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摘要]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本文对“仁义礼智信”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作了新的阐释。[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德文明“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不少具体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1](p.599)。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等级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道德教条。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不断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的确有不少封建主义的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及其在现实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但是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容中也积淀了中华民族一些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有不少,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p.123),早已被举世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其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可以类比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品牌的市场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优秀精华内容,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范畴体系。“仁义礼智信”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的高度概括抽象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本文试图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现实内容,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一些简要阐释,作为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之努力的一种尝试。一、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2](p.131),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3](p.79),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3](p.81)。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p.65)的态度互相帮助。[!--empirenews.page--]“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是说明就人的本质的、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是说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性命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仅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p.322)。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

强调了道德的自觉和自律,以及道德价值实现所带来的精神满足,这对于当代社会个人的道德自律和自我修养也是很有帮助的。二、义——公平正义,坚守原则“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也就是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的原则往往也会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也是一定社会的法律的前提。关于“义”的起源,孟子认为出自人固有的“有所不为”的“羞恶之心”[3](p.80),荀子认为源于人作为社会存在的“群”与“分”的需要[4](p.104)。两种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说明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尽管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义”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但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义”也有其共性和延续性。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狭小封闭的文化圈一个个被打开,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全人类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我们今天一方面要赋予“义”以新的具体内容,例如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当今社会上许多腐败堕落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当事人自己内心丧失起码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不把“义”当回事,不辨“义”与不“义”,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因。最根本的腐败其实就是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讲到义必然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重视“义利之辨”,但并不一概反对群体或个人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3](p36) 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4](p.38) 但是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个底线,这就是义与不义,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利。既承认追求利的合理欲望,又强调必须树立道德理性之“义”,这是儒家对义利问题的基本看法。儒家的“义利观”,与市场经济社会以每个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驱动力的基本原理之间,看起来好象是矛盾的,但它其实恰恰是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补充和保障。如果没有基于“义”的道德、法律原则作为底线,人们对利的追求就会是不择手段的、杂乱无序的、不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受到损害必然是所有人的利。这样的市场经济决不可能是完善的市场经济。[!--empirenews.page--]三、礼——恭敬尊重,礼仪文明古代所谓“礼”是一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礼仪、社会习俗、礼仪规范。但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这种功能和意义简单说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别嫌明微”[5](p.124),也就是明确不同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的人之间一些必要的区别,以避免出现嫌疑和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持稳定的[1][2]下一页社会秩序。二是表达“恭敬”[5](p.2)、“辞让”[5](p.126)之心,让人们有一种适当的形式,互相谦让,互相表达恭敬与尊重。三是“礼之用,和为贵”[2](p.18),通过在政治、宗教、社交、家庭、娱乐等不同场合人们必须遵循的各种礼节、仪式,并配以音乐,来融洽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促进社会和睦安定。不可否认,在封建时代,礼的许多具体内容,实际上强化着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级观念,其中不少繁文缛节早已过时,失去了意义。太多太繁的礼也会束缚人的手脚,限制人的自由。但是礼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人对人的恭敬与尊重,协调人际关系和睦,倡导言谈举止的文明礼貌,这些功能和作用,当代社会也仍然需要。一定形式的礼,无论对于一个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对社会而言,礼是这个社会道德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对个人而言,礼则是其道德素质和教养程度的外在标志。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助“礼”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来对公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特别是恭敬、尊重品质的教育。例如对国家的恭敬,对职业的恭敬,对顾客的尊重,处于不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等等,都可以在一定形式的“礼”中得到体现。孔子认为礼的具体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因革损益的,对前代

