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高中历史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

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政治总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达到顶峰,迅速走向没落;

经济总特征: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因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而发展缓慢。

思想总特征:理学作为主流学派,极大限制了读书人的思想,使人因循守旧,到明朝后期出现西学东渐,思想文化专制严重,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面对现实,人们要求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阶级总特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总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四、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大量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受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要求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五、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

六、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上: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发展,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

3、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七、民国时期中国的时代特征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括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发展、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和总特点。诚然,由于民国时期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在其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如下几个特征。

第一,社会的“沉沦”与社会的“进步”共生。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发展态势。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有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历程。在中国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封建势力遭到严重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势力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

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征。

第二,“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

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这一特点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则致使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广大的农村,依然保持着传统的风貌。在衣着上,既有西服革履者,也不乏长袍马褂者。在饮食上,当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尝西点西糕时,更多的人仍不懂面包为何物。在居室上,当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时,更多的民居仍是传统的青砖黛瓦。“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式并存,是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另一特征。

第三,多重统治区域的分立,使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多形式、多线条的发展姿态。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多变。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还是国民党统治,中国实际上都未真正统一过。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拥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辖范围内,军阀们往往以自己的意志影响着辖区的发展。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发展的态势更为复杂。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国出现了互相分立的三个区域,即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根据地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区域:在国统区,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日本占领区,完全是殖民地社会;在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则具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由于统治区域性质的差异,各统治区域社会发展也呈现了不同的状态。在

国统区,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在日本占领区,由于尖锐的民族矛盾,社会在变态发展;在各革命根据地,由于共产党实行反帝反封建政策,社会发生了飞速的发展。中国社会在多重统治区域内,呈现了多种发展态势,这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又一特征。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影响。

1、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2、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

4、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

八、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生活上: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九、改革开放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远古~1840年) 1.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勃兴 (1)原始社会(远古~BC2070年)——中华文明的缓慢演进。 中国历史早在17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就开始了。原始人类经历了群居到氏族公社的发展,主要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当时的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公有。在原始社会末期,政治上出现了禅让制,。 (2)夏商西周(BC2070~BC771)——奴隶社会的形成和 发展。 政治上: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国家开始出现。在西周取代商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使西周成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济上: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文化上:夏朝时有了“夏历”,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当时教育“学在官府”,教育由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3)春秋战国时期:(BC770~BC476~BC221年)——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 政治上: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上:由于铁犁牛耕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纺织业、冶铁业等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的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文化上: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道家、法家、儒家、墨家成为主要的流派。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2.秦汉时期(BC221~220年)——封建大一统 政治上:秦代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了中央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地方的郡县制,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王国势力的壮大,最终酿成“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 经济上: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牛耕推广,汉代出现了耧车和代田法。国家统一和政治安定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上:秦代的焚书坑儒到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思想由法家到儒家转变,更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秦汉科技发达,造纸术的发明改进,汉代在文学上出现了新的文体——赋。 3.魏晋南北朝时期( 220~581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政治上: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高中历史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 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中国阶段特征

