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与道德

文化与道德

文化与道德
文化与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受到了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完善。文化的衔接出现了脱节,人们的道德趋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二、道德

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道德修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就整体而言是有时代烙印和历史局限性的,但其中不乏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如诚信、谦让、知耻、廉洁、勤俭等。特别是其中蕴含的把完善个人的道德视为完善社会道德的趋向,将个人修养与对他人、国家和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联系起来。这些传统美德,历经千年而不衰。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

传统是一个民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相对稳定的历史经验,它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在今天,我们努力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内化为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不

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加强我们的自身道德修养建设,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

同时,我们只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方能更好的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建设。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在今天和未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新生,在肩负历史使命的同时,我们应当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会拥有属于我们的一片天!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doc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 第二框(学案)一、(学案)学习指导(一)(学案)知识网络 (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了解生活中确实存在思想道德冲突,正确认识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懂得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三)(学案)学法指导1.(学案)学会辩证分析辩证分析就是要求我们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去分析问题,既看到积极和有利的一面,又看到消极和不利的一面,从而作出客观的、科学的判断。在本框内容中,开篇就提供了两个道德冲突的例子。对于这类问题,一般来说,不能简单地进行评判,需要辩证地进行思考和判断。本框第三目中提出了一些“思想道德”方面的不同看法,比如,对于6“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观点,就必须辩证分析,找出其合理的一面,指出其消极的一面,不能简单地说某个观点正确或错误。2.(学案)学会交流、感受信息社会需要沟通,需要交流,沟通和交流是当今社会必需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通过沟通和交流,相互之间可以拓展对问题的认识,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从而获得对问题的正确认识。比如,本框中提出的下列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说一说你平时是如何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这些问题都是供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而设计的。二、(学案)知识点拨(一)(学案)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第一,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急剧变化,使得思想道德问

题变得更加复杂多样。第二,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第三,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例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a.一个重要途径b.唯一正确的方式c.一个基本目标d.唯一正确的选择解析:解决思想道德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学习、实践、修养、思考、讨论等。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因此,a项符合题意。(二)(学案)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学案)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2.(学案)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3.(学案)二者之间关系: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首先,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文史知识,崇尚科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 道 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 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 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 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 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 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 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 仁 仁,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 义,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 智,知道日常的东西。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 信,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智慧,当然不会骗人。 四维 礼上下、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秩序。 义对国家社会的道德义务。

