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2年麻醉指南专家共识

2022年麻醉指南专家共识

2022 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一、剖宫产麻醉

〔一〕麻醉前评估和预备

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状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削减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应检查腰背部脊柱状况。

3、试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穿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建议在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

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水、不含果肉颗粒的果汁、碳酸饮料、清茶以及运动饮料等〕至少 2h,禁食固体类食物 6~8h〔具体视食物种类而定〕。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 30min 可酌情口服非颗粒性抑酸药〔0.3M 枸橼酸钠 30ml〕、静脉注射 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 50mg〕和/或胃复安〔10mg〕等。

6、多学科会诊

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等〕争辩。

7、麻醉物品和设备

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必需预备并检查人工气道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面罩、

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以及呼吸机、吸引器等〕,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麻醉科医师应娴熟把握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策略。同时还须预备与术中特别状况〔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搏骤停、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处理相关的药品和生儿抢救的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每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主要依据产妇及胎儿状态〔如产妇的心肺功能状态、胎儿宫内状态、手术的紧急程度等〕和麻醉支撑条件〔如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所在医院能供给的设施设备状况等〕选择麻醉方法。

一般状况下,相对于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显著增加母体不良大事发生率包括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静脉血栓等。对大多数剖宫产,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建议选择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适应证包括但不仅限于:

⑴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状况,如凝血功能特别、严峻脊柱畸形、脓毒症、精神特别难以协作椎管内穿刺操作等〔详见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⑵存在产科危急重症如羊水栓塞、子宫裂开、胎盘早剥、严峻产科大出血以及脐带脱垂、严峻胎心特别需要紧急剖宫产者。

⑶其他,如术中需抢救和气道治理的产妇。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标准

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简洁控

制,对母婴安全牢靠等优点。但存在麻醉起效时间较长,可能消灭镇痛不全或牵拉反响等缺点。

禁忌证:

⑴孕产妇拒绝。⑵患有精神病、严峻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急等不能协作操作者。⑶严峻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者。⑷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淌力学不稳定者。⑸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能导致硬膜外感染者。⑹低凝血功能状态者。⑺血小板数量<50×109/L。⑻其他可能导致椎管内出血、感染者。

麻醉实施:

⑴麻醉操作体位:侧卧屈曲位或坐位。

⑵穿刺点: L1-2 或 L2-3 椎间隙。

⑶穿刺方法:可依据操作者习惯和产妇脊柱状况承受正中路、旁正中路或侧路进展穿刺。推断是否进入硬膜外腔可承受负压消退法〔建议优先选用生理盐水,而非空气〕,如具备条件,也可承受超声技术。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入导管3~5cm。

⑷局麻药选择:1〕利多卡因:具有心脏毒性小,对母婴影响小的优点。1.5%~2%的盐酸利多卡因是剖宫产硬膜外麻醉时常用的局麻药,对母婴安全有效。碱化利多卡因可以缩短起效时间,临床上常选用 1.7%碳酸利多卡因作为急诊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局麻药,特别适合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中转剖宫产时应用。

2)布比卡因:相较利多卡因,布比卡因起效慢,心脏毒性高,目前较少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如无其他局麻药可选择,可应用 0.5%布比卡因。需要留意的是,产科麻醉禁用 0.75%布比卡因原液。

3)罗哌卡因:具有低心脏毒性和低神经毒性的优点,低浓度时运动-感觉神

经阻滞分别的特点较其他局麻药明显,但起效较慢。临床上常用 0.5%~0.75% 罗哌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4)左旋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是布比卡因的 S 异构体〔即左旋体〕,临床药效与布比卡因相像,但安全性高于布比卡因。临床上常用 0.5%~0.7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硬膜外麻醉。

5)氯普鲁卡因:具有起效快速,作用时间短暂,水解速度快,在体内快速代谢的特点。临床上常选择 3%氯普鲁卡因用于紧急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特别适合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妇中转剖宫产时应用。

⑸建议麻醉阻滞最高平面:T6-T4。

⑹硬膜外麻醉局部麻醉药用量较大,应警觉局部麻醉药中毒等不良反响。预防措施包括注药前回抽、赐予试验剂量〔1.5%利多卡因 3~5ml〕以排解导管置入血管内;配伍 1:400000~1:202200 肾上腺素〔合并心脏病、子痫前期的产妇慎用〕等。

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腰麻〕

腰麻具有起效快速、效果准确、肌松完善、局麻药用量少的优点,但存在低血压发生率高、硬脊膜穿破后头疼、麻醉时间有限〔连续腰麻除外〕等缺点。

禁忌证:

⑴孕产妇拒绝。⑵患有精神病、严峻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急等不能协作操作的孕产妇。⑶严峻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的孕产妇。⑷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淌力学不稳定的孕产妇。⑸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导致椎管内感染的孕产妇。⑹低凝血功能状态的孕产妇。⑺血小板数量<50×109/L。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脊髓或脊神经根病变的孕产妇。⑼其他可能导致椎管内出血、

感染者。

麻醉实施:

⑴麻醉操作体位:左侧屈曲位或坐位。

⑵穿刺点:优先选择 L3-4 椎间隙。

⑶穿刺方法:建议选用笔尖式腰麻针行正中路穿刺。确认腰麻针进入蛛网膜下腔〔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局麻药。

