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得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近约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围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这一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拨专款建造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文物陈列馆有3个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发掘现场馆距文物陈列馆100米,可以供人们考察当年的发掘现场,得到实地感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其众多的文物精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陈列手段,为人们翻开了河姆渡文化这部埋藏了7000多年的巨著,因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中外游客近3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垢教育作用。门票:30元。学生、军人凭有效证件:13元。老年人凭优待证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

观的,未成年子女免票。交通:距宁波25公里,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1、宁波汽车南站乘高速汽车前往(半小时一班)。也可在宁波汽车北站或余姚汽车东站乘往罗江方向的中巴车,随到随乘。2、自驾车:沪杭甬高速公路,出余姚道口右转经余姚市区东环线,S319(又称甬余公路)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也可走走S318(又称甬梁公路)至河姆渡遗址牌坊向北至渡口过姚江人渡。小贴士:开放时间08:30—17:00(16:30停止售票,全年开放)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 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 河姆渡人的衣饰 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 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 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 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 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们是怎 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 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 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 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没想 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 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 精神还真拿不下来。我们的祖先就是用 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 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 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 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 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 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 叶基本已经不用了。兽皮?答案正 确。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 源。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 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 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 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 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 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 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

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

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希望你会喜欢! 浙江,简称浙,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缘,与国际大都市上海毗邻,是我国东南沿海 * 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旅游大省。浙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黄麻、桑蚕的重要产区。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无霜期长。地理优越,气候温和。浙江面积十万多平方千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水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南部为山地丘陵,丘陵间多河谷盆地。海岸曲折,多港弯和岛屿。 粉墙黛瓦、烟柳池畔、树绕堤沙、烟雨空朦的诗情画意里,浙江浸泡在氤氲水气中,像显影剂中的底片,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多年的遮幕,犹如西施浣下的轻纱。 杭州是浙江省会。“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是杭州的眼睛,似乎再没有这样一处秀水幽山,能够让无数迁客骚人挥毫泼墨,题咏歌赞,也再没有这样一处胜景,孕育了如此多的今古传奇、浪漫佳话。 浙江的美,是坐在西湖边的某个小茶楼里,品一杯碧螺春,看温柔美丽的江南女子绣花,任絮雨撩面,赏半湖春色;是闲步柳堤,

听西泠桥上,苏小小的爱情悲歌,看断桥湖畔,白娘子与许仙千年修得共枕眠。 浙江的美,是坐在乌镇的乌篷船上,看小桥、流水、人家,是走在西塘的青石板路上,赏和风、细雨、轻烟,迎面扑来的是古朴小镇的古色古香,那里也曾是唐诗宋词停泊的地方,江南的细腻清幽尽藏于此。 浙江还有雁荡山的奇险灵秀、钱塘潮的汹涌澎湃、普陀山的佛法云天,更有绍兴的人文交汇。 1600多年前,王羲之在距绍兴城十几公里的兰渚山下写下的《兰亭集序》,似乎奠定了绍兴千百年来的文脉。后来的陆游、贺敬之、徐文长纷纷响彻文坛。步入近代,绍兴终于迎来了一位最有分量的文学家鲁迅。他将江南的氤氲之气化成匕首投枪,直指敌人的最痛处。如今的绍兴,处处可见鲁迅作品中的痕迹,昔日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还在,只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早已不在,只剩下空荡的荒凉。 浙江省简称浙。位于东海之滨。浙江以文物之邦、旅游之地著名。是我国东南沿海 * 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省。 浙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重要的黄麻、桑蚕产区。浙江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浙江是绿茶、毛竹的主要产地,著名的龙井茶驰名中外。浙江也是中国书法的圣地,历史上曾出现过王羲之、褚遂良、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盛产大、小黄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

