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

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危险因素分析

陈建平;崔雪梅;杨玲娥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

【年(卷),期】2018(39)17

【摘要】目的:对影响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进行筛选,以期为临床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257例,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分为轻度131例,中度95例,重度31例.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在性别、年龄、出生时孕周、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婴儿期喂养方式、是否适时添加辅食、既往病史、疾病病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三组在患儿年龄、出生体重、出生孕周、婴儿期喂养方式、是否适时添加辅食、既往病史、疾病病程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岁儿童、低出生体重、既往下呼吸道、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外伤、手术史、疾病病程1~3个月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贫血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营养

性缺铁性贫血严重程度与年龄、出生体重、既往疾病史及疾病病程有关,应着重以

预防为主.

【总页数】3页(P45-46,50)

【作者】陈建平;崔雪梅;杨玲娥

【作者单位】西安雁塔天佑儿童医院儿内科西安 710065;西安雁塔天佑儿童医院

儿内科西安 710065;西安雁塔天佑儿童医院儿内科西安 7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5

【相关文献】

1.婴幼儿发生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J], 居燕萍

2.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赵玮婷;傅弦琴;杜兆辉

3.儿童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徐丽琼

4.儿童保健门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J], 王洁;吉苏梅;李鸿斌

5.儿童体检门诊中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J], 孟海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医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病因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的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婴幼儿发病率高,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小儿缺铁的常见原因包括:1,先天储铁不足 2.铁摄入量不足 3.生长发育快 4.铁吸收障碍 5.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6个月至2岁最多见。 缺铁通常经过以下三个阶段才发生贫血:铁减少期:此 阶段体内储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红细胞生成缺铁期: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1. 一般表现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异食癖 (2)神经系统症状 (3)心血管系统症状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感染。指趾

甲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2.骨髓象: 幼红细胞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 3.铁代谢的检查: (1)血清铁蛋白(SF): SF值可较灵敏地反应体内贮铁 情况。测定值低于12 u 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游离原口卜琳(FEP):增高。 (3)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 和度(TS):缺铁性贫血时SI降低,和度增高及TS降低。 (4)骨髓可染铁:缺铁时细胞外铁粒减少,铁粒幼细胞数亦可减少(小于15%),是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四)预防和治疗: 1.预防: 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吸收率高的辅食;婴幼儿食品可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早产儿、低体重儿2个月给予铁剂预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分析与预防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病人,但是在如今 的社会,中国的发展已经可是说是达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富足,那么为何还有很多 儿童患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根据资料显示而儿童贫 血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有三类一个是儿童本身生成不足,另一个是因为溶血症状, 最后是因为儿童失血。所以对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进行了解,判断儿童是否 存在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症状,并在治疗和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 注意事项十分值得关注。 什么是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 其特点是贫血时细胞色素减少,血清铁蛋白降低,铁治疗有效。缺铁性贫血 是儿童最常见的贫血。儿童的缺铁性贫血发病率最高,这对儿童的健康是一个严 重的威胁。由于人体内缺铁引起血红蛋白合,或者这部分内容减少,营养性缺铁 性贫血才会出现。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发病机制 如何判断儿童有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的倾向是在生活中保证儿童己及时 脱离这类疾病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红蛋白合成较少,血红蛋白合成也降低,使新 生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体积小,缺铁对细胞分裂和增 殖影响不大,红细胞数量减少不如血红蛋白减少,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①铁还原期(ID):该阶段的铁已经减少,但是用于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的铁 没有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素缺乏期(IDE) : 这一期间铁贮存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素 对铁的需求也不足,但循环中的血红蛋白量并没有减少。 ③缺铁性贫血期(IDA):这一阶段有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和一些非造血系统症状。 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铁元素对于人体十分重要,如果人体中缺乏了铁元素许多内部细胞的活动都 无法正常的进行,例如很多种需要铁元素来催化的酶会降低其催化效率,从而引 起身体内部运作缓慢。除此之外,一些系统虽然不涉及到血液的制造但仍旧需要 铁来维持其正常活动,如果缺乏铁物质的话,人体会出现体温下降,精神不济, 注意力不够集中等多方面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却缺乏铁元素的身体没有办 法正常低于细菌,身体的免疫力下降人们变得更容易生病。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症病因 当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出现时,人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小儿营养性缺 铁性贫血病的手段来治疗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恶化,而在那之前需要先明确什么 是主要的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 通常情况下,在怀孕初期的三个月中,妇女身体内部的铁元素的含量是相比 于其他时期而言更高的。所以在这个时间,不论是单胎还是诸如双胞胎三胞胎一 样的婴幼儿,以及胎儿正在身体内部的血液流失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婴幼儿体 内的铁含量。 铁摄人量不足 铁元素的第摄入量是最为直接也最容易理解的婴幼儿缺铁的原因。众所周知,即便牛奶羊奶以及其他一些的谷物饮品中的铁元素的含量都十分的少,所以如果 婴幼儿不能够合理地补充铁元素或者其他一些富含铁元素的食物,那么出现小儿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就显得合情合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是小儿贫血中最 常见的一种类型,尤以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 【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铁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为35~60毫克/公斤。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甲,25~30%为贮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等)中。在血浆中转运的铁仅占0.1%左右。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约5~10%能被吸收。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铁吸收率高。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带。在体

