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两个概念混合使用。例如,在权威性辞书《辞海》(1979年版)中,就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作了在内涵与外延上大体相同的界定。书中“人文科学”词条称:

人文科学……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一般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研究,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1]

书中“社会科学”词条称:

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它的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2]

这两个词条都以研究“社会现象”为其内涵,又都以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语言学为其外延,实际上是把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看作是近乎相同的概念了。这种状况使得区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并非易事。

正是这样,今天有必要对“人文科学”作出新的理解和厘定。这对于人文科学思维空间的开拓和规范,对于人文科学在现时代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即试图通过对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地位、基本任务和构成要素的探讨,说明什么是人文科学。

二、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

要说明什么是人文科学,首先有一个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问题。这也就是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问题。

对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区分,以往的研究者多从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入手,通过研究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它们的界线。狄尔泰区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李凯尔特区分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以及张君劢区分科学与人生观,大体上都是循此思路。但是,近百年来的科学发展,使得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逐渐趋于模糊,这一思路在今天已难以继续沿用了。

针对这一状况,笔者主张改从考察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研究对

象上的联系入手,来对这三者作出区分。从研究对象上看,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研究“人”。对于“人”的研究,构成了这三者在研究对象上的联系。这种联系,一方面模糊了它们之间的研究对象,而另一方面又为它们之间的划界找到了新的入手处。

那么我们就先来看“人”。

人是有生命的。但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其他有机物的生命存在,有自己的特点。人的生命存在具有两重属性:一是自然生命,这是一切生物机体都具有的;另一是文化生命,这是人所特有的。人的生命存在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就在于人有着文化生命。

人的文化生命与自然生命相比,更为重要。它不仅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个不可割舍的部分,而且对人的自然生命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人之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自然生命,而且更在于它的文化生命。正是这样,自然生命大体相似的人们,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演出着丰富多采的活剧。也正是这样,人的个体的自然生命的终结,会存在巨大的差别,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化生命规定了人的本质。

人的生命存在的这种特点,使人的生命活动不同于动物的生命活动。动物的生命活动,只是单纯地适应自然界,至多只是直接地改变自然界。人的生命活动,则在于不断地创造着、丰富着、发展着文化世界。这种创造文化世界的生命活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联系。在与自然界的联系上,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动物与自然界的联系,不论是适应自然界还是改变自然界,都是直接的,无中介作用的,没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与自然的联系则是间接的,是以文化世界为中介实现的,是有意识和目的的。例如,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相当直接,而人为了获得食物则在自己与自然之间创造了一个文化世界:建立和发展了农业、渔业、畜牧业、食品工业,现在还利用航天技术在宇宙空间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并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以保证食物的可持续性增长,改善食物的质量。人正是通过文化,逐渐地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逐渐地把自然界转化为对象世界,把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人的文化发展到今天,使得人与自然的联系已由古代的狭隘的区域性联系扩展为全球范围、乃至地球之外的世界的联系。

另一是人与社会的联系。人是“社会的动物”,总是生存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是靠人的文化世界来建立、来发展的。离开了人的文化世界,没有语言,没有符号,没有意志,没有理想,没有传统,就不

可能建立和发展这种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随着文化世界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就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自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关系得以建立、发展、完善,并通过暴力的与和平的手段向全世界扩张,一切落后民族闭关自守的大门都被冲开了,各种人群、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日趋复杂。时至今日,这种联系已发展为全球化运动。在社会联系和社会组织中,不仅表现为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集团的复杂关系,而且表现为各民族、各区域组织、各宗教集团的复杂关系。现在完全可以说,不了解文化,就不可能解决当今的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因此,与其说人是“社会的动物”,倒不如说人是“文化的动物”。

对于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活动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目的出发,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学科。

首先,可以把人的自然生命与人的文化生命加以区分,把人与自然的联系与人与社会的联系加以区分。对人的自然生命、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研究,就形成了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应用化的结果,又延生出技术科学);而对人的文化生命、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则形成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如生理学、心理学、脑科学、人体科学、体质人类学,这些研究人的学问,是对人的自然生命的研究,因而属于自然科学,而不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再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别。对人的文化生命的研究,与对人与社会的联系的研究,是不相同的。前者所探讨的,是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本身,即人的本质;而后者所探讨的,则是人的生命活动在人与社会联系中不同方面的表现,即人的行为。对于前者的探讨,形成了人文科学;对于后者的探讨,形成了社会科学。

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与活动,具有不同的方式,如语言、诗歌、艺术、历史。对它们的分别研究,就形成了语言学、文学、文艺学、历史学。而对人的文化生命存在的本身进行反思,则是哲学的任务。这就构成了人文科学的各分支学科。

人与社会的联系,也具有不同的方式,如经济、政治、法律、教育、民族、宗教。对它们的研究,就形成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民族学、宗教学。对于人与社会的联系作总体的考察,形成了社会学。对于人的文化生命与社会行为的关系作实证性探讨,形成了文化人类学。这就构成了社会科学的各分支学科。

通过上述考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者间的关系以及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得到了比较清晰的说明,从而也就确定了人文科学的学科地位。从中

可以清楚看出,人文科学不仅与自然科学有着区别,而且与社会科学在内涵与外延上也非重合。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说:“人文学科是那些既非自然科学也非社会科学的学科的总和。”[3]

三、人文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文科学既以人的文化生命的存在和活动为研究对象,那么也就形成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的基本任务。这些基本任务概括起来有三:(一)探讨人的本质,(二)建立价值体系,(三)塑造精神家园。正是在这些基本任务上,人文科学进一步显示出自身的特质。

(一)探讨人的本质

本文已经指出,人的文化生命规定了人的本质。人文科学以人的文化生命为研究对象,也就是对人的本质进行探讨。人文科学可以说都是探讨人的本质的“人学”。所谓“人学”,即对于人的文化生命作探讨的学问。