的礼制应根据当代的具体情况,择其善者为我所用,例如“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2](p.164) 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借鉴这种态度,对古代的礼仪文化继承其优秀的精华,“损”去其过时的糟粕,“益”之以符合现代文明的新内容,从而创造出我们当今时代所需要的新的礼仪文化,使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的古国放射出现代文明的光彩。四、智——崇尚知识,追求真理“智”通常又写作“知”,既作动词指认知,又作名词指知识、智慧。儒家把“智”列为“五常”之一,认为追求知识,增长聪明智慧,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对于知识和智慧的尊重。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4](p.270) 儒家相信,人有认识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类所认识的事物,却没有不可以被人所认识的事物。人类不断通过实践,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探究万物,掌握规律,创造文明,积累起越来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代代相传,不断发展,犹如漫漫长夜里永不熄灭的明灯,茫茫大海上永不沉没的航标,照耀着社会人生之正途,指引着通往真理的方向。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五常”之“智”来提倡崇尚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empirenews.page--]掌握知识并善于思考的人就可能成为“智者”。“智者”不仅知识丰富,而且聪明智慧,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具有完善理想人格的君子,不仅应当是“仁者”,而且也应当是“智者”。“智”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的。好学求知也能促进仁德的自觉和生长。故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美德即知识。”[6](p.126) 若能将正确的人生观、[2](p.200)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也说过:

道德观建立在科学知识和真理的基础之上,则人类安身立命的道德根基也许会更加坚实而深厚。崇尚知识与智慧,必然重视学习与教育。孔、孟都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可以说是提倡全民教育的先驱。“孔门四科”和“六艺”等教学内容,体现了对学生德、智、体、美、情的全面教育,可以说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典范。他们的教育理念本身即体现了一种道德的而非功利的精神,“以人治人”。朱熹所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7](p.5),本来的意思也就是以符合人道的方式来教育人。这恰好可以纠正当今社会应试教育、工具教育的偏颇。古代儒家留下的许多有关教育和学习的格言和教诲,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无常师”、“教学相长”、“不耻下问”、“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知人论世”;“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即使在当代社会也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五、信——忠于职责,诚实守信所谓“信”,即诚信。儒家把诚信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诚之”是“人之道”[7](p.10)。这等于是把“诚”作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源头来看待。要取信于人,根本在于“反身而诚”。《大学》也以“正心诚意”作为“修身”的前提。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p.21)“民无信不立。”

[2](p.126)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2](p.5),治理国家要“敬事而信”[2](p.4)。君子应当言行一致,诚实笃信。“言忠信,行笃敬”[2](p.162)才能行于天下。孔子说:“信则人任焉。”[2](p.183)只有当你被证明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时,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会把大事托附给你。“信”的道德要求,内涵很丰富,包括说话算数,言行如一;尊重事实,反映真相;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履行义务,等等。与“信”相反的便是表里不一,背信弃义,虚伪欺诈,不守信用,不负责任。如果一个社会缺失了诚信,人与人之间相互尔虞我诈,这个社会就将是个丑恶而可怕的社会。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情况下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实际上,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有赖于现实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须借助于传统文化的信仰中的诚信道德价值之源。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重建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资源。[!--empirenews.page--]仁、义、礼、智、信五者,有不同的内涵与维度,但同时又具有内在联系。其中“仁”是核心,是最高原则,也就是说对人类、对人性、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爱护,应当是最终目的,是至上的道德原则。“义”则是要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生命价值和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维系一个适宜的行为选择的限度。“礼”则是以仪文化的外在形式,将仁义的精神付之于日常社会行为中直观的践履和操作。“智”的追求必须以不违背人性、不损害人类的根本利益为限度,也就是不能背离仁的精神和义的原则。“信”则以天道之诚承诺着仁、义、礼、智作为道德理念的真实不虚,和在道德践履中的真诚不二。总之,借用其形式,改造其内容,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范畴对于当今道德文明建设仍然是可以利用的珍贵文化资源。

社会道德名言积累

道德话题积累材料 一、文明 文明,是历史以来沉淀下来的,有益增强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适应和认知、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精神财富、发明创造。智慧生物为更好地认识世界而团结协作,就构成了文明的物质基础。也就是文明存在的前提是智慧生物。其余由智慧生物创造出的各种现象只是文明的附属品。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文明是使人类脱离野蛮状态的所有社会行为和自然行为构成的集合,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观念、工具、语言、文字、信仰、宗教观念、法律、城邦和国家等等。 由于各种文明要素在时间和地域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产生了具有显而易见区别的各种文明,具体到现代,就是西方文明,阿拉伯文明,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四大文明,以及由多个文明交汇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文明,土耳其文明,大洋文明和东南亚文明等在某个文明要素上体现出独特性质的亚文明。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发展协调共进的方针是:必须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三个方面。其中,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

