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天津农学院

景观生态学学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学生姓名李然

学号1207074107

院别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2 班

指导教师张瑞英

成绩评定

2015年6月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一.景观生态学概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和演化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对空间格局与过程相互关系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和理论核心之一,在解决各种宏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中明晰的应用前景。

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尺度更为接近。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建设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和改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完整。

二.四湖流域概况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现仅剩下长湖和洪湖。流域面积11618平方公里,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洪涝灾害、水污染和血吸虫病是四湖流域面临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关系密切。因为水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和联系纽带,水文联系和水循环的破坏必然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衰退,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正在于此。

流域生态管理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流域生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提高流域各种资源管理水平,满足各种生态用水需要,防止或降低灾害损失,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和加强流域内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现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协调和改善流域内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尤其是天然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湿地萎缩,生态功能退化,对洪水的滞纳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减弱,湖泊河道淤塞,水流不畅,为钉螺的繁殖孳生创造了条件。3.1洪涝灾害

洪涝是一种发生范围大、频率高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四湖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湖泊的自然消亡和人类的围湖垦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湖泊为主要镶嵌体、河渠为主要廊道的人工管理景观。这一沧海变桑田的景观演变,它带给人类的既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以占湖北省6%的国土面积,养活10%的人口,贡

献1412%、1212%、32%的商品粮、棉、渔,同时又是一个洪涝频繁的多灾之邦。

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四湖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开发历史,形成了特殊的洪涝灾害特性。四湖流域属于长江中游的圩区,长江、汉江、东荆河构成了流域东、南、北的边界。在汛期,洪水水位高出内垸农田10~15m,沿江全靠堤防挡水,长江洪水因此而成为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四湖流域的干流,又称总干渠,自长湖以下至新滩口入江,总长20315km,内垸集水面积达10375km2,遇到10年一遇的暴雨,3天雨量可达200~300mm,区域内将产生14亿~21亿m3的地面径流,首先会形成局部到全局的内涝。在这种情况下,各二级电排站的提排水流汇入总干渠,一旦干渠流量超过一级电排的能力和湖泊的调蓄能力,就形成威胁沿岸城镇和淹没农田的内洪灾害。

3.2水体污染

近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四湖流域地表水体水质不能完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四湖总干渠和西干渠局部水体去染严重,河渠水体质量普遍较差。据有关资料表明,四湖流域年排放工业废水达四千万吨,排放生活污水八千万吨,而且农业生产施用的化肥、农药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因此导致处于汉江平原四湖流域下游的洪湖市境内河流、湖北水体污染,胡泊富营养化想象难以遏制。由于四湖流域的水污染问题比较严重,既给排污企业周边的农业生产和养殖业及环境保护造成严重危害,也给四湖总干渠两岸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尽快解决四湖流域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四.四湖流域景观生态管理措施

4.1洪湖退田还湖

退田还湖扩大湖泊湿地面积,一方面可以增加调蓄面积和容积,减轻和消除洪涝灾害,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环境容量,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减轻水体污染,改善态环境。洪湖的作用无论是对四湖流域的防洪和其它经济活动,还是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都是不可替代的。在20世纪50-60年代围湖造田使三湖、白鹭湖消失,洪湖逐步被蚕食之后,如今得以保留的湖体更弥足珍贵了。一是其调蓄能力有限,而且洪湖围堤以内面积中有42个内垸,总面积达111km2,其中非法围湖的内垸40个,即内垸占去洪湖1/4的面积。二是随着洪湖蓄水位的提高,其调蓄作用也受到某些限制。洪湖水位在26.0m以下时,福田寺以上、高潭口排区和下区的涝水可进入洪湖调蓄;而当湖水位超过26.0m高程时,只有福田寺以上来水可以入湖调蓄.因为洪排河与下内荆河的允许高水位是26.0m.此时下区还有新滩口、南套沟等加足马力排水,而高潭口排区则外排能力不足。1996年、1991年的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4.1湖泊湿地生态修复与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

湖泊湿地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纳污、灌溉、渔业、调蓄洪水、气候调节、物种保存等诸多功能。湖滨带是湖泊生态系统与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一种十分重要的生态过渡带,是湖泊的天然保护屏障,且极易受到外界损害。由于盲目围湖造田,洪湖、长湖的湖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实施湖滨生态修复工程是两湖治理的关键。湖滨修复包括生态护坡建设、滩地和浅水区水生植被重建等。生态护坡工程可以有效治理水土流水,防止湖泊进一步萎缩。岸边植被带形成一道防护屏障,具有截污、过滤及净化水质的功能,能够阻止农业面污染源直接入湖。滨水植被如莲、荷、芦苇等还是一道亮丽的景观,可以美化环境,为生态旅游创造条件。

