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改造社会的良方。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3.近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拓展点)

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易错微析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尊称易错:

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例题1 某大学世界近代史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你认为选择谁的照片挂在会场最合适?()

A.高尔基

B.弗朗西斯·培根

C.莎士比亚

D.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故选D。

例题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

A.贝多芬

B.普希金

C.列夫.托尔斯泰

D.伏尔泰

答案:C

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C。

1.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①《复活》②《哈姆雷特》③《战争与和平》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曾让世界震惊,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他们的作品都与拿破仑有关。他们分别是()

A.列夫?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B.伏尔泰和凡高

C.莎士比亚和达芬奇

D.达?芬奇和凡高()

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

A.他是俄国近代革命的参与者

B.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

C.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力求实现平民化

D.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学世界称15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16世纪是“宗教改革的世纪”,17世纪是“力学世纪”,18世纪是“启蒙世纪”,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材料二:后世有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材料三: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世纪”“力学世纪”,“科学的世纪”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18世纪是“启蒙世纪”?

(3)根据材料三结合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1.C解析:通过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列夫托尔斯泰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复活》、《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作品,故选C。

2.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完成了《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创作背景是拿破仑远征俄国的战争。《英雄交响曲》为贝多芬作品,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英雄》的曲名,故选A。

3.B 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B。

4.答案:(1)但丁、牛顿、爱因斯坦

(2)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被称为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3)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列宁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解析:(1)“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有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力学世纪”代表人牛顿、“科学的世纪”的代表人物爱因斯坦。

(2)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被称为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3)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描写了俄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场景,赞扬人民反抗侵略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交替的生活画面,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面。

列夫托尔斯泰(2)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创作的特点,把握作者描绘的列夫·托尔斯泰眼睛的特点; 2、分析本文的重点语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富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创作情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努力关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的人们,要积极从他们的生命历程中汲取自己前行的力量,不断丰富自己的生命历程。 教学重点: 学习细腻而夸张的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列夫托尔斯泰优秀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 ⑵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2、能力目标: ⑴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敬重、赞美之情。 ⑵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⑶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德育目标: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诵读,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刻画,理解本文独特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资料,深透理解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文中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同学悉心揣测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联想法: 课文用文字描绘托尔斯泰肖像画,尺水兴波,纵横捭阖,主要得益于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这给读者创设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激活同学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测其含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布置】 1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 整体感知托尔斯泰的外貌。 2、品评语句: 深透理解课文的描述方法和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奔驰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

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xx~xx),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徘徊沉溺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宫里。xx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此后,新作迭出,文学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他的主要成绩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燥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xx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历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中文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外文名: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国籍: 俄国 出生地: 俄国亚斯纳亚-博利尔纳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逝世日期: 1910年11月20日 职业: 小说家,思想家 流派: 写实主义 受影响: 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叔本华 施影响: 甘地、马丁路德金,维特根斯坦 作品总结 《童年.少年.青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三死》 《家庭幸福》《哥萨克》《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应为列夫·尼古拉·托尔斯泰写于1916年) 《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伊凡·伊里奇之死》 《舞会之后》《复活》《主与仆》《跳水》《活尸》《蜡烛》 《三个老头》短篇:《穷人》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而写作。最值得注意的是晚年的论著。《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达宗教意识。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地提出来的。 列夫·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托尔斯泰简介

列夫.托儿斯泰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70年代未,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3篇 茨威格以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形象鲜明,蕴涵深刻。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作品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列夫托尔斯泰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 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PPT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自主、合作、探究 第一课时 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 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 3、思考: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1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教案(二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2、学习赏析传记散文,感受作者对伟人的崇敬、敬仰之情。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独到细致的刻画,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等多种写作技巧。 重点难点: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托尔斯泰对自由的追求,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境界,领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本文深奥、难懂的哲理语言。 教学过程: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列夫·托尔斯泰,一位受世人无比敬仰崇拜的大师,一位行为举止备受世人关注的“人类的人”,一位拥有至高无上权威与荣誉的智者,却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孤独而仓皇地离家出走。为什么?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抓住了全文的中心。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托尔斯泰出走的过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7段),讲述了托尔斯泰艰难离