天津公务员面试真题:道德文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天津公务员面试真题:道德文化建设的 重点与难点 XX天津公务员成绩查询|XX天津公务员专业专项面试简章|XX天津公务员面试备考指导 XX年天津公务员面试又要开始了,在此,中公教育为考生挑选了历年天津公务面试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并给出参考答案供考生参考: 近日,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当前我国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要加强道德文化研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请你谈谈在健全道德这条“短腿”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道德建设作为软实力的一个方面,其水平高低直接体现着特定国家和民族的综合素质和文明高度。结合我国实际,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前,我们进行道德建设面临着较为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各种因素交织作用。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部分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自我,走入拜金主义的误区,相信金钱至上或权力至上,为了追求财富或权力不惜突破道德底线;其次,

长久以来,国民缺乏公民意识,对于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容易陷入追逐私利的狭隘境地;再次,我国体制改革正处于关键期,各阶层利益错综复杂,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传统的道德观念在利益再分配过程中逐渐被淡化;最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推动等原因,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阶层的价值观激烈碰撞,很多人产生了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困惑。 因此,当前道德建设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对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二是加强公民意识的培养,塑造大国国民的精神风范;三是推进体制改革,丰富和完善各阶层的意见表达与协商机制,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四是加强对本国文化的培育发展,形成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开放自信的文化特征。 XX年天津公务员面试又要开始了,在此,中公教育为考生挑选了历年天津公务面试具有代表性的试题,并给出参考答案供考生参考: 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毒大米、毒奶粉等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件大事,国家出台政策,颁布食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的积淀,是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一个民族无论怎样现代化,都不能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现如今西方意识流对中国文化冲击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就更应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具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特点,表现为华夏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中断泯灭的文明;华夏文化还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承继着黄河文明几千年的智慧结晶;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家国乡土观念,兼容并蓄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基本精神思想。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具体特定的民族借助传统文化来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粹思想。[1]最早对民族精神进行探讨的是卢梭和孟德斯鸠,而对民族精神进行全面论述则是黑格尔。他认为“(世界精神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和任何其他阶级不同,所以都有它的一定的特殊的原则。在历史当中,这种原则便是‘精神’

的特性――一种特别的‘民族精神’。”[2]中国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中逐渐凝聚而成的,这些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表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张岱年将中国以儒学为主的传统文化的内核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内因,是中国人对自己的道德的基本要求;“厚德载物”是外在表现,是中国人对他者的态度。这种精神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 1、“厚德载物”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基于“万物一体”的基本认识,是在充分尊重人、动物、自然界生命的生存权基础上的认识,自强不息是对所有民生的精神鼓励,“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滋养,是中国之所以历经世代更替、命运多舛却依然能凝结成一个整体的根本。正是这种自强不息,中国人很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学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仅是一种精神支控力量,还是一种美好社会理想的信仰基础。在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人在“德治”下憧憬的“大同”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没有阶级基础的缺乏正确革