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吸收减少。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 从肠道吸收的铁进入血浆后,与一种转铁蛋白 (转铁蛋白、Transferrin)结合,被输送到组织中贮存或至骨髓中参与造血。在正常情况下,约有1/3的转铁蛋白与铁结合,结合的铁就是血清铁含量。其余的2/3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上一定量的铁可使其成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称为未饱和铁结合力。血清铁与未饱和铁结合力之和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血清铁与血清总铁结合力的 百分比值称为血清铁饱和度。 由衰老红细胞破坏后放出的血红蛋白及其他铁蛋白分解代谢释放出来的铁又可 有效地用来重新合成血红蛋白和铁化合物。正常小儿每日损失的铁量极微,不超过 15微克/公斤/日。主要由胆汁、尿液、汗液和脱落的粘膜细胞排出。但小儿时期 由于不断生长发育,故每日需自饮食中补充的铁量较成人多,约需6~16毫克/日 。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一、前言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和全球性健康问题,据估计世界1/3人口缺铁。由于健康教育和广泛采用铁强化食品等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ficiency anemia,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据美国1999—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l~2岁儿童ID和IDA患病率分别为7%和2%,其中西班牙裔儿童ID患病率仍高达17%o。发展中国家儿童铁缺乏症情况更为严峻。据WHO资料,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和5~1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和48%,其中半数以上为IDA,而ID患病率至少为IDA患病率的2倍。 我国儿童I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16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个月一7岁儿童营养性贫血总患病率高达43%,其中多数为IDA。2000一2001年“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个月一7岁儿童ID总患病率4 0.3%,IDA患病率7.8%。尽管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但缺铁(不伴贫血的ID)仍很严重,其中婴儿缺铁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4.7%和20.5%,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而农村儿童IDA总患病率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5.6%)。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因此,ID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建议参考了国外有关防治指南,由《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共同组织起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修订完成,希望能对我国儿童ID及IDA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二、基本概念和定义 ID是指机体总铁含量(total body iron,TBI)降低的状态,包括铁减少期(iron deplet ion,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和IDA 3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铁代谢特点。 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最终导致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类贫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具有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等铁代谢异常的特点,是ID发展最为严重的阶段。 铁减少期仅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但红细胞造血并不受到影响,临床上无贫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由于储存铁进一步降低或耗竭,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参与Hb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orin,FEP)水平增高,但临床仍无贫血。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因此也被统称为“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 y without anemia)。为简便起见,本防治建议将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统一命名为“缺铁”。 三、ID病因和高危人群 生理情况下,铁的吸收和丢失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因此从病理生理角度而言,导致I D的原因可划分为吸收减少和丢失增多。儿童ID的高危人群主要是6—24个月的婴幼儿和青春期儿童。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造成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是人体内用来生成血红蛋白的储存铁严重缺乏, 使得血红素的合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中一种很常见的疾病。 但是人体需要铁的含量跟不上血液供给的铁时,这样就会慢慢的消耗人体内 的铁,使得患者产生贫血。这种病大多发生在不发达国家的婴幼儿、妇女等人的 身上。因此掌握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显得十分重要,这样才可以有效的对缺铁性贫 血的患者进行护理。下面主要来分析一下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以及如何护理缺 铁性贫血的病人。 1.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也是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一种贫血,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多种 多样。下面主要介绍四种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铁的供应 达不到需求量、铁的消耗量过多、铁的流失过多。 1.1叶酸的分泌量不足 众所周知,叶酸是造血的重要原料之一。如果叶酸的分泌量不足,那么很容 易导致供血不足。但是叶酸并不能在人体内进行合成,只能通过外界环境进行摄取。一般都是从食物当中获取的。叶酸含量比较多的食物主要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以及动物的肝脏。很多人都喜欢大鱼大肉,不爱吃新鲜的瓜果蔬菜,这样一 来就很有可能导致不能合成足够的叶酸。特别是有些小孩子不愿意吃蔬菜,就很 容易出现叶酸的分泌量不足,从而引发缺铁性贫血。 1.2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 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哺乳期的妇女对铁的需求量十分的大。如果他们的 铁的供应量达不到需求量,就很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像哺乳期的妇女,更需要 及时的补充营养。因为哺乳期的妇女在生产过后消耗的血量大,而且还要给婴儿 喂奶。如果在哺乳期内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哺乳期的妇女有很大的概率患上缺