家出走的过程;第二部分(第8~10段),对托尔斯泰的选择给予了至高的评价。 文章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开始,“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这个时间非常精准,也就是说,课文所言的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是从这一天开始的。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这样就自然引出作者所要讲述的话题:托尔斯泰离家出走了。 课文第1、2段非常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离家出走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点反常,不像离开自己的家,却像“盗窃犯侵入了宫殿”或者沙皇警察“进行一次调查”。他们——托尔斯泰和他的医生“鬼鬼祟祟”地开门,“蹑手蹑脚”地走,悄悄穿过泥泞草地,离开家门。这次离家出走的导火索是托尔斯泰的妻子翻查他的文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妻子的心早已离开他,他不能容忍对自己心灵的占有,为了追求自由,摆脱世俗的枷锁,托尔斯泰选择了离开。课文前两段将托尔斯泰逃离舒适温暖的家的过程写得波澜起伏,饶有兴味,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带有一般叙事性散文作品的特点。 第3段描写托尔斯泰离家后短暂的自由生活。他甚至给自

列夫托尔斯泰的短片小说“三个问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二个冋题》 有一天,沙皇心想,要是自己能知道什么时候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该重用什么人,什么事情最重要,那么他就会立于不败之地。于是沙皇昭告天下,谁能回答他的三个问题,必有重赏。 饱学之士纷至沓来。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 对于第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要想知道何时该做何事,必须预先定出日程安排,并且严格执行。另一些人则觉得根本不可能预先定出时间该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专注在正在发生的事情上,以免游手好闲,荒度光阴。也有人反驳说,人不可能事事判断准确,必须广纳贤士。更有人说,有些事根本来不及问,因此预知未来最重要,必须问占星师。 第二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沙皇最需要的是辅政人才,另一些人则觉得是祭司,已有人说是医生,还有人说是勇士。 至于第三个问题一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有人认为是科学,另一些人觉得是战术,还有人说是对宗教的虔诚。 大家的答案不一样,沙皇都不满意,因此一条也没有采纳,也没有给任何人奖赏。沙皇依然希望得到正确的答案,就决心去询问一位隐士,相信凭他的智慧可以有独到的见解。 隐士在森林里深居简出,只与普通人交往。于是沙皇穿上平民的衣服,不带随从,独自前去拜访。 隐士正在茅屋前掘苗床,他向沙皇打了声招呼,便继续工作。隐士身体羸弱,每次用锹掘一下,只松动了一块土,却喘得厉害 沙皇问,睿智的贤士,我来是想问你三个问题一一什么时候最重要?

我最需要什么人?什么事是我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 隐士听完,没有做出任何回答,继续掘土。 你累了,“把锹给我,我替你挖一会。”沙皇说。 “谢谢”。隐士将锹递给沙皇,自己坐在地上。 沙皇挖了两畦地,停下来又问了一次。隐士没有回答,站起来伸手要拿回铁锹。 “你歇息一会儿,我自己来。”他说。 沙皇没有理睬他,继续掘土。很长时间过去了,太阳落到了森林后头,沙皇终于把铁锹往地里一戳,说:“贤士,我来到这里寻找答案,如果你无法回答就直说,我立即回去。” “看呀,一个人跑过来了,是谁呢?”隐士突然说。 沙皇回头一看,森林里跑出来一个留着大胡子的男人。那个人双手按住肚子,鲜血不停的从指缝里流出来,他跑到沙皇跟前就跌倒在地,一动也不动,虚弱地呻吟着。 沙皇与隐士一起解开那个人的衣服,发现他肚子上有道伤口。 沙皇帮他包扎伤口,由于伤势严重,反复绑了好几次,方才止了血。 太阳已经西沉。隐士帮忙把受伤的人抬进屋里,安置在床上。沙皇累了一天,蹲在门槛上就睡着了。他一觉睡到天亮,第二天醒来,一时想不起自己在哪儿,也不记得躺在床上望着自己的大胡子究竟是谁。 “请饶恕我。”大胡子声音微弱的说。 “我不认识你,有什么可饶恕你的呢?”沙皇说。 “你不认识我,但我认识你。我是你的敌人,你杀了我的兄弟,没收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那么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 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列夫;托尔斯泰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一直都是人们眼中的焦点,而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却又充满戏剧性的。目前说起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分成三个阶段而言的,主要是其童年时代、青年时代以及晚年时代。 列夫;托尔斯泰的童年生活是十分不幸的,可以用悲剧这个词语

