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古城旅游区详细规划说明书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旅游规划通则》

3、《中华人民国土地法》

4、《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5、《城市绿化条例》

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

7、《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

8、《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

9、《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0、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6年6月)

11、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12、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1985年6月)

13、建设部颁布《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实施办法》(1987年6月)

14、建设部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

15、《隆里古城保护规划》(2000年8月)

16、《锦屏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17、《锦屏县城总体规划(修编)》(1996—2010)

18、《隆里古城保护、整治与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1月)

四、规划原则

1、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保护性开发原则

2、可持续发展原则

3、市场导向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原则

4、文化、环境、资源相结合原则

5、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的原则

6、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原则

7、科学合理规划原则五、规划容

规划工作包括两个层面的容:

1、对隆里古城旅游资源优势及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提出全新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统一的更高质量的村寨旅游地。

2、在整个规划区制定发展规划,包括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公共绿地等及旅游发展规划。以发展规划为依据,在整个规划围拟订相应的开发控制和引导的具体规定。

第一章规划区资源背景

一、历史沿革

隆里古城,历史悠久,早在汉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龙溪河下游亮江出土的一批汉时期青铜剑即是物证。唐设龙标县,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设隆里蛮夷长官司。明洪武十一年湖广上里司坪(今黎平)吴勉领导侗、苗农民起义,众达20万,攻克黎平、锦屏及通道一带。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楚王朱桢率30万大军征剿义军,十八年(公元1385年)剿平,留兵弹压,实行“军屯”。隆里因地处要冲,盆坝广阔,所在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为人类居住和屯军的理想之地,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派吴德为千户,井孚为镇抚。为了使军士“有亲属相依之势,有生理相安之心”,明代实行一人在军,全家同往,亲属随军一起来到隆里,其户口列入军籍称为军户。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锦屏上婆洞(今启蒙)林宽领导苗族起义,攻陷隆里所,杀死吴德和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朝庭从五开卫派13名官员和360名兵士重新驻扎隆里,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下辖安杜屯等11屯,子世袭其职,世代为兵,全家固定在屯戍之土地上。当地把13员官户按姓氏和官衔编成三字经民谣,即“王、鲍、七百户、加所王,三千户,江,镇抚胡,都司庄,指挥一,是东王”,(七个百户,三个千户,一个镇抚,一个都司官员,一个卫指挥使;都司官员和卫指挥使不驻所,但在所有田地)流传至今。其军事职能主要负责监控周边的土司,形成“军政分开,土流并治”。天顺元年(公元1465年)重修城墙,用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设东、西、南、北四道城门,其上建戍楼,清代改为鼓楼,祀神,城墙上有跑马道,设有垛口,城墙外挖掘护城河(池沼),作防御屏障。据当地史料记载,明清两代古城曾遭受七次战火,城墙历经多次的维修和加固,在抵御外敌入侵和盗匪骚扰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清顺治15年(公元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变“军户”为“民户”,平西王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收缴千户所官印,

裁隆里守御千户所,“隆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取“隆盛更新”之意,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民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

清中后期是隆里的鼎盛时期,隆里人口剧增,文化昌盛,有“城三千七、城外七千三、七十二姓氏、七十二眼井”之称,人民安居乐业,地方殷实富足,大量的住宅祠堂开始兴建。清咸丰年间,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席卷黔东南的大部分地区,隆里所被攻陷,古城遭受严重破坏。民国时期,当地又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经济文化出现复兴,现存的大多数民居建筑为这个时期所建。解放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宇、牌坊、宗祠及大量的木雕遭受破坏。如今隆里古城保存有清末民初同时期典型民居30余栋、祠堂5座、书院1座、庙宇3座、城门楼4座、石桥3座、青石吊井12眼,大街小巷20余条,且古城70%民居建筑为解放前所建的无封火墙的燕窝式木构建筑,古色古香。

二、古城格局

1、城防体系

明朝政府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的政治政策,出现了继汉、唐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的地方城市的营筑高潮,由于明清以后城墙营筑已广泛采用砖石修筑或土垣包砖,其防御能力和经受风雨侵蚀的能力比此前的夯土版筑城垣有大大的提高,现在的隆里古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诞生,是明代修筑、清代拓补的遗存。

隆里古城在其选址、筑城、进而包括其部空间结构的布局方式上,又传承了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布局中尊重自然环境的“相土和形胜”观的基本思想,将山川形貌与城联系,以山为刚,以水为柔形成了“以形示气、道在气先”的独特价值取向,故有“城于山、则寇不入,可常保安逸”的记载。反映在城市布局上,形成了城市北据山、南面水、四周山水环绕,同时确保有足够农业生产用地的格局,由于处于黎平与锦屏的咽喉要道上,就更要求具有明确的军事防御的功能。天顺元年(1465),其城以卵石砌筑,中间以泥夯实,城墙高一丈二尺,底部厚一丈二尺,上部收顶一丈,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约1500米),总体近似一长方形,设东南西北四道城门,东门又称“清阳”门,南门称“”门,西门称为“迎恩”门,北门闭而不开,东北角开一道便门出入。在中国古代历朝,由于多受来自北方地区的侵扰,使之具有一定北方外患的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逐渐演变为一种风水观念,从而应用在城池的构筑与布局上。城门上都设有戍楼,架设炮台,供作战时守哨、瞭望之用,后将戍楼改为“鼓楼”以作祀神之用。城墙外有城壕,城壕上有吊桥,进城收桥关门,最外层设护城河,河上架吊桥,称护城桥。为此,不难看出,城墙不仅具有防御功能,它还是重要的“风水”手段,中国古代城市中有“城墙环抱,四面设门,门立神守卫”这种理想布局模式在隆里也得到充分的印证。在古城的城防体系中,城墙、城壕作为最基本的设施容,起到很重要的军事防御的屏障作用。夯筑城墙和挖掘城壕,常常是同时进行,挖壕所得的泥土,就用来筑墙,壕挖得越深,城就筑得越高,一正一负构成双重的防御体系,同时,每个城门又在门洞前方筑有一堵围墙,出城门洞后需转90o弯再出一道门才到达城外,俗称“勒马回头”(类似于瓮城)的设施,更进一步加强了其守御能力。