浙江名胜古迹

1、西塘古镇特色:AAAA 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 2、前童古镇特色: 位于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3、新昌大佛寺特色:AAAA 位于新昌县城西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3平方公里为核心景区,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海内 4、江南长城特色:AAAA 江南长城是明代戚继光抗倭古战场,景区内瓮城、敌台、城楼、天坛等古迹众多。据史载,北方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长城推荐答案西湖 西湖,因位于省会杭州城西而得名,三面环山,东临城区.面积5. 6平方公里,环湖一周15公里.自唐朝(公元七世纪)以来,西湖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现为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西湖山水,风景如画.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3个人工小岛 , 鼎立湖心,是湖中浏览胜地.环湖有林木苍翠的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风景区,在群山之中深藏有烟霞洞,石屋洞,紫云洞等奇异的洞景和虎跑,龙井,玉泉等名泉,峰奇石秀,林泉幽美.沿湖还有曲院风荷,花港

公园,柳浪闻莺等各具特色的园林,以及灵隐寺,岳庙,六和塔,飞来峰等名胜古迹.人们赞颂"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 千岛湖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位于钱塘江上游,下起富阳,上至淳安.是浙江西部的一条黄金旅游线.两岸山色秀丽,江水清澄碧绿,素以山水俱佳闻名.沿途胜迹众多,有三国时(公元220 -265年)吴国国王孙权的故乡和他子孙聚居的富阳龙门古镇,桐君山,严子陵钓台,鹳山,瑶琳仙境以及富阳新沙岛的"农家乐" 特色旅游区. 千岛湖是 新安江上游的一个人造大型水库, 内有大中岛屿1078个.湖的面积 为580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00余米, 蓄水量为178亿立方米,相当于3000个西湖.它以群山巍峨叠翠,湖水澄清, 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奇特著称.既似太湖的烟波浩渺, 又有西湖的娟秀气韵.由湖向西行79公里,即可登上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黄山. 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 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尤其在中秋佳节前后,八 方宾客蜂涌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距杭州50 公里的海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周邻的原始文化接触、碰撞和交融,许多先进的生产力因素,随着其地域范围的波浪形向外拓展而随之很快推广和传播开来。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已扩大到太湖周围的江、浙、皖、沪的大部分地区,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更远远超出了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另外,从河姆渡发现的鲸、鲨等海生动物骨骸分析,这些东临大海的河姆渡人至迟在7000年前已能借助于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活动了,从而为随后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居民迁居舟山群岛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反映出东南沿海的史前居民此时已有一定的航海能力了,这无疑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髹漆技术、有段石锛及双孔石刀等向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在各文化层都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其中尤以第三、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和壮观,且大多数保存良好。在整个发掘区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板和纵横交错的一排排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数千件以上。据考古资料结合民族学材料分析,河姆渡木构建筑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其上又立柱架梁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以架空基座抬高居住面为特点的干栏式建筑,上可以住人而下可豢养家畜,既可防蛇虫猛兽的侵害,又可避潮湿瘴气,因此自河姆渡人发明以后,很快在南方潮湿地区流行开来。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湖州钱山漾、江苏吴县梅堰及海安青墩都有干栏式建筑遗迹发现。到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已出现在广东高要县茅冈、四川成都、湖北蕲春毛家嘴、云南剑川海门等南方地区。秦汉以降,随着金属工具的普遍应用,木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栏式建筑也因此而得以空前发展,除了江苏、福建等地仍有干栏式建筑发现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地两汉时期墓葬中还出现作为随葬品的干栏式陶屋、陶囷的模型。甚至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四川出土的青铜錞于和铜鼓上,也都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或图像。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直到现代,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等仍盛行干栏式建筑。从日本吉野ケ里遗址发现的弥生时代干栏式谷仓看,干栏式建筑至迟在2000年以前已东传日本、菲律宾及我国的台湾等地。 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渊远流长。据《韩非子》和《说苑》等古籍记载,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已使用漆器,而且还出现了黑漆与红漆的配色工艺。然而,考古发现的漆器比文献记载更早。河姆渡发现的漆木筒和木胎漆碗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从而将我国使用漆器的时间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中的木胎漆碗,表层涂料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谱图相似。稍后,属马家浜文化的常州圩墩也出土过两件喇叭形漆木器,其中一件上端稍细,下呈喇叭状,内空,并有被烧灼的痕迹,器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残高18厘米。另一件器表涂黑色涂料。这两件木器的涂料,黑色表面还微有光泽,直观同现在的漆没有差别。上海崧泽中层也出土漆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的罐、壶、豆、杯等陶器。有的整器涂抹一层红褐彩;有的从口沿至底足,以红褐彩绘数道宽带纹;有的在器肩以红褐彩绘联圈纹,中间兼施淡黄彩。这些彩绘由于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描绘,所以极易脱落。到了良渚文化阶段,除了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嵌玉漆器外,在上海马桥、江苏吴江梅堰团结村、浙江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一带也经常有漆绘陶片及漆片发现。其中在瑶山良渚文化方形祭坛上的12座墓葬中,不仅发现了朱红色的漆皮残痕和200余颗用于镶嵌的玉粒,并剔出木漆器两件。其中一件为朱漆嵌玉高柄杯。器作敞口圆筒形,下接细而弯的喇叭形圈足,形似现代的高柄酒杯。出土时胎体已朽,但通体内外壁原髹漆膜仍保持原状,朱红色漆膜涂布均匀,仍有光泽。在杯体与圈足接合部及圈足近底处的外壁,分别镶嵌平面椭圆形、正面弧凸、背面平整的玉粒一周,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而在长江下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仅见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有大量漆器发现,该墓地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好、最多,也是最大的一批木器,其种类有案、俎、几、匣、长方形平盘、豆、斗、勺、觚、杯、仓形器、鼓和较大的独腿圆案等。在一部分木器、头饰、臂饰上,发现有用漆作镶嵌粘合剂的;有的木器可能是在素胎上先涂一层漆,然后遍涂红彩,红彩上再用青、绿、黄、蓝、白等色绘制花纹。另外,陶寺墓地出土的漆绘陶器也颇引人注目,一般是在黑陶衣上以红、

