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方法:对1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细致观察治疗、流调分析及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结果:本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防控措施得当,属地范围内无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结论:手足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非常优良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发病1-4天入院,发烧者4例,手、足、口均出现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临床特征患儿多为突然发病,约1/4患儿出现发热,常以手足口皮疹为首诊,先是呈现玫瑰红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部,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及足趾边缘,臀部皮疹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疱疹呈卵圆形,单房性直径多在2-5mm,未见有破溃,无继发感染,2-4天皮疹含微混浆液吸收干燥,脱痂不留疤痕。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疱疹破溃出现浅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多在口腔两颊粘膜、舌边、软腭。病程在5-7天,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病理反射体征均未引出。生理体征正常。

1.3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隔离治疗护理。通常用喜炎平或病毒唑或炎琥宁或阿昔洛韦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水溶性维生素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个别患儿给予大青叶合剂5ml,Bid口服或抗病毒口服液5ml,Bid口服,一般疗程5-7天。给予患儿

浅谈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浅谈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 控措施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防控措施【论文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方法:对1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细致观察治疗、流调分析及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结果:本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防控措施得当,属地范围内无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结论:手足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非常优良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发病1-4天入院,发烧者4例,手、足、口均出现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临床特征患儿多为突然发病,约1/4患儿出现发热,常以手足口皮疹为首诊,先是呈现玫瑰红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部,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及足

传染病考试题病例分析答案

卷1: 一.1.急性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2.①夏季发病,急性病程,高热,呕吐、腹痛、腹泻、抽搐;②查体:高热,血压低,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心率快,四肢发凉,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③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粪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及少量红细胞; 3.①急性阿米巴痢疾;②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③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4.①粪培养+药敏试验;②粪找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③血常规+生化,肠道病毒检测;④特异性核酸检测;⑤血气分析、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 5.①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匹美西林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调整;②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抗休克治疗;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高热适当退热及物理降温;④消化道隔离至粪培养连续两次阴性。 二.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①青年患者,急性病程,无服药史;②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厌油食、小便呈浓茶样;③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轻度黄染,肝区叩击痛阳性;④实验室检查:转氨酶及胆红素升高,血HBsAg(+); 3.①其他类型病毒性肝炎;②梗阻性黄疸(如胆石病); 4.①凝血功能、尿常规、粪常规检查;②其他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及CMV、EBV标志物检查;③甲胚蛋白(AFP)监测;④腹部B超或

CT;⑤必要时肝穿刺活检; 5.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降酶、 退黄对症治疗;③补充维生素。 卷2: 一.1.水痘; 2. ①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②发热1天后出现皮疹;③头颈部及 躯干红色斑丘疹及水疱,可见溃破,疹间皮肤正常,咽部可见水疱; ④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3.①麻疹;②风疹;③猩红热;④药物疹或手足口病; 4.①疱疹刮片;②病毒分离;③血清学检查; 5.①休息,多饮水,进食易消化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②避免皮肤 抓伤,局部涂炉甘石洗剂或甲紫;③抗病毒治疗,可选用阿昔洛韦; ④退热,继发细菌感染可使用抗菌药物。 二.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 2. ①患者症状:发热、身目黄染、恶心欲吐;②查体:巩膜黄染, 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区叩击痛(+);③辅助检查:肝功能异常,EB 病毒(+); 3.①肝炎;②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③伤寒; 4.①肝炎病毒检查;②外周血细胞形态及性质分析;③血培养; 5. ①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应用肝损害药物;②隔离,抗病 毒、保肝治疗;③加强营养支持,对症治疗。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正确预防措施 手足口综合征,人们习惯称“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一种病毒性感染。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夏天和初秋。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最高。成人和大儿童也会传染上这种病,但是由于大部分以隐性感染为主,所以没有很明显的症状。 