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
课件一雨的形成过程

姓名:刘婷婷

年级:三年级

科目:自然科学

教学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2、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3、雨天安全措施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5、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

6、云的种类

教学目的:1、使小朋友们了解基本自然现象的形成过程及科学道理。启发他们对于自然

的兴趣

2、引导小朋友们留心注意身边的平常现象,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3、让他们知道一些安全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让同学们理解这些自然现象形成的过程,掌握安全小常识。

引例:同学们看外面哈,今天天气蛮不错的,万里晴空,那前几天呢就下了一场雨,老师

在外面看见雨滴打进小湖里面泛起层层涟漪,特别好看,老师心里就萌生出了一个

问题,雨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同学们怎么认为的呢?那我现在就请几个同学来回

答一下老师的问题?(提问2----3人)大自然可是奥妙无穷的呢,那老师还有很多

疑问,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怎么出现的?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白白胖胖

的云朵又有哪些种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吧!

内容:1、雨是怎样形成的?

古人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雨滋润万物,同学们的答案都各有特色,那么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雨其实是这样形成的。

天空会下雨,主要是因为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为水蒸气(解释水蒸气是气态的水),并在空中降温,凝结成小水珠,小水珠会相互合成大水珠,大水珠太重啦,空气承受不住它的重量,大水珠就会掉到地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下雨),所以简单的说雨就是云形成的。

在水云中,云滴都是小水滴。它们主要是靠彼此的撞击而变大的大的。因此,在水云里,云滴要增大到雨滴的大小,首先需要云很厚,云滴浓密,含水量多,这样,它才能继续变大;其次,在水云内还需要存在较强的垂直运动(用手势来表示垂直运动),这样才能增加多次碰撞并合的机会。而在比较薄的和比较稳定的水云中,云滴就没有小伙伴一起玩耍啦,所以它不能和其他小伙伴结合,只能引起多云、阴天,不大会下雨。

现在科技很发达,人类也可以造雨了呢!!

地表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降温成小水珠→结合成大水珠→落到地面形成雨。(板书内容)要求同学们记下来,

拓展:雪是怎样形成的?

还是同雨形成的原理一样,雪花是由于水蒸气在空气中受冷变成小冰晶,而云中一些变冷的水滴碰到冰晶则会在上面凝固(水变成冰就叫凝固),形成了更大的冰晶。当冰晶增大到克服空气的阻力和福利时,便落到了地面,这就是雪花。

师生互动:同学们都了解了吗?不懂可以提问。如果没有的话,老师就随机提问一下,让一个同学给老师讲述一下雨形成的这个过程。有哪位同学愿意尝试下吗?

2、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引例:大家都很好的掌握了雨形成的过程,那么在下雨时,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见下雨伴有雷电,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呢?

分组讨论: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每四个人一组进行讨论,一分钟后提问几组。

解答疑惑:雷电呢,是由于云宝宝之间的不断摩擦(用手掌摩擦来示范摩擦的意思)而产生了电荷。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大水滴和小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较小的水滴带负电荷,,带正电的大水滴通常向降落形成雨,或悬浮于空中。

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正电荷,形成超大的电压差,就会击穿空气,形成雷击了。就像两个带电小朋友一起打架一样。(此处用手表示一个正电荷一个负电荷。)

同学们是不是感到很新奇啊?在新奇的同时一定要在雷雨天气注意安全,尤其是在夏季,雷雨天气更是多现,接下来老师就要向同学们说一下应该注意的安全常识‘

3、雷雨天气安全常识:(挑选几个最需要注意的进行板书,其余口头

讲述。)

(1)、雨天行路,注意安全。

1、尽量不要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要在人行道上靠边行走。

2、雨伞、雨衣尽量不要遮挡眼睛,保证看清道路。

3、过路口时,要注意观察来往车辆,不要与机动车抢道。

4、不要在路上、操场、楼梯、走廊追逐追逐打闹,避免摔伤。(板书)

(2)、风雨季节,别忘关窗。

要注意关好门窗,切断电器的电源。不能在雷电天气打电话。

(3)雨季要注意防雷。

1、打雷、闪电时,不要站在高处。

2、打雷、闪电时,千万不要到树下或建筑物墙边躲雨。(板书)

3、打雷、闪电时,尽量避开电线,不要从电线底下通过,更不要用手去触摸电线。(板书)

4、打雷、闪电时,尽量穿鞋子,不要赤脚在室外行走或玩水。

师生互动:同学们都记住了吗?说出几个判断题,让同学们判断并解释原因。

下雨天我为了凉快,站在打开的窗边吹风,可以吗?

我去有水的地方玩水,可以吗?

下雨了我刚好在外面,又打雷,我很害怕,于是跑到树下躲雨,可以吗?

雷电天气,我不小心跌倒了,扶着电线杆起来,可以吗?

那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打雷时,你是先看到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呢?这个呢作为咱们这节课的作业,等下次雷雨天时,注意一下哦。

4、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引例:一般大雨过后都会出现彩虹,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彩虹呢?

准备:拿出事先准备的彩虹照

片,在过道里让每个同

学观察彩虹的结构以及

构成颜色,然后提问。

板书写出答案

解答:彩虹是因为阳光

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

造成色散及反射(用手表示什

么是反射什么是折射)而成。

阳光射入水滴时会同时以不同

角度入射,在水滴内亦以不用

的角度反射。当中以40至42度(此处用手表示大小)的反射最为强烈,形成我们所见到的彩虹。形成这种反射时,阳光进入水滴,先折射一次,然后在水滴的背面反射,最后离开水滴时在折射一次。

彩虹的色彩鲜艳程度和宽窄受空气里水滴的大小影响。空气中的水滴大,彩虹就鲜艳,也比较窄;反之,水滴小,彩虹就淡,也比较宽。我们面对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只有背着太阳才能看到彩虹。所以,早晨的彩虹出现在西方,黄昏的彩虹总在东方出现,但我们看不见,只有乘飞机从高空向下看。彩虹的出现于当时天气变化相联系,一般我们从彩虹出现在

天空的位置可以推测当时会出现晴天或雨天。东方出彩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较小,而西方出彩虹时,本地下雨的可能性却很大。

那么,为什么每次彩虹往往出现在夏天的雨后呢?因为夏天常常下阵雨,雨的范围不大,往往是这边的天空在下雨,那边天空仍出太阳,这时候雨后的天空中还漂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透过这些小水滴时,经过折射作用,天空中就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5、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而且一闪一闪的

引例:夏季一般雨过天晴,夜空中就会出现漂亮的星星,老师还记得小时候经常唱的一首歌: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那同学们有没有疑惑过,星星为什么晚上才出来,而且一眨一眨的就像是在眨眼睛呢?

