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名:***

学号: ***********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前言

亦舒作为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不同于传统的言情小说。抛开了传统言情小说重视的俗套的剧情、统一的模式以及意料之中的结局。“亦舒小说多以女性视角出发,来描述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追求和遭遇,在感情生活上的悲欢离合。”[1]描绘的是现代香港都市百态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从爱情故事着手,深入挖掘了深层的社会根源和人物的真实心理体会。使作品更具有写实的意义,成为了当代都市人的命运与精神的真实写照。折射出了不同的爱情观念。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亦舒的言情小说可谓非富多彩,虽说都是在写爱情,但她却能写出不同的韵味。并且每一个故事都有不同的体会,主人公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是迥然不同的。

1.1孤寂的爱情

“欲望膨胀的现代都市,给人们带来的除了物质的繁荣和经济的发达同时,更多的是心灵的焦躁与孤寂。”[2]亦舒作品一再的描写着这样孤独的故事和寂寞的人群, 凸显出现代都市人的寂寞与孤独。在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丢掉了该有的本真与质朴,取而代之的事世故与圆滑。受到了太多物欲的熏染和现实的鞭策,“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的贫乏。”[3]是现代都市人普遍存在的精神问题和共同面对的情感难题。困扰并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的正常生活。

《她比烟花寂寞》中姚晶孤寂的爱情就是最好的诠释。灿烂的烟花终究归于寂寞, 这便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姚晶的经历。她凭着千般努力与万般刻苦,终于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电影明星。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却难以掩饰。在收获爱情又遭爱人离弃,经受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打击之后,不堪重负的姚晶被伤害的体无完肤,最终在孤独寂寞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对配偶抱那么大的希望是太过幼稚天真了。”[4]“伴侣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爱的奴隶。”[5]姚晶正是因为对爱情有了过多的期许和依赖,才会在炽热爱情消失之后,顿感挫败,失去了人生的意义,从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孤寂的姚晶虽然已经拥有了经济上的独立,但却缺乏精神上的独立,将爱情看作了人生的全部,所以在爱情中处于被动的一方,所要承受的痛苦自然多得多。“爱一个人首先要自爱,从速离开那个不爱你的人,真正珍惜你的人会顾忌你的感受,不会轻易让你去做你不乐意的事情。即使割舍不了也要理智处理。”[6]

姚晶就是因为单纯的为爱牺牲而造成了这一悲剧,我们必须明白只有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女性,才能在复杂的爱情博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收获真正的爱情。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付出,独尝爱情的孤寂。这是亦舒在诉说物欲的现实生活中切实感受和深刻体会:

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能奢求将自己的幸福托付给别人。从另一个层面看,姚晶的悲剧爱情不在于经济方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缺失所致。姚晶企图在理想的爱情中得到一丝慰藉,消除寂寞。但一切却事与愿违,终究独尝孤独与寂寞。最后绝望的姚晶甚至只能将遗产给只有过两次会面的徐佐子。

“爱情是一件奢侈的事。”[7]明明渴望着爱情,却可望而不可即,企图通过选择金钱上的富裕来弥补爱的孤寂。《喜宝》中的姜喜宝,便是这样一个既清醒又寂寞的女子。她对一切都漫不经心,唯独钱可以让她出卖自己的一切,青春、爱情、包括生命力。当她最终得到一直所追求的金钱时,却陷入了寂寞空虚的深渊。喜宝对人情世故、和事态的炎凉体会真切认识深刻。她曾说:“我不会怪社会,社会没有对我不起,这是我自己的决定。”[8]她的每一个决定都是清醒而理智的,为了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把自己卖给了韩国泰,为了富裕的生活选择了六七十的勖存姿,理由很简单,勖存姿有很多很多的钱,可以正好满足她的需求。但是即使性格如此扭曲的喜宝也说过,“我需要爱,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给我很多的钱,如果没有钱,那么我还有健康……”[9]喜宝对爱也有过渴望与期待,她心里首先是对“爱”的追求,其次才是对“钱”的追求。但当她在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她已经丧失了爱的权利,或者可以说是将爱尘封起来,让这一切都被清醒和理智所替代。她所追求的是很多很多的金钱,借此来弥补她心里对爱的空白、精神的缺失。在喜宝清醒的思想,理智的爱情下,她错失了任何爱与被爱的机会和权利,最终留给她的仅仅是孤独寂寞与空虚难耐。

最后提到:“勖存姿的故事是完了,但姜喜宝的故事可长着呢。”[10]的确在勖存姿死后,姜喜宝如愿以偿的变成了富翁。尽管以后追求喜宝的人再多,但他们爱的只不过是喜宝的“钱”而已,不再是纯粹的爱。喜宝已经错过了“爱”与“被爱”的时机和选择权利。喜宝的故事让我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追求的方向,处理金钱、爱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在金钱等物欲诱惑的面前,我们应该做一个追求精神富裕,与冷漠现实奋力抗争的斗士,不能任由物欲揉碎我们的意志。同时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允许自己轻易地被残酷的现实所击垮。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独立自足的精神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的,不因有了爱而把爱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也不因爱的风波而一蹶不振甚至精神崩溃。”[11]亦舒笔下的女性在选择爱上更清醒、更现实。她强调的是女性在爱情上的独立自主。在面对爱的荆棘时,要勇敢面对,从容前行,自我解放,挣脱困境。不能一味的将爱情视为人生的全部意义。要学会树立爱情中的独立性,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独立。

亦舒认为爱情是一种“来去自由, 不受礼俗常规所约束,不受其它任何因素影响的美好感情。”[12]她也向往理想的爱情,也曾在作品中赞颂过至纯至爱的爱情。在《曾经深爱

过》中因共同理想追求而走在了一起的邓永超和周至美的质朴爱情,在《蔷薇泡沫》中为求短暂的幸福情感而牺牲一切的马宝琳与占姆士的的伟大爱情。但亦舒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爱情的独立选择权,争取自己想要的爱情。《玫瑰的故事》中黄玫瑰一生以爱情为事业。经历了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的不惜为她抛妻别子; 有的虽已结婚生子, 仍不能忘她;有的身患绝症仍对她痴心不改。在爱情追求上独立自主的女强人玫瑰有着浓厚的现代都市女性特色。她是一个义无反顾、努力地追求爱情的人。书中人物傅家敏曾这样毫不隐晦的赞扬玫瑰:“玫瑰怎么同呢,世上有几个玫瑰呵,我们都是凡人。”[13]

的确,敢爱敢恨的玫瑰的确是让人不禁赞叹。对于庄国栋的爱,她积极大胆,甚至无视庄国栋已有未婚妻,按照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执着的追求自己的所爱,不顾世俗的眼光。虽然最终庄国栋最终选择与未婚妻完婚,但玫瑰也从未后悔过自己的热爱。即使当庄国栋在婚后找感受不到爱,回来追求玫瑰时,玫瑰果断的拒绝了他。玫瑰不再留恋于逝去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目前最适合她的人,做出了最好的抉择。对于溥佳明,她可谓是掏心掏肺,不顾其身患绝症,对他悉心照料,毅然决然的陪他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段旅程。最后在认定罗德庆是最适合相伴一生的人后,她选择的是毫不犹豫的坚守。因此,无论玫瑰人生中有过几次爱,爱就是爱,毫无保留,每一次都是全力以赴全身心投入、刻骨铭心的。她的爱独立而自主,是有精神空间的。

此外,勇敢追求爱情的香雪海也是独立自主的都市女性。她拥有万贯家产、高贵冷艳,放着高干子弟不要,却唯独钟情于其下级职员关大雄产生爱恋,虽然看似有些畸形, 但她对爱情的独立自主是值得肯定的。“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也不放弃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力。”[14]凸显出了香雪海主动出击、独立、自我解放、自我肯定的与传统爱情完全不同的现代的爱情。表现出了独立自主的爱情观。这种在爱情的独立自主正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所必需的。快速的生活节奏剥夺了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取而代之的是权衡利弊、计较得失。人们必须拥有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独立,才能去享受、收获与守护爱情。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爱情只是宿命给你设下的一个圈套,让你在全力追求爱的过程中得以完成内心的成长。亦舒也是凡人,她也同样渴望着爱情。但同时她也害怕被情所困、被爱所伤,对爱情始终缺乏安全感。所以亦舒对爱情的态度是怀疑的。