2、街道

城以千户所旧址为中心,古城有着明显的东西轴线及中心结合点,往东、西、南三方向开三条主街,形成了丁字形街道结构,作为城市的主要轴线,重要的衙署等建筑布局于丁字街口、也充分显现其统治者地位价值,衙署建筑坐北朝南,同时与城防体系的构筑紧密联系,具备较强的安全感(如北门不开、后备无患);从风水思想及军事防御角度考虑,街道的错接,具有“固气”“避灾去邪”和利于防御的意义,城中不开“十”字缘由还因“十”与“失”谐音,作为军事城堡,其为城的禁忌,三条主街又分出六条街道,此正为当地称的“三街六巷”格局。

所城的主要传统街巷有东西大街(来脉街——节街)、南大街、官街等,东西大街长240米,连接东西二城门,为所城中轴线,民居、宗祠排列两侧,大街连绵悠长。南大街(蜈蚣街)连接南城门,路面宽广,整个地面辅设成一条巨大蜈蚣形状,来由是清初吴三桂派员到隆里所废除隆里守御千户所,变军户为民户,从此隆里人失去了高贵的身份,当地人非常痛恨吴三桂,因“蜈”与“吴”同音,在整修街道时把街面砌成蜈蚣图案,意思是用脚踩踏吴三桂,使其永世不得翻身。所街也叫官街,来由是隆里最大的官应诏居住于此,官至鸿胪寺少卿,其为官十任且十分清廉,告老归乡后,捐金重修龙标书院,大力培养人才,深得地方人的尊敬和厚爱,至今街中的古井、古宅完好无损,街面整洁,是所城铺设最为精致和最具特色的街巷。官街过东西大街转弯往北是长寿街,相传历来此街常出寿星,六月间,官街的人晒官袍、官帽(顶子),长寿街的人则晒胡须,以求心里平衡。

城区共有大街小巷20余条,构成规划独到。每条街道和九个居住区域都各自命有名字,街道均用鹅卵石漫铺成龟背形花街路面,镶嵌出各种图案,以蜈蚣、古钱币居多,并设有环城路,沿城墙通绕全城。古城里铺的花街路面,经过数百年人们的踩磨,已经相当光滑,这样的街道旱不灰、雨不泥,如果是阵雨过后进入古城,街道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各街巷保留着13口石砌水井,古老而富有灵气,道路两边砌有排水沟,是隆里所城的独特之处。

城以千户所街门旧址为中心,往东、西、南开三条主街,为城镇的主要骨架,三条大街又分出六条巷道,街巷又把整个城区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九个居住区域,此即当地俗称的

“三街六巷九院子”。

3、民居特色

古城民居排列有序,大量具有精湛营造工艺的明清时代的四合院和民居建筑较完整的保留下来。其楼舍皆为三间两层封火墙式,上着青瓦兽脊,中间勾勒宝顶,两侧山墙翘脚凌空,门前以三步青石台阶形成台基。民居平面布置自外而,为前屋、正屋、后屋格局排列,房屋均以四合天井相接,天井两旁为厢房,二楼为居室。院院相连组合成二、三进四合院落,后院种菜或栽花。所有房屋均为砖木结构,结构精巧,堂屋窗格雕刻虫鱼鸟兽,惟妙惟肖。

三、建筑特色

隆里当地的居民大多来自江南,以、居多,其建筑形式、艺术手法均具有明显的徽派特点。民居的基本单元一般为开间10米(三开间),进深8米左右的二层木构建筑,每进一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建筑结构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顶,盖小青瓦,外围砖墙或泥石墙,天井青石铺地,当地放着青石打制的防火缸,雕凿精美,龙蟠螭护;底部用当地青条石做基础,项部做成迭落形,端部做成马头状,俗称“马头墙”,装饰精美,富有生气,屋檐出水向外挑出30公分,采用“双重脊檐”形式,青色的披檐镶嵌在灰白色砖墙上,显示得清新活泼。宅基均高出街面约1米,门前为三步青石台阶,两侧设护座石,大门均开八字门,门框上下槛及左右立柱用料石做成,门框上方是匾额,彰显主人的郡望或家风。民居、祠堂一律用优质杉木建造,不用一钉一卯,结构缜密,工艺精良,窗格木雕精细,榫头等木制构件雕各式图案,以象鼻榫头(寄寓封侯拜相)最为普遍,室家具装饰典雅,设有神龛、桌椅、撑凳等。现存古建筑以家大院、科甲第、武举第和两座王氏宗祠(所王和西王)最为完整和最具典型。

1、家大院

位于所城东北角,建于清嘉庆年间,是清代木商明哲的住宅,为三间搭两厢型建筑,四周围高封火墙、天井铺青石板、窗扇通为雕刻精美的花窗,室家具设完全,工艺精良,装饰典雅,屋前建有门楼,是隆里最有代表和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

2、科甲第

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民国间,是江氏住宅,为三间二进式建筑,屋后配有花园,四周围高封火墙,天井铺青石板,天井地面放有青石防火缸。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翘角凌空,白墙玄瓦,古色古香,墙上彩画或花鸟虫鱼、或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3、书香第

位于南门大街,建于清乾隆年间,是江氏住宅,三间二进二天井,堂屋窗格为各式花窗;门前放有一对石锁,是主人年轻时练功所用,錾刻有“连中三元,连升三级”字样,防火缸镌刻有古代兵器戟等,作为行武人家的象征;大门门板用坚硬木材青岗做成,十分牢固,门后地面安有青石凿成的顶门槽,屋角备有顶门杠,供夜晚顶门使用。

4、王氏宗祠(西王)

位于王家巷,为封火墙围护厅堂式,天井,两侧砌观音兜凸弧状山墙,颇具江南文化特色,木构为穿斗式建筑,梁架硕大,祠堂前为青石台阶,建筑外观精美。该祠堂为黎平府开科举人王大臣本家祠堂。

5、王氏宗祠(所王)

位于王家巷,建成于清光绪年间,为封火墙围护厅堂式,三间二进,天井,木构为抬梁和穿斗混合式,梁架高大华丽,墙门为牌楼式,顶部砌整齐排列的五棵大白菜,寄寓清清白白做人,装饰精美,墙面有各种动物的泥塑,有长、短对联3副,记述了王家迁移的历史和对子后代的训导,整个建筑具有很高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

四、主要景点

1、古城垣

隆里古城于明洪武18年(1385年)设置“隆里守御千户所”;19年筑城,30年(1397年)林宽起义军攻破“隆里所”;明永乐二年(1404年)城垣复修筑,始用石头砌成,城墙高一丈二尺,城壕深一丈,城周三里三分。古城开四门,东为“清阳门”,南为“门’,西为“迎恩门”;北为“安定门”,闭而不开,于东北角开便门出入。每门外又筑一瓮城,俗称“勒马回头”。原为戍楼(谯楼),清末重建时改为鼓楼祀神。

