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

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

河姆渡人的衣饰

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

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

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

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

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们是怎

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

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

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

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没想

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

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

精神还真拿不下来。我们的祖先就是用

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

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

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

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

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

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

叶基本已经不用了。兽皮?答案正

确。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

源。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

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

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

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

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

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

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

类下颌骨标本上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现象。专家指出,这是河姆渡人剥取动物皮毛的特殊现象。哈哈,没想到吧,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居然已经穿上了名贵的“毛皮大衣”了,真是令人羡慕啊!不过,话又得说回来,这毛皮大衣好是好,可也只能在冬天穿,如果有谁在夏天还背着毛皮大衣满世界跑,那脑子肯定有问题。何况,毛皮大衣在当时数量也不是很多,不是谁都有得穿的。

那么,河姆渡人肯定还想了别的办法来做衣服喽?答案是肯定的。先给你看几样东西:首先是图三所示的物品,怎么样,似曾相识吧,和家里夏天用的草席差不多。对了,它就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苇席。这种苇席残片在遗址的第三、第四文化层中都有发现,总数达上百件之多,可见这个东西当时在河姆渡人的生活中应用是相当广泛的。那么它到底有哪些用途呢?我们在这里暂且不给出答案。在浙江省博物馆的河姆渡文化展区,有一处河姆渡人房屋的复原模型,你去看了就知道答案了。苇席的出土,说明河姆渡人已经熟练地掌握了编结技术。

第二件是图四所示的物品:一段绳子。你可别小看这东西,它和苇席一样,在土里埋了七千年还没有烂掉,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且在遗址中出土的绳子还不止这一条呢,其中在第231号探方中发现的一段细绳,长约2米,如此之长的绳子,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新发现。那么,绳子的出土意

味着什么呢?我们知道,布是用线织成的,

既然河姆渡人会搓绳子,那就离捻线织布

不远了。

说了这么多的苇席和绳子,无非是想

说明一个问题:河姆渡人已经初步掌握了

原始纺织的技术,穿上了用植物纤维织成

的“布衣”了,而绳子和苇席应该分别是

原始的“纺”和“织”的产物。不过,遗

址中并未出土这种“布衣”的实物,我们

只能从其他的出土物品中去推测了。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下列物品(图

五、六、七),有谁知道这些东西的用途?

这可是个很难的问题哦,如果能回答出来的话可就太厉害了。好,就先让我来说说吧,

看看和你猜的是否一致。

图五所示的物品叫做纺轮,是纺纱的主

要工具,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数量很多,光

是第一期发掘的第四文化层中,就出土陶纺

轮达70多件,足见当时纺纱捻线已相当普遍。不少出土的纺轮上还有刻画的各色花纹,

如有一件的一面阴刻旋涡纹,另一面阴刻叶

纹;另一件一面边沿阴刻15组三角形花纹,

中心阴刻两对对称的变形三爪纹。这些花纹

可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你能猜得出来它还有

什么功用吗?对了,它可以用来帮助辨别纺

轮的旋转方向和转动速度。

图六、七是织布工具,原始的织布方法

是极为简陋的,把经线的一头缠在腰间,另一头固定到树干、

木桩或其他能适于固定的地方,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以“绕线棒”来回反复横向穿插,这横穿过的线就是“纬线”,再用刀、匕一类的“打纬刀”把纬线压实,使之交织紧密,这叫“打纬”图六所示的工具就是“打纬刀”,或称“纬刀”、“机刀”。在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两件,一件残长39厘米,体形较大,刃部有被线磨损的痕迹。另一件长16.3厘米,宽2.6厘米,体形较小,是一种小型机刀。

图七所示的工具叫做“骨梭形器”,也是织纬工具之一,主要起引纬穿经的作用。河姆渡遗址曾出土有数件以鹿角磨制而成的梭形器。

其他在遗址中出土的织布工具还有经轴、定经杆、综杆、绞纱棒、分经木、卷布轴等多种,多为硬木制成。

根据上面提到的纺织工具,结合民族学资料,民族学家宋兆麟先生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水平腰机——踞织机(图八)。

河姆渡人的食物

说到河姆渡人的食物,相信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稻谷。的确,遗址中出土的稻谷堆积简直可以用惊世骇俗来形容。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的上部,出土了包括骨耜在内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大批稻谷、谷壳、稻杆、稻叶。它们相互搀杂,厚度从10—20厘米到30—40厘米

不等,平均厚度在40—

50厘米之间,也有厚达

1米以上的。有的已经烧

焦,有的保存完好,有

的稻叶的脉络和根须很

清楚,谷壳基本上还是

金黄色的,不失外表的

原来形态,甚至连颍壳

上的纵脉和纤细的稃毛

仍清晰可辨。有人从稻

谷堆积的厚度及面积推

算,稻谷总量当在100

吨左右,可充400多人

一年的口粮。这一换算

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河姆渡遗址中稻谷堆积

之丰厚,数量之大,保

图八 纺纱织布图

这种踞织机的特点是:通常是地上埋

一木桩,供栓经之用,经线的另一端

系在织者腹前的卷布轴上。卷布轴上

用长于布阔的小圆木贯穿之,人则席

地而坐,两脚分置于织机两侧,踏住

圆木两旁,再把腿伸直,然后加纬织

布。

图九

存之完好,不仅堪称中国最丰富的史前稻谷遗存,就是在世界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是及其罕见的。

这些水稻遗物,从稻杆、稻叶到稻谷壳皮,刚出土

时颜色鲜黄,外形完好,个别地方还出土有稻谷与茎叶

连在一起的稻穗。但瞬息之间马上变为黑褐色(图十)。

真实地记录出土时的形态和色泽,摄影师不得不在发掘

现场耐心地等候,一俟稻谷出土,立即就把它摄下来。

也幸亏有了当时的这张彩色摄影,使我们今天仍能对当

时稻谷出土是的情景略见一斑。

那么根据我们以上对河姆渡稻谷的描述,能不能判

断出这些稻谷究竟是野生稻还是人工栽培稻呢?这里可

得用上一点推理分析的技巧了。虽然我们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对水稻的专业知识,但通过仔细分析大体上还是可以得出结论的。首先,如果是野生稻,那么应该是河姆渡人采集活动的成果,但是从北京猿人到河姆渡人,他们的采集活动无非是采采植物的果实,挖挖植物的块茎和捞捞河蚌、螺蛳等水生动物。对稻谷一类的植物,如果是采集,也只是摘取其穗,不会连取其根、茎、叶的。而河姆渡遗址地层内发现的稻谷,往往跟稻杆、稻叶等堆积在一起。其次,在遗址内还出土了不少用动物肋骨制成的骨镰,这种连同稻杆、稻叶一起收获的迹象,