以“人学”为特征,是人文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共同点。人文科学的各分支学科,正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域入手来对人的文化生命、人的本质进行思考和探讨的。哲学、文学和史学,常常被人们称之为“人学”。正如卡西尔所说:“历史学与诗歌乃是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研究方法,是建筑我们人类世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4]即使是语言学,也实际是对于人的本质的一种探索。语言与人的形成和发展是连在一起的。语言不仅仅是人的思维的外壳,而且从本质上说是人的存在方式。用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的话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5]。人的文化世界的发展,表现为语言的转向和话语系统的重构。因此,语言学研究的实际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文化世界、人的本质。

这种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不能胜任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虽然都对人加以研究,但自然科学所探讨的是人的自然生命,是人与自然的联系,而不是人的本质;社会科学所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联系,是人的行为,也不是人的本质。探讨人的本质,只能由人文科学来承担。

(二)建立价值体系

人的生命存在,由于具有文化生命的一面,因而与动物的生命存在相区别。这种区别首先在于,由于文化以价值为轴心,因而人是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动物则是没有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的。前引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

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十分鲜明地标示出人的生命的价值取向性。后来毛泽东接着司马迁的话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就为人的生命的价值取向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涵。而这些都是动物的生命所不具有的。

人文科学研究人的文化生命,探讨人的本质,就在于揭示具有历史合理性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批判、解构以往的过时的价值体系,建立一个民族在一定时代的价值体系,即体现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的价值体系。文学、史学、哲学,都以各自的方式,担负着这一任务。

人文科学的这一任务,中国古代人文学者就注意到了。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即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他看来,《诗经》的作用不仅在于保存了古代诗歌,更在于由此而体现了儒家的价值观。因此,孔子十分重视《诗经》的作用,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不学《诗》,无以言。”从而使得《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传之两千年而不衰。司马迁在论述写作《史记》的目的时说:“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所谓“成一家之言”,也就是确立一种价值体系,以此来评价古人,也以此来规范来者。

而这一工作,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难以完成的。很显然,自然科学并不能建设人的价值体系,尽管一些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和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会对价值体系发生重要影响。例如,目前对于“克隆”研究是否要推广到人类的讨论,就极典型地表明自然科学在价值选择上的无灵。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都要涉及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问题,但这种取向标准和追求目标的确立,不是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自身所能解决的,而必须依靠人文科学所建立的价值体系。例如,经济学所涉及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问题。因此,在经济学自身的范围内,是难以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的;而只有通过哲学的探讨,才能逐步地对这一问题作出比较合理的说明。

(三)塑造精神家园

人文科学不仅建立价值体系,而且由此而塑造人的精神世界。

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物质世界,一是精神世界。这两个世界,共同构成了人的文化世界,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使人的文化生命真正得到安顿,即使人能够真正安身立命的,还在于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人的文化生命的“家”。

严格地说,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起了作用。自然科学的某些重大发现、某种新理论新学说的创立,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一百年前,严复引入并倡导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唤起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就对塑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起了巨大的作用。社会科学中,经济学说的提出,法学理论的完善,教育科学的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当然更要大得多。但是,在精神世界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价值体系,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无力建立的,而只能由人文科学来建立。

能对人的精神世界起这样的塑造作用的,除了人文科学外,还有宗教。特别在冷战结束后的当今世界,宗教的作用尤为突出。人文科学与宗教尽管都能塑造人的精神世界,但两者的基本精神与基本方式又是不同的。从基本精神上看,人文科学正是同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产物,它把价值体系的基础由神的世界转到人的世界。人文科学不以神、不以上帝作为自己立论的最高原则,宗教则以神、以上帝作为自己立论的最高原则。尽管现代宗教理论表现出理论化、理性化、世俗化的特点,但以神、以上帝为其立论的最高原则这一基本点,则是没有改变的。因此,人文科学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世界;而宗教所塑造的人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两种精神世界都能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但极端的宗教神秘主义的精神世界,会导致人的生存危机。当今世界上“邪教”的蔓延,即是其例。因此,在塑造人的精神世界方面,人文科学比宗教具有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由此看来,只有人文科学才能为安顿人的精神提供一个真实的“家”。这个“家”不在辽远的天国,而就在现实的人间。人文科学的这种任务,可以用18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话来表达:“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6]“人们必须在自身周围建立诗的世界,并生活其中。”[7]许多学自然科学的人,关心人文科学,爱好人文科学,甚至转向人文科学,如鲁迅,郭沫若,究其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上述三项基本任务,充分显示了人文科学自身的特质。这一特质,如用中国哲人的话说,就是“为己之学”,而非“逐物之学”;用西方哲人的话说,就是“认识你自己!”

四、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

人文科学既有自己的特殊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那也就有着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构成要素。如在自然科学中,科学实验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它保证了自然科学的实证性质,但在人文科学中则没有科学实验可言。又如在社会科学中,社会调查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只有通过社会调查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全面的、可靠的了解,但在人文科学中社会调查往往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不具有普遍意义。认识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的特殊性,对深入理解什么是人文科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认为,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有四:(一)人文学者;(二)人文精神;(三)人文方法;(四)人文着述。

(一)人文学者

人文学者之所以成为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之一,不仅在于人文学者是人文科学的研究主体,人文学者的素质决定了人文科学研究的素质,而且更在于人文科学研究对于研究主体有特殊的要求:

首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同,具有相当强烈、相当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所谓个性化特征,不仅是指人文科学的创见及其成果,具有各种不同的风格、特征、见解,从内容到形式是多姿多彩、万紫千红的,而且是指人文科学的创作及其成果之中,灌注着创作它的人文学者的文化生命,体现着人文学者的“自我”。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诗如其人”就是指的这个意思,说明在文中、诗中都可以读出创作它的人文学者的“自我”。例如,从《论语》中我们可以读出孔子,从《离骚》中我们可以读出屈原,从《史记》中我们可以读出司马迁,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出曹雪芹,从《围城》中我们可以读出钱钟书。而在自然科学的各种各样的公式与数字后面,是读不出自然科学家的“自我”的;如果要能读出来的话,那么一定是在作科学史的考察时;而科学史,则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是属于人文科学的。

其次,人文科学对人的文化生命的探索,不是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那样是研究者向外在的对象世界进行探求、加以把握的过程,而是用研究者的文化生命去体验、感悟、理解、诠释人的文化生命的过程,这是一种内与外、彼与此的相互交流、相互感通、相互共鸣的过程。这就对人文学者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人文学者具有独立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自由的精神,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人民、人生有一种真诚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对人的文化生命作出深刻的体验、感悟、理解和诠释,才能在人文科学中有真见解、真创造、真成果。孔子、屈原、司马迁、曹雪芹、钱钟书都是这样的人文学者,因此他们都能留下影响深远的传

世之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人文科学之历程正是人文学者的“心路历程”。

正是这样,人文学者在人文科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人文科学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概括地说,就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通过人的文化生命的宏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自然生命,也反对把人的存在归结为神的世界或人的文化世界的某一部分(如科学、技术、经济)。换言之,人文精神强调人有自己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既与单纯把人归结为自然的不分人禽的观点不同(如极度的自然主义、法西斯主义的人种学),又与立足于神的宗教精神相对立,也有别于片面夸大科学作用的科学主义和单纯强调经济作用的经济主义。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文化,人的文化生命与人的文化世界不同,人文精神也具有不同的内涵。如在古代中国,人文精神首先强调的是“人禽之辩”、“华夷之辩”、“君子小人之辩”中的人的类的自觉。又如在近代西方,人文精神首先强调的是人从中世纪教会、神学对人的压抑下的个性解放。再如在当今世界,人文精神首先强调的是反对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近年来所开展的人文精神讨论,主要就是强调对于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批判。

尽管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但它对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文科学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的动力与灵魂。对人文精神的自觉和追求,促成了人文科学的发生、发展。而人文科学也只有体现了人文精神,才能富有生气、富有活力、富有创造性,才能实现人文科学所承担的探索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的任务。失去了人文精神,人文科学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影响力、吸引力,就只会变成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作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从事真正的人文科学研究,就必须有其人文精神作为支柱。

人文精神既是历史的范畴,那么也就意味着,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在这个时代过去之后,也就势必失落。一定时代的人文精神,随时代的变迁而失落,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失落当然会导致人文学者和人文科学的危机。面对危机,人文学者又要担负起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务。人文精神的重建,势必又推动人文科学的新的更大的发展。危机——-重建—-—发展—-—再危机—-—再重建—--再发展,这就

是人文精神和人文科学发展的道路。目前,我们正处于中国人文精神的危机与重建之际。

需要指出的是,人文精神不仅与人文科学紧密联系,而且与人的文化生命的安顿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辟连在一起。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发展中,实际上也蕴含着要不要人文精神的问题。只不过相比较而言,没有人文科学那样突出、那样重要罢了。

(三)人文方法

人文科学研究当然需要方法,这是毫无疑义的。关键在于:人文科学有没有自己特殊的方法?长期以来,人们或强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一切科学(包括人文科学)的方法,或主张把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到人文科学中作为人文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人文科学自身的方法问题。直到近百年来,由于现象学、解释学、文化哲学的崛起,才尖锐地提出了人文科学有着自身方法的问题。这些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是不同的,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的运用。

人文科学的方法有自己的特点。首先,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强调的是实证性,认为只有通过证实或证伪,才能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人文科学方法则强调的是非实证性,认为主要是通过体验和感悟,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其次,自然科学方法、社会科学方法强调通过主体指向客体、反映客体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强调在主体指向、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可能绝对减少)主体的因素的影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可靠地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人文科学方法则强调通过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感通、相互共鸣来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强调只有在这种交流、感通、共鸣中才能比较可靠地获得真理性的认识。再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强调用逻辑的方法表述自己的研究,人文科学则主张用多样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考,既有逻辑的,又有诗的。

掌握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十分重要。只有运用人文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人文科学,才能在人文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四)人文着述

人文学者在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创造,以人文着述的形式保存下来。一般来说,人文着述具有三个条件:一是有物理的载体(如简牍、纸张、书籍、录音带、录像带、照片、软盘等,也有一些内容是经过长期口耳相传得以保存,这是一种特殊的载体);二是有符号的记载(如语言、文字),这些符号表示着一定的意义;三是有探讨、思考人的文化生命的内容。因此,人文着述是一种“文本”。

人文着述作为人文学者留下的“文本”,是供其他的人文学者和以后的人文学者作解读的。解读人文着述,是人文科学研究的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也是人文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之处。如屈原的《天问》,既有文学的内容,又有自然科学的内容,不仅是楚辞的名篇,而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古代宇宙论的重要文献。对于今天的人文学者来说,《天问》仍是必读之作;而对于今天的天文学家来说,《天问》大概已很少有人问津。这说明,人文科学研究离不开对人文着述的解读。