文化建设与社会道德

文化建设与社会道德 2011年10月25日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目的,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在任何国家内,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是该社会的文化“以文化之”的结果。在此,文化并不仅仅意味着“知识”和“学历”,或者说其主要内容并非“知识”和“学历”,而恰是形成社会良俗的道德规范。文化之“化”的过程,是人的“道德化”的过程,亦即社会化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什么样的德行,具备什么样的品性,都是这个国家主流文化教化的结果。因此,一个国家的国民之德行品性,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成果。 文化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那么,“人民”为什么产生“精神文化需求”,而且还“日益增长着”?其实,“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并非出自多么复杂而玄妙的理论,而大多只是来自其日常生活的经验。“仓廪实”固然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之后,还需要“礼节”的教化,还需要“礼节”的养成,更需要“礼节”的实践。而这里所谓“礼节”,不过是对道德一种形象化的概括而已。 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表明,要过好日子、过所谓的“幸福”日子,只有好的物质基础不行,还必须伴以社会成员好的道德品性。甚至,在温饱以后,人的幸福感与物质的富足程度不再有成比例的正向联系,反倒是人的道德品性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穷得只剩下钱了”,就是对富足社会“道德贫困”所作的最好描述。 一个社会,其成员遵守共同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彼此行为预期的根据所在,并因此构成基本的社会秩序。在社会分工形成之后,道德成为社会建构的基本元素。在近代工业化之后,全球贸易的发展,更使得“从不谋面”且“永不谋面”的产品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市场行为,完全建立在道德的前提之下。对产品生产者的道德预期,是产品使用者放心购买产品生产者的产品,由此完成市场交易的潜在前提;对产品使用者的道德预期,是产品生产者相信产品使用者的道德判断和市场选择,由此生产尽可能好的产品的根据。只有这样,才不会形成“三聚氰胺奶制品的使用者,用地沟油来报复三聚氰胺奶制品的生产者”的恶性循环。 因此,文化建设,就是建构用来“化”人之“文”。文化建设,既决定“文”的内涵,也决定“化”的方式,进而也决定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下。文化强国,也一定是其国民道德高尚、“真、善、美”盛行、“假、丑、恶”难行的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其主旨、目的,都是为了中国公民能够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古老的国家。 文化建设与社会道德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文化建设具有价值属性。促进道德水平提升,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维持和扩展,促进公平、正义等观念的发育、成熟,这样的文化建设无疑就具有正向的价值。在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的时代,文化建设确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民的福祉及其增减息息相关。(光明网评论员) 道德的核心问题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2011年10月26日

如何加强我国的文化和道德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绩。但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时刻提醒我们:当前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道德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必须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才能真正开创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加强全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从道德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针表明,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具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鲜明特征,它通过集中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基本功能,深入渗透于各种文化领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既体现着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反映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精神动力的关键因素。 二、加强全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之相辅相成的文化建设尤其是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并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21世纪头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支撑,其中,精神文明源于强大的文化建设和积累。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中心环节。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条件。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必须积极建设和谐文化,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强大精神支撑作用。以社会主义和谐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建设一定的文化,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样需要通过和谐文化建设为其提供正确的思想导向。没有正确的思想导向,没有思想上的和谐,就难以形成社会凝聚力,就无法达到全社会的团结一致,也就无法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发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在《》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

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思考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及其问题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难以在短时间得到解决,需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地完善。 关键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与根本任务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性特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涵养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大众、服务人民、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群众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立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批判基础上的吸收借鉴超越,具有鲜明的建设性。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位与意义 先进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独立的重要基石,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国家要独