中国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 ? 古代中国各阶段特征总汇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221年) 阶段特征: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思想文化奠基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此时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 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兴修水利(都江堰、)井田瓦解,土地私有制出现。手工业,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以贝为币,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等,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观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失去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周王室和诸侯权进一步衰落,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阶段特征 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第一个高潮,奠定世界领先地位。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秦汉王朝影响深远的是一系列政治制度。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秦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最新版,老杨整理)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前221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夏商西周的国家体制,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到西周时,周王成为天下大宗,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战国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夏商周时期,土地氏族公有制瓦解,土地国有制确立。商周时期,工商业由政府经营管理,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出现。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思想文化:商朝“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思想文化多元,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秦汉到宋元时期(前221年~1368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上升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从曲折发展到极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创建、巩固、失控,到重新整合完善和加强发展的演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君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作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按照家世品德才能选拔人才,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利于加强中央权力。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政局相对稳定;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一省制,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民族关系方面逐渐走向全国范围的大融合。 经济:因受国家政治局面大治、大乱交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随之起伏波动,但总趋势是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繁荣的局面。同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变化,到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东部大运河地区和江南地区。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利于加强经济交流与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等表明手工业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魏均田制;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隋唐时期自然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元时期,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农耕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发展,自然经济高度发展;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交子出现。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北宋已普遍用煤冶铁,南宋开始用焦炭冶铁,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的“瓷都”,元代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发展历程(距今170万年前—1840) 第一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先秦文明(距今170万年前-前771年)经济: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农业上夏、商、周时期已种植五谷,火耕、耜耕; 政治: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夏朝-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商朝-内外服制度;西周-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礼 乐制度等,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年-前221年) 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牛耕的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私有制出现。商周时期是青铜文明时期。商朝出现职业商人,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政治:春秋-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等级制受严重破坏,出现“春秋五霸”;战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通过一系列变法,(商鞅等)分封制逐渐被郡 县制、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制等所取代,中央集权开始形成,封建官僚制终于在各 诸侯国建立起来。 思想:出现百家争鸣。科技文化取得很高成就。 第三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经济: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奠定了中国的政治版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 大一统时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维持了四百多年。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科技: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第四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220-589年) 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政治上虽有短暂统一,但以政权并立对峙为主,北方混战;少数民族内迁以及民族领袖的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成果带有分裂割据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三教鼎立,艺术大放光彩。 第五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鼎盛时期:(581-907年) 政治: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经济: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南方经济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对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南北经济趋平衡。思想:三教合一,艺术大放光彩。隋唐时期,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科技:科技进步,世界领先。 第六阶段古代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907-1271年) 政治: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南宋经济重心南移。 思想: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历史9大阶段特征详解 中国历史可以被分为九个重要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影响。以下是对这九个阶段特征的详细解析: 第一阶段:古代初期(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历史上首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央政权,以初代皇帝为首的王朝,并建立了衍生的帝制体制。农耕文明开始发展,人们通过农业和手工艺品的生产实现了初步的经济繁荣。社会等级逐渐形成,开始出现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事件是周朝的建立和统一中国。 第二阶段:帝国中期(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 在此阶段,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帝国的兴起和崩溃。首先,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统一了整个中国。随后,汉朝承袭了秦朝的帝位,并且延续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使其得以继续繁荣。然而,汉朝后期出现了独裁统治和腐败,导致了民族起义和分裂。在这个阶段的最后几个世纪,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几个短暂的王朝和帝国,如魏晋南北朝,直到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第三阶段:中古时期(公元618年-公元1279年) 在这个阶段,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几个重要的王朝和帝国。隋朝和唐朝是中古时期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它们分别恢复了中央集权的帝制体制,并且实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唐朝的开放政策促进了与外界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然而,唐朝后期的分裂和战乱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局面。最后,在这个阶段,宋朝成功地恢复

了中央集权,但由于北方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而丧失了对外界的控制。最终,元朝建立了一个外族皇朝来统治中国。 第四阶段:帝国晚期(公元1279年-公元1644年) 在这个阶段,元朝的外族统治导致了大规模的族群起义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明朝恢复了汉族统治,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重建国家。明朝的繁荣时期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辉煌,并且成为一个重要的海洋国家。然而,由于内部腐败和外部威胁的增加,明朝渐渐的衰落了。最终,明朝的统治被满洲人建立的清朝取代。 第五阶段:帝国末期(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在这个阶段,清朝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朝。清朝统治者的满洲人身份和儒家思想的推行导致了政治和社会的保守化。尽管如此,清朝在文化和艺术方面依然有所成就,并且扩大了中国的领土至今日的边界。然而,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面临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革命力量的崛起,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六阶段:现代早期(1912年-1949年) 在这个阶段,中华民国的建立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的新变革。民国政府试图实施一系列的现代化,但由于内部的分裂和国内外的冲突,这些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中国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国内动荡和外国干预,包括北洋政府的统治和抗日战争。 第七阶段:社会主义建设(1949年-1978年) 第八阶段:开放(1978年-现在) 第九阶段:现代时期(现在-未来)

历史年代阶段特征

古代中国 1、先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勃兴 阶段特征:先是指我国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汉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汉文化作为先文化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流,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阶段特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建立了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多有建树。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文化辉煌灿烂,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5、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走向成熟阶段特征: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中国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以汉族为主的两宋政权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超过了前代。宋元文化成就突出,达到我国封建文化的又一高峰,中国继续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6、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转型 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商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新的经济因因素产生。明清文化异彩纷呈。但与世界相比,中国未能与时俱进,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逐渐落伍了。 近代中国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阶段特征: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甲午战争后的中国: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阶段特征: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3、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阶段特征: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的新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现代中国 1、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曲折的道路,成功的探索阶段特征:从三大改造到改革开放前(1956~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历史特征