她的态度可以从她作品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中看出:如《我的前半生》中子君和涓生十三年美满婚姻生活的破灭,《他比烟花寂寞》中姚晶的为爱而亡;或《香雪海》中,关大雄和叮当因第三者的情变等等。对爱情有着清醒认识的亦舒曾说过,爱情是一场瘟疫,咱们应当庆幸一生平静度过,远离于爱,无惊无怖。如果这件悲苦的事果真发生了,那么

我们也只有好好面对现实,总得继续的活下去,呜呼。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虽然亦舒有意的让爱情远离尘世的喧嚣,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却清醒地明白这种纯美的爱情事实上是十分易碎的,一旦当现实内容掺杂其中,它立即会变了滋味以至于崩溃瓦解。她曾说:“我对爱情这件事是非常怀疑的。写小说是写小说,生活是生活,日日挤着轮渡去上班,打着呵欠,穿着球鞋、牛仔裤。生活在爱情小说中……那简直是悲惨的,幸亏能够把两者分开。”[15]至纯至美的爱终究只是人们的美好心愿,最终还是要回归现实去面对喧嚣的尘世。“爱情是一场春梦,梦幻而不可捉摸,山盟海誓经不起长期的打击,激情一旦褪去过后一切将会烟消云散。”[16]

在亦舒的大量小说中,有许多缠绵美丽的爱情故事, 但她既没有沉浸于表面的纯真浪漫中,也没有过度的赞扬人物奋不顾生追求真爱的理想色彩, 而是努力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涵义,对爱情始终贯穿着怀疑。

“亦舒一直把‘爱情’看作是都市生活中的调剂品,是繁忙的日常生活之外的游戏,男女双方在面对着众多的选择时,随时改变着自己的选择,及时行乐。”[17]爱情不再是生活的必需品,只是用于舒缓人们的焦虑与恐慌罢了。亦舒轻易地让爱情夭折,不给它存活下来的任何机会,冷冷的把它关在了门外,就是她对爱情怀疑的真实写照。即使是那些经历了千辛万苦、重重难关,心灵碰撞的男女主人公们,在最终感情不断深化,即将走向美好幸福生活和婚姻殿堂的时候却终究难逃演变成为悲苦的结局。如《开到荼蘼》中遭受过巨大精神创伤的王韵娜和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左文思历经波折终于解开了误会,互相敞开了心扉。但最后却以左文思杀人被捕入狱来结束了这一故事。再如《曾经深爱过》中邓永超与周至美在经历了共同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拉近了距离,最后将走向幸福生活时,邓永超却因为意外的飞机失事而丢了性命,两人终究阴阳相隔。亦舒在对这些焦虑抑郁的都市男女们的苦闷彷徨的心态和充满无奈的生活状况的描写之中,除去对他们的同情和无奈,更多凸现出的是对爱情本身的怀疑与不信任。

“亦舒用严肃冷静的笔触,无情地打破了读者心目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心愿,毫

不避讳的讽刺了爱情的忠贞不渝和神圣伟大, 从而表现出了对于爱情她独特的思考:她认为爱情不过是一场烟雨, 虚幻飘渺而不可琢磨,经不起现实残酷的考验与持久的打击, 激情一旦褪去便会消失的了无踪迹。”[18]

有些作品的结局看似完满,却让人心里倍感凄凉。在《我的前半生》中,独立坚强的子君虽然再次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包含在其中的有着她太多的无奈与疲惫以及在经受了理想婚姻破灭后留下的精神创伤。事实上,在亦舒的小说中,没有所谓的完美幸福结局,人生本来就是平淡且充满着遗憾和失望的,即使是美好的婚姻也绝不可能给人以完美。而对于《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姚晶的各种悲惨经历:英年早逝,被社会过早所遗忘;被丈夫

和女儿所不需要等等。作者亦舒并没有沉溺于悲伤的爱情中, 而是以清醒、严肃的态度揭示了爱情的虚无缥缈和易破碎性。因为对爱情的怀疑,所以其笔下的故事很大部分是悲伤的,记述着往事的缺失,承载了幻想的破灭。“同时小说的最后虽然大多有一个至少表面上看来合理的结局,并非独守房,但心灵上的孤独和寂寞则是共同的。在她们看来,所谓的真爱、山盟海誓、到头来终是一场空。即使出现了真正的爱情,最终也只不过如烟花的绚烂般转瞬即逝而无从把握。”[19]这种想法影响了亦舒小说的情感趋势走向,与其无奈的去面对情感的淡化和变质,还不如在最美好的时刻恰当的选择停止,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

但能够像黄玫瑰那样毫不迟疑去追求爱终究是理想虚幻的,现实中女性们仍然在爱的艰辛苦涩中痛苦挣扎与徘徊,在爱的失望和疑惑中感慨万千。惆怅旧欢如梦式的感叹和永远是寂寞的苦吟经常流露在其作品中。甚至于那些生活在上流社会、令男性刮目相看的女强人也无法挣脱寂寞的束缚。她们精明能干、外表美丽、内心坚强, 但却在婚姻和恋爱上有着太多的不尽人意。只能默默背负着女强人的头衔独自品尝孤独的煎熬, 看透一切世俗、对一切一度失去信心的大有人在。可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在她们的内心深处,也时常流露出对美好婚姻生活、幸福家庭生活的平凡人生的羡慕与渴望, 于是当她们在旁观别人幸福生活的同时更加增添了她们自身的苦涩与惆怅。让她们抑郁苦闷的情绪无处释放,只得暗自神伤。

2.2 爱情与婚姻的两难

2.2.1 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对于爱情与婚姻,亦舒经常用到的句子是:“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的又是另一些人。”[20]爱情和婚姻在亦舒的小说中是两难的,不能两全。必须要做出艰难的选择。在亦舒看来爱情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所以可望不可及。但是婚姻却是实在的。与此同同时亦舒更加强调的是在婚姻生活中,女性要时刻做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并且必须要有独立的选择权。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独立个体,对于婚变要敢于面对,敢于走出,并激发出女性的独立自强意识。爱情和婚姻是可以分开的,有了婚姻不一定就有了爱情,无爱的婚姻也是成立的。所以婚姻是可以单纯的看做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而爱情却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不能一概而论。

“爱情是种情绪,本无定式,即使非要客观量化分析这种主观的意向,也很难就可以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于婚姻,有道德和社会体制约束。”[21]有人因爱觉得小皱纹也很美丽,有人因不爱,穿件红色的外套也觉得厌烦,这些无理的理由,不能就真的称之为爱或者不爱的理由,爱就是一种感觉,只是爱情的感觉消失了便再也没有了而已。相信很多人都应该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对于条件良好并且很优秀的人,可是就是没有感觉, 你没办法与之恋爱,却可以认证其作为你的结婚对象。当对于婚姻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既明智

又清醒,知道如何权衡如何选择,知道自己责任与义务。

在亦舒看来婚姻要比爱情来得现实。“维持大多数婚姻的因素是孩子、经济、寂寞、需要安全感、面子——并不是爱情。”[22]《她比烟花寂寞》中,当女记者徐佐子看着姚晶支离破碎的爱情,最终烟消云散时,她对此深有体悟:“维系婚姻有许多因素,有些人为求归宿,有些人为一张护照,也有人为爱情,为饭票,或为扬眉吐气,林林总总,数之不尽,关系千丝万缕。”[23]于是,婚姻与爱情相较之下,婚姻是更为真实可靠的东西。

毫无疑问,爱情的确是一件麻烦的事,婚姻则更加的麻烦;因此童话里没有婚姻。婚姻是一旦进入其中,就成了一种责任。随着年岁逐增,越来越多的责任取代了欢愉。两者渐行渐远,看上去也许差不多,但本质不同。爱情被称之为一场美丽的缘分的邂逅,而婚姻只会因为生活的重复造成情感的麻木和磨损。每一段炽烈的爱情婚姻故事里,都掩盖着一颗颗孤寂的心。如果没有爱情,人的一生也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没有存在价值和意义,但如果有了爱情,人们又会千疮百孔、伤心不已。在感情上,现代都市女性更多的是希望得到尊重与平等。但是要同时保证双方都能获得,爱情开始为难起来,它不能保证生活无忧,也不能保证天长地久,更加经不起自尊,责任等等的束缚和要求。因此,从这方面看,婚姻较之爱情要从容些。