2、古街巷

隆里古城全城共有街道20余条,宽阔笔直,井井有条,街道全部用鹅卵石镶成“龟”背形,称为“花街”。古城中的花街有来龙街(东门大街)、愍节街(西门大街)、蜈蚣街(南门大街)、所街等;古城规划布局为“三街六巷九院子”。古城营建沿续了中国古代城池的惯例,以东、西、南三条大街为中轴线,千户所衙门为结合点;由三条大街分出六条(街巷),形成九个按聚居的院落。古街巷是古城中保存最完好,也是给人最深感受的部分。

3、古民居

古城的先民来自中原及江南九省,现在保存的明清民居建筑为徽派风格,木结构,外围封火墙(俗称马头墙),房屋面闯三问12m,进深则不等。天井有古钱形石盖板泄水孔与暗沟相连,通往户外。一般天井有一方形防火石水缸,天井左侧有门可通邻舍。房舍之间以马头封火墙相隔。每户门前一色三步青石台阶,门旁左右各置鼓形石凳,以供乘凉休息。大门为八字门,上方有匾额以表主人籍贯、身份,如:“三槐世第”、“五柳堂”、“书香第”等。古老、典雅的民居

构成了古城建筑的主要部分,家大院是典型代表。

4、王昌龄与隆里“一院”、“四状元”

隆里古城的名胜古迹很多,然而,最能够代表隆里古城标志的名胜古迹要数“一院”、“四状元”了。“一院”即龙标书院,“四状元”即状元桥、状元祠、状元亭、状元墓。

这“一院”、“四状元”是隆里人民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龙标”的丰功伟绩而修建的,这充分折射出了这座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蕴。

(1)龙标书院

相传建自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天宝元年(74年)王昌龄因作《梨花赋》被人中伤,被贬至隆里为龙标尉,历时七年,在任期间,传播教学,变革民风,颇有德行,与隆里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当地人尊称为‘状元”。明永乐十年(公元1413年)依旧址重建,后毁。清雍正三年,乡宦应诏以鸿肿寺少卿辞官归故里,以培育人才为己任,联合乡里,捐金重建了龙标书院,后屡有维修。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年间所建,建筑布局为院落式,先是牌楼式高大城墙,依次为花圃、泮池、祭祀厅、天井、教馆。侧面建有山长、教员住的宿舍,四周为花圃等。此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明清两代出了3位进士、15位举人和无数的秀才,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迹。现书院为当地的中心小学、县文保单位。

坐落于龙标书院的书院桥,长9m,宽1.7m,位于长方形荷花池上。

(2)状元桥

隆里人民为纪念唐代诗人王昌龄而建。位于古城东北约500m处,明万历22年(1594年)建。明崇祯二年重建,清乾隆已卯(1759年)、嘉庆庚辰(1820年)两次重修。桥三孔,高10m,宽3m,长34m,长方形石块砌成。面铺厚石板,西头有19级台阶,东头有17级台阶与两端路面相连,一三拱的两侧料石上分别刻有“龙溪”、“锁秀”四字;桥旁有明清的桥碑群。

(3)状元亭

又名西江亭,怀伯亭,为纪念王昌龄于明天顺元年(1457年)修建,后毁于战乱。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又重修,位于古城西北300m西江桥南端,六角、木构、小青瓦、攒尖顶。

(4)状元祠

为纪念王昌龄建立。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始建,清乾隆八年(1743年)重建。位于古城西北500m处,占地800m2。前面是池塘,石板平桥跨塘而过。有石华表一对,巨石碑一块,为重建少伯先生祠碑记。祠有“题名堂”,为前堂,还有后堂。堂外建有二层六角攒尖顶的状元阁,现仅存遗址。

(5)状元墓

状元墓位于隆里古城约五里外的龙标冲,为大唐天宝年间葬有王昌龄衣冠冢。明万历廿一年(公元1593年)秋月重修。这也是隆里人民为纪念王昌龄而建的。

状元墓由青石桅杆(华表)祭台、基座及宝顶组成。墓前两根石桅杆高2.3米,正面刻有对联一副:“戛玉敲金在昔文章辉凤阁;瞻山仰斗于今德望著龙标”。抒发了对王昌龄的推崇怀念之情。从旧时到现在龙标书院历届学生和老师,每年清明节都要列队到状元墓扫墓,以表怀贤敬才之心。清康熙年间举人胡定之有五律曰:“赋献来迁谪,诗名纪盛唐。故巢辞锦里,别业寄遐荒。古木云崖寿,山猿月夜狂。传言居此外,翰墨带泉香”。锦屏县人民政府1981年列入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5、西江桥

又名平水石桥,为青石板桥,位于古城西北300m龙溪河上。明万历年间修,长50m,12个桥墩,44块大青石板铺成。

6、云程桥

又名作舟桥,位于城南外作舟馆下塘埂处的护城河上;共四排墩,上铺长条青石块,民国乙亥年(1935年)重修。

7、隆里司花桥

位于龙溪河上游隆里司村,始建于清代。三孔,宽3.5 m,长3m,高6m。原为木构架,小青瓦,后毁。重建时为砼构架,琉璃瓦。桥两头为四角攒尖顶亭,中间为八角重檐攒尖顶亭;亭立间为二坡顶廊;亭廊翼角均起翘。

8、宗祠

(1)江氏宗祠:位于南上小街头。

(2)王三公祠:又称所王祠,清代建筑,位于王家巷,牌科式墙门,建筑高大、壮丽。

(3)王九公祠:又称西王九公祠,清代建筑,位于王家巷,三间二进观音兜式山墙围护厅堂式建筑。

(4)氏宗祠:清代建筑,位于南下小街。

(5)氏宗祠:清代建筑,位于西门大街。

以上建筑均为三间二进高封火墙围护厅堂式建筑。

(6)龙王宗祠:位于南上小街头。

9、真武寺(庙)

在古城北约500m状元桥旁之真武山上。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于清乾隆、道光民国间多次重修,1995年乡里老人等又集资维修。真武寺耸立于洪钟山上,小路盘旋而上。

