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摘要:

一、引言

二、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内容概述

1.一般麻醉学

2.各科手术麻醉

3.麻醉后监护与复苏

4.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

5.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

6.麻醉药物与设备

7.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

8.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

9.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1.对临床麻醉实践的指导作用

2.对麻醉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3.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临床麻醉实践的不断积累,麻醉学作为一门重要的

临床学科,其知识体系、技术手段和治疗理念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性,我国在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二、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内容概述

该指南涵盖了麻醉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一般麻醉学、各科手术麻醉、麻醉后监护与复苏、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麻醉药物与设备、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以及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多个领域。

1.一般麻醉学:包括麻醉方法、麻醉深度评估、麻醉药物选择等基本内容。

2.各科手术麻醉:针对不同科室的手术特点,提供相应的麻醉策略和技术。

3.麻醉后监护与复苏:强调麻醉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

4.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介绍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后镇痛的策略。

5.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针对特殊类型手术和特殊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的麻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6.麻醉药物与设备:介绍常用麻醉药物的药理特点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7.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强调麻醉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8.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对麻醉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出要

求。

9.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探讨麻醉学科在医院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1.对临床麻醉实践的指导作用:该指南为临床麻醉提供了科学、权威的指导,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性。

2.对麻醉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指南的发布有助于麻醉学科的规范化建设,推动麻醉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3.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提升:指南的实施将有利于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提高患者对麻醉治疗的满意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摘要: 一、引言 二、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内容概述 1.一般麻醉学 2.各科手术麻醉 3.麻醉后监护与复苏 4.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 5.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 6.麻醉药物与设备 7.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 8.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 9.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 三、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意义和影响 1.对临床麻醉实践的指导作用 2.对麻醉学科发展的推动作用 3.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四、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临床麻醉实践的不断积累,麻醉学作为一门重要的

临床学科,其知识体系、技术手段和治疗理念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和患者安全性,我国在2017 年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二、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内容概述 该指南涵盖了麻醉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一般麻醉学、各科手术麻醉、麻醉后监护与复苏、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麻醉药物与设备、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以及麻醉学科建设与发展等多个领域。 1.一般麻醉学:包括麻醉方法、麻醉深度评估、麻醉药物选择等基本内容。 2.各科手术麻醉:针对不同科室的手术特点,提供相应的麻醉策略和技术。 3.麻醉后监护与复苏:强调麻醉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 4.疼痛治疗与术后镇痛:介绍疼痛评估和治疗的方法,以及术后镇痛的策略。 5.特殊手术与特殊患者麻醉:针对特殊类型手术和特殊患者(如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的麻醉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6.麻醉药物与设备:介绍常用麻醉药物的药理特点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7.麻醉安全与质量控制:强调麻醉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8.麻醉教育培训与继续教育:对麻醉专业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出要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和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我国麻醉学的指南和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

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麻醉学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规范我国麻醉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与安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应运而生。本指南汇集了我国麻醉学领域的众多专家智慧,旨在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科学、实用的指导。本文将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进行概括和解读,以期为广大麻醉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麻醉基本原则 1.麻醉前评估与计划 麻醉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评估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和监测手段。 2.麻醉方法选择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麻醉医师经验,选择恰当的麻醉方法。常见的麻醉方法包括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吸入麻醉等。 3.麻醉用药原则 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用药原则包括:依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选择药物;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代谢产物无毒性的药物;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4.麻醉监测与管理

麻醉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呼吸循环支持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常见手术麻醉 1.开腹手术麻醉: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病情,选择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注意术中肌松药物的应用和术后疼痛管理。 2.腔镜手术麻醉: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根据手术需求调整麻醉深度和药物种类。注意保持患者循环稳定和呼吸功能良好。 3.心脏手术麻醉:重点关注患者心血管功能,采用心肺转流技术,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4.神经外科手术麻醉:要求患者血压稳定,降低颅内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5.创伤手术麻醉:快速评估患者病情,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创伤,根据患者状况选择麻醉方法。 四、特殊人群麻醉 1.孕妇麻醉:遵循产科麻醉原则,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药物,注意监测胎心率。 2.小儿麻醉:根据患儿年龄、体重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 3.老年患者麻醉:注意评估患者心肺功能,避免使用对老年患者不利的麻醉药物。 4.肥胖患者麻醉:关注患者气道管理,选择对呼吸影响小的麻醉药物。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脑氧饱和度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脑氧饱和度 摘要: 1.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重要性 2.脑氧饱和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3.脑氧饱和度在麻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和处理方法 5.结论 正文: 【1.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重要性】 麻醉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它涉及到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在我国,麻醉学的研究和实践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是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制定的,旨在为麻醉师提供指导,提高麻醉的质量和安全性。 【2.脑氧饱和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脑氧饱和度是指脑组织中氧合血红蛋白与总血红蛋白的比值,是衡量脑部氧气供应情况的重要指标。测量脑氧饱和度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经颅超声、近红外光谱技术和磁共振成像等。 【3.脑氧饱和度在麻醉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在麻醉过程中,脑氧饱和度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正常的脑氧饱和度可以保证脑部的氧气供应,避免脑部缺氧导致的神经系统损伤。然而,脑氧饱和度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导致脑部损伤,因此,麻醉师需要密切监测脑氧饱和度,及