2.2.2 爱情与婚姻的选择

尽管前面已经说过爱情是不现实的,但是要女性真正放弃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与追求,那同样也是不现实,甚至可以说是绝不可能的事情。“女性应该坦然的面对婚恋的波折,拿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痛苦,并果断的作出选择,而不应该被从前的苦痛耗尽生命的时光,更不能用软弱来换取异性暂时的同情和怜悯。”[24]因此即便是亦舒自己也无法违心的去阻止笔下人物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从中轻易的就能看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们在爱情和婚姻之间选择的为难。

除了理想中的玫瑰为爱情奋不顾身的事情,更多的是真实的苏更生在婚姻和爱情两者之间的艰难徘徊。《玫瑰的故事》中的苏更生,在经过了艰难的抉择和理智的思考后最终与黄振华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理智清醒的苏更生,自然是不会以爱情为前提来作出婚姻的抉择,而是首先考虑婚姻能够维持下去。可是当结婚多年后的苏更生,亲眼目睹了傅家明和玫瑰之间冲破束缚的爱情时,理智的她也深深的受到了触动,开始了对一直怀疑的爱情产生了期待与渴望。在婚姻和爱情之间做过一番挣扎后,最后决定离婚,去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放弃乏味的婚姻。

《我的前半生》中安心过着富裕生活家庭主妇子君,对于丈夫突然提出的离婚,开始让她不知所措,如晴天霹雳。但在经历了内心的挣扎与丈夫的吵闹之后,她很快的从这段理想婚姻的伤痛中走了出来。在婚姻生活里,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角色而存在

着,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承担社会责任和使命,可以说没有参与社会活动,也与社会脱节致使女儿都看不起她。但在从婚姻的围城中走出来之后,残酷的现状震撼了她,工作与生活的不如意与艰辛也磨砺了她,让她在痛苦的同时也学会了坚强和成熟。爱情、家庭不再是她生活中唯一的内容。也不再惧怕逃避困难,坚强的自给自足,学陶艺、找工作。即使不能维持日常的生活,也不开口向前夫涓生求助,更没有为求安逸而急于投入另一男人的怀抱,最终自信自强的子君也收获了爱情。子君“朝自己微笑,伸一伸懒腰,欣赏一下戴在无名指上的白金戒指……如此心安理得便结束了我的前半生生涯。至于我的后半生……谁会有兴趣呢?每个老太太的生涯都几乎一模一样。”[25]这时候的子君已经在爱情和婚姻的两难中平静下来,解脱出来;收获了一份恬静,作出了她最满意的选择,也不用再费尽心思的去考虑过多的阻碍因素。就如同她所说的,不管后半生如何,她已经不打算去过多的纠结与考虑。

3 亦舒小说中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通过以上对亦舒爱情小说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亦舒爱情小说除去对爱情故事本省的描写,更多展露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蕴涵在爱情故事中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1现实的真实写照

首先,亦舒小说多以香港现实社会为故事背景,借不同的爱情观来反映现实社会, 揭示出了香港某些人的生活状态和实质,和她们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表面上看起来写的是无关痛痒的爱情故事,实质上更多的是折射出现代都市香港社会中的众生百态,引发读者们的思考和自省。通过描写《她比烟花寂寞》中的姚晶的悲惨爱情故事,投射出了现代香港社会中传统的封建意识与守旧的门第观念对爱情的束缚与摧残。事业辉煌的电影明星姚晶因出身卑微,并且曾结过婚还生过一个女儿, 和高干子弟张相的婚姻受到了自视清高、封建门第观念极浓的张母的强烈反对,而软弱的张相又不愿为了姚晶而违背长辈之愿,最终选择了离开姚晶。在失败婚姻和社会舆论的双重打击下,姚晶最后选择了孤独的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美好的生命和灿烂的人生被无情的封建伦理道德和守旧观念所摧残。这正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其次,亦舒小说还反映了金钱利诱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伦理关系。如《喜宝》中,年轻美貌的姜喜宝与年老体弱的勖存姿之间畸形的物质爱情。喜宝明知自己不爱勖存姿,却欣然的同意嫁给他,这其中包含着的是金钱的威逼利诱。表现出了人们为了获得金钱与利益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于是出卖自己的灵魂。同时,如同勖存姿这般依仗金钱玩弄女性的龌蹉行径,也是当今繁荣的香港社会中的一种病态现象。暴露出的这些问题都是社会快速发展与人们价值取向遭到扭曲的具体表现。最后,亦舒希望通过揭示金钱能够主宰

社会, 使一切真正的爱情和幸福化为泡影,让触目惊心的社会现状凸显在大众眼前,使人们对自己内心世界,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浩劫, 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同时,书中也蕴含了现代都市女性对社会、生活、以及社会大众的理性思考,在各种爱情观的描述中透露出某种人生的领悟。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此外,亦舒冷静、客观地描写了物质繁荣下的都市爱情。“从某种意义上讲, 对爱情的渴望是女性情感世界的支柱,对婚姻的自主, 是女性自身对人的尊严的维护。”[26]亦舒小说通过对不同的爱情婚姻的叙述进行思考,一语道破了现代女性对爱的渴望,但面对物欲膨胀的社会逐渐腐蚀着人心,让她们不敢去爱、失去了爱的能力;她们不相信爱情;与此同时也为女性指出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出路:在物质社会洪流中,只有争取经济的独立, 才能得到精神的独立。

亦舒小说以都市女性的爱情为基本构成要件,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都市丽人形象,显示出女性与世界融合分离的悲欢喜乐。恰如亦舒自己所讲:“我的小说是主要表现通过具体描绘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悲欢苦乐来揭示真实的社会内容, 剖析他们的心灵世界, 表达人生的孤独寂寞。”[27]从这点上来讲的话, 亦舒还充当了现实社会剖析者的角色。亦舒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去描写爱情中的悲欢离合,看似平静,实际揭示出了社会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亦舒通过对其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剖析,深刻地表述着商业氛围中的精神沉浮和心灵困惑, 真切地展示着都市女性面临爱情与欲望二元对立冲突的复杂心态和矛盾选择。”[28]借对女性的情感历程和生活经历的描写,进一步透视出面对现实的不断冲击,女性该如何自处的问题。谁也不能担保生活会一帆风顺,也不能预知即将到来和发生的一切。我们能做的便是不断地强大自己,让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可能到来的一切突发状况。

最后,在关于如何生存的言论中, 亦舒始终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去书写繁华都市中的财富、名利等物质诱惑带给女性的孤寂、苦恼、及其价值观、人生观、的转变, 反映了现代社会带给女性的巨大冲击和深刻影响。亦舒试图通过小说为她们寻求新的生存价值,给以这些漂泊的灵魂重新得以安顿的机会。但在这样一个物质欲望不断排挤精神追求的混浊社会中, 人的灵魂无处安放。我们该如何去改变这一残酷的现状,让寂寞孤独的灵魂得以安置,空虚恍惚的精神得以慰藉,漂泊的心灵找到归宿。这将会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过程,需要的是人类共同的蜕变。

结语

亦舒的小说中蕴含着的爱情观,既包括了孤寂的爱情,又包含了独立自主的爱情展示出了爱情的多面性。同时,亦舒对“爱情”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她确认世界上有“爱

情”的存在,而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发自内心的一种纯美的感情。另一方面,她又对爱情持怀疑态度。她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对爱情的冲击和考验。去冷静、严峻的揭示其残酷的本质。此外,亦舒小说的爱情观折射出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她没有用偏激或纯女性的眼光看世界, 而是以一个女性的视角客观、理智、平静地抒写生活, 将审视的目光转向女性的内心世界,从女性心理世界的探寻和思考中, 生发女性本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以及她们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2][3]谭贻楚.都市风情浓[J].深圳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6-7.

[4][5][7][23]亦舒.她比烟花寂寞[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128.

[6][11][20][22]吴芳.亦舒小说爱情观[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6-18. [8][9][10]亦舒.喜宝[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7:92,108,213.

