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在论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弊端的基础之上,从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及合作学习中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对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38-01

随着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了,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率。笔者根据多年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发现,运用好“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师在对“合作学习”的运用中出现很多的弊端与不足,从而造成的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初中化学合作学习探究,仅供参考。

1.当前初中化学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的弊端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忽略本质,部分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号召,盲目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没有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急于求成就揠苗助长。

小组合作形式较为固定、单一,小组内成员分工不明确,导致了学生个性化的差异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配,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不能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发表时间:2019-01-16T09:36:30.54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18年第12期作者:侯强[导读]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摆脱传统一言堂和满堂灌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而进行的教学创新, 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长道镇大柳九年制学校侯强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是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了摆脱传统一言堂和满堂灌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而进行的教学创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动性。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探究,以期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开展,不断的优化当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初中化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化学思维、化学素养的重要课程。特别是在新时期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对当前的初中化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相关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初中化学教学当中,不断的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被我国教育引入,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为我国教学工作带来巨大作用。 (一)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一言堂和满堂灌,这种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对化学课本上一些理论的知识进行定向传输,学生只是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和背诵,不具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功能。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定向思维,死板的接受来自于教师的内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1]。而且,由于一个班级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包括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接受能力、智商等等的不同,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化学当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如果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师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因材施教,根据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当中的各个问题各个盲点进行逐个击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有利于学生进行实践和认知 在小组合作过程当中,学生们通过不同的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让学生能够对一个问题或者是一个新的知识、新的观点进行拆分、理解、探索、研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共同达成一个观点,或者是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深入掌握和理解。在整个过程当中,学生都是全程参与的,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体验,让学生能够对团队当中所解决的问题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和认知。 二、当前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效措施分析 在意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作用之后,相关教学工作者就要不断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进一步促进初中化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具体来说,相关教学工作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合理的分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组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具有趣味性,在浓烈的学习氛围当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而且能够通过构建有效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确保合作过程当中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在分组的时候,教师就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比如兴趣爱好、当前的知识基础、性格等方面的因素,让一个小组当中能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比如学习成绩较好的带动学习成绩较差的性格,开朗的带动性格内向的,在一个团队当中通过积极的影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更强。 (二)正确的设计合作内容,确保合作的价值 在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当中存在着许多“合而不作”的现象。就是即便是小组合作的组成是科学的,很多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时候,也不能够积极的进行相关合作内容的探究。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所设计的合作内容目标不明确,或者是小组当中的分工不明确,导致该教学内容没有合作的价值。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合理的设计合作内容,确保合作的价值,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课时决定是否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同时在制定合作目标的时候,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出自己的作用[2]。比如在教学“制取氧气”这一实验教学时,为了能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实验明白氧气的性质、特征以及相应的化学知识,在实验中,教室可以对一个小组中的成员进行分工,比如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工作准备、操作员、资料记录员以及实验结果汇总和实验器材的整理安置等等,让每一个学生在进行合作实验的时候都有事可做,并且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从而在合作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接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对氧气的认知,提高教学效果。 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新时期背景下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相关教学工作者要正确看到合作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加强合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断增强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江涛,陈盛婷,徐书琴,王文瑜.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研究──以习题课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例[J].化学教与学,2016(01) [2]撒紫岩.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氧气”教学中的实践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浅议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浅议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 发表时间:2014-03-25T10:13:17.79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4年2月供稿作者:韩广朋 [导读] 合作学习”的动机和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合作学习能否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 韩广朋河北省平乡县冯马学区 摘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启蒙性的科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社会现象。学好化学对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高生活质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合作、策略 “合作学习”的动机和个人的责任意识是合作学习能否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关键。我们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启发,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合作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一概念。“合作学习”正是一条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很好途径,能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个人竞争为主的学习方式,代之以竞争合作取长补短,促进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和谐发展。 一、进行合理分组 艾丽斯和威琳曾经说过:“合作学习模式具有两个共同的本质特征,一是积极地相互依赖,合作学习需要小组成员积极地进行分工协作,个体的学习成功依赖于小组的学习成功;二是个体的可依赖性,学习小组的成员各负其责,各尽其力。”由此可以看出,衡量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好与坏,关键看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状况,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师在组建学习小组的时候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学生的能力、个人性格、学习特点、学习态度、意志品质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合理分配。但是无论如何,教师在建立学习小组的时候都要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这样才能够让不同的学生之间形成互补,加强学习小组的能力。 二、确定适当的合作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中,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来打破成员之间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出智慧的火花。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选择的合作探究的问题过于简单,就会让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没有太大的意义,从而降低他们探究的兴趣。因此,在选择合作探究的课题时一定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的课题,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例如,我在上到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奇妙的二氧化碳》时,由于学生对二氧化碳这种气体是比较熟悉的,知道它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用处,像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灭火、做碳酸饮料等都能够用到二氧化碳,这样,在学习这节课的时候,学习的重点就不再是二氧化碳这种气体的本身了,而是它的性质,以及它的多种用途的理论依据,因此,它更适合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进行自主地小组合作学习。又比如,像“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铁的生锈”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合作探究的方案,让学生在提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中理解探究的重要性,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要注意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比,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把学习活动主体的地位还给了学生,这样,学生在自主地合作学习中更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看来,是不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比以前轻松了很多呢?当然不是。其实严格来说,在合作学习中,对于教师的要求反而会更高。在以往讲授式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要依据教案来开展教学工作就可以了,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相当比较容易控制,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而这时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合理地解决问题,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更加积极地发挥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地监控,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合作学习活动始终向学习目标挺进。 四、帮助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在组织交流活动时教师们要通过适时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如何、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在小组成员取得进步的同时,让他们切身地感受到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蕴含着集体的荣誉。实践中教师时常会发现,当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关注到群体的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就会逐渐产生;当教师的教育评价经常关注到小组的发展时,他们的团队精神也会逐渐得到培养。 五、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不断地通过示范、引导,使小组成员逐步体会到,除了主动发言、积极协作之外,还要学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教师还应积极调控,争取在一节课中让每个小组至少获得一次和教师单独交流分享的机会;选择在哪些活动中与哪些小组交流,用多长时间交流等细节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揣摩。在交流评价的环节,如果时间有限只能使部分小组获得发表观点的机会,教师多采用随机选取的方式,避免造成小组间机会不均等。 六、抓住有利契机,适时组织合作学习 ①当学生人人都想参与的时候,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哪怕是安排单一的学习活动,如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学生都有能力参与,都有表现的欲望,但教学中又不可能给每个学生在全班表现的机会,这时安排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既给了大多数学生实践的机会,又有利于教师从中了解到一些相关的教学反馈,适时调整课堂教学。②当急需要与人沟通的时候,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活动如果真正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如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与问题、与教师、与同学的心灵互动,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与人交流沟通的强烈愿望。他既想让同学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想了解别的同学的所感所悟。这时如果及时安排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必然能营造出探究的氛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③当需要协作完成的时候,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教学内容,本身就蕴涵着很强的合作学习的要求,如通过观看《化学版青花瓷》视频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酸碱知识等。这时教师就抓住契机,适当安排小组活动,确实取得了好的效果。还有些教学内容,学生一个人操作,单调重复,费时低效,也可以小组活动协作完成。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们的教学焕发出活力,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和价值。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学生分组实验