来形容了。列夫;托尔斯泰初生不久之后,亲生母亲就死去了,这对于年幼的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最为沉重的打击,而后在列夫;托尔斯泰十岁的时候,父亲又死去了,两位至亲都相继离去,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年少的时候主要是由亲戚抚养长大的。列夫;托尔斯泰从小就目睹了社会的冷漠,后来在参军的时候,开始投身于文学的怀抱之中,进行了创作并且获得了成功。等到列夫;托尔斯泰成年之后,年轻的列夫;托尔斯泰也曾有过一段十分昏暗的肆意挥霍的时光,在这段时光之中,列夫;托尔斯泰风流放荡,开始了纵欲的阴暗时光,但是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后来列夫;托尔斯泰结婚之后开始专心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功。但在晚年的时候,却与自己的妻子渐行渐远,最后一个人坐在火车上面去世。 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生基本上都是献给了人类精神文学的创作之中,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无比伟大的,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刻画着自己眼中的苏联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但一岁半母亲便去世了,十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他是由家中的亲戚抚养成人的。托尔斯泰1845年考入了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但因其中考试不及格,后转入了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但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托尔斯泰早年曾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后与兄长一起到高加索当兵,曾参加过克里米亚战争,但离开军队后又重投娱乐圈,嗜酒又好赌。