解答:其实事实是这个样子的---------------白天有太阳明亮的光芒,地球上的人类被大气所笼罩,放眼四野,都是明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便看不到遥远的、光线较弱的星星了.夜晚,在黑暗的背景下,天空中有众多自身发光的恒星(能自己发亮的星星都是恒星比如太阳,但是有些星体能发光,比如月亮但是它是反射太阳的光,不能叫做恒星),可见到.还有反射太阳光的行星及月球,也可看到.

其实白天也可以见到星星,因为,太阳就是一颗恒星,不过距离我们较近罢了. 而那些距离远的星光较弱的便被白天太阳强烈的光给盖住了。

而星星会眨眼则是因为我们的大气层在不同的高度空气稀薄程度,流动速度都不一样,所以在穿过不同的空气后,星星的光会经过多次折射,表现出来的光也会时有变化啦!

6、云的种类:

师生互动:一般下雨后的第二天白天呢,天空中就会有白白的云朵,那老师想请同学们发挥一下诗意和自己的想象,来向老师和大家来描述你印象中的白云是什么样子的。提问3人。

引例:同学们的描述都很精彩。云是一个总称,它有不同的种类和样子,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吧。

准备:拿出事先准备的云的照片。让同学们看一下,说出它的名称以及高度。

一) 卷云

细致而分散,像羽毛、头发乱丝或马尾,,日出日落时显现橘红色或红色。

卷云是一种最高的云,清晨太阳还没到地平线就已经出现了。

(二) 卷层云

是最高最白的一种云,当太阳或月亮被遮住时,仍能看到它的轮廓,。,但厚的卷积云则像

幕一样拉到天边。

(三) 卷积云

这种云很少出现,偶而会布满全天的时候,,因为天空好像布满了鱼鳞,个体很小,呈白色

而无云影,有时呈波浪状。卷积云大都和卷云或卷层云同时出现。

(四) 高层云

(五) 高积云

高积云的个体比卷积云大,中央有云彩,常连成一片,底部成波浪状,或排成一长列,或交织成棋盘状,其式样很多。

(六) 层积云

个体比高积云更大,外型较柔和,结构不太明显。如果连成一片,则底部具有波浪型态和明暗相间的灰色阴影。

层积云大都像巨大的滚轴,

(七) 层云

层云是一种均匀一致的灰白色低云,似雾,但不与地面相接。当它笼罩在半山腰时,边缘有下泻的姿态,到了那里就是浓雾。

(八) 雨层云

是典型的坏天气云,黯黑而无定型,很像破不,使天空因而阴暗,凡属於持久性与,一定是

雨层云中降落。

(九) 积云

彷佛是棉花堆,顶不平坦,顶部隆起像土丘、花椰菜或塔状。阳光斜射时,积云的明暗面很明显,如果

和阳光在同一方向,中央阴暗,边缘特别明亮

(十) 积雨云

是一种最浓厚而庞大的云,垂直伸展极高,底部黯黑,难以分辨,顶部耸起如山岳或高塔,而且常常有铁砧状的伪卷云,做巨大的羽扇状伸出,积雨云已临天顶时,即将有大雷雨。

结束语:同学们表现都特别优秀哈,我相信我们这节课也收获了不少知识,原来自然是这么神奇而富有哲理的啊,那都不要忘了这节课咱们的作业,在一个雷雨天气注意一下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好了,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啦!同学们再见哟!

大班雷雨天气安全教案

大班雷雨天气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2、通过调查和收集资料,了解好掌握预防雷击的方法好技能。 3、初步掌握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材分析: 引言部分指出了雷电的危害,同时揭示了本课要了解的内容和重点的教学任务。主体部分共设不友好的来访者和避开雷电防雷击两个主题。 教学重点: 雷电形成的原理过程,明确雷雨天气的危害,树立防雷电的安全意识。 教学难点: 遭遇雷击之后的紧急治疗方法和应急措施。 教学过程: 一、认识雷电 1、教师为学生播放一段雷雨季节电闪雷鸣的视频资料,提问:‘这是什么现象?经历过这种天气吗?当时有什么感受?” 2、学生根据生活体验交流对雷电的认识。 3、教师引导:“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就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你知道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先就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介绍,然后教师结合教材介绍进行补充。可以利用电发生器等科学试验器材为学生演示一下雷电产生的原理。 二、正确认识雷电的危害 1、教师引言:“雷电发生时的温度高达2000℃,大家想象一下,这样的温度会产生怎的危险? 2、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交流雷电的危害。 3、教师小结:“云层能积聚大量正电荷,而地球是导体,本身积聚负电荷,从而使得云层与云层之间、云层与地面之间形成很高的电势差,几百万伏到几亿伏,因而产生的电流就十分强大,达到几万安至十几万安,形成高热和强光,会造成巨大破坏,能使人立即死亡。 如果通过树木、建筑物,巨大的热量和空气的振动都会使它们受到严重的破坏。” 4、根据真实案例体会雷电的危害。 (1)了解教材“真实再现”的案例,教师提问:“这样的严重后果你想到过吗?当我们遇到雷雨天气的时候,你想到会有这样的危险发生吗?” (2)学生交流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雷电灾害的了解和认识。 (3)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雷击事件案例,帮助学生更全面、明确地认识雷电,重视雷电的危害。 三、资料