那么,解读人文着述,对人文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说它对于人文科学研究是一项相当重要的内容呢?主要在于两点:第一,人文着述保留了人文学者的创造,是记录人文科学已有成果的文献资料,通过解读,能读出前人或别人的思考,能读出人文科学的演变和传统,并由此启示解读者自己的创造;第二,这种解读本身,就是一种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来“文本”意义的重释和重构,就是一种创造。在解读中,解读者不仅读出了过去,也读出了现在;读出了别人,也读出了自己。中国古代,从韩非的《解老》、《喻老》到明清之际王夫之的《张子正蒙注》、《读通鉴论》,可以说都是解读人文着述的名着。还有一些读书笔记,如马克思的《历史学笔记》、列宁的《哲学笔记》、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批注,都是解读人文着述的有名笔记。因此,可以说,解读人文着述是人文科学创造的活水源头之一。人文着述对人文学者来说,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关键在于解读者自身。不高明的解读者,往往读出的意义甚少甚小;而高明的解读者,却能从中读出很多很大的意义。

上述四个构成要素,进一步展示了人文科学的内在结构,特别是展示了人文科学在思维方式上的特殊性,构成了深入理解人文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4期)

[1]《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5页。

[2]《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78页。

[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页。

[4]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262页。

[5]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39页。

[6]转引自赵鑫珊:《科学·艺术·哲学断想》,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4页。

[7]转引自周国平主编:《诗人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7页。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CSSCI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

2007年第9期 科技管理研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M anagement Research 2007No 19 收稿日期:2006-11-23,修回日期:2007-03-30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06A IP0670104);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课题阶段性成果 文章编号:1000-7695(2007)09-0101-03 CSSC I 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 王晓丽,高 赟.张喜爱 (西北师范大学社科处,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本文系统分析了CSSC I 在国内大学评价体系和高校科研业绩考核体系中的广泛应用及局限性,提出通过完善和补充CSSC I 引文数据库,建立同行评议与CSSC I 间接指标相融合的评价机制,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新方向。 关键词:CSSC I ;人文社科成果;成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也在经历一个社会建制化的转型过程。人文社会科学已由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中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如何客观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构建有利于提高研究质量,促进学术繁荣发展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学术界和管理界目前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科研计量是目前国际比较盛行的成果评价方法,源于20世纪中叶兴起的科学计量学和科学引文分析。在自然科学领 域,利用《科学引文索引》 (SC I )评价成果和分析学术影响力已取得国际学术界的公认。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至今没有形成公认的国际评价标准。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 引文索引》 (CSSC I )填补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空白,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 1 CSSC I 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应用 111 CSSC I 在国内大学评价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大学评价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的办学水平和教育、科研质量进行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种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整,是高等教育发展成熟的标志之一。目前社会评价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的“中国大学评价”、网大(中国)有限公司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和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 表1 CSSC I 在大学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分析 评价体系二级评价指标权重 SC I EI SSCI CSSCI 中国大学评价科学研究37149%318分/篇318分/篇318分/篇115分/篇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 学术成果22%811%515%612%212%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 科学研究 212 013026 011363 013026 010920 从表1可以看出,科学研究或科研产出是大学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之一,CSSC I 同其他引文系统一样对于大学综合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作用。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体系中,CSSC I 论文计分是SSC I 的39%,2002年增设并提高CSSC I 的引文权重,由115提高到215分,与SC I 得分相同。在网 大大学评价体系中,CSSC I 权重是SC I 的27%、SSC I 的36%。在“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CSSC I 论文权重高于专著权重010698,分别是SC I 和SSC I 论文权重的30%。可见,CSSC I 的有关数据作为大学综合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已取得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同。112 CSSC I 在国内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目前高校系统普遍都进行了人事体制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教师岗位聘任和科研工作量核算等,CSSC I 与其它引文索引一样在高校科研评价和科研工作量计算中已逐步得到认同和发展,并将发挥主导作用。许多高校制定了CSSC I 科研业绩考核中的计分标准,并对发表论文的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CSSC I 作为我国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已成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一个品牌。 2 CSSC I 本身作为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 从CSSC I 的研制程序、运行机制以及在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评价中的应用来看,它是值得推广的。但这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评价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 211 收录期刊学科、地域不平衡 从CSSC I 来源期刊学科分布来看,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经济学类期刊多,达70多种,而宗教学、外国文学、统计学期刊则很少,分别是经济学期刊数的1/17、1/14、1/23。而且CSSC I 来源期刊按学科分类,对新兴学科和跨学科没有专门设立,不利于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的发展。 从CSSC I 来源期刊地域分布来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收录北京市期刊数多达200多种,而青海省和海南省收录的期刊则时有时无,1998和1999年分别收录了4种和1种,到2000年之后又被淘汰了,收录期刊数为“0”,直到2006年才各挤进了1种;而且同一地域内,期刊分布也很不均匀。212 引文自身的局限性 CSSC I 的评价功能主要源于引文,由于引文的复杂性,增加了引文评价的局限性。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统计,2001年CSSC I 被引文献总次数319552次,其中文后注71866次,参考文献184696次,脚注56505次,文内注4303次,文内引2182次。CSSC I 将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含有部分明显地引用了他人研究成果却未列出任何形式的引文情况称之为

人文科学概论

一、填空题 1、近代以来,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发展进程中,在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曾长期存在着“”与“人文主义”两种传统既相对立而又互动互渗的格局。 2、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强调的学术精神和治学原则,认为做学问也就是做人。 3、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乃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人文思想家追求的事业理想与人生使命。 4、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兵法修,……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5、白居易说,“言者心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读君诗,。”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文科学家认识世界体验人生的重要方式,但是“秀才不出门,”也并非怪论。 7、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现实,使人们懂得了一个重要道理,即现代民主政治、现代经济与科学技术,必须有相应的作支持,才能够真正发展起来。 8、人文科学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世界需要的科学,它的价值与功能从根本上来说首先是一种,其次才是物质形态和工具形态。 9、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 10、如果说“继承”、“回归”是历史学的形式特征,那么“”、“革新”则是历史学的内在灵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我们将专门照看人类心灵的精神探索活动,以及由这些精神探索活动所产生的系统化观念、知识与理论,称之为。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人文科学 D、历史学 E、古典学 2、人文科学是一个以为特征的,对真善美作永恒追求的世界。 A、理想性 B、物质性 C、完美性 D、功利性 E、超越性 3、“文学作品论”以文学作品的等为研究对象。 A、语言 B、阅读 C、价值 D、形象 E、体裁 4、人文科学家反对一切形式的,在人文科学家看来,世界上一切民族的精神文化与历史遗产,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A、历史主义 B、种族主义 C、文化中心主义 D、文化沙文主义 E、普遍主义 5、人文科学家承认人的正当欲望和多元化的生存方式,所以人文科学家也提出过