道德对于现代企业文化文化的影响

道德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用人都是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凡是有才华的人,大多数都具备良好的道德。德是帅,是核心。一个不知道尊重别人的人,绝对不会拥有众多的客户,拥有成功伟业。 一个没有道德统帅的企业文化,是行尸走肉,没有凝聚力,迟早会分崩离析。 道德,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道德有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 勤奋、敬业、忠诚是现代企业员工的道德要求。在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内容。苦干、勤奋、主动、尽职尽责、善始善终、同情、理解、谦虚、感恩、诚实、热忱、坚韧。 谦虚使人进步,一个谦虚的人,会发现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能获得他的教诲。在一个企业里,谦虚的员工,会主动向同事请教,向老板讨教。对待老板的批评,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并乐于接受领导的批评,同事的意见。他会进步得的很快。 一个忠诚的人,有患难与共的朋友,也会有荣辱与共的老板。员工对老板忠诚,可以增强老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可以增强集体的意识,使公司兴旺发达。 “追求尽善尽美”值得作我们每个人一生的格言。一个企业追求尽善尽美,就会创出品牌,获得荣誉,发展壮大。由于疏忽、敷衍、偷懒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的工作,将工作当成自已的事,其具体表现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等职业道德,其中揉合了一种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这种道德在当今社会得以发扬光大,使敬业精神成为一种最基本的做人之道。也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一个企业的员工都能敬业,这个企业将是生机勃勃的企业。 勤奋是通往荣誉圣殿的必经之路。勤奋与功绩是罗马人的伟大箴言,也是他们征服世界的秘诀所在。贪图安逸将会使人堕落,无所事事会令人退化,只有勤奋工作才是最高尚的,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和乐趣,一个拥有勤奋员工的企业,会节约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并且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企业将获得发展的动力。 海天文化的精神“认真、细心、乐善、感恩”都反映了海天对于员工的期望和要求,具备这八字的海天精神是海天建立现代企业文化,实现自主化管理的精神支柱。它是一种道德要求,是对人的品质要求。认真、细心可以使工作做得趋近尽善尽美。 还有“乐善、感恩”,有些员工不知道感谢同事、领导的帮助,无视他们的友情,结果人际关系不和睦。有一句话“人际关系”也是生产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彼此尊重、理解、感恩的基础上。 海天文化的精神内涵是海天公司总经理魏双根在总结了多年的经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认真、细心、乐善、感恩”是海天人的道德标准。在这一良好道德的统帅下,相信海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饲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化与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 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对传统价值的认同受到了冲击,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完善。文化的衔接出现了脱节,人们的道德趋向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因此,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在加强道德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度发展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的具体体现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注重整体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三是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四是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五是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六是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今天讲的是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当然就会有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首先提到的是传统文化,然后就是加强道德修养。那么就咱们的传统文化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弘扬的传统文化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一、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是爱国,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转身毅然投入汨罗江,这爱国气势磅礴,这爱国可歌可泣。岳飞一首《满江红》,歌尽不少仁人志士心中所盼。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中国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弘扬传统文化 加强道德修养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工作站三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先人们关于加强个人修养的思想,其精华部分至今仍具有时代意义和不朽价值,是党员干部加强道德修养用之不竭的道德营养源泉。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为自身道德修养提供丰厚的滋养,以此来陶冶道德情操,升华思想境界,养成浩然正气。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提高道德修养很有帮助和启发。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做到弘扬传统文化,加强道德修养。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古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贡献了众多泽及人类、深刻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创造。中华文化具有海纳百川、地承万物的气魄,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充满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四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创造性转化、实现新的升华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营养和道德力量,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道德精华,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加强道德修养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道德品格,都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大力弘扬的。 “打铁还须自身硬。”我们的党员干部要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切实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打牢道德防线、坚守道德底线、夯实道德基础,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行影响和感染身边的群众,以共产党人的道德人格力量去赢得人心、凝聚人心。只有这样,才能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推动全社会形成和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 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 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 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 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 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 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 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 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 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 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 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 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在 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 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

之道。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 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 压抑、解构乃至遗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 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 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 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 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 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 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 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 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 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 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 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 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 人合德”的精神境界。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 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而宏大的道德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 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正如 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 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其中不乏众多道德修养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的确在后世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当今的社会仍十分匮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不少人甚至将道德修养放置一边,不理不顾。这种现象令人深思。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对世界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中华民族虽然历经无数磨难与困苦,但始终能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应当说,是同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的道德传统的作用分不开的。也是因此,我们必须更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 一、道德修养 何谓道德?道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所在,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因此,道德修养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华民族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是先辈们留下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对后世个人道德修养建设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人也。仁者,爱人。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身之根本。这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一个自爱的人方可谈爱他人。爱己就要求我们十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建设。热爱生命,言行一致。而爱人则要求我们谦逊礼让,诚信待人,推己及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乃至爱全人类。此谓博爱。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人。比如杜甫,他忧国忧民,他的诗多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所承受的各种苦难,表达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大胆揭露社会弊端,从而成为人民的代言人。他的诗具有“诗史”的性质。他的爱是大爱,是博爱,是对广大人民的爱,这爱让人心生钦佩。最后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道德

传统中国的道德 法学四班隋雨青20150857 读完《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这本书,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和现代不同,古代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后一道防线是道德。在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中国,法律的公平是与权力等差的,从来不可能做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我觉得我们在不自觉之中实现了道德上的人人平等。 就拿孝来说,它是一种跨越了阶级的存在,上到天子下到庶民,每一个人都在严格的遵循着孝道。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个很著名的夺情案,是关于首辅张居正的。那时候万历皇帝年纪还小,再加上听政的李太后十分信赖他。张居正当时的实际权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首辅可以拥有的了,我们知道他个人生活奢侈不检点,且行事方面也很操切,逾规逾矩甚至逾越法律的事没少做,但却极少有人敢上书指责他。因为有皇帝偏袒他,就没有哪条律令可以往他的行为之上套。可是,当他选择了在摇篮之中的新政而放弃了回老家丁忧的时候,朝堂之上忽然间就掀起了轩然大波。德高望重的老臣宁可放弃尊严挨廷杖也要上书直谏,连他的学生也宁可违背了师徒的信义而站在他的对立面。由此可以见得,在人们的心里道德的分量是远远重于法律的。 这种信仰道德的情结,也只有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的土壤之中才能够孕育出来。因为我们有一种基本的政治秩序叫做“家国合一”。我们的朝代变更也不是一种根本政治制度的变动,更像是一族一姓的兴衰。所以在古代历史上很难看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法律的存在,更