无疑证明了,河姆渡人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当然,证据远不

止这些,专家们通过大量的专业研究,基本认可了上述结论。可

别小看了这个结论,它的意义可太重大了,因为这涉及到了人工

栽培稻的起源问题。就拿起源地来说,在以往的国际文献中,一

般认为印度是亚洲水稻的原产地,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只是“第

二中心地带”,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印度不仅有普通稻,而且有很

多野生稻的变种。但是,印度最早的稻谷发现于印度中西部的卢

塔尔,经碳十四测定距今仅3700年,比河姆渡的稻谷要晚3000

多年,这一结论自然就站不住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河姆渡

遗址发现之前,全国已有不下二三十处古文化遗址出土过栽培稻

谷,而最集中的地区是长江下游。日本的农业科学工作者,用酯酶同功酶电泳法研究亚洲各地水稻的品种分布和演变,研究结果

表明,我国西南和江南地区是水稻品种的变异中心,用现代科学

的方法证明了长江下游是我国

栽培稻的起源地。

那么从栽培稻的起源时间

来说,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是不是

我国最早的呢?

20世纪90年代,随着湖南

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

人洞遗址出土距今已有八九千

年的稻谷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

的稻谷已经算不上是最古老的

了。不过,观察河姆渡遗址出土

的古稻谷,与野生稻的区别已很大,而较接近于现代的栽培稻。

更何况,它的产量已经如此之大,说明在其变异发展的历程中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

从图十

图十二

图十一

生产方式看,它已脱离了原始的“火耕”阶段,进入了较为先进的“耜耕”农业阶段。因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远不是栽培稻的最早阶段,栽培稻的起源时间肯定还可以向前追溯。至于究竟早到什么时候,在没有新的考古发现之前,它还只能是个谜。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人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那么,有谁知道他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植水稻的呢?

按理说,河姆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人们使用的生产工

具主要应该是磨制石器,但奇怪的是,在遗址中虽然也出土了

一些石器,但数量却远不及骨器和木器,出土的石质工具中只

有石镰勉强可以算作农业生产工具,难道河姆渡人是空手种植

水稻的吗?

当然不是,请看图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当时的人们

就是用这些骨制和木制的工具来种植水稻的。其中图十一到十

三所示的工具叫做“耜”,是河姆渡遗址区别于其他同时期文化

遗址的特色工具。那么,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的

用途是什么吗?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耜有两种:骨耜和木耜,主

要是骨耜。两期发掘共获得约200件。它是用大型偶蹄类哺乳

动物,如水牛、鹿和四不象等的肩胛骨制成的。

骨耜看上去很像现代的锨或铲,它的主要用途是松土。根

据加工和捆勒的痕迹可知,这种骨耜使用时

安装竖直的木柄。木柄的下端一面削平,以

与骨耜的浅槽吻合,同时在长方形銎和长圆

孔两处捆绑固定。木柄和上部做成Y 形或T

形,是为了操作方便和省力。

在浙江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弥足珍贵的

骨耜,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令人称奇的是

在它上面还残留着一圈当时缠缚的葛藤,以

及嵌于其中的木片,它为我们了解当时骨耜

的捆绑方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板。(图十三)

而图十四所示则是一把骨镰,它是用兽

类的肋骨所制,一侧磨成锯齿形,近似现在

江浙一带使用的小镰刀,使用时后端捆绑一

个小木柄。好了,知道了河姆渡人的农业工

具,现在让我们想象一下河姆渡人耕种的画

面吧:先民们先用骨耜翻耕土地,稍加平整

后即开始播种,播种的方法可能有两种,一

种是直接撒播,另一种是挖洞点播。播种以

后即灌上浅水,促使其发芽生长。待到谷物长成,便用骨镰或石镰来收割。

怎么说了半天还是稻谷,什么时候才能吃啊?别着急,要吃上香喷喷

的大米饭,还得经过几个步骤呢。第一步是把稻谷变成米,也就是要把稻

谷的壳脱去。河姆渡人是怎么做的呢?一般认为当时给稻谷脱壳采用的办法是直接在地上掘出一洞,夯实内壁,放进待加工的粮食,手持木杵一提一放,频繁舂捣,稻谷便可脱壳,脱掉一批再换上一批(图十六)。在遗址的第四文化层就曾出土过一件木杵(图十五)保存基本完好,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木杵实物。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图十六

米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把米变成饭,扩大一

些说,河姆渡人是怎么把猎物、野生植物果实、宰

杀后的家畜等变成熟食的呢?

请看图十七,这不是烧烤吗?对了,这就是河

姆渡人烧食的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则是用陶器(主

要是陶釜)炊煮,用这种方法时,要在釜下架起支

座,支座也叫“釜支子”(图十八),三个支座架起

釜后,釜底的空间即可放上柴火点火炊煮了(图十九),到第三文化层开始出现了陶灶和陶甑。灶也是

一种炊具,但在河姆渡遗址中很少发现,第三文化

层出土的一件是难得的标本(图十九)。

该灶外形像一个大头盔,前面“灶门”

开得很大,内壁有三个固定的大支丁,

一丁在后壁,两丁在左右两侧,分别与

外侧壁的两个大耳钮连成一体,底部有

一周圈足着地,三丁可以架釜炊煮,两

耳可供提拿搬动,四周空隙可以让烟散

出。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火焰容易控

制,比较安全。全灶长约50厘米,宽约

30厘米,足够多人使用。河姆渡遗址出

土的陶灶、陶釜,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组合形炊具。而

陶甑的出现,表明当时已懂得对水蒸气的利用。甑釜灶组合

的炊具,象不象我们今天用的电饭煲?

在遗址中出土的陶片有几

十万片之多,其中又以釜和罐的

数量为多,说明当时用釜烧煮食

物相当普遍。如果还有怀疑的

话,我这里还有几件“直接证据”

呢:在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许多陶

釜的内底,紧紧地附贴着一层已经烧焦的黑糊糊的东西,无须借

助任何工具,肉眼即可看出这是大米饭的焦结物,它们糊到一块,

揭开后像一块“贴饼子”,

其中还夹有颗粒完整的饭

粒。怎么样,这可是河姆渡

人烧煮米饭的最有说服力

的证据了吧!