研学之乐-数学与人文

研学之乐 ——“数学与人文”系列演讲之一演讲人:丘成桐 时间:2010年12月25日 地点:海南?三亚 演讲人简介:丘成桐1949年出 生于广东汕头。1983年获得素有数学 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迄今仍是 华人数学家中唯一的获奖者。1979年 后,丘成桐把主要精力转向振兴祖国 数学事业上,先后创建了香港中文大 学数学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 江大学数学中心,并亲自担任这些研 究机构的负责人。他还为这3个研究机构募集资金1.5亿元。他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数学大师之一,被国际数学界公认为四分之一世纪里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他现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国际顶尖数学杂志《微分几何杂志》主编,所获荣誉还有:瑞士皇家科学院的克雷福特奖、美国国家科学奖、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我年少时,并不喜欢读书,在香港元朗的平原上嬉戏玩耍,也在

沙田的山丘和海滨游戏。与同伴在一起,乐也融融,甚至逃学半年之久。真可谓倘佯于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 感情的培养是做大学问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期间,唯一的负担是父亲要求我读书练字,背诵古文诗词,读近代的文选,也读西方的作品。 但是,当时我喜爱的不是这些书,而是武侠小说,从梁羽生到金庸的作品都看了一遍。由于这些小说过于昂贵,只能从邻居借来,得之不易。借到手后,惊喜若狂。父亲认为这些作品文字不够雅驯,不许我看,所以我只得躲在洗手间偷偷阅读。 除了武侠小说外,还有《薛仁贵征东》、《七侠五义》和一些禁书,都是偷偷的看,至于名著如《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等则是公开的阅读,因为这是父亲认为值得看的好书。他要求我看这些书的同时,还要将书中的诗词记熟。这事可不容易,虽然现在还记得其中一些诗词,例如黛玉葬花诗和诸葛亮祭周瑜的文章等,但大部分还是忘记了。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很快就引起我的兴趣,但是读《红楼梦》时仅看完前几回,就没有办法继续看下去。一直到父亲去世后,才将这本书仔细的读过一遍,也开始背诵其中的诗词。由于父亲的早逝、家庭的衰落,与书中的情节共鸣,开始欣赏而感受到曹雪芹深入细致的文笔,丝丝入扣地将不同的人物、情景,逐步描写出旧社会的一个大悲剧。 四十多年来,我有空就看这部伟大的著作,想象作者的胸怀和澎

人文社会科学形考册答案

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人类社会自然界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 2、人人类; 3、自然科学; 4 孕育奠基生成发展拓展反思; 5、研究对象研究主体; 6、阶级社会; 7、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 8、物质精神精神文明; 9、物质载体各种制度、风俗; 10、周密调查科学分析; 11、情感激发定量研究技术分析 12、复杂性模糊性定量分析 13、非逻辑性综合性有意识的活动;

14、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级抽样 15、观察法无结构访谈法集体访谈法, 三、选择题:1、C 2、A 3、C 4、B 5、D 6、D 7、B 8、A 9、D 10、B。 四、简答题: 1、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1)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2)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3)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4)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1)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2)具有一定的民族性;(3)具有时代性。 3、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1)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2)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3)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参考观点: (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一般方法”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2)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3)定性研究与定量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业) 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专业:企业管理 姓名:于杨 学号:201401460005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容摘要: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是人类的两种不同的文化,他们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不同方法和视角。在当今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这两种文化他们既有对立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表现出的巨大的经济价值,自然科学被人们无限地强化从而与人文科学分离。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在的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创新点:本文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异和同一性出发,探讨二者关系,从而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问题,提出如何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辩证统一、和谐发展 正文: 人类面对的世界是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身在内的世界。人类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要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还要认识人和人类精神活动自身。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类型但又密不可分的科学:以自然为对象的自然科学、以社会为对象的社会科学和以人与人类自身的精神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科学。在哲学层面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 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辩证统一 1.1二者的差异 一般意义上讲,自然科学是探索内在结构特性和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科学。 它的特点主要有一下几方面:第一,追求客观性。在实证原则的指导下,形成了追求客观性的科学精神。人们在研究一个对象时,必须抛弃自己的任何主观臆想和情感,由此达到的认识结果必须不具有任何个人的色彩,以便能够认识事物自身的本来面目。第二,追求普遍性。这种客观认识的结果,被要求具有普遍性,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普遍适用,而与使用它的人无关,只有这样的认识才是客观真理。普遍性要求统一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第三,自然科学的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工具理性特征。所谓工具理性,是指改造外部世界的合理性。 人文精神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价值体现,是人与人类自身精神活动的发展。 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点:它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它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因为人的本性就应当是多元的,而不应是千篇一律的雷同。因此,人文精神往往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此外,价值理性是人文精神的又一大精神特色。它是指一种信念与理想的合理性。价值理性要求社会结构与运作方式、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为种种迷信和愚昧所支配,必须符合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