预防缺铁性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 预防缺铁性贫血 贫血是一种特殊的营养缺乏病,因血液内红细胞数量减少、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功能异常引起。贫血是指单位容积血液内血红蛋白含量或红细胞数低于正常。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其中含有铁离子),对人体健康很重要,它有下列作用: ●它将氧带到组织,使得肌肉和大脑正常工作; ●提高血液质量,增加对应激和疾病的抵抗力; ●参与形成肌红蛋白,在肌肉收缩中给肌细胞供氧; ●预防疲乏和增进良好肤色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向身体组织输送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发生贫血会导致生长发育迟滞、精神差、身体抵抗力低下、学习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在所有的贫血中,以“缺铁性贫血”最常见,约占我国儿童青少年贫血的90%以上。主要原因是身体缺铁,不能合成足够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又叫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减少,既可能使身体内红细胞数量减少,也可能使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所以缺铁性贫血又叫“低血色素性贫血”。另一类贫血是由于身体缺乏叶酸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 如果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值低于下面的正常值,就有可能是发生了贫血。我们 在健康体检中扎指血,主要目的是检查是否贫血。下面的表格内是各年龄儿童青少年的贫血筛查判断标准,如果你的血色素低于下面第三列中的数值,就很有可能患有贫血。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制定的贫血筛查血红蛋白界值。 全世界有近20亿人贫血,一半的贫血是由于铁营养不足造成的缺铁性贫血。另外一半是由于缺少其他营养素(如:叶酸、维生素B2 、B12 等)造成或由疾病引起。因此,膳食铁吸收不好或缺少B族维生素都与贫血有关。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铁缺乏造成。 贫血的预防措施 预防贫血主要包括下列措施

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

缺铁性贫血营养防治专家共识 缺铁性贫血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将介绍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与危害、如何预防、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等方面的专家共识,旨在强调缺铁性贫血的严重性和营养防治的重要性。 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进而引起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和质量的下降。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危害包括:降低身体免疫力:缺铁性贫血患者容易感染病毒,并且抵抗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缺铁性贫血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和体重不足。 损伤神经系统:缺铁性贫血还可能损伤神经系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贫血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肌梗死、中风等。 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关键在于增加铁元素的摄入和吸收。以下是一些预防缺铁性贫血的建议:

饮食多样化: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禽类、豆类等。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以促进铁的吸收。适当补充铁剂:对于缺铁风险较高的人群,如孕妇、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建议定期检查血红蛋白水平和铁储备,并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铁剂。 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过度饮酒和吸烟容易导致铁吸收障碍,并对身体免疫力和内分泌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尽量避免。 缺铁性贫血患者的饮食调理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多吃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禽类、豆类、黑木耳、菠菜等。其中,动物性食物中的铁元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适当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C有助于提高铁的吸收率,因此建议在餐后或补充铁剂时吃一些柑橘类水果、草莓、红椒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 减少抑制铁吸收的食物:如茶、咖啡和含钙较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会降低铁的吸收率,因此应尽量避免与铁剂同时食用。 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议多吃