10、城隍庙

位于古城中心,清代建,祀城隍九子娘娘,仅存遗址。

11、文庙

又名魁星庙,位于鲍所街(又名木马街)武庙左侧。清代建,祭祀孔子。民国三十年代,改为民宅。

12、对武庙

又名关圣宫,在鲍所街头,清代建,祀关公。木构架;四周砖墙,悬山顶;小青瓦屋面。

13、玉皇阁

又名外宇阁,在古城西北角,清代建;木构架,四周砖墙,硬山小青瓦屋面。

14、飞山庙

在古城东门鼓楼脚(南角),清代为氏所建,祀侗家开疆鼻祖再思。

15、清阳门鼓楼

又名门,共三层,四角上翘,下悬风信铃,头道门上书“瑞日光临”。

16、南门鼓楼

又名门,三间二层。头道门上书“秀邑南山”。楼上有菩萨。

17、迎恩门

又叫西门,砖木结构,两层,头道门上书“文教昌明”。

18、闭门

即北门,又名安定门,闭而不开,而在东北处开一便门出入。

19、泉远井

又名天井,在隆里所东里许,泉自石缝中出,清冽甘美,甲于全所古井,里人均饮之。乾隆18年(1753年),里人集资于井四周镶以石栏,外围铺以石片。

20、董家井

在城中现西大街上,形如太极,又名太极井。泉自半石壁间涌出;遇大旱而不竭,足供全所之用。井面于明时经先辈募石成制。清乾隆年间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年)又重修,至今尚存完好。

21、万人碑

隆里最著名的石碑,立于状元桥旁,真武山下;并排四块一米多宽,两米多高的大石碑。这些碑都是新修、重修状元桥而立的。

22、节孝碑

又名贞节碑,若干块,东南厢口存放着。

23、忠靖碑

位于城中董家坡,明光禄寺丞董三膜建赐。

24、土司墓

明代隆里长官司土司胜期和清代土司光玉的墓。

25、应诏墓

清鸿禄寺少卿应诏墓在隆里西飞凤坡上,雍正年建,乾隆时重修。

26、忠孝坊

系为明代光禄寺丞董三膜建。

27、百岁坊

为清雍正时鸿禄寺少卿应诏建。

28、节孝坊

为江恩光之母所建。

29、华表

状元桥旁有石表一对。

30、龙标八景

隆里古城外,山峦起伏,风光旖旎,龙溪河水映照四面青山,朝晖夕映,风景如画,与城繁多的名胜古迹相得益彰。尤以雄奇壮美的龙标八景最具代表性,为历来的文人墨客所吟咏。

(1)五骢春晓

五骢山,位于隆里东南300公尺,形为五马,俗称“五马坡”。它犹如五匹雄鬃奔马,它是隆里人勤劳奋发,昂扬向上的一种象征。每当春晓,岭枫吐秀,原草如茵,士女嬉游络绎不绝。有诗曰:“群同奔马势难羁,赖有枫林锁四蹄。何以困擅得意日,树杪叶绿草萋萋。”

(2)文笔流云

隆里正,顿时化成一座钟灵毓秀巍峨耸立的文笔贵峰山。从此,此山主峰之山前常有流云飘渺,时断时续,浮云林间天际,浑然一画,实为奇观。所里文风之盛,依此山而来。诗曰:“挺秀高峰类笔峰,冲天气象岂他同。毫端不待人挥动,常在烟云缥缈中。

(3)洪钟松涛

洪钟山,位于城北一华里,又名真武山,山形如洪钟、螺蛳,又叫螺蛳山。螺蛳山盘踞坎卦,保卫北方门户,拱朝隆里千户所,佑启地方人丁发旺。那时隆里人很器重螺蛳山,于明时就在山顶上建起了一座真武殿增添螺蛳山脉的灵气。因时间久远,屡圯屡修,至今成为里所名胜,四周古松苍劲如龙,参天蔽日,风来啸吼,其声如钟如涛,夏日避暑者多,为游憩之好去处。有诗曰:“洞庭夙诵拥青螺,我道移来信

也么?最爱松风林吼,似从空际泻云河。

(4)金星夕照

长庚山,位于里所西半华里之飞凤山腰,清乾隆年间建有金星塔,道光年间又重建,又名金星山,现名“塔上”。据传,建金星塔于斯为了镇住金凤山这条孽龙,使其不敢随心所欲作宗作恶。但金星塔挡不住清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之兵灾祸乱。此山每当晚照之时,倒影江干,霞光反映,青紫如绘。有诗曰:“屹立江干位列西,夕阳斜照影历历。乍观景象波中漾,疑是王维画脱离。”

(5)凌云瀑布

凌云山,位于里所南五华里,形如火把,俗称“火把山”。山顶明代建有庵叫“南天福地”,相传寺庙中有一个一百零几岁的老和尚在庙里修炼了很多年成仙了。但奇怪的是,这位老和尚只是参佛拜佛,从不下山,更不生火做饭,每天晚上还看到庙顶有一把火时隐时现直冲云天。从此人们习惯改凌云山为“火把山”了。这座庵子于清初毁于兵乱。凌云山山左腰间悬崖壁玄,高数十丈,水从山中飞下,形如瀑布,隐隐有风雷之象。诗曰:“巍巍形势耸天关,半壁飞泉白练翻。谁向庐山分瀑布,移来此地有奇观。”

(6)禹门残雪

禹门峰,位于里所一里许(天井坳,实为禹门坳),即少祖山前,耸立如禹门状,下有两小山,如双鲤汲跃状,故称双鲤跳龙门,过去森林密布时,峰前残雪,经春未消,皎浩辉映,远眩人目。古时候隆里人将禹门坳作为吉祥之兆,里所学子们应征科考路经此峰时,都要带上一炷香几钱纸,于禹门坳上焚烧,望山神土地保佑。象征弟子已今跳龙门九级浪,保佑黄榜高中,身价倍增。有诗曰:“山城双鲤跃龙门,积雪难消零落形。最好晴天凭远眺,斜里玉晶莹。”

(7)龙潭虹影

跃龙潭,位于里所北半华里状元桥下,相传潭中有一条修炼几千年的墨龙,此潭就以龙而得名。夜月朗映,潭中常有物跃如龙,故名玉秋水净潭,桥体倒影,拱曲如虹。随波荡漾,使临观者,兴味无穷,相传太上老君遨游四海,路过隆里上空,得知墨龙为隆里百姓除精作出的贡献,于是就超度墨龙上天成正果。墨龙就又从口中吐出宝珠,阵压潭底,永保隆里百姓幸福。跃龙潭实乃隆里聚宝潭。有诗曰:“岸道龙潭已骇然,岂知景物更重添。朝晖桥拱频拖彩,不啻长虹架碧天。”

