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前瞻性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妥善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目标的矛盾,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从而实现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现状调研

(一)现状概况

(1)区位:太湖旅游度假区位于北纬30°56′--37°33′,东经119°55′—120°54′,距离市区15公里,距上海95公里,距陆上76公里,水上42公里。区现有公路通往西山、光福和胥口,水路四通八达。

(2)气候:度假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受太湖水体调节作用影响,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足,气候宜人,全年平均气温为17℃,年平均降雨量1096.9毫米,适宜休闲度假旅游。

(3)地质:平原地质为西南较古老的太湖推复构造之局部,湖底海陆相交互的黏土,粉砂土,细砂土沉积地层。渔洋山,岛一线岛山形态分布,格受到断裂构造线的控制,基岩出露明显,除渔洋麓和岛屿东缘由小片青龙灰土岩外其他均属泥盆系五通英砂岩,岩性坚硬。

(4)水文:度假区南部、西部濒临太湖,区还有两处岛屿,湖岸总长达31.4公里,度假区河流纵横,横河、香山运河、顺提河横贯东西。河水主要有太湖补给,历年最高水位4.92m,最低水位1.95 m,平均水位2.99m。

(5)生态环境:度假区山体绿化资源非常丰富,区村民注重植树绿化,湖边、河旁、鱼塘、公路边、道路旁、村前村后广泛植树栽花,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区林场集中,种植树木果林,加之沿开阔的水面,生态环境优越。太湖外两侧坡地、滩地,总面积达上万亩,已形成低滩种芦苇,高滩插枊,堤旁栽穗槐的绿色环境。

(二)现状资源概况及分析

1、自然资源现状及分析

在约25平公里的规划控制面积(香山街道)集中着各种极具潜质的自然生态资源,有形态各异的山体,有优美的太湖岸线,丰富的水网体系和品种多样的绿化树木。其自然地貌条件具有环太湖地区地理特征极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1)自然山体

度假区(香山街道)山体自然景观丰富,生态资源良好,山林植被茂盛,形态也基本保持原风貌,但也有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①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山体遭到开发建设性破坏。马公山和小横山最为重。渔洋山和南旺山等山体由于开山采而局部有所残缺。

②山体植被遭受一定程度的毁坏。而毁坏的部分又都集中在太湖和太湖大道的主景观面上,使太湖岸线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③部分山体如南旺山和小横山等由于开挖时间过长,且长期暴露在外,已引起部分水土流失。

④部分山体(主要是叶山岛东部山体)由于开发的原因已基本失去了山地和山体的地貌特征。

⑤渔洋山、墩山、穹隆山等主要山体的山麓上分布有大量公墓。

(2)岸线

度假区(香山街道)太湖岸线很长,共计31.42公里。沿湖岸线的太湖风景非常优美,岸边生长有多种水生植物,岸上有绿地,加之自然的山驳岸和太湖水的微澜荡漾共同构筑了度假区沿岸旖旎的自然风光。尽管度假区岸线呈现出较好的风貌和形态,但依然存有不足:

①保护利用不足:主要指位于渔洋北侧、岛西侧、叶山岛西侧岸线。现状岸线是以苇地和自然山驳岸为主的原生态岸线。虽然视觉效果佳,但未被人使用,规划应对此进行合理保护加以利用。

②建设开发不当:主要指位于岛南北侧和叶山岛东侧岸线,由于被建设成为直墙式护岸,破坏了人们的亲水空间,同时视觉效果也欠佳。

(3)绿化

太湖度假区(香山街道)处处充满绿意,自然生态优良,区山体、绿化资源非常丰富,度假区村民也注重植树栽花,加之开阔的太湖水面,形成区良好的绿化景观层次。

①现状高层次绿化主要指山体绿化。现状的山体植被绿化较好,但植被以常绿的针叶林为主,林相单一,色叶植物种类少,色相变化单调,花草木少,规划应增加山林绿化的植物种类,形成四季有景的山林景致。景观绿化主要指大桥公园和凤凰台。其中凤凰台景观较好,但现状规模太小。而大桥公园位置重要却建设过于简单,缺少引人入胜的景点、亮点,有待规划进一步加强。

②现状中层次绿化主要指分布于村庄边和宅前、宅后的苗圃,培育有广玉兰、红叶、水杉、香樟等。果林以梅、桃、杏、、桔子、枇杷为主。区果木集中,品种繁多,为度假区绿化锦上添花。

③现状低层次绿化主要是位于行政机关、高档别墅及重要道路两侧的草地和沿太湖河岸以苇地为主的生态湿地。该层次绿化缺乏色彩鲜艳的花卉,规划应加强度假区花卉品种的设计,在主要景观点、重要节点处应呈现出“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景色。

(4)水系

网状水系密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风光。太湖湖面辽阔,水质较好。人工河道基本是东西走向,其中香山运河和顺堤河具有防洪功能。现状自然水系多呈南北走向,从村边穿过。区池塘、鱼塘众多,水质优良,养殖有鱼、虾、贝类等。另外现状灌溉渠、防洪闸等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尽管度假区水资源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现状河道不贯通,有待进一步梳理,防洪河道有待进一步疏浚。

②个别湖湾及小河的水质因受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而有富营养化趋势。

2、文化资源现状及分析

太湖流域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适宜人居的好地。太湖的山川秀气,造就了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春秋越争雄,直至当代,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这片土地上荟萃了无数中华英杰,留下了数不尽的名人遗址。春秋时期,夫差与西施在这里演绎了一场回肠荡气的历史悲剧,著名军事家武,在这里著出了传颂千古的子兵法。末汉初的商山四皓,在这里树立了孤标傲世的隐士风。东汉名臣买臣也在这里发愤成才,三国时国都督陆逊,晋代著名文学家陆机父子两代,在这块土地的滋润下名垂千古,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感慨这里的地灵人杰,留下了传世的书法佳作,北宋两代贤相仲淹与成大更是从这里走身中国的政治舞台。宋代大学者叶梦得,抗金名将世忠、梁红玉、明初北京紫禁城的总设计师蒯祥,正德年间阁大学士签,明中期影响后世数百年的门画派巨子、文征明、唐寅、仇英,明末书画巨子董其昌,清代大学者士祯、顾嗣立,洋务运动的骨干人物桂芬,乃至近现代在文化、政治舞台上叱诧风云的章太炎、柳亚子、根源、叶楚伧、家淦,曾在这里留下了遗踪。这里名人遗址之大,中国传统文化气氛之浓,在国堪称首屈一指。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恩泽雨露,使无数民间工艺的璀灿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盛开。这里是举世文明的绣之乡,从汉唐起,这里大师叠出,使绣成为世界是艺术百花坛中的奇葩。这里是中国派微雕工艺的发源地,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工艺品,至今仍为世人所叹服。这里是式象牙雕刻的大本营,从明代起玲珑剔透的派牙雕就风靡全国。明嘉靖时期盛极一时的门画派,使这里成为全世界收藏家们憧憬的书画圣地,而以蒯祥为鼻祖的“香山派”建筑艺术,又成为中国明清宫式建筑的渊薮。“自古越旌歌地”轻柔委婉的曲,历来令人醉,这里诞生了高雅宜人的昆曲和余音绕梁的评弹,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几分光辉。

经过时间的冲刷和历史的沉积,现状仍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1)历史文化遗存

度假区(香山街道)现状分布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有6处。即昙花庵、董其昌墓、武练兵场、二妃庙、二妃坟、蒯祥墓园。其中昙花庵和蒯祥墓园是现状开发利用较好的人文景区,但规模较小。董其昌墓、二妃庙和二妃坟现状仅留有遗址,尚未进行开发利用,而武练兵场已遭破坏。