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诊断治疗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生育年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上海地区高危人群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月经期妇女、妊娠妇女和青少年缺铁性贫血患病率分别为11.39%\19。28%及9.84%,缺铁患病率分别为43.3%、66.27%及13.17%;主要的危险因素月经期妇女为月经过多,青少年为营养因素,中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警惕消化道肿瘤。在钩虫病流行地区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程度也比较重。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治愈率为80%。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根据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范畴。 【病因】 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左右,可供人体制造1/3 血容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食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铁。下列各种因素就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所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 2、贮存铁消耗过多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 3、游离铁丧失过多,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分型】 隐性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政党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称缺铁潜伏期。 1、缺铁性贫血早期当贮存欠、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红细胞可利用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2、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顺,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儿童贫血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儿童贫血的表现和处理(儿保科)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病因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4.治疗 5.随访 6.预后 一、病因 1.储铁不足早产、双胎或多胎、孕母严重缺铁等可使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减少,胎儿失血(胎儿-胎儿输血或胎儿-母体输血等)可使胎儿铁丢失,以上因素导致胎儿储铁减少,因而较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2.铁摄入量不足这是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人乳、牛乳、谷物中含铁量均低,如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3. 生长发育因素婴儿期生长发育较快,随着体重增加,血容量也增加较快,1岁时血循环中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而未成熟儿的体重及血红蛋白增加倍数更高,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则易导致缺铁。 4. 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慢性腹泻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从粪便中排除的铁也增加。 5. 铁的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量相对比成人多。长期慢性失血可致贫血,如肠息肉、梅克尔憩室、膈疝、钩虫病等可致慢性失血,用不经加热处理的鲜牛奶喂养的婴儿可因对牛奶过敏而致肠出血,这些导致慢性出血的疾病均可是缺铁的病因。二、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不同。 1.一般表现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乏,不爱

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 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 3.非造血系统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 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 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由此影响到儿童之间的交往以及模仿和学习成人的 语言和思维活动的能力,以致影响心理的正常发育。 (3)心血管系统症状:中重度贫血时心率增快,心脏扩大,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4)其他:因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而出现反甲。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血红蛋白降低比红细胞数减少明显,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外周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多,中央淡染区扩大。血红蛋白低于110g/L,平均红细胞容积(MCV)<80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6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白细胞总数正常(4.0~10.0×109/L,血小板总数正常(100~300×109/L)。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度:(1)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值介于90~109g/L;(2)中度贫血:血红蛋白值介于60~89g/L;(3)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介于30~59g/L;(4)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值低于30g/L。 2. 骨髓象呈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各期红细胞均较小,细胞浆少,染色偏蓝(血红蛋白量少),显示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 3. 有关铁代谢的检查 (1)血清铁蛋白(serium ferritin, SF):SF值可较敏感地反映体内贮存铁情况,在缺铁的ID期(iron depletion, 铁减少期)即已降低,IDE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和IDA期(iron deficiency anemia, 缺铁性贫血期)降低更明显,因而是诊断缺铁ID期的敏感指标。SF值<3个月婴儿为194-238ug/L,3个月后为18-91ug/L,低于12ug/L,提示缺铁。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于 6 个月~3 岁儿童的营养缺乏性疾患,为卫生部规定需对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 1. 先天储铁不足多见于低体重、早产、双胎与多胎。 2. 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这是发生铁缺乏与缺铁性贫血最主要的原因。喂养不当、辅食添加不合理,挑食与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易导致贫血。 3. 生长发育过快儿童期处于生长发育期,按㎏体重计算,需铁量相对比成年人要多。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应愈大,愈容易发生铁缺乏。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生长速度更快,故比足月儿容易发生贫血。 4. 受其他疾病影响多种原因引起慢性失血是耗铁最常见的因素,如对牛乳过敏者,进食过多未煮沸鲜牛奶可引起少量长期肠出血,钩虫病、消化道溃疡、肠息肉等慢性失血,均可引起贫血。 1. 病史一般有缺铁的病因,如体内贮铁不足、铁的摄入不足、生长发育迅速、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等,这些因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2. 临床表现 (1) 一般表现:皮肤黏膜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自述乏力、头晕、耳鸣。 (2)造血器官的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和淋巴结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则肝脾肿大越明显,但肿大很少超过中度。 (3)非造血系统症状:消化系统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低及小肠黏膜功能紊乱。异嗜证多见于成人,在小儿较少见。神经系统表现为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智力测验发现患儿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学龄儿童在课堂上表现行为异常。当血红蛋白降低至709/L 以下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血红蛋白下降至409/L 以下时,若合并呼吸道感染可诱发心力衰竭。 (4)其他缺铁性贫血患几T 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较易发生感染。可因上皮组织异常出现反甲。 3. 辅助检查