化学实验教案九年级:李容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实验目的:熟练掌握药品的取用,给物质的加热,仪器洗涤的操作 实验器材:镊子、药匙、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锌粒、盐酸、碳酸纳粉末、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 一、药品的取用 1、用镊子夹取了粒锌放入试管中,并将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2、取少量碳酸钠粉末放入试管中,并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 3、量取2ml盐酸加入到试管2中,往试管一中滴加盐酸。 二、结物质的加热: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然后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三、洗涤仪器:将本实验中所用的试管、量筒洗干净。 实验现象: 一、3加入盐酸后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外壁发热。 二、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盐酸也锌粒反应放出氢气。 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生或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三、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我们安全、正确、快速的进行实验并获得可靠结果的重要保证。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初中化学教案: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碳的化学性质之三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通过碳与氧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产物不同,渗透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既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于反应条件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重点难点 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碳与氧化铜、二氧化碳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探讨法。 教学用品 仪器: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带导管的单孔塞、烧杯。药品:炭粉、氧化铜、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核外电子总数是__,最外层电子数是__。 2.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__,随着温度的升高,碳的活动性__。 3.碳燃烧可以生成两种氧化物,__和__,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__和__。 4.下列符号,既能表示一种元素,又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还能表示一种单质的是[] A.O2B.N C.2HD.C 5.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碳的化学性质的是[] A.稳定性B.吸附性C.可燃烧D.还原性