[12]柳苏.香港有亦舒[J].读书.1988,(1):24.

[13]亦舒.玫瑰的故事[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6:258,167,85.

[14]亦舒.香雪海[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258,167,94.

[15][16][24][27]贾丽萍.女性视角:从婚恋到社会现实—艺术的小说世界[J].华文文学.2003 ,(50):18-19.

[19][21]尚继红.投资时代的爱情——亦舒笔下香港的情与爱[J]. 当代文坛.2004,(4):6-7.

[25]亦舒.我的前半生[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278.

[17][18]黄莹.亦秀亦豪哀而不怨——评亦舒的爱情小说[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3):11-13.

[26][28]唐霞.论亦舒笔下的女性情感 [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9-10.

后记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从亦舒小说中各色人物的不同感情经历和生活际遇进行了分类、归纳和总结。对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进行论述,表明了亦舒矛盾的爱情观。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新的问题,进一步通过从人物的性格着手分析、完善了人物的特征。在广泛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归纳和总结。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亦舒带领我们清醒地看出爱情的本质,人不能只活在梦幻里,也不能活得太现实。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她们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亦舒笔下的女子在爱的选择权上很广, 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并强调在情爱上人格的独立自主。”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冯利华老师的耐心且热情地指导,使我受益匪浅。在此谨致深深的谢意。

是为后记。

陈明欣

2014年3月18日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

我看亦舒小说中的小资女性文学 摘要在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以言情小说获得文学声誉,她的小说自成一格,散着浓郁的都市气息,语言简练流畅,篇章一气呵成,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她的小说,以独特的女性的角度,为女性的命运做出探索,从而塑造了其独特的女性形象,本文以探讨中国20世纪小资女性形象为主线,从爱情、寂寞、独立、衣食和旅行四个方面来论述了小资女性形象的特点,并阐述了亦舒塑造出的女性形象给我们现代女性所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亦舒;小说;小资;女性形象 “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它是“小资产阶级”的简称,但是小资产阶级或小资产者并不必然的是“小资”。当下流行的“小资”一词的理解与看法众说纷纭,而我认为,“小资”一词实际上指的是一种生活情调,生活品位,在这种情调和品味中,渗透着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種感悟和理解,作为这种感悟和理解,它是高于现实法则的一种浪漫情趣。不管各人看法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小资文学也开始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气候。在这里我就以亦舒的小说为例,分析其中的小资女性。 一、关于爱情 我认为有着小资情调的人都是怀旧的,比如一杯1878年的波尔多,或者一杯蓝山的咖啡,放着《卡萨布兰卡》或者《刺激1995》的D9碟片,或是和着一首《moon fiver》的舒缓音乐,但是他们的怀旧并非是这样单纯的怀旧,而是他们的脸面向着过去,倒退着走向新的时间和空间,生性有着浪漫的小资们就总是梦想着爱情或者是温暖。 亦舒小说中的一位女主人喜宝这样说过:“在生活中,你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爱。” “第二希望得到什么?”“钱。”“多少?”“足够。”“多少是足够?”“不多。”“还有其他的吗?”“健康。” 可以这么说,亦舒小说中的女主人都是渴望邂逅爱情的,爱情是重要的,奋不顾身的,但是爱与她们的现实生活是有别的,她们大多都是都会里的白领女性,聪明干练,但是在感情生活中却往往饱经沧桑,或情感受到挫折,或感到都市优秀男性的匮乏,苦于难觅知音,因而她们总是对男女间的感情有着清醒的认识,而非一般人的盲目。她们总是对自己的从前有着无限的眷恋或是自己的从前对她们有着逃离不掉的纠缠。小资情调的人是不需要很多钱的,因为她们或者不是为了钱,或成为钱的奴隶,她们追求的是享受,是懂得如何花钱然后让自己快乐着,所以钱对于她们来讲”足够”则可,所以她们也有别于中产阶级的那种对钱的狂热追求。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内容摘要】香港言情小说家亦舒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主要是因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她在女性命运上的独特思考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女性的婚恋观念、女性的坚强自立、女性的金钱观念及女性的内心寂寞四个方面来分析亦舒笔下的女性形象,并探讨亦舒小说揭示现代香港女性的精神心理特点,及对现代女性的深切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言情小说;生命体验;女性形象;女性命运;思考 亦舒是一个天才女作家,她自六七十年代开始写作,“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其时琼瑶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亦舒的言情小说则以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使阅读其文章成为一种潮流,与金庸的武侠、其兄倪匡的科幻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 亦舒是一个多才的言情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有《我的前半生》、《喜宝》、《流金岁月》、《圆舞》、《她比烟花寂寞》、《石榴图》《我们不是天使》《镜花缘》、《胭脂》、《香雪海》等二十多部。其作品基本上都是婚恋故事,题材比较狭窄,但其中的女性却是非常精彩的。生活上独立自主,最后急流勇退的唐晶,不把婚姻看做女性人生归宿,选择独身的杨之俊,美丽如玫瑰内心却寂寞无比的玫瑰、被丈夫抛弃后迅速坚强起来的子君,还有姚晶、徐佐子、马莉、承钰……这样一个个焕发时代女性的形象,在亦舒笔下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将她们置于社会这样一个大潮流之中,置于充满竞争的现代都市——香港。其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现代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婚恋、工作、生活,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内心坚强、个性独立、有明确的金钱观念和婚恋观念、内心充满寂寞的特点。所以说,她的作品不仅仅限制于言情这样的婚恋的小说,其价值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即将从现代都市女性的这些特点,来探讨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而深入研究她对笔下女性形象的影响以及她在女性问题上的独特思考。(注:本论文主要参见陈武英《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观点) 一、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大都以坚强独立、自尊自爱而独树一帜。她们的独立,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独立,更重要的是她们人格的独立。她们完全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在物质、精神方面永远处于从属的、被压迫地位的女性形象,而是根据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走

论文 -亦舒2

四、泼辣直率 “泼辣,即有胆量、有魄力、大胆泼辣;直率,言行坦率、爽朗,直来直去,不是转弯抹角的。”女性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总是以委婉沉静的笔调来抒发细腻的感情,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大都表现为华美的风格。但亦舒不同,其语言鲜活机智、独具特色,她以冷静犀利的笔法揭示都市男女的人生观百态,其对人生剖析透彻、运笔精湛,令人称道。在她的小说中常借人物之口鞋出对人对事对物的观点,通常都是对虚伪道德无情的揭露。人类有掩饰自己真正性情的本能,她就把这种种掩饰揭开来,写出真正的人性。因此,亦舒小说语言的泼辣直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词语方面 亦舒在词语方面运用合理,词语的运用使亦舒小说含义深刻,富有美感,而且某些词语的使用还能在人们评论或叙述中起到幽默生动、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以下几个例子: (1)大姐振一振精神,“怎么,还打算在家享福,当心骨头酥了。” 我不出声。 大姐责问道:“宝琳,你脸上老挂住那个苍凉的微笑干什么?” 我一愕,“我几时有笑?” “还说没有?一坐下来就是那个表情,双目空洞,嘴角牵动,象是四大皆空,万念俱灰的样子,干什么……?”《蔷薇泡沫》 (2)情海变幻莫测,情可载舟,亦可覆舟。可是请问,谁又愿置身一池死水之中,永无波澜。(《玫瑰的故事》) (3)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蔷薇泡沫》 (4)爱一个人,不见得就可以与他厮守一生,人家不爱我们呢,怎么办,不得不黯然离去,假如每一对都你爱他,他爱你,团圆结局,美其一生,世上焉得那许多不愉快事件,世上何来独身人,寡妇与鳏夫。《灵心》 (5)读书就是这样好,无论心不在焉,板着长脸,只要考试及格,就是一个及格的人。你试着拉长脸到社会去试一试。这是一个卖笑的社会。除非能够找到高贵的职业,而高贵人职业需要高贵的学历支持,高贵人学历需要金钱,始