天气学原理 大气科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江淮气旋:江淮气旋四季均有,春和初夏较多,主要发生在江淮气旋生成于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湘赣地区。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天气现象有:1)江淮气旋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强降水、夏季暴雨系统。2)迅速发展的江准气旋并伴有较强的大风:暖锋前有偏东大风,暖区有偏南大风,冷锋后有偏北大风。3)气旋东部出现平流雾、低云。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状况。水平尺度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10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几天。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不但影响着天气的类型和变化而且影响着气候的形成。(大气环流的季节转换:(1)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特点:①11月~5月为冬季环流型:西风带三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强,位置偏南,东亚南北两支西风急流。②7月~9月为夏季环流型:西风带四个长波槽,西风急流弱,位置偏北,东亚一支西风急流。(2)两次季节突变:①6月突变——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②10月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 3、冷锋: 锋面在移动过程中,冷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面向暖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冷锋。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为常见。锋前坏天气:冷锋前部天气较差,锋后偏北风加大,云层变薄,天气转好。锋后坏天气:降水出现在冷锋过后。 4、暖锋:锋面在移动过程中,若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而向冷气团一侧移动,这种锋面称为暖锋。暖锋多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活动,大多与冷锋联结在一起。天空状况较差,暖锋前后均可能出现降水。 5、静止锋: 当冷暖气闭势力相当,锋面移动很少时,称为准静止锋,实际工作中,一般把6小时内(连续两张图上),或 24小时移动在2个纬度之内,而锋面位置无大变化的锋定为准静止锋或简称为静止锋。云系出现在锋面以下,无显著降水,有雨量极小的零星降水。云系在锋面上方,降水明显。准静止锋停滞地区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6、铟囚锋: 暖气团、较冷气团和更冷气团三种性质不同的气团相遇时先构成两个锋面,然后其中一个锋面追上另一个锋面,即形成锢囚。我国常见的是锋面受山脉阻挡所造成的地形锢囚;或冷锋迫上暖锋,或两条冷锋迎面相遇形成的锢囚。它们迫使冷锋前的暖空气抬离地面,锢囚到高空。我们将冷锋后部冷气团与锋面前面冷气团的交界面,称为锢囚锋。锢囚锋附近天气最恶劣。 如果锋前的冷气团比锋后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暖式锢囚锋;空间剖面图上原来两条锋面的交接点称为锢囚点;如果锋后的冷气团比锋前的冷气团更冷,其间的锢囚锋称为冷式锢囚锋;如果锋前后的冷气团无太差别,则其间的锢囚锋称为中性锢囚锋。 7、寒潮: 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且过程降温超过10°C。根据中国气象局规定,当冷空气侵入后,凡气温在24小时内剧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6℃以下者称为寒潮。寒潮天气系统包括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冷锋、寒潮地面冷高压。 寒潮天气过程:(1)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倒Ω流型、极涡偏心型、大型槽脊东移型。(2)寒潮短中期天气过程:小槽发展型,横槽型、低槽东移型。倒Ω流型的特点:(1)初始阶段:在两个大洋北部有脊向极地发展,作为整个过程的开始。(2)酝酿阶段: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暖性高压脊,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倒Ω流型。(3)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过程结束。 8、MICAPS:Micaps系统是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的英文缩写。Micaps是与卫星通讯、数据库配套的支持天气预报制作的人机交互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检索各种气象数据,显示气象数据的图形和图像,对各种气象图形进行编辑加工,为气象预报人员提供一个中期、短期、短时天气预报的工作平台。 9、锋、锋区、锋面、锋线: 两个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两个密度性质不同的气团之间的狭窄过度带称为锋。冷暖气团之间的狭窄的过渡带,称为锋。这一过度区域也称为锋区。锋区的水平宽度约几十到几百公里,一般是上宽下窄。天气图上由于比例尺小,锋区的宽度表示不出来,可以把它看作空间的一个面,称为锋面。锋面与地面的交线,称为锋线。锋面在空间呈向冷区倾斜状态,冷空气在下,暖空气在上。 锋按移动分类: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按锋伸展高度分类:对流层锋:地面——对流层顶、地面锋:低层锋——700hap 以下、高空锋:500hap以上,不接地;按大气环流分类分为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副热带锋(热带锋)。 10、北方气旋:位于45N—55N,包括蒙古气旋(生成于蒙古中部、东部)、东北气旋(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黄河气旋(生成于河套、黄河下游)、黄海气旋(活动于黄海地区)。

《雨中的蘑菇》说课稿

《雨中的蘑菇》说课稿 一、说背景 大班本学期的幼儿年龄在6岁左右,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本班幼儿在以往类似的语言活动中,大多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乐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性的表现文学作品。 二、说教材 绘本勾勒出一幅幅动物与环境在雨中和谐相处的画面。文章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将雨中的森林拟人化,使植物和小动物都充满了人情味,且意境相当优美。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理解与认识,适合大班幼儿欣赏阅读。 三、说目标: 《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本学期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制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大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懂得换位思考,想到别人的处境,知道包容与接纳,体验友爱互助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清楚、大方、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懂得换位思考,想到别人的处境,知道包容与接纳,体验友爱互助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创设一种积极的语言环境,利用环境和积极的教具(课件)让幼儿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想象,让幼儿在参与游戏表演的过程中来解决这个难点 五、说教、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知识准备:幼儿知道蘑菇是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 教具准备:故事PPT,黄蓝两种底板的展示板,地板上画好黄蓝两种线,每个幼儿的名字胸卡(圆形,白底黑字)。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法是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模仿游戏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六、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游戏练习法等学习方法。这我也会在下面的活动的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七、说活动过程: (1)、根据大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几环节: 一、谈话导入 二、阅读与讨论 三、教师小结 四、延伸活动 (2)、具体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天好吗?你们喜欢聊天吗?那我们来聊什么,聊谁呢?你看到是谁? 二、阅读和讨论: 图1:“两只蚂蚁在做什么?”(在跑步,在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他们是怎么跑的?”(飞快的跑,他们很着急,因为在下雨。)“他们有可能跑到哪里去?下雨了要干什么?”下雨了可能赶着要躲雨,也可能赶着回家。(画面信息:蚂蚁跑得快;雨下得很大;路边有蘑菇……) 第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蚂蚁,想留下来躲雨呢还是赶快回家?老师给你们一点时间,你们想想。”要求:幼儿认真思考后,再作选择。交流:自己的选