那么,难道河姆渡人就

光吃米饭吗?当然不是了,

根据考古的发现,河姆渡人

的“食谱”可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先来看素食:河姆渡人

的“素菜”主要有采集的菱角、莲藕、小葫芦、橡子、酸

枣、芡实和其他一些蔬菜(图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

,前两种可能大多是生吃的,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如小菱角,多被扳成两半,是当时吃完后丢弃的残迹;后几种可熟食也可生吃,特别是作菜用的小葫芦,遗址中屡有种籽发现,还有完整的幼嫩葫芦,老葫芦壳等,均未完全炭化,这些可是我国最早的小葫芦实物,根据浙江大学的游修龄教授研究,河姆渡人已经栽培驯化了葫芦。顺便提一下,这些葫芦不光可以食用,它的用途还很广泛呢,你能想得到吗?对了,干燥的葫芦剖开后可以做容器,还可以做鱼网的浮子和浮水工具等等。

至于当时人吃的“荤菜”,那种类可就更多了。

经过浙江省自然博物馆专家几十年的研究,已经从河姆渡遗

址的万件以上的动物遗骨中,识别出约61种动物,分属34个种

属,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张清单吧:

无脊椎动物:无齿蚌、方形环棱螺和锯缘青蟹。

脊椎动物和鱼类:真鲨、鲟鱼、鲤鱼、鲫鱼、鳙鱼、鲇鱼、

黄颡鱼、鲻鱼、灰裸顶 、乌鳢等。

爬行类:海龟、陆龟、黄缘闭壳龟、乌龟、中华鳖、中华鳄

相似种等。

鸟类:鹈鹕、鸬鹚、鹭鸶、鹤、鸭、雁、鸦科、鹰科等。

哺乳类:红面猴、猕猴、穿山甲、豪猪、黑鼠、鲸鱼、狗、

貉、豺、黑熊、青鼬、黄鼬、猪獾、普通水獭、江獭、大灵猫、

小灵猫、花面狸、食蟹獴、虎、豹猫、亚洲象、苏门犀、爪哇犀、

家猪、野猪、大角鹿、小麂相似种、水鹿、梅花鹿、四不象、獐、

圣水牛、苏门羚等。(图二十三)

怎么样,吃惊吧!这么多数量和种类的动物遗骨,在我国其

他史前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河姆渡人有口福吧!

不过,河姆渡人为了能吃到这些东西,肯定也花了不少工夫。

那么他们有没有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比方说把动物养起来,这样

就不用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地去抓了嘛!不错,河姆渡人已经做

到了这一步——驯养家畜。

我们就以猪为例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的遗骸很多,共获得猪的个体73个,专家们考察后得知,大多数的猪牙磨蚀程度较浅,其中乳牙大多保存。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当时被杀食用的,大多数都还是属于“幼年”的猪,这反映出这样一个信息:这些猪很可能是人工饲养后宰杀的。

另外,在遗址中还出土过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文物——一件陶塑小猪(图二十四)。这头小猪体态略显肥胖,四肢较短,前躯和后躯的比例约为1:1,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这

无疑是河姆渡人饲养的原始家猪的一个缩影,是河姆渡人养猪

的重要证据。这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家猪,表明我国饲养家

猪至少已有近七千年历史。其他如狗、羊和水牛,据专家分析,

很可能也已经被驯化了。

最后,在河姆渡人的餐桌上还有一样令人感到恐怖的食物

——人。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在陶釜的底部,在一堆鱼骨中

有薄薄的颅骨,经过专家鉴定,这颅骨正是婴儿的,从那薄如

纸片的骨质来看,显然是初生不久的小婴。联系到他是和鱼骨

在一起的,而且在我国古代或世界上其他地方确实存在过食人

之风,因此烧熟吃人肉的可能性很大。这种现象可能是为了充

饥,也可能是为了宗教迷信,但不管怎么说,都反映了当时文化的落后和生产力的低下。 河姆渡人的住宅

图二十三

图二十四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在河姆渡人的食物中已有了人工栽培稻烧成的米饭,人工驯养的猪、牛、羊等等。这些都说明,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而这就意味着他们已不再像那些纯粹靠采集或渔猎为生的史前部落一样,居无定所,四处漂泊了。那么,河姆渡人住在哪里呢?

请看图二十五,这是发现木构建筑的现场:大片大片的木构遗存被考古人员发掘出来,横置的木板密密层层,几乎遍及整个发掘区;竖插的木桩和板桩纵横交错;数不清的柱洞、

柱础、地龙骨、横梁板等等,星

罗棋布。这就是当时河姆渡人建

筑并居住的房屋遗迹了。

但是,从这些残留的遗迹中,

我们怎么能知道河姆渡人居住的

房屋是什么样子的呢?建筑学家

和考古学家根据遗址里发现的众

多的柱桩和其他构件,推断出这

是一种地上架空的干栏式建筑:

先把大批木桩打入土中,底下架

空,抬高居住面(从残存的木桩

高度推测,当时架空约一米高)。再把地梁分别架在前后

承重柱上,在地梁上铺设地板,形成腾空的居住基座。

那么,你知道河姆渡人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底下架空的居

住方式吗?对了,这是因为河姆渡临近湖沼,十分潮湿,

再加上附近山上的野兽虫蛇也对氏族里的人畜构成威

胁,因此这种居住方式比较安全。架空以后,再在基座

上立柱架梁,构成一组简单的木构架。在平行的两组木

构架之间,用矩形的枋木连接柱子的上端,再在柱头上

安置檩条,紧接着便在檩条上敷上椽子,用苇席、茅茨

或树叶盖顶,用树枝、树皮或木板扎结成墙。这样,一

座干栏式的房屋便造好了。

我们在这里说得这么简单,但是仔细想一想,在河

姆渡时期,没有一点金属工具的影子,铁钉当然也不会

有,那么这些房子的纵横交错的梁、

柱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呢?我们

的祖先的确拥有非凡的创造力,拿桩

木与地龙骨的交接点为例,他们的处

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的

“丫”字形树木制成大桩木,把地龙

骨直接安放在树杈之间,然后用藤葛

之类扎结加固。另一种方法简直令人

惊讶,他们居然采用了先进的榫卯技

术!(图二十六)

这可是了不得的成就!前面我们

就已经说了,当时没有任何金属工具,

那么他们是用什么工具,如何来加工这些榫卯的呢?

