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姆渡

河姆渡

河姆渡
河姆渡

相关内容的要求: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2.对“课标”要求的基本分析:

识记层次要求,识记对象为“特征”。所选两个遗址分别反映了长江(东南)和黄河流域(西北)原始农耕文化的状况——集中和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原始农耕(以农为主的原始社会经济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基本情况。——农业(粮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江、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一个“等”字同样是留有余地,教材在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图上还出现了红山文化(东北)和大汶口遗址(东),可说明两重点遗址是典型代表。大汶口还以楷体小字方式进行介绍,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形态作比较。

3.教材内容分析: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反映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生产内容和生活方式均与长江流域(浙江地区)的气候、自然状况有关。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河姆渡应是一种并列关系(相差千年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历史发展阶段)。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但教材介绍的范围更为宽泛(“……居民的生活”)。

大汶口原始居民:小字不做硬性要求,可与典型的原始社会特点做比较。

“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学习重点,中心是了解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4.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在导入新课时,建议先以提问北京人、山顶洞人每天劳动的内容是什么?这种劳动每天会有那几种结果?(生活来源不稳定,人们的居住点不易固定等)那么原始时代的人们又是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的呢?此时再运用导入框内容就较好了。其后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这些传说可信吗?——原始居民在“采集”实践中的“发现”产生了种植生产的“创造”(细心观察、思考,大胆尝

试实践是创新的一重要来源)。——神农氏是无数原始农耕发明者的集中代表。最后要点出:开始农耕生活,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

在学习“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时(重点),建议先让学生分别归纳各自的农耕成就和特征(可通过列表形式——教参P20。河姆渡突出水稻的种植——可利用自由阅读卡材料。半坡突出粟、蔬菜的种植,箭头(弓箭)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以及纺轮),然后再让学生寻找和提炼他们的共同特征(教参P18)。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引用《白虎通》的引文,突出“因天之时,分天之利”——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要顺应自然,要注意科学合理、协调兼顾。(两地住房形式的差异对比。河姆渡的水井有环保的特色)。

三个世界之最(两个为大字)注意不要与河姆渡和半坡直接联系。在具体讲述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大汶口的内容首先回忆一下北京人的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对比大汶口中晚期的情形,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此时已成为社会现实。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强化利用文物分析探究历史的意识。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2

精品源自作文园地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

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农作物种植、居住房屋、原始的饲养业和手工业等方面思考。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的房子,过定居的生活,已会挖掘水井、饲养家禽、会制陶器,并能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5分钟)

导学2、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况是这样的。那么,半坡原始居民生活情况如何呢?请大家仿照第一目学习第二目--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学生阅读第二子目后回答。比较:河姆渡原始居民为什么要建造干栏式的房屋?而半坡原始居民却建造半地穴式的房屋?

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影响长江流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而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比较寒冷。所以,我们在改造大自然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想象:我国原始的农耕时代的居民有怎样的分工?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想象。妇女:耕作、防止;男子:打猎、制陶;老人:做家务。(5分钟) 导学3、请大家自学第三目--大汶口原始居民。思考: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出现了贫富悬殊。(5分钟)

【小结】:指导学生填表对今天所学知识进行归类:

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控(二模)历史试题

虹口区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19.04考生注意: ?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 ?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在夏史探究中,考古发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文化遗址是 A. 姜寨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三星堆遗址 2.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其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下图的哪处? A. A B. B C. C D. D 3. 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孔子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为正统的是 A. 董仲舒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4.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 A.军功授爵制 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科举制