雷雨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分为三种

題目:午後雷陣雨 一、研究動機:: 夏天的傍晚,有時烏雲、大雨、閃電、雷鳴往往相互交錯,殺的我們措手不及,為了要能防範它就選擇此題目。 二、假設: 大陸雷雨多半在白天,海洋上多半在夜間。 三、策略: 1.查詢雷雨形成的原因以及發生前後有何特殊現象 2.統計大陸雷雨多半發生在何時及其原因 3.統計海洋上雷雨多半發生在何時及其原因 四、驗證與分析 A.雷雨產生的原因一般來說分為三種: 1.大規模的冷空氣向暖空氣快速推進時,迫使暖濕的空氣迅速上升而形 成的。 2.含有水汽較多的空氣,在前進的途中遇到山地的阻擋被迫抬升而形成 的。 3.主要發生在夏季天氣炎熱空氣潮濕的地區,由於夏天天氣炎熱地表受 熱後,挾帶了大量水汽,迅速上升,於是形成對流性的雷雨。這種雷 雨是由於空氣的溫度迅速上升所造成的,稱為熱雷雨。 前二種雷雨的發生的時間,並不一定在白天。它的發生時間主要是決定於推動暖空氣的冷空氣前哨何時達到本地以及濕空氣何時遇到山脈阻擋。 B.雷雨發生前後有二種特殊的現象: 1.雷雨前風吹的很大 這是因為下雷雨前的一段時間裡,空氣上下對流運動很強盛,下層的 空氣大量的流向高空,而在高空又向外面流散。這樣地面所承受的空

氣重量就大大的減小。大氣壓力降的很低很低,於是四周圍的空氣就 流向這個大氣壓力很低的地方,就會刮起很大的風。此外,在雷雨雲 前部的空氣通常是溫度高、密度小、氣壓低,後部的空氣是溫度低、 密度大、氣壓高,前後之間大氣壓力差異大,空氣流動也就快了。在 此二種力的作用下空氣運動就快上加快了。因此,雷雨之前經常都會 刮大風,大風一刮就將雷雨雲底部的一些碎塊雲吹的更快。 2.雷雨後空氣格外新鮮 這是因為閃電時發生了一場化學變化,將空氣中的氧有些變為臭氧。 其次是經過一場傾盆大雨,把空氣中的灰塵沖掉了大部分。 雷聲,是雲中正電荷區與負電荷區之間或雲中電荷與雲外物體的電荷之間發生放電現象,所產生的聲音。放電時的電位差往往達到每米幾千到上萬伏特,所以,常常產生巨大的電火花把空氣中的氧激發成臭氧。 C.大陸雷雨多半在白天發生 大陸上,正午以後,空氣溫度最高,這時上升運動也最強,所以熱雷雨一般都發生在午後至傍晚這段時間裡。 D.海洋上雷雨多半發生於夜晚 在海洋上,由於海水比熱較大,以及它吸收的太陽能量能向深層傳遞等原因,白天接近水面的空氣溫度低,上層空氣溫度反而比下層高,相對地形呈成了上暖下冷,這樣就使得空氣層十分穩定,不容易產生對流性雷雨;到了夜間,上層空氣迅速冷卻,而下層空氣由於水面不短斷放出熱量,溫度反較上層高,這樣就使得空氣層不穩定,加上某些外界條件的影響,於是形成了雷雨。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形成的条件 暴雨(英文名称torrentialrain;rainstorm;storm)是指降水强度很大的雨,常在积雨云中形成。中国气象上规定,每小时降雨量16毫米以上、或连续12小时降雨量30毫米以上、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 按其降水强度大小又分为三个等级,即24小时降水量为50-99.9毫米称“暴雨”、100-249.9毫米之间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称“特大暴雨”。但由于各地降水和地形特点不同,所以各地暴雨洪涝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形成暴雨的天气系统 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形成暴雨的条件 暴雨一般发生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中,其时间尺度从几十分钟到十几小时,空间尺度从几千米到几百千米,而形成暴雨的中小尺度系统又是处于天气尺度系统内,两者通常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上两类天气系统的集合称为降水系统。 降水系统中降水的形成和强度主要与6个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1)丰富的水汽分布和供应;(2)大气的上升运动;(3)层结稳定度和中尺度不稳定性;(4)风的垂直切变;(5)云的微物理过程;(6)地形。 (1)水汽分布和供应 为了使暴雨得以发生、发展和维持,必须有丰富的水汽供应,计算表明仅仅依靠降水区气柱内所含的水分是不够的,即使气柱中所含的水汽全部降下也只能达到50~70mm的降水量。但是暴雨的降水量,尤其是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的降水率十分强,每小时可达100mm,因而必须有外界水汽向暴雨区迅速地集中和不断地供应。对于持久性的暴雨,要求水汽有源源不断的输送,以补充暴雨发生不断耗损的水汽量,这种水汽输送,需要特别有效的机制能在较短时间内在更大范围内为暴雨区收集所必需的水汽量。