(2)传统风物

香山街道现状分布的传统风物主要古井、古树、古建等。其中古树主要分布于尚未开发的山林、村落中,树种有银杏、水杉等,古井主要位于具有一定年代和传统特色的村落,如湾里村(是一处“村融山水中,人在画中居”的田园村庄),渔帆村(蒯祥故居所在地)。古建筑位于叶沙岛西侧平头山南的村落,建筑呈现江南特有的天井式布局。另外民居的门牖也呈现出一定的历史遗迹。

通过现状调查分析,度假区(香山街道)的文化遗存较多,但不成系、不成规模,

呈现“散珠碎玉”式的布局形态,需要挖掘整理,逐步修复保护。

(三)现状潜质与存在问题

1、从现状资料分析可知,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潜在发展优势较为明显,集中表现为:

(1)度假区(香山街道)位于重要旅游区域--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的核心地带,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度假区(香山街道)有公路向北连接光福等景区,向东通市区,向南可达东山镇,并通过太湖大桥与西山岛相连。度假区(香山街道)还可凭借水路北通长江,东至上海,南至杭嘉湖,西渡太湖至宜兴及。因此度假区对外交通非常便捷。

(3)位于环太湖地区的中心位置,边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文化昌盛、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文化氛围浓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4)旅游业的良性循环为度假区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5)长三角及市的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太湖度假区形成良好的带动作用。

(6)度假区(香山街道)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江南著名的水乡古镇木渎、光福、东山、西山和湖等景区,进一步带动度假区的旅游业发展。

(7)市“三古一湖”(即古城与古典园林、江南古镇以及太湖)的品牌优势,有利于太湖度假区知名度的提升。

2、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现状存在问题较多,既有规划层面的问题,也有旅游策划层面的问题。

(1)规划层面存在问题:

·规划滞后,指导性差,导致盲目开发建设。

·土地利用混乱,度假功能不明确。

·配套设施不完善,规模小,级别低。

·开发商追求最大利润与政府的短期行为,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度假区的景观和生态环境。

(2)旅游策划层面存在问题:

·“散珠碎玉”式的旅游资源不成系统。

·休闲度假容贫乏,度假环境较差,旅游形象模糊,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发挥品牌优势。

·旅游发展主导思想多变,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

四、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功能定位

根据区位分析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位于历史发展的主轴上,通过它的发展可传承历史文脉,延续城市历史空间,保护好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太湖的美丽风光。度假区(香山街道)又是一百六十平公里度假行政辖区的核心部分,与太湖各风景名胜区相辅相成,且位于太湖各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对边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承担了相当的旅游度

假职能。同时基于中央对在太湖建立文化论坛的新世纪发展战略,规划将度假区功能定位为:太湖旅游度假小城镇;环太湖地区的旅游配套服务和休闲娱乐的中心;一处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东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二)发展目标

抱着“保护第一”的目标,从保护整个环太湖地区山水资源和人文资源的角度出发,实现“绿色太湖、文化太湖、健康太湖”的主题。同时通过加强度假区(香山街道)的建设,优化太湖旅游度假行政辖区的结构,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旅游度假产品更上一个层次。

(1)进一步提升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品位,把握保护太湖资源的契机,将其建设成为环太湖地区乃至市未来最主要的休闲度假中心和度假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从整个市区来看,虽然有四条相对主要的城市绿楔。但相比较而言,最具规模、最有特色的城市绿楔主要分布在太湖沿线,而就目前休闲度假格局来看也是环太湖沿线最有发展潜力。可以毫不夸地说,现在和未来的休闲度假中心就是在环太湖地区,而度假区既是休闲度假中心地又是度假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2)体现绿色太湖的生态性

通过太湖生态湿地项目、山地生态项目、农业生态项目、林果生态项目的建设来体现绿色太湖的主题。

(3)成为文化主题突出的旅游度假区

通过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即通过文化论坛的建设),使人们能够得到文化上的熏,艺术上的醉,知识上的提高,情趣上的满足。

(4)打造健康太湖的形象

通过休闲性的健身活动、参与性的旅游体育活动、保健性的中医疗养以及现代文明的娱乐场所的建设来为旅游者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创造一种健康有益的度假环境。

(三)空间发展研究

对于太湖地区的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有以下三种空间模式:

全面保护模式

西部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特别是环太湖地区,是市动植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因此,提出全面保护生态功能区,禁任不利于自然生态区的建设行为。此策略旨在全面保护太湖地区的自然资源,使其真正起到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和丰富动植物种群的作用,尽量做到保持其原始风貌,体现自然与人文特色。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以自然生态区、自然保护区为组团形式的空间发展模式。

全面开发,建湖滨新城模式

所谓的湖滨新城,是指环绕东太湖湾地区,兴建以休闲观光旅游和人居为主体、风景优美和配套高标准设施的新城区。包括西山、东山、渡村、藏书、横泾、浦庄、胥口和光福南部,充分依托太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逐步形成沿太湖带状发展模式,充分体现湖滨新城

的特色。

适度开发,片区组团核心发展模式

在充分依托太湖旅游资源的同时,考虑太湖旅游度假行政辖的现状基础条件,对辖区的核心(即香山街道)进行重点开发,形成片区核心式的发展模式。所谓的片区核心是指依托太湖度假区的重点乡镇,利用其现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做大做强,最终形成片区核心向外辐射,带动边地区发展。

对以上3种模式的优缺点比较:

保护是环太湖地区的主基调,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两个面,一是区域的生态环境及其资源,二是区域的人文遗存及景观资源。

针对前2种发展模式,即全面保护和全面开发,都是比较极端和片面的发展模式。

进行全面保护,势必造成边地区的落后,进而使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展现其精华部分。基础设施配套的后进也会造成旅游的滞后性,最终影响太湖地区的旅游开发。

相反,进行全面开发建设,大搞湖滨新城,在太湖边集中开发建设,势必会造成景观的极大破坏,使太湖资源失去原味,丧失太湖组团的自身特色。成片开发滨湖新城是对太湖资源保护的极大挑战。因此,这种发展模式对以保护为主旨的太湖度假区是不适合的。

就现状较为松散的结构来看,强调适度开发、片区组团极核增长模式是比较合理的。针对西部区域自身特有的太湖资源优势,合理的结构性调整,可以使太湖组团结构更加有机、紧凑。建成太湖度假区后可以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有效控制光福、西山、包括东山镇无序蔓延和扩,有利于保护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和不可再生的西部区域资源,带动整个环太湖地区的发展。通过对度假区的建设,带动整个环太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五、总体规划

(一)规划控制面积(香山街道)用地规划结构与布局

(1)规划设计目标

充分发挥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及区位优势。将太湖度假区(香山街道)建设成为融山、水一体的湖滨生态度假城镇。

(2)结构特征

形成“一带、一环、两轴、两岛、五区”的规划结构。

“一带”:依托太湖滨水资源形成沿湖滨的休闲旅游带。即利用自然的太湖驳岸和水边湿地开发建设旅游设施形成滨水区的休闲旅游带。

“一环”:依托自然山体、水系形成环绕核心区的绿色生态环。该生态绿环将区(香山街道)的墩山、小横山、串联其中,将现有河流鱼塘整治放大的小型湖泊点缀其上,形成融山水湖泊绿化于一体的生态绿环。

“两轴”:为了突出核心区在度假区(香山街道)的标志性地位,规划形成两条面对太湖

开敞的水轴,将太湖自然风光渗透进核心区,将核心区风光融入自然山水中。东西水轴的西部以一组度假宾馆为起点,至东部度假区(香山街道)标志性商务建筑;南北水轴北部为度假区政府所在地,南部是商业水街。水轴两侧以公建为主,为居民和旅游者服务。

“两岛”:即叶山岛和岛,以文化论坛为主要容。

“五区”:指西北部的滨湖度假宾馆区、南侧的滨湖亲水度假村区、中部的核心商贸娱乐区、北部的动迁居住区和东部入口居住区。

中部核心商贸娱乐区:包括度假酒店、商务办公、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为度假区所有人口提供服务。

