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实施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拟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基本特征、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刑罚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基本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还不成熟,

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影响。

(2)未成年人的社会影响力较弱,社会保护需要更多的关注。

(3)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殊保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案件时,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Special Protection原则

未成年人应该享有特殊保护,包括法律、社会、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

(2) Best Interests原则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优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

(3) Non-stigmatisation原则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避免给未成年人造成不必要的污名化标签,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尊严地生活。

(4) Right to Participation原则

未成年人应该享有参与、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家庭状况不稳定,缺乏父母关爱和权威,缺少正确的教育和观念引导,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恶劣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2)社会原因

未成年人面临着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如经济、就业、教育等方面,这种压力加上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容易让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

(3)个人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自身存在一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如自卑、孤独、无聊等心理问题,过度娇惯、自大和脾气暴躁等行为问题,进而导致儿童犯罪。

四、未成年人刑罚的特殊性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性质发生变化

未成年人经过特殊的教育和改造可以重新回归社会,成为有用之才,而成年人犯罪很难得到很好的改造。

(2)最高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尤其是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

(3)惩治和预防并重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应该不仅是惩罚,更应该是预防的措施,通过教育和改造预防未成年人再次犯罪。

五、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

关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调查阶段

在调查阶段,应该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确保未成年人不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和污名化。

(2)逮捕阶段

逮捕未成年人应该遵循必要性、合法性、保护性、疏导性的原则,确保未成年人不会受到过度的伤害和限制。

(3)审判程序

在未成年人的审判程序中,应该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确保他们能够得到公正的审判和裁决。

(4)执行程序

在执行阶段,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改造,确保他们能够重新融入社会,并预防再次犯罪。

六、对策研究

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完善法律制度

应该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的法律制度,为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

(2)建立健全保护机制

应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护的机制,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宣传,提高公众的关注和重视程度。

(3)加强专业化管理

应该加强专业化管理,提高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的专业水平和效率,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4)推动社会和法律教育

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和法律教育,掌握应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和技巧,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总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面临诸多问题需要引

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关注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和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程序实施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针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程序实施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拟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基本特征、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刑罚的特殊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基本特征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与成年人犯罪行为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的认识水平、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还不成熟, 往往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社会影响。 (2)未成年人的社会影响力较弱,社会保护需要更多的关注。 (3)未成年人在法律上享有特殊保护,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 案件时,应该更加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 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Special Protection原则

未成年人应该享有特殊保护,包括法律、社会、教育和家庭等方面的保护。 (2) Best Interests原则 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优先考虑未成年人的最佳利益,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和维护。 (3) Non-stigmatisation原则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该避免给未成年人造成不必要的污名化标签,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尊严地生活。 (4) Right to Participation原则 未成年人应该享有参与、发言和表达意见的权利,确保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原因 一些未成年人家庭状况不稳定,缺乏父母关爱和权威,缺少正确的教育和观念引导,容易受到不良环境和恶劣影响,进而走上犯罪道路。