大程度上只是视法为刑,视法为禁。真正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依然是道德,法律只是一种去实现统一道德的工具。 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君主总喜欢有一种慈父的形象,而被人称为明君。他们流传下来很多令人称赞的故事,也都是围绕着通情达理展开的。这些故事中所体现的无疑是道德的光辉而非法治的精神。 现代社会的人们差不多怕了人治这个词,一提到它就是贪官污吏横行民不聊生的情景。其实人治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狭义的专治,法律终究也是人去制定的,在这种层面上讲,法治也是离不开人治的。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从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汲取道德的养分,因为法律毕竟不能穷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比如三天两头就是上热搜的“扶老人”“见义勇为”“炫富”问题,看似每一个都停留在道德层面上,但是违法行为往往就是因此而滋生。而解决这些问题不是简单的去制定一部法律就可以完成的,更需要我们加强道德建设,从社会的心灵层面上去化解它们。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0分

为什么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良莠并存。 其中,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局限的道德旧识;但更有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 1,源远流长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始终贯穿着一种可以称之为“公忠”的道德精神。从《诗经》提出的“夙夜在公”,《书经·周官》提出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替众人服务”,都奔涌着“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为国家、民族而献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视整体精神的影响下,出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历经磨难,长兴不衰,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坚忍不拔的民族伟力,就在于我们民族有着这种“廓然大公”、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于这种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价值取向,中国传统道德在个人与他人、社会、群体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强调“舍己从人”、“先人后己”、“舍己为群”。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把代表整体利益的“义”,放在代表个人利益的“利”之上,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义然后取”,主张“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尽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学对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辩”进行歪曲,主张“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但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张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时,应以义为重,以国家、民族之大义为先,牺牲个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对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只有在全民族中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倡导重视整体利益,把国家、民族的繁荣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幸福放在个人利益、个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发扬重视整体利益的道德精神,发挥道义的巨大力量,才能帮助人们克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斤斤计较个人私利、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自觉关心他人、集体、国家的利益,鼓励“先富”带“后富”,“先发展”带“后发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兴之路。 2,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做到“仁”,就应当做到“恭”、“宽”、“信”、“敏”、“惠”。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尽管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普遍的“人类之爱”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是,人类的“仁爱”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起着协调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积极作用。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中国传统的“仁爱”,与“人对人是狼”、“他人是地狱”的西方利己主义思潮是根本对立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3,中国传统道德历来十分重视人伦关系的道德价值,强调每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应有道德义务.《尚书》提出“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礼记·礼运》主张“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贞、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些都从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规定了每个人为维护良好的人伦关系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传统人伦关系中维护封建等级关系的糟粕无疑应当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赋予符合时代要求的崭新涵义,对于改善当今家庭与社会的人伦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仍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人伦思想强调个人在不同的关系中应当遵守相应的道德义务。儒家特别重视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有序。对长辈的“孝”即尊敬、善待,对下辈的“悌”即关心、爱护,被认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不仅如此,儒家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还要敬重其他的老人;不但要悌爱自己的幼小之辈,而且还要关怀其他人的幼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十分崇高的人伦精神。在现代家庭与社会、人伦关系中,我们应当大力倡导敬老爱幼、孝敬父母、夫妇有情、朋友有信等美德,使中国人传统道德中一切有价值的人伦道德精神在新时代得以发扬。 4,中国传统道德中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精神,那就是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爱国爱民、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一切有道德进取心的人们心目中的理想道德人格。不论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执著道德精神,还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高尚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利、私欲,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正义事业作为个人行为的最高准绳。《易传》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提出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孟子提出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膝文公下》),历来为仁人志士所推崇。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这种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一切向钱看”的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国格的势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国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浓厚的道德色彩。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理论中充满了道德观点,道德甚至成了他们全部思想的焦点。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派,儒学从其整体上说就是一个道德学说。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观点各异,但重视道德却是共同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和教育学说,其中道德学说占居着主导地位。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就是人的道德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学术界也有这种看法,例如张锡勤等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就说:“中华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故我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注:张锡林,孙实明,饶良伦.