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甲类柯萨奇病毒,属于肠病毒的一种。 一、传染源:人是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该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帕、玩具餐具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 三、易感人群:幼儿多发,小于三岁的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四、临床表现: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拌咽痛。发热一至二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一至二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与臀部。 五、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1、做好晨间检查,发现疑似病人,要及时送诊、居家休息,及时隔离治疗,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3、流行季节教室和场室等要保持良好通风; 4、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见下图); 5、在传染病流行时,应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要清洗消毒;衣物、被褥、玩具、毛巾等要在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7、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还要注意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6、中药具有清凉解毒作用,如:板兰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中国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08-201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 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 型(EV71)感染最为多见。 其多发生于5 岁以下儿童,典型临床表现为口痛、厌食、低热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1 周左右自愈,而少数重症病例可快速进展为神经系统疾病等致命性全身并发症,尤以与患儿感染EV71有关。 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首次发现EV71,之后15年内该病毒在整个亚太地区迅速播散,按发病顺序依次为马来西亚、中国台湾、日本、新加坡、越南、中国大陆、中国香港、柬埔寨。 检索1995 年1 月1 日-2013 年6 月30 日期间PebMed 上手足口病相关信息,发现所有相关文献仅为描述性报道,很少有报道考虑发病地域因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或分析发病季节。 中国2007 和2008 年年初分别爆发了几起手足口病疫情,随即启动紧急应对策略,于2008 年5 月建立国家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为了解国内手足口病流行病学情况,中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传染病监测预警重点实验室余宏杰博士等开展相关研究。 该研究重点对2008-2012 年国内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季节、地域等特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该传染病的疫苗接种等干预措施积累参考数据。该报告发表在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杂志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2008 年1 月1 日-5 月1 日,国内所有手足口病确诊及疑似病例以自愿原则上报给位于北京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但是,自2008 年5 月2 日开始,国家法定上报手足口病病例,于是中国手足口病强化监察体系应运而生。 监察体系中对病例进行分类、分型管理:手、足、口腔或臀部等部位出现小疱疹,合并或不合并发热症状的患儿,定义为手足口病疑似病例。 通过RT-PCR 或病毒分离方法对疑似病例获取肠道病毒感染的实 验室证据(包括EV71、CV-A16 和其他肠道病毒类型),定义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 若患儿出现任何神经系统并发症(如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或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或心肺并发症(如肺水肿、肺出血或心肺功能衰竭),归类为手足口病重症患者,其余则为轻症病例。 研究人员针对2008 年1 月1 日-2012 年12 月31 日期间,上报给国家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手足口病病例中,调取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数据,按照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实验室证据情况以及感染肠道病毒类型进行分层,分析所纳入病例资料的气候、地域和人口基本资料统计信息。 研究共纳入7200092 例手足口病登记信息,2010-2012 年期间该病年发病率为1.2 例/1000 人- 年;其中,267942 例(3.7%)为经实验室证据确诊病例,2457 例(0.03%)死亡。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重症患儿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入院时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最为常见,神经系统症状最常见的是易惊和肢体抖动,临床体征最常见的是高热、呼吸频率增加、肌力下降和血压升高,患者的血常规有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血糖升高,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平均水平升高,入院后20例(91%)收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但是患儿病情进展快,死亡距离入院的中位时间仅有1d。结论手足口重症病例早期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病情进展迅速,一旦出现心肺功能受累,预后差。 标签:手足口病;肠道病毒71型;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最近10余年来在亚洲地区多次爆发流行,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患儿大多数病情较轻,预后好,但部分重症病例可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甚至出现死亡个例。对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22例手足口病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一般资料,化验和辅助检查结果、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1年4月~2013年11月住院治疗的568例临床诊断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352例(62%),女216例(38%),年龄2个月~13.6岁,平均月龄为(25.3±19.6)个月,其中≤3岁者486例,占85.6%,死亡22例(3.9%),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0.5%)。 568例患者均有发热和皮疹,部分患儿伴有咳嗽、咽痛、食欲差、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等,并伴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肢体抖动,肌阵挛、共济失调、甚至昏迷。 