[刑事案件,未成年人,程序]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实践与完善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实践与完善 摘要未成年人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也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的特点。本文旨在以基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为依托,对检察机关在适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实践中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实践成效 作者简介:刘晓辉、陈丽娟,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和未检部;高清鸣,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政治处教育培训科。 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司法制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司法制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旨在以基层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工作实际为依托,对检察机关在适用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问题进行粗浅分析,并提出完善对策。 一、昌平区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实践成效 2012年新刑诉法在八个方面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以下为昌平区人民检察院进一步落实刑诉法特殊程序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一)社会调查制度化 社会调查是许多国家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惯例,是未成年刑事诉讼程序贯彻刑罚个别化和全面调查原则的具体表现。从该项制度实施起至今,我处共对42名未成年人开展了 社会调查,我们对当事人本人及家庭情况进行实地了解,从而有效解决“表格调查”、“电话调查”的局限性。 (二)附条件不起诉完善化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一项专门的、特殊的适用于未成年人的不起诉制度,是基于对未成年人这样一个弱势群体在诉讼程序上的特殊保护,这一制度的确立也赋予了检察机关在处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上更大的自由裁量权。我院已有两案两人适用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并最终对其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三)犯罪记录封存强制化 从2012年实施该项制度至今,我处共对69名未成年人犯罪记录进行封存,有效地促进涉罪未成年人重新回归社会。我处制作了第一例《未成年人不起诉记录封存书》,送达了区公安分局,要求其对有关犯罪记录档案资料贴示“犯罪记录封存”字条,并将犯罪事实记录从对外公开提供的资料中予以清除,该做法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合适成年人法定化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在所有刑事犯罪中具有特殊性。未成年人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其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责任感尚未完全形成,因此犯罪首次作案率较高。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不仅对社会更为危害,对其个人的成长发育也会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未成年人案件的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十分重要。本文将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立法背景、特别程序的立足点、程序流程和完善建议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立法背景 我国的未成年刑事诉讼制度主要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第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 公安机关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犯罪构成的社会危险性,尽量采用教育、挽救措施,避免应当适用刑事处罚的情形”。因此,针对未成年人,司法机关应当优先考虑以教育、挽救措施替代刑事处罚,强化教育、关心教育,从而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规定:“对于未 成年人犯罪,应当采取特别程序,对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给予保护和教育”。该规定是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设立的法律依据。 二、特别程序的立足点 未成年人犯罪之所以需要设置特别程序,是基于以下立足点。

1. 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未成年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行为,不仅危害社会,而且也会对其自身产生不好的影响。司法机关应该建立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为中心的特别程序,从而保证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充分保障。 2. 教育以挽救为主导 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刑罚的问题,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进行教育和挽救。教育以挽救为主导的理念,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处理的重要标志之一。特别程序应该遵循这一理念,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以帮助其改正错误。 3. 责任认定与处罚制度的区别化 未成年人犯罪需要考虑的不仅是事实认定和罪名定性,更需要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性质对其实施特别程序。特别程序通过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进行量刑和处罚的差别化,保证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合理的惩罚。 三、程序流程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流程包括立案、审查逮捕、侦查、审查起诉、一审审判、二审审判和预防措施等环节。在特别程序中,司法机关的工作侧重于援助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对其进行教育、挽救并帮助其改正错误。具体流程如下:

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中的不足、成因及完善建议论文

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中的不足、成因及完善建议论文 作为一个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课题,伴随着国际人权的发展和国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逐渐为国内外所重视。近些年来,我国为推进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工作做了大量工作,首先从立法上对其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完善;其次又从司法上对其进行司法化、文明化的保障。这一系列措施旨在保障未成年人成长有一个健康的环境,不受非法侵害,不受腐朽思想意识形态的侵蚀,不为有违法治之行。现阶段,面对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发展的新层面,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体制从理论上再次加以研究。以帮助探索和总结我国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具体落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探寻解决诸些问题的可行性对策,团结社会个体每一份子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从最大限度、最大积极性上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被侵犯。 一、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的不足 立法规制有缺失 当前,有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分布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两部法规中。 实体法中,有关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的条文少之又少,且内容的覆盖面极其狭隘;在程序法上,我国在《刑事诉讼法》中专设一节的规定以明确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体制,但是,仍然

有很多条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作为号称"未成年人宪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在具体的实务操作方面,仅仅做了模糊的原则性规定,在实务中缺乏充满活力的具体性落实。为此,构建一个规范化、统一化、有序化的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体系,有关制度、法规方面的建设嗜需进一步予以完善,从而构建一个体系化的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系统。 组织体系不完备 未成年人权益刑事保护开展这么多年以来,公检法等部门机构体系内部科室的设置仍不能与司法实务相衔接。一是公安机关将工作重心往往放在打击犯罪中,而绝大部分忽视维权对于犯罪嫌疑人的重要性,进而不思专门部门的构建。公安系统内部未构建一支专职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任职警察队伍,这其中有经济支撑力度不足的原因,有公安系统内部案多人少现状的制约,但根本原因是公安机关视维稳为主旨,以打击犯罪为指标的一种理念的悖离。二是检察机关上下级系统内部的部门设置断裂。在部门构建中,绝大部分地区仍未建立专门的部门或专职工作人员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正是归因于这种部门设置的断层,导致检察机关内部上下指导的断裂,专职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工作人员地位很低,同时受到专职的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低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开展的效果。