⑷麻醉药物选择:临床常用局麻药为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常用剂量为 10~20mg,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5~15mg。腰麻时可伍用鞘内阿片类药物以削减局麻药用量、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和改善麻醉效果。鞘内常用阿片类药物为舒芬太尼 2.5~5μg、芬太尼 10~25μg。禁用利多卡因和氯普鲁卡因。可以通过混合葡萄糖将腰麻药液配置成重比重液,葡萄糖浓度不宜超过8%。相较于等比重或轻比重液,重比重腰麻可缩短起效时间,改善腰麻效果以及利于麻醉平面调整。

⑸建议麻醉阻滞最高平面:T6-T4。

⑹如有必要,可慎重选用连续腰麻。

3.腰硬联合麻醉〔CSEA〕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速,麻醉完善,时控性强的优点。但也存在发生硬脊膜穿破后头疼、低血压、全脊麻的风险。

禁忌证:同硬膜外麻醉和腰麻。

麻醉实施:

⑴麻醉操作体位:左侧屈曲位或坐位。

⑵穿刺点:单点法〔针内针〕—推举优先选择 L3-4 椎间隙。双点法—硬

膜外穿刺点选择 L1-2 或 T12-L1 椎间隙,腰麻穿刺点选择 L3-4 或 L4-5 椎间隙。

⑶单点法〔针内针〕先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用笔尖式腰麻针经硬膜外穿刺针管腔穿破硬膜,确认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腰麻药液。拔出腰麻针,经硬膜外针置入硬膜外导管。双点法先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留置硬膜外导管备用,然后行腰麻穿刺,确认脑脊液流出后缓慢注入腰麻药液。

⑷麻醉药物选择:同单纯腰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时的药物配伍。如麻醉开头

即同步应用硬膜外麻醉,腰麻药物剂量可适当削减。

4.全身麻醉〔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具有起效快速、保障通气、麻醉可把握、舒适度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反流误吸、生儿抑制、术中知晓、插管拔管困难等缺点。现有证据还不支持全身麻醉作为剖宫产手术的优先麻醉方式,因此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麻醉实施:

⑴麻醉诱导:麻醉诱导建议选择快速挨次诱导。合并有严峻心脏病、血流淌力学不稳定者麻醉诱导时应避开注药速度过快,以减轻对血流淌力学的影响。诱导前常规吸纯氧 3~5min,或深吸气 5~8 次〔氧气流量10L·mi n-1〕。麻醉诱导一般应在手术的各项预备措施〔如消毒、铺巾等〕完成后开头。

麻醉诱导药物选择:1〕静脉麻醉药:①硫喷妥钠:是经典的产科全身麻醉诱导药物。具有代谢快、对母体安全、生儿呼吸抑制轻等优点。推举剂量为:4~5mg·k g-1。②丙泊酚:是短效静脉麻醉药,起效快,维持时间短,糊涂快速。术中知晓发生率较硫喷妥钠低,是剖宫产全身麻醉诱导的常用药物。大剂量时应留意其对产妇血压的影响。推举剂量为 1.5~2.5mg·kg-1。③依托咪酯:对循环影响较小。起效快、

维持时间短。但对生儿皮质醇合成有确定的抑制作用,较少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适用于血流淌力学不稳定或对血流淌力学波动耐受性差的孕产妇。推举剂量:0.2~0.3mg·kg-1。④其他:氯胺酮镇痛作用强,对生儿影响小,特别适用于血容量低、合并哮喘时的麻醉诱导。推举剂量 0.5~1mg·kg-1。艾司氯胺酮为右旋氯胺酮,较氯胺酮镇痛效能更强,糊涂更快,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响更少。

2)阿片类镇痛药:传统上,不建议将阿片类镇痛药物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的诱导。但越来越多的争辩支持其应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的诱导,特别是合并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对血流淌力学波动耐受性差的心脑血管疾病产妇,猛烈建议应用阿片类镇痛药。谨记,只要应用阿片类药物即需要做好生儿复苏预备。

①芬太尼: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易透过血胎屏障。推举剂量为2~5μg·kg-1 静脉注射。②舒芬太尼:与芬太尼类似,但效能大于芬太尼。推举剂量为0.2~0.5μg·kg-1 静脉注射。③瑞芬太尼:速效、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持续应用无蓄积效应。对产妇可供给良好镇痛,同时对胎儿无明显副作用,是产科全身麻醉诱导的首选阿片类药物。推举剂量 0.5~1μg·kg-1 静脉注射或以4ng·ml-1 效应室目标浓度靶控输注〔TCI〕。④其他阿片类药物:布托啡诺、纳布啡具有κ受体感动、μ受体感动拮抗作用。对内脏痛作用有确定优势,可用于胎儿娩出后的麻醉维持或术后镇痛。

3)肌肉松弛剂〔肌松药〕:

①氯化琥珀胆碱: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是经典的产科全身麻醉诱导的肌松药。推举剂量 1~1.5mg·kg-1 静脉注射。②罗库溴铵:是至今起效最快的非去极化肌松药,3 倍 ED95 剂量时起效时间与氯化琥珀胆碱相当,推举剂量 0.6~1.2mg·kg-1 静脉注射。