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把道德看作文化的核心,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确实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的地位的这种观点叫做道德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这种特殊现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下面拟对这种观点作些介绍和评价。 道德现象或曰伦理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伦理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并非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党派关系、思想关系……伦理关系只是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其行为与思想是否符合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原则或规范,这些原则、规范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例如买主与卖主之间的关系本是经济关系,在买卖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信”的原则,信就是一个伦理原则。因此,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都是一些价值标准,人们用它们 1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道德 ——来自于文化心理学视角的分析 王恩界乐国安 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2期P52-56 心理学关于道德心理的科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统理论,在其后的20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观念问题阐发了三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即公正道德观、关爱道德观和宽恕道德观。就理论基础而言,道德心理研究可以看作是规范伦理学和实证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实证心理学着重探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过程的本质及功能,通过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研究道德现象的心理机制,发现道德心理活动的规律[1];规范伦理学对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的阐释应该受到人性假设和人类心智模式等心理学基本问题的限制。不过,规范伦理学的道德理论其实也可以不依赖于实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它的许多道德命题在实证心理学产生之前已经被提出,并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得到不同类型的解答。因为近九十年以来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理论大多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体系基础上的研究,所以其跨文化的解释力是非常值得质疑的。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反映在道德观方面也是如此。当东方的研究者对一些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文化分析时,必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所有的文化系统都会涉及是非善恶以及道德与否的评判标公正道德观认为,符合道德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和公正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的道德表现应该根据社会公正的规范和价值观来加以评价,因此,道德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客观存在的、不偏不倚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也有赖于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和成熟。在皮亚杰看来,具有社会公正感才是个体道德成熟的主要表现,这样的人才能按照社会规定的准则和规范去公正地为人处世。因为公正道德观的基调是个人主义,所以在公正道德观看来,个体没有助人的义务,促进他人权利的实现或帮助他人不是源于道德准则的要求,因此,一个人是否帮助别人,是否愿意为集体和社会做出贡献取决于他的个人选择,助人和集体优先等原则都不是公正道德观的必然要求。 迄今为止,大多数有关道德观和道德心理发展的心理学研究都是基于公正道德传统的。 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随之悄然发生改变。道德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反应了人们内心的信念和态度,是人们关于道德的本质、善恶美丑等问题的 根本看法和观点体系,因此,研究道德观可以了解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周围 环境和自身关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的中坚 力量,这个群体的价值观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的发展与文明的进 步。通过构建大学生道德观结构模型,研究其统计学上的差异,可以加深对大学 生道德观的认识,了解大学生对道德的具体理解,可以为我们采取更好的方法培 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有效的科学根据,同时也能为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提供有力的心理学依据。 。道德观是人们 内心信念的反应,是人们之间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 范。它强调人的内在自觉性,核心在于自律。人的道德观形成于 后天生活的客观环境,同时又反作用于客观环境。良好的道德观 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 有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现实意义 1、下列两则幽默说明了什么? 幽默一:火星人落到地球上被逮住了。东北人会问他有没有户口;北京人会问他与我们人类有没有血缘关系;上海人会把他们用来搞外星人展览,卖门票;广东人会问他身上哪些器官可以吃;海南人会问是男是女,男的杀掉,女的就做老婆;而温州人则会立即请他们吃饭,打听火星上有没有生意可做,请他们帮助介绍。 幽默二:如果用大象为题作文,英国人便拟题为《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法国人则会做出《象的恋爱论》;德国人则会陷于理性沉思,然后提起笔写出《关于象之研究》;意大利人无疑会“象啊,象啊”的吟起诗来。中国人会写什么呢?十有八九会写《象的伦常》了。 难怪有人说,不管你在上海生活了多少年,外表穿着怎样与上海人一样,但是,真正的上海人一眼就能看出你还是“乡下人”。人们之所以能够从芸芸众生中大致辨别各民族的特征,是因为每一个民族内部深藏着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便是所谓的民族精神。 2、你知道“中国”、“中华”的由来吗? 上古时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自认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将周边地区称为四方。《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中华”之名由来已久,“中”即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蕴涵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仪释文》) 3、为什么中国称“文明古国”而不称“文化古国”? 当人们一谈到人文精神,就会想起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人文精神?我们经常听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在又有了“政治文明”,电视里经常出现“茶文化”、“酒文化”、“性文化”等等。究竟什么是文明?文明与文化是否就是一回事? “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中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因此,“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也就是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广义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称“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PB11206017刘开元 摘要: 浩荡的五千年文化滋养和生长了我们, 我们的一举一止, 一言一行, 无不浸润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的长河中, 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礼仪的土壤中. 从儒家礼仪到宋明理学, 传统文化和历史造就了我们,影响着我们. 但传统文化并非是一成不变, 甚至还有新文化运动等告诉我们对传统文化并不能来者不拒. 本文试粗浅的讨论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儒家宋明理学西方人本思想 1.儒家与伦理道德 中国自古以来自称为礼义之邦,礼仪之邦的核心在于伦理道德, 而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无疑是儒家思想。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儒学从其核心来看就是道德和礼仪。尽管中国古代思想家观点各异,但重视道德却是共同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道德学说、政治学说和教育学说,其中道德学说占居着主导地位。在孔子看来,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伦,即人与人的关系,就