(8)龙溪夜月

龙溪夜月,位于里所西北,为所中干流,经亮江河流入清水江。溪流弯曲如游龙,故名“龙溪”,唐王昌龄有“龙溪只在龙标上”之句。每逢月出,摇映溪中,一色,皎洁可爱,隆里之美,有很大一部分归功于龙溪,它泽润田园,养育人烟,洗涤心胸的美丽景致。月夜,朦胧的月光泻满河面,月影轻摇,岸垅氤氲,四周蛙声如歌,清风夜半蝉鸣┅┅有诗曰:“龙溪如带碧无尘,无边光景在冰轮。每当魄满晴光夜,照彻波心分外明。”

31、周边村寨及景观

(1)龙吾寨:位于隆里古城西北部,有65户,苗族,人口230人。房屋大多为木构建筑,街道为青石板铺设,寨中有两座古式门楼、乾隆年间古钟1个。寨子面朝平地、背靠青山,山形呈莲花状,名“莲花山”,林木繁盛,古树成群,景象清幽。山上有清代土司官墓葬数座,后山古树成荫,有榉树、红豆杉等珍贵树种。山脚旧时有回龙庵1座,已毁,留有旧迹。

(2)华寨:位于隆里古城东部,文笔峰下,有151户,苗族,人口542人。房屋大多为木构建筑,青瓦覆盖、错落有致,寨有青石方古井数口,寨子背依青山,山峦起伏,文笔山山势高峻,旧称“文笔流云”,为古时“隆里八景”之一。

(3)千株古树群:古城外五骢山、洪钟山、状元祠等处留有枫香树、杉树、松树、樟树、猴栗树等1000多株老古树,树龄都在500年以上。

(4)春蕾林场:距离古城3公里,为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0.5万亩,群山起伏,沟壑幽深,林海莽莽,空气清新,幽静至极,景色迷人。场有果园近千亩,有瞭望塔,可登高远望临海风光。场部建有招待所1座,有铺位35个,有食堂可供就餐,是开设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隆里田园风光及自然景色也很有特点,古城四周良田千顷、青山环抱,龙溪河淌流其间,呈现一派“小桥流水,男耕女织的桃花源”景象,是人与自然交融的典。

五、文化特色

现古城居民,多为明代时屯军的后裔,他们的祖先来自、等地,垦屯戍边的同时也把江南先进技术带到这里。他们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修水碾、水车、水碓,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隆里人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安居乐业,始终过着比较富足丰饶的生活,保留和传承着古朴的传统文化,创造了极具涵的历史文化。旧时隆里有“文笔流云、禹门残雪、凌云飞瀑、五骢春晓、龙溪夜月、龙潭虹影、金星夕照、螺轴松涛”八景,反映了鼎盛时期隆里田原牧歌、歌舞升平的景象。

隆里古城的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民间文化、信仰、饮食文化、军事文化等方面。

隆里现流传下来的文化,以汉文化为主,特别以江南汉文化最为厚重,儒、佛、道家文化都根植于这块土地上,同时揉杂当地苗、侗文化的容,数百年来,与当地苗、侗民族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形成有别于中原文化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亚文化群体,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汉文化社区。以民间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旅游规划设计说明书

旅游区是表现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区的建设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为:①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使旅游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搞好旅游区建设要结合旅游资源的特点,做好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工作,使旅游区既具有本区特点,又能多层次、多方式地开展旅游活动。如在服务、交通等附属设施配套条件下,山区夏季可开展避暑、疗养、科学考察等活动,冬季进行滑雪、狩猎等旅游项目,有利于解决旅游业的季节性旺淡不均,并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②有利于扩大客源,增加国民收入。通常,旅游者数量与旅游收入成正比,从长远利益出发,要使游客源源不断而来,必须搞好旅游区的建设;③有利于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使其与本区各部门相互协调。旅游区的界线一般与行政区域一致。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商业、邮电、环保、建筑、服务等部门的配合。故在建设旅游区时,一定要对其方向、性质和规模进行充分论证。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旅游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旅游规划要求从系统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旅游规划对象的综合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因此,旅游规划必然要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统筹全局,为旅游实现提供指导性的方针。 旅游规划理念:旅游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从而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旅游规划是为旅游的发展设计的一个框架,所以这个框架必须是长期的、稳定的,必要的。 旅游规划任务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规划的困境 旅游规划编制已经普及到县、甚至乡镇。然而,越来越多的人提出,旅游规划不能指导产业的发展,不断的要求修编。修编后发觉,仍不能解决招商引资、营销促销、景区经营等实际问题。其实,这是由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一、旅游规划不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二、委托方对旅游规划的错误理解。 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平天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

目录 第一章现状概况 (1) 1.1某经济发展背景 (1) 1.2区位分析 (2) 1.3自然和历史 (2) 1.3.1地形地貌 (2) 1.3.2气候条件 (2) 1.3.3水文条件 (3) 1.3.4土壤动植物资源 (3) 1.3.5历史文化资源 (4) 1.4主要设施与基础工程 (4) 1.5社会经济概况 (5) 1.6景区建设 (5) 1.6.1发展概况 (5) 1.6.2相关规划 (6) 1.7现状存在的问题 (7) 1.7.1山水特色不够突出,小景点建设缺乏系统 (7) 1.7.2主要景点分布不尽合理,不利于游览组织 (7) 1.7.3交通体系尚未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 (7) 1.7.4部分项目建设未把尊重自然风貌放在首位 (7) 1.7.5存留的部分村庄管理不善,造成生产生活污染 (7) 1.7.6管理尚不完善,缺乏发展资金和人才 (8) 第二章案例借鉴与比较 (8) 2.1西湖 (8) 2.2玄武湖 (9) 2.3东湖 (9) 2.4比较借鉴 (10) 2.4.1可以借鉴的优点 (11) 2.4.2需要避免的缺点 (12)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12) 3.1风景资源概况 (12) 3.1.1七星墩 (12)