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当前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一)程序方面。一是部分案件反映出承办案件检察官较强的“打击惩罚”思维。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在提出最终处理意见时,存在只注重考查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而没有结合行为人的犯罪原因、人身危险性、监护帮教条件等因素对诉与不诉进行分析和考量的情况。二是特殊规定不够落实。社会调查、亲情会见、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扶教育等制度的落实不足50%,社会调查质量不高。三是未检专业化办案落实不够,部分地区未检专业化办案组织未真正独立,“专人专办”落实不到位,未检案件质量有待提升。四是亲情会见程序有待落实,随机调取30案的卷宗中,仅有1案卷宗显示开展了亲情会见,有9件属于应当开展亲情会见没有开展。五是未依法开展心理测评和心理疏导,很多院只是把讯问谈话当作心理疏导。六是个别案件未依法保护未成年人隐私。七是未成年人案件中刑事和解工作有待加强。八是帮扶教育工作薄弱,帮扶教育过程简单,落实措施不得力,没有帮教档案,甚至对法庭教育都没有记录。九是犯罪记录封存不合法,11.2%的案件应当对犯罪记录进行封存而未封存。十是附条件不起诉落实不到位:陕西2017年附条件不起诉人数仅占全年审查起诉总人数的1.5%,与去年相比下降1.1%。

(二)法律适用方面。一是个别案件适用法律错误,证据分析不到位。二是部分案件羁押必要性审查开展不够规范。三是部分案件量刑建议的提出不明确、不精准。 (三)案件办理方面。一是未严格执行“捕、诉、监、防”一体化办案模式。二是部分办案环节不规范。讯问不规范,部分案件的讯问笔录流于形式。没有遵守办案期限。滥用诉讼程序。应当适用补充或追加起诉的,却撤回起诉后另行提起公诉。适用简易程序不当,或没有征求被告人的意见。三是部分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审查逮捕意见书及审查报告必须载明的内容缺失较多,报告不能反映案件全貌。起诉书或者不起诉决定书事实表述不完整,尤其是缺少到案、和解、退赃、退赔等情况。未表述法定代理人及辩护人的基本情况。没有对社会调查报告进行分析引用。 (四)法律监督方面。一是立案监督未依法开展。对于可能涉嫌犯罪的事实,未要求公安机关核实并依法立案。二是侦查监督效果不佳。对于公安机关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没有履行侦查监督职责。对于侦查机关没有落实法律援助、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没有通知法定代理人到场、没有进行分管分押等问题,没有提出监督意见。三是审判监督有待加强。大部分案件侧重于侦查监督,很少进行审判监督,尤其是对于审查报告、起诉书、出庭意见中没有认定但判决书中予以认定的自首、立功、退赃、退赔、和解等事实,没有进行审查,也没有提出抗诉。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论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未成年人因为各种原因走上犯罪的道路,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由于未成年人的心智和行为尚未发育完全成熟,法律对其的制裁应具有特殊的程序。本文将介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并举例说明。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的特别程序 1. 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法律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法律与成年人犯罪适用的法律不同。对于成年人犯罪,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犯罪时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适用本法的规定和本法所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别规定。法律的适用既要考虑到保护社会安全,也要考虑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劝诫 对于初犯的未成年犯罪行为,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可以给予劝诫。这是为了让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警醒他们不再犯罪,同时也减轻了司法机关的负担。 3. 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 未成年人犯罪的审判程序也有所不同。在审判时应该坚持以教育为主,以惩罚为辅的原则。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判应在开