秋天的雨说课稿

《秋天的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极具诗情画意的精读课文。文章以写秋雨为名,实际上则是写秋天。全文以秋雨为线索,带领我们领略了一幅美丽、丰收、欢乐的秋景图。课文用词精确,描写具体生动,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这篇文章是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秋天”这个主题展开编写,训练重点在于通过朗读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了解秋天的美丽,感悟秋天的美好。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该学段的学生相对于二年级的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已日趋成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同时,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有意注意正在形成,但时间较短。因此,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适当变换板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五彩缤纷、频频点头”等词语; (二)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读悟结合,品味字里行间的美感;(三)领悟秋天的美好——感受秋天的独特风景,体会“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首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激发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在学生能够读通课文的情况下,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雨的,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难点则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来品味文中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读书。 五、教学理念 新课标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我准备以启发式为主要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教学设计理念,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象的作用,把文字的美转化为学生可视可感的画面,让学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捕捉文本的语文味,从而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起来,把他们健康的个性发展起来。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启发式的教学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形成对话。《秋天的雨》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形象生动,适合做朗读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读为本”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整体,感悟后促读,在朗读中激发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春雨、夏雨、冬雨的欣赏过渡到秋雨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导入新课这一教学环节时,我由学生们喜爱的雨说起,给他们设置了一个悬念,“今天,

雷电的产生与危害方式

雷电产生与危害方式 1 背景 雷电是自然界中极为普遍而又蔚为壮观的声、光、电现象,这不仅是由于它那特有的划破长空的耀眼闪电和震耳欲聋的霹雳声,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给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带来巨大影响。雷电促成的有机物合成可能对地球的生命形成起到过一定的作用,雷电引起的森林火灾可能启发了远古人类对火的发现和利用。在现代生活中,雷电仍然对人畜的生命安全有所威胁,对航空,通讯,电力,建筑等国防和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造成重大的危险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雷电灾害出现新特点。随着通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雷害对象发生了转移,从对建筑物本身的损害转移到对室内网络设备、电子设备等信息设备的损害,随之防雷对象和防雷重点也由强电向弱电转移。 2 雷电现象 能够产生雷电的云,称之为雷雨云,通常又称雷暴。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首先揭开了“雷暴”的本质,认为它实际上是一种大气电现象,此后人们对雷电活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研究。为了说明雷电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和机理,提出过许多的起电机制,从微观的物理过程到宏观的大气物理对雷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电荷产生、电荷分离、电荷聚焦、雷云电场生成等现象进行分析和推测,力图对雷电的形成和发展机理进行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起电机制有Elster和Geitel的感应起电机制、Brook的温差起电机制、Lenard的破碎起电机制、Workman和Reynolds的融化、冻结起电机制。 图1 感应起电机理

与起电一样,雷暴云的放电也是一十分复杂的物理过程。当雷云中的电荷负值增加到一定数量时,使空气中的电场强度增加,达到使空气足以电离,产生游离态离子时,就产生了雷云的放电。按照闪电的外观形状,可将其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片状闪电、连珠闪电和球状闪电等,其中以线状闪电最为常见。按闪电发生的空间位置可将其分为:云内闪电、云际闪电、云地闪电等。云地闪电简称地闪,俗称落地雷,其走向多垂直于地面,危害大,是防雷设计应该注意的重点。云闪定义为所有没有到达地面的闪电放电,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雷击电磁脉冲。 通常,地闪放电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过程:预击穿过程(Preliminary breakdown process)、梯级先导(stepped leader)、回击(return stroke)等。预击穿过程是在地闪通道伸延出云底之前发生于云内的弱电离过程和放电过程。其持续时间从几毫秒到几百毫秒不等,典型值为几十毫秒。梯级先导是地闪放电的初始阶段,它为回击过程开辟通道,是地闪中的主要物理过程之一,闪电放电电流的路径是电阻最小的路径。在地闪的对地放电过程中,先导与回击之间的过程被称为连接过程(attachment process)。回击过程是地闪中对地面输送大量电荷因而产生大电流和强电磁辐射的阶段。回击常常形成很大的电流,发出很强的光,并形成光柱。所以回击常被称为主放电或主闪击。回击的推进速度比先导要快得多,平均约为,变化范围为s cm /1059×()s cm /102~102109××。回击通道的直径为,平均为几厘米,峰值电流可达以上。电流很大,通道的温度迅速升高,可达数量级,空气骤然膨胀因而产生了雷声。 ()cm 23~1.0A 410K 410 云电荷分布 t = 0 预击穿过程 t = 1.00ms 梯级先 导t = 1.10ms t = 1.15ms t = 1.20ms t = 19.00ms t = 20.00ms t = 20.10ms t = 20.15ms t = 20.20ms 图2 一次负地闪所包含的各种物理过程随时间的发展示意图

