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docx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docx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docx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docx

姓名:刘婷婷

年级:三年级

科目:自然科学

教学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2、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3、雨天安全措施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5、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

6、云的种类

教学目的:1、使小朋友们了解基本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科学道理。启发他们对于自然

的兴趣

2、引导小朋友们留心注意身边的平常现象,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3、让他们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掌握安全小常识。

引例:同学们看外面哈,今天天气蛮不错的,万里晴空,那前几天呢就下了一场雨,老师在外面看见雨滴打进小湖里面泛起层层涟漪,特别好看,老师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问题,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呢?同学们怎么认为的呢?那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来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提问2 3 人)大

自然可是奥妙无穷的呢,那老师还有很多

疑问,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怎么出现的?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白白胖胖的云朵又有哪

些种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吧!

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滋润万物,同学们的答案都各有特色,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雨其实是这样形成的。

天空会下雨,主要是因为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解释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并在空中降温,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会相互合成大水珠,大水珠太重啦,空气承受不住它的重量,大水珠就会掉到地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雨),所以简单的说雨就是云形成的。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彼此的撞击而变大的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变大;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用手势来表示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就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啦,所以它不能和其他小伙伴结合,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现在科技很发达,人类也可以造雨了呢!

地表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降温成小水珠→结合成大水珠→落到地面形成雨。(板书内容)要求同学们记下来,

拓展:雪是怎样形成的?

还是同雨形成的原理一样,雪花是由于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变成小冰晶,而云中一些

变冷的水滴碰到冰晶则会在上面凝固(水变成冰就叫凝固),形成了更大的冰晶。当

冰晶增大到克服空气的阻力和福利时,便落到了地面,这就是雪花。

师生互动:同学们都了解了吗?不懂可以提问。如果没有的话,老师就随机提问一下,让一个同学给老师讲述一下雨形成的这个过程。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下吗?

2、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引例:大家都很好的掌握了雨形成的过程,那么在下雨时,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见下雨伴有雷电,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组讨论: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一分钟后提问几组。

解答疑惑:雷电呢,是由于云宝宝之间的不断摩擦(用手掌摩擦来示范摩擦的意思)而产生了电荷。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大水滴和小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较小的水滴带负电荷,,带正电的大水滴通常向降落形成雨,或悬浮于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正电荷,形成超大的电压差,就会击

穿空气,形成雷击了。就像两个带电小朋友一起打架一样。(此处用手表示一个正电

荷一个负电荷。)

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新奇啊?在新奇的同时一定要在雷雨天气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夏季,雷雨天气更是多现,接下来老师就要向同学们说一下应该注意的安全常识‘

3、雷雨天气安全常识:(挑选几个最需要注意的进行板书,其余口头

讲述。)

(1)、雨天行路,注意安全。

1、尽量不要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要在人行道上靠边行走。

2、雨伞、雨衣尽量不要遮挡眼睛,保证看清道路。

3、过路口时,要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不要与机动车抢道。

4、不要在路上、操场、楼梯、走廊追逐追逐打闹,避免摔伤。(板书)

(2)、风雨季节,别忘关窗。

要注意关好门窗,切断电器的电源。不能在雷电天气打电话。

(3)雨季要注意防雷。

1、打雷、闪电时,不要站在高处。

2、打雷、闪电时,千万不要到树下或建筑物墙边躲雨。(板书)

3、打雷、闪电时,尽量避开电线,不要从电线底下通过,更不要用手去触摸电线。(板书)

4、打雷、闪电时,尽量穿鞋子,不要赤脚在室外行走或玩水。

师生互动:同学们都记住了吗?说出几个判断题,让同学们判断并解释原因。

下雨天我为了凉快,站在打开的窗边吹风,可以吗?

我去有水的地方玩水,可以吗?

下雨了我刚好在外面,又打雷,我很害怕,于是跑到树下躲雨,可以吗?

雷电天气,我不小心跌倒了,扶着电线杆起来,可以吗?