浅析亦舒琼瑶爱情观(

存档日期:存档编号: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析亦舒琼瑶爱情观》 姓名:滕幸怡 系科:人文与美术学院 专业、班级:语教教育 11(4)班 指导教师:卞永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目录 三:亦舒琼瑶爱情观对比 浅析琼瑶亦舒爱情观 摘要: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作品都在描写及歌颂爱情。每个人思想观念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爱情观。本文通过对亦舒、琼瑶两位作家的个别作品浅析,得到了两个人不同的爱情观,即亦舒空洞独立的都市爱情观和琼瑶清新明丽的浪漫爱情观。并简述了造成两人爱情观的不同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赞颂了两人不同风格的爱情。 关键词:亦舒;琼瑶;爱情观 A brief analysis of Qing Yao and Yi Shut’s love view Abstract: A countless number of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foreign works in describing and celebrates love. Everyone also created different ideas of love.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hut Yi, Qing precious jade, shallow of individual works of two writers got two different love view, namely Shut Yi hollow independent urban love and Qing precious jade pure and fresh and bright and beautiful romantic love. An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fferent reasons of two people love. Including social

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内江师范学院 NEIJIANG NORMAL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名:*** 学号: *********** 院别: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10级1班 指导教师:***

目录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2) 前言 (3) 1亦舒小说蕴含的爱情观 (3) 1.1 孤寂的爱情 (3) 1.2 独立自主的爱情 (4) 2 亦舒小说对爱情的怀疑 (5) 2.1 爱情夭折与结局不完满 (5) 2.2 爱情和婚姻的两难 (6) 2.2.1爱情与婚姻的异同 (7) 2.2.2婚姻与爱情的选择 (7) 3 亦舒爱情观的现实意义 (8) 3.1 现实的真实写照 (9) 3.2 对女性独立的思考 (10)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后记 (13)

摘要:亦舒小说以都市男女的婚姻和爱情为主题,叙写了打破封建文化向现代文化不断转型女性爱情。在摒弃了对美好爱情的赞美的同时深层次的剖析了爱情的现实意味,以及婚恋中的两难,为我们塑造了各种不同爱情观的都市女性形象。如:金钱至上的喜宝;为爱而生的玫瑰;大胆勇敢的香雪海;婚变后重生的子君等。表现出女主人公们孤独寂寞,独立自主,质疑爱情等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同时,亦舒也带领我们看清了爱情的本质,表现出了她对爱情矛盾的态度。既对爱情渴望和追求,但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的束缚。表述出了浓厚的商业氛围下,人们精神的沉浮和心灵的困惑, 真切地透视出了都市女性面对情感与欲望矛盾冲突的复杂心态和二难选择。小说中展露的更多的是真实的现实社会生活内容,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富有现实意味的启迪,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亦舒小说;爱情观;现实意义 Abstract:Yi Shu's novels with the theme of urban men and women's love and marriage, he wrote to break the feudal culture to modern continuous transformation and female love. In the abandoned on the beautiful love praise at the same time, analysis of the deep love and marriage in reality means, dilemma, as we shape the image of urban women of different love view. Such as: money for hi Bao; rose; the bold Hornsey sea; after the divorce of Zi Jun. Show the heroine lonely, stand on one's own question, love, full of modern flavor of love. At the same time, Yi Shu also lead us to see the essence of love, showed her attitude toward love of contradiction. Love is the desire and pursuit, but also have to face the harsh reality of bondage. Express a strong commercial atmosphere, the spirit of the people of ups and downs and troubled soul, truly reflect the complex mentality of urban women face the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conflict and the two difficult choices. The novel exposes the more realistic real social life content, contains a profound philosophy of life and practical means of enlightenment,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Yi Shu's novel; love’s view; realistic significance

香港言情小说家-倪亦舒

●●● ●●● 女作家亦舒参考资料 一、亦舒简介 亦舒,原名倪亦舒。 香港的通俗文学中,亦舒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 1960年开始创作。 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后为专业作家,并移居加拿大。 二、亦舒的作品及其影响 至今已结集出版小说和散文200余种,其中长篇小说100多部,可谓高产的畅销书作家。 在香港,她的作品主要由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在国内,1996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30部长篇小说;1999年戏剧出版社出版的亦舒作品集包括34部长篇,36部中篇,13个短篇。这两套作品集互不重复,收入了亦舒的大部分长篇小说和部分中短篇小说,兼顾了亦舒不同的创作时期和不同题材的小说,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亦舒小说的风格特征,代表了亦舒创作的主要成就。 她的小说在香港、大陆和东南亚都广受欢迎,三十几年畅销不衰。

亦舒的小说属于通俗文学。她的小说对通俗文化、香港流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不单纯代表都市男女对爱情的幻想,而是负载了香港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家庭和爱情观念的变化、女性观念的转变等意义。通过研究亦舒小说,可以了解香港通俗文化生产的方法、文学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而了解香港社会文化发展的特征。 亦舒小说主要的读者群是女性。由于亦舒小说非常流行,女性读者在传阅和讨论时形成了一种类似集体阅读的经验,这些经验影响了女性读者的精神世界,为她们理解都市人生、婚姻爱情以及时尚提供了参照,从而与她们的人生息息相关。 三、亦舒作品特色 她的小说自成一格,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模式。其特色有: 1.亦舒的小说拥有地道的香港气息与浓郁的都市味道。 亦舒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她的作品虽然也都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与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前者往往屈从于后者。可以说,亦舒是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一个冷漠现实的都市社会,展示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异化。 如《我的前半生》、《没有季节的都会》、《圆舞》、《心扉的信》等作品中对离婚问题及其对儿童妇女生活与精神的巨大影响(安儿与对方女儿的打斗)的描写;《朝花夕拾》中对未来社会中老人孤寂状态与人们之间冷漠关系的预言;《流金岁月》中对商业社会中激烈竞争及复杂人事纠葛的刻划;《喜宝》、《连环》中对贫富差异造成的命运、心理异化的深刻剖析……这些都显示着亦舒对社会弊端揭示的敏锐与尖锐。 2.重视女性的思想、智能、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 “女性文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女性感受、女性视角为基点的对世界的介入,打破男性在这方面的垄断局面;二是挖掘出男性对女性的惯性理解和期待视野的经验,实现对男性世界的批判或叛离,以构造出具自身完整性的女性经验世界。 亦舒小说具备了以上两种要素。她的一百五十多部小说中,絶大部分作品采用女性视点的故事内在叙述角度,改变了传统叙述作品中讲故事的角色基本是男性的,听故事或读故事的角色是女性的情况,而是侧重表现过去被淹没、被歪曲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经验。

论亦舒与琼瑶小说之差别

现代都市风景 --论亦舒与琼瑶言情小说之差别 秦宇慧 当代中国大陆最早的读书热潮,大约就应该算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港台言情与武侠小说,后者自有金庸、古龙称雄,而前者,虽然知名者甚众,但真正值得进行理论探讨的,大约也只有亦舒、琼瑶少数几位。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提法“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使对这两位女性作家的比较,成为一件趣事。 首先亦舒与琼瑶的创作中有一定相同之处。除了同样以爱情为主要题材外,她们又都是作品多产的畅销书作家,这样众多的作品便难免出现重复、雷同现象,即她们的作品已经各自形成一定的模式。比如,作为通俗小说,为了增加可读性,亦舒在作品中虽然很少作肖像描写,但字里行间显示出主人公也大多是俊男美女,而且有时为了向通俗小说的传统靠拢,亦舒也会强设一些巧合、偶遇,如《我的前半生》中结尾,子君最终在事业和婚姻上都找到了完满的归宿,这个结局未免显得过于理想化,至少翟君的出现显得有点离奇、突兀(在渡假时偶遇,条件奇佳,独身,而且喜欢子君)。这种对通俗传统的认同虽然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大团圆结局”的渴望,但显然会使作品的现实深度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至于琼瑶,已经有许多人专门对这一点进行过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对于琼瑶的研究在大陆已经不少,今天我论述的重点,是试图以之为参照对象,探究一下亦舒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两者适应的时代背景与读者层次不同: 香港文学界认为大陆的流行节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当大陆处于“琼瑶热”之时,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这种说法是客观的,这种现象,与这两位作家各自适应一定的时代背景有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倾向。就琼瑶和亦舒来说,传统文化环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过多抉择的余地,日常经验平淡乏味,琼瑶的理想主义情爱模式在这时完成了普通人织梦的愿望,因而大受人们欢迎;而亦舒却只有在商业经济开始发达,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种种困扰之