1.2方法 1.2.1重症病例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卫生部颁布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1],心肺功能受累的表现为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呼吸频率和心率明显加快;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1.2.2研究内容:收集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 2结果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防控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防治措施。方法:对1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细致观察治疗、流调分析及实施相关的防控措施。结果:本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均痊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防控措施得当,属地范围内无手足口病的爆发流行。结论:手足口病是数种肠道病毒经多种途径传染的消化道传染病,以手、足皮肤疱疹和口腔粘膜溃疡为主要特征。做好有效的防控措施早发现、早治疗,其预防、治疗和控制传染病所收到的预期效果是非常优良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nds, feet, mouth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17 cases of hand, foot and mouth and careful observation of patient abus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of epidemic analysis and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sults: After active treatment and care of children were cured and discharged without complications. Control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proper territorial scope of non-hand-foot-mouth disease outbreak. Conclusion: The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the number of species of intestinal virus infection by a variety of ways of digestive tract diseases, hand, foot skin ulcers herpes and oral mucosa characterized. M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entirely possible, and early treatment of early detection and its prevention,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communicable diseases received the expected results are very good. 【Keywords】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icalsurvey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儿,男8例,女?9例,年龄最小(22个月),最大(7岁),平均年龄3岁。发病1-4天入院,发烧者4例,手、足、口均出现皮疹者17例,臀部皮疹者7例。 1.2临床特征患儿多为突然发病,约1/4患儿出现发热,常以手足口皮疹为首诊,先是呈现玫瑰红斑疹或斑丘疹,一天后有部分皮疹形成疱疹,皮疹呈离心性分部,主要见于手指、足趾掌面,指甲周围及足趾边缘,臀部皮疹多见于2岁以下患儿。疱疹呈卵圆形,单房性直径多在2-5mm,未见有破溃,无继发感染,2-4天皮疹含微混浆液吸收干燥,脱痂不留疤痕。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口腔疱疹破溃出现浅溃疡,底部呈灰黄色,周围有红晕,多在口腔两颊粘膜、舌边、软腭。病程在5-7天,均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或心肌炎。病理反射体征均未引出。生理体征正常。 1.3治疗原则抗病毒治疗抗感染、对症治疗、支持疗法、隔离治疗护理。通常用喜炎平或病毒唑或炎琥宁或阿昔洛韦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水溶性维生素等加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点滴。个别患儿给予大青叶合剂5ml,Bid口服或抗病毒口服液5ml,Bid口服,一般疗程5-7天。给予患儿

幼儿园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关于mou幼儿园聚集性手足口病疫情的调查报告 2012年5月30日9时,区疾控中心疫情监测发现mou幼儿园近日连续出现5名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为核实疫情区疾控中心流调人员立即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mou区mou幼儿园是一所位于mou镇mou路mou号的民办幼儿园。全园共有17个班级,幼儿610名,其中托班1个、小班6个、中班5个、大班5个。教职员工50名。园内有一幢三层教学楼。园内设施一般,卫生环境一般。该园为所有幼儿统一提供开水、点心及午餐,午餐在教室中食用。每个班级都有独立卫生间。各班室内通风良好。 该园设有1名专职保健老师,联系方式:*******。 二、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1、首发病例 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首发病例张某某,该园托班幼儿,男,3岁。该患儿于20日起出现不适,并未引起家长及保健老师的注意,20 -22日正常到园学习,期间患儿并未得到隔离,园内也未采取相应的消毒措施。至5月23日病情加重,遂带至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就诊,被诊断为手足口病确诊病例,并给予抗病毒治疗。患儿在发病前一周内无类似症状患者接触史,无外出史。目前,患儿病情已好转,正处于居家隔离观察中。 2、发病情况 经现场病例搜索,自5月20日至今,该园共出现手足口确诊病例6例。全部为托班幼儿,其中男生4例,女生2例。发病的时间分布为:5月20日1例,5月26日1例,5月27日2例,5月28日1例及5月29日1例。发病的托班中共有幼儿33人(17男15女),罹患率为16.9%。 目前,所有幼儿病情稳定,均处于居家隔离中。 三、本次疫情定性及传播危险因素分析 根据现场情况,流调人员初步判定:该班出现的手足口病聚集性发病是由首发病例在发病后的两天中依旧到园学习,未得到有效隔离,与其他幼儿在园内密切接触,造成其他幼儿的感染,从而导致疫情传播。从目前该班疫情来看,继发病例与首发病例存在着流行病学关联,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还有继发病例出现的可能。 经流调人员现场调查,发现该幼儿园内幼儿众多,而软硬件配置相对缺乏,存在着致使疫情扩散的危险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保健老师师资力量短缺,晨检工作压力大,质量得不到保证。对于一所拥有600余名幼儿的幼儿园,只配备了1名专职的保健老师,给园内的卫生保健工作带来困难,尤其以晨检为甚。晨检时保健老师的工作量过大,致使晨检质量下降,不能及时有效的将传染源隔离在园外。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19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1-11-01T16:57:17.1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雷雨董薇 [导读] 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 雷雨董薇(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湖北房县 44210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2-0018-02 【摘要】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及流行特征。方法分析19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治疗及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 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65%)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高于城镇儿童,患儿均有皮疹,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0 %)。