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BT2978-1997轿车轮胎系列

GBT2978-1997轿车轮胎系列

GB/T 2978—1997

前言

我国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迅猛,产品已行销欧美等国。以前产品系列标准己不能满足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的发展规模。为此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特修订轿车子午线轮胎产品系列标准。

本标准在等效采用欧洲ETRTO一1994的基础上,对前版GB/T 2978—1989进行了修订。

本版本在下列章节及内容上有变动:

——轮胎规格表示方法与欧洲标准等同。

——删除了轿车斜交轮胎部分。

——在速度级别与不同轮辋名义直径的轮胎最高行驶速度关系表中增加了

T级速度级别。

——在轮胎速度级别与最高行驶速度表中增加了V、W、Y级速度级别。

——增加了轿车子午线轮胎的“45”系列、“50”系列和“55”系列规格。

——产品系列按轮胎断面扁平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在基本参数一栏中,基本上只设定二档允许使用轮辋的轮辋型号。

——轮胎规格的主要尺寸等参数根据ETRTO一1994作了适当的修订。

——增加了轿车子午线轮胎不同气压与负荷对应表。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2978一1989。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辽宁长征轮胎有限公司、上海正泰橡胶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建荣、陈敏玲、欧雁翎、王克先、刘仕芳、单既宝、王金兰。

本标准于1982年3月首次发布,于1989年3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978—1997

代替 GB/T 2978—89

轿车轮胎系列

Series of passenger car tyres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轮胎规格、基本参数、主要尺寸和气压与负荷对应关系。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充气轮胎。

凡按本标准设计生产的轮胎,其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和包装按GB 9743产品标准的规定执行。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9743—1997 轿车轮胎

GB/T 3487—1989 汽车轮辋规格系列

3 轮胎规格表示方法

4 速度级别与最高行驶速度

轮胎速度级别与最高行驶速度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轮胎速度级别与最高行驶速度对应表

速度级别最高行驶速度,

km/h

速度级别

最高行驶速度,

km/h

A1 5 K 110 A2 10 L 120 A3 15 M 130 A4 20 N 140 A5 25 P 150 A6 30 Q 160 A7 35 R 170 A8 40 S 180 B 50 T 190

C 60 U 200

D 65 H 210

E 70 V 240

F 80 W 270

G 90 Y 300

J 100

5 要求

5.1 轮胎规格、基本参数、主要尺寸、气压与负荷应符合表2、表3、表4、表5、表6、表7、表8、表9和表10的规定。

5.2 轮胎最高行驶速度应符合表11的规定。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负荷指数(L1)与轮胎负荷能力(LTCC)对应表

