情感表达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中西方人们生存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导致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存在差异。就如爱情观而言,中西方人们有不同的态度与见解。就我所听所查阅的资料,我得出了一下几点差异: 一、中西方爱情维持时间的差异 在我们看来西方人的爱情是瞬间产生的,他们比较相信一见钟情,他们享受爱情带来的感觉,而不是婚姻的约束。西方人个人主义强烈,自我权利意识很重。如果是结婚,财产会选择去公证,很多西方人长期维持一个恋爱的关系,而不是选择结婚。 在我们中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会认为爱情只是一时的,没有婚姻来的可靠,恋爱关系确认后的一段时间里就会选择结婚。夫妻双方确立关系,从此长相厮守,白头偕老。中国人的爱情是与亲情相融合的。 二、中西方爱情表达方式的差异 西方的爱情在我们看来是热烈、开放、浪漫的,而中国的爱情相对是保守的。所以西方人表达爱情的方式也是尤为直接的,西方人则是用直白的语言,用具体化的行动来表达爱意。在西方“我爱你”是可以很轻易的表达出来的。而在中国,就我们的身边的父母而言,我们也很难听到这些字句的,爱的感情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的。三、中西方对爱情的态度的差异

西方人受宗教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爱情是神圣的、至上的。他们崇尚恋爱自由,恋爱双方的选择与婚姻,完全是以爱情为基础.而不论出身,门第,年龄,社会地位和其他考虑。在中国,恋爱双方的选择,很多时候长辈会从中掺和,会考虑对方的各方面条件。爱情相对比较物质,缺乏西方人的神圣。 但是,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文化互相间的交流,我们的爱情观也在与时俱进,不同程度的改变着。比如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崇尚自由恋爱,脱离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