3.1.4金地藏寺 (13) 3.1.5莲花台 (13) 3.1.6望华楼 (14) 3.1.7桃花岛 (14) 3.1.8龟山岛 (14) 3.2景物和景点、景区、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评价 (15) 3.2.1景点评价标准 (15) 3.2.2景物和景点评分与等级 (16) 3.2.3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7) 3.2.4风景区综合评价、评分与定级 (18) 3.3评价结论 (20) 3.3.1齐山—平天湖风景资源特性 (20) 3.3.2结论 (21) 第四章风景区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1) 4.1规划依据 (21) 4.2规划期限 (22) 4.3规划指导思想 (22) 4.4规划原则 (22) 4.4.1贯彻“方针”,滚动发展的原则 (22) 4.4.2发挥优势,注重发掘的原则 (23) 4.4.3提升品位,适应市场的原则 (23) 4.4.4执行规,突出重点的原则 (23) 第五章风景区规划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23) 5.1规划围 (23) 5.2风景区性质 (23) 5.2.1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与九华山风景区 (23) 5.2.2平天湖、齐山湖、天堂湖与丰收湖 (24) 5.2.3杏花村与齐山—平天湖风景名胜区 (24) 5.3风景区发展目标 (24) 第六章风景区总体布局规划 (24)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 划纲要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数据库】中国商业报告库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新技术 【地区分类】北京 【文献出处】北京经济报 【标题】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0文献)(10850)【正文】为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及中共北京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的精神,抓住国务院决定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扩大,在首都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拉动作用以1988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为标志,北京高新技术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199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15.7%增加到22.7%,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7%增加到6.9%。1998年,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6%,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增长点。 (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北京是全国科技和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地区,科技水平和科研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北京地区独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拥有量均居全国第一,1

998年,全市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3.7万人,签定技术合同金额81.6亿元,专利授权3800项。中关村地区是北京市智力资源和科技人员最密集地区,拥有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68所,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各类研究机构213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成长起以联想、方正、四通为代表的6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渗透中,初步形成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产业化主体,以民营科技企业为先导的“产、学、研”互为联动的区域创新体系。 (三)行业发展重点突出,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等行业。据统计,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中,电子信息产业占70.4%,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占13.3%,新能源产业占7.9%,新材料产业占3.7%,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占2.2%,环保设备产业占1.3%,航空航天及地球空间技术行业占1.2%。 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国有、集体、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私营等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态势。按销售收入划分,1998年国有经济占44.8%,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占34.3%,股份制企业占4.7%,集体经济占4.1%,其他类型企业占3.1%。 (四)企业发展水平提高,重点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烟台经济开发区规划说明书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述 (4) 1.1规划背景 (4) 1.2规划范围 (4) 1.3 编制依据及参考文件 (5) 1.4 规划期限 (5) 1.6规划指导思想 (5) 1.7上层次规划要求 (5) 1.8技术路线 (5) 1.9 工作过程 (6) 第二章现状发展条件分析 (7) 2.1 区位条件 (7) 2.2 现状社会经济情况 (7) 2.3 现状建设情况 (7) 2.4 现状土地权属 (8) 2.5 现状道路交通 (8) 2.6 现状公共设施 (10) 2.7 现状景观资源 (11) 第三章上版总规检讨与回顾 (12) 3.1 03版《总规》主要内容回顾 (12) 3.2 实施绩效及评价 (13) 3.3 修编重点和建议 (14) 第四章目标定位与发展规模 (15) 4.1 国家战略与区域使命 (15) 4.2 问题聚焦与政策破解 (16) 4.3 发展目标与定位 (17) 4.4 城市规模 (18) 第五章产业发展规划 (21) 5.1 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5.2 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22) 5.3 产业发展目标与策略 (22) 5.4 产业发展门槛 (23) 5.5 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关系 (24) 5.6 可能的关键时间节点 (24)

5.7 产业经济网络 (24) 5.8 产业空间布局 (26) 5.9 消费结构和服务业发展 (26) 第六章总体空间布局 (27) 6.1 四区划定 (27) 6.2 空间发展模式 (28) 6.3 空间发展策略 (28) 6.4 空间布局结构 (28) 6.5 分区发展指引 (29) 第七章土地利用规划 (30) 7.1 用地布局原则 (30) 7.2 用地布局与规模 (30) 7.3 各类用地布局规划 (31) 7.4 用地兼容性规定 (33) 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33) 8.1 规划原则 (33) 8.2 规划目标 (33) 8.3 交通发展模式 (33) 8.4 交通发展策略 (34) 8.5对外交通规划 (35) 8.6道路系统规划 (35) 8.7 公共交通规划 (38) 第九章公共设施规划 (40) 9.1 规划原则 (40) 9.2规划目标 (40) 9.3布局理念 (40) 9.4布局结构 (40) 9.5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41) 9.6布局规划 (41) 第十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44) 10.1规划目标 (44) 10.2规划原则 (44) 10.3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44) 10.4绿地规划 (44) 第十一章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47) 11.1 规划原则 (47) 11.2 总体风貌控制 (47) 11.3 景观要素 (47) 第十二章城市密度分区 (50) 12.1 规划目标 (50) 12.2 规划原则 (50) 12.3 城市密度分区 (50) 12.4 建筑高度控制 (50) 第十三章村庄改造规划 (51) 13.1 现状村庄人口状况 (51) 13.2 村庄改造拆迁赔付测算 (51) 13.3 村庄改造安置区规划 (52) 13.4 村庄改造运作模式 (52) 第十四章给水工程规划 (53) 14.1现状概况及评价 (53) 14.2规划目标及原则 (53) 14.3用水量预测 (53) 14.4水源规划 (54) 14.5水厂布局规划 (55) 14.6给水管网规划 (55) 第十五章污水工程规划 (56) 15.1现状概况及评价 (56) 15.2规划目标及原则 (56) 15.3污水量预测 (56) 15.4污水处理厂及泵站 (56) 15.5污水管网 (57) 第十六章中水工程规划 (58) 16.1现状概况及评价 (58) 16.2规划目标及原则 (58) 16.3中水水源及利用方式 (58) 16.4中水量预测 (58) 16.5再生水厂布局 (58) 16.6水质标准及水压 (58) 16.7中水管网布置 (58) 第十七章雨水及防洪工程规划 (59) 17.1现状及评价 (59) 17.2规划目标及原则 (59) 17.3防洪规划 (59) 17.4雨水量计算标准 (60) 17.5雨水排放 (60) 17.6雨洪利用 (61) 第十八章电力工程规划 (61) 18.1 现状概况及评价 (61) 18.2规划目标及原则 (62) 18.3 负荷预测 (63)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doc资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说明书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5年9月