四湖流域众多湖泊周缺乏湖滨湿地的保护,湖泊面临着萎缩、水体污染和富

营养化的威胁,应该加强湖滨生态建设,进行湖泊湿地生态修复,重建湖泊良好的生态系统。如果在洪湖、长湖等周围建立一定宽度的湖滨湿地,并栽种莲、荷、芦苇等水生植被,则将具有截污、过滤及净化水质的功能,能够阻止农业面污染源直接入湖,形成一道防护屏障,有效地保护天然湖泊水域。将洪湖、长湖周边洼地、滩涂、民垸内的农、渔民撤迁出来,建立新村镇,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使洪湖周边形成水生植物带,为鸟类栖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恢复洪湖湿地原始原貌,发挥其生态功能。

四湖流域规划编制工作要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粗放生产经营方式、走生态经济型发展道路为中心,以改善四湖流域区域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功能为目标,把环境保护和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统一规划,加强法制,严格监管,采取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富营养化趋势,改善四湖流域水环境质量,逐步恢复流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湖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是促进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坚持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以生态学理论和环境系统工程理论为科学根据,遵循环境演变自然规律,综合协调污染防治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中心,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关键词:四湖流域;景观生态;洪涝;水体污染

参考文献

[1]胡铁松.四湖流域涝灾综合控制标准与治理措施研究[A].湖北省科技厅专题报告,2008.

[2]贺锋.水生植物在污水处理和水质改善中的应用[J].植物学通报,2003.

[3]易光曙.漫谈荆江[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蔡述明.长江中游洪涝灾害和沼泽化对策[C].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1992.

[5]黄铭洪.环境污染与生态恢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论文评分标准

论文要求及得分

总 分 要 求 观点明确 选题得当,密切联系实际,符合课程要求。论点正确,且中心论点突出 (30分) 基础理论 基本概念清楚,能熟练应用所学景观生态学理论,进行精辟透彻的分析 (20分)

思维拓展 较强的创新意识,有独特的见解与认识,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20分) 逻辑与结构

思路清晰,论据

充分,符合推

理,结构严谨

(20分)

语言与书写 语言通畅,书写规范,无病句错字 (10分) 得 分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 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于城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因此,湿地的保护和景观规划愈来愈受人们的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原则,即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湿地景观,在湿地景观的设计上要尊重自然和以人为本并重。同时,湿地景观的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求大力拓展和丰富湿地文化,最后,湿地景观的成果要求立法保障并监管到位。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它是连接陆地和海洋胡泊的中间地带。它有着面积广阔的水资源和丰富的植物动物等物种资源,它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态、物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于城市的生态系统的改善和环境污染的净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湿地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探讨湿地保护区的特色,以及如何加强湿地景观保护与规划原则。 一、湿地生态景观及其保护意义 (一)湿地生态景观概述 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我国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人们对于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愈加重视。各地也纷纷建立和健全湿地立法,并建立湿地保护区,以更好的保护湿地的生态资源,发挥湿地的城市之肺的作用。 (二)湿地生态景观的保护意义 1、湿地景观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物种资源 第一,湿地有丰富的水资源,以盘锦的红海滩为例,红海滩的水域面积多

达120万余亩苇海湿地。第二,湿地有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红海滩中栖息着二百六十余种数十万只鸟类。同时,红海滩还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碱蓬草。这种植物每年4月长出地面,初为嫩红,渐次转深,9月由红变紫。红海滩湿地还有大片的芦苇丛,是鸟类栖息繁衍的重要场所。丰富的水资源滋养出丰富的物种资源,丰富的物种资源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的环境,他们共同构成湿地的可循环、可持续系统,共同为地球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2、湿地景观对于城市来讲功能强大 湿地景观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常强大的。第一,湿地的丰富的水资源可以通过地层的渗透,成为地下水的有效补充。当前,城市发展的脚步日益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供水系统频现紧张情况。而湿地的水资源丰富,同时,通过地表水不断的向地下渗透,这成为了城市地下水的有效补充。第二,湿地吐纳功能强大,成为城市环境的保护者。湿地有着强大的改善环境的功能,湿地景观可以通过强大的植物资源净化城市的空气,可以通过水中多种微生物资源吸收和净化水资源,湿地堪称城市的“肺”,是城市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有效武器。第三,湿地景观蕴藏强大的经济价值。湿地有着广阔面积的地域分布,植被和生物系统丰富,因此有着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同时,湿地中的动物和植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湿地景观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并为社会服务。 二、湿地生态景观保护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湿地景观政策法规不健全,开发规划不够科学。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对于生态湿地的保护有很明确的规定,同时,各省也相继出台专门的湿地保护条例,以加强湿地的管理和维护。但是,但是执行力不强。首先,湿地位置多处于城市的边缘地带,人烟稀少,且湿地面积相对较大。其次,各种生态资源丰富,吸引少数不劳而获的人前来。最后,执行机构的人力有限,难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养殖业对陕南汉江流域水污染不容忽视 汉中、安康两市地处我国地理中央地带,秦岭屏障其北,巴山横亘其南,构成了我国南北气候的地理分界线,是抗御西北地区沙尘暴、荒漠化南下东移的重要屏障,也是遏制西南酸雨北上东进的天然防线,在我国生态环境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调节功能。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保护地区,确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汉江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陕、鄂、豫、冀、京、津的1.2亿人口和2.2亿亩耕地的用水,关系到国家的环境安全。 1. 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 1.1 汉江干流水环境质量现状 根据近年环境状况监测结果表明: ①汉江干流从上游至下游污染浓度普遍上升,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②汉中、安康等段主要水质指标已接近水环境质量临界值; ③汉江中下游段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等,其污染特征为有机污染型。 1.2 汉江流域污染源调查 1.2.1 点源调查 随着经济发展和沿江城镇化规模的扩大,排入汉江的废水总量逐年递增,“一控双达标”工作的实施,虽然使汉江流域各段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得到一定的消减,但汉江流域各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这些废水基本上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江,导致汉江中下游水质明显呈恶化趋