雨的形成过程

雨的形成过程 雨是哪里来的?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溏兮生烟”,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 《梦游天姥吟留別[‘诗中描写云雨关系的著名语句。1000多年前,从未涉足过气象领域的李白,通过他直观朴素的现察,码然写出丫 水生云、云生雨的真谛。 我们已经知道,云是由大量漂浮在空中的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 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它们的个头很小,大多数直杼述不到1 毫米的 1好,至少需要100万个石滴微粒,才能制造一滴雨。 我们还知道云的形成需要凝结核,其实雨的形成也是-样,必须 以凝结核为中心,水汽在上面小断凝结增长。只不过幽滴的形成有 时候直接以云滴微粒为凝结核广。水汽在5滴或者小冰晶或者其他 凝铅核 I:凝结,乂由于云内丨二升气流的作用,云滴间不间的粒 子相丌碰掩,合并,大水滴不断“吃掉”小水滴,使得体积越来越大,其重力足以克服上升气流的I力时,就会「降到地面形成雨。 其实我们在初中,高中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可能经常经历自己“造雨”噢。 当我们将烧杯里加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时,如果用一块玻璃盖 片将烧杯盖住,等杯中水沸腾后,首先观察到杯中会出现云雾4夫;过一会儿,会观察到玻璃盖片底有小水点聚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再过一会儿,便有“雨滴”不断落下来。这就是因为加热使得 杯内水汽饱合,凝结形成水滴,并最终落下来。 好,我们现在冋钊“火烧巧马懿”的谜案中来。今天我们从气 象学的观点来分析,这场大雨很可能是由葫芦谷的大火本身引起的。大火引发大雨?不要觉得奇怪,且肴详细分析。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决战发生在盛夏,魏蜀交兵处的渭水丨带当 时盛行东南风,给钥芦谷当地带来了大量潮湿的水汽。夏大太阳光 直射地面,地表增温极快,形成了上冷下热,上電下轻的不稳定状态。只要外界稍有一定的动力作用,水汽就会产生乖直运动,乖直 运动是最容易成云致雨的。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采用火攻.将丁柴-- 起点燃,猛烈的熊熊大火,使谷内空气骤然受热,腾空而起,四周 的冷空气则迅速流人补充,而产生丫旺盛的对流,再加1:烟屯乂 给水汽提供了凝结核,以至于在短时问内二只就不断增厚,云滴不

雨的形成说课稿

《小雨滴》说课稿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程 学前0903袁新乾 一、教材分析: 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上,通过对教材的解读,还有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让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进行实验探究,来了解雨的形成过程。让幼儿感知大自然的神奇,同时提升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实验法是科学研究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实验能很好的把握幼儿的心理,抓住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很容易理解雨的形成过程,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雨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就是实验的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道具进行的实验要回归到大自然中,其中的过渡是幼儿理解雨的形成的难点,需要老师恰当的比喻和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雨的形成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幼儿配合老师完成实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活动的过程中,用提问的方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力,通过实验提升幼 儿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科学的兴趣。让幼儿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三、教法: 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雨的形成整个过程,利用教学材料模拟雨的形成过程。巧妙的把实验道具转变为大自然中的实物,老师通过细致的语言讲述,让幼儿能理解实验道具代表自然中对应的事物。再有提问方法的配合,引导幼儿观察。巧妙设置疑问,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更好的学习理解雨的形成过程。 四、学法: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实验难度以及安全的限制,幼儿不能进行自主实验探究,这点是遗憾的。在此幼儿只能跟着老师用语言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方能理解实验过程,懂得雨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应用情景创设的方法巧妙导入,老师由天气说起,慢慢的过度到课程的主角小雨滴中,然后提问幼儿想不想知道雨是怎么来的,这样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使幼儿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这里。 (二)实验: 1.老师连接好实验仪器,开始实验,由于实验过程中有些现象并不是那么的明显,所以老 师要尽量多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认识雨的形成。比如实验中水变成水蒸气,少量水蒸气是不容易观察的,当水接近沸腾的时候产生大量的水蒸气,这时候的现象就会明显许多,是引导幼儿观察水蒸气的最佳时机。 2.通过实验知道了实验中的现象以及道具,但是幼儿并不能真正理解雨是怎么形成的,老 师要通过大量的语言讲解,细心的把实验道具转变为自然中的物体,这样一个过渡就会

雨是如何形成的

雨是如何形成的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雨是如何形成的》的内容,具体内容: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雨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 夏季是下雨下的最多的季节,那雨的形成相信很多人会好奇,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雨的形成 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阳光的照射之后,就变成水蒸气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水蒸气在高空遇到冷空气便凝聚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径只有0、0001~0、0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被空气中的上升气流托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云。这些小水滴要变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体积大约要增大100多万倍。 它主要依靠两个手段: 其一是凝结和凝华增大。 其二是依靠云滴的碰撞并增大。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四周的水气来使自己凝结和凝华。如果云体内的水汽能源源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种凝结过程将会继续下去,使云滴不断增大,成为雨滴。但有时云内的水气含量有限,在同一块云里,水汽往往供不应求,这样就不可能使每个云滴都增大为较大的雨滴,有些较小的云滴只好

归并到较大的云滴中去。 如果云内出现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况,那么,这种凝结和凝华增大过程将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在下降过程中不仅能赶上那些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而且还会"吞并"更多的小云滴而使自己壮大起来。当大云滴越长越大,最后大到空气再也托不住它时,便从云中直落到地面,成为我们常见的雨水。 除了酸雨,有颜色的雨外,还有许多有趣的雨,比如蛙雨,铁雨,金雨,甚至钱雨。它们都是龙卷风的杰作。 雨的主要形式 雨通常以四种形式出现。 1、锋面雨(梅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陆地的冷空气相遇,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暖湿气流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一条很长很宽的降雨带,这就是锋面雨。 2、对流雨:夏季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局部地区暖湿空气急剧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这就是对流雨,气象学上叫"雷阵雨",我们通常叫"爆天",另外,台风雨也是属于对流雨的一种。 3、地形雨: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遇到山脉,被迫上升,遇冷凝结,形成降雨。 4、台风雨:热带洋面上的湿热空气大规模强烈地旋转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气温迅速降低,水汽大量凝结成云雨,这就是台风雨。 雨的特点 好处

第8章答案_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第八章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 一、概念题 (一)填空题 1.设计洪水 2. 流域中心点雨量与相应的流域面雨量之间的关系,设计面雨量 3.同频率 4.同频率法 5.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暴雨量级、重现期等分析判断 6.推求设计暴雨,推求设计净雨,推求设计洪水 7.邻站直接借用法,邻近各站平均值插补法,等值线图插补法,暴雨移植法,暴雨与洪水峰或量相关法 8.算术平均法 9.泰森多边形法 10.流域上雨量站分布均匀,即各雨量站面积权重相同 11.适线 12.暴雨定点定面关系,暴雨动点动面关系 13.实测大暴雨 14.水汽因子,动力因子 15.大,小 16.设计的前期影响雨量P a,p,降雨径流关系 17. W m折算法,扩展暴雨系列法,同频率法 18.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流域一定历时的理论最大降水量 19.可能最大暴雨产生的洪水 20.垂直地平面的空气柱中的全部水汽凝结后 21.在现代气候条件下,一个特定地区露点的理论最大值 22.饱和湿度 23.水汽条件,动力条件 24.水汽压,饱和差,比湿,露点 25.大,低