滨湖度假宾馆区:位于渔洋山与米堆山之间临太湖的区域,以一组星级宾馆为主。为旅游人口服务。

滨湖亲水度假村区:南部滨临太湖的扇形区域。以度假村性质的度假别墅、度假公寓为主。为旅游人口服务。

东部入口居住区:是度假区的东部门户,以居住建筑为主。是外部迁入居民、房地产吸引人口的居住区。

北部动迁居住区:背靠山体,以多层居住建筑为主。是现状区居民动迁区。

(二)道路系统规划

(a)原则

1、分离过境车流,使区尽可能少受过境车流影响。

2、强调强调自然的线型,道路断面及绿化配置应有度假区的特色。

3、滨水道路通而不畅,保护滨水区,不为过多机动车干扰。

4、尽量多设置小型停车场,为旅游者驻留提供条件。

(b)案

形成“T”字型的主干道和“十”字型的次干道,解决区交通。同时在度假区的核心区和滨水区提高支路网密度以缓解交通。

1.主干道:“T”字结构

规划利用区(香山街道)原有望湖路和中心路,形成“T”形主干道结构。主干道是度假区与外界联系的主要通道,是交通性道路,沿街两侧用地格控制出入口。规划主干道的红线宽度为30米, 道路红线两侧各控制30米绿化带。

2.次干道: “十”字结构

次干道是与主干路衔接的集散道路,主要承担各功能分区间的联系,是生活性道路。规划次干道的红线宽度为20--24米,道路红线两侧各控制20米绿化带。

3.支路系统

支路作为各功能分区部的联系道路,承担短距离交通的功能,是生活性道路。规划注重

支路的连贯性,同时便自行车出行。规划支路的道路红线宽度为12--20米。

4.自行车道与步行道系统

结合度假区(香山街道)运行需要,建立安全、便的自行车、行人交通网络。在人员活动稠密区,结合绿化、商业设施建立步行街区。规划在核心区中心湖面围和河道沿岸建设融购物、娱乐、文化、休闲、信息等一体的商业服务步行广场。规划在度假区(香山街道)主要河道两侧设置滨河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与干路两侧的自行车道、人行道和支路,共同形成连续的自行车、步行交通网络,并与公交换乘体系相结合。

5.广场布局系统

结合度假区(香山街道)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规划,设置商业区购物广场、行政中心的市政广场、滨河休闲广场等公共游憩广场。

6.停车设施系统

规划按照人均拥有公共停车面积0.8~1.0平米的标准,配置公共停车设施,规划公共停车场用地为10.6公顷。其中机动车停车面积为8.6公顷;非机动车停车面积为2公顷。规划机动车停车以分散停车为主,机动车停车场主要结合车站、商业中心、片区中心等地区布置。非机动车的停车宜分散布置(如加宽人行道)。

(三)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a)原则

1、尊重现状自然山水格局,禁对山体进行破坏性的开发。

2、强调湖光山色的空间特征,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多层次绿化系统,通过楔形绿带对用地进行渗透。

3、强调人与自然的交流,营造和谐生长的人文环境。

4、通过水体整治与绿地系统相结合,达到山水交融的视觉景观效果,同时将用地布局与建筑设计融合到山水之中。

(b)案

面状绿化:规划充分利用现状的自然空间景观格局,即利用区域外围山体、湖泊湿地,形成渔洋山、穹隆山、米堆山山林公园绿化和太湖自然风光园,并将生态农业串联其中,成为外围生态绿环。规划利用河道、水系及绿化开放空间将小体量的墩山、小横山、串联起来,将现有河流鱼塘整治放大的小型湖泊镶入,形成融山水湖泊绿化于一体的部生态绿环。

线状绿化:利用沿路、沿河50—100米绿地形成“二横一纵”的楔形绿带,将生态绿地渗透到整个区域。另外,滨河绿地也是线状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度假区公园绿地系统的联系纽带和通畅的视觉走廊,在形态上以“长藤串瓜”的形式将各片区绿地连接起来,滨河绿带宽度控制在10-50米之间。

点状绿化:规划充分利用街头绿地以及居住区设置的居住区及小区级绿化,形成点状绿

地系统。

整个度假区(香山街道)绿化景观系统最终形成由外围山体、湖泊湿地等组成的绿色生态外环,由部“一环、三山、五湖”组成的绿色生态环,以及遍及全区的“二横一纵”的楔形绿带,结合各功能区的主题公园、街头绿地,形成多层次、多色彩、生态的绿地景观系统。(四)城市设计

(一)原则

1、基于自然山水和光福机场飞机起降对净空限高的要求,对建筑高度进行控制。

2、强调在空间视觉上的有序性和景观性,形成融“山、水、城镇”为一体的空间格局。

3、寻求建筑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协调关系,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并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4、在强调山水格局的基础上,烘托出度假区特有的人文环境,使之具有高层次、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

(二)规划容

1、规划特色

度假区(香山街道)的建设应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立良好的协调和共生关系,结合度假区(香山街道)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构架,形成山水相伴、四季常青的景观特征。为确保度假区(香山街道)空间与自然山水的锲合,规划通过山、水、绿、建筑的相互映衬,形成融合的空间环境关系。通过生态绿地、公园、沿河及沿路绿带构筑度假区的宜人环境。

2、景观轴线

依托主要干道、河道、建筑进行组织,结合各种绿地形成多条纵横交错的景观轴线。并以核心区为视点,通过南北向、东西向两条水轴,形成二条视觉走廊,可直接眺望太湖。

3、标志性节点

核心区是形成有强烈识别性的标志性节点。主要由标志性建筑、广场、绿地等要素构成,是度假区的一个亮点,也是整个太湖旅游度假区(香山街道)的一组标识性建筑群体。

4、天际尺度控制

规划寻求建筑与山体之间和谐的对应关系,以山体为背景,形成建筑天际线与山体轮廓线两条相互映衬的波形曲线,建筑假借山景,山景映衬建筑,二者相得益彰。

5、建筑色彩与风格

建筑色彩:居住建筑色彩宜淡雅、舒适、古朴、宁静、自然,公共建筑色彩依性质而定,办公建筑宜素淡雅,商业建筑色彩可相对活泼。

建筑风格:既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又要有时代特征。同一组建筑群体的风格、造型、色彩应协调统一,并在此基础上从细部、小品等面谋求单体的标识性。

六、旅游规划

(一)形象目标

度假区(香山街道)以其资源、区位及现状可塑性大的特点,使其成为整个环太湖地区的中心和形象聚焦点,也是整个太湖形象改善和档次提升的动力点,其主要功能是“休闲、娱乐、度假”。它应是城镇居民梦中的世外桃源,是让繁忙的现代人休闲的理想场所。它应体现未来休闲的潮流,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二)度假区(香山街道)特色创意

度假区(香山街道)的结构规划,由青山绿水构成景观轴线,烘托度假区的人文环境,并将度假区(香山街道)的各功能组团组织成一个整体。景观规划通过山体及边地带的大面积植绿,水体整治成系,达到山水交融的视觉景观效果。在此基础上,将建筑融合山水之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山、水、城镇”景观。度假区旅游线路按自然和文化景观序列形成两条主线。一条沿太湖度假区(香山街道)东入口—太湖大道—太湖大桥—岛—叶山岛的自然风光带,另一条从太湖水星--商业水街—核心区—文化水街--太湖西岸的人文景观带。

七、资源保护规划

(一)保护体系

建立二大资源保护类型即自然资源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坚持在开发过程中要关注、协调人、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湿地、林地、古村落等自然、文化资源敏感区边,不新建旅游设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保护规划

1、自然资源保护规划

(1)保护好该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的整体环境。

(2) (2)加强对度假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乡土物种,控制外来物种的侵入,利用乡土物种植树造林,提高度假区(香山街道)植被覆盖率,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风景林、果树林、花卉园、药材园的建设,营造太湖流域优美的生态旅游度假环境。