庭前召集相关单位,包括学校、家庭、社区等,共同研究制订教育措施。 4.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保密性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保密性非常重要。为了保护未成年人不受二次伤害,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审判和刑罚执行过程中应当保密。此外,对于未成年人在社区矫正和强制隔离戒毒期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也应当予以保密。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案例 1. 蓝京事件 蓝京是一位12岁的小男孩,在2013年因为攀爬护栏发生意外,导致一名男子坠亡。警方最初怀疑蓝京涉嫌故意伤害罪,并将其抓捕。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蓝京没有心理疾病和自杀倾向,且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因此,警方将蓝京转送给了有关部门,实施心理矫治和教育。 2. 线下崴事件 线下崴是一位16岁的少年,在2016年因为在公共场合猥亵女性而被判刑。由于未成年,线下崴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得到了保护,其身份、照片等信息未被披露。另外,由于该案发生后仅过去3个月,线下崴的精神和行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也未被视为有刑事责任能力。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法律责任与保护措施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法律责任与保护措施 分析 引言: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法律既需要明确规定其法律责任,又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本文将分析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的法律责任以及我国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并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一、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法律责任 1.1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 中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14岁以上但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犯罪行为中具有刑事责任。然而,应当注意的是,根据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连续犯罪、累犯以及恶势力犯罪中的未成年人,可以适用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提前。 1.2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法院一般会进行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十六条之规定,法院将综合考虑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控制能力等因素,评定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如果认定未成年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则不负刑事责任,而将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1.3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事责任追究

对于被判定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根据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可以依法追 究刑事责任。然而,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情况,我国刑法也规定了一系列犯罪责任轻判的原则和具体规定。例如,《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对于未满18 周岁且具有故意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保护措施 2.1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教育矫治措施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对于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法院可以决定适用教育矫治措施。教育矫治是指通过教育、劝导、矫治等手段帮助未成年人改正错误、纠正行为、重返正常轨道。我国现行刑事制度强调未成年人以教育为主,以矫治为辅的原则,旨在实现未成年人的社会再教育,防止其再次犯罪。 2.2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保护措施 对于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法院将采取少年保护措施。少年保护是指通 过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待遇,保护其权益、矫正其行为,帮助其良好成长。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少年保护措施包括监护、培养、教育、医疗、福利等多种形式,旨在提供帮助,使未成年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维护其正当权益。 2.3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分级处遇制度 为了更好地适用未成年人保护措施,并保护社会大众安全,我国对于未成年人 犯罪案件实行分级处遇制度。根据《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不同情况下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根据其危害程度、社会危害性质、心理特点等,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和措施,如指导教育、社区矫正、劳动教育等。 结论: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法律需要既追究其刑事责任,又保护其权益和实现矫 治目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法律责任由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下限和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构成。同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教育矫治、

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之科学结构探略

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之科学结构探略 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之科学结构探略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是一个涉及到家庭,教育,司法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为了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社会安宁和稳定,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特别程序的规定。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不仅是保障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的一项制度,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的具体落实。本文旨在探讨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的科学结构,以期帮助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程序。 一、立案阶段 立案是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的第一步。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立案首先应该由公安机关接受举报、揭发或者发现后进行立案。而对于不需要立案而直接批准逮捕、取保候审、刑事拘留的情况,则应当实行询问回避制度。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应及时进行立案登记、开具立案报告书等手续。特别是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应当做到及时立案、及时报告,并且对于不宜为未成年人立案的案件,应当及时交由有关部门处理。只有在立案阶段做到及时准确,才能保证后面的程序有序进行。 二、侦查阶段 侦查是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的重要一环。依据《刑事诉讼法》规定,侦查的目的是查明犯罪事实、收集证据。在未成年案件