X学院人文科学系学生管理规定

X学院人文科学系学生管理规定 某学院人文科学系学生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学院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第21号令)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本院对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的管理。 第三条学院以培养人才为中心,按照国家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学院依法治校,从严管理,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学院将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四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应当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院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应当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实践,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应当积极锻炼身体,具有健康体魄。 第二章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第五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 参加学院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使用学院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 (二) 参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在院内组织、参加学生团体及文娱体育等活动; (三) 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 (四) 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院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 (五) 对学院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院、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院、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六条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 (一) 遵守宪法、法律、法规; (二) 遵守学院管理制度; (三)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学业; (四) 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 (五)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六)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章学籍管理 第一节入学与注册 第七条学院按国家招生规定录取的新生,持录取通知书,按学院有关要求和规定的期限到校办理入学手续。因故不能按期入学者,应当向学院招生部门请假,请假须经批准方为有效。请假学生在入学报到时,应提交居委会,或村委会,或父母所在单位证明,请假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未请假或者请假逾期者,除因不可抗力等因素以外,视为自动放弃入学资格。 第八条新生入学后,学院在三个月内按照国家招生规定对其入学资格进行复查,复查内容包括学生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是否参加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保送生是否符合保送条件、是否经过省级招生部门录取备案等。复查合格者予以注册,取得学籍。复查不合格者,

数学与几个生活实例的联系

数学与几个生活实例的联系 一摘要 (1)概率论与日常生活 20世纪30年代科尔莫格罗夫提出概率公理化以来,概率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拉普拉斯名言———“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绝大部分其实只是概率问题。” (2)数学与艺术 爱因斯坦说过:“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和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 古希腊数学家对音乐的认识开创了数学研究音乐的历史; 著名的黄金分割在音乐与数学上的应用。 (3)中国数学教育的缺陷 中国教育对于数学的不正确引导使得青年甚至儿童对于数学有了畏惧心理与抗拒心理。功利化的考查制度也让真正对于数学感兴趣的人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动力与兴趣。 43A13418 张弘毅

二正文 第一章概率论与日常生活 “要成为现代社会中有文化的人,必须对博弈论有大致的了解”——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中世纪欧洲盛行掷骰子赌博,帕斯卡,费马与旅居巴黎的荷兰数学家惠更斯用组合数学研究了许多于掷骰子有关的概率问题。20世纪30年代科尔莫格罗夫提出概率公理化以来,概率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概率论无研究,只能简单举例并粗略计算 (1)纽约乐透一人中两次头奖 就单次来说,中头奖概率是1/22500000,那么按照常识,一人中两次概率为1/506250000000000 但是单纯的平方计算没有考虑到开奖次数的问题。每年开奖104次,15年大约1500次开奖。所谓的赌徒心理会让中过奖的人继续买彩票,每次总注数超过3000注。15年内再次中奖概率则大于五分之一,所以连中头奖才是真正的小概率事件。十几年内如果中两次头奖,从概率角度则不算太稀奇。 (2)概率学分析华南虎造假事件 2007年陕西省林业厅声称发现华南虎并提供照片。照片与年画极其相似,经过鉴定,相似率高达99% 概率学上来说,由于华南虎所处环境,动作神态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变化,与年画如此相似的概率无限趋近0 (3)综述 由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生活中从与普通民众相关的彩票博弈到鉴别照片真伪等问题都有概率学的影子。如今的初中,高中考试等等都会有类似问题提出。本人是江苏毕业生,清楚的记得江苏高考中附加题的最后一题常常是概率问题,在各种附加条件之下求出事件发生概率。其中要多次用到排列组合,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概况论面向普通民众推广时则极为便利。从彩票股票,赌博跑马(当然还有学生蒙答案也会用到概率)到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都用到概率学原理。但是对于真正的概率学研究来说又是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点还是有着重要意义。总结一下,概率学,上手容易,精通难;推广容易研究难。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习题及答案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2005年04月11日 ? 小学教育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 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10分) 1.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在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在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 2 3 4态度和“ 5 6 7早期人 8 9。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较多的教育史学者将此作为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10·教育法学是法学与教育学合作产生的交叉学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人文科学、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精心整理 精心整理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譬如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环境污染、裁减军备等等问题,它们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 3.实证主义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产生的同时,一些哲学家强调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基础,以描述经验事实为限,以取得实际效用为目标,要求排除抽象的思辨,追求实证知识的可靠性、确切性。由此开创了与非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实证主义思潮。 4.只“ 51 A C 2 A C 3 A .15世纪 B .16世纪 C .一18世纪 D .19世纪 4.“计算机+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 A .美国 B .韩国

。 C.泰国 D.日本 5.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 A.定量研究 B。定性研究 C.直觉领悟 D。情感激发 6.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科学无国界”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 A.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B.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C.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两大领域 D.新兴科学技术领域 7.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 A.维纳 B。申农 C.贝塔朗菲 D。普利高津 8.下列哪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 A.哲学、文艺学、历史学 B。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C.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 D。法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 9.据有关资料分析,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为突出的学科是( A ) A.经济学 B,管理学 C.历史学 D。政治学 10.支配了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基本走向的理论先导是( A ) A.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思潮. B.19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实用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大思潮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什么是人文科学