图二十五

图二十六

图二十七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形状的“石斧”、“石凿”(图二十七)。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些简陋的工具造出了一间间的房子。考古人员曾经作过一个实验:用石斧伐木,一棵十余厘米直径的小树,用石斧进行连续不断的砍伐,大约需要十余分钟才能砍断。河姆渡人建造一幢木结构干栏式长屋,所需木材达数百立方米,这样多的木材,靠石斧来砍伐,不难推想,

要付出何等艰巨的劳动!

大木砍来后,根据需要还要

加工成各种构件,如桩、柱、梁、

板等等。河姆渡人又是怎么干的

呢?

木桩可能是最容易加工的,

只需将原木按需要的长短截断,一

端用石斧削尖就可以了。截断原木

的方法,应该和伐木差不多:石斧

可沿拟定断线周围砍成凹槽,然后

折断。这样,横断的两个截端均呈

尖状。如果这根原木够长的话,这就是现成的两根木

桩了。

加工木板,一些狭小的木板比较容易,只需要用石斧在比较小的木料上劈削即可削成,然后用石斧、石锛将圆形的截面砍平,就形成了方形木板。而如果需要阔的木板,就要在大

原木上用纵裂的方法来剖分,难

度较大。遗址中出土的一种被称

做“石楔”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

剖分原木的答案(图二十八、二

十九)。

木构件上的榫、卯和企口的

加工,则要复杂一些:榫头主要

是用石斧砍成的,在一些榫头顺

纤维的平滑面上,留有明显的石

斧劈过的痕迹,在横断纤维的粗

糙面上也有斧痕。起方法和顺序

是:先横向裁截再纵向劈裂制成。

卯口是用石凿、骨凿、角凿挖成

的,其操作方法大概类似用石楔剖木,用木槌之类的工具打凿的。(图三十)

以上这些足以表明河姆渡文化具有相当高超的木作技术。

最后,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和河姆渡文化差

不多同一时期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也发掘出了

图二十八

图二十九

图三十

原始居民的村落遗迹,但他们的房屋样式和河姆渡的完全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图三十一是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图三十二是半坡文化的房屋)

河姆渡人的交通工具

河姆渡人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江南滨海地区,背山临水的湖沼地带。这里气候暖和,雨量充沛,湖泊、水网众多,有着广袤的水域。前面我们就曾经提到,水生动植物是河姆渡人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在出土的61种动物残骸中,水生动物达19种之多,且数量惊人,光是显著可分的龟类个体就有1570多个。甚至连鲸鱼、鲨鱼和生活在滨海河口地带的鲻鱼和裸顶 等海生鱼类也是他们的捕捞对象。近岸浅水的地方,人们还可以捕鱼捞蚌。但在深水或滨海地带,就须凭借舟楫了。那么,河姆渡人是否已经掌握了造船技术呢?

回答是肯定的,有力的证明就是出土了6枝木质船桨(图三十三)。其中有一枝桨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柄和叶是由同一块

原木制成的,其间无须使用榫卯销钉之类

连接,残长63厘米。柄部已断,上面刻满

了横、竖、斜线组成的图案,你知道它的

功用是什么吗?对了,除了美观之外,它

还可以防止打滑,可谓匠心独具。整个桨的外形像一片树叶,造型轻巧实用,这显

然不是河姆渡人造的第一代桨,而是在前人已有相当丰富的造桨和用桨经验的基础上造出来的,属于第二代或第三代甚至更晚一些的桨。更值得一提的是,河姆渡人使用的船桨是目前

全国已发现的船桨中最古老的一枝。

有了桨,当然能证明河姆渡人已经会造船了,不

过,如果有船的遗存出土的话,那证据不就更直接了

吗?很可惜,到目前为止,河姆渡遗址还没有发现古

船。但值得庆幸的是,在发掘时,曾采集到一件陶舟

的模型(图三十四)。这件陶舟为长椭圆形,长7.7厘

米,宽2.8厘米,高3厘米,舟首有一鸡胸形小板,上

有小孔,可以系缆绳。平放在桌上,舟尾微翘,舟首

较倾,好象一艘正在水上行驶的轻舟。陶舟虽然小,

但却是相当珍贵的标本,是河姆渡人制造独木舟的缩影。 尾声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我国考古史上的大事,它对于我国原始社会历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首先,改变了过去认为江南文化起源较晚的传统观点。使人们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次,把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提前了二千余年。第三,为我们研究我国南方母系氏族公社发展时期的经济,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河姆渡遗址因此也被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

限于篇幅,我们只能对河姆渡文化做一个粗略的还原,还有许多非常珍贵的文物我们没能介绍。另外,河姆渡文化还有不少疑团并没有完全被揭开,如河姆渡人为何选择在这里栖息?他们究竟借助什么在这里繁衍,并创造了繁荣的原始文化?而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什么在延续了2000年后逐渐消失?等。这些问题只能在将来解决了。

图三十三

图三十四

中国鸟禽文化赏析答案第二章单元测试答案知到APP.docx

中国鸟禽文化赏析答案第二章单元测试答案知到APP 问:1912年,()组建了中国国民党。 答:宋教仁 问:1912年,孙中山批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法案是在哪里制定并获得通过的? 答:南京 问: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公布《普遍教育暂行条例》,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除”。() 答:对 问: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教仁担任()。 答:法制局局长 问:1912年1月1日,宋教仁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 答:法制局局长 问:保护乘客的安全保护装置有( )。 答:BDE 问:宋代第一位专力作词,并成为市井文化的代表人物和先驱者的词人是: 答:柳永 问:下面是一个复合式标题中,请问起到支撑主题、补充主题是() 新洲靠山