为削减全身麻醉诱导药物的剂量,同时又能有效抑制麻醉诱导气管插管的应激反响,建议在上述全身麻醉诱导药物组合的根底上,配伍应用硫酸镁、右美托咪定、利多卡因等药物。

⑵建立人工气道:考虑到产科全身麻醉有较高的反流误吸风险,建议优先选择气管插管。随着声门上人工气道装置的改进,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声门上人工气道装置〔如喉罩〕用于剖宫产全身麻醉,特别是禁食充分、低反流风险的产妇以及气管插管失败者。建议优先选用双管型喉罩。中选用喉罩作为人工气道时,因其置入刺激较小,诱导可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物。在人工气道建立前,不反对正压人工面罩通气,但需要把握通气压力〔<15cmH2O〕。

⑶麻醉维持:在胎儿娩出前,应特别留意麻醉深度和药物对生儿抑制之间的平衡。可复合应用麻醉药物以削减单一药物剂量,可全凭静脉麻醉,也可静吸复合麻醉。尽量缩短麻醉诱导开头至胎儿娩出的时间〔Induction –Delivery Interval, I-D 间隔时间〕,最好<10min。

胎儿娩出后,重点考虑麻醉深度、麻醉药物对子宫收缩的影响。卤素类吸入麻醉药〔如七氟烷、异氟烷等〕、静脉麻醉药都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而卤素类药物作用更明显。因此,胎儿娩出后应降低吸入麻醉药浓度,适当增加冷静药、镇痛药剂量。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在下面正文的前四个章节中,我们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定义、目的、原则和方法。接下来的四个章节将介绍麻醉质量控制的具体 内容,包括麻醉前评估、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麻醉过程管理和 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在最后一个章节中,我们将讨论麻醉质 量控制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一、定义 麻醉质量控制是指通过对麻醉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和 监控,以提高麻醉病人的安全性、满意度和临床效果的一项专业工作。 二、目的 麻醉质量控制的目的是通过优化麻醉管理的各个环节,减少并 发症的发生率,提高麻醉效果,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满意度。 三、原则 1.以病人为中心:麻醉质量控制的工作应以病人的需求和安全 为首要考虑。 2.多学科合作: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外科、护理等。

3.系统性和持续性:麻醉质量控制需要建立一个系统性的管理体系,并持续地进行监测和评估。 4.标准化和规范化:麻醉质量控制的各项工作应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四、方法 1.麻醉前评估 a.病史采集:详细了解病人的病史,对麻醉患者进行风险评估。 b.身体检查:全面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发现潜在的麻醉风险。 c.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进行血液、尿液等检查,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 2.麻醉器械的选择与维护 a.器械选择:根据手术类型和病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麻醉器械。 b.器械维护:保证麻醉器械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按照规定进行清洁和维修。 3.麻醉过程管理

a.麻醉引导:根据病人的需求和手术类型,选择合适的麻 醉药物和麻醉技术。 b.麻醉监测: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c.麻醉记录:详细记录麻醉过程中的相关信息,为麻醉质 量评估提供依据。 4.术后麻醉质量监测与评估 a.术后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术后并发症。 b.麻醉效果评估:评估病人的麻醉效果,包括镇痛效果和 术后恢复情况。 五、难点和挑战 麻醉质量控制面临着一些难点和挑战,包括麻醉操作的复杂性、病人个体差异的影响、麻醉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 六、建议和展望 为了进一步提高麻醉质量控制的水平,我们建议加强麻醉科的 培训和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此外,我们还希望 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研究和解决麻醉质量控制的难题。 附件:

2022年麻醉指南专家共识

2022 麻醉指南专家共识电子版 一、剖宫产麻醉 〔一〕麻醉前评估和预备 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状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糖尿病、特发性血小板削减症等〕。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应检查腰背部脊柱状况。 3、试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穿插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建议在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 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包括但不限于水、不含果肉颗粒的果汁、碳酸饮料、清茶以及运动饮料等〕至少 2h,禁食固体类食物 6~8h〔具体视食物种类而定〕。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 30min 可酌情口服非颗粒性抑酸药〔0.3M 枸橼酸钠 30ml〕、静脉注射 H2 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 50mg〕和/或胃复安〔10mg〕等。 6、多学科会诊 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内科等〕争辩。 7、麻醉物品和设备 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必需预备并检查人工气道相关的设施设备〔如面罩、

喉罩、声门上通气装置以及呼吸机、吸引器等〕,保证设施设备处于可正常工作状态。麻醉科医师应娴熟把握应对各种困难气道的策略。同时还须预备与术中特别状况〔如低血压、呼吸抑制、心搏骤停、局麻药中毒、恶心、呕吐等〕处理相关的药品和生儿抢救的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 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方法主要包括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麻〕、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以下简称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每种麻醉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主要依据产妇及胎儿状态〔如产妇的心肺功能状态、胎儿宫内状态、手术的紧急程度等〕和麻醉支撑条件〔如麻醉科医师的技术水平、所在医院能供给的设施设备状况等〕选择麻醉方法。 一般状况下,相对于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显著增加母体不良大事发生率包括麻醉相关并发症、切口感染、静脉血栓等。对大多数剖宫产,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建议选择椎管内麻醉。 全身麻醉适应证包括但不仅限于: ⑴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的状况,如凝血功能特别、严峻脊柱畸形、脓毒症、精神特别难以协作椎管内穿刺操作等〔详见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⑵存在产科危急重症如羊水栓塞、子宫裂开、胎盘早剥、严峻产科大出血以及脐带脱垂、严峻胎心特别需要紧急剖宫产者。 ⑶其他,如术中需抢救和气道治理的产妇。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标准 1、硬膜外麻醉:硬膜外麻醉具有麻醉效果良好,麻醉平面和血压较简洁控