那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打雷时,你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这个呢作为咱

们这节课的作业,等下次雷雨天时,注意一下哦。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引例:一般大雨过后都会出现彩虹,准备:拿出事先准备的彩虹照

片,在过道里让每个同学观察

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彩虹呢?

彩虹的结构以及构成颜色,然

后提问。

板书写出答案

解答: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

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

反射(用手表示什么是反射什么是折

射)而成。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

不同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用

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此处

用手表示大小)的反射最为强烈,

形成我们所见到的

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在折射一次。

彩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受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影响。空气中的水滴大,彩虹就鲜艳,

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彩虹就淡,也比较宽。我们面对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但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彩虹的出现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彩虹出现在天空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会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彩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较小,而西方出彩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那么,为什么每次彩虹往往出现在夏天的雨后呢?因为夏天常常下阵雨,雨的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的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出太阳,这时候雨后的天空中还漂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透过这些小水滴时,经过折射作用,天空中就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5、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而且一闪一闪的引例:夏季一般雨过天晴,夜空中就会出现漂亮的星星,老师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那同学们有没有疑惑过,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而且一眨一眨的就像是在眨眼睛呢?解答:其实事实是这个样子的

白天有太阳明亮的光芒,地球上的人类被大气所笼

罩,放眼四野,都是明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便看不到遥远的、光线较弱的星星了.夜晚,在黑暗的背景下,天空中有众多自身发光的恒星(能自己发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比如太阳,但是有些星体能发光,比如月亮但是它是反射太阳的光,不能叫做恒星),可见到.还有反射太阳光的

行星及月球,也可看到.

其实白天也可以见到星星,因为,太阳就是一颗恒星,不过距离我们较近罢了. 而那些距离远的星光较弱的便被白天太阳强烈的光给盖住了。

而星星会眨眼则是因为我们的大气层在不同的高度空气稀薄程度,流动速度都不一样,所以在穿过不同的空气后,星星的光会经过多次折射,表现出来的光也会时有变化啦!

6、云的种类:

师生互动:一般下雨后的第二天白天呢,天空中就会有白白的云朵,那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一下诗意和自己的想象,来向老师和大家来描述你印象中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提问3 人。

引例:同学们的描述都很精彩。云是一个总称,它有不同的种类和样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吧。

准备:拿出事先准备的云的照片。让同学们看一下,说出它的名称以及高度。

天气学原理 大气科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江淮气旋:江淮气旋四季均有,春和初夏较多,主要发生在江淮气旋生成于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湘赣地区。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天气现象有:1)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2)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3)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状况。水平尺度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几天。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1)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特点:①11月~5月为冬季环流型:西风带三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强,位置偏南,东亚南北两支西风急流。②7月~9月为夏季环流型:西风带四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弱,位置偏北,东亚一支西风急流。(2)两次季节突变: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3、冷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为常见。锋前坏天气:冷锋前部天气较差,锋后偏北风加大,云层变薄,天气转好。锋后坏天气:降水出现在冷锋过后。 4、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而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多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天空状况较差,暖锋前后均可能出现降水。 5、静止锋: 当冷暖气闭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或 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之内,而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定为准静止锋或简称为静止锋。云系出现在锋面以下,无显著降水,有雨量极小的零星降水。云系在锋面上方,降水明显。准静止锋停滞地区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6、铟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造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迫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锢囚锋附近天气最恶劣。 如果锋前的冷气团比锋后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暖式锢囚锋;空间剖面图上原来两条锋面的交接点称为锢囚点;如果锋后的冷气团比锋前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冷式锢囚锋;如果锋前后的冷气团无太差别,则其间的锢囚锋称为中性锢囚锋。 7、寒潮: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且过程降温超过10°C。根据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侵入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6℃以下者称为寒潮。寒潮天气系统包括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冷锋、寒潮地面冷高压。 寒潮天气过程:(1)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倒Ω流型、极涡偏心型、大型槽脊东移型。(2)寒潮短中期天气过程:小槽发展型,横槽型、低槽东移型。倒Ω流型的特点:(1)初始阶段:在两个大洋北部有脊向极地发展,作为整个过程的开始。(2)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暖性高压脊,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倒Ω流型。(3)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过程结束。 8、MICAPS:Micaps系统是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英文缩写。Micaps是与卫星通讯、数据库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的图形和图像,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的工作平台。 9、锋、锋区、锋面、锋线: 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两个密度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称为锋。这一过度区域也称为锋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几十到几百公里,一般是上宽下窄。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以把它看作空间的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在空间呈向冷区倾斜状态,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 锋按移动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按锋伸展高度分类:对流层锋:地面——对流层顶、地面锋:低层锋——700hap 以下、高空锋:500hap以上,不接地;按大气环流分类分为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副热带锋(热带锋)。 10、北方气旋:位于45N—55N,包括蒙古气旋(生成于蒙古中部、东部)、东北气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黄河气旋(生成于河套、黄河下游)、黄海气旋(活动于黄海地区)。