店发生重大车祸一轿车撞到19名小学生肇事司机乘机逃逸 答:肇事司机乘机逃逸 问:以下哪些属于潮州筝乐? 答:《思凡》《倒骑驴》《寒鸦戏水》《锦上添花》 问:轿厢安全钳动作时,装在安全钳拉杆上的电气开关应在安全钳动作之后使电动机停转。 答:× 问: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上身稍前侧,伸出左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 答:错误 问:布鲁诺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被活活烧死,这体现了创新的()。 答:艰巨性 问:科研人员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具备的素质包括()。 答:发现科学问题的敏锐眼力 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策略 对学术权威怀疑的勇气 对问题求证到底的毅力 问:J型是什么性格类型: 答:判断型 问:Is Rose studying music? 答:√ 问:下列关于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概述,正确的是: 答:20世纪之前,中国舞蹈以写意、抽象、表现型舞蹈为主,西方舞蹈以模仿派、再现型为主20世纪初至60年代,中国舞蹈以模仿生活的现实主义为主,西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旅游概论》旅游资源教学设计教案 ——曾维 一、设计依据: 中职教学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 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从感性认识出发,发挥想象,通过讨论, 获得理性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基本方 法及学会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概论是中职旅游服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传授旅游基本知识的专 业课程。要了解旅游知识就必须了解旅游构成的三要素,旅游资源就是其中的客 体,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也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这就 要求全面的认识旅游资源。 2、对教材的处理: 旅游资源是旅游的吸引力因素,在旅游活动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地位。这节就是要通过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旅游资源,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把握旅游资源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2、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各种旅游资源价值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在旅游活动中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爱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2、使学生能够认识我国旅游资源的特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四、教 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对旅游资源功能的分析与理解。 教学难点: 对旅游资源概念的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刚步入职高,对新的专业知识,好奇心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想象力丰富,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容易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在前面教材的学习基础上,已经具备了一 定的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这节课在多媒 1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 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 河姆渡人的衣饰 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 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 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 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 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们是怎 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 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 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 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没想 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 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 精神还真拿不下来。我们的祖先就是用 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 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 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 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 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 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 叶基本已经不用了。兽皮?答案正 确。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 源。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 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 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 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 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 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 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鸟禽文化赏析-2018暑期学期]章节答案

2019智慧树知到[中国鸟禽文化赏析-2018暑期学期]章节答案 [第一章测试] 绪论单元测试 1.【单选题】两足而()谓之禽 喙 尾 鳞 羽 答案:羽 1.【单选题】鸟纲通常被分为三个总目,它们分别是平胸总目、企鹅总目和() 突胸总目 古鸟总目 今鸟总目 鸵鸟目 答案:突胸总目 2.【单选题】我们国家没有分布的鸟类有() 鸌形目 鵜形目 蜂鸟目 鷿鷈目 答案:蜂鸟目 3.【单选题】通常把鸟类分为8种生态类群,我们国家没有的生态类群是水禽和()走禽 涉禽 游禽 攀禽 答案:走禽

4.【单选题】鸬鹚、鹈鹕、鲣鸟等鵜形目鸟类的足属于() 半蹼足 蹼足 全蹼足 瓣蹼足 答案:全蹼足 5.【单选题】天鹅、鸳鸯等雁形目鸟类的足为() 瓣蹼足 半蹼足 蹼足 全蹼足 答案:蹼足 6.【单选题】丹顶鹤、小白鹭等岸边活动的鸟类的足为() 併趾足 对趾足 前趾足 涉足 答案:涉足 7.【单选题】鸡形目鸟类的足为() 前趾足 併趾足 掘足 对趾足 答案:掘足 8.【单选题】猫头鹰、老鹰等属于猛禽,它们的足为() 奇形足 常态足 瓣蹼足 攫足 答案:攫足 9.【单选题】几维鸟分布在() 澳洲 亚洲 非洲 美洲 答案:澳洲 10.【单选题】黄鹂、画眉、麻雀、燕子等雀形目鸟类属于鸣禽,世界上的鸣禽数量占整个鸟类数量的() 10-20% 50%左右 60-70% 30-40% 答案:50%左右

[第二章测试] 1.【单选题】钩辀格磔是拟声于() 答案:鹧鸪 2.【单选题】鸻的正确发音() 答案:héng 3.【单选题】古人对鸡的解释是() 答案:这三种都是 4.【单选题】云中谁寄锦书来出自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其作者是() 答案:李清照 5.【单选题】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这首诗描述的是()答案:鹤 6.【单选题】鸳鸯在中国寓意着() 答案:美满姻缘 7.【单选题】通常发出布谷、布谷,两声一度叫声的杜鹃鸟是() 答案:大杜鹃 8.【单选题】诗经《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该诗借景抒情,流露出的是()答案:妹妹出嫁的心情 9.【单选题】鸥字的书写源自于() 答案:殹 10.【单选题】我国古代鸠杖的用意在于() 答案:孝敬老人

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

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 浙江是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浙江旅游景点导游词,希望你会喜欢! 浙江,简称浙,地处东海之滨,长江三角洲南缘,与国际大都市上海毗邻,是我国东南沿海 * 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重要的旅游大省。浙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是黄麻、桑蚕的重要产区。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降水丰富,无霜期长。地理优越,气候温和。浙江面积十万多平方千米,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水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南部为山地丘陵,丘陵间多河谷盆地。海岸曲折,多港弯和岛屿。 粉墙黛瓦、烟柳池畔、树绕堤沙、烟雨空朦的诗情画意里,浙江浸泡在氤氲水气中,像显影剂中的底片,一层一层地揭去了多年的遮幕,犹如西施浣下的轻纱。 杭州是浙江省会。“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是杭州的眼睛,似乎再没有这样一处秀水幽山,能够让无数迁客骚人挥毫泼墨,题咏歌赞,也再没有这样一处胜景,孕育了如此多的今古传奇、浪漫佳话。 浙江的美,是坐在西湖边的某个小茶楼里,品一杯碧螺春,看温柔美丽的江南女子绣花,任絮雨撩面,赏半湖春色;是闲步柳堤,