最新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22)

最新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22) 临床麻醉监测指南(2022) 共同执笔人:XXX为XXXXXXXXXXXXXXX,负责人:XXX,共同执笔人:XXX守XXXXXXXXX练XXXXXX 引言 临床麻醉学是最具风险的医学领域之一。研究表明,麻醉期间未实时全面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是围手术期发生麻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XXX(ASA)于1986年首次制定了麻醉 期间的监测标准,并于2022年进行了修订,2022年再次确认。英国也于2022年更新了麻醉与恢复期间监测标准的建议。 XXX于2022年第一次公布了临床麻醉监测指南,并于2022 年进行了更新。近年来,临床监测技术也在不断进展,因此XXX组织专家参考其他国家麻醉监测标准或指南,结合我国 国情对指南进行了更新。该指南是作为选择监测手段的参考,适用于所有麻醉方式,以期提高麻醉的安全和质量。

定义与适用范围 临床监测(clinical monitoring)是通过相关设备对患者生 命体征及生理参数进行实时和连续的物理检测或化学检验,并以数据或图像形式呈现出来,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临床麻醉监测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医师做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期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全身麻醉、区域阻滞、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监测管理以及术后恢复监管等临床麻醉。任何监测设备和设施都不能取代麻醉医师实时的临床观察和判断,不能低估视、触、听等临床技能的重要性。 根底监测 在麻醉期间,所有患者的通气、氧合、循环状态等均应得到实时和连续的监测,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患者呼吸和循环功能正常。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 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

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VHA在内的方法,它们均比较快捷和简便。不再推荐使用出血时间检测,因为它受到影响的因素太多。

小儿肝移植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小儿肝移植术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自20世纪60年代成功进行第1例小儿肝移植术以来,随着外科技术、抗排异治疗以及围术期麻醉管理水平的进步,小儿肝移植术后存活率和远期预后均得到了很大改善。目前我国每年实施的小儿肝移植术的数量已超千例,其中亲属供体的活体和部分肝(含劈离式)肝移植术的比例正逐年增加,患儿术后5年存活率约80%,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肝移植患儿术前病情复杂、代偿能力较成人差,手术操作精细度要求高,对麻醉及围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小儿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委托,器官移植学组邀请国内各大肝移植中心的麻醉专家,根据国内外相关进展和指南,结合各中心小儿肝移植术麻醉的实践经验,从小儿肝移植术麻醉适应证、麻醉前风险评估与准备、麻醉方法与用药、围术期监测和管理等方面,对小儿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要点进行阐述。 小儿肝移植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胆汁淤积性肝病是小儿肝移植术最常见的适应证[1],包括先天性胆道闭锁、Alagille综合征、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近年来,遗传代谢性肝

病患儿肝移植术比例有所增加,包括合并器质性肝损伤的Wilson病、糖原累积症、囊性纤维化、Ⅰ型酪氨酸血症等,还包括无器质性肝损害的尿素循环障碍、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等。此外,爆发性肝衰竭、肝脏肿瘤以及病毒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终末期肝病也是小儿肝移植术的适应证。 禁忌证: 小儿肝移植术的禁忌证包括:不可逆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合并严重影响患儿预后的肝外器官功能衰竭,如终末期的肝肺综合征、重度门脉性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严重的全身感染以及难以根治的恶性肿瘤等[1]。 术前评估 营养和生长发育情况: 几乎所有的慢性肝病患儿都会出现营养不良,但是在患儿本身腹水、四肢水肿等症状的掩盖下,往往会忽视营养不良的诊断。 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常伴胆汁排泄障碍导致的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后者通常引起佝偻病、骨折、凝血障碍、视觉障碍等并发症。

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2023

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2023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 )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综合征,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POD 常导致患者一系列不良临床结局甚至死亡,故其防治成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POD 防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国内外也发表了多部POD 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但是缺乏专门针对老年患者POD 的指南以及专家共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组织国内麻醉学科专家,制定了《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OD 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制定适用于中国老年人群POD 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围手术期管理,改善老年手术患者预后。 一、POD概述 『POD』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暂时性脑功能异常,多数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水平变化和认知功能急性改变为特征,病程和严重程度常有波动,有中间清醒期,可有多种临床表现。 01临床表现 注意力障碍:患者对各种刺激的警觉性及指向性下降,如注意力难唤起、表情茫然或注意力不能集中。 意识水平紊乱:表现为对周围环境认识的清晰度下降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木僵或昏迷。

认知功能障碍:是POD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主要症状包括知觉障碍、思维障碍、记忆障碍。 睡眠-觉醒周期障碍:常表现为白天昏睡、夜间失眠,间断失眠,甚至完全的睡眠周期颠倒。 神经运动异常:警觉、烦躁不安、易激惹或嗜睡、运动活动明显减少或两类行为交替出现。 情绪失控:间断出现恐惧、妄想、焦虑、抑郁、躁动、愤怒、欣快等。 02临床分型 POD根据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 3 种类型,即高活动型、低活动型及混合型。 高活动型:约占25%,以躁动、攻击、幻觉和定向障碍为特点,一般易被护士或家属关注。 低活动型:约占 50%,以安静不动、沉默不语、运动迟缓、嗜睡和互动减少为特点,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被医护人员忽视。 混合型:约占 25%,兼具高活动型和低活动型的部分临床特点。 03简易谵妄诊断量表 意识模糊评估法(CAM)(附表1):适合非精神专业的医师和护士使用。 CAM评估分为4个主要方面: ①意识状态急性改变或波动