《雨中的蘑菇》说课稿

《雨中的蘑菇》说课稿 一、说背景 大班本学期的幼儿年龄在6岁左右,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本班幼儿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绘本勾勒出一幅幅动物与环境在雨中和谐相处的画面。文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雨中的森林拟人化,使植物和小动物都充满了人情味,且意境相当优美。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理解与认识,适合大班幼儿欣赏阅读。 三、说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本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大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懂得换位思考,想到别人的处境,知道包容与接纳,体验友爱互助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大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懂得换位思考,想到别人的处境,知道包容与接纳,体验友爱互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利用环境和积极的教具(课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表演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五、说教、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准备:幼儿知道蘑菇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教具准备:故事PPT,黄蓝两种底板的展示板,地板上画好黄蓝两种线,每个幼儿的名字胸卡(圆形,白底黑字)。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模仿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这我也会在下面的活动的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七、说活动过程: (1)、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谈话导入 二、阅读与讨论 三、教师小结 四、延伸活动 (2)、具体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天好吗?你们喜欢聊天吗?那我们来聊什么,聊谁呢?你看到是谁? 二、阅读和讨论: 图1:“两只蚂蚁在做什么?”(在跑步,在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是怎么跑的?”(飞快的跑,他们很着急,因为在下雨。)“他们有可能跑到哪里去?下雨了要干什么?”下雨了可能赶着要躲雨,也可能赶着回家。(画面信息:蚂蚁跑得快;雨下得很大;路边有蘑菇……) 第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蚂蚁,想留下来躲雨呢还是赶快回家?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想想。”要求:幼儿认真思考后,再作选择。交流:自己的选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英文名称torrentialrain;rainstorm;storm)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形成暴雨的条件 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称为降水系统。 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6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丰富的水汽分布和供应;(2)大气的上升运动;(3)层结稳定度和中尺度不稳定性;(4)风的垂直切变;(5)云的微物理过程;(6)地形。 (1)水汽分布和供应 为了使暴雨得以发生、发展和维持,必须有丰富的水汽供应,计算表明仅仅依靠降水区气柱内所含的水分是不够的,即使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全部降下也只能达到50~70mm的降水量。但是暴雨的降水量,尤其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降水率十分强,每小时可达100mm,因而必须有外界水汽向暴雨区迅速地集中和不断地供应。对于持久性的暴雨,要求水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以补充暴雨发生不断耗损的水汽量,这种水汽输送,需要特别有效的机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更大范围内为暴雨区收集所必需的水汽量。

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极具诗情画意的精读课文。文章以写秋雨为名,实际上则是写秋天。全文以秋雨为线索,带领我们领略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景图。课文用词精确,描写具体生动,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这篇文章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展开编写,训练重点在于通过朗读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秋天的美丽,感悟秋天的美好。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相对于二年级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已日趋成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但时间较短。因此,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变换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点头”等词语; (二)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悟结合,品味字里行间的美感;(三)领悟秋天的美好——感受秋天的独特风景,体会“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能够读通课文的情况下,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来品味文中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五、教学理念 新课标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把文字的美转化为学生可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捕捉文本的语文味,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启发式的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形成对话。《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适合做朗读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整体,感悟后促读,在朗读中激发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春雨、夏雨、冬雨的欣赏过渡到秋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学生们喜爱的雨说起,给他们设置了一个悬念,“今天,