听西泠桥上,苏小小的爱情悲歌,看断桥湖畔,白娘子与许仙千年修得共枕眠。 浙江的美,是坐在乌镇的乌篷船上,看小桥、流水、人家,是走在西塘的青石板路上,赏和风、细雨、轻烟,迎面扑来的是古朴小镇的古色古香,那里也曾是唐诗宋词停泊的地方,江南的细腻清幽尽藏于此。 浙江还有雁荡山的奇险灵秀、钱塘潮的汹涌澎湃、普陀山的佛法云天,更有绍兴的人文交汇。 1600多年前,王羲之在距绍兴城十几公里的兰渚山下写下的《兰亭集序》,似乎奠定了绍兴千百年来的文脉。后来的陆游、贺敬之、徐文长纷纷响彻文坛。步入近代,绍兴终于迎来了一位最有分量的文学家鲁迅。他将江南的氤氲之气化成匕首投枪,直指敌人的最痛处。如今的绍兴,处处可见鲁迅作品中的痕迹,昔日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还在,只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早已不在,只剩下空荡的荒凉。 浙江省简称浙。位于东海之滨。浙江以文物之邦、旅游之地著名。是我国东南沿海 * 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省。 浙北平原是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重要的黄麻、桑蚕产区。浙江丝绸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700多年历史。浙江是绿茶、毛竹的主要产地,著名的龙井茶驰名中外。浙江也是中国书法的圣地,历史上曾出现过王羲之、褚遂良、吴昌硕等书画大家。盛产大、小黄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典型练习夯实基础典型题 1、下列原始人类遗址中,属于我国南方的一处重要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的是() A.山顶洞人 B.河姆渡原始居民 C.半坡原始居民 D.大汶口原始居民 2、右图是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骨耜,请你说出它的距今年代约是() A.170万年 B.18000年 C.7000年 D.6000年 3、假如再现浙江余姚河姆渡居民的生活情景,将不会出现的情景是 ( ) A.种植水稻 B.骨耜耕地 C.住半地穴式房子 D.用陶器装粮食 4、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最可能吃的主食() A.面食 B.小米粥 C.米饭 D.玉米 5、在干栏式建筑里居住的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6、代表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的早期人类是()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7、半坡原始居民的主要粮食是 A.水稻B.玉米C.小麦D.粟 8、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多为() A.黑陶 B.白陶 C.红陶 D.彩陶 9、以下有关半坡原始居民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用石镰、石刀收割庄稼 B.种植粟 C.建造房屋 D.种植水稻 10、假设你生活在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在猎获一头野猪后,要将猪腿剁下,你所使用的工具应该是下列图中的() 11、种植蔬菜、粟、麻,用麻线织布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河姆渡原始居民C.山顶洞人D.大汶口后期遗址 12、小红家有仿制的鱼纹彩色陶盆,如果是真品最早可能出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13、“神农时,民方食谷”,推测一下,文中的“谷”(粟)最有可能是谁培育的()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14、对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尝试着培育野生稻、野生狗尾草,使之逐渐成为自己的主食---稻和粟 B.发明了弓箭狩猎,并将吃不完的野兽饲养起来 C.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D.广泛种植棉花,穿棉布衣服 15、如果你到泰山去旅游,除了爬泰山观日出,你还能() A.参观半坡遗址B.参观河姆渡遗址C.参观大汶口遗址D.参观山顶洞人遗址能力提高典型题易错题 16、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②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下蛋啰教案设计

幼儿园中班音乐活动下蛋啰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听、唱、说、演和游戏欣赏感受歌曲《下蛋啰》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2、学习模仿歌曲《下蛋啰》的衬词韵律节奏 xxxxx|xxxxx|xxxx|xxx| 3、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活动能大胆地表现自己 【教学重点】 通过听、唱、说、演和游戏欣赏感受歌曲《下蛋啰》从而表现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能掌握歌曲中的衬词(gegegegedagegegegeda)要求不多唱不少唱 【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图谱、节奏卡、场景布置、鸡蛋若干、草窝每人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我带你们到小鸡家里去做客好看谁的家到了你们知道鸡爸爸是怎样叫的呢鸡妈妈又是怎样叫呢 二、欣赏歌曲《下蛋啰》 1、教师演唱歌曲并用flash演示母鸡下蛋的情景

2、师:母鸡是下蛋的母鸡坐在里下蛋为什么要坐在草窝里下蛋下蛋时为什么它脸要涨得通红(用劲)鸡妈妈还可以做什么动作把鸡蛋生下来(再听一遍歌曲) 三、学习歌曲《下蛋啰》的衬词韵律节奏 1、你们觉得歌里一句最好听最有趣(完整听flash的节奏) 2、教师引导幼儿边看图谱边有节奏地说唱(分两部分进行练习强调不多唱也不少唱) 3、演示flash节奏图谱幼儿模仿节奏说唱(引导幼儿用肢体模仿母鸡开心的动作与表情) 师:出示草窝、交代规则:唱得像母鸡妈妈一样的不多也不少就会奖励一个草窝学做母鸡下蛋了 四、游戏:分角色对唱 现在我们都有草窝了请所有的小母鸡一块来下蛋吧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演我做大母鸡来(唱词)你们唱(母鸡叫声)比一比只小母鸡下得蛋最多母鸡们辛苦了我们快把喜事去告诉其他小朋友好

浙江名胜古迹

1、西塘古镇特色:AAAA 西塘,古称胥塘、斜塘,又名平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积淀,春秋战国时代,西塘就是吴越两国相争的交界地,故也有吴根越角之称... 2、前童古镇特色: 位于宁海县城西南14千米处,是浙东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座最具儒家文化古韵的小镇。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此定居后就勤耕好学3、新昌大佛寺特色:AAAA 位于新昌县城西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3平方公里为核心景区,以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秀丽的自然风光闻名海内 4、江南长城特色:AAAA 江南长城是明代戚继光抗倭古战场,景区内瓮城、敌台、城楼、天坛等古迹众多。据史载,北方长城的空心敌台源自临海长城推荐答案西湖 西湖,因位于省会杭州城西而得名,三面环山,东临城区.面积5. 6平方公里,环湖一周15公里.自唐朝(公元七世纪)以来,西湖就以它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现为我国著名的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西湖山水,风景如画.三潭印月,湖心亭和阮公墩3个人工小岛 , 鼎立湖心,是湖中浏览胜地.环湖有林木苍翠的吴山,凤凰山,玉皇山等风景区,在群山之中深藏有烟霞洞,石屋洞,紫云洞等奇异的洞景和虎跑,龙井,玉泉等名泉,峰奇石秀,林泉幽美.沿湖还有曲院风荷,花港