《列夫托尔斯泰》课内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作者:茨威格 1.课文前半部分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这样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答:从胡子、眉毛、头发、脸等方面描写其平庸丑陋的外表,这也是为了衬托其眼睛的无比精美。 2.文段主要描绘了托尔斯泰的什么?有什么特点? 答: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目光犀利,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广度和深度,以及批判的深度及广度。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幸福”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托尔斯泰的一生,究竟是有幸还是不幸? 答: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他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他将自己与俄国人民大众同呼吸、共命运视作最大的幸福,拥有一颗伟大、真实而忘我的心。 4.文段中,作者对眼睛的喻称有珠宝、晶体、匕首。“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 5.“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答:起到点名文章主旨的作用,表明对托尔斯泰庸俗甚至丑陋外表的描写,是为了衬托他目光的犀利。 6.作者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的写法及用意是什么? 答:欲扬先抑的写法。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感情基调是敬佩、赞美,但文章前面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极力描写他面容粗俗、丑陋的一面,这实际上是反衬其眼睛的无比精美,其目的是使其眼睛更加突出,使读者感受到托尔斯泰人格魅力的震撼与感染,也使读者明白天才人物并非具有特别的外貌,伟大出于平凡,平凡显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真理。 7.如何理解“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它们可以照耀在精神世界的最高处,同样也可以成功地把探照灯光射进最阴暗的灵魂深处。”这句话? 答:这里不仅在写肖像,写托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深度和广度。他的作品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沙皇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列夫 托尔斯泰(茨威格)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课后生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包括他的国别、身份、主要作品名称等,认识他的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 3、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尤其是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2、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揣摩其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设计: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他以敏锐而犀利的目光,吸引并抚慰了青年的灵魂。而本文是奥地利作家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章的一节,作者用入木三分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描绘出一副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在学习本文时,除了引导学生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玩味夸张及妙喻的情趣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感悟大文豪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文字的背后得到情感的升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的诵读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文中所运用的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神奇的夸张、细致的描述手法能使人物形象鲜活而又生动,这又可以给学生的习作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需要更多的智慧去引导和挖掘学生的潜力,给他们创设一个更高的可以展示他们能力的平台。 教学重点:诵读,学习细腻、夸张而又精彩的人物外貌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认识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教学方法:1、作者以高超的语言功力展示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和深邃的精神世界,需要学生在诵读中悉心揣摩文中细致的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 2、课文中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需要激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微考点: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考点:列夫·托尔斯泰简介及其代表作 1.列夫·托尔斯泰简介: 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一生积极探索人生的意义,改造社会的良方。 2.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 3.近代文学艺术繁荣的原因:(拓展点) 一定的社会文化建立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近代世界激烈的社会变革,人们的思想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易错微析 列宁对托尔斯泰的尊称易错: 由于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深刻揭露了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因而,列宁称托尔斯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例题1 某大学世界近代史文学研究室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你认为选择谁的照片挂在会场最合适?() A.高尔基 B.弗朗西斯·培根 C.莎士比亚 D.列夫·托尔斯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故选D。 例题2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是() A.贝多芬 B.普希金 C.列夫.托尔斯泰 D.伏尔泰 答案:C 解析:由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深刻地展展现了俄国剧烈的社会变革,,是俄国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所以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故选C。 1.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①《复活》②《哈姆雷特》③《战争与和平》④《安娜·卡列尼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他们都曾让世界震惊,一个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一个是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他们的作品都与拿破仑有关。他们分别是() A.列夫?托尔斯泰和贝多芬 B.伏尔泰和凡高 C.莎士比亚和达芬奇 D.达?芬奇和凡高() 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作是俄国革命的镜子,这是因为() A.他是俄国近代革命的参与者 B.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的社会矛盾 C.他放弃了自己的贵族生活,力求实现平民化 D.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之一 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文化学世界称15世纪是“文艺复兴”的世纪,16世纪是“宗教改革的世纪”,17世纪是“力学世纪”,18世纪是“启蒙世纪”,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 材料二:后世有人评论说“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材料三:毛泽东曾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事物”。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文艺复兴的世纪”“力学世纪”,“科学的世纪”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为什么说18世纪是“启蒙世纪”? (3)根据材料三结合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生平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1828年9月出生在图拉省一个有名望的贵族世家。早年父母先后去世。童年和少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47年因不满学校教育,辍学回到家乡雅斯纳亚?波里亚纳。他在自己的庄园里试图改善农民处境,未获成功。1851年随长兄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后又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托尔斯泰从50年代开始创作。早期作品主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1851~1857年)、军事小说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856年)、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年),以及赴西欧旅行时写下的小说《琉森》(又译《卢塞恩》)(1857年)等。60年代初,他的创作进入高潮,除完成中篇小说《哥萨克》(1853~1863年)等作品外,还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1869年)。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年)。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与本阶级决裂,转向宗法农民一边。这时他加强了对专制制度的批判,但又进行“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的说教。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此外发表的主要作品有: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哈泽?穆拉特》(1904年)、《舞会之后》(1911年)、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活尸》(1911年)等。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 作的特点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 钟爱“U”字人生 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简介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月底 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