科学四年级《雨的形成》说课稿

《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 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提出想研究的问题 2、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研究。 3、能设计模拟试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二) 情感目标: 1、能与其他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实验,并验证设想。 (三)知识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叫凝结。 2、雨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凝结的概念、了解雨的形式 教学难点:选择不同的方式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验证结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数码相机、酒精灯、铁架台、烧杯、烧瓶、试管、玻璃片、水、冰、木夹子、火柴 《下雨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师:我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一起探索科学知识,听说四一班的同学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么这节课我就要来验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证明自己? 2、今天早上,我在学校经销店买了两瓶饮料,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两

瓶饮料的瓶壁上现在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观察出冷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 3、这是什么原因呢?(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4、课件出示: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水滴现象?由此引入课题:《下雨啦》(用湿抹布板书课题“下雨了”) 二、探究雨的成因 1、关于雨,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为什么会下雨?雨为什么要落下来?雨是从哪里来的?天上的雨为什么总下不完?等 2、刚才大家的思维活跃,再一次证明了你们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那么,想要解决大家提到的这些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两个问题入手: 3、课件出示:水是怎么“跑”到天上去的?是怎样变成雨从天上落下来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组讨论后认为,地面上的水被太阳光照射蒸发变成水蒸气,到高空遇冷凝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就是云,小水滴越聚越多、越聚越大,大到空气托不住,就会落下来变成雨。 师:讲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雨的成因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这样的知识是书上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就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雨的形成过程。 4、同学们都知道,雨也就是水的液态形式。水除了以液态形式存在

雨的形成过程

雨的形成过程 雨是哪里来的?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溏兮生烟”,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別[‘诗中描写云雨关系的著名语句。1000多年前,从未涉足过气象领域的李白,通过他直观朴素的现察,码然写出丫 水生云、云生雨的真谛。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大量漂浮在空中的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 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它们的个头很小,大多数直杼述不到1 毫米的 1好,至少需要100万个石滴微粒,才能制造一滴雨。 我们还知道云的形成需要凝结核,其实雨的形成也是-样,必须 以凝结核为中心,水汽在上面小断凝结增长。只不过幽滴的形成有 时候直接以云滴微粒为凝结核广。水汽在5滴或者小冰晶或者其他 凝铅核 I:凝结,乂由于云内丨二升气流的作用,云滴间不间的粒 子相丌碰掩,合并,大水滴不断“吃掉”小水滴,使得体积越来越大,其重力足以克服上升气流的I力时,就会「降到地面形成雨。 其实我们在初中,高中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可能经常经历自己“造雨”噢。 当我们将烧杯里加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时,如果用一块玻璃盖 片将烧杯盖住,等杯中水沸腾后,首先观察到杯中会出现云雾4夫;过一会儿,会观察到玻璃盖片底有小水点聚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再过一会儿,便有“雨滴”不断落下来。这就是因为加热使得 杯内水汽饱合,凝结形成水滴,并最终落下来。 好,我们现在冋钊“火烧巧马懿”的谜案中来。今天我们从气 象学的观点来分析,这场大雨很可能是由葫芦谷的大火本身引起的。大火引发大雨?不要觉得奇怪,且肴详细分析。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决战发生在盛夏,魏蜀交兵处的渭水丨带当 时盛行东南风,给钥芦谷当地带来了大量潮湿的水汽。夏大太阳光 直射地面,地表增温极快,形成了上冷下热,上電下轻的不稳定状态。只要外界稍有一定的动力作用,水汽就会产生乖直运动,乖直 运动是最容易成云致雨的。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采用火攻.将丁柴-- 起点燃,猛烈的熊熊大火,使谷内空气骤然受热,腾空而起,四周 的冷空气则迅速流人补充,而产生丫旺盛的对流,再加1:烟屯乂 给水汽提供了凝结核,以至于在短时问内二只就不断增厚,云滴不