【健康育儿】小儿缺铁性贫血

【健康育儿】小儿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缺铁所致,其次是缺乏蛋白,这些物质的缺少都障碍血 红蛋白的形成。(改善性爱质量必备的八大准则)这种贫血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但以生 长发育较快的婴 小孩 多见,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据1981年对我国11省市7岁以下小儿统计,1/3 儿童有程度不同的贫血。此病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先天因素:出生时铁储存与贫血有关。胎儿从母亲那里获得的铁在妊娠的最后3个月 是最多的,主要储存在肝脏中。此外,出生后破坏红细胞释放的铁可以满足出生后3~4个 月造血的需要。未成熟婴儿、多胞胎、多胞胎或患有严重缺铁性贫血的母亲,婴儿很早就 会出现贫血症状。 饮食因素:饮食中的铁供给不足也是导致贫血的主要原因。母乳中含铁量都较低,牛 奶比人乳还少,如果单用奶类喂养而不及时添加含铁较多以及能促进铁吸收的辅助食品, 也易造成缺铁性贫血。个别儿童长期挑食或偏食,或长期腹泻,肠吸收不良,消化道畸形 等都可造成缺铁性贫血。 生长因子:儿童生长时,血容量也会增加。它们生长得越快,需要的铁就越多。先天 性铁储备在出生4~6个月时已耗尽。一岁时,婴儿体重增加到出生时的三倍,早产儿体 重增加5~6倍。因此,婴儿,尤其是早产儿,最容易患缺铁性贫血。新生儿的全身铁含量 约为0.5克,成年人为5.0克。因此,在整个儿童期,一般的膳食铁供应每天需要6~16mg。 铁的丢失较多:特别是长期少量失血,如反复鼻衄、咯血、便血(包括隐匿便血)等,常见出血性疾病、钩虫病,消化道畸形等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相对缓慢。开始时,皮肤和粘膜逐渐变白或变黄。最明显的部位是 嘴唇、口腔粘膜和甲床。容易疲劳。大一点的孩子经常抱怨头晕、耳鸣、眼前发黑等。如 果血红蛋白降至6克以下,可能会出现精神烦躁、易哭、情绪低落、缺乏活动、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肝脾淋巴结轻度肿胀、呼吸脉搏加快、,重症患者的心前区杂音,甚至贫血性 心脏病。手和脚的指甲呈勺子状向中心凹陷。 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怀孕期间胎儿体内应该有足够的铁。孕妇应该多吃含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因为维生 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而肉类也有同样的效果。贫血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适量铁。 特别是在怀孕8个月时,胎儿从母亲那里吸收大量铁并将其储存在胎儿体内。

探讨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有效的治疗方法

探讨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IDA)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有效的治 疗方法 摘要】目标探究社区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发病因素及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从本社区婴幼儿中随机选出39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 并随机选取健康婴幼儿3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出生临床资料与 营养补充情况。结果对照组研究对象出生临床资料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营养补充情况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导致婴幼儿出现缺铁性贫血的因素非常多,母体在 孕期做好保健工作,同时为婴幼儿适当补充营养可以有效将其出现缺铁性贫血的 几率。 【关键词】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因素;治疗方法 在临床诊疗上缺铁性贫血在婴幼儿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属于营养缺乏性疾 病的一种,严重的会威胁婴幼儿的生命健康。这种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异常、行为异常、易倦等,患者若存在严重的缺铁性贫血症状会对婴幼儿脏器功能 发展造成损害,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1]。现在临床上治疗婴幼儿 缺铁性贫血的主要方式为应用补充。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社区婴幼儿中随机选出39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健康婴幼儿39例作为对照组。入选标准:① 参与本次研究的婴幼儿 无白血病、溶血、红细胞酶缺陷;② 无地中海贫血症状;③ 无免疫缺陷以及恶 性肿瘤病症。排除标准:①婴幼儿病例不全者不予以参与本次研究;② 存在溶 血疾病、重症感染疾病、原发性疾病、造血功能障碍疾病的婴幼儿不予以参与本 次研究。 1.2方法 对存在缺铁性贫血的应有予以营养补充治疗,为其补充铁剂、维生素c等。 ① 对于早产儿的来说,在日常饮食中应加强铁剂补充,提高婴幼儿身体铁营养 元素的补充。② 若新生儿存在缺铁性贫血症状,可以实施母乳喂养,并加强母 体微量元素铁剂的补充,避免母体出现缺乏铁元素的问题。③ 在治疗过程中, 医护人员需通过健康宣教的方式,向患儿家属讲解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增强 他们的认知。④ 对6-23个月的婴幼儿及时进行铁元素补充护理。⑤ 随着婴幼 儿的成长,家人应在哺乳的同时,尽早为其补充矿物元素、微量元素、辅食等营 养元素。⑥ 在辅食中加入海带、鱼类、猪肝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⑦ 母体在孕 期需合理摄取营养物质,对使用富含铁元素的食物。 1.3观察标准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观察并记录研究对象检查结果。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计 数资料,若两组研究对象差异值P小于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出生临床资料对比,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详情见表1。