6.下列各组物质中,具有可燃性的一组物质是[] A.H2和O2B.H2和CO2 C.C和H2D.C和O2 附2:课堂练习二 7.写出碳分别跟氧气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前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后者说明碳具有____性。 8.已知碳的某种氧化物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该氧化物中碳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____,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 9.在C+CO22CO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是[] A.CB.CO C.CO2D.C和CO 10.试管中装有黑色粉末,加热后变成红色固体,同时有一种无色气体生成 ,该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现象判断该黑色粉末可能是[] A.木炭粉B.氧化铜粉末 C.二氧化锰D.炭粉和氧化铜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664 2.稳定增强 3.COCO2+2+4 4.D 5.B 6.C 7.2C+O22COC+CO22CO可燃还原 8.1∶2CO29.A10.D 附4:随堂检测 1.用墨书写和绘制的字画,年深日久也不易褪色,这是因为[] A.墨是黑色的,颜色深,褪一点色不明显 B.墨跟纸张发生了化学反应 C.字画上的墨迹干后,不易起变化 D.常温下碳(墨的主要成分)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变化

初三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树强中学初三化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20XX年10月24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圆满完成初三化学的教学任务,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正确地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借助于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利用兴趣小组,让学生把课堂有疑问、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外活动这节课中自己动手,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答案,这对于学生的兴趣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完成是一个有效的辅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克服实验器材不足,药品缺乏、化学教师工作量大等困难,创造条件组织好每一次兴趣活动,为此特制定活动计划如下: 一、实施方案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实验技能练习. 二、指导老师:杨秀明 三、时间安排:时间每周周三下午第四节。 四、活动地点:化学实验室 五、具体安排 第一周: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第二周:研究蜡烛的长度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第三周:药品的取用; 第四周:物质的加热; 第五周:物质的称量; 第六周:液体的量取; 第七周:仪器的连接与洗涤; 第八周:净化黄泥水; 第九周:氢气在空气中的燃烧; 第十周: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十一周: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十二周:排水法收集氧气 十三周:氧气的化学性质 十四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十五周:二氧化碳的制取 十六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十七周: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十八周: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十九周: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 二十周: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一览表07845

实用标准文案 初中化学学生分组实验一览表 化学 学生实验一(学生实验活动) 化学实验简单的基本操作 PP12 10——实验目的: 1、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了解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 2、在认识常用的化学仪器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细口瓶、广口瓶、镊子、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大理石、氯化钠、水 实验步骤和方法: 1药品的取用 a.取用粉末状固体 b.取用粒状固体 c.倾倒液体

d.滴取液体 e.滴加液体 f.量取液体 2、酒精灯的使用 3、玻璃仪器的洗涤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学生实验二(学生实验活动) 氧气的化学性质P——P173 171实验目的: 1、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用品: 集气瓶(3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火柴。 实验步骤和方法: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在火焰上烧至发红,伸入氧气瓶内。燃烧停止后,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2、取几根洁净铁丝拧成螺旋状缠绕在火柴上。在酒精灯上点燃,待火柴燃尽时缓缓伸入有少量水的氧气瓶内观察现象。