雨的形成说课稿

《小雨滴》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程 学前0903袁新乾 一、教材分析: 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通过对教材的解读,还有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进行实验探究,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同时提升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实验法是科学研究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能很好的把握幼儿的心理,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很容易理解雨的形成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雨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就是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道具进行的实验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其中的过渡是幼儿理解雨的形成的难点,需要老师恰当的比喻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幼儿配合老师完成实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实验提升幼 儿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 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雨的形成整个过程,利用教学材料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巧妙的把实验道具转变为大自然中的实物,老师通过细致的语言讲述,让幼儿能理解实验道具代表自然中对应的事物。再有提问方法的配合,引导幼儿观察。巧妙设置疑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学习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四、学法: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实验难度以及安全的限制,幼儿不能进行自主实验探究,这点是遗憾的。在此幼儿只能跟着老师用语言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方能理解实验过程,懂得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应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巧妙导入,老师由天气说起,慢慢的过度到课程的主角小雨滴中,然后提问幼儿想不想知道雨是怎么来的,这样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使幼儿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这里。 (二)实验: 1.老师连接好实验仪器,开始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有些现象并不是那么的明显,所以老 师要尽量多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认识雨的形成。比如实验中水变成水蒸气,少量水蒸气是不容易观察的,当水接近沸腾的时候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候的现象就会明显许多,是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的最佳时机。 2.通过实验知道了实验中的现象以及道具,但是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雨是怎么形成的,老 师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讲解,细心的把实验道具转变为自然中的物体,这样一个过渡就会

雨是如何形成的

雨是如何形成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雨是如何形成的》的内容,具体内容: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雨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 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雨的形成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 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 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

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主要形式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雨的特点 好处

第8章答案_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第八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一、概念题 (一)填空题 1.设计洪水 2. 流域中心点雨量与相应的流域面雨量之间的关系,设计面雨量 3.同频率 4.同频率法 5.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暴雨量级、重现期等分析判断 6.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 7.邻站直接借用法,邻近各站平均值插补法,等值线图插补法,暴雨移植法,暴雨与洪水峰或量相关法 8.算术平均法 9.泰森多边形法 10.流域上雨量站分布均匀,即各雨量站面积权重相同 11.适线 12.暴雨定点定面关系,暴雨动点动面关系 13.实测大暴雨 14.水汽因子,动力因子 15.大,小 16.设计的前期影响雨量P a,p,降雨径流关系 17. W m折算法,扩展暴雨系列法,同频率法 18.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流域一定历时的理论最大降水量 19.可能最大暴雨产生的洪水 20.垂直地平面的空气柱中的全部水汽凝结后 21.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地区露点的理论最大值 22.饱和湿度 23.水汽条件,动力条件 24.水汽压,饱和差,比湿,露点 25.大,低