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脑氧饱和度的监测和处理方法】 对于脑氧饱和度的监测,麻醉师可以使用上述的测量方法。一旦发现脑氧饱和度异常,麻醉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理。例如,如果脑氧饱和度过低,麻醉师可以通过调整麻醉深度、改善氧气供应等方法来提高脑氧饱和度;如果脑氧饱和度过高,麻醉师可以通过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或种类来降低脑氧饱和度。 【5.结论】 总的来说,脑氧饱和度在麻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麻醉师评估患者脑部氧气供应情况的重要工具。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2.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3.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4.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正文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背景和意义 麻醉学是一门涉及手术、急救和其他医疗过程中疼痛管理与生命体征监测的学科。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麻醉学在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手术成功率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规范麻醉学的临床实践,提高麻醉质量,我国自 2006 年开始制定并实施中国麻醉学指南。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主要内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 以下方面: 1.麻醉前评估和准备:对患者的病史、生理状态、心理状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患者处于最佳的麻醉状态。 2.麻醉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求,选择最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全身麻醉等。 3.麻醉监测与管理:麻醉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确保患者安全。 4.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对可能出现的麻醉并发症进行预防,并在发生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5.麻醉术后管理:对患者进行术后疼痛管理,并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更新和亮点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1.增加了对患者生理和心理状况评估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安全意识。 2.对麻醉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细化,提高了麻醉操作的规范性。 3.扩大了麻醉监测与管理的内容,提高了患者麻醉过程中的安全保障。 4.增加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提高了麻醉质量。 5.强调了麻醉术后管理,提高了患者术后恢复的质量。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推广和应用 2017 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发布对于提高我国麻醉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指南,加强麻醉学科建设,提高麻醉医师的业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在2017年,中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事件:发布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是该领域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规范和推进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麻醉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 一、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概述 1.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制定背景 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下,麻醉学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是在国内外麻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麻醉学实践经验,由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性文件,旨在为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的重要性 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是中国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性文件,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麻醉学专家共同制定而成。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1. 专家共识中关于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在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型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等内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麻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2. 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 在临床麻醉实践中,麻醉并发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处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对于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的观点与理解 个人认为,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不仅覆盖了麻醉技术、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还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我也希望通过对这一版本指南与共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够为临床麻醉实践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总结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与围术期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 专家共识(2017) 马骏王伟鹏(执笔人)王晟包睿艾艳秋张铁铮夏中元晏馥霞徐军美(负责人)徐美英缪长虹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适应证愈来愈广,手术种类以腹部、泌尿、骨科手术居多,而急症、失血多、高龄伴多系统疾病患者的麻醉风险更高,使围术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约有1100万人。冠心病患者需要行非心脏手术的也在逐年增加,近期患有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如果需要行紧急或急诊手术,风险则更高。认识并理解围术期心血管风险因素,在麻醉前进行全面评估,对降低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择期、紧急或急诊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麻醉前评估、麻醉治疗和术后即刻管理。 一、术前评估 (一)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 1.总则所有接受择期非心脏手术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进行围术期心血管事件风险评估。该风险与外科手术类型(表1)和