汽车车速、里程表的工作原理及速比的计算方法

汽车车速里程表的工作原理及速比的计算 车速里程表与水温表一起,成为汽车用组合仪表上最重要的两个仪表。车速里程表有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右图所示为磁感应式车速里程表的结构简图,它由车速表和里程表两部份组成。 一、车速里程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一)机械式车速里程表 车速表主要由与主动轴固定在一起的U形永久磁铁、带有转轴与指针6的铝罩、罩壳、固定在车速里程表外壳上的刻度盘5等组成。主动轴由变速器或分动器传动蜗杆经软轴驱动。 不工作时,盘形弹簧4使指针6处于刻度盘的零位。当汽车行驶时,变速箱上蜗轮组件中的蜗杆带动里程表软轴旋转,再由软轴带动主动轴旋转,从而使主动轴上的永久磁铁1跟着旋转。由于蜗杆与软轴及车速里程表主动轴紧密连接在一起,它们的转速相同。永久磁铁的磁力线在铝罩上产生涡流,涡流产生的磁场与旋转的永久磁铁磁场相互作用产生转矩,使铝罩克服盘形弹簧的弹力向永久磁铁1旋转的方向旋转,直至与盘形弹簧弹力相平衡。车速越高,永久磁铁1旋转越快,转矩越大,使铝罩2带动指针6偏转的角度越大,车速的指示值越高。 里程表由蜗轮蜗杆机构和数字轮组成。汽车行驶时,主动轴经3对蜗轮蜗杆驱动里程表最右边的第一数字轮,使第一数字轮上和数字显示1/10Km。从第一数字轮向左,每两个相邻的数字轮之间,又通过本身的内齿和进位数字轮传动齿轮,形成1:10的传动比。当第一数字轮转动一周,由9转到0时,由内传动齿拔动左侧第二个数字轮转动1/10圈,形成1Km数递增;当第二数字轮转动一周,由9转到0时,其左侧第三个数字轮转动1/10,以10Km数递增。其余数字轮由低位到高位的显示,计数方式均依次类推,即可显示汽车行驶里程数。 (二)电子式车速里程表 车速表由车速传感器(安装在车轮上变速箱蜗轮组件的蜗杆上,有光电耦合式和磁电式)、微机处理系统和显示器组成。由传感器传来的光电脉冲或磁电脉冲信号,经仪表内部的微机处理后,可在显示屏上显示车速。里程表则根据车速以及累计运行时间,由微机处理计算并显示里程。 二、组合仪表速比的计算方法 (一)速比的定义 对机械式或传感器安装在变速器上的蜗轮组件的车速表来说,所指示车速与变速器蜗杆的转速之比即为速比。例如,车速表上的读数为60Km/h之时, 变速器蜗杆的转速为36000r/h,则仪表速比为60:3600=1:600。也就是说,当车速表上的读数显示为1Km/h之时,变速箱蜗杆的转速必须为600 r/h。 (二)求组合仪表的理论速比 理想状态下,即车速表上显示的读数与实测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所计算出来的速比称为理论速比, 其计算公式为K=1:[(k1/k2)×1000/(2πR)],K为理论速比,k1为后桥主减速比,k2为变速箱蜗轮组件的传动比,R为轮胎的滚动半径。以下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计算组合仪表的理论速比: 某轿车相关参数为:后桥主减速比5.125,变速箱蜗轮组件的传动比(即蜗轮转速与蜗杆转速之间的比值)14/3,轮胎型号为165/70R13LT 8PR 90/88Q,查《汽车标准汇编第五卷转向车轮其它》中的 《GB/T2978-1997 轿车轮胎系列》得轮胎滚动半径为273mm=0.273m。K=1:[(k1/k2)×1000/(2πR)]=1:[(5.125/(14/3))×1000/(2×3.14×0.273)]=1:640.6 ,该速比即为所求的理论速比。 (三)求组合仪表的实际速比 如果按照理论速比来设计组合仪表,车速表往往会出现速度超差的现象,导致实测速度V2大于车速表读

GBT2978-1997轿车轮胎系列

GB/T 2978—1997 前言 我国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从无到有,发展速度迅猛,产品已行销欧美等国。以前产品系列标准己不能满足轿车子午线轮胎生产的发展规模。为此参照国际先进标准特修订轿车子午线轮胎产品系列标准。 本标准在等效采用欧洲ETRTO一1994的基础上,对前版GB/T 2978—1989进行了修订。 本版本在下列章节及内容上有变动: ——轮胎规格表示方法与欧洲标准等同。 ——删除了轿车斜交轮胎部分。 ——在速度级别与不同轮辋名义直径的轮胎最高行驶速度关系表中增加了 T级速度级别。 ——在轮胎速度级别与最高行驶速度表中增加了V、W、Y级速度级别。 ——增加了轿车子午线轮胎的“45”系列、“50”系列和“55”系列规格。 ——产品系列按轮胎断面扁平率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在基本参数一栏中,基本上只设定二档允许使用轮辋的轮辋型号。 ——轮胎规格的主要尺寸等参数根据ETRTO一1994作了适当的修订。 ——增加了轿车子午线轮胎不同气压与负荷对应表。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T 2978一1989。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化学工业部北京橡胶工业研究设计院、辽宁长征轮胎有限公司、上海正泰橡胶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沈建荣、陈敏玲、欧雁翎、王克先、刘仕芳、单既宝、王金兰。 本标准于1982年3月首次发布,于1989年3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委托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2978—1997 代替 GB/T 2978—89 轿车轮胎系列 Series of passenger car tyres