是人的道德关系。人类社会的政治现象不过是道德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而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教导学生如何进行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将来按照道德原则进行工作,即学习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学术界也有这种看法,例如张锡勤等主编的《中国伦理思想通史》就说:“中华民族在4000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形成了足可引以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传统思想文化的重心,是伦理道德的学说。传统思想文化的突出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它的道德精神。故我国素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注:张锡林,孙实明,饶良伦.中国伦理思想通史[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1.)几千年的漫长时间里把道德看作文化的核心,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确实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关于道德的地位的这种观点叫做道德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特殊现象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呢?这种特殊现象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下面拟对这种观点作些介绍和评价。 道德现象或曰伦理关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伦理关系是一种人际关系,但并非所有人际关系都是伦理关系,人际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党派关系、思想关系……伦理关系只是一个人与他人的交往中,其行为与思想是否符合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原则或规范,这些原则、规范是在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我们称之为道德规范或伦理原则。例如买主与卖主之间的关系本是经济关系,在买卖行为的基础上形成“信”的原则,信就是

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新人教)

10.2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属于思想道德修养 B.学习科学知识是文化修养的内容 C.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 D.科学文化修养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2.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参观吴冠中纪念特展时发表讲话,称赞吴冠中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并要求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德艺双馨”寓指() A.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 B.很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C.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完美统一 D.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 6.“中国人,便后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些仅以中文简体标出的警示牌,正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法国、德国、日本、泰国、新加坡等地频现。当大批游客成为中国的最新出口品时,“中国人”却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 ) ①劝阻国人少到境外旅游 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提高国民素质 ③加强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④挖掘其深层的文化根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大学》中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欲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欲先齐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身者必先正其心”。这表明( ) A.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思想道德的差异反映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 C.只有在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才会有所成就D.只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就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 8.“世界文学名著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练,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 C.要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9.温家宝总理曾寄语广大青年学生。他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他希望同学们经常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下面对“学会做人”与“学会知识和技能”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③科学文化修养水平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④思想道德修养比科学文化修养更重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二、非选择题 11.材料一东汉哲学家王符说:“德不称其任,其祸必酷;能不称其位,其殃必大。”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1)上述名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材料二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塞缪尔·约翰逊说:“有知识而不正直是可怕的。”爱因斯坦说:“科学虽然伟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至于应当确立怎样的价值目标,却在它的视野和职能的范围之外。” (2)请你运用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