26.假湿绝热过程 27. 0.2/h 28. P W W P m m = ,P W W P m m m ηη= 29.历史最大露点加成法,露点频率计算法,露点移植法 30. 24℃ 31.(1)通过暴雨径流查算图表(或水文手册)查算统计历时的设计暴雨量,(2)通过暴雨公式将统计历时的设计雨量转化为任一历时的设计雨量 ㈡选择题 1.[c] 2.[c] 3.[a] 4.[b] 5. [a] 6. [d] 7. [d] 8. [c] 9. [b] 10.[d] 11.[c] 12.[a] 13.[b] 14.[b] 15.[b] 16.[d] 17.[b] 18.[d] 19.[d] 20.[c] 21.[d] 22.[b] 23.[a] 24.[b] 25.[b] 26.[c] 27.[a] 28.[c] 29. [b] ㈢判断题 1.[T ] 2.[F] 3.[F] 4.[F ] 5. [T ] 6. [F ] 7. [T] 8. [T] 9. [T] 10.[T] 11.[T] 12.[T] 13.[T] 14.[T] 15.[F] 16.[T] 17.[T] 18.[F ] 19.[T ] 20.[F] 21.[T] 22.[F] 23.[T] 24.[F ] 25.[T ] 26.[T] 27.[T] 28.[T] 29.[F] 30.[F ] (四)问答题 1、答: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最直接,精度也较高。但在以下几种情况,则必须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即:①设计流域实测流量资料不足或缺乏时;②人类活动破坏了洪水系列的一致性; ③要求多种方法,互相印证,合理选定;④PMP 和小流域设计洪水常用暴雨资料推求。 2、答: 洪水与暴雨同频率,即某一频率的暴雨,就产生某一频率的洪水。如百年一遇的暴雨,就产生百年一遇的洪水。 3、答: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步骤是:①暴雨选样;②推求设计暴雨;③推求设计净雨;④推求设计洪水过程线 4、答:判断大暴雨资料是否属于特大值,一般可从经验频率点据偏离频率曲线的程度、模比系数K 的大小、暴雨量级在地区上是否很突出,以及论证暴雨的重现期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5、答:特大值处理的关键是确定重现期。由于历史暴雨无法直接考证,特大暴雨的重现期只能通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说课稿