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

比较鲁迅《伤逝》与亦舒《我的前半生》女性观之异同 说起鲁迅的《伤逝》,很多人都会认为是一部以悲剧结尾的作品,其实从本质上说,《伤逝》其实是一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小说。鲁迅在《伤逝》中将自己与女性的感情与命运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以女主人公卫小天的遭遇为切入点,探讨了女性如何在男性与丈夫之间获得平衡,如何在爱情与事业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婚姻与家庭之间获得平衡等等问题,深刻地揭露了中国当时妇女所遭遇的社会地位不平等问题。在《伤逝》中他也同样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也同样将女人对婚姻失败所造成的影响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作品中,亦舒多从女性内心出发来写人生,试图对女人与命运进行深刻地思考与反思。两位作家在处理女性问题上也存在着诸多相似性以及差别性,所以就让我们通过分析《伤逝》与亦舒作品之间的异同来共同体会与探讨我们当下中国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她们该如何解决自身面临且存在着矛盾问题? 一、《伤逝》的女性观 从《伤逝》这篇小说可以看出,鲁迅在处理女主人公的形象时,不仅仅是站在女性角度出发,而且更多地站在男性角度上来看待女性。在描写卫小天这个人物形象时,鲁迅所处的时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势力统治、封建主义统治下,中国女性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这个时候鲁迅所遇到过的男性所面临的问题就是:男人要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这篇小说所表现出来的男性观无疑是在批判和反思当时社会男性的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别,这就使得他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解决措施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伤逝》为我们呈现出一幅一个形象鲜明、特征鲜明的男性形象:刚烈坚毅、为爱而生、勇敢果断、勇往直前、任劳任怨、不计回报、忠诚老实、知足常乐、孝顺父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等等。这些都是当时社会男性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所需要具有的能力和特征。这些特征是传统男性在面对这种性格问题时根本无法获得的能力,所以这就使得《伤逝》这部小说体现出了在封建思想文化环境中对于女性所产生的巨大歧视。同时也对当时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给予了深入探讨与深刻总结。 二、《伤逝》对于女性的描写不同于亦舒 亦舒作品虽然并没有直接以悲剧结尾,但是对于女性的描写却不够细腻,所以就造成了这种反差。在她所写的《伤逝》中,男性因为爱情事业,婚姻,家庭,遭遇诸多不幸,女主人公卫小天就是她的缩影。在这些女性中她所描述的,多为中年甚至是老年的女性。在她所写的故事中有一些男人在寻找能够成为妻子的“贤内助”,也有一些男人开始了追求女人后却被女人所拒绝的“无能之辈”。这些男性不仅没有在婚姻中有所担当与责任感却相反还变得贪婪自私而又自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三、《我的前半生》中对婚姻失败女性的处理也有所不同 在《我的前半生》中,亦舒多次通过她所写的爱情故事为婚姻失败的女性进行正名。她借唐晶之口说出:“人要活得明白,不明白也要活得明白。”她用“明白”二字从侧面体现出其对婚姻失败女性的愤怒,她说:“一个人为了婚姻所做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个完美的结果,却把一生都耗费在为一段失败的婚姻而找一个完美结局来做陪衬的过程里面。”她在为唐晶之死进行正名:“我们做了那么多的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我们只能重新开始再出发!”她说:“可是那个把我们从天堂拉到地狱里去了……谁还会记得我?在这个世上我活了那么久……我为什么要重新开始?”让人不禁深思她对婚姻失败女性的思考与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所追求的爱情观以及价值观。亦舒认为婚姻并不是一个结果,而是另一种开始——一种选择!如果婚姻是一扇门,那么它只能通向一个方向,那就是幸福;如果想要继续走下去,那么所有方向都将指向正确的方向。她不仅希望每一个女生都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也要在面对失败婚姻中选择勇敢地与这个时代、与曾经经历过苦难而懂得爱她、恨她以及感激她——人生有太多无奈让人无法坦然面对。

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简介

亦舒小说玫瑰的故事简介 亦舒,香港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因其深刻的关于爱情和人性的剖析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她的作品往往充满了浪漫和悬疑的情节,深深地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其中比较经典的就是《玫瑰的故事》。 《玫瑰的故事》是亦舒小说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教授和女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小说以男主角的心理变化为主线展开,情节极为曲折,读者在看小说时会跟随主角一起感受着情感的波动。 主人公是一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名叫江小北,他生活中的琐事并不太多,因为一心投入于工作中而鲜少涉及感情。然而,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一名女学生意外地对他产生了感情之后,他的内心也开始摇摆。这位女学生名叫玫瑰,一个性格独立、开朗大方的女孩子,她在学术上表现优秀,但是却成为了江小北的学术论文抄袭之前的调查对象。在调查的过程中,江小北和玫瑰之间开始产生了情愫,他逐渐地被她吸引,虽然他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破坏他的职业生涯,但他还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 在玫瑰的影响下,江小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玫瑰到他生命中的那一刻,他变得更加有活力,对生活的热情也开始增加,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段感情在社会上却遭遇了各种反对和打压。尤其是在江小北的学院里,存在着一种非常封建、保守的学术文化,这种文化把女学生和男教授之间的

感情看作是一种“禁忌”,所以江小北不仅要面对家庭压力,还 要承受爱情的重压。 尽管遭遇了无数的阻碍和打压,江小北坚持着自己的爱情观,并最终成功地与玫瑰结为夫妻。然而,这件事情的后果却非常严重,江小北被迫辞去了工作,而玫瑰也因为和他在一起而失去了她自己的学术前途。不过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爱情信仰,最终实现了相互支持、更加深刻的爱情关系。 整部小说虽然叙述的是一段学术背景下的禁恋爱情,但却充满了真诚和温馨。小说中余音绕梁的爱情哲学思想和跨越阶级、文化等障碍的“反传统”情感,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亦舒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优越性,以及她的“女权主义”思想的强烈表现。同时,小说中也贯穿了亦舒一贯的思想主张,反映出了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总之,《玫瑰的故事》不仅是一部虚构小说,它也是一篇深入人心的思想文章,能让我们从中窥视到人性内在的美与恶,也从中体会到了宽容、勇气、自由、爱情等人类情感的伟大。

亦舒经典语录

亦舒经典语录 亦舒,中国当代作家,原名张怡而,笔名亦舒。她的作品以情感细腻、文字简洁著称,作品中常以女性为主角,描绘了都市女性的生活和情感困惑。下面是亦舒先生的经典语录,汇总了她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1. 人最怕两种境遇:一种是你想要的你得不到,一种是你本不想要的你却得到了。 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常常被现实所困扰,想要但得不到的东西造成了遗憾,而得到的却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这种境遇让人感到无奈和困扰。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要对得失太过计较,因为往往一次看似不幸的遭遇,反而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 3. 活着,就要狠命活下去。 亦舒在《活着为了谁》中写道:“活着,就要狠命活下去。每 一刻每一秒,都要在意识里不断地勉励自己,爱自己,疼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遭遇何种困扰,都要坚持生活下去,狠命地活着。 4. 人生没有什么特别的美好,却也没有必然的不幸。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生中没有绝对的美好,也没有绝对的不幸。每个人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美好,同时要积极面对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5. 真正的幸福是通过不断努力与奋斗获得的。 亦舒在《活着为了谁》中写道:“每一个人心底都有一个幸福 的火苗,这个火苗的燃烧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需要我们去努力与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获得的。 6. 面对爱情,要追求真诚和坦荡。 亦舒在《送你一颗子弹》中写道:“喜欢一个人,就应该真诚,就应该坦荡,就应该直接。”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爱情,要 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坦荡地去爱,不要有太多的猜疑和躲藏。 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亦舒在作品中经常探讨爱情和婚姻的话题,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人们应该用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爱情和婚姻。 8. 女人要活得有骨气,有原则。 亦舒在作品中经常探讨女性身份与角色问题,她认为女人要活得有骨气,有原则,不要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每个女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观。 9. 爱情是需要重新被创造的。 亦舒在《爱情是怎样的东西》中写道:“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 爱情负责,更要为他人的爱情负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需要重创造的痛苦爱情。”这句话告诉我们,爱情是需要不断 创造和维护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爱情负责。