发热 170例,多数以不规则热、低热为主,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 d内。部分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2.5%)。经抗病毒、清热解毒及对症治疗,均治愈。结论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本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表现为发热及皮疹。此病只要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手足口病是发生于儿童和婴儿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1982年在我国首次报道,主要由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及CA16等多种病毒引起。在我国已经被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我县近年也出现手足口病流行,1989年5月~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手足口患者198例,现将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8例患儿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的诊断标准。普通病例198例,病程3~14d,平均5d。 1.2方法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本组患儿年龄 4个月~12 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其中3岁以下 149 例,占75 %。小于1岁24例,1~2岁45例,大于2岁但小于3岁80例,3~6岁35例,6以上岁14例。男129例( 65%),女69例(35%)。城镇儿童49 例(25%),农村儿童149例(75 %)。家庭或同一村23例,占12%。 2.2临床表现 发热 170例,多数呈不规则热发热,其中37.5~38℃ 129例(76%),高于38℃但≤39℃ 39例(24%),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多在2d 内,其中发热时间小于24h 88例(52%),24~48h 51例(30%),>48 h但≤72h 21 例(12%),大于72 h 10例(6%)。198例患儿均有皮疹(100 %),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90例(45%),分布在手、足、口、臀部80 例(40%),分布在手足部20例(10%),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5%)。皮疹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典型者为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水疱性皮疹,直径多在5mm左右,疱液清澈透明,周围绕以红晕,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轻度痒感,表面较厚,不易破溃,≤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膝部,以红斑和丘疹为主,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一般在1周内消退,无色素沉着,不留痂,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5d。伴流涕95例(48%),咳嗽58例(29%),呕吐4例(2%),腹泻5例(3%)。无重症患儿。 2.3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少于4×109/L 2例(1%),大于10×109/L 5例(2.5%),余病例正常。50例行心电图检查均正常,70例行胸部X线检查提示支气管炎6 例(3%)。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127例送CDC检查检出EV71及CA16病原体。 2.4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主要是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①收入感染病区隔离治疗;②嘱患儿注意休息,食用清淡食物,加强营养,做好各项护理,防止交叉感染;③予利巴韦林、清开灵等药物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④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50例住院时间平均5d,均治愈(100%)。余在门诊治疗,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皮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埃可病毒亦可引起该病[1]。患儿及健康携带者为传染源,可通过粪口途径或通过唾液飞沫传播,直接或间接接触亦可引起传播及流行[2,3]。大量临床资料报道该病有局部爆发流行可能,婴幼儿为主要感染人群。发热及手足口及臀部出现丘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病人合并出现脑炎、肺炎、及心肌损害,但总发生率不高[4] [5]。本病好发于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本组中3岁以下的患儿占75%,男性发生率(65%)明显高于女性(35%);农村儿童发生率(75%)高于城市儿童(25%)。本资料198 例患儿均有皮疹,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45%)及臀部(4%),少数仅分布在手足部(10%),口腔黏膜或臀部(5%)。普通病例(100%)症状较轻,一般以发热和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症或疱疹为主,因此门诊医师接诊时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疱疹或小溃疡,以免漏诊。另外,大部分(86%)患儿发热,呈不规则热,多数先发热后出皮疹,低热为主,少数病例伴随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表现,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我省曾因此出现漏诊病例。实验室检查方面,少数病例可见白细胞增多。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的分泌物或粪便,传播快,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接触可传染病毒。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我院感染病区,有标准病房,有标准消毒施,患儿的生活用品及污物等均严格消毒处理,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避免了交叉感染。本资料示,我县手足口病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本组平均住院时间 5d,治愈率达100%,治疗的关键在于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普通病例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3. [2]HoM. Enterovirus 71:the virus,its infections and outbreaks[J].Microbiol Immunol Infection,2002,3(4):205-206.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 [摘要] 目的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方法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沙湾区2008-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34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9年发病最多,共发病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占4年总发病数的41.16%;病例主要集中在1~4岁之间4个年龄组,合计发病303例,占发病总数的87.83%,以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45:1,男性病例明显多余女性病例;季节分布呈双峰型,发病高峰期是6月和10月;地区分布以城区为主;流行毒株以EV71为主。