3、将蜡烛放在燃烧匙内,在酒精灯上点燃,伸入氧气瓶内。燃烧停止后,向瓶内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 学生实验三(学生实验与活动)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PP77 ——76实验目的: 1、初步学习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文档大全. 实用标准文案 2、通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实验用品: 试管、单孔胶塞、导气管、铁架台、铁夹、棉花、酒精灯、火柴、水槽、集气瓶、高锰酸钾 实验步骤和方法: 1、检查装置气密性; 2、向试管内装入7g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团棉花; 3、固定试管 4、点燃酒精灯,预热后用外焰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5、收集气体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 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 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

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 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 (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 (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 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4个、玻璃片4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瓶空气和1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2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O2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2O含量较高。 化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教案设计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稳定性,碳跟氧气、氧化铜的化学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碳跟氧气反应,由于氧气量是否充足,会造成生成物不同,使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条件不同,对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有不同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难点 碳单质跟氧化铜、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3.疑点 怎样证明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 4.解决办法 (1)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经知道的许多事实,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阅读材料,启发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做到温故而知新。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启发学生用化学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的元素组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做好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提出学生应注意观察的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启发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本质上理解木炭的还原性。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及药品。 五、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第一段,举例说明碳在常温下稳定这一化学性质。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练习写出本节所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巩固元素符号、化学式的写法,掌握化学方程式。 3.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选学材料,分组讨论怎样证明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学生观察教师演示,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现象,分析讨论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有什么物质生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质碳在常温下稳定,在高温下化学活动性强。 (2)了解金刚石、石墨、无定形碳有着相同的化学性质。 (3)掌握单质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4)初步了解化学变化的热理变化。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理解问题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养成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

最新九年级化学全册分组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目的:1、培养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实验器材:蜡烛、小木条、烧杯 2 个、澄清石灰水 实验步骤: 1、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观察把蜡烛投入水中的情况。 2、燃着时,火焰分几层,用小木条比较火焰不同部分温度的高低,用烧杯推测燃烧后的生成物。 3、燃灭后,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实验现象: 1、蜡烛是乳白色,柱状固体、无味,能被轻易切成处,放于水中飘浮于水面上。 2、火焰分为三层。小木条上外焰接触的部分被烧焦得最厉害,干燥的烧杯内壁有水珠,涂有石灰水的烧杯变浑浊。 3、白烟能被点燃。分析及结论: 1、蜡烛难溶于水、质软。 2、外焰温度最高,蜡烛燃烧有水和CO2 生成。 3、吹灭蜡烛后的白烟是可燃物。 实验名称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实验目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何不同

实验器材:水槽、集气瓶 4 个、玻璃片 4 块、滴管、石灰水、饮料管、小木条 实验步骤: 1、用吹气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收集两瓶空气。 3、在1 瓶空气和 1 瓶呼出气中滴入石灰水、振荡。 4、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气中。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实验现象: 1、滴入石灰水后,充满呼出气的集气瓶更浑浊一些; 2、插入呼出气中的木条立即熄灭,插入空气中的木条正常燃烧过了一会儿才熄灭; 3、呼气后干燥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 分析及结论: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有CO含量较高,吸入的空气中Q含量较高,呼出气中HO含量较高。

实验名称3:给物质加热 实验目的:掌握给物质的加热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器材:试管、量筒、滴管、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火柴、水 实验步骤: 1、点燃一盏酒精灯后,观察火焰的分层情况; 2、其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大约1-3s 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碳化情况。 3、取三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水(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分别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方、外焰、焰心三处加热,记录水沸腾时所用时间。 4、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用滴管向该试管 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其现象 5、用试管夹夹住该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其现象 实验现象: 1 、、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 2、外焰最先碳化、焰心无碳化现象。 3、水沸腾用时、外焰最少。 4、先产生蓝色紫状况淀,受热后,变为黑色的沉淀。 分析及结论: 一、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文章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结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思考,给出了一些对策,为课程改革和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小组合作学习;构建;实施;评价;问题与探讨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在给传统化学教学模式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挑战。 一、合作小组的组建和评价 1.组建合作小组 在教学之前,先要科学地编排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外在组织方式。合理进行分组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一般来说,合作小组的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同质结对、异质帮扶的原则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