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一)

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2022 版)(一) 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我国儿童重症监护治疗病房(pediatricintenivecareunit,PICU)镇痛镇静治疗水平,促进舒适性医疗策略在我国PICU的开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急救学组、中华医学会急诊学分会儿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了PICU镇痛和镇静治疗专家共识撰写T作。共识撰写工作于2022年11月在重庆召开启动会议并组成撰写小组。撰写小组经过半年的文献检索、筛选、阅读、撰写等紧张工作,在2022年4月提交初稿征求三个学组主要成员意见,并先后在2022年4月(阳朔)、2022年6月(鄂尔多斯)、2022年9月(长沙)三次组织学组部分专家进行集中讨论,反复修改后形成专家共识。本共识的文献检索范围包括:PubMed、Medline、中文相关数据库(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到2022年6月,此外成人有关镇静镇痛的指南也作为本共识的参考。一、镇痛镇静是PICU患儿的基本治疗 PICU患儿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中,常见原因包括:(1)创伤、手术、缺氧和感染等引发应激反应,频繁的检查和有创性诊疗操作;(2)PICU中的患儿常与父母隔离,大量陌生面孔和仪器的出现,噪音和长明灯扰乱饮食、睡眠及生物钟;(3)各种插管和长期卧床;(4)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和对死亡的恐惧。因而PICU患儿较普通病房患儿更加疼痛、焦虑、恐惧,疼痛的近期副作用包括对儿童呼吸、循环、代谢、免疫及神经系统的影响;远期副作用包括对心理、生长、发育、行为等身心方面的影响;同时,儿童疼痛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目录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 三、唤醒麻醉需达到目标 四、术前评估 五、术前用药 六、患者手术体位 七、头皮局部麻醉 八、监测麻醉管理技术 九、睡眠-清醒-睡眠技术 十、术中监测 十一、术中可能出现并发症 十二、适用于唤醒麻醉的临床新药——右美托咪定 术中唤醒状态下,采用电刺激技术监测脑功能,是在切除语言及运动区病灶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功能的有效方法。因此唤醒麻醉的成功实施对于病灶精确定位和手术成败至关重要。该技术缲作关键步骤包括:

1、开、关颅过程中充分镇痛; 2、麻醉-清醒状态平稳过渡; 3、电生理监测时患者清醒合作; 4、维持患者呼吸、循环等生命体征的安全及稳定。 一、唤醒麻醉开颅手术适应证 目前临床上开颅手术术中唤醒的适应证主要包括:①术中需进行皮层脑电图或精细电生理监测的开颅手术,该类手术要尽量避免麻药对电信号的干拢,包括癫痫手术、治疗帕金斯氏病的深部电极植入术及难治性中枢性疼痛;②临近或位于脑皮层运动、感觉、语言、认知等功能性区域的占位病变;③脑内重要功能区供血血管的手术;④颅内微小病变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节开术、立体定向下脑内活检术及脑室镜手术等。当然手术医生和麻醉医生还要充分权衡利弊(表16-1),已决定患者是否适宜施行唤醒开颅手术。

二、唤醒麻醉禁忌证 1、绝对禁忌证 (1)术前严重颅内高压,已有脑疝者; (2)术前有意识、认知障碍者; (3)术前沟通交流障碍,有严重失语,包括命名性、运动性以及传导性失语,造成医患之间沟通障碍,难以完成术中神经功能监测者; (4)术前未严格禁食水和饱胃患者,可能造成术中胃内容物反流误吸; (5)合并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长期大量吸烟者;

2022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2022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专家共识(全文)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定义及目的 消化内镜诊疗的镇静/麻醉是指通过应用镇静药和(或)麻醉性镇痛药及相关技术等,消除或减轻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检查或治疗过程中的疼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主观痛苦和不适感,尤其可以消除患者对检查的恐惧焦虑感,提高患者对消化内镜的接受度,同时为内镜医师创造更良好的诊疗条件。 大部分患者对消化内镜操作具有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心理,检查过程中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少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和配合完成消化内镜操作,从而使内镜医师无法明确诊治相关疾病。消化内镜下诊疗的镇静/麻醉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和不适,从而提高患者对于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其在消化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为消化内镜医师提供最佳的诊疗条件[3]。 二、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实施条件 (一)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场所与设备要求