中,应当依据未成年人心理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原则,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公安机关进行侦查时,应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以及个人隐私。同时,依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询问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家长等手段进行侦查。 在侦查中,有关部门注意事项如下: 1、事实认定时,应当权威准确。 2、证据收集时,应严格保密、避免泄露和接受贿赂等不合法行为。 3、在侦查活动中,特别是在采取强制措施时,应当尽力维护未成年人的安全。 4、侦查活动中,应当及时向未成年人家长告知情况,以确保未成年人权益得到保障。 三、审查起诉阶段 审查起诉是未成年案件特别程序的重要一步。一般而言,审查起诉可以通过简单审查和案件报请审批两种方式实施。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根据未成年人案件的特殊性质,对相关材料、证据和检查记录等进行严格检查和审查,确保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和司法公正。其中,特别是要注意以下事项: 1、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查起诉,并及时告知当事人的权利。

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研究

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成为社会的共识和责任。未成年 人是国家的希望,也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建立和完善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就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的构建、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一、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的构建 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国家对未成年人的特殊关怀和保护的需要。首先,要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权益。这包括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同时,对于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制裁和惩罚。 其次,要建立以预防为主的治理机制。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等方面的力度,培养未成年人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同时,要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管和管理机制,防止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再次,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是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最有力的 武器。要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未成年人受到平等、公正的对待。同时,要加强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保护的力度,确保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 二、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建立了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地区 的刑法保护措施落后,未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这导致一些新兴的犯罪手段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其次,一些法律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例如,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刑法 条款过于宽泛,缺乏可执行性。这给了犯罪分子可以钻空子的机会,从而让未成年人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再次,一些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处理效率低下。这给了犯罪分子可以逃避追究的空间,从而对未成年人形成更大的威胁。

三、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的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首先,要加强 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包括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量刑规定、保护措施等进行明确和细化。 其次,要加强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尤其是在未成年人涉及的刑事案件处理中,要加强公安、检察院、法院等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整体合力。 再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引导。通过加强法律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 的工作,提高未成年人防范犯罪意识和能力。同时,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工作,及时发现和帮助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 最后,要加强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公众舆论对于未成年人刑法保护具有重要 影响力。通过加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报道和舆论监督,提高社会对未成年人刑法保护问题的关注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刑法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未成年人刑法保护体系的构建和改进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 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关注、重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才能真正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边境地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问题探析

边境地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问题探析 作者:云南省人民检察院课题组 来源:《中国检察官·司法实务》2020年第02期

摘要:受地缘的特殊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边境地区德宏等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呈现新的特点,如毒品犯罪严重、家庭涉毒和未成年人吸毒引发次生犯罪问题突出,犯罪治理难度大。检察机关在办案中面临法律适用、证据认定、特殊制度落实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应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探索建立适合边境未成年人案件特点的协作机制,推动完善多部门联动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配套工作体系。 关键词: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犯罪预防涉外刑事案件毒品犯罪 受边境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状况和地方民族文化特点的因素影响,云南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类型、涉罪未成年人自然身份情况等都具有明显的地方特点。特别是边境一线的德宏、红河、临沧等地,未成年人因毒品引发犯罪、困境留守未成年人涉罪或受侵害、成年人组织、利

