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2、随意的语言

与其他学科相比,科学课更为关注它语言的科学性,而语言的科学性也是一个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体现。可是在科学课堂中,随意的语言却比比皆是、处处可见:

①、教师的随意性语言

也许是教师的科学警惕性不高,也许是在很多教师潜意识中语言的科学性把握不够,因此语言中就存在很多漏洞。如在《蚂蚁》一课中,学生观察蚂蚁寻找食物后汇报:

生:“蚂蚁爱吃面包。”

生:“蚂蚁非常喜欢吃死苍蝇。”

生:“蚂蚁也非常喜欢吃饼干。”

师:“是的,你们观察地很仔细,像面包、死苍蝇、饼干这些都是蚂蚁非常爱吃的食物。”

蚂蚁会吃面包、死苍蝇、饼干这没错,但一定就是“爱”“非常喜欢”“非常爱吃”吗?这些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描述,而不是科学的观察描述。

再如《我的手》学生在观察并拓印了自己的指纹,和同学交流后汇报:

生:“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我的指纹和别人的不一样。”

师:“对,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所有人的指纹都不一样。”这句话没错,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发现一模一样的指纹。可是在这节课中,仅仅就班里甚至只是小组这几个人的观察,就能得出这么肯定的结论吗?是否会犯“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呢?我们在课堂中是否可以用“也许”“可能”这些词来描述呢?不要把话讲绝了。

②、学生的随意性语言

学生的随意性语言就更多了,从交流到记录到汇报到小结,问题语言、不科学的语言随处可见!如《蚂蚁》一课中的“爱”“非常喜欢”“非常喜欢吃”。

再如《健康需要新鲜空气》中证明吸进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用

瓶子收集吸进和呼出的空气,将燃着的火柴伸进瓶中,有什么现象?记录下来。”

学生记录如下:

在这记录中,“火柴没灭”难道是永远都不灭?“火柴灭了”是马上灭了?还是过一会在灭?是一到瓶口就灭?还是伸到瓶子里面再灭掉?火苗灭了,火星还有吗?火星灭了以后还有什么发现?难道这就能证明吸进的全是氧气呼出的全是二氧化碳?……这样的观察记录姑且不说他观察的不够仔细,不够全面,单是他在记录单所写的内容就存在太多的不科学性了!

3、伪科学的存在

真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寻找科学的真谛,我们必须采取严谨的态度。可在事实的观察、纪录、取证的过程中,却存在很多脱离实际的、胡捻乱造现象,尽管人人都知道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可在探究过程中却依然存在许多伪科学。请看下面这则笔者从网上看到的一则《养蚕》记录:“蚕蛾卵就会自动孵出如小蚂蚁般的小蚕,每天喂以新鲜的桑叶,半个月左右就会脱一次皮,每脱一次皮蚕就长大一次,经几次脱皮后,它的身体便会通体透明,这时它不再吃食,就要开始做茧了,一般做完需要半个月左右……一只蚕蛾能产一百多个卵。”这则记录里漏洞百出:蚕宝宝在适温条件下,一般1龄3-4天,2龄3天左右,3龄3-4天,4龄4-5天,5龄8-9天,全龄经过25天左右。根本不是半个月左右脱一次皮,而蚕宝宝在休眠的时候是不吃桑叶的。幼虫到5龄末期,逐渐老熟,吐丝结茧,约2-3天吐丝完毕在茧内化成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

由此可见这根本就是一份脱离了真实的、伪编的记录,连第一手资料都有了这么多是水分,何况是由此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呢?而且在探究活动中还有很多

被掩盖了的真实情况。上述《磁铁的磁性》一课中,当时我刚好坐在第六组的旁边,我们来看第六组的实验情况:

我问为什么没有如实回答?一个学生说“其他组在我前面汇报,都是两边的多,我们肯定是错的!”另一些同学红着脸不说话!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我再问“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头更低了!他们的记录是实验的真实反馈,可他们却没有如实面对,而执教老师当时也没发现这一问题。

张红霞老师认为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是“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因此,关注考察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多么的重要!

二、感悟: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

上述的一些现象,都在呼吁我们实证意识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呼吁我们让科学课真正体现科学的本质,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可以在哪些方面落实培养呢?