结论2008-2011年沙湾区手足口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手足皮肤和口腔黏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2~10 d,平均为3~5 d,可导致流行或暴发;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但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1]。国家于2008-05将手足口病列为丙类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为此,沙湾区也高度重视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并加强了对网络直报工作的监管。为了解沙湾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掌握其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现对沙湾区2008-2011年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手足口病疫情资料来源于沙湾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数据来源于沙湾区统计局。 1.2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9版)》中规定的手足口病诊断标准进行。 1.3 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2008-2011年沙湾区共报告手足口病345例,其中临床诊断333例,实验室诊断12例,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5.74/10万,2008年发病最少(18例),年发病率为9.54/10万,2009年发病最高(142例),年发病率为75.24/10万,发病数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的病例分析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的病例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2T10:36:37.373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第4期作者:宋会荣刘旭东王欣[导读] 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和职业特征,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宣传教育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宋会荣刘旭东王欣 道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要】目的:分析哈尔滨市道里区2014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共报告手足口病572例,发病率为62.09/10万,其中重症病例1例,无死亡病例,城乡结合部发病率较高。6月至9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82.17% 男性高于女性。结论:哈尔滨市道里区手足口病有明显的地区、季节、年龄和职业特征,5岁以下婴幼儿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加强疾病监测和宣传教育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R8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4-179-02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科萨奇病毒A16型格肠道病毒71型最为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2】.本文通过对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报告的手足口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为进一步做好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资料病例信息来自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4年网络直报的、现住址为道里区的所以手足口病例。人口数据来自于道里区公安局。 1.2方法利用EXCEL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年道里区手足口病例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2.1疫情概况 2014年哈尔滨市道里区共报告手足口病572例,报告发病率为62.09/10万,有报告1例重症病例,无死亡病例发生,报告聚集性疫情2起。 2.2流行病学特征2.2.1时间分布: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报告,6-9月呈现发病高峰,共报告490例,占全年总发病数的85.66%。7月份达到最高峰。见图1。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问答(1)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婴儿和儿童的一种常见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严重吗? 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直或背痛,这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手足口病是如何发生的?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会传染吗? 会。手足口病有中度传染性。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

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在发病的第一周传染性最强。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间传播。 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哪些人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何时何地发生? 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常见。如何诊断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只是可引起口腔溃疡的许多种传染病中的一种,另一种常见的口腔溃疡的原因是口腔疱疹病毒感染,它使口腔和牙龈产生炎症(有时称口炎)。医生通常能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它能预防吗? 对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分析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分析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认真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1~3岁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发病率高达82.86(58/70),明显高于4~15岁高17.14%(12/70)(P<0.05)。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各季节发病率对比差别显著,其中以秋季最为常见,高达58.57%,群居儿童发病率72.86%明显高于散居儿童27.14%(P<0.05);本组患儿均在10d内完成治疗,健康出院,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8.57%。结论手足口病好发于1~3岁群居儿童,秋季是该病高发季节;对患儿予以隔离对症治疗效果明显。 标签: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疗效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儿科临床常见传染病之一,其主要是有肠道病毒引起,可引发患儿手、足、口腔的呢过部位疱疹,少数患儿可发生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若未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其进一步恶化可导致患儿死亡[1-2]。