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 年—前221年))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总特征】: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中国历史是悠久而丰富多彩的,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本文将对高中历史中各个时期的特征进行探讨,并对每个时期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封建时代。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的诞生。商朝期间,奴隶制度和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周朝时期,分封制度的引入使得社会结构更加稳定。同时,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事件,如《尚书》和《易经》的形成和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和割据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分封制度的破裂和百家争鸣的兴起。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尤其是齐、楚、秦等国家的崛起和争斗使得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交锋成为主导,儒家、法家、墨家等各种思想学派都在这个时期形成和发展。 三、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交替的特殊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统一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秦朝的统一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汉朝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中国社会进

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外族入侵和内部分裂,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动荡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事件,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 四、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中心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繁荣和相对稳定。隋朝的统一为唐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唐朝时期,中国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文化繁荣的“开元盛世”。宋朝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的外族王朝,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的崛起和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近代时期 近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到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最大特点是中国社会的危机和变革。近代时期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中国社会的危机。清朝的衰落和中国近代化的倡导导致了辛亥革命和中国第一个共和国的诞生。近代时期还出现了“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重要的社会运动,这些运动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结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多种多样,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重要的历史事件。从夏商周时期到近代时期,中国历史经历了封建时

中国史各阶段历史特征归纳

中国史各阶段历史特征归纳中国历史各阶段历史特征归纳 中国历史悠久而辉煌,经历了众多的阶段和变迁。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历史特征,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参考。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各个阶段的历史特征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初期阶段,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农业社会,人们开始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转变为农耕经济的模式。而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政治制度由氏族制向封建制过渡。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朝代,标志着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初步形成。 2. 社会道德规范形成。在夏商周时期,相传有三王五帝倡导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成为后世中国社会道德文化的基石。 3. 社会经济生活逐渐发展繁荣。在夏商周时期,人们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生产逐渐规模化,手工业、商业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二、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诸侯割据,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多个小国,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儒、墨、道、法等多种学派的兴起,为中国思想史埋下了丰厚的土壤。 2. 军事技术与战争形态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战争形态发生转变的时期,军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兵器制造、战争策略、军阀统治等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3. 社会思想解放,思想多元。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逐渐摆脱了旧有的礼教束缚,思想解放,尤其是墨子、庄子等学派对中国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而稳定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制度的全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时期。中央政权的权力得到了绝对的加强,而地方的政治实体也有相对的自治权。 2. 经济繁荣,农业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等经济形态和商业交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3. 文化艺术繁荣。秦汉时期,文化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汉字的规范化、历史文献的整理、汉服的制作等,都对后世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主要时期阶段 特征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主要时期历史阶段特征(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 政治: 诸侯争霸混战 宗法分封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确立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 各国纷纷变法 经济: 生产力水平提高,铁犁牛耕出现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总体: 社会大变革 2.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民族融合 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士人群体出现,个性意识萌发(重意) 3.宋朝: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未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出现发展 思文:理学兴起(有意无法) 市民文化 4.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仍占主导,明清进步思想出现 八股取士,文化专制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西学东渐 5.近代: 政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 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19c60 中体西用 19c90 维新思潮 20c初民主共和 1915 民主科学 西学东渐,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6.新中国成立之初: 政治:巩固政权的需要(国内反动势力反扑,国际以美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上 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外交上孤立,军事上威胁) <<共同纲领>>的颁布 经济:国民经济有待恢复 重工业基础薄弱 思文:毛泽东思想 7.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 政治:”两个凡是”思想盛行,实质是”左”倾错误 经济:”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思文:1978年政治思想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人们思想恢复高考 南方谈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政治: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经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加强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瓶颈时期 9.世界近代14c-1917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确立并完善 (社会主义运动兴起) 经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深 世界市场不断扩大 思文:从人文主义到理性主义,思想不断解放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并不断发展 10.世界现代1917-今 (1)二战后初期 政治:二战结束,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经济: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 战后资本主义调整 (2)70年代 政治:两极格局仍然存在:苏攻美守 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发展 经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衰落,美日欧三足鼎立 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出现 “滞涨”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 〔一〕中国古代史 1.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是我国大动乱、大变革、社会转型时期 总特征:社会大动乱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1〕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2〕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迅速开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开展。〔3〕思想: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2.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开展的历史时期 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开展。 〔1〕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稳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底。 〔2〕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开展;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3〕思想:实行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3.晋南北朝作为上承汉下连隋唐这两大鼎盛时期的过渡阶段。 总特征: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 〔1〕政治: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北孝文帝改革推动民族大融合;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形成士族制度。 〔2〕经济:精耕细作农业技术成熟;南北经济开展的差距缩小。 〔3〕思想:佛教、道教盛行,冲击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总特征: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开展;封建社会显现繁荣景象。 〔1〕政治:国家统一;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的建立与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经济:精耕细作日益成熟;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3〕思文:“三教并立〞;诗歌繁荣;书画艺术繁荣。 5.宋元时期,是封建社会进一步开展的时期 〔1〕政治:分裂割据和假设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2〕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开展,经济中心南移完成;坊市制度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兴旺。〔3〕思文:形成新儒学即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以四大创造为代表的科技成就突出,“中学西传〞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的奉献 6.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时期 总特征:国家统一,封建农耕经济进一步开展;封建社会走向衰弱。 〔1〕政治:国家统一;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2〕经济:传统农耕经济高度兴旺并占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缓慢开展;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坚守重农抑商政策。 〔3〕思想: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启蒙思想;理学占主导地位;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 〔4〕文化:传统科技兴旺,但未能产生近代科技;小说繁荣。 〔5〕外交:由开放走向闭关锁国。 〔二〕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各阶段简明特征_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 3、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 4、文化:私学兴起,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1、政治: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时期。 2、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3、民族: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初创时期; 4、对外:“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开始交往 5、文化:加强文化专制,儒学在汉代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统一性和多样性结合;中外文化交流频繁;水平居世界领先;气势恢宏。 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1、政治:秦汉以来封建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期统一,但分裂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 2、经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民族: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4、文化:士人群体发展;佛教、道教传播,三教并立;体现民族融合特色;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进一步发展;科技成就突出,数、农、医药学地理 阶段总特征: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文化兼收并蓄(多元化);对外交流频繁; 1、政治: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新)完善时期。 2、经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 3、民族:隋唐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民族政策开明,民族关系空前融洽。 4、对外: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对日本、朝鲜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5、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阶段特征:①分裂割据、民族政权并立统一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④经济重心南移,⑤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⑥宋元文化领先世界(开放性、开创性) 1 2、经济:工商业市镇兴起,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经济格局打破时空限制,经济功能增强; 2、民族:民族政权长期并存;出现了又一次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封建化;形成新的民族。 3、文化: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是这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交融。