1、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每门学科都有独特的思维方法,那么科学学科的独特思维方法是什么呢?喻泊军老师提到科学的结论是符合逻辑的,我们可以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即科学的逻辑思维。科学是为了认识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而且解释必须是基于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客观事实。科学的结论是理性的,应该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而观察、实验、测量、调查、统计等方法收集到的资料是第一证据,对第一证据判断、整理是审视资料真实、可靠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极为重要。如《磁铁的磁性》一课,就应该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多方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增强结论得出的可靠性。

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入手,关注学生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观察、测量、调查、统计等等能力的培养,建

立辩证的思维观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多给学生磨练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2、是培养实证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就是,尊重科学的事实。科学结论的得出不仅仅需要逻辑推理,而要用实验来证明,就是所谓的实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G?萨顿在《美国百科全书》中把科学理解为:“科学为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我国学者郭湛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中认为:“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定律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多种现象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因此,科学是一种实证的系统。既然科学是实证的,它就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来得出结果,而且可以重复多次,是可检验的。任何结论都得有证据,不能凭空猜测!可是要有去实证的行为,首先得要有实证的意识和动力。因此,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实证意识。从现在开始,对学生进行实证意识的训练,那么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会不断提高。

3、是培养质疑精神

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因为创新的实质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实证,质疑等精神的培养。在教学中,如果能营造出质疑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在探究活动中放开自己的思维,在探索活动中打开自己的视野。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没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没有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就没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怀疑,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也是来自他的“为什么苹果不往天空飞,而要掉到地上?”。质疑需要思考,质疑需要勇气!矛盾促进社会发展,质疑推动科学求真!科学需要质疑精神。

总之,科学应该是“求真的一个过程!”要体现科学课程宗旨,要实现培养

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我们必须正视现状,在学生的实证意识和实证能力上下工夫。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探索、提高!科学可以争论,也可以存疑,但决不能养成伪科学的习惯。让我们为真正提高学生与自己的科学素养而不懈追求吧!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96995446.html, 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 作者:李强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18年第07期 科学论证是重要的科学活动,对科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意识,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堂中有众多的科学结论,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无数个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不断地实验、总结,经过科学论证,最终得出的。在教学这些知识时,教师应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通过简易的科学探究活动,对这些结论进行科学推理和论证。这不仅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会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科学论证意识的形成,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渗透科学论证意识 科学推理和论证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当前,众多学者也倡导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精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郁波就指出,“科学实践”包含了“科学探究”,同时又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对科学探究的认识,而“科学实践”中的推理 和论证凸显了科学活动的特质,强调要将其贯穿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了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常常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而这个精力的集中,也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应杜绝这种做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不同想法表达出来,大胆质疑,积极去追求、推理自己的科学结论,让学生养成基于推理和论证实事求是地去对待每一个问题或现象的习惯。比如说,有位科学教师在讲解《各种各样的叶》一课时,学生对书本上描述的“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一结论提出了质疑。为了证明这一结论,该教师发动全班同学,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共搜集了一千多片叶子,两两进行对比,最终也没有找到两片一样的叶子,获得同书上一致的结论。对此,有不少异议:如果教材上所有的结论都要这样论证的话,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吗?或者说值得吗?对此,科学教师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学生自己参与了的科学论证过程,得到的结论才会使他们深刻记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这一科学结论,还有正确学习科学、进行科学活动的方法。所以,科学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科学推理、论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论证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科学推理活动,帮助学生准备必要的科学材料和器具,适时给学生指导和帮助。 培养学生论证思维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探究过程其实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身参与了观察、分析、归纳等探究过程,从中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而要让学生养成科学论证的意识,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论证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新华小学宋国霞 二十一世纪是日益竞争激烈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化。特别是对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上有姥姥、老爷、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使他们养成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的性格,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感,他们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富裕生活。墙壁对他们是空白的。如何使在校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培养他们五爱、健全的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的主流意识。责任心的培养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董建华先生曾强调过:要增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才会更加刻苦地、认真地、一丝不苟地、脚踏实地地去学习,小心谨慎地、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确立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责任感。除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外,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将是我们学校广大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如何发挥学校的集体教育力量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得到健康的锻炼,在校集体中得到愉快地成长,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有责任心的、有创新意识的、能吃苦耐劳地现代好少年呢?是我们新世纪的新型的广大教师应具备的教书育人的素养。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集体的目标集中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新一代的期望和要求,代表了集体的方向,要让每个队员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应达到的要求,这些要求不是学生一天两天能做到,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这些要求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学生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对优秀集体产生渴望。“近期目标”是根据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目的地完成各项任务,使学生的个人奋斗目标与集体奋斗目标相一致,如学校将举行学生田径运动会,集体的目标是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落实到个人的任务是每个队员在近期需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根据自己的强项有目的地自觉训练,参赛队员则在集体中选拔,这样队员们不仅为自己的健康而锻炼,更是为集体的荣誉锻炼,强烈的集体意识,能产生强大的动力,促使学生前进,促使队员和集体步调一致,促进队员的动力与集体的意志融为一体。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良好的人际关系,应是平等、团结、友爱、互助、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型的人际关系,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把队员组成了有机整体,使学生意识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个人的力量很薄弱,个人的智图像大海中的一滴水那样微小,许多工作都要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我们在集体活动的安排中有机地安排好学生群体,让学生通过集体成员的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遇到困难寻求合作的能力和主动参与意识。教育学生大到国家的建设,小到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是在与别人的交流合作中完成,作为学生应懂得尊重他人,团结同学,以谦逊的态度学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民主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从小养成集体协作精神。 三、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培养学生履行义务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种养成性教育,健全的组织机构是集体最基本的建设,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就只有个体活动而无集体管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集体也不复存在;有了健全组织机构,有了机构的各种职能,有了评价的标准,有了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重视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了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实验思路,确立了以《小学数学生活化研究》为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内容 1、生活离不开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①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实践中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②在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探究数学规律。③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2、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以“生活化”呈现教学内容,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 ①创设教学情境,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离不开生活”。②学生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提供教学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和主动参与。③探索一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创设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提供教学材料——提出问题——探索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运用新知——拓展新知。