(3)加强对太湖水体资源的保护。遵守不破坏水质的原则;特别注意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开展水上游乐体育活动,要防止汽油、垃圾货物生活污水的污染。

(4)加强对山体旅游资源的保护。禁开山采、毁林垦荒等破坏植被和景观的活动,保持山体林木风貌的整体性和观赏性。对被破坏了的山林,应逐步进行修复,改善生态环境。

(5) 加强对太湖岸线资源的保护。度假区(香山街道)的太湖岸线空间应以原生态的开发为原则,禁在岸线上进行大量建设性开发,以保证岸线空间的公共性。控制太湖大道的车流量,仅通行旅游车,保证沿太湖岸线的生态环境。

2、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1)重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规划对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历史文化遗存控制日游客量,对遗址性历史文化遗存作保护性开发,对需修复的古建筑应修旧如旧,对古井、古树等传统风物予以保留。

(2) 重视对特色村落的的保护。岛、叶山岛上传统村落以粉墙黛瓦为主,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民居风格。同时各居民点依着山势布局,高低错落,形成了独具韵味的山村风貌,规划对这种山村水乡民居风貌应加以保护。

(3) 重视对原有生活式的保护。度假区村民生活安逸、闲适、富足,代表着一种生活式。规划尽量不改变这种生活式,即最大限度的保留大片林地并规划大量生态农业用地。

苏州吴江区运东环保科技产业园

苏州市吴江区运东环保科技产业园 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苏州太湖新城吴江管委会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 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 二O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1任务由来及规划概述 (2) 1.1任务由来 (2) 1.2规划概述 (2) 1.2.1规划目标 (2) 1.2.2规划范围 (3) 1.2.3功能布局和用地规划 (3) 1.2.4基础设施规划 (4) 2区域环境质量 (7) 2.1大气环境质量 (7) 2.2地表水环境质量 (7) 2.3声环境质量 (7) 2.4地下水环境质量 (7) 2.5土壤环境质量 (7) 3环境影响评价 (8) 3.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8) 3.2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8) 3.3声环境影响分析 (8) 3.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 (8) 3.5生态影响分析与评价 (8) 3.6地下水影响分析 (8) 3.7环境风险影响评价 (9) 4公众参与 (10) 5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12) 6规划方案合理性综合分析 (13) 7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 7.1大气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 7.2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5) 7.3固体废物处置减缓措施 (15) 7.4地下水影响减缓措施 (16) 7.5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6) 7.6生态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6) 7.7环境风险防范体系 (16) 8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 (17) 8.1环境管理规划方案 (17) 8.2环境监测计划 (17) 8.3跟踪评价 (17) 9总结论 (19)

1任务由来及规划概述 1.1任务由来 苏州市吴江区运东环保科技产业园是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专业化园区(吴政发〔2013〕194号),园区产业定位是垃圾处理产业、环保技术和装备产业、环保产品和环保服务产业等。规划总面积12.5平方公里,四至边界为西邻苏嘉杭高速公路(常台高速公路)、南接莘七公路,东靠苏同黎公路,北面以规划殷家路为界。 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相关规定,苏州太湖新城吴江管委会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江苏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股份公司对苏州市吴江区运东环保科技产业园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本次评价拟通过分析园区现状条件及存在问题,并根据规划方案,从区域环境管理要求出发,提出更为合理、实用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建议,为规划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从而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 1.2规划概述 1.2.1规划目标 园区功能定位为:现代高科技垄环保产业生产基地;环保技术研发、创新和应用的推广平台;环保技术咨询、人才培训服务示范窗口。 园区规划目标为:以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为契机,引进以垃圾处理产业为核心的环保产业,在园区内形成环保产业链。以技术带动生产,打造环保技术研发中心,凭借专业的公共创新平台、优秀的环保人才队伍、发达的产品营销网络,形成集研发设计、科技孵化、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为一体的环保产业园区。引进专业机构、权威组织,组织环保技术交流,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和专业人才培训,将环保产业由生产型产业扩展到服务型产业,成为环保服务业示范区。绿色生产、

(完整版)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设计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所以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此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1.5%),但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

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他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14年,建城的地点就在目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苏州市以西,靠近著名的太湖边的

苏州近期发展规划(2012-2015)

《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 为深化和落实《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住建部《关于加强“十二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建规[2011]31号),我局委托编制了《苏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5)》。现将成果主要内容公示如下: 一、规划范围 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所确定的中心城区以及外围近期重点发展区域(西部生态城科技城、南部吴中区太湖新城、北部高铁新城及苏相合作区),总面积约为777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近期建设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年至2015年,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限保持一致。 三、近期城市建设目标 经过三至四年的努力,使苏州市的城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提升;历史文化特色更加凸显;人居环境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城市内外交通体系基本建立;“一核四城”格局初步形成;城市综合功能和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使苏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重要地位的区域中心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四、近期发展规模 1、近期人口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总量36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81万,暂住半年以上人口179万人。 2、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苏州市近期用地规模 至2015年,规划范围内建设用地总量将达483KM2左右。城市新增可建设用地66 KM2,其中净增建设用地约35KM2,已批未建用地约15KM2,挖潜建设用地16 KM2。 五、近期城市空间结构 至2015年,规划区将基本形成“一核四城、两轴三环五楔”的总体结构。 六、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1、重点提升地区:为苏州古城区。

吴中太湖新城规划

区域控规 苏州太湖新城总规划面积180平方公里,其中,苏州吴中太湖新城规划陆地面积30平方公里,启动区规划陆地面积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20平方公里。 吴中片区规划用地面积30平方公里,北至苏州南绕城高速公路,西至木东公路,东部与南部至苏州湾。 总体布局 由“一湾、一带、两轴、四区”架构而成。 一湾:苏州湾公共城市港湾——新城商业中心、景观中心、活力中心 一带:沿湖生态景观带——生态景观带、开放空间带、休憩活动带、慢生活带 两轴:中央大道轴——南北向中央景观带、商业购物活动带、地下空间核心利用带、

东太湖路景观轴——新城东西向景观大道 四区: 中心商业商务区:商务金融、商业贸易、旅游服务、会议展览等功能的密集发展区,城市经济生活最活跃地区。该区将围绕天鹅港建设一系列地标建筑或建筑群,打造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都市港湾。 湾西区:旅游服务、文化休闲和居住等多功能复合发展区,新城中心支撑区。临湖为公共服务带,中间为居住社区。北部为新城医疗用地。 湾东区:旅游服务和居住等功能复合发展区,新城中心支撑区。临湖为公共服务带,东太湖路两侧为混合使用区,苏震桃一级公路西侧为办公用地,其余为居住社区。 吴郡绿岛:滨水现代高层居住社区。北侧为永旺梦乐城商业综合体,苏震桃一级公路东侧为办公宾馆用地,其余为居住用地。 启动区规划 旺山路以东的10平方公里为启动区,其中,公共配套用地约6800亩(含公共绿地2300亩)、居住用地约2800亩、商业用地约1800亩、生活配套用地约830亩(包括医院、学校和邻里中心)、文化设施用地约270亩。启动区东至东太湖,南至东太湖,西至旺山路,北至绕城高速及友翔路一线。

城市界面——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

城市界面——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 卢济威陈屹峰吴其煊 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位于苏州市东部,东侧紧靠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开发的苏州工业园区,西侧毗邻苏州古城,区内有作为苏州内环线一部分的东环路、规划中的虞苏杭高速公路及中新路、三星路、机场路、金鸡湖路等重要城市干道穿越(图1)。