势。 1.2.2 面源调查 相对来说,点源的污染比较容易监测,而面源污染由于涉及范围广,无法简单定量描述。但是面源也是造成汉江污染的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最重要的面源之一就是农业,汉江沿岸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猪养殖基地,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家畜粪便等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汉江,造成汉江中各污染物超标。面源污染源包括农村生活污染源、农业地表径流、分散养殖、水产养殖、船舶航运污染、大气降水污染源。经计算,畜禽养殖污染物的入河量为COD 30369.2 t/a,NH3-N 6074.0 t/a (表1) 。 表1 汉江流域主要污染源水污染物入河量( 吨 /年) 污染物入河量 污染源分类 COD NH3-N 工业污染源62259.33158.5 点源 城镇生活污染源77998.49518.3 小计140257.712676.8 农村生活污水7249.51676.4 农业地表径流78177.116170.8 面源 畜禽养殖30369.26074.0 水产养殖4952.22252.6 小计120748.026173.8总计261005.738850.6 (引自石应、古佩、曹俊等汉江流域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调查(环境科学导刊),2011,30(5):42-44页) 1.3 污染源 从污染源来看,汉江流域年COD 入河量达到26.10 万t,氨氮达到3.86 万t。在各类污染源中,COD 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再次是畜禽养殖;而NH3-N入河量最大的是农业地表径流,其次是城镇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面源污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需要遵循的几项原则 生态景观设计是当今景观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未来景观设计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角度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景观设计师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生态主义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和本质的考虑。 所谓生态设计就是在景观设计时,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尽量达到最小的限度。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要尊重物种的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一个景观设计是否符合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可以看它是否遵循了一下几点。 1、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科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自然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强调生克互济、形神和谐的整体美,对环境开拓适应、协同进化的共生美,物质循环、信息反馈的动态美的一门学科。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

2、自然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可能地节约使用。 3、整体设计 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整体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的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景观设计的目标是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就是要解决人与人,结构与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使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创造出和谐丰富的外部空间环境。 4、地域特色 景观设计应根植于所处的地域文化和环境。景观设计的地域性主要表现为:尊重地域的精神和地方文化,适应地域自然过程;使用当地材料、植物和建材等,创造具有自然特性、文化特性的景观,突出地方文化和地域特征。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

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俞孔坚,生态学报,1999,Vol.19, No.9:8-15 摘要 景观中有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简称SP), 他们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性的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所构成。SP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异常重要的意义。SP的组分对过程来说具有主动,空间联系和高效的优势,因而对生物保护和景观改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的空间运动和栖息地的维护需要克服景观阻力来完成. 所以,阻力面(流动表面)反映了生物扩散和维持的动态. SP可以根据流动表面的空间特性来判别。一个典型的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由源,缓冲区,源间联结,辐射道和战略点所组成,这些潜在的景观结构与过程动态曲线上的某些门槛相对应。本文揭示了一般流动表面模型的点和线的特征与景观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景观结构间的关系,证实了生态过程动态与趋势中某些门槛值的存在以及应用这些门槛值定义SP的可能性。SP可作为捍卫生物安全,维护生态过程的相对高效的空间战略。 关键词:景观安全格局,生物保护,生态规划,景观生态,空间分析 引言 有一些基本的景观改变和管理措施被认为是有利于生物保护的,包括核心栖息地的保护、缓冲区、廊道的建立和栖息地的恢复等(Frankel and Soule, 1981; Harris, 1984; Noss and Harris, 1986; WRI et al. 1992; Smith and Hellmund, 1993; Forman, 1995;俞孔坚,李迪华,1997)。问题是如何定义缓冲区,如何设