用未成年人实施跨境犯罪比例逐年增加,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已成为影响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性问题之一。 一、云南边境未成年人犯罪现状与司法实践困境 (一)边境地区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占比及类型特殊,增加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等社会综合治理工作难度 云南省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类型集中于侵财犯罪、侵害人身权利犯罪和毒品犯罪(见图一)。以边境地区的德宏州为例,由于毗邻“金三角”地区,客观上造成了当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毒品犯罪、因毒品引发的其他犯罪占比较大。2013年以来,德宏州检察机关受理的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刑事案件中毒品案件占比超过50%(见图二),抢劫、抢夺、盗窃以及故意伤害等未成年人群体多发案件中82%系因毒品问题引发。由于家庭涉毒、父母吸毒等原因,德宏州未成年人吸毒问题较为严重,极大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而毒品违法犯罪行为较为隐蔽,缺乏有效的发现、监控机制,导致未成年人涉毒犯罪预防工作难作为,并且可能引发次生犯罪的风险。 (二)边境地区外国籍和国籍不明未成年人涉罪比例逐年增加,未成年人特别保护制度落实难 云南边境线全长4060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五分之一。其中,德宏州南、西、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无任何天然屏障,全州80%的县市都有国境线。在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下,德宏州涉外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增加。 第一,外国籍、国籍不明未成年人在涉罪未成年人中占比逐年上升。随着国家沿边改革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德宏边境外来人口激增、身份复杂,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三非”人员在德宏州违法犯罪问题较为严重。与全省数据下降的情况相反,德宏州检察机关近年来受理的涉外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占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三)。2013年至2015年,德宏州公安机关抓获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中,国籍不明、缅甸籍未成年人占比达26.6%。 第二,办理涉外未成年人案件面临司法实践难题。首先,由于国籍不明、外国籍涉罪未成年人出生地、居住地均在境外,其真实年龄往往囿于客观原因难以查证属实。特别是在一些可能处于临界年龄的未成年人案件中,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适用未成年人特别程序等问题成为认定难题。其次,国籍不明、外国籍涉罪未成年人在境内往往没有固定居所,缺乏有效的家庭监护条件,未成年人特别程序当中涉及的法定代理人到场、附条件不起诉、羁押必要性审查等特殊制度很难落实,一些符合非羁押条件的案件为了保障诉讼顺利进行以及对未成年人的帮教只能采取羁押措施[1]。最后,检察机关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涉外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宽处理后,后续的回访帮教和犯罪预防工作很难开展。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研究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是当前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我国有一套完整的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以下将从三个案例入手,谈谈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 第一个案例是近年来的网吧管理问题。很多未成年人在网吧内长时间打游戏,导致一些律师、学生的意外死亡事件的发生。2017年8月,我国针对未成年人打游戏问题出台了《防止未 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规定未成年人在网吧进行游戏的限制时间和停止时间。如果之后在不遵守规定的情况下发现未成年人依旧在网吧内打游戏,警方就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进行刑事处罚,而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应该在少年法庭进行审理。 第二个案例是2018年发生的李哥案。这是一起按摩女子被杀 害的案件。案发当天,主犯李哥曾邀请一名年龄为十四岁的未成年人加入团伙,并指派其行凶。此案中,涉案的未成年人面临严重的刑事处罚,但由于其未满十八岁,应参考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交由少年法院进行审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社会保护措施。 第三个案例是“赵丽娟杀害赵忠祥案”,原因是因为嫌犯赵丽娟因个人原因而将赵忠祥杀害,而此案中被杀害的赵忠祥的孙女年仅13岁。根据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的相关

规定,这位孙女应当被视为未成年人。在此案中,对于孙女的涉案情况,应交由少年法院进行审理,并对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社会保护措施。 总而言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是当今社会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重要法律保障。未成年人在面临刑事处罚时,应当交由少年法庭进行审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和社会保护措施。此外,我们还需要呼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共同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于长期沉迷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应当引导其重视学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那些参与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加强心理辅导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重新回归社会。此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健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加强立法和实践,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总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分案审理制度是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可以很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我们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保障措施,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长、远离犯罪。很抱歉,由于该话题涉及到法律问题和专业知识,请你提供更具体的信息和对此话题的要求,让我能够更好地为你提供相关的内容和帮助,谢谢!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的问题及完善路径

我国罪错未成年人司法处遇制度的问题 及完善路径 摘要: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 罪法》同时生效,这是对我国未成年人事业划时代的贡献,也是对建党一百周年 的献礼。在新的少年司法背景下,我国未成年犯司法制度仍面临非犯罪化标准不 明确、刑罚执行变更困难、分级干预制度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应借鉴域外少年司 法的先进经验,明确未成年犯分流标准,完善未成年人缓刑、假释、减刑等制度。,并丰富特殊教育措施,以纠正少年犯。 关键词:未成年人;司法处遇;问题;完善路径;专门矫治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一些严重的恶性案件,如未成年人故意杀人,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这反映出我国法律没有为干预这种严重的犯罪和错误提供足够的制度供给。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刑法修正 案(XI)》和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刑法修正案(XI)》于2021 年3月1日正式实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于2021年6月1日实施。 《刑法修正案(XI)》对刑法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进行了重要修改,在第17 条中降低了刑事责任年龄。这是立法对民意的回应,体现了法律对民意的尊重。 但如果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到“十二周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同时《刑法修 正案(十一)》还将责令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满十六周岁未受刑事处罚的人进行 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负责。”修改为“必要时,依法开展专项矫治教育。“预防少年犯罪法 (1)原《刑法》规定,未满十四周岁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 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 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的,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后,应当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追责问题的研究