汽车国标整理

标准系列号标准名称 全部汽车标准 CMVDR294 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RA01-01 车辆识别代号(VIN )管理规则 CNCA—02C—023:2002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产品2002 CNCA—03C—027:2001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轮胎 CNCA—04C—028:2001 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用安全玻璃 DFAC1002-2003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客车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号规则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DFAC1006-2003 产品型号编制规则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 1589-2004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16735-2004 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 GB 16737-2004 道路车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GB 19151-2003 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GB 19344 在用燃气汽车燃气供给系统泄漏安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GB10327-1989 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 GB10830—1998 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技术条件 GB11550-1995 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1552-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 GB11553一89 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 GB11554—1998 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 GB11555-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6-1994 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7—1998 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11561-1989 汽车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 GB11562-1994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11564—1998 机动车回复反射器 GB11566-1995 轿车外部凸出物 GB11567.1-2001 汽车与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11567.2-2001 汽车与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11568—1999 汽车罩(盖)锁系统 GB12503-1995 电视车通用技术条件 GB12676—1999 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12732-1996 汽车V带 GB12981-2003 机动车辆制动液 GB13057-2003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13094—1997 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13552—1998 汽车多楔带 GB14023-2000 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14166-1993 汽车安全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4167-1993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载重汽车轮胎标准GB 9744—2015与GB 9744—2007的差异

载重汽车轮胎标准GB 9744—2015与GB 9744—2007的差异 本文主要介绍了载重汽车轮胎新旧版标准的差异。 标签:GB 9744-2015;GB9744-2007;技术差异 载重汽车轮胎标准GB 9744-2015已于2016.02.01正式实施,新版的标准与GB 9744-2007的旧版标准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应用新标准,我们就要对新标准的具体内容有更深入更透彻的了解。 首先,我们要认真研究新标准的前言部分,通常新标准与旧标准的主要变化在前言中会有个大概的阐述。 GB 9744-2015标准的前言部分指出的主要变化如下: 将“4.8 外观质量”由强制性改为推荐性。也就是说在进行轮胎安全性能试验时可以不再做外观质量的检查。 将载重汽车轮胎胎面磨耗标志高度的标准值由“≥2.0mm”改为“≥1.6mm”。取消了子午线轮胎和无内胎轮胎胎侧模刻中文文字标志的说明。对雪地轮胎,增加了在其胎侧模刻标志的要求。除了前言部分提到的差异,整个标准认真学习后会发现还有些其他的重要差异: 轮胎断面宽的测量由测量“断面宽度”改为测量“断面总宽度”,两个宽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总宽度”是包括了轮胎的标志、防擦线等的一个宽度,比单纯的“断面宽度”的数值要稍大一些。具体图解如图: 对于载重汽车轮胎的外缘尺寸标准值的计算新版标准在附录A中有了明确的规定,在此之前我们一般是根据GB/T 2978中的要求来计算外缘尺寸的标准值的,新的标准对标准值的计算规定的比较简单明了。下面总结一下微型、轻型载重汽车轮胎和载重汽车轮胎新胎外缘尺寸标准值的计算方法。 1 微型、轻型载重汽车轮胎新胎外缘尺寸 新胎最大、最小总宽度: 新胎最大总宽度=新胎设计断面宽×a斜交轮胎a=1.07 子午线轮胎a=1.05 新胎最小总宽度=新胎设计断面宽×0.96 新胎最大、最小外直徑:

CMVD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 CMVRA01-01车辆识别代号(VIN )管理规则 CNCA—02C—023:2002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产品2002 CNCA—03C—027:2001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轮胎 CNCA—04C—028:2001机动车辆类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汽车用安全玻璃 DFAC1002-2003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客车车辆识别代号(VIN)编号规则 DFAC1006-2003产品型号编制规则 GB 11551-2003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 GB 14166-2003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 1589-2004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 GB 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 GB 16737-2004道路车辆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 GB 19151-2003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GB 19344在用燃气汽车燃气供给系统泄漏安全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GB10327-1989发动机检测用标准轻柴油技术条件 GB10830—1998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技术条件 GB11550-1995汽车座椅头枕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1552-1999轿车内部凸出物 GB11553一89汽车正面碰撞时对燃油泄漏的规定 GB11554—1998汽车及挂车后雾灯配光性能 GB11555-1994汽车风窗玻璃除霜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6-1994汽车风窗玻璃除雾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 GB11561-1989汽车加速器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 GB11562-1994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11564—199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 GB11566-1995轿车外部凸出物 GB11567.1-2001汽车与挂车侧面防护要求 GB11567.2-2001汽车与挂车后下部防护要求 GB11568—1999汽车罩(盖)锁系统 GB12503-1995电视车通用技术条件 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 GB12732-1996汽车V带 GB12981-2003机动车辆制动液 GB13057-2003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13094—199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GB13552—1998汽车多楔带 GB14023-2000车辆机动船和由火花点火发动机驱动的装置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GB14166-1993汽车安全带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GB14167-1993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14761.2-93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761.5-93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

轮胎

GB/T 2977-1997载重汽车轮胎系列表中黑色数据为公式计算数据,红色为经验数据。 295/80R22.5 505mm 表1 微型载重普通断面斜交轮胎(5°轮辋) 表3 轻型载重普通断面斜交轮胎(5°轮辋) 表5 轻型载重普通断面子午线轮胎(5°轮辋) 表7 轻型载重公制子午线轮胎(5°轮辋) 表9 轻型载重公制系列斜交轮胎 表10 轻型载重公制系列子午线轮胎(5°轮辋)

表12 轻型载重子午线无内胎轮胎(15°深槽轮辋) 表14 中型载重子午线无内胎轮胎(15°深槽轮辋) 表16 中型载重普通断面斜交轮胎(15°轮辋) 表18 中型载重普通断面子午线轮胎(5°轮辋) 表20 中型载重斜交无内胎公制系列轮胎 表21 中型载重子午线无内胎公制系列轮胎 表23 中型载重子午线无内胎公制系列轮胎 表25 重型载重普通断面斜交轮胎(5°轮辋) 表27 重型载重普通断面子午线轮胎(5°轮辋) 表29 重型载重子午线无内胎公制系列轮胎 表2 “8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3 “7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表4“7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5 “6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6 “6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7 “5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8 “5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9 “4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1 增强型轻型载重汽车普通断面斜交轮胎 表2 增强型中型载重汽车普通断面斜交轮胎 表3 增强型中型载重汽车普通断面子午线轮胎 表1 “8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2 “7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3 “7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4 “65”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5 “60”系列轿车子午线轮胎 表7 “95”系列普通断面轿车斜交轮胎(保留生产的轮胎)