综述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综述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内储 存铁缺乏,影响细胞的血红素合成而发生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在婴幼儿 时期,IDA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需求高, 但是其消化系统相对不成熟,加之特殊的饮食结构(乳制品向成人食物过度),IDA 在6 个月~3 岁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以6 个月~1岁最高[1]。此外,未成 熟儿生长发育快,对铁的需要量更大,更易且更早发生IDA。如不能及时治疗可 影响其体格发育,对处于脑发育关键期的婴幼儿(0-3岁)来说,智力发育会形成 不可逆损害,甚至导致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认为铁缺乏是世界最为常见的残疾 及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及经济损失。现针对婴幼儿IDA的 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婴幼儿IDA的流行病学调查 调查发现,亚洲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超过50%,2岁以下婴幼儿缺 铁性贫血的患病率超过90%[2]。近两年,国内一些儿童保健门诊对IDA的检出率做了调查。其中,2015年上海一项研究选取浦东新区儿保门诊常规定期体检的 0-3岁的960例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调查显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总检出率为 13.85%,按照年龄分:6月龄为16.31%,1周岁为8.11%,2周岁为2.75%,3周 岁为1.27%。并且随着年龄增加,贫血率明显下降[3]。与2014年一项回顾性研 究结论类似,该研究分析了接受健康检查的300 例婴幼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6 ~ 12 个月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22. 54%,1 ~ 2 岁婴幼儿营养性 缺铁性贫血检出率13. 19%,2 ~ 3岁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7. 46%, 年龄越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检出率越高,并且缺铁性贫血以轻度贫血为主[4]。 2.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对健康的影响

幼儿园贫血预防及维护干预

幼儿园贫血预防及维护干预 1.婴儿缺铁性贫血(宝宝缺铁性贫血怎么办) 2.预防儿童缺铁性贫血症的方法是什么? 3.小儿贫血的预防 4.儿童β重型地中海贫血症状怎样预防和调理? 5.婴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 6.应如何预防和护理缺铁性贫血? 婴儿缺铁性贫血(宝宝缺铁性贫血怎么办) 很多贫血的宝宝不是因为面色苍白而被发现,而是因为发烧或是别的原因去医院就诊,抽血检查才无意中发现血红蛋白降低,考虑有贫血。还有一些宝宝是平时定期会去做儿保,常规筛查发现了贫血。 婴幼儿营养性贫血,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幼儿缺铁性贫血会损伤神经认知发育,那么,如何可以早期发现以及正确地预防缺铁性贫血,接下来详细谈谈缺铁性贫血的危害 铁是神经系统发育和构建的重要元素,儿童生长和体重增长迅速,对铁元素的需求也比成年人旺盛。201年全球贫血患病率为32.9%,其中5岁以下儿童的贫血患病率是最高的。即使在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仍有2%-3%,在非洲、拉丁美洲及东南亚的落后地区,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是45%-65%。 有研究表明,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补充铁有利于精神运动发育。缺铁性贫血时,儿童的视觉和听觉处理速度减慢,在认知测试评分、记忆、阅读、语言和数学能力评分方面会比没有缺铁性贫血的孩子要低,缺铁性贫血的现状不容忽视。 缺铁性贫血的筛查和早期发现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所有的宝宝都应该在4-36月龄间每次儿童保健就诊时做缺铁性贫血的危险因素评估,这是由医生通过询问宝宝出生史和膳食情况来完成的,比如:

宝宝的出生史 早产宝宝或出生体重低于正常的宝宝由于出生时铁储备不足,在出生后发生缺铁性贫血的概率会增加。 12月龄以下的宝宝,评估配方奶的铁含量以及辅食添加情况 12月龄以前喂养低铁配方奶、非配方奶(比如过早喝普通牛奶)、羊奶或豆奶,以及6月龄后每天添加富含铁的食物不足2份(1份大概是宝宝一个手掌大小的量)都是引发缺铁性贫血的风险因素。富含铁的食物包括肉类、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等等。 12月龄以上的宝宝,评估每日摄入普通牛奶以及强化铁的食物 12月龄以上的宝宝,如果每天喝的牛奶(非配方奶)量超过720ml,每天吃富含铁的食物不足3份的话,缺铁性贫血的风险也会增加。 除了医生询问宝宝的上述问题外,还建议在9-12月龄大小的时候做一次贫血的实验室筛查,看看血红蛋白数值,但是不需要每次儿保都做抽血检查。 6个月-不足5岁的孩子血红蛋白小于110g/L,5岁-不足12岁的孩子血红蛋白小于115g/L,就可以判断为贫血。结合宝宝的出生史、辅食添加情况及血常规筛查,如果发现宝宝有缺铁性贫血,那么就要及时干预。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有3个关键点,分别是:调整膳食结构,解决铁缺乏的基础原因;确定口服铁剂的剂量和疗程;定期随访评估疗效。这三步对于纠正宝宝缺铁性贫血至关重要。 一、调整宝宝膳食结构,增加铁摄入 1岁以下的宝宝如果是母乳喂养那么鼓励继续母乳喂养,母乳中的铁含量虽然不高,但是吸收率非常高,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大力推广母乳。如果宝宝是配方奶喂养,要喝强化铁的配方奶,也就是铁含量不应该低于6.7mg/L,6个月后最好是喝12mg/L的强化铁的配方奶。 4-6月龄宝宝准备添加辅食的时候,建议先添加强化铁的婴儿米粉或肉泥。鼓励每天吃一次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铁的吸收,比如柑橘类水果、哈密瓜、草莓、西红柿和深绿色蔬菜。 二、口服铁剂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

小儿缺铁性贫血案例 篇一:缺铁性贫血案例 案例 患儿13个月,男,足月顺产,出生体重3Kg,母乳喂养,已添加少量稀粥和奶粉。近2个月面色逐渐苍白,食欲减退,不爱活动,不愿下地行走,有时萎靡不振。 体检发现:T37.1℃,P102次/分,R21次/分,体重8.2Kg。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均苍白,两肺听诊无异常,心音有力、律齐。腹平软,肝右肋下 2.5cm,脾左肋下刚扪及,质软。 血常规:RBC 3×1012/L,Hb 80g/L,WBC 10.5×109/L,中性粒细胞42,淋巴细胞57。外周血涂片示红细胞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中央淡染区扩大。 请问: (1)最可能的临床诊断是什么? 缺铁性贫血 (2)主要护理诊断有哪些? ①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有关。 ②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导致组织供氧不足,易疲乏有关。 ③ 有感染的危险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 ④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 (3)主要护理措施有哪些? ① 指导患儿家属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指导合理的膳 食搭配,耐心喂养。 ②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根据患儿贫血程度、活动能力安 排活动量。 ③观察贫血症状体征的变化及服用药物后症状缓解情况,及时发现

有无危重情况的出现。 ④遵医嘱选用铁剂治疗,服用铁剂期间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口服为主,选用易吸收的二价铁,如硫酸亚铁;为减轻胃肠反应,应指 导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服用。同时服用含vitC的果汁,或胃蛋白酶合剂、 稀盐酸,以促进铁的吸收。避免和牛奶、浓茶、钙剂、咖啡等同服,以免影响 铁剂的吸收。服用铁剂期间可使大便黑染,停药后可恢复正常。2、铁剂治疗有 效者2~3天网织红细胞开始升高,7天达高峰,血红蛋白1~2周后开始回升,一 般1个月可恢复正常。但铁剂应继续服用6~8周以增加机体内铁的储存量。”⑤ 做好口腔护理,鼓励患儿多饮水。 篇二:缺铁性贫血案例分析 患者:某患者女性,25岁,因面色苍白、头晕、乏力1年余,加重伴心慌1个月来诊。 病情描述:1年前无明显诱因头晕、乏力,家人发现面色不如从前红润,但能照常上班,近1个月来加重伴活动后心慌,曾到医院检查说血红蛋白低(具体不详),给硫酸亚铁口服,因胃难受仅用过1天,病后进食正常,不挑食,二便正常,无便血、黑便、尿色异常、鼻衄和齿龈出血。睡眠好,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体健,无胃病史,无药物过敏史。结婚半年,月经初潮14岁,7天/27天,末次月经半月前,近2年月经量多,半年来更明显。 查体:T 36℃,P 104次/分, R18次/分, Bp 120/70mmHg,一 般状态好,贫血貌,皮肤粘膜无出血点,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口唇苍白,舌乳头正常,心肺无异常,肝脾不大.