《呼风唤雨的世纪》的说课稿 刘慧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文章的作者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课文开篇气势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话,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说明了一个事实: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的本领比喻20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课文连续运用两个设问句,强有力地说明,正是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现”和“发明”,才使神话中的“呼风唤雨”变为现实,使人类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阐明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现实意义。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没有科学技术,人类只能顺从自然。人们生活在一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社会”,只能在神话中“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但是拥有了科学技术,人类就能改造自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可见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名言,点明文章的主旨:科学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将使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雷电是由雷云(带电的云层)对地面建筑物及大地的自然放电引起的。在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地面上的水受热变为蒸汽,并且随地面的受热空气而上升,在空中与冷空气相遇,使上升的水蒸汽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积云。云中水滴受强烈气流吹袭,分裂为一些小水滴和大水滴,较大的水滴带正电荷,小水滴带负电荷。细微的水滴随风聚集形成了带负电的雷云;带正电的较大水滴常常向地面降落而形成雨,或悬浮在空中。由于静电感应,带负电的雷云,在大地表面感应有正电荷。这样雷云与大地间形成了一个大的电容器。当电场强度很大,超过大气的击穿强度时,即发生了雷云与大地间的放电,就是一般所说的雷击 雷电的形成 雷电是云内、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夏季的午后,由于太阳辐射的作用,近地层空气温度升高,密度降低,产生上升运动,在上升过程中水汽不断冷却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粒子,形成云团,而上层空气密度相对较大,产生下沉运动,这样的上下运动形成对流。在对流过程中,云中的小水滴和冰晶粒子发生碰撞,吸附空气中游离的正离子或负离子,这样水滴和冰晶就分别带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一般情况下,正电荷在云的上层,负电荷在云的底层,这些正负电荷聚集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猛烈的放电现象,这就是雷电的形成过程。雷电电荷在放电过程中,产生很强的雷电电流,雷电电流将空气击穿,形成一个放电通道,出现的火光就是闪电。在放电通道中空气突然加热,体积膨胀形成爆炸的冲击波产生的声音就是雷声 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的危害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雷电流总是选择距离最近、最易导电的路径向大地泄放,凡是空气中导电微粒较多、地面上高耸物体、地面与地下的电阻率较小的地段容易落雷。一般说来,地面导电性能好,有突出的高大物体等,都易遭受雷击。例如导电性能好的金属矿物质条件就比一般地质条件更易遭雷击;湿土的雷击机会就比干土、沙地和岩石地面要多;水面比旱地易遭雷击;高楼、烟囱这些突出建筑物就比平地易遭雷击;山地也比谷地易遭雷击。直接被雷电击中会受伤害,但有时,即使未被雷电直接击中,由于离雷击点很近也会造成事故。这是因为强大的雷电电流向地里泄放时,由于地电阻的存在,使近雷击点处的电压值要比远离雷击点处的电压值大得多。因此,人若两脚分开站立,一脚离雷击点近,另一脚离雷击点远,就产生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常说的“跨步电压”。一部分雷电电流由于“跨步电压”而流过人体,同样会造成伤害。雷电灾害的严重性表现在它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上。它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雷电灾害波及面广,人类社会活动、农业、林业、牧业、建筑、电力、通信、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石油化工、金融证券等各行各业,几乎无所不及。 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雷电的危害一般分为两类:::: 雷直接击在建筑物上发生热效应和电动力作用; 雷电二次作用,即雷电流产生静电和电磁感应。 雷电的具体危害表现如下::::1、雷电流高压效应会产生高达数万伏甚至数十万伏的冲击电压,如此巨大的电压瞬间冲击电气设备,足以击穿绝缘使设备发生短路,导致燃烧、爆炸等直接灾害。2、雷电流高热效应会放出几十至上千安的强大电流,并产生大量热能,在雷击点的热量会很高,可导致金属熔化,引发火灾和爆炸。3、雷电流机械效应主要表现为被雷击物体发生爆炸、扭曲、崩溃、撕裂等现象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4、雷电流静电感应可使被击物导体感生出与雷电性质相反的大量电荷,当雷电消失来不及流散时,即会产生很高电压发生放电现象从而导致火灾。5、雷电流电磁感应在雷击点周围产生强大交变电磁场,感生出的电流可引起变电器局部过热而导致火灾。6、雷电波的侵入和防雷装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城市街道暴雨洪水的成因浅析与预警 周国良黄昌兴周建刚 (水利部水文局、广东省水文局江门分局) 摘要:作者以近年媒体报道的几次重大的城市雨涝为线索,简要分析了形成雨涝的水文气象成因,表明人类不当活动是致灾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减灾建议。 1 引言 近年,我国城市街道的暴雨洪水或严重积水事件频繁发生,且似乎呈日益增多的趋势,造成的灾害影响极为惊人,如2004年7月10~13日,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特大型城市相继发生严重城区暴雨积水,2007年7月中旬,重庆和济南两城市发生城区严重暴雨洪水或积水,其中济南仅2h的特大暴雨,就造成20余人死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这些事件增多,既有气候变化因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也有城市自身的水文气象因素,包括密集的人类生活影响和不当的城市建设因素。本文将浅要分析城市自身暴雨洪涝形成的水文气象因素,并提出可能的减灾措施建议。 2 街道积水的水文气象因素浅析 众所周知,城市是高密集的钢筋混凝土建筑集群的构建体,也是高密度人类生活区。城市形成的热岛效应,使夏季大气对流活动在城区附近得以加强,大大增加了局部大暴雨发生的机率。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这一效应越来越明显,比西方国家更为突出[5]。关于城市的影响,在Google网站的遥感图中,能非常直观和明显地看到城区与非城区的差异了。 城市街道暴雨积水或洪水的雨强有多大呢?由于降水空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观测难度也大,收集完整的资料也很困难。作者借助新闻媒体披露的不完全信息,将近4年有较大影响的几次典型的暴雨资料,整理列于表1。 表1 我国近年城市典型暴雨降雨量(mm) 发生城市及地区发生时间主要降雨历时(h) 对应雨量折合1h雨强备注 济南市区2007.7.18 1 151 151 2h雨量168 重庆沙坪坝2007.7.17 1 56 56 日雨量262.8 北京北三环2007.8.6 1.5 91 61 北京玉渊潭2004.7.10 2 105 53 1h雨量60 上海市区2004.7.12 1 20 20 静安2h雨量26 广州五山2004.7.13 2 62 31 一般的城市暴雨,历时大多在2h以内,即足以构成重大影响。从发生时间看,绝大部分发生在7月份,表1中实例几乎都在7月中旬;最大1h雨强多在30mm以上,其中济南1h雨量竟高达151mm。实际上,昆明暴雨特性实例分析表明,24h的暴雨量,其中46~71%即集中于1h内[4]。 除了气象的热岛效应之外,城市水文因素更为重要。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展,显著改变了原有的下垫面,使得不透水层面比例增长,绝对面积增长更快[1][6]。 图1为我国一典型城市街区示意图,其中A为房屋。1980s前不仅房屋相对稀疏,且房屋周边的B区多为草地或裸地,房屋上的雨水落地后,也在B区渗入泥土,部分再经土壤流入河道,补充径流,这样仅C区为不透水面。近10余年,B区大规模改造为不透水的水泥面,即使有些细小的缝隙,对于较强的夏季暴雨,基本是全部形成城市街区径流,即产汇流面积显著扩大,不透水面包括A、B、C这3个区。假定不透水面以前约占整个城区面积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说课稿

《秋天的雨》第一课时说课稿 东郊希望小学:庄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写景散文,名为写秋雨,实为写秋天。课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先写秋天的到来,再写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然后描绘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当作一个个美丽的珍珠,巧妙地串联起来,构成一条亮丽的珍珠项链,映出了金秋时节美丽、丰收、欢乐的景象。全文按照描写顺序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秋天的颜色;第二部分描写了秋天的气味;第三部分则写了秋天里的各种声音。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第三组课文的设计专题是描绘孩子们心中的秋天。《秋天的雨》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是本组精读重点课文。课文文质优美,将秋天的美好描写得淋漓尽致,是学生积累语言和练习写作的一篇好教材。 3.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扇、枚、邮”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4)体会课文中多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5)积累好词佳句,仿写一段话。

4.教学重、难点 《秋天的雨》一文语言生动优美,洋溢着浪漫的童真,童趣,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天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秋天的雨》篇幅短小,描写生动,文笔优美,很适合学生朗读品味。因此,我主要以朗读组织教学,通过分层次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披文—-入情—-入境”,领略秋天的美好,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使之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此外,我还适时运用迁移规律、读写结合法,布置学生仿写一段话,训练学生写作。 三.说学法 时下正值金秋时节,对于“秋”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对象产生兴趣,才能认真、自主地学习。交流探讨是互学阶段“善学者,借人之长以补己之短”的重要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达到解疑的目的。朗读感悟是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我让学生在反复的吟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激趣导学 导入语①:秋风拂面,秋雨清凉,送来了美丽的秋天。同学们,你们喜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