26.假湿绝热过程 27. 0.2/h 28. P W W P m m = ,P W W P m m m ηη= 29.历史最大露点加成法,露点频率计算法,露点移植法 30. 24℃ 31.(1)通过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或水文手册)查算统计历时的设计暴雨量,(2)通过暴雨公式将统计历时的设计雨量转化为任一历时的设计雨量 ㈡选择题 1.[c] 2.[c] 3.[a] 4.[b] 5. [a] 6. [d] 7. [d] 8. [c] 9. [b] 10.[d] 11.[c] 12.[a] 13.[b] 14.[b] 15.[b] 16.[d] 17.[b] 18.[d] 19.[d] 20.[c] 21.[d] 22.[b] 23.[a] 24.[b] 25.[b] 26.[c] 27.[a] 28.[c] 29. [b] ㈢判断题 1.[T ] 2.[F] 3.[F] 4.[F ] 5. [T ] 6. [F ] 7. [T] 8. [T] 9. [T] 10.[T] 11.[T] 12.[T] 13.[T] 14.[T] 15.[F] 16.[T] 17.[T] 18.[F ] 19.[T ] 20.[F] 21.[T] 22.[F] 23.[T] 24.[F ] 25.[T ] 26.[T] 27.[T] 28.[T] 29.[F] 30.[F ] (四)问答题 1、答: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最直接,精度也较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即:①设计流域实测流量资料不足或缺乏时;②人类活动破坏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 ③要求多种方法,互相印证,合理选定;④PMP 和小流域设计洪水常用暴雨资料推求。 2、答: 洪水与暴雨同频率,即某一频率的暴雨,就产生某一频率的洪水。如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产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3、答: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①暴雨选样;②推求设计暴雨;③推求设计净雨;④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 4、答: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一般可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 的大小、暴雨量级在地区上是否很突出,以及论证暴雨的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5、答:特大值处理的关键是确定重现期。由于历史暴雨无法直接考证,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只能通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说课稿 刘慧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周国良黄昌兴周建刚 (水利部水文局、广东省水文局江门分局) 摘要:作者以近年媒体报道的几次重大的城市雨涝为线索,简要分析了形成雨涝的水文气象成因,表明人类不当活动是致灾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减灾建议。 1 引言 近年,我国城市街道的暴雨洪水或严重积水事件频繁发生,且似乎呈日益增多的趋势,造成的灾害影响极为惊人,如2004年7月10~1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特大型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城区暴雨积水,2007年7月中旬,重庆和济南两城市发生城区严重暴雨洪水或积水,其中济南仅2h的特大暴雨,就造成20余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些事件增多,既有气候变化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也有城市自身的水文气象因素,包括密集的人类生活影响和不当的城市建设因素。本文将浅要分析城市自身暴雨洪涝形成的水文气象因素,并提出可能的减灾措施建议。 2 街道积水的水文气象因素浅析 众所周知,城市是高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集群的构建体,也是高密度人类生活区。城市形成的热岛效应,使夏季大气对流活动在城区附近得以加强,大大增加了局部大暴雨发生的机率。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一效应越来越明显,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5]。关于城市的影响,在Google网站的遥感图中,能非常直观和明显地看到城区与非城区的差异了。 城市街道暴雨积水或洪水的雨强有多大呢?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观测难度也大,收集完整的资料也很困难。作者借助新闻媒体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将近4年有较大影响的几次典型的暴雨资料,整理列于表1。 表1 我国近年城市典型暴雨降雨量(mm) 发生城市及地区发生时间主要降雨历时(h) 对应雨量折合1h雨强备注 济南市区2007.7.18 1 151 151 2h雨量168 重庆沙坪坝2007.7.17 1 56 56 日雨量262.8 北京北三环2007.8.6 1.5 91 61 北京玉渊潭2004.7.10 2 105 53 1h雨量60 上海市区2004.7.12 1 20 20 静安2h雨量26 广州五山2004.7.13 2 62 31 一般的城市暴雨,历时大多在2h以内,即足以构成重大影响。从发生时间看,绝大部分发生在7月份,表1中实例几乎都在7月中旬;最大1h雨强多在30mm以上,其中济南1h雨量竟高达151mm。实际上,昆明暴雨特性实例分析表明,24h的暴雨量,其中46~71%即集中于1h内[4]。 除了气象的热岛效应之外,城市水文因素更为重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展,显著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使得不透水层面比例增长,绝对面积增长更快[1][6]。 图1为我国一典型城市街区示意图,其中A为房屋。1980s前不仅房屋相对稀疏,且房屋周边的B区多为草地或裸地,房屋上的雨水落地后,也在B区渗入泥土,部分再经土壤流入河道,补充径流,这样仅C区为不透水面。近10余年,B区大规模改造为不透水的水泥面,即使有些细小的缝隙,对于较强的夏季暴雨,基本是全部形成城市街区径流,即产汇流面积显著扩大,不透水面包括A、B、C这3个区。假定不透水面以前约占整个城区面积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说课稿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东郊希望小学:庄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写景散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先写秋天的到来,再写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然后描绘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当作一个个美丽的珍珠,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一条亮丽的珍珠项链,映出了金秋时节美丽、丰收、欢乐的景象。全文按照描写顺序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秋天的颜色;第二部分描写了秋天的气味;第三部分则写了秋天里的各种声音。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组课文的设计专题是描绘孩子们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是本组精读重点课文。课文文质优美,将秋天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扇、枚、邮”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体会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积累好词佳句,仿写一段话。