5. 右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一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 “我们仿佛看到这样一幅画面:英法手牵着手,美俄提着篮子来了,这些强盗抱着大清这棵枯树摇晃,摇落的除了果子还有枯枝败叶。”这段文字描述的事件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一手欲取新器,一手仍握旧物”,“只想新其貌,而不想新其心”。此话评论的是A. 洋务运动 B. 维新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8. 右图中日本人已将“赔款二亿两”收入囊中,正在抢夺清朝官员手里“贸易的钥匙”。下列 条款体现此意图的是 A.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B.开放沙市、重庆、杭州、苏州为通埠 C.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在中国商店里的日本人” 9. “窃以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中国败弱之由,百弊丛积,皆由体制尊隔之故。”此论证变法图自强的必要性的《上清帝第四书》,上书者是 A.谭嗣同B.严复 C.康有为D.梁启超 10. 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提供法律依据的文献是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1973年,我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中央为发展农业,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口号。河姆渡村所在的罗江公社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频频发生。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使境内地势低洼的稻田旱涝保收,获得稳定高产,决定对河姆渡村北面紧靠姚江的小河边上一座旧排涝站进行改造。 6月,工程正式动工。当挖到3米多深时,发现了许多黑陶片、骨器、动物骨骼以及少数石器,一个令世界震惊的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 在这之后的几年,考古工作者对河姆渡遗址进行了两期发掘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使人们对这个远古时期的文明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七千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吧! 河姆渡人的衣饰 你知道图一展示的物品是什么吗?太简单了,只要看到那锋利的前端和钻孔的尾端,答案就自然会从脑子里跳出来:缝衣针。没错,那么下一个问题是: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出来的呢?问题 有点难度了,是竹的、木的、骨的……? 别瞎猜了,还是让我来揭晓谜底吧:图 一是从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来的骨针, 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们是怎 么做出来的呢?首先,把粗大的兽骨裁 成细长条,用细小的利器在上面钻出一 个小孔作为针眼,再在砺石(图二)上 将针的另一端磨成针尖而制成的。没想 到吧,在我们今天看来再平常不过的缝 衣针,在当时没有点“铁杵磨成针”的 精神还真拿不下来。我们的祖先就是用 这些针缝制出了一件件简单而实用的衣 服,度过了几千年的寒暑。 那么有谁知道,河姆渡人的衣服的质料是怎样的呢?树叶? 原始人肯定用过,但它的缺陷实在是 太明显了:容易干燥变形,而一旦干 燥变形就容易脱落,而一旦脱落的 话……所以到了河姆渡人的时候,树 叶基本已经不用了。兽皮?答案正 确。兽皮是河姆渡人重要的衣料来 源。我怎么知道的?给你看点儿证 据:研究古动物骨骼的专家,根据对 遗址中出土的33件貉的下颌骨标本 的观察,发现其下颌骨和水平骨连接 部分的上下边缘上,常见有经过人工 砍割后留下的缺痕和条痕, 在其他兽图一 图二 图三

中国红色之旅—上海教学内容

中国红色之旅—上海

中国红色之旅—上海 摘要:上海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许多“第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中共中央机关,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组织,党领导的最早的全国工人运动指挥机关,党的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这些“红色之源”,是上海开掘红色旅游资源的丰富宝藏。 关键词:红色旅游、上海、历史、遗址、资源 红色旅游,是指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受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其打造的红色路由线路和经典景区,即可以观光赏景,也可以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只是,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养新的时代精神,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丰富优质的旅游资源,将构成发展红色旅游的请打物质基础,正在称为人们参观游览的热点,将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在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上海作为全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纳入了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中。上海旅游部门近期将首先向全国重点推出五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龙华革命烈士陵园、宋庆龄陵园、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左联”旧址纪念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为几代中国人所传唱,至今仍激昂振奋着人们的精神。 中国的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已沉淀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人们传之颂之舞之蹈之,如今更是“游之”!红色旅游,乃缅怀之旅、记忆之旅、精神之旅。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那处处染就红的的景地,是我们们革命的故乡,心灵的故乡,如上海。 风华绝代,迈向国际化的现代都市,又与古典交相辉映,上海也! 上海的繁华,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老上海有一首歌是这么唱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一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那是的上海日夜笙歌,那是的旧外滩霓虹绚彩。那是的繁华如梦,放纵的享乐中有一股锥心刺骨的悲凉,这悲凉,十里洋场说不出来,浓妆艳抹的舞女说不出来,上海深深的把它埋在了心里。 物换星移,几十年过去了,上海依旧美丽,却不用再强颜欢笑了,因为她的笑容是属于祖国的。上海,格外的繁荣发达,白天,蔚蓝的天空,成荫的绿树,鲜艳的百花,加上繁华的市街,琳琅满目的服饰,便捷的交通,各种不同肤色的行人……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这里也被称为“文化三角洲”。追本溯源,位于浙江省余姚时期的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米钱已发展的最早的新时期时期文化遗址之一。这是长江文化的起源,它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又一摇篮。上海的车水马龙掩不住古典的气韵与风华。且不说享誉江南的水乡古镇朱家角,其水之美、乔之古、街之奇、园之精、酒之醇、花之香,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且不说始建于明代末叶的老城隍庙、亭台楼阁古色古香;也