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追责问题的研究 摘要: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未成年群体呈现出早熟的特点,结合家庭、学 校教育缺失、约束手段欠缺等因素,致使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社会影响恶劣。2020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并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以“年龄+罪 行+程序控制”的方式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适用范围进行限制,因此检察机关在办案时, 应当从整体上把握低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工作,对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的追责要作出严格 限制,同时坚持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低龄未成年人犯罪追责;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一、发展背景 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极端恶性犯罪案件经各类媒体报道并传播,引起全社 会关注,例如安徽宣城十三岁男孩杀害堂妹抛尸案、大连十三岁男孩杀害十岁女 童抛尸案等。由于《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 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 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对于是否要追究刑事责任存在较 大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我国刑法中的法定最低刑事责任年龄为 十四周岁,可以由受害人近亲属代为提起公诉;二是认为应适用相对负刑事责任 年龄人即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后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三是 认为对于十四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主要是为了保护受害者 及其近亲属的权益。新的刑法修正案将《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修改为:对于已 经满足12周岁不满足14周岁的人,适情节考虑其刑事责任。 二、适用分析 (一)“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适用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对策 论文在线编辑整理本文。 摘要: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错综复杂,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本文试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的有关知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法律黑社会性质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中央电视台和司法部曾在上做过一个调查,以了解社会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关注情况。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所列出的10个法律问题中最为人们所关心的就是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从这项调查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随着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新趋势,未成年人犯罪已由原来的备受关注发展到高度重视的程度,而犯罪的原因也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由于发育年龄提前和频繁接受不良文化影响等原因,近年来,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杀人、强奸、抢劫等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 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所谓凶残化是指未成年人在作案时,不计后果、惨无人道,在犯罪过程中,对被害人没有丝毫同情怜悯之心,有的残害被害人肢体,有的为消灭证据而灭口。所谓智能化:一是指未成年人在犯罪中使用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例如在通讯工具上使用手机、对讲机等,在代步工具上使用摩托车甚至小轿车。二是实施高科技犯罪。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进行犯罪,例如络犯罪等。 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并且暴力犯罪日益突出,不断向着严重化的方向发展。根据公安部相关统计数字,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类型比例大致如下:抢劫占%;抢夺占23%;盗窃占%;强奸占%。 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目前,未成年人犯罪中已有70%是团伙犯罪。由于未成年人缺乏足够的体力、智力、胆量和经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 十五次会议修订,并于2022年6月1日正式施行。该法在**区的实施情况如何?从我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可见一斑,为此,笔者就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 (一)刑事案件。我区未成年人案件主要为刑事案件。在案件审理中,法院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保护为立足点,教育为着力点,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是对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未成年人,均适用缓刑;三是开庭审理时未满十八周岁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为其指定辩护人;四是通知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五是一律不公开开庭审理;六是对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从重