4.教学重、难点 《秋天的雨》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洋溢着浪漫的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秋天的雨》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因此,我主要以朗读组织教学,通过分层次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披文—-入情—-入境”,领略秋天的美好,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使之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此外,我还适时运用迁移规律、读写结合法,布置学生仿写一段话,训练学生写作。 三.说学法 时下正值金秋时节,对于“秋”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兴趣,才能认真、自主地学习。交流探讨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重要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达到解疑的目的。朗读感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学 导入语①:秋风拂面,秋雨清凉,送来了美丽的秋天。同学们,你们喜欢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精编版

姓名:刘婷婷 年级:三年级 科目:自然科学 教学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2、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3、雨天安全措施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5、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 6、云的种类 教学目的:1、使小朋友们了解基本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科学道理。启发他们对于自然 的兴趣 2、引导小朋友们留心注意身边的平常现象,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3、让他们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掌握安全小常识。 引例:同学们看外面哈,今天天气蛮不错的,万里晴空,那前几天呢就下了一场雨,老师 在外面看见雨滴打进小湖里面泛起层层涟漪,特别好看,老师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 问题,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怎么认为的呢?那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来回 答一下老师的问题?(提问2----3人)大自然可是奥妙无穷的呢,那老师还有很多 疑问,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怎么出现的?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白白胖胖 的云朵又有哪些种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吧! 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滋润万物,同学们的答案都各有特色,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雨其实是这样形成的。 天空会下雨,主要是因为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解释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并在空中降温,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会相互合成大水珠,大水珠太重啦,空气承受不住它的重量,大水珠就会掉到地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雨),所以简单的说雨就是云形成的。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彼此的撞击而变大的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变大;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用手势来表示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就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啦,所以它不能和其他小伙伴结合,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有何关系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徐西锋271200 编辑老师: 您好!在复习中国地理时,经常遇到副高、锋面雨带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问题。副高控制下易形成干燥少雨的天气,如何又与雨带相联系?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又是怎样的?请您在百忙之中给予解答,好吗?谢谢! 泰安市李天骄 李天骄同学: 你好!要回答上面你提出的问题,首先应明确这里的“副高”是指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常年位于副热带地区的高气压带常分裂为若干个高压中心,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有不同的名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一个永久性的活动中心,属于暖性高气压,中心位置平均在北太平洋东部,美国西南海岸附近,随着季节变换而不断移动,冬季它的势力最弱,中心位置在西经128°和北纬35°处,中心气压为1018毫巴。此后逐渐西移北上,夏季最强,中心位置移至西经151°和北纬30°处,中心气压增至1027毫巴。西太平洋地区受此高压脊控制,它的东西、南北活动对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影响很大。 副高如何引起我国夏季降水?这里要注意不是副高本身导致我国夏季降水,而是来自副热带高压里的暖气团通过东南季风和北方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降雨,即冷锋降水。 那么,副高与雨带的位置关系如何?冬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20°N以南,很少伸入我国。春末,副高位于15°N—20°N之间,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15°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23°N左右,即华南地区。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20°N,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在20°N左右,雨带的位置在30°N左右,大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副高推进到25°N -30°N,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在30°N左右,雨带位置在40°N左右,主要位于华北地区。由此可以看出,雨带始终在副热带高压脊以北,并且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大约相差5-10个纬度。