上海考古出土古船

上海考古出土古船 2015年,是上海商船会馆建成300周年。致力于沙船研究的上海历史博物馆原馆长潘君祥研究员,希望我能写一篇有关上海考古发现古代船只的文章。本文就浦东川扬河唐代独木舟复合型船,南汇黄路、嘉定封浜宋代沙船,闸北区明墓随葬的木沙船明器和奉贤三团运载瓷器的宋代毁船,以及同船密切相关的南汇海滨出土的铁锚等一并做一梳理研究。 一、浦东川扬河唐代独木舟复合型船 船是历史上最悠久的水上运输工具。最早的船是独木舟,有心人发现,树叶、树干在水里漂浮,又发现树叶的负荷量很小,而树干的负荷量就大。原始先民为了渔猎、渡河需求,随手捡来了树干,用最原始的石锛、石凿等工具,将圆木一面剖平并挖成凹形,用树枝作为船桨划行,这就是最早的独木舟。在浙江钱山漾、河姆渡、跨湖桥,福建连江,广东化州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独木舟或船桨。特别是2011年跨湖桥遗址发现8 000年前的独木舟及其制作场地,可以 说是中国最早的船和造船基地。这艘独木舟长5.6米,宽0.52米,在独木舟两侧,遗存2把木桨,各长1.4米,宽分别为22厘米和16厘米,同《淮南子》古人“见窍木浮而知为舟”,