列夫托尔斯泰资料

本文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 写作顺序上全篇由次到主。前半篇描写脸部其他器官,后半篇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前半篇由主到次,由上到下。先写他“多于空地”的“植被”——须发,再写额头、皮肤、鼻子、耳朵、嘴唇。描写须发则由下到上,胡髭——眉毛——鬈发。 写作方法上先抑后扬。前半篇描写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如“这个出身名门望族的男子的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小屋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滞留着愚钝和压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等。后半篇描写他犀利的眼睛。“黑豹似的目光”、“这道目光就像锃亮的钢刀”、“像枪弹……像金刚刀”“闪光的珠宝”“寒光四射的匕首” 修辞手法: 一、比喻 1、明喻 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这道目光就像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对眼睛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 2、借喻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 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二、比喻、夸张联用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还兼排比) 三、夸张 在四方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四、排比 一个人长着这么一张在俄罗斯随处可见的脸,既有可能在台上主持大臣会议,也有可能在酒肆同一帮酒徒鬼混;既有可能在市场上卖面包,也有可能披着大主教的法衣,举起十字架从跪地的教徒的头上掠过。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 五、排比、反复联用 正因为如此,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六、反复 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列夫托尔斯泰三大代表作的特点 世界级久负盛名的作家,必定有他足够吸引全世界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定是时代和国界都无法削弱的,正如我在列夫托尔斯泰身上看到了他毕生能引起世界人民共鸣的东西:正直、无私、纯真、善良。钟爱“U”字人生 融人于文,在他三大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中,我看到了他在塑造小说人物时遵循的一个雷同的轨迹:“U”字型轨迹。即将小说人物的人物个性和心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都是善而无私的,有追求的上进青年;由于社会环境的逼迫和感染,人性开始走上了一个向下的趋势的路线,出于对社会的无奈更换了以前那种很不入流的“人生哲学”,取而代之的是消极人生理念;最后在丑恶中发现美好的东西,然后麻木已久的心灵重新注入新鲜的血液。 这和列夫托尔斯泰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是有一定联系的。他认为人的肉和灵是分开的,人是为上帝为灵魂活着的,要爱一切人,这种来自宗教的道德观对他的影响很大,于是他笔下的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战争与和平》)、安娜(《安娜卡列尼娜》)以及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复活》)都走过了这样的“U”字型的人生。他们曾经在污秽的社会环境中沉沦过,就算他们得到了让人近乎麻木的物质或肉欲上的快感也是人的肉身对这个社会无奈的适应和附和,就算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容光焕发也只是这个狭隘的社会赋予的,而不是出自人性本身的肯定和满足,后来他们在“U”字的最底层发现了人性最初始的美,他们的转变并不是完全否定之前世俗的世界观,而是追求美好,乐于奉献的世界观的激活,充分体现了人性善的本质的部分并没有死去,这种被压制很久的人性战胜多年来人们所奉信的封建社会准则的转变无疑是对社会的控诉和抗争,无论之后的结果怎样,他们都已经在心灵上大获全胜,心目中冷酷、利己的宝座早已被善良和奉献所取代。“U”字从底向上的那一笔是坚定不移的。人民——永远的力量之源 三部作品都利用了“人民”这个元素,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人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抛开宗教不谈,托尔斯泰主张人类发展到一个没有阶级的层次,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勿以暴力治恶……这类似于发展成熟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只要秉着一切为人民的原则,无论在什么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期望总是趋同的。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更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为人民担忧并探索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的思想家,作品只是他表达他探索历程的途径,同时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战争与和平》最为明显,通过对三个人物命运沉浮的描述,侧面烘托出人民力量的强大。人民的心理描写细致生动,安德烈、彼埃尔和娜塔莎带着上层社会的陋习和虚伪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接触了“人民”这个貌似“边缘”的群体,他们的心灵和灵魂得到感化和洗礼,他们明白了活着的真谛,最终走上了追求个人和他人幸福的道路。无疑那些真善美的品质源自人民,托尔斯泰离不开“人民”不在于他需要这样的素材博取共鸣,而在于他发现了真正的力量本源自人民,那些真实的,淳朴善良的才是最有感染力的,那些物质上的满足和情欲的释放以及上层社会的明争暗斗和虚伪都是浮华豪无意义的。 超脱 宗教色彩浓厚,“顺从天命、净化道德、爱一切人”是他最高的道德理想。我想到了鲁迅,他完全摒弃了封建的东西,无论好坏,主张完全的更新换代;这里,托尔斯泰摒弃了现实,在虚拟世界寻求宽慰。宗教很多时候确实是精神很好的寄托所,尤其是在尝试过失败过后,更容易将精神托付于某一虚拟的事物。中国有一句古话“择其上者得其中”,我想托尔斯泰这样“过火”的崇拜和寻求完全纯净的社会的追求在当时是有他的道理的,其社会效应达不到“上”也至少能靠近“中”,社会的变动是需要时间的,由此看来这样的效果很可观了。 爱慕虚荣的安德烈临死前在《福音书》中找到了“幸福的源泉”,彼埃尔和娜塔莎最终也化为热爱人民、祖国形象。包括《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和玛斯洛娃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灵魂的归宿,都体现了托尔斯泰自己具备的的宿命感和对宗教的崇尚,归根到底还是对人性真本的崇尚,只是这种真本在当时套上了宗教的外衣而不是现实的社会制度。所以他需要这样的超脱。 简爱,苔丝,安娜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列夫·托尔斯泰》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3、教师简介列夫·托尔斯泰生平: 托尔斯泰(1828一t910),俄国作家。1928年9月9日出生。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851年4月底随同长兄参加服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他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他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