浅析如何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浅析如何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作者:胡瑞 工作单位:榆林横山分公司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分为企业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主要包含质量第一、用户至上、诚实守信、以人为本、团队合作、整体优势、学习创新、争创一流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它决定着其它文化活动以及员工的实践活动方向。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重视企业的道德管理,加强企业道德丈化建设,坚持“以德治企”。 关性词:道德文化建设以德治企 加强企业道德文化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教育渠道,不断探索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企业应把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的工作做细、做实,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水平,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经济呼唤企业加强道德文化建设 企业道德文化足企业成员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以一定的道德、传统、风尚和习惯等方式沉积下来,并通过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作用在企业中代代相传与发展。它以区分善恶为核心,以企业道德规范为准则,以企业道德行为为实践方式,以企业道德理想为最高目标,以企业道德情感为内在动力,并通过企业的道德舆论、修养、教育、传统、习惯和信念来调节企业与内外部的关系,从而形成完整的企业道德文化体系。然而,近年来我国一终企业不讲信用、相互欺诈、走私、寻租、用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的情况时有发生、从法学的角度看,这似乎是法制观念淡薄的结果,有些犯罪分子也以不懂法为由,以求量刑下开脱。其实,这些问题的起因是道德标准模糊,道德观念蜕化、道德法庭缺位开始的。可见,以德治企,提倡商业道德,唾弃缺德行为,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已迫在眉捷, 1.“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所需。我国作为礼仪之邦和信义之邦,自占就有“仁中取利真衬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种传统文化一方面蕴涵着诚实守信、重义履诺、童叟无欺、货真价实、生财有道等优良传统。而另方面也有为官不仁、无奸不商等糟粕渊源这种文化上的糟粕一旦遇上社会秩序失范,尤其是在拜金主义酵母的催化之下,就会迅速膨胀起来,蔓延开来,形成泛滥之势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政治法律下的约束与思想道德上的约束都有所弱化,失范之处、漏缺之处县多,加上一手软的“最大失误”,各种捞取不义之财、不义之名、小义之权的行为与活动便像瘟疫一般传染扩散开来,而时难以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但影响整个社会风气.而且一直接决定着被个企业的形象和发展前途。为确保企业及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弘扬“以德立世”的优秀传统,去其糟粕,才能使企业的竟争力不断增强,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解决企业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矛后冲突之所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具有双重品格。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利益主体,企业拥有“经济人”的品格,其表现为经济行为,以经济效益来衡量。同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社会,因之具有“社会人”的品格,其行为具有社会性,应当关注行为的社会效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允斥着大员的矛盾甚至冲突。不容乐观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企业至今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把社会责任和义务弃之于脑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不讲经济效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视经济效益,这个转变是极为重要的,但如果将其作为唯一目标,就有可能诱发出一系列不道德的、共至违法行为这就使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成为必需,人们也普遍呼吁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力度。 3.是抵制制假售假的有力屏障飞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反映社会上那些制假售假的不法之徒见利忘义,取之无道,其屡禁不止原因也十分复杂,既有建立社会胜义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中法制尚不健全的原因,也涉及地方保护主义的阻力等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加强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制建设,尤其要强化执法的力度。囚此.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社会活动中,规范企业行为与个人行为,提倡自觉学法、知法和守法,显然极为重要〕法律毕竟不能解决社会上的一切问题,还要依靠道德文化的力员。法律与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培养遵纪守法观念.树立正确的行为冲向,判断是非的标准,则更有赖于道德文化的作用。 二、建立道德约束机制,转变观念,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力度 当前,很多企业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却忽视了其道德文化内容,因此自身的文化体系与人、社会道德不相符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企业都应有自己的企业观,企业道德作为企业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是”与“非”来扩允,只有强调企业道德,大家才能明辨是非,形成共同的规范化法则,共同格守,走出一条坦荡的路,宽阔的路。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尚没有迈向正规化轨道,而已有的企业文化也仅仅是企业道德中“是”的内容的展开,对“非”则置之一边.这足不成熟、小完善的表现.当然,讲究企业道德,井不意味着梅个企业耳体操作时在“是”与“非”下划分得十分清晰,恰恰相反,需要‘“亦是”、“亦非”来处理有关问题,只要对经济有利,即使某些举措、某些方式属于“非”,也要办理,但这种办理,决小是背离“道德”,恰恰相反,必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方式

公民的道德水平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与快速发展的物质生活相比,我国公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升相对滞后,而道德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更成为人民群众最为不满的主要社会现象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公民道德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为此,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从多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实现方式,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要切实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努力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支持条件。“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维护公民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的细微之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形成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和谐社会氛围,从而增强全体公民履行道德义务、培育个人道德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引导功能,创新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制度设计。各类媒体尤其是党报党刊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掌社情民意,分析各种社会思潮,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制度设计,鼓励和支持一切有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感、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验和尝试,并将成功的经验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持久地开展下去,形成以制度促建设的长效机制。 着力培养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重视领导干部的道德表率作用,抓好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工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能仅向公民提出道德要求,而应从公民的内在道德需求入手,从公民的日常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培养公民的道德素质这一中心环节,将外在的道德行为规范转化为人的内在自律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和公众人物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更加不能放松,他们因其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强大的示范效应,一言一行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积极开展群众性道德评议活动。道德评议会是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创造,是公民道德建设收到实效的实现形式,具有组织和发动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评议、强化道德教育、促进道德水平提高和社会风气好转的作用,是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有效途径和载体。可以通过道德评议会将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生活民主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抓住那些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采取耐心疏导、民主讨论、平等交流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解决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缓和人际紧张关系,让人们在参与道德评议中实现道德素质的共同提高。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