与《舟赋》中“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的记载相吻合。 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直至1 0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仍在沿用,出现了独木舟的复合型结构。安徽淮北柳孜隋唐大运河遗址发现的8艘唐代沉船,其中一艘为一整棵巨大的香樟树而制成的独木舟,长10.05米,最大宽度近1.5米。山东莱州发现的2艘独木舟,其中一艘保存较完整,是由一根独木挖凿而成,长6.6米;一艘却是由几段独木衔接而成的复合型结构,出土的两段独木总长7.1米,舟体最宽处1.05米。早于1979年上海浦东川扬河发现的独木舟形木船,是较早发现的由独木舟向木帆船过度的复合型结构,它的发现在中国造船史,特别是独木舟向木板船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川扬河独木舟形木船发现于川扬河开挖过程中,位于唐代捍海塘以东约1公里处的北蔡地段,即今沪南公路交叉口的陈家桥车站向东约1 000米,深距地表4.6米处。船头、尾部残缺,舷侧板散落。残长14.5米,残宽0.8米。由独木挖凿而成的船底和舷侧板构成(图1、2)。 船底,由前中后三段独木上下搭接插合成一体。中段较粗长,首尾段略细短。中段长11.62米,宽0.8米,厚0.42米,从厚度看,正好是圆木一剖为二的一半。在两端各锯出长75厘米的上接口平面,并在平面上掏挖了4个边长10厘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对日本等东南亚地区古文化发展的影响 河姆渡文化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地与周邻的原始文化接触、碰撞和交融,许多先进的生产力因素,随着其地域范围的波浪形向外拓展而随之很快推广和传播开来。到了良渚文化时期分布范围已扩大到太湖周围的江、浙、皖、沪的大部分地区,而文化交流的范围更远远超出了这一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另外,从河姆渡发现的鲸、鲨等海生动物骨骸分析,这些东临大海的河姆渡人至迟在7000年前已能借助于原始的水上交通工具,开始从事海洋捕捞活动了,从而为随后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居民迁居舟山群岛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反映出东南沿海的史前居民此时已有一定的航海能力了,这无疑为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髹漆技术、有段石锛及双孔石刀等向东南亚地区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河姆渡两次考古发掘在各文化层都发现了木构建筑遗迹,其中尤以第三、四文化层出土的木构建筑遗迹最为丰富和壮观,且大多数保存良好。在整个发掘区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木板和纵横交错的一排排桩木、长圆木,其总数达数千件以上。据考古资料结合民族学材料分析,河姆渡木构建筑是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承托地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其上又立柱架梁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干栏式建筑。这种以架空基座抬高居住面为特点的干栏式建筑,上可以住人而下可豢养家畜,既可防蛇虫猛兽的侵害,又可避潮湿瘴气,因此自河姆渡人发明以后,很快在南方潮湿地区流行开来。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浙江湖州钱山漾、江苏吴县梅堰及海安青墩都有干栏式建筑遗迹发现。到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已出现在广东高要县茅冈、四川成都、湖北蕲春毛家嘴、云南剑川海门等南方地区。秦汉以降,随着金属工具的普遍应用,木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栏式建筑也因此而得以空前发展,除了江苏、福建等地仍有干栏式建筑发现外,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苏等地两汉时期墓葬中还出现作为随葬品的干栏式陶屋、陶囷的模型。甚至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贮贝器,四川出土的青铜錞于和铜鼓上,也都出现了干栏式建筑模型或图像。足见其流传之广和影响深远。直到现代,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广西壮族等仍盛行干栏式建筑。从日本吉野ケ里遗址发现的弥生时代干栏式谷仓看,干栏式建筑至迟在2000年以前已东传日本、菲律宾及我国的台湾等地。 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渊远流长。据《韩非子》和《说苑》等古籍记载,早在传说中的舜、禹时代就已使用漆器,而且还出现了黑漆与红漆的配色工艺。然而,考古发现的漆器比文献记载更早。河姆渡发现的漆木筒和木胎漆碗是迄今为止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漆器实物,从而将我国使用漆器的时间上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中的木胎漆碗,表层涂料经裂解后,涂氯化钠盐片,用红外光谱分析,其光谱图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皮裂解光谱图相似。稍后,属马家浜文化的常州圩墩也出土过两件喇叭形漆木器,其中一件上端稍细,下呈喇叭状,内空,并有被烧灼的痕迹,器表上端涂成黑色下端涂成暗红色,残高18厘米。另一件器表涂黑色涂料。这两件木器的涂料,黑色表面还微有光泽,直观同现在的漆没有差别。上海崧泽中层也出土漆绘红褐和淡黄两色的罐、壶、豆、杯等陶器。有的整器涂抹一层红褐彩;有的从口沿至底足,以红褐彩绘数道宽带纹;有的在器肩以红褐彩绘联圈纹,中间兼施淡黄彩。这些彩绘由于是在陶器烧成以后再描绘,所以极易脱落。到了良渚文化阶段,除了在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墓中出土精美绝伦的嵌玉漆器外,在上海马桥、江苏吴江梅堰团结村、浙江杭州水田畈、余杭良渚一带也经常有漆绘陶片及漆片发现。其中在瑶山良渚文化方形祭坛上的12座墓葬中,不仅发现了朱红色的漆皮残痕和200余颗用于镶嵌的玉粒,并剔出木漆器两件。其中一件为朱漆嵌玉高柄杯。器作敞口圆筒形,下接细而弯的喇叭形圈足,形似现代的高柄酒杯。出土时胎体已朽,但通体内外壁原髹漆膜仍保持原状,朱红色漆膜涂布均匀,仍有光泽。在杯体与圈足接合部及圈足近底处的外壁,分别镶嵌平面椭圆形、正面弧凸、背面平整的玉粒一周,这是我国迄今已知最早的嵌玉漆器。而在长江下游以外地区的史前文化中,仅见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墓地中有大量漆器发现,该墓地保存了我国目前最好、最多,也是最大的一批木器,其种类有案、俎、几、匣、长方形平盘、豆、斗、勺、觚、杯、仓形器、鼓和较大的独腿圆案等。在一部分木器、头饰、臂饰上,发现有用漆作镶嵌粘合剂的;有的木器可能是在素胎上先涂一层漆,然后遍涂红彩,红彩上再用青、绿、黄、蓝、白等色绘制花纹。另外,陶寺墓地出土的漆绘陶器也颇引人注目,一般是在黑陶衣上以红、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期的一处原始村落遗址,位于杭州湾南岸、四明山北麓的姚江之滨。1973年夏天,当地群众在兴修水得时发现了这一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度达4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的遗址。根据碳—14测定遗址第四文化层的年代距近约7000年。1973年和1977年的两次考古发掘,合计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出土了骨、石、陶、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稻谷、大批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农业、建筑、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提供了极其贵的实物资料,被学术界公认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前3000年,该遗址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地域特色,主要表现为:已经开始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为适应潮湿环境,防止野兽侵扰,住房采用木结构干栏式,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驾驭舟楫、活动范围从陆上拓展至水上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利用大量珍贵的文物,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了保存和展示河姆渡这一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成果,国家和省市有关部门拨专款建造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1993年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根据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现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文物陈列馆有3个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第一展厅为序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河姆渡文化的基本情况。其展出的两个完整的人头骨和复原的头像,让观众见识到我们远祖的模样;七千年前河姆渡生态环境的模型,形象地再现了7000年前河姆渡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狩猎等生产、生活场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第二展厅“稻作经济”,反映稻作农业及渔猎采集活动。展出的实物有 7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及照片,稻谷芒刺清晰,颗粒饱满,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展出的还有骨耜、木杵和石磨盘、石球等稻作经济的全套耕作、加工工具。带炭化饭粒的陶片和以夹炭黑陶为主的釜、钵、盘、豆、盆、罐、盉、鼎、盂等贮器,说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东方民族的饮食习惯已基本形成。河姆渡先民发明了农业以后,生活状况有了根本改变,但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从这里陈列的骨哨、骨箭头、弹丸等渔猎工具,以及酸枣、橡子、芡实、菱角等丰富的果实来看,证明渔猎和采集仍是河姆渡人不可缺少的经济活动。第三展厅反映河姆渡人定居生活和原始艺术两个内容。陈列着被称为是建筑史上奇迹的带有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和加工工具。此外,陈列的还有种类繁多的纺织工具,展示了当时成熟的纺织技术。在生产和生活领域里创造了许许多多奇迹的河姆渡人,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生动逼真的陶塑,优美的刻划装饰与绚丽的绘画,创造了辉煌的原始艺术,展现了河姆渡先民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展出的以象牙、骨、玉、石、陶、木为材质的文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构思奇巧、寓意深远的艺术作品,那种讲究对称、追求平衡的审美意识和整齐、稳重、沉静的艺术作品,令人赞叹不已。在众多艺术品中,尤以象牙雕刻件最为珍贵,其中就有作为遗址标志的“双鸟朝阳”蝶形器。发掘现场馆距文物陈列馆100米,可以供人们考察当年的发掘现场,得到实地感受。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以其众多的文物精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化的陈列手段,为人们翻开了河姆渡文化这部埋藏了7000多年的巨著,因而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中外游客近30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垢教育作用。门票:30元。学生、军人凭有效证件:13元。老年人凭优待证免票。家长携带未成年子女参