3、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内容与形式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和阅读有关资料为本课题提供理论上 和实践上的依据。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 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四、课题实施过程 分三大阶段,历时一年。 (一)准备阶段:确立课题,做好课题实施方案并对课题进行论 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学习有关理论和进行师资培训,做好学生素质需求的摸底调查工作。 2、第二阶段:坚持做好第一阶段的延续工作,做好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研究,撰写阶段性总结。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基于证据意识培养的学与教的设计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有“根”的探究,这样的课堂才能称为理性的课堂. 为达到这个目的,探究教学应基于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设计教学,保障学生对证据的关注;应基于学生的实际行为改善教学,促进学生证据意识的发展;应采用评价优先的策略,来促进学生证据意识培养目标的达成.下面,以“物质的密度”教学为例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教材分析——分析探究任务,确定学习目标 鉴于探究教学中的证据意识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有目的的关注证据的探查活动和体验行为”,而活动的载体是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达成对“证据支持主张”的心理认同.因此,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应着眼于主要探究活动进行分析.要明晰活动中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证据意识的要求,并将这些要求具体叙写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目标. “物质的密度”(苏科版)的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发现“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种物质的比值一般不同”,从而“诞生”密度的概念.值得称道的是,教材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作为密度的定义,这是重视学习经历并主张探究发现的一种体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用“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作为问题提出的背景;以“探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为目标达成的途径.学习后应达成如下要求. 1.通过“如何区分表面被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的讨论,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并体会“有依据”的提出问题的价值. 2.能根据已有经验,有依据地对“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进行猜想. 3.能够设计出实验操作的草图(测量一组质量和体积),并能逐步完善并表达出改善的理由,直到“能选两种不同的物质,每种物质各选三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来完成实验. 4.会同时使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质量和体积,能如实记录数据.