开展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除应符合常规消化内镜的基本配置要求以外,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1.每个诊疗单元面积宜大于20m2,若空间有限,最低不应小于15 m2[4]。 2.每个诊疗单元除应配置消化内镜基本诊疗设备外,还应符合手术麻醉的基本配置要求,即应配备常规监护仪(包括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和无创血压)、供氧与吸氧装置和单独的负压吸引装置、静脉输液装置、常规气道管理设备(麻醉机或简易呼吸囊、麻醉咽喉镜或视频喉镜、口/鼻咽通气道、喉罩和常用型号气管导管等插管用具)和常用麻醉药物如丙泊酚、依托咪酯、咪达唑仑、阿片类药物等以及常用的心血管活性药物如阿托品、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等。经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消化内镜操作时间较长或高危患者还应配有麻醉机,宜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创动脉压和血气分析监测设备。 3.具有独立的麻醉恢复室或麻醉恢复区域,建议麻醉恢复室与内镜操作室床位比例不低于1:1,并根据受检患者数量与镇静/麻醉性质设置面积。其设备应符合麻醉恢复室的基本要求,即应配置常规监护仪、麻醉机和(或)呼吸机、输液装置、吸氧装置、负压吸引装置以及急救设备与药品等[5]。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21年)【精编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21年) 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 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一、基本要求 (一)总体要求 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 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麻醉科应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并将所有临床服务纳入到质量控制范畴。

2.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机构 麻醉科应设立“麻醉科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高度推荐)。科主任(或科室负责人)为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控相关报表及文档管理(高度推荐)。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将麻醉严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推荐)。 3.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荐) 建立麻醉信息系统并纳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麻醉质量的相关指标建立月和年度统计档案,并促进各项指标不断改进和提高。 4.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高度推荐) 评估环境风险因素对患者和工作人员安全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管控。 5.应急突发事件管理(高度推荐)

建立并不断完善麻醉科应急突发事件管理制度,评估并尽可能完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软硬件条件,并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不断优化流程和各类应急预案,持续提高患者安全和麻醉科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人员要求 1.人员资质管理 ①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具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执业证书或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且定期考核合格(高度推荐)。 ②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科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建议),定期对麻醉科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并有相关记录(建议)。 2.麻醉科人员配备 ① 麻醉科医师配备(推荐):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可

最新日间手术麻醉指南2023

最新日间手术麻醉指南2023 摘要 日间手术的发展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挑战,为了规范日间手术麻醉管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成立日间手术麻醉指南专家组,结合日间手术麻醉国际指南和国内外日间手术麻醉发展现状,依据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制订了《日间手术麻醉指南》。本指南涵盖了日间手术定义、日间手术体系、日间手术患者选择标准、术前预康复、麻醉前评估、麻醉前准备、麻醉中监测、麻醉方式、日间手术麻醉后管理等9个部分内容,共26条推荐意见,旨在更好地指导日间手术麻醉临床实践,规范日间手术围手术期管理。 1909年英格兰小儿外科医师Nicoll[1]首次提出日间手术的概念,同期美国Waters医师开展成人日间手术。日间手术具有提高床位周转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2]。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微创外科的兴起、麻醉学的发展和医疗管理能力的提升,日间手术在发达国家得到迅速发展,已成为一种安全、高效、经济的手术管理模式。我国于21世纪初开始开展日间手术,近年来国内日间手术数量迅速增长[3-4],2019年中国日间手术达145.0万台次,占择期手术比例的13.2%。2019年,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比例被纳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标志着我国日间手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5-6]。

日间手术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制订了《日间手术麻醉专家共识》[2]。随着国内日间手术取得长足进步,日间手术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国内外日间手术麻醉和围手术期管理理论和临床实践内容日益丰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特组织国内麻醉领域专家制订了《日间手术麻醉指南》。本指南不具备强制性,不作为医疗事故鉴定和医学责任认定依据,仅供开展日间手术医疗机构的麻醉专业人员和从事日间手术相关的医护人员参考。 本指南证据和推荐意见的评价方法采用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工作组制定的GRADE分级。 一、日间手术定义 不同国家和医疗保健系统日间手术定义有所不同。世界日间手术协会将日间手术定义为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手术,不包括门诊手术[9]。英国75%以上的择期手术患者都是在手术当日出院,英国日间手术麻醉指南提出需要在医院过夜的手术不属于日间手术范畴,美国日间手术包含“23 h住院”患者[10]。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定义日间手术为:日间手术指患者入院、手术和出院在1个工作日(24 h)之内完成的一种手术模式,不包括在诊所或医院开展的门诊手术。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医疗机构日间医疗质量管理暂行规定》,日间医疗

2022清醒患者气管插管技术(完整版)

2022清醒患者气管插管技术(完整版) 1清醒患者气管插管概述 气道管理:是急诊医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且急诊患者病情危急、疾病进展速度快,因此对急诊医师的急危重症抢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困难气道: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2022版指南将“困难气道”定义为:经过麻醉医学培训的医师面临预期或意外的气道管理困难或失败的临床情况,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六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况:面罩通气困难,喉镜显露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困难,气管插管困难或失败,拔管困难或失败,以及有创气道建立困难或失败。 2022年版指南更新了定义,包括:①困难面罩通气:面罩通气不足,原因可能是面罩密闭不够、气体泄露过多、通气阻力过高;②困难喉镜暴露:经过多次实验不能暴露声门的任何部分;③困难声门上气道通气:原因可能是声门上通气装置无法置入,声门上通气装置置入需要多次尝试,声门上气道密封不够,过多气体泄露,通气阻力多大; ④困难气管插管或气管插管失败:多次尝试气管插管或者多次尝试后气管插管失败;⑤困难拔管或拔管失败:对于已知或者怀疑困难气道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或声门上通气装置后气道不能开放,通气不足; ⑥有创气道失败或者困难:解剖原因或者非正常状态使得颈前路外科气道建立困难或者失败。