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Word文档仅供参考 Word文档仅供参考河姆渡遗址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伙儿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阮琳云,我愿陪同大伙儿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 大伙儿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别如何了解,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伙儿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它是在1973年被发觉的。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这些惊人的数字,相信大伙儿都很好奇,确信都想去亲眼目睹了。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去“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一饱眼福。 如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造物算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大伙儿瞧,那个馆名依然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呢! 好,下面就随着我进博物馆参观。整个博物馆有三个展厅,如今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具展厅。那个展厅总的介绍了河姆渡先民当时的一些活动事情,具体的大伙儿可读读墙上的文字说明。大伙儿快点看,这个地方有许多动物的骨骸,特别是鲨、鲸等海生鱼类骨骸的发觉,证明河姆渡先民差不多把活动范围扩大到江河及近海地区。真是够厉害吧! 别知别觉中,我们差不多进入了第二展厅,那个展厅的主题是“稻作经济”。你们瞧,这个地方的稻谷可基本上7000年前的先民种植出来的,别看它如今灰灰的很别起眼,可在当时出土的时候,却基本上金灿灿的。大伙儿看这边,这个地方陈列着的则是当时的农作工具,有磨石块、骨箭头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农具就数这种骨耜了,这是当时最要紧的农作工具,一共出土了170余件。 游客们,第二展厅我们差不多参观得已经了,接下来我们就向第三展厅进军。大伙儿注意,第三展厅的主题则是“定居日子”,那儿展出的要紧是一些古人的日子用具,先请大伙儿自由参观。 看过未来,是别是是觉得这些用具很熟悉呀,有些物品自己家里别也有吗?对,早在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用这些锅、碗了。大伙儿可看这个地方,这是一枚骨针,模样跟我们如今在用的针已经,只稍大了一些。大伙儿可别小瞧了它,从这一枚针中,我们就能够知道河姆渡先民在当时差不多开始纺纱织布。 鲁迅祖居导游词·宁波市导游词·杭州市导游词·大慈岩导游词·岳庙导游词 好,各位朋友,河姆渡渡遗址博物馆参观到此就结束了,希翼我的说解能给你留下美好的回顾。 浙江省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xx1班阮琳云 (指导老师:许奇峰) 注:此文发表于全国发行的杂志《优秀作文名师点评》(20xx.1—2)期上