廊道或在何处引入栖息地斑块,才能最有效地影响生态过程,实现生物保护目的。这些问题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规划以及更大范围内的景观或区域生态规划都具有战略意义,而在国际上引起重视。 比较而言,有两类生态过程,垂直生态过程和水平生态过程。前者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之内,过程之状态直接反应其所依赖的资源的分布,如发生在某一地域单元内的地质,水文,植被和动物群落之间的生态过程。在处理这种垂直生态过程时,景观规划专业已发展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规划方法,集中体现为适宜性和可行性分析模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生态和规划家Patrick Geddes 或更早(见Faludi, 1987; Steiner et al 1987)。这一模式到I. McHarg (1956,1981)发展到了高峰,并被称为"千层饼"模式。对垂直生态过程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资源本身的改变来完成。水平生态过程则是发生在景观单元之间的流动或相互作用,如物种的空间运动,干扰和灾害的空间扩散。他们的空间动态很难通过"千层饼"模式来表达。 生态学家和地理学家发展了众多的模型来描述水平生态过程(见Olsson, 1965, Bartlett, 1975; Sklar和Costanza, 1990),如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和潜在模型(Potential model)。更具体的模型诸如树木种子的扩散模型(Johnson, 1988; Frelich 等1993)。虫害扩散和火灾漫延模型(见Sklar and Costanza, 1990)。这些模型都可以形象地用潜在表面(Potential surface,Warntz, 1966)或趋势表面(Trend surface)(Chorley and Haggett, 1968)通过等值线来表达,如表示动物空间运动的潜在可能性和可达性表面(Surface of accessibility)。所以,要改变景观以控制水平生态过程,一条可能的途径是通过潜在表面判别和设计某种高效的景观格局。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

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2010-2020年) 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是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为推进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综合开发,依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资源配置,综合开发治理,带动汉江沿江经济带进展”的决策部署,在水利、国土、农业、林业、财政、农村建设等6个专题规划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区域范畴要紧包括汉江流域自丹江口水库以下至汉江与长江交汇口河段干流与支流(湖北境内)沿线的神农架林区、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随州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荆州市、孝感市和武汉市等11个市(林区)所辖的34个县(市、区)(详见《汉江流域中下游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总体目标》,附后)。 一、规划背景 (一)基础与优势。 1.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湖北省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地跨东经10 9°56′~114°17′、北纬29°38'~32°58′之间,全长652公里,集水面积469万平方公里。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量丰沛、良种优质,历来是我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区;地处中原腹地,信息发达,交通便利,初步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航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为区域内农业综合开发提供了优越条件。 2.农产品生产丰富,农业基础较好。2009年,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农业增加值占全省42%,农作物播种面积占全省426%,粮食总产量占全省571%,棉花总产量占全省629%,畜禽总产量占全省49%,淡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60%,是我省名副事实上的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和优势农业资源“富集区”。同时,又是全省进展现代农业的“先导区”。2009年,区域内机械总动力156681万千瓦,占全省56%,实际机耕面积达到其耕地总面积的21倍;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机电排灌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57%、566%、53%。 3.县域经济相对发达,是我省重要的经济走廊。改革开放以来,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经济社会进入较快进展时期,汽车、电力、机械、化工、建材、电子、轻纺、食品等工业蓬勃进展,是我省汽车工业走廊,装备制造业、纺织服装生产基地;是我省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有6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181家,占全省388%。 4.人才和科教资源雄厚,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我省作为科教大省,各类技术人才众多,在农业科教人才、技术推广、培训教育等方面独具优势。区域内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现有各类农业协会2518个,建立健全了市、县、

生态景观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xxx位于xxx区域位置,该基地地块处在双十结构的交汇处,是科创新城生态,人文,艺术的结合点。 生态公园的存在给整个城市的景观提升了更多的生态性,在此区域设计中试图以流畅的简洁的造型塑造出独特的现代生态景观。在认真的分析了公园和周边环境的关系后,运用地形学的多种形式模拟,塑造出不同的自然地貌,以简洁的几何式手法表现出丘、平原、森林等不同的自然生态体系,注重生态的连续,在不同的地形中以柔和的林木沟通融合,让景观真正的立体化。在不影响原有的自然景观下运用人工技术去创造一个自然平衡让后让其自身能够维持这种平衡。在原有的基地基础上创造多种形式的自然生态环境,河谷,水池,湿地,山林,坡地,树林等。让其多样化的生态环境自动调节,认真的对活动区域进行划分和界定,合理的让人为活动尽量少的影响这个生态系统。 因为这个公园大面积是水体,所以滨水设计非常的重要,我着重做了滨水区。滨水区多呈现出沿河流、海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将这一地区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林荫步行道、植被及景观小品等将宾滨水区联系起来,保持水体岸线的连续性,而且也可以将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与其公园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滨水区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视线清晰度高。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武汉都市发展区生态框架