气管插管定义:是建立人工气道的最有效及最可靠的一种方法,指将一种特制的气管导管通过口腔或鼻腔,经声门置入气管的技术,这一技术能为解除呼吸道梗阻、保证呼吸道通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误吸、进行辅助或控制呼吸等提供最佳条件。清醒气管插管(ATI):是指患者在清醒状态和保留自主呼吸的情况下接受气管插管。 2麻醉科医生亲自插管(清醒状态) 3声门的解剖及功能1、声门的组成:人体声门由两部分组成,即膜间部分(前声门)和心间部分(后声门)。两部分的边界由双侧声音过程的尖端之间的线限定。

2022年麻醉科质量管理方案

2022年麻醉科质量管理方案 质量管理目标。我科麻醉(范本)质量管理目标是麻醉(范本)质量的持续改进,注重在麻醉(范本)的全过程和重视患者对麻醉(范本)的满意度。提高麻醉(范本)医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麻醉(范本)质量和麻醉(范本)安全性以及提高病人满意度和降低麻醉(范本)风险。 质量管理指标:我科的麻醉(范本)质量管理指标遵循国家有关的麻醉(范本)标准和指南和法律法规及医院制定的各项指标,我们确定病人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周围神经损伤、急性心肌梗塞等数项围术期重大事件作为严重事件调查的指标。根据年龄、性别、asa分级、疾病严重程度和伴发疾病、手术时间(通常作为外科手术的严重程度)和急症状态等进行多因子分析,把发病率或死亡率作为测量指标来评估质量结果。发生率较高的指标如硬膜外穿破后头痛直接监测其发生率。质量管理计划: 1.完善麻醉(范本)结构管理: 按二级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建设麻醉(范本)科,麻醉(范本)专业人员的结构水平与麻醉(范本)质量密切相关,人的因素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科通过我们进行科内每周一次业务学习、每月一次病历讨论、参加省市及医院级学术活动、选派人员进修等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开展科研及撰写论文等多种形式提高麻醉(范本)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1我科麻醉(范本)设备现在比较完备,有些必备设备正在请购中,重点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护工作。我们根据种麻醉(范本)机和

监测设备的原理、各参数的临床意义及其正确的使用方法等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保证麻醉(范本)医师能重视和正确使用各种监测设备。对每一例麻醉(范本),必须监测心电图、无创动脉血压、脉搏和脉搏氧饱和度;当进行气管插管全麻要求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病情需要与可能,还应该实行与此相适应的特殊监测,如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等。 我们设立科秘书、仪器设备管理员、文体生活委员、科质量控制小组、科医院感染小组、科应急小组等麻醉(范本)科的___形式。 2.严格实施麻醉(范本)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分为术前、术中和术后三大部分。⑴术前管理包括:术前访视及病情评估、病人知情同意、麻醉(范本)实施方案、特殊准备和伴随疾病的处理等。⑵术中管理包括:麻醉(范本)监测、麻醉(范本)记录和麻醉(范本)实施。⑶术后管理包括:麻醉(范本)后恢复、术后随访、并发症处理和重大事件讨论及报告等。 3.注重麻醉(范本)结果管理: 结果管理包括结果测量、重大事件报告、建立数据库。结果测量:包括⑴经济结果,单病种成本、人均成本等的成本和效益分析; ⑵行为结果,病人的满意度测定;⑶临床结果,各种治疗和监测的合适性和有效性;⑷健康结果,病人生命质量的改善。 2重大事件报告。重大事件可以作为麻醉(范本)质量管理指标,直接反映围术期的医疗结果。例如调查术后___天内出现的中枢神经并发症;外周神经损伤;急性心肌梗塞;心跳骤停;以及院内死亡等。重大事件的报告,要认真调查重大事件发生的事实经过,分析围术期发生重大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果其中有与麻醉(范本)质量相关

15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

肥胖患者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1〕王国年邓小明左明章(负责人) 米卫东黄文起黄宇光喻立文(共同执笔人) 鲁开智路琳(共同执笔人) 缪长虹薛荣亮 一、肥胖的定义 肥胖是由于环境、遗传以及内分泌等原因所引起的机体生理功能障碍,当长期摄入的食物热量超过能量消耗时,可发生肥胖。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评估患者体重状态最常用的衡量指标,即患者的体重〔以kg计算〕除以身高〔以m计算〕的平方〔BMI=kg/m2〕。世界卫生组织定义BMI≥25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针对亚太地区人群的体质及其与肥胖有关疾病的特点,BMI 23 kg/m2~24.9 kg/m2为肥胖前期,≥25 kg/m2 为肥胖〔表1〕。BMI是一种较为粗略的指标,定义肥胖特异性高,敏感性低。相等BMI值的女性体脂百分含量一般大于男性。 表1 WHO及亚太地区肥胖的分类 在临床中使用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 WC〕而不是BMI 来定义促成代谢综合征的脂肪重量成分。腰围指腰部周径的长度,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脂肪在身体内的分