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精品)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关于责任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责任感呢?我查了教科书,比较严谨的阐述是,真正的责责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包括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 责任感有什么意义呢?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作为学生,就能够主动学习,天天向上,对家庭社会敢于负责。所以说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二.初中生现状 在物质生活极大提高,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存在令人担心和焦虑的现象,就是学生身上普遍缺乏责任感.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重自我,轻社会,不热衷集体活动集体。 过分崇尚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脱离社会需要片面宣扬:“自我

选择”、“自我实现”。学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对这一集体应承担的责任。如班级的值日工作、公益劳动等活动,有的同学就借故不参加,或者去了也是站在—边看别人干;更多的是对班里或学校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作为人生惟一追求。 2.重利益,轻抱负,爱慕虚荣。 一心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除了希望吃好穿好玩好出人头地外,没有远大理想和抱负,不重品位与人格。 3.重索取,轻回报,不能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 只要求父母、老师、他人为自己服务,满足自我各种需要,而不考虑他人,自己间的回报关系。由于现在的学生对任何人都缺乏一种责任感,所以他们有时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具备。如有的学生,父母很辛苦地供他读书,但他却并不珍惜父母的劳动,学习不努力,花钱很浪费,只顾自己享受,根本不考虑父母劳动生活的艰辛以及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孩子常常理直气壮的对父母说:“我想要的东西你们都能给我,就连我想不到的,你们都替我想到了,做到了。你们辛苦不就是为了我们现在不辛苦吗?我还那么辛苦学习干什么?” 三、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 中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很多。 1.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周围是全方位呵护,自己不需要对他人负责 2.父母忙于挣钱养家,疏于管教,孩子缺少责任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要从密切“数学”与“生活” 的联系入手。教师通过改进课堂教学设计,架设学生“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的桥梁,来重建学生的生活世界。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而孔,而是与学生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学生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数学学习的角色,才能学懂数学,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的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 一一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问题“生活化”,就是让数学教学内容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延伸,让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 1.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学习内容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 数学学习的素材,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儿童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看似零散、无序、混沌、停留于表象的经验,往往是他们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重 要资源。 二、生活问丿“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 界,只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找出其中与数学相关的因素, 提出用数学解决的问题,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学好数学

的信心。 2. 学会用数学,让学生有机会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三、积淀生活回归数学一一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 1. 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①画图的策略:因为小学生理解水平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能够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协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认为,画图应该是孩子们掌握的一种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什么说画图很重要呢?主要是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朵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 ②推理的策略:推理是理解和使用数学的基础,而逻辑推理是一种重要的问题解决的水平。学生在猜测、检验和修正时要使用逻辑推理来调整自己的猜测;使用图表时,要用逻辑推理来分析图表。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很难把逻辑推理和其他策略分开,过去我们所说的 “分析法”和“综合法”都能够看作是简单的逻辑推理。不过,有一些问题却是以逻辑推理为主要的解决策略。不管是主要的策略还是与其他问题解决策略结合起来使用,逻辑推理对学生成功地解决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