公园,柳浪闻莺等各具特色的园林,以及灵隐寺,岳庙,六和塔,飞来峰等名胜古迹.人们赞颂" 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好是杭州". 千岛湖 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国家级风景位于钱塘江上游,下起富阳,上至淳安.是浙江西部的一条黄金旅游线.两岸山色秀丽,江水清澄碧绿,素以山水俱佳闻名.沿途胜迹众多,有三国时(公元220 -265年)吴国国王孙权的故乡和他子孙聚居的富阳龙门古镇,桐君山,严子陵钓台,鹳山,瑶琳仙境以及富阳新沙岛的"农家乐" 特色旅游区. 千岛湖是 新安江上游的一个人造大型水库, 内有大中岛屿1078个.湖的面积 为580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00余米, 蓄水量为178亿立方米,相当于3000个西湖.它以群山巍峨叠翠,湖水澄清, 岛屿星罗棋布,形态奇特著称.既似太湖的烟波浩渺, 又有西湖的娟秀气韵.由湖向西行79公里,即可登上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的黄山. 钱塘江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由西往东注入杭州湾,流入东海 . 钱江涌潮为世界一大自然奇观, 它是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钱江涌潮最大,潮头可达数米.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观潮始于汉魏(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盛于唐宋(公元七世纪至十三 世纪),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尤其在中秋佳节前后,八 方宾客蜂涌而至,争睹钱江潮的奇观,盛况空前.距杭州50 公里的海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周邻的原始文化接触、碰撞和交融,许多先进的生产力因素,随着其地域范围的波浪形向外拓展而随之很快推广和传播开来。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已扩大到太湖周围的江、浙、皖、沪的大部分地区,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更远远超出了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另外,从河姆渡发现的鲸、鲨等海生动物骨骸分析,这些东临大海的河姆渡人至迟在7000年前已能借助于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活动了,从而为随后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居民迁居舟山群岛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反映出东南沿海的史前居民此时已有一定的航海能力了,这无疑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髹漆技术、有段石锛及双孔石刀等向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在各文化层都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其中尤以第三、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和壮观,且大多数保存良好。在整个发掘区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板和纵横交错的一排排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数千件以上。据考古资料结合民族学材料分析,河姆渡木构建筑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其上又立柱架梁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以架空基座抬高居住面为特点的干栏式建筑,上可以住人而下可豢养家畜,既可防蛇虫猛兽的侵害,又可避潮湿瘴气,因此自河姆渡人发明以后,很快在南方潮湿地区流行开来。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湖州钱山漾、江苏吴县梅堰及海安青墩都有干栏式建筑遗迹发现。到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已出现在广东高要县茅冈、四川成都、湖北蕲春毛家嘴、云南剑川海门等南方地区。秦汉以降,随着金属工具的普遍应用,木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栏式建筑也因此而得以空前发展,除了江苏、福建等地仍有干栏式建筑发现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地两汉时期墓葬中还出现作为随葬品的干栏式陶屋、陶囷的模型。甚至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四川出土的青铜錞于和铜鼓上,也都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或图像。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直到现代,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等仍盛行干栏式建筑。从日本吉野ケ里遗址发现的弥生时代干栏式谷仓看,干栏式建筑至迟在2000年以前已东传日本、菲律宾及我国的台湾等地。 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渊远流长。据《韩非子》和《说苑》等古籍记载,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已使用漆器,而且还出现了黑漆与红漆的配色工艺。然而,考古发现的漆器比文献记载更早。河姆渡发现的漆木筒和木胎漆碗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从而将我国使用漆器的时间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中的木胎漆碗,表层涂料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谱图相似。稍后,属马家浜文化的常州圩墩也出土过两件喇叭形漆木器,其中一件上端稍细,下呈喇叭状,内空,并有被烧灼的痕迹,器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残高18厘米。另一件器表涂黑色涂料。这两件木器的涂料,黑色表面还微有光泽,直观同现在的漆没有差别。上海崧泽中层也出土漆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的罐、壶、豆、杯等陶器。有的整器涂抹一层红褐彩;有的从口沿至底足,以红褐彩绘数道宽带纹;有的在器肩以红褐彩绘联圈纹,中间兼施淡黄彩。这些彩绘由于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描绘,所以极易脱落。到了良渚文化阶段,除了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嵌玉漆器外,在上海马桥、江苏吴江梅堰团结村、浙江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一带也经常有漆绘陶片及漆片发现。其中在瑶山良渚文化方形祭坛上的12座墓葬中,不仅发现了朱红色的漆皮残痕和200余颗用于镶嵌的玉粒,并剔出木漆器两件。其中一件为朱漆嵌玉高柄杯。器作敞口圆筒形,下接细而弯的喇叭形圈足,形似现代的高柄酒杯。出土时胎体已朽,但通体内外壁原髹漆膜仍保持原状,朱红色漆膜涂布均匀,仍有光泽。在杯体与圈足接合部及圈足近底处的外壁,分别镶嵌平面椭圆形、正面弧凸、背面平整的玉粒一周,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而在长江下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仅见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有大量漆器发现,该墓地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好、最多,也是最大的一批木器,其种类有案、俎、几、匣、长方形平盘、豆、斗、勺、觚、杯、仓形器、鼓和较大的独腿圆案等。在一部分木器、头饰、臂饰上,发现有用漆作镶嵌粘合剂的;有的木器可能是在素胎上先涂一层漆,然后遍涂红彩,红彩上再用青、绿、黄、蓝、白等色绘制花纹。另外,陶寺墓地出土的漆绘陶器也颇引人注目,一般是在黑陶衣上以红、

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渝教宣〔2010〕21号 各高校: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我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得到加强,但仍处于较为薄弱的状态,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刻不容缓。针对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切实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领导体制、经费投入、考核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统筹协调。要建立健全学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协调机制。要成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设立不低于生均十元的专项经费。 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和管理。到2013年底,各高校按不低于1:3000的比例配齐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按不低于1:1000的比例配齐兼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目前每所高校配备的专职人员至少不得低于2人。要把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纳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或心理学等相关专业教师队伍统一管理,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并将咨询、辅导等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入工作量。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新进教师培训课程体系。 市教委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积极作用,每年开展全市心理骨干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培训,实现持证上岗。 三、全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跨湖桥遗址导游词