一、编制背景 “十二五”开局年,武汉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决策,特组织编制《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二、规划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 1、实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武汉迈入快速发展期的新机遇,着眼于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长远、结合实际,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城跨越式发展。同时,正确处理好促进“大发展”与保护“大生态”的关系,建设“两型”社会、实现城乡统筹,促进武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实施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借鉴国际国内特大城市发展经验,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当前城市发展重点,深化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落实用地拓展空间,明确城市增长边界,提出主城与新城的联动发展策略。 (2)围绕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结合武汉独特的地理环境特色,构建生态框架,划定生态底线,制定管控政策,奠定武汉未来百年发展的空间格局。 三、武汉市城市生态框架规划 (一)规划目标 严格保护山水资源等生态要素,大力发展观光游憩、休闲度假、户外运动以及特色农业等各类功能,使城市生态框架区域成为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都市农业,促进防灾减灾,发展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区,成为新城组群的有益补充。 (二)规划原则 生态框架区域遵循“三化”发展原则:即生态保护法定化,坚守底线,确保都市发展区“1+6”空间结构与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生态保护功能化,主动实施,推进旅游度假项目发展;发展保护同步化,既切实保护生态资源,也兼顾生态功能发展,并同步安置好农民生产生活。(三)空间结构体系 都市发展区构建“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体系。 “两轴”,即以长江、汉江及东西山系构成“十字”型山水生态轴,是展现武汉“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独特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意象的主体。其中,长江生态轴是展现两江四岸城市景观意向的核心轴线,承担重要的城市滨江绿化休闲游憩功能;汉江生态轴以汉江及两岸江滩绿化为依托,串联月湖、南岸嘴等文化景观节点,形成具备生态、景观双重功能的轴线;东西山系生态轴以东西向山体为依托,是城市周边生态基质深入城市核心地区的重要生态廊道,也是串联城市文化意象节点的重要轴线。 “两环”,即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沿线的中小型湖泊、公园为主体形成“线性”生态内环,是主城区和新城组群的生态隔离带;都市发展区外以生态农业区为主形成“片状”大生态外环,是武汉都市发展区与城市圈若干城市群的生态隔离带。 “六楔”,是都市发展区水系山系最为集中,生态最为敏感的地区,是防止六大新城组群连绵成片的组群间生态隔离区,也是确保“1+6”城市空间有序拓展的重要控制地带和“1+6”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关键点和风险点。规划在主城周边六个外围空间方向,依大中型湖泊水系、山系,形成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汤逊湖、大东湖水系等六个以水域湿地、山体林地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天津农学院 景观生态学学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学生姓名李然 学号1207074107 院别人文学院 专业班级2012级旅游管理专业2 班 指导教师张瑞英 成绩评定 2015年6月

汉江平原四湖流域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一.景观生态学概论 景观生态学是以地理学和生态学为基础,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结构、功能和演化对生物活动、人类活动的影响。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使城市景观符合生态学意义,同时有助于解决城市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问题。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正在发展的新兴交叉性学科。对空间格局与过程相互关系研究是其主要特色和理论核心之一,在解决各种宏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现实问题中明晰的应用前景。 本质上,景观生态学是在时空尺度两方面区别于生态系统生态学。对景观生态学家而言,景观一般是指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类型的异质陆地地域,具有相应生态系统类型的重复格局和数以公里计的空间范围。其涉及的空间尺度远大于生态系统生态学而与景观或区域规划的尺度更为接近。尽管景观生态学考虑的基本范围是所谓的景观尺度,该学科同时认识到较之更大和更小系统跨尺度关联的重要性。 景观生态规划即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学系统优化为基础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生态建设是流域生态管理的基础、手段和重要内容。其基本任务是协调和改善景观内部结构和生态过程,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生产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而改善景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完整。 二.四湖流域概况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因境内有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而得名。现仅剩下长湖和洪湖。流域面积11618平方公里,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洪涝灾害、水污染和血吸虫病是四湖流域面临的最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与流域景观结构和空间格局关系密切。因为水是流域的核心要素和联系纽带,水文联系和水循环的破坏必然导致流域生态系统结构的失衡和功能的衰退,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正在于此。 流域生态管理以流域为单元,通过流域生态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提高流域各种资源管理水平,满足各种生态用水需要,防止或降低灾害损失,优化流域内产业结构,保持和加强流域内可再生资源的恢复与发展,促进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尤其是现有珍稀濒危动物的保护和繁育,协调和改善流域内各种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管理,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 江汉平原四湖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洪涝灾害、水体污染,尤其是天然水域面积减小,湖泊湿地萎缩,生态功能退化,对洪水的滞纳能力和对污染物的净化能力减弱,湖泊河道淤塞,水流不畅,为钉螺的繁殖孳生创造了条件。3.1洪涝灾害 洪涝是一种发生范围大、频率高的自然灾害,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就有“五害之首水为大”的说法。四湖流域,历史上曾经是古云梦泽的一部分。由于湖泊的自然消亡和人类的围湖垦殖,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以农田为景观基质、湖泊为主要镶嵌体、河渠为主要廊道的人工管理景观。这一沧海变桑田的景观演变,它带给人类的既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以占湖北省6%的国土面积,养活10%的人口,贡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十二五”来,十堰市从市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区域发展定位的功能性和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生态安全的战略性出发,全力实施“一城两带”战略,科学谋划经济转型之路,加快集聚经济后发之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县产业同步升级,城乡发展动能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稳步提升。 一、县域经济提速,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2012年,围绕“一城两带”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加快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的规划实施,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南三县”、“北三县”为腹地的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1、中心城区稳健增长。充分发挥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的品牌效应,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汽车、旅游、交通信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能源材料、轻纺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园区平台,提高城市资源配置、产业带动、研发创新、综合服务管理功能,扩大城市载体和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发展活力和统筹发展能力增强,经济稳健增长。2012年,中心城区实现生产总值557.32亿元,增长5.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5%,拉动全市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 2、南、北县域经济加速。以“一统三分”战略为指导,以促进市县对接为目标,重点发挥县域自然资源和人口优势,壮大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生物及能矿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基地,加快推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水源区生态低碳经