患者体能状态(图1)有关。在现有证据和专家意见基础上,参照美国及欧洲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脏评估及处理流程(图2,表2),其基本原理概述在本共识中。该流程从临床医师的角度关心患者,提供知情同意,并帮助指导围术期管理,以尽量降低风险。这种相互合作的“围术期团队”是围术期评估的基石,它依赖于外科医师、麻醉科医师及主要照顾者等相关参与者的密切沟通。 表1.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 / AHA)指南摘要: 非心脏手术的心脏风险分级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 )(主要包括三个终点事件: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卒中。*术前一般不需要进一步的心脏检测。门诊手术是指在手术当天入院并在同一天返回家的手术。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17) 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水平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避免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水平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精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 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背景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疾病结构的转变,冠心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同时伴随 着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的比例也不断增加。针对这一情况,中国麻醉学会制定了《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旨在指 导冠心病患者在非心脏手术中的麻醉处理和围术期管理。 麻醉前评估 冠心病患者接受非心脏手术前,应进行全面的麻醉前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 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脏超声、肺功能检查等。评估的重点是判断患者的冠心病风险评估,并筛查出高风险患者。 麻醉技术选择 对于冠心病患者,尽量选择局部麻醉或神经阻滞麻醉等非全身麻醉技术。若必 须进行全身麻醉,应选择靶控输注麻醉(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和传统 麻醉。而对于高危冠心病患者,尽可能选择无创、非侵入性的手段如内镜检查,避免外科手术等有创操作或仅进行 PD 线、皮下移植口等最小化侵入手术。 输液管理 冠心病患者术中应维持有效的血容量与水电解质平衡。麻醉时,应尽可能维持 正常的血压和心率,在需要加速心率时应优先考虑使用β 受体激动药,而不是使用其它药物。在对病情不确定的冠心病患者使用高容量静脉输液时应注意血容量过度负荷导致心力衰竭发生风险。也应避免使用甘露醇。还应注意应用与HD管抗凝一血的一致性,以防出现回路内凝血现象。 术后镇痛 术后镇痛可以帮助冠心病患者恢复更快,但同样也存在风险,如呼吸抑制。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例如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提高非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对于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镇痛。同时还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肝和肾功能状态,以避免不良反应。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分娩镇痛专家共识 前言 分娩镇痛作为围产期疼痛管理的重要一环,对于提高孕妇的生育体验、减少分 娩合并症、促进产后恢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针对分娩镇痛的最新管理标准及现行的专家共识,中国麻醉学会特别发布了《中国麻醉学指南及专家共识:分娩镇痛》(2017年修订版),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详实、全面的指导。 专家共识 分娩镇痛的原则 分娩镇痛的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尽早进行分娩镇痛:分娩疼痛的强度随着分娩的进程逐渐加重,及早 开始镇痛可减轻疼痛程度、降低应激反应,增强孕妇的合作度。 2.安全为首要原则:镇痛药物应该选用经典、常规、安全的药物,并严 格控制剂量和输注速度,以充分保障母婴安全。 3.个体化处理:分娩镇痛应该根据不同孕妇的病史、分娩偏好、疼痛程 度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处理,需要根据情况调整药物种类和用量。 4.目标效应:分娩镇痛的效果应该令孕妇感到舒适、自然,不妨碍分娩 进程。 分娩镇痛的方法 1.呼吸及心理干预:情绪的调节对于缓解孕妇疼痛有一定作用,可以通 过呼吸法、音乐疗法、分娩教育等方式控制疼痛感受。 2.椎管内镇痛: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等方式能够达到较好的分娩镇痛的效 果。 3.静脉内镇痛:如芬太尼、丙泊酚等能够减轻孕妇疼痛感受,但可能会 伴随着一定的副作用。 4.灌注麻醉:通过向腰骶部或者臀部进行药物的注射,能够减轻疼痛感 受。但需要注意的是,灌注麻醉对于胎儿的影响可能会较大。 分娩镇痛的药物选择及剂量给药 1.椎管内镇痛:在椎管内给药时,可以选用如布比卡因、罗哌卡因等局 麻药进行。剂量应该掌握在安全范围内,应避免过多的药物给药,以免影响胎儿及产妇的健康。 2.静脉内镇痛:在静脉内给药时,应选用如芬太尼、丙泊酚等药进行, 剂量应该逐渐增加,补充匀速输注,以达到产妇舒适和镇痛的目的。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doc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1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接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特点,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 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

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范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基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1.间接凝血酶抑制剂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不延长出血时间。预防剂量LMWH不显著改变aPTT,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临床应用时无需常规监测aPTT;如需监测,使用抗因子Ⅹa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系统地专家共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承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17〕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 X兰陈绍辉金善良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承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根本特点,选择适宜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与深静脉血栓

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规X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根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与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根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与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与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