雨的形成教案1

《雨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和水的三态变化。 探究目标:能独立提出要研究问题的假设,能综合运用各种实验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试验记录表、开水、冰块、塑料袋、火柴、保鲜膜;量筒;烧杯、三角铁架、石棉网、酒精灯;皿盘、烧杯、铁架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师:今天来跟老师合作上这堂课的同学们都是我的新朋友,我请大家喝饮料好吗?出示两瓶饮料(惊讶的:啊,怎么漏出来了?是哪里裂开了?好像没有啊)反复寻找,谁来帮老师检查一下。

漏了吗?瓶子外面布满了什么?手摸瓶子感觉怎样? 师:原来这个瓶子没有裂呀,那我就放心了。那么,为什么冰过的瓶子外面有小水珠呢? 生交流:空气中有许许多多的水蒸气,当遇到冷的饮料瓶子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 师:在平时你看见过这样相类似的现象吗,谁与大家说说? 生交流:烧水时,锅盖的里面有小水珠;秋天早晨的树叶上有小水珠;冬天刚进暖屋子,我的眼镜片上有小水珠;我到浴池洗澡时,看到房顶上有小水珠…… 师:刚才大家说了这么多,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关于小水珠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出示课件)P31页的四幅图。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有许许多多的小水珠从天而降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生交流:滴滴嗒嗒下雨的景象;沙沙沙下雨的景象;…… 师:课件展示下雨的画面,同学们想象得真好。看到下雨,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交流:天空为什么有时晴朗有时下雨呢?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好不好?让我们一起走进第9课《雨的形成》。(板书课题:雨的形成) 二、引导探究: 1、猜想 师:这些从天而降的水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科学家们开动你们善于思考的头脑,猜猜看吧!

《下雨啦》说课稿

《下雨啦》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是鸿飞双语学校的老师,感谢各位领导,各位评委,让我有机会参加这次比赛。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明天的天气怎样》单元的《下雨啦》。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中的第三个单元,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能力,尝试探究“雨是怎样形成的?”从而使学生对天气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初步体验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的内容,在导入新课时增加两幅图片,激起学生的积极性。在总结自然界雨的形成时增加一个视频短片,使学生对自然界雨的形成更加形象、直观。 三、教学目标 1 、探究目标: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一些有趣现象,提出现象成因的假设;能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材料研究、设计、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 2 、知识目标: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雨的形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的能力以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对自然现象产生兴趣,从而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难点是: 1、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想自然界中雨的成因。 2、知道自然界的雨的成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后,进行观察、推想“雨是怎样形成的”来达到要求。

五、教法学法 在导入和交流实验结果时,我采用谈话法来解决问题;在进行实验时运用讲解法和演示法;在探究雨的形成时运用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尝试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最后播放视频短片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这些教法更能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观察和善于动脑的能力,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六、教学手段 教学中,我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教学环境,拓宽教师和学生的思路,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体验实践出真知的快乐! 七、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是: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酒精灯、烧杯、玻璃片、木夹子、热水、石棉网、铁台架、火柴→导入新课(3分钟)→新课讲解(25分钟)→归纳总结(3分钟)→拓展活动(4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导入新课 教师请学生观看乌云、闪电和下雨时的图片,使学生想象下雨前的情景和下雨时的情景,从而很快的融入课堂。创设这一教学情境,在于激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很快的融入课堂。 (二)、提出疑问,实践验证 教师提出疑问让学生猜想。当教师提出“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例子,在这儿教师不急于告诉学生猜测结果是否正确,而是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他们的猜测结果。 (三)、实践验证,得出结论 ①教师示范实验步骤,让学生进行操作实验(师讲解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学生合作完成表格的记录。 设计这一环节是学生运用前面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操作的能力及经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加强合作意识,培养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参与到活动中去。加以引导、指导、提示。最后实验完成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交流,教师加以总结。 ②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自然界的雨是怎样形成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