济建设,县域经济高速增长。2012年,6县市实现生产总值399.16亿元,增长12.2%,快于中心城区 6.8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57.7%,高于城区17.2个百分点,直接拉动全市经济增长4.7个百分点。其中,以“竹房城镇带”为核心的“南三县”实现生产总值159.64亿元,增长12.2%,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23.6%,拉动全市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以“汉江生态经济带”为支撑的“北三县”实现生产总值239.53亿元,增长12.2%,对全市经济贡献率为35.2%,拉动全市经济增长2.9个百分点。 3、城乡差距不断缩小。通过构建竹房城镇带、十堰汉江生态经济带,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二元”结构转型,区域经济差距明显缩小。从总量看,县域经济规模扩大。2012年县域GDP 占中心城区的71.5%,比2010年提升11百分点。从人均比值看,县域人均GDP1.55万元,与中心城区的比值为0.22:1,比2010年提升0.4个百分点。从人均增幅看,县域人均GDP增幅快于中心城区。2012年中心城区人均7.06万元,增长2.7%;“南三县”人均1.43万元,增长14.1%;“北三县”人均1.64万元,增长12.7%,南、北地区增速分别高出城区11.4和10个百分点。 二、结构调整加快,区县产业同步升级 面对调整和转变方式的战略目标,从构建国家生态屏障、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打造“鄂西圈”层面入手,突出转型重点、选准绿色支撑点,加快区县产业调整融合,构建具有生态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1、农业产业化加速。一是推进“四百万”工程,围绕城郊型农业和园林城市发展、生态保护带和产业带布局以及秦巴山区