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历史二模试题(含解析) 2019.04 考生注意: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夏史探究中,考古发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文化遗址是 A. 姜寨遗址 B. 河姆渡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三星堆遗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研究夏史的重要遗迹,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故A项错误;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故B项错误;三星堆遗址是一处距今4800年至3100年左右(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古蜀文化遗址,位于西南地区,不符合夏朝地理区域,故D项错误。 2.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其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位于下图的哪处?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图中的B 处,故B项正确;A是黄河上游地区,C是长江流域,D是黄河、长江源头,故ACD错误。3.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孔子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孟子由“仁”发展出“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家多认为正统的是 A. 董仲舒 B. 孟子 C. 荀子 D. 韩非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后世儒者大多认为孟子是儒家正统,其继承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故A项不符合题意;荀子熔礼、法于一炉,后世儒者多不认可,故C项错误;韩非子是法家代表,故D项错误。 4.“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诗中提到选拔人才的“长策”是指 A. 军功授爵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察举制 D. 科举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发展了科举制,大大吸纳了饱学之士,因此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之说,故D项正确;军功授爵制是秦朝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故ABC错误。 5.下图为中国某一朝代机构设置示意图,这一朝代是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的是最早的。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贯穿中华大地六千公里的亚洲第一大河“长江”,尽管总长超过了黄河,但长江流域诞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为人所知,这是因为人们一直认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归根到底还是黄河流域,只有黄河文明才是历史的主流,但是近年来,在长江下游一带却不断出现令人振奋的发现。首先,是和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的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稻穗纹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弯弯的稻穗图案使人想像到,河姆渡时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发掘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壳,据发掘报告说总量达到150吨之多,在已经碳化的稻壳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结果确认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会上大量的余粮屯积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别的出现。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新的阶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在遗址中普遍发现有稻谷、谷壳、稻杆、稻叶等遗存。遗址中还出土有许多动植物遗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枣、葫芦、薏仁米和菌米与藻类植物遗存。 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该地属于河岸沼泽区,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上海市虹口区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控试题(含解析)

虹口区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终教学质量监控测试 高三历史试卷 2018.12 考生注意: 1.本考试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分析题。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学校、姓名。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华文明的起源如“满天星斗”,其核心区域是 A. 长江中下游地区 B. 黄河下游地区 C. 中原地区 D. 辽东地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甚至到夏商时期,同时存在着发展水平相近的众多文明,散布在中国的四面八方,犹如天上群星之星罗棋布,其核心区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地区,故B项错误,C项正确。长江中下游地区虽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明地,但不是核心地区,故A项错误。辽东地区文明发展相对迟缓,故D项错误。 【点睛】苏秉琦曾提出“满天星斗说”,他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中心;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的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黑陶文化;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四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河湾文化。 2.《国语》讲“祀,国之大节”,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的象征。可见商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基本上可以认为是越文化的起源。在春秋战国时期,广布于长江中下游以至于整个华南地区的越族已经融入了汉民族。我们既然关心中国的海洋文化,也就无法避开对越文化的探讨,因为越族事实上是一个海洋民族。这个被称为东夷的民族,唐代上下已经泛指生活在大陆海岸、高丽和倭国的族群;如果以夷为称,那么也就包含了生存在云南及于东南亚,甚至更广阔的区间,如史书中的西南夷。 蔡保全:河姆渡文化“耜耕农业”说质疑作者简介:蔡保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本文原载《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 关键词:耜耕农业/河姆渡文化/考古学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及“河姆渡文化”的命名,不但证明了中华文明多源论的正确性,而且也使稻作起源和发展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热点。前人研究认为:河姆渡遗址大量骨耜和栽培稻谷的出土以及大片房屋建筑遗迹的揭示,使 “河姆渡文化”农业发展已经进入锄(耜)耕阶 段的论点得到普遍接受,“河姆渡遗址的先民过着以耜耕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1]

而笔者参加“河姆渡文化”鲻山遗址发掘(1996年9—12月)以及田螺山遗址的部分发掘工作时(2004年5月),在田野注意到一些考古现象,遂对“河姆渡文化”骨耜是否作为稻田翻土工具、水稻是否达到成熟栽培阶段、定居是不是非要以农业为主等产生怀疑,并形成不同于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河姆渡文化”稻作的研究均集中在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原因是绝大部分稻谷和占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总数79.4%的骨耜均出土于该层,故本文对“河姆渡文化”稻作发展阶段的探讨也仅限定在第四文化层,这样可以避免用同一遗址的晚期发现物来解释早期考古材料。 一、“骨耜”用途新认识 “骨耜”由游修龄先生依河姆渡遗址的发现物而定名,它是由动物的肩胛骨制成,认为类似后来的木耜。[2]从骨耜正中留有自上而下的浅槽及两侧各一长方孔与绑扎痕迹可知,河姆渡骨耜安有直向柄是不容置疑的。[1] 对河姆渡“骨耜”用途的认识,是阐释河姆渡文化稻作发展阶段的关键所在,所以探讨的人不少,众说不一。 以生产工具为依据,农业发展一般分为刀耕(踏耕)农业、