跨湖桥遗址导游词 【篇一:跨湖桥文华完整版讲解词(中文)】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讲解词 (完整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很荣幸今天由我为大家讲解。跨湖 桥遗址博物馆位于跨湖桥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遗址公园占地83亩,博物馆的建筑面积达6800多平方米,区政府投资了一个亿,于 2007年动工,2009年正式落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由中国美院风景设计院设计,建筑以船为造型,设计灵感来自于在这里发掘出土的 独木舟。现在请大家进展厅参观。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 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性博物馆。她运用现代化的陈列理念,以高科技为辅助手段向大家呈现了“八千年跨湖桥文化”的纵深场面,在这里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最早的漆弓,跨湖桥人掌握了 最早的慢轮制陶技术和纺织技术,它是我们萧山的一张“历史文化金 名片”。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这边请。 (馆内设有陈列厅、遗址厅和临时厅三大展厅。首先我带大家参观 的是我们的陈列厅。陈列厅设在二楼,请留意台阶!) 现在大家所在的位臵是陈列厅的序厅,陈列面积约780平方米,陈 列的主题是“八千年回首”。投影画面展现的是风景秀丽的古湘湖。 距今8000年前,跨湖桥人就是在这方土地上创造出了文化类型独特、内容丰富的跨湖桥文化。然而在一千年后,跨湖桥人却突然消失了,遗址也遭到了废弃。跨湖桥人究竟到哪里去了?跨湖桥文化是否得 到了传承?这也成了千古之迷。我们的陈列分别是:跨湖桥文化的 诞生、跨湖桥人的活动、农业起源的探索和聚焦跨湖桥遗址。 我们在进展厅前先来了解一下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红色圆 点标注的是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它的北面是浦 江上山文化遗址,距今10000年左右;南面是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 化面貌,令人惊讶的是跨湖桥遗址的许多文化成就超过了1000年后 的河姆渡文化。)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进入陈列厅。 跨湖桥文化究竟是怎样诞生的?首先请大家了解8000年前跨湖桥 人生活的环境。在我们面前场景中,近处有茂密的树林、清澈的河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伙儿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伙儿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别如何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伙儿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觉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伙儿都很好奇,确信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如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造物算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伙儿瞧,那个馆名依然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具展厅。那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事情,具体的大伙儿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伙儿快点看,这个地方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觉,证明河姆渡先民差不多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别知别觉中,我们差不多进入了第二展厅,那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个地方的稻谷可基本上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如今灰灰的很别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基本上金灿灿的。大伙儿看这边,这个地方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要紧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差不多参观得已经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伙儿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日子”,那儿展出的要紧是一些古人的日子用具,先请大伙儿自由参观。 看过未来,是别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别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伙儿可看这个地方,这是一枚骨针,模样跟我们如今在用的针已经,只稍大了一些。大伙儿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差不多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翼我的说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顾。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xx1班阮琳云 (指导老师:许奇峰) 注:此文发表于全国发行的杂志《优秀作文名师点评》(20xx.1—2)期上

2、中国绘画名作鉴赏——古代山水花鸟画

课题:中国绘画名作鉴赏——古代山水花鸟画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中国山水画、花鸟画的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更深了解。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花鸟画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去发掘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山水画、花鸟画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分段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1. 中国古代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性质和它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古代绘画习惯按传统分成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画科。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主要描写对象是自然风景。它不但表现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主要的有:青绿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青绿山水——青绿是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用这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称作“青绿山水”。其中又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勒、皴笔少,着色浓重,如《千里江山图》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略施青绿两色,如《游春图》。 浅绛山水——在水墨勾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 水墨山水——以渲染为法,用笔简练奔放,强调水墨效能的发挥。 .名词解释: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是指自然,“心源”指心灵感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大意是,山水画家创作既要以自然为师,同时又得力于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它正确地指出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后来中国画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南北宗”——是明代画家董其昌借用唐代佛教禅宗分为南、北二宗,来解释自唐至明数百年的绘画发展,他按绘画的创作方法和画家的身份,将唐以后的山水画也分为南北二宗,将水墨画法的文人画家比作“南宗”,将青绿画法的职业画家视为“北宗”。例如,唐代的王维、李思训,后世称为“南北宗”。 北宋的山水画,虽然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包含着画家对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还是以客观地描写自然物为主。代表人物是范宽、郭熙和王希孟。 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绢本水墨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细部的描写却很仔细,显示出画家有高度观察能力

汉字五千年第四集解说词

《汉字五千年》(解说词) 第四集华夏心灵 上海博物馆珍藏着一件特殊的青铜器——梁其簋,它铸造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晚期,是一种祭祀祖先时使用的礼器【梁其簋西周】,在这件礼器的铭文中,有这样一个符号,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就是汉字的“字”,它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一个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能够承担起沟通永恒祖先和无尽未来的使命。 大约在公元前240年,秦国承相吕不韦命令门客编撰一部囊括天下融合古今的巨著,以便将来治国安邦时作参考。三千门客努力了几年之后,书编成了,名叫《吕氏春秋》。为了精益求精,吕不韦命人将《吕氏春秋》悬于咸阳市中,并且传话,“有能增减一字者,予千金”。据考证,此时“字”,已经由供奉血缘绵长,预示宗族兴盛的符号,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汉语书写系统的统称。 【汉说文】身躬也象人之形 “天行信、四时分、地行信、草木生。”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不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我们都生活在四季交替的轮回中,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但是据甲骨文记载,生活在三千年前的华夏先民,并不拥有四季。在商代,一年只有两个季节,那就是春季和秋季。商代每年是以11月份来划分。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孟世凯】 因此他们的春季应该就要到第二年的五月份,这么长一段时间是农历的春季,那么秋天来的话,一般也是从五月份或者六月份开始,一直的到十一月份,这就是它的收获季节。 这是金文中的“夏”字,一些文字学家认为,它的样子就像一个徒手光脚的人在田地里劳作,它的本意是指代远古,生活在黄河流域和中原一带的居民,也许他们以农耕见长,而用“夏”字表示季节,则是西周时期的事情。同“夏”字不表示夏季一样【持铲俑西汉】,甲骨文中的“冬”字,也只是表示一件事情的终了,就像一根绳索,两头都打上结,也就是终结的意思。到了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先民们把一个“日”字包围在绳索中,阳光不再温暖,寒冷的冬天降临了。

中国花鸟画欣赏教案

课题:中国花鸟画 年级:初三 授课人:### 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各自的艺术特点,特别了解写意花鸟画“寄情寓意”的创作方法及“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工笔及写意两种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2、中国画的“六法”;3、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石图》等。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电化教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提前进入教室,上课铃响,行礼坐下)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到中国花鸟画的画廊走一趟,会有什么收获?请看屏幕……欣赏了中国花鸟画,我们了解中国花鸟画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工笔,一种是写意,“工笔花鸟画”工整细致具有装饰性,富丽堂皇的艺术特点,写意花鸟画放纵、简练,重笔墨情趣,寄情寓意,画中有诗。 〈三〉学习新课。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1000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花鸟画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假若只从题材内容上来认识中国花鸟画,尚不足以理解它的全部内涵。为什么花鸟画在中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并千年不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呢?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量描写山川树木、花卉禽鸟的诗歌和绘画,构成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把花和鸟作为表达人的情感的形象媒介。在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理念陶冶下,花鸟画逐步发展出一种运用比、兴、喻、借等手法,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人的主观情感的艺术创作形式。而那些单纯描绘花鸟自然美的绘画,并不是花鸟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花鸟画是通过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审美寄托。懂得花鸟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接着了解工笔花鸟画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概况,(工笔)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

2021年导游词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我愿伴随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知道,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按照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示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斑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日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很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第二早的发源地(第一是浦江的上山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相信大家对这些文物必然都很好奇,迫不及待得想进去一睹为快。那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 整个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序厅,这个展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的是最早的。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