征、性别差异等情况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用a、b、c来表示)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小组构成,既可实现相同层次学生的结对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也可实现不同层次学生之间帮扶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相应的学习目标。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提供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各小组创造了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2)人数适中原则 在组建小组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考虑组员的参与机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组员分工的合理性。通过多次实践我们发现:如果小组规模太大,不利于小组全员参与;如果小组规模太小,又使组数过多,不便于教师管理。因此,在每个小组安排6位学生是最佳规模。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能力互补,才会有更多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才会有更多的思维和观点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 2.合作小组的分工 组建好小组后,还应进行科学的任务分配,明确每个成员的角色,使其各司其职。一般来说,两名学习较好的学生(a1、a2)分别定为组长及检查员,负责小组成员任务分工,检查监督任务完成情况;两名中等生(b3、b4)分别定为记录员和汇报员,负责整理和记录小组讨论成果和展示汇报的工作;剩下两名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设计

黑石渡中心学校 初中化学分组实验 教学设计 2013——2014年度执教教师:悠悠闲鹤执教班级:九(1)(3)

实验1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一、实验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气体的方法。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会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学会边实验、边讨论、边探究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实验用品: 铁架台、水槽、试管、酒精灯、集气瓶、坩锅钳、木炭、带导管的橡胶塞、火柴、棉花、烧杯、玻璃片、细铁丝、高锰酸钾、澄清石灰水。 三、实验过程 一、实验室制法 1、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 实验原理: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 二氧化锰+氧气 b.实验装置 c. 实验步骤: a).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 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 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b). 装: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实验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一、实验目标: 1. 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的选取、操作步骤,检验、验满及收集。 2. 初步懂得所选药品、装置的原因。 3. 提高和锻炼学生收集加工简单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气体制取的过程和方法;学会通过学生实验、讨论、阅读、实验方案等探究式学习,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分析解释收集到的信息---得出结论”整个参与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认识体会过程性的学习,使学生 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实验用品: 锥形瓶、集气瓶、试管、导管、长颈漏斗、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双孔橡皮塞。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性质归纳汇总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九、化学之最 1、未来最理想的燃料是H2 。 2、最简单的有机物是CH4 。 3、密度最小的气体是H2 。 4、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物质是H2 。 5、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 。 6、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是原子。 7、PH=0时,酸性最强,碱性最弱。PH=14时,碱性最强,酸性最弱。 8、土壤里最缺乏的是N,K,P 三种元素,肥效最高的氮肥是尿素。9、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10、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是中国。 1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13、空气里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14、空气里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 15、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16、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碳 化学方程式汇总 一、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Mg + O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Fe + 2O点燃Fe3O4(在空气中不燃烧)3.铜在空气(或氧气)中受热: 2Cu + O2 △2CuO 4.铝在氧气中燃烧: 4Al + 3O点燃2Al2O3(在空气中不燃烧)5.氢气中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H2 + O点燃2H2O 6.红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4P + 5O点燃2P2O5 7.硫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S + O点燃SO2 8.碳在空气(或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O点燃CO2 9.碳在空气中不充分燃烧: 2C + O点燃2CO 10.一氧化碳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 2CO + O点燃2CO2 11.二氧化碳和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C + CO高温2CO

初三化学经典实验题带答案(绝对原创)