上海市徐汇区2018届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 学年第二学期徐汇区学习能力诊断卷 高三历史试卷2018. 4 (考试时间 60 分钟,试卷总分 100 分)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与非选择题,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题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第 I 卷选择题(共 40 分) 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 年前,中华大地文明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中华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是() A.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B.长江中下游河姆渡地区 C.珠江流域的广州地区D.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 2.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这些青铜器主要是用作() A.酒器B.乐器C.兵器D.礼器 3.公元前230 年至公元前221 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这一时间也可表述为() A.公元前2 世纪后期B.公元前3 世纪前期 C.公元前2 世纪前期D.公元前3 世纪晚期 4.汉朝建立后,统治者承秦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此处的 “制” 当指() A.郡国并行体制B.中央集权体制 C.布衣将相之局D.世卿世禄制度 5.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这一历史佳话出现在()A.唐太宗统治时期B.唐高祖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时期D.武则天统治时期 6.元朝建立后,效法汉族王朝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元朝总理全国政务的机构是()A.枢密院B.御史台C.中书省D.宣政院 7.清朝前期,以抗击外来侵略形式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事件发生在()A.西南B. 西北C.东北D. 东南 8.15-16 世纪,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逐渐 演变为() A.君主立宪制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D.封建等级制 9.按照1787 年《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联邦政府的构建原则是()A.三权分立、相互制衡B.自由民主、平等法制 C.社会契约、天赋人权D.君权神授、等级社会 10.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实行地税改革,关于土地的规定是()

2017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卷)

2017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一、选择题(共8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在下列文物图片中,写有埃及象形文字的是 A B C D 2.某的经典由经藏、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这一是 A.佛教 B.犹太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3.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领土广阔 B.民族众多 C.小国寡民 D.人人平等 4.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到一座位于亚欧交界处的城市,这座城市后被称为 A.雅典 B.罗马 C.伊斯坦布尔 D.巴格达 5.在法兰克王国改革土地分配制度,促进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任务是 A.梭伦 B.屋大维 C.查理·马特 D.丕平 6.下列可作为研究中国先社会第一手资料的是 A 寨聚落 B 河姆渡房屋 C 二里头宫殿 D 殷 墟 7.20世纪初,王国维以二重证据法证明了哪一王朝的历史是信史?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8.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辩证思想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非 9.“六王毕,四海一”。此句追记的历史是 A.朝一统 B.西汉初建 C.蒙古兴起 D.清军入关 10.凭借宗室招牌,笼络豪强,崛起于乱世,重建政权,开创了中兴局面的是 A.始皇 B.汉高祖 C.光武帝 D.明太祖 11.下列政权中,对江南地区开发和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是 A. B.吴 C.蜀汉 D.北 12.“唐制:取世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这段史料描述的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军功授爵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3.南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观察右图,统治区域①的民族是 A.鲜卑 B.契丹 C.女真 D.党项 14.有人评价中国一项发明时说:“它既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恩惠,也是无穷灾难的起源”。这项发明是 A.造纸术 B.火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南宋 ①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该文化目前唯一经过较大规模发掘的是河姆渡遗址,在1973~1974年和1977~1978年,由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主持,进行了两期发掘。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浙江鄞县辰蛟,宁波八字桥,舟山白泉、大巨等地,都发现有河姆渡文化的晚期遗存。 文化特征陶器主要是夹炭黑陶和夹砂红陶、红灰陶。除素面陶外,盛行在釜类腹底交错拍印绳纹,陶器的宽边口沿上常刻划平行条纹、波浪、圆圈、叶形、谷穗状等几何图样,偶见白地深褐色纹的彩陶。以平底器和圜底器为大宗。代表性器物有釜、罐、带把钵、宽沿浅盘、垂囊式盉、支脚等。与支脚配合使用的陶釜,始终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炊器。骨制生产工具丰富,尤其在早期,骨器数量远超过石、木、陶质各种工具的总和,就目前所知,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中所独有。木器较精巧多样。梯形不对称刃石斧、拱背厚体石锛、骨耜、斜铤骨镞、管状骨针、骨哨、木矛、木刀等,都是具有特色的器物。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栏式建筑的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的住房特点。 分期和年代河姆渡遗址的第4、3层和第2、1层,分别代表河姆渡文化的早、晚两期。 ①早期:约前5000~前4000年。陶系简单,夹炭黑陶占绝对优势。除磨平素面外,绳纹较多,刻划的几何图案花纹和动植物图案突出。主要器形有敛口或敞口肩脊釜、直口筒式釜、颈部双耳大口罐、宽沿浅盘、斜腹盆、环形单把钵、大圈足豆、盆形甑、块状体支脚等。石器种类少,一般磨制不精,斧、锛较厚硕,主要石器工具中未见穿孔者。②晚期:约前4000~前3300年。夹砂红陶、红灰陶数量最多。前段的泥质红陶外壁红内壁黑,常施红陶衣;后段的泥质红陶表里色泽一致,很少施陶衣。沿用绳纹,出现镂孔纹饰。新出现鼎、落地式把两足异形鬹、垂囊式盉。其他主要器形还有敞口鸡冠耳釜、敞口扁腹釜、牛鼻耳罐、折沿罐、镂孔豆、空腹倾斜体支脚。石器多通体磨光,出现了扁平长条石锛,穿孔石斧、长方形双孔石刀和石纺轮。 农业和家畜饲养河姆渡第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它与马家浜文化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年代都在前5000年,是迄今中国最早的两例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目前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这对于探讨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河姆渡文化代表性的农具是骨耜,仅河姆渡一处就出土上百件。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肩臼处一般穿凿横銎,骨质较薄者则无銎而将肩臼部分修磨成半月形,在耜冠正面中部刻挖竖槽并在其两侧各凿一孔。还发现了安装在骨耜上的木柄,下端嵌入槽内,横銎里穿绕多圈藤条以缚紧,顶端作成丁字形或透雕三角形捉手孔。此外,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 家畜主要有猪、狗。破碎的猪骨和牙齿到处可见,并发现体态肥胖的陶猪和方口陶钵上刻的猪纹。有一件陶盆上刻划着稻穗猪纹图像,大体是家畜饲养依附于农业的一种反映。此外,还出土较多的水牛骨头,可能牛也已被驯养。 渔猎河姆渡出土大量野生动物遗骨,计有哺乳类、鸟类、爬行类、鱼类和软体动物共40多种。绝大多数是梅花鹿、水鹿、四不象、麂、獐等鹿科动物,仅鹿角即有400多件。鸟、鱼、龟、鳖遗骨数量也不少。还发现有极少的亚洲象、苏门犀、红面猴等温热地带动物的遗骸。骨镞达千余件之多,以铤部不对称的长锋或短锋斜铤镞较富特色,另有窄长锋柳叶形镞、钝尖或锐尖的锥形带铤镞等形制。未见网坠之类渔具,而存在大量鱼骨,有些骨镞当兼用于射鱼。其他渔猎工具还有木矛、骨鱼镖等。柄叶连体木桨的发现,说明已有舟楫之便,除用于交通外,可能也在渔捞活动中乘用。利用禽类骨管雕孔制成的骨哨,既是一种乐器,狩猎时也可吹音用以诱捕动物。