跨湖桥遗址导游词

跨湖桥遗址导游词 【篇一:跨湖桥文华完整版讲解词(中文)】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讲解词 (完整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跨湖 桥遗址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遗址公园占地83亩,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区政府投资了一个亿,于 2007年动工,2009年正式落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在这里发掘出土的 独木舟。现在请大家进展厅参观。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 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她运用现代化的陈列理念,以高科技为辅助手段向大家呈现了“八千年跨湖桥文化”的纵深场面,在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漆弓,跨湖桥人掌握了 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它是我们萧山的一张“历史文化金 名片”。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这边请。 (馆内设有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厅三大展厅。首先我带大家参观 的是我们的陈列厅。陈列厅设在二楼,请留意台阶!) 现在大家所在的位臵是陈列厅的序厅,陈列面积约780平方米,陈 列的主题是“八千年回首”。投影画面展现的是风景秀丽的古湘湖。 距今8000年前,跨湖桥人就是在这方土地上创造出了文化类型独特、内容丰富的跨湖桥文化。然而在一千年后,跨湖桥人却突然消失了,遗址也遭到了废弃。跨湖桥人究竟到哪里去了?跨湖桥文化是否得 到了传承?这也成了千古之迷。我们的陈列分别是:跨湖桥文化的 诞生、跨湖桥人的活动、农业起源的探索和聚焦跨湖桥遗址。 我们在进展厅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红色圆 点标注的是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它的北面是浦 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10000年左右;南面是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 化面貌,令人惊讶的是跨湖桥遗址的许多文化成就超过了1000年后 的河姆渡文化。)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陈列厅。 跨湖桥文化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首先请大家了解8000年前跨湖桥 人生活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场景中,近处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得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近约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围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这一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拨专款建造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文物陈列馆有3个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发掘现场馆距文物陈列馆100米,可以供人们考察当年的发掘现场,得到实地感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其众多的文物精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陈列手段,为人们翻开了河姆渡文化这部埋藏了7000多年的巨著,因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中外游客近3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垢教育作用。门票:30元。学生、军人凭有效证件:13元。老年人凭优待证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伙儿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伙儿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别如何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伙儿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觉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伙儿都很好奇,确信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如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造物算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伙儿瞧,那个馆名依然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具展厅。那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事情,具体的大伙儿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伙儿快点看,这个地方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觉,证明河姆渡先民差不多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别知别觉中,我们差不多进入了第二展厅,那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个地方的稻谷可基本上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如今灰灰的很别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基本上金灿灿的。大伙儿看这边,这个地方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要紧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差不多参观得已经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伙儿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日子”,那儿展出的要紧是一些古人的日子用具,先请大伙儿自由参观。 看过未来,是别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别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伙儿可看这个地方,这是一枚骨针,模样跟我们如今在用的针已经,只稍大了一些。大伙儿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差不多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翼我的说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顾。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xx1班阮琳云 (指导老师:许奇峰) 注:此文发表于全国发行的杂志《优秀作文名师点评》(20xx.1—2)期上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2021年导游词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我愿伴随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知道,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按照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示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斑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日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很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第二早的发源地(第一是浦江的上山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相信大家对这些文物必然都很好奇,迫不及待得想进去一睹为快。那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 整个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序厅,这个展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的是最早的。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导游词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387293051.html,)/其他范文/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