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

151例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分析 病例资料,按年龄段分组,总结病因和防治方法。结果6个月~1岁段贫血发病最多,占47.02%,重度贫血发生率6个月~1岁段最高,为3.03%。各年龄段发病率均低于汉族儿童。结论蒙古族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主要病因为慢性疾病、早产/低体重儿补充铁剂不及时、饮食结构不合理、辅食添加不正确。及时治疗慢性病、孕产期教育、合理喂养、及时铁剂治疗是防治主要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methods of Mongolian infants with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ase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age,to summarize the etiology and control methods. Results Anemia morbidit (47.02%)was higher and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anemia (3.03%)was highest from 6 month to 1year. Conclusion Mongolian infants with 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 which has the main etiology of chronic disease,non-timely of iron supplementation in premature/low birth weight infants,unreasonable of diet structure and incorrect of complement food adding,should prevent and treat of chronic disease,the education of pregnant and puerperal period,reasonable feeding and timely of iron supplementation. [Key words] Infants;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Clinical analysis;Mongolian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nutritional iron deficiency anemia,NIDA)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儿童四病之一[1],严重危害健康,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对智力发育的不可逆损害,严重甚至死亡。根本原因为铁缺乏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最终贫血。蒙古族儿童由于饮食习惯、遗传素质的不同,贫血从类型、程度等特点上同汉族儿童有一定区别。本研究对151例蒙古族婴幼儿NIDA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确诊的蒙古族NIDA病例,无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年龄6个月~3岁婴幼儿151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诊查内容 (1)问诊内容: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辅食添加、断奶时间、饮食习惯)、家长教育程度,经济状况、母孕晚期营养、患病情况。随访时间2个月~1年。(2)体格检查:贫血貌程度、肝脾淋巴结增大等髓外造血情况、循环系统改变。(3)辅助检查:血常规,静脉血符合诊断标准,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大小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概述 一.定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的低限值在6个月~6岁者为110g/L,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者为贫血;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国小儿血液学组1989年暂定:血红蛋白在新生儿期<145g/L.,1—4月时<90g/L,4~6个月时<100g/L者为贫血; 二.发病特点及预后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2岁最常见;轻度贫血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本病轻中度一般预后较好;重度贫血或长期轻中度贫血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儿童健康成长,还可因气血不足,御邪力弱,易于感受外邪;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在孕后期的3个月从母体获得的铁最多,故足月新生儿从母体所获得的铁量足以满足其生后4-5个月的造血所需;如因早产、双胎、多胎、胎儿失血孕母患严重缺铁性贫血等可导致胎儿储存铁减少; 2.铁摄入不足食物铁供应不足是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3.生长迅速,相对缺铁 4.铁吸收减少饮食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胃肠炎、消化道畸形、慢性腹泻等

可减少铁的吸收;在急性和慢性感染时,患儿食欲下降,胃肠道吸收不良,可减少铁的吸收,也可增加铁的消耗,影响铁的利用; 5.铁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铁的缺乏; 二.发病机制: 1.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缺铁时血红素生成不足,进而血红蛋白合成也减少,导致新生的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足,细胞浆减少,细胞变小;而缺铁对细胞的分裂、增殖影响较小,故红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如血红蛋白减少明显,从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的病理生理通常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①铁减少期irondepletion,ID:此阶段体内储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 ②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deficienterythropoiesis,IDE:此期储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血红蛋白的量尚未减少;③缺铁性贫血期irondeficiencyanemia,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 2.对非造血的影响铁缺乏可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体内许多酶含有与蛋白质结合 的铁,如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单胺氧化酶、核糖核苷酸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等,其活性依赖铁的水平;这些含铁酶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胶原合成、淋巴细胞和粒细胞功能、神经介质合成与分解、神经组织的发育等有关;因此,当铁缺乏时,这些酶活性下降,细胞功能紊乱而出现一系列非血液系统的表现;如上皮细胞退行性改变、萎缩,出现口腔炎、舌炎、胃酸缺乏、小肠黏膜变薄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发甲等;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神经行为;T4分泌减少,细胞免疫功能及中性粒细胞功能下降,机体抗感染能力减低; 临床诊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