2021年导游词之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河姆渡遗址。我是导游***,我愿伴随大家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大家对河姆渡遗址也许还不怎么知道,那我就先概括地向大家介绍一下。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是一个偶然,1973年夏天,余姚县罗江公社(现余姚市河姆渡镇)决定在姚江边上的渡头村兴建一项水利工程,以提高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在施工挖土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动物的骨骸,这一现象引起了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经过1973年冬天和1977年冬天先后两次考古发掘,河姆渡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破土而出,呈现在了世人面前,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河姆渡镇浪墅桥村,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占地面积 60亩,由文物陈列馆和遗址现场展示区两大部分组成。文物陈列馆紧邻遗址西侧,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由6幢建筑组成,单体之间用连廊相接。建筑造型按照河姆渡7000年前“干栏式”建筑风格,“长脊、短檐、高床”的特点而设计,构筑出高于地面的架空层,人字形坡屋面上耸起5-7组交错构件,象征着7000年前榫卯木作技术,再配以土红色波纹陶瓦、炒米黄毛面墙砖,显得古朴、野趣,与河姆渡文化融为一体。序厅屋面形似展翅翱翔的鲲鹏,表示了河姆渡先民爱鸟、崇鸟的文化习俗。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1973年)浙江宁波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流域氏族的情况。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斑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绝伦的实用工艺品。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是日前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稻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不但改变了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传说,很多考古学者还依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第二早的发源地(第一是浦江的上山文化)。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经两期挖掘,共出土文物6700余件。相信大家对这些文物必然都很好奇,迫不及待得想进去一睹为快。那好,接下来咱们就一起走进“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在我们眼前的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物就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了。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馆名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 整个博物馆内设 3个基本陈列厅和1个临时展厅,共展出文物400余件。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第一个展厅——序厅,这个展厅以序言、照片、图表、模型、文物,概括地介绍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