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交流发言稿

课题组交“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流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好!能有这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我感到十分荣幸!受课题组负责人委托,我谨代表课题组就本课题开展情况汇报如下,恳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 我们的课题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证据意识的实践研究》。课题自2014 年9月经自治区教育厅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审定批准立项以来,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下,课题研究如期进行,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到了实验操作中期阶段。在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中,我们按照课题既定的方案扎实地开展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集中开展了四次所有课题组成员参加的课例研修活动。通过教学实践检验,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师的执教能力,促进学生研读、辨析史料以增进学习历史的兴趣,学习历史所具备的证据意识等诸多方面与课题计划初期的预想是一致的,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现将两年来的课题研究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做法 一、诊断与破冰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期,针对我市初中学生和历史教师对证据意识的认识和态度及关注情况,我们重点对本市几所学校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反馈,个别成员结合当时自己学校的历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后,认为对初中学生讲重证据意识是增加学生学习难度,是不可行的,产生了畏难情绪。对此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大家进行理论学习、交流和探讨,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最终达成了共识:我们认为这不是难度的问题,而是基础问题。历史知识是基础知识,历史证据意识也属于学科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这是学习历史必须达成的目标之一。所以做为历史教师应该从入门学习就要帮助学生树立重证据的意识,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统一了思想后,如何将证据意识引入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就成为我们课 题组探讨历史教学的方向。 二、实践与反思 虽然在要不要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方面课题组达成了共识,但在实践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我们还是排除了各种困难使课题研究如期进行,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业务学习,理论引领,观念转化 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是不可缺少的。我们通过学习国内外关于证据意识方面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近年来最前沿的理论信息来指导课题研究。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主要通过四种学习方式来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强化业务,促进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能力。.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培养证据意识,用事实说话 缙云县溶溪小学江小娅 摘要: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要用事实、用证据来说明。可证据意识在很多人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本文从当前课堂中存在的一些忽被视问题,以及本人对“培养证据意识,用证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方面的一些感悟加以阐述。 关键词: 科学证据意识存在问题策略 “科学课要体现科学的本质”这一主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众说风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也各领风骚!但一致认同的是:“科学是一种实证系统。” 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可证据意识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的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甚至被忽视了。 一、当前存在的现象: 1、被忽视的数据 数据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最真实的记录,是学生探究情况的真实反馈,是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调查、访问、记录等等方式获得的,是学生探究科学的依据,是学生用以认识和解释已有知识经验和客观世界的依据。因此,它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真实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可是教学的过程中却往往被忽略了,诸如课后扔在桌子上的一张张没有交流、没有仔细洞察过的记录单处处可见,实验记录单中存在的漏洞更多,而这些却往往被忽视了! 在听一位老师执教《磁铁的磁性》一课,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节研究 各点上首尾相连挂回形针,并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来判断磁铁各点磁性的强弱,教

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记录如下: 学生实验反馈记录单 教师与学生从这些数据中马上就得出了“条形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中间磁性最弱。”的结论!是否真的如此?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数据: “ 5 6 0 5 5 ” “ 3 3 0 3 3 ” 这些数据能得出“磁铁两端磁性最强”这样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是否太轻率!再看学生在《给小车安个螺旋桨》一课中,探究橡筋绞紧的圈数与小车运动时记录如下: 仔细看看这些数据,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要是出现了对的结论,马上给予肯定,急着下了结论,心里想:这节课的任务总算是完成了!而不考虑学生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科学难道就是这么随意吗?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细节,对于探究而言,真实是最重要的!科学追求“求真”!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班级管理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背景 做班主任常发现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课想睡觉,自习讲话,作业不及时交或根本就不做;公益劳动任务观点,随地乱扔爪皮果屑;无集体主义观念,不会关心集体,集体活动不愿参加,班级工作被动应付;不关心他人,乱用他人的物品;整日想到的就玩,不思进取,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就轻易放弃,缺乏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等等.这些现象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确实存在,这样的学生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缺乏责任心.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某些学生对国家、集体和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1.社会环境:受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社会的评价、家长的期望主要倾向于学习成绩,过分关注学校的中考和高考的升学率.这种重分数、轻人品的做法,使得一些学生只关心读书,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只要学习好就什么都好,对学习的目的缺乏正确的认识 2.学校方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应试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被封闭在教室内,疲于应付作业,很少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很少去关心周围的其他事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3.家庭氛围: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过分溺爱使相当一部分孩子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要说让孩子为家庭做一些洗碗、打扫卫生等家务,就是自己最基本的小事也是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在学校,按老师的要求不得不干(比如做值日劳动等),而在家里你让我干我也不干(因为不需要我干,我不会干).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打扫卫生当成一种惩罚而不认为是光荣 4.学生自身:由于独生子女一直处于养尊处优的位置上,许多事情都有家长包揽,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对生活的艰辛,对社会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不知道该如何去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造成了他们对家庭、对社会、自己缺乏应有的责任感 三、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学生的责任意识、责任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就从小事抓起,与家长及社会各方面配合,从学生的自我责任心抓起,逐渐让学生形成意识,加强责任感 1.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责任心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例说培养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新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在三维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强调指出:“要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目标之一。曾经记得作业当中有这样一道试题,学生全军覆灭。“在新疆的墓葬里发现了汉代的丝织品,在马来西亚墓葬里发现汉代的陶片和钱币”,这些考古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丝绸之路有什么作用?胡适曾说: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这道试题的败北,是因为学生缺乏历史的证据意识。可见,培养学生重视证据的历史意识是多么重要。下面我们就以七上“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为什么称他们为半坡、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距今6000-7000年前,我们又是怎么样来推断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呢?教材花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半坡和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 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遗址是我国首次大规模揭露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57年建成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通过对这两处的遗址的介绍、分析、判断,学生掌握和了解了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而这一切的推断都来自