东环路地区城市设计的研究范围西起东环路,东至规划中的虞苏杭高速公路,北起三星路,南至机场路,主要对三星路、中新路、金鸡湖路、机场路两侧地区及东环路东侧地区进行设计研究,规划设计范围为63.5ha。 1、发展定位 苏州市在近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城两区的格局:即整个城市由苏州古城、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三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构成。从宏观上来看,位于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之间的东环路地区,正是限定苏州工业园区这一城市区域的重要边沿之一。因此,作为一个城市界面,强化苏州工业园区的整体城市意象是东环路地区的一个基本功能。 今后,苏州古城将以旧城保护、旧城改造为主要任务,逐渐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而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则发展成以生产为主,兼重服务的自我完善的独立城市区域,这一城两区将由东西向城市干道干将路—中新路所联系,因此干将路中新路已成为苏州城市的生长轴和发展轴,苏州城市这一沿东西轴向的主导发展模式在新编制的《苏州市总体规划》中也得到肯定。规划中的沿干将路—中新路的地铁轻轨系统也将使这一发展趋势得到加强。因此作为联系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的东环路地区,同时,也应把强化苏州城市东西轴向发展主导趋势作为他的基本目标。基于上述认识,对于苏州工业园区东环路地区,应以城市界面作为其总体发展定位。这个定位包含二个层面: (1)城市景观层面: 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现代化工业区,有着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城市意象与之相称。对这一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而言,东环路地区是对它起限定作用的一个城市界面,因此它对塑造工业园区整体的城市意象有着重要意义,也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2)城市功能层面: 苏州古城和工业园区是两个自我完善、相对独立的城市区域,仅依靠一条城市干道和地铁轻轨系统是无法将其很好地联系起来,无法保证物质和住处在它们之间正常地流动和交换,更不能保持苏州城市东西轴向发展的趋势。因此,有必要把它们之间的城市区域建设成良好的联结体,以保证城市职能延续、组织机制有序、区域交通顺畅和环境形态优美。根据以上定位,城市设计要对《苏州东环路地区控制性规划》作必要的调整。 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东环路原规划设置内环高架路,这对工业园区的景观和形成区域次中心都带来不利。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仔细论证并与多方协商,将内环高架东移,与虞苏杭高速干道高架并道,平行布置,使东环路成为苏州新老区联系的景观廊。 其次,原规划土地使用以居住为主。城市设计定位要求在基地沿街地区增加商业、办公等服务性功能,特别是对东环路沿街和中新路两侧土地的使用性质作了较大调整。由于土地使用性质的改变以及为保证资金的投入产出平衡,增强开发的可能性,城市设计结合房地产市场调查适当提高了部分地块的开发强度。 第三,出于东环路地区的整体形态框架考虑,调整了控制部分地块的建筑限高,以获得预期景观效果。 2、目标与构思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总体 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报告 第1章苏州市概况 1.1 天然环境 苏州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其中178平方公里(包括14.2平方公里的古城)是属于市区。苏州境内位于太湖东部的地区,包括苏州市本身,地势基本平坦。太湖(2,425平方公里)位于苏州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安徽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将水注入长江和大海,五千年前这里还是东海,因此在苏州境内有众多的湖泊、河流和水道与太湖连接。这种纵横交错的河道网络有助于灌溉和运输,同时也能调节长江和太湖的水量和水位。这些风景怡人的水道和湖泊,也使苏州成为众所皆知的“东方威尼斯”。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上海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无锡和常州,南部与浙江的嘉兴和湖州毗邻,北部长江对岸是南通市。京沪线铁路和京杭大运河都经过苏州市,另外,完善的公路网络和众多的河流/水道网络也提供了前往苏州的水陆交通途径。 1.2 人口 苏州市在1992年拥有总人口567万人。其中:市区人口856,700人,自1975年以来,苏州市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1.85%,虽然增长率在1980年后开始下降(平均增长率是每年

1.5%),可是随着苏州市的经济活动增加,外来人口涌人,这里的人口增长率相信会升高。我们假设这个新的苏州工业园区必须要能应付每年2.0%的人口增长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苏州市人口的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和苏州地区的情形相反,苏州地区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来自自然增长。苏州市参与劳动者总数约占总人口的60,这和中国其它主要城市相似,如下表所示:

上海、天津和苏州的劳动力中少于10%是从事第一产业(比如农业和渔业),大约60%从事第二产业(比如制造业),30-40%则从事第三产业(比如零售业、酒店和金融业)。 1.3 城市发展形式 苏州是中国一大古城,以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以及秀丽的风景而著称。古代的苏州市建于公元前5 ,建城的地点就在当前14.2平方公里古城的所在地。传统的城市格局以及独特的道路/河道系统大部分都被保留了下来。1981年,中国宣布将苏州市列为重点保护的历史与文化名城,及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风景旅游城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随着苏州的迅速发展,古城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不足,不适应经济和人口增长的步伐。在保护历史古城,同时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宏观规划目标这个基础上,苏州已经将古城指定为历史和文化中心,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以及旅游业,在古城的西部,一个面积26.5平方公里,称为“新区”的地区已经获得相当的发展,以适应该市不断增长中的经济和新时代的需求。域西新区由大运河划分为河东和河西两部分,河东主要是住宅区,河西则用于国家批准的高技术产业开发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前言 一、区位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是以西最邻近的城市;它的西部是和,南部是和,北部长江对岸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风312国道都经过市。市域面积8488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太湖位于市以西15公里;它汇集了南部、北部、南部的水流,并由多条河道注人长江。境有众多湖泊、河流与太湖连接;创造怡人风景,使成为众所周知的“威尼斯”。 工业园区第二、二区位于首期开发区东部,涉及跨塘、斜塘、维亭、胜浦四个乡(镇),西距怖中心约15公里,东距约万公里(用地现状见图1-1)。

二、背景 1992年底,在中新双方合作开发工业园区的构想下,展开选址工作1993年4月, 工业园区的概念规划首次呈报给市人民政府;1993年5月呈报给省人民政府。 这个概念规划,是工业园区第一、一、三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基础和指导。 1994年2月,由省建设委员会主持审定厂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即第一区)的总体规划。根据专家意见调整之后;于1994年6月里报正式成果给市人民政府。这个总体计划于1994年出获得省人民政府的批准。 在此基础之上,展开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规划。1994年11月,首期开发区的详细计划通过专家审定。这个详细规划于1994年12月获得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1995年5月,展开工业园区第一区、第三区的总体规划,由新加坡市区重建局、驷马国际、裕廊环境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共同编制了结构规 划。 1995年6月初;总体规划的四个成员单位会同市及国际上参加专业规划的成员单位,在探讨确定了结构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了专业规划。 1995年6月底;在新加坡裕廊管理局,出裕廊环境工程私人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主持召开了总体规划讨论会,综合协调各专业规划。经过多人论证,多方案比较,现形成总体规划报告。

苏州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

附件1: 《苏州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任务书 1、项目名称 《苏州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交通影响评价》 2、研究范围 (1)规划研究范围:太湖新城启动区范围,并可视需要作适当拓展。 (2)重点评价范围:西至旺山路,北至绕城高速-友翔路一线,东至苏州湾大道,南临太湖。 图1 本项目重点评价范围 3、规划目标 在对控规单元交通规划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基础上,按照(1)区域交通影响评估;(2)交通整合详细规划及咨询,两个阶段开展本次项目的编制工作。以在实现对控规单元进行区域整体交通分析、地块交通外部条件校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细化安排各地块建筑设计方案与交通影响评价方案,统筹协调交通设施、交通组织及项目开发安排,最终形成交通设施、交通组织一张图,并对项