什么是人文科学? 李维武 一、问题的提出 “人文科学”一词,在今天已成为一个使用率相当高的概念,但要说清楚什么是人文科学,又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对于人文科学的理解,不仅是一个学科分类问题,而且是一个构造和规范学术思维空间问题。正是这样,它成为了现代哲学所思考的问题,因为只有哲学才能承担起对各学科思维空间进行建构和解构、开拓和改造的任务。 近百年来,西方哲学家、特别是一批德国哲学家,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逐步深入的探讨。狄尔泰首论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死”的自然世界的科学,人文科学是研究“活”的精神世界的科学;李凯尔特继言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认为自然科学是探讨与“价值”无关的自然世界的学问,文化科学是探讨与“价值”相联系的文化世界的学问;胡塞尔主张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相异,认为只有把自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搁置”起来而采用现象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了解人的“生活世界”;卡西尔则指出人文科学所特具的认知理想,既不在于探求规律的普遍性,也不在于认识事实与现象的个别性,而在于把握“人的本质”。这些探讨,从表层上看,是在进行学科分类;而从深层上看,则是通过确立人文科学来构造不同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实现人类思维方式由近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在中国,对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前期的“科学与玄学论战”。张君劢在论战中提出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五大区别,认为“科学”的特点在于:是客观的,重视形式逻辑,用分析方法入手研究,为因果律所支配,起于对象之相同现象;“人生观”的特点在于:是主观的,重视直觉,强调综合方法,主张自由意志,起于人格之单一性。这五大区别实际上已涉及到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划界问题。但是,这种探讨由于复杂的原因而未能深入开展下去。这使得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至多只是从学科分类上看待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不同,而不了解人文科学对转变人类思维方式的意义。 而且,在中国要理解人文科学,似乎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就是长期以来“人

(完整word)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 说明 一、定位与适用对象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简称《指南》),是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人员关于学术规范的共同约定,同时也是进行学术规范教育的指导性用书。 《指南》适用于在我国高校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教师与学生。 二、目的和任务 《指南》的目的是为学术创新、学术交流和学术发展提供基本规范的指引。 《指南》的任务是介绍、说明和解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伦理、纪律和法律约束以及相关的技术规范。 三、编写思路 《指南》以引导与劝诫为原则,注重操作与实践,在尊重学科差异的基础上,阐释学术研究规范的共同性问题。 就学术伦理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已有的共识,着重说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者应具有的基本价值观和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操守,促使研究者提高修养、加强自律。 就纪律和法律约束而言,《指南》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着重阐释其中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条文,并针对现实情况预先说明违法和违规行为将会产生的严重后果与不良影响,引起学者的戒惧心,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就技术规范而言,《指南》依据学术界的共识和惯例,着重介绍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程序、基本技术标准和规则。 四、框架结构 《指南》正文共八节,第一节说明与学术研究相关的基本概念,第二节阐述学术伦理,第三节至第七节以学术研究的环节为纲,介绍和解释相关的学术规范,第八节着重介绍了学术资源获得与权益自我保护的知识。正文之后附有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文件。

1 基本概念 1.1人文社会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研究指在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求知,以获得新的知识、理论以及对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的行为。更概括地说,它是人类和科学家群体也就是学术共同体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它的成果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人文学科是以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即以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及其所沉淀的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的领域。社会科学是以外在于具体的个人及其主观世界的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由于“人”与“社会”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和不可分割性,尽管在理论上可以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而在实际中,不可能对它们做出本质上的分别。所谓的社会现象,主要取决于人的一切特征,而脱离社会的人是没有的,人文学科必然具有社会性,因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将二者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人文学科,例如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等,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有其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特点:这些学科不仅要寻求普遍的、共同的规律,也要研究偶然性和特殊性,有些学科还要特别关注个性;它 们既是事实科学又是价值科学,是客观和主观、真理和价值、事实和规律相汇通、相统一的科学。 1.2学术共同体 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通常以学科与领域来划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学科领域会不断产生新的生长点,从而延伸出新学科。 学术共同体是有共同价值追求和利益取向的学术研究群体,是一个以民主的、合作的方式探索真理、自我纠错的群体,也是以诚信为基础、以自律与他律为保障的科学活动群体。 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学者群体。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工作者,通常被称为某一或某些学科的学者、专家或专业人员。 1.3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是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反映了学术活动长期积累的经验。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自觉遵守。 学术规范是为了防范学术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失误与偏差,为学术研究创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环境,保障和推动学术研究持续、文明、健康的发展,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保障学术共同体的和谐。 1.4学术伦理 学术伦理是指学术共同体成员应该遵守的基本学术道德规范和在从事学术活动中必须承担的社会 责任和义务,以及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理论探讨后得出的理性认识。 1.5学风 学风是学术风气的简称,是学术共同体及其成员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风气。 学风不正指以下现象:学术研究中片面追求数量和速度、哗众取宠、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作风和理论脱离实际的作风;在学术批评中互相吹捧或互相攻汗的庸俗作风。这些风气不仅表现为个体行为,而且整体性地存在于某些单位、领域和时段,成为社会不正之风的一部分。端正学风、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任务。 1.6学术失范 学术失范指技术层面违背规范的行为,或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而违背行为准则的做法。如:数据核实不足、文献引用出处注释不全等,其动机与情节较学术不端行为为轻。 1.7学术不端 学术不端行为也称不正当的研究行为,指学术共同体成员违反学术准则、损害学术公正的行为。例如;(l)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2)篡改他人学术成果;(3)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4)伪造注释;(5)没有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6)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7)违反正当程序或者放弃学术标准,进行不当学术评价;(8)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等。 1.8学术腐败 学术腐败是一种极端的学术不端行为,指学术权力的行使者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例如;利用学术权力不正当获取名利,不正当地获取学术资源、侵占或剥夺他人的学术资源,对学术批评者进行压制、打击或者报复。 2 学术伦理 2.1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基本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源于人类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实证的传统。科学精神的本质是不懈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科学精神体现为严谨填密的方法。每一个论断都必须经过严密的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导论姓名:黄世江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班级:信计0901 学号:200948490103