简介 1992年元月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长寿湖为市级风景名胜区。1997年确定为重庆市新巴蜀十二景之一“长湖浪屿”。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具有丰富的休闲旅游资源,在重庆市具有一定独特性和垄断性。长寿湖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泊,被称为“西南内海”,形成于1954年动工兴建的狮子滩水力发电站。该电站1957年全部建成发电,为我国“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项目中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长寿湖水库总容量10.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65平方公里,控制流域面积3020平方公里,调节库容7.48亿立方米。 近年,为深入发掘“长寿”旅游文化内涵,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大力开发具有长寿特色的旅游产品,争取将长寿湖开发建设成为重庆主城区近郊的休闲、观光、康娱、度假旅游中心,使其成为长寿区旅游拳头产品;并在长寿区内逐步形成以长寿湖为重点的“园区—城区—湖区”的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长寿区逐步加大了对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的工作力度,将理顺管理体制,向湖区纵深发展,提高开发层次,完善周边的配套设施和旅游线路等作为近年长寿湖风景区建设工作重点。并形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如抓紧完成长寿湖旅游项目和产品策划、开工建设双龙—罗山旅游公路、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广场、旅游码头、西岸片区道路、电、水、气等。 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受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委托,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承担《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5月初,项目组共十一人进入现场,展开基础资料收集、现状踏

青岛高新区规划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总体规划(征求意见) 一、规划背景 伴随经济全球化,新一轮城市竞争演变为全球科技枢纽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地位的竞争。国内城市纷纷整合自身资源,转变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海东滩、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等一批新城应蕴而生。 青岛处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边缘,面临长三角、京津冀经济圈的南北夹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与深圳、上海、苏州等城市相比,已形成明显差距,与大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逐步减弱。 面对当前城市发展和产业转型趋势,为尽快进入国家战略视野,融入全球产业版图,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确定了“依托主城、拥湾发展、组团布局、轴向辐射”的城市发展战略,利用胶州湾北部盐田改造建设高新区,促进城市空间拓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拉开城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序幕。 二、规划范围、依据及原则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以盐田改造为基础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约63.44 平方公里。考虑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将周边部分用地一并纳入,进行控制与引导。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年1月1日起实施)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年4 月1 日起实施) 3、《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4、《胶州湾及临近海岸带功能区划》(2004 年) 5、《青岛市滨海城市组团—红岛组团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2006 年) 6、《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 2003 年) 7、《青岛市胶州湾北部新城区、高新技术产业城区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2008 年) 8、青岛市近期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文件 (三)规划指导思想 1、高标准、高起点建设 从全球战略角度出发,以世界先进水平为标准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使青岛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研发基地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科技开发力量与国际高新技术前沿的接轨区,成为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的密集区。 2、统一领导、统筹规划 规划建设胶州湾北部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关系到青岛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必须坚持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按照国家级重点园区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新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造坚实基础。 3、功能合理、产业衔接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高度重视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合理布局和产业链的科学衔接,充分发挥政府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避免各园区间功能重复和产业趋同,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4、梯次开发、分片管理 规划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分片管理;要以项目引进为龙头,梯次开发,务求实效;避免不顾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遍地开花。 5、多方参与、利益共享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说明书

中国·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总体规划The Songshan Lake Hi-tech Industrial Park Plan of Dongguan in China 说明书 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管委会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2年8月

目录 一、项目提出·现状概况 1.项目提出 2.现状概况 二、科技产业·生态 1.科技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包容性 2.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科技产业园 三、现状·未来 1.东莞产业发展概况 2.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景 3.从“人”字到“个”字—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 4.东莞主城区“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及职能分工 5.国际﹑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典型范例 四、选址·定位 1.优越性 2.前瞻性 3.目标与定位 4.综合生态新城基本条件 5.产业发展特征 五、构思·设计 1.规划原则 2.总体构思 3.发展规模 4.形态与结构 5.生态功能布局 6.用地功能分区 7.用地规划 8.景观设计 9.交通体系 10.绿地系统 11.配套设施 12.形象策划 六、安全体系 1.环境保护 2.生态安全 3.综合防灾 4.环卫规划 七、信息化规划 八、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污水工程规划 3.雨水防洪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九、分期开发指引 十、近期建设规划 十一、开发模式 1.开发指引 2.分期开发 3.管理模式 4.融资渠道 5.开发模式 十二、附件 附件1:广东省人民政府(粤府函[2001]444号)“关于同意扩大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 附件2:东莞市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环境影响的评价大纲环评结论及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3: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总体规划纲要评审意见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公示说明 本规划针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现状特征和现实问题,在生态保护、资源评价、土地利用、文化体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发展目标及各景区景观特色定位,构建了太湖风景名胜区独具特色的空间格局,从风景区保护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总体发展战略,及各景区在资源保护、景区发展、建设引导等方面的重要对策。 一、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兼顾发展 落实“保护第一”的要求,严格保护太湖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山水人文资源的原真性、江南水乡风貌的独特性,保障太湖水系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同时,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兼顾景区及周边区域的发展需求。 2、区域统筹、整体协调 高度重视太湖风景名胜区在长三角及区域环境中的重要价值及作用,从区域的角度出发,整体保护环太湖地区生态资源和景观资源,协调太湖风景资源保护利用与太湖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同时充分协调景区与周边城市的空间关系,促进城市与景区的和谐发展。 3、优化资源、突显特色 深入研究太湖风景名胜区水体、岛屿、湖湾、岸线、湿地、山体和植被等自然景观风貌特征,梳理和挖掘吴越文化史迹及景区所在地区历史、文化、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特点,进一步优化资源品质,突出太湖风景名胜区独特的自然山水与吴越文化交融的景观特色,提升景区资源的永续利用价值。 4、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合理把握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利益,充分结合景区资源特点,探索因地制宜优化生产方式、改善和提高景区人居环境质量的途径,从而更有效地保护景区生态景观环境。 二、性质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以自然山水组合见胜、以吴越文化为内涵特征、以江南水乡田园为景观风貌的,融风景游览、休闲游憩及科学文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自然与人文并重的湖泊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三、发展目标 以风景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为首要前提,强化太湖风景名胜区自然及人文特色,进一步协调景区与城市关系,合理利用风景资源,优化引导景区产业结构,将太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境优越、特色鲜明、城市与景区和谐相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大型生态绿心; 通过对各景区人文资源的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集中展现中华吴越文化精髓的文化遗产聚落; 通过对环太湖城市群与景区的空间协调和优化布局,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景观宜人、风貌和谐的城景交汇型风景名胜区; 通过对各景区旅游资源整合以及区域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世界著名的山水人文型旅游目的地; 通过对环太湖地区的整体产业协作引导以及各景区的协同建设,使太湖风景名胜区成为环境优越、经济繁荣、充满活力的生态产业典范区。 四、总体发展战略