目开发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出实施安排及建议,以指导项目建设管理。 4、规划依据以及参考资料 (1)《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2)《苏州吴中太湖新城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3)《苏州市综合交通规划》 (4)《苏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5)《苏州市太湖新城有轨电车线网规划》 (6)其他相关规划资料 5、主要工作内容要求 5.1 第一阶段:区域交通影响评估 (1)现状分析及规划条件梳理: 全面梳理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现状,把握未来规划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系统、综合交通设施配套等规划思路及建设发展要求。 (2)交通模型需求预测与分析评价: 对背景交通量、诱增交通量以及不同交通方式交通的出行需求进行总体预测,并对重要节点、路段进行细化分析。 (3)区域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提出: 基于区域总体发展要求及交通运行特征,确立道路、公交、停车等各系统的整体交通发展目标及策略,提出相应量化指标体系要求。 (4)区域用地及交通组织、交通设施优化: 在统筹考虑内外、快慢以及多种交流流线组织方案基础上,提出区域内道路交通、公共交通、慢行交通、静态交通等网络、设施布局的优化方案。 (5)地块外部条件分析及优化 根据国家、地方相关规范标准要求,研究、分析区域内各地块的外部出让条件,对控制要素进行分析校核,并进一步优化和明确各主要指标和控制要求。 5.2 第二阶段:交通整合详细规划及咨询 本阶段工作需根据区域内地块开发情况提供两年技术服务,主要对(1)地块交通设施整合及优化;(2)地块交通组织整合及优化;(3)交通改善方案梳理;(4)实施安排及建议等,进行细化安排及考虑,以实现一张图管理的规划要求。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11年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用地管理通则 第三章建筑管理通则 第四章住宅区规划管理 第五章公共设施规划管理 第六章工业区规划管理 第七章景观与环境规划管理 第八章附则 附录一特定区域范围 附录二建筑满窗日照计算规则 总则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范围内各项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工程及与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有关的活动,中新合作区外参照执行。 第三条(规划建设理念) 园区规划建设应当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总体要求,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和建设用地,完善功能布局、集约利用土地,保护景观和生态资源、改善人居环境。 第四条(特定区域) 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视城市发展需要,将城市核心地区、旧城更新地区及大型公共绿地、滨水地区等在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上有特别要求、需作特殊规定的地区划定为特定区域。 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应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执行。在规划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确定地块的建筑密度、容 积率、绿地率、建筑退让和建筑间距等指标。 园区现行特定区域范围见附录一。园区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需要另行制定特定区域的 管理规定。 用地管理通则 第五条(新增城市用地分类) 园区内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并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在现行国标基 础上新增部分用地类别。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以苏州吴中太湖新城为例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以苏州吴中太湖新城为例看绿色生态城市建设中绿色建筑的作用 发表时间:2019-12-31T14:22:21.187Z 来源:《房地产世界》2019年14期作者:王浩1 童山中2 [导读] 以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建设为例,重点分析新兴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建设的经验,并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 GB/T51255-2017为对照,分析了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所达到的建设标准。 王浩1 童山中2 1.苏州北建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苏州 215000; 2.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常州 213000 摘要:以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建设为例,重点分析新兴城市建设过程中绿色建筑建设的经验,并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为对照,分析了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所达到的建设标准。详细阐述了绿色建筑对于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坚持绿色建筑建设的意义。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生态城市;太湖新城 1 概述:城市发展建设的方向——绿色生态城区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于2018年初通过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验收,完成了一个新城市的初始阶段建设工作。验收后城市如何落实绿色和生态的理念成为城市建设的新的研究方向。同年度即2018年4月1日《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正式实施,该标准为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的建设指明了一个方向。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规划陆地30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10平方公里)(见图1)。经过6年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核心区(即中心商务区)以东吴郡半岛和湾东片区的开发建设,目前重点建设区域为核心区及核心区以西。 图1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规划 2 绿色建筑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51255-2017中绿色建筑重要性占比为15%,并对绿色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要求区域内新建建筑应全面按现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中一星级及以上的标准执行。并以单独章节对绿色建筑提出详细具体要求,本文结合吴中太湖新城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2.1高星级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立城建设之初即十分重视绿色建筑的要求,并于2013年申报成功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在后期城市建设过程中自发提高建设要求,将原计划一星级建筑100%覆盖,二星级建筑占比50%,调整为二星级及以上建筑占比100%。 截至本文发稿前已完成绿色建筑二星级申报项目19个,三星级建筑一个。竣工交付的小区有新城郡未来、融创壹号院、天地源太湖颐景、建屋吴郡半岛、永旺梦乐城等;正在建设的有歌林小镇、吴郡幼儿园、吴郡小学、吴郡邻里中心等。申报完成项目集中于图一的吴郡绿岛片区和湾东片区;绿色建筑星级完美完成建设要求(图2)。 因此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对标《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中绿色建筑要求,相关条文可得满分。 2.2绿色建筑的上位规划 上位规划对于城区的建设起到引领作用,并最终决定城区建设的品质,因此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在建设过程中对上位规划逐步进行优化和调整,如:提出高绿色建筑星级要求、出台财政补贴制度、提供系统专业技术服务制度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尤其是财政补贴制度不仅刺激了入区开发商的建设积极性,同时保障了绿色建筑建设的技术投入。 自2013年创建江苏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示范区至2018年初针对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区绿色建筑项目共完成补贴1100万元,极大的促进了绿色建筑的建设工作。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背景

1995年版总体规划图 附件二: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 区位 1 ● 原规划编制过程 1 ● 规划调整的原因 2 ● 规划调整思路 2 ● 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2 ● 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2 ● 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任务和目标 3 中新合作区总体规划图 5 中新合作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6 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 划 背 景 一、 区位 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区西距苏州市中心约15公里,东距上海约75公里,包括一区、二区、三区三个组成部分,由西向东顺序展开。本规划的范围为其中二、三两区,位于中新合作区东部。 二、 原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编制过程 1994年—1995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苏州工业园区第二、三区总体规划》,该规划于1995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994—1996年,中新双方合作编制完成了《苏州工业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初步报告》(二期、三期的用地总范围即为第二区、三区的用地范围,二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北部,三期用地在二区、三区南部)。 总体规划、建设指导详细规划与以后陆续编制的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修建性详规等组成了完整的规划系列,对园区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被实践证明是一个高水平的规划。

1995年版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1995年版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三、规划调整的原因 1、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来自周边地区激烈的竞争,促使园区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调整其空间发展结构,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2、苏州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对园区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要求,促使园区在区域协调和自身功能完善等方面作更深层次的思考。 3、经济快速发展,招商形势迅猛,园区发展面临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近两年园区土地批租速度明显加快,在项目选址、建设控制等方面极易对规划产生冲击;另一方面,新进项目数量多,投资额高、用地需求大,对园区建设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4、园区首期建设基本完成,二、三区开发已全面启动,一些近期建设项目逐步明确,急需规划的宏观把握和详细指导。 5、根据《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备忘录》的要求,每5—10年应调整或修订一次规划。 四、规划调整思路 立足宏观背景的思考,在深入分析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充分研究园区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同时,在对首期规划全面检讨的基础上,调整总体布局规划,进而完善园区的功能结构、交通体系、绿地系统以及基础设施规划等。 五、规划调整指导思想及园区发展目标 1、规划指导思想: 体现“总体框架不变”的原则,反映整体协调的规划思路,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念,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2、园区发展目标: 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园区 有吴文化底蕴的现代化新城区 有水乡特色的生态化园区 六、总体布局调整主要内容 1、进一步确立园区作为苏州市现代化新城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拓展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的发展空间,承担起苏州市部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职能,进而提升园区的国际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核心区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建筑方案设计》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核心区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建筑方案设计》 任务书 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管委会 苏州市规划编制信息中心 2013年4月

目录 第一章、项目概况 第二章、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章、设计原则 第四章、总体设计要求 第五章、具体设计要求 第六章、设计成果要求及进度安排