景观园林保护和绿化维护策略浅谈 张在忠

景观园林保护和绿化维护策略浅谈张在忠 发表时间:2018-05-23T09:55:57.6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张在忠[导读] 摘要:景观园林的价值在于美化城市环境,对于当前的城市生态能够全面加以改进。 重庆市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促进中心重庆 402460 摘要:景观园林的价值在于美化城市环境,对于当前的城市生态能够全面加以改进。进入新时期后,城市化正在致力于迅速推进,而与之相应的景观园林保护举措也获得了突显的改进。针对景观园林有必要施行全方位的绿化维护,此项举措在根本上有益于全面优化当前的城市生态景观,同时也突显了景观园林在现阶段城市绿化中占据的关键地位。因此针对景观园林而言,应当全面探求可行的绿化维护与园林保护举措。 关键词:景观园林保护;绿化维护;具体策略 构建景观园林有益于美化城市的整体环境,针对城市居民当前所处的生态氛围也能够显著予以优化。与此同时,景观园林能够带来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并且创建了愉悦与轻松的欣赏感受。然而不应当忽视,景观园林本身具备多层次的维护要点,对于景观园林如果不慎进行保护那么将会减损园林应有的生态效应,增添了某些潜在性的园林建设成本。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应当运用灵活性的途径与举措来全面美化景观园林,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来开展多层次的景观园林保护。 一、景观园林保护以及绿化维护的重要意义 景观园林本身包含了多种多样的园林景物,其中涉及到适宜生存的当地植被以及外来引入的园林植被。对于景观园林是否能够全面致力于开展园林保护,其在根本上决定了城市园林具备的外在景观效果,同时也关系到园内植被呈现出来的生长状态。因此可见,景观园林构成了城市风景园林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对其应当施以全方位的园林景观养护。但是实质上,风景园林通常来讲都会涉及到相对较长的养护期限,对此有必要创建体系化的园林保护工作。 有关部门如果要有序保护景观园林,那么应当集中于维护景观原貌、推行常规性的园林养护、防治园林病虫害、修建园林植被、经常进行浇水施肥等。在某些情况下,有关部门倾向于忽视多层次的园林养护,因而埋下了园林景观遭受外在破坏的威胁与风险。因此可以得知,园林绿化维护以及景观园林保护的举措应当适用于园林管理的整个流程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景观园林,通常而言也要选择与之相符的绿化维护与景观保护手段。 二、探求可行策略 景观园林在客观上有助于优化当地生态,对于整体性的生态平衡能够突显必要的保护价值。因此在当前的城市建筑范围内,有关部门应当将关注点全面转向维护景观园林,针对其中现有的园林景致应当有序进行绿化处理。保护景观园林应当遵照以人为本的根本思路,在此前提下致力于增强整个园林景观应有的生态价值、人文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具体在当前的实践中,对于景观园林应当着眼于施行如下的保护与维护措施: (一)保护园林设施 在目前状况下,某些园林设施经过长期运行以后,其已经表现为破损或者老化等不良趋势。因此可见,有关部门针对上述的园林设施亟待着手进行更换。对于当前现有的各项园林设施而言,应当全面关注园林设施的保护。因此如果要做好景观园林的设施养护,那么应当侧重于基础园林建筑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园林设施。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构成的很多景观园林都具备潜在的建筑裂缝隐患,因此如果忽视园林建筑物的保养,那么逐渐开裂的园林景观建筑将会埋下安全威胁并且减损了整体上的园林欣赏效果。 除了上述举措以外,全面施行园林保护还需结合景观园林本身具备的结构特性以及施工特性,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来施行园林养护。混凝土的园林建筑物之所以很易出现裂缝,其根源就在于水化热的频繁产生。与此同时,某些混凝土占据了较大的体积,因此其具备相对较差的散热特性,以至于出现过大的外部与内部温差。受到膨胀性给其带来的影响,混凝土就可能呈现开裂的状态。为此在涉及到园林施工时,有必要做好常规性的保养与洒水处理,以便于维持稳定性较强的混凝土架构。 (二)园林植被的绿化维护 景观园林之所以具备重要的景观绿化价值,其中根源应当落实于多层次的园林景观养护。在这其中,园林植被占据了关键性的地位,同时也构成了园林绿化赖以实现的根本前提。具体来讲,园林绿化维护通常涉及到栽培园林植被、管控土壤的水肥比例、妥善运输园林植物以及供给适量的植物水分。因此在全面施行园林施工时,应当能够妥善去除土球包装,并且将园林植被栽植于合适的位置上。每隔特定的时间段,对于现有的园林植物就要全面予以洒水处理。 对于多种多样的园林植被不仅应当着眼于适当进行栽培,同时也不能忽视后期施行的绿化维护。具体在实践中,有关部门需要指派专门人员来维护园林中的绿色植物,在明确权责的前提下有序推行园林植被养护。通过运用全方位的绿化维护措施,针对各类园林植被现有的存活率以及绿化效果都能予以显著优化,从而突显了园林绿化维护的价值与意义。 (三)其他的维护要点 景观园林具备突显的持续性特征,作为园林绿化涉及到的有关部门而言,应当能够认识到绿化维护的重要价值,因地制宜探求可行的维护措施。从现有的状况来看,有关部门针对园林绿化维护应当拓宽宣传面,运用灵活性的途径来强化园林绿化宣传。在全面施行园林绿化宣传的前提下,对于整体上的园林绿化效果就能予以显著改进,确保从全方位的视角入手来优化园林景观。做好园林景观保护应当更多关注细节,对此保持认真的心态。 结束语: 在当前现有的各类城市建筑中,景观园林构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通过创建景观园林的方式,能够显著改进当前的城市综合环境,对于城市生态也能体现必要的净化意义。有关部门对于当前存在的城市景观园林应当着眼于全面施行绿化维护,进而突显了保护景观园林的重要价值。在未来的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致力于密切配合,运用绿化维护的策略来施行景观园林保护,从而全面优化了景观园林自身具备的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毕芳.景观园林绿化施工及养护技术要点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36):59.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四大要点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应以保护自然能资源,维护自然资源的循环过程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使得园林景观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应顺应自然。自然界是没有废物的。每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完善的食物链和营养级。自然具有自我组织的能动性,整个地球都是在一种自然的、自我的设计中生存和延续的。自然系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为的设计能力,在设计时,应该因地制宜,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因施工对原有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要体现地域特点,并且是节约能源资源的设计。此类设计方法主要特点,就是要保留当地的环境特点和文化特点,尽可能采用可循环资源进行设计,对场地中需要的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施工中的材料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达到节约环境资源的目的。 3、需要处理好园林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园林景观特别重视景观要素的空间关系,如形状和大小、密度和容量、连接和隔断、区位和层序等,如同它们所含有的物质和自然资源质量一样重要。如景观规划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间格局,相对集中开敞空间。建筑空间要疏密相间;在人工环境中努力显现自然;增加景观的视觉多样性;保护环境敏感区和推进绿色空间体系建设。在做景观生态规划时,人与自然的纽带是设计师在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