GBT4503—1996轿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

GBT4503—1996轿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 前言 本标准是依照国际标准ISO 10191《轿车轮胎性能的检验—室内试验方法》(1993年版)的强度试验部分,对GB/T 4503—84《轿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进行修订的,在要紧技术内容上与该国际标准等效。 通过修订尽可能使我国轿车轮胎质量性能的检验与国际标准靠拢,以尽快适应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 本标准与原标准的差异: (1)技术要求上,以子午线结构轮胎为考核重点,尼龙和聚酯斜交结构轮胎最小破坏能以“注”的形式,按标准型子午线轮胎考核,改变了原标准以斜交与子午线结构并重的考核方式。 (2)子午线轮胎按名义断面宽大小分为标准型和增强型,规定不同试验气压和最小破坏能值。 (3)增加了试验过程校正气压的要求和无内胎轮胎承诺装入内胎进行试验的规定。 (4)增加了压头触及轮辋,轮胎未损坏也未达到规定最小破坏能值的点,视为达到最小破坏能,且不作为平均值的运算点的规定。 (5)增加了采纳自动运算破坏能装置时,当达到规定值后,应赶忙停止压入轮胎的规定。 (6)取消了原标准中每点破坏能均不能低于最小破坏能规定值的要求。 (7)破坏能采纳法定计量单位J(焦耳)。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差异: (1)依照国情保留了轿车斜交轮胎的技术要求,执行轿车子午线轮胎标准型的技术规定。 (2)本标准规定压头端部半球形直径偏差为10.5 mm,充气压力偏差为±10 kPa;国际标准规定压头端部半球形直径偏差为±1.6mm,充气压力偏差为±5kPa。 本标准自生效之日起,代替GB/T 4503—84。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桦林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GBT70341998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法转鼓法

GB T 7034—1998 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 法转鼓法 言 本标准是按照ISO 10191:1993《轿车轮胎性能的检验——室内试验方法》第一版的高速性能试验部分,对GB/T 7034——1986《轿车轮胎高速性能试验方法》进行修订的,在要紧技术内容上与该国际标准等效。 通过修订使我国轿车轮胎性能的检验与国际标准靠拢,以习惯国际贸易、技术和经济交流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需要。 1.本标准与原标准的要紧差异 (1)在试验条件上,斜交轮胎和子午线轮胎采纳相同的试验速度和试验时刻,改变了原标准采纳不同试验条件的考核方法。 (2)以轮胎速度等级和负荷能力(轮胎层级和轮胎负荷分类)确定轮胎试验气压,改变了原标准以速度等级和轮辋名义直径确定试验气压的方法。 (3)以轮胎速度等级确定试验负荷,H 及其以下速度级的轮胎为最大额定负荷的65%,V 速度级的轮胎为最大额定负荷的73%,改变了原标准斜交轮胎按标准的举荐负荷,子午线轮胎为最大额定负荷的80%为试验负荷的规定。 (4)增加一个试验时期,最后时期的试验速度提升到轮胎速 度等级标明的速度,保持试验时刻10min,改变了原标准最后时期的试验速度小于轮胎速度等级标明的速度10 km/h,试验时刻20min的规定。 (5)增加了转鼓由启动到初始试验速度的升速时刻应在10mi n 以内的规定。 2 本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要紧差异 (1 )国际标准规定用转鼓直径为1700 mm±17 mm 和2000 mm 士20mm两种试验机,本标准按照我国试验设备的情形,选用直径为:7 00 mm± 17 mm 的转鼓试验机。 (2)本标准增加了各试验时期改变速度到速度稳固所需时刻小于 1min 的规定。 (3)结合国情删去了国际标准中以“ T”识别的临时替换用轮胎