高新区规划

城市概况 1992年2月前,苏州高新区无独立的行政辖区。 1992年3月,新建的苏州河西新区开始代管原属苏州市郊区横塘乡的永和、星火、曙光、落星、何山、狮山6个行政村。区域范围: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抵向阳河、横塘乡北界;西达狮子山、何山;北接吴县枫桥镇南界。区域面积6.8平方公里。 1993年4月2日,苏州河西新区改称苏州新区。苏州新区代管的区域范围扩大至原吴县枫桥镇的徐何、典桥、金庄3个村,木渎镇的兴隆、新升、明星、石城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黄山村。区境四至:东濒京杭大运河;南接向阳河、横塘乡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等村;西临木渎镇白塔、南浜、金山3村和吴县枫桥镇支英村;北连枫桥镇支津、毛家、木桥、合利4村。区域面积16.8平方公里。 1994年6月10日,吴县的枫桥镇,木渎镇的兴隆等4个村和郊区横塘乡的永和等7个村划归苏州市管辖。由苏州新区管理委员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辖区范围:东与京杭大运河相临;南与向阳河、横塘镇北界和吴县木渎镇长浜、沈巷、天平诸村接壤;西与吴县藏书乡的五峰、天池、篁村3个村和郊区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鹿山、石羊2个村相连;北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的五图、塘西、红星、长亭4个村毗邻。境域面积52.06平方公里。 2002年9月,苏州市委、市政府对新区、虎丘区、相城区、吴中区等进行了区划调整,将虎丘区虎丘镇和白洋湾街道以及横塘镇的部分村划出,由相城区和吴中区划入通安镇和东渚镇、镇湖街道,建立苏州高新区、虎丘区,2003年12月苏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横塘镇和枫桥镇改为横塘街道和枫桥街道。 区划调整后的苏州高新区、虎丘区东临石湖和京杭大运河,与沧浪区友新街道,金阊区三元街道、白洋湾街道以京杭大运河为界,与金阊区虎丘街道,相城区黄桥街道的青台、民安、大庄、陈旗、下庄5个村毗邻;南与吴中区越溪街道的莫舍、张宅、吴山、张桥4个村,木渎镇的金山、天平2个村,藏书镇的五峰、天池、篁村、官桥等村,光福镇的枫浜、浩度、安山等村接壤;西及西北濒太湖;北与相城区黄埭镇的长泾、潘阳2个村,东桥镇的方桥、埝桥、桑浜、罗埂、矫埂等村,望亭镇的堰头、华阳、巨庄、吴泗泾、孟河等村毗邻。行政面积223.36平方公里,2010年末区域总人口72.51万,其中常住人口33.57万,暂住人口38.16万,外籍人口0.78万。下辖狮山、枫桥、横塘、镇湖4个街道及浒墅关、通安、东渚3个镇,下设科技城、浒墅关经济开发区、苏州西部生态城、苏州高新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高新区管委会、虎丘区人民政府驻地在运河路。 自然条件 苏州高新区、虎丘区地势西高东低,吴淞标高4.88m-5.38m,土质粘性,地耐力强,地质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春秋短,冬夏长,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17.7摄氏度。

【9A文】游客服务中心设计说明书

鹿邑老子游客服务中心规划与建筑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篇 第一篇规划背景 1、总体发展战略 (1)鹿邑县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实施“老子文化兴县”战略。 ——做大做强老子文化产业,发展老子文化旅游。 ——着力打造“老子故里、道家之源、道教祖庭、李姓之根”四大文化品牌。2、相关规划 三河交汇、水青草绿、功能齐全,集老子文化和水景文化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工业城市、宜居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1)鹿邑县城乡总体规划(20RR-2030) (2)鹿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3)鹿邑县旅游总体规划 (4)鹿邑县涡河公园规划 3、旅游景区建设 老子故里旅游景区建设(国家4A级景区)最早打出“老子故里”品牌的景区。20RR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恢复太清宫和明道宫唐宋鼎盛景观的基础上,鹿邑县兴建了十里生态文化长廊、老子文化广场、老子故居、三清大殿、问礼广场、睡仙广场、道源碑林、翰轩苑、老子文化博览园、李母墓等景点,形成了老子故里旅游景观群,目前规模已达800余亩。 先后成功举办了自然·和谐·发展——弘扬老子文化国际研讨会、“老子庙会、公祭老子大典等文化活动。集祭祀朝拜、陈列展示、参与体验项目于一体。 第二篇规划目标 作为紫气大道上的入口景区,鹿邑老子国际慢城旅游服务中心担任整个旅游景区

的入口形象工程,在旅游配套类型方位方面应把握鹿邑的总体发展趋势和需求,探索适宜于老子国际慢城的新模式,为后续服务区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 功能定位 集合旅游服务,文化展示,特色购物,节庆娱乐复合型功能为一体的中国鹿邑老子国际慢城旅游服务中心。 形象定位 本项目的建筑设计,以中式现代休闲风格为主,结合老子文化、道家思想文化内涵,以高低错落的既现代又传统的建筑形式,配合高台,柱廊,屋顶,阳台,精致细部等构筑一个具有现代化,又充满中国传统特色的旅游综合服务区。 第三篇规划理念及原则 1、老子解读 老子,姓李名饵,字伯阳。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楚国苦县厉乡曲仁人。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 2、文化解析 (1)国际慢城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国际城市发展模式→文化慢城 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寻求一种将现代化技术和传统生活相融合,使人们在享受现代化和科技进步的同时,用一种怀旧的情绪,回归自己健康、规律和幸福的生活。国际慢城不是一个城市建设理念,而是一个生活方式理念国际慢城是最能代表当下国际上最为时尚的旅游观和旅游态度。和国际相比中国人的旅游观尚存差距,需要导引的中国文化旅游城市的国际化水平普遍较低,鹿邑尤然,需要对标性提升转型。 (2)老子文化&国际慢城文化 鹿邑之慢,世界之慢,异曲同工。老子之慢,根正苗红,慢得其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