中国历史各阶段特征【精简版】

高中历史各阶段主要特征 先史(远古时代至公元前221年) [阶段特征] 先史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逐渐确立。 一、政治: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2)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它以宗法制为基础,家国一体。 (3)世卿世禄制等,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为的统一奠定基础。 二、经济: (1)土地制度历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与,推动了精耕细作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青铜冶炼技术显著提高。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汉史 [阶段特征] 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一、政治: (1)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为统一强盛的华夏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2)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二、经济: (1)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思想文化: (1)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 (2)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 (3)思想方面,从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不同阶段时代特征 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前221年) 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和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政治:夏商西周的国家体制,由部落联盟向方国联盟演进,到西周时,周王成为天下大宗,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局面。春秋战国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各国纷纷变法图强。 经济:夏商周时期,土地氏族公有制瓦解,土地国有制确立。商周时期,工商业由政府经营管理,实行“工商食官”政策。春秋战国时期,铁器时代到来,铁器使用,牛耕出现(战国)并逐渐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个体商业出现。纺织业成为手工业的主要部门,私商成为社会一大群体,商业兴盛,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限制。 思想文化:商朝“以神为本”,西周“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期,用礼乐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规范人们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思想文化多元,道、儒、法、墨成为主要的流派;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天文学发达,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氏星表》,文学上以《诗经》和《离骚》为代表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 秦汉到宋元时期(前221年~1368年)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上升时期,中国古代文明从曲折发展到极度繁荣。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经历了创建、巩固、失控,到重新整合完善和加强发展的演进。在这个演进过程中,君权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相权和地方分权不断被削弱。秦朝开始出现大一统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度得以沿袭,并发展形成了“中外朝制度”,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处于国家分裂时期,战乱不断,民族融合加强。九品中正制作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按照家世品德才能选拔人才,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利于加强中央权力。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出现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政局相对稳定;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推行开放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宋元时期政治上从分裂割据、若干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制度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削弱地方官的权力,解决了地方分裂问题。元代实行一省制,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民族关系方面逐渐走向全国范围的大融合。 经济:因受国家政治局面大治、大乱交替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随之起伏波动,但总趋势是不断发展,到隋唐时期,中国的经济出现繁荣的局面。同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渐转移的变化,到宋元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东部大运河地区和江南地区。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利于加强经济交流与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耧车和代田法;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等表明手工业的进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北魏均田制;南北朝时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白瓷。)隋唐时期自然经济继续发展,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缂丝技术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制瓷技术进步,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取代丝绸成为对外贸易的代表。唐代商业繁荣,交通便利,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但商业贸易受官府严格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宋元时期,全国经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