第一章项目概况 1、项目概况 1) 项目名称: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核心区超高层综合体项目建筑方案设计 2)区域概况:苏州太湖新城(原名滨湖新城)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南部,是苏州“一核四城”城市战略发展中南部重要发展区域,也是苏州市未来城市副中心之一。本项目位于苏州太湖新城吴中片的核心区,面向东太湖水域,是太湖新城门户空间,城市形象重要展示区域,为中轴大道两侧标志性建筑簇群。该簇群承担太湖新城重要城市节点作用,与太湖新城吴江片核心簇群遥相呼应。 3 400 湖滨路、 1号、2号、4号、5号。滨湖新城(吴中片) 滨湖新城(吴江片)

5) 现状要点: 5.1 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四号线沿塔韵路和东太湖路布局,并在中轴大道和东太湖路交叉口处设有轨道交通站点站点。(如右图所示,图中红色线为轨道交通线路,灰色阴影为轨道站点) 5.2地下空间 中轴大道与四号站点之间采用地下通道的形式,地下空间范围如下图红线所示,总面积约30万平米,采用地下三层的形式,地平面距一层地下室地坪高度约为8.65米。地下各层标高详见下图。 1 2 4 5

2、项目定位 “集公寓、酒店、商业、办公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建筑群” 1) 定位: 项目拟定位为六大功能区:1、公寓;2、酒店;3、商业;4、办公;5、地下商业1-2层;6、地下停车场3层。 建成后将成为集办公、购物、餐饮、休闲、娱乐、金融、文化、居住功能于一体,进行全方位服务的高档CBD区域,并具有地区标识性。 本项目将设臵全面的综合配套和设施,不仅能满足办公、商业、购物需要,还能满足商务活动、观光消闲、文化娱乐等需要,服务功能、服务范围跨行业跨区域。同时代表与国际接轨的一种高品质时尚生活方式。 2) 要求: 满足项目经济性要求的前提下,建筑设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充分体现新时期建筑高科技的发展水平,建筑的品质应该达到较高水准,其质量标准应与国际高级办公、星级酒店建筑执行管理标准一致。 3.设计理念 “先进性 + 标志性+ 生态性” 融合太湖新城地理位臵、文化特色,引进国际最新设计理念,追求不仅是物质的产品,还包括精神上的时尚生活体验,将该项目建设成太湖新城城市板块的划时代的标志性的大型综合项目,具备市场竞争的差异化,也为太湖新城提供更佳的城市建筑界面和景观效果。 本项目应提升为一个融生活、消费、商务、休闲、文化、各种要素于一体的现代化、高品质的商业综合体,是消费者提升生活质量、享受休闲生活、获得流行咨询、发现消费乐趣,融入到一种新的时尚生活方式的地方,并成为太湖新城标志性建筑簇群。 项目设计要注重绿色生态设计理念,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技术经济政策,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家绿色建筑二星标准。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常见问题(同名48338)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管理常见问题(同名48338)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规划管理常见问题解答 设置临时停车场场如何办理手续? 第一步:向园区工商局申办工商名称预核准证; 第二步:准备材料: 1、正确填写完毕并加盖公章的《苏州工业园区停车场设置申请表(第一类)》; 2、停车场设置位置图、加盖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专项资质单位公章的总平面图和停车位图; 3、主要设施情况说明和设备配置明细(加盖单位公章); 4、对占用空地的,需提供场地产权或使用权证明复印件(原件送交检验)。如设置单位非场地产权或使用权所有者,还需提呈设置单位与产权或使用权所有者的租赁合同或协议复印件(原件送交检验) 第三步:若需占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道的,准备好规定的材料后报园区交警大队审批;无需占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道的,准备好规定的材料后报园区城管执法大队审批;

第四步:将填写完毕的申请表、相关申请材料与以上专业部门审批意见报园区一 站式服务中心办理城市管理审批并取得停车 场设置意见书; 第五步:到园区工商局申领营业执照; 第六步:完成设置后,业主应分别向原设置审批部门(交警或执法大队,以及城管)报送加盖有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专项资质单位 公章的验收申请,并提交《苏州工业园区停车场设置验收申请表(第一类)》; 第七步:专业部门验收合格后,到一站式中心申办城管局验收;验收合格,业主与园区城市管理局签订市容环境“门前三包责 任书”;并提交保证书,城管局核发《停车场设置证(第一类)》。 对厂区容积率有何规定? 厂区容积率0.5-2.5。厂区用于后勤、办公的建筑面积不超过总建筑面积的25%,用于生产的建筑面积应超过总建筑面积的50%。厂区内不得建造住宅、宿舍、专家楼、宾馆、

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

苏州市城乡规划若干强制性内容的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促进城乡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规章,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轨道交通沿线等区域实施城乡规划和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是:一城(古城——护城河以内)、二线(山塘线、上塘线)、三片(虎丘片、留园片、寒山寺片)(见附图)。 第四条苏州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强制性内容有: (一)不得新增工业、仓储用地,现有工厂、仓储不得扩建,并应当根据规划更新改造。 (二)不得新建水塔、烟囱、电视塔、微波塔等构筑物。 (三)水巷两岸新建临水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不得破坏沿河传统建筑风貌。 (四)不得新建架空线路,同类管线合并入地;新的建设项目实行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必须按要求接入城市污水收集系统。

(五)古城内除观前、南门地区外,不得新建大型商贸设施。 (六)古城内不再新建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现有医院、学校及行政办公楼控制其建筑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总量,不得扩大。 (七)干将路、人民路两侧50米范围内新建建筑檐口 高度不超过20米,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24米。 (八)干将路、人民路以外的其他道路红线宽度在大于等于24米的道路两侧50米范围内沿街界面建筑檐口高度,按二分之一道路宽度控制,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8米;红 线宽度在大于等于18米且小于24米的道路两侧30米范围 内沿街界面建筑檐口高度,按二分之一道路宽度控制,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5米。 古城内除上述各项规定以外的其它地区:住宅必须按双坡屋顶处理,建筑层数不超过3层,檐口高度不超过9米,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2米;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檐口 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最高高度不超过15米。 (九)建筑色彩应当以黑、白、灰为主,体现淡、素、雅的城市特色。 (十)广场、人行道、传统街巷的地面铺装应当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及形式。 第五条苏州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强制性内容有: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深度解读上 苏州工业园区软件借鉴与“宪章城市”构想 一个开发区或城市的品质最终取决于治理水准、可持续性、综合发展竞争力等,这是制度、文化、理念诸要素的综合体现。 保罗。罗默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新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其命名的罗默内生增长模型,强调以创意或知识为基础来理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 采用相对先进的制度、法律、体系、思想、理念来构建一种重视制度和公平规则的城市,命名为“宪章城市。 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能否真正成功,关键:1.借鉴成果制度化2.新加坡经验本地化 新加坡经验的核心: 基本原则和保证实施的制度。新加坡经验本地化或中国化是一种消化吸收创新乃至提供示范、辐射的过程,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结合国情及园区实际方面进行创新 开发区主要任务是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管理社会 1984年天津开发区:一站式服务中心,1998年“零行政事业收费区”1995年苏州:从源头上遏制腐败,1997年首推社会承诺服务制,目前普遍实行“小政府大社会”。 中新合作持续深化(p5) 先后编制实施100余项新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确立全新的“亲商亲民亲环境”理念,优化“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体系,构

建“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规范的法制环境,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服务型政府。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p9) 1.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 2.基础开发阶段(1995—2000)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 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一开始摒弃全民招商、人海战术,优选高层次、专业化、复合型人才,从事专业招商。“有的放矢”、“上门敲砖”,以诚感商。园区十分注重新加坡经验的本地化和法制化。 3.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初至2004年6月) 4.转型升级阶段(2004年6月至今) 园区经验的内涵(p16): 1.借鉴:高起点自主创新学习 2.创新:高目标自主探索 3.圆融:高品质结合统一 4.共赢:高效益共同发展 圆融是一种状态,借鉴是圆融的来处,创新为圆融的手段,共赢为圆融的目的。借鉴先进、创造新知、融合互通、携手共赢。 园区的成功经验:(p19) 1.坚持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开发建设水平得到不断提升(规划先 行、规划即法)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图及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图及空间布局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苏州工业园区简介: 苏州工业园区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行政区划面积278平方公里,其中,中新合作区80平方公里,下辖四个街道,常住人口约76.2万。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15%左右的经济总量,并连续多年名列“中国城市最具竞争力开发区”排序榜首,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第二位,在国家级高新区排名居全省第一位。 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积极响应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相关要求,立足苏州工业园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特点,以现代化发展为引领,已发展方式转型为途径,提升苏州工业园区发展能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2012年8月起,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了《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编制工作,目前为止,规划总体出炉。