1、小华同学用排水法收集了一大瓶沼气池中气体(图1中的A),为了弄清它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气体猜想】猜想I:全部是CH4;猜想Ⅱ:全部是CO; 猜想Ⅲ: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猜想Ⅳ:是CH4和CO2的混合气体。 【实验和推断】将A中的气体依次通入B、C中,在D处点燃。 A B C D ① ②③ 图1 图2 (1)要将A中的气体通入后面的装置中,应选图2中的(填序号)“注水装置”。 (2)若B中石灰水变浑浊,则说明A中的气体中含有气体。 (3)装置C作用是。 (4)若D处倒扣的是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出现浑浊,且B中无明显现象,则“猜想 ”可能成立;若D处倒扣的是干冷的大烧杯,杯壁有水雾出现,有同学认为“猜想I、Ⅳ”可能成立,另有同学认为此现象不能证明收集到的气体中一定含有CH4,理由 是;要排除这种干扰可采取的措施 是 。 (5)采取(4)中的排除干扰措施后:若D处分别倒扣干冷的烧杯和涂石灰水的烧杯,分别出现水雾和浑浊,且B中也出现浑浊,则证明“猜想”成立。 2、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制取气体的原理、方法及性质。结合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b 。 (2)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填上图字母),可选用C装置收集氧气,其原因是。 (3)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NH3),应选择的发生装置 是(填上图字母 (4)该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既可用于制取气体,又可用于探究物质性质。 ①当打开K1、关闭K2时,利用I、Ⅱ装置,可进行的实验是 (填字母)。 a.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b.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②当打开K2、关闭K1时,可以利用工、Ⅲ装置制得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若要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应向烧杯的水中加入。 3、叠氮化钠(NaN3)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安全气囊,某兴趣小组对其进行下列研究. 【应用研究】 (1)汽车经撞击后,30毫秒内引发NaN3,迅速分解为Na、N2,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制备研究】 (2)将金属钠与液态氨反应得NaNH2,再将NaNH2与N2O反应可生成NaN3、NaOH和 气体X,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NH3+N2O = NaN3+NaOH+X,实验室检验X 气体使用的试纸是湿润________。 【Na2CO3质量分数测定】 工业级NaN3中常含有少量的Na2CO3,为测定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设计如图 装置(已知H2SO4溶液与NaN3,反应不生成气体)。 (3)装置A的作用是_____。设计的实验步 骤为:①精确称量样品,检查装置气密性;②打开弹簧夹,鼓入空气,称量装置C;③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④再打开弹簧夹,_______;⑤再次称量装置C。计算碳酸钠含量至少需要测定______(填数字)个数据。根据

初三化学 碳和碳的氧化物的实验专题

九 年级 化学 科辅导讲义(第 讲) 学生姓名: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1.达州盛产天然气,有“中国气都”之称的美誉.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 4),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 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无水CuSO 4遇水变蓝. 【猜想与假设】:甲 CO 2 H 2O ; 乙 CO H 2O ; 丙 NH 3CO 2 H 2O ; 丁 CO 2 CO H 2O . 你认为 丙_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 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如图所示装置: (1)A 、B 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否. (2)实验中用纯净O 2而不用空气的原因是 因为空气中含有其他气体杂质,会引起实验干扰. (3)实验中观察到A 中无水CuSO 4变蓝,B 、D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由此推断 乙同学猜想成立. (4)请写出B 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中红色粉末变成黑色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 2===CaCO 3↓+H 2O 、 Fe 2O 3+3CO 高温 ====2Fe+3CO 2.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 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第一是提供足够多的空气或者氧气,第二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或者空气的接触面积.

2.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 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右图A装置的作用是出去二氧化碳气 体A装置中发生的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或者“化学变化”)变化.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干燥气体. (2)除去氧气: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气体用图C装置进行除去氧气的燃烧实验,其中甲同学选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木炭(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不科学,原因是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容器内气体不纯净. (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标准状况下)经科学测定,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请你分析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只写两种,不考虑计算误差):①还含有稀有气体;②氧气没有被完全消耗.3.为减少煤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提高煤的燃烧效率,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焦炉煤气是脱硫煤隔绝空气强热的部分产物)作为洁净的生活燃料,其成分是初中课本中常见的气体.现通过以下实验流程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1)白色沉淀A、B是不是同一种物质?是(填“是”或“不是”); (2)从探究过程可推出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3)焦炉煤气的可能组成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氢气、(只写一种可能的情况). 4. 某火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充分燃烧后将热能转化为电能,其排出的废气中含有CO2、SO2、水蒸气等.已知SO2既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又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因SO2有还原性,故还能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除去,无水硫酸铜与水由白变蓝.为了检验该发电厂排出的废气中的成分,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仪器连接的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