GBT3900—1997轮胎气门嘴系列

GBT3900—1997轮胎气门嘴系列 前言 本标准是依照近几年来我国轮胎气门嘴的进展状况和GB 3900—1991的执行及用户使用情形修订的。 气门嘴的结构型式参考了TRA年鉴(1994)、JATMA年鉴(1994)和ETRTO标准指南(1994)等国外标准资料,所引用的GB 9764—1997《轮胎气门嘴芯腔》、GB 9765—1997《轮胎气门嘴螺纹》分别非等效采纳了ISO 7442:1982《轮胎气门嘴1号芯腔》、ISO 6762:1982《轮胎气门嘴2号芯腔》、ISO 4570-1:1977《轮胎气门嘴螺纹——第1部分》、ISO 4570-2:1979《轮胎气门嘴螺纹——第2部分》和ISO 4570-3:1980《轮胎气门嘴螺纹——第3部分》。 本标准在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气门嘴系列规格;修订了轮胎气门嘴明细表和轮胎气门嘴国内外型号对比表;同时还修订了气门嘴图形和尺寸标注。 本标准中气门嘴的胶座尺寸应符合GB 12835-1991的规定或与用户协商。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起,同时代替GB 3900-1991。 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B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轮胎轮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山东气门嘴厂负责起草,上海气门嘴厂参加起草。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李峰、张秀香、张维森、陈德忠。 本标准于1983年12月首次公布;于1991年4月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托付全国气门嘴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3900—1997 代替 GB/T 3900—91 轮胎气门嘴系列 Tvre valve series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轮胎气门嘴(以下简称气门嘴)的类型及规格系列。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载重汽车(包括客车、挂车及无轨电车)、工业车辆、工程机械、拖拉机与农业、林业机械、摩托车、畜力车、手推车、三轮车及自行车轮胎气门嘴。 本标准不适用于航空轮胎气门嘴。 2 引用标准

GBTXXXX—20XX《电动自行车轮胎系列》

GB/T XXXX—20XX《电动自行车轮胎系列》 (报批稿) 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按照2007年召开的全国摩托车自行车轮胎轮辋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四届三次工作会议纪要,由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广橡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钻石车胎厂等组成起草小组,制定《电动自行车轮胎系列》国家标准。该项目为国标委2008年第3批化工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编号为“20081844-T-606”,完成日期为2009年。 二、制定过程 按照分委会四届三次工作会议的纪要及2008年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由分委会秘书处于2008年3月填报本标准项目立项表及标准草案稿,江苏通用5月份提出征求意见初稿。经过7月份和11月份召开的两次分委会工作会议上专题讨论协调,进一步明确了电动自行车轮胎轮辋标准体系的走向,经起草小组进行标准协调修改和计算、验证,按会议纪要完善了征求意见稿,于2009年3月发至各委员/单位扩大验证并征求意见。至2009年7月,发出的29份征求意见表中:书面返回及电话回复23份,总计返回率79.31%。回函并提出意见的单位有10个,经汇总29条意见有13条被采纳,9月修改为送审稿并连同另6条拟会审意见,提交会议审查。(见征求意见汇总表) 2009年11月在无锡召开的分委会四届六次工作会议和标准审查会议上,对本标准送审稿提出了10条审查意见,由起草小组作修改补充,在2009

年12月形成报批稿(见“标准审查纪要”)。 三、制定的目的、原则和依据 1.目的 我国电动自行车近年来发展迅猛。据车业统计数据,已由2000年的29万辆增加到2006年的1500~2000万辆,以80%的速度6年呈井喷式增长60倍,产值达400多亿元。据分委会2007年的调研报告,电动自行车轮胎产量已达力车胎产量的18%以上。然而,现执行的GB 17761-1999《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修订版迟迟未能出台,分委会为此于2008年8月专访了该标准归口的全国自行车标准化中心起草人员等,获悉修订报批稿仍以断面宽度为54mm(即代号为2.125)来划分适用轮胎。为此,本标准在行业内外调研结果的综合分析后,一方面仍密切关注车业标准的发展动态,另一方面要立足轮胎业以推动产品技术进步来建立专业标准,以解决国内市场上电动自行车轮胎良莠不齐造成的非标生产弊端。通过本标准的制定,力求达到实现产用双方的沟通,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目的。 2. 原则 本标准制定原则:着力于满足电动自行车标准对配套轮胎的要求,如断面宽度54mm为上限、整车连骑行者负荷量110kg等,并通过优选轮胎类型、轮辋形式、气压、速度等方面的综合设计、验证,形成更科学合理的专用轮胎系列标准。对超出车业限制断面标准尺寸但又有一定市场需求的规格品种,不列入正文以纳入标准资料性附录的形式出现,既注意到车业的标准,又使市场有需求的规格品种不至于标准缺失,以供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