证据意识简谈

证据意识简谈 在二十公会议上,公安部提出了作为一个合格的公安民警,必须要切实增强证据意识。 何谓证据意识? “意识”一词,是属于人的主观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特指与客观物质相适应的人的主观(包括主动与被动)认识反映。证据意识,毫无疑问,简单理解,就是人们对于证据事物的认识和反映。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之所以如此讲,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者,从理论层面来看,对于证据的性质问题,迄今为止没有真正定论,仅从证据法学的角度来讲,理论上就存在有十余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谁是谁非,并无定论,这种局面已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证据法》的专门立法工作。 二者,证据问题的学科定论问题没有解决。理论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将证据学与证据法学严重混淆,甚至根本漠视普通证据学与司法领域之外的证据运用现象,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存在有将证据事物法律专有化的错误倾向,这无助于正确解决证据的本质问题。 三者,作为我国三大诉讼法律证据蓝本的刑事诉讼法第42条对“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的规定,人们在思想认识上存在有误解,很多情况下,学术理论上,错误地将法律规定代替对“证据”事物的真理性认识,而根本无视其在逻辑与事实层面上存在的问题与谬误。 四者,公安民警应树立怎样的证据观与如何树立正确的证据观,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深入研究和解决。 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我们觉得,公安部提出“证据意识”一词,无论对理论研究抑或是公安执法实践活动来讲,都是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一个极为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一、证据对于公安执法实践的作用和意义 (一)诉讼意义 从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其性质表现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管理力量和刑事侦查机关,其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负责对社会治安的行政管理,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刑事案件依法行使侦查权。 这两项活动,都具有诉讼的意义,俗称“打官司”,而众所周知,而众所周知,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没有证据,就赢不了官司,就会败诉,其利益也就得不到法律的帮助与支持。具体来讲,话分两头: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越来越重视把数学和生活相联系,越来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取。因此,在各级各类的测试中,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试题也越来越多,批卷之时经常听到老师们埋怨:说有些学生简直没有一点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我认为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我们老师不妨也反思一下,平时教学中是怎样关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的获取的。反思之前,先得搞清数学中的解决问题究竟是指什么,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解决数学学科的问题,二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管是哪一种问题,都不能等同于“习题”,这种问题,常常隐含在一定的情境当中。那么,

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就此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粗浅的体会。一、创设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还是日常家庭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各种数学问题,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改变由教师为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创设有趣的、可探索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他们饶有兴趣地去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就可以结合春游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春游前要做那些准备,然后出示一些商品的单价:方便面面包鸡腿酸牛奶鲜奶蛋糕可乐台布每包1元每个2元每

强化证据意识 求真同时求善

强化证据意识求真同时求善 ——谈公诉人法律思维的养成与坚守 公正是司法追求的目标,也是其价值体现。作为一个公诉人,一个法律的实践者,也必须以追求公平、正义为己任。而在实践中,公诉人的法律思维无不影响着公诉人实践、运用法律的步伐和进程。因此,公诉人应当养成并坚守良好的法律思维,从而保证司法的公正、客观性。 一、法律思维的重要内涵 法律思维,就是我们在司法实践中运用证据,遵循法律程序,去思考、解决实际案件和法律问题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模式。它要求: (一)以追求法律真实为目标 客观真实抑或法律真实,是一对天生的双胞胎。在司法认知中,无论学者或司法实践者,都在为之而努力,同时也受其困扰。客观真实要求司法者运用证据尽最大可能地去发现、证明、还原事实真相。但正如古语所云:“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世易时移,随着人们对司法规律的认识,对人类思维的认知,发现一个人是不可能回到案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目睹案件。而案件留下的证据,虽说具有客观性,但其展现给司法者的也只是经过重新组合的事