论亦舒与琼瑶感情观的异同

论亦舒与琼瑶感情观的异同 亦舒与琼瑶可以说是言情小说界的两座高山,两人分别占据香港与台湾两大市场,由于同以爱情这一永恒主题创作出众多作品,作品畅销程度也不分轩轾,以至于两人经常被拿来从各种方面进行比较,形成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本文今天也将就两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与比较,探讨两位女性作家的感情观的异同。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都有很大一部分是放在现代都市中去展开的,但是都市在两人的作品中起到了截然不同的作用。琼瑶的小说绝大多数都淡化了主人公的生活背景对其人生的影响,她的主人公也很少真正融入到都市的生活关系网中去。在书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主人公在事业上花费什么心思,仿佛他们的全部人生就是遇见爱情、享受爱情、然后为爱情而烦恼。都市生活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背景,民国或现代都市,对于故事的情节发展其实并不重要。比如说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还珠格格》,即使把剧情放在民国,或者是现代的豪门之中,也依旧顺理成章。 而亦舒则不同。她的作品大多架构在现代都市之中,都市中的生活方式给她的作品打上了独特的烙印。在亦舒的作品中,主人公们的生活与现代社会紧密相连,而他们的情感也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温情脉脉的爱情表面之下是冷漠的钢铁水泥的世界以及人们在现实的压抑中逐渐扭曲的个性与心理。在爱情与现实产生矛盾的时候,退步让位的却通常是爱情。如《喜宝》、《我的前半生》等作品都反映了这一现象。 而这种在故事背景处理上的不同则是两种爱情观的反差导致的。琼瑶的作品中描述了一个“爱情至上”的理想的天国。爱情即是一切。《我是一片云》中宛露说:“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要和孟樵在一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爱他。。。。。。”同样的,《金盏花》中的纤纤说:“我只知道我爱他,他对我而言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我爱他所有的一切,没有他我就不要活了。”这种“唯爱至上”的观点使得主人公们不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总能以爱情的实现为目标激励自己,勇敢地面对各种阻力,即使这些阻力中包含生、死等人力不可抗的因素,他们心中的爱仍不会熄灭。这是无关乎时代的刻骨铭心的情感,是一定存在、毋庸置疑的。在她的书中,世界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奸大恶,所有人心中都有其善良的一面。主人公们自不必说,具有世界上一切美好的品质——善良、自爱、包容、上进、拼搏、勇敢、坚贞等等。即使是给主人公的爱情施加压力的所谓“反派”,其内心依然有着愿意去为其温柔、奉献、牺牲的人。所有的人都是秉着“爱他人”而生的。 亦舒对爱情的观点却是矛盾的。她愿意去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这种无法言喻、不拘年龄、不分尊卑、不限国度、“不受礼仪常俗所拘”、自由的至纯至美的爱情存在。但是,她同时又怀疑爱情的存在。在亦舒的作品中,纯粹的爱情在都市现实的生活中几乎不见踪影,繁琐的日常生活和世俗中赤裸的金钱交易几乎将爱情萌发的嫩芽毁灭殆尽。那种纯粹脱俗的爱情即使存在,也不是凡夫俗子们所能享受得起的。在亦舒作品中的那些都市女强人,她们老练、成熟、希望追求理想的爱情而不得,进而对于爱情有清醒的认识,既享受爱情带来的各种感受,但同时又并不沉迷,而是将感情当做是事业一样去经营、去比较、去取舍,在面对爱情的时候,不奢求完美,只希望平淡地生活。爱情和婚姻之于他们不是飞蛾扑火一样的热烈而义无反顾(如琼瑶小说中的主人公们),更多的是一种各种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和感情权衡之下的选择。这种面对感情的态度,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亦舒在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中所体悟出的智慧与哲学,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同时,琼瑶式的爱情是命中注定的,一个不经意的擦肩、一次惊艳的回眸,就注定了一生的纠缠不清。这种冥冥中独一无二的安排,令主人公们的爱情更有一种无可替代的神秘色彩。主角们的爱情不论历经多少艰难坎坷,终能修成正果,获得完美结局。 亦舒式的爱情则更加的现实。主人公们的爱情在生活的磋磨中不断消减,终而以分手作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亦舒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亦舒,原名倪亦舒,自幼酷爱文学,1962年在文坛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亦舒言情小说与金庸额武侠小说、倪匡的科幻小说一起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小说虽然题材较为狭窄,几乎都是在讲婚恋故事。但是,由于她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特的现代香港女性的形象,并通过这些现代都市女性的爱情、婚姻的种种经历来关注女性的命运,透视现代香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乃至透视整个香港社会。因此,她的作品已不单单局限于言情,已经超越了一般言情小说所具有的价值。本文将从女性的爱情观、金钱观、独立意识的探索、内心孤独寂寞等四个方面,来浅论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关键词:亦舒;爱情;金钱;孤寂;独立 The female images in Yi Shu's Novels Abstract:Yi Shu, formerly Ni Yi Shu, his childhood love of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ry world,1962, be it quickly became famous. Yi Shu's romances and Jin Yong's martial arts novels, Ni Kuang's science fiction and together referred to as the" three wonders of Hongkong literature". The novels of Yi Shu although the subject matter is relatively narrow, almost all is telling the story of love and marriage. However, due to her success in shaping a unique modern Hongkong women's image, and through which the modern metropolis feminine love, marriage experie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fate of women in modern Hongkong, social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 and people, a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ntire society of Hongkong. Therefore, her works have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sentimental, has gone beyond the general love story has value. This article from the female 's view of love, money concept, th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lonely heart four aspects, on the female images in Yi Shu's novels and social cultural meaning.

亦舒小说特点初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818993084.html, 亦舒小说特点初探 作者:刘丽娜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07期 [摘要]从九十年代开始,大陆的商业经济逐渐发达,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个性的体现,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各种困扰之感的时候,亦舒的小说逐渐的被人们接受和理解,并逐渐在大陆的流行起来。 [关键词]亦舒;特点;文学 一、时代背景 时至九十年代,商品经济的新型社会中,人们的“个性”渐渐得到释放,许更是在传统的家庭之外看到了自己可以发展的更大空间,家庭生活开始成生活的一部分而并非“全部”,而“爱情”的神 奇与浪漫在成熟女性心目位也不再高于生命、自由甚至事业,都市中现实的新生代读者期待是 更加们心态、更加贴近现实的作品与作家。而亦舒的小说,“既真实传神,变,更充满着现代精神 和城市味道。”从而贴合了这群“白领新生代”的精。满足了她们对自我个性解放、独立意识和强烈的精神追求。 亦舒的小说是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景。她的小说是以描写爱情故事为主题,但主人公发展和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 的联系,爱情往往受商业化社会金钱观很重的影响。可以说,亦舒的小说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了一个冷漠都是社会,战士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 如《我的前半生》、《没有季节的都会》、《圆舞》、《心扉的信》等作品婚问题及其对儿童妇女生活与精神的巨大影响(安儿与对方女儿的打斗);《朝花夕拾》中对未来社会中老人孤寂状态与人们之间冷漠关系的预言金岁月》中对商业社会中激烈竞争及复杂人事纠葛的刻划;《喜宝》、《中对贫富差异造成的命运、心理异化的深刻剖析……这些都显示着亦舒对端揭示的敏锐与尖锐。 二、人物塑造 亦舒在小说的处理和人物的刻画上并未疏于肤浅,而是深入挖掘了深层的社和人物的真实 心理,从而使作品拥有了普通通俗小说难以达到的思想深度品成为当代都市人的命运与精神的 真实写照。 尤其是《喜宝》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亦舒最出色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小说在1978年,出身 寒微的21岁剑桥大学高材生姜喜宝偶然结识富家女勖聪慧邀请参加其与宋家明的订婚礼。她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 文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本一 题目:《论亦舒笔下女性的传统与现代》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亦舒是当代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她与倪匡、金庸被并称为“香港文坛三大奇迹”。亦舒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二十多年经久不衰,一度出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然而,亦舒充满强烈的现代都市气息的作品,以洞察世情的目光,简洁优美的笔调,穿梭于传统与现代之中,其鲜明的女性形象塑造与艺术感染力使其自成一家。虽然亦舒主攻言情小说,但写的却是当代香港女性的于情感上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在香港的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基础上研究发现,解读亦舒小说女性形象的钥匙既不是性格,也不是性别,而是人物的文化身份。通过剖析她们悲剧性生存体验背后的心态,论文发现了她们价值观系统与文化身份的特殊结构:她们显在的价值立场是现代的、商业化的;潜在的价值立场却是传统性的。现代价值观以理性方式存在,传统价值观以无意识、非理性方式存在。从而通过亦舒笔下女性无法冲破的传统回归和现代的叛逆来探究香港都市女性的心理和生存状况,以及她们如何适应时代变迁的,从而表达作家对这一女性的真切关怀。 二、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亦舒小说研究,主要概括为:1、研究香港文学的专著:目前出版的几部香港文学史、小说史,如刘登翰主编的《香港文学史》、王剑丛的《香港文学史》等,都有研究亦舒的章节。2、直接研究亦舒的论文:从统计的《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索引》中提及的文章,再查阅九十年代以来几篇专门研究亦舒小说的论文,如张秋蕙的《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李莘的《超脱入世言情寓理》等。3、研究港台相关女性作家的论文,如钟晓毅的《论香港女作家笔下的爱情模式》等。此外就是研究亦舒小说的主题还停留在少数所谓“代表作品”解读阶段,且多单由先验视角(如女性主义)和先验命题(现代人寂寞)出发,把亦舒小说简单化,狭窄化,由此得出的对亦舒小说总体特征的描述不可能准确。 而对于亦舒的爱情观,研究者有相左的意见,主要分歧在于爱情观是偏于现代还是偏于传统。在我看来,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矛盾的,这主要来自于她所接受的文化影响,一方面亦舒深受传统文化和道德影响,另一方面又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分析亦舒的小说,这种矛盾性可以从不同阶段,不同的情感故事中把握。如王剑丛认为:“她的爱情观是悲观主义的,对爱情持怀疑和害怕的态度。”[1]钱虹分析了亦舒对独身、同居等现象的态度,认为亦舒的爱情观是比较现代和开放的