本研究探讨了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5年6月本院诊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病情均符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诊断标准[3]。患儿男女比例40:30,年龄1~15岁,平均( 2.59±1.02)岁,病程5~15d,平均(8.25±1.21)d。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体温升高、皮疹、头痛、恶心呕吐、头痛、咳嗽、咽痛等;并发症:心肌炎、脑炎各2例,支气管肺炎4例。 1.2方法整理并认真分析本研究对象性别、年龄、手足口病发生季节、提问、皮疹状况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进行隔离治疗,选择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C 和维生素B2。针对出现细菌感染患儿采用抗生素治疗,对于发生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患儿给予对症治疗。 1.3观察指标本组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性别和年龄分布特征;发病季节分布特征: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居住情况:群居、散居。治疗情况:住院时间及治疗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x±s)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χ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本组手足口病患儿流行病学特征1~3岁是手足口病主要发病群体,发

儿科住院病历--手足口病

姓名:梁仕涵性别:男年龄:2岁11月籍贯:广西都安职业:--- 婚姻:未婚民族:壮住址: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电话-------- 入院日期:2013年10月9日下午15点45分 主诉:咳嗽18天病史供述者:患儿奶奶可靠程度:可靠 现病史:2013年9月21日患儿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为单声轻咳,无咳末鸡啼样尾声,无犬吠样咳嗽及声嘶。有痰不易咳出。伴流清涕、恶心、呕吐,为非喷射状呕吐,呕吐物中无血及咖啡样分泌物。无喘息、咽痛、胸痛、呼吸困难。无腹胀、腹泻、盗汗、皮疹。当时未予重视。9月24日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度,热前无寒战,热时无抽搐,热退时无大汗淋漓。同时双手、双足及臀部出现皮疹,皮疹呈对称性分布,米粒样大小,部分凸出于皮面。家长自行买退烧药治疗1天,效果欠佳,未入医院就诊。9月25日患儿突然又出现呼吸困难,但无头痛、意识障碍、咯血、胸痛。遂入当地卫生院就诊,输液治疗后未见好转(具体不详),又转入宜州市人民医院,予血常规、尿常规、CT等相关检查,诊断为“支气管肺炎、手足口病”,经相关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其他症状未见好转。因病情危重,于9月26日转入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予血常规、尿常规、胸部CT、胸部彩超等检查,结果显示为“支气管肺炎、左侧脓胸、手足口病”,经13天治疗后呼吸困难及皮疹消失,其他症状未改善。医院建议家属转入我院,遂于今日15点45分收入我科。病后患儿精神不振,睡眠食欲欠佳,二便正常。无明显体重下降。 过去史:体质一般, 11个月时因“呼吸困难”入当地乡卫生院住院治疗8天,后好转出院。否认热性惊厥及哮喘发作史,否认异物吸入史,否认肝炎、结核、麻疹、水痘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药物及食物等过敏史,否认外伤史,否认血制品使用及输血史。否认接触病死禽类。其余各系统回顾未见异常。 个人史: 出生史:系足月经阴道分娩,第一胎第一产。出生时无青紫,无窒息抢救史,新生儿期一般情况好。无重度黄疸及出血史。母妊娠期体健,无服药史及感染发热史。 喂养史: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 生长发育史:生后发育及生长发育较正常,与其余正常儿童无异。 预防接种史:按程序预防接种,无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 家族史:父亲一年前因意外去世。母亲体健。非近亲结婚。家族中否认结核、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 体格检查 一般测量:体温36.2℃,脉搏100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 96/64mmHg 体重15kg,身高94cm,头围49cm,胸围51cm,腹围51cm. 一般状况: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精神稍差,查体欠合作。 皮肤粘膜:皮肤温湿度正常,弹性正常,无蜘蛛痣、溃疡,无浮肿,皮肤黏膜无黄染,无色素沉着,无水肿,无皮下结节及皮疹。无皮下出血点。面色、口唇及指甲无发绀。毛发分布正常。 淋巴结:全身浅表淋巴结均未触及。 头颅及其器官: 头颅:外形大小正常,前囟、后囟及骨缝闭合。无脱发,无枕秃。无皮脂溢出,无瘢痕。 眼:外形未见异常,眉毛无脱落,双眼睑无水肿,眼球无凹陷或凸出,运动自如,双侧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角膜透明,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对光反射灵

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一、诊断: 手足口病 并发症:肺水肿,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男性患儿,1岁,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特殊传染病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咳嗽、流涎。精神差。心率增快(185次∕分,正常120-140),血压正常(90∕50mmHg,正常值85-105∕40 -50),呼吸增快(45次∕分,正常值30-40次∕分),呼吸音增粗。手、足、臀部有疱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8.2×109/L,N 0.61, L0.23.(正常值WBC11×109/L,N 0.36, L0.56)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右肺大片高密度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三、并发症:肺水肿,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四、鉴别诊断 1、其他发疹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丘疹性荨麻疹、幼儿急疹等。 2、肺炎 3、暴发性心肌炎 二、诊断: 手足口病 并发症:肺水肿,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男性患儿,1岁,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特殊传染病史。 2、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伴咳嗽、流涎。精神差。心率增快(185次∕分,正常120-140),血压正常(90∕50mmHg,正常值85-105∕40 -50),呼吸增快(45次∕分,正常值30-40次∕分),呼吸音增粗。手、足、臀部有疱疹。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18.2×109/L,N 0.61, L0.23.(正常值WBC11×109/L,N 0.36, L0.56)胸片:两肺纹理增多模糊,右肺大片高密度阴影、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 三、并发症:肺水肿,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四、鉴别诊断 1、其他发疹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丘疹性荨麻疹、幼儿急疹等。 2、肺炎 3、暴发性心肌炎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 因此,针对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重点要注意下列预防方式:(一)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