1. 空间布局涉及娄葑、斜塘、胜浦和唯亭街道四片 在布局结构上:规划形成“双核多心十字轴、四片多区异彩呈”的空间结构。 双核:湖西CBD、湖东CWD围绕金鸡湖合力发展,形成园区城市核心区。 多心:结合城际轨道站点、城市轨道站点、功能区中心形成三副多点的中心空间。 十字轴:结合各功能片区中心分布,沿东西向城市轨道线和南北向城市公交走廊,形成十字型发展轴,加强周边地区与中心区的联系。 四片多区:包括娄葑、斜塘、胜浦和唯亭街道四片,每片结合功能又划分为若干片区。 2. 中心体系规划“两主、三副、八心、多点”的中心体系结构 “两主”即两个城市级中心,包括苏州市中央商务区(CBD)、苏州东部新城中央商业文化区(CWD)和白糖生态综合功能区。 “三副”即三个城市级副中心,即城铁综合商务区、月亮湾商务区和国际商务区。 “八心”即八个片区中心。包括唯亭街道片区中心(3个)、娄葑街道片区中心(1个)、斜塘生活区中心、车坊生活区中心、科教创新区片区中心和胜浦生活区中心。\

吴江太湖新城规划浅析与思考

吴江太湖新城规划浅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18-05-17T14:46:36.420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期作者:潘建周立栗宏亮 [导读] 聚集人气,成为一个能够以太湖水、吴文化、江南水乡为特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适宜人居的生态新城区。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南京 211800 摘要: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下,吴江太湖新城的各类专项规划正有条不紊的实施中,现阶段已完成了二十余项规划编制。太湖新城规划的立足点在于打造一座绿色生态、服务设施现代化的新城,以建立城市与自然共生存、打造乐于人居的水乡特色城市为目的。 关键词:一城四核;空间形态;特色水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也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为加快城市的建设,吴江市政府提出一新的发展规划策略——“南拓西进”,这将是吴江市由运河时代向太湖时代的转折点,本文就如何将吴江打造成滨湖城市提供一些构想。 苏州就新一轮的城市规划,提出了新概念——“一核四城”。根据此规划布局,吴江市处于南部区域,2012年1月成立吴江市政府并着手打造滨湖新城。此后苏州市政府又提出“南拓西进”城市规划方案,这标志着吴江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就此我们需重新审视吴江的优势及地位。 吴江地处平原,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同时规划范围内水网排布紧密,还有大片的湿地,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因而吴江被称为“醇正水乡,旧时江南”。再者自苏州与吴江合并后,优化了苏州市的功能结构,形成了一个以旅游、生态和居住为主的城市。将其打造成集“生态居住、绿色环保的旅游、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为一体的生态城市也是最佳的选择。 上海都市圈若要辐射到长三角和苏州的环太湖经济区,就必然“经过”吴江,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吴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上海是我国的金融中心,但其地价及生活成本高;吴江虽说是个小城,但其具有极佳的水乡生态环境及土地资源,降低了生活成本,可成为靠近上海的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分析,吴江的发展方向可从以下几点考虑:1、加快产业转移与重组,建设针对上海市场配套生产基地,使其成为上海产业园区。2、巩固上海金融中心地位,加强吴江市的资本引入成为小金融圈,为吴江的建设开辟出更广大的空间。3、凭借独特的水乡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 太湖周边城市都以太湖为主要载体进行开发,而吴江起步较晚,能利用与借鉴的资源已被占据,要开发出一条符合吴江经济发展之路,着实困难重重,危机并存。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案例对此区域的开发将带来莫大的益处。 (1)美国的巴尔的摩港。该港口是一座以商贸、休闲娱乐为导向的海港,经过一系列改造建设,将原本仅用作仓库的港口成功打造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此港采用了转变产能结构的方式,最终呈现出了现在的分区结构——以查尔斯中心为核心的商业中心区;以公园、文体中心、音乐中心组成的休闲娱乐区;以国家水族馆、哥伦布中心等展览馆和博物馆组成的展馆区及由步行道、广场以及一些餐饮娱乐设施组成的旅游观光区。商业为主,休闲娱乐为辅的规划布局。 (2)加拿大维多利亚港。这是一座以小商品售卖为主导的休闲娱乐港口,一改原先工业厂房为主导的布局,功能置换成了一个集游玩、休息、多功能设施于一体的休闲消费场所。 国外案例给出的启示是:1.保留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成功将历史建筑与改造后的环境融为一体,使得历史和现代融合、共生。2.营造公众自由进出的空间。3. 打造特色旅游体验项目。 (3)苏州东太湖滨湖新城。以“贝壳”为设计概念并以此为核心建造各主要区域的重点建筑和建筑群,同时游湖与山体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山水新城,它将是一座融合了休闲购物、旅游休憩、商务会展等功能的新城;太湖新城保留苏州老城的传统形象,将自然环境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以及城市街巷空间完美的融合。 (4)杭州钱江新城。这是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配套以公共服务建筑、大型购物商场的成功案例。整个新城以富春江路作为轴线,沿钱塘江铺展开来,并建设有城市阳台,以供市民观景,如杭州大剧院和国际会议中心与奥体博览中心主体育场隔江相望,在视觉上有很好的观赏效果。整个新城一期以市民广场为核心,通过建设大型公建来提升区域认知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 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吴江市原本具有的特色,我们认为吴江太湖新城将以“休闲娱乐和旅游度假”功能为发展核心带动整个区域,使吴江太湖新城成为东太湖旅游度假标志项目。着重发展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主题公园三大板块,同时兼顾居住、购物、餐饮、文化体育、休憩、居住配套等功能将其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城市。 现存问题与结论 1、如今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因而我们在整体规划时就应当防止吴江水乡特质消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进行区域规划前,应先充分考虑太湖新城水空间的营造并进一步制定水上交通策略。如此可将以往滨水区单调的河岸空间变得丰富,同时水上交通的规划也可结合游艇服务将阅湖台、东太湖沙滩、苏州大剧院等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开放有聚集的空间结构,以体现吴江水乡的特点。 2、当今城市在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在规划上如何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通过中央景观大道形成一个重要的轴线,在建设时控制好建筑高度与容积率。轴线处建筑高度及容积率最高,并向两边递减。在主轴线上设置大型的步行道,周边设置滨湖商业步行街,并引入水系、绿化,形成一条具有可持续发展并且独具吴江特色的中心轴线。 在由“运河时代”转向“太湖时代”的今天,吴江太湖新城是闪耀在苏州湾的一条黄金海岸,它正展开双臂,接纳一个即将到来的全新时代,期待这座太湖新城能够通过打造特色场所及大型标志建筑来提升区域知名度,营造鲜明的门户形象,聚集人气,成为一个能够以太湖水、吴文化、江南水乡为特征的旅游休闲胜地和适宜人居的生态新城区。 参考文献: [1]吴江区规划局,吴江市城市总体规划[Z]2010-06-24 [2]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吴江城区优化规划[Z]2014-04 [3]杨晓凡,无锡太湖新城的生态规划和建设实践[J],城市规划,2014,(2):31-36 [4]陈可石,马育萍.形态完整与滨水城区整体开发——温哥华Coal Harbour滨水区项目成功经验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09,(8):182-18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