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单项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年月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明确指出:“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据此回答—题 ().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表明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低水平的B.不全面的C.不平衡的D.不完善的 ()2.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这些事件的发生①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②损害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也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③是市场盲目性的突出表现④是企业经营者良知和道德的缺失的结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解决道德滑坡、规范市场秩序的根本措施 A.每个经济活动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B.保护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 C.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4.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基(章炳麟)。从文化生活分析,该观点表明文化的作用是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③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生命力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④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先进道德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那时就忧"德之不修"是因为他看到了道德在个人成长中的作用,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 A.思想道德建设要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 C.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6.在网络上有三则报导:第一则是在巴黎的圣母殿的门口用中文写着一行字——请勿大声喧哗。第二则是在美国珍珠港,垃圾桶上也是用中文写了一行字——请把垃圾丢在此。第三则是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还是用中文写着一行字——便后请冲厕。为什么外国人要用中国字写?写给中国人看的!材料体现政治生活中的道理是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2)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 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能力大小如何,都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通过不同的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形式下,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2、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是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本本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3、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 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五爱”作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艰苦奋斗,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仁义礼智信”与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

[摘要]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形式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本文对“仁义礼智信”在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作了新的阐释。[关键词]儒家;仁义礼智信;道德文明“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归纳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先秦时代,儒家先哲就已经分别对于仁、义、礼、智、信的内涵作了不少具体阐发。到了汉代,董仲舒将它们合在一起,称之为“五常”[1](p.599)。从此“五常”往往与“三纲”合称为“三纲五常”,成为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维护封建等级社会制度的最基本的道德教条。汉以后历代儒家人物不断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和思想发展的需要,对“仁义礼智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发挥,其具体内容不断丰富而复杂,其中的确有不少封建主义的思想糟粕,有些内容及其在现实中产生的实际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标准来看,斥之为“吃人”也并不过分。但是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容中也积淀了中华民族一些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有不少,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p.123),早已被举世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其在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可以类比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商业品牌的市场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优秀精华内容,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范畴体系。“仁义礼智信”的深厚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的高度概括抽象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本文试图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的现实内容,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作一些简要阐释,作为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之努力的一种尝试。一、仁——以人为本,人性关怀“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2](p.131),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3](p.79),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人之安宅”[3](p.81)。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p.65)的态度互相帮助。[!--empirenews.page--]“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的启示:其一是说明就人的本质的、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是说明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性命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在崇尚科学技术、提倡竞争的当代社会,尤其需要强调“仁”的道德原则,以便使科学技术与竞争机制更好地为人道与人性的根本目的服务。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仅止于对自己同类的爱,再进一步,还应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3](p.322)。当今世界范围的自然生态平衡正面临工业技术文明带来的普遍危机,有识之士深表忧虑,自发地组织起来,大声疾呼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稀有动物。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的精神,对于建设当代生态伦理道德也是富有启发意义的。此外,儒家所谓“为仁由己”、“仁者不忧”、“仁者安仁”等有关仁德修养的思想,

曲阜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宁阳第二实验中学王海峰 2017年11月6日在学校李书记和闫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圣人故里曲阜;参加了《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首先听取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教授的《唤醒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张志坤教授的《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创新》、杭州天杭教育集团邱曙光校长的《规·范·养·成——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的《传统八德》专题讲座;其次是到济宁第二附属小学实地参观学习,并听取了优秀班主任戴荔老师的经验介绍。无论是讲座、实地参观和经验介绍,都让我受益颇多,学到了更多德育工作中切切实实能用到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专题报告 (一)刘峻杉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1、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早期起源 2、四种方式论五德 3、五德体系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 4、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教育应用 (二)张志坤教授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让教育在仪式里发生意义。

1、仪式与仪式教育 2、仪式的德育意涵 3、仪式的美育功能 4、学校仪式教育的表现与分析 5、我们如何做好仪式教育 6、思考与展望 (三)邱曙光校长经验丰富从规、范、养、成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 1、规——要有一个好的规则 2、范——要有一个好的示范 3、养——要有一个好的“调养” 4、成——要有一个好的成果 (四)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周海生教授,从德、礼、孝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的精神风貌。 1、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2、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设的思考 四位专家讲座都立意深刻讲解精彩。刘峻杉教授的道为根、德为干、五德为枝,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突出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根本作用。张志坤教授的虔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集体的构建和社会的安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首先,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