处罚被告人;七是坚持当庭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八是认真总结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共同做工作。 (二)民事案件。近年的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主要为婚姻家庭类案件、继承案件及侵权案件。离婚、监护等案件中,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问题的,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听取有表达意愿、表达能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来处理;继承案件中,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保障独立的财产权;抚养费纠纷案件中,及时处理、及时结案,保障未成年人的正常生活;侵权案件中,如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案件,在尽快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情况下,及时主持调解,督促责任人尽快赔偿被害人,让受害人能及时得到救助。 (三)行政案件。主要是与未成年人有关的案件。如某吧因为容留未成年人上而受到行政处罚,吧不服向法院起诉的案件。 (四)执行案件。对于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执行案件,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及时执行兑现。对于无执行能力的案件,则依靠联动执行机制和执行救助机制,灵活解决当事人的困难,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2021年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第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常见问题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中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现象比较明显。这里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时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时 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况。由于这类案件日益增加,已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特殊现象,有关部门应给予关注。本从案件特点入手,对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试图提出有效对策加以改善。 两年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案件占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总数的144% 。 一、案件特点分析 (一)在未成年人重新犯罪中,以二次犯罪案件居多。第二次受到司法机关处罚的未成年 人占总数的95%;第三次受到处罚的有2人,第五次受到处罚的有1人。 (二)从重新犯罪的时间间隔上看,时间间隔较短、在缓刑期内犯罪现象明显。缓刑期内 重新犯罪的占总数的45%。从时间间隔上看,初次与重新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占总数的45%;间隔3年至6年的占总数的25%;6年至10年的占总数的15%;间隔10年以上的占总数的15%。 (三)初次犯罪与重新犯罪的罪名重合度与其犯罪间隔成反比。犯罪间隔3年以下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合度为61%;犯罪间隔为三年以上的人中,前后触犯罪名相同、即重 合度仅为27%。由此可以看出,犯罪间隔时间越短,罪名重合度越高,且罪名多集中在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等暴力型或财产型犯罪,判处刑罚相对较轻;而犯罪间隔时间较长的犯罪嫌疑人,其再次犯罪所涉及的罪名种类较多,情节也趋于严重,被判处的刑罚多重于初次犯罪的刑期。 (四)团伙犯罪现象在重新犯罪中不明显。未成年人在初次犯罪时互相撑腰、壮胆,所以 团伙犯罪现象比较明显;但在重新犯罪时,由于其年龄、身体的增长,多数不需要其他人的协助,单独实施犯罪行为。 (五)从犯罪动机上看,再次犯罪的动机比较单一。犯罪嫌疑人在初次犯罪时的动机比较 多样有为泄私愤故意伤人的,也有受不良影片影响一时冲动的,有精神空虚寻衅滋事的,还有的是为获取金钱;而犯罪嫌疑人再次犯罪时目标明确,绝大多数是为了获取不义之财。 (六)在校生初次犯罪后绝大多数流向社会,外来务工未成年人原本就缺乏监督约束。在 实践中,在校生一旦犯罪,就被打入另类或是被送往工读学校,或是被开除学籍推向社会(一 般学校都有规定,只要受到刑事处罚就要开除学籍,判处缓刑也不例外)。而不愿接受工读学 校严格的管理而拒绝入校的未成年人,实际上等同于流向社会。实质上多数犯罪的在校生没有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于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12月29日第十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并于2022年6月 1日正式施行。该法在某某区的实施情况如何?从我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 工作情况可见一斑,为此,笔者就该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某某区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情况 (一)刑事案件。我区未成年人案件主要为刑事案件。在案件审理中,法院坚持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保护为 立足点,教育为着力点,切实维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一是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二是对符合缓刑适用条件的未 成年人,均适用缓刑;三是开庭审理时未满十八周岁且没有委托辩护人的,为其指定辩护人;四是通知法定代理人参加诉讼;五是一律不公开开庭审理;六是对被害人为未成年人的,从重处罚被告人;七是坚持当庭法制教育,使未成年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八是认 真总结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和相关部门、单位沟通,共同做工作。 (二)民事案件。近年的民事案件中,涉及未成年人的主要为婚姻家 庭类案件、继承案件及侵权案件。离婚、监护等案件中,涉及未成年子女 抚养问题的,以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听取有表达意愿、表达能 力的未成年子女的意见,根据双方具体情况来处理;继承案件中,注重保 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和受遗赠权,保障独立的财产权;抚养费纠纷案件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