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越文化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布于长江中下游以至于整个华南地区的越族已经融入了汉民族。我们既然关心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就无法避开对越文化的探讨,因为越族事实上是一个海洋民族。这个被称为东夷的民族,唐代上下已经泛指生活在大陆海岸、高丽和倭国的族群;如果以夷为称,那么也就包含了生存在云南及于东南亚,甚至更广阔的区间,如史书中的西南夷。 蔡保全:河姆渡文化“耜耕农业”说质疑作者简介:蔡保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原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关键词:耜耕农业/河姆渡文化/考古学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及“河姆渡文化”的命名,不但证明了中华文明多源论的正确性,而且也使稻作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热点。前人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和栽培稻谷的出土以及大片房屋建筑遗迹的揭示,使 “河姆渡文化”农业发展已经进入锄(耜)耕阶 段的论点得到普遍接受,“河姆渡遗址的先民过着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

而笔者参加“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发掘(1996年9—12月)以及田螺山遗址的部分发掘工作时(2004年5月),在田野注意到一些考古现象,遂对“河姆渡文化”骨耜是否作为稻田翻土工具、水稻是否达到成熟栽培阶段、定居是不是非要以农业为主等产生怀疑,并形成不同于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河姆渡文化”稻作的研究均集中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原因是绝大部分稻谷和占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总数79.4%的骨耜均出土于该层,故本文对“河姆渡文化”稻作发展阶段的探讨也仅限定在第四文化层,这样可以避免用同一遗址的晚期发现物来解释早期考古材料。 一、“骨耜”用途新认识 “骨耜”由游修龄先生依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物而定名,它是由动物的肩胛骨制成,认为类似后来的木耜。[2]从骨耜正中留有自上而下的浅槽及两侧各一长方孔与绑扎痕迹可知,河姆渡骨耜安有直向柄是不容置疑的。[1] 对河姆渡“骨耜”用途的认识,是阐释河姆渡文化稻作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所以探讨的人不少,众说不一。 以生产工具为依据,农业发展一般分为刀耕(踏耕)农业、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现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家都很好奇,肯定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现在,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家瞧,这个馆名还是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这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情况,具体的大家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家快点看,这里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现,证明河姆渡先民已经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二展厅,这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里的稻谷可都是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现在灰灰的很不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都是金灿灿的。大家看这边,这里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已经参观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家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生活”,那里展出的主要是一些古人的生活用具,先请大家自由参观。 看过以后,是不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不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家可看这里,这是一枚骨针,样子跟我们现在在用的针差不多,只稍大了一些。大家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可以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已经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同步练习2(川教版七上)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 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 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 能力提高典型题 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 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半坡原始居民④河姆渡原始居民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①②③ B.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 17、生活在距今约六、七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 A.饲养猪、狗等家禽 B.人死后有玉器等陪葬物 C.用火把肉烧成熟食食用 D.使用磨制石器 18、下列哪项符合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特征 (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