4、应保护生物多样性,模拟植物自然配置,作为反映环境中物种的稳定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的重要表现,物种多样性反映了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由此,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合理的增加多物种组成的植物群落设计,可以使植物景观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可以更有效的利用资源,对保持物种资源多样性、文化特质多样性和环境艺术多样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环境意义。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2014―2020)的通知 【法规类别】环保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安康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4.12.12 【实施日期】2014.12.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总体发展规划(2014- 2020)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已经2014 年第十二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 (2014-2020) 安康市人民政府 2014年12月12日

安康市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发展总体规划(2014-2020年) 序言 国道G541(安康段)项目属于国家秦巴集中特困地区交通扶贫项目,途径石泉、汉阴、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六县,是安康市西南部县域公路主干线,是我市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六辐射、一通道、三横、八纵”公路网中的重要一横。项目起点位于石泉县城关镇李家坝,接国道316 ,经石泉县城关镇、后柳镇、喜河镇、进入汉阴境内,经汉阴县汉阳镇、漩涡镇进入紫阳境内,经紫阳县汉王镇、城关镇、洞河镇进入岚皋境内,经岚皋县堰门镇、民主镇、城关镇、蔺河镇、溢河镇、花里镇、孟石岭镇,进入平利县境内,经平利八仙镇,进入镇坪县境内,经上竹镇、城关镇、钟宝镇,止于鸡心岭(陕渝界),路线全长343.859 公里,其中石紫岚段183.5 公里。 依托国道G541 建设,加快建设石紫岚沿江(线)生态经济带是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这是全市上下谋求新发展、增创新优势的一项战略举措,对拓展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空间,提升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美丽富裕新安康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该区域是全市生产力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建设沿江生态经济带,既有利于推进我市主体功能区的试点示范,又有利于将我市生态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使其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增长极。 本规划以2013 年为基期,2014-2020 年为规划期,其重点是为了解决石紫岚沿江沿线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需明确该区域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并对产业发展、城镇建设、道路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景区景点服务配套、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提出布局方案,是石紫岚沿江沿线开发的指导性文件。

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

第30卷第6期2 0 1  2年6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 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6 Jun.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6-0006- 04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及径流长期变化趋势及持续性分析 陈燕飞1,2 ,张 翔2 (1.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荆州4340231;2.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分析汉江流域降水、蒸发、径流等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是开发利用汉江水资源、研究人类活动对江汉流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基于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了该流域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采用高桥蒸发模型间接计算年径流量适应性较强, 值得推广;汉江上游多数站点年降水量减少,下游站点年降水量增加,且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站点年蒸发量增加趋势显著,其余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上游多数站点年径流呈不显著减少状态,下游钟祥、天门和武汉站径流呈不显著增加状态;各站点水文要素均具有很强的持续性,降水、蒸发、径流的常数C分别为0.73、0.95、0.97。 关键词:水文要素;高桥蒸发模型;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Hurst指数法中图分类号:TV122;P333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10-15,修回日期:2011-12- 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730632,71073115 )作者简介:陈燕飞(1982-),女,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水文学,E-mail:flyney @163.com通讯作者:张翔(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为基于生态水文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E-mail:scottzhx@y eah.net 近年来, 对汉江流域降水量变化的研究较多,如周月华等[1] 对汉江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初步分 析;陈华等[2]分析了汉江流域1951~2003年降水、 气温时空变化趋势;郭靖等[3,4] 应用ANN统计降尺度法和光滑支持向量机预测了汉江流域的降水变化。在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的情况下,深入研究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特别是径流变化特征, 对更好地理解气候变暖过程、指导汉江流域湿地保护、汉江流域水资源规划及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利用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1960~2003年逐月降水量、气温观测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陆面实际蒸散发模型( 简称高桥蒸发模型)计算了汉江流域年径流量,采用Mann-K 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简称M-K法)分析了该流域的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由Hurst指数分析了各水文要素变化趋势未来的可持续性。 1 研究区概况 汉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是长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地处我国南北水文、气候特征变化的过渡带,流域水资源丰富。年均降水量 700~1  000mm,年内分配不均,5~10月径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际变化较大, 是长江各大支流中流量变化最大的河流。汉江流域地形复杂,且受北亚热带季风影响,是气候变化脆弱地带。本文通过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选取汉江流域13个水文站(图1)1960~2003年逐月气温和降水量资料,以分析汉江流域各水文要素长期变化趋势。 图1 汉江流域水文站点分布 Fig.1 Distribution of hydrolog ical stationsin Hanjiang  Basin2 研究方法 2.1 高桥蒸发模型 高桥蒸发模型采用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两个要素即可估算月平均地面蒸发量, 计算简便,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