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摘要: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数学是独立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外的一门独特的科学。现代数学哲学的研究表明,数学不仅是科学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文化价值,对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完善人格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更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学习。 关键字:数学教育文化价值科学数学与现实社会数学思想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化时代,数学与现实社会发生了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如今,它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学科,不但由于数学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更因为它对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姜伯驹先生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是过去的认识,现在应该加上另外两句:“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是最后取胜的法宝。”然而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无法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价值和其中的乐趣,如: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审美;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等。这就告诉我们,不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教学,同时也要注重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中蕴含的人文价值。下面我就想粗略谈谈数学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在我国古代,古人们称作算数。而数,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的起点。数学也是经过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相对完整的体系。数学的演进渗透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类社会集体智慧的高度结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学已成为当今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学习比过去更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科学在提高民族科学和文化素质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数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播。发掘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是体现丰富的数学文化内涵、实现数学价值的必然选择。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融合 ——郎景和:医学的哲学理念和人文修养读后感 科学包含三大体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其中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包括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涵盖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等的各门科学的总称,包括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美学、文学、历史等,具有价值性、体验性、历史性文化性。 郎景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用更为简单的言语阐述三大科学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科学是研究客观事物的物质是什么,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自然或者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它是怎样?人文科学是可以人为是一个社会科学,它更多的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就是我们应该怎样?他和其他将医学看做是自然科学的人不同,郎教授认为医学不是一个很纯的自然科学。它实际上是一个自然科学加上社会科学甚至加上人文科学,这样一个综合的边缘的学科。1998年,郎教授在其出版书《一个医生的哲学》(中国文联出版社)提到:我们可以认为医学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是维系人类自身价值,并保护其生存、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医学的对象是人,医生本身他的起始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善良行为的表达,是表明人之间的善良行为,而它最后才发展成为文明社会的社会责任,医学要受很多社会因素的约束,它本身不会超前的,不会超越整个社会环境所限定的东西,更不会超越其他学科。医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所以它最能体现人的自身价值,来保护人类的生存和生产能力。 医学首先具有人文精神,其次是自然科学精神,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融合。的确,这三大科学门类之间既相互差异和相对独立、呈三足鼎立之势,又相互依存、不可割裂与偏废、生态共生与共荣的三位一体关系,自然科学在处于基础和前提性的地位,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要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和现代化,更必须广泛学习和吸收自然科学的知识、方法、和调控机制。社会科学处于中介地位,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均具有主导、规范、协调和控制作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人文科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与灵魂的地位,它对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具有根本性的定向、依据、评价和选择作用。 郎教授提到的医生行医的三个要求“天理、近人情、达国法”,对应的正是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社会科学,“通天理“就是要掌握自然规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近人情”是要了解并知晓人的思想、意识、情感、意愿,“达国法”是要符合诊治原则、规范,以及技术路线、方法技巧,也要包括有关法令、政策。因而一个合格的医生在诊断和治疗时纪要坚持科学原则,依据病理生理、治疗方法、技术路线等来做判断,又要坚持人文原则,了解病人的心理、意愿、生活质量,个人与家人需求。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曾指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离只是一种受历史制约的暂时性现象,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科学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人文与数学

【作者简介:丘成桐,当代数学大师,现任哈佛大学讲座教授,学术影响遍及理论物理和几乎所有核心数学分支。年仅33岁就获得代表数学界最高荣誉的菲尔兹奖(1982),此后获得MacArthur天才奖(1985)、瑞典皇家科学院Crafoord奖(1994)、美国国家科学奖(1997)、沃尔夫奖(2010)等众多大奖。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1. 引言 从古到今,无论是科技,数学,或人文科学,内容愈来愈丰富,分枝也愈来愈多。考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工具愈来愈多,能够发现不同现象的能力也比以前大得多,一方面全世界的人口大量增长,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习俗的人,在互相交流后,不同观点的学问得到融会贯通,迸出火花,从而产生新的学问。 从前孔子讨论自己的学问时说:吾道一以贯之。现在的学科这么多,这么复杂,今天有人能做得到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吗?我现在来探讨这个问题。 学者在构造一门新的学问,或是引导某一门学问走向新的方向时,我们会问,他们的原创力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看得特别远,找得到前人没有发现的观点?这是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还是因为读万卷书而得到的结果? 上述这些当然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创造力,有了踏实的基础后,却源于丰富的感情。 2. 文以载道,气象万千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看到:屈原作楚辞,李陵作河梁送别诗,太史公作史记,诸葛亮写出师表,曹植作赠白马王彪诗,庚信作哀江南赋,王粲作登楼赋,陶渊明作归去来辞,他们的作品都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然后,我们又看到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煜,柳永,晏殊,苏轼,秦观,宋徽宗,辛弃疾,一直到清朝的纳兰容若,曹雪芹,他们的文章诗词,热情澎湃,回肠荡气,感情从笔尖下滔滔不绝的倾泻出来,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瑰丽的作品。看来,这些作者,并未刻意为文,却是情不能自禁。绝妙好文,冲笔而出。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最新十次电大专科《人文社会科学基础(A)》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题库 (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试题) 说明:试卷号:2072 课程代码:01245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12.直觉:是指认识主体在尚不清晰的事实材料中察觉真理的能力,灵感顿悟是这种认识能力的重要表现。 13.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美学思潮。 14.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揭示其运行、发展规律的科学。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定性研究:就是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质是特定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它由事物的内部与外部的各种矛盾所决定。 12.哲学:马克思主义总结哲学发展的历史,认为哲学就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其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教育学:是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学科。 14.人文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通常认为这种思想态度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主题。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它扬弃偏狭的哲学系统、宗教教条和抽象推理,重视人的价值。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当代则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二、名词解释 11.人文社会科学: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规律为目的的科学。它是互相交叉联结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是与广义的自然科学相关联又相对应的一大科学部类。 12.系统科学:是指处于哲学方法和各学科特殊方法之间的、中间层面的科学思想方法,它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