实。因此,司法者的目标并非追求客观真实,而是运用法律思维去认真仔细地审查、判断证据,从而构建一个法律的真实。 (二)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原则要求所有认定的案件事实都应有相关证 据加以证实,且据以认定案件的证据均应合法调取并经查证属实。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是法律思维的要求,也是追求法律真实的需要。追求法律真实并不意味放弃客观公正义务,而是将客观公正义务纳入了证据裁判中,用客观、真实、合法的证据去还原法律的真实。所以必须强化证据意识,坚持证据裁判制度,在追求法律真实的同时必须追求程序正义。 (三)以排除合理怀疑为要求 求真同时求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并重,不仅要求证据裁判、证据法定,同时也要求在综合全案证据的基础上,据以认定的事实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程度。历史上的审判或者证明,并不像今天这样注重公平和正义,它也经历了实践的考验,才发展出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和要求。无论古老的同态复仇或神明裁判,还是西方的高度概然性或自由心证理论,都反映了当时人们或者说法律人的司法思维与习惯,有其存在的时代合理性。但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法律价值的提升,“排除合理怀疑”应运而生,进入立法领域,成为我们公诉人应当遵循的又一司法原理和法律思维。

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教育界最火爆的“热词”——“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 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13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今后在学校教育中到底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课题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今后将通过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教育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落实。 比如,今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

总体框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基本内涵 核心素养课题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确立了以下六大学生核心素养。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荔波县板吉小学覃红梅 新时代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她们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她们的个性比较娇气、任性、自私、惟我独尊等等,这些孩子对家庭和社会缺乏责任感。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责任感是人的基本品质之一,是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自觉地把事情做好的一种要求。人在生活中具有责任感是生存于社会的必要的条件。责任感又是一种严肃的生活态度,缺乏责任感就不能处理好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也会使自己一事无成。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呢? 一、了解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原因 当代的学生大多数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一些因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具体说来有以下原因: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种状况使各个组织和每个人都只关注自己利益的实现,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和出发点。在这种社会务实风气的感染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凡事都只为自己考虑,而很少关心他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 (二)当前教育存在的缺陷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应试教育依旧存在。由于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了以“考试”为衡量教育质量标准的条件,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都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严重背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只注重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学校、老师、家长因此也只关注升学考试科目的教育教学,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和基本公德的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的德育始终处于悬空状态,既没有落脚点,又不具有可操作性。 (三)家庭教育存在着缺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内在素质、人格、价值观、道德观、日常行为等等,无不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之中,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成长。家长对孩子的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甚至是纵容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

试论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试论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朱琦元 浙江警察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摘要】证据就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证据鉴定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成果,对侦察活动中收集到的某些物证进行科学分析和鉴定,用以解释和回答它们与案件或案件中的人与事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回答罪与非罪问题,提示事物真相,将侦察工作引向深入。证据让客观事物来说明犯罪,让看得见的事实使百姓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警民纠纷。 【关键词】证据的获取证据的鉴定证据意识。 多年以来,由于我们一部分民警在办案过程中缺乏证据意识,运用一些诸如“刑讯逼供”那样的方法来获得破案成果,结果导致的是仇警情绪的高涨并且因此给我们公安形象带来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去了解一下有关证据方面的知识对于一名立志成为人民警察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有意义的。何况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证据在我们民警办案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重要了。同时,对民警在证据方面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证据让客观事物来说明犯罪,让看得见的事实使百姓心服口服,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警民纠纷。 一、什么是证据 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可以作为证据。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并且是依法所得,才能作为判案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据有七种:(一)物证、书证;(二)证人证言;(三)被害人陈述;(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五)鉴定结论;(六)勘验、检查笔录;(七)视听资料。” 随着社会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随着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证据鉴定领域的应用,证据在刑事诉讼、民事诉讼中的价值及重要性日渐突出并逐渐为人们所热衷。 二、证据的获取与鉴定 1.证据的获取 在我国的刑事诉讼中,证据获取是指司法机关发现和取得证据的活动。它是司法机关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的第一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有责任收集证据,查明案情;在中国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并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人民法院也应当根据职权,主动收集证据,以查明案情,解决争议。 司法机关在诉讼中有权向有关的单位和个人收集、调取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对于涉及国家机密或者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在刑事诉讼中,凡是伪造证据、隐匿证据或毁灭证据的,必须受法律追究。收集证据应当依靠群众,遵守合法和客观全面的原则。《刑事诉讼法》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的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使在校小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负责,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已成为教育工作的主流意识。当今的小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宠惯了,自立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依赖性强,特别是缺乏对自己、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表现出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对学习不负责,上课不认真,作业马虎、拖拉;对他人不负责,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关心同学,不懂得谦让;同学间不会相互合作等。我们应该要重视对孩子的责任感的培养。而小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这个时候正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在小学阶段就打好这个基础,切实培养起小学生的责任感。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责任感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确立现代人必备的素质之一——责任感,如何在加强集体建设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如何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让学生在集体中锻炼,在集体中成长,成为有责任心的现代少年呢? 一、从培养习惯入手,增强学生对自己负责的意识