布,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与肥胖相关性疾病有更强的关联。腰围的测量采用最低肋骨下缘与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作为测量点,被测者取直立位在平静呼气状态下,用软尺程度环绕于测量部位,松紧应适度,测量过程中防止吸气,并应保持软尺各部分处于程度位置。 我国提出了中国人肥胖诊断BMI界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的危险度,见表2。CT和MRI可以较准确的测定体脂的百分含量,但较为昂贵,难以普及。 表2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 体重指数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危险的关系 注:*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安康问题。 二、肥胖的流行病学 伴随社会经济的开展和膳食构造的变化,肥胖已成为第六大疾病危险因素,严重威胁人类安康,并呈现全球流行的态势。根据2021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安康状况调查〞,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接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 承受区域麻醉与镇痛管理的专家共识〔2021〕 王秀丽王庚〔共同执笔人〕冯泽国江伟李军张兰陈绍辉金仁慈袁红斌徐懋〔共同执笔人〕郭向阳〔共同负责人〕 止血机制正常的患者,区域麻醉导致封闭腔隙内〔颅内、眼内或椎管内等〕血肿和神经压迫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概率很低。但对于使用抗凝、抗血小板等抗血栓药和其他导致止血异常的患者〔创伤、大量失血、肝功能异常和DIC等〕,区域麻醉导致血肿的风险增加。一旦发生椎管内血肿或其它深部血肿,可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截瘫、神经损伤、明显失血、气道梗阻等。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服用抗血栓药物预防血栓的患者也日益增多。房颤、静脉血栓、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冠脉支架置入术后等患者,通常会应用抗血栓药。此类患者承受区域麻醉时,其止血功能的异常增加了区域麻醉的风险。 对于围术期使用抗血栓药的患者,区域麻醉时机的选择很重要。麻醉科医师应该掌握常用抗血栓药的根本特点,选择适宜的时机,将该类患者应用区域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不同的患者,药物的代谢亦不同,应注意凝血功能的检查。熟悉抗血栓药物的药理特点并结合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麻醉科医师做出更加合理的选择。 本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结合心脑血管及深静脉血

栓用药和区域麻醉的应用,为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患者的区域阻滞管理提供意见,标准围术期的相应管理,供麻醉科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参考。 一、常用抗血栓药的根本药理 临床常用抗血栓药可分为抗凝血酶药、抗血小板药及纤维蛋白溶解药等。中草药和抗抑郁药也有改变凝血功能的作用。各类药物的根本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一〕抗凝血酶药 ①肝素〔UFH〕:是一种分子量在15 000~18 000 D的粘多糖。UFH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增强后者对活化的凝血因子Ⅱ、Ⅸ、Ⅹ、Ⅺ和Ⅻ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阻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阻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UFH为血管外科及心脏外科手术中常用药物。UFH可被鱼精蛋白中和而失去抗凝活性〔1mg鱼精蛋白可拮抗100U肝素〕。UFH在低剂量〔≤5000U〕使用时即可抑制Ⅸa。监测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以理解其抗凝程度。通常,皮下或静脉给予肝素可维持aPTT在其1.5~2.5倍正常值。此外,UFH 可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长时间使用时需复查血小板计数。 ②低分子肝素〔LMWH〕:LMWH的分子量为2000~10000 D,皮下注射2h~4h达峰,半衰期3h~4h。LMWH具有很高的抗凝血因子Ⅹa 活性和较低的抗凝血因子Ⅱa活性。针对不同适应证的推荐剂量,LMWH

2023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最全版) 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综合征,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并发症。POD常导致患者一系列不良临床结局甚至死亡,故其防治成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POD防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国内外也发表了多部POD相关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但是缺乏专门针对老年患者POD的指南以及专家共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组织国内麻醉学科专家,制定了《中国老年患者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系统评价了国内外近年来发表的POD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旨在制定适用于中国老年人群POD的专家共识,指导临床围手术期管理,改善老年手术患者预后。 共识制定方法、过程、证据及推荐等级:本共识工作组成员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部分常委及本领域其他麻醉学专家;共识内容由专家组共同讨论制定,参与专家分工提出相应章节的核心临床问题并撰写提纲,提交工作组讨论通过;2022年7月10日完成初稿,经过4轮讨论,8月26日定稿,专家组成员对推荐意见逐一进行了表决,在最终轮投票表决时达成一致。推荐强度和循证证据等级见表1、表2。

1 概述 1.1 POD定义 POD是一种急性发作的、暂时性脑功能异常,多数发生在术后1周内,以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水平变化和认知功能急性改变为特征。POD可增加患者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和30 d再入院率,从而影响患者预后。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某一特效的POD预防手段,因而在围手术期避免可能诱发POD的因素、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对于降低老年患者POD发生率、减轻病症严重程度、提高术后恢复质量至关重要。 1.2 中国老年患者POD的流行病学特征 POD的发病率因患者人群、手术类型、谵妄评估工具等因素而异,老年患者是POD发生的高危人群。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3亿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其中老年患者约占25%。国外对30家医院2万多例老年手术患者(≥65岁)的调研数据显示,POD总体发生率为12.0%,而心脏外科手术患者POD发生率为13.7%~54.9%。我国的数据显示,心脏手术患者POD发生率为 5.5%~46.0%;65岁以上非心脏手术患者POD发生率为6.1%~57.1%,总体发病率为11.1%,其中发病率较高的手术类型包括神经外科手术(57.1%)、上腹部手术(18.1%)、胸科手术(16.3%)、脊柱与关节手术(15.2%)。 1.3 POD临床表现和临床分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