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谈亦舒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文学院 086班杨佳雯 08113251 亦舒是享誉海内外的香港资深女作家,她被誉为香港文坛上的一大奇迹。她以言情小说见长,但她的作品又比一般的流行作品更具内涵,这与她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女性意识是不无关系的。 亦舒描写的爱情故事多是以香港为背景,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多是当下的都市白领或是中产阶级或是知识女性。从她们身上可以看到亦舒强烈的女性意识。 香港无疑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性大都市,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改变。基于此,亦舒的作品跳出了缠绵悱恻的模式,冷静理智地描写了一个个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提出女性要自尊、自强、自立的诉求,表现出女性对精神独立的执着,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因此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发展过程,亦舒以尊重女性的人格独立为首要,注重女性完整的人格和精神,而不是表面的平等。她认为女性要自尊、自强、自立首先必须要实现经济独立,这样才能实现精神和心灵上的独立,才能和社会环境相抗衡,维护自身利益,争取社会平等。 《胭脂》中的杨之俊就是这种女性的典型。杨之俊的父亲抛弃了她们母女,而她的丈夫如同她的父亲一样不负责任,又抛弃了她和女儿杨陶。十八年后,丈夫因为不育想认回女儿。母亲的护花使者最终求婚的对象却是自己,而自己年仅十八岁的女儿还是叶的女伴。生活对于杨之俊来说仿佛是一场闹剧,但她却选择了宽容:帮助父亲一家渡过难关,接受

女儿的选择,和前夫冰释前嫌。在她看来,她的归宿,便是健康与才干。“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不过是她自己;能够为他扬眉吐气的, 也是他自己,我要什么归宿?我已找回我自己,我就是我的归宿。”像杨之俊这样,经济独立,精神独立的女性才能潇洒地走向社会。这也是亦舒所倡导的女性独立精神。 亦舒对女性意识尚未觉醒,仍然依附于男性,不自尊、自强、自立的女性进行了批判,以此来提醒那些想要依附男性的女性。《喜宝》中的姜喜宝就是这种女性形象的代表。喜宝想“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爱,那么就很多很多的钱。如果两件都没有,有健康也是好的。”喜宝借着聪慧的缘由结识了她的父亲——勖存姿。为了维持自己在英国的开销,她不惜出卖了自己的青春和自由,成为了勖存姿的情妇。为了钱,喜宝牺牲自己,心安理得的享受着自己的情妇生活。学业是喜宝唯一的寄托,但是寄生虫一般的生活把她的寄托也慢慢侵蚀掉了,因为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何必多此一举。最终,勖存姿过世了,喜宝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成为了香港有名的富女。她以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包括自己的丈夫和爱人。这也是在拜金主义的侵蚀下,人格扭曲的一种表现。亦舒借此抨击了缺乏独立意识,沉溺于欲望的女性。 传统观念中,男性是家庭的主体,是家里的顶梁柱,而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的角色是贤妻良母,带小孩,做家务。亦舒对这种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质疑。《我的前半生》中子君一直是养尊处优的全职太太,结婚12年从未工作过,她不明白工作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她也不理解好友唐晶在职场努力打拼的意义。对她来说,把丈夫照应好才是最重要的,那也

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亦舒小说中的爱情观 亦舒是香港著名的爱情小说家,她走的虽是流行路线,但她的小说在讲述女性的婚恋故事中,表达女性的真实情感体验和她自己对于爱情婚姻的矛盾心理。从而表现出女性对自身的认同,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一、现代开放的爱情 新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婚恋生活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所取代。女性不再需要把全部精力用于反抗父母的包办、干涉上。而是有了自己的选择权。那么,如何使用这种选择的权力,就取决于女性本身的观念意识了。可以说追寻真正、纯真的爱情是所有女性、包括过去和现代的女性的梦想和重要的精神支柱。但期待的爱情、婚姻到底能为女性带来什么,现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保持怎样的立场。亦舒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亦舒小说中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她们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有勇敢、全力追寻爱情的,亦舒笔下的女子在爱的选择权上很宽广,不存在所谓爱的对象的唯一性,并强调在情爱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你仍然是属于你自己“亦舒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不因为有了爱而把爱作为唯一的寄托,也不因为爱的风浪而一蹶不振乃至精神崩溃。 爱情是每一个女子不变的梦想,爱上了就勇敢地、主动地追求,而不是消极地等待。《香雷海》中的香雷海是以冷峻跋扈的形象出场,她对关大雄的爱情是主动出击的,敢爱敢做,她甚至无视于关大雄已有女友叮当,而是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感受和价值取向决定自己的行为,将世俗的礼法视为无物。即使知道自己得了绝症,不久于人世,也不放弃追求爱情,享受爱情甜蜜的权力。与传统的那种被动的、依附的、自我压抑、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完全不同。《曾经深爱过》中的邓永刚对周至美说了这样一段话:“一切都走过时了……女人已经不再哭哭啼啼渴望一嫁再嫁,我们有工作,有地位。并不希企在男人身上获得什么恩惠……”①亦舒还在《她比烟花寂寞》中两个女人不同爱情观来表达她的态度。姚晶通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在娱乐圈中成为名人。也收获爱情,但失去爱情之后,却心碎而是死。由于爱人离弃了自己,曾经炽烈的爱情消逝了,于是顿感人生无意义。这在女记者徐佐子看来实在是不合时宜,不可接受的。亦舒通过徐佐子的话否定了姚晶的爱情观。徐佐子说:“对配偶抱那么大的寄望是太过幼稚天真了。”“我的终身早已托给我自己,”“伴侣也是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他不是爱的奴隶。”②她认为自由是重要的、可贵的,更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终身幸福寄托在他人的身上。这里亦舒想要表达的一个观点是:爱情上的自主性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因素。如果女人不能将自己正确定位,不具备自主的意识,有了经济保障,依然会在两性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可悲地位。 《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当丈夫提出离婚时,她不知所措。她吵过、闹过,但她毕竟已不再是鲁迅时代的女性了,她从婚姻的废墟中走了出来。在婚姻中,她只是作为妻子、母亲这样一个家庭角色而存在,并不是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个独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