责任感是一种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体现。具有责任感的孩子对学习、生活和所负责的工作积极主动、一丝不苟,对他人,对集体很关心。反之,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常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不会关心集体。因此,在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培养的责任感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增强自己工作的责任感,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班级管理及时到位,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如,自觉维护班级环境卫生,做到不抽烟、不吐痰、不随手抛杂物;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耐心、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大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小到在班级中的言行举止,教师要处处给学生起表率作用。记得有一次,因怀疑班里有一位同学的周记是抄袭的,本着对她负责的态度,我几次找她谈话,但她一直不承认,甚至还哭了。为这事我找了好几个学生进行了解,事实上我真的错怪了她,因为她周记中所写得内容、语气完全是在仿照电视上的某个节目,原因是她喜欢这个节目,于是就进行了模仿创作。知道这个结果,我该怎样对这个同学交代,不了了之吗?她现在肯定有了不小的影响,说我错怪她了,我的面子往哪放,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果断做出决定——向她道歉。上语文课,当我站在讲台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真诚地向她说“对不起”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全班同学高兴地鼓起了掌。是呀,我并没有失去什么,相反我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为自己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给学生做的榜样吗?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随着社会文化进程的加速,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中国与各个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语——这个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英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运用。而我们过去的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一个学生学习了英语知识不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很难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英语“运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 一、创设生活情境,体会英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流、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浓厚起来,对所学的词汇、句型有一种亲切感,产生学习的动力。例如四年级下册Unit4 story time,老师告诉孩子们Zoom打算去游览华山,请孩子们为他参谋一下此次出游的必需品,并简单说说理由。此时在特定的情景下,孩子们会大胆开口。有的说山上经常是阴雨天气,所有说一定要带上雨伞,还有的说,爬山时打雨伞不方便,还是带上雨衣更安全。有的说山顶上凉,尤其是入冬前可能会下雪,一定要带上大衣和长靴。随着孩子们的提议,老师把要带的东西列了一个清单: He must take an umbrella, a hat, a raincoat, sunglasses and boots.老师边说边拿出实物,并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认读这些单词,这也会为六年级下册Unit6的Good to know----Field trip equipment list 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其实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英语就在自

己身边,这样他们就会对英语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树立英语的应用意识的信念。 二、亲自动手实践,寻找英语有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老师可以直接从真实生活中选择适合在课堂上开展的真实任务进行语言教学。比如四年级下册Unit5为了复习“How much is it ”这个句子,老师可以设计一个游戏,用电脑做出一个超市结账的场景,告诉孩子们,自动结账机出现了故障,请大家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动手帮助Monkey, Rabbit, Dog, Zoom 算一算他们的开销。又如在学习了Our school这个单元后,学生就知道了当有外人来到学校时,要欢迎他们。Welcome to our school。如果看到外宾我们应该说:Welcome to China.(Shaanxi, Y ulin)。让学生进行表演,可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教育。 三、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年级上册Unit4 My home C 部分Task time ,有个新任务----正确选择租用房屋。如果我们去国外,想给自己租一间房或者是外国朋友来到中国,他列出了他自己的一些租房要求。通过这个部分的学习,就不难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如何让学生变课本知识为实际需要,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需要我们老师的钻研与学习。因此,作为一名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就要对源自生活的任务加以设计,使其与教学内容相符,